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验结论

2024-05-17

试验结论(精选九篇)

试验结论 篇1

洛湛铁路永州至岑溪段良梧特大桥系DK435+839里程处单线铁路桥梁, 位于广西梧州市, 上部结构形式为后张法32m预应力钢筋混凝土简支梁, 下部结构形式为混凝土矩形空心桥墩, 桥跨形式为16×32m, 桥全长534.20m, 桥址位于丘陵地段, 沟谷幽深, 两边为坡地, 植被以林地夹杂灌木为主, 相对高差100m。设计基础为钻孔桩基础, 2#~8#桥墩混凝土矩形空心墩, 其他10个墩台为实心墩台。

良梧特大桥5#和6#墩为混凝土矩形墩, 墩身高59.4m, 是洛湛铁路第一高墩桥, 根据《客货共线铁路工程竣工验收动态检测指导意见》, 为该桥在运营中取得结构受力状态、整体的动力性能有关科学数据, 洛湛铁路建设指挥部组织对高墩墩顶位移和动力特征值、动应变进行现场试验。

(二) 试验方法

为提高荷载效应, 动载试验荷载采用双机联挂+车辆编组 (《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第11.3.7条) 。加载试验列车编组:2台DF4+5台C62, 具体型号见表1, 其中车辆满载道砟。动载试验测试内容:试验跨梁体竖、横向振幅、基频和高墩墩顶横、竖向振幅。

(三) 理论分析

1. 有限元理论模型

根据施工设计图, 采用有限元分析软件Midas建立有限元模型, 上部结构简支梁采用梁格法建立空间梁单元模型, 模拟每跨简支梁由两片T型梁组成的结构形式;下部结构采用变截面梁单元模拟高墩, 截面严格依据设计图纸拟定;基础部分通过刚度换算建立模拟桩基础受力特性的有限元模型, 提高全桥有限元模型的模拟精度。有限元模型包括了全桥16跨简支梁和17个墩台, 进行检测段的上、下部结构有限元模型 (见图1) , 针对本桥检测目标, 确定最不利检算截面位置为墩底截面, 结合现场实际, 承载系数分析的实际检算截面为距离墩底2m处的墩身截面, 5#和6#墩处桩基础长14m>12m, 截面尺寸采用控制档截面尺寸。

2. 结构动力特性理论分析

动载测试主要分为动力特征测试和动应变及动力系数测试。本小结完成相关的理论分析。

(1) 动力特征测试理论分析

动力特征测试的主要测试内容为振型和频率, 在MIDAS中, 基于模型可以进行桥梁的动力特性分析, 得到各阶的振型和频率。

(1) 全桥模态分析

计算模型按设计图取整个桥梁参与计算, 其中未考虑桩的影响和桩土共同作用, 结果详见表2。

(2) 墩身模态分析

选取5#、6#高墩进行单墩模态分析, 计算结构见表3。

(2) 动应变及动力系数测试理论分析

理论分析中, 动应变的测试主要是通过动应变与静应变的比值来确定动力系数, 在《铁路桥涵基本设计规范》 (TB10002.1-2005) 中对钢筋混凝土连续梁的动力系数按如下公式计算:

当顶上填土厚度h≥1m (从轨底算起) 时, 不计列车竖向动力作用;

式中α=4 (1-h) ≤2, L以m计, 为桥梁跨度。

按最不利情况计算, 道碴厚度按实际情况取为50cm, 桥梁跨度取边跨的32m, 计算出动力系数为1.194, 与设计图纸中h取60cm, 动力系数为1.155, 本成桥试验理论分析采用的动力系数为最不利条件下的数值。

(四) 动载试验

1. 试验目的

桥梁结构动力特性指标、车-桥振动反应特性等是评判结构整体刚度、运营状态的重要指标, 《铁路桥梁检定规范》明确规定了铁路桥梁检定评判指标, 主要有:桥梁自振频率;列车过桥时的横向振幅;列车过桥时的横向加速。

另外:列车过桥时的动活载效应高于对应的静活载效应, 设计中这种动力放大作用是采用动力系数来考虑的, 为校验设计参数选取的合理性, 测试动力系数是动测的另一个重要项目。

因此, 桥梁结构的动力荷载试验的目的是测试桥梁结构的自振特性、车辆动力荷载与桥梁结构的联合振动特性以及动力系数, 以便与规范规定的限制或设计值对比, 评判结构的安全性和合理性。

本桥结构动力分析采用大型有限元程序MIDAS, 分别采用梁单元等不同单元来建立理论模型, 全面分析结构的动力特性和动力反应。动载试验主要工况有脉动、行车和刹车等。

2. 小结

从良梧特大桥动载试验测试结果及理论分析可看出:

(1) 试验荷载作用下 (V≤80km/h) , 5#至6#跨 (试验跨) 梁部跨中横向最大振幅 (横桥向最大动位移) 为, 满足《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第10.0.5条关于横向振幅通常值的要求, 更满足安全限制[Amax]=L/9000=3.5mm的要求。

(2) 试验荷载作用下 (V≤80km/h) , 实测横向最大自振频率为1.25Hz, 小于, 未满足《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第10.0.5条中表10.0.5-2关于实测横向最低自振频率通常值的要求。

(3) 为了保证空载货车 (或混编货车) 通过时车轮抗脱轨的安全度, 适应不同车速条件的桥跨结构横向自振频率f不宜小于《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第10.0.6条中表10.0.6所列计算值。当v≤80km/h时, 桥跨结构横向自振频率f不宜小于55/L0.8=3.4375Hz, 实测为1.25 Hz, 未满足《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第10.0.6条关于桥跨横向自振频率的要求。

(4) 桥跨结构的横向振动加速度, 规范要求, 当列车通过时, 桥跨结构在荷载平面的横向振动加速度不应超过1.4m/s2, 实测横向振动加速度为0.6646m/s2, 实测结果小于规范值, 横向振动加速度满足要求。

(5) 依据《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第10.0.7条规定, 当H1/B=60/5.816=10.32≥2.5, 5#、6#墩属于嵌岩桩基础中高墩。

当v≤60km/h时, Δh=0, 墩顶横向振幅应小于

当v>60km/h时, Δh=1, 墩顶横向振幅应小于

而实测值为0.8984mm, 实测结果小于规范值, 满足规范要求;

墩顶横向自振频率应大于等于, 实测墩横向最小自振频率为1.225, 实测结果大于规范值, 满足规范要求。

(6) 行车试验中, 实测5#和6#墩墩顶最大顺桥向动位移为0.2585mm;在6#墩顶截面紧急刹车时, 实测6#墩顶最大顺桥向动位移为1.2145mm, 对比分析, 行车试验中高墩墩顶位移很小, 说明该桥桥墩纵向刚度较大。

(7) 理论计算的该桥竖向第1阶自振频率分别为3.098Hz, 横桥向一阶自振频率为1.152Hz, 均比相应的实测值3.13Hz和1.25Hz小, 说明该桥实际竖向刚度、横向刚度较理论大, 且与静载结果吻合。

(8) 实测跨中竖向最大动位移为分别0.6944mm, 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加, 各跨跨中竖向动位移响应基本呈现显增加趋势。

(9) 实测该桥第一阶临界阻尼比为2.7658%, 与一般桥梁结构临界阻尼比1.0%~5%接近, 属正常范围。

(10) 在各行车试验中, 通过墩底动应变测定动力系数最大值为80km/h下的1.1726, 较理论计算值1.194小, 大于设计值1.155;实测平均动力系数为1.145, 小于设计值。表明高墩桥梁在列车高速运行过程中, 高墩墩底的动力反应非常明显。

(11) 由实测数据分析, 动力系数与列车运行速度存在一定的增长关系, 运行速度越高, 动力系数越大。

(五) 结论与建议

1. 结论

对洛湛线良梧特大桥预应力混凝土简支梁桥高墩部分进行成桥检测, 于2009年6月11~12日采用DF4机车及C62敞车编组进行了良梧特大桥连续梁桥部分的静、动载试验和外观检测。综合理论分析和检测结果, 得出如下结论:在动力特征值的试验中, 通过脉动试验、行车试验和制动试验, 测得了桥梁在振动中的动位移、加速度及动应变波形, 通过计算分析, 并按照《铁路桥梁检定规范》中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判。

(1) 试验荷载作用下 (V≤80km/h) , 5#至6#跨 (试验跨) 梁部跨中横向最大振幅 (横桥向最大动位移) 为Amax=1.4301mm, , 满足《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第10.0.5条关于横向振幅通常值要求, 更满足安全限值[Amax]=L/9000=3.5mm要求。

(2) 试验荷载作用下 (V≤80km/h) , 实测横向最大自振频率为1.25Hz, 小于, 未满足《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第10.0.5条中表10.0.5-2关于实测横向最低自振频率通常值的要求。

(3) 为了保证空载货车 (或混编货车) 通过时车轮抗脱轨的安全度, 适应不同车速条件的桥跨结构横向自振频率f不宜小于《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第10.0.6条中表10.0.6所列计算值。当v≤80km/h时, 桥跨结构横向自振频率f不宜小于55/L0.8=3.4375Hz, 实测为1.25 Hz, 实测桥跨横向自振频率不能满足《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第10.0.6条关于桥跨横向自振频率的要求。

关于 (2) 和 (3) 条不满足规范限制要求的进一步分析和说明:

(1) 第10.0.6条款为“不宜小于”, 并非必须满足;

(2) 第10.0.5条和第10.0.6条条款中自振频率的限值计算式仅与桥跨度有关, 与墩高无关, 本桥为60m墩高的高墩结构, 高墩对结构横向自振频率有很大影响, 可见该条款限值计算式与墩高无关不甚合理, 文献[1~3]表明, 该规范制定时, 统计到的高墩墩高不足60m, 一般均在45m一下, 表明规范的限制并不适用于本桥, 而本桥的横向频率与文献[1~3]基本相当。

(4) 桥跨结构的横向振动加速度, 规范要求:当列车通过时, 桥跨结构在荷载平面的横向振动加速度不应超过1.4m/s2, 实测横向振动加速度为0.6646m/s2, 实测结果小于规范值, 横向振动加速度满足要求。

(5) 依据《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第10.0.7条规定, 当H1/B=60/5.816=10.32≥2.5, 5#、6#墩属于嵌岩桩基础中高墩。

当v≤60km/h时, Δh=0, 墩顶横向振幅应小于

当v>60km/h时, Δh=1, 墩顶横向振幅应小于

而实测值为0.8984mm, 实测结果小于规范值, 满足规范要求;需要说明的是本桥高墩横向振幅值与文献[1-3]实测值基本持平, 而文献[1]明确指出, 横向振幅“《检规》的通常值对矩形中的高墩也不合适, 对于高墩限值偏大”。

墩顶横向自振频率应大于等于实测墩横向最小自振频率为1.225, 实测结果大于规范值, 满足规范要求。

(6) 行车试验中, 实测5#和6#墩墩顶最大顺桥向动位移为0.2585mm;在6#墩顶截面紧急刹车时, 实测6#墩顶最大顺桥向动位移为1.2145mm, 对比分析, 行车试验中高墩墩顶位移很小, 说明该桥桥墩纵向刚度较大。

(7) 理论计算的该桥竖向第1阶自振频率分别为3.098Hz, 横桥向一阶自振频率为1.152Hz, 均比相应的实测值3.13Hz和1.25Hz小, 说明该桥实际竖向刚度、横向刚度较理论大, 且与静载结果吻合。

(8) 实测跨中竖向最大动位移为分别0.6944mm, 随着行车速度的增加, 各跨跨中竖向动位移响应基本呈现显增加趋势。

(9) 实测该桥第一阶临界阻尼比为2.7658%, 与一般桥梁结构临界阻尼比1.0%~5%接近, 属正常范围。

(10) 在40~80km/h行车速度下的各行车试验中, 通过墩底动应变测定动力系数为0.1102~0.1726, 最大值为80km/h下的1.1726, 较理论计算值1.194 (道砟厚度50cm) 小, 大于设计值1.155 (道砟厚度60cm) ;实测平均动力系数为1.145, 略小于设计值。可见, 空心高墩的动力作用明显, 这是今后设计需要注意的问题。

2. 总体评价

综合以上结果, 可得出如下总体评价:

该桥结构动力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主要结构反应值小于设计或理论值, 结构试验的校验系数基本符合规范要求, 桥梁的竖向刚度、墩顶横向振幅、横向加速度满足规范要求, 横向和竖向基频高于理论值, 总体刚度大于理论值。

实测横向自振频率不满足《铁路桥梁检定规范》第10.0.5条的“实测横向最低自振频率通常值”和第10.0.6条“适应不同车速条件的桥规结构横向自振频率f值”要求, 笔者分析, 这主要是该规范适用墩高范围并未覆盖到本桥的高度所致。

综合考虑结构的实际刚度均大于理论计算值, 可以认为:该桥结构符合基本设计要求, 能满足设计的使用要求。

3. 建议

基于《铁路桥梁检定规范》中第10.0.5条的“实测横向最低自振频率通常值”和第10.0.6条“适应不同车速条件的桥规结构横向自振频率f值”计算公式中均未包含墩高参数、仅与跨度有关, 而同等跨度下, 墩越高横向自振频率越低, 这是一般规律。因此, 《铁路桥梁检定规范》中以上两条款对于低墩、中高墩 (45m以下) 是比较合适的, 但对高墩结构应有待进一步研究, 建议通过资料收集、统计分析和研究, 进一步完善高墩结构的相关限值和完善规范相关条款。

参考文献

[1]李运生, 阎贵平, 王元清, 张彦玲.铁路桥梁梁墩体系墩顶横向振幅的参数影响分析[J].铁道建筑, 2007, 3:21-24.

[2]施州, 夏招广, 葛玉梅.高墩大跨连续梁铁路桥动力试验[J].西南交通大学学报, 2006, 41 (3) :349-354.

让结论自然成 篇2

实践一

【教学预设】先让学生自学,弄清圆的面积推导过程,然后让学生运用公式进行计算。

【过程描述】学生自学课本,老师引导:“还有其他的方法吗?”学生却只认准书上把圆通过等分后拼合成长方形的方法。在老师的再三“启发”下,学生才被动地动手操作,把圆通过等分拼合成三角形、梯形……

【课后反思】学生在课前的预习或家长的辅导下已经初步掌握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方法,思维形成了定势,而老师要求学生把圆拼合成其他图形时,有个别学生已经在下边悄悄地运用面积公式进行计算了,可见这种动手操作只是让学生在课堂上扮演“操作工”的角色。看来应当从学生的认知起点入手进行教学,于是我进行了第二次的实践。

实践二

【教学预设】先了解学生的认知基础,提问:能用什么方法推导圆的面积公式?引导学生拓展思维,得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过程描述】教师提问:圆的面积可能和什么有关系?学生开始了大胆的猜想:圆的面积可能与直径有关;圆的面积与周长有关……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匆忙中,我只好搜集一小部分学生的猜想,“圆的面积与半径有关”,草草收场……

【课后反思】学生的大胆猜想不无道理,而这些猜想与圆的面积公式推导还要费一番周折,由于课堂时间有限,老師显得手忙脚乱。对学生不同的猜想,又应该从哪一方面入手呢?在这节课的反思下,我又进行了新的尝试。

实践三

【教学预设】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进行教学——会用公式的学生动手拼合推导公式;掌握课本的推导方法的学生尝试把圆拼合成其他的几何图形,从而正确理解公式的含义。

【过程描述】教师提问:你对圆的面积已经知道了什么?反馈结果同上。于是老师又问:你能用什么方法验证这个公式呢?学生都说是从书上看来的,此时老师顺藤摸瓜:你还能通过什么办法证明这个公式?学生在讨论后动手拼合,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课后反思】这节课,老师教得轻松,学生学有所获。学生通过预习或“道听途说”得来的结论而呈现出来的一种“会”是一种假象,只有经过深层次探究,深入理解,共同验证得来的结论才是经得起考验的。通过对《圆的面积》这节课多次的实践,我对课堂教学有了更深的认识:结论应当让它自然成。

(作者单位 福建省南平市延平区塔前中心小学)

试验结论 篇3

一、对评估结论的再认识

1. 评估结论的概念

《资产评估准则——评估报告》第二十五条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在评估报告中以文字和数字形式清晰说明评估结论。通常评估结论应当是确定的数值。经与委托方沟通, 评估结论可以使用区间值表达。”目前对于评估结论仍缺乏一个权威的定义。可以形成共识的是, 评估结论是最终的评估结果, 是评估报告的核心内容和最有价值、最重要的组成部分, 而评估报告只是评估结论的有效载体和法定包装形式。所谓结论, 在逻辑上是指从前提推论出的判断, 在一般意义上是指对人或事物所下的总结性论断。我们这里所讨论的评估结论是狭义的概念, 仅指资产评估的专业术语, 不是一般意义上的“评估结论”。资产评估所指的评估结论是评估机构接受客户委托后, 指派以注册资产评估师为主的称职的、专业的评估人员组成评估项目部或项目组, 根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资产评估准则、资产评估原则的要求以及评估现实条件和实际情况, 采用市场法、成本法、收益法等一种或两种以上评估方法, 履行必要的与评估方法相适应的评估程序, 对委托人拟实施的特定行为或事宜涉及的评估对象在合理且必要的评估假设和评估基准日特定市场条件限制下的、对应于评估基准日的最可能、最客观的市场价格 (或以市场价格为基础的一定属性的利益数额, 如侵权赔偿金额) 进行评估后向委托人及其他使用人报告的最终评估结果。

2. 评估结论的定性

虽然市场上的评估机构众多, 所属管理部门、从事的评估领域和评估专业不同, 但评估结论的属性却存在共性。评估机构在市场经济中扮演的是经济鉴证中介机构的角色, 价格鉴证功能是市场经济的一种制度安排, 评估行业的实质就是提供评估对象市场价格的证据。虽然除评估机构评估人员外的其他机构的人也可以得出类似评估结论, 但由于不属于专门机构和评估专业人员, 一般认为只能作为咨询性意见, 不能作为合法的或当事人接受的依据。对于评估结论的定性, 理论界和实务界存在价格与价值、专业意见和专业结论、参考依据和证据的学术之争。现实经济生活中的所有交易的给付或利益分割, 不管评估对象是降价还是涨价都是以价格为基础进行的, 虽然价格受价值影响, 但过去和现在不会将来也不会以价值作价。对于一般或常见的评估项目而言, 评估结论的价格属性已昭然若揭, 没必要继续争论了。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的专门性和法定性, 国家将价格鉴证职能授权于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 已足以证明评估结论并非只是专业意见和参考依据了, 制度的安排使得评估结论已具有一定条件下的法定性或另一定条件下的公认性。如果说评估报告评估对象价格的法定证据或约定证据, 那么评估结论就是这种法定证据或约定证据的重要和核心内容。

3. 评估结论的价值取向

目前, 评估结论以合理性为主流的价值取向。很多评估人员错误地认为评估结论只要满足委托人要求、评估风险自认为可以控制、评估人员能够自圆其说就行了。评估结论的合理性价值取向的弊端显而易见, 容易导致评估机构和评估人员忽视评估结论的合法性、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和科学性。笔者认为, 评估结论正确的价值取向是综合的不是单一的。首先, 应当以合法性为大前提, 合理的不一定合法, 合法的不一定合理, 合理性必须让位于合法性。其次, 应确保评估结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 这是立场问题, 评估结论涉及当事人的切身利益甚至是国家利益和公共利益, 对于鉴证性评估结论, 必须坚守中立超然的立场。再次, 是评估结论必须以市场为标准, 来源于市场, 应用于市场。最后, 以准确性和科学性为理想目标和最高追求。

二、剖析区间值化评估结论

为了表述方便, 我们把用区间值表达的评估结论称为区间值化评估结论或者评估结论的区间化。

评估准则规定, 区间值化评估结论目前仅应用于金融不良资产 (NPLs) 评估领域, 评估实务中绝大部分NPLs评估项目仍然采用单一的、确定的评估结论。甚至有的资产管理公司明确告知评估机构不得出具带有区间值化评估结论的评估报告。从理论上说, 区间值化评估结论缺乏足够的理论基础。区间值化评估结论不能成为评估报告免除评估责任的理论工具, 也不应成为评估报告使用人合法误用或滥用评估结论的制度安排。尽管有人认为, “允许以区间值形式表达评估结论, 是评估报告准则制定中的一项重大突破。区间值的表达是评估结论表达形式的丰富化, 是注册资产评估师提供更多服务需求的表现形式。”同时也有人对指导意见作出高度评价:“这一规定不但有利于注册资产评估师合理发表专业意见, 也有利于报告使用者正确认识评估结论的参考特点。以区间值形式表示价值分析结论更为科学、合理, 更能向委托人传递债权资产的相关信息。这也是指导意见在资产评估理论和实践方面的又一重大突破, 体现了资产评估行业为委托方服务的严谨的科学态度。”

我们知道, 评估中的金融不良资产 (NPLs) 是指银行持有的次级、可疑及损失类贷款,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收购或接管的金融不0良债稇权, �以及其他非银行金融机构持有的不良债权。�严格箲说�来, 资产评估师并不需要进行NPLs评估, 只需要对抵押物和质押品 (包括实物类资产、股权类资产和其他惗资�产) 进行评估。资产评估师的经济职能和市场定位主�要簯是解�决资产的价格问题。金融不良资产实质就是一个本息和, 属于债权性质。依据借款合同、借据、债权转移等文件, 这种债权是一个确定或可以认定的案�数值, 至于资产管P理笐箲公司�能收回多少是需要预测的、将来的事情, 有赖于债权人和债务人协商确定或通过诉讼途径取得, 本质上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收回金额不仅取决于借款人特定时点的实际还款能力, 更取决于借款人特定时点的还款P意愿硲。然�而, 无论是特定时点的还款能力还是特定时点的还款鸩意愿�都不是资产评估师能够准确评估或通过分析确定p的。窇资产�评估师能做的就是对抵押物和质押品本身市场价值或变现价格的评估。所谓的价值评估业务和价值分析业务并非一般意义上的资产评估业务, 与可否实施必要评估程序关系不大, 实质都是一种咨询业务。对于无抵押或无质押担保的不良资产, 无论采用那种评估方法都只是评估师一厢情愿的认识或资产管理公司的代言。假设清算法的评估结果就一定能够实现吗?债务人能认账吗?同样需要双方谈判而定。模拟企业清算得出的偿债能力并不一定就是债务人的现实偿债能力。现金流偿债法中偿债现金流是否过于理想化, 有何法定或商定的依据, 符合实际情况吗?再加之折现率确定的主观性和敏感性, 评估结果难以让当事人信服。交易案例比较法、专家打分法、对打包资产的数理统计方法更是粗放。由于抵质押资产本身的偿债能力是可以确定的, 对有资产担保或企业担保的债务企业的偿债能力产生很大影响。导致债务企业缺乏可比性和统计数据变异。有的债务企业尚在正常可持续经营, 银行存款余额甚至高于债权本息和, 而评估结果又出奇得低。资产管理公司处置后的金融不良资产马上转手为什么会出现较大增值又说明了什么?同一债务企业的政策性不良金融资产和商业性不良金融资产的评估结果为什么会差异很大?在很多时候, 资产评估师和评估机构充当了枪手和风险盾牌、责任防火墙, 为不规范的处置披上了遮羞布和合法外衣, 迷失了独立性和公信力。

指导意见没能细化NPLs评估目的, 笼统称为处置目的, 事实上, 评估结论与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方案有关。处置内容包括对抵押物和质押品的处置、对担保人担保部分债权的处置、对债务人的债权本身的处置, 处置方式包括拍卖抵押物和质押品、用抵押物和质押品作价抵债、债务人或担保人用资产抵债、企业破产清算、债转股、债务重组 (企业重组和财务重组) 、债权转让和出售、债权拍卖、债权置换、资产打包转让和出售、诉讼等以“打折、打包、打官司”为特点的“三打”处置方式。对于同一债务人的债权, 不同的处置方式评估结果不尽相同。债权收回的比例因债务人的还款能力、还款意愿、债权人对债权的处置方式等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而导致也存在很大的不确定性。就像了解市场价值的评估目的一样, 笼统的评估目的, 难以得出有利用价值的评估结果。NPLs评估同时还存在独立性不足问题, 指导意见中大量充斥着“与委托方协商”和“根据委托方的要求”的字样。评估报告准则第二十五条第二款确定:“通常评估结论应当是确定的数值。经与委托方沟通, 评估结论可以使用区间值表达。”也就说, 评估报告是否出具区间值化评估结论的决定权在委托方。区间值化评估结论不是客观上的必需, 而委托人主观上的选择。因此区间值化评估结论的科学性、客观性和公允性难获公信。另外还有单户评估和打包评估的区别。

区间值化评估结论看似表述清晰, 实则表述非常模糊。从列示方式和表达意图看, 所谓评估结论区间值的区间应该是一个闭区间, 包含区间的两个端点, 我们记为[a, b], a和b为两个大于0的实数, 且a

区间的长度多大是合适的?比如0.01元至1亿亿亿亿元的区间几乎可以包容所有的评估结论。美国《不动产估价 (第11版) 》指出:“太大的价值区间对客户是没有意义的, 而小的区间则可能暗示其精确度没有保证。当给客户提供的是一价值区间时, 客户可能会将适合于其目的的两端极值, 作为一种实际保证。因此大多数估价师选择单一数值来报告最终价值结论。”

从逻辑上看, 区间值的两个极端评估结果会遭到质疑, 两个端点a和b两个极值是怎么确定的?既然对于评估对象来说, 最好的或最低的价格、最差的或最低的价格都已确定, 说明评估对象本身情况和评估基准日的市场状况和市场条件中影响评估对象市场价值的所有利空因素和所有利多因素是可以确定的, 否则无法得出两个极端评估结果。如果不是穷尽所有利空因素, 那么就存在有比最小的评估结果还小的评估结果。如果不能穷尽所有利多因素, 那么就存在有比最大的评估结果还大的评估结果。由此可以推理出影响评估对象市场价值的所有利空因素和所有利多因素都是清楚的。既然影响评估对象的因素都是清楚的, 那么就不难评估出评估对象在评估基准日市场条件下最可能的市场价格。既然存在确定数值的评估结论, 那么为什么还要出具区间值评估结论呢?

区间值化评估结论理论支持者错误的认为评估结论是一个随机概念。客观地说, 所谓区间值只具有统计意义, 不具有实际交易意义, 不能对价格决策提供有效依据。以中评协[2009]199号评估收费标准为例, 当我们把收费标准向客户出示时, 排除回扣影响问题, 客户一定会选择最低标准付费。同样, 对于评估委托人而言, 当出售的评估对象的评估结论是一个区间值时, 购买人首先会选择最低价, 而不是中间价或最高价。对具体的评估对象和市场条件来说, 不可能区间值中每一个数值都是客观合理的或当事人都能接受的。

指导意见第四十一条规定:“注册资产评估师形成的债权资产价值分析结论可以是明确的数值, 也可以是区间值。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与委托方进行协商, 确定价值分析结论的形式。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确信区间值的合理性并予以充分说明。”

即使采用了区间化评估结论, 仍然是缺乏足够的自信心。指导意见第四十二条:“债权资产价值分析结论无法考虑影响债权资产价值的所有因素, 价值分析结论与处置债权资产时最终实现价格可能出现一定差距。”指导意见第十四条第二款指出:“价值评估结论或价值分析结论是资产处置的参考依据, 不应当被认为是对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时可实现价格的保证。事实上, 资产评估师不能保证金融不良资产处置时可实现价格一定在区间内。在区间化评估结论的实际应用上, 评估结论的使用人也是非常困惑, 如指导意见第十四条第三款指出:“委托方和其他报告使用者应当合理理解并恰当使用价值评估结论或价值分析结论。注册资产评估师应当建议委托方在参考价值评估结论或价值分析结论的基础上, 结合资产处置方案及资产处置时资产状况和市场状况等因素, 进行合理决策。”

三、评估结论的确定性

评估结论是最终的评估结果, 是评估报告的核心内容和最有价值的部分, 而评估报告只是评估结论的有效载体和法定包装形式。现实经济生活中, 交易双方都期望成交价格是一个确定的金额, 经济利益当事人也期望诉求标的是一个确定的金额, 而不是一个不确定的区间值。同时绝大多数评估业务都是现时性评估业务和追溯性评估业务, 影响评估结论的条件一般情况下是确定的, 评估对象不管是否发生交易, 其在特定条件下的市场价格在理论上是确定的。因此, 评估结论客观上具备确定性的条件。评估对象在特定评估目的和市场条件约束下客观上存在最可能的市场价格。评估结论的确定性是由最有可能的市场价格的确定性决定的, 是基于现实交易要素的确定性和交换价值的可度量性。评估结论按是否可以确定, 可划分为确定的评估结论和不确定的评估结论。笔者认为对于预测性评估业务, 评估结论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但预测性评估结论多用于咨询目的和评估中的参数确定。由于评估行业与审计行业不同, 不存在出具拒绝发表意见报告之说, 只要出具评估报告就必须有评估结论。一个没有评估结论的评估报告既不合法合规也缺乏实际应用价值。不确定的评估结论对虽然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但对于具体的经济行为、具体的事项或活动同样缺乏实际应用价值。在很多情况下, 我们经常接触和应用的 (是�单一�性的�评估结论。单一性的评估结论是一个H确�定的�金�额, 这不仅是客户的主观需要, 也是经济生活的客观要求。有一个不争的事实是, 在现实经济生活h中�, 尽�管商�品或服务价格存在波动, 但每一个成交价格都�是�一�个确定的数值。这是因为在一定条件下买卖双方的最可能的期望值尽管有差异但却是确定的, 当然期望值会随条件的变化而变化, 通过谈判或讨价还价, 双方不�断修�正自�己的期望值, 直至双方的期望值最终发生�重�合�变为成交价格。尽管买卖双方心理预期有一个价格区间, 但每次的讨价还价却是一个确定的价格, 无论是买方还是卖方都不会愚蠢到就一个具体特定的商品 (或�服务�报一�个区间价给对方。商品或服务价格波动原因H众多�, 包括�但不�限于市场状况和条件、供求关系、商品h或服�务的�内在价�值、商品或服务的再生产成本和替代成本、市场炒作、特殊交易主体让利或溢价等。比方, 奥迪轿车A6有一个区间价, 多由配置、标价与底价差异或经销商不同等因素造成, 具体到特定一辆车, 必然是确定的价格, 尽管买方会还价, 卖方也可能让利。对于区间值而言, 没有比股市的股票价格更好的例子了。但具体到特定时点, 股票价格是确定的, 尽管随时在变, 仍然具有相对确定性。股票当日价格即使按秒计, 在最低价和最高价构成的区间内并非是完全连续的数值, 既有连续的数值, 又有离散的数值。无论是买入还是卖出, 你每次只能申请一个确定的价格, 方能成交。我们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价格是有条件的价格, 价格的波动就是条件的变化和差异。每一个成交价格后面有一组特定市场条件和市场状况。

四、评估结论的选择性

我们讨论评估结论的确定性时并不排斥评估结论的多选性。评估结论之所以不能确定,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评估要素或评估先决条件的不确定性。条件确定, 结果确定。为此, 我们不妨引入一个新的评估概念——选择性评估结论。资产评估师因评估经验和执业能力差异导致的评估结论差异应属于评估误差范畴, 不是评估结论不确定性的因素。评估结论的确定性是因为一般评估项目只有一个最有可能的成交价格。但有些评估项目的最有可能的成交价格却不是唯一的, 而在两个及两个以上。这时就不能只报告单一的评估结论, 而应该报告有限个、并列的评估结论, 供报告使用人根据具体条件和实际情况有条件地选择并使用评估结论。

所谓选择性评估结论就是评估机构出具的可供评估委托人或实际使用人选择的、在不同特定条件下的有限数量评估结论, 评估客观条件的局限性导致评估评估要素和评估先决条件不能完全确定, 但可以列举出有限情形, 针对不同的有限情形, 采用合适的评估方法得出相应的评估结论并评估报告中披露。

笔者在2004年曾就主持的一个不良金融资产评估项目向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某办事处出具过选择性评估结论, 有两个选项, 主要原因就是关于划拨土地使用权是否可以定性为无效资产, 在报告所述的土地使用权无效时或有效时两种评估结论。

某评估机构也曾出过乐观估计、悲观估计、保守估计三种情况下的评估结论。但严格说来, 这不是选择性评估结论, 因为缺乏乐观估计、悲观估计、保守估计的界定标准, 从而失去可选择性。再者乐观估计、悲观估计、保守估计是从投资角度考虑净现金流现值, 不能说明评估对象的价值, 因为评估对象的未来收益是评估对象效用的一个方面, 是评估对象价格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但不是决定性因素。

有人认为我们不需要选择性评估结论, 只需要进行假定或假设即可解决评估要素或评估先决条件的不确定性问题, 从而可以得出一个确定的评估结论。但会产生一个问题, 那就是剥夺了评估报告使用人对评估对象价格多情形的选择权和知情权。尤其是评估结论的限定条件不是最可能的现实条件和评估假设严重与现实不符时, 会产生重大偏差和不公平, 侵害当事人的合法利益。

从评估结论的选择性角度看, 区间值化评估结论实质上是无条件的选择性评估结论, 报告使用人可以任意选取区间值内任何一个数值。因此, 对于预测性评估业务以外的评估业务允许出具区间值化评估结论, 这是继评估结论有效期或评估结论使用有效期规定后又一个合法滥用评估结论的不合理制度。市场上价格呈现出区间情况, 正是条件多样性的表现, 此时此地此情形约束下的评估结论只能是特定的评估结论。对评估结论的使用应当是有条件的, 而不是无条件的。出具区间值化评估结论是评估行业无视社会责任的表现, 有损评估行业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五、选择性评估结论的应用

从现象到结论 篇4

实验就是让学生先对科学现象获得清晰的印象,然后通过分析、归纳等科学的思维方式,抓住现象的本质,从而使学生从具体的感性认识上升到抽象的理性认识,最终形成科学概念。为提高科学实验活动的有效性,教师应该了解、研究学生在科学实验过程中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即找出学生从现象到结论的过程中所运用的科学思维方法。

科学思维方法有很多种,本文在对常用的一些科学思维方法进行探讨的基础上,研究这些科学思维方法在具体实践中是如何运用的,在帮助学生运用这些科学思维方法的过程中教师能得出什么样的有效策略。

一、探索科学的窗口——观察法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感官和辅助仪器,有目的、有计划地对处于自然情境下的客观事物进行系统感知观察的一种科学研究方法。在科学课程中有很多实验要用到观察法,如观察蜗牛、观察月相、观察各种化学变化的现象等。

片段1:力是一个重要的、抽象的概念,在整个力学大厦中具有奠基性作用。在引入力的概念时教师往往会做一些实验,那么,教师是如何帮助学生从实验现象得出力的概念呢?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又运用了哪些科学思维方法呢?

教师演示:提箱、拉犁、推土、压路等实验。

学生观察:对教师演示的实验或展示的图片引起注意,进行观察。

实验现象中所包含的信息非常多,由于注意存在着选择性,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及已有的经验,往往只是对其中部分信息感兴趣,于是这些信息进入大脑进行进一步加工。由于注意到的仅是部分信息,这些信息可能是非关键信息,对得出正确的结论是无效的。为提高观察的有效性,教师要引导学生注意那些关键信息;所提供的实验具有足够的新型性,这样更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并进行仔细观察;告诉学习的目标,学习目标能引导学生去关注哪些现象、信息是应该着重掌握的。

运用观察法,并非仅仅观察到事物的表面现象即止。我们希望通过观察增加学生的感性认识,然后能由此得出事物的本质。因此,在观察的过程中,我们应引导学生进行分析、对比等思维活动。法拉第曾说:“没有观察就没有科学,科学发现诞生于仔细观察之中。”从这个意义上讲,在科学实验中观察法是探索科学知识的第一窗口。

二、无限而复杂的对策——分析法

观察所得到的信息量大却杂乱无章,如何对这些信息进行有效的整理,这就需要用到分析法。分析法是指把一件事情、一种现象、一个概念分成较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片段2:在观察的基础上,要对现象进行进一步分析整理。

教师板书:吊车对箱子施加了提的作用;拖拉机对犁施加了拉的作用;推土机对土施加了推的作用;压路机对路施加了压的作用。

学生分析:教师提供了很多现象,此时学生就这些现象进行分析,找出这些现象有哪些简单的组成部分,找出这些部分的本质属性和彼此之间的关系。

“提箱、拉犁、推土、压路”等四个实验现象各不相同,其中所包含的信息繁多、杂乱。对这四个现象进行分解时,发现它们都有两个物体,而且物体之间存在着一定的相互作用。存在两个及以上的物体,这些物体间存在相互的作用,这两点就是力的概念的本质。

初中学生处于“形式运算阶段”的初始阶段j他们的分析思维能力还比较弱,因此,往往不能立即正确地抓住现象中的本质。为提高学生分析水平,教师可以利用以下策略:提供分析的示例。先对其中一个现象进行示范分析,给学生以分析的样本;提供具有典型性的事例。在学习的初期,应从典型的、正面的实例入手,待学生熟悉后再分析反例,完善学生的认识。

分析和综合往往是连在一起的、密不可分的。先是通过分析对部分做周密的研究认识,最后从整体上对部分进行正确的综合,从而达到对力的概念的整体把握。分析的意义在于细致地寻找能够解决问题的主线,并以此解决问题。

三、从特殊到一般的途径——归纳法

学生所做的实验总是有限的、个别的,要从有限的、个别的实验中得出科学结论就要用到归纳法。归纳法是指从个别的具体事物的认识中抽象出一般性认识的推理方法和思维形式。

片段3:通过上述观察、分析,学生从这些信息中得出结论。

学生归纳:通过以上分析可知,四个例子中都有力的作用存在,都是一个物体对另一物体产生作用,从而认识到“相互作用”就是力的本质。

教师板书:结论:力是一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吊、提、拉、推”是力的相互作用的四种“特殊”的表现形式,是个别的、具体的。归纳就是从这个四个“特殊”的表现形式中得出“相互作用”这一力的“一般”性特征。归纳就是从“特殊”到“一般”的过程。

虽然学生早就感受到力的存在,但要求他们自己归纳得出一个科学的力的概念或者仅通过教师的讲解来形成力这个非常抽象的概念,是困难的。教师往往要通过很多实验来帮助学生归纳出力的概念。教师要提供足够多的事例,提供的事例越多,也就提供了更多的感性认识,越容易帮助学生掌握事物的本质。为帮助学生对本质现象有充分认识,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参与探究过程,如在对吊、提、拉、推这四个现象有充分的研究后,学生得出力的本质就是两事物在相互作用,从而得出力是一物体对另一个物体的作用。

归纳是从众多事例中排除无关的、非本质的东西,而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发掘出来。教师应帮助学生进行分析比较,排除无关的、非本质的东西,而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挖掘出来。

四、对象异同的确定——比较法

有些现象非常雷同,学生无法辨别其中的细微之处,这时就要用到比较法。比较法就是确定研究对象之间差异点和共同点的思维过程和方法。各种科学现象和过程都可以通过比较来确定其差异点和共同点,为进一步抽象概括做好准备工作。

片段4:“吊、提、拉、推”这样的作用和磁铁对铁块的吸引有何异同呢?

教师演示:磁铁吸引铁块。

学生比较:铁块在磁铁吸引下能移动,但两者间并未接触,是否有力存在呢?这样的作用与上面的“吊、提、拉、推”有何异同呢?

学生得出力的概念后,再举磁铁吸引铁块的例子(两者没有直接接触),这个现象与前面四个现象有明显的不同,两者之间并没有接触。两物体之间没有直接接触是否也能认为有力的作用呢?这个例子给学生理解造成困难,学生对此感到模糊,迷惑。然

后通过与上面四个现象进行比较,发现磁铁吸引铁块这一现象中也存在两个物体,而且磁铁和铁块之间也存在着相互的作用,这是符合力的概念的,因此磁铁和铁块之间也是存在力的作用的。通过不同实验之间的比较将表面不同而实质相同的事物的本质属性联系起来,从而扩大了力这个概念的外延。

比较是以已有的知识为基础,在此基础上再进一步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和规律。教师应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比较,找出现象之间的差异点和共同点。为使学生能较好地进行比较,教师所举例子的不同现象之间的差异要明显,差异越明显就越能找出异同之处。同时教师可先行比较一些非本质的差异,提供思维样例,以便学生“有章可循”。

五、通向创新的桥梁——类比法

类比是一种推理方法,根据两种不同事物在某些特征上的相似,得出它们在其他特征上也可能相似的结论。类比法是常用的科学思维方法,如我们在学习分子的动能时,将它与物体的动能进行类比;在学习功率时,将它与速度进行类比。

片段5:学生对电压之类不可见的抽象概念的学习。

教师演示:小灯泡发光实验。用类比方法讲解“电压使电路形成电流,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学生类比:将图1冲两个装置进行类比,找出其中的共同点。抽水机可心在水管两端产生水位差,即产生水压,从而使得水能在管子中流动,涡轮能转动。现在灯能发光,由类比可知,电源的两极间存在着某种“力量”迫使整个电路中的电子产生了定向移动。

电压是个抽象的概念,学生以前听过这个名词,但不知其本质含义。与力不同的是,电流、电压学生是无法直接感受到的,是不可见的,要通过实验对现象进行转换才能觉察到,进而推导出电流电压的存在。在此类实验过程中,教师可帮助学生和用类比的科学思维方法来了解事物的本质。

水压却是学生所熟知的。通过将电压与水压相类比,使得电压这个抽象概念在学生的脑海中变得更为具体。

类比法是要揭示貌似相似而本质不同的实验现象。要使类比法更为有效,可采用以下策略:教师在帮助学生进行类比时,类比项目应具体,如图2中对两个实验进行了多方面的类比;努力帮助学生将新概念与熟悉概念的相似点的关键特征联系起来:此处的关键特征就是电压和水压分别能使电荷和水流动起来。

鉴定结论质证研究 篇5

鉴定是鉴定人运用专门知识和经验对客观的案件专门性事实问题进行检验、鉴别和判断的一种证明活动。鉴定本身是人的主观认识活动, 属于携带一定科技含量和经验积累的意见证据, 在一定程度上带有主观的成分, 因此, 鉴定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的统一。由于认识的相对性、鉴定主体的局限性、鉴定材料的局限性和仪器设备等客观因素的制约, 鉴定结论又有失真和真实的双重可能。鉴定结论本身所具有的客观性和主观性以及真实和失真的双重属性, 使得鉴定结论的质证成为了审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情节。在诉讼程序中, 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围绕鉴定结论的证明能力和证明力进行辩论, 最终使法官形成确信的心证。 研究鉴定结论的质证问题应当以两大法系为参考, 从中吸收合理的因素, 对我国鉴定结论质证存在的问题予以审视, 为我国鉴定结论质证的重构提供理论资源或实践参考。

2 国外质证程序比较研究

2.1 英美法系国家专家证言质证制度分析

2.1.1 英国专家证人质证程序

英国1995年《民事诉讼规则》规定, 传唤专家证人出庭作证或采纳书面鉴定结论都必须经过法院同意。专家证据必须以书面报告形式提出, 书面鉴定结论一般都应当开示。一方当事人开示了鉴定结论的, 任何他方当事人可以在开庭审理中使用该结论作为证据;未开示鉴定结论的当事人在开庭审理时不得使用未开示的鉴定结论, 法院同意的除外。当事人可以向鉴定结论提出书面问题, 专家证人的回答构成鉴定结论的组成部分。对鉴定结论没有异议, 或不违反司法利益的前提下, 专家证人可以不出庭作证。通过庭前开示, 对专家证言没有异议的, 专家证人可以书面报告作证;书面回答后仍然存在争议的, 专家证人应当出庭作证。在庭审中对专家证人的询问是以“主询问-反询问-再主询问-再反询问”的方式交叉进行的。

2.1.2 美国专家证人质证程序

美国在继承英国的质证程序的同时, 强调程序正当性, 其审判程序是典型的对抗制, 通过直接询问和交叉询问规则充分保障当事人自由质证的权利, 即“直接询问-交叉询问-再次询问-再次交叉询问”的顺序。在审前程序中通过专家证言开示制度和审前会议程序, 在进入庭审前口头询问或书面质问对方当事人或专家证人以取得证言, 将部分实质性问题通过预演的方式确定案件事实的争点, 从而缩小举证范围, 提高庭审的效率。美国的专家证人一般由当事人委托或聘请, 属于当事人的证人, 由法官对专家证人所受的教育、训练或所具有的经验等作必要的询问, 确认其能否以专家的资格作证。

2.2 大陆法系国家鉴定结论质证制度分析

2.2.1 法国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考察

法国作为刑事诉讼法典的起源地, 质证程序中残留法官调查案件事实的广泛权力。法国刑事诉讼法第310条“审判长享有自由裁量权, 可以凭自己的荣耀和内心, 采取自己认为有助于查明真相的任何措施”就显示了法官在审判中的主动地位和主导作用。法国的刑事诉讼法仅规定控方告知辩方鉴定结论的义务和辩方查阅案卷材料的权利, 但在民事诉讼中就存在审前当事人之间互相传递书证、交换书证的庭前准备程序。对于鉴定人出庭, 如有必要, 鉴定人应当在宣誓后, 当庭宣示他自己进行的技术鉴定的结果。审判长可以向鉴定人提出任何委托其进行的鉴定范围内的问题。在宣示完毕之后, 鉴定人应出庭参与辩论, 除非审判长准予其退庭。法国民事诉讼法第283条规定, 如法官依据鉴定报告不能充分查明真相, 得听取鉴定人的说明, 各方当事人应到场, 或者传唤他们到场。

2.2.2 德国鉴定结论质证程序的考察

在德国刑事诉讼中, 被告人有权向法庭审判长申请或直接传唤鉴定人出庭。传唤鉴定人时都应当及时向诉讼双方告知鉴定人姓名、住所或其居所, 并告知鉴定人应传不到的法律后果。在庭审过程中, 审判长、检察人员、被告人、辩护人以及陪审法官享有发问权。审判长还应当允许检察人员和辩护人询问他们所指定的鉴定人。鉴定人在接受询问后, 只有经审判长同意或者根据其指示才允许离开法院, 在这之前鉴定人应当听取检察人员、被告人的意见。对于符合法定条件不到庭的鉴定人作了例外的规定, 在以下几种例外情形中, 以法官的询问笔录代替询问鉴定人:①鉴定人已经死亡、发生精神病或者居所不明的;②因患病、虚弱或其他不能排除的障碍, 鉴定人在较长时间或者不定时间内不能参加法庭审判的;③因路途十分遥远, 考虑到其证词的意义, 认为不能要求鉴定人到庭的;④检察官、辩护人和被告人同意宣读的。德国对鉴定人的询问主要由法官进行, 当事人的事后询问只起辅助或补充作用, 强调对于鉴定内容、过程及结论的质证主要由法官进行, 充分发挥鉴定人法官助手的功能。

3 我国鉴定结论质证制度现状及问题的解决

3.1 关于鉴定结论的开示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21条规定, 侦查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鉴定证据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最高人民检察院《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规则 (试行) 》第186条规定, 检察机关应当将用作证据的鉴定证据告知犯罪嫌疑人、被害人。这可以理解为我国刑事诉讼中关于证据开示的规定。但在司法实践中未开示的鉴定证据仍在法庭上无任何限制地被使用。在实践中, 有的当事人掌握了关键的鉴定结论却只在开庭的时候才拿出来, 使对方措手不及从而造成多次、反复开庭, 降低了诉讼的效率。证据开示程序可以使当事人对彼此的证据有一定的了解和把握, 切实保障当事人提出疑问, 有效质证从而查明真相的权利。经过当事人申请, 法院组织当事人互相交换证据, 预审法官将彼此双方都无异议的事实证据记录在案, 庭审时法官就可以直接认定没有异议的证据, 提高诉讼的效率。

3.2 关于鉴定人的出庭问题

我国《刑事诉讼法》第151条、民事诉讼法第122条规定, 通知鉴定人出庭作证的通知书至迟在开庭3日以前送达, 保障鉴定人出庭作证的必要准备时间。鉴定人是否出庭一般由人民法院的审判庭根据案件审理工作的需要决定, 案件当事人、被告人、法定代理人、诉讼代理人及公诉人可以向法庭提出申请, 要求通知本案有关鉴定人出庭。但是鉴定人出庭与否没有法定的界限标准, 实践中鉴定人通常不出庭, 仅仅出具鉴定结论即可, 出庭率不到5%。 2005年出台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司法鉴定管理问题的决定》第11条规定:“在诉讼中, 当事人对鉴定意见有异议的, 经人民法院依法通知, 鉴定人应当出庭作证”, 这实际上为鉴定人不出庭作证开了口子。鉴定人出庭才能保证在庭审的过程中鉴定结论被法官及原被告双方对该证据有清晰的了解。只有在出现特殊情况时才可以允许鉴定人不出庭而以宣读鉴定结论的方式代替出庭。特殊情况可以借鉴前述德国的立法, 同时, 赋予当事人和检察院申请或者直接传唤鉴定人出庭的权利。立法还必须明确规定鉴定人不出庭参与质证的法律后果:鉴定结论不被法庭采纳, 退还鉴定费用, 赔偿当事人因鉴定而造成的损失, 由鉴定人所在机构对鉴定人进行处罚, 情节严重, 不履行鉴定人义务的, 可以直接取消其鉴定人资格等。

参考文献

[1]黄维智.鉴定证据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检察出版社, 2006.

[2]郭华.鉴定结论论[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 2007.

巧用结论,妙解题 篇6

证明:λ+μ=1, 所以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即undefined

所以 BP=λBA

即A、B、P三点共线。反之亦成立。

如果同学们知道这个结论, 解有些题会很简单!

例1 (2002天津) 平面直角坐标系中O为坐标原点, 已知两点A (3, 1) , B (-1, 3) , 若点C满足undefined, 其中α, β∈R, 且α+β=1, 则点C的轨迹方程为

(A) 3x+2y-11=0

(B) (x-1) 2+ (y-2) 2=5

(C) 2x-y=0 (D) x+2y-5=0

解:undefined且α+β=1, 所以A、B、C三点共线

所以C的轨变方程为:x+2y-5=0, 故选 (D)

例2 (2006江西) 已知等差数列{an}的前n项和为Sn, 若undefined且A、B、C三点共线 (该直线不过原点O) , 则S200= ( )

A.100 B. 101 C.200 D.201

解:Q A、B、C三点共线, 所以a1+a200=1, 又Q{an}是等差数列, 所以undefined, 故选 (A)

例3 (2007江西) 如图1, 在ΔABC中, 点O是BC的中点, 过点O的直线分别交直线AB, AC于不同的两点M, N, 若undefined则m+n的值为.

解:连接AO, O是BC的中点, 所以, 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三点共线,

所以undefined

所以m+n=2。

例4 如图2, 在ΔABC中, E、F分别在AB, AC上, D为BC的中点, EF交AD于点P, 已知undefined若undefined则λ的值为 ( )

undefined

解:D为BC中点, 所以undefined

而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 所以undefined

E, P, F三点共线, 所以undefined, 即undefined, 故选 (A)

一道习题结论的推广应用 篇7

课本习题结论:A2+B2+C2≥AB+BC+AC

一、证明中应用

求证1:求证:a>0, b>0, c>0, 求证,

证明:令A=ab, B=bc, C=ac

二、求值中应用

例:a, b, c∈R*, ab+bc+ac=1, 求a+b+c的最小值。

分析:以a2+b2+c2≥ab+bc+ac为桥梁快速解题。

由上例知∴A+B+C的最小值为

椭圆离心率的两个结论 篇8

证明不妨设

当m=n时等号成立.

当0<∠F1PF2<π, cos∠F1PF2是减函数,

所以m=n时, ∠F1PF2最大, 此时P (0, ±b) .

证明不妨设P (x, y) , 且y>0,

易知∠A1PA2为钝角.

因为0<y≤b,

所以当y=b时, tan∠A1PA2最大,

所以当y=b时, ∠A1PA2最大, 此时P为短轴端点.

解 (1) 若∠F1PF2=90°, 则

∠F1BF2≥90° (B是椭圆短轴端点) ,

(2) 若∠F1PF2=120°, 则

∠F1BF2≥120°,

解由结论2得∠A1BA2≥120°,

(B是椭圆短轴端点)

故∠OBA2≥60°,

“排除合理怀疑”与“结论唯一” 篇9

一、证明标准与我国的刑事证明标准

何为“证明标准”?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 “证明标准是当事人履行证明责任如何使证据确信而必须达到的状态。主要的证明标准有:排除合理怀疑 (只用于刑事案件) 、清楚和说服力的证据、优势证据。”①。根据陈光中先生的理论, 证明标准应该有两个层次:“第一, 刑事诉讼的定罪量刑要达到所能够达到的最高标准, 以最大限度地防止和减少错案的发生;第二, 在必要的情况下适度降低定罪标准, 以适当满足司法的现实需要。”②

正如前文所说, 我国现行的刑事证明标准为“案件事实清楚, 证据确实充分”, 这是一个主客观相结合的标准。“案件事实清楚”是一个主观标准, 它是指裁判者在认识上已经清楚事实;“证据确实充分”则是客观标准, 它要求证据客观上在“质”和“量”两方面分别达到“确实”和“充分”的程度。但是学术界对此标准一直存在着争论, 形成了多种观点, 具有代表性的“结论唯一”和“排除合理怀疑”。2010年, 两院三部颁布了《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 其中第5条规定:“办理死刑案件, 对被告人犯罪事实的认定, 必须达到证据确实、充分。证据确实、充分是指:…… (五) 根据证据认定案件事实过程符合逻辑和经验规则, 由证据得出的结论是唯一结论”, 这条规定将“结论唯一”写入司法解释文件中;同样也是在两院三部颁发的《办理死刑案件证据规定》中, 其第33条又规定了:“依间接证据认定的案件事实结论是唯一的, 足以排除一切合理怀疑”, “结论唯一”标准和“排除合理怀疑”标准同时出现, 构成了两个层次的证明标准。

二、“排除合理怀疑”与“结论唯一”

“排除合理怀疑”与“结论唯一”都是证明标准, 两者的区别就在于严格程度的不同。关于“排除合理怀疑”, 根据美国联邦最高法院判决的解释, 是指要求“达到接近对有罪确定无疑的主观状态”③。尽管美国联邦最高法院一直不愿意对“排除合理怀疑”做出量化, 但根据对美国联邦法官的调查问卷显示, 171个法官中有126人认为“排除合理怀疑”需要大于等于90%的确定④。而“结论唯一”则要求至少达到是99.9%的确定, 比“排除合理怀疑”要严格许多。为了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举, 笔者认为, 应该将“结论唯一”作为我国刑事证明的最高标准, 将“排除合理怀疑”作为我国刑事证明的降低标准, 形成一种双层次的证明标准体系, 确保司法活动的准确性和效率性。

三、双层次证明标准体系的适用

刑事诉讼活动是由三个阶段组成, 即侦查、起诉、审判, 这三个阶段有着各自的独立性, 因此各自的证明标准并不是都要上升到在审判阶段的最高证明标准。在侦查阶段, 由于侦查机关主要担负收集证据、追究犯罪的职责, 而且即使侦查的证据不充分, 控诉机关还可以补充, 所以侦查阶段的证明标准可以低于起诉阶段的证明标准, 所以这一阶段的证明标准就是“排除合理怀疑”, 只要侦查人员认为犯罪分子极有可能犯罪;而在起诉阶段, 根据新刑诉法第172条的规定, “人民检察院认为犯罪嫌疑人的犯罪事实已经查清, 证据确实、充分, 依法应当追究刑事责任的, 应当做出起诉决定, 按照审判管辖的规定, 向人民法院提起公诉, 并将案卷材料、证据移送人民法院”, 起诉影响法院是否做出有罪判决, 所以起诉阶段的证明标准在“排除合理怀疑”与“结论唯一”之间。在审判阶段, 由于审判人员面临的情况非常复杂, 证明标准有时是“结论唯一”, 有时是“排除合理怀疑”。但是在“犯罪事实是否已经发生”、“犯罪主体是否是被告人”、“从重量刑情节, 特别是据以判处死刑的情节”这三个方面, 审判人员必须坚持“结论唯一”, 否则将会出现司法的不公, 损害公民的合法权益和司法的权威性。刑事证明标准终有一天会尘埃落定!

摘要:证明标准问题一直是刑事诉讼法学中的热点, 长期以来, 学界也是对其争论不休, 形成了诸多观点, 其中影响较大就是“结论唯一”与“排除合理怀疑”这两种标准。新《刑事诉讼法》写入了“排除合理怀疑”这一标准, 这无疑是刑事诉讼法的一个重大改革。本文将通过阐述“排除合理怀疑”的存在意义及其与“结论唯一”的关系, 探究新刑诉法的证明标准。

关键词:证明标准,排除合理怀疑,结论唯一,双层次证明体系

注释

1Black's Law Dictionary.Abridged sixth edition by the publisher'seditorial staff.P845.

2陈光中, 郑曦.《论刑事诉讼中的证据裁判原则——兼谈〈刑事诉讼法〉修改中的若干问题》, 《法学》, 2011年第9期.

3Jackson v.Virginia, 443 U.S.307, 315 (1979) .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试验结论】相关文章:

结论英语04-08

结论04-09

结论05-31

新结论范文05-15

结论与建议05-30

论文结论怎么写05-25

建筑结论论文范文05-11

建筑结论论文提纲11-15

司法会计鉴定结论05-03

运用审查鉴定结论论文04-20

上一篇:会计作用下一篇:网络管理系统性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