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课程设计结论

2022-11-17

第一篇:服装设计课程设计结论

用plc设计的交通信号灯的前言,结论,摘要,总结 ..

毕业设计任务书..........................................1 第一章

前言...........................................2 第二章

PLC的概述

2.1 PLC的产生.................................. ......2 2.2 PLC的特点.........................................2 2.3 PLC的系统构成.....................................4 2.4 PLC的等效电路和工作原理...........................5 2.5 PLC的分类.........................................7 2.6 PLC的发展趁势.....................................8 第三章

PLC的常用语言

3.1 PLC常用的编程语言................................10 3.2 PLC的软继电器....................................10 第四章

PLC的基本指令..................................17 第五章梯形图的特点和编程规则

5.1 梯形图的特点.....................................21 5.2梯形图的编程规范..................................21 第六章彩灯的PLC控制

8.1 花样示意图...................................... .23 8.2 I/O分配..........................................26 8.3梯形图............................................27 8.4程序指令..........................................30 8.5 工作原理.........................................35 第七章毕业设计总结......................................37 参考文献................................................39

第一 章

前言

可编程控制器是在继电器控制和计算机控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新型工业自动控制装置。早期的可编程控制器在功能上只能实现逻辑控制,因而被称为可编程逻辑控制器(Programmable Logic Controller),简称PLC。随着微电子技术和微型计算机的发展,微处理器用于PLC,使其不仅可以实现逻辑控制,还可以进行数字运算和处理、模拟量调节和联网通信等,因此美国电气制造协会于1980年将它正式命名为可编程控制器(Programmable Controller),简称PC。但近年来PC又成为个人计算机(Personal Computer)的简称,为避免发生混淆,我们仍把可编程控制器简称为PLC。

本章主要介绍PLC的结构组成、工作原理和编程语言等内容。 第二章

PLC概述

1、PLC的产生

传统的继电器控制具有结构简单、易于掌握、价格便宜等优点,在工业生产中应用甚广。但是,这些控制装置体积大、动作速度较慢、耗电较多、功能少,特别是接线复杂、排除故障非常困难而且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如果工艺要求发生变化,控制柜内的元件和接线也需要作相应的变动,改造的工期长、费用高,通用性和灵活性较差。

1968年,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商通用汽车公司(GM),为了适应汽车型号的不断翻新,想寻找一种方法,以尽可能减少重新设计继电器控制系统和接线、降低成本、缩短时间,而考虑把计算机的功能完善、通用灵活等优点与继电器控制的简单易懂、操作方便、价格便宜等优点结合起来,制成一种通用控制装置,提出了研制PLC的基本设想:1.编程简单方便,可在现场修改程序;2.硬件维护方便,最好是插件式结构;3.可靠性要高于继电器控制装置;4.体积小于继电器控制装置;5.可将数据直接送入管理计算机;6.成本上可与继电器竞争;7.输入可以是交流115V;8.输入为交流115V,2A以上,能直接驱动电磁阀;9.扩展时,原有系统只需做很小的改动;10.用户程序存储器容量器容量至少可以扩展到4K。

根据以上设想和要求,1969年美国数字设备公司(DEC)研制出世界上第一台可编程控制器,并在通用汽车公司的汽车生产线上试用成功,从而开创了工业控制的新局面。从此,这一更新技术就以很快的速度发展起来,现代的PLC已成为现代工业控制的三大支柱(PLC,机器人和CAD/CAM)之一。

2、PLC的特点

○1.编程方法简单易学

考虑到企业中一般电气技术人员和技术工人的传统读图习惯和应用微机的实际水平,PLC配备有他们最容易接受和掌握的梯形图语言。梯形图语言的电路符号和表达方式与继电器电路原理图非常接近。而且某些仅有开关量逻辑控制功能的PLC只有十几条指令。通过阅读PLC的使用手册或短期培训,电气技术人员或技术工人只要几天的时间就可以熟悉梯形图语言,并用来编制用户程序。

○2.硬件配套齐全,用户使用方便

PLC配备有品种齐全的各种硬件装置供用户选用,用户不必自己设计和制作硬件装置。用户在硬件方面的设计工作只是确定PLC的硬件配置和外部接线。PLC的安装接线也很方便。

○3.通用性强,适应性强

PLC的生产具有系列化和模块化特点,硬件配置相当灵活,可以很方便地组成能满足各种控制要求的控制系统。组成系统后,如果工艺变化,可以通过修改用户程序,方便快速地适应变化。

○4.可靠性高,抗干扰能力强

绝大多数用户都将可靠性作为选择控制装置的首要条件。PLC采取了一系列硬件和软件抗干扰措施,可以直接用于有强烈干扰的工业生产现场。PLC的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高,如日本三菱公司的F

1、F2系列PLC的平均无故障间隔时间长达30万小时,这是一般微机所不能比拟的。

○5.系统的设计、安装、调试工作量少

PLC用软件功能取代了继电器控制系统中大量的中间继电器、时间继电器、计数器等器件,控制柜的设计、安装、接线工作量大大减少。PLC的梯形图程序很容易掌握,设计和调试梯形图所花的时间比设计继电器系统电路图花的时间要少得多。

○6.维修工作量小,维修方便

PLC的故障率很低,并且有完善的诊断和显示功能。PLC或外部的输入装置和执行机构发生故障时,可以根据PLC上的指示灯或编程器提供的信息迅速地查明故障的原因。用更换模块的方法可以迅速地排除PLC的故障。

○7.体积小,能耗低

以F1意40M型PLC为例,其外形尺寸为305×ll0×110mm,功耗小于25VA。由于体积小,PLC很容易装入机械设备内部,是实现机电一体化的理想的控制设备。

3、PLC的系统构成

PLC实际上是一种工业控制计算机。它的硬件结构与一般微机相似,主要由主机、I/O扩展机、外围设备三部分组成,如图1所示。 ○1.主机

主机由CPU(微处理器)、存储器、输入/输出单元、电源等部分组成。 CPU是PLC的核心,其作用类似于人的大脑。它能够识别用户按特定格式输入的指令,并按照指令完成预定的控制任务。另外,它还能识别用户所输入的指令序列的格式和语法错误,还具有系统测试与诊断功能。

PLC的存储器有两种:系统程序存储器和用户程序存储器。系统程序存储器主要用于存放系统正常工作所必须的程序,如系统诊断程序、键盘输入处理程序、指令解释程序、监控程序等。这些程序与用户无直接关系,已由厂家直接固化进EPROM中,不能由用户直接存取、修改。用户程序存储器主要存放用户程序(用户利用PLC的编程语言按不同控制要求所编制的控制程序或数据,这相当于设计继电器控制系统硬接线的控制电路图),可通过编程器进行修改。

输入输出(I/O)单元是PLC与输入控制信号和被控制设备连接起来的部件,输入单元接收从开关、按钮、继电器触点和传感器等输入的现场控制信号,并将这些信号转换成CPU能接收和处理的数字信号。输出单元接收经过CPU处理过的输出数字信号,并把它转换成被控制设备或显示装置所能接收的电压或电流信号,以驱动接触器、电磁阀和指示器件等。 电源部件是把交流电转换成直流电的装置,它向PLC提供所需要的直流电源。电源组件具有很高的抗干扰能力,适合工业现场使用,供电稳定、安全可靠。电源组件内还装有备用锂电池,以保证在断电时保存必要的信息。

PLC还有各种接口,PLC通过这些接口可与监视器、打印机、其它的PLC或计算机等相连。 ○2.I/O扩展机

每种PLC都有与主机相配的扩展模块,用来扩展输入、输出点数,以便根据控制要求灵活组合系统。PLC扩展模块内不设CPU,仅对I/O通道进行扩展,不能脱离主机独立实现系统的控制要求。 ○3.外部设备

外部设备包括编程器、盒式磁带机、打印机、EPROM写入器、图形监控系统等。其中编程器是PLC必不可少的重要外围设备,由键盘、显示器、工作方式选择开关和外存储器接插口等部件组成,主要用于对用户程序进行输入、检查、调试和修改,并用来监视PLC的工作状态。 编程器有简易型和智能型两类。简易型编程器只能联机编程,且需将梯形图转化为助记符后才能送入。智能型编程器又称图形编程器,它既可联机编程,又可脱机编程,具有图形显示功能,可直接输入梯形图和通过屏幕对话,但价格较贵。现在也可在个人计算机上填加适当的硬件接口,利用生产厂家提供的编程软件包就可将计算机作为编程器使用,而且还可以在计算机上实现模拟调试。

PLC与打印机相连可将过程信息,系统参数等输出打印。当与监视器相连时可将控制过程图象显示出来。当PLC与PLC相连时,可组成多机系统或连成网络,实现更大规模控制。当PLC与计算机相连时,可组成多级控制系统,实现控制与管理相结合的综合系统。

5、PLC的等效电路和工作原理 1.PLC的等效电路

PLC的工作酷似一个继电器系统,其等效电路可分为三部分:输入部分、内部控制电路和输出部分,如图2所示,图中“ ”为PLC内部用程序实现的软继电器的线圈,“ ”为常开触点,“ ”为常闭触点。

①输入部分——这部分的作用是收集被控设备的信息或操作命令。输入端子外接行程开关、按钮等的触头,内连输入继电器线圈。输入继电器由外部信号通过输入端子驱动,可提供无限多对常开、常闭的软触点供内部使用。 ②内部控制电路——由用户根据控制要求编制的程序所组成,其作用是按用户程序的控制要求对输入信号进行运算处理,判断哪些信号需要输出,并将得到的结果输出给负载。

PLC内部有许多类型的器件,如定时器(T)、计数器(C)、辅助继电器(M)等,它们都有许多对用软件实现的常开、常闭触点。编写的梯形图是将这些软器件进行内部接线,完成被控设备的控制要求。

③输出部分——这部分的作用是驱动外部负载,所以输出端子是PLC向外部负载输出信号的端子,其内连输出继电器(Y)的一对常开触点。输出继电器除提供一对常开触点驱动负载以外,还可以提供无数对常开、常闭触点供内部使用。 2.PLC的周期工作方式 PLC是通过一种周期工作方式来完成控制的,每个周期包括输入采样、程序执行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如图3所示。

①输入采样阶段——PLC以扫描方式按顺序将所有输入端的状态读入到输入映像寄存器中存储,这一过程称为采样。在本工作周期内采样结果不会改变,而且将在PLC执行程序时被使用。

②程序执行阶段——PLC按顺序对程序进行扫描,即从上到下、从左到右地扫描每条指令,并分别从输入映像寄存器和元件映像寄存器中获得所需的数据进行运算、处理,再将程序执行的结果写入元件映像寄存器中保存。但这个结果在全部程序未执行完毕之前不会送到输出端口上。

③输出刷新阶段——在所有用户程序执行完毕后,PLC将元件映像寄存器中的内容送入输出锁存器中,通过一定的方式输出,驱动外部负载。

PLC重复执行输入采样、程序执行、输出刷新三个阶段,每重复一次的时间称为一个扫描周期。PLC的一个扫描周期一般为40~100ms之间。

5、分类

○1.按I/O点数分类

按I/O总点数可分为小型、中型和大型三类。小型PLC的I/O点数为256点以下,其中小于64点为超小型或微型PLC。中型PLC的I/O点数为256点到2048点以下。大型PLC的I/O点数为2048点以上,其中I/O点数超过8192点为超大型PLC。 ○2.按结构形式分类

按结构形式可分为整体式和模块式。整体式PLC是将电源、CPU、I/O部件都集中装在一个机箱内,具有结构紧凑、体积小、价格低的特点,一般小型PLC采用这种结构。模块式PLC是将PLC各部分分成若干个单独的模块,如CPU模块、I/O模块、电源模块(有的包含在CPU模块中)以及各种功能模块。模块插在框架的插座上,有的PLC没有框架,各种模块安装在底板上。这种结构的特点是配置灵活,可根据需要选配不同模块组成一个系统,而且装配方便,便于扩展和维修。一般大、中型PLC采用模块式结构。 ○3.按功能分类

按功能不同,PLC可分低档、中档、高档机三类。低档机具有逻辑运算、计时、计数、移位以及自诊断、监控等基本功能。还可能增设少量模拟量输入输出、算术运算、数据传送和比较、远程I/O、通信等功能。中档机除具有低档机的功能外,还具有较强的模拟量输入输出、算术运算、数据传送和比较、数制转换、远程I/O、子程序、通信联网等功能。还可以增设中断控制、PID控制等功能。高档机除具有中档机的功能外,还有符号算术运算(32位双精度加、减、乘、除和比较)、矩阵运算、位逻辑运算(置位、清除、右移、左移)、平方根运算及其它特殊功能函数的运算、表格功能及表格传送等。高档机具有更强的通信联网功能,可用于大规模过程控制,构成全PLC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或整个工厂的自动化网络。

6、发展趋势

○1.向更高处理速度、更大存储容量方向发展 为了提高PLC的处理能力,要求PLC具有更好的响应速度和更大的存储容量。在PLC中,用户程序的存储容量有的是用编程的步数来表示,每编一条语句为一步;有的是以字为单位来计算,16位二进制数为一个字节,每1024个字节为1KB;有的是以编程的地址来表示,每编一条语句为一地址。目前大型PLC的存储容量是几百KB,最高可达几MB。为了扩大存储容量,有的公司已使用了磁泡存储器或硬盘。目前大中型PLC的扫描速度可达0.2ms/KB左右。如欧姆龙公司的C1000H为0.4ms/KB,三菱公司的A3N为0.2ms/KB。 ○2.产品规模向大、小两个方向发展

PLC主要有超大型和超小型两个发展趋势。超小型PLC向体积更小、速度更快、功能更强、价格更低方向发展,以真正完全取代最小的继电器系统。超大型PLC向大容量、高速度、多功能方向发展,能与计算机组成分布式控制系统,实现对工厂生产全过程的集中管理。

○3.PLC编程语言更加丰富,功能不断提高,编程语言趋向标准化

在PLC系统结构不断发展的同时,PLC的编程语言也越来越丰富,功能也不断提高,除了大多数PLC使用的梯形图语言外,还有些PLC采用BASIC、C语言等高级语言编程。美国生产的PLC在基本控制方面编程语言已标准化,均采用梯形图编程,日本、英国也进入了标准化阶段,法国还采用专用编程语言GRAFCET,德国采用DIN40719标准编程语言。 ○4.不断开发智能模块,加强联网和通信能力

为了满足各种自动化控制系统的要求,近年来不断开发出许多功能模块,如高速计数模块、温度控制模块、远程I/O模块、通信和人机接口模块等,扩大了PLC应用范围。目前加强PLC联网与通信的能力,是PLC技术进步的潮流。PLC的联网和通信可分为两类:一类是PLC之间联网通信,各PLC制造厂家都有自己的专有联网手段;另一类是PLC与计算机之间的联网通信,一般PLC都有通信模块用于与计算机通信。

毕业设计总结

通过此次毕业设计,我不仅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丰富了大脑,同时在查找资料的过程中也了解了许多课外知识,开拓了视野,认识了将来电子的发展方向,使自己在专业知识方面和动手能力方面有了质的飞跃。

毕业设计是我作为一名学生即将完成学业的最后一次作业,他既是对学校所学知识的全面总结和综合应用,又为今后走向社会的实际操作应用铸就了一个良好开端,毕业设计是我对所学知识理论的检验与总结,能够培养和提高设计者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我在校期间向学校所交的最后一份综和性作业,从老师的角度来说,指导做毕业设计是老师对学生所做的最后一次执手训练。其次,毕业设计的指导是老师检验其教学效果,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的绝好机会。 毕业的时间一天一天的临近,毕业设计也接近了尾声。在不断的努力下我的毕业设计终于完成了。在没有做毕业设计以前觉得毕业设计只是对这几年来所学知识的大概总结,但是真的面对毕业设计时发现自己的想法基本是错误的。毕业设计不仅是对前面所学知识的一种检验,而且也是对自己能力的一种提高。通过这次毕业设计使我明白了自己原来知识太理论化了,面对单独的课题的是感觉很茫然。自己要学习的东西还太多,以前老是觉得自己什么东西都会,什么东西都懂,有点眼高手低。通过这次毕业设计,我才明白学习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在以后的工作、生活中都应该不断的学习,努力提高自己知识和综合素质。

总之,不管学会的还是学不会的的确觉得困难比较多,真是万事开头难,不知道如何入手。最后终于做完了有种如释重负的感觉。此外,还得出一个结论:知识必须通过应用才能实现其价值!有些东西以为学会了,但真正到用的时候才发现是两回事,所以我认为只有到真正会用的时候才是真的学会了。

在此要感谢我们的指导老师张老师对我悉心的指导,感谢老师们给我的帮助。在设计过程中,我通过查阅大量有关资料,与同学交流经验和自学,并向老师请教等方式,使自己学到了不少知识,也经历了不少艰辛,但收获同样巨大。在整个设计中我懂得了许多东西,也培养了我独立工作的能力,树立了对自己工作能力的信心,相信会对今后的学习工作生活有非常重要的影响。而且大大提高了动手的能力,使我充分体会到了在创造过程中探索的艰难和成功时的喜悦。虽然这个设计做的也不太好,但是在设计过程中所学到的东西是这次毕业设计的最大收获和财富,使我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冉文编写.《电机与电气控制》,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黄净主编.《电器及PLC控制技术》,机械工业出版社,2002

廖常初主编.《FX系列PLC编程及应用》,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

第二篇:单片机课程设计课程设计目录

目录

摘要............................... 1

Abstract .......................... 2

一、实验目的........................ 3

二、设计要求与内容 .................... 3

2.1设计要求 .......................... 3

2.2设计内容 .......................... 3

三、设计及原理 .................... 4

3.1 总体方案设计 ......................... 4

3.1.1 设计思路 .................... 4

3.1.2 总电路框图 ....................... 4

3.2 各模块设计方案及原理说明 .................. 5

3.2.1 抢答显示模块 .................... 5

3.2.2 倒计时电路 ....................... 7

3.2.3硬件模块方案..................... 8

3.2.4计分器的电路设计..................... 8

3.2.5抢答器的电路设计................... 10

四、软件设计.......................11

4.1 程序流程 ........................11

五、电路仿真............... 错误!未定义书签。

5.1 抢答电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5.2 倒计时电路 .................... 错误!未定义书签。

六、收获、体会和建议............... 错误!未定义书签。

附录............................. 19

第三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

一、传动方案的分析和拟定

机器通常是由原动机、传动系统和工作机三个部分所组成的。

传动系统是将原动机的运动和动力传递给工作机的中间装置。它常具有减速(或增减)、变更运动形式或运动方向,以及将运动和动力进行传递与分配的作用。可见,传动系统是机器的重要组成部分。传动系统的质量和成本在整台机器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因此,在机器中传动系统设计的好坏,对整部机器的性能、成本以及整体尺寸的影响都是很大的。所以合理的设计传动系统是机械设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传动方案通常可以用机构简图来表示,它反映运动和动力传递路线与各部件的组成和联接关系。

合理的传动方案首先应满足工作机的性能要求,其次要满足工作可靠、结构简单、尺寸紧凑、传动效率高、使用维护方便、工艺性和经济性好等要求。

由题意,选择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这种方案结构尺寸小,传动效率高,适用于较差环境下长期工作。

二、电动机的选择

选择电动机包括选择电动机的类型、结构形式、功率、转速和型号。

1. 选择电动机的类型和结构形式

电动机的类型和结构形式应根据电源种类(电流或交流)、工作条件(环境、温度等)。工作时间的长短(连续或间歇)及载荷的性质、大小、起动性能和过载情况等条件来选择。工业上一般采用三相交流电动机。Y系列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由于具有结构简单、价格低廉、维护方便等优点,故其应用最广。当转动惯量和启动力矩较小时,可选用Y系列三相交流异步电动机。在经常启动、制动和反转、间歇或短时工作的场合(如起重机械和冶金设备等),要求电动机的转动惯量小和过载能力大,因此,应选用起重及冶金用的YZ和YZR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

2、确定电动机的转速

同一功率的异步电动机有同步转速3000r/min、1500r/min、1000r/min、750r/min等几种。一般来说,电动机的同步转速愈高,磁极对数愈小,外廓尺寸愈小,价格愈低;反之转速愈低,外廓尺寸愈大,价格愈贵。

第四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针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普遍程式化,缺少创新意识的培养,我们对课程设计进行了基于实践项目的新方法探索。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基于一系列给定主题的实践项目,以学生为主体,对题目设置与教学过程做出了讨论与创新改良探索。下面小编为你整理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希望能帮到你!

第一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创新教育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教学中的运用

摘要:素质教育中,创新教育属于重要环节,能够让整个教育过程赋予生命,让学生不再沉溺于传统的书本学习,而是将理论知识创新应用于实践。在创新教育的培养下,学生可以养成主动创造、探索、思考、实践、参与的习惯,提升学习效率。本文以机械设计课程为例,研究了创新教育的具体应用方式。

关键词:机械设计课程;创新教育;应用

创新教育是一种具有实践性与创造性的教育形式,以学生主体活动为主,教师予以引导,让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主动思考、主动动手实践,让理论与实际的结合更为紧密[1]。机械设计这门课程需要学生提升动手能力以及思维能力,通过对各类通用机械传动装置的抽象化思考创造出具象化作品,利用齿轮、链、带等传动装置设计出创新机械,能够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各类传动装置的理解能力以及运用能力,为其毕业后走向社会动手实践打下坚实基础[2]。本文以机械设计课程教学为主线,研究了创新教育的具体应用方法。

1改革教学理念

在传统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教育理念在于让学生接受书本上的知识,属于灌输式教学模式,教学内容缺乏重点且存在一定繁琐性。学生在上课过程中无法抓住有限课堂时间中的重点内容以及重点环节,因此在知识的具体应用上能力略显不足[3]。在创新教育背景下,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学生主动思考、主动动手、主动参与、主动实践为出发点,将自己作为引导者,充分利用课堂时间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思考之中,让教学更具连续性。帮助学生思考每个环节之间的实际联系,提升学生对机械传动装置的应用能力。

2优化教学内容

机械设计课程所涉及到的知识点较多,例如机械制图、机械工程材料工艺学、材料力学、机械制造公差与技术测量、金属材料及热处理等等,需要学生将各个知识点融会贯通、综合思考。在教学内容的优化上,教师首先应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对学生学习的要求,例如需要学生掌握基础工程技术知识并打下稳定的理论基础,让学生了解到机械设计中涉及到的工业生产相关技术、新成就以及发展趋势等,让学生认识到机械设计课程具有较强生命力以及科学性,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积极性以及对课程的兴趣。具体而言,教师可通过课堂比较让学生认识到不同机械传动装置存在的差异。例如在进行齿轮这一环节的教学时,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示范教学,教师可通过教学模型让学生认识到齿轮与齿轮之间的紧密转动所带来的传动性,并且利用不同大小、不同颜色、不同位置的齿轮让学生清楚的观察到当第一个齿轮运转时所带来的其他齿轮转动影响,分清齿轮之间的区别与联系。其次,教师可运用正例与反例方式,备课时准备丰富的教学素材,例如机械传动装置的例子。教学过程中通过正例让学生了解到学习的规则与概念,利用反例将无关特征影响排除,令学生加深对规则与概念的本质认知。最后,教学内容与教学语言也应丰富多彩,通常机械设计教学相对于文科类课程而言较为枯燥,若能够在教学内容上加以创新,可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

3多元化教学方式

在教学方式上,由于机械课程设计这门课的逻辑性,因此教学方式无法像文科类课程一样通过情境设置等方式让学生讨论。但可利用机械设计课程的特点,通过动手实践实现探究式教学、小组式教学等方法,让每位学生参与其中[4]。首先,教师应在教学顺序上合理设计,在备课过程中深入分析知识结构,让学生对各个理论知识的理解循序渐进,从普通性到特殊性,从整体性到部分性,在不断分化的下位结构原则组织上展开教学。教学内容的编排方面,教师应遵循让教材网络化、一体化、结构化的原则。网络化指的是利用网络知识,让学生了解更多的机械设计相关案例。例如机械传动装置可应用于哪些方面,首先让学生思考,接着在课堂上利用多媒体向学生详细展示传动装置在不同产品中的运用原理。一体化和结构化指的是让每个知识点融会贯通,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除此之外,教师也应向学生阐明教学目标以及学习目标,让学生了解在一学期的学习过程中需要掌握哪些知识、达到怎样的标准、如何将知识运用到具体实践之中,令其学以致用。

4强化实践环节

机械设计课程偏向于理科类,因此更注重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以及逻辑思维分析能力,让学生对每个机械零部件、机械传动装置、机械的基本组成以及机械的具体应用详细了解、深入了解。利用课堂时间及课后时间进行实验教学可提升学生对机械相关方面的知识及实践积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创新思维的能力。以传动机构归类的教学内容为例,传动机构可分为三种,首先为凸轮机构,其次为偏心轮传动,最后为曲柄连杆机构。教师首先可安排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及计算机了解关于手动压力机的相关信息及资料,整理归类资料后以实践训练的机床为例,安排手动压力机相关课题的讨论,通过小组讨论学习及探究式学习等方式确定以齿轮齿条传动机构作为项目设计方案,展开实践教学。

5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实施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设计过程中应将创新教育理念融入其中,设计的课程具有实用价值并让学生了解到价值所在。在课程设计方案上也不应具有唯一性,可通过令学生主动思考找出多个问题解决方式。教学设计可从机器功能为出发点,让学生通过讨论和自主探索选择适合的电动机和相关零件及传动机构,全面考虑机器的造型、安装调整、制造工艺、经济可靠、使用维护等问题,提升其实践能力,让创新教育理念真正对课程教学设计有所帮助。

参考文献:

[1]杜永英,陈雪娇,鄢利群,王丽艳,李铁军,宁建荣.应用型大学本科课程机械类创新设计教学探索与研究[J].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2016,v.29;No.15601:106-108.[2]李天箭,丁晓红.创新创业教育在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环节中的探索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6,v.33;No.23504:22-24.

第二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方法探讨

摘要:《机械设计基础》作为机械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在课程体系中占有重要的地位,文章结合河南工业技师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要求,针对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讨论了多媒体教学与项目教学法的在该课程中的应用,提出对于具体的内容应该具体分析,应根据实际教学目标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与手段,设定合理的项目,不能够简单依赖于某种单一的教学模式和拘泥于固定的教学项目。

关键词:机械设计基础;多媒体教学;项目教学法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是机械专业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它融合理论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和机械零件等有关内容为一体,专业性强,且教师教学的难度和学生学习理解的难度也都比较大。此外,它的学习过程中还综合运用高等教学、机械制图、金属材料与热处理、互换性原理与技术测量等知识,无论是教材还是教学安排,都有较强的系统性和实践性。在教学大纲修订后,该课程的课时缩减至60课时,更增大了教与学的难度。因此,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式才能取得有效的教学效果,是目前河南工业技师学院在本课程教学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通过近两年的教学实践,文章结合河南工业技师学院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特点及教学要求,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探讨。

1多媒体教学的应用

多媒体常见的文件格式有图像、音频和视频等。在《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中采用多媒体手段,将严谨的机械机构模拟动画或视频等与学生的思维过程和接受能力进行有机结合,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接受和理解能力,同时也减少教学过程中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所耗费的时间,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通过两年来对多媒体教学的应用,发现多媒体课件所展示的内容比较新颖,信息量大,学生兴趣也比较大,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内容都适合采用多媒体课件来进行教学。结合教学实践,就多媒体在各章节的应用总结如下:

(1)理论力学、材料力学及常用通用零件的强度设计———多媒体图像启发引导,黑板式教学为主。这些部分的内容主要是针对零件在使用过程中的受力分析及应力分析、计算及强度校核为主,教学中可以利用实例图片来启发引导学生认识零件的受力情况,但是对于力的计算方法,应力的产生及计算,强度校核的理论应用还是适合采用传统的黑板式教学。通用零件如齿轮、轴的强度设计,是学生对相关强度计算理论有一定理解之后的一个实际应用,同时这些内容也是学生在本课程学习结束之后所进行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时所必需会应用的一个重要内容和环节。因此,由学生和教师共同来完成:选题、设计、运算、校核,这样效果会比只看一页一页的课件理解要深得多。(2)机械原理的机构部分———动画演示、启发、思考、讲解与实验相结合。各种常用传动机构在日常生活中也会见到许多应用,比如说缝纫机、补鞋机和公交车车门。因此在教学中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中丰富的传动机构的动画、视频,通过演示,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运动?如何执行的?运动由谁产生?又能够实现怎样的运动?随着学生的思考、分析,最终会得出结果,然后可以将简化后的机构运动简图展示给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学生就会对所学内容有比较形象直观的理解和掌握。

(3)轮系及其设计计算———多媒体教学与黑板教学相结合。轮系是由一系列齿轮组成的传动系统。各种不同类型的齿轮能够组成什么样的轮系呢?不同轮系的功用又有什么不同呢?在教学开始,笔者先给学生提出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后面的相关知识。教学中,将各种齿轮组成的轮系动画及其在实际生产生活中的应用实例展示给学生看,引导他们思考分析的同时再逐步解释轮系的分类及其能够实现的功用,结合前面齿轮机构的基础知识让学生判断轮系中齿轮的转动方向。在学生对轮系有了一定感官认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计算轮系中各对啮合齿轮的传动比,并将其计算的结果逐一展示在黑板上,再根据学生的计算结构逐步得出定轴轮系传动比的计算公式。

2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是通过“项目”的形式来进行教学,它能较好地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在一起,是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项目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教学过程与实际工作相结合,二者互相融合,既让学生在实践中体会了理论的用途、用处,又让学生从实践中发现问题,返回书本寻找理论知识,进而达到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的作用。采用“项目教学”的方法将是职业学校机械设计基础教学的必然趋势。

(1)教学项目的设定。教学项目可以选择学生感兴趣的项目入手,一开始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的兴趣。由于长期以来学生习惯于接受老师讲授的既定知识,即被动学习的过程,没有形成主动参与主动实践的学习氛围。此外机械设计课程系统性较强,要涉及机械专业多方面的内容,不同机构、零部件的设计原理及方法不同。因此在设计项目时,还要本着先入门再巩固提高的原则。局限于课时的限制,教学项目选择不宜过大,但应使机构与零部件设计贯穿于《机械设计基础》学习的全过程。例如对于齿轮传动基础知识这一模块,可设计制作一齿轮传动机构,其中可包含直齿圆柱齿轮传动、圆锥齿轮传动和齿轮齿条传动,通过对其拆卸和装配,让学生在操作中学会齿轮参数的计算,了解传动的特点、失效形式、选择齿轮材料、热处理方式并重点学会齿侧间隙的测量和调整,从而达到该模块的教学目的。

(2)知识点的建构与整合是项目内容综合的关键。精讲常用机构、突出相互联系。在实施项目教学法时应精讲带传动、链传动、齿轮传动、蜗轮蜗杆传动、轴的设计、轴承的选择与寿命验算等内容,突出各章节之间的联系。以关联知识为核心,整合相关课程内容。可通过对装配体的认识展开对标准件常用件的选用、传动零部件的设计和装配体机件表示方法的讨论,培养学生科学的思维方法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3)教师的正确引导是项目教学法成功实施的保证。《机械设计基础》课程需要学生有系统的机械专业知识储备和较强的设计分析能力,具有综合应用机械专业知识、整合专业知识的能力,而要想在一两次课堂教学过程中完全掌握无疑是不太现实的,因此,作为教师就必须对知识点进行有效地细化、分解,以此做成课前预习模块、课内练习模块、课后复习模块,并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

3结语

在教学中应该对课程内容具体分析,把多媒体课件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并采用适当的其他教学方法和手段,才能够充分发挥多媒体作用,也才能够更好的实现课程的教学目标。项目教学法根据课程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项目,教师进行正确适当的引导,项目教学法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就业能力。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项目教学法确实是提高学生综合设计能力的好办法。

第三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

近几年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猛,形势喜人,但透过繁荣表象的背后,当前高职教育实则面临诸多困难,不少问题与矛盾有愈演愈烈之势,不仅直接困扰到高职教育的健康有序发展,而且对国民经济发展也将产生不小的影响,所以必须引起各方高度的关注。对于时下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业内外说法很多,建议也不少,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对高职的认同度不高,是当今社会的主流思想。我国没有高等职业教育的专门法律,现行的高等职业教育的相关法律规定多为目标性和原则性,具体操作性欠缺,致使很多涉及高职发展的实质问题都因缺乏法律依据而无从落实。随着高职教育在发展中不断涌现出的问题,国家对高职教育也越来越重视,不断提出一些路线方针,大力度投入人力物力扶植高职院校发展,特别是民办高职院校。自从2015年,国家开始实行高职高专院校单独招生政策,允许高职院校尤其是民办高职院校参与自主招生以扩大生源,民办院校要想生存生源是关键,只有生源不断扩大,学校才会发展壮大。那么,国家运用行政手段在生源上为民办高职院校解决了生存问题,但是学生入学后,后续的培养教育问题就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探索出一条适合高职教育的教学模式,让高职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发展需求。《机械设计基础》是机电类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技术基础课,也是一门能直接用于生产的设计性课程,它将机械原理与机械零件的内容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通过实训课程,培养学生的机械设计能力。

一、民办高职院校教学中问题

(一)学生基础薄弱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存在基础薄弱的特点,由于从小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导致基础知识掌握不牢。进入大学后,课堂教学知识点无法展开,由于学生对以前的基础知识掌握不牢,所以经常会出现听不懂的现象,导致知识点无法衔接。《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需要掌握《高等数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后才能开设,开设期间还需要与一些课程相配合进行教学,例如《工程力学》《CAD绘图》《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这就需要学生要有一定的理论基础知识作为储备。

(二)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

民办高职院校的学生普遍学习动力不足,学习没有目标,很少有学生做到课前预习、课后复习,课下作业完成效果不是很好,敷衍了事现象普遍,作业准确率非常低。机电类专业的学生除了在课堂上进行理论学习外,配套的实训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实训及实验课程可以帮助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机械设计基础》课程就是一门需要有充分的理论作为基础,然后通过实验环节加以认证,培养学生的设计思维能力的专业性课程。例如,带传动特性的测定及分析实验、齿轮机构的设计计算校核等。尤其是课程设计环节必不可少。例如,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拆装实验,要求学生必须动手完成减速器的拆装,但是学生操作时普遍动手能力较差,思考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学生自己独立考取相关资格证书及相关岗位证书的合格率较低。

(三)师资力量不足

民办高职院校普遍教师队伍落后,教师水平参差不齐,本科及以上学历的教师相对较少、教师普遍没有职称、部分教师没有高校教师资格证书、个别教师知识点讲解不到位、一些专业基础课常常聘用校外教师兼职。

(四)学校硬件设施不全

高职院校的教学主要应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但是学校普遍没有相应的硬件设施与其配套,即使拥有一些实训设备,设备也普遍存在老、旧,少等特点,几台机床设备根本无法满足学生的教学需要,学生常常只能靠听和看来学习,根本没有机会自己动手操作,学校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进行金工实习,包括钳工、焊接、普车、普铣、数控车、数控铣几种实训内容,学生普遍不爱动手操作。这样会使学生的理论无法与实践紧密的结合。

二、《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理论教学改革

(一)合理分配课堂学时

目前高职教学的课堂学时为一个半小时,与本科的教学时间一致,但是高职学生的理论学习能力与本科学生是有一定差距的,理论学时不宜过长,学生注意力完全集中的时间大概为40分钟左右,如按照正常理论学时,一个半小时来计算,剩余的50分钟时间学生很难集中注意力,因此学习效率必然很低。针对课堂教学时间分配的问题,笔者认为,应将一个半小时的学时分为两部分来实施教学,将前45分钟学生注意力较集中的时间段,进行理论教学;后45分钟,学生听课较为疲倦,可以安排实训教学,将刚学完的理论知识,马上付诸实践,即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在课堂上学习完齿轮机构,应马上进行齿轮机构的拆装实训,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都会得到提升。

(二)注重概念的分析

对于概念,不能一带而过,必须进行分析与讲解,适当举一些简单易懂的例子便于学生理解概念。例如,在讲解机构与构件两个概念时,就可以针对二者的区别进行讲解,构件是一个个体,而只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构件组合在一起,并能产生相对运动时,我们才称之为机构。

(三)温故知新

在课堂讲解过程中,如果讲到的知识点涉及到之前讲过的知识,就要带领学生进行复习,要做到新旧知识有机结合、融会贯通。例如,第三章铰链四杆机构中其运动副为回转副,涉及到第二章运动副的知识点,这就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复习到运动副的概念及相关知识,使学生更好的掌握第三章的知识。

(四)多学科交织教学

《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承上启下的课程,需要学完《高等数学》《机械工程材料》《机械制图》《公差与配合》等几门课程后才能开设,开设期间还需要与一些课程相配合教学,例如《工程力学》《CAD绘图》《机械制造技术》等课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有目的的将各个学科的知识串成线,让学生把学到的知识联系在一起,为今后的毕业设计打下基础。例如:一级直齿圆柱齿轮减速器的设计实验,其中齿轮的材料选择涉及到《机械工程材料》课程,受力分析计算涉及到《工程力学》,零件图与装配图的设计涉及到《CAD绘图》和《公差与配合》等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凡是涉及到的各学科知识点教师都要为学生穿线讲解。

(五)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

课上要求每名学生提出一个问题,以抽签的方式,相互提问,对于回答上来并且准备无误的学生给与加分的奖励,对于没有回答上来并且不准确的学生给与一次补救机会,下节课继续回答,并且还要回答一个新问题。通过这样的方式,其一,给学生一定的压力,课堂必须听讲,认真准备,否则无法回答出同学们提出的知识问题;其二,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提升自信心,学到真本领。

(六)作业模式要改革

改变以往敷衍了事的作业模式,提倡作业改革。以往教师布置作业都会采取课后习题的方式,学生用作业本书写或计算课后题,教师进行批改,学生相互抄袭、敷衍了事,作业对于教学的验收意义体现不大。笔者认为,对于《机械设计基础》这门课程,单一的课后习题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教师课后会布置给学生一些实际问题,让学生6人一组,进行讨论和设计,每半个月上交一篇设计方案。在设计过程中,如果遇到问题或困难可以随时向老师请教。这种方法可以提高学生的团队意识、锻炼学生的思考和动手能力,有效的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三、加强实训课程的技能训练

高职教育要想真正发挥出其培养技能人才的职能,就必须要注重“职”的培养,职业技能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生们的就业能力,高职院校的学生动手能力逐渐退化,这不得不与实训设备老化、设备数量少、学生实训课时少等因素有关,要想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还得从实践上着手。《机械设计基础》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专业课,课堂上的理论教学根本满足不了教学的要求,理论与实践的完美结合才是学好课程的硬道理,设计课程需要学生亲自动手进行拆装与设计校核,如果没有相应的教具与设备供学生实践,那么理论学习毫无意义,学生听过即忘,没有起到学会并掌握的目的。因此,笔者认为要加大实训课程的学时;配备专门的机械设计实训室;利用假期时间为教师进行定期的技能培训,提高教师的实训能力,或者派教师去企业中学习实践技能,从教师和学生两方面加大实训的投入力度。

参考文献:

[1]李娟,孙见君,马晨波.机械设计基础教学模式与创新能力培养方法的探索[J].科技资讯,2015,13(23):157-158.

[2]龙建雪.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发展方向[J].橡塑技术与装备,2015(24):119-120.

[3]濮筱薇.情景教学在机械设计基础教学中的运用[J].职业,2015(35):102.

第四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为满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对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我国已经开始大力推进应用型本科高校建设。机械工程类专业作为典型的应用型专业,应该在应用型人才培养方面发挥排头兵和先锋的作用。以湖南城市学院机电工程学院为例,学院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坚持并发展为工程机械、汽车制造等行业服务为主的目标,按照“厚基础、宽口径、重实践”的教学指导方针,培养符合企业需要、社会认可的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应用型人才的培养应该着重“厚基础+强素质+个性化”培养,也就是需要在培养学生扎实的基础知识的前提下,注重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创新能力、团队协作能力等方面的培养,同时注重因材施教,进行个性化培养。要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归根结底还是要落到课程教学这一实处上来。作为机械工程类本科专业的核心技术基础课,机械设计课程的教学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大力推进全方位的改革,以满足机械类专业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

1课程教学现状

机械设计课程主要介绍通用零件的设计理论与方法,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实践性。课程内容涵盖零件及机器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设计计算理论以及连接部分、传动部分、轴系部分等。该课程旨在为学生提供构思能力、工程分析能力以及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等方面的基本训练[1]。当前,机械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课程内容繁杂、过于重视理论计算而忽视实践、课程教学内容与工程联系不够紧密、教学内容与学科领域最新发展脱节、教学方法单

一、学生学习效果一般等现象和问题,亟待改进。

1.1课程覆盖面广、内容繁多。作为专业技术基础课,机械设计课程涵盖零件及机器设计的基本原则与设计计算理论以及连接部分、传动部分、轴系部分等。课程的具体内容从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摩擦与磨损理论,到具体的螺纹连接、销连接、键连接、齿轮传动、蜗杆传动、挠性件传动、轴、联轴器、滚动轴承、滑动轴承等具体零部件的设计,内容繁多,且各部分内容自成一体,不具备系统性,给教师授课和学生学习带来较大的难度。

1.2课程教学内容与工程实际联系不够紧密。机械设计课程不仅理论性强,而且很强调其在实际机械零部件设计中的应用,具有很强的实践性。机械设计课程的基本理论大多直接来源于机械设计实践活动中的经验总结,如果在理论教学过程只是照本宣科而不能结合实际阐述其计算原理与来龙去脉,使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缺乏对知识点的深刻认识,在学习过程中也会觉得枯燥乏味,甚至影响其对知识的理解、掌握[2]。

1.3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创新性。合理的教学方法对于教学效果的提高至关重要。受限于教学内容理论知识偏多,机械设计课程在教学方法方面往往创新性不足,主要以教师教授为主,学生在课堂上主要是被动接受知识,其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得不到充分发挥,这对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都存在不利影响。

2教学内容改革研究

在机械类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指导下,明确了本课程的教学目的是要切实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鉴于此,需要在此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确定教学内容的范围、广度与深度,使学生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突出应用能力的提升。将一些繁琐复杂、难度较大的公式推导等内容适当删除,为不致知识点脱节,代之以公式背景的介绍和运用的说明。适当压缩纯理论教学学时,特别是对于类似结构与零部件的设计,可以适当安排学生自学,培养学生举一反

三、学以致用的能力。此外,还应增加设计实践、实验教学等环节教学内容的创新性,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引导学生建立机械设计知识体系的基础上,结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深入调查研究机械类专业学生毕业后从事的工作对于机械设计课程知识的需求,并立足于实际生产过程,根据机械行业的发展方向有针对性、有侧重点地对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广泛应用的知识点进行深入讲解。例如,考虑到部分学生今后可能进入汽车生产企业工作,可以在教学内容中适当多以汽车零部件作为实例讲解,培养学生对汽车设计制造的兴趣,也可以使学生将来在工作岗位上尽快进入角色。

3教学方法改革研究

3.1运用启发式、讨论式教学方式。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往往采用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没有重视学生主动性的引导和发挥。采用启发式教学方法和讨论式教学方法,以问题为基础,组织学生参与课堂讨论,启发学生的思维。例如在讲授齿轮传动时,给出有齿轮元素的高校校徽图案,以论述齿轮传动的重要性,并引导学生思图案中的结构错误,从而加深学生对齿轮结构的理解,使教学效果得到明显改善。

3.2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和实验器材的使用。机械设计课程实践性强,涉及大量复杂零部件、结构的静态、动态过程分析,部分学生在由于工程实际认知匮乏,空间想象能力较差,学习时将存在一定的困难。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特别是体线运动特征的动画,结合适当的教学器材进行演示,可将传统方法讲授时不易讲清楚、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直观形象地展示出来,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3实践教学改革。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课程重要的综合性与实践性教学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将理论与工程实际结合起来,加强学生的技能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往往都是二级减速器的设计,在设计题目中给出明确的设计数据和设计方案,内容几乎是千篇一律,制约了学生的思维。为培养学生独立分析、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应用能力,采用开放式的综合性设计实验,使学生初步掌握从明确设计任务到机构运动方案设计、机构运动参数设计、结构设计等机械产品的一般设计流程,形成良好的设计习惯。同时,以机械创新设计大赛和“慧鱼”模型组合大赛为契机,一方面借鉴大赛参赛项目的成功经验,学习设计思路和方法;另一方面,鼓励和指导学生参加比赛,使学生获得更多机械设计实践的机会。

4结论

本文从机械设计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以及实践教学等方面着手进行课程改革研究,转变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育理念,更新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法,逐步树立以能力为本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思想,提高学生理论联系实际,分析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濮良贵,陈国定.机械设计[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3,1-4.[2]李延斌,高有华,田方等.面向培养卓越工程师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2,29(4):231-233.

第五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设计理论教学研究

一、引言

机械类专业的教学不像其他专业教学一般,多以理论为主,机械类专业较为偏重的是实际操作,多上手才能得到更多的锻炼,才能对本专业有更好的认识。由于扩招政策的推行,导致了现今大学生的可以动手操作的机会显著减少,这对于学生以后的发展也有一些小小的影响。在以往的教学过程中,总是先进行机械设计的理论课教学,待理论课教学进行两到三周之后,再加入实践设计课程。这种教学课程安排虽有其可取之处,但也有其不足之处,例如会造成知识的断层,为解决这一问题,提出了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的教学模式。

二、对传统教学模式的分析

传统的机械设计教学模式是将理论教学与实操教学分开进行的,这是一种分离式的教学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即使带教老师有着长达数年的教学经验,在课堂上可以让学生学到扎实的基础知识,但实际操作的欠缺仍旧是一大硬伤。这是现今人才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的重学轻用现象。正因为这种分离式的教学模式,使得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看起来好像完全不同的,没有联系的样子。开展这两门课程的初衷是为了使他们相辅相成,使得学生通过实践课程可以更好的理论知识,所学到的理论知识也能很好的指导实践操作。但这一目的似乎并未达到,反而有所背离,致使学用脱节。学用脱节是导致学生尽管很好的学习了理论知识,但仍不能很好的应用理论知识指导实践操作的根本原因。当学生开始课程设计时,因为前面所提到的这些原因,他们并不能很好的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课程设计中去,也不知道该从那个点着手,不能深究问题,最后只能仓促了事,着实令人惋惜。这便是这种分离式教学所带来的不好之处,虽然就这种教学模式也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也有其可取之处,但笔者认为,瑕不掩瑜,只有进行完善与整改,才能使的教学模式变得更加的科学合理。

三、对并行教学模式的探索

任意选取一班学生,进行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模式的试点班级,以下为主要做法:

(一)同时进行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

以往传统教学模式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的开展是有时间差的,在本次探索实践中,打破了传统的桎梏,两项教学工作同时进行,即开课就开始布置课程设计,使得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结合的更为紧密。这将以往的课程设计进行了拆分重组,目的是为了更符合这种两者同时进行的新模式。

(二)以具体项目为主线进行教学工作

设计项目的选取要选取涉及面较广,最好可以综合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及其进阶。减速器设计极为符合这一要求,这一项目包括了教材中的诸多内容,比如教材中所提到的零件的传动,连接部分以及零件承受外界压力的程度等[1]。选取这一项目作为主线,能够使得学生对于基础知识的掌握更加深入,对一些通用常用的设计方法也可以有所了解,有所掌握。将减速器设计作为主线来进行教学是很可行的。除此之外,对于教学设计,笔者认为,应该整合课程与项目,确保项目设计中所涉及到的一些设计知识尽可能都的包括在教学内容当中,在进行教学安排时也应考虑项目的工作进展,争取“知”与“行”可以达到高度统一。此外,在教学的过程中也应该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讲解。

(三)以学习任务的形式促使学生产生兴趣

将全班进行分组,并将减速器设计的项目进行拆分,拆分所得的几个小项分别分配给各个小组,并保证小组内成员人人都可以参与到此项目的设计当中来,并在设计当中均能起到一定的作用。这种任务分配的方式,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得每个学生都参与到这项活动中来,这对于学习兴趣的培养也是极有益处的。此外,还可以增加答辩之类的项目,让每一位同学都能站到讲台上阐述自己的想法与设计,这对激发学生创新思维有很大的帮助。

四、模式变革的效果

通过模式变革的实验,所得结果多积极向上,改善较大多体现在以下几个方向:

(一)学生主导学习,学习兴趣明显提高

传统学习模式多由老师主导学习进度,进行模式变革,采用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的模式后,学习进度变为由学生主导,增强了灵活性,也大大提升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得学生学习更为主动,之前所出现的一些不好的现象例如开小差,打瞌睡等小动作[2]也有所减少。

(二)师生之间交流增多,效果显著

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极大程度的激发了学生深入探究的积极性,越深入,发现的问题便也越多,此时便会主动向老师请教,和老师进行交流,师生之间的思想碰撞也能给对方带来灵感的火花,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学生,都极有帮助。

(三)拥有足够设计时间,质量得到明显提升

传统教学模式留给学生进行课程设计的时间并不充裕,经过变革之后,课程设计的时间被大大拉长,也给了学生能够深入探究的机会,这对设计质量的提升起到了不可忽视的作用。

五、结论

虽然本次实验只是初步尝试且还有一些不足之处,但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所带来可以的好处是显而易见的,笔者认为可以将这一模式同样也应用到机械类专业的其他课程中去,唯有使知行合一,才能更好的应用所学到的知识,最不应该空怀宝藏却不知其应用之法。知理论,懂实践,才是上佳之道。

参考文献:

[1]迎春,王利华.机械设计理论教学与课程设计并行教学模式的探索[J].时代教育,2015,12(21):14-16.

[2]庞兴华,解芳.CDIO教学模式在机械设计教学中的研究和实践[J].教书育人:高教论坛,2015,22(33):134-138.

第六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机械设计课程中零件材料教学研究

一、引言

机械设计是大学工科类专业基础课,主要讲授通用零件设计,包括零件的特点、应用以及零件强度刚度的设计计算等内容。设计一个零件,首先是确定零件材料。以材料为标志的人类文明的发展史,先后经历了石器、青铜器和铁器时代。每经历一个时代,意味着人类文明向更高级的层次迈进。材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先导,是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水平的重要标志,而新材料更是人类社会进步的催化剂。如今,随着材料科学的迅速发展,具备各种性能和功能的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层出不穷,极大地改变了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因此,在机械设计教学中运用材料科学发展最新成果提升机械设计水平,使其跟上时代发展步伐,已经成为发展机械工程设计的一个大的突破口。目前,尽管大学机械工程本科专业开设了工程材料类课程,但仍旧是以钢和铁为代表的金属材料占绝对主导,其他材料课程仅简单介绍,内容显然无法适应新时代科技发展。另外,以零件设计为核心的工程思维不突出,与机械零件设计过程的后续步骤衔接不够,无法满足现代机械设计人才的培养要求。强化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我们不得不面对的课题。

二、材料在机械设计中的作用

(一)材料是机械设计的重要基本要素之一

机械设计是对一个设想的或有市场需求的机器在运动、结构和能量传递等方面进行构思、分析和计算,并将其转化为具体信息,以作为制造依据的工作过程。作为构成机器基本单元的零件有质量、有形状、承担载荷、传热和导电、经受磨损或腐蚀。这些决定了机械零件乃至整个机器的性能指标,都和零件材料直接相关。材料不但决定零件的结构性能,还影响加工,从而决定零件的尺寸、精度和成本。设计越复杂,要求越严格,材料对机械零件设计的影响越强、越复杂。而且,这种关系体现在材料选择过程中,几乎贯穿了零件设计的全过程。没有合适的材料,无论多么好的设计也不能变成现实的产品,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可见,材料是机械设计的粮食。[1]机械零件材料选择合适与否,主要从材料的强度、刚度、磨损、工艺性和经济性[2],以及可持续性等方面进行取舍,是机械设计中最重要的决定。

(二)材料选择的创新是机械设计创新的重要源泉

对产品性能的要求,促进了材料的发展和在产品中的应用。新材料发展越快,产品设计时材料选择范围就越大,机械设计人员就有更大可能设计出更多性能、更加优异的创新性产品来。例如,具有高强度、低密度和耐辐射性能材料的问世,使得人们可以设计一些在极端环境下工作的机械产品,如航天器。[3]纳米材料技术极大拓展了机械产品在微小尺度方面应用的范围。复合新材料特别是复合高分子材料的出现,更是革命性地促进了机械行业的发展。[4]例如,聚四氟乙烯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摩擦系数最低的固体材料,相对于铜等各类软金属具有无毒、耐腐蚀、节约和低摩擦等优点,在轴承等接触类零部件上得到广泛的应用。今后材料的发展方向是材料特性随外界条件变化的智能材料,它将支持未来高科技的发展,也给机械领域的进一步发展和创新提供了更加广阔的机遇和更坚实的基础。随着材料科学在科技发展中的先导地位和基础作用日趋明显[5],选择性能更加优异的新材料设计零部件对机械设计的创新作用无疑会越来越重要。可见,新材料的应用是机械设计构想得以实现和拓展的重要基础,机械设计的创新很大程度上是以材料创新为基础的。

三、机械设计中零件材料教学改革

零件材料的选用最终是服务于机器或零件设计的。如何依照机械零件的使用要求和设计零件的基本原则,有根据地、合理地选出最优的材料,是机械设计中零件材料内容教学改革的根本出发点。我们认为,传统机械设计课程中零件材料的内容存在以下两个需要改进的问题:一方面,涉及材料选择的内容偏少且仅仅是材料性质的罗列,没有真正体现为设计服务的思想。机械设计教材中的零件材料部分,经常只是泛泛地介绍材料种类以及常用材料的特点,至于零件设计过程中的材料选择如何进行等关乎零件设计优劣的重要方法信息却很少提及。学生虽然了解材料的性能特点,但在后续零件设计计算时,还是不知道材料选择该如何进行。国际上的经典教材给了我们许多启示。

四、结论

材料不但是机械零件设计的基本要素,而且随着材料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新型材料进入机械设计领域,成为机械设计创新的重要来源之一。加大利用新材料的广度和深度,将从根本上促进机械领域的再发展再振兴。培养有意识地使用新材料的机械设计人才是实现这一任务的基础和前提。这就要求机械设计课程在内容和方法上改进传统的零件材料选择教学,坚持以设计为主线的材料教学,在整个设计过程中体现材料对设计的基础作用,使机械设计更优化、更合理,以适应科学技术以及社会发展要求。

第七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论文

职业中学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研究

摘要:在专业中学教学中,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是一门十分重要的专业性课程,它主要的对机械设置制造,自动化,教控技术与应用等方面的探索与研究,所涉及的内容十分广泛,充分提高学生机械设计,加工自造的能力,为其今后能够迅速的适应未来的机械制造专业技术岗位,开辟有效的途径。结合多年来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的经验,如何有效开展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提出了一些看法和建议。

关键词:职业中学;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问题对策

1职业中学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各个职业对职业中学毕业生需求量越来越大,尤其是职业中学机械设计制造专业的学生更受到了广大企业的青睐,通过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的教学,学生能够有效地掌握机械制造技术的基础知识,迅速适应岗位要求,为企业的发展作出贡献。但通过对现阶级某些职业中学设计制造专业的教学进行分析,我发现了一个问题,主要表现以下几个方面。1.1课本理论知识存在的问题分析机械中学教学大纲,我发现学生使用的机械制造课本教材内容相对陈旧,学生所学的理论知识无法与目前机械制造设计中的新技术,新理论相接轨,教学与社会需求严重脱节,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到十分盲目。

1.2教学方法存在的问题

在机械设计教学中,某些老师缺少对教学方式和方法的探究。使用的教学方式过于模式化,教学方法过于简单,教学方式相对死板,在教学过程中只注重对教学内容的讲解。而忽略学生的认识能力和认识特点。缺乏对学生主观能动性的开发和兴趣的培养,使学生对机械设计制造感到十分空洞,学习起来感到枯燥乏味,逐渐失去学习的动力。

1.3实践教学存在问题

由于目前机械设计制造的需求量很大,生源严重超标,由于人数众多,实习部门的实习岗位有限,部分学生只能以观摩和传授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即使偶尔有动手实践的机会,也难以正确对待,往往敷衍了事。这种情况大大降低了学生实际上机动手的能力,使他们很难将理论与实际进行有效的结合,严重影响到教学效果,很难培养出具有创新性的高素质机械制造人才。

2改进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教学的对策

2.1积极转变观念,找好教学中的定位

在机械设计制造教学中,老师要积极转变传统落后的教学观念,改变枯燥乏味、简单、单一的单向性的讲授模式,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老师要有效地发挥自己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采取各种先进的教学方式和方法,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起学生对机械设计制造学习的积极性,将理论知识很好地运用到实际问题中,让学生得到深刻理解,从而提高学生在机械制造教学中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培养其创造性思维的发展。

2.2理论与实际紧密结合,开展实践性教学

机械设计制造专业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专业课程,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老师要敢于将机械设计制造的相关理论知识与实际技能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实践性的教学,让学生通过到工厂内从事实践类的实习操作,迅速地将学到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及时发现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通过现场操作和老师的引导讲解,学生的机械制造思维能很快地从课本上的表面知识上升为深层次的理解,大大加快学生专业知识技能和岗位职责的形式,提高解决机械职责实际问题的动手能力,促进创造性思维的发展。那么在机械设计制造中,如何有效开展实践性教学呢?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课堂实践性教学。这种教学方式一般在职业中学内部完成,一方面,在课堂理论知识讲授的过程中,老师根据课程的内容,尽可能选择一些机械实物、机械模型、带到课题上来,或者利用多媒体教学软件制作课件,让学生对理论知识感到看得到、摸得着,使学生不再感到空间乏味,同时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老师要将理论课程学习与实验课程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教学课程安排上,多安排一些实验课程。要结合教材大纲的内容,精心设计一些实验课题,使学生能够将学习到的理论知识迅速地运用到实验教学中,通过根据设计的要求和条件,进行分析和判断,制定实验的方案,使学生对实验的原理有透彻的理解。(2)车间实践性教学。这种教学一般是在校企合作模式下进行的,因此要建立起适合学校和企业公司实际情况的校企合作模式。职业中学与机械制造厂家签订学生的实习合同,共同制订人才培养机会,共同组织教学,学校与机械制造厂家定期合作,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根据工厂业务内容,组织学生进工厂车间参与工厂制订的各种机械制造项目的设计工作。车间实践性教学一方面可以使学生迅速地将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生产中,彻底地掌握知识,另一方面能够使学生熟悉对应的岗位职责范围,为以后的上岗做好充分的准备。

3结论

在职业中学机械设计制作专业的教学中,老师要敢于转表传统的教学观念,完善教学方式和方法,将理论知识与实际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开展实践性教学,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刘文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特点与现场教学[J].西安航空职业中专教学报,2007(3):65-66.[2]赵宏平,职业中专《机械制造技术》课程的教学改革[J].苏州市职业中专报,2007(2):89-99.

[3]翟燕南.《机械制造技术》课程及主要实践环节的教学改革[J].南京工程学院报,2003(12):42-43.

[4]吴光华.《机械制造技术》课程教学改革[J].机械职业教育,2006(3):44.

一、我院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背景

我院建校前几年由于师资力量有限,主要依赖兼职教师指导课程设计,这些兼职老师大多来自一本院校,他们时间有限,指导方法基本沿袭一本院校的指导方法,每天集中一两个小时在教室集中指导,而三本学院的学生依耐性强,老师走后基本是放鸭子,因此抄袭现象特别严重。此外,在教学指导过程中也存在一系列问题,比如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没有明确,指导过程因老师而异,随意性较大,标准不统一。因此,进一步规范课程设计的内容、指导方法、达到的目标、必须掌握的知识点和知识群,显然是提高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内容和措施。后来随着一些青年教师的引进,我们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题目、应该完成的内容及进度要求、考核方法等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与实践,使学生达到掌握知识点的目的。

二、针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指导方法,进度安排及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一)设计题目的改革

以前兼职老师给的课程设计题目是多样化的,鉴于我院学生的基本条件,我们把课程设计的题目统一标准化了,传动方案也已经给定,目的是让学生熟悉课程设计的一般方法,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点,并对机械设计的理论课的知识加以巩固,并不要求他们创新设计。其设计题目、初始条件和传动方案如下:设计题目:带式运输机的传动装置;初始条件:带式运输机可运送谷物、型砂、碎矿石、煤等。两班制工作,连续单向转动,有轻微振动,输送带的速度允许误差为±5%,使用期限为10年。卷筒与输送带间传动效率96%,减速器批量生产。要求学生每人按学号顺序依次选一组数据进行设计计算。

(二)指导方法改革

在课程设计之前,负责人对指导机械设计课程设计的老师集中在一起开个小会,对学生必须掌握的知识点、知识群、关键内容都明确要求,要求指导老师每天的上午和下午至少在教室两个小时,这样学生有问题就能及时找到老师解决问题。还有学生课程设计进行到第一阶段,尤其是课程设计的设计计算初步完成时候,要求指导老师对学生的计算数据进行初步的检查,并要在草稿本上签字,才可进行下一阶段的工作。这样就避免后面学生在画草图时候发现错误,又要反过来重新计算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可以避免了个别学生抄袭的现象。

(三)进度安排改革

以前兼职老师指导课程设计时候,一次把课程设计要求完成的内容一个半天讲完,这样内容太多,学生根本记不清楚。我们根据三本学生的特点,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分为六个阶段。每个阶段集中讲解一次,学生按进度要求完成该完成的任务。第一阶段,主要是动员和设计计算。学生在这一阶段应该完成的内容包括:选择电动机;计算总传动比和分配传动比;传动装置的运动和动力参数计算;传动件计算;初算轴的最细处直径;选择联轴器(型号、孔径、孔长等);初选滚动轴承及其相关参数,轴承盖是否干涉等。要求学生按上述步骤严格进行,不要颠倒。第二阶段是草图绘制。设计计算完毕后,我们会带学生到实验室做一个减速器拆装实验,主要是对减速器有个感性的认识。然后在集中讲解,其内容包括:减速器的结构;减速器的润滑;设计装配图的准备;减速器铸造箱体的结构尺寸;减速器装配草图设计;轴和键的强度校核,滚动轴承的寿命计算。第三阶段是正式绘制装配图,在完成减速器装配草图后,校核轴、键强度及滚动轴承寿命无任何问题时,在此基础上继续完成装配图。要求注意两个方面的设计:轴系零件的结构设计;减速器箱体及附件的结构设计。第四阶段是装配图的检查。给学生主要讲解的内容包括:检查装配草图;标注主要尺寸与配合;编写减速器的技术特性;编写技术要求;零件编号;编制零件明细表及标题栏。第五阶段是零件图的绘制。零件工作图是零件制造、检验和制定工艺规程的技术文件,应包括图形、尺寸及其极限偏差、表面粗糙度、形位公差、技术要求等。零件图从装配图上测绘下来,形状应与装配图一致。第六阶段是编写说明书。说明书的编写我们也把格式基本给学生,学生按照步骤把草稿整理成册就可以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总共安排了三周的时间,周末时间不计,具体的进度安排我们设计了一个表。

(四)考核方法进行改革

课程设计结束后,我们会现场答辩,在答辩时候,会先给个预成绩,这个成绩非常重要,因为通过答辩,可以看出学生对课程设计掌握的情况,是否有抄袭,一问就基本可以得到答案。最后结合学生交上来的课程设计说明书、装配图、零件图给每个学生单独评定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的成绩等级。

三、结束语

通过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题目、指导方法、进度安排、考核方法等改革与实践,学生课程设计的质量明显体高,从学生课程设计的总结体会看到,每个学生都收获颇多。不仅对《机械设计》课程的内容有了更深入了理解,也为今后的学习和工作奠定了基础。

第五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1、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这次的课程设计对于我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光是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了设计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内使自己深刻感受到设计工作的那份艰难。而这份艰难不仅仅体现在设计内容与过程中为了精益求精所付出的艰辛,更重要的是背负恶劣的天气所付出的决心与毅力!

也许自己太过于执着,从设计开始就落在大家的后面。不过还好,很快就将基本的数据设计与整理出来,不至于远离大家的进度。由于考试已经结束,我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搞设计。可惜,图书馆闭馆,不能参考一些资料,以至在有些结构设计上还是不太明白为什么要那样设计。看来自己学的东西太少了!

天气情况很糟糕!我只能这样评价这段时间内的艰辛。雪不挺的飘,一阵紧接一阵,以至于绝大多少时间自己都是在寒冷中度过的。虽然穿地挺厚实的,但是整天的坐着,不运动,不感觉冷那是鬼话。起初,还只是寒冷,后来为了画图一站就是一天,包括晚上的4个小时。脚除了麻木,还是麻木!

我不喜欢加夜班。当然不是害怕加班的辛苦。而是,明明可以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的事情,为何非得将自己逼到慌乱的地步,加班加点的拼命赶呢!。“人是习惯的奴隶。”我一直这么认为的,也努力这么做着。不过这次为了搞设计,自己加了不少班,包括夜班。基本上,一天都呆在北区设计室里面。晚上,也经常奋战到10点才回南区。没有几个人会在这么冷的天气情况下留在教室搞设计。我这样说不是为了表明自己比起其他人来说更勤奋,况且这样恶劣的天气情况,大家也真的没有必要晚上挨冻搞设计,那样也太残酷了!而我之所以加班其实目的很简单,我想早点回家,毕竟家里比起学校来说更温暖。

谈了这么多的感受,只想表明天气太恶劣了,不过我们大家都挺过来了。对于课程设计,我只能说我已经尽了我最大的努力。这就是我最好,最出色的设计。过程我只能用不堪回首来形容,但是结果确实意义重大的。我付出了远比设计内容更多的毅力与决心。而我也应该保留这份精神,继续奋斗。

感觉设计对我们这些刚刚入门(或者在某种意义上来说还是门外汉)就是按照条条款款依葫芦画瓢的过程,有的时候感觉挺没有劲的。反正按照步骤一定可以完成设计任务,其实不然。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必须靠我们自己去理解,去分析,去取舍。就拿电动机型号选择来说,可以分别比较几种型号电动机总传动比,以结构紧凑为依据来选择;也可以考虑性价比来选择。前者是结构选择,后者确实经济价格选择。而摆在我们面前的却是两条路,如何将两者最优化选择才是值得我们好好深思的。

通过这次的设计,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更多的是从中学到很多东西,包括书本知识以及个人素质与品格方面。感谢老师的辛勤指导,也希望老师对于我的设计提出意见。

2、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一、课程设计目的《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基础》课程的的最后一个重要教学环节,也是学生第一次较全面的设计能力训练。其基本目的是:

1.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设计思想,训练综合运用机械设计和有关先修课程的理论,结合生产实际分析和解决工程实际问题的能力,巩固、加深和扩展有关机械设计方面的知识;

2.通过制定设计方案合理选择传动机构和零件类型,正确计算零件工作能力、确定尺寸和选择材料,以及较全面的考虑制造工艺、使用和维护等要求,进行结构设计,达到了解和掌握机械零件、机械传动装置的设计过程和方法;

3.进行设计基本技能的训练。例如计算、绘图、熟悉和运用设计资料(手册、图册、标准和规范等)以及使用经验数据、进行经验估算和处理数据的能力。在本课程设计鼓励采用计算机绘图。

二、课程设计内容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在课程设计中,针对布置题目学生要完成的设计内容有:

1.电动机的选择及运动参数的计算;

2.三角带的传动设计;

3.齿轮传动的设计;

4.轴的设计(低速轴);

5.滚动轴承的选择及验算(低速轴);

6.键的选择计算及强度校核(低速轴);

7.联轴器的选择(低速轴);

8.润滑油及润滑方式的选择;

9.绘制零件的工作图和装配图

(1)绘制零件的工作图((有上机条件的同学用AutoCAD绘制)轴的零件图

(2)减速器的装配图(可根据个人的能力决定是否用AutoCAD绘制)

注:零件的工作图包括:

(1)尺寸的标注;

(2)公差;

(3)精度;

(4)技术要

求装配图包括:

(1)尺寸标注

(2)技术特性

(3)零件编号

(4)编写零件明细表、标题栏。

10.编写设计说明书

三、要求

作为指导教师,为了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所布置的任务,在设计过程中要加以指导。首先让学生做减速器的装拆试验,形象地认识减速器。在设计过程,轴的结构设计和减速器的外形尺寸的确定对于学生来说是难点,针对这一难点要上一次辅导课。另外,每天来指导学生设计、计算、绘图,以便及时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要求每位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创造能力,对每个问题都应进行分析、比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反对盲从,杜绝抄袭。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做到:

1)随时复习教科书、听课笔记及习题。

2)及时了解有关资料,做好准备工作,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

3)认真计算和制图,保证计算正确和图纸质量。

4)按预定计划循序完成任务。

四、评分原则课程设计中,最终的图纸及说明书并不能完全反映学生的真实水平,同学的工作能力也不能在图纸及说明书中得到完全的反映,因此,对同学的评分,特别要注意抓两头:一头抓平时,一头抓答辩.课程设计成绩根据平时出勤和设计图纸、说明书、创新能力和答辩情况综合按5级分制评定。

五、存在问题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发现学生主要存在以下问题:

1)学习态度不够认真,或虽认真但因基础差等原因,不能按时完成进度计划,不能按时在教室设计,多次迟到,甚至有矿课现象;

2)独立工作能力差,设计时不能或不进行独立思考,教师指一步才作一步,或参照其他同学的设计进行“照猫画虎”式的进行;

3)设计中有错误,有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现象;

4)图纸质量较差,特别是尺寸标注,出现问题较多,表达不清楚;说明书内容不够完整、工整,有个别原则性错误和若干一般性错误;5)答辩中不能很好的回答提问,回答中有个别原则性错误和若于非原则性错误。

六、结果分析参加本次课程设计5个班,大部分同学能按老师要求完成每一阶段的任务,设计图纸、说明书和最后的答辩中满足要求。参加本次课程设计共有139名同学,其中优18人,良32人,中51人,及格35人,不及格3人。基本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情况。

七、经验及教训由于《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需要用到许多先修课程如《工程制图》、《金属工艺学》、《工程力学》及《公差测量及配合》等,而部分学生在由于前期的先修课没有学好或是由于纺织工程专业有些先修课没开,所以在绘图上表达不清楚,尺寸标注等方面做得不好。所以要在学先修课时,督促学生把先修课学好。另外,《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安排在期末考试前,并且恰好遇到英语

四、六级考试,使部分学生不能集中精力参加课程设计,建议最好把《机械设计基础课程设计》安排在期末考试后。

3、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当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次课程设计时间一周略显得仓促一些。但是通过本次很充实的课程设计,从中得到的收获还是非常多的。这次的课程设计对于我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光是我们组能够完成设计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内使我们深刻感受到设计工作的那份艰难。而这份艰难不仅仅体现在设计内容与过程中为了精益求精所付出的艰辛,更重要的是为每一个精细数字的付出!

这次课程设计的题目是设计一个一级圆柱齿轮减速器,由于我们理论知识的不足,再加上平时没有什么设计经验,一开始的时候有些手忙脚乱,不知从何入手,很迷茫。不过在我们组员的共同努力下,和同学们之间的认真仔细的讨论之中,我们总算克服了种种难关,让每个数字都找到了自己的归宿。现在想想其实课程设计期间我们过得还蛮充实的,特别是大家在一起讨论,研究,专研的时候,那让我感觉到了集体的团结,团结的力量,力量的伟大。所有的成果不是属于个人的,而是集体,因为它凝聚了集体所有的精华。

在设计过程中,整个过程培养了我们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及其他课程理论知识和利用生产时间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此期间我们同学之间的那些辛酸,那些执着,那些付出。一路走来,我们伴着风雨,携手欢笑,共同面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当中遇到的困难,虽然我们做的还是不够完美,但是我们的团队一定很完美。

在这些过程当中我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接受应用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自己对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欠缺,将来一定要进一步加强。而今后的学习还要更加的努力。总之,本次课程设计不仅仅是对自己所学的知识的一次系统的总结与应用,还算是对自己体质的一次检验吧。

通过这次的课程设计,我感慨颇多,收获颇多。更多的是从中学到的不仅仅是表面的专业知识,而是要设计一个项目背后的那些付出。整个过程是挺累的,但是当你看到这个完整的文档呈现在你面前的时候,成就感油然而生。最后,要感谢老师的辛勤指导,也希望老师对于我们的设计提出宝贵意见。

4、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经过一个月的努力,我终于将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做完了。在这次作业过程中,我遇到了许多困难,一遍又一遍的计算,一次又一次的设计方案修改这都暴露出了前期我在这方面的知识欠缺和经验不足。刚开始在机构设计时,由于对Matlab软件的基本操作和编程掌握得还可以,不到半天就将所有需要使用的程序调试好了。可是我从不同的机架位置得出了不同的结果,令我非常苦恼。

后来在钱老师的指导下,我找到了问题所在之处,将之解决了。同时我还对四连杆机构的运动分析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在传动系统的设计时,面对功率大,传动比也大的情况,我一时不知道到底该采用何种减速装置。最初我选用带传动和蜗杆齿轮减速器,经过计算,发现蜗轮尺寸过大,所以只能从头再来。这次我吸取了盲目计算的教训,在动笔之前,先征求了钱老师的意见,然后决定采用带传动和二级圆柱齿轮减速器,也就是我的最终设计方案。至于画装配图和零件图,由于前期计算比较充分,整个过程用时不到一周,在此期间,我还得到了许多同学和老师的帮助。在此我要向他们表示最诚挚的谢意。

整个作业过程中,我遇到的最大,最痛苦的事是最后的文档。一来自己没有电脑,用起来很不方便;最可恶的是在此期间,一种电脑病毒”Word杀手”四处泛滥,将我辛辛苦苦打了几天的文档全部毁了。那么多的公式,那么多文字就这样在片刻消失了,当时我真是痛苦得要命。

尽管这次作业的时间是漫长的,过程是曲折的,但我的收获还是很大的。不仅仅掌握了四连杆执行机构和带传动以及齿轮,蜗杆传动机构的设计步骤与方法;也不仅仅对制图有了更进一步的掌握;Matlab和AutoCAD,Word这些仅仅是工具软件,熟练掌握也是必需的。对我来说,收获最大的是方法和能力。那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能力。

在整个过程中,我发现像我们这些学生最最缺少的是经验,没有感性的认识,空有理论知识,有些东西很可能与实际脱节。总体来说,我觉得做这种类型的作业对我们的帮助还是很大的,它需要我们将学过的相关知识都系统地联系起来,从中暴露出自身的不足,以待改进。有时候,一个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合众人智慧,我相信我们的作品会更完美!

5、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小结

这次的课程设计对于我来说有着深刻的意义,这种意义不光是自己能够独立完成了设计任务,更重要的是在这段时间内使自己深刻感受到设计工作的那份艰难。而这份艰难又体现在设计内容与过程中为了精益求精所付出的艰辛,和背负恶劣的天气所付出的决心与毅力!

开始的时候感觉设计对我们这些刚刚入门的人来说,无非就是按照条条框框依葫芦画瓢的过程,有的时候感觉挺无聊的,反正按照步骤一定可以完成设计任务。其实不然,设计过程中有许多内容必须靠我们自己去理解,去分析,去取舍。就拿电动机型号选择来说,可以分别比较几种型号电动机总传动比,以结构紧凑为依据来选择;也可以考虑性价比来选择。前者是结构选择,后者确实经济价格选择。如何将两者最优化选择才是值得我们好好深思的。

课程设计是机械设计当中的非常重要的一环,本次课程设计时间仅有三周,但是通过本次每天都过得很充实的课程设计,收获颇多。

在设计过程中培养了我的综合运用机械设计课程及其他课程理论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真正做到了学以致用。在此期间我我们同学之间互相帮助,共同面对机械设计课程设计当中遇到的困难,培养了我们的团队精神。在这些过程当中我充分的认识到自己在知识理解和接受应用方面的不足,特别是自己的系统的自我学习能力的欠缺,将来要进一步加强,今后的学习还要更加努力。

本次课程设计充满困难和挑战,但是无论如何已经完成了,其中可能还有许多地方有不足之处,希望老师点评指出,以便我加以改正。

上一篇:防震减灾应急联动机制下一篇:服装销售实训总结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