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政治命题

2024-05-03

高考政治命题(精选十篇)

高考政治命题 篇1

一、高考政治命题特点

纵观2007-2011年五年的高考试卷, 文综政治部分的命题有如下特点。

(一) 试题结构形式相对稳定, 考查内容全面并有侧重

政治试题包括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种题型, 其中, 12-23题 (选择题) 、38-39题 (非选择题) 。四个必修知识版块所占分值相对稳定, 政治选修内容未涉及。其中经济生活2008年分值为28分, 其他几年分值都是30分;政治生活2008年分值为27分, 其他几年分值为24分;文化生活的分值在16-14分之间小幅波动;生活与哲学的分值在30-32分之间上下浮动。我们从中可以发现政治试卷中经济和哲学部分所占比重较大, 政治生活其次, 文化生活所占比重最少。在新课改中, 《文化生活》作为新成员首次进入高中政治教学内容, 其知识内容的复杂程度和难度相对较低, 因此, 在试卷中比重较小。而《经济生活》《生活与哲学》《政治生活》既是以前延续了多年的旧教材知识, 也是与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知识版块, 所以所占比重相对较大。虽然四个版块知识在比重分布上有区别, 但高考试卷在考查内容上却非常全面, 整张试卷涉及到的知识点多达到二百多个, 试卷体现关注学科知识与生活主题的结合的命题理念, 立足基础, 突出主干知识, 努力关注社会生活, 突出教材重点和社会热点的结合。

(二) 选择题部分呈现出新的变化特点

1. 试题顺序的变化。

以前旧教材文综试卷中, 政治选择题分布在24-35题, 居于地理和历史学科之后, 这使得学生在做题过程中, 会因时间关系而无法仔细审题造成丢分现象。新课标文综试卷的政治客观题部分分布在12-23题, 相比以前的顺序分布, 这是一个进步, 这样的顺序安排, 能使得政治选择题的正答率有所提高。

2. 选择题多为双项组合 (四选二) 。

在卷面受限的情况下, 由于试题采用组合选项选择题, 整个试卷考查的知识点相应来说就会多一些, 具体到每一道试题考查的知识点也会相应增加。每一道题要考查多个知识点, 所以在试题的设问上指向性就显得宽泛, 不具体。相对以前高考中的四选三的选项组合, 这种四选二的选项, 实际上增加了试题的难度, 而且选项的语言描述带有一定的迷惑性, 使得学生难以做出正确选择。

3. 计算题成为必考题。

五年高考试卷中政治选择题的第一道题都是关于经济生活中的计算, 且有一定的难度。2007年是关于个人所得税的计算, 2008年关于劳动生产率与商品价格的计算, 2009年计算银行利率, 2010年计算在汇率和劳动生产率变动下的商品价格, 2011年又是关于劳动生产率和商品价格的计算。这就对学生关于经济生活中的一些比例关系的掌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4. 选择题多为一材一题形式。

以前政治高考试题中一材多题形式较多, 而新课标卷的一材一题形式, 使得试卷的信息量增大了很多, 也说明试卷命题中关注生活关注社会。鲜明的时代性是政治试题区别于其他学科试题的最显著特征, 关注现实生活, 迎着社会热点上, 是政治高考永恒的主题。几年的文综政治试题继续以人们所关注的、贴近学生实际的现实问题和社会热点为切入点, 较好地体现了政治学科鲜明的时代性。学生在熟悉的生活背景和社会背景下来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 让学生感受到所学知识实用性, 也有利于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现实、关注生活。

(三) 试卷命题立足基础, 突出主干, 侧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基础知识是教材的基础, 主干知识是教材的重点, 基础知识的范围要大一些。试题既立足基础知识的考查, 体现基础、全面, 又突出主干知识的考查, 强化重点、主干。从五年高考试卷的整体角度来看, 试卷涉及的知识点均匀地分布在四个知识模块的十六个必修单元的内容里。从单题的角度来看, 命题的内容跨课和跨单元, 在在有限的题量基础上, 使考点资源得以充分利用。

新课程对基础的考查不是强调对知识的再认和再现, 而是侧重对知识的活学活记、活考活用。试题以学科基础知识为载体, 要求学生准确地提取学科知识, 并且注重运用学科知识结合具体情景对材料进行新的提炼与概括。无论客观题还是主观题都综合考核了学生的四种能力, 即: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 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 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 论证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就这几年高考试卷而言, 这些能力的考核具体表现为:1.要求学生能够快速、全面、准确地从图、表等形式中获取回答问题的有关信息, 并整合所获取的有关信息;2.能够根据从题目获取和解读的试题信息, 有针对性地调动有关的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方面的知识, 并运用这些知识做出必要的判断;能够检索和选用自己的知识库中有关知识、基本技能的能力;3.能够用简洁的语言描述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等学科所涉及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观点, 能够运用历史的、辩证的观点和方法, 分析、比较和解释有关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现象, 认识事物的本质;4.综合使用题目提供的信息、课堂学习或自主学习获得的知识、方法, 提出比较必要的论据, 论证和探究问题, 得出合理的结论, 并能用顺畅的语言、清晰的层次、正确的逻辑关系, 完整组织答案。

二、政治课复习策略

针对高考政治命题的以上特点, 结合教学中的具体实践, 在应对2012年高考的复习过程中, 可以采用相应的复习策略。

(一) 夯实基础知识, 合理安排版块复习的顺序和时间

1. 认真研究教育部考试中心颁布的《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

《考试大纲》规定了考试性质、考试内容、能力要求、命题指导思想、考试形式、试卷结构、题型示例等, 是高考命题的主要依据, 也是教学特别是复习的重要依据, 还是社会评价试卷的依据。《考试说明》是自主命题的省份在大纲的基础上制定的, 这是结合本省实际规定命题指导思想、考核目标、能力要求、考试范围和内容、考试形式、试卷结构、题型示例, 是本省命题的直接依据。我们重点把握的一是说明中规定的考试内容;二是说明中规定的题型示例。所以必须加强对《考试大纲》和《考试说明》的研究。

2. 夯实基础知识, 把握主干知识。

进入高三之后开始第一轮复习, 一轮复习不仅要注重对知识点的全面复习, 还要挖掘知识点之间的内在联系, 形成严密的宏观逻辑体系。同时细化知识条目, 理清知识块与每个条目所包含的微观知识点, 既要全面, 又要明确主干知识, 便于学生有针对性地复习, 准确把握学科模块知识框架、知识层次。在复习过程中, 务必引导学生扎扎实实掌握好基础知识和主干知识, 因为理解与识记好基础知识是学生正确解题的基础, 是学生解题思维与能力提高的前提。一轮复习中, 全面复习基础知识, 不留死角。同时也应突出重点, 经济部分与哲学部分所占分值较大, 在复习过程中, 应在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上花费工夫。比如关于经济生活中商品价值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比例关系, 此知识点是高考计算题的高频考点, 教材上只讲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所以教师应对此知识点进行拓展, 讲清相应的几对比例关系:商品价值量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社会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值总量与个别劳动时间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关系;商品价格与货币价值的关系;纸币发行量与通货膨胀率的关系, 商品价格与汇率变动的关系。

(二) 精选精练, 有效做题, 提高练习的实效性

1. 选择题的专项训练。

作为教师, 一定要精心选择试题, 让学生有针对性地进行训练, 才能培养学生的做题技巧, 锻炼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切实提高做题的效果。针对政治试题中的12个选择题, 可以进行选择题的专项训练。这种训练不用专门安排复习时间, 一轮复习进行到一半时就可以在课下进行。教师最好精心筛选和组织包括四个知识版块的12个综合性试题, 进行限时训练。

2. 主观题的综合性训练。

高考试卷的命题特别侧重考核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 不只是对教材知识的再现, 所以在习题训练中, 尽量选用综合性的练习试题, 这样可以对一些主干知识重点知识举一反三地运用, 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高考试题往往以重大现实问题立意。热点材料或以题干形式出现, 或以选项、答案要点形式出现。结合具体考点与具体材料, 以具体问题为切入点, 进行多角度 (考点、材料) 、多层次 (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 、多侧面 (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分析。要注意广度和深度的关系, 不能天马行空、漫天撒网。我校在每晚的晚自习前都有播放新闻的时间, 学生每天都能了解到国家和社会上的时政热点新闻。笔者从高一开始, 就在看完新闻后, 让学生就某一热点事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他的看法, 教师不限制角度, 让学生自由发挥。这样的锻炼可以让学生把所学知识充分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上来, 将教材中的理论既联系实际国家大政方针和实际的焦点、热点、难点问题, 又可以从学生的生活实际, 从学生的认知能力、情感状况和喜闻乐见的小事入手。进入高三后的时政热点分析, 就应格外强调语言的规范性和答案的逻辑性。在分析过程中, 可以切实提高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 调动和运用知识, 描述和阐释事物, 以及论证和探究问题的四项能力。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新课程理念已经全面渗透到高考试题中, 这要求我们教师未雨绸缪, 转变角色, 改变方法, 用新课程理念研究高考, 指导备考, 以适应新高考的要求。

摘要:2012年是河北省开始实施新课改后迎来的第一次高考年。本文认真分析了2007—2011年的高考政治试题, 总结了新课标版高考政治命题的特点,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复习策略。

高考政治命题规律与题材分析 篇2

如表所示,六年来全国I卷政治试题所选材料侧重反映时代、贴近生活、贴近学生。其中,2015年和2016年全国文综I卷政治试题重大时事选材已超73%。这就明确地告诉我们,学习思想政治,一定要关注国家大事。同时,要学以致用、联系实际,把培养高考答题能力寓于平日的学习生活中。

2.高考试题设问,皆属探索因果联系。

通过分析高考政治常用的“设问词”,可以发现,历年的全国文综I卷高考政治命题设问实质是探索因果联系,今年也不例外。政治试题按不同的标准可以划分为不同的类型,按命题“探索因果联系”的设问实质,我们可以将所有的试题分为两类:一类是已知原因求结果,一类是已知结果寻原因。审题时,首先要区分是已知原因还是已知结果,这是正确审题和写作答案的前提。因此,备考复习中要加强对考生探讨因果联系能力的训练,这是提高高考成绩的重要举措。

3.考题设问关注细节,考点知识分布全面。

分析高考政治试题的设问,我们发现“设问”都是要求用一个细节知识来分析和解决问题,即设问关注细节。如果将每年政治考题所考查的知识点列出细目,进行比对,就会发现每年的全国文综I卷政治试题的知识点分布几乎是匀称的、全面的,即知识分布全面,今年的试题更凸显了这一点。这启示我们,要在平时的教学中夯实“成体系“的基本知识,这是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基础。这启示我们在复习备考中,要注重对知识点的细化,加强对小切口设问试题的训练力度,以提高有效得分能力。

4.答案就在材料里,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表述。

六年来,非选择题的答案字数在500字左右,答案用语简明扼要,基本没有课本原话。答案就在材料里,用思想政治学科术语表述。如果考生答题字数太多可能不得要领,肯定会影响整体答题时间。答案基本没有课本原话,这不是命题人不了解课本或轻视课本的缘故,而是命题人在不断地通过高考答案告诉师生,不要死记硬背课本原话,学习思想政治重在理解和运用,学以致用是根本,提高理性思维能力,特别是分析因果联系的能力是核心素养。

5.试题主题鲜明,体现核心价值。

2015年政治考题呈现了散文的特点:形散而神不散。仔细分析可以发现,经济生活部分即12、13、14、15和38(2)题是紧紧围绕“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进行命题的;政治生活部分即17、18、19、38(1)题是紧紧围绕“国家机关依法办事”进行命题的;20、39(1)题是紧紧围绕“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行命题的;16、21、22、23、39(2)(3)题是紧紧围绕“物质决定意识”进行命题的。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是全面依法治国的经济表现,国家机关依法办事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政治表现,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全面依法治国的文化表现,物质决定意识是全面依法治国的哲学依据。这种命题规划,是不常见的。这启示我们,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中,一定要关注国家发展的工作重点和发展方向,并对此进行经济、政治、文化和哲学的全面的分析和综合。

教育部2016年普通高考全国卷命题工作的目标和原则是: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增强看齐意识,坚持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持续深化“一点四面”的考查。“一点”就是要在高考当中体现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方面。命题工作坚持稳字当头、稳中有新,确保平稳过渡。2016年思想政治考题以“创新”为核心,以传播正能量为主攻方向,以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主题,考题的整体性十分明显。12、13、14、15、18、19、23题体现创新精神,13、16、17、18题体现依法治国,17、20、21、22体现核心价值,19题考查了传统文化,38、39体现了“一点四面”。与当初教育部公布的命题目标和原则相对照,2016年高考思想政治全国Ι卷,实现了目标,落实了原则要求,质量稳定。其中质量最好的题当属非选择39题,回归了思想政治的本质功能,考出了思想政治课的独特优势,传播了正能量,显示了命题的大方向。

6.2015年和2016年全国I卷连续两年未出现所谓的“开放型”政治试题。

高考政治命题 篇3

但是,当我们纵观近几年江苏高考政治卷时,我们不难发现,那些从事学科教研的命题专家在考纲的理解、教材的使用以及热点的把握上与专注知识讲授的基层教师之间存有一定的差异。这种差异在学科的教学实践中表现为“高考命题”与“课堂教学”间出现并行相悖的思维模式和行动趋向。具体表现为以下几对现实矛盾。

一、“纲目有别”的教学原则与“无所不考”的命题选择

在文科的专业课教学中,教师通常奉行“以本为本,以纲为纲”的教学原则。这里的“纲”就是指划定教学范围的考试大纲。但是,在每年的高考试卷中,总会存在一些让考生大伤脑筋的偏难题,这些题目的难点有时表现为设问的深度,有时则源于所考查知识点的偏冷。

从某种意义上讲,课堂教学与高考命题犹如在进行“棋牌博弈”,如果命题一方采取“超常规”布局,那么学科教学的思路往往也会被打乱。在今年江苏高考政治卷中,简析34题就涉及了“净出口值”这一考纲之外且学生并不熟悉的经济学单位。实践表明,对这一概念的考查不仅超越了考生基于考点解析和多轮复习的课堂所学,同时也超出了中学生所能达到的课外知识覆盖,所以,在面对这道缺乏注解的运算题时,几乎所有的考生都感到茫然无措。可以说,众多考生正是在这道“超纲题”的左右下产生了“自我否定”情绪,并最终受其影响对整张试卷的难度做出了错误的评估和判断。

“纲目有别”是教学的基本要求,也是课堂教学严谨性的体现。教学双方只有都明确地知道考什么,如何去考,才能使教学实践具有成效。而作为选拔性考试,“无所不考”也是保证高考命题具有深度和广度的需要。所以,在面对“教学”与“考评”这对并行但不对等的作用关系时,避免“超纲”才是稳固教学的关键。

二、“普遍关注”的热点选择与“独辟蹊径”的命题设问

在高中政治教学中,时政热点无疑是承载学科知识的最佳论据载体。基于这一载体,教师可以轻松地借事说理,以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机结合。因此,无论是在常规教学环节还是复习迎考阶段,社会热点都会被教学主体所充分关注,这是教学的必然,同时也造成了命题障碍。

关注时政热点,解析社会现象,体现了高考命题的时效性,从这一点来说,高考并不回避热点。但是,当面对全省各地高考模拟卷中对热点的全面覆盖和深度考评时,高考命题往往就要通过思维创新来保证“高考无原题”这一准则的实现。在今年高考江苏卷中,探究37题的第二个问考查了“推行社区养老”的社会意义。这道题涉及了“优化产业结构”这一热门考点,但是,本题并没有将设问的重心全部置于该考点上,而是通过扩大知识考查范围而使其成为答案的一部分。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各地模拟卷对高考的影响,同时也增加了考生作答本题的难度。

每年的高考热点都是相对清晰和有限的,这使得命题与教学两方通常会形成对热点选择的共同倾向。在高考中,当命题理念和教学思想产生交集时,课堂上的关注要点会在高考卷中重现;而如果高考命题为规避这种思维碰撞进行必要的命题创新,相信这也是对学科教研的拓展和推动。

三、“字斟句酌”的思维习惯与“避实就虚”的解题技巧

高中的课堂教学是细致严谨的,这种严谨性不仅体现在对知识的清晰梳理,同时,还体现在对解题方法的分类指导。在解题技巧上,课堂教学普遍强调通过“字斟句酌”来把握考点,梳理问题。但有时这种合理的解题思维在保证答题规范性的同时,也会让考生失去答题的轻松和高效。

在近几年的高考题中,我们发现,有许多的题目如果仅仅依赖考生通过阅读和分析去解答,往往会使其走入认知误区和思维盲点。但是,当学生跳出现成的解题程式,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思考问题时,答案反而能轻松显现。今年高考江苏卷中的单选29题就很好的诠释了这一论点。本题通过描述“平面与圆锥面”相截后的变化情况让学生概括其中的哲学寓意。这道题从知识层面看是借助几何学原理来阐述哲学概念,如果按“字斟句酌”的思维习惯解题,考生必然会花费相当的精力来进行题干内容的抽象模拟,而这极易使其陷入解题误区。对于本题,其实考生完全可以运用简单的逻辑思维分析出材料中所包含的“稍变一点”,“再变”和“过了关键点”等词句指向的是“量变与质变”关系原理。在这里,“避实就虚”显然胜过“字斟句酌”。

在解题中养成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有利于考生高效规范地答题,但面对高考命题中出现的新元素,我们也需要去尝试探索解题的新思路。

四、“学科知识”的精益求精与“他山之石”的面面俱到

与许多专业性学科相比,高中思想政治与周边学科有着更为广泛和紧密的联系。其中,经济学对于原理的概括往往借助数学的坐标解读和数据分析;当阐述“社会思想演变”和“民主制度发展”时其又与历史教材高度重合;而哲学中对规律现象的解析也要借助高中生物的自然科学知识。所有这些表明,在高中政治的教学体系中,本学科知识的深度细化和辅助知识的充分添加都是绝对必要的。

那么,“本学科知识”的教学与“辅助知识”的添加能否实现水平和能力上的同步呢?毫无疑问,答案是否定的。在许多情况下,正是学生在其他学科基础能力上的养成不足使其在政治解题上形成能力缺陷。在今年江苏高考中,考生在解答政治卷单选第27题时就遇到了困难。该题在题干中选用了《木兰花》词句,并让考生在选项中选择其同义句。从学科层面看,这道题考查的是学生对哲学原理的解析判断力,其实,这也是考量学科以外学生对于古诗词的阅读领受力。当考生面对选项中熟悉或是陌生的诗词名句时,真正左右其答案选择的也许正是语文课堂教学中老师的一句提点或是课外阅读中的深刻一念。

“学科知识”的精益求精与“他山之石”的面面俱到在难以同步实现的情况下有时会成为限制学生认知发展的一对矛盾。这启示我们,政治学科的教学实践不应只立足本学科的知识评讲,同时,还需引导学生养成对于高中各科知识间的综合吸收和运用能力。

高考命题与课堂教学相辅相成,关联密切。命题为教学指引了方向,教学为考评奠定了基础。高中教学只有准确认识并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才能在推进学科教研的同时提升思想政治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责任编辑 杨 子)

高考政治命题 篇4

一、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创新的主要体现

1. 打破常规, 角度新颖

虽然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主观题中所涉及的几个时政热点如“人民币升值”“包容性发展”“人口老龄化”等是备考师生普遍关注的, 但这三道主观题的设问却并非是大家分析的常见角度, 以人们难以预料的全新面貌和特有角度出现, 活而有理、难而有据, 可见命题人员卓越的智慧和高超的求新意识。

2. 跨度加大, 强调综合

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主观题第35题和第37题中的三小问都采用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生活与哲学其中两“块”知识综合考查的形式, 将不同模块的知识结合在一起分析问题, 大大提高了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要求。在试题中还渗透了语文、数学等学科的知识, 如选择题第27题和第33题, 分别选用宋朝张先的《花木兰》中的诗句和舒婷的《人心的法则》中的诗句, 对考生的文学素养均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选择题第10题和第29题的题干都涉及数学知识。尤其是主观题第34题第 (1) 问要求学生运用图表提供的数据分别根据原产地原则和根据附加值原则计算中国对美净出口值, 该题也成为很多考生顺利解答主观题的“拦路虎”。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的交叉性与综合性进一步增强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3. 不拘一格, 评价灵活

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主观性试题在参考答案的评价标准和赋分等方面也体现出鼓励创新的命题思想。一些主观性试题的答案可以多元化, 不强求千篇一律, 只要言之有理, 就可以给分。如第37题第 (3) 问要求考生为电视台设计一条激励人们走进社区、践行敬老爱老美德的公益广告语, 并从生活与哲学和文化生活角度各选一原理说明广告语的设计依据。这种允许答案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有利于考查考生的创新能力, 对于克服死记硬背的弊病, 体现倡导创新、鼓励创新的时代精神, 其意义是十分深远的。

要适应江苏高考政治试题立足能力、突出创新的新要求, 我们务必要实现“两个转变”, 即转变教学观念和转变课堂教学模式。采用“预学导学一体化”的课堂教学模式, 借助预学案这一载体, 让学生在自主学习、自主探索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讨论问题、解决问题;教师再根据学生在预习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和难点, 让学生展示共性的学习疑点, 对展示环节中出现的问题, 进行追问、归纳、拓展、提升, 让学生在探究、感悟中提高能力、体验幸福, 打造人文的、自主的、高效的幸福课堂, 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真正成为课堂学习的主人, 提升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使学生在成功中享受快乐。

二、2011年江苏高考政治试题需要商榷的一些问题

1. 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前提是掌握理论, 对理论的

考查也有一个“度”的问题, 应以不超越课程标准的规定和教材的知识范围为限

第34题第 (1) 问的计算和第 (2) 问答案中涉及的“不平等的国际分工”的相关知识并非是考生所学理论, 以此为考查内容是否妥当?

2. 考查理论的掌握程度, 也要注意广度

高考时事政治命题的特点与复习策略 篇5

作者简介:罗文明,福建厦门集美中学教研员,中学政治特级教师,厦门市政协委员,厦门市教育学会学会政治课教学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厦门市名师讲学团成员。长期担任高三毕业班教学工作,教学成绩显著,在《中学政治教学参考》《中国教育报》《高校招生》等二十多家报刊发表100多篇教育教学论文。先后获得厦门市高中新课程实验先进个人、“五一劳动奖章”、杰出教师等荣誉。

罗文明

高考政治试题虽然不是只考查时政热点问题,但时政热点问题在政治试题中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这也是学科特点的重要体现。因此,我们有必要在研究近年高考政治试题的基础上,力求明确高考时事政治命题的特点,把握其命题方向,从而提高复习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时政热点问题在高考题中的切入点

纵观近几年文综试卷的政治科目,对社会执点、焦点问题的考核从来没有放松过,只不过是考查的切入点有“直接切入’和“间接切入”两种不同的方式。找准重大时政问题在高考试题中的切入点,可以使时政问题的复习事半功倍,从而更有利于整个政治学科的复习。

1.“直接切入”

直接切入考点,是对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党和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等问题考查的明显特点。直面热点,直接切入,即对于人们关注的重点、焦点问题直接命题,题目和备选项都围绕这些主题设计,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和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

比如,20全国文综(新课标)第26、27题分别考查招工难和物价问题,北京卷第28题考查党群关系,福建卷第12题考查”双百”问题,山东文综(新课程卷)第35题考查在我国三亚召开金砖五国会议问题,广东政治(新课程卷)第41题考查科学发展观问题,上海卷第14题则直接以胡锦涛在第五届亚太经合组织人力资源开发部长级会议上的讲话为切入点,直接考查包容性增长问题。

这些问题都是本年度对国家和社会生活影响重大、人们普遍关注的焦点问题。因此,它们都具有常识性,即作为生活在当代中国社会中的人们都应该也必须关心的问题。因此,直接切入考点是高考政治试题对于基本知识考查最常见的命题方式。

2.“间接切入”

间接切入考点,对于知识点的考查不易察觉,较为综合和间接地反映命题人的意图。由于政治学科在注重培养学生基本理论素养的基础上,更为重视的是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培养,因此,除了对重大时事问题直接命题外,命题人常常会间接选取较为深层次的出题点,来考查学生利用所学知识分析实际问题的能力。(教学论文)同时,大量的时事问题是以试题背景或载体的形式出现在题目里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将热点问题直接作为试题载体。

例如,年全国文综卷(新课标)第39题有关“妈祖文化的发展”题,实际上就是针对我国‘两岸关系”的隐性考查,这一设计是现实问题隐性介入最突出的表现。又如,北京卷第38题通过从企业,从生产要素,从市场的需求等四个方式的要素模型图――钻石模型图为题材设置问题,其实也是对科学发展观的隐性考查。

对热点问题进行隐形化的考查,可达到既在情理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效果,从某种程度上避免猜题押题的现象,真正显示考试的选拔功能,有利于更好地适应为国家选拔人才的需要。

二、时政热点备考策略

1.强化双基,打好基础

高考政治试题大都是围绕热点专题,创设新情景,提供新材料,提出新问题,引导考生运用所学过的知识进行分析、理解和说明,无论试题难易,都注重对考生基本知识、基本技能掌握程度的考查,都必然要考查学科的主干知识。

在热点问题的复习中,对基础知识的复习要注意以下几点:一是要认真研究《考试说明》规定的考试范围和近两年主干知识的考查范围,对相关的基础知识、主干知识(包括概念、原理和观点)的内涵要清楚,要掌握相关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知识的适用范围、适用条件。对重点知识的理解一定要准确,切忌似是而非。二是要解决好知识的系统性问题,依据知识的内在联系,构建知识网络,树立学科整体观念。知识只有形成网络才能被高效地存储和提取。三是要抓好重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以问题为中心理顺知识体系。同学们要把握好知识的内在联系,学会多角度地运用知识去分析和解决现实问题,在运用中掌握知识。同时同学们要训练自己对高考所考基础、主干知识有整体、综合的把握能力,并能根据热点情景,迁移、重组这些基础知识,把书本知识和时政热点对接,建构新的知识体系和知识网络,积极地去寻找时政与经济、政治、文化、哲学的对接点。

比如:围绕“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可构建如下知识体系:

经济生活:文化产品是商品,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国家的宏观调控;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面向世界。

政治生活:党的地位、性质和宗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国家性质、对人民负责原则;政府的经济职能、文化职能、社会公共服务职能;当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以经济和科技实力为基础的综合国力的较量。

文化生活:文化与经济、政治的关系;文化与综合国力的关系;文化创新的途径;弘扬中华民族精神;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生活与哲学:一切从实际出发;意识的反作用,正确意识的促进作用,社会意识的反作用;联系和发展的观点;价值观的导向作用;改造客观世界的能力与提高改造主观世界。

2.讲究方法,提高效率

热点复习时,总有一些考生问道:”这么多热点,可咋背呀?’其实,这是错误理解了热点复习的意义。简单说,意义有两条:一是通过热点专题复习,能帮助学生对已学过的知识逐步做到自我完善,构建知识网络;二是通过热点专题复习,降低高考试题的陌生度,从而减轻学生的心理压力,增强学生的信心。那么,怎样进行热点复习呢?

(1)以知识带时事,即以教材知识为主,挂靠时政热点,进而把与其相关的知识联系起来系统掌握。

比如‘国家的宏观调控’,在掌握这一知识点相关内容的基础上,还应了解国家宏观调控的一些具体政策,再结合与这些内容相关的具体现象进行分析。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深度的把握。

(2)以时事带知识,即以时政热点为主,挂靠教材相关知识,运用教材的基本原理来解释和分析具体的热点问题。

比如。中国在利比亚撤侨行动”问题就可联系我国的国家性质、中国共产党的性质、和平与发展是当今时代的主题、我国的综合国力、中华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精神、意识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的特点、实践决定认识,认识指导实践、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等理论进行分析。这一过程强调的是对知识广度的把握。

纵观近年来高考试题尤其是非选择题,其命题一般不外乎三个角度,即“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因此,对热点专题或其下辖的核心观点和理论的分析,最后可以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这三个角度展开。

例如,考生在“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复习时,可着重把握:

(是什么)“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说来说去就是能源和环境问题,实质就是国家在落实科学发展观,要做到资源优化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为什么)原因:从理论上看,是因为市场在资源配置中有缺陷,需要宏观调控;从现实中看,我国人多,资源少,消耗高,浪费大,利用率低,环境破坏严重。意义:有利于降低成本,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统筹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同时,对维护国家的经济安全也有着重要意义。

(怎么样)首先,“市场”“调控”一起抓;“国家”“企业”“个人”想办法。其次,“开源”与“节流”齐上阵;“国内”“国外”都开花。最后,“三大产业”谈点儿内容。

在时政热点的复习过程中要注意不要大段地死记硬背,注意了解其背景,着力于记住重要的时政术语。要把时政热点当成一个载体,运用分析与综合相结合的思维方法,运用自己已有的知识进行综合性解读,通过这个过程达到提升能力、巩固知识的目的。

3.加强分析综合,提高解答时政热点问题的能力。

根据文科高考试卷中学科内综合和跨学科综合的特点,时政热点试题可分为显性时政试题和隐性时政试题两类。它们在高考试题中一般通过“一材多题”的客观性试题,和对同一问题从多角度、多层面、全方位观察思考的主观性试题两种形式体现出来。

时政性选择题一般是直接以时政内容为切入点,题目和备选项都围绕这些主题设计,直接以这些问题作为试题的载体或考查目标,直接考查考生的了解、掌握情况。解答时政选择题的总体法则是,仔细审题、悉心筛选、果断确定。‘仔细审题’,是指对于题干与题肢,要仔细认真地加以审视,题干,其规定性是什么?特别是题干的‘设问”也就是”题眼’,它决定了选择的方向;‘认真筛选”,是指依据题干的要求,从题肢与题干的关系上加以定夺,一般地说,可以有这样三次筛选,第一次筛选,将错误的题肢排除出去,因为错误的题肢多数情况下是不选的(只有在逆向选择时,偶有选择!还有一种是引用言论,然后用设问“意思是说”,亦偶有选择);第二次筛选,是将不相关的排除出去;第三次筛选,相关但是不相符的,剩下的才是符合题意的题肢也就是答案。

大多数时政类主观题都要求结合材料组织答案,这就要求考生在解答过程中,先仔细阅读题目所给背景材料,边阅读边联想其可能涉及和考核的知识点,要开拓思路,注意从多角度、多层次去分析、评价这一时政材料。有些时政题还会借助图表来考查考生的阅读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综合能力、文字组织和表达能力,解答这类考题要先审读图表材料,包括审读标题、图表和注释,标题往往是对整个图表内容的概括,规定了材料论述的方向,是材料的中心意思,对我们审题和答题有画龙点睛的作用,特别是有助于考生回答该图表反映了什么现象。所有的图表都是想通过对比来说明一件事、一些道理和原理。因此审图表的关键在于能从对比中发现问题、发现变化、发现差距。需要特别注意的是,有些考生在审图表时,往往会忽视注解,这对正确读懂图表十分不利。注释是图表类论述题的有机组成部分,它通常是图表信息的必要补充和延伸,只有把标题、图表、注释三者综合起来考虑,才能正确理解材料所要表达的思想,轻松地回答问题。

解答时政主观问题,要看清题目要求,善于区分不同问题的不同要求,学会界定运用什么知识回答。简答题通常以“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形式命题,近几年又以材料简要说明题形式命题,还有带辨别分析的简答题或评析题,要求辨别某种社会现象的是非并简要分析理由。考生审题时,对题目的一词一句都要看清读懂,尤其要注意命题的方向、命题要求的层次,要注意隐性的要求。解答时主要是将教材知识与题目要求挂钩,根据命题的方向和层次,正确选用书本中的相关知识,多角度思考,有针对性地选择教材不同的知识点予以简要分析说明。解答材料分析题时必须注意:材料所反映的内容有时是比较多的,其中有的内容对分析回答问题有用,我们称之为在”真信息’或“有效信息”,反之,就是“假信息”或“无效信息”。如果不分真假的全盘接受,分析回答问题时必然导致不分主次的“眉毛胡子一把抓”;如果真假颠倒,分析问题就会离题万里。为此,考生必须首先找全材料中的所有信息点,而后从中筛选分辨。筛选的标准就是看材料内容对分析回答问题是否有用,有用的就是‘真信息”,需保留;反之则是“假信息”,需剔除。可见,审明试题的设问方向、角度等,对准确地分辨材料中的真假信息至关重要。

最后,考生在回答材料题时,要根据材料要求的角度、层次将课本的理论知识围绕着题目材料来设计组织答案,做到要点突出、层次分明、条理清晰、术语科学,避免材料、原理两张皮。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大多数时政类论述题都是“材料在书外,观点在书中’,但也有极少数题目答案隐含在材料之中,尤其是以时政背景为依托,考查经济生活的题目,因为经济生活课本知识是相对稳定的,而我们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体制改革在持续进行着,新的经济现象不断涌现,如果试题列举我国经济生活中的时政材料,问反映了什么经济现象,则必须根据材料按照当前的要求做出规范回答。

4.全面复习,把握重点。

在对时政热点全面复习的基础上,应着重把握与教材知识密切结合、与政史地三科均有联系的,且事关我们的生存环境、国计民生的有重大影响的持续性热点。据此,以下时事值得关注:中共十七届六中全会召开、科学发展观、和谐发展、“三农”问题,科教兴国战略与可持续发展战咯,国家宏观调控、收入分配与就业、经济全球化,绿色GDP、“天宫一号”与“神八”对接、对外开放的国策,国家统一、国家主权等。

5.掌握方向,精选资料

不少同学喜欢寻找高考的捷径,希望不费力气能拿到高分。因此,把主要精力放在猜题押宝上,研究高考会考什么,出什么题。这种做法很不可取。每年政治高考所涉及的热点是十分广泛的,出题角度和设问方式也灵活多变。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试题不可捉摸,无章可循。经验丰富的高三政治教师,对每年的高考命题和重要热点都能心中有数。他们的这种功夫不是猜题押宝练功成的,而是基于对《考试大纲》的透彻研究。此外,《时事》等考试报刊上发表的试题研究和热点分析文章,多是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从中也可揣摩出一些试题改革和热点考查的方向。

目前,时事复习资料品类繁多,学生便眼花缭乱,产生错觉,误以为资料越多越好。于是,不惜财力购买大量资料。殊不知,不少资料相互抄袭,粗制滥造,且不乏错误与纰漏。学生不仅没有那么多时间和精力去博览群“书”,去纠正错讹,而且一种资料一个说法,反而搞得学生无所适从。这就要求我们要精心筛选,严格把关,挑选一种比较理想的资料,作为复习蓝本。

高考命题的特点 篇6

一、 推陈出新

今年的高考数学试题,较好地体现出了推陈出新的特点.所谓“陈”是指沉淀和积累下来的精华,是重要的数学概念和重要的数学思想方法.“陈”是对高中数学主干知识地位认可的体现.然而主干知识、基本知识年年考,反复考,如何避免重复考查呢?那就推陈出新,适度变换.比如对同一个知识点,可以从立意、知识的综合、方法、载体、设问方式等等加以改造和变形,从而达到出新的目的.当考生在考场见到该试题时,有既在意料之中,又在意料之外的感觉.

1. 以三角函数为载体全面考查图象变换

题1 (2009年全国乙卷理科8题)若将函数y=tanωx+π4(ω>0)的图像向右平移π6个单位长度后,与函数y=tanωx+π6的图像重合,则ω的最小值为( )

A. 16

B. 14

C. 13

D. 12 

根据三角函数的周期性,其图像经过平移变换后的新图与原图可以刚好重合,也就是说在变换T下,图形Г符合:T(Г)=Г.这是变化中的不变性,而这正是数学的规律和本质,是高考经久不衰的热点.

其次,由于三角函数图像几乎涵盖了函数的所有性质,如单调性、对称性、周期性等等,从而三角函数图像是考查图像变换的最好载体,因而也备受命题专家的青睐.

2. 以“两条(互相垂直的)异面线段及其公垂线”为线索考查位置关系及相关计算

题2 (2011年全国乙卷理科6题)已知直二面角αlβ,点A∈α,AC⊥l,C为垂足,B∈β,BD⊥l,D为垂足,若AB=2,AC=BD=1,则D到平面ABC的距离等于( )

A. 23

B. 33

C. 63

D. 1

题3 (2011年全国乙卷理科16题)已知点E、F分别在正方体ABCDA1B1C1D1的棱BB1、CC1上,且B1E=2EB,CF=2FC1,则面AEF与面ABC所成的二面角的正切值等于 .

题4 (2009年全国甲卷理10题)已知二面角αlβ为60°,动点P、Q分别在面α、β内,P到β的距离为3,Q到α的距离为23,则P、Q两点之间距离的最小值为( )

A. 2

B. 2

C. 23

D. 4

不难看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异面线段及其公垂线”是这3道考题共同的问题增长点,其设问角度新颖多变,内涵也很丰富.特别地,如果我们再过两异面直线中的一条直线上一点作另一直线的平行线时,立体几何中的几个非常重要的位置关系便凸显出来了.例如线线平行、线面平行、线面垂直、面面垂直.其次,异面直线所成角、直线与平面所成的角、二面角、点线距、点面距等问题便跃然纸上.

从以上分析不难看出,“两条(互相垂直的)异面线段及其公垂线”几乎涵盖了立体几何中的所有问题,因而也应该成为立体几何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模型和重要内容.

3. 以球为载体,通过球的3条性质全面考查考生的空间想象能力、逻辑思维能力

从近几年的试题可以看出,以球的两个相交截面圆的位置关系为基础的计算问题成了高考常考常新的内容.其中这两个小圆可以是等圆,也可以是非等圆,问题的解决涉及作图、逻辑推理和相关计算,对考生的空间想象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求较高.

题5 (11年全国乙卷理科11题)已知平面α截一球面得圆M,过圆心M且与α成60°二面角的平面β截该球面得圆N.若该球面的半径为4,圆M的面积为4π,则圆的面积为( )

A. 4π

B. 9π

C. 11π

D. 13π

题6 (10年全国乙卷理科16题)已知球O的半径为4,圆M与圆N为该球的两个小圆,AB为圆M与圆N的公共弦,AB=4.若OM=ON=3,则两圆圆心的距离MN= .

本题考查了符号的含义及复数的四则运算.然而在全国高考卷中直接出现符号而不作说明,这在当时是令笔者相当愕然的一件事,因为教材中并没有出现过共轭复数这个符号.这是不是命题者的一个重大失误呢?《数学•第三册(选修Ⅱ)》167页正文中写道“在进行复数除法运算时,通常先把(a+bi)÷(c+di)写成a+bic+di的形式,再把分子与分母都乘分母的共轭复数(c-di),化简后,得出上面的结果”,之后在页脚给出了注释:① 当两个复数实部相等,虚部互为相反数时,这两个复数叫做互为共轭复数.

题7 (2011年全国乙卷理科1题)复数z=1+i,为z的共轭复数,则z-z-1=( )

A. -2i

B. -i

C. i

D. 2i

在11年的全国高考乙卷中,又考查了,但是题目中交代了这个符号的含义,应该说这是科学的.即便是学生没有学过这个符号,也不会再有任何问题了.

二、 在向量、解析几何问题中深刻考查平面几何图形的有关性质

1. 重视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的桥梁和纽带作用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在△ABC中,D为边BC上一点,且AD平分∠BAC,则ABAC=BDDC.

众所周知,应用三角形内角平分线性质定理可以“使用尺规把一条线段按要求分割成任意比例”,这是这个定理的价值之一.2010年和2011年的全国乙卷都有试题涉及这个定理.

题8 (2011年全国乙卷理科15题)已知F1、F2分别为双曲线C:x29-y227=1的左、右焦点,点A∈C,点M的坐标为(2,0),AM为∠F1AF2的平分线,则|AF2|= .

三角形内角平分线定理是实现“共线的两条线段之比”向“不共线的两条线段(即三角形两边)之比进行转化”的一个依据.分析以上试题,不难看出:角平分线定理的桥梁转化作用对解答本题很是关键.这也说明在我们的教学中,要较好地运用“转化思想”解决问题,必须搭建一个较高的知识和方法的平台,即以掌握重要的数学事实和数学知识为前提,也只有这样才能走的更远,飞得更高.

2. 重视圆的性质,重视几何直观

11年全国乙卷中有两道试题涉及到四点共圆.关于圆有很多重要而基本的数学事实和结论.同时,圆在初中的平面几何和高中的解析几何中都占有重要的位置.另一方面,学生在数学解题中往往迷失在数学的形式变换和演绎中,而忘却或忽视了它们的几何直观和数学本质.

题9 (11年全国乙卷理科21题)已知O为坐标原点,F为椭圆C:x2+y22=1在y轴正半轴上的焦点,过F且斜率为-2的直线l与C交于A、B两点,点满足OA+OB+OP=0.

(Ⅰ) 证明:点P在C上;

(Ⅱ) 设点P关于点O的对称点为Q,证明:A、P、B、Q四点在同一圆上.

三、 创新

高考政治命题 篇7

从2010年以来各省市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来看, 以上分析得到了较好的验证, 对各地备考起到了一定的指导作用。此外, 笔者在近年来的持续追踪过程中也发现, 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又出现了新的重大变化, 甚至是里程碑式的进展, 使笔者产生了撰写《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题新走向与备考建议》一文的想法。而这, 不得不从2016年高考文科综合能力测试北京卷第39题 (以下简称“39题”) 这道“横空出世”的好题谈起。可以说, 39题指向学科核心素养, 凸显高考评价功能, 为高考研究性学习试题的命制注入了新的血液, 开启了新的篇章, 树立了新的标杆。

一、例题及答案

某校开展“我为社区献一策”的社会实践活动, 下面是一组同学撰写的调查报告。请在横线处按要求填写内容。

某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调查报告

1. 调查背景

某小区建成于20世纪80年代, 未规划停车位, 且无专门物业公司管理。近年来, “停车难”成了小区居民头疼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 居委会积极采取应对措施。第一阶段, 应部分居民要求, 居委会将小区绿化用地改造为停车位, 但遭到另一些居民的强烈反对。第二阶段, 居委会计划引入外地的“潮汐式”停车经验, 与附近不对外开放停车位的写字楼达成协议:夜间, 小区居民可以在写字楼付费停车;白天, 写字楼里的上班族可以在小区付费停车, 利用“错时停车”共享车位, 盘活闲置资源。但这一计划公布后, 担忧、质疑也随之出现。本调研小组受居委会邀请, 对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展开调查。

2. 调查过程 (1) 文献查阅

①相关报道, 如其他地区的实践经验。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填写一种其他类型的文献资料, 1分)

(2) 访谈及问卷调查

访谈对象:居民、_______、_______。 (填写其他两类访谈对象, 2分)

问卷调查结果:

“潮汐式”停车方案居民意见统计

3. 结论及建议

参考答案:

2. (1) 文献查阅 (示例) :相关法律, 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居民委员会组织法》《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研究成果, 如相关论文。

(2) 访谈对象:居委会、业委会、街道办事处、党员代表、志愿者代表、政府规划部门、社区民警、专家等。

3. (1) 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 居委会积极解决“停车难”问题, 发挥管理居民公共事务等作用。第一阶段, 居委会根据部分有车居民意见将绿地改为停车位, 没有遵循民主程序、听取多方面意见。

(2) 本题可从引导居民参与决策、实施民主管理、完善监督的角度作答。如从其他角度回答, 符合题意, 亦可酌情给分。

示例:居委会可以通过张贴公告, 使居民了解“潮汐式”停车方案的相关信息;通过召开居民会议等形式, 及时沟通、协调不同居民的主张和利益诉求;制定具体停车和收益分配细则, 完善方案。居委会可以组织居民成立停车管理小组, 实施“潮汐式”停车方案, 实现居民自我管理。居委会和停车管理小组应定期公开、汇报停车方案实施和收益使用情况, 自觉接受居民监督。

二、核心素养解读

2016年9月13日发布的《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指出:“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是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是关于学生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等多方面要求的综合表现。”而学生的核心素养最终要具化为不同的学科核心素养, 即学生通过学习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思想与方法而习得的重要观念、关键能力与必备品格。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四个要素。根据思想政治课标修订组专家的讲话精神以及《普通高中各学科核心素养》, 笔者按照“构成要素”、“基本内涵”、“主要表现”进行整合 (参见下表) 。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结合上表, 我们可以看出, 39题主要考查了法治意识 (妥善处理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的矛盾, 创建和谐社区, 需要居民学法、用法、守法、护法) 、理性精神 (妥善处理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的矛盾, 需要关注双方合理关切, 寻求解决问题的最佳契合点) 、公共参与 (妥善处理有车居民和无车居民的矛盾, 需要掌握有序政治参与的路径与方法) 等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从评价角度看, 与其他核心素养一样, 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同样是不可直接观测和度量的。这意味着高考命题考查学科核心素养难度极高、挑战极大。难能可贵的是, 39题给我们初步揭示了学科核心素养类试题命制的一般步骤:

联系生活实际, 创设真实情境→动态生成问题, 指向核心素养→答案走向多元, 引领评价改革。

所谓情境, 是由人的认知、感情、意志、行为和个性等主观心理因素及生产生活场景等客观环境因素构成的, 与活动主体内心体验和感受呈高相关性。素养的形成、发展及检测, 均离不开一定的情境。据公安部交管局统计, 截至2015年年底, 北京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 每百户家庭拥有私家车超过60辆。私家车越来越多, 交通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也越来越严重。39题创设的某小区“停车难”情境, 来源于生活实际, 让考生身临其境, 切实感受到“停车难”给小区居民带来的困扰, 如有车居民在小区找不到地方停车的痛苦、对晚上停车到写字楼可能增加费用的忧虑, 无车居民对小区绿化用地减少、写字楼里的上班族白天到小区停车可能加剧环境污染以及带来安全隐患的担心。通过“感悟角色”“体验冲突”“换位思考”, 为考生接下来探究如何解决“停车难”问题、协调小区居民之间的矛盾, 展示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 奠定了良好的基础。相比之下, 那些离学生生活太远、虚假空泛的情境, 是难以达到39题的效果的。

情境为展示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提供了舞台, 而接下来的问题设计则成为考核考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关键。问题必须基于情境生成, 并结合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主要表现精心设计, 否则, 前面已经创设的情境就会形同虚设。39题紧密围绕同学们对某小区“潮汐式”停车方案的调查研究, 设计的问题涉及考生在调研中获取什么文献、采访哪些对象, 对改小区绿化用地为停车场的方案如何评价, 该小区的民主管理怎样改进。这些问题的设计非常具有启发性和挑战性, 考生如果只是死记硬背书本知识, 不能整合优化书本知识, 储备和调用书本以外的知识, 是很难解答好这些问题的。可以说, 对39题设问解答质量的高低可以客观地检测出考生的学科核心素养层次。

尽管这些年高考命题改革力度越来越大, 且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但高考选拔功能被强化、评价功能被弱化的情况并没有得到根本的改变。某种程度上来说, 高考还是“挑错”考试, 标准答案往往独一无二、至高无上, 因而, 高中教育始终难以走出应试教育的桎梏也就不足为奇了。但是39题让我们惊喜地看到, 答案的设计真正做到了以人为本、走向多元, 如文献的类型、调查对象的选择, 让考生有很大的选择性, 只要符合要求, 都可以给分。再如完善小区民主管理的建议, 既有书本知识的整合, 也有生活知识的运用, 提供的建议多达5种 (这还不包括阅卷专家组针对考生答题情况拓展出来的其他合理建议) , 考生只要答出其中3种就可得到满分。这对高中素质教育的开展无疑是一个巨大的鼓舞。当然, 这种多元化的答案设计也给高考阅卷工作带来一定压力。笔者在和国家化学课程标准研制组核心成员、扬州大学吴星教授探讨这一问题时, 他坚定地认为, 为了中国基础教育光辉的明天、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绝不能因为可能加重高考阅卷负担, 而停下探索和实践“答案多元化”、引领高考评价改革、推进基础教育全面走向“核心素养时代”的脚步。

三、研究性学习试题备考建议

目前新一轮的课程改革还没有正式实施, 但这并不意味着高考会暂时不考核学科核心素养。相反, 笔者认为, 以研究性学习试题为首选题型考核学科核心素养将会成为过渡期高考命题的“兴奋点”。针对39题所呈现出来的新动向, 对备战高考政治研究性学习试题, 笔者有以下建议:

1. 对照主要表现, 提升核心素养

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与生俱来的, 需要我们自觉加以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不是一劳永逸的, 需要我们不断加以提升。本文在前面绘制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图表揭示了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的构成要素以及每个构成要素的基本内涵和主要表现。其中的主要表现完全可以作为检验我们是否具有政治认同、理性精神、法治意识、公共参与等学科核心素养的重要标准。对照主要表现, 结合自身实际, 客观评价我们的学科核心素养现状, 并有意识地加以提升, 是解答好考核学科核心素养类试题的治本之策。

2. 关注生活实际, 养成思考习惯

高考命题的一个重要特点, 就是越来越贴近社会生活实际。这既是保持试题鲜活灵动的要求, 也是考核学科核心素养的需要。学生尽管“身在校园”, 仍要“心系天下”, 坚持理论与实际的双向结合, 即在学习理论时, 不死记硬背, 而是自觉联系生活实际来加深对理论的理解;在观察生活时, “看热闹, 更要看门道”, 自觉运用所学政治、经济、文化、哲学等理论知识分析、解决生活中的具体问题。如39题所揭示的小区“停车难”问题, 可谓司空见惯。然而对有心人而言, 他既可以用社区居委会第一阶段的做法来验证要用对立统一的观点看问题, 又可以用对立统一的观点为完善“潮汐式”停车方案提出合理化建议。

3. 研读高考真题, 掌握答题技巧

高考政治命题 篇8

2009年高考文综全国卷Ⅱ中的第24题, 属于政治试题。该题原文如下:

2008年某国生产甲种商品100万件, 每件商品的价值量为6元。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 其他条件不变, 则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分别为:

A.720万元, 6元

B.720万元, 5元

C.600万元, 5元

D.600万元, 6元

对这道题的分析为:由于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种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正比, 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所以当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 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 则2009年这种商品的单位价值量是5元。价值总量等于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商品数量的积, 所以甲种商品的价值总量是600万元, 正确答案为选项C。

对于这道题目的叙述, 我认为是自相矛盾的:

题目中所述内容“如果2009年该国生产甲种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 其他条件不变, ”这里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和“其他条件不变”是自相矛盾的。如果某种商品的生产者普遍提高了劳动生产率, 就会导致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缩短, 从而使单位商品的价值量降低。若其他因素不变, 单位商品的价值量与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劳动生产率成反比 (人教2008年3月第4版必修Ⅰ第14页) 。所以, 社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了20%, 是由于个别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导致的结果, 从而题目中的内容是自相矛盾的。

2010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卷一) 第12题, 同样是一道叙述有矛盾的题目, 下面我们就看看这道试题:

按照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协议, 成员国90%的贸易商品实行零关税。如果以前一件10人民币元的M商品出口到某东盟成员国N国的关税为5%, 本外币间的汇率为1∶8。2010年该商品实行零关税, 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 其他条件不变, 则一件M商品在实行零关税之前和之后出口到N国的价格用N国货币单位表示分别为:

A.80, 84 B.84, 80

C.84, 64 D.84, 100

根据题意, 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应该是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市场生产条件来形成, 而不是仅由中国国内市场生产条件来形成。所以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应该由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个更大的市场生产条件来形成。那么, 这道题的正确答案就应该是选项B。但参考答案给的是C选项。参考答案之所以给出C选项, 是认为这个时候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仍然是由中国国内的市场生产条件形成的, 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是社会劳动生产率, 由此在2010年M商品实行零关税之后, 中国生产M商品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5%, 提高之后劳动生产率是四分之五, 根据劳动生产率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成反比的原理, 所生产M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就成了原来的五分之四, 价格也就成了原价的五分之四, 那么出口到N国后用N国的货币单位表示就是64。由于题目本身的理解失误, 参考答案也随之出现了失误。这也是这道题在2010年失分率高的原因。

笔者同时也分析了2011年全国卷文科综合能力测试 (卷一) 第12题, 同样是一道计算题, 试题如下:

2010年某企业的生产条件处于全行业平均水平, 其单位产品的价值量为132元。产量为10万件。如果2011年该企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10%, 而全行业的劳动生产率提高20%, 其他条件不变, 则该企业2011年生产的商品价值总量为:

A.1452万元B.1320万元

C.1210万元D.1100万元

该题所给的参考答案是选项C, 这道试题同样是在考价值规律。根据价值规律的内容, 结合这道题的材料和答案进行分析可知, 材料的内容是前后一致的, 不存在歧义, 根据价值规律计算出的结果就是C选项, 与参考答案一致。

高考政治命题 篇9

函数是数学永恒的主题, 函数、方程、不等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 其中函数是核心, 函数的思想方法贯穿于整个高中数学的始终.导数是研究函数变化率、解决函数问题的有力工具, 引入导数的内容后, 拓展了高中数学学习研究的领域, 也为高中数学解题增添了新的工具和新的思路.高考对函数的考查是全方位、多层次、多角度的, 对导数的考查突出其工具性作用.近几年高考试题逐渐加大了该部分考查的难度, 函数与导数、不等式的考题立意新颖、生动、灵活, 试题呈现综合化、技巧化等新的特征.构造一个较为复杂的函数作为载体进行综合考查成为高考命题的一大趋势, 函数的解析式不再局限于指数函数、对数函数与两个函数的和或积的形式, 其形式更加多样化、复杂化, 使得试题具有很强的导向作用.这些试题对函数与导数的知识与能力的考查达到了必要的广度与深度, 做到了勇于创新, 涉及函数的单调性、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不等式的证明、函数的实际应用, 综合考查了考生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及函数与方程思想的应用及推理、探究能力.

高考考查函数概念及性质的考题, 一般以客观题为主, 难度在客观题中属较高层次, 有一定的区分功能.主要涉及函数的定义域、值域、单调性、奇偶性、周期性、图象、导数的应用以及利用函数性质研究抽象函数.函数与导数、不等式的综合问题一般是压轴题, 也是新课标高考命题的热点.命题的特点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解决曲线上某点处的切线问题;二是利用导数研究函数的运算、单调性的判断、求极值与最值问题等, 这也是高考命题的重中之重, 试题有一定的难度, 多与含参不等式、方程等知识结合在一起, 综合性较强, 甚至作为压轴题出现;三是函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此类问题受概率的冲击, 高考命题所占比例较小.函数建模是该部分的难点, 要熟练运用常见函数模型, 正确利用基本初等函数的性质和导数这个工具解决数学模型中的最值问题.总之, 导数已由解决问题的辅助工具上升为解决问题的必不可少的工具, 所以导数及其应用历年都是高考重点考查的内容.

高考中单纯考查不等式性质的题目不多, 但不等式知识可以渗透到高考的几乎每一个考点.不等式作为一种工具经常与函数和方程整合在一起, 用其研究函数和方程的有关题目;再就是利用函数和方程的理论研究不等式, 如根的分布问题、恒成立问题、解析几何中参数的取值范围问题等都是高考命题的重点内容, 在高考题中往往以综合题出现, 高考中还常以应用题的形式考查函数、方程和不等式的综合问题. 另外, 不等式的证明是高中数学的重要内容, 也是将来进入大学学习不可缺少的技能, 同时也是高中数学的一个难点, 更因其题型广泛、涉及面广、证法灵活等特点备受命题者青睐, 亦成为历届高考中的热点问题.但高考中几乎不可能单独出现不等式证明的试题, 命题方向重在逻辑推理能力, 在题目的设计上, 常常将不等式的证明与函数、导数、数列、三角综合.比较法是不等式证明的最基本方法, 综合法的应用反映了学生对已知条件和所学知识的驾驭能力, 这两种方法都是高考的重点考查内容.比如2013年陕西卷理科第21题第 (Ⅲ) 问, 可见加强不等式应用能力, 就是提高解综合题的能力.

一、突出对“函数性态”等基础考点的考查

例1 (2013年广东卷) 设函数f (x) = (x -1) ex-kx2 (k∈R) .

(Ⅰ) 当k=1时, 求函数f (x) 的单调区间;

(Ⅱ) 当k∈ (1 /2 , 1]时, 求函数f (x) 在[0, k]上的最大值M.

解:由题意知, 第 (Ⅰ) 问k=1, 显然用常规方法求解;第 (Ⅱ) 问需要对极值及其端点值进行大小比较.

方法与规律:含参数的函数的单调性判断问题是高考对导数应用考查的重点内容, 解题应优先考虑定义域, 求导后转化为函数的零点问题.解决本题的关键是对函数求导后比较f (0) 与f (k) 的大小, 通过构造函数h (k) , 证明h (k) ≥0在 (1 /2 , 1) 上恒成立, 从而确定函数在给定区间的最值.在备考中需要加强函数单调性、极值、最值问题等函数性态的训练, 注重与恒成立不等式问题相结合的试题.

二、能力立意, 知识融合, 综合考查函数与导数、函数零点、不等式证明

1.根据不等式的本质意义, 转化为求函数最值问题进行证明不等式

例2 (2013年全国课标卷Ⅱ) 已知函数f (x) =ex-ln (x+m) .

(Ⅰ) 设x=0是f (x) 的极值点, 求m, 并讨论f (x) 的单调性;

(Ⅱ) 当m≤2时, 证明f (x) >0.

解:本题主要考查导数的几何意义, 考查利用导数证明不等式等知识, 意在考查考生综合运用知识能力以及转化与化归的思想.第 (Ⅰ) 问属常规问题;第 (Ⅱ) 问是不等式证明, 证明的关键在于转化, 双变量转化为单变量.

2.构造函数, 运用不等式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例3 (2012年天津卷) 已知函数f (x) =x -ln (x+a) 的最小值为0, 其中a>0.

(Ⅰ) 求a的值;

(Ⅱ) 若对任意的x∈[0, +∞) , 有f (x) ≤kx2成立, 求实数k的最小值;

解:试题分为三问, 题面比较简单, 给出的函数比较常规, 因此入手对于考生来说没有难度.第 (Ⅰ) 问, 应用导数研究函数单调性、极值; 第 (Ⅱ) 问, 解含参数的不等式, 注意题中参数要讨论所有的限制条件, 从而做到不重不漏;第 (Ⅲ) 问, 证明不等式, 利用数列求和, 结合放缩法证明不等式.

方法与规律:不等式综合问题中的最值与范围是一个难点, 解决此类问题应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一是根据不等式与函数的对应关系, 通过构造相应的函数, 转化为函数在指定区间上的最值或范围问题来求解;二是根据不等式性质, 综合所求、所证及已知条件构造不等关系, 灵活构造不等关系是解题的关键, 也是此类问题的难点所在.另外, 不等式的证明, 在多数情况下需要构造新的函数, 通过合理转化, 巧妙地放缩去完成.此类问题一般作为高考的压轴题出现.

3.构造函数求最值, 转化为最值与零的大小比较

例4 (2013年陕西卷) 已知函数f (x) = ex, x∈R.

(Ⅰ) 若直线y=kx+1与f (x) 的反函数的图象相切, 求实数k的值;

(Ⅱ) 设x>0, 讨论曲线y=f (x) 与曲线y =mx2 (m>0) 公共点的个数;

(Ⅲ ) 设a < b, 比较f (a) +f (b) /2与f (b) -f (a) /b-a的大小, 并说明理由.

解:本题主要考查指数对数与对数函数互为反函数的概念, 利用导数研究两函数图象交点个数和比较大小的方法.第 (Ⅰ) 问设出切点, 利用导数的几何意义求解;第 (Ⅱ) 问求y=ex/ x2与y=m的公共点的个数即可;第 (Ⅲ) 问作差变形, 构造函数, 利用导数得到函数单调性, 进而得出结论.

(Ⅰ) f (x) 的反函数为g (x) =lnx.

方法与规律:本题的命制背景是高等数学里的一个常见的问题:若x≠y, 试比较ex-ey/ x-y与ex+ey/ 2的大小.本题涉及知识点多, 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与灵活性.求曲线的切线方程时, 凸显导数几何意义的应用, 利用导数来求解函数的最值和单调区间, 体现了导数的工具性作用, 是近年高考试题的热点问题.

4.利用函数单调性定义, 转化为两个函数值的大小比较

5.利用导数解不等式恒成立、存在性问题

解:本题涉及了应用导数证明不等式问题以及应用导数求解函数最值问题.第 (Ⅰ) 问, 关键是构造函数, 但根据题意直接证明显然难度很大, 所以应将不等式转化为容易证明的结构形式;第 (Ⅱ) 问要借助于第一问的结论.

方法与规律:函数与不等式的综合, 是历年高考命题的重点和热点, 解决此类问题一般都要构造函数, 通过研究函数的单调性和最值来解决, 但在构造函数时, 要根据已知条件和所解决的问题灵活选择相应的函数, 适时进行调整, 不能不顾实际, 生搬硬套一些常规的解题思路和方法, 否则很容易掉进命题者设计的陷阱.

6.函数的零点与方程的根的探讨

例7 (2013年山东卷) 设函数f (x) =x /e2x +c (e=2.71828…是自然对数的底数, c∈R) .

(Ⅰ) 求f (x) 的单调区间、最大值;

(Ⅱ) 讨论关于x的方程|lnx|=f (x) 根的个数.

方法与规律:本题第 (Ⅱ) 问给出的是一个常规的解法, 也可以变换思考的角度, 由 (Ⅰ) 知, f (x) 先增后减, 即从负无穷增到1 2e+c, 然后递减到c, 而函数|lnx|在 (0, 1) 时, 由正无穷递减到零, 然后又逐渐增大, 故令f (1) =0, 得c =-1 /e2.可见, 同一个问题, 由于观察的角度不同, 可以导致转化目标的不同与方法的不同.

三、贴近现实, 注重应用, 体现数学生活化和数学广泛应用的理念

例8 (2013年重庆卷) 某村庄拟修建一个无盖的圆柱形蓄水池 (不计厚度) .设该蓄水池的底面半径为r米, 高为h米, 体积为V立方米.假设建造成本仅与表面积有关, 侧面的建造成本为100元/平方米, 底面的建 造成本为160元/平方米, 该蓄水池 的总建造 成本为12000π元 (π为圆周率) .

(Ⅰ) 将V表示成r的函数V (r) , 并求该函数的定义域;

(Ⅱ) 讨论函数V (r) 的单调性, 并确定r和h为何值时该蓄水池的体积最大.

解:本题考查运用导数解决实际问题.首先根据蓄水池的建造成本, 得到底面半径r和高h之间的关系, 然后计算出V (r) , 并求出定义域;利用导数的符号判断函数V (r) 的单调性, 再判断其最值.

方法与规律:解决导数的最优化问题的难点在于建立函数模型.本题主要是根据圆锥的体积和表面积公式建立函数模型, 在计算成本时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底面和侧面的建造成本不同;二是蓄水池是一个无盖的蓄水池, 所以底面的建造成本也是下底面的建造成本.建立函数模型的同时要注意实际问题中函数定义域的确定, 要根据底面半径r>0和h>0求出r的取值范围.

高考政治命题 篇10

正是基于这样的评价认识, 在分省命题政策下, 高考英语北京卷首先冲破高考英语写作命题单一、禁锢的传统命题思路, 2004年率先在本市的高考英语卷中引入开放性作文命题。通过分析高考英语北京卷的开放性作文, 发现其已经有了一些鲜明的开放性特点, 但是, 要达到真正的开放, 我们还可以进行更多的探索。

一、已经形成的开放

综观2004年以来高考英语北京卷的开放性作文试题, 其开放性特点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 试题表述客观

客观、公平是试卷命制的基本原则之一。作文试题的命制极容易暗含命题者的主观倾向, 因此命题者应尽量选用客观性比较强的语句、语调呈现所提供的作文材料, 尽力避免或排斥材料叙述过程中所隐含的主观判断及主观情感, 否则, 考生的立意与命题者的倾向一旦产生冲突, 形成对立而不一致时, 考生将会牺牲自己的想法去迎合命题者的观点, 从而影响考生写作水平的发挥。综观全国卷和分省卷, 命题者在叙述时流露主观倾向性的问题普遍存在。如2008年的浙江卷提示语为:

人们完成工作的方式通常有两种:独立完成和合作完成。两种方式各有特点。请你以“Working Individually or Working in a Team”为题, 按照以下要点写一篇英语短文:

(1) 独立完成:自行安排、自己解决问题。

(2) 合作完成:一起讨论、相互学习

(3) 我喜欢的方式和理由

且不说对工作方式的“合作”与“独立”的二元划分是否合理, 这种把个人的认识强加于人的做法本身就值得商榷。而北京卷的开放作文, 在这种强加于人的做法上有了很大改观。2008年北京卷的开放作文如下:

In an English speech competition,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the judges how you understand it.

提示语只是提示考生写作的背景为英语作文比赛 (an English speech competition) , 读者对象为作文比赛的评委 (judges) , 写作内容为对图画的理解, 叙述方式比较客观, 尽量让材料自己说话, 去除了以往材料叙述中的明显倾向性的阐释或评价。从外在形式来看, 将原来的表述模式“材料———命题者阐释或评价———写作要求”, 简化为“写作要求———材料”的表述模式。这种处理方法, 能比较有效地避免流露命题者的主观倾向, 让考生的立意角度大大增加。

2. 价值取向多元

分析北京卷的开放作文, 可以发现这些作文命题反映出多元的价值观念。如2006年北京卷的开放作文就是要求考生就下面的街头雕塑向自己的外国朋友谈谈自己的看法。

试题材料———街头雕塑, 颇具对比性。从雕塑中的人物特征看, 性别特征形成对比——一男一女、年龄特征形成对比———一老一少、穿着特征形成对比———女孩时髦老人传统;从雕塑情景看, 时髦女孩正坐在一张似乎是公园里的椅子上操作电脑, 老者站在她身边。这样的雕塑, 可以让学生形成褒贬均有的多角度观察事物的价值判断, 旨在考查学生多元化的思辨能力。

这种设置的深层意义在于彰显不同主体的价值观念。不同主体从自我的价值观出发, 对同一事物的认识并不一定是一致的, 有时甚至完全相反:如有的学生可能从现代人过度地依赖电脑, 从而会给人的记忆、思维等带来缺陷的角度理解这个雕塑;有的考生则可能是从现代科学高度发达, 电脑应用会带来很多优势这样的角度来理解。判断的不同, 缘于个体的价值观念建立的基础不同。

另外, 从心理学角度来看, 材料中的电脑、雕塑等物品特征为北京城市考生所熟悉, 比较接近于考生的生活实际, 有利于考生真实地表达自己的思想, 由此达到了价值观念多元化的开放性命题目标。

3. 情境真实可信

情境真实性既是交际性测试和任务型测试的基本要求[2], 也是开放性试题命制的基本原则。如果写作的背景没有真实性的基础, 这样的开放就是伪开放, 就会把考生导入幻想、滥想;这样的开放就会脱离理性、脱离生活实际, 把开放变为随心所欲的胡编滥造。情境真实性是指开放作文题的写作背景而言, 就是说开放题的提出往往基于真实性情境, 一般具有现实性依据。例如, 2008年的高考英语北京卷写作背景为英语作文竞赛, 2007年为英语课堂上向同学描述图画并谈谈对其的理解, 2006年为跟外国朋友逛街时看到街头雕塑、谈论雕塑, 2005年为课堂上讨论。这样的写作背景在实际中都是真实存在的, 应该说都具有真实性, 所以从写作情景真实性角度审视, 北京卷的开放性作文保证了真实性。

二、有待形成的开放

高考英语作文要真正开放, 命题者还可以开拓思路, 进一步加以改进, 具体来说, 我们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高考英语开放性作文尝试。

1. 文题选择范围的开放

文题范围选择开放的通常做法是多题选一。多题选一是指命题者为考生 (作答者) 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作文题目、作文话题, 提供两则或两则以上的作文材料, 由考生根据自己的知识积累、兴趣爱好、性格特点、作答能力自主选择其中的某一个题目 (话题) , 按要求构思成篇、完成作文的一种开放手段。这种手段有两种呈现方式:一种是提供几个不相关的题目;另一种是提供一个问题的不同方面, 规定“可任写一个方面, 也可兼写几个方面”, 将一个问题从不同的角度化为几个题目。

多题选一相对于单一命题来说, 更多地关注到作答者的个体差异, 不同的考生感受生活、接触生活的情况不同, 思维方式也存在着差异。用一个题目或范围来考查所有的考生, 对没有此种生活经验的考生而言客观潜伏着命题的不公平, 作答时就很难避免不受该命题的干扰, 从而影响到已有写作水平的发挥。多题选一可以扩大命题的范围, 尽可能照顾考生生活经验的差异。多题选一可以组合不同思维类型的题目或话题, 命题时为了照顾考生思维方式的差异, 可以将形象思维的命题与抽象思维的命题组配;为了照顾考生不同层次的写作水平, 可以将难度层次不同的题目或话题进行组配。无论如何组配作文命题, 其目的只有一个, 就是让参考的学生均有话说, 都能在考试中充分展现个人的写作水平。

但是这种方式目前也存在两个值得思考的问题:首先, 如何把握公正的评判标准。多题选一涉及不同评分标准的制定、阅卷老师的思维转换等问题。这些问题解决不好, 将会直接影响评分的公正性。其次, 如何处理搭配问题。即多个命题如果难度不一, 或者是远离学生的生活经验及思维空间的话, 就可能使卷面上的多题, 变成实际作答中的一题, 大大降低了试卷命制时试题多向性的开放意图。

2. 题目结构的开放

题目结构的开放, 是从高考命题的历时角度提出来的。近5年北京卷的开放作文试题的结构大致为:写作要求+写作提示+写作材料。写作要求的内容大致是写作的根据 (一般是要求根据提示写作) , 写作词数要求 (一般要求词数不少于50) ;写作提示, 即写作要求的具体化, 交待写作背景、阅读对象、写作内容 (如演讲稿、作文比赛稿等) ;写作材料无一例外地为图画。下面以2007年高考英语北京卷的高考开放性作文为例说明。

请根据下面提示, 写一篇短文。词数不少于50。

In your English class,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your classmates how you understand it.

在这个开放性英语作文试题中, 写作要求为:请根据下面提示, 写一篇短文。词数不少于50。写作提示为:In your English class,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your classmates how you understand it.写作材料为图画。

从共时角度观察, 与传统的高考英语作文试题相比, 这样的结构颇具开放性特征;但是从历时角度观察, 这样的结构几年来不曾变化, 这大大地提高了考生和教师对开放性写作的预测性, 导致了考生在备考过程中形成写作程式的僵化, 从而在无意间把开放性试题转换成了封闭性试题。这样的外语写作考试导向, 与培养发散性思维、批判性思维、创造性思维的外语写作教学目的背道而驰。要实现高考英语作文的开放性, 就要注意高考作文题结构历时变化, 减少考生对高考英语作文的机构预期性, 从而测出考生的真正写作水平。

我们可以把北京卷的开放性作文暂且称为读图写作, 其实, 要实现作文结构历时性的开放, 具有多种命题方法。除读图写作外, 还可以有读表写作、读文写作、读句写作、直接提示写作等等, 不一而足。在读图写作、读表写作、读文写作中, 图画、表格、文本也不一定拘泥于一个, 可以是两个或者是多个, 只要注意限制在考生的认知负担范围内即可。

3. 写作背景的开放

北京近几年的开放作文命题写作背景如下:2009年为在英语口语课堂上向同学谈论对一幅图画的理解 (In your spoken English class, your teacher shows you the following picture.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picture and explain how you understand it.) ;2008年为英语演讲比赛 (In an English speech competition,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the judges how you understand it.) ;2007年为在英语课堂上向同学描述图画并谈自己对其的理解 (In your English class, you are asked to describe the following picture and explain to your classmates how you understand it.) ;2006年为在街头向外国朋友谈自己对一尊雕塑的感受 (You and your Australian friend Jim are visiting a city in China where you see the street sculptures as shown below.You and Jim are discussing what the artist is trying to say.Now you are telling Jim how you understand this piece of art and what makes you think so.) ;2005年为在课堂上向同学谈对教师展示的一幅图画的理解 (In your English class, the teacher shows this picture of a little boy looking into a mirror, and asks the class to discuss it.Your classmates have different understandings.Look at the picture carefully and tell the class how you understand the picture.Write what you would say on the next page.) 。研究这些写作背景可以发现, 北京卷的高考英语开放作文写作情景与学校场景高度相关, 如2009年、2008年、2007年、2005年都把写作的场景定位在校内场景中, 更有甚者, 2009年、2007年和2005年的写作场景都设定为课堂。种写作场景校园化甚至课堂化是开放性作文中的封闭性败笔, 它的负向引导功能为:封闭学生的视野, 使学生脱离社会生活实际, 导致学生外语写作幼稚化、学院化。

高考英语开放性写作应凸显考题对现实的关注, 要求考生要立足现实、审视现实、思考现实生活、反映生活实际。作文紧密地联系生活, 这是外语学科实践性特质的必然要求。写作同生活联姻, 是近年外语教学生活化改革实践中达成的共识, 应该在高考英语写作情景中体现出来。

考虑到高考大规模、高利害的特点, 高考英语作文应该是一种有限度的开放, 并不能对其进行自由主义式的开放, 这就要求我们在开放与封闭之间寻找最佳的平衡。对于高考英语写作命题还有哪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开放、怎样开放、应该开放到何种程度、如何科学评价开放性试题的答案等问题, 还有待更多的理论探讨和实践验证。

参考文献

[1]黄根初.数学开放题及其教学[OL]www.ecnuce.org, 2004-07-08.

上一篇:远程保护层开采下一篇:经济运行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