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践课程设置学分

2024-05-11

实践课程设置学分(精选十篇)

实践课程设置学分 篇1

已经广泛实施的学分制对学生的学习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它也存在需要继续完善之处。 课程学分制实质上是把整个大学区间,以每门课程为单位划分成了若干个相对的小区间。 每一个小的区间即每门课程,所占的时间通常是一个学期,然而在长达半年时间———一个学期中,却没有更细的区间划分,使得学生丧失了对目标短期进度的评价。课程内学分制的实施能够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课程内学分制的设计

实施课程内学分制,首先应该对本课程的知识点进行认真的分析、归纳,在此基础上,划分出该课程相应的小课题,给出各个小课题所占的分值、考核办法,为了促进课程内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有关表现、学术行为也应该有对应的分值、考核办法。

( 一) 课程内知识点小课题的凝练

结合以前的教学实践及其他院校相关专业的教学经验[2,3],对《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 熊诗波、黄长艺主编) 相应章节的知识点认真分析、归纳,以信号流程为主线,根据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规律( 认识需要由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对事物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是为了更好地指导实践) 构建本课程的教学体系,可细分为三个小课题:信号的初识、信号的获取、信号的应用。 如图1 所示。

以小课题2 说明本课题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的。小课题2———信号的获取包括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与常用的传感器两部分的内容。通过本课题的教学要达到的目的:理解系统传递函数、频响函数以及一、二阶系统的静、动态的特性及特性参数的测试方法,掌握实现不失真测试的条件, 并能正确运用于测试装置的分析和选择。 了解常用传感器基本构成、工作原理、使用条件,能够针对工程问题正确地选用合适的传感器。

图1测试技术知识体系三个小课题的细分

( 二) 小课题的分值划分及实施细则

通过对各小课题知识学生理解接受的难易程度、与生产实际联系的密切程度研究,将本课程中各小课题的分值划分,如表1 所示。 为了促进课程内学分制的顺利实施,学生在日常教学活动中的有关表现、学术行为也应该有对应的分值、考核办法。 相关内容也在表1 中表示出来。

积分办法应该在第一次上课时宣布,说明每个子项目的内容。

平时随时公布学生的积分进度,例如:每次实验课的得分,可在学生完成后当场给他们打分,说明没得满分的原因。 每次课后作业也给出相应的等级,教师应该把每一次大作业看作是一次与学生交流的机会,必须认真评改,根据作业完成的质量,在作业后面给出相应的分值。 每次课后作业应该及时返回学生手中,达到周期性地显示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效果的目的,是一种对学生鞭策与督导的有效方式。

对应于每个小课题后面,给出数个测试题目。 随堂测试,根据答题质量,给出相应的分值,试卷、成绩尽可能下次上课时发给学生,有问题及时反馈。 每次测试完毕,学生都有一种期待,迫切想了解自己的答题结果,且对自己最近做出的反应记忆犹新, 便于回顾试卷知识点,有利于提高教学效果。 因此,平时每进行一次测试,教师最好在当天挤出时间阅完试卷,尽可能在第一时间了解学生的得失,同时也让学生及时知道自己的测试情况,以便在讲评前留有充分的时间探究,修正自己的问题。 学生可以及时明白自己的学习效果,以达到激励学生认真学习、提高学习兴趣的目的。 如此建立的进度意识,使得学生随时明确最终通过本课程自己的努力是否足够。 重点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进一步发展思维能力。

鼓励学生多种渠道补充积分。 学生个体由于兴趣、个人经历的不同,所掌握的知识基础也不同。 教学中往往发现有些学生对本课程知识的掌握已经达到了较高程度,这些学生往往把时间花在其他方面,如果以固定方式积分,反而会导致他们的成绩不理想。 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允许他们以更高标准的实验目标、小制作或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等方式,作为成果获得相应积分。

二、课程内学分制的实施过程

以郑州大学国际教育学院2012 级本科学生为对象,在“ 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过程中实施课程内学分制的教学实践。

在日常教学活动中,逐步使学生掌握对测试与检测技术理论和实际的分析与研究方法。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思考、综合、分析、解决生产实际问题的能力,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并且提高了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讲解过程中,应该利用CAI、虚拟仪器等辅助手段生动直观地讲解。应该紧跟现代工程测试技术井喷式发展步伐, 把测试信号最先进的技术、产品融入教学实践中,使学生在综合运用书本所学知识的基础上,激发潜能,拓宽思路,去发现、分析与解决问题。

在每个小课题的讲解过程中,尽量以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带着问题探索性地讲解,与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深奥、枯燥的书本理论。 以小课题2 的教学活动为例阐述如下。

小课题2 中测试装置的基本特性部分理论紧密联系实际,在讲述上,注重基本原理、数学分析,物理概念以及实际应用之间的融会贯通,力求理论性、应用性、新颖性与易学性并举。可多举一些事例帮助学生理解与记忆,例如:以常用的温度计在测试体温时需要等待一段时间,说明:温度计为一阶系统,体温的输入相当于一阶跃信号,一阶系统对阶跃信号的响应需要经过一定时间( t=3τy( t) =0.95%;t=4τ,y( t) =0.982%) 才能达到稳态值。

二阶系统举例,以学生熟悉、向往、使用的小轿车减震器为例,它可以简化为由弹簧—质量—阻尼组成的二阶系统,以MATLAB软件演示参数固有频率 ωn与阻尼ξ 比取不同的数值时,该系统对阶跃信号在时域、频域的响应曲线,说明二阶系统的特性;系统参数测试可结合科研项目的具体实施过程说明。

小课题2 中常用的传感器部分紧密联系实际,重在应用, 对每一种传感器分别介绍其典型的实际应用例子,结合工程实际注重对比不同类型传感器的优缺点和使用条件。 例如:一个项目中需要对快速小车位置实施检测。 小车速度35m/s,车身长度0.6m,对比分析传统的机械行程开关、电磁式位置开关、光电开关的结构、反应时间等特点, 指出传统的机械行程开关是接触式测量,头部滚轮很可能瞬时撞飞,常用的电磁式位置开关响应频率小于100Hz,开合时间为数十微秒,响应时间较长;光电式位置开关响应频率300Hz以上,开合时间为微秒级,捕捉到小车通过这个信号是能够实现的,后接PLC的高速计数器功能, 能够实现对其他电气原件的控制。注重新型传感器的工作原理和使用条件的讲授,注意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的介绍,激发学生的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学习时始终能感受到课程的先进性和工程实用性。

三、课程内学分制的实施效果

在日常教学的每个环节都按照对应的分值积分,发现学生学习热情较高,上课听讲一丝不苟,布置课后作业6 次,每个学生都能够认真完成,偶尔忘记交作业了,下一次会给教师说明并补交。三个小课题中每一个讲完后,用25—30 分钟的时间进行测试,学生对待每个小课题的测试态度端正,达到了预期效果。

学生的评价为:课堂讲解生动、有吸引力,课堂气氛活跃;授课中结合了大量的工程案例,能够学以致用;考核及评价方式能激励学生主动学习与钻研;注重创新意识和独立思考能力的培养。

课程内学分制的教学方法, 对任课教师的讲课水平、科研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课后作业、小课题测试题的批改、打分、讲解,增加了任课教师的劳动量,但教学效果好了,学生对教师的评价更积极了。

四、结语

本课程内学分制实施的前提是以信号流程为主线,根据人们对事物认识的规律, 构建本课程的教学体系,细分为三个小课题:信号的初识、信号的获取、信号的应用。 同时需要规定相应小课题的分值及实施细则。

在每个小课题的讲解过程中,尽量以生活、生产实际中的例子带着问题探索性地讲解,与学生分享解决问题的分析、思考过程;帮助学生理解深奥、枯燥的书本理论。

在实施的过程中,每个日常教学环节都按照对应的分值积分,注重学生在整个课程学习阶段的学术表现和综合素质的正确评定,按照课程内学分制给出的学习成绩更加真实地体现了学生在本课程学习过程中的学术表现。

摘要:“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课程内学分制是以信号流程为主线,把课程内容归纳为三个小课题:信号的初识、获取及应用,并规定了相应的分值及实施细则。在讲授过程中,注重理论的实用性及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多种渠道补充积分。

关键词:课程内学分制,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王丰.“机械工程测试技术”精品课程建设与实践[J].河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5).

[2]张建立,李峰.基于实用的机械工程测试技术基础教学法探究[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14,(2).

实践课程设置学分 篇2

社会实践学分(1分):

1. 学院规定必须做够2次的社会实践学分,0.5分/次。(同一单位做了2次的只算1次,必须在不同单位。)

2. 实践时间必须是在同一个单位不少于7天,中间的实践天数可以不连续。

3. 实践必须要有单位提供公章盖章等证明才能被认可。(像家教这种无法提供的就不能被认可。)

4. 社会实践报告会于每学期开学的几天内收取,实践报告必须在3000字以上,一份实践报告+1份盖章证明+一份申请表。(相关的具体要求在之前发的白色社会实践手册上写有)。

5. 做了一次实践就要写一份完整的实践报告,不能将两次一并写入一份报告内。

6. 被退回的社会实践报告视为不合格,不能被计入实践档案内。

7. 在中加所做的所有社会实践都不能算入商学院规定的社会实践内(每个人都转入商学院后都必须做2次实践)。

8. 白色的社会实践报告必须保管好。到了大四毕业前需要上交。

创新实践学分(2分):

1.不同于社会实践学分。

2.可以从科研学分,学科竞赛,技能(比如驾照,会从证书,导游证等等各种证….一个证书就可以相当于2分了),创业实践,社会实践获取。(相关的具体内容也会在白色的社会实践手册上面写明。)除了社会实践,其他项目需要得到老师的签字评定。

3.注意:社会实践做够4次的在大四可以转为创新实践学分。(做4次社会实践就可以得到2分的创新实践和1分的社会实践学分了。)需要上交4份实践报告+4份盖章的证明+1份申请表。

实践课程设置学分 篇3

摘 要:我国高等远程教育迅猛发展,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被社会大众关注和学习,但优质资源缺乏开放共享,学习成果缺少转换认定,逐渐成为远程教育发展的瓶颈,严重影响了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通过探索和实践寻找解决方案是非常必要的。本文介绍了多所高校网院探索和实践联合成立联盟、制定机制、共建共享优质资源、建立课程开放共享平台实施课程共享、学分互认工作,并对该项工作两年来的运行现状进行了分析和反思。以期对我国远程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学分互认和转换模式的构建提供实践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远程教育;课程共享;学分互认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05-0015-04

一、背景

随着远程教育的迅猛发展,特别是大规模在线公开课的涌现,掀起了全民学习的浪潮,大量的人员参与到远程学习中。在远程教育中存在远程教育高校优质远程教学资源缺乏共享以及公共远程学习成果不能被认可等问题。这些问题如不能有效解决将严重影响我国远程教育的发展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方案。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有两种模式,一种模式是课程互换,学分认可,即合作高校间相互进行课程共享,学生互选课程获取学分;另一种模式是课程学分转换,认可学分,即合作高校之间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学生学习的课程实现相互认可与换算,认可学生学分。

在国外,一些国家建立了成功的课程共享、学分认证机制,例如,三大MOOCs机构的课程成绩,一些大学已经承认学生在MOOCs平台所取得的学分。而且不少国家建立了相应的学分认证机制,例如美国学分衔接和转移政策、英国的资格和学分框架、澳大利亚资格框架,以及欧洲资格框架和学分转换系统等,实现了各类课程学分的认证和转换。例如欧洲学分转换系统由学分的计算和成绩的评定、信息平台、学习协议构成,保证了不同院校之间相互认可全日制学生的学习成绩。美国公立高等教育机构中的学分互换在于促进区域内不同层次公立高校之间的学生流动,包括大学与大学之间的学分互换和社区学院与四年制大学或学院之间的学分互认等,为希望跨校学习的学生提供方便。[1]

由于我国高等学历教育层次和质量标准众多,我国没有建立国家层面的学分认证和转换系统。学分互认还处在各个教育层次各自探索和实践阶段。国内外一些高校和机构在这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在国内,普通高校间课程互选、学分互认案例较多,例如上海、广州、贵阳、南京、长沙、北京、西安、北京学院路等大学城高校以及联盟高校间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探索和实践。[2]主要采用校区间互相开课、互相选课、互派学生、学分互认的模式。这些实践都发生在相邻高校或大学城高校之间,基本都是基于课堂教学,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教学的很少。远程教育作为我国高等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方面的探索和实践案例较少。我国众多的远程教育机构建设了大量的优质教学资源,优质资源缺少开放共享,即使资源开放共享其学习成果也不能得到其他高校和机构的认可。众多的优质教学资源不能用于学历教育、职业培训和岗位技能培训等,不利于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终身教育的发展。

目前,在教育观念上对学分互认的理解认识存在两个主要问题,一是还不能充分理解学分互认在推进教育改革、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会,满足学习者个性化、多样化学习需求方面的意义;二是没有正确认识学分互认的学习成果存储、认定、积累和转换方面的功能。[3]

学分互认的实施,需要在尊重高校办学自主权、平衡各方利益的基础上,建立教育机构之间的合作规范、学分管理规则、学分互认运行规则等,各个教育机构本身也要建立与学分互认相适应的教学管理制度,推行学分制和选课制度,完善学分设置及教学质量标准等,使合作具有较高的复杂度。这就需要在联盟方式下,发挥沟通、协商、平衡等“柔性”机制的作用,使各个教育机构自愿参与、平等协商,以达成共识,促进合作。部分机构作为先行者组成联盟,在联盟范围进行探索,积累经验,同时产生引领、示范效应。[4]联盟内部部分成熟的规则,可能为政府所采纳,上升为政策。本文将介绍多所远程教育高校联合成立联盟,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等研究和实践,主要介绍联盟工作机制建设和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具体运行实践活动及其运行现状。

二、研发中心联盟机制建立

在学分互认制度下,流动的是学分,但本质是教学品牌、教学资源、教学质量的互认和共享。联盟就是要通过课程开放共享,建立学分互认的运行规则、认证标准,以及解决运行管理问题来深化合作,促成和加强这种互认和共享。

1.联盟的建立和运行

2007年,由中国石油大学(华东)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北京交通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福建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西南科技大学网络教育学院、北京网梯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等远程高校联合发起并成立网络教育教学资源研发中心(以下简称“研发中心”),其后陆续有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华南师范大学网络教育学院、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继续教育学院、华中科技大学远程与继续教育学院加入研发中心。研发中心致力于优质资源建设、促进各高校之间优质资源共享,以及高校间学生学分的互认和转换。研发中心已经联合各校师资建设了多门优质的公共基础课课程资源和体现各校特色的素质教育课程。在学分互认方面,由于各成员单位对学分互认的理解程度不同,研发中心决定实行分阶段推进的方法,优先实施达成共识的内容,为合作提供了灵活性。

2.研发中心的主要职能

研发中心主要职能是负责起草研发中心章程,开展网络教学资源开发特点、规律、技术手段和建设标准等问题的深层次研究,组织各成员单位联合制作优质的网络课程教学资源,促进教育资源的共建共享。负责组织研究学分互认的方案和标准,制定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实施细则。搭建“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并与各成员单位教学平台对接,协商解决资源共享、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过程中的有关问题,监控和指导项目的运行及效果,并提供相应的支持服务。

3.成员单位的权利和义务

加盟机构的权利:为远程学生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开设个人的账户,使用平台的开放课程资源,对学生成绩进行管理。派出人员参与学分互认的相关工作;对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项目建设和运行提出意见和建议。

加盟机构的义务:参与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的研究、设计、建设和运行;制定相应的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的教学实施方案,开展共享课程的推介和本单位学生课程选修的指导、管理工作。依据标准,遴选和制作体现本校优势及特色的网络课程,并在开放课程平台供其他院校共享,以及负责课程资源的更新。组织教师对学生学习过程中进行必要的学术支持服务。根据学生的选课情况支付中心相应的运营成本经费。安排专人负责相应工作,并与中心进行工作协调,对各自单位的学生选课进行指导、监控、管理。根据共享课程的实际选课人数,按学期进行结算,向资源研发中心支付项目技术服务费用。

三、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运行实践

研发中心根据其职能和各成员的权责,探索进行优质教学资源的整合和开放共享机制,进行相关的科学研究,建立基于开放共享的教学服务和管理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平台,组织各成员高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

1.制定实施方案、签订协议开展工作

研发中心制定“网络课程互选、学分互认项目实施方案”,并与各高校成员单位签订了资源开放共享协议和合作协议,研发中心与科技公司签订了开放课程平台合作运营协议,委托公司建设、维护课程开放平台,积极推动课程资源建设、职责分配、各自权益和平台建设工作。鼓励各校开展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每个院校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实施方案,落实相关工作。学生通过各自教学教务管理平台接口进入开放课程平台选课学习。

2.开展学分互认的科学研究

研究中心设立专项和北京师范大学教育技术学院合作开展“远程教育学分互认”项目的研究。项目主要就学分认证与转换基本流程,学分认证与转换的核心内容、认证框架、认证规则、转换规则、转换工具等方面开展相应的研究,已经取得阶段性成果。[5]

3.建立资源开放共享机制

以课程资源开放共享为抓手,推进学分在成员单位间的流动,充分发挥各校优质特色教学资源的优势,满足学习者多样化资源选择的需求,同时带动学习成果认证、存储、转换等业务的开展,逐步扩大学分银行的影响。建立了教学资源开放共享管理办法,促进了资源开放共享的规范化、制度化。网络开放共享课程学分经费按照商定比例在学生来源方、课程资源提供方、研发中心等三方之间进行分配。研发中心以开放课程平台为载体,向各成员单位的学生开放共享各校优质的特色课程资源,提供优质的教学资源和学习支持服务。研发中心“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运行框架如图1所示。

4.建设优质特色课程资源

课程互选、学分互认课程主要以“小学分、小模块、小专题”素质教育课程为主。各成员单位根据研发中心制定的资源标准建设了具有各自区域、学科特色的课程。中心在对资源审核后,根据标准确认课程的学分。中心各成员单位已经建设小学分课程40余门,课程类型主要包括文学素养类、家庭生活类、工作技能类、科技类以及心理情感类等。课程以视频为主,每门课程0.2、0.5或1学分,40门课程合计32.5学分。

5.建立在线开放课程平台

为了实现课程的互选、学分互认工作,研发中心委托科技公司建设了“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平台主要实现学生选课学习、系统管理和教学资源管理功能。选课学习模块包括学生选课、在线学习、作业管理、辅导答疑、在线测试、互动讨论、信息发布等功能;系统管理模块包括用户管理、资源审查、管理员管理、成绩管理、统计分析、计费管理等功能;教学资源库模块包括教学资源库、资源管理等功能。各远程高校网络教学平台与“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对接,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中选课、学习、测试等,成绩自动返回各校网络教学平台。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同时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社会大众可免费注册、选课学习,学习成果将获得研发中心的认证,其学分被各成员高校的远程学历教育认可。

为实现各高校远程学生的优质访问,研发中心在全国各地租赁了20余台网络服务器,搭建了云服务课程平台,避免了网络拥塞状况,实现学生就近访问学习资源,为远程学生提供了优质的服务。开放共享课程平台硬件基础设施由研发中心统一租赁,共享给各成员单位使用。每个成员单位只需要根据学生的使用量每年支付10万元左右的使用经费,即可享用优质的资源服务,与各成员单位自行租赁服务器建设课程开放共享平台,每年节约近30万元的教学成本。

6.选课学习及学分互认现状

各成员高校制定政策和措施,积极参与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在线开放课程平台于2013年3月上线运行,6所高校的学生在平台中顺利地进行了选课学习,资源共享工作实施效果良好。当前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已经共享6所院校建设的小学分素质教育课程40门,40门课程均被6所院校学生选学。

6所高校已经按照资源研发中心要求结合各自的特点制定了课程选修政策,积极推动素质教育课程共享工作的开展。在线开放课程平台自2013年3月运行以来,选课人数和选课数都不断猛增。截至2015年6月,6所院校远程教育选课学生人数达124,625人,选课153,351门,学习完成112,374门课程,总计109,624学分。学生在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学习总学时累计达到579,846小时,人均在线学习时间4.65小时。在线开放课程平台学生累计登录1,084,237人次,人均登录在线开放课程平台8.7次,最高并发数达到3520。平台日均访问量732人次,日均学时数2541小时。

西南科技大学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64,941门,获得62,645.5学分。北京交通大学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2,504门,获得2,430.5学分,中国石油大学(华东)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9,643门,获得8,948学分。福建师范大学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1,757门,获得1,718学分。中国石油大学(北京)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7,065门,获得7,027.5学分。华南师范大学学生选修其他学校课程1,256门,获得1,047.5学分。

四、总结与反思

远程教育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工作自开展以来,研发中心建立了相应的机制和课程开放共享平台,各单位建设了一批优质课程资源,实现了学生课程互选、学分互认,取得了较大的成绩。但是,在机制、平台、资源等方面仍然还有很多不足之处。

在机制方面,现有学分互认是建立在课程开放共享基础上,各高校认可研发中心对课程的内容和学分的统一认定。研发中心建立了资源技术标准,但是课程学分标准还不完善,各个课程学分的认定还具有一定的随意性,有必要进一步完善学分标准。在此基础上,研发中心可开展课程学分的转换规则、转换功能工具的研究和实践,既可开展共享开放课程学分互认,也可实现课程学分转换、认可学分。

在课程开放共享平台方面,通过学习支持服务中学生反馈的问题发现,由于学生选课学习数量庞大,课程平台的访问速度有时比较缓慢,此方面学生的意见较多。同时,建议研发中心进一步对课程平台选课导航、课程学习操作的人性化方面进行完善,改善学生使用的体验。

在课程资源方面,共享课程选课数据显示,成人学生更喜欢与个人素养和家庭生活相关的课程。因此,研发中心应该尽力满足学生工作、生活的需求,进一步组织各高校建设或购置管理类、个人素养类的优质课程资源,丰富学习资源数量。

在学习支持服务方面,素质教育课程更多提供的是非学术性支持服务,从学生反馈的问题发现,学生对学术性学习支持服务也有较强的需求。因此,研发中心应在完善呼叫中心服务的基础上建立课程答疑、互动讨论区和课程平台虚拟交流社区,加强师生、生生的互动交流。

五、结束语

远程教育发展和MOOCs的兴起,正推动高等教育大众化趋势的到来,高等教育优质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学分互认转换逐步成为趋势。基于联盟的高等教育机构间优质课程开放共享、学分互认的探索和实践,既实现优势互补,使整体效能得到放大,减少了财力、物力、人力的消耗,又建立了一系列课程开放共享、学分互认的机制,对我国建设在线开放课程公共服务平台、学分认证和转换将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优质课程资源的开放共享和学分认证转换模式、制度的建立对推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发展和全民学习、终身学习型社会的建设,提升我国国民的整体文化教育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殷双绪,姚文建.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学分互认的典型案例分析及启示[J].中国远程教育,2012(11).

[2]谢妮,张子昂,姚江帆.高校校际课程互选、学分互认研究[J].贵州师范学院学报,2014(5).

[3]鄢小平.我国学分银行制度的模式选择和架构设计[J].远程教育杂志,2015(1).

[4]郭富强.以联盟为基础的学分银行推进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远程教育,2015(2).

[5]张润芝.课程学分认证与转换的方法研究——以现代高等远程教育《C语言程序设计》为例[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12:148.

学分年检的实践与思考 篇4

一、宣传解读政策, 把握要领

为了强化年检管理, 落实工作责任, 规范学分记分标准和操作程序, 我们去年年底举办了一个全县人事师训专干培训班, 聘请了省市师训主管部门领导对继教年检学分文件进行解读, 让他们认识到位后, 再熟悉相关政策规定和我县的具体实施细则。然后, 我们要求各单位师训负责人对广大教师进行进一步的宣传发动, 把我们印发的《衡东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分管理办法》送到每位教师手中, 人手一册, 并组织学习, 解读宣传, 这样就统一了全县所有教师的思想。

今年3月, 我们又举办了为期7天的学分年检操作员培训班, 进行了全方位的培训, 做到了“全面准确把握学分政策, 认真细心掌握操作要领, 不厌其烦做好基础工作, 规范操作掌握松紧尺度”。三天学习培训, 四天年检操作, 先学习后操作, 效果很好, 年检工作有序开展, 有条不紊。

我们在政策层面对如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强化细化:

⒈学分管理对象

根据省市文件规定, 凡取得教师资格, 并正在从事教育教学工作的学前教育、特殊教育、小学、中学教师和教师培训机构、教研部门、仪器装备部门、少年宫、素质教育基地教师及职业学校的基础文化课教师都纳入中小学教师培训学分登记管理体系。衡东县今年还只对全县中小学教师、教师进修学校教师及职业中专基础文化课教师纳入学分登记管理系统, 其他的以后逐年纳入。

⒉学分计算办法

⑴上级教育行政部门举办或经教育行政部门批准举办的各类培训, 凭结业证书每学时记1分, 衡东县自己举办的培训班, 统一在自印的证书上标明所记学分数。

⑵学校组织的校本培训, 由学校根据教育局下发的校本培训规定负责考核和认定学分 (五年120学分, 每年不超过24学分) 。

⑶参加学历提升培训, 凭毕业证书, 周期内记72学分, 2011年拿到毕业证的记36学分。

⑷应聘担任外单位 (学校) 举办的教师培训项目教学或辅导工作的, 按承担任务的实际学时数每学时记1分, 一年内多次承担同一内容的不重复计分。

⑸由县教育局安排的支边支教教师, 参加支教学校的校本研修, 当年记72学分;产假、病假、经过批准的停薪留职或借调外单位人员、重症病人, 办理免修手续后可免修学分。

⑹参加信息技术等级考试并取得合格证, 记48分;参加普通话水平等级培训与测试, 取得二乙等级记30分, 每提高一个测试等级加记6分。

⑺各类培训的优秀学员, 学分按记分标准上浮20%, 申请免修的教师本年度教师培训专题项目不再记学分。

⑻男教师55周岁, 女教师50周岁, 在完成校本研修24学分后, 每年可免修36学分。

⑼新任教师须完成岗前适应性培训150学分。我县根据教育部及省市有关文件, 确定这150学分由一次集中培训、一次远程培训、一次单位实习 (规定时间内须上交实践论文) 三部分构成, 并且不计入周期内继续教育学分。

⒊学分使用规定

⑴五年周期内360学分, 可以拉通使用, 即周期学分合格标准为:五年周期内工作年限乘以72学分。

⑵新教师未完成岗前适应性培训150学分的, 不转正定级, 修满后再转正定级。

⑶教师年度考核评优、职称评聘、骨干教师选培、特级教师申报、学科带头人认定, 年度学分必须合格。

二、做好基础工作, 规范操作

为了搞好继续教育学分年检, 我们在县教师进修学校配置了专门的继教学分年检办公室, 这里配置了全新的办公桌与专用档案柜, 配有两台电脑、四台专用打印机、一台复印机, 我们还统一为每位教师印制了《继教学分年检档案袋》分发到各个学校。袋内应有“教师资格证书复印件、年度校本研修学分证明、各类培训证书复印件、普通话和信息技术等级证书复印件、提高学历毕业证书复印件”等, 还根据上级要求重新换发了分学年检证书。

衡东县近年来成功地建立并运行了“三级师训电子网络”, 我们建立了“衡东师训”公共QQ, 安装了专门的电话, 可以随时通过这台无线桌面机对每个师训专干或年检管理员免费发短信 (飞信) , 他们可以随时将修改好了的教师基本信息从网上传输到县教师进修学校。

两年前, 我们花了五万元收集整理好了全县教师的基本信息, 并建了《衡东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电子信息库》与《电子照片库存》。在建立《衡东县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基本信息库》时, 我们没有任何可借鉴的经验, 我们根据工作实际, 边思考边实践, 尽量将教师的所有继续教育信息收集完备, 我们先后花费一年时间对全县5000多名教师的信息作了五次大规模修改。基础准备做好了, 接下来的培训就好做了, 无论是面对面的培训还是网上QQ交流, 我们能随时对各县办中学与乡镇中心校的年检管理员进行有效的培训。去年我们把《衡东县中小学教师继教基本信息库》发到省中心, 为他们提供了第一手资料。目前, 我们已经修改完备自己的信息库, 导入省中心信息库, 以后, 我们打算在我们的师训网站与省中心继教年检库进行友谊链接, 让全县教师能在衡东县师训网站里查询到他们自己的继教学分情况, 这样一来, 我们的网站既有政策性又具技术性, 更具结果透明性与相互监督性。

在熟悉并掌握有关政策精神和具体实施细则后, 关键是指导各单位学分年检操作员如何进行技术操作。衡东县的年检操作程序如下:

第一步:分单位打印所有参检教师的个人照片;

第二步:各单位自检, 各单位年检管理员收集年度培训证书原件并复印, 并将情况录入到年度培训信息表内;

第三步:将所辖34个单位的师训专干分成三组, 轮换审核 (不相互审核) 己输机的继续教育学分与培训证书原件, 领导小组派出三个成员, 每人负责一组, 确保培训项目名称、培训学时学分与输机分数三项比照无误;

第四步:县年检管理员将《年度培训信息表》分单位导入到省继教中心《年检学分登记系统》内, 并分单位打印出每个教师的继教年检学分;

第五步:将各单位教师的《年度培训证书》的复印件分别建档, 保存在县教师进修学校的专用档案柜内;

第六步:按项目将所有培训证书复印件名称分单位编写成几本“目录索引”以备查;

第七步:打印好所有参年检教师的《年检学分登记证书》。

三、困惑与问题, 总结超越

在实际操作中, 我们遇到了一些问题与困惑, 主要是学分年检的相关政策规定与培训实践之间的矛盾。

⒈校本研修学分问题

省里文件规定, 五年周期内不超过120分, 衡阳市的文件则进一步明确每年不超过24分。我们的理解应该是每年可得30分, 也可得20分, 只要五年周期内不超过120分就可以, 因为省里的文件还规定, 教师每年参加培训所获学分不得少于30分, 这里的参加培训应该包括校本培训, 要不然每个教师每年都要参加校本以外的培训, 而事实上是不可能的。市里的文件规定不能打破, 省里的文件规定也要相符, 这个问题的解决, 我们是这样做的, 每个单位可以自主举办一个技能性或外出观摩性的培训活动, 将实施方案上报县师训股审批, 在同意的前提下认真组织实施, 将参加人员考勤表、实施总结上报县师训股审核后可记8分。

⒉培训的密度问题

十二五周期内的教师培训, 重点难点是教师的全员培训。省里文件规定, 凡当年有20%及以上的教师未完成72分的学校, 原则上单位和校长不能评先评优, 并且还要给予通报批评。这就意味着每个学校80%以上的教师每年都要参加除校本研修以外的培训, 而这无论是从时间、经费还是培训的班次类别等方面看, 都是不可能的。衡东县是一个有5000多教师的中等县, 我们高密度、超强度地开展各级各类培训, 年培训人数也很难达到3000人, 教师每两年能参加一次培训就很不错了。“十一五”培训周期, 要求教师至少要参加一次培训, 而“十二五”周期, 要求教师至少参加一次远程培训和一次集中培训, 或参加某个方面的两次以上, 应该说也很不错了。

⒊学历提升培训的学分问题

根据省里的文件, 每学时计1分, 由毕业学校提供学时证明, 但实际上毕业学校只发文凭, 不提供学时证明;市里的文件虽然也有这样的规定, 但同时又规定了一个不超过72分的上限, 这个上限似乎与省里的文件精神有冲突。

⒋高中教师的培训几率问题

高中教师的培训基本上是由市级以上单位组织, 县级教师培训机构可组织的培训项目不多, 目前我们主要是组织高中班主任远程培训和部分中层教育行政干部的培训, 远远不能满足高中学校的教师培训需求, 高中学校教师全员培训更是个难题。

⒌相关管理机构人员的年检问题

教育行政机关工作人员、部分乡镇教育行政干部及各学校的教辅人员, 他们有教师资格证, 但不在教学一线, 他们中有些人不愿参与学分年检, 或没有进行过任何继续教育培训, 没有获得继教学分。针对这一“特殊教师群体”, 如何进行有效督促监管, 目前衡东县尚没有明确的规定。

⒍民办教育机构与幼儿园教师的年检问题

衡东县有96所民办教育机构或幼儿园, 衡东县还没有启动对这些机构的教师的学分年检, 他们工作单位不固定, 甚至有部分教师还没有教师资格证, 而且他们的主管部门又不是师训部门, 如何有效规范他们的继续教育, 继教学分年检如何进行还有待我们进行探索。

⒎学分年检不合格或不参与年检问题

政策有规定, 执行有依据。但与客观实际有差距, 在落实过程中有诸多矛盾:一是不能在有限时间内给教师提供那么多的培训机会;二是县级财力有限, 师训经费无法承担大量培训;三是工学矛盾仍然突出, 教师无法抽身参与培训;四是由于以上客观原因而使得部分教师的继教年检不合格, 师训管理部门能为他们做什么?五是周边个别县市尚未启动学分年检工作, 会挫伤衡东县继教学分年检工作的积极性。

关于创新实践活动学分认定说明 篇5

1、可以加分项都已经在附件4学分核定标准中写明,在这之外的,一律不考虑加分。

2、凡相同加分项不可叠加,比如同一类比赛或者体育赛事,取最高加分项。

3、凡比赛、创新项目、论文等一律写全基本信息,比如级别(论文要注明是哪种等级的期刊)、全称、获奖情况或者结果。

4、凡多人合作的,比赛或者专利、论文等,一律要排序,加分按照规定排序,按照表格下方的注释减分。

5、比赛奖状或者证书要注意签章,以章印来判断等级。

6、实习属于校企合作一类,要求30小时以上,提交报告、企业证明材料(不少于2页信纸,手写),加1分。

7、参加志愿服务和公益活动30个小时,加1分。

8、参加校大学生艺术团、勤工俭学服务中心工作一年,经考核合格,加1分。

9、托福、雅思、GRE等要求成绩达总分60%才允许加分。

10、证书类加分必须是核定标准中列出的,否则不给加分。

11、EXCEL表统计注意事项:

获6个获6个以上学分,6个一下,没有获得学分

体育与健康课程学分制实施方案 篇6

一、学分评价的目的

在高中学段,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必须修满11个学分。而实施学分管理,决不是对学生的甄别与选拔,更不是仅仅评价学生能否毕业的问题,其主要目的在于:

1.为了了解学生的体育学习和全面发展的情况,以及达到课程和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等目标的程度。

2.判断学生在体育与健康课程学习中的不足及其产生的原因,以便改进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式。

3.在评价过程中发现学生的体育潜能,为学生提供展示自己体育能力、水平、个性的机会,以鼓励和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全面发展。

4.培养与提高学生自我认识、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能力。

二、学分评价的重点

1.与体育与健康学习过程较为相关的态度、行为。

2.对体育与健康知识的理解和运用。

3.学生对选修的运动项目技术的运用和运动参与程度。

4.既要评价最终成绩,更要重视体育学习过程和进步幅度。

5.要自评、互评与师评有机结合。

三、学分评价的方法

根据高中生的认知水平和思维能力,可采用:观察、口头评价、书面测验、技能评定、展示、成长记录、量表评价等有利于促进学生发展的多种评价方法。

四、学分评价内容及实践操作

学生每获得一个学分,评价内容基本上应包括:体能、知识与技能、学习态度、情意表现、学习能力与合作精神、健康行为等,以促进全体学生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

1.体能的评价

《课程标准》把田径确定为一个必修的学分,就是为了促进学生体能的发展。因此,一是要重视田径模块的学习与评价。可由学生自主选择3~4个有利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项目学习与考核,也可由老师统一选择3~4个能促进体能全面发展的内容进行评价;二是球类、体操、武术等模块的学习与评价,也应考虑选择能促进学生体能提高的专项素质项目;三是要与“体质健康标准”的测试项目有机整合。

2.知识与技能的评价

在对学生进行不同选修项目的各个模块学习效果评价中,应包含四个方面:①要考虑体育与健康知识的掌握;②要促进体质的增强;③要评价技能的提高;④要注重体育能力的评价。

3.体育学习态度的评价

对学习态度评价的目的,既是为了促进学生达到“参与领域”的目标,激励学生经常、积极地参与体育锻炼,也是为了掌握学生完成每个模块的学习时间。所以评价的内容应包括:①体育课的出勤率与练习中的表现;②考虑课外活动的情况。如自觉锻炼的次数、态度。③每个模块学习时间不能少于1/6,即15个学时。

4.情意表现、意志品质与学习能力评价

心理、社会适应两个重要领域的目标是否达到,是最容易忽视又最不好操作的评价。其关键是要把这些内容由隐性变为显性,由原则性的要求变为可观察的行为表征。

5.健康行为习惯评价

健康教育作为一个单独的、必修的学分,是对学生的健康行为与卫生习惯进行评价,其目的就为了促进学生健康的行为习惯和卫生习惯的养成。为此,一是可采用书面测量、《体育与健康》教材上作业抽查等方法,评价学生掌握必要健康知识的情况;二是对个人的生活、卫生、饮食、公共卫生习惯、作息制度遵守等行为,进行自评、互评和师评。三是可每学年进行一次评价,在学生毕业时根据进步幅度、是否合格,确定学生是否能获得一个学分。

五、学分的建档与认定

1.学分登记表的设计

各校要根据本校特点,设计一个每名学生一份的《体育与健康学分登记表》。表中应包括以上内容,及国家体质健康标准测试内容。

2.对学分登记表的说明

(1)为了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和表册太多造成的数据丢失,将“体质健康标准”的成绩与学分评价成绩合二为一,以便及时地归档。

(2)因教师的变动,学生获得学分的情况应及时登记。登记表每学期必须归档,以保证及时纳入学校学分管理体系。

(3)学校学分是采用学籍号管理,所以应填写正确的“学籍号”。

3.学分的认定

(1)根据新课程理念,考核中尽量采用等级制评价,各项评价都应达到及格以上,才能获得一个学分。

(2)学生每学完一个模块,经学生互评与教师考核合格,获得一个学分。

(3)学生每获得一个学分,要进行公示,经学生互评后进行登记,以保证学分管理的公开、公正与公平,才能真正起到激励作用。

(4)学生在转学、休学时,获得的每一个学分继续有效。

4.《学生健康成长记录袋》的建立

“成长记录”应包括生长发育、体质状况、体育能力、情意表现、交往、合作能力、意志品质等内容。

六、小 结

实践课程设置学分 篇7

关键词:学分制,电子商务,课程设置

一、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近几年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和管理水平有了较大提高, 同时, 职业教育发展的环境和社会对教育的需求也发生了深刻变化, 主要表现为:1、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 对应用型人才提出了新的要求, 要求教育改革单一的人才培养模式, 要求学校根据市场经济的需要及时调整专业方向, 实行较灵活的教学管理制度, 克服学校教学和社会需求的矛盾。2、是随着职业教育的普及, 学生入学条件和年龄限制不断放宽, 学生整体素质发生了很大变化, 学生个体差异进一步扩大, 对学习需求更加多样化, 学生希望有更大的选择课程和自主学习的权利, 过去那种统一培养规格、统一课程、统一管理的模式已不能适应现实需要, 也不符合教育个性化、民主化的要求。客观现实要求学校营造有利于学生特长发挥和个性发展的环境, 为学生成长成才创建多种途径。3、是传统教育存在的各类教育之间条块分割、缺乏必要沟通的弊端也制约了把中等职业教育做大做强。呼唤教育建立灵活的管理体制, 实现各种各类教育间有效衔接。

学分制就是以学分为计算学习量的单位, 以学分衡量其学习完成情况, 并以学生必须取得最低学分作为毕业标准的, 为学生提供更多选择余地的教学制度。职业学校实行学分制, 1、有利于面向全体学生全面实施素质教育;2、有利于职业学校主动适应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3、有利于职业学校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促进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就业前教育与就业后培训、不同类型教育之间、职业教育不同类型学校之间的沟通和衔接, 有利于终身教育体系的建立和学习化社会的形成。4、学分制改革给职业教育带来的不仅仅是教学管理制度的变化, 更重要的是通过实行学分制, 促使教育观念转变, 进而引发教育思想、办学理念、教育教学方式、管理机制、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等一系列多层面的变革, 从而促进职业教育改革进一步深化。

二、课程设置原则

按照“岗位决定技能、技能决定课程”的原则进行设置。首先确定电子商务的就业岗位, 分析电子商务岗位需要何种技能, 最后决定技能通过哪些课程来完成。具体课程安排如表一所示。

(一) 人才培养目标 (就业岗位群)

电子商务专业有以下几个方向:侧重于计算机、侧重于财会、侧重于国际贸易、侧重于营销。

我校电子商务专业:前期是侧重于国际贸易、现改为侧重于营销。之所以更改有以下几个原因:1、是学生素质比较差, 国际贸易要求学生英语基础要较好, 但中职招过来的学生有两大特点:数学差, 英语差;2、是国际贸易就业岗位的确比较难找;3、是高职单招单考分数比较高, 尽管中职不再以高职考为目标, 但仍有一部分学生希望参加高考;而国际贸易分数是高招单考最高的。2008年高职考分数线国际贸易是540分, 财会是506分, 商业类只有469分, 国际贸易高出商业类71分。

人才培养目标:面向财经、市场营销、网络商务等行业, 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身心健康, 具有一定财经技能、计算机技能、现代商务技能的推销员、营业员。

(二) 职业技能

对于电子商务类职业技能, 笔者将其分为三类:

财经技能:了解相关财会相关知识, 开设《财经基础知识》;营销员经常与现金打交道, 开设《点钞》。

计算机技能:为了高效使用计算机及办公设备, 开设《计算机基础》、《常见办公设备及工具软件使用》;为了能网上推销自己的产品, 开设《电子商务网页制作》、《电子商务网络技术》、《网上经营》;由于数据处理常用EXCEL软件, 开设《EXCEL在电子商务中的应用》。

现代商务技能:商务简单讲就是买卖, 如何给买家一个良好的形象?如何使买卖成功?笔者认为还需要很多技能, 在这暂且将之合称为现代商务技能:首先要懂礼, 开设《商务礼仪与公关”;有了好的礼仪, 还要能说会道, 开设《谈判艺术》、《演讲与口才》;除了能说会道, 还要会推销, 开设《推销实务》、《网络营销》、《商务活动实务》、《市场营销策划》;要推销成功, 就必须了解消费者心理, 开设《营销心理学》等课程;知道如何在不同地方向不同客户推销货真价实、经济实用的产品, 开设《中国经济地理》、《商品学》、《市场营销》;如何处理商业纠纷, 开设《经济法律法规》;如何更好的处理商务文件, 开设《书法》、《财经应用文写作》。

三、课程设置的说明

1、选修课:《商务英语》、《财经数学》、《财经应用文写作》选修课开设, 一方面的确是学生应该掌握的知识之一;另一方面也是响应教育部相关文件精神:文化课课时要缩减;文化课要与专业相结合, 故开设有专业特色的文化课。

2、《计算机基础》开设在第一学期而且只有一个学期, 每周6课时, 主要是电子商务专业对计算机技能要求的确比除计算机专业外一般专业要高;一般非计算机专业班一般开三个学期, 每学期2课时。

3、《电子商务基础》与《电子商务实务》的安排:三年学习, 学生有一个硬指标:就是要考取技能证书。电子商务员的考证融合在平时的教学中。考证是劳部和社会保障部的电子商员证, 证书级别是中级工, 分为模块考试和综合考试, 综合考试一年只考2次, 5月和11月。这两门课之所以连续安排, 目的就是为了与全国电商考证时间相匹配。

4、部分专业选修课及任修课: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专业素养和学习兴趣。如《音乐艺术欣赏》、《演讲与口才》、《摄影与摄像》等。

5、高三学生是顶岗实习, 主要是取得劳动、教育部门职业资格等级证书。所以开设两门课《应知应会辅导》、《综合实践》。但证书考取最好在前四个学期完成。如电子商务员证书在第二学期完成。

6、《网上经营》放在第四学期, 主要目的是学生第五学期去实习, 如果找到不实习岗位, 自己创业当老板。

四、课时与学时

第一~第四学期:每学期1 8周、每周30课时、每6课时1学分, 每学期90学分;或者每周1课时=3学分

第五~第六学期:每学期15周, 每周30课时、每10课时1学分, 每学期共45学分

总计:450学分

专业选修课和任选课的小计是指必须修课的学分, 而不是真正的小计。

五、技能考核

1、技能学分:2 5 0学分。200学分为平时考核基本分, 50学分为职业技能资格证书学分 (初级工:50学分;中级工:6 0学分;高级工:8 0学分) 。

2、考核:形式多样, 时间任意。一般情况下考两次, 但时间不局限于期中、期末考试;但也可以随教随考, 即可以技能一学完就立即考试。

3、技能以及技能考证要融入、分解到相关课程中去。例如:《计算机基础》课, 除了要考数字录入、英文的录入、中文的录入、WORD、EXCEL模块之外、另加IE操作、Outlook Express操作。全国电子商务员考试三大模场《网络使用》、《网络营销》、《电子交易》, I E和O E是电子商务网络使用模块考试内容之一。《书法》要求两个数字书写与会计科目书写;《商务英语》强调商务听力与商务会话等;《网上经营》强调网上购物与开店即商品的买卖。

六、技能考核具体要求

1、考核项目:数字录入

考核用具:计算机、WWT考核软件

考核时间:第一学期期中

考核形式:单手进行小键盘的输入 (输入数字0~9) 。

评分标准:按等级制。根据准确、速度进行评分, 录入10分钟, 80个/分钟以下为E, 80~=180个/分钟为P, 180个以上/分钟为A。

2、考核项目:英文录入

考核用具:计算机、WWT考核软件

考核时间:第一学期期中

考核形式:利用测试软件WWT进行输入

评分标准:按等级制。根据准确、速度进行评分, 录入10分钟, 50个/分钟以下为E, 50~120个/分钟为P, 超过120个/分钟为A。

3、考核项目:中文录入

考核用具:计算机、WWT考核软件

考核时间:第一学期期末

考核形式:利用测试W W T进入考核, 输入法用拼音。

评分标准:按等级制。根据准确、速度进行评分, 录入10分钟, 15个/分钟以下为E, 15~40个/分钟为P, 40个以上/分钟为A。

4、考核项目:文字编辑排版

考核用具:计算机、W O R D

考核时间:第一学期期末

考核形式:在WORD中进行文字编辑、排版、图文混排。

评分标准:根据知识点的准确、版面的美观进行合理的评分。

5、考核项目:EXCEL表格

考核用具:计算机、E X C E L

考核时间:第一学期期末

考核形式:表格处理、数据填充、单元格编辑、公式计算

评分标准:根据知识点掌握程度进行评分。

6、考核项目:财经基础知识

考核时间:第二学期期中、期末

考核形式:原始凭证、记账凭证进行规范填制、完成账簿登记、报表编制

评分标准:根据知识点掌握程度进行评分。

7、考核项目:数字书写

考核用具:钢笔、田字纸

考核时间:第二学期期中、期末

考核形式:数字单个 (0~9) 大写、小写;数据2组, 每组10个进行大写、小写互换

评分标准:按百分制。根据准确、规范、美观评分;20个数字每个2分, 20个数据每个3分。

8、考核项目:文字书写

考核用具:钢笔、田字纸

考核时间:第二学期期中、期末

考核形式:常见会计科目 (2 0个) 等文字书写

评分标准:按百分制。根据准确、规范、美观评分;2 0个科目每个5分。

9、考核项目:财经应用文写作

考核场所:教室

考核时间:第二学期期末

考核形式:书面考核抽查各类文体

评分标准:写作规范的通知、通报、请示、报告、函、计划、总结、会议记录、简报等。格式正确、层次清晰、语言流畅就给满分。

1 0、考核项目:网页设计

考核用具:计算机、使用Dream Weaver软件

考核内容:制作一个样本网页

考核时间:第三学期期中、期末

评分标准:在规定时间内制作主题网页。能按所有的要求都做出来就给满分, 个别地方失误, 可予以适当扣分。

1 1、考项项目:商务礼仪与公关

考核内容:礼仪素养, 策划公关专题活动

考核时间:第三学期期中、期末

考核要求:着装打扮得体, 有良好的站、坐、行姿态;符合介绍礼仪、接待礼仪、送客礼仪;专题活动策划新颖, 内容完整可行;公关异议处理方法得当。

1 2、考核项目:商务听力

考核用具:录音机、试卷、笔

考核时间:第三学期期末 (40分钟)

考核形式:听1 5个句子填单词;听2篇商务文章做选择

评分标准:按百分制计分。根据准确、标准评分;1 5个句子填1 5个单词, 听一次, 每个单词3分;2篇商务文章做1 0个选择题, 听2次, 每题4分。

1 3、考核项目:商务会话

考核用具:3篇商务文章;5个商务话题

考核时间:第三学期期末 (30分钟)

考核形式:抽取1篇商务文章阅读;抽取1个商务话题两人会话。

评分标准:抽取1篇商务文章阅读5分钟, 语音不标准, 阅读不流利为不及格;语音基本标准, 阅读基本流利为及格;语音标准, 阅读较流利为良好;语音标准优美, 阅读流利为优秀。抽取1个商务话题, 准备15分钟, 两人会话6分钟;两人会话少于3分钟, 会话不流利, 语音不标准, 语法错误多为不及格;两人会话多于3分钟, 且语音基本标准, 会话基本流利, 语法错误较少为及格;两人会话多于3分钟且语音标准, 会话较流利, 语法基本没错误为良好;两人会话多于5分钟且语音标准优美, 会话流利, 语法正确为优秀。

1 4、考项项目:市场营销策

考核内容:拟定营销方案, 选择并拟订促销方法

考核时间:第四学期期末

考核要求:能提出有创意的、独特的营销方案, 选择的促销手段要新颖、有说服力, 切实可行

1 5、考核项目:商务活动实务

考核用具:计算机、E X C E L软件

考核时间:第四学期期中、期末

考核形式:角色模式

评分标准:较成功模拟商务活动中的角色

16、考核项目:EXCEL在商务中的应用

考核用具:计算机、E X C E L软件

考核时间:第四学期期中、期末

考核形式:上机操作表格制作、公式计算

评分标准:电脑考核

1 7、考核项目:网上购物

考核用具:计算机

考核时间:第四学期期末

考核形式:在网上操作购买指定商品, 时间:1小时

评分标准:购买成功得分。

1 8、考核项目:网上开店

考核用具:计算机

考核时间:第四学期期末

考核形式:在网上操作开店

评分标准:以一个学期为限, 只要开店成功, 即可得分。

1 9、考核项目:电子商务员初级技能

考核用具:计算机

考核时间:第五学期

考核形式:信息产业部组织考试

评分标准:初级技能考核合格可取得学分

2 0、考核项目:推销员或营业员初级

考核用具:试卷

考核时间:第五学期

考核形式:温州技能鉴定中心

评分标准:初级技能考核合格可取得学

2 1、考核项目:电子商务员中级技能

考核用具:计算机

考核时间:第五学期

考核形式:劳动和社会保障部

评分标准:中级技能考核合格可取得学分

2 2、考核项目:推销员或营业员中级

考核用具:试卷

考核时间:第五学期

考核形式:温州技能鉴定中心

民办高中德育学分制实践初探 篇8

如何使学生德育评价及奖惩有章可循?如何通过制度建设引导学生从他律走向自律,逐步促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上海市协和双语高级中学进行了大胆探索,建构了一套低起点、缓坡度、分层次、逐步推进的德育学分制管理与评价体系。

一、德育学分制设置的原则

所谓“德育学分制”是以学分为单位衡量学生品行养成的一项管理和评价制度。它是根据民办高中学生的特点,将德育的内容和环节学分化,将德育的过程和结果成绩化,将学生行为规范(包括考勤、两操集会、仪容仪表)、学习规范(包括课堂纪律、作业考评、考试规范)等德育活动方面的表现纳入学分制的管理体系之中,旨在从正面引导学生,明确行动方向,建构起自我良好的品质。德育学分制管理与评价体系坚持以下原则:

1. 正面引导原则。

德育学分制实行千分制,基础分每学期1000分,100为底线,实行加分制,每学期达到100分即为达标。另外还有加分项目,学生参与各项德育活动表现优良即可相应加分。此外,我们还制定了等级制度,根据学分所得,给予学生相应称号和荣誉,坚持正面强化,促进学生积极向上、全面健康地发展。

2. 多主体评价原则。

针对不同考核项目,评价主体也有所不同,既有德育处、年级组长、班主任参评,也有任课教师和学生会成员参与考评。

3. 可操作性原则。

德育学分制考核内容如果涉及学生学校生活的方方面面,势必会因项目多、时间跨度长、考核程序繁琐等问题,导致考核者和被考核者产生心理上的疲惫感,难以持久,最终影响考核效果。因此,我们抓住基础而核心的内容作为基本分考核项目,做到简单明了,易于师生知晓与执行。

4. 动态评价与静态评价相结合原则。

基本学分1000分,其中学校德育评定为700分,年级特色与自主评定为300分,以此彰显各年级特色。尽管组成项目均由行为规范、学习规范、年级自主三部分构成,但针对不同年级阶段学生的特点,德育侧重点也有差异。高一年级侧重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高二年级注重学生学习习惯与非智力因素的培养,高三年级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因此分值侧重不同。

二、德育学分制的构成

1. 基本学分

各年级每学期满分1000分,三年共6000分,及格学分为100分,如下表:

在学分评价过程中,各年级自主管理充分彰显年级特色,例如,高一年级因为实施“自然分材教学改革”,更关注学生作业及作品展示和团队建设,高三更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培养。

以周为基本考核单位,一周内达到以上要求即获得相应学分,若一次未达到要求,则失去本周此项内容的学分,从下周重新开始累积学分,相应的将失去本月和本学期全达标的额外奖励学分。因此将100分定为及格学分要求并不低,这需要学生持之以恒(见表1)。

2. 奖励学分

奖励学分注重结果性评价,对学生在学校与班级管理、德育活动、社会实践、社会公益服务等活动中有突出表现的,给予奖励学分1-20分不等,可累计,上不封顶(见表2)。

3.惩处扣分

依据《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对违反校纪校规的行为特别是严厉禁止的行为予以惩罚,做到奖惩分明,以培养学生正确的道德观念,弘扬正气,营造积极、健康、和谐的校园环境(见表3)。

以上减分按照情节轻重扣除10—500分不等,并附加相应的警告、记过、记大过、留校察看等处分,严重的还要移送司法机关。这些学生将被取消本学期奖学金评定和其他评优资格。

三、德育学分制的组织实施

德育学分制管理与评价涉及学校多个部门以及全校师生,因此必须理顺学分制网络管理的操作办法。我校的学分制领导小组由校长、德育处和团委、年级组长组成,校长任组长,领导小组共同研讨、决策操作管理的具体措施,制订相应的配套实施办法;各班主任具体负责班级学生学分的统计及学分档案的建立,德育处、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会负责学生日常行为的学分评定;值日班长负责每日学生行规和学规的记录(各班级配套的班级日志)。班主任每周五统计学生学分情况,并利用班会时间向同学反馈并诊断,激励学生不断巩固自己的良好行为。德育处每两周检查各班德育学分制实施情况,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不断改进方案,完善实施办法。

德育学分的考评要本着公平、公正的原则进行,各项加分和减分都要透明,成绩算出以后要公示,允许学生申诉。

每个学生每学期的及格分数为100分,学期德育考评规定:100分以下为差,100分到200分为中,200分到500分为良,500分以上为优;连续两个学期分值在500分以上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三好学生”的评选;连续两个学期分值在800分以上的同学才有资格参加奖学金的评选;单个学期分值在800分以上的同学可以在学校明星墙进行展示;高中三年、六个学期总分超过6000分的学生将被选入学校名人堂;学期末,根据学生学业成绩和德育学分综合考评,颁发励志奖学金。

四、关于德育学分制的几点思考

德育学分制的实施适应了以德育为核心的素质教育要求,保证了德育评价的相对公正性,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的养成具有重大意义,提高了学生参与德育活动的积极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集体荣誉感和奉献精神。但实施过程中我们也需要关注几个问题:

1. 努力克服学生的功利倾向

由于考评结果与学生的“评先树优”、奖学金评定等有关,这就不可避免地使学生产生一定的功利倾向。在德育学分制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实施德育学分制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其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德育学分制只是一种方法,德育学分并不能完全代表一个人的道德素质和思想觉悟。实施这一制度的重要目标是激励、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激励学生在校学习期间,积极要求进步,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

2. 加强德育学分制体系本身的科学性

德育内容涉及面广,此评价体系仅作为考核民办高中学生亟待加强的行为素质,无法涵盖德育的全部内容。如何更全面地反映学生素质,仍需坚持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不断完善德育学分制的内容以及考核机制。

3.实施德育学分制要公开、公平、公正

刍议学分制下理论力学课程考试改革 篇9

关键词:学分制,考试,改革

在我国高校招生规模急剧扩大的背景下, “宽进严出”来保证高等教育“大众化”人才培养质量已成必然, 并直接推动了高校学分制改革的步伐, 同时也面临一些新情况和新问题。理论力学是工科类专业技术基础主干课程之一, 其任务不仅是为后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 更重要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工程素质。为了适应知识经济对创新人才培养的要求, 高等院校教师必须坚持以转变教学观念为先导, 以课程内容体系改革为核心, 以加强实践环节为途径, 以培养具有科学素质和创新能力的人才为目标开展教学改革。

一、学分制改革的现状

学分制是以学分为计量单位, 规定各门课程的学分和每个学生必须获得的总学分, 把学生取得的总学分作为毕业依据。

实行学分制是20多年来我国高校实施教育管理制度改革的一项重要举措。1978年, 我国少数高校开始试行学分制, 并于20世纪80年代初由部分重点大学扩大到非重点大学, 由综合院校扩大到单科性院校, 打破了新中国30多年来学年制的一统模式。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科技迅速发展对高校人才培养的新要求, 高校中出现了实行学分制的第三次高潮。由于学分制的实施能更好地适应高等教育迅速发展和办学规模急剧扩大的新形势, 也与高等教育大众化伴随而来的宽进严出、学制灵活的趋势相吻合。因此, 进入新世纪以来, 以学分制为主题的高校新一轮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方兴未艾。据调查, 到2002年我国已有57%的本科院校实行了学分制。目前这一比例不仅继续呈上升趋势, 而且在部分专科院校也出现了试行学分制的势头。尤其是一些学科比较齐全、师资力量比较雄厚、设施条件较好、管理水平较高的院校, 学分制改革的重心已由学年学分制向“完全学分制”转移, 使学分制在弘扬学生个性、开发学生潜能、改善学生素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学分制改革与理论力学课程考试改革的相互适应情况

1. 教育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教学学分制教学改革中要求教育者树立现代教育新理念, 全面培养的人才培养观。学分制以培养通才为主, 强调教育的核心就是对人进行完全的人的教育。实施学分制, 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人才培养观念, 树立人才全面培养的新理念。

2. 在理论力学考试改革中要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学分制提倡使人的个性充分发展, 主张人的知识的爱好和特殊的才能都应当在教育中受到尊重, 强调教育在为社会主义政治经济服务的同时, 也应该为个人的发展和将来的幸福服务;教育既要满足社会的需要, 也应满足个人的正当需要, 既要遵循教育本身的发展规律, 也要遵循学生个人身心发展的规律。理论力学课程考试改革, 要树立起尊重个人发展的教育价值观, 重视学生个体的和谐自由发展, 将学生的社会化过程和个人身心发展的过程紧密结合起来, 只有树立这种比较全面的教育价值观, 才能保证学分制优越性的充分发挥。

3. 在理论力学课程考试改革中要体现学生主体、主动观

学分制把学生学什么, 向谁学, 什么时间学等都交给了学生, 学生除了执行学校的计划外, 还必须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 学生的主体地位明显地体现出来。一方面要求教育者要树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观念, 发挥并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另一方面也要求受教育者改变过去学年制条件下, 让学校抱着走, 给什么吃什么的依赖思想, 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与独立性, 树立自主管理, 自主学习的现代学习观。

三、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

课程考试改革与学分制的相互适应性, 导致势必要进行课程的教学改革。因此我们对理论力学课程教学改革进行了探索与实践。

1. 改革课程内容体系, 突出课程特色

工科理论力学课程具有鲜明的基础性和应用性。知识经济时代, 航空航天技术、核动力、机器人等领域的快速发展对力学基础理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深化理论力学课程的基础理论和现代工程应用的研究是时代发展的要求。但随着大学专业课程的增多, 理论力学课程学时的不断减少, 国外先进技术和设备的直接引进, 削弱了学生对力学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研究的积极性, 再加上学生对英语四、六级和计算机等级考试投入时间和精力的增多, 致使理论力学课程受到不同程度的冷落, 理论力学教学陷入越来越难的困境。

为了适应我校“基础厚、素质高、能力强, 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专业技术人才”培养目标, 我们把理论力学课程的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学生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和创新欲, 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和工作方法。为此我们对所授理论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重新设计和改革。

(1) 作为学科大类的重要技术基础课, 我们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放在构筑工程技术根基的知识结构和力学素质的培养;以及反映科技发展的新方法、新技术, 强调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 培养学生的力学兴趣上面。

(2) 教学内容的把握上重视基本概念、基本理论, 重点突出, 分化难点, 注重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改革教学方法, 增强学生学习兴趣

(1) 课堂教学中注重采用启发教学, 善于提出问题,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结合理论力学课程的特点, 由工程中的问题、生活中的问题开始, 引入新的教学内容。

(2) 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将理论上的知识简单化、生活化。

(3) 在课堂教学中淡化繁琐的数学推导与数字运算, 强化定性分析, 强化基于基本概念的直观判断;在简捷的数学推导过程中突出思路, 突出分析方法, 使学生懂得“问题是什么?”“为什么要研究这个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什么?”即所谓的“WHAT?”“WHY?”“HOW?”

(4) 整合了教学资源, 对于一些晦涩难懂的教学内容特别是运动学的教学内容, 在运动机构部分将动画演示给学生或者直接播放录制的运动机构的录像, 使学生在比较直观又轻松的环境中学习到新知识。

(5) 在采用多媒体教学与启发教学的同时, 没有丢弃传统教学法, 传统教学毕竟有其得天独厚的优势, 能够更好地发挥教与学之间的互动, 教师的举手投足、眼神的传递之间便进行了交流, 对于与数学联系较大、理论较深的部分仍然采用传统教学法。

(6) 结合理论力学课程的特点, 开展案例教学, 以丰富的工程应用为背景展现教学内容, 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培养了学生的工程意识, 为未来的工作打下扎实的力学基础。

2005年校级教学研究课题“理论力学案例教学”通过验收。从2005级学生开始在“运动学”开始之前至少有一节课的案例教学课。同时在相应的章节都穿插工程实例。

3. 改革考试方法, 综合评定学生成绩

考试改革, 采用了多种方式综合评定学生成绩:期末综合考试占80%;具有较强针对性的平时训练、课堂提问、课堂纪律表现等占10%;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产和生活实际中与理论力学有关的实际问题的小论文、学习报告占10%。有了小论文和学习报告这一考试形式, 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应用知识、创新知识、分析和解决问题、施展自身才华的机会。实践证明, 考试方法的改革既可促进理论知识教学及基本技能培养方面效果的提高, 又可使学生有综合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体验, 为提高学生综合能力打下初步基础。这些改革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提高了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和独立工作能力, 强化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束语

新形势下教学改革势在必行, 学分制是教学改革的必然产物。针对人才全面培养的新的教学理念, 课程考试改革也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哈尔滨工业大学理论力学教研组, 理论力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1996

高职财经类专业学分制课程体系构建 篇10

学分制, 也称学分积累制。是以学分作为衡量学生学习量的单位, 以取得最低必要学分作为毕业或学位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实行有弹性的学分制, 能够有效调整不合理的课程结构, 扩充狭窄的课程内容, 适应学生不同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能力。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是培养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的主渠道, 学生的多元化特征以及社会对应用性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使得高职高专领域更需要学分制或弹性学制来支撑。《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明确提出“推进和完善学分制, 实行弹性学制”, 充分体现了国家对高职院校学分制改革的重视和支持, 同时为学分制改革的探索和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高职院校要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 抓住课程改革的关键, 构建符合职业教育特点、有利于高职学生可持续发展的学分制课程体系。

总体来说, 高职财经类学分制课程体系的构建应遵循几个原则:一是以职业素质培养为核心, 培养综合素质较高, 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人才;二是以能力培养为本位, 培养具有基础理论适度、知识面较宽、专业技能强的人才;三是突出实践教学, 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 建立与理论教学既相融合又具有相对独立功能的实践课程体系;四是注重课程结构灵活性, 满足学生个性化需求。

二、立足能力本位的高职财经类课程开发

根据《普通高等学校高职高专教育指导性专业目录 (试行) 》, 财经类专业主要培养第三产业一线管理和服务型人才。相对于工科专业而言, 首先, 其工作过程是一个“商业运作或服务过程”, 是一个综合的、时刻处于运动状态的系统, 比较难以标准化和程序化, 工作任务不易准确界定和清晰描述, 这就直接导致课程目标不清晰、不准确。其次, 由于财经行业和岗位的保密性、敏感性和特殊性, 许多课程不能与企业真实的工作过程实现有效对接, “教、学、做”能否真正一体化出现疑问。第三, 由于高职财经类专业培养的人才大多在“软技术”领域从事“服务性”劳动, 相对于工程技术专业, 高职财经类专业人才培养不仅要满足具体工作任务领域的职业技能培养, 而且对岗位的综合素质养成有更高的要求。因此, 如果不精心开发实践课程及实践平台, 必然导致财经类专业的毕业生丧失核心能力, 岗位的门槛也因此降低。由此可见, 财经类专业的发展和建设必须根据人才市场的岗位能力需求重新审视专业课程的开发和设置。

(一) 开发主体。建立深度的校企合作机制, 组建多方人士共同参与的课程开发委员会。该委员会一般由企业一线的服务和管理人员、学校行政人员、课程和学科专家、教师等组成。只有建立校企“深度融合、互利共赢”的长效机制, 吸纳财经企业一线的服务和管理人员全面参与课程的开发、建设、体系构建, 才能克服财经类工作岗位的工作任务不易准确界定和清晰描述的困难, 归纳出具有典型意义的工作任务, 开发贴近真实的企业经营和服务过程的“教、学、做”一体化的课程。在此基础之上, 课程和学科专家来保证课程的科学性和知识本身的逻辑性, 并且组织具有丰富教学与实践经验的教师提供来自教学一线的建议, 学校行政人员的参与是为了使制定出的课程更加可行, 减少课程推行的阻力。

(二) 开发原则。任何一个课程体系的开发都是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为目标和原则的, 在我国, 职业能力由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和职业关键能力组成。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主要是指掌握该职业领域的基础知识, 运用专门技术, 从事基本的职业工作的能力;而职业关键能力指除职业专门技术能力以外, 职业人才所应具备的适应今后不断发展变化的工作任务和环境而获得的跨专业、跨职业、多功能的基本能力。高职财经类专业学分制课程体系的开发必须以培养学生的财经岗位专门技术能力为核心, 以有利于远期职业发展的关键能力为支撑, 不仅传授学生胜任财经岗位的核心职业本领, 同时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分析、判断、决策能力, 很强的人际沟通和组织协调能力, 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操守, 以及终身持续学习的能力。

(三) 开发方式。基于工作过程进行课程的开发设计, 按照项目、任务、案例、现象、产品等内容的平行或递进关系对专业核心能力进行分层化解, 形成以培养学生专业能力为主线的学分制课程体系, 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分解表进行分析, 开发对应课程。

(四) 开发流程。课程的开发以职业能力为主线, 首先要组织行业企业专家和学科课程专家就某一财经专业的职业岗位 (群) 的工作内容进行深入剖析, 对工作任务和过程进行详细陈述、清晰分类, 形成内容贴近现实、层次分明的工作分析表。在此基础之上, 将工作分解为不同层级的模块, 各个模块中, 将学生应掌握的专业核心能力按照“知识、能力、素质目标”进行分解, 每种能力都对应有相应的专业课程。这样, 课程开发打破了传统的以知识边界设置课程的做法, 而是以工作分析为基础, 以职业能力培养为目标, 分层级、分模块, 构建新型的学分制课程体系。

以市场营销专业相关课程开发为例, 该专业的职业面向主要为企事业单位的一线营销人员, 以及各营销部门中从事市场调研、品牌推广、营销策划、售后服务等相关工作人员, 具体可将市场营销专业核心能力分解为团队合作精神等关键能力、市场销售能力、商务谈判能力、公共关系能力、营销管理能力、创新营销能力等。每种能力下开发相应的专业课程, 如市场销售能力模块下的子课程有市场概况、市场调研与预测、销量保证策略、消费者行为分析、店面销售、销售方案策划;商务谈判能力模块下的子课程有商务实用口才、法律基础、商务谈判学;营销管理能力模块下的子课程有客户关系及销售网络的建立与管理、人力资源管理。

三、课程结构安排:宽基础, 活模块

从理论到实践都已证明, 模块化的课程结构是推行弹性学制和学分制的必要条件。课程体系构建中, 须从内容上体现“宽基础, 活模块”, 从形式上体现“必修加选修”, 利用群集灵活组合思想设计课程, 形成模块式多元化的弹性课程体系, 体现基础性与专业性、统一性与灵活性、静态与动态、一般与个别的多重有机结合。高职学分制课程的模块化结构可以是多样化的, 既可以是分段式课程, 也可以是集群式课程。分段式课程, 即以工作分析为基础, 将某一岗位群的不同岗位按照知识、能力和素质目标划分层级, 根据不同的层级设计模块。各模块所要求的知识、能力和素质逐级递增, 学生完成基础能力模块, 方可进入更高层级模块学习。集群式课程, 即面向某一岗位群的多种职业方向而设立专门化课程模块, 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就业需要和兴趣选择一至两个职业发展路径。结合以上特点, 高职财经类专业模块化的课程结构如下:

(一) 层级模块式。模块课程根据某一职业岗位群所要求的知识、能力的不同具有清晰的层级性。一般来说, 模块层级越低, 课程普适性就越强, 课程模块数就越少;层级越高, 课程的专业性和拓展功能就越强, 模块数量也就越多。在高层级众多的课程模块中, 一个模块相当于一个专业方向, 下面包括相应的课程, 学生在学校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情况选择专业方向, 即修读不同的模块课程。该课程模式中课程丰富, 层次明细, 选择性强, 衔接性强, 能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并且职业导向明确, 具有很强的社会功能。具体有:一级模块课程:即通识课程:政治、公共英语、体育、计算机应用基础、就业指导等公共必修课。二级模块课程:即专业基础课:经济数学、经济学基础、基础会计、统计学基础等。三级模块课程:按照专业划分为若干大模块, 每一模块项目须掌握的专业核心能力被分解, 用作开发对应的子课程。如A财务会计模块, 课程包括:出纳实务、中小企业会计实务、企业财务管理、成本计算与分析等;B金融模块, 课程包括:金融基础、企业会计、证券市场基础知识、商业银行业务与经营等;C国际贸易模块, 课程包括:国际商务法律法规、国际贸易理论与实务、报检实务等;D市场营销模块, 课程包括:市场营销学、市场调查与预测、销售方案策划等等;E工商企业管理模块, 课程包括:管理系基础、公共关系、经济法、工商企业经营管理等。四级模块课程:即专业拓展模块, 学生可以选择一至两个专门化职业方向, 或跨专业进行修读, 选修课程更加专业化, 更加广泛。如金融专业分为商业银行模块、保险证券模块、投资理财模块;财务会计专业分为财务管理模块、税务模块、审计模块;工商企业管理专业分为小型商业管理模块、法律服务模块、配送调度模块。五级模块课程:职业技能专业课+综合实习, 如:ERP模拟经营培训, 金融基本技能训练, 金融业务仿真实训, 会计职业技能综合实训, 市场营销沙盘实训等等。六级模块课程:毕业设计与实习, 如:毕业论文及社会实践。

(二) 实践能力模块课程。实践教学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主导性的地位, 国家为保证高职教育质量而提出的指导性建议是“实践课与理论课比例1:1”。这只是“量”的规定, 要达到“质”的改变, 就必须加大对实践教学的课改力度, 因此完全有必要设立单独的实践能力模块 (即五级模块课程) , 它既独立存在, 又与专业课程相辅相成。一方面, 更好地体现弹性学分制的本质特征, 模块下不同的训练单元可相对自主选择, 满足个性发展;另一方面独立于毕业设计与实习, 单独成模块体现了实践教学的重要地位, 独立计算学分;第三, 与专业模块课程有机结合, 相辅相成, 是保证专业学习系统性、完整性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四、必修课与选修课

选课制是学分制的核心内容, 没有选课制就谈不上学分制。“完全选课制”往往由于教学计划强制能力的减弱会导致学生在设计修学计划时一定程度上的迷茫, 所选课程缺乏严密的系统性, 学习质量下降, 教学管理难度加大等。可通过开设丰富的课程模块来增加学生的选择性, 而对于模块内的具体课程设置则主要采取“限制性选课”的选课形式, 避免了完全选课制可能导致的这些弊端。

上述高职财经类专业的层级模块课程设置中, 一级、二级模块课程均属于必修课, 三级、四级模块课程中, 每一模块的子课程主要由必选课、限选课程与任意选修三种类型课程组成, 选择课程时, 学校是主导, 一个层级项目的所有学分中有50%来自指定课程, 而剩下的则在指定范围内进行选择。这样既保证了课程的系统性、科学性和衔接性, 又满足了学生的个性化需求, 有利于规范化有序化的教学管理。

五、学分计算

如表1。

六、课程评价

为保证课程本身的可持续发展, 满足弹性学分制的需要, 要建立以能力测试为重点、能力达标与知识测试相结合、教学过程考核与课程结业考核相结合、学员评价与社会评价相结合的课程考评体系。

(一) 建立“以能力为本位”多元化的课程考评体系。所谓“以能力为本位”的评价是评价学生是否具备按照行业标准完成某项工作任务的相关理论、职业专门技术能力及关键能力, 它与多元化的考核内容, 动态的考核过程, 以及多元化的考核方式相适应。新的课程评价体系主张摒弃传统的单一的知识测试, 充实考核内容, 尤其重视实际操作技能, 评价证据要满足相应能力要素的要求。动态的考核过程避免了一次性评价的低效度, 建立科学的学员自评系统, 将学员自评与教师评价和企业评价相结合, 与学分制的灵活修学年限相协调。多元化的考核方式进一步突出了学分制课程体系考核方式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可采用课堂观察、口试、角色扮演、课堂讨论、案例分析、调研报告、项目设计、自评与互评、团队活动、期中和期末测验等形式。

(二) 进一步完善国家职业资格证制度, 积极推行学业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书制度。以“双证制”为契入点, 建立起严格科学规范的考核质量保证体系, 确保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科学性和一致性, 通过模块课程的学习、实训, 将教学与考证、课程与就业有效地融合, 财经类专业学生可参加国家“会计从业资格证”、“国际商务单证员”、“外贸跟单员”、“报关员”、“助理营销师”等职业资格考试, 获取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 采取行业认证与课程学习学分互认。

(三) 规范当前课程评价制度, 不仅要完善课程学习的评估, 还要逐步确立学前的认可性评估。学前评估包括面试、作业、实际操作等方法, 学员如果通过了评估, 就可以免修该门课程。承认以往学习经历, 既节省时间, 又满足学生可持续发展的需求。

摘要:近年来, 国家大力提倡加快建立弹性学习制度, 学分制改革已成为职业院校教育改革的热点问题之一, 而构建新的更为灵活、更能适应学生可持续发展的课程体系是实行学分制的核心。为提高高职财经类人才培养质量, 必须构建以培养职业素质为目标, 以能力为本位, 以职业实践为主线, 以层级模块为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其能力本位的课程开发, “宽基础, 活模块”的课程结构以及灵活完善的课程评价体系符合高职教育特点, 能极大促进弹性学制的推进。

关键词:财经专业,学分制,课程体系,专业课程

参考文献

[1].周清明著.中国高校学分制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8, 6

[2].吴群力.高职课程设置的综合化、模块化与多样化[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 2006, 28

[3].刘宝.高职财经类专业项目课程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职业技术教育, 2010, 23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实践课程设置学分】相关文章:

进课程实践04-21

课程设计实践05-21

创业实践课程05-19

综合实践课程设置原则05-18

课程教学实践论文05-13

创新实践课程范文05-24

课程实践总结范文05-29

实践课程设计范文05-31

综合实践课程范文06-05

创新实践课程报告06-25

上一篇:保护名录下一篇:计算机远程监控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