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备保障能力

2024-05-14

装备保障能力(精选十篇)

装备保障能力 篇1

关键词:部队,装备保障能力,逻辑结构

在新军事变革浪潮推动下,战争形态正在快速由机械化战争向信息化战争过渡,战争形态的转变必然会对传统的战斗力生成模式造成猛烈冲击[1]。因此,我们必须依靠科技进步和创新,推进战斗力生成模式转变。装备保障能力是战斗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战斗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必然要求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的转变。对装备保障能力的内涵,或者说对其内在结构认识不足,必然导致对装备保障能力的认识模糊,从而不能明确已有的装备保障能力是什么,将来要生成什么样的装备保障能力,因此,明确装备保障能力内涵是研究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模式转变的前提。

1 装备保障能力的认识概述

装备保障能力作为军队作战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衡量军队是否具有持续作战能力的重要标志,又是保持和提高战斗力不可或缺的重要支撑。因此,各国历来十分重视装备保障能力生成、提高、保持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我国近年来,随着军事斗争准备的日趋紧迫,加快了对于装备保障能力的研究和探索,关于装备保障能力的理论层出不穷,对装备保障能力内涵的认识也不断加深。

但是,对于装备保障能力的界定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相关的能力概念散见于一些单项能力的描述中,如维修保障能力,供应保障能力等。论文将这些主要的理论观点归结为要素观和功能观两种观点进行介绍。

1.1 装备保障能力的要素观认识

装备保障能力要素观认识侧重于从构成装备保障能力的诸多要素的角度,来描述装备保障能力的内涵,认为装备保障能力要素水平是决定装备保障能力高低的关键,认为装备保障能力是部队各基本要素综合效能的反映。

但是,装备保障能力要素观认识对装备保障能力具体有哪些要素构成,一直没有形成统一的认识。一些学者认为,能力主要由装备品质、人力资源、保障体制、手段设施、保障管理几个方面组成[2]。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维修保障能力的形成是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在特定的环境中,通过组织指挥并在信息要素和生存要素的影响下而形成的,各个要素既相互作用,又各有独特的作用。构成维修能力系统的要素有:人力资源,物力资源,组织指挥,环境要素,信息要素,生存要素[3]。也有些学者从要素观的角度对我军信息化装备保障能力进行了描述: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能力,是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力量编成的基本依据。其主要包括:各军种信息化作战装备保障力量,上级加强的信息化装备保障力量以及地方支援的信息化装备保障力量的数量;参战信息化装备保障力量的技术特长;主要保障装备的技术性能;支援、配合军队实施装备保障的地方装备保障力量的综合素质等[4]。

装备保障能力的要素观认识,对构成装备保障能力的要素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但是并没有对装备保障能力要素形成统一的系统的认识,对装备保障能力要素之间的关系缺乏研究,对能力要素之间如何整合缺乏认识,对装备保障活动和装备保障任务关注较少。

1.2 装备保障能力的功能观认识

装备保障能力的功能观认识,着眼于装备保障任务和装备保障活动,认为装备保障能力是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体现出来的,是在一个动态的过程中表现出来的。军械工程学院龚传信教授在《军事装备学教程》中将军队装备保障能力定义为一定条件下实施保障行动和完成保障任务的实际能力[5]。军事交通学院王志敏教授在《车辆勤务系统分析》中指出:车辆保障能力是组织运用车辆保障部队建设、作战和其它行动所能达到的程度,其主要评价因素:车勤人员素质,车辆及保障设施、设备的数量状况,车辆器材备件供应能力,能够引入保障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数量与分布情况,保障环境条件和任务,使用管理和组织指挥能力等[6]。

另外还有一些学者认为:维修保障系统完成其功能的能力就是维修保障能力,维修保障能力既取决于它的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又同外部环境因素(作战指挥、装备特性、科技工业的供应水平及运输、存储能力等)有关[7]。汽车维修分队战时维修能力的概念的界定:汽车维修分队战时维修能力就是战时汽车维修分队保证完成维修任务的能力,它是确保车辆装备保障和恢复到良好的技术状态的本领,是用于车辆维修保障的人力、物力、组织指挥、环境、信息等有机结合、综合作用的结果[3]。

但是,装备保障能力的功能观认识,过度的关注于装备保障活动所达到的效果,对如何具备装备保障能力和对能力如何生成关注较少。

2 基于系统整合观的装备保障能力表述

2.1 系统整合原理简述

现代系统观认为,世界的各个部分及其构成的整体,都是以系统的形态存在着。所谓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整合原理揭示了系统整体功能和其部分功能之间的关系,人们常常简单地表述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并形象地表述为“1+1≠2”[8]。

系统整合原理的较为严格而完整的表述[9]:一般情况下,系统整体功能不等于其所有部分功能的简单加和。具体说来,可能有下述三种情况:

(1)当系统整体和其部分都具有某种功能时,整体功能可能大于、小于和特殊情况下等于其部分同类功能之和。

(2)系统可能具有所有部分都不具有的新的功能。这一现象称为系统整体性态的涌现。

(3)系统作为整体亦可能不具有部分的某些功能。这一现象称为部分功能的隐没,或称非完全整合。

对于一个特定的系统,其整体功能与部分功能之间究竟取何种关系,依赖于部分之间的关联———整合(或称组织化)状态。在以自然系统和工程技术系统为背的传统系统科学中,系统的整合状态通称为结构。在有主观能动性的人参与的系统中,为了更精细和准确地反映系统整合的复杂性,系统的整合状态划分为结构与运行两个层次[10],社会系统的组元、结构、运行和环境,共同决定了系统的功能———这一规律称为系统功能原理[11]。系统功能原理的内容不仅容括了反映部分与整体之间功能关系的系统整合原理,还扩展到了影响系统整体功能的各种因素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联。

部分整合为整体(系统)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存在与演变的一种基本形式,因此,系统整合原理,不仅揭示了自然界进化规律的真谛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真谛,它在许多科学中都具有基础地位。以系统整合原理为基础,一些社会领域可以构建出具有严密逻辑的准公理化的科学体系。

2.2 基于系统整合观的装备保障能力内涵

基于系统整合原理和系统功能原理,可以对装备保障能力这一基础概念给出新的科学定义和分析,并由此可以对装备保障能力的逻辑结构进行深入的研究。

根据上述对原理的认识,对装备保障能力内涵的认识做如下总结:

(1)装备保障能力是通过各种能力元素按照一定关系连接而成的能力系统。其功能的发挥是这些能力元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就是说,不仅要有人员、装备、器材、维修机构、指挥机构等元素(装备保障系统的组元)的存在,而且需要将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在要素之间建立关联。

(2)装备保障能力是多层次的,能力元素也是多层次的。装备保障系统本来就是一个具有多层次的复杂系统,既包括人员、装备、技术、器材等基本组元,也包括维修机构、指挥机构等组织子系统,而且包括与保障系统相关联的环境网络。这种多层次的复杂结构也决定了装备保障能力的多层次性,能力元素的多层次性。

(3)装备保障能力的体现是通过完成装备保障任务体现出来的。装备保障任务的层次性决定了装备保障能力的层次性。

3 装备保障能力的逻辑结构分析

本文把装备保障能力作为诸多装备保障能力元素以一定关系连接而成的系统进行研究,从系统整合的观点出发,力求既能揭示装备保障能力内在本质,又能表达明确,使装备保障能力的表述能够在装备保障领域进行良好的沟通,具有全面性、可分解性、层次性和系统性,同时不失动态性。简单的用一句话来说,就是要使装备保障能力的概念具体化,可以助其逻辑结构框架对装备保障能力进行有效的培育、提高和运用。

按照上述要求,论文将任务逐层分解,依据任务层次的不同将装备保障能力划分为了:微观—资源层次,中观—组织层次,宏观—环境层次三个层次的保障整合能力每一个层次都由元素能力与框架能力组成,认为能力是蕴藏于装备保障实践活动之中的,即能力的载体是装备保障实践活动。其逻辑结构框架如图1所示。

其中,元素能力是装备保障系统所涉及的各个层次的构成元素所具备的能力。元素能力是装备保障能力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是掌握和运用能力的基础。框架能力是关于装备保障系统所涉及的各个层次所构成的元素之间的整合能力。

3.1 装备保障能力的载体

任何能力的实现,必然借助于一定的载体和中介,这就是人的社会实践。离开了装备保障活动,再好的能力元素,也无法转化为实际的装备保障能力。因此,装备保障实践活动是装备保障能力的主要载体,是装备保障能力各要素发挥作用的平台。

3.2 宏观———环境层次

部队装备保障系统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其作为一个活动要素处于装备保障环境网络之中,所谓装备保障环境网络是指部队装备保障系统外部环境的总称。装备保障系统环境网络,由环境元组成,环境元包括装备使用单位、后勤部门、司令部门、防卫协同部门、敌情、我情、民情、地理等,可分为内部环境和战场环境。装备保障任务的顺利完成,离不开装备保障环境网络。

部队装备保障环境层次的整合能力是部队装备保障机构整合装备保障系统环境网络的能力,主要包括部队装备保障机构自身的预测能力、决策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和对内部环境的协调能力以及对外部环境的适应能力。图2为环境整合能力示意图。

3.3 中观———组织层次

组织整合的实质是组织内部资源与知识的共享和整合[12]。部队装备保障中观-组织层次的整合能力是部队装备保障系统对内部各组织机构的整合能力,包括装备保障各机构完成其各自任务的能力(元素能力),以及组织间的协调能力、信息沟通能力和协作能力等。其中元素能力包括:轮式车辆装备保障能力、轮式装甲装备保障能力、履带式装甲装备保障能力、其他装备保障能力、器材保障能力等。如图3所示。

3.4 微观———资源层次

部队装备保障资源层次的整合能力是对装备保障资源的整合能力。装备保障能力资源是装备保障系统中最基本的构成要素。笔者将部队装备保障资源分为知识资源,人才资源,装备资源和信息资源。

其中,知识资源可以分为显性知识和隐性知识,显性知识包括装备保障理论资料、技术资料、法规资料等,隐性知识包括理论水平积累、技术水平积累、知识的共享程度等。人才资源包括装备保障指挥军官、技术军官、技术士官等。装备资源包括抢救类装备、抢修类装备、检测类装备、特种类装备等。信息资源包括装备信息、保障人员信息、保障装备信息、战场环境信息等。如图4所示。

4 结束语

装备保障活动分析方法 篇2

装备保障活动分析方法

借助于使用与维修工作任务分析(O&MTA,Operation and Maintenance Tasks Analysis)的结果,在描述保障系统运行机理的过程模型基础上,提出了装备保障活动分析方法.从使用保障和维修保障两个方面抽象出保障活动的频数和执行时间这两个基本属性,并给出了计算方法.通过建立装备群使用任务要求与保障活动频率之间的.解析关系,结合保障活动时间属性,依据保障活动之间的层次关系,进行分析汇总计算,最终得到装备保障系统的保障时间参数和保障资源使用时间参数,进而可以对保障系统进行评价,对保障资源的数量进行预测,可以为装备研制部门进行装备群保障系统设计、分析及构建保障方案提供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作 者:郭霖瀚 康锐 张侦英 Guo Linhan Kang Rui Zhang Zhenying 作者单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程系统工程系,北京,100191刊 名: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 ISTIC EI PKU英文刊名:JOURNAL OF BEIJING UNIVERSITY OF AERONAUTICS AND ASTRONAUTICS年,卷(期):35(4)分类号:V215.7关键词:后勤 维修 建模 分析 logistics maintainability model analysis

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篇3

1 建立评估指标体系的原则

建立档案馆(室)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一项繁杂而困难的工作,一般来说,评估指标的范围越宽、数量越多,确立评估指标的重要顺序就越难,处理和建模过程就越复杂,歪曲系统本质特性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建立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就必须遵循一定的原则,在全面分析系统的基础上进行指标草案的拟定、统计处理及综合归纳。这些原则应该包括:系统性原则、客观性原则、安全保障原则、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原则、静态与动态相结合的原则。

2 指标体系要求

档案馆(室)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是指反映档案馆(室)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评估对象各个要素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和集合。档案馆(室)档案技术装备保障活动是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能力评估也体现在诸多方面。制定一个从各方面反映档案馆(室)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的指标体系,是正确评估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的基础和先决条件。评价指标体系的选取是否合适直接影响到综合评价的结论,评估指标建立时要把握以下几方面要求:第一,要有涵盖性。它要能包括档案馆(室)档案技术装备保障各个主要方面的主要活动,没有大的缺陷和缺项。第二,要有独立性。即每项指标都要能考核出相应的保障能力,而不是相互交叉、重复。第三,要有实用性。即指标明确合理,既不偏高也不偏低,经过努力确实能够达到。第四,要有系统性。即每项指标既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它们有着内在的逻辑关系,都是为检验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所服务的。

3 指标体系内容

构建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首先,要明确档案技术装备保障能力是档案馆(室)各基本要素综合效能的反映,主要由档案技术装备品质、人力资源、保障体制、手段设施、保障管理几个方面组成。(如图)

指标要素的拟定一般采用结构模块法,即由上到下,分层确定的方法。可以分别设置它们的二级、三级指标甚至更多级的指标。以“档案技术装备品质”要素块为例,进行二级指标设置,一般可分为可靠性、维修性、保障性。必要时还可以往下进行三级指标以及更多级指标的设置。

4 指标体系权重

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问题,实质上就是评估标准的重点放在何处,也是定量评估的主要体现。一般的加权是根据不同的评估角度而指派不同的数值。因此,权重是在相对特定的情况下确定的,适用某一场合的权重并不一定适用另一种场合,因而,在评估前要根据考核评估的重点和内容重新确定本次评估的权重。

在统计理论和实践中,权重是表明各个评价指标(或者评价项目)重要性的权数,表示各个评价指标在总体中所起的不同作用。权重有不同的种类,各种类别的权重有着不同的数学特点和经济含义,一般有以下几种:按照权重的表现形式的不同,可分为绝对数权重和相对数权重。按照权重的形成方式划分,可分为人工权重和自然权重。按照权重形成的数量特点的不同划分,可分为定性赋权和定量赋权。按照权重与待评价的各个指标之间相关程度划分,可分为独立权重和相关权重。

注:本文为2012年度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档案技术装备评介指标体系与评价方法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为:2012-R-30。

装备保障能力 篇4

关键词:军械装备,装备保障,部门领导,能力标准体系

1 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定位

1.1 军械装备的部门分类

军械装备是指各种枪械、火炮、弹药、陆军战术导弹、光学仪器、雷达、指挥仪、移动电站、防暴装备以及冷兵器等的总称[1]。

按照军械装备的业务内容区分, 主要可以区分为军械装备规划、军械装备研制、军械装备生产、军械装备采购、军械装备使用、军械装备供应、军械装备储供、军械装备维修、军械装备退役、军械装备报废、军械装备销毁处理等部门[2]。

1.2 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岗位的科学区分

为了针对岗位制定切实可行、针对性强的能力标准, 必须要对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岗位进行一个科学合理的区分。

1.2.1 区分原则

为了更好地明确岗位能力标准和有效展开培训, 对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岗位的区分应该把握以下几个原则[5]。

一是相似区分原则。所谓相似区分原则, 是指将部队类型相同、主要预定任务相近的部队相应岗位进行合并, 如均为战略预备队的师级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岗位可以进行合并考虑制定岗位能力标准, 同时, 可以采用相同的培训模式进行培训。

二是同层级区分原则。即在考虑制定岗位能力标准和设计优化培训体系时, 可以按照同层级岗位进行合并, 如可以按照集团军军械处长制定统一的岗位能力标准和研究其对应的培训体系和方法, 基本可以满足这一层级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能力素质形成和提升的需求。

三是按机构类型区分原则。如仓储机构军械装备部门领导, 可以单独区分为一类, 即可以将后方仓库的仓库主任、副主任、业务处长划归为一类, 进行相应的岗位能力标准制定, 以及设计其培训体系, 可以更加有针对性的展开培训。

1.2.2 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岗位的区分

按照上述原则, 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岗位区分, 大致可以区分为4大类, 即按照部队装备 (保障) 机关、修理部 (分) 队 (化试验机构) 、仓储机构、销毁机构。

2 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框架

知识、能力和素质是支撑人才培养模型的基本介质, 是培养信息化条件下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干部的必备素材, 形成了人才培养目标的整体内涵。信息化条件下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干部的培养, 要综合考虑部队建设和信息作战对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干部的要求、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干部自身发展需要, 以及初、中、高各级衔接等因素, 科学构建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干部的知识、能力和素质体系框架, 为培养出能适应部队需要“厚基础、懂技术、会指挥、善管理、能创新”的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干部明确目标。

军械装备保障领导干部应具备以下几种素质:思想素质、军事基本素质、管理素质、身心素质、信息素质、装备素质。

3 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干部能力标准体系

结合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干部能力素质框架, 我们根据其任务性质, 区分为管理指挥类领导干部和专业技术类领导干部两类领导干部, 每类又分为共77个岗位种类, 并分别构建了具体的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干部能力指标体系和标准。

3.1 军械装备保障管理指挥类领导干部岗位能力指标体系

军械装备保障指挥管理类领导干部岗位能力包括“一个知识、三种能力”4个一级能力指标和12个二级能力指标。根据指挥管理类领导干部岗位特性, 对一级指标“组织指挥能力”的第一项二级指标名称进行不同定义, 指挥军官为“谋划决策”, 参谋军官为“分析谋划”。

3.2 军械装备保障专业技术类领导干部岗位能力指标体系

军械装备保障专业技术类领导干部岗位能力包括“一个知识、三种能力”4个一级能力指标和16个二级能力指标。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 本文结合军械装备保障各岗位领导干部的级别、职责等的不同, 依据指标层次, 拟制了四类19个层次军械装备保障领导干部的岗位能力具体标准, 其中指挥管理类包括装备 (保障) 机关的军官, 装备修理部 (分) 队和装备仓储、销毁机构的指挥军官、参谋军官等;专业技术类干部包括装备修理部 (分) 队和装备仓储、销毁机构的专业技术军官、作战 (使用) 分队专业技术军官等相对应的岗位。修理部 (分) 队主要专业技术类人员岗位按学科专业聚类合并为机械、电子信息、机电、光学 (电) 和制配7个专业技术门类。

4 结论

信息化战争和新型军械装备的列装, 使军械装备保障呈现出许多新要求和新特点, 这些都对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岗位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认真分析与研究当前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定位, 建立了较完善的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干部的能力素质框架, 并结合其任务性质和岗位需求, 构建了指挥管理类和专业技术类领导干部的能力指标体系, 为实现新的能力素质的形成和提升奠定了基础, 进而为军械装备保障部门领导能力素质及时形成和提升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焦秋光等.军事装备管理学[M].军事科学出版社.2004, 03.

[2]郑怀洲等.军事装备管理学[M].装备指挥技术学院.2000, 08.

[3]车先明等.美国陆军转型:全力打造全谱优势.外国军事学术[J].2003年l2期, 第35页.

[4]袁浩川, 沈延安.对构建“合训”学员部队基层管理能力培训体系的思考[J].军队管理论坛.2010, 03.

[5]王通讯.微观人才论[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第217页.

野外装备保障训练浅谈 篇5

关键词:野外装备 训练 成果

中图分类号:E2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5)07(a)-0245-01

1 野外装备保障训练存在的矛盾问题

当前,野外装备保障训练存在一些矛盾问题,制约着装备保障训练水平的持续提升。

(1)思想认识有偏差。当前,基层部队更多注重的是军事训练,对于装备保障训练,从上到下还没有形成共识。个别单位组织部队进行野外训练,重点关注作战分队训练管理情况,对装备保障训练关注不够;装备保障机关对修理分队野外装备保障训练检查指导不够,倾向于抓装备维修保障,弱化了训练管理和质量调控。

(2)训练内容不充分。部分单位野外装备保障训练没有体现出野战化的味道,还是倾向于单兵专业精练,忽视班(组)协同保障内容训练和抢修抢供科目训练;注重加强专业训练,没有结合实战同步加强官兵野外生存训练、地形图使用训练、北斗系统操作和通信装备操作训练等;部分单位消极保安全,基本不组织夜间装备抢修保障训练。

(3)组训形式较单一。部分单位在组织野外装备保障训练时,为了便于训练管理,组训形式较为单一。装备保障机关倾向于一体化指挥平台等共同科目训练,很少组织装备保障指挥集中研究和指挥合练;装备保障分队为方便人员管理,组织野外训练通常人员集中,场地共用,看上去训练秩序很正规,实则不符合装备保障专业较多、组训要求不同的实际。

(4)条件设置不配套。部分单位在组训时,训练条件设置没有充分利用野外沟壑、山地等自然环境,而是选择乡间道路、水库边上等简单地形;缺少课题性环境设置,没有结合部队承担的年度演训任务构设敌方对抗力量,没有引入敌情;由于信息化知识的缺乏,不会利用现有通信装备及民用设施,构建较为复杂的电磁环境。

2 搞好野外装备保障训练的有效途径

野外装备保障训练是部队实战化保障能力提升的重要阶段,必须研究解决当前存在的矛盾问题,切实搞好野外装备保障训练,提升实战化装备保障能力。

(1)充分认清野外装备保障训练的重要地位。野外装备保障训练是提升实战装备保障能力的基础性工作[2]。首长机关在训练指导上,应把装备保障训练放在与作战训练同等重要的位置;装备保障机关检查部队工作,应更加突出装备保障训练组织、落实、质量方面的检查,引导基层分队正确认识装备保障训练的重要意义,督促装备保障分队研究训练,提升维修保障能力。

(2)不断完善野外装备保障训练内容。一是夯实基础训练,充分利用部队外训时机,突出加强装备保障人员越野体能训练、野外生存训练、地形图使用能力训练、北斗系统训练以及单兵通信装备操作使用训练。二是突出专业训练,保障机关突出装备保障指挥和临机处置训练,装备保障分队干部突出指技结合训练,装备保障专业兵突出“一专多能”训练和抢修抢供训练。三是突出夜间训练,着眼实战需要,分内容组织夜训,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综合。

(3)持续改进野外装备保障训练形式。装备保障机关突出研讨式训练,充分利用后方指挥车等平台,集中组织实战化装备保障指挥训练研究;装备保障分队干部采取按专业所属加入相关编组展开技术指导和自身训练;装备保障专业兵突出按专业编组训练和按任务编组训练[3],根据实际需求,灵活组训形式,探索不同作战背景下执行装备保障任务能力需求,锻炼提升实战保障能力。

(4)构设装备保障训练的实战条件。一是选择贴近实战的自然环境,根据抢修抢救课目,选择生疏典型地域,按图行进,加大走、吃、供、保、修难度;二是设置敌方对抗力量,根据可能敌情,设置真假目标、烟幕、炸点等,构设敌情;三是设置电磁环境,协调通信部门,充分发挥手中通信装备作用,通过限制手段模拟、现有装备模拟、引入通信对抗力量等手段,构设复杂电磁环境。

3 提升野外装备保障训练质量需把握的几个问题

野外装备保障训练,关键是要瞄准实战要求,落实实战化训练,持续提升野外装备保障训练质量。

(1)“保障行动”与“防卫行动”相结合。未来作战,战场环境将更为复杂,装备保障力量的安全将受到多方面威胁,必须加强防卫训练,不断提高自身生存能力。把战斗中装备抢修保障训练与装备抢修力量自身防卫训练结合起来,在野外装备保障训练中,融入战术元素,锻炼提高保障力量的野战生存能力和实战保障能力。

(2)“机关指导”与“分队保障”相结合。为提高战时装备保障能力,夯实基础训练、练精专业训练后,应组织装备保障机关和修理分队进行协同训练,达到力量部署与作战行动相一致、应急情况指挥与应急保障行动相协调、装备抢修抢救行动与自身防卫相同步。重点练习装备保障机构开设与展开、各作战保障编组任务的区分和协同、指控协同通信联络的组织与实施、防护防卫组织与实施等,检验装备保障指挥机构与修理分队的协同能力。

(3)“装备演练”与“战术演习”相结合。在装备保障机关与分队合练的基础上,组织带有战术背景的装备保障演练,或者结合部队年度实兵演习、演练,在基本指挥所统一指挥下,突出指挥所间协同、装备保障行动与作战行动协同、装备保障力量之间协同等内容演练,增强训练的针对性和实战性,提高实战条件下装备机关的组织指挥和修理分队的协同作战保障能力。

参考文献

[1]张振忠,袁筱刚.装备保障信息化研究初探[J].装甲兵工程学院院报,2004, 18(1):14-16.

[2]李玉强,曹晓辉,蔡培.新形势下加强装备精确保障的几点思考[J].通用装备保障,2014(12):14-15.

装备保障能力 篇6

关键词:消防器材,建设,战勤保障,能力

消防器材装备建设作为战勤保障体系的基础, 对于高危灾害事故中灭火救援战斗力的形成和保持更具有强大的推动作用。当前的社会条件下, 消防部队抢险救援任务的多样性和不可预见性导致了战勤保障具有突发性的特点, 事态发展难预料、时间长短不确定等多种因素, 使战勤保障在“量”上很难把握, 必须随着任务的变化和事态的发展随时变换保障手段, 做出快速反应。然而, 由于地形不熟、情况不明, 官兵体能消耗大、器材装备损耗增多, 需要补给的物资品种多、数量大、时间紧, 特别是生化灾害等特种事故的救援, 处置技术性强、要求高, 对技术装备的依赖性大等多种因素, 更需要消防部队常备各类灭火救援物资, 随时满足战备需要。

目前消防器材装备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 管理制度不健全。部分单位对现有的车辆器材装备缺乏系统、科学、有效的管理机制, 有管理制度的, 也只是停留在文字上, 没有真正落到实处, 使消防器材装备管理流于形式。首先, 缺乏技术装备专业人才, “培训年年搞, 人员年年换”, 没有一支稳定的装备技术管理人才队伍。其次, 装备管理人员变动频繁, 有的职责不明确, 有的是身兼数职, 又未经专业培训, 无专业知识, 因而在实际工作中器材装备并没有得到有效的管理和使用。

第二, 维护保养不到位。一些单位对使用过的器材装备只停留在对装备外表的清洁、整理上, 而忽视严格按要求对装备进行全面、细致的检查、修复和补给, 导致一些消防装备因不能得到及时维护, 性能大受影响, 甚至面临报废的危险。首先, 单位官兵业务素质不高, 因为不懂得科学使用, 盲目操作、无故损坏, 致使昂贵的消防装备报废或提前退役的情况时有发生。其次, 管理者责任心不强, 管理不到位, 维护保养不当, 装备维修技术较低, 导致许多装备未能及时修复使用, 人为造成了装备的浪费。最后, 投入执勤的装备与训练使用的装备没有从根本上加以区分, 造成许多装备器材在训练中过量损耗, 降低了使用效率。

第三, 器材配备不协调。各类器材配备种类、功能不成体系, 常规器材勉强可以维持战备执勤, 装备器材库存量根本达不到配备标准, 更谈不上高、精、尖、新的装备了, 难以适应日益繁重的灭火及抢险救援任务。首先, 常规车辆品种单一, 车型老化, 吨位少、功率小、功能少、性能差, 难以满足社会消防工作需要。一些新购的装备只限于普通的水罐消防车、泡沫车, 已远远不能满足现代火灾和救援任务的需要。其次, 随车器材数量、品种和功能单一, 技术落后。现有的执勤车辆随车器材装备配备标准, 制约了单位在随车配置器材上的灵活性和机动性, 使得在功能配备上, 难以发挥基层战斗单位在火场的最大效能。最后, 消防通信指挥系统建设滞后, 通信设备性能低。火灾三级指挥网络不畅, 有的如同虚设, 有的还停留在靠人喊、打手势等阶段。

作为重要的战斗力生成因素, 新时期的消防器材装备建设应以“标准化、规范化、专业化、现代化”为总体目标, 按照“统筹规划、突出重点、注重实战、加强创新”的原则, 着力解决好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 要树立“装备是重要战斗力”的理念。应以“种类齐全, 功能配套, 结构合理, 适度超前”为目标, 按照“有什么灾害, 配什么装备, 有什么训练任务、配什么训练器材, 缺什么、补什么”的原则, 针对部队执勤训练和执行任务最欠缺而又至关重要的方面, 能“为我所用”, 立竿见影, 显著提高部队整体或局部战斗力。应加强对器材装备的检查和维护保养, 严格落实装备管理使用和维护保养制度, 使装备器材时刻保持完好状态。要继续加大装备建设投入力度, 搞好物资储备管理, 大力推进消防装备建设现代化进程。

第二, 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理念。要实现人员与装备的最佳结合, 充分发挥消防装备建设的人性化特点。消防官兵要进一步发挥现有手中武器的最大效能, 从而实现人与装备的和谐发展。

第三, 装备管理模式要创新。要针对消防装备建设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 研究消防装备管理的新体制、新机制、新制度、新方法。采用科学的管理体制、有效的管理方法、良好的运行机制、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消防装备管理, 提高消防装备管理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充分运用现代管理思想, 完善消防装备管理的组织系统, 通过简洁明了的微机操作实现装备管理的数字化和动态化。

第四, 装备项目要创新。要继续坚持科技强警的战略, 坚持传统装备和信息化装备两手抓的方针。积极为基层推广科技含量高的传统装备, 引进高新尖的装备。要以高科技为支撑, 加快信息化建设步伐, 充分利用国家有关优惠政策购置新设备, 引进新技术知识。

第五, 专业知识要创新。加强各级执勤人员的训练和学习, 提高使用和管理水平, 发挥装备最大效能。要结合消防部队的特点, 把技术培训与岗位学习锻炼有机地结合起来, 实现人员和装备有机结合, 真正发挥装备的整体效能, 体现“练为战”的训练指导思想, 提高实际综合技术应用能力, 以适应现代灭火救援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公安部消防局出新规加强灭火救援装备管理[J].消防技术与产品信息, 2011, (04) :26.

[2]余爱兰.浅议如何强化消防部队资产配备管理[J].财经界 (学术版) , 2010, (05) :48-49.

装备保障能力 篇7

在装备维修保障活动中,具有专业知识的保障人员是主体,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诸要素中最活跃、最具有决定意义的因素,装备维修保障人员素质的高低是实现装备维修保障现代化的关键因素之一。加强装备维修保障队伍建设,培养和造就大批高素质的装备维修保障专业人才,是提高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根本途径[1]。这就涉及到了装备维修人员保障能力的评估。

装备维修人员保障能力的评估是一个复杂的、随机波动的动态系统,在以往的评估中,只用简单粗糙的优秀、良好、及格等评语进行评估,存在着盲目性和随意性,评定结果往往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缺乏真实性和科学性,不能全面准确地反映装备维修人员的专业能力。模糊数学在各领域中的广泛应用,解决了许多难以解决的课题。本文根据模糊数学的原理,采用模糊综合评判的方法,对装备维修人员的保障能力进行评估。

2 模糊综合评判原理

模糊综合评判是指在模糊环境下,考虑多种因素的影响,为了某种目的对一事物做出综合决策的方法。模糊综合评价方法主要是根据模糊问题的各个评价因素,评价标准,自然状态以及各因素的相对重要程度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然后对各被评价对象进行综合评价。

这种方法的优点是:有明确的目标和标准;综合评分时,计入了各项目的权重;将定性判断与定量分析结合起来,比较科学;评价结果有一个精确值,便于比较。但运用这种方法时,项目的确定必须合理,等级不宜过多,权重要有充分依据,科学性才有保证。模糊综合评判的基本原理如下[2]:

2.1 确定评价因素集和评判集

评价因素集是指由影响评价对象的所有因素所构成的集合,记为:

undefined

在这里,“评价对象”是指装备维修人员的保障能力,“因素”指能力评估的指标。

评判集是指由作为评价标准的m种评判等级构成的集合,记为:

undefined

此处评判采取4个等级:优、良、中、差。

2.2 确定评价因素的权重集合

一般情况下,各因素对评价对象的影响是不一致的,因此必须确定各因素的权重ai组成评价因素的权重集合。评价因素的权重分配通常由专家评判组在充分掌握资料和广泛听取意见的基础上给出,权重分配集是U上的模糊集合,一般可记为:

undefined

其中,表示第i(i=1,2,…,n)个因素的权重ai,必须满足归一化条件,即有:

undefined

2.3 单因素模糊评价

进行单因素模糊评价,建立单因素评判模糊矩阵R(Rij),单因素模糊评价子集为:

undefined

他表示针对每一个评价指标,每一个被评价对象在不同级别档次集合下的评价值。评价模糊矩阵R如下:

undefined

2.4 模糊综合评判

得出R与A之后,对数据进行处理,生成模糊评判向量B:

undefined

其中bj(j=1,2,…,m)称为模糊综合评价指标。

3 装备维修人员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建立

对装备维修人员保障能力的评估,需要考虑的因素比较多。为做好此项工作,首先应根据需要进行不同层次的座谈,广泛征求大家的意见和建议,在充分听取各方面意见的基础上,根据有关要求和资料,进行研究决策,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形成评估方案。

评估内容必须全面、科学地反映出被评估人员在工作中体现出来的素质,以保证评估的质量。另外,评估结果应在一定范围内予以公开,便于评估工作接受监督,使结果得到公认。

根据装备维修人员保障能力的特点和工作要求,以及征求有关专家的意见,建立评估指标体系如图1所示。

4 实例分析

以某单位对装备维修人员的维修保障能力评估为例,在此次考评中,由5位专家组成评估小组,以优、良、中、差四级进行评分。

4.1 装备维修人员保障能力评估表

表1为某一装备维修人员的维修保障能力评估表。

4.2 单因素评判矩阵

由评估表得到“能”(U1)的单因素评判矩阵:

undefined

相应的权重矩阵为:

undefined

由此可得指标“能”的结果集B1:

undefined

同理可得“勤”(U2)、“绩”的评判结果集:

undefined

4.3 进行两个层次的综合评判

一级指标评判矩阵R由B1,B2,B3,组成,即:

undefined

一级指标综合权重矩阵为:

undefined

则最终的评判结果集为:

undefined

这一评估结果表明该人员的维修保障能力,17.6%的人认为是优,40.2%的人认为是良,32.7%的人认为是中,9.5%的人认为是差。采用加权平均法对每个等级赋值,如“优”为0.95,“良”为0.8,“中”为0.6,“差”为0.4。设等级赋值后的矩阵为V,被评价的装备维修人员保障能力为H,则:

undefined

从而可以求得该人员的维修保障能力为0.723。

5 结 语

模糊综合评判法应用于装备维修人员保障能力评估,科学地将定性与定量有机结合起来,简单易行,计算结果客观全面,科学准确。评估结果具有可比性,在相同衡量尺度下,既可以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进行纵向比较,而且对于各级指标的设立和权重分配,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另外,因为模糊综合评判法涉及到大量的矩阵运算,结合办公自动化软件应用将使其更为简便。

参考文献

[1]宋建设,曹小平,曹耀钦,等.装备维修信息化工程[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5.

[2]杨纶标,高英仪.模糊数学原理及应用[M].广州: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1.

[3]陈航宇.模糊综合评判法在课程评估中的应用[J].河池学院学报,2005,25(5):71-74.

[4]付鹏,张濡川.自适应神经模糊推理系统及其在态势评估中的应用[J].现代电子技术,2005,28(7):61-64.

装备保障能力 篇8

运用BP神经网络模型进行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时,把对维修保障能力影响较大的参数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维修保障能力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出,并用大量样本按照某种学习规则对神经网络进行训练,通过动态的自适应调整,训练好的网络具有确定的权值和阀值,其能有效地描述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和特征参数之间的非线性关系。神经网络训练完毕,便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来评估电子信息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

1 构建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指标体系

在暂不考虑管理因素的情况下,影响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资源要素有很多。通常运用主成分逐步回归法[1]来选择影响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的主要参数,主要归纳为保障人力资源、保障备件资源、保障设备资源和保障技术资料4个方面,同时4个一级指标下面包含15个二级指标,如图1所示。以15个二级指标参数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作为网络输出。

2 构建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神经网络评估模型

2.1 网络结构设计

典型的BP神经网络主要由三层网络构成:输入层、隐含层和输出层[2],其结构如图2所示。采用三层BP神经网络模型来评估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以所选取的主要特征参数Xi作为网络的输入,以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T作为目标输出,Wij和Wn为所确定的权值。

选用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指标体系的15个二级资源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层信息,则输入单元数为15。电子信息装备的维修保障能力作为输出层,则输出接点数为1。实践证明,隐含层的神经元个数直接影响网络的非线性预测能力[1],由经验公式(β为隐含层节点数,n为输入层节点数,m为输出层节点数,α为1~10的常数)确定隐含节点数为6。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的BP神经网络模型如图3所示。

2.2 BP神经网络算法流程

BP神经网络学习过程由正向传播和反向传播组成[3]。本文选取非线性可微非递减S型函数f(x)=1(1+e-x)为传递函数,采取BP算法,通过网络的实际输出与目标值之间的误差来训练其权值,使实际的输出尽可能地接近期望值。其BP算法流程图如4所示。

2.3 BP神经网络学习参数选取

由于系统的非线性,初始值选取对于输出结果是否接近实际和训练时间的长短有很大关系,一般希望初始加权后的每个神经元的输出值都接近于零,因此初始权值选取在(-1,1)之间的随机数。学习速率一般倾向于选取较小的学习速率以保证系统的稳定性,尽管学习速率较小会导致学习时间较长。一般的取值范围是0.01~0.07,本文选取0.03。

3 仿真设计

3.1 选取样本数据并进行处理

从某电子信息装备维修单位历次的维修保障能力考评成绩中随机选取10组样本数据进行分析。

由于量纲不同,因此将所有数据进行归一化处理以便于比较分析,同时有利于提高神经网络的训练速度。

计算方法是:

式中:X是收集的一组数据;max X和min X是这组数据的最大值和最小值;Xn是归一化的数据,Xn∈[-1,1]。归一化处理后的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样本数据见表1。

3.2学习样本矩阵、目标输出矩阵、待评估矩阵输入

根据样本数据确定样本输入举证,用P表示:

目标输出矩阵为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值,用T表示:

输入待评估样本举证,用Q表示:

3.3 Matlab程序代码设计

3.4 结果输出

网络初始化后,经过246次训练仿真达到设定的目标精度后才停止训练。预测输出矩阵和目标输出矩阵的误差对比如图5所示,具有较高精度。在训练过程中,误差平方和的变化曲线,即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BP神经网络训练图,如图6所示。

对应待评估矩阵Q的仿真结果值为Y=0.784 1。它表示在15个二级评估指标能力值分别为待评估矩阵所给定值时,则该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系统的能力值是0.784 1。

4 结语

针对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评估构建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具有较高的精度,通过对样本的训练和检验,证实用BP神经网络评估电子信息装备维修保障能力是有效的。在评估过程中降低了人为因素影响,保证了评估的客观性和科学性。然而评估模型也存在不完善的地方,比如评估指标不精细、样本量较小等,同时BP神经网络还存在有收敛速度慢,有局部极小值的缺陷等问题[3],这些将在下一步的装备工作中继续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张柳,于永利.装备维修保障系统建模理论与方法[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2.

[2]周林,王君.军事装备管理预测与决策[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

[3]焦李成.神经网络计算[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1993.

[4]同济大学数学系.工程数学线性代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

[5]史峰,王小川.Matlab神经网络30个案例分析[M].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出版社,2010.

装备保障能力 篇9

随着军事装备技术的发展,如何对装备保障能力进行有效、准确的评估,及时、全面、准确、客观地了解装备保障系统现状,对于我军战斗力的形成与保持及指挥决策有着重要意义。目前主要的评估方法有:层次分析法[1]、灰色理论与模糊数学相结合的方法[2]、平衡记分卡法[3]等。这些方法首先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然后构造大量的隶属函数及矩阵来进行评估,然而隶属函数及矩阵的构造较为复杂。针对此问题,结合朴素贝叶斯结构简单、计算复杂度低等特点,本文提出了将朴素贝叶斯应用于装备保障能力评估中的方法。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是最简单的概率分类器,以高效率和良好的泛化能力而著称[4]。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在实际应用中比较成功,然而,其独立性和属性重要性相等的假设限制了其在某些领域中的应用。因此,出现了加权朴素贝叶斯,即根据属性重要性不同,赋予其相应的权值。常见的有:文献[5]提出的采用爬山算法和Monte Carlo技术确定权值的加权朴素贝叶斯分类方法,文献[6]提出的基于特征加权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文献[7]提出的一种基于概率加权的加权方法。由于不同因素对装备保障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本文使用加权贝叶斯进行评估建模,首先建立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然后,以装备保障能力评估值作为类变量,以指标要素为属性变量,构造加权朴素贝叶斯分类器。

1 朴素贝叶斯描述

1.1 朴素贝叶斯

朴素贝叶斯模型,又称朴素贝叶斯分类器,是一个包含一个根节点、多个叶节点的树状贝叶斯网[8]。其结构如图1所示。

其中用X1,X2,…,Xn,C,表示属性变量和类变量,x1,x2,…,xn,c为其值,数据集D中具有N个记录,它们随机产生于概率分布P。对属性值X1=x1,X2,=x2,…,Xn=xn,使用分类器F对类变量C进行分类预测,记CF(x1,x2,…,xn)为分类结果,C(x1,x2,…,xn)为真正的结果[4]。

朴素贝叶斯的基础是贝叶斯公式,即:

p(Bi|A)=p(Bi)p(A|Bi)j=1np(Bj)p(A|Bj) (1)

朴素贝叶斯中有两个重要的假设:① 独立性假设,即给定类变量时,各个属性变量之间条件独立;② 一致性假设,即假设各个属性变量对类变量的影响程度一致。

定义[4] 对概率分布p(x1,x2,…,xn,c),朴素贝叶斯分类模型可表示为:

V(F)=argc(x1,x2,…,xn)max{p(c)i=1np(xi|c)} (2)

分类预测选择具有最大概率的c值,而p(c)i=1np(xi|c)能够较好地保持最大概率c值。因此,朴素贝叶斯分类器具有较高的分类准确性,比较适合于小例子集分类。

1.2 加权朴素贝叶斯

在朴素贝叶斯中,假设属性变量间是独立的,且各属性对分类的重要程度是一致的(权重均为1)。然而,事实并不能满足一致性假设,有些因素对分类影响大一些,而另外一些影响小一些。为了准确反映各属性的重要程度,人们提出了加权朴素贝叶斯,即根据属性重要性不同,赋予各属性不同的权值。加权朴素贝叶斯分类模型可表示为:

VW(F)=argc(x1,x2,…,xn)max{p(c)i=1np(xi|c)wi} (3)

其中wi表示属性Ai的权值,wi的大小反映了该属性对分类影响的大小,值越大说明该属性越重要。目前,研究的重点在于如何确定属性权值。

2 基于加权朴素贝叶斯(WNBC)的装备保障能力评估

本文提出基于WNBC的装备保障能力评估,分类器的构造是建立在合理的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基础上的。因此,可将评估过程分成两步来进行:第一步,建立合理的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第二步,根据指标体系来采集训练样本,构造准确的分类器,以供分类调用。

2.1 建立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是指反映部队装备保障能力评估对象各个要素指标所构成的有机整体和集合。部队装备保障活动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其能力评估也体现在诸多方面。

建立指标体系时,应遵循以下原则[9]:系统性、客观性、发展性、可行性和独立性。由于朴素贝叶斯中的独立性假设,在建立指标体系时,应特别注重独立性原则,体系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联性要小,以满足独立性要求。

根据指标体系的建立原则,可建立某装备装备维护的评估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

2.2 构造分类器

在评估指标体系基础上,采集相关指标要素的训练数据,利用训练数据信息,训练出分类器。实现步骤如下:

步骤1 数据预处理 评估指标体系建立后,为了避免不同能力指标间的不可公度性及对立性影响,必须对能力指标进行规范化处理。常见的能力指标类型主要有效益型、成本型,规范化方法如下:

zi=yii=1nyi2 (4)

为了能够较好地完成分类任务,需要对连续属性的数据进行离散化处理。为了评估分类器的性能,将样本数据集使用5×2交叉确认算法[10]分成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于训练分类器,测试集用于测试评估分类器的准确性。

步骤2 训练分类器 首先,使用训练集训练得到个指标的权重。由于各指标要素对保障能力的影响程度不同,需要计算出各要素的权重。权重的准确性决定了评估的准确性,因此,确定权重的方法的选取非常重要。

本文主要通过相关概率计算来确定权重。计算方法为:对实例中某个属性Xi,当其取值为x时,对于类C,有两个主要的参数,分别为该属性取值对类的相关概率P(Xi|rel)和不相关概率P(Xi|norel)。

Ρ(Xi|rel)=CΟUΝΤ(Xi=xC)CΟUΝΤ(Xi=x) (5)

Ρ(Xi|norel)=CΟUΝΤ(Xi=xC)CΟUΝΤ(Xi=x) (6)

其中COUNT(X)表示X的计数。

因此,对属性值Xi,其权重为:

W(Xi,x,c)=Ρ(Xi|rel)Ρ(Xi|norel) (7)

在得到各指标的权重之后,即可得到分类模型,其加权朴素贝叶斯模型可表示为:

VW(F)=argc(x1,x2,…,xn)max{p(c)i=1np(xi|c)W(Xi,x,c)} (8)

步骤3 分类器性能评估 在实际应用中,我们需要性能较好的分类器来完成分类任务。因此,在训练出分类器后,我们需要对分类器的性能进行评估。在测试集上运行分类器,得到分类器的准确性,来评估分类器性能的好坏。

步骤4 分类 通过训练得到朴素贝叶斯分类器的参数后,调用分类器,将待分类数据进行分类,得出评估结果。

3 评估示例分析

以某装备的维护能力为例,指标体系如2.1节中的图2所示。根据专家知识及调研结果,将装备维护能力分成五个评价等级,即优(C1)、中(C2)、良(C3)、差(C4)、劣(C5)五个等级,同时确定了5个评价等级对应的取值范围Bi。如表1所示。

根据2.1节中的评估指标体系,收集使用该装备的部分单位、部分时间内的相关维护数据,共240个数据集作为样本数据集,其中类数为5,属性数也为5。表2为其中的部分数据。

实验根据基于Matlab的贝叶斯分类器实验平台MBNC进行,根据2.2节中构造分类器的步骤进行实验:

(1) 数据预处理 根据式(4),将数据进行规范化处理,然后将连续属性的数据离散化,得到新样本数据集。由于需要进行分类性能的评估,将新的样本数据集根据5×2交叉确认算法得到10对训练集和测试集。训练集用于训练分类器,测试集用于测试评估分类器的准确性。

(2) 使用训练集进行分类器的训练 首先根据2.2节中权重计算方法,计算每个训练集上各个属性的权重,然后平均10个训练集的计算结果,表3显示了最终各指标要素的权重;得到指标要素的权重后,即可根据公式8得到加权朴素贝叶斯的分类模型。

(3) 分类器性能评估 将训练得到分类器分别在10个测试集上运行,表4显示了各个训练集上分类准确性和平均准确性。

本次实验训练的分类器在测试集上的分类准确性为88.89%,分类性能较好。

(4) 分类 为了评估某单位使用该装备的维护能力,对该单位近3年的维护数据进行分类评估,得到该单位的维护能力。其结果如表5所示。

由表中数据可看出,该单位在2009年的维护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主要原因在于该装备的平均维护成本明显减少。可为该单位提供维护决策提供数据支持。

4 结 语

朴素贝叶斯假设属性之间独立及属性重要性一致,实际应用中难以满足此假设。因此,人们提出加权的朴素贝叶斯,以满足实际应用。本文根据加权朴素贝叶斯的特性,结合现有装备保障能力评估的思路,提出基于朴素贝叶斯的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方法。阐述了评估方法的步骤及每个步骤的主要工作,加权阶段使用基于相关概率的计算方法进行加权。评估示例分析说明,基于WNBC的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方法是可行的。根据各指标要素的权重可以为提高装备保障能力提供决策支持,即为如何提高保障能力做出决策依据。

摘要:全面、客观、准确地进行装备保障能力评估,对于我军装备战斗力形成与保持及指挥决策有着重要意义。针对现有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中独立性原则,结合朴素贝叶斯独立性假设,提出将加权朴素贝叶斯应用于装备保障能力评估中的研究。以保障能力评估值为类变量,以指标要素为属性变量,通过样本训练,得到各属性加权值,构造出成熟的分类器以供调用。通过实验,证明其可行性,为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提供参考。

关键词:朴素贝叶斯,加权朴素贝叶斯,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参考文献

[1]徐泽水.关于层次分析中几种标度的模拟评估[J].系统工程理论于实践,2000,26(7):58-62.

[2]郭煌,郭建胜.灰色理论和模糊数学相结合的装备保障能力评估模型[J].火力与指挥控制,2009,34(3):75-78.

[3]王美乂,张凤鸣,杨明.平衡记分卡法在航空装备维修能力评估中的应用研究[J].航空维修与工程,2006(6):29-31.

[4]王双成.贝叶斯网络学习、推理与应用[M].立信会计出版社,2010.

[5]Harry Z,S S.Learning Weighted Naive Bayse with Accurate Ranking[C]//Fourth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Data Mining(ICDM’04),2004.Brighton,UK.2004:567-570.

[6]程克非,张聪.基于特征加权的朴素贝叶斯分类器[J].计算机仿真,2006,23(10):92-94.

[7]白似雪,梅君,吴穹,等.一种基于概率加权的朴素贝叶斯分类[J].南昌大学学报:理科版,2009,33(2):191-194.

[8]张连文,郭海鹏.贝叶斯网引论[M].科学出版社,2006.

[9]胡剑文.武器装备体系能力指标的探索性分析与设计[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9.

提升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浅析 篇10

【摘要】本文从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现状出发,深入剖析了制约人才培养质量的原因。重点探讨了提升人才培养质量,需要科学谋划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强化一流教员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等策略。

【关键词】航空装备 人才培养质量 教员队伍建设 顶层设计

一、引言

人才与装备是战斗力的两大基本要素。近年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各种新型武器装备配发部队。航空兵部队要适应的武器装备更新加速、作战遂行任务多样、作战对象层次不一、战场环境日益复杂的需要,现人才与装备完美结合,突破当前制约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各种“瓶颈”因素,提升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已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课程体系建设不适应部队任职岗位的需要

一是部分任职教育院校是由学历教育院校直接转型而来。在转型的过程中,课程体系,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标准带有明显的学历教育印记,“新瓶装旧酒”的现象十分普遍。然而,任职教育在课程设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组训形式等方面与学历教育有着明显不同,不允许把任职教育主要以培训、短训、轮训等方式进行的教学灵活性变成随意性[1]。

二是随着一线部队改装新型航空装备,航空装备保障由原来的粗放式维护向科学维修、精细化管理和全寿命保障转变,由此所引发的保障岗位和任职要求变化是任职教育院校未曾预想到的。

三是培训对象不同,造成规划课程体系难以统筹兼顾。由于任职教育一般都是短期的,培训对象的知识、经验、阅历、素质差别又大,客观上造成规划课程体系时要实现统筹兼顾有一定困难。特别是培训对象不同,课程标准和教学设计又都要重新修订和设计,烦琐又费力。

(二)教学条件设施落后于一线部队的现有装备

一是为加快航空兵战斗力生成的需要,新的航空装备都是优先配发一线作战部队。同时,这些航空装备的经济价值高、信息化程度高、材料工艺先进、相应技术资料保密要求严格。任职院校一般不能直接获得实际装备,技术资料的获取上也有着种种障碍,同时,在实践教学条件建设落后一线部队也就显得“理所应当”。

二是长期以来,承担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的一些院校在航空装备的改装和换装过程只承担了理论教学的任务。教员没有亲身实地参与航空装备保障任务,更没有机会参与到航空装备的研发和验证过程中,造成了面向实际岗位、面向具体装备的实践(验)教学条件建设长期滞后。教学硬件条件建设上落后和软件上教员装备保障能力的不足,造成培养航空装备保障人才质量不能适应一线航空兵部队需要。

三、提高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提升对策探讨

(一)科学谋划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顶层设计

一是准确定位培养目标。准确定位各类人才的培养目标,是做好任职教育顶层设计的关键所在,也是制定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方案、改革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改善教学环境和教学管理机制的依据。搞好人才培养目标设计,应注重不同类型、不同层次人才培养目标的特殊性,重视各级各类人才在多个岗位的任职需要和发展潜能。要着眼岗位的任职需要设置教学内容,在“快、新、特”上做足文章。

二是围绕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岗位和战时需求设置课程。任职教育必须紧紧盯住任职岗位对知识、能力、素质的具体要求,准确界定应达到的培养目标和程度,做到纵向衔接,横向贯通。以研究的问题或课题为中心,打破学科界限,重组知识体系,坚持宽口径、跨学科设置课程,突出课程的综合性、实践性和应用性。

(二)强化一流的教员队伍建设

一流的教员是培养高素质航空装备保障人才的基础。办好任职教育,教员可谓是牵一发而动全身。任职教育质量和效益的高低,取决于教员对部队人才需求把握的程度,取决于教员所做学问的水平,取决于教员研究学员的成效,取决于教员将上述研究成果运用于教学过程所产生的实际效果。

教员的核心业务是研究学问与教书育人。一所院校的专业、课程、教学内容,无不源于教研人员长期钻研、创造、积累而成的学问,这些学问的水平和质量,在一定意义上决定着院校培养空装备保障人才的水平和质量。。

(三)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

一方面,把课堂延伸到航空装备保障一线,把教学训练、科研创新工作紧密地与重大训练任务结合,把院校拓展到部队训练现场、科研前沿研究所、工厂生产一线和航修厂修理流程甚至有借鉴意义的地方相关单位,实现育人和用人过程的无缝对接。同时,经常派教员深入部队、研究所、工厂和航修厂作业一线及时跟踪学习航空装备保障方面的新技术、新技能、新工艺和新需求,既锻炼了任职教育教师队伍的岗位任职能力,同时还弥补了院校在实际装备和实践教学条件方面的不足。

另一方面,把一线部队具有丰富工作经验的航空装备保障骨干选拔到任职教育院校来任教,充实教员队伍。聘请部队的高工、厂所的专家、其他院校的教授及相关专业的学者为任职院校的兼职教师,丰富教学内容,扩展教学体系。邀请在各个领域(涵盖管理、教学、科研、工程实践、前沿理论等)有着丰富实践经验、丰硕理论成果的领导和专家来学院讲座授课。或采用联合办学或合作科研的方式把装备资源和人力资源纳入到任职院校的教学资源中来。

四、结束语

总之,任职教育的探索和实践是今后一个时期全军院校面临的共同课题。坚持以部队人才需求为牵引,采用创新思维、科学谋划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顶层设计、强化一流的教员队伍建设、采取“走出去”和“请进来”相结合等对策,利用部队、工厂、研究所和其他院校的人才和装备资源,提升航空装备保障人才培养质量,适应部队发展的潮流。

【参考文献】

[1]谢鑫鹏,张大鹏.关于军队院校任职教育的几点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2009,(8)

[2]吳洪波,李福坤,李德.任职教育教学的几个构成特征[J].科学时代,2010,(17)

[3]胡志刚,胡生明,范玉芳,邓晓蕾.新军事变革背景下外国军事院校任职教育发展的主要趋势[J].比较教育研究,2006,(3).

上一篇:科学研究工作下一篇:广告互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