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效测量

2024-05-11

有效测量(精选十篇)

有效测量 篇1

为满足地籍管理的需要, 在土地权属调查的基础上, 借助仪器, 以科学方法, 在一定区域内, 测量每宗土地的权属界线、位置、形状及地类等, 并计算其面积, 绘制地籍图, 为土地登记提供依据而进行的专业测绘工作。它是土地管理的技术基础。要求分级布网、逐级控制, 遵循“从整体到局部, 先控制后碎部”的原则。地籍测量的方法:按设备手段不同, 分为普通测量法 (地面法) 、航测法和综合法;按地籍原图的成图方法, 分为解析法、部分解析法和图解法;按基本图件的可用性, 分为地籍修测、补测与全测。地籍测量的内容包括:地籍平面控制测量 (在地籍测量区内, 依据国家等级控制点选择若干控制点, 逐级测算其平面位置的过程) , 地籍细部测量 (在地籍平面控制点的基础上, 测定地籍要素及附属地物的位置, 并按确定比例尺标绘在图纸上的测绘工作) , 地籍原图绘制, 面积量算与汇总统计, 成果的检查与验收。地籍测量必须以土地权属调查为先导, 在地籍调查表及宗地草图的基础上进行, 其成果是土地登记的依据。随着现代化仪器设备的出现和电子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 现代地籍测量区别于传统地籍测量的显著标志, 在于地籍数据的获取、处理和地籍测量资料的管理方面, 普遍采用电子计算机支持的现代化仪器设备, 以求得较高程度的自动化。地籍测量和权属调查有着密切联系, 但也存在着质的区别。前者主要是遵循规定的法律程序, 根据有关政策, 利用行政手段, 确定界址点和权属界线的行政性工作;后者则主要是将地籍要素按一定比例尺和图示汇于图上的技术性工作。

地籍测量是土地管理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 完善的地籍测量成果对彻底查清土地利用现状, 加强产权产籍管理、城乡规划管理, 保护土地使用者合法权益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由于地籍测量工作涉及面广, 权属调查制约因素太多, 使得该项工作开展起来效率甚低。主要原因是地籍调查工作人力消耗大, 时间长, 测量工作被动。也正是受这一因素制约, 使得许多城市地籍测量工作得不到开展。因此, 寻求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地籍测量模式, 对开展地籍测量工作意义重大。

1 地籍调查

对于已基本完成土地初始登记, 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地籍台帐的城市, 地籍测量时实施一种“准地籍调查” (由于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地籍调查, 为了表达方便本文定义为“准地籍调查”) 是一种有效的探索。其基本思路是:测量时地籍调查工作不做全面展开, 实地调查只是在已有的地形图上根据地籍台帐于实地标绘宗地界址线, 划分街道、街坊、调查区及编号, 调查宗地座落、地名、门牌号码、房屋结构及层数等。其他内容如权利人、用地类别、用地性质、宗地界址线权属确认等, 全部以土地初始发证的地籍台帐为准。“准地籍调查”遗留的权属确认等问题留待土地变更 (或土地证年审) 时逐个解决。变更测量时, 持依地籍台帐测量的宗地图到现场确权定界。由于土地变更 (或土地证年审) 有权利人主动配合和协调, 到现场指界定线、签名等, 测量人员具有很大主动性, 地籍调查的确权等问题很容易得到解决, 从根本上解决了地籍测量的瓶颈问题。

2 地籍测量

2.1 地籍控制测量

“准地籍测量”有许多工作有待于以后日常土地变更测量时逐步完成。因此地籍控制测量除了充分达到国家地籍测量规范的技术指标外, 还要充分考虑日常变更测量的需要。变更测量时, 有一些宗地界址点也许与准地籍测量一样, 无须进行变更测量, “准地籍测量”成果可以直接应用;也许, 有一些宗地需要测量变更的某几个界址点或全部界址点, 这就要求“准地籍测量”布设控制点时应考虑永久性控制点密度要大, 保存时间要长, 以保证“准地籍测量”和日后变更测量的精度均匀一致。其做法是基本控制点全部采用机械加工好的ф16×100mm不锈钢标芯, 主干图根及次干图根导线点采用机械加工好的ф12×100mm不锈钢标芯, 用旋转风钻钻孔把标芯镶嵌到水泥地面上。1:500比例尺地形地籍测量, 城镇密集区永久性控制点的密度应达到每平方公里200个, 控制点观测的各项技术指标均以国家地籍测量规范为准。这样, 为以后变更测量提供了良好的前提条件。

2.2 地籍测量

地籍要素测量内容主要包括根据“准地籍调查”成果, 于野外以全数字化测量方式测量行政界线、权属界址点、界址线、地类界及其它与权属相关的建筑物、构筑物和线状地物等。地籍三要素测量应遵循以下原则:a.地籍要素点必须按界址点精度施测;b.实地有明显地物对应的界址点, 必须以极坐标法实测界址点坐标;因通视条件所限, 无法直接测量的界址点, 用距离交会法解析其坐标;c.考虑到日常地籍变更测量的可能性, 对可能成为界址点的建筑物、构筑物主要特征点、道路边线等以界址点精度施测;d.其它地形要素, 按数字化地形测量要求施测。

3 地籍图编绘

野外数字化测量成图后, 在编绘好的数字化地形图基础上编辑地籍图。地籍图编辑以宗地为单元逐宗、逐片编辑, 形成宗地线划图, 街道线划图、街坊线划图、调查区界线划图等, 不同类的数据应在不同的数据层。

地籍要素图的编辑步骤:

a.先在地形图上根据“准地籍调查”成果对每宗地的界址点进行连线;b.根据绘好的界址线注记地类及宗地号;c.划分街道界、街坊界和调查区界并注记;d.根据地籍台帐输入宗地属性;e.生成界址点符号及输出界址点坐标数据;f.地籍图图面整饰。

由于“准地籍测量”成果需要以后逐步完善, 因此其成果是动态更新的, 所以各宗地图和界址点成果可以不输出打印装订。

4 地籍信息系统的建立

基于这种测量模式, 地籍测量成果需要一个动态更新、逐步完善的过程。成果以传统的图表展示已很难适应。因此, 应用Gl S技术来管理地籍测量信息已是大势所趋。有人在实践中运用MGE地理信息基础平台, 开发出一套能满足地籍信息管理需要的系统, 效果很好, 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目前, 我国已有的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软件几乎都不是直接建立在GIS平台上。为使地形、地籍测量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能与Gl S软件进行数据交换, 必须要建立数字化地形、地籍测量软件和GIS软件之间的数据交换标准。交换的文件宜采用ASCll码文件格式。对地籍要素交换的文件, 可分为宗地检索数据文件、宗地权属数据文件、界址点检索数据文件、界址点数据文件、行政区界数据文件、调查区界等数据文件。

“准地籍测量”方法是一种快速、经济、有效的地籍测量模式。它有效地回避了地籍测量的瓶颈问题, 测量的量化指标达到了国家地籍测量精度。实践证明。“准地籍测量”有约70%的宗地成果与实际确权一致, 对短期内不能按国家规范实施地籍测量的城市, 实施“准地籍测量”不失为一种有效的途经。它对开展土地证年审、土地变更测量等工作赢得了时间和主动权, 对产权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摘要:论述了准地籍测量的概念和操作, 对短期内不能按国家规范实施地籍测量的城市, 实施“准地籍测量”, 对开展土地证年审、土地变更测量等赢得了时间和主动权, 对产权管理具有指导意义。

有效测量 篇2

惯性测量系统测试有效期评估方法研究

惯性测量系统测试保持期或称有效期是武器系统使用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决定了定期标定的间隔和频率.过去装备交付对惯性测量系统测试保持期指标验收采用逐一进行稳定性测试的方法.本文提出一种新的抽样检验、数理统计的.评估方法对测试保持期指标进行评估验收,适用于现役型号性能改进提高的指标评估,可大大减少动用装备数量和测试试验次数,并可节省对装备使用寿命的消耗.

作 者:董燕琴 王玉森 安维廉 Dong Yanqin Wang Yusen An Weilian  作者单位:第二炮兵装备研究院,北京,100085 刊 名:航天控制  ISTIC PKU英文刊名:AEROSPACE CONTROL 年,卷(期):2006 24(5) 分类号:V4 关键词:惯性测量系统   测试有效期   评估方法   抽样检验  

试析加强工程测量工作的有效途径 篇3

【关键词】加强;工程测量;有效途径

0.引言

在现代建筑工程项目的建设中,测量是一门实践性、技术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工程测量是工程建设中的一项基础的工作,在道路、桥梁、建筑工程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对于建设工程项目的整体进度和质量都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就如何加强工程测量工作进行初步探讨。

1.影响工程测量工作的主要因素

1.1测量人员流动性大

建设工程施工测量人员是施工生产一线生产工人,野外作业时间长、风险责任大、条件艰苦,从测量工程师至测量员,有条件的干一段时间可能就调离或是转行,如三亚洞库项目到完工,测量工作几次易人,有时还出现断档,使整个项目的测量工作没有到位。

1.2测量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部分建设施工企业没有专职的施工测量人员,在施工过程中基本上都是由其他技术员(施工员)兼职,主要聘用测量工、学校刚毕业出来的人员担任测量负责人,无独立工作经验,这些缺乏专门训练的业余人员,对常规测量仪器的性能、操作及测量方法都一知半解,根本不能胜任施工测量工作,也就无法保证施工测量的质量。

1.3测量仪器操作不当

一般来说,测量所用的仪器都属于精密仪器,在使用过程中,由于测量人员的水平有限,没有严格按照正确的使用方法操作,导致测量仪器的灵敏度降低,且日常保修不到位。

1.4测量的质量监管与控制不到位

对建设工程质量的监控,现有的体制是政府监理和社会监理共同参与,有条件的建设单位,还有自己的建设工程监督部门,可谓三管齐下。但是,在实际的建设工程质量监控和建设工程竣工验收时,都只注重其他施工质量的检查与控制,而忽视施工测量质量的检验。

1.5部门之间沟通不及时

测量人员与设计、技术部分沟通协调不畅。随着大型建设工程项目的不断涌现,工程测量在先进仪器使用、精度要求上日益专业化,技术建设工程师已不能完成施工放样、模板安装位置检查、隧道断面测量等工作,需要测量工程师的全程参与测控。

1.6仪器管理混乱

测量仪器使用、保养、标定不能按规定规程进行,损坏、丢失严重,往往是出现明显错误的测量数据时才采取措施甚至有些施工企业把测量仪器设备划归物资部门管理,保管不合规程、记录不清,一套仪器再使用时已支离破碎。

2.加强工程测量工作的有效途径

2.1保证测绘质量

制定完整可行的建设工程测量工序管理流程表,明确工序质量责任,保证工序产品质量 。上工序产品不合格不准流入下工序;强化作业现场管理,在关键工序点,重点工序设置必要的质量控制点,实施现场检查。作业时严格执行操作规程,做好质量记录;执行质量负责人制度,质量负责人对作业全过程实施质量监督,对测绘质量负全责,并有权行使“质量否决权”,严格过程检查和最终检查。对验收中不合格产品坚决返工,并及时对质量进行跟踪,作出质量记录,产品返工完成后要进行二次验收。

2.2树立规范意识

应根据建设工程测量工作特点,选定适宜的测量规范,并针对具体测量项目编写测量技术要求和实施细则。以此作为现场作业、检查验收的依据,做到测量工作规范化、标准化。业主总测量单位交付的测量成果(桩、点和资料),应经监理测量单位验收合格后能交付施工单位使用。测量成果交付时要办理交接手续,接收测量成果(资料和现场桩、点)后,接收单位要对其进行验收 、检测和保护。

2.3提升测量人员整体素质及仪器设备的精度

测量队伍中的技术人员要相对稳定,具备相关的经验;同时,要不断的加强测量人员的培训学习,来提高本专业的业务知识。在施工测量遇到重大事情的处理,必须由总工程师到场,对处理意见签字认可后方能执行。同时,施工测量要配备足够的仪器设备,各种仪器设备精度必须满足地铁测量要求,所使用的仪器必须有有效的检验合格证书。

2.4强化先进工程测量技术的运用

2.4.1电子经纬仪和全站仪等地面测量仪器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电子计算机的普遍运用,工程测量工具不断的得到发展,出现了许多先进的技术和工具,如电子经纬仪、全站仪、数字水准仪、激光扫平仪等,为工程测量的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的实现创造了有利的条件,特别是电子经纬仪和全站仪的应用,更是地面测量技术进步的重要标志之一,成为工程建设地面测量的主要测量仪器,为工程的测量工作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自动记录、自动改正仪器轴系统差,自动归化计算、角度测量自动扫描、消除度盘分划误差和偏心差这些传统测量仪器没有的功能是电子经纬仪的优势所在。 全站仪测量则可以在电子手簿的支持下,把野外测量所得到的所有数据自动、完整的记录下来,在输到计算机后,可以应用相关的测量软件,以“人机交互”方式进行测量数据的自动数据处理和图形编辑,而且还可以实现全天候的检测和测量,减少自然气候和环境对测量工作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了数据的精确度和工作的效率。

2.4.2 GPS数字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在先进科技不断发展的今天,GPS定位技术也在不断的发展完善,为工程测量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 目前,我国的GPS接收机观测基本实现了自动化、智能化,且观测时间在不断减少,大大降低了作业强度,观测质量主要受观测时卫星的空间分布和卫星信号的质量影响,以及个别点的选定受地形条件限制,如造成树木遮挡、手机、步话机等设备的使用都会影响测试数据的精准性。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为工程测绘测量提供了最科学的数据分析,在GPS技术的的支持下,工程的测量作业就可以实现极高的精度。因为,在此技术下工程测量作业就大大的减少了环境和距离限制下造成的测量困难和数据产生误差的现象,对当前处于地形条件困难地区、局部重点工程地区的工程测量有重大的意义。具体来说,GPS测量在整个工程作业中,实现微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控制,而且可以完成对数据的自动记录、自动数据预处理。特别是RTK技术的应用,它可以引起公路等工程测量模式的改变。RTK能实时地得出所在位置的空间三维坐标。这种技术非常适合路线、桥、隧勘察。它可以直接进行实地实时放样、中桩测量、点位测量等。

3.结束语

综上所述,任何工程的质量都是工程建设的中心。而工程测量工作则是由设计转为实物施工的重要步骤,其质量的高低,就直接决定着工程项目的综合质量的优劣,所以,在工程建设中必须重视工程的测量工作,要从各个方面对工程的测量工作进行全面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工程测量工作的顺利完成。

【参考文献】

[1]陈林义.试论建筑工程测量中存在的错误与对策[J].科技与企业,2011,12x.

[2]马贵山.数字测量技術在建筑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索[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1,21.

交流有效值的测量分析 篇4

波顶因数为峰值除以有效值等于1.414, 波形因数为有效值除以平均值等于1.111。

在测量一个正弦波时, 简单的测出平均值 (0.636倍峰值) , 再乘以波形因数1.111 (即0.707倍峰值) , 所得到的数值是完全正确的, 这个数值也被称为有效值。这种方法被广泛用于所有的模拟测量仪表 (此时平均值是靠线圈运动的惯性和阻尼作用来实现的) 和大多数数字万用表上。这种技术被称为“平均读数按有效值校准”的测量方法。

这种技术对非正弦波的负载就不适宜了, 并且误差很大。为了解决非正弦波电参数测量误差大的问题, 推出了真有效值概念。真有效值仪表工作时, 先采集输入电流的瞬时值平方, 按时间取平均值, 最后显示这个平均值的平方根值。如果能够理想地实施这种测量方法, 无论是怎样的波形都能达到绝对精确。当然在现实中理想的测量是不可能实现的, 有两个制约因素要考虑在内:即频率响应和峰顶因数。

很明显, 只有真有效值仪表才能给出正确的测量值, 才能正确确定被测电参数的实际值。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怎样才能知道仪表是否是真有效值仪表呢, 通常可以通过产品说明书作出判断, 但往往在实际需要的时候产品说明书并不在手边。对此, 有一个很好的办法:即分别用已知的平均值仪表 (往往是手头最方便的那种) 或已知的真有效值仪表对待定的测量仪同时测量非线性负荷的电流和白炽灯回路的电流值, 比较其读数。对于白炽灯负荷, 两种测量仪的读数应一致。而在接入非线性负荷后一台仪表的读数比另外一台仪表大很多 (比如说20%以上) , 则此仪表很可能是真有效值仪表。若此时两表读数接近, 说明两种仪表是同一类型的。

有效值测量仪和真有效值测量仪的差别如表1所示。

有效测量 篇5

关键词:地下管线跟踪测量最佳测量时间跟踪测量审查程序

0引言

所谓地下管线跟踪测量,是指在地下管线及隐蔽工程施工时期进行现场实时跟踪,在跟踪项目施工完毕、覆土之前进行三维坐标数据回收测量。这种测量方式有利于对复杂的地下管线建立第一手翔实、可靠、准确的资料系统,为地下管线的管理、维护和后续设计、施工提供依据。但由于有些工程工期紧、机械化、现代化施工效率高,地下管线的施工就呈现出边施工边覆土,四处开花四处结果的现象;再加之施工单位不积极提供施工信息、监理单位没有强有力的监督、跟踪测量人员没有十足的责任心等等,这种需团结配合的测量工作模式会随之暴露出一些问题,导致管线跟踪的完成率不高。现结合工作实践,就做好地下管线跟踪测量中的接收报测信息、明确测量区域和内容、跟踪测量这三环节谈谈我们的看法,与大家共勉。

1地下管线跟踪测量的特点及重要性

施工时期地下管线跟踪测量的特点和重要性体现在:一、外业测量不允许犯错误,必须一次性做好,没有改正错误的机会;二、地下管线最佳测量时间稍纵即逝.如果施工方不予配合.出现管线来不及测量就被回填的问题必然出现;三、有关地下管线跟踪测量方面的现有管理模式在业主、监理方、施工方和跟測方都需要完善;四、如果有漏测而遗留下来的问题不容易解决;即使解决,成本很高;五、地下管线跟踪测量的外业和内业必须与地下管线施工同步,因漏测而采取的各种补救措施也应在施工期内完成,在地下管线竣工之时,其跟踪测量的实质上已宣告结束,剩下的只是成图修饰工作。在管线施工竣工之后所进行的其他漏测补救工作在性质上已变,已不属于跟踪测量范畴。

2跟踪测量模式在生产实践中的应用

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我公司针对复杂的工业地下管线提出了一整套完整的跟踪测量服务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在某钢铁企业的冷轧工程施工期间,我公司运用地下管线跟踪测量贯穿于整个管线施工过程。此工程的地下管线施工工期为16个月,我公司跟测人员到施工现场参与巡视和测量计162次,接收到报测信息255条,对所有及时提供的报测内容都进行了100%的测量,完成地下管线测量约49.1公里。从以上情况表明,现代测量技术及测量跟踪模式与地下管线施工可以同步交叉进行,通过充分的投入、有效的组织和高效适时的跟踪测量,在地下管线施工竣工后及时地向业主提交地下管线最终成果是可以实现的。

3管线跟踪测量的有效途径与措施

3.1充分准备,心怀大局。在每个项目的地下管线施工前,跟测方积极向业主收集施工设计图,整体了解所有施工管线的分布情况,必要时可视具体情况制作一份综合管线施工图,方便随时查阅。全面掌握地下管线跟踪测量的各类规范制度,根据项目设计书的要求,牢记跟踪测量的内容、方法和质量控制,为后期工作做好充分的准备。

3.2宣传模式,程序化、制度化管理①推行地下管线跟踪测量审查程序,对跟踪测量工作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地下管线跟踪测量工作之所以有困难,是因为这项工作不为施工方所了解。如果把地下管线跟踪测量审查纳入施工审查程序,将会使地下管线跟踪测量工作的局面在根本上得到好转。地下管线跟踪测量审查程序简要的说就是:施工方上报给业主和监理方的有关地下管线的施工报告应有跟测方的测量确认后,监理方和业主才能签字允许进行回填的工序。这样,跟踪测量在程序上就有了保证,就不会出现严重的漏测问题。②加强对业主、施工方和监理方对此作业模式的宣传,使他们理解、支持、配合和帮助跟测方。跟测方可在专题会议或项目施工会上对其它各方进行交流宣传.在管线测量过程中,应做简短必要的解释和说明,必要时还应就施工方的责任和跟测方工作的意义做简短的宣传,以改进跟测方的工作环境。⑨建立跟测方同业主、施工方和监理方的紧密联系机制,时时联系,时时配合,以保证紧急项目的顺利处理。④跟测人员必须尽职尽责,充分的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以大无畏的精神迅速征服一切困难,积极推进跟踪测量的顺利完成。

3.3巡视预见,详细记录,尽在掌控①现场巡视是掌握地下管线施工动态的重要环节,以便求得最佳测量时间。所有正在施工的地下管线在其自然回填之前都有一段最适合回收的测量时间,即称之为“地下管线最佳测量时间”。要找到地下管线的最佳测量时间要求巡视人员的现场巡视工作必须彻底而全面,不能有遗漏,还要善于观察,善于调查,善于在瞬息即变的施工现场捕捉测量时机。②预见性是跟测人员必须具备的素质。虽然有施工方的报测信息,但由于种种原因,实际上跟测方所能够得到的有效配合是极其有限的;所以跟测人员必须有预见性、有目的地到施工现场巡视。以保证跟踪测量的延续性。巡视时,对需要巡视的管线的要做到分清轻、重、缓、急,合理安排巡视路线。每次现场巡视跟踪的点、线和面应当尽可能的细致和完整,确保无一遗漏。对于施工繁忙的区域,必须实时掌握其施工进度,加大巡视密度。③每次巡视应做好巡视记录,必要时制定相应的跟踪测量计划。对于即将或在未来的一两天内就可施工完毕的管线,要和现场的施工人员询问完工时间,和施工方负责人约定测量时间,并要准时践约。对于近期内不会完工和回填的管线,要向施工方负责人询问其施工进度和大致完工时间,适当调整巡视频率,做到对下一次巡视的工作心中有数。

3.4精细化作业,高质量、高效率跟踪测量①足密度的控制点,是保证高效跟踪测量的基础。跟踪测量重复利用控制点的机率相当高,而施工区域的控制点很容易遭到破坏,一方面要求施工单位必须加强对控制点的保护外。另一方面也要求跟测人员在布设控制点要醒目易找。对于必然要破坏的控制点要找好相应的代替点。所有控制点都必须做好标记、写好点名,必要时将所有控制点画好略图以方便查询。②够精度的控制点,是高精度管线跟踪测量的重要保证。鉴于施工区域的不稳定性,布设图根控制极易被破坏或通视阻挡,因而管线跟踪测量大部分以一级网点和其支点为控制依据。从一级网点连续支点时,除了要注意支距不能大于后视距离外,还要注意支点应有第二通视方向作检查点。在需要连续支第三个点时,应及早在一级网点以极坐标法预先布设精度较高点位作为检核点或后视点。此外,应在技术上尽量避免从一级网点连续支第三个点,若必须连续支第三个点,应在技术允许的范围内增加后视距离,减小采点测距半径,并要注意控制其所测管线的比例。当然,采点测距半径必须小于后视距离,这是所有测站的采点原则。③外业测量保证精度的办法除了作业者有一定的技术能力外.还必须加强测站检查,保证百分之百的正确率。现场测站检查必不可少,并要做好记录,不过关不能进行下一步测量;内业计算时要加强检查,查看各项指标是否超限,并在叠入总

图时进行接边检查。若等管线施.工结束,才发现问题,为期已晚。④在“准”的前提下尽可能做到“快”,提高测量效率。第一。观测者和司镜者配合要默契合理。镜站和测的测量记录点必须保持一致,真正作到不测漏点。不测重点,不测费点,也便于内业成图。第二,在测量现场遇到突发的困难时,要迅速处理,要敢于和善于向现场的施工人员求救。第三,在测量的环节上须加以注意,要考虑周全,以避免无谓劳动,节省时间。⑤统一属性调查,标准精细化作业,详细准确记录。第一,地下管线的特征点包括:起、终、拐、弯、通、升、变坡、变深、变径、入点,必要時测绘各种管线附属物,包括阀门、消火栓、井的四角等。管线直线部分很长时,有加密直线点。第二,地下管线的常见材质分为塑料(HPDE、PVC、玻璃钢)、水泥(砼)、钢三大类,为了标注简明的需要,各种铁管、镀锌管都归类为钢管,不再详细区分。一般而言,雨水管多为水泥管,污水管多为塑料管,工业上下水和各种气体管多为钢管。第三,地下管线的管径都必须现场量取,按照惯例,管线一般标注内径(公称通径),标注单位为毫米。在现场量取管径时一般很难精确到毫米,但精确到公分还是容易做到的,因此要尽量量准公分值,然后通过对照以便找准其通用管径值,力求同一种径型的管径标注数值统一。第四,地下管线的介质最好在现场调查清楚,分清上水、下水、电力、通讯、燃气等不同类型的地下管线。部分直埋电缆和电缆槽还要求调查电缆的种类、电压。⑥提倡绘制略图。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每天测量的内容最好画好略图。并标明北方向,同一张略图上的管线应有相同的北方向。管线的材质、介质、直径、特征变化等属性简要明了地在略图上标明,并在搬站之前仔细检查管线和属性有无遗漏。略图还要注明日期和测量员姓名,统一装订归档,为指导内业和过程检查提供依据。

3.5及时整合,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当天结束的外业工作必须第一时间进行套图整合处理,既有利于下一步跟踪测量的时时跟进,又有利于发现管线跟踪测量的遗漏及错误信息。地下管线跟踪测量遗露问题的处理必须引起足够重视,必须充分认识到这些遗留问题的困难性,因此,外业跟踪测量出现的问题要结合实际情况及时处理。无论是因跟测方还是施工方的问题引起漏测的,都必须及时开挖或探测,不能拖延,越迟延越被动。

4结束语

提高工程测量水平的有效措施 篇6

关键词:工程测量,必要性,严格施工,新技术的运用

工程测量工作遍布国民经济建设和国防建设的各个方面, 没有测量工作为工程建设提供数据和图纸等前期资料, 任何工程建设都无法顺利进展和完成。伴随着测绘新技术的不断进步, 现代工程测量逐渐朝着测量内外作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处理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数字化、测量信息管理可视化、信息共享和传播网络化的大方向发展。

1 工程测量的特点

工程测量按其工作顺序和性质分为:勘测设计阶段的工程控制测量和地形测量;施工阶段的施工测量和设备安装测量;竣工和管理阶段的竣工测量、变形观测及维修养护测量等。工程测量有其自身的特点。一方面, 工程测量形成的成果与测量施工人员的技术水平直接相关, 测量仪器操作人员的操作水平将直接影响测量成果的精度。另外, 测量施工方案的确定, 对测量定位精度及测量施工进度具有决定性的影响。在施工控制网及微型控制网的测设过程中, 控制网的图形结构及控制点方向联测数目、方向观测的测回数等对控制网的精度及可靠性均有重要影响, 但并非观测测回、联测方向的数量越多越好, 技术人员对此应予以综合考虑。另一方面, 工程测量结果直接受现场作业环境如施工过程中的机械震动、风雨天气等的影响。如深基坑施工中监测需随时进行, 在测量对象变化快的关键时期, 可能每天需进行数次。并且, 在精密工程测量过程中, 普通测量方法和仪器部不能胜任, 因此通常需要采用一些特殊的高精度仪器。

2 开展工程测量工作的必要性

工程测量直接服务于各项建设项目的勘测、设计、施工、安装、竣工、监测以及营运管理等一系列工程工序。在工程设计中如果没有工程测量带来的各种比例尺地形图及管线探测图, 工程设计就缺少了合理科学的依据。在施工过程中, 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工艺流程或对于同一建筑物的各个不同部分, 其精度要求是不一致的, 而且往往相差非常悬殊, 此时应根据工程测量的具体要求, 正确制定工程建筑物定位的精度要求, 如果定得过宽, 就可能造成质量事故, 反之若定得过严, 则给放样工作带来不少困难, 从而增加放样的工作量, 延长放样时间, 也就无法满足现代化高速度施工的需要。因此, 工程测量工作前, 制定必要的合理的精度, 是关系到该工程建设中周期长短的一项重要的工作。另外, 还应考虑到施工现场条件与施工程序和方法, 分析这些建筑物是否必须直接从控制点进行放样, 对于某些建筑元素, 虽然它们之间相对位置精度要求很高, 但在放样时, 可以利用它们之间的几何联系直接进行。

值得注意的是, 在建筑物后期的实际运营阶段, 工程测量同样起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 建筑物及其设备在运营过程中, 都产生变形。这种变形在一定限度之内, 应认为是正常现象, 但如果超过了规定的限度, 就会影响建筑物的正常使用, 严重时还会危及建筑物的安全。因此在工程建筑物的施工和运营期间, 必须进行监视观测, 通过变形观测取得第一手的资料, 可以监视工程建筑物的状态变化和工作情况, 防止事故发生并改善运营方式以保证安全。

3 提高工程测量水平的有效措施

3.1 提高对工程测量重要性的认识

工程测量是为工程建设的各阶段服务, 是保证工程质量的重要手段。因此, 在工程的前期规划设计阶段, 就应该明确工程测量工作的重要性。同时, 还要提高测量放线人员的素质。作为一个合格的专业测量员, 必须要具备吃苦耐劳、细心谨慎、团结协作的基本条件和个人素质。并且还要有较高的读图能力, 和质量责任意识, 养成事前反复考虑, 事后认真检查的职业习惯, 切实为工程建设提供科学准确的测量依据。

3.2 严格把工程测量贯穿到整个施工过程

在具体的工程建设过程中, 从开工一直到工程结束, 均离不开工程测量工作。首先对建筑物进行定位, 确定建筑物的实际位置, 有了准确的地面标识然后才能确立次区域是否有设计后新增建 (构) 筑物及新埋入地下管线, 以保证机械设备的使用, 在基槽开挖完毕后, 要进行基槽验收, 以及后续的垫层、底板线的投测, 对于重要设备基础, 如有螺栓、预埋件及预留孔等, 在稳固好后, 应及时进行测量轴线标高复验, 并在砼浇筑过程中进行连续监测, 以防备砼浇筑过程中, 发生位移、沉降等质量事故的发生。另外通过在施工和运营期间对工程建筑物原体进行观测, 分析研究, 可以验证地基与基础的计算方法, 工程结构的设计方法, 对不同的地基与工程结构规定合理的允许沉陷与变形的数值, 为工程建筑物的设计施工管理和科学研究工作提供资料。在基础施工完毕后, 还要及时进行竣工线的投测, 接下来设备安装需连续对设备的平整度、标高进行跟踪测量, 以确保设备的工艺流程完好, 保证设备联动达到设计要求。

3.3 加大新技术的投入应用

随着科技的发展, 电子计算机和全站仪在工程领域应用的日益广泛, 使各类工程的测量工作的效率得到了极大提高, 既可以将用全站仪实地测量的坐标、高程及角度文件输送到计算机, 采用专业软件生成断面图、地形图;也可以将设计的坐标和高程数据输入全站仪而进行快速、准确的放样坐标、角度等。这就大大减少了人工计算量和实际放线过程中由于人为因素引起的失误, 从而提高工作效率和精确度。如:光电测距仪、精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电子水准仪、数字水准仪、激光准直仪、激光扫平仪等, 为工程测量向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具有自动跟踪和连续显示功能的测距仪用于施工放样测量;无需棱镜的测距仪解决了难以攀登和无法到达的测量点的测距工作;电子速测仪为细部测量提供了理想的仪器;精密测距仪的应用代替了传统的基线丈量。激光水准仪、全自动数字水准仪、记录式精密补偿水准仪等仪器的出现, 实现了在几何水准测量中自动安平、自动读数和记录、自动检核测量数据等功能, 使几何水准测量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迈进。总之, 先进的测量仪器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手段, 使工程测量的技术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对提高和改进工程测量工作具有重要的作用。

3.4 做好后期的竣工测量工作

竣工测量是在工程竣工后, 为编制工程竣工图表、决算, 对实际完成的各项工程进行的一次全面量测工作。竣工测量形成的成果报告是规划竣工验收审核的重要依据, 竣工测量既有工程测量的普遍性要求, 也有规划管理的特殊性要求, 不仅涉及到影响测绘管理部门掌握现状地理信息的正确性, 而且涉及到影响规划管理部门规划审批的落实和监督管理, 因此最后的竣工测量是规划管理竣工验收的一项必不可缺的程序。

总之, 工程测量在整个工程的建设施工中起着特别关键的作用。在知识经济的大背景下, 我们更应该认识到工程测量工作的重要意义, 在实际工作中加大高科技测量新技术的运用, 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工程测量工作的水平。

参考文献

[1]任幼萍.全球定位系统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09, (16) .

[2]古丽娜.托乎提.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内蒙古水利, 2009, (03) .

[3]陈翔.高层建筑中沉降观测技术的应用[J].企业技术开发, 2009, (07) .

课程本位测量及其有效性研究 篇7

一、课程本位测量

(一) 课程本位测量的概念

课程本位测量是一种特殊的方法, 通过对学业技能 (包括阅读、拼字、书写、数学等课程) 直接地、持续不断地评估, 看其是否达到所设的长期目标, 最主要的目的是帮助普通教师和特殊教师评估教学的成效, 作为监控学生表现的一套模式, 协助教师确认教学是否有效, 以及调整教学的时机。实际上, Deno等人发展课程本位测量的最初目的是帮助特殊教育教师, 为他们提供进度监控的数据。

(二) 课程本位测量的优点

1. 课程本位测量的最大特色是用学校中的实际教材内容评量学生的学业能力, 把学校课程与评量联系起来。

传统测验的内容脱离教学实际, 测验结果只作为学生安置的一个参考, 没有为教学的改进提供实质性的方法;课程本位测量的内容来自教学内容, 更符合学生的能力, 评量的结果可直接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

2. 通过长期目标评价学生的进步。

课程本位测量注重对整体效果地测量, 事实上, Fuchs和Deno在1992年就把课程本位测量看做“整体效果测量”。比如, 在课程本位测量中, 短期测验的可替代形式是从学生对长期目标的表现中来的, 而不是从学生当前学习的内容或技能中来的。这些表现说明学生对长期目标或整体效果做出反应。

3. 对学生分数频繁的监测和描绘图形。

学生每周接受一到两次的评估, 结果描绘在一个间隔相同的时间序列图上。课程本位测量包括形成性评价, 因为测量的数据反映了学生在一段时间内的表现。教师能利用这些图形上的数据判断学生的进步是否达到既定水平, 是否满足预期效果, 在特殊教育中直接帮助特殊教育教师制订并执行个别化教育计划。

4. 评估兼具流畅性和正确性。

Shinn把课程本位测量定义为针对学生的基本能力实施短时间的流畅性评量。从这一定义中可以看出流畅性是课程本位测量的一个重要特征。流畅性代表学生在解题或测验过程中的解码能力, 研究表明解码能力差的学生, 其学习会受到影响。White和Haring认为学生答题速度慢, 即使结果正确, 也没有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4]。

三、课程本位测量的理论与有效性研究

近年来国外和我国台湾地区的许多研究显示课程本位测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阅读和数学能力, 以及教师的教学成效。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理论和研究大多参考国外, 尤其是美国的研究。因此本文主要借鉴美国和我国台湾地区的相关研究, 为我国以后的研究提供参考。

(一) 课程本位测量在阅读方面的应用

1. 相关理论

课程本位测量应用在阅读技巧的测量主要包括:字词朗读、文章朗读 (ORF) 、回答问题、重述故事、填漏字测验和选字测验, 最常用的整体效果是熟练的口语朗读流畅度测验和选字测验。虽然对口语朗读测量的方法很多, 但当中一致的是:把一分钟所朗读的单词量作为学生阅读熟练度可靠且有效的指标。[1]所选的朗读段落要符合其学年水平, 并且是学生已经掌握的。教师根据每次的测量建立年度目标。在建立年度目标时, 教师需要考虑学生能接受的阅读率。在建立了基线期表现和期望目标后, 就可以在图表上把点连成线———目标线。如果学生目前的表现低于目标线或最近4次的数据点都低于目标线, 教师就需要改变教学计划。如果学生当前的表现高于目标线或最近4次的数据点高于目标线, 就可以考虑适当提高年度目标。这样就能定期评估学生的进步, 教师也能通过改变教学计划, 刺激学生有更佳的表现。选字测验是课程本位测量在阅读技巧上的重要应用, 同选字测验的要求大致相似。

2. 有效性研究

(1) 美国的相关研究。

Shinn等人以三年级和四年级的238名学生为被试检验课程本文测量中的口语朗读流畅度测验的信效度, 结果显示CBM口语朗读流畅度测验对阅读熟练度和理解能力有很好的指引作用[6]。Baker和Good对50名双语学生和26名使用英语的学生进行研究, 表明口语朗读测验不只是对使用双语的学生有效, 同样对只用英语的学生也起作用[2]。

研究证实选字测验能有效地测量阅读理解能力。Hinofotis和Snow选取有不同语言背景 (包括阿拉伯语、日语、波斯语、法语、西班牙语、汉语等) 学生, 对选字测验和英语学习者布局测验做对比研究, 发现两者有中度相关。大多数教师认为对英语学习者而言, 选字测验比口语朗读测验更好, 因为它能更好地评估理解的概念[2]。

(2) 台湾的相关研究

王梅轩、黄瑞珍以108名二年级学生对象, 研究课程本位测量在阅读领域的信效度, 发现阅读测量能区辨不同阅读能力水准的学生。萧素祯以普通学生和阅读障碍学生为对象, 发展监控阅读障碍学生的模式。也有研究者发现长期监控疑似学习障碍学生的口语朗读流畅性测验得分, 判断其对教学介入是否有反应, 可作为RTI鉴定模式的工具[3]。

我国在这方面的实践研究只有一个个案研究, 研究者参考人教版《语文》一年级下教材编制了课程本位测量卷, 研究发现课程本位测量的有效性高[4]。

(二) 课程本位测量在数学方面的应用

1. 相关理论

最初, 明尼苏达大学学习障碍研究机构并没有把数学列入进去。1989年Shinn描绘了发展课程本位测量计算常识评量的一般程序, 包括单一技能测验、简单的混合计算测验。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 从事数学研究如混合问题是很重要的工作。因此, 研究者开始发展在各个年级水平上, 最重要的计算技能, 并纳入课程本位测量的体系中。每个年级, 可替代的形式是相同类型、相同比例, 只是用不同的数字。问题随机呈现, 测试人员指导学生完成第一题。不管学生能否正确完成所有, 都要尝试。

在数学概念和应用上需要对学生进行监控。与计算测验一样, 要发展符合年级水平的数学概念知识/理解和数学的应用。

2. 有效性研究

(1) 美国的相关研究

Hosp, Hosp和Hlwell (2009) 概述了数学课程本位测量的主要特征, 认为它执行简单, 对个案、对小组都适用, 包括早期识数、计算、概念和应用四个部分[5]。Shapiro的研究结果显示课程本位测量与联邦成就测验有中度且积极相关, 并且课程本位测量能有效预测高危学生的成就。Keri对146名不同年级学生进行数学计算和数学概念或应用的测量, 显示课程本位测量的这两个测验能有效地预测学生的成就, 并能作为教师改进教学的依据。Kyle研究发现数学课程本位测量不能有效地预测学生地危险状况, 但是通过使用其四个测验, 课程本位测量对低危险群的学生更可靠、更准确[6]。

(2) 台湾的相关研究

崔梦萍等人的研究显示数学课程本位测量的信度在63—.76之间, 效度分析以数学能力诊断测验及数学月考成绩为校标, 相关系数分别为.60—.84之间和.40—.75之间, 即数学课程本位测量有良好的信效度。张朱利运用数学课程本位测量以三名国小学生为研究对象, 分析学习障碍学生分数单元文字题及计算题错误类型、数位分数学习表现、概念分数学习表现, 结果三位学生都有不同程度的进步[7]。

四、对我国的启示

在我国, 学习障碍的人数越来越多。目前, 在学习障碍的鉴定上, 主要使用标准化的智力测验, 结合学生平时的课业成绩。一旦鉴定出是学习障碍, 学生就被贴上标签;如果随后的干预方法没有及时跟上或者没有效果, 对学生就会有很大影响。一般被鉴定出有学习障碍是在小学阶段, 很容易就错失最佳的干预期。

与传统的测量注重结果不同, 课程本位测量直接将教学干预引入测验的过程中, 便于对学习障碍早诊断、早干预。经过大量的研究已经证实, 课程本位测量是一种操作性强、应用前景广阔的有效评估模式。美国已经形成了有关课程本位测量的系统理论, 并把它应用于RTI中, 进行学习障碍的鉴定与干预。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 我国台湾地区开始关注课程本位测量, 做了大量的临床研究, 在学习障碍的研究上取得了一定成效。近两年来, 我国内地学者开始关注课程本位测量, 有明显的成效。未来, 我们可以在阅读和数学, 以及其他领域进行实践探索, 丰富我国学习障碍领域的理论与实践。

参考文献

[1]Stecker.P.M., Fuchs.L.S&Fuchs.D.Using Curriculum-based Measurement to Improve Student Achievement:Reviewof Research.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005, 42 (8) :3.

[2]Wiley.H.I., Deno.S.L.Oral Reading and Maze Measure-ment as Predictors of Success for English Learners on a StateSandards Assessment.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2005, 26:2.

[3]吴美燕.教学反应模式在鉴定国小四年级阅读障碍学生可行性之研究.台北市立教育大学特殊教育学系硕士论文, 2008, 未出版.

[4]张旭, 段莹莹.课程本位测量对识字困难儿童的个案干预研究.中国特殊教育, 2010, 7:87-91.

[5]Menesses, K.F.Using Curriculum-based Measures toPredict Math Performance on A Statewide Assessment.A Dis-sertation for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in the LouisianaState University, 2011, unpublished.

[6]Hancock, K.M.The Utility of Mathematics Curriculum-Based Measurement to Predict Student Risk Status on Stan-dardized Academic Achievement Measures.A dissertationforthe degree of Doctor of Philosophy, 2009, unpublished.

工程测量中GPS的有效应用 篇8

GPS测量技术, 作为现阶段测量性能好、精确度高的一种定位系统, 能够通过数量众多且分布广泛的卫星来确定待测点的位置。从目前来看, 该测量技术已在大地测量、工程测量、地形测量和航空摄影测量等测量领域得到逐步的普及应用。尤其是近些年来, 随着现代化科技的蓬勃发展, 以及工程施工规模的不断扩大, 促使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的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人们的普遍关注和重视。一般来说, GPS测量技术主要包括了静态测量、快速静态测量、动态测量, 以及实时动态测量 (RTK) 等几种。加强GPS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为此, 本文通过结合工程测量中GPS有效应用的一些知识内容展开进行讨论, 现具体分析如下。

二、全球定位系统 (GPS) 的应用特点

(一) 高度的测量精度。

通常来说, 双频GPS接收机基线解与红外仪标称的精度均在5mm+1ppm到5mm+5ppm之间, 具有可比性, 而且随着测量距离变大, 双频GPS的测量效果明显比红外仪好。例如在基线<50km的测量上, GPS的定位精度达到了1×10-6, 而在基线>1000km时, 测量精度可达1×10-8。

(二) 简便的仪器操作。

现阶段, 随着GPS技术的不断发展, GPS接收机越来越呈现出操作的高度自动化和智能化。一般在使用GPS进行工程测量时, 施工测量人员只需要对中、整平、量取天线高以及开机设定参数, 即可实现GPS接收机的观测和记录, 并自动利用数据处理软件处理采集到的数据参数, 构建三维坐标, 促使仪器操作更为方便, 提高了施工测量人员的效率。

(三) 较短的观测时间。

同时, 随着GPS技术的完善和相关软件的更新, 促使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观测时间越来越短。例如在布设控制网的过程中, 通过GPS技术的应用, 能够有效地缩短各个测站的观测时间, 将其控制在1个小时以内。若是改为使用快速静态定位方式, 并将其运用到RTK法中, 则又可以大大缩短观测时间, 一般在5s以内便能够得到需要的测点坐标。

(四) 测站间无需通视。

一直以来, 在测量领域, 由于测站间要实现互相通视具有很大难度, 致使工程测量的进度和数据采集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不过通过采用GPS技术进行工程测量, 则可以简化这一步骤, 使得工程测点的选择更为灵活方便。唯一的限制条件是测站上空要保证开阔, 以免影响信号的传输。

(五) 全天候作业。

由于GPS卫星分布范围广、数量多, 可以实时地接收和传输信号, 能够对工程测量的任何时间、地点进行连续有效的观测, 而且通过GPS测量技术, 还可以保证测量工作不受天气状况的影响。

(六) 直观的三维坐标。

此外, GPS技术还能够为工程测量提供直观的三维坐标。GPS测量技术在对观测站平面位置进行精确测定时, 还能为工程测量提供精确测定站点的大地高程, 而且根据现有资料反馈, 采用GPS测量的高程精度能够满足四等水准测量的要求。

三、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有效应用

(一) GPS技术在城市测量中的应用情况。

新形势下, 随着城市化规模的不断扩大, 城市工程测量也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一般来说, 在进行城市测量工作中, 要先通过大地测量, 为其他的城市测绘工作提供相关的高等级控制点以及基础资料, 并在此基础上, 结合GPS技术为城市的规划及建设管理提供工程测量成果、成图, 从而建立起城市控制网和工程网。相对于以往的工程测量方式, 更具有高精度、高效率、低成本和数据安全可靠等特点。

在采用GPS技术进行城市测量时, 要严格根据《全球定位系统测量规范》及相关设计技术的要求, 并结合卫星运转到该城市上空时的具体时间, 制定城市测量计划。一般要求每天观测2个时段时有不少于6颗卫星跟踪, 位置精度强弱度要不高于6, 同时, 要保证每个观测点设站在2次或以上, 观测时长在30~60min, 并尽量将观测时间设定在白天, 以确保观测安全。

(二) GPS技术在地形、地籍与房地产测量中的应用情况。

地形测量主要是为城市、矿区等项目工程提供规划及建设管理需要的不同比例尺地形图。而地籍与房地产测量, 则是用于对土地权属界址点位置的精确测定, 以及为土地和房产管理提供比例尺较大的平面图, 并对土地及房屋面积进行量算。通过在地形、地籍与房地产测量中应用GPS测量技术, 能够快速地测定各待测点的三维坐标, 为工程测量人员提供高精度的数据信息。尤其是近年来发展起来的RTK测量技术在地形、地籍与房地产测量中的应用, 可以在基准控制点的数量有限且完全不用布设任何级别控制点的条件下, 对界址点、地形点及地物点的坐标进行高精度的快速观测, 并借助工程测图软件和相关的计算机绘图仪, 一次性将各级控制点测绘成具有不同比例尺的电子地图。

在采用GPS实时动态测量技术 (RTK) 测定地形、地籍与房地产时, 需要基准站接收机将采集到的伪距、相位观测值等数据和已知基准站坐标等数据实时地传输给流动站接收机, 由流动站在观测到4颗以上的卫星后, 对整周模糊度进行快速求解, 求出厘米级的流动站动态位置。相对于静态测量、快速静态测量等GPS技术来说, 定位效率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此外, 相对于三角测量、导线测量等常规控制测量, RTK测量技术的测站间无需通视, 很大程度上降低了野外工程测量人员的工作强度, 减少了观测时间, 并保证了测量结果的高度精确度。在这方面的问题上, 静态测量及快速静态测量等GPS测量技术虽然无需点间通视, 但能够保证测量的高精度, 不过数据处理时间较长, 且没有实时精确定位的效果。

在采用RTK测量期间, 需要1名工程测量人员在待测碎部点进行1~2s的观测, 并将特征编码输入到仪器当中, 且要用电子手簿或是便携式微机做好记录。在确定待测点的精度符合测量要求时, 可以用专业的工程测图软件将测定后的地形地物点位的地形图输出。

(三) GPS技术在工程变形监测中的应用情况。

1. 基准设计。

包括对位置基准及内外部尺度基准的设计。基准设计, 是影响工程变形监测成果, 以及使变形体变形的情况能够准确、可靠地反映出来的重要因素。而通过GPS测量技术的应用, 能够灵活方便地在变形区外选择基准点, 从而提高了数据的可信程度。

2. 图形结构强度设计。

主要是指变形点与变形点之间、变形点与基准点之间的设计, 包括几何图形配置、网中独立基线数目、连接方式等方面。在选择图形时, 要先考虑到基准点对变形点的有效控制情况, 并确保基准点与基准点之间可以相互检校, 同时, 通过设计模型识别及参数识别, 能够为分析引起变形的真正因素创造条件, 方便工程测量人员及时采取对策。

3. 观测时段及周期设计。

在此方面, 可以结合工程及其变形的相关性质、当前卫星分布的情况、时段的长短和气象等因素, 选择最佳的观测时段及周期, 为采用GPS进行变形监测提供方便。

四、结语

通过对工程测量中GPS的有效利用情况的分析和讨论, 在加深人们对GPS测量技术 (尤其是RTK技术) 的认识和了解的同时, 对于推进GPS在工程测量中的普及应用, 为工程测量提供精度更高、效益更好的服务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通过结合全球定位系统GPS在工程测量中应用的相关知识点, 在介绍GPS技术主要特性的基础上, 分别从GPS技术在城市测量、工程变形监测, 以及地形、地籍与房地产测量等几个方面中的应用情况, 详细阐述了GP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有效应用。通过展开分析和探究, 以期能够给予广大工程施工人员在采用GPS测量时提供一些参考和帮助。

关键词:工程测量,GPS,有效应用,工程施工

参考文献

[1].李伟.浅析GPS在公路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资讯, 2013

[2].邵传珍.浅谈全球定位系统 (GPS) 在地质勘察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科技致富向导, 2012

[3].张安洋.浅谈工程测量中GPS技术的应用分析[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 2011

有效开展地质测量工作的基本原则 篇9

1 地质测量的准备工作

地质测量的准备工作有以下几方面, 一是收集和阅读有关资料。首先收集整理各类测绘资料, 施工作业前研究成果资料和原始资料, 对各种专题性的研究成果、物化探成果、矿床和矿点等有关资料进行分析, 同时还要对矿床、矿点等进行实地考察, 以便在地质测量时做到有的放矢。二是解释卫片、航片编制各种图件。结合实际工作, 根据实际地质材料图, 标出全部基岩露头地点, 编制出地质和工程地质略图等。三是编写设计书。设计书包括自然地理与经济地理概况、地质和矿产概况、目的和任务等方面。

2 地质测绘的野外实测工作

2.1 野外踏勘及实测剖面工作。

在开展野外工作时, 为了使野外实测剖面准确、统一, 须对测区进行踏勘调查, 其目的在于了解测区内地理、地貌和地质构造轮廓。地质踏勘在1∶200 000~1∶50 000地质测量中, 主要是了解区内交通、供应、经济、气候和地质概况, 选择几条横贯全区的观测路线, 对一些有代表性的地层剖面进行轮廓性地质了解。

总之, 要全面了解地貌、地质条件, 搜集有关资料, 必要时亦可到测区外对区域地质进行概略观察以及对矿床、矿点进行检查等。但在实测剖面工作中, 首先要解决以下问题:一是地层层序、岩层厚度、接触关系、矿产赋存层位及各种技术指标, 剖面上各种物化探异常特点及矿点资料;二是确定地质制图的地层划分单位和各填图单位的顶底标志;三是研究工作区内的地质构造。

2.2 路线地质观察及野外地质图的填绘工作。

按照地质测量工作的要求, 野外实测工作要循着一定的观察线路进行, 如果线路选不好, 填图工作就无法进行。因此, 应按规范要求选好地质观测路线, 按一定间距布满全区, 以路线间距的大小确定填图比例尺和地质构造复杂程度, 如1∶50000地质测量, 路线间距一般为500m~700m。以穿越地层走向和构造线的路线方向为主, 对于重要的地质界线应采取沿走向追索。在测量地质观测路线上, 要随时记录地质情况, 并划分出地层单位和相带分界线、断层面的出露线以及岩体、矿体等。为确保地质图质量, 在观测线路确定后, 首先要选取地质观测点, 地质点要准确定在地形图上, 然后按照地质体分界线的实际出露情况, 与相邻路线相应点的延伸线相连, 连线方向要根据地质体的产状与地形的相互关系而定。

野外地质图是在地质调查的野外工作阶段, 根据实地观察研究所测绘的原始地质图件, 它是地质调查工作野外阶段的主要成果, 内容比较详尽, 在此基础上, 根据实验鉴定资料进行补充、修改和综合取舍, 便可编绘出正规的地质图。地质图的填绘工作是将各测路线相应点都连成线, 这些线包括地层间的分界线和岩体与围岩的接触界线, 以及断层出露线, 它们将地质体的出露线都投影在同一水平面上。同时还要填绘相应数量的产状符号及其他地质标记, 使地质图能够清楚地显现地面的露头情况, 为后续填图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3 地质测量成果的整理和编写

3.1 地质测量成果的整理。

为了对地质测量成果进行有效地整理, 以便能够迅速、准确地为各项工程建设提供准确的资料, 保证其成图成果的质量达到规定的要求。阶段性的成果整理很重要, 在成果整理阶段, 需要认真研究和整理所取得的资料。

首先, 要依据野外收集到的原始资料, 完成实际材料图, 再根据原始记录核对标本, 通过核对后的标本对地层和岩石进行补充。其次, 清绘地质图, 要将图面认真仔细地整饰, 对一些出露不好地段推测的地质界线要用断线画出。图面上的界限、符号、数据都要清绘得整洁、美观、匀称。在清绘地质图的基础上, 对成果图件按照规定图例色谱上色、编制、整饰、成图。

3.2 地质测量成果的编写。

地质测量成果所要阐述的主要内容有:一是工作区的地理位置和行政区划, 图幅编号、名称、范围和总面积;自然地理特征, 山川形式, 地形的特征, 山岭及河谷的绝对标高和相对标高, 露头情况, 植被覆盖程度, 气候特征等;工作区的经济和交通概况, 工业、农业的发展情况, 人口密度, 资源开发及交通路线等;工作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 地质构造的最主要特征, 以往地质研究的历史及研究程度及评价。二是概述测区地层发育情况, 所有地层时代, 主要岩性特征, 古生物化石的概貌等, 然后应根据地层时代的新老关系, 由老至新详细叙述地层各组、段的分布特征, 出露情况, 岩性特征, 所含化石的种属, 时代划分及其依据, 接触关系和厚度等。三是描述区内出露的各个岩体的特征, 包括岩体出露的位置、规模, 所处的构造部位, 岩体的形状, 与围岩的接触关系, 三度空间的产状特征, 岩体内的分相情况, 岩石类型及名称, 岩体内外接触带的蚀变特征等。然后要叙述岩石的物质组成, 包括岩石的矿物成分和化学成分、岩石的结构和构造特征、岩石所经受变化及改造等, 并对岩石类型、形成时代、与围岩的关系、含矿性等进行说明。四是概述测区构造的总体面貌和所处大地构造位置。对于褶皱的描述要根据所收集的资料, 要详细叙述褶皱构造的位置、范围、规模、组成褶皱的地层 (褶曲核部的地层时代、岩性、褶曲翼部的地层时代、层序等) 和褶皱的形态, 如褶皱轴的方向、褶皱轴面、枢纽的产状、褶皱形成时期、褶皱的形成机制等。对于断裂构造侧重区域性断裂的描述, 分析断层的构造现象、断层面的形态变化和断层上的擦痕及其产状等。构造分析, 首先将褶皱、断裂作为一个统一的整体, 根据不同时期分析形变特征, 推断地壳活动的规律性。五是根据地层、岩石、构造等综合分析, 恢复本区地质发展历史。从古到今按地质时代连续陈述各地质时期所发生的各种地质事件。六是矿产所在位置、矿种、矿床类型、规模、各种化验分析数据、矿物组合、地球化学特征、各种经济指标、找矿标志及矿床成因, 主要目的是为进一步找矿勘探提供依据。

总之, 测量工作是整个地质工程准备阶段的重点及难点, 做好施工准备阶段的测量工作十分重要。准确的测量工作是实现设计目标的有力保证, 如果测量工作做不好将直接影响到路线的定线控制, 影响到各地质工程施工准备阶段的工程质量, 同时也直接影响地质工程施工单位的经济利益, 因此, 测量工作必须引起测量工作者的高度重视。

摘要:地质测量所有技术工作, 都必须严格按照国家有关技术政策的有关规程执行。从地质测量准备工作、地质测绘的野外实测工作、地质测量成果的整理和地质成果编写等方面分析了如何加强地质测量工作。

关键词:地质测量,测量工作,地质图,填绘

参考文献

[1]黄定华.普通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4.[1]黄定华.普通地质学[M].北京:地质出版社, 2004.

[2]朱志澄.构造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9.[2]朱志澄.构造地质学[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1999.

[3]黄成勇.谈谈地形测量的监理[J].岩土工程技术, 1997 (3) .[3]黄成勇.谈谈地形测量的监理[J].岩土工程技术, 1997 (3) .

有效测量 篇10

评价,是指对事物价值判断的过程。学习的评价是指有计划、有目的地收集有关学生在学科知识、使用学科知识的能力和对高中学科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的数据,并根据这些数据对学生的学习状况或高中新课程实施各年段或教学计划做出结论的过程。《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在课程评价中应建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提出,学习评价必须以《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为依据,遵循既注重结果,也注重过程的原则,灵活运用各种科学有效的评价手段,对学生的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做出定量和定性相结合的评价。基于此,对学生的整体评价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1)多把尺子衡量学生;(2)引导学生“自我评价”;(3)关注教学的长期效果。

考试是一种正式的、系统化的获得学生行为信息的方法,通常采用纸笔形式。考试结果通常作为衡量学生在相同条件下可能达到的成绩的标准。考试,作为课程评价的手段之一,是中小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尽管当今考试受到社会各方的指责,但考试在人才培养中的作用,在学生整体学习行为评价中的作用,无论在过去、现在还是将来都是不可替代的。《教育部关于积极推进中小学评价与考试制度改革的通知》中指出:“考试是评价的主

要方式之一,考试应与其他评价方式相结合。要根据考试的目的、性质、内容和对象,选择相应的考试方法。高考科目设置改革要将统一性与选拔性相结合,在满足高等学校选拔人才的同时,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高等学校选拔方式的改革要进一步探索建立在文化考试基础上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办法。”从以上《通知》可以看出,提倡新的评价方法并不是否定已有的评价方法,如纸笔测验的作用,各种评价方法都是为一定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服务的,必须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评价内容选择恰当的评价方法,应避免在评价方法改革中出现赶时髦和形式化的现象。新课程背景下的考试不能局限于鉴定、选拔的功能,而应突出和强调考试的基本功能——教育功能。中小学学科考试的根本意义就在于它的教育性,即通过对学生学习情况的考查,发现教育教学上存在的不足,找出学生在学习中存在的缺陷,从而提出改进的建议,以有利于教学的改进和学生学业成就的不断提高,更好地促进学生的

发展。

二、提高历史考试测量行为在学生整体学习评价中有效性的方法

1.积极促进考试内容和形式向多样化方向发展,全面实现考试测量目标

考试测量是有目的的,是实现考试测量目标的手段。在现行考试制度下,考试测量目标以往是、今后也应该是教学目标和高考考试测量目标二者的结合。当前,在考试测量目标问题上,需要注意的是,全面把握和实现考试测量目标。一方面,在减少考试频率的同时,拓展每次考试的内容,不仅考查学生对历史知识的识记,更要突出对学生能力和素质的考查,通过考试检测学生综合运用所学历史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不能将考试形式单纯囿于笔试范畴,配合采用学生自测、撰写历史小论文、历史制作、历史调查等多种方式。在非毕业、升学的考试中,可以采用开卷考试或开卷与闭卷相结合的形式,还可以根据学生能力水平的高低

进行分层考试等。

2.正确处理教材与考试测量的关系,在历史考试中尽可能地引用史料进行命题

历史教材版本多,课标本身允许不同表述,专题题目设计大,弹性大,取材、判断、结论差异大。过去“以本为本”,能从教材找到出处、原话(题目、答案),现在行不通了。训练学生一定要跳出所使用教材的束缚,改变教材观(现在的教材是读本,是工具,有一些符合课标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的知识,但弹性很大),突出最基础的史实,培养学生能力。两者关系:(1)教材提供了考试测量最基本的知识(识记层面),没有教材,学生基本知识是无法掌握的;(2)通过教材的学习,为考试测量提供了一个背景;(3)教材培养学生的能力。

实践证明,历史考试中引入历史资料在考查学生能力方面可以收到良好的效果。一是使学生把已知和未知、史和论、学和用结合起来,促进了知识的活化;二是思维活动扩大,有利于显示和区分能力层次;三是把学生的平时学习成果和考试临场发挥结合起来,削弱了对课本和教师的依赖,较真实地反映了学生自身的水平。

3.要对考试的结果进行具体分析和指导

教师既要让学生知道自己考试的成绩,更重要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考试找出自己的缺陷,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不断调整学习目标,完善学习策略,提高学习效率。如,可以指导学生根据考试结果建立错题题库,并不断对错题进行反思: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是怎样改正的?解题过程是否正确无误,表述是否符合逻辑,语言是否流畅?如果适当改变试题的设问和角度,问题将会出现什么变化?有什么规律?和过去做过的题有什么联系?等。这些做法,可以使学生对考试的期望不仅仅在于能得高分,而是通过考试实现自我纠错、自主反馈和自行提高。

上一篇:职业健康管理下一篇:商务英语口语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