农牧区体育教学

2024-05-15

农牧区体育教学(精选十篇)

农牧区体育教学 篇1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特征。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查阅有关社会体育、全民健身的文献资料、研究报道以及各类报刊杂志、电子文献、社会学专著、统计年鉴等,为本研究奠定理论基础。

1.2.2 问卷调查法

设计《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居民体育活动状况调查问卷》,调查内容涉及农牧区城镇体育人口、城镇居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现状、影响城镇居民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因素等。随机选取19个县(市)的县(市)政府所在城镇作为调查点。随机选取1900名城镇居民(年龄≥18岁)作为问卷调查对象。向19个调查点发放调查问卷1900份,回收1762份(其中农业区城镇400份,牧业区城镇1362份),总回收率92.7%。其中有效问卷1730份(其中农业区城镇400份,牧业区城镇1330份),总有效率91%。

1.2.3 访谈和实地考察

前往青海省体育局、青海省体育科研所以及部分州县社发局访谈,了解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基本情况;前往部分调查点实地考查,与当地群众面谈,听取他们对群众体育活动的意见和要求;与部分被选城镇分管文教、体育的领导进行电话交流。

1.2.4 数据统计法和逻辑分析法

将收集的所有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依据统计结果进行归纳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体育人口特征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体育人口约为8.4%,与全国体育人口的平均值有较大差距。造成这种差距的主要原因包括5个方面。首先,农牧区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方式表现为“个体为主,群体为辅,自发锻炼”,具有较大的随意性。其次,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意识不强,对体育活动没有兴趣,余暇时间的休闲方式以麻将和扑克牌为主。第三,农牧区城镇以藏族、蒙古族、土族、撒拉族及回族居多,各民族悠久的文化和特有的宗教信仰广泛而深刻地影响着他们的意识和行为,例如回族、撒拉族群众严格遵守着“闭斋”的教义,斋戒对他们的意志磨练有积极的作用,但容易引起体力和身体素质水平下降以及体重偏低等现象,对体育活动的开展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第四是女性及老年体育人口缺乏。大部分女性除工作外,其它业余时间用来操持家务、辅导子女,主动参与体育健身的女性居民屈指可数。农牧区城镇老年人体育工作的宣传和组织管理工作滞后,老年人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第五是高原的自然地理环境。青海省地处青藏高原,全年适合户外体育活动的持续时间较短,人们的锻炼时间表现出很大的随意性和间断性。此外,青藏高原空气稀薄、氧气含量不足,即便是世居高原的人群同样会出现运动欲望不足的现象。

2.2 体育消费特征

青海省农牧区城镇居民的消费以购买房屋、购买生活用品以及子女教育为主,体育消费水平处于较低层次。这种现象与农牧区城镇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及城镇居民的体育认知水平有直接关系。调查结果显示,农牧区城镇居民年平均体育消费金额约为24.26元,其中,每月在5元以下的占69.4%,每月平均5~10元的占15.6%,每月在11~20元的占12.9%,每月体育消费在20元以上者占2.1%。从体育消费内容看,大部分人群以购买体育服装和简易体育器材为主,少数人订阅体育报刊杂志、购买体育彩票或观看体育比赛。

2.3 宣传和组织管理特征

农牧区城镇各民族的文化习俗、语言文字、风俗习惯各不相同,为此,农牧区城镇应采用不同的文字、不同的形式、不同的宣传手段将全民健身计划以及体育健身的知识和方法传播给广大的城镇居民。从调查结果看出,农牧区城镇目前的宣传流于形式,实效性和针对性较差,针对不同民族开展的有针对性和有特色的宣传工作明显不足。此外,农牧区城镇体育信息传播方式单一。调查显示,农牧区城镇居民了解“全民健身计划”以及获取各种体育健身知识的主要途径仍然是“人际传播”以及收看电视、读报纸和听收音机,电脑和互联网的社会宣传作用和优势没有体现出来。

农牧区城镇的体育协会、体育辅导站和体育健身俱乐部数量少且覆盖面不广,城镇居民在体育健身过程中缺乏有效的组织和管理。部分主管领导对群众体育活动的开展不够重视;很多体育主管部门没有将群众体育工作计划落到实处,工作缺乏积极性、主动性和系统性,群众体育活动的宣传、群众体育竞赛活动的举办以及城镇居民体质健康监测工作亟待加强。

2.4 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和使用特征

自1993年《社会体育指导员技术等级制度》正式实施以来,青海省不断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为了解决农牧区城镇社会体育指导员缺乏的现状,青海省体育局连续多次派专人前往各州、县进行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同时委托青海师范大学体育学院举办国家级和一级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班,国家体育总局社体中心对青海省的投资力度也在逐年增加。参加培训的人员多为各地区社发局干部、在校学生和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教师。培训现状表明,大多数学员缺乏主动参与群众体育工作的意识,他们参加培训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取得合格证书,加之农牧区城镇群众体育的社会化程度较低,人们对社会体育服务的整体需求处于较低层次,因此,培训结束后能够主动从事社会体育指导工作的人员屈指可数。

2.5 群众体育资源特征

首先是场地设施不足。农牧区城镇居民参加体育活动的场所以街道边的空地、住宅空地及自家庭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为主,公共体育场地和设施条件非常落后,人均拥有的体育场地面积狭小,设施条件简陋。已有的体育场地和设施被闲置破损或挪做它用的现象较为普遍。新建的居民小区和学校没有配套建设相应的体育设施,经营性体育场所数量很少。其次是群众体育经费不足。目前,青海省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经费仍以国家财政拨款为主,来自社会团体或个人的集资、捐助、赞助以及群体部门经营性创收等形式的群众体育经费有限。在群众体育事业的资金来源中,体育彩票公益金充当“主力军”。由于青海省体育彩票市场规模有限(体育彩票发行的总量仅列全国第30位),因此,这部分资金不能完全满足农牧区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需求。在农牧区城镇体育事业经费总额中,直接用于群众体育的经费仅占事业费总额的11.6%。

3 建议

农牧区城镇应定期组织和开展各种形式的体育健身活动,举办各种形式的小型体育竞赛;加强基层体育组织的建设,建立(成立)各种形式的体育俱乐部、体育健身协会或体育活动中心并强化其职能;因地制宜地开展农牧区城镇体育设施的建设,改善农牧区城镇体育健身活动的物质条件;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训力度,鼓励并支持社会体育指导员在群众体育活动中发挥自身的作用;抓好农牧区城镇居民的体质健康监测工作。

参考文献

[1]张鲲.西北地区少数民族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02(5).

[2]代永胜.当前我国体育人口偏低的原因及对策研究[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4,38(2).

[3]石江年.西部地区群众体育现状分析及发展对策研究[J].四川体育科学,2004(2).

[4]孙杰等.西北地区体育软科学研究[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12.

[5]田雨普.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背景下我国农村体育的发展战略[J].体育学刊,2006,13(5).

[6]青海省统计局.青海省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2010.10.

农牧区体育教学 篇2

培养偏远农牧区学生自主识字的教学尝试

内蒙古自治区呼伦贝尔市鄂温克族自治旗伊敏河镇第二小学 王利莘

【摘要】

如果说细胞是组成人体的最小单位,那么汉字就是语文的最小个体。认识的汉字越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越高。我们学校正处于城乡结合部,属于相对偏远农牧地区,人口流动严重,打工子女较多。可就我们这个地区而言,让学生多识字困难重重。为此我在教学中,努力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在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意识、能力方面做了一些大胆尝试,让学生识字变得轻松、生动、趣味一些,让识字的方式多一些变化,让学生体会识字的乐趣,同时及时巩固,加深印象,让学生识字效果显著。

【关键词】

拓宽途径 善用游戏 自编故事动手动脑勤于鼓励及时巩固

新课程标准指出: “语文是学生学好其他课程的基础,也是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的基础,识字教学能更充分地体现出小学语文作为基础学科的性质。”往往学生认识的汉字越多,学生的阅读能力就会越高。而对于偏远农牧区学生由于识字途径比较单一,识字方式不能多样化,加之流动人口多,地方音也相对比较严重。可见引导学生自主识字,培养学生的自主识字意识、能力显得尤为重要。为此我在教学中做了一些大胆尝试。

一、拓宽途径,回归生活,让识字变得轻松一些

生活中无处不存在语文,汉字到处都有,随处可见,因此,我们要改变思维方式,拓宽途径,走开放识字之路。进入校园,扑面而来的校名、校训、小学生守则和学校里的文化设施;进入班级,班级名、课程表、学习园地、小学生行为规范,伙伴们的名字……这些都是学生识字的素材。

生活在商业化的信息社会里的学生,每天都面临铺天盖地的广告、商标招牌,这些都是学生学习汉字的活资源。引导学生利用家长带他们上街、旅游、活动等机会,进行认字训练。慢慢地,学生能自主识字,只要见到汉字,就产生识字的愿望,也就能自觉识记。有的学生说:“我认识‘繁’字,我每天中午都要到繁荣酒店吃午饭。”有的学生说: “我认识提手旁的‘振’字,我还会给它组个词‘振兴’。因为我家就住在振兴批发部不远处,妈妈经常让我去他家买东西。”把识字与认识事物结合起来,这就使学生养成了在生活中主动识字的良好习惯。

二、善用游戏,距离更近,让识字方式多一些变化

“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兴趣。”教师要积极地让学生从小享受语文学习带来的乐趣,让良好的识字习惯伴随孩子愉快成长。轻松愉快中孩子学到了看似枯燥的汉字,使学习变得越来越轻松。我组织学生开展“快乐识字”活动,让学生说说认认家用电器,糖果零食的品牌名称,认识各种昆虫、水果蔬菜等,有些难记的字词,学生却在几天中认识、记住了。把汉字作为一种玩具,让孩子在“字宝宝乐园”里尽情玩耍,丰富多彩的识字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了识字的乐趣,激发了学生识字的积极性。

三、自编故事,让识字更生动、趣味

汉字是表意文字,音形义三要素既各自独立,又有着密切的联系。学生往往因忽视细微区别而造成别字、错字。有学生把“拔”草的“拔”错写成“拨”。我讲了“拔萝卜”的故事:老公公种的大萝卜要收了,他用了很大的力,拔呀拔,老是拔不动。他请来老婆婆、小朋友、小花猫、小花狗一起来拔,好朋友都来“拔”(写个“友”),汗流出来了(写个“、”)终于把萝卜拔出来了。在形象的故事中,区别比较了“拔”与“拨”,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再如教学“裹”字时,我引导学生编故事,有的学生就说: “有个小孩,摘了不少野果子,回家时不好拿。他灵机一动,脱下衣服,把野果子包起来,高高兴兴地提着回家了。

四、动手动脑,纠正读音,让识字形象化

识字的过程中,多音字是学生比较头痛的,这个字在这里应该怎么读,在那里应该读什么。尤其是这个地区外来人口多,地方音比较严重,学生经常读错。例如“血”这个字,就经常读成“xue”,这是根本没有的读音。为此,在教学“血”字时,我这样指导学生理解:在做形容词讲时要读“xie”, “血”淋淋的场面;在做名词、动词讲时要读“xue”,流“血”牺牲、鲜“血”。更强调没有“xue”这个读音。学生知道之后,在平时说话时,就刻意地注意这个字的读音,避免出错。在教学“拧”字时,我引导学生可以加入了一些动作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的语言环境不同读音的使用,学生们小组合作,根据字典上的释义总结出:读“ning”时是指两头使劲,像拧毛巾;读“ning”时是指一头固定,一头使劲,像拧螺丝。学生通过自己动手动脑知道了这些,就能很好掌握生字在不同情况下的.读音了,而且也便于记忆,相信学生每当提到这个字就会记忆犹新。

五、勤于鼓励,调动积极性,让学生体会识字的乐趣

为了更好地鼓励每个学生识字,尤其是让优等生有收获,我引导这些学生从课本入手,学习自己容易写错的字、用错的字。通过错别字纠正、同音字使用,来巩固他们已经学习的生字,并掌握好这些生字。让他们能够真正学有所得,学以致用,感受到识字的乐趣。这样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有不同程度的收获,都能受到相同程度的鼓励和帮助,让生活中识字不是走过场。当然,这需要长期的坚持,才能内化为习惯。每个月的月末评选出班级的“课内记字大王”“课外识字大王”和“识字进步大王”,记住得多就是“记忆大王”,运用得好就是“运用大王”。以及月与月相比较,提高明显的学生还要给予“课内记字奖”和“课外识字奖”。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的识字、记字兴趣,调动学生识字、记字积极性。

六、及时巩固,加深印象,让学生识字效果显著

学生往往是在学中玩,在玩中学。学生在游戏中兴趣盎然的识字,学习就不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乐趣,一种享受。如对于“打、抚、摸、踢、跳、跨”等生字的字形、字义有一定的了解后,教师又引导学生用这些生字词自由地练习说话,这极好地实现了从知识到能力的顺利迁移,更是利用了课外资源与生活环境紧密相连,学生也经历了“过程与方法、知识与能力”的体验。

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 篇3

关键词: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6-251-01

当前西藏农牧区的小学生语文水平差强人意,较之其他地区的小学生来说差距不小。究其原因,主要是农牧区的小学生的语文应用机会较少,缺少汉语语言的交流与沟通,缺乏应用的语言环境,所以,我们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就应该努力给学生创造学习和练习的机会,改进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使学生们可以更快、更好的学习和应用。

一、打好起点基础,让学生增强识字方法和能力

认字识字是小学语文学习的起点,更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们产生认字的学习兴趣,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使他们专注于学习文字的音、形、义。以儿歌或顺口溜的形式,使他们强化记忆,形象掌握。其次,于课堂上,因材施教、因文施教,创建轻松、活泼、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以学生为本,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思考与感悟。使学生们摸索掌握词语中的规律,善于归纳同义、反义、近义词语,并灵活运用。再次,于课上课下多与学生进行沟通,让学生多组词造句,应用汉语进行交流,并多写多练养成良好的汉字素养。

二、加强阅读教学,让学生在阅读中提高语文素养

由于牧区的小学生平时对汊语语言的接触较少,所以更需要加强阅读,增强语感,强化词语的合理运用。避免死记硬背,而不知怎样灵活使用。教师首先要选择一些适合牧区小学生阅读的文章供其阅读和学习,指导学生把字、词放在文章语境中去理解,使学生不仅会分析课文、更能深入的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掌握写作主旨。其次,教师要引导学生将一元化解读变为多元化解读,使学生们不要只遵从于教材的唯一答案,而是要多思考,多元化发展学生的个性成长,树立“以学生为本”的阅读教学理念,为学生个性的彰显和思想的解放营造良好的心理环境。再次,教师要将一言堂讲解改变为双向的对话课堂,确立新的阅读教学过程观,变“传话”教学为“对话”教学。教师要平等的对待学生,和学生成为好朋友,共同进行学习和探讨,多沟通和交流,从而提高阅读的成效与收获。

三、勤于书写,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

语文学习不仅要认字、读文章,更重要的是要写、要练、要组词作文,所以这就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这是当前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更是积淀与提升语文能力的有效渠道之一。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离不开教师的督促与言传身教。所以作为牧区小学的语文教师,就应当多让学生尽量的用汉语来写字,作笔记,记日记、写作文,同时可以在课堂上开展一些趣味的活动,让学生们用汉语来编写一些小笑话、小故事,作好课文预习。与此同时,还要让学生们认识到学习语文的重要性,使学生明白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是需要长期坚持与不懈努力的事情,需要反复的练习与持续。

四、日常积累,集腋成裘、融会贯通、活学活用

语文知识的积累和语文素养的形成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需要平时一点一滴的汇集和积累,它不是一促而就的,而是要在日常的学习和阅读当中,善于发现、善于采集、善于诵读、善于结合、善于运用。所以老师要通过学习、练习,将那些优美的、动人的、精彩的、感动的、形象的、丰富的锦词佳句深深的记在心里,蕴于脑中,将其融会贯通、融为一体,将其灵活运用、自由结合,通过阅读、记录、背诵,将这些积累起来的一个个“珍珠”串连成一条美丽的“项链”,将这些精华汇集运用成为自己的语言。使开始学到的死的知识,变得活的资源,将积累的东西烂熟于心做到融会贯通。

五、勤学好问,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积极主动的探索

对于牧区的学生来说,由于语言习惯与应用的不同,以及生活的地域不一样,所以在学习语文的过程当中肯定有许多的问题不甚了解和明了,所以多提问,多探究便是学好语文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且问题是学生学习过程当中的有力工具,是学习主动探索的标志和学习积极性的体现,有问题的学习才是积极主动的学习,是经过理解、分析、思考过后而产生的对于知识的求知欲望,是对知识的探寻和追索。在语文学习当中,基于学习的疑问所产生的问题是最具有学习精神的问题,因为它是学生们自主思考而提出来的?带有他们的切实疑惑和一种探寻的急切心理,希望知道问题的答案和原因,也就有着更多的主动性与参与性,会更加积极的投入问题的探寻,提高学习的效率,提升语文的素养。所以,在学生提问的过程当中,“教师要在把握文本核心内容的基础上进行筛选,筛选出“共性”的问题,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再引导学生自己通过研读课文、查找资料、分工协作自主去解决问题。”在疑问、提问、解决的过程当中,使学生们得以掌握学习当中思考问题的方法,和解决问题的途径,体会到学习当中的付出和收获。

六、多加鼓励学生,给学生创造良好的语言学习情境

另外,作为一名农牧区教师,要及时的鼓励学生,表扬他们的进步,增强他们学习的积极性,使他们杜绝畏学心理,对于学生的错误不要过于严厉,要在指正其错误的同时鼓励他们勇于回答问题的勇气和精神,树立他们学习的信心。与此同时,教师还应多组织开展多种多样的汉语言情境活动。比如在学校开展“汉语角”之类的语言交流活动,组织演讲、故事会等。课上,鼓励学生多讲汉语,多加交流,树立学生讲汉语、学语文的习惯。使学生在有益的语文情境下,积极的学生和进步。

参考文献:

[1] 王茜茜.浅谈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J]课程教育研究,2013(15).

[2] 王春梅.浅谈如何提升农牧区小学汉语文教学的效率[J]课程教育研究,2013(33).

[3] 次仁德吉.提高西藏农牧区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应抓“四个环节”[J]西藏教育,2013,(01).

农牧区体育教学 篇4

一、精心设计导入, 紧扣学生心弦

新课导入是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的第一步, 如果新课初始学生注意力不集中, 学习效果必然受到影响。笔者在教学中努力设计能引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导语”, 通过漫画、故事、悬念等, 使学生兴趣盎然地进入学习状态。例如笔者在上《合 理想象与 创造性思 维》时导入了一个故事。一个秃头的男人去理发店, 发型师问:“有什么可以帮你吗?”那男人说:“我本来要去做头皮移植, 但实在太痛了, 如果你能 够让我的 头发看起 来和你的 一样, 而且没有任何 痛苦, 我将付你5000美元。”发型师说:“没问题。”你猜猜发型师是如何做的?他很快将 自己和对方剃了个光头。一节课就此展开, 学生很快就进入了新课的学习状态。

二、引导学生自主参与, 加深情绪体验

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活动, 引导学生 参与, 注重加强师生、生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教师必须凸显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与核心作用, 让课堂教学不时闪动学生的智慧火花, 增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主性、自觉性与趣味性, 让政治课堂富有生机和创意。例 如, 在讲授《神奇的货币》时, 因为学生难以理解货币的产生过程, 笔者自制了简单的道具, 安排学生编写了台词, 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卖者和买者进行循环交换, 让他们切切实实地感受到物物交换所面临的困难。这样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 从而使学生的大脑皮层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状态, 更积极地参与学习活动。

三、善用情境材料, 把原理还原为生活

由于我校学生多数来自农牧区, 受知识、阅历 和生活地域的限制, 对于一些定义、概念和原理难以理解和接受。笔者在授课时想方设法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描述知识点, 使课文中的抽象概念、观点和原理, 还原为具体生动的现实生活, 扩大学生视野, 激发学生兴趣。例如笔者在上《股票、债券和商业保险》时, 以案例为线索:张先生取出存款购买股票赔钱后, 朋友建议他购买债券, 在他出差时 发生了交 通意外, 又买了商 业保险。全课用一例贯穿, 分步展现情境材料, 阶段性推进, 由此推出理论逻辑主线:股票、债券、商业保险的含义、种类、特点、作用。如此一来, 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可感, 亲切可信,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讲授巧妙布疑, 让理论通俗易懂

高中政治教材中的一些概念、原理枯 燥乏味, 如果教师直接讲解, 容易使学生疲劳, 注意力分散。如 果教师巧妙设疑, 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讲“活”教材, 就会于平淡中见神奇。例如笔者在上生活与哲学第九课时, 先让学生自学课文, 然后给学生展示一段材料:“总的来看, 目前我们山丹马场的经济发展形势是好的, 同时也要看到, 当前马场经济和农牧民生活仍然面临一些突出的问题, 如房价、油价、肉价上涨过快等。因而我们的一切工作仍然应该是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接着请学生分析上述材料蕴含了哪些有关矛盾的原理。学生经过热烈的讨论后回答:“总的看经济形势是好的, 同时也看到问题, 反映了矛盾普遍性原理及矛盾主次方面关系原理;一切工作仍然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来进行, 反映了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 突出集中力量抓主要矛盾, 抓重点。”在此基础上, 笔者再总结矛盾主次 方面关系原理与主次矛盾辩证关系原理的主要区别。这样的问题让课堂起伏跌宕, 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使学生克服了对传统提问的恐惧心理, 还能突破教学的难点, 提高课堂效率。

五、重视课堂小结, 启迪学生思维

好的小结, 可以升华主题, 在全课形成点睛之笔, 从而让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化, 产生继续学习的积极性。笔者在教学中, 根据教材内容采用多种方法进行小结。比如, 用比喻法, 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继续探索、创新;用口诀法, 让学生难 以忘怀;用讨论法, 把问题交 给学生, 鼓励他们深入探究、讨论、思考;用体验法, 根据学生特点结合课堂实际, 让学生在学习知识的过程中体验人生、感悟社会。多种形式的小结使课堂锦上添 花, 余味无穷, 从而提高教学实效。

总之, 激发学生的 兴趣应贯 穿于课堂 教学的全 过程。而我校高中政治课堂, 更应着眼于农牧区学生的特点, 加强对各个教学环节的研究, 挖掘教学内容中的闪光点与趣味点, 积极引入趣味性的教学方法, 从而开创政治课堂教学的新局面。

摘要:增强高中政治课的趣味性, 可采用精心设计导入、引导学生自主参与、善用情境材料、讲授巧妙布疑、多样化小结等方法。只要我们课前进行认真充分的准备, 选择灵活多样、切合实际的方法, 就一定能达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提高课堂趣味性, 最终提高教学效果的目的。

农牧区体育教学 篇5

创新教育的几点看法

――秋智乡加巧村寄校教师:多杰才仁

创新教育已成为了当今教育的主旋律,小学语文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应是实施素质创新教育的主渠道、主阵地。要加强创新素质教育,首先要立足于课堂教学。语文教学必须注重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当今,从信息社会的角度看课堂教学,就是培养学生掌握、分析、运用、传递信息的综合能力。所以我们必须从小学语文这门学科的特点出发,抓住契机,深入小学语文教学改革,在教学中扎扎实实落实素质教育,为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而努力,以迎接二十一世纪的挑战。那么如何在牧区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创新教育呢?我想谈谈我的几点看法:

一、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教师

为了使学生适应信息时代的要求,针对传统语文教学的弊端,我认为教师本人应是创新型的。要进行创新教学,关键要有创新型教师。要在语文教学中改革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学生的直接榜样。教师的创造性思维方式和思维品质及其创造精神,能为学生的创造行为提供示范,并渗透到一切教学活动中。只有教师本人是创新型的,他才会发现、重视并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发学生的创新能力。

那么作为一名小学教师,如何把自己培养成创新型教师?我认为教师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人格。教师创新意识的确立,是一场教育思想的深刻变革,涉及到人才观、学生观、质量观、教学观等诸多方面——究竟是培养只会按指令行事的驯服而灵巧的工具,还是培养有独立人格、有鲜明个性、有创新精神的人才?创新型教育,是充满爱的教育。爱,不仅是教师应具备的职业道德修养,而且是儿童身心发展、生命成长的原动力,是生命中一种创造性的整合力量。过去,我们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改变人,而今我们更强调教育的主要功能在于影响人。过去强调“灌输”,现在强调养成,主张尊重儿童自身发展的特点和规律,注重熏陶、感染、潜移默化。其实,这种教育就是将教育史上的两种主张融合起来,既主张“教育就是从内部将潜在能力展开”,又主张“教育是从外部进行塑造工作”。在教学活动中,根据教学计划,规范教学内容,确定教学目的,选择教学方法,调节教学进程等等,无一不是在教师的领导和组织下进行的。在一定意义上说,教师的主导作用乃是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作为整个生命活动的过程,并在其中诱发学生的创造潜质,开掘学生的创造潜能,使教学活动升华为创新活动。

二、多思求异,意在创新

“多思求异”是在分析解决问题时不拘于一般的原则和方法,不满足已知的结论,而运用与众不同的思维方式标新

立异的提出自己新见解的一种方法。教学中,运用“多思求异”,能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因此,教学不应求同过多,而应尽量引导学生用发散的眼光,多方位的审视文章的立意、题材、结构和语言,尽量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感受体会,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同时强调在课堂中进行多元化思维训练,多元化思维是创新思维的重要思维形式,鼓励学生针对同一问题提出不同别人的见解,各抒己见。另外,还要正确引导学生逆向思维,一些小学生不敢提出自己与众不同的新见解,为此,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敢于多问多想,要有逆向思维,让思维向对立面的方向发展,从问题的相反方向深入的进行探索,树立新思维,创立新形象,在思考问题时,不仅可以从正面去思考,也可以从反面去设想。让学生能突破原有的、前人的框架,形成独特的思维个性。

三、鼓励创新精神,激发创造兴趣

如果没有了求知欲,就没有学校。因此,教师要珍惜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创造的火花。要使学习具有思想、感情、创造、美和游戏的鲜艳色彩,成为孩子们深感兴趣又富有吸引力的事情。增强孩子的信心,使他们获得取得成功的鼓舞力。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强烈刺激学生的学习情绪,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

在课文教学中,教师要彻底改变了过去那种一灌到底的方法,让学生睁大眼睛发现,发现好的词语、好的修辞、好的句子、好的描写,每一个发现都是学生自己的收获。特别是对语文基础不太好的学生,更多关注些,尊重他们的人格,激励其上进,尽量捕捉其“闪光点”,给予激励表扬,使之振作精神,树立信心,学生从细微处体会到教师对他们的尊重和关怀。这样学生心情舒畅,课堂上学生敢于大胆开口,各抒己见,畅所欲言,师生在教学中产生和谐的共鸣,增进了相互的情感交流,充分调动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四、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对农牧区小学藏文教学的探索 篇6

【关键词】小学 藏文 教学

小学藏文在藏族地区是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学生藏文学习的接收能力和教学效果直接影响到藏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因此小学藏文教师对藏文教学必须结合我们当地的学生实际,总结探索出适合我们学生的教学方法,进而让学生课堂丰富多彩,又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一、强化学生的藏文意识

综观农牧区小学的各门教材,均是藏文教材。小学生学习其他各门课程时,都在与藏文接触,藏文教师在与其他学科教师交流经验时要充分发挥藏文的优势,其他各门学科在教学时,实际也是无意当中替藏文教师传授了学生藏文知识。藏族是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一员,西藏也是从黑暗、残酷的政教合一的农奴社会进入社会主义社会,经过民主改革,现在人民过上了幸福的生活。我们的藏族文化经过继承和改良成为今天的优秀传统的一部分,西藏的旅游资源得到了开发,世界人民到西藏旅游逐渐增多,旅游点呈现出的文化也体现了地方性,因此我们要不断强化学生的藏文意识,让他们热爱藏民族文化。

二、加强学生的合作学习

“团结就是力量”,有时学生一个人学习总会遇到这样那样的问题,或有的学生上课走神了,不可能全部领会教师上课所讲,也不可能全部领会书中的要义,因此加强学生合作学习也非常重要。比如我在教学生三十个藏文字母时,先是教会了他们并其中的一个班给他们布置了任务:你们下去后4个人一组记忆这三十个字母,过两天我就要抽查,看哪个小组背得最快,写得最正确?我在另一个班也布置了任务:你们下去后,自己记住这三十个字母,过两天我要抽查。过了两天后抽查时,小组都能顺利的背出来,正确写在黑板上,而另一个班学生只能记住几个,并且都是前面的几个。这说明合作学习的效果更好。我们经常在团队合作中提到一加一大于二,也就是发挥每个成员的作用,进而达到最佳效果,如果在团队合作中一加一小于二或小于一,那这个团队也就应该解体了。因此我们在小学生藏文学习中,一定要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加强他们的合作学习,达到良好的学习效果,为学生减轻负担。

三、增加小学生藏文阅读量

小学生虽经幼儿教育进入,但他们的知识储存量还是有很大差距,阅读多满足于一知半解、粗知大略、不够准确、流于表面、抓不住本质。我们在阅读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在知识的理解和掌握过程中求全,或用启发性的语言进行诱导,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理解,灵活运用,达到求新。小学生的学习自觉性较差,藏文教师就要给学生布置任务,背诵一些经典名句、名篇、诗词,熟读一些课文,让学生积累丰富的语言材料。因為小学藏文教材中有不少经典名篇,文质兼美,内容涉及广泛,古今中外兼而有之,在写作运用中可以引用课文中的故事情节、典故,有时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四、记藏文笔记锻炼藏文表达能力

一篇藏文文章学生读后,会有一定的感想,这时,教师要利用他们阅读后的体会,指导学生记藏文笔记。记笔记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会直接影响到学生们当时的学习质量;而且,对他将来的自学、工作,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因而,我们有意识地提高他们在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充分用藏文地表达自己的感受,这样不仅能活跃课堂气氛,而且,能锻炼学生思维和藏文语言表达能力。教师抛开了原先机械的依照文章结构,没从头到尾,逐字逐句讲解,而是以最快的时间让学生走进藏文文本,理解文本,激趣理解,来达到对藏文的感知、学习和理解,有力的提高了藏文学习课堂效率。如果对一篇藏文文章的学习,因循不变,按照原来的篇章结构,由先到后,逐字逐句,进入僵化的程序,让学生落入窠臼,课堂就没有了生气和创意,学生学起来也就毫无兴趣可言,教师滔滔不绝,学生昏昏欲睡,课堂效率就无法提高。

五、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

农牧区的小学生教材编写的事例都是从现实生活当中来的,特别直观,这也是激发孩子们学习的兴趣,也是让形象思维得到拓展,进而联想到其他事物。“填鸭式”的教育已一去不复返了,我们培养的学生是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没有形象思维、没有想象,我们的社会就不会进步、前进,也就更谈不上国家的富裕强大,我们在藏文教学中要充分拓展学生的形象思维,激发学生的想象力。

六、加强学生的作文教学

藏文的学习是为了运用,要将平时所见所闻所感写出来,藏文教师就要加强学生的写作教学:(1)要教会学生写日记,记“流水账”,把在学校与生活中所发生的事记下来,成为写作的素材。小学生写日记是最基本的作文教学,农牧区小学生文化水平差,底子薄,不可能写成长篇大论,教师要正确引导。(2)要融入学生的真情实感。真正的作文教学中出现无话可说,无字可写,这需要小学藏文教师的正确引导。让作文走进生活,我们应帮助学生了解“写什么”,引导他们观察生活、感受生活,激发他们的写作激情,将“要我写”变为“我想写”,让学生灵思涌动,妙语连珠。

七、拓展藏文教材外延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要求教师积极参与到藏文课程改革中去,大胆尝试以探究、理解、体验、分享与合作等为主要特征的新型学习方式。将“关注知识”转向“关注学生”,将“给出知识”转向“引向知识”,通过藏文教学方式的变革引导学生理解藏文知识的意义,发展创造能力,形成积极的情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教师只有动起来,以研究者的心态触摸课堂,以实践者的行动改革教学,才能在困惑中追求,在研究中豁然开朗,在实践中分享成功。兴趣产生于认识和需要,是人们力求认识某种事物的心理倾向,也是参与学习的强大力量。为了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经常以新颖、生动、活泼的藏文例子导入新课。导入的方法有多种,通过问题设置,很好的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热情。

结语

小学藏文教学的基础性是不可替代的,藏文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去引导学生,教会学生自主学习,不断将藏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当中,让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在世界上大放光芒。

【参考文献】

[1]巴旦.激发小学生藏文学习动机的探究与策略[J].读写算.2013

[2]洛绒阿呷.小学藏文教学的特点[J].东方青年教师.2013

牧区美术教学浅谈 篇7

一、欣赏的美感

绘画作业本身要求我们去感知在画面中反映的是什么, 表现得像与不像, 色彩是鲜明或者是灰暗的, 线条是流畅或者是卡壳的, 表现手法是否有创造力。要求学生在审美感知的基础上进行审美理解, 即在直观感受和生活体验上进行理解和思考。作品能体现出地方特色和风貌, 学生要学会欣赏作品的色彩趣味以及构图、着色、方法、用笔、远近对比关系, 做好后才能看物体的造型, 用这种欣赏方法抓住实质, 就是一种好的艺术审美享受。特别是通过创作而产生出来的丰富的联想, 从而进一步认识审美的感知, 理解和创造, 也可以从这几个方面去欣赏。

二、创作的主要表现体现当地风土人情

例如, 我们高原牧区有草原、牛羊和雪山、当地传统的建筑、房屋、帐房、油菜耕地, 还有藏、回、蒙、土等少数民族, 作品要反映出内容主要表现什么, 是怎样表现的, 采用的画法是什么, 是否表现出了当地牧区的生活状况。学生要体验创作成功的乐趣, 在绘画过程中, 要客观地反映事物, 进行大胆取舍, 要画出跟别人不一样的画, 呈现出色彩画语和铅笔画语的深沉和豪放, 不受技法的限制。

三、构图位置组合

教师教学时应强调学生在创作时根据画面的需要安排布局, 主要表现的内容要画在中间, 位置突出, 辅助的要画在两边, 形成完美构图。学生创作的作品要前后统一、有虚实有呼应、有空间和远近关系。

四、写生、临摹、制作和创作结合

教师应教会学生对物体进行写生, 对传统作品进行临摹, 并结合手工制作和创造开拓挖掘。

五、感受创作题材

学生在绘画中要找到适合自己的绘画语言, 牧区的浓厚生活风貌, 体现出生活的丰富多彩。那些一望无际的大草原、芳香的油菜花、邝连山下的牧场、滔滔的浩门河、永安城的古城堡遗址、仙米林场的景山、雄伟的邝连山和土坂山、若隐若现的雪峰、放牧而归的牧民、农舍小屋的炊烟、房屋瓦面上的麻雀、草原上飞奔的群马, 都是我们牧区学生的创作源泉和塑造的生活题材, 也展现出生命的感染力和存在于自然界的一切美好事物。这些事物闪烁着生活的光泽, 点醒了学生创造的思路, 丰富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 培养了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发挥出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个性的张扬。

六、创作的诱导启发

我们知道美术课的创作教学应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 要求学生把自己的学习和生活感受进行回忆。在创作画的作业中进行加工、取舍、增补、构图, 使空间、远近、色彩的组合及明暗关系合理, 完成作业的创造, 使自己的创作思路开拓, 这样, 作画水平会有长足的进步, 取得更好的效果。

七、创作案例:冬天的景色

《冬天的景色》这个命题, 对每个学生来说都是再熟悉不过的, 创作时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从本学期逐渐临近冬天一开始, 就让学生知道本课的创作是要反映冬天的景色, 请学生回忆冬天的景色并留心观察周围环境的场景特点及植物落叶花衰败的冬景, 让学生多观察。

2.情景构思。教师启发学生回忆在冬天的感受和收集到的速写素材及牧区环境的变化。

农牧村初中生物教学的反思 篇8

一、适时调整课程内容, 增强实用性

为增强学生对生物的感性认识, 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让学生走出课堂, 身临其境, 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观察、采集标本, 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巩固课本知识。例如, 苏教版八年级生物上册第十四章中第一节生物的无性生殖和植物的有性生殖中, 植物的嫁接和花的结构内容, 安排在秋季学期, 但这是一个收获果实的季节, 在农牧村基本看不到盛开的花朵, 教师只能通过其他的方法描述花的结构, 从而缺失了学生对花的结构的感性认识。而植物嫁接一般在春夏季节, 虽然也可在秋季进行嫁接, 但绝大部分嫁接成活率极低, 这样的嫁接是为教学而教学, 淡化了学生对生物学在生活中实用的信念。因此, 完全没有必要依照课本安排的时间进行教学, 可将这些内容调整到春季学期进行。

二、增强学习兴趣, 激发学习的主动性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如何引起学生学习生物的兴趣, 激发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 直接影响教学的质量和效率。与传统教学手段相比, 多媒体作为一种现代教学手段, 具有巨大的教学优势。多媒体教学可以为学生营造轻松、愉悦、和谐、融洽的教学氛围, 将学生带入富有趣味性与艺术性的生动的教学情境, 让学生在享受美的同时学习知识。这样的教学更容易激发学生对生物的学习兴趣, 激起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强烈欲望。

三、理论联系实际, 在实践中锻炼能力

加强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是我们的教学目标之一。如果学生只有理论知识而没有实际操作能力, 那么这样的教学就失去了教育的意义。因此, 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充分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创造学生动手操作的机会, 让学生参与到实验教学的过程中来, 亲自参与实践操作, 使其主动获取知识。这样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能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最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四、充分利用仪器室资源, 发挥应有的作用

农牧区体育教学 篇9

1. 多样性

每个教师都有自己明显的有效教学的特色, 他们各自在教学上的风格和特色不可避免地使有效教学呈现出特有的多样性。事实上, 有效教学具有多种表现形式, 并不是在教学各个方面表现都优秀的教师的教学才是有效教学。只要依据教育者自己的教学风格并最优化表现出教学效果就是有效性教学多样性的具体体现。

2. 艺术性

有效教学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不断推进和课堂教学改革不断深化的产物。由于基础教育教学改革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人的多样性和差异性以及教学活动自身的特殊性、多变性和不确定性, 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因时、因人、因环境和问题的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变通, 即教师应具有教育智慧。

3. 科学性

有效教学的科学性主要体现为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教学组织与教学准备是紧密相连的。教师不仅要有充分的教学准备, 而且还要善于科学合理地组织教学。科学合理的教学组织是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

4. 高效性

高效性指教学时间利用的高效率, 在单位时间内使教学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普遍认为, 教师在教学中高效利用时间是有效教学的一个关键特征, 并且能否高效利用时间成为区分有效教学与低效教学的一个重要标志。

5. 和谐性

现代师生关系理论表明, 和谐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开展教学活动的重要前提。有效教学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教学在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基础上进行。

二有效教学的标准

第一, 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 以促进学习。

第二, 语言发展——通过课程发展学习者的语言, 提高学习者的素质。

第三, 学习背景化——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

第四, 挑战性的活动——教学生复杂的思维技能, 通过思维挑战、发展学生的认知技能。

第五, 教学对话——通过对话进行教学。

三青南牧区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的现状

青南牧区指青海省南部的黄南、果洛、玉树、海南四个藏族自治州, 是青海藏族的主要聚居地。该地区中小学98%的学生都来自牧区, 藏语是该地区的主流语言, 汉语只在县城被少量使用, 在牧区生活中则几乎不使用。受主客观条件的制约, 牧区低年级的识字教学无论是在教学方式、方法上, 还是在质量、教学目标的有效性达成上都与普通地区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1. 青南牧区大部分学生入学前汉语“零基础”, 识字教学被孤立

由于牧区学生自小说藏语, 接触的环境处处弥漫着藏文化的气息, 自身也缺乏使用汉语的意识, 致使小学生在汉语发展的初期就被阻断, 从而缺失了学习汉语的环境。青南牧区大部分县城的学前教育几乎处于空白状态, 大部分学生在入学前完全不能认读一个汉字甚至不会一个汉语拼音, 导致教师讲授汉语时他们根本听不懂, 更没有兴趣学习汉语, 使得汉语识字教学处于孤立状态。

2. 青南牧区“以藏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教学模式的影响

由于地区与语言文化背景的差异, 在牧区小学低年级汉语文识字教学的课堂中呈现出明显的“以藏语为主、汉语为辅”的双语教学局面。教师在教授汉语拼音字母、拼音的发音时, 会不经意地将藏语解说作为课堂中的重点部分, 经过教师的藏语讲解, 小学生才能理解汉语拼音的组合规律及其特点, 这样虽然可以促进学生对汉语的理解, 但过分注重课堂中藏语讲解会使学生对藏语产生较明显的依赖性。

3. 学生识字接受能力不强, 理解能力不够, 表达能力差

学生们从小丧失了使用汉语的天然时机, 导致进入学校进行汉语学习时十分吃力, 课堂中与教师的互动出现脱节现象, 思维反应迟钝, 对接受识字信息的能力便会产生影响。薄弱的知识储备, 致使学生对识字学习的理解能力低, 学习过程中就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没有相应的知识作为铺垫, 理解能力就会受挫, 汉语表达能力也将更差。

四青南牧区教学现状与有效教学之间存在的差距

1. 师生协作少

有效教学要求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 以促进学习。当师生为一个共同的目标协同努力时, 学习是最有效的, 它能激发学习者之间相互帮助。师生共同参与创造性活动能使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由于牧区的特殊性, 语言成为师生交流的最大障碍。汉族老师不会当地藏语, 当地学生们不会汉语, 教师和学生在沟通上存在很大困难, 直接导致了师生协作少。加之牧区学生缺乏自主学习的意识, 对汉语文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导致

有效的教学离不开有效的评价。笔者近年来顺应课堂教学改革的要求, 积极地参与课堂教学改革, 并在课堂教学中巧妙地利用课堂评价方式, 使课堂活跃起来,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课堂的参与性, 也使笔者在其中享受每节课、感悟每节课。在课堂教学中, 笔者对学生的评价以学习小组的形式进行捆绑, 做到奖罚分明, 使评价制度真正落到实处, 而不是流于形式, 并以制度的形式贯彻下去, 形成了较固定的课堂教学评价体系, 在实践中, 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提高了课堂效率, 促进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一在课前, 通过对学生的预习情况进行小组互评, 既达到检查学生预习情况的目的, 又达到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终身学习能力的目的, 从而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笔者一直坚信, 课前预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教学效果,

了教学更倾向于教师的“教”而非师生共同创造参与, 从而不能使教与学的效果达到最大化。

2. 缺乏生活语境

有效教学要求学习背景化, 把教学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以此创造学习的意义。牧区学生在学习汉语时, 不可避免地面临着学习语境上的显著差异。他们经常使用和习惯使用的都是藏语, 对于汉语的学习语境来说, 藏族学生没有先天的优势, 仅仅是在后天的学习和成长过程中接触到汉语环境, 或者靠教师汉语授课来强化学习。这种教学仅限于课堂上的讲授而不能与学生的真实生活联系起来, 脱离生活的语言学习很难达到有效的教学。

3. 缺乏提供有认知挑战的教学

第一, 根据低年级学生思维特点, 把抽象的符号具体形象化。 (1) 图片助识字。目前, 小学使用的教材中插图比较多, 低年级教材篇篇有插图, 可以充分利用教材中插图和挂图。如果插图难以满足教学的需要, 教师可以动手自制拼音卡片、生字卡片及动物图片等。 (2) 姿势助识字。教师可以在识字教学中尽量采用肢体语言教学, 通过直观的动作形象教学。如在讲授“吃”、“喝”时, 可以把“吃”、“喝”的动作表演出来。 (3) 寓字于画, 图文并茂。在低年级的识字教学中把简笔画基础知识合理运用于简单汉字的教学, 做到语文与美术的有效结合, 努力提高识字教学的有效性。如在教授“马”、“羊”、“兔”、“鱼”、“花”、“口”、“耳”、“目”、“山”等字词时, 可以画出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

第二, 在游戏、活动中学汉字。 (1) 形象意义识字。有些心理学家怀疑或否定小学生能够有效地进行意义识记, 这类见解往往使家长或教师相信, 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小学生缺乏意义识记, 相信逐字逐句的机械识记是小学生的年龄心理特征, 因而在教育实践中忽视了指导理解材料, 从意义上识记所应记住的东西。但实验结果否定了这类主张, 而确证小学生从一年级起就能有效地进行意义识记。如对于某些生字可以引导学生, 把字拆分, 然后编一句顺口溜记忆。如教学“富”字时, 可以编一句顺口溜:一个人住一间大房子, 还有许多田地。 (2) 在课堂教学中, 丰富识字方法。如捉迷藏:把生字卡藏在容易找到的地方让孩子找, 找到了, 读一读, 或让孩子自己去藏字, 让同桌去找字、读字。

总之, 虽然青南牧区小学低年级语文识字教学现状与有效教学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但可通过结合藏区学生的实际情况和思维特点因地制宜改善策略, 给他们提供一个较低的语言学习起点, 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语境中学习掌握汉字。并且采用适宜的教学策略, 充分利用各种教学资源, 实事求是地把有效教学应用到青南牧区小学低年级汉语文的识字教学中去。同时在牧区的识字教学中, 应把学校的小课堂与社会的大课堂结合起来, 借助藏族优秀的传统文化, 让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去获取一些鲜活的语文信息资源, 在了解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丰富语言积累, 以此来提高并实现牧区小学低年级识字的有效教学。

[责任编辑:王以富]

摘要:有效性是教学的生命。只有当有效性作为一种价值观深入到教师和学生的内心之后, 追求教学有效性的实践活动才能产生出其应有的效果。本文通过对青南牧区小学低年级汉语文识字教学的现状进行分析, 找出了牧区识字教学现状与有效性教学之间的差距, 提出了有效教学在小学低年级汉语文识字中的应用方法。

农牧区体育教学 篇10

本研究以西宁 (湟中、大通) 、海东 (乐都、互助、化隆) 、海北 (门源) 、海南 (贵南、共和、兴海) 、海西 (都兰) 和黄南 (尖扎) 等六个地市州共11个县的16岁以上的农村居民为调查对象。采用调查问卷法和数理统计等方法, 对调查问卷进行信度和效度检验, 信度数和效度数分别为0.85 和0.82。调查问卷的发放采用随机分层抽样法, 发放调查问卷1600份, 有效回收问卷1535份, 有效回收率为95.9%。

1 体育价值观概念的界定

目前, 体育界对于体育价值观尚无十分统一的界定, 唐宏贵认为, “体育价值观是人们以自身需要为尺度来评价体育这种社会现象的存在和发展的根本观念”。陈琦等认为, “体育价值观是对体育价值及体育价值关系的整体的、根本的看法、观点和态度, 也就是对体育与主体 (个体、社会和人类) 发展的特定关系的根本认识, 包括体育对主体需要的满足程度的认识, 同时, 还包括对主体存在和发展所具有的功能属性以及主客体相互关系的特定效应等方面的认识”。赵文等认为, “体育价值观是指主体根据体育对其自身及社会的意义或重要性, 进行评价和选择的原因、信念和标准”。从上述几种界定不难看出, 尽管文字表述各不相同, 但学者们对体育价值观基本上形成了一个共识, 即是以主体的自身需要为标准去对体育这一社会现象进行评价和判断。

2 青海省农牧民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分析

2.1 农牧民收入水平

青海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999—2007年, 绝对量呈上升趋势, 但在全国的位次并没有发生变化, 且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见表1) 。农村家庭恩格尔系数虽呈下降趋势, 但高于全国平均数值 (见表2) 。由于农牧民收入水平低, 农牧民的大部分时间都用来增加家庭的经济收入, 限制了农牧民的体育消费。“为健康做些体育投资, 即花钱买健康也值得”的价值观念对农牧民是带有奢侈品的一种消费。因此, 这种缺乏体育消费观念的群体, 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农牧区体育社会化进程。

2.2 文化程度

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公报显示:2006年年末, 全省农业从业人员155.3万人, 其中, 男性占43.6%, 女性占 56.4%。按文化程度分, 文盲占37.55%, 比全国平均水平的9.5%高28.05个百分点;小学占40.74%, 比全国平均水平的41.1%低0.36个百分点;初中占19.23%, 比全国平均水平的45.1%低25.87个百分点;高中占2.23%, 比全国平均水平的4.1%低1.87个百分点;大专及以上占0.25%, 比全国平均水平高0.05个百分点, 农牧民的文化水平较低。对农牧民体育锻炼价值取向的调查表明, 能“强身健体”排在第一位, 这说明在经济、教育、文化尚不发达的情况下, 农牧民能认识到体育锻炼能拥有健康身体的重要性;在对体育活动“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需要”, “是人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等方面的理解上, 受文化水平的制约, 对体育的社会功能认识不够 (见表3) 。

资料来源:青海统计年鉴 (2008) 。

资料来源:青海统计年鉴 (2008) 、中国统计年鉴 (2008) 。

2.3 农牧民身体健康状况和参与体育活动的次数及时间

由于高原地理位置、气候条件、农村医疗条件的限制, 青海农牧民身体状况不容乐观, 调查结果显示, 只有43.6%的人群处于健康状况, 因病不能参加体育锻炼者达10.9%。在参加体育锻炼的人群中每周参加过3次以上体育锻炼的占3.8% (见表4) ;在参加体育活动的时间跨度上表现出大部分人群每次锻炼的时间在30min以上的占53.5%;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强度是判定体育锻炼效果的有效指标, 农牧民体育锻炼活动后身体的感觉:没有强度人群占14.6%, 低强度人群占35.4%, 中等强度的人群占42.7%, 大强度人群占4.9%。结果表明农牧民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活动的次数少, 锻炼时间有限, 体育锻炼的效果不理想。因此, 科学的引导农牧民进行体育锻炼, 培养农牧民体育锻炼的习惯, 养成自觉锻炼身体的价值观, 对改变农牧民身体健康状况、促进农牧区的经济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2.4 农牧民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了解

农牧民对体育活动的认识和了解的调查结果表明:56.5%农牧民“认为更需要健康的身体”, 而且深信“体育锻炼可以强身健体”, 43.5%农牧民认为“生产劳动能代替体育锻炼”, 对体育锻炼价值的认识, 仍存在着较大的偏差。对体育运动作用的认识的调查中, “体育活动有道德教育作用”、“体育可培养进取精神, 增强竞争意识”、“体育可加强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了解, 密切人际关系”、“体育可振奋精神, 锻炼勇敢顽强的意志”、“体育能塑造健美体形”、“体育有娱乐作用, 因而有减压放松的效果”, 被调查对象对这些内容的认可和理解较差,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农牧民各种体育价值观综合作用, 阻碍农牧民形成多元化的新的体育价值观念。

2.5 农牧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与动机

对农牧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调查结果显示, 受当地群众社会实践与文化素质的制约, 农牧民对体育功能的认同感从本质附属功能都具有不同的反映, 对体育健身功能的认识高于其他, 青海省农牧民在参加体育锻炼时45.1%的被调查者是为了有一个健康的身体, 其主要的动机是为了一个健康的生活和增强体质;31.7%的被调查者是为了散心解闷、消遣娱乐;这说明大多数的锻炼者是为了追求身体健康和精神愉快以及有一个较高的身心情感, 这与体育活动的本质属性是一致的 (见表5) 。

2.5 农牧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组织环境

从表6可以看出, 广大农牧民在对体育活动认识的组织环境中, “受家人或朋友的影响”占第一位52.4%, “社会组织的体育活动影响”和“新闻媒介的影响”分列2~3位, 分别占20.7%、18.3%, “读书时期学校体育教育”占15.9%。家庭是个体出生后接受社会化的第一个社会环境, 家庭的教育和影响对个人早期价值观念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 家庭环境因素对个人的观念, 心理和行为习惯会产生潜移默化的深刻影响。父母是孩子的首要教师, 他们的体育行为、体育价值观念都对子女体育价值观念的形成起到了重要的影响作用, 良好的体育文化氛围对正确的体育价值观的形成产生有利的因素。同时也表明未来学校体育和必要的社会体育组织、新闻媒介的宣传报道仍然是影响青海省农牧民体育价值观形成的主要渠道。

2.6 农牧民参加体育锻炼的活动方式

青海省农牧民参加体育锻炼活动时 (见表7) , 51.2%的人选择“和朋友、同事一起锻炼”, 30.5%的人选择“个人锻炼”, 还有11.0%和6.1%的人分别选择了“和家人一起锻炼”、“村镇组织的活动”, 表现出参加锻炼选择方式的多样性, 但仍然以“个人锻炼”和“与朋友同事锻炼为主”, 表现出锻炼方式的单一性, 这种单一的锻炼方式对影响人们的体育态度和体育行为, 体育活动的作用、社会价值取向等多种功能的形成会产生一定的阻碍。

总之, 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现象, 体现着一个社会的文明水平。因此, 开展多层面、多途径、持续性的体育活动, 有助于培养农牧民多层次、多元化的体育价值观念, 对建设和谐的新农村和小康社会有着重要意义。

3 结论与对策建议

3.1 结论

(1) 受经济条件、文化程度、体育活动的次数及时间的影响, 现阶段农牧民参与体育活动的目的与动机是为了拥有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娱乐活动, 符合体育的特质属性。由于在认识水平上的不足与差别, 造成了判断和价值体现的不确定性。

(2) 农牧民参与体育活动的成因局限于“受家人和朋友的影响”, 学校、大众媒体的宣传不够, 农牧民对体育的认识停留在增进健康、增强体质的层面上, 对体育运动的作用、社会功能等价值观的认识较低, 没有将体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文化生活中。

(3) 农牧区体育设施不足, 农牧民参与体育活动的锻炼方式单一, 影响农牧民参加体育活动的积极性和价值取向, 体育价值观的多元化趋向处于初级发展阶段。

3.2 对策建议

(1) 为促进农牧民的多元化体育价值取向, 政府在实施全民健身计划的过程中, 应开展正确的舆论导向, 大力开展体育知识的普及, 引导居民树立科学、健康的多元化体育观。工作的重点应放在调动农牧民参与体育活动的自觉性上。

(2) 加大农牧民体育活动的资金投入。应以政府主导为主, 将发展农牧民体育列入各级政府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 将农牧民体育经费, 体育场地建设资金、用地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规划, 加强政府综合运用规划、政策、资金、用地等手段, 对农牧民体育和体育场地建设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 体育活动场地的建设要调动社会各界积极参与, 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牧区, 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要大力发挥乡镇企业的作用, 推动该地区农牧民体育活动的开展, 满足农牧民健身的需要。

(3) 青海省农村牧区贫困面大、农牧民收入低是我们必须面对的现实问题, 增加农牧民收入、脱贫致富奔小康也是青海省解决“三农”问题的重中之重。因此, 一方面我们要继续实施开发式扶贫的方针, 加大农牧区扶贫攻坚力度, 尽快解决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问题, 不断缩小农村牧区贫困面;另一方面, 要特别从农业结构调整、非农产业发展、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壮大等方面寻求突破, 加快青海农牧民增收步伐。只有持续增加农牧民收入, 才能进一步提高农牧民参加和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 才能提高农牧民体育消费观念和娱乐性等体育价值观的意识。

(4) 提高农牧民科学文化素质。受教育程度的高低不仅影响农牧民体育活动理念的转变, 而且影响参加体育活动的发展。因此, 一方面我们要大力普及九年义务教育, 扫除农村文盲、半文盲, 提高农村劳动力的科学文化素质, 另一方面, 发展社会体育组织、加强新闻媒体的传播, 将体育广泛地应用于社会文化生活中, 促进体育价值观的形成, 使农牧民的体育价值观向多元化趋向发展。

摘要: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数理统计方法, 对青海省农牧民体育价值观形成的影响因素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就进一步促进农牧民参与全民健身计划提出了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体育价值观,农牧民,青海省

参考文献

[1]孙杰, 陈仁伟, 等.西北地区体育软科学研究[M].兰州:甘肃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6.

[2]唐宏贵.体育价值观念的嬗变与社会体育发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1996, 30 (2) :9-12.

[3]陈琦, 杨文轩, 刘海元, 等.我国当代体育价值观的研究[J].体育科学, 2006, 26 (8) :3-9.

[4]赵文, 蔡恩伦.影响体育价值观的因素分析[J].体育世界.学术, 2008 (2) :15-16.

上一篇:当代大学生择业观教育下一篇:如何上好一年级体育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