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2024-05-22

互联网(精选十篇)

互联网 篇1

焦虑点就在于“互联网+”

爆炸式膨胀、病毒式扩散、颠覆、跨界打劫,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之下,传统企业不仅是焦虑,甚至有点恐慌,纷纷寻求所谓的“互联网转型”。而在卢彦所著的《互联网思维2.0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中,我们会发现,超级大佬们也患上焦虑症:海尔的张瑞敏说“自杀重生、他杀淘汰”,万科董事局主席王石担忧“下一个倒台的就是万科”,腾讯的马化腾“越来越看不懂年轻人的喜好”,阿里巴巴的马云称“现在是阿里最危险的时刻”,百度的李彦宏担心“百度有没有应对目前不确定性环境的机制”,小米科技董事长雷军坦言“我们压力很大”,泰康人寿的陈东升害怕“你死了还不知道怎么死的”,新东方董事长俞敏洪强调“新东方要更换发展基因”……

完全的不确定性,只会恐慌;只有确定性之下的不确定性,才会导致焦虑。我们越来越依赖于互联网,我们正置身网络革命中,但究竟什么是互联网的本质,究竟什么才是真正的互联网思维,正是导致焦虑的不确定性。从产品创新、技术迭代、传播模式、人才结构、资本募集乃至组织体系,互联网的冲击,是根本性的、观念性的以及系统性的。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没有使用已有的热门词汇,而是创造了新名词“互联网+”。互联网是共性和基础,必须要用信息化的手段和互联网思维再造你的企业,是确定的,但加什么、怎么加、谁来加,则充满了想象空间。但至少我们可以确定,“互联网+”是双向的,互联网企业也必须想办法加,而不仅仅是单向的传统企业加上互联网。

从确定的“互联网化”着手

既然互联网是共性和基础,首当其冲的就是传统企业,必须着手加上互联网。卢彦在《互联网思维2.0》中,先是解开商业问题的本质,“任何时代商业的本质都是满足人性的贪、嗔、痴”;接着剖析企业的元素,“一个是人,一个是事”,任何企业的转型,无外乎就是人的转型和事的转型。无论互联网如何进步,但互联网的基础本质仍是信息的载体,进步的过程,实质上是信息公用化的过程,而且是实时的公用化。于是,互联网带来的本质变化,就是信息逐渐由不对称变为对称,自然也就提升了我们商业上所有的市场资源配置的效率。因此,所谓互联网化,就是对传统商业流程中所有信息不对称环节的替换、优化与重构,或者干脆创造新的商业价值链。

在卢彦看来,传统企业的互联网化,包括从战略规划到品牌建设、从组织变革到文化重塑、从产品研发到营销推广的所有方面,有“取势、明道、优术”三个层面、“商业模式、管理模式、产品模式、营销模式”四个维度。“优术”阶段主要是产品模式与营销模式,本质上是把互联网当工具使,如020、C2B、社会化营销等,在更精准的发现用户需求、最大限度的满足并超越用户需求的同时,降低成本,提高效率,方案是“在线、互动、联网”三部曲。“明道”阶段,就是要利用互联网精神来改造企业内部的经营管理和产业的上下游价值链,企业平台化、组织扁平化、员工创客化,用户全程参与倒逼管理升级、考核去KPI、全员客服,最终为企业全面导入“平等、开放、协作、分享”的互联网基因。传统企业互联网转型的最高阶段就是“取势”,整合内外资源用互联网的玩法开辟新的商业模式,如长尾模式、平台模式、免费模式、跨界模式、社群模式、融合模式等。

互联网转型的取向不是惟一

历史学家汤因比曾说:“在一个处于成长状态的环境中,多数成员被训练成少数成员的机械的追随者。”目前,我们看到的成功,主要是互联网科技企业的成功,于是所谓的“互联网转型”,几乎都指向转型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实际上,企业“互联网化”后,“互联网+”之后,根本就没有了传统企业与互联网企业的区别,所以刻意追求成为一家互联网公司并不是一个理性的取向。汤因比还提醒我们:“对一次挑战做出了成功应战的创造性的少数人,必须经历一种精神上的重生,才能使自己有资格应对下一次、再下一次的挑战”。可见,互联网转型本质上是“精神上的重生”,而不是简单的“躯体”再造。

互联网确实会改变很多事情,但它不是一个奇迹,不是万能的。政府工作报告在提出“互联网+”时,强调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现代制造业结合,促进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这些内容,绝不是一两家互联网公司就能完全撬动的,如果传统企业非要“蚍蜉撼大树”,结局的可能之一就是,步子迈太大而摔死、信心不坚定而吓死、目标不靠谱而找死、方法太单一而拼死、方法没用对而怨死、老思想作怪而病死、内部不统一而耗死、用人不得当而误死、团队搞不定而拖死、体系不完善而坏死。追求多样性,追求分工,是自然规律,取其所长,以“匠人精神”追求“加”的小、专业、重度垂直,或许本身就是一种生存之道。甚至所谓的“融合”,也完全可以借由“专业人干专业事”来完成。

互联网的不断进化逐渐让信息不对称消失,也逐渐让产消合一成为现实,更逐渐让边际成本趋近于零。因此,只有坚持以用户为中心才能竞争用户的认知资源;只有坚持科学理性的定位,才能保证用户体验的合理边界与可持续性。无论是传统企业的互联网转型,还是互联网企业的传统补缺,都需要认清“互联网+”的本质。“只要站在风口,猪也能飞起来”,但要不掉下来摔死,还是需要翅膀的,还是需要离地面近一点的。科技界的预言家凯文·凯利说过,“即将消灭你的那个人,迄今还没有出现在你的敌人名单上”。焦虑之下,不可不为,但也不可盲为,否则一不小心,就真的“死了还不知道怎么死的”。

互联网 篇2

多地政府的积极“拥抱”下,在中国经济转型大背景下,“互联网+”的战略布局,将为地方民生发展和产业转型注入新动力,助力中国经济转型升级。

国家层面一再给火热的互联网金融注入“正能量”,鼓励金融创新。而热潮汹涌的互联网金融也让地方政府按捺不住了,欲借互联网金融之风促进当地民间借贷阳光化、解决小微企业融资难题、助力地方经济发展。但是,地方政府布局互联网金融产业切莫跟风,同时要警惕产业泡沫风险。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宏皓表示:“各地方政府发展互联网金融,进行相关的产业布局,我认为是非常明智的,是符合中央政策同时又能满足市场需求的一个决定。”互联网金融会解决以往传统金融无法解决的小微企业尤其是“小小微”的融资难题,将促进实体经济活力,加速产业的重新构造。随着互联网金融火热发展,各地方政府开始了考察调研,着手引进相关项目。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在线会员达到1200家,包括郑州国家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地方政府在内。宏皓会长布局地方政府互联网金融,地方政府还是需要依据当地的特色、资源进行合理规划,进行深入的调研、布局,有限、有效投入;同时地方政府可以更多地通过政府引导基金以及引导社会资本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充分发挥民间资金的风控意识及反应灵敏的优点,在降低投入及风险的前提下,争取尽可能获得最大的投入产出比。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是最权威的互联网金融智库,在信息产业革命、“互联网+”和金融业改革开放加快的背景下帮助地方政府进行转型升级。协会设立四个专业委员会,包括P2P专业委员会、众筹专业委员会、互联网金融专业技术委员会、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专业委员会。四个专业委员的智囊团多方位为地方政府的经济发展出谋划策。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将为地方政府互联网金融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服务保障,扩大小微企业转贷方式创新试点,积极发展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加强金融生态环境建设,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平台经济等新业态;将协助地方政府推动经济创新发展、产业转型升级,也将推进更先进的城市管理模式。

关于“组织第四批会员单位集中学习暨会员牌匾颁发仪式”的通知

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将于2015年8月15-16日举办“第四批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员集中学习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应用及风险防范”暨“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高级)”开班第二课。届时将举行第四批会员单位牌匾授予仪式、第三批会员单位协会职务任命仪式、协会专业委员会委员聘任仪式、协会专业委员会第二次集中会议暨《互联网金融对汽车行业的影响及应对策略研究报告》新闻发布会、“2015互联网金融榜样企业”颁奖仪式及为部分第一、二、三批会员单位开设的“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高级)”开班第二课《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实战应用》。所有会员单位均有资格参选协会四个专业委员会委员之一。协会将从5月20日起依据区域分布、所属行业、企业规模、经营业绩划分出第四批会员单位,请递交过入会申请书并接到协会通知的单位务必准时参加。学习主题:

1、《中国互联网金融与产业升级领袖人才培养计划(高级)》开班第二课:《私募股权基金投资实战应用》

2、《互联网金融的创新应用》

3、《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模式的重塑》

4、《互联网金融的风险防范与应对策略》

5、《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人才培养》 课程涉及内容: 本次课程是协会对企业规范化发展进行的第一次重要专业指导,依据协会的核心价值观,课程涵盖了金融创新工具在互联网金融中的运用,如何规避法律风险,如何找到更多投资者的方法,如何提高企业的盈利能力,如何做新市场拓展的战略布局,如何整合政府等各类资源,如何找到更多优质项目,如何运用自媒体手段迅速提高行业内知名度等。请参考协会网站首页“要闻视点”中关于“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5月16-17日成功举行第三批会员单位集中学习讲座暨会员牌匾颁发仪式”。

主讲专家: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 宏皓

中国金融智库首席金融学家、中国互联网金融行业协会会长,融资专家、财富管理专家,中央财经大学证券期货研究所研究员,北京交通大学客座教授、政府、上市公司金融顾问,中经产业基金理事会秘书长,央视网财经评论员。

中国五大国有银行总行及各地分行《互联网金融对银行的挑战和创新应对》指定培训专家。撰写农行总行 2012 年中国财富管理发展报告,指导中国农业银行私人银行金融创新。2013 年为招商银行总行建立小贷商学院,指导招商银行小贷中心金融创新。为中国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工商银行、交通银行、兴业银行、光大银行、中信银行、邮政储蓄银行、重庆农商行等总行及各地分行、中国银行业协会等多次培训指导其转型升级。担任金融顾问并指导转型升级的企业及政府机构:经纬纺机股份有限公司、中国中铁电气化局集团有限公司、中冶置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恩菲工程技术有限公司、黑龙江富锦市、江苏溧阳市,江苏常州市、湖北长阳县、四川眉山市、郑州市航空工业园、内蒙古包头产业园区、中建五局、郑州市黄河勘探设计院、万达集团、广州雅居乐集团等。年从事金融投资理论的研究和实践,是中国目前首位指导各地政府产业投资基金的建立及运作,帮助地方政府用金融创新搭建多元化的投融资平台实现转型升级的金融实战专家。著有《融资决定成败》等 24 部著作,是国内在金融领域出版著作贡献最多,受众面最广的金融投资专家。

互联网时代,互联网生活 篇3

上个世纪80年代初,未来学家奈斯比特出版《大趋势》,对未来世界作出十大预测,现在看,基本实现了。其中,全球化与互联网对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的影响尤为凸显。这项起源于美国,60年代用于军事,从1984年才开始正式用于民用和经济的技术,经过20多年爆炸式的发展,已经成为我们生活的必需,像空气和水一样,如影随形。

互联网使我们对时空概念有了重新的认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在缩小,沟通与交流的时间在缩短,成本大大降低,而效益却成倍提高。在网上,无论你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机构,亦或是一个人,你说话的机会是一样的,每一个人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虚构或非虚构的作品,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作家、诗人或者其他。人们在网上聊天,可以一对一,也可以一群人,可以是认识的,也可以是素不相识。人们把自己见到的,听到的,希望与大家分享的,统统发到网上,甚至是一些私密也乐意晒晒,比如,自己的工资单等等。

对于媒体,那个好处就更多了,编辑记者组稿,不必一跑再跑地与作者联系,email来往既方便又省钱,还不会错了。记者即便在边地采访,也可以及时传回稿件图片乃至音频视频,完全不必担心错过了时效。

对于企业,特别是互联网商务功能的开发,等于给企业添上了翅膀,一个山沟里的小企业,产品一旦上网,立即可以收到国外的订单而瞬间变为“国际企业”。过去曾经有一句口号,要致富,先修路。当然,这句口号当今依然重要,要增补的就是还要修网路。因为产品要运进运出靠的是公路,而运到哪里,则要靠网路的顺畅,订单的指向。

互联网更为医疗和教育提供了便利,人们可以从网上享受最好的医生诊病,享受最好的老师授课,远程教育越来越成为一种重要的教育途径。

未来,互联网的使用会越来越普及,有预测显示,未来十年,互联网的使用者将从现在的不到20亿达到50亿,即从现在的30%上升到75%以上,而增长率最高的应该是非洲和亚洲以及中东地区。而计算机可能不再是中心设备,随着数据传输量的增加,网络管理更加的自动化,无线化,云技术的运用会更加自如,对网络信号的质量不再有更高要求,节能环保会成为互联网的自然成果。

这是一幅多么美好的未来图景!

但是,凡事有利即有弊,互联网更是如此。首先,匿名制在给人们带来言论自由的同时也使其自制能力下降,发言的人越来越随意,而全然不顾社会责任,进而导致更加极端的言论发表。其次,网络发布信息的自由和随意,便捷的传播,使得鱼龙混杂,来不及过滤的海量信息混杂着大量垃圾而造成混乱,使原本方便使用者的初衷付之东流。同时,开放性还无意中形成了网络群体,而多数情况下,从众心理使人们缺乏对事实本身的判断,更愿意去呼应别人的想法,怕的是被孤立。第三,多数普通网民因跟不上日新月异的网络技术升级,而被技术绑架,从而缺乏安全感。凡此种种,不一而足。

然而,无论互联网有多么大的利和多么大的弊,我们只能面对,而不能倒退。这是全世界都要面对的问题。我们要做的是兴利除弊,充分利用高科技,享受互联网带来的好处,自觉的摒弃互联网糟粕,特别是要引导青少年一代,在互联网时代,将中华文化的优良传统发扬光大。

吴伟,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外宣三局副局长。

“互联网+”与“+互联网” 篇4

“言必称希腊”不久, 业内有人忽然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 提出“互联网”再怎么神奇, “互联网”再怎么“思维”, 不还是跟工业文明时代的蒸汽机、火车、汽车和电力等一样是我们可以利用的工具吗?既然是工具, 物业管理发展的新业务模式就不是“互联网+ 物业管理”, 而是“物业管理+ 互联网”。

总之, 最后业内形成了大概这样一个笼统的认识和观点:“互联网+”的提法过于高估了互联网的作用, 尤其对传统行业如物业管理来说, 它不仅让我们行业处于从属的地位, 还有可能让从业者忘掉了我们当初究竟是从哪里出发的, 忘记了我们行业的核心价值在于维护物业的正常使用并尽可能延长其使用寿命。因此, 守正出奇的“+ 互联网”才是最适合像物业管理这样传统型行业可持续发展的思路的。

“+ 互联网”的提法在业内刚刚兴起时, 笔者在自己所创建的一个同业微信群里提出了不同的看法并引来一阵热烈讨论。

笔者认为, “互联网+”代表了一种颠覆式创新精神, 是在创造传统行业新价值的前提下, 从内到外准备用互联网思维彻底改造自身的一整套系统方法论;而“+ 互联网”代表的是一种延续性创新精神, 是在坚守传统行业主流价值的基础上, 把互联网当作一个改进自己业务流程的技术和管理工具。

“互联网+”推崇“互联网思维”的说法, “+互联网”则推崇“互联网工具”的提法, 而笔者更认可的是前者, 原因是互联网与过去那些工具相比具有以下两个截然不同的特点:一是互联网是建立在全息海量信息上的, 连接及呈现出来的内容与规模不可同日而语;二是互联网基本构筑了平行实境的另外一个世界, 这更不是所谓“工具说”所能涵盖的。因此, 互联网本身与过往那些工具相比, 其间的差距真可以用“维度”来衡量。

曾在广州一家物业企业做社区O2O市场拓展的群友@ 曹洋进一步论证说, 如果非要说互联网是工具不可的话, 那么客户也是工具, 客户是实现企业价值与目标的工具。但其实我们心里很清楚, 这样“什么都可以是什么达成目标的工具”的说法非常大而无当和欠缺精确。互联网是思维, 是文化, 是平台, 当然也是工具。只是这“工具”, 如果仅仅只当工具来使用, 就有很大缺陷。互联网, 以之为器, 只能用之;以之为术, 用且升华之;以之为法, 可至大成;以之为道, 则万法归一。

来自长城物业负责运维社区电商平台的群友@ 梁志军在争论中也感慨地说, 关于互联网的工具论和思维论, 过去他也倾向于前者, 但近期他越来越感觉是后者。就像这句互联网江湖流传已久的俗语所说的“我毁灭你, 但与你无关”那样, 这不是利用工具直接毁灭, 而是站在比你更高的维度毁灭 (包容) 你于无形之中。

更有实践启发的讨论来自不久前这个同业微信群举行的线下聚会。曾服务于万科旗下万睿科技的互联网技术大咖吴龙以特邀嘉宾身份参加了这个聚会。聚会中吴龙结合自己对物业管理的观察和认识, 着重谈到了自己对“互联网+”和“+ 互联网”的看法。

他说, 我们现在做的社区O2O其实被投资人分成两部分, 一部分是“互联网+”, 一部分是“+ 互联网”, 它们分别代表了两个走向很不同的业务。目前我们讨论的各种案例其实都是属于“+ 互联网”这部分的做法, 它的本质还是物业管理, 是站在物业管理的框架内用一些互联网的技术去做一个提升。这样的一个提升, 我们可能受到最大的质疑还是它的复制性和快速发展, 其实这已经不是互联网思维的产品和服务了;而属于“互联网+”这部分的产品和服务, 比如垂直细分出来的服务式公寓和写字楼的联合办公等, 这些细分业务可以拆出来单独发展, 它们就能够实施病毒式的复制。

笔者主持了这次线下聚会。当听完吴龙的这些说法后, 笔者现场点评说:“关于‘互联网+’和‘+互联网’, 我们很早就有过一次线上讨论。您刚才从具体业务把这两个提法做了一个区分, 对我们进一步认识这两个提法非常有帮助。”

当然, 笔者现在依然认为, 即便你固执地秉持“+互联网”或“互联网工具”的说法, 也并不妨碍你使用互联网为自己创造价值。但是, 正如“你眼中的别人正是你自己的认识投射”一样, 你选择使用“+ 互联网”或“互联网工具”, 代表的正是你对互联网的认识和看法, 而这认识和看法也正决定着你后来的价值收获。

其实无论从物业管理本质角度还是从互联网思维角度看物业管理的发展, 它们都有一个自然的逻辑起点和闭环: 从业主 (用户) 出发, 到业主 (用户) 体验结束, 中间才是企业发力的地方。如果做不到这个闭环, 就不要生拉硬拽去奢谈什么互联网。

以此反观现在的物业管理行业和企业, 我们会发现, 正是业内普遍流行“+ 互联网”的看法, 正是业内有太多的人把互联网当作自己发展的工具来看待, 才导致我们有些大意和眼拙, 认识不清或意识不到原来物业管理目前的发展模式本身正是阻隔自己创新发展的最大障碍。

移动互联网与传统互联网的优势 篇5

移动便捷性。用户可以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

个性化。通过手机号码或其它方式,可以唯一辨识用户,便于为用户提供特有的个性化服务。但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性能受到网络能力和终端能力的约束。

所以基于以上几点,与传统互联网相比,移动互联网的相关业务也将与传统互联网略有区别。下面我主要谈一下未来移动互联网上颇有前景的一些业务。

第一,移动多媒体业务。移动互联网的移动性、便捷性的特点,可以帮助用户随时随地接入互联网获取信息,打发碎片时间。目前,中国移动的手机阅读、无线音乐、手机电视等业务已经为用户带来了良好的多媒体体验。而随着未来网络性能的提升和终端功能的优化,移动多媒体业务必然能更好的满足用户的需求。

另外,多媒体技术的应用也会帮助用户更便捷的使用移动互联网业务。通过模式识别、语义理解等技术,用户可以通过声音、手势等方式更便捷的完成操作。

第二,个性化服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除了通过传统的搜索引擎来查找信息,个性化的内 容推荐是重点发展的方向。以移动的手机报业务为例,目前虽然可选内容较多,但还不能满 足用户个性化定制的需求。在未来,通过对用户行为的分析或用户主动订阅的方式,可以更 好地向用户推送个性化的内容,这种交互方式更能够帮助增加用户的粘性和忠诚度。

第三,社交业务的蓬勃发展。在web2.0时代,人们已经从被动的接受信息转变为主动的创造信息、分享信息。由于移动互联网随时随地沟通的特点,从而使SNS在移动领域的发展具有先天的优势。

目前,在传统互联网上,人人网,豆瓣,微博等已经拥有大量的用户群。而随着终端、内容、网络等制约因素的解决,移动互联网上的共享服务也必将蓬勃发展。用户可以通过移动终端上传自己的图片、视频到微博、博客、空间,还可以与好友共享、评论等。我们可以看到,移动新上线的盘古搜索添加了时评搜索这项功能,帮助用户搜索微博中的消息。可见,在未来的互联网上,很多内容的产生将依赖于用户的生产和传播,所以社交业务必将在促进交互的同时也极大的丰富了互联网的内容。

第四,基于位置的移动业务。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通过精准的位置定位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信息及社区化的服务将成为主要趋势。目前,基于位置服务开发的foursquare仅提供一些简单的功能,而在未来,通过这种服务,用户不仅可以得到周边的商场、交通等一系列信息,更可以与附近的朋友、亲人甚至是陌生人连接起来。

第五,移动支付业务。支付手段的电子化和移动化是不可避免的必然趋势。目前,用户可以通过手机支付业务在线购物、缴纳水电费、在pos机上刷卡消费……而在不久的将来,用户可用具有支付、认证功能的手机来乘坐公交车、开门、充当会员卡等,真正可以做到通过手机使用户的生活需求更加便捷化。

“互联网+”时代的互联网基础安全 篇6

在互联网迅速发展的形势下,2014年中国网络经济整体规模达到8000亿。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已经对媒体、零售、娱乐等传统产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因此,国务院总理李克强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互联网+”战略,既是互联网快速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各种互联网新技术、新概念生根落地的必要阶段。

“互联网+”战略意味着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将会和互联网结合起来,呈现出全新的服务和营销模式。然而,当传统行业与互联网进行接轨的同时,网络安全问题也将日益凸显,最为典型的就是银行、电子商务等金融领域。随着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网络安全将面临空前严峻的挑战。网络安全问题将成为互联网+深化有序发展的根本命脉。

互联网基础资源安全是保障互联网安全的基础条件

互联网基础资源包括域名、IP地址、自治系统等,是互联网的关键基础设施,是互联网的“神经系统”,其安全事关整个互联网的安全稳定,一旦发生故障,甚至可能引发整个互联网的瘫痪。安全、有序地运行互联网基础资源,既是互联网稳定的基础,也是构建互联网可信生态环境的关键。

在“互联网+”时代,互联网将使传统行业的运行逻辑发生巨大变化,从而极大改变传统行业的业态。以“互联网+农业”为例,农业合作社或者郊区的绿色蔬菜农庄等产出的农产品可以通过自有网站,借助发达的物流系统销售至客户手中,从而减少了中间环节,节省了社会成本。这就对互联网的安全,尤其是基础资源的安全如域名解析等方面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CNNIC组建了国家域名安全中心并牵头成立了国家域名安全联盟,在加强国家域名系统自身安全防护的同时,通过信息和资源共享、技术合作、协同应对安全事件等方式,致力于提升我国域名服务体系的整体安全水平。作为国家互联网信息中心,率先启动互联网码号资源公钥基础设施(RPKI)的建设,以保证互联网码号(IP地址和AS号码)资源所有权和使用权的安全可信。

当前网络攻击的特征已经从以技术炫耀为主的偶发行为演进到有明确目地的针对性行为,攻击者更倾向于选择攻击后影响范围广的环节作为攻击目标,域名系统也自然而然地更容易成为攻击者的目标。在“互联网+”时代,传统产业以各种方式与互联网融合后,在巨大的经济利益挟裹下,各种目的的网络攻击频度提升变得更有可能。因此,加强互联网的“中枢神经系统”域名系统的安全是构建安全互联网的关键。

开展互联网安全与治理的国际合作

在国际领域,“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要求中国更多地开展互联网安全与治理的国际合作,在标准制定等方面更多地发挥影响力。提高我国在国际互联网治理体系中的参与度,扩大我国在国际互联网话语权和影响力。

广泛参与国际互联网社群各类活动,中国才能在构筑未来互联网络体系结构、开展互联网治理以及打造互联网络基础资源服务体系和提供技术安全保障等方面与国际社群开展合作。中国在国际互联网界发出自己的声音,也是在互联网飞速发展进入新的时代的背景下,维护国家网络安全,争取国家互联网权益的重要内容。

经过不断的积累与修炼,中国在国际互联网社群中的影响力与日俱增。广大的中国互联网工作者的身影陆续出现在国际互联网组织中。他们从最初的参与者、追随者成长为规则制定者。

在互联网基础安全领域,CNNIC专家在互联网号码分配机构(IANA)职能管理权移交协调工作组、世界经济论坛(WEF)网络安全理事会、联合国互联网治理论坛多利益相关方咨询专家组(IGF-MAG)、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互联网工程任务组(IETF)、亚太互联网络信息中心(APNIC)、亚太地区顶级域名组织(APTLD)等国际和区域性组织中有近二十项任职。CNNIC长期积极参加互联网名称与数字地址分配机构(ICANN)各项活动,并在其体系当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由CNNIC提出的关于国际化域名、域名系统安全性、下一代WHOIS标准的相关政策建议已经被ICANN广泛采纳,成为我国推动国际组织政策制定的典型成功案例。

互联网基础安全与国家网络安全息息相关

当今社会,互联网已深刻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我们在享受网络便捷服务的同时,大量的个人信息在互联网上流动,而随着“互联网+”战略的推行,越来越多的传统行业也将更深入的与互联网融合在一起。这些发展变化导致个人、企业,甚至国家信息都面临着更大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传统行业在“互联网+”演进过程中,普遍存在信息化程度不高,IT能力落后的情况。在“互联网+”的大环境下,不仅办公环境网络化,业务内容也在不断融入互联网环境中,这也就意味着传统行业必须加强互联网安全防护意识。

面对网络安全的严峻考验,我们不仅要加强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更要从技术层面上取得突破。当前,我国个人PC、手机操作系统和核心零部件几乎都是国外生产制造,网民在使用中存在较大安全隐患,棱镜门事件的爆出,更是暴露了我国信息安全的严峻挑战。因此,增强核心技术的自主研发能力,强化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自主生产,是我们实现网络安全可管可控的重要途径。与此同时,我们还要加快网络人才队伍的建设,为各类传统行业走上互联网“快车道”所面临的安全问题提供技术和人才支持。

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 篇7

很多人说金融企业走向互联网是金融互联网, 互联网企业介入金融领域是互联网金融。以上说法听起来像是绕口令, 不妨先来看看传统金融与互联网金融的区别:传统金融因财聚人, 互联网金融因人聚财;传统金融以机构为中心, 互联网金融以用户为中心;传统金融以牌照、资金为主, 互联网金融以技术和数据为主;传统金融信息不对称, 互联网金融信息对称……

按照这个逻辑, 金融企业通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等工具, 使传统金融业务具备透明度更强、参与度更高、协作性更好、中间成本更低、操作更便捷等一系列特征, 也就颇有些互联网金融的意思。

所以说把金融互联网与互联网金融割裂对立似乎不太可取, 笔者所认同的金融互联网不仅是把原来线下的金融产品放到线上去销售, 更重要的是用开放、平等、协作、分享的互联网精神去做传统金融行业, 其重心应该是去中心化和客户体验至上。

举个例子, 马化腾的微信支付是互联网金融还是金融互联网?从微信钱包来看, 腾讯谋求的并不是从中赚钱, 而是让用户将银行卡与微信捆绑, 实现银行卡的多元化支付, 实际上是帮助金融行业实现金融的互联网化。但是, 在这个过程中客户的体验是不一样的。

互联网金融促使传统金融业朝更便利、高效、低成本的方向发展, 其更大作用在于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并推动银行等传统金融机构转变业务模式、创新盈利增长点。到一定阶段, 没有变革的传统金融行业可能会被替代, 而一些有专门功能的互联网银行可能会发展起来, 互联网金融将成为一种普遍的金融业态。

二、危机

马云说:“银行不改变, 我们改变银行。”这个“我们”不只是阿里巴巴, 百度、腾讯以及其他科技企业均包含在内。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可谓日新月异, 中国移动支付到2015年将突破1万亿元人民币。互联网企业摸着石头过河, 从无到有, 其竞争和创新意识完全不是坐拥大量资源、靠规模不断扩大就能保持高额利润增长的银行所能比拟的。互联网让社会的各种参与主体更加扁平化, 进一步压缩银行由于专业化分工所带来的优势。

目前昆山大约有30家银行, 其中7家为外资银行, 分别是台湾彰化银行、香港汇丰银行、香港东亚银行、韩国企业银行、英国渣打银行、日本瑞穗实业银行和日本三井住友银行。昆山是苏州各县市中拥有外资银行机构最多的地区。由一斑窥全豹, 银行同业的竞争日趋白热化, 2014年有5家民营银行获准试点, 互联网企业阿里余额宝领衔的宝宝军团们更是风光无限。一般中资银行人工成本超过总成本的50%, 快速上涨的房租和人工成本, 激烈的同业竞争及互联网金融的蚕食, 银行利差收窄、收费增长乏力, 其获利能力遭遇空前挑战。

面对互联网金融快速发展的势头, 不少人惊呼“狼来了”, 传统银行如何应对才能做到“与狼共舞”?银行要想留住客户就得顺应互联网与移动互联网潮流, 看来这已是趋势。

三、出路

金融企业走向互联网的初衷是用计算机系统、电子渠道取代人工和银行网点, 最大限度降低人工和网点成本, 满足客户随时随地获得金融服务的需求。而金融互联网的发展趋势应该是, 凡计算机系统能处理的金融交易尽量不用人力, 凡电子渠道能销售的金融产品尽量不用网点, 凡远程集中能处理的业务尽量借助互联网, 凡数据挖掘能找到的目标客户尽量用移动互联网方式营销。

为了实现此目标, 银行应该利用已掌握的客户信息、支付信息、融资信息, 然后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整合起来, 打造新型的互联网金融。

(一) 创新商业模式

商业银行必须摆脱产品经营高度依赖物理渠道的发展模式, 拓展物理渠道人工服务与自主电子银行服务之外的适应互联网经济的第三种服务渠道。银行希望开辟的是与阿里巴巴模式类似、但目标客户定位不同的电商金融市场。实力雄厚的国有银行及股份制银行进行了有益的尝试, 建行的“善融商务”与交行的“交博汇”标志着电商全流程金融服务平台的建立, 这是未来建立互联网金融云的必由之路。

银行的客户在银行自己的平台上买东西, 由银行带客户前往不同的商家, 就不会被第三方支付机构挤压。其实支付业务是次要的, 因为打造电商平台成本高昂、投入产出比不高, 真正重要的是, 整个交易中银行能够掌握交易数据。第三方支付企业普遍不向银行提供交易明细, 银行只知道自己的用户在支付宝花了150元, 但不知道这150元买了什么东西, 而这些数据正是阿里云的核心价值。用户数据决定了银行未来的生存竞争力, 何况这个用户本来就是银行的持卡用户。银行通过打造一个闭环的金融生态环境, 将支付创新、融资业务、客户积分、金融产品销售等整合在一个平台上, 背后带来的海量资金、客户信息等数据, 都是银行非常看重的, 况且电商平台能够增加银行客户粘性。

(二) 合作寻求共赢

2013年8月, 兴业银行关闭了其信用卡网上商城。银行摸索打造自己的电商平台违背资源共享, 实属浪费, 任何东西并不是全部由自己创造才是最好的, 合理运用资源成功的几率才会更大。

以银行为代表的金融互联网企业, 最大的优势是资本、信用品牌、风险管理能力;以电商为代表的互联网金融最大的优势是平台、客户资源和海量数据。互联网金融战略很重要的一点是大数据的应用, 阿里拥有最直接的交易数据、百度拥有全网数据和用户意图数据、腾讯拥有社交数据等。银行发展互联网金融并没有技术门槛, 只是缺乏数据的积累, 那么与互联网公司合作值得尝试。

金融企业与互联网公司的合作, 最典型的就是平安、腾讯、阿里巴巴等合资成立的众安在线财产保险公司, 这是一个不开营业厅、只在网上卖保险的公司。2014年3月11日, 中信银行分别与支付宝、微信推出虚拟网络信用卡——中信淘宝异度信用卡和中信微信信用卡, 利用大数据技术对持卡人进行风险评级, 确定授信额度;同时引入众安保险作为合作方, 首次在信用卡领域引入保险模式, 以降低客户信用风险及银行资产风险。

(三) 重视客户体验

当前银行业竞争日趋白热化, 银行网点数量的增加、硬件的提升并没有真正带来客户体验的实质性提升, 客户对银行仍是怨声载道。在互联网金融时代, 客户的迁移成本不断降低, 客户体验不佳也就意味着客户的流失, 谁更贴近和迎合客户, 谁就更有话语权。银行在保障资金安全的同时, 还应转换角度去关注客户的操作感受, 放低姿态去迎合互联网一代的消费习惯。

银行需要学习互联网企业致力于提供最吸引客户、最令客户惊喜的产品或服务, 而不是求多求全的精神。客户满意度并不是一个理性的评估结果, 客户体验也仅是客户自己的主观感受, 银行在依托互联网设计产品业务时, 如果有一两个优秀应用能够满足客户需求、超出客户的预期, 吸引住客户, 其产生的价值就会远远超出整个系统提升所带来的价值。

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不仅限于银行业务, 还可以提供广阔的增值服务, 比如团购、旅游、订机票、订酒店等, 这样不仅可以吸引客户、方便客户, 为客户创造更多的价值, 同时移动互联网银行本身也可以由成本中心逐渐转向利润中心, 这将是一个重大的转变。

(四) 培养复合人才

金融互联网是传统金融业务与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的新兴行业, 从业人员的经验普遍较少, 因此集金融业务知识、网络信息技术、市场营销技能、网络工具运用技能等多种知识技能于一体的互联网金融营销复合型人才将是金融互联网领域争夺的重点。

对商业银行而言, 仅仅依赖商业银行体系内的从业人员很难实现业务创新和突破, 一方面要在银行内各业务条线有意识地选拔培养复合型人才梯队, 促进人才跨专业流动;另一方面着重招收具有互联网、金融专业背景的高校毕业生, 给予互联网人才一个更加公平、公正、宽松的环境, 消除互联网人才向传统金融业流动的障碍, 从而吸引更多优秀的人才投身金融行业。

华为的员工手册上有“小改进大奖励, 大改进不奖励”的原则, 银行也应学习这种精神, 除了顶层设计外更加关注和鼓励基层员工参与日常创新工作。基层创新投入少、风险低、见效快, 还能广泛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是应对市场环境快速变化的有效手段。比如, 某银行采用了员工的创意, 在给客户手机发送交易提示短信时, 增加了防盗刷回复功能, 只要客户收到短信后回复“DJ” (冻结) , 即可立即冻结该账户, 最直接快速地使客户避免进一步损失;某银行在推广微信银行时, 采用了技术部门员工的创意, 在员工名片上印上了微信银行二维码, 大大提升了微信银行的传播效果。

(五) 零售业务转型

从支付宝开始, 有人认为互联网金融抢占了传统银行业的市场份额, 事实上互联网金融所进入的大多是传统银行业过去并未重视的领域, 比如一元理财、一天理财等。所以传统银行业整合网点和员工资源, 实现零售战略转型, 是银行在激烈的同业和跨业竞争中谋求长远发展的必然选择。

互联网时代, 银行应当重点关注在大数据背景下如何建设信息化银行, 利用海量的结构化、非结构化数据, 深入挖掘客户信息, 注重积累、整理、分析客户数据信息, 在此基础上对客户进行细分, 针对不同的客户群体开展精细化服务, 逐步建立这样一个体系:高价值客户理财咨询、投资顾问和大额贷款及大额现金存取进网点, 客户经理主要营销大客户和合作商;年轻中高端客户投资理财和授信贷款入网银;大众客户高频小额转账和贷款靠手机银行及自助银行;存量客户靠数据库营销;交易类业务走电子银行渠道。

(六) 做大消费贷款

未来10年, 我国个人或家庭贷款购房、买车、婚庆、游学仍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但是互联网金融将进一步加速金融脱媒, 比如支付宝、易宝支付等已经能够为客户提供收付款、转账汇款、机票与火车票代购、电费与保险代缴、手机话费缴纳等结算和支付服务, 使商业银行的支付中介功能逐渐弱化。

互联网金融主要优势在于利用大数据挖掘技术, 降低业务成本。银行具有雄厚的资本实力、吸收存款的能力和零售信贷风险管理能力, 但是对用户的信息采集处理能力往往跟不上, 今后商业银行完全可以借助央行的企业和个人征信系统及自身收集整理的数据进行挖掘分析, 借助互联网技术平台再造自己的业务流程并进行经营模式的创新, 做大、做强消费贷款业务, 促进消费增长, 拉动经济发展。

(七) 科技创新发力

银行科技部门是为业务部门提供技术支撑的后台部门, 但在互联网环境下, 银行完全有条件开展基于网络的线上营销, 通过技术手段探索网上营销方式方法, 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立体经营模式, 使银行的信息科技力量真正形成生产力。比如春节期间火爆的“新年红包”应用, 正是使用技术手段, 利用微信自有社交平台资源, 形成了调动客户拉客户的粉丝营销, 形成了病毒式的传播影响力, 迅速扩大了微信支付产品的覆盖率。

四、结语

无论是金融互联网还是互联网金融, 都是在互联网时代这一大背景下从不同的视角去观察、讨论和实践金融活动, 归根结底它的核心还是金融;而金融的核心实际上是对风险的管理。在互联网时代, 如何秉持开放、平等、分享、协作的互联网精神, 使广大金融消费者能够在更安全、便捷的前提下实现自己的金融服务需求, 应该是所有从事金融服务业企业所追求的目标。

互联网 篇8

如今,作者立足全球视野的这本《互联网哲学》,非常神奇。它打通了互联网与东方道学之间的隔阂,颠覆了互联网是“西方科技产物、与东方智慧无缘”的定论。

作者认为:只有互联网可以救中国。中国近300年的落后,是一个结果,并不是原因。中国只要有50年韬光养晦,则元气可复。再有50年,则元神可复。元气是力量,元神是思想。这是中国进步之大义。作者说:大智慧在生态中是第一生产力。

书中的序言讲到,《互联网哲学》生逢其时,它将树立一个标杆:互联网+时代的思想形态,应该是什么样式。

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比较分析 篇9

一、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差别分析

(一) 产生背景不同

近些年来, 随着互联网在人们生活中的作用日益凸显, 人们想要寻求更加快捷、方便的金融服务方式, 因此, 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使用需求, 在此背景下, 互联网企业创新了传统金融服务模式, 即互联网金融应运而生;而金融互联网则是因为互联网金融对传统金融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金融市场竞争日趋激烈, 传统的金融机构不得不进军互联网, 只有这样, 金融市场的发展才能顺应时代的潮流。

(二) 内容创新不同

我国金融市场不够成熟、市场监管较为严格且互联网金融企业本身对于金融行业的了解程度不够高是金融市场存在的普遍问题, 因此, 对于互联网金融创新应该更多集中在方式和手段上;而金融互联网企业由于一直处于金融行业之中对行业本身更为熟悉加之国家政策的鼓励, 因而除了服务手段之外还可以进行金融产品的创新, 这能够很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求, 提升金融市场的稳定性, 降低市场风险。

(三) 资源配置不同

互联网金融模式的资金供需双方可以通过互联网平台的信息甄选配对后二者直接进行交流, 之后可以双方可以直接进行资金的流转, 不需要经过金融中介;而金融互联网还是将互联网作为一种拓展业务的渠道, 其本质上仍然是货币信用活动中介机构, 二者不同的经营性质直接导致了资源配置模式的差别。

(四) 监管力度不同

互联网金融业务作为一种金融创新, 目前尚未形成完善的行业法规与相关制度, 在监管上由于涉及面较广实际的监管有效程度不高, 风险发生概率也就比较大;金融互联网可以说是传统金融的一种延伸, 因而传统金融机构的监管部门也可以对金融互联网进行直接监管, 监管的力度和有效性较高。

(五) 现实定位不同

互联网金融是在平台经济的理念之下发展起来的, 互联网金融企业借助自身的科技能力进行线上金融平台的开发, 客户可以直接在互联网平台上获取金融服务, 实现对财富的管理, 互联网金融的定位就是线上平台金融;而金融互联网企业则是将线上金融服务作为线下服务的一个补充和拓展, 传统金融机构通过线上支付方式、网上银行等的开通给自己的客户更多的渠道获取金融服务, 互联网定位为一种渠道。

二、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各自的优势

(一) 互联网金融的比较优势

首先互联网金融企业拥有数量十分巨大的网络用户群体, 且这一群体的数量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 尽管这些用户并不是全部都会进行线上金融业务但仍然显示出互联网企业规模经济的巨大潜力。其次互联网企业所搭建的线上金融平台更为开放, 不仅仅是资源的开放而且也包括对客户的开放, 互联网金融对客户的限制更少, 一些传统金融无法接受的个体或者是小微企业客户都可以选择互联网金融服务。除此之外互联网金融在长期的运营过程中还积累了海量的客户交易信息和信用数据, 可以构建起专门的客户信用评级系统, 从而可以促使互联网金融服务更有针对性和实用性, 还可以通过服务客户的筛选降低金融服务的风险。最后互联网金融企业也具有一般的线上服务所共有的便捷高效的特点, 用户可以获得更好的线上金融服务体验。

(二) 金融互联网的比较优势

金融互联网企业的资金实力十分雄厚, 线上金融业务的开发前期往往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 包括技术研发、客户群积累等等, 以银行为代表的传统金融机构可以完全承担起前期的“烧钱”行为, 这是互联网金融企业无法比拟的。此外传统金融机构的社会公信力要优于一般的互联网金融品牌, 客户对其信任程度更高, 所建立的客户群体也就会更为稳固。其次金融业本身的风险性较高, 市场风险、信用风险、操作风险等等大大增加了经营的难度, 而金融互联网机构通过大量的实践形成了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机制, 对于互联网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风险应对能力更强。需要注意的是传统金融机构还拥有政策上的优势, 我国金融市场目前的准入门槛较高, 很多的互联网金融机构容易受到多方面的政策限制。

三、互联网金融与金融互联网的共生共赢实现方式

上文分析已经了解, 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都有着各自独特的特征, 因此, 可以将这两者紧密结合起来, 实现共赢, 这对推动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实现快速发展来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基于此, 本文就结合我国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实际情况, 对这两者实现共生的有效方式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 以便能够确保这两者实现共生共赢。

(一) 竞争与合作并存的关系

互联网金融的出现给传统金融业造成冲击, 加快了金融互联网出现的进程, 而金融互联网通过线上支付账户与线下银行卡账户互转的渠道的打通为互联网金融进一步壮大提供了直接的支持;在客户群方面金融互联网继续巩固原有的高端客户, 而互联网金融可以针对传统金融未涉足的小微企业以及个体贷款等。目前市场上互联网金融产品种类越来越多诸如余额宝、微贷等, 金融互联网发展速度也大大加快, 为此必须要加强互联网与金融的协同配合, 在保持竞争的同时强化合作, 谋求共同发展。

(二) 实现资源与信息的共享

互联网金融企业在线上服务的提供中逐渐培养了自己的用户群体以及大量的用户信息, 为其在金融业的开疆扩土奠定了基础, 而传统的金融互联网企业早在涉足互联网之前与其他物流交通业、零售业等建立了合作的关系, 金融互联网企业和互联网金融企业可以进行客户信息以及社会资源的交流共享, 最终达到交叉销售合作共赢的最优局面。此外互联网金融和金融互联网还可以从支付工具的开发切入进行合作, 通过科技与资金的配合不断创新支付方式, 给用户提供更加人性化的支付服务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从而达到巩固客户群的目的。

(三) 业务的联合和市场的共同开拓

目前我国的小微企业贷款业务以及消费信贷业务在传统金融业中存在明显的市场欠缺, 因而可以通过互联网金融企业积累的海量的客户信用信息与金融互联网企业强大的资本实力和监管能力的共同配合, 实现强强联合, 最终达到信贷业务规模和市场占有率的扩大。目前我国的大额的信贷市场已经趋于饱和, 但在小微企业贷款以及个人消费贷款方面市场的需求还无法得到满足, 且由于信贷需求庞大因而为相关的金融机构创造巨大的收益。互联网金融客户交易信息综合分析可以对潜在客户群进行较为准确的定位, 同时结合金融互联网较强的财富管理能力对我国的大众理财市场进行直接有效的开拓。

四、结论

互联网 篇10

互联网正在从以消费互联网主导时代向产业互联网主导时代转移, 互联网经济开始从消费互联网向产业互联网转型。产业互联网的产生和迅猛发展, 推动着传统工业生产方式和发展模式的变革, 同时不断向物流、交通、金融、传媒、教育、卫生等经济社会各领域渗透, 从改变消费者的个体行为习惯向改变企业的运作管理方式与服务模式的发展模式转变。

二、移动互联网发展现状

随着互联网+ 的迅猛发展, 移动化加速向传统行业渗透, 各行业对于信息化建设和接轨互联网的需求显得异常迫切。2014 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持续高速增长, 已成为全球移动互联网领域的领先者。预计到2017 年我国移动互联网市场规模将增长4.5 倍, 接近6000 亿元, 是信息产业发展最快, 竞争最激烈的领域之一。伴随着移动互联网跨界融合的日益深入, 企业级应用逐渐起步, 移动金融、移动教育、移动医疗的领域将会产生新的发展动力。

三、产业互联网背景下移动互联网地位

移动互联网作为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重点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核心产业, 已成为我国转变信息服务业的发展新热点;成为信息通信领域发展最快, 市场潜力最大的业务领域。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 以其巨大的信息交换能力和快速渗透能力, 通过定向整合生产要素, 来扩展新的创造空间, 从而改造甚至兼并传统产业的发展模式。国家出台“互联网+”行动计划, 实施" 中国制造2025“等政策引领国内互联网+产业发展, 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发展迅猛, 带动软件、存储、和显示等产业发展, 借助政策和发展东风, 互联网+ 背景下, 移动互联网大有可为。

四、移动互联网趋势研究

4.1 智能手机增速放缓但应用高速增长, 产业从技术驱动向需求驱动演化

移动互联网保持高速增长和创新态势, 预计未来智能手机将逐步增速放缓, 而移动互联网应用服务加速发展, 互联网应用移动化不断加快, 在全球移动互联网更新换代和WLAN的普及下, 互联网内容形态发生深刻变革, 社交多媒体应用快速扩张, 移动互联网内容分享迅速从文字快速过度到图片和视频。

4.2 可穿戴设备将使智能终端多元化发展, 新的终端与应用初步酝酿

随着智能手环、智能手表、智能水杯等出现, 智能终端呈现多元化发展的趋势。随着新一代i Phone升级, 智能终端进入创新瓶颈期, 但可穿戴设备带动第二轮硬件创新潮。2014 年以来, 主要的跨国企业利用其产业生态系统优势加快组织硬件与应用产业链, 共同推动可穿戴设备商业化发展, 并带动新兴可穿戴应用服务, 创造新业态, 带动移动医疗、移动健身等新兴产业的发展。

4.3 移动互联网进入企业级应用时机已至

传统企业已经开始利用互联网实施跨界融合, O2O市场成功沉淀大量用户, 用户对移动端的粘性和需求呈爆炸式增长。凭借便携、触屏、高清的丰富体验, 移动设备正悄然改变着企业的商务运行, 人们开始将金融服务、图表、设计、个人事务管理等迁移至移动端, 企业级应用厂家将研发重点转移至移动应用平台, 越来越多的企业通过“移动解决方案”与客户沟通, 移动互联网产品成为不可或缺的交流工具, 奠定企业级移动互联网发展的坚实基础。

4.4 网络安全将产生新的商业机会

随着互联网在各个领域的广泛渗透及移动互联网高速发展, 移动互联网用户迅猛增长, 移动设备存储了大量的隐私数据, 安全隐患逐渐暴漏出来, 网络威胁带来的负面事件也频频发生, 成为影响国家安全、产业发展、个人隐私的重大隐患。未来几年, 伴随着云计算大规模应用, 移动互联网市场蓬勃发展, 网络安全建设将成为全球的关注重点, 提供数据备份与恢复、云系统、数据加密等服务的公司会越来越多, 将助推网络安全领域新商机不断产生。

结束语:现在移动互联网已进入蓬勃发展期, PC互联网加速向移动端迁移, 移动互联网产业也已经成为整个信息产业发展最为迅速、竞争激烈的领域, 用户规模不断扩张, 产业格局日趋合理化, 新的终端及应用酝酿而生, 新业态逐渐显现, 未来移动互联网将朝着更加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伴随着产业互联网时代的到来, 并将逐渐延伸到更多产业领域, 渗透到各行各业。

参考文献

[1]马敏, 王旗.中国移动互联网现状与发展趋势分析[J].互联网天地2014

[2]杨焕.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应用的界面设计研究[D]武汉理工大学2013

[3]龚芳.移动互联网发展趋势与产业发展思考[J].科技与企业2014

上一篇:无刷同步电机下一篇:对中国增持美国国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