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音乐欣赏》课

2024-05-22

公共《音乐欣赏》课(精选六篇)

公共《音乐欣赏》课 篇1

一、俄罗斯的公共音乐教学概况

在俄罗斯公共音乐的教育是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 音乐课在俄罗斯的学校中属于必修课, 一般每周1个学时。而且公共音乐课的教育是免费的, 但也是必须接受的。学校对课程有统一规定的教学内容, 主要使用的是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教学大纲和其他四套教学大纲。传统音乐课的教学内容以音乐知识、音乐欣赏和合唱为主。

二、俄罗斯公共音乐教育的分类:

俄罗斯的公共音乐教育出现在前苏联的时代, 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和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两种。

(一) 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

强制公共音乐教育的基本教学大纲分为五套, 较老的有卡巴列夫斯基的《音乐》、阿里耶夫的《音乐》。另外还有科瑞兹卡娅、谢尔盖耶娃与施玛金娜编写的《音乐》、乌萨齐耶娃与两位施考里亚编写的《音乐艺术》以及库普里娅诺娃的《俄罗斯民俗》。每所学校可以从这五套教材中任选一套进行教学。在教学中新的教学大纲加长了公共音乐教育的时长。教学时间的延长, 必定会有教学内容的增加。新的教学大纲中也必然会有新的教学内容。比如在我们前面提到的阿里耶夫的教学大纲上有一个章节的爵士音乐, 这是其他大纲中没有的, 也是学生们普遍比较欢迎的。

(二) 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

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 它虽然叫做补充性教育, 但却是孩子们接受音乐技能训练最主要的方式, 也是与我国基础音乐教育差别最大的地方。传统的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场所分三种, 在这些场所只进行音乐科目的教学。第一种和第二种可以统一称为“音乐学校”。在俄罗斯第一种补充教育比较常见, 也可以叫做“斯考拉”。而第二种在俄罗斯比较少见, 被称为“斯图笛亚”。这两种学校都是七年制的教学。每门课的都有规定的教学大纲, 两者之间没有太大的差别。只要在音乐学校学习就相当于就读了两所学校, 也必须在每天结束了学校学习之后再到音乐学校学习。音乐学校的课程与普通学校的课程同样要求严格, 不得随意旷课, 每学期的考试要通过。第三种补充教育可以称为“音乐夜校”。因为音乐学校不收插班生, 而且是不可以越级就读的。如果你想插班或者在上学之后再学习音乐的话, 就可以读音乐夜校。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现在的俄罗斯也有了一些隶属于斯图迪亚教育下的一些新兴的补充性音乐教育形式。例如:音乐小组、隶属于普通学校的斯图笛亚、音乐俱乐部等形式的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也随之增多。

三、我国公共音乐教育的概况

随着素质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 多数普通学校都开设了公共音乐欣赏课。该课程已经成为素质教育的重要教学内容, 其目的是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兴趣和爱好, 提高他们的音乐鉴赏力和音乐素养。

普通院校的非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自不同地区、不同专业, 多数学生的音乐基础较差。公共音乐欣赏课只开设一个学期, 要想在短时间内教会学生听懂音乐, 就要求音乐欣赏教师本身要有较高的素质。一般来说, 非音乐专业的公共欣赏课极少由音乐欣赏专业的教师上课, 而是由其他专业的音乐教师上课。

四、我国公共音乐教育的形式

我国在公共音乐教育上大致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在普通学开设音乐学习班, 另一种是学生在课余找专门的音乐老师学习。音乐类学习班, 一些高级中学在学生入学的时候, 为一些致力于报考音乐专业的学生开设音乐学习班对学生进行一些报考艺术类的学校的培训, 和一些专业知识的传授。这种音乐类的音乐类的培训班, 只在一些大中城市的高级中学里才能见到。校外学习, 这种公共音乐类培训在我国是比较常见的。因为我国要学习音乐的话, 只有到了高中才有专门的公共音乐教育的培训班, 如果要从小就开始学习音乐的话就要在学校教育之外, 单独找一些大专院校的专门科目的音乐教师, 或者一些职业的音乐培训教师来进行学习。随着社会的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这种校外的培训机构也日益增多, 一些私立的学校正在日渐兴起。

综上所述, 俄罗斯的公共音乐教学与我国的公共音乐教学, 有相同也同样有所不同, 两国的公共音乐教育也都有各自的优点。希望上面的内容对大家研究俄罗斯和我国的公共音乐教育研究能起到一些帮助作用。

摘要:俄罗斯的公共音乐教育分为强制性公共音乐教育和补充性公共音乐教育。我国的公共音乐教育分为在普通学校开设音乐学习班和在课余找专门的音乐老师学习。

公共安全课教案9 篇2

地震预报。

地震之前是有预兆的。现在我们所知道的这种预兆是:地下水变浑、翻花、冒泡、变味;鸡鸭猪羊乱跑乱叫;老鼠外逃,鱼儿在水面乱跳。这种情况预示着地壳将弯曲、摺皱断裂,就要发生地震了。目前全世界任何国家都难以准确预报地震,我国的地震预报可以说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大多数地震预报能够指出某个地区在某一段时间内有可能发生地震。1976年,在唐山地震前,辽宁省海城地区曾发生过6级以上的地震,临震前,政府多次催促把室内的人全部安置在地震棚里,并反复宣讲地震知只,结果伤亡人数减少到了最低限度。所以,预防地震的关键在于预报及时、准备充分、掌握地震时的救护知识。

如果发生了地震怎样保护自己呢?

一旦发生了地震,若是在外边,千万不要靠近楼房、烟囱、电线杆等任何可能倒塌的高大建筑物或树木,要离开桥梁、立交公路,到空旷的田野较为安全。地震虽然是造成人口伤亡的天灾,但也不是不可预防的。如果能把握时机、运用防震知识就可以保护自己如地震发生前观察到鸟、动物的异常躁动;地震发生时蹲在桌子下面都可以减轻地震带来的伤害。可见,学习地震知识非常重要。

强烈的地震,常会造成房屋倒塌、大堤决口、大地陷裂等情况,给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带来损失。为了在地震发生时保护自己,应当掌握以下应急的求生方法。

1.如果在平房里,突然发生地震,要迅速钻到床下、桌下,同时用被褥、枕头、脸盆等物护住头部,等地震间隙再尽快离开住房,转移到安全的地方。地震时如果房屋倒塌,应呆在床下或桌下千万不要移动,要等到地震停止再逃出室外或等待救援。

2.如果住在楼房中,发生了地震,不要试图跑出楼外,因为时间来不及。最安全、最有效的办法是:及时躲到两个承重墙之间最小的房间,如厕所、厨房等。也可以躲在桌、柜等家具下面以及房间内侧的墙角,并且注意保护好头部。千万不要去阳台和窗下躲避。

3.如果正在上课时发生了地震,不要惊慌失措,更不能在教室内乱跑或争抢外出。靠近门的同学可以迅速跑到门外,中间及后排的同学可以尽快躲到课桌下,用书包护住头部;靠墙的同学要紧靠墙根,双手护住头部。

4.如果已经离开房间,千万不要地震一停就立即回屋取东西。因为第一次地震后,接着会发生余震,余震对人的威胁会更大。

5·如果在公共场所发生地震,不能惊慌乱跑。可以随机应变躲到就近比较安全的地方,如桌柜下、舞台下、乐池里。6.如果正在街上,绝对不能跑进建筑物中避险。也不要在高楼下、广告牌下、狭窄的胡同、桥头等危险地方停留。

7.如果地震后被埋在建筑物中,应先设法清除压在腹部以上的物体;用毛巾、衣服捂住口鼻,防止烟尘窒息;要注意保存体力,设法找到食品和水,创造生存条件,等待救援。

一、发生大地震时不要急。破坏性地震从人感觉振动到建筑物被破坏平均只有12秒钟,在这短短的时间内你应根据所处环境迅速作出保障安全的抉择。如果住的是平房,那么你可以迅速跑到门外。如果住的是楼房,千万不要跳楼,应立即切断电闸,关掉煤气,暂避到洗手间等跨度小的地方,或是桌子,床铺等下面,震后迅速撤离,以防强余震。

二、人多先找藏身处。学校,商店,影剧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如果遇到地震,最忌慌乱,应立即躲在课桌、椅子或坚固物品下面,待地震过后再有序地撤离。

三、远离危险区。如在街道上遇到地震,应用手护住头部,迅速远离楼房,到街心一带。如在郊外遇到地震,要注意远离山崖,陡坡,河岸及高压线等。正在行驶的汽车和火车要立即停车。

四、被埋要保存体力。如果震后不幸被废墟埋压,要尽量保持冷静,设法自救。无法脱险时,要保存体力,尽力寻找水和食物,创造生存条件,耐心等待救援。

五、手机和充足点的电池放在身边备用。

地震时的应急防护原则

震时就近躲避,震后迅速撤离到安全的地方是应急防护的较好方法。所谓就近躲避,就是因地制宜地根据不同的情况作出不同的对策。

学校人员如何避震?

在学校中,地震时最需要的是学校领导和教师的冷静与果断。有中长期地震预报的地区,平时要结合教学活动,向学生们讲述地震和防、避震知识。震前要安排好学生转移、撤离的路线和场地;震后沉着地指挥学生有秩序地撤离。在比较坚固、安全的房屋里,可以躲避在课桌下、讲台旁、教学楼内的学生可以到开间小、有管道支撑的房间里,决不可让学生们乱跑或跳楼。

地震时,在街上行走时如何避震?

地震发生时,高层建筑物的玻璃碎片和大楼外侧混凝土碎块、以及广告招牌,马口铁板、霓红灯架等,可能掉下伤人,因此在街上走时,最好将身边的皮包或柔软的物品顶在头上,无物品时也可用手护在头上,尽可能作好自我防御的准备,要镇静,应该迅速离开电线杆和围墙,跑向比较开阔的地区躲避。

车间工人如何避震? 车间工人可以躲在车、机床及较高大设备下,不可惊慌乱跑,特殊岗位上的工人要首先关闭易燃易爆、有毒气体阀门,及时降低高温、高压管道的温度和压力,关闭运转设备。大部分人员可撤离工作现场,在有安全防护的前提下,少部分人员留在现场随时监视险情,及时处理可能发生的意外事件,防止次生灾害的发生。

地震发生时行驶的车辆应如何应急?

(1)司机应尽快减速,逐步刹闸;

(2)乘客(特别在火车上)应用手牢牢抓住拉手、柱子或座席等,并注意防止行李从架上掉下伤人,面朝行车方向的人,要将胳膊靠在前坐席的椅垫上,护住面部,身体倾向通道,两手护住头部;背朝行车方向的人,要两手护住后脑部,并抬膝护腹,紧缩身体,作好防御姿势。

楼房内人员地震时如何应急?

地震一旦发生,首先要保持清醒、冷静的头脑,及时判别震动状况,千万不可在慌乱中跳楼,这一点极为重要。其次,可躲避在坚实的家具下,或墙角处,亦可转移到承重墙较多、开间小的厨房、厕所去暂避一时。因为这些地方结合力强,尤其是管道经过处理,具有较好的支撑力,抗震系数较大。总之,震时可根据建筑物布局和室内状况,审时度势,寻找安全空间和通道进行躲避,减少人员伤亡。

在商店遇震时如何应急?

浅谈高校公共音乐课与音乐教师能力 篇3

一、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程的意义

进入21世纪以来,公共音乐课作为音乐教育的一门基础学科,它首先是一种基本素质的教育,通过教授音乐这门听觉艺术,来反映人们的思想、情感以及社会生活,使学生对音乐产生浓厚的兴趣、爱好,具有对音乐美的感受能力、表现能力和初步的鉴赏、创造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认识生活、感受生活并在一定意义上创造生活,从而促进学生健全人格和健康个性的发展,以达到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目的。在高等院校,公共音乐教育作为艺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其它教育无法替代的特殊功能。实践证明,在高校开设公共音乐课对大学生一生的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作用。历年来,在高校接受过音乐教育的大学生中,出现了各种各样的人才,有科学家、音乐家、音乐教育家以及政府的各级领导。国外近代著名的物理学家波恩、普朗克都是高水平钢琴演奏家,化学家居里夫人也是一位业余钢琴家,俄国的化学家鲍罗丁是一位蜚声于世的“星期天作曲家”。我国当代的科学家中,李四光、梁思成、华罗庚、钱学森等,对音乐都很有研究。他们酷爱音乐,并从音乐中启迪思维,迸发灵感,从而创造了许多辉煌的成就。

二、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现状

公共音乐课在高校教育中具有其它课程无可比拟的重要作用和现实意义,然而我国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现状却不容乐观。部分大学生对音乐课趋之若鹜,有的仅仅是为了学分而来。对一所理工科大学的调查显示,74%的学生觉得公共艺术课没用,但却会选修这门课,因为听听乐曲就可以轻松拿到学分,对大学生很有吸引力。究其原因主要是音乐教育在高校中处于边缘地位,有的高校没有专职的音乐教师,而选用本校有艺术特长的教师来开课,一些思政专业教师甚至会拉点手风琴的数学教师也承担音乐课教学,这使得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学内容单一、教学方法与手段呆板,把音乐艺术教育降格为音乐技术教育。许多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认为识谱是学习音乐的一把钥匙,不用特别强调对音乐的兴趣;也有的觉得不以识谱和乐理知识为主就不知道该教什么,以至在音乐欣赏课上也是一大堆概念的讲述。许多教师不知道为什么教音乐课,怎样教音乐课,怎样评价学生在音乐方面取得的成绩。高校公共音乐教育正在鸡肋化。

三、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的能力

分析普通高校公共音乐课的现状,我们不难明白“开设大学公共音乐课面临首先要解决音乐教师数量和质量问题,需要大量的懂音乐、懂教育的人才”。也就是说要开设高校高质量的公共音乐课,需要一支具有现代音乐教育教学观念、懂得现代教育规律、富有改革和创新精神的高素质音乐教师队伍。

第一,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应拥有精深的专业技能储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知识层面。首先,专业技能既包括外显的专业技能,如演唱、演奏、舞蹈、指挥等,又包括内在的专业素养,如对作品曲式结构的掌握、对中外音乐史的了解、自身的音乐审美素养等。今天的大学生们有思想有智慧,他们总是在用自己的大脑思考、审视你的业务水平(据不完全统计,当今大学生在进大学前9%的学生参加过艺术专长的考级)。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作为大学音乐的普及工作者,吹、拉、弹、唱样样在行是不大现实的,但如果没有一身过硬的专业基本功,想在高校占有一席之地几乎是不可能的---“精深”是对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专业储备的直接要求。其次,教育理论包括教育心理学、学科教育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教育理论的缺乏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实际效果。笔者在对北京、上海近十所高校学生的问卷调查结果表明,37%的学生认为他们的老师最为缺乏的是“生动的讲课方式”;在评价自己的音乐教师上课的实际效果时,有19%的学生持否定态度。高校公共音乐课教育理论的缺失,使得许多专业突出的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在课堂语言的表达、教学内容的把握、学生情绪的调动等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其三,广博的知识层面是指相对于音乐之外相当多的内涵和外延,即深厚的文化底蕴。教育部副部长赵沁平指出:高校的艺术教育要使学生具有恢弘的艺术胸怀和开阔的文化视野,学会尊重、理解多元文化,善于吸纳古今中外文化的精华,从各民族的艺术中汲取思想和艺术的营养,为自身的发展奠定厚实的人文基础。所以,普通高校音乐教师培养的并不是音乐家,教给学生的也不仅仅是音乐!跨学科的知识储备会给教师带来源源不断的灵感,宽泛的知识面给音乐教育带来更大的空间。

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和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普通高校音乐教师知识储备的三大基石。它如同“金字塔”,音乐知识技能(特殊能力类)和教育理论技能(一般能力类)共同构成了宽厚的第一层,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位于第二层并形成塔尖。在这三大项中,前两项是作为一名音乐教师的最必要的生存储备,广博的科学文化知识是渐进的并最终引领辉煌的第三基石。如果说,一个普通高校的音乐教师靠精深的专业知识技能储备来立足,靠扎实的教育理论技能来增色,那么他必须通过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的融合来实现“以人为本”的培养目标。

第二,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应有独特的课堂教学和较强的音乐实践活动组织实施能力。课堂是高校音乐教师最主要的教学阵地,课堂教学能力是一种高层次的复合能力,它包括教师的语言表达能力,课堂教学的思维能力、设计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评价能力和应变能力等。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要在课堂中,通过音乐的贯穿引领学生感受美、鉴赏美,通过设计和组织激发并保持学生的兴趣,通过自身的教学给学生留下些思索。教师要有活用教学法,培养即兴教学的能力,要善于捕捉学生的特征,大胆切入自己的专长,随机应变,以“无招胜有招”,勇创新招,开设一堂具有自身风格的音乐课。

音乐实践活动是由音乐艺术的特殊性决定的,它是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有力手段,国外高校的音乐教育更多的是以艺术实践的方式展开。组织音乐艺术实践的能力是每个音乐教师的必备能力,它需要音乐教师具有深厚专业知识技能的业务功底、较强的实际表达引导能力和处理各种人际关系中的组织和协调能力。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应尽可能多的面对全体学生,为学生提供参与艺术实践的机会,鼓励学生踊跃参与各种艺术实践,在艺术实践中引导他们走近音乐,走近美,引导他们增强自信,勇于创造。音乐实践活动开展的好与坏将成为评判高校音乐教师工作实绩的主要指标。

第三,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要有与时俱进的音乐教育理念和改革创新的科研教育精神。面对飞速发展的社会,音乐教育也在发生深刻的变化。作为高校音乐教师要时刻了解最新音乐的动态、知道最新媒体设备的使用、关注学生喜欢什么,才能跟上新音乐教育理念改革的步伐。在教学中要以“以人为本”的现代教育理念为指导思想,关注“人”的发展,关注学生健全人格的养成,从教学观念、教学方法、师生关系等方面逐步转变教师角色。但是要作教育的抉择者,即音乐教师有根据大纲所规定的教学目标要求自由选择音乐教学素材和教学方式的权利,可以重新组织(或补充,或替换)让学生学到更好和更开心的音乐教学内容。

新时代呼唤创新教育,音乐创新教育呼唤创新型音乐教师的创新能力,就是善于吸收最新教育科学成果,将其积极运用于教学中,并且有独特见解,能够发现行之有效的新教学方法的能力。音乐教师需要具有创造意识和创新精神、创造需要、创造兴趣和创造激情,突破阻碍创造思维的“心理屏障”。把学到的知识变成“源头活水”,不仅对教学内容即音乐作品进行再创造,更重要的是把先进的教学理念变成课堂教学可操作行为,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创新氛围。

第四,高校公共音乐课教师要具有崇高的人格魅力。乌申斯基说:“在教育中一切都应以教育者的人格为基础,因为只有人格才能影响人格,只有性格才能形成性格。”对学生来讲,教师的人格魅力是任何力量都不能替代的最灿烂的阳光。从表象上看,人格魅力不是能力,事实上它是能力最大发挥的内在驱动。教师的人格由其理想精神、敬业态度、情感立场、道德情操和意志品质等共同组成,代表了他为人处世的价值取向,它指导着行为,并决定着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对高校音乐教师而言,坚定的政治信仰,科学的价值观念,过硬的思想素质和诚信的职业道德成为我们的立身之本。

公共《音乐欣赏》课 篇4

摘要:高校音乐公共课有效教学是提高不同层次学生音乐综合素养的关键点,也是学生实现全面发展的有效路径。同时,影视音乐教学和高校音乐公共课联系密切,需要将影视音乐教学巧妙渗透到音乐公共课程具体教学中,提高音乐公共课教学水平的同时展现影视音乐教学渗透深远意义。

关键词:高校;音乐公共课;渗透;影视音乐教学;意义

在高校音乐公共课教学中,教师要多层面把握影视音乐教学内涵、特征,权衡其和音乐公共课教学关系,借助多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将影视音乐教学巧妙渗透到音乐公共课教学中,发挥影视音乐教学具体作用,创建良好的音乐公共课理论与实践教学氛围,点燃学生音乐兴趣的过程中深挖学生各方面潜力,高效培养音乐能力与素养。

一、优化课题内容导入环节,点燃学生音乐学习兴趣

在高校音乐公共课教学中,影视音乐教学的渗透可以优化音乐公共课程课题内容导入环节,丰富音乐公共课程课题在课堂中的教学内容,促使抽象、复杂的音乐课题内容更加生动、具体,也能在无形中深化音乐课堂教学情境,顺利吸引班级学生注意力,在层层导入音乐公共课程课题内容中实现有效音乐教学,调动学生音乐课堂参与积极性的过程中顺利点燃学生音乐学习兴趣。以“爱国情感”为主题的歌曲为例,在课题教学之前,教师可以根据课题歌曲教学内容,利用网络系统等多样化路径,以歌曲主题为基点,整合相关的影视音乐教学素材,将其贯穿歌曲教学内容中,在层层整合中优化课题内容导入环节,促使歌曲教学各环节顺利展开。在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具体化作用,呈现电影作品《建军大业》精彩片段,将该电视作品主题曲穿插其中,和课堂以“爱国情感”为主题的歌曲教学内容整合,顺利渗透影视音乐教学,深化音乐课堂教学情境。教师要在引领班级学生观看短片视频的基础上欣赏《建军大业》电影作品主题曲,顺利引领班级学生走进相关歌曲教学课堂。随后,教师可以将《建军大业》电影作品以及主题曲进一步巧妙渗透到歌曲鉴赏中,在多媒体动画、声像等作用下,利用动静结合形式,引领学生探究歌曲课堂问题,让学生在感知、欣赏《建军大业》影视音乐作品中准确理解并把握歌曲内容、风格、主题等,顺利点燃音乐学习兴趣,也能在无形中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感。

二、强化视听训练,培养音乐感受力与理解力

在高校音乐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影视音乐合理化渗透能够强化对班级各层次学生的视听训练,使其在音乐教学实践过程中深层次理解、应用、内化已掌握的音乐理论知识,在知识迁移过程中科学培养音乐知识应用以及实践能力,为培养音乐感受力与理解力奠定坚实基础。以“情感类歌曲”为例,在歌曲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在解读歌曲内容与主题的`基础上科学渗透影视音乐教学,可以将《幸福的理由》电影作品主题曲引入其中,在整合情感类歌曲教学内容以及形式过程中,深化音乐视听训练环节,为班级学生构建“和谐、宽松”的音乐视听训练情境。教师要巧设不同层次的教学问题,将其穿插到歌曲教学环节,引导班级学生相互探讨、分析的基础上渗透影视音乐教学,开展视听训练,组织班级各层次学生都参与到音乐教学实践中,在感受、理解《幸福的理由》影视音乐作浅谈高校音乐公共课中渗透影视音乐教学的意义品主题曲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教材歌曲主题内容、韵律风格等,科学解决课堂中设置的问题,实时突破歌曲教学重点以及难点。教师需要根据班级不同层次学生视听训练情况,实时补充相关教学内容的基础上展开深层次教学实践,促使学生在层次化视听训练中不断感受、理解教材歌曲以及《幸福的理由》影视音乐作品主题曲,顺利培养音乐感受力以及理解力的同时对亲情、爱情有全新的认识。以此,实时呈现音乐公共课教学过程中影视音乐教学渗透重要意义。

三、实现有效音乐教学,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养

在素质教育背景下,音乐有效教学实现以及学生音乐综合素养提升都是高校音乐公共课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任务。影视音乐教学在高校音乐公共课教学中的渗透利于从源头上改变音乐公共课教学现状,在深化音乐公共课理论、实践两大教学环节的过程中实现有效音乐教学,利于提升学生音乐综合素养,实现全面发展的过程中落实新时期“以人为本”教学理念,利于高校顺利实现人才培养目标,满足社会市场多元化人才需求。以“青春岁月”为主题的歌曲为例,在课题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立足班级学生各方面情况,围绕歌曲内容、主题、旋律等,联系当下热门同主题影视作品插曲,比如,冯小刚的电影作品《芳华》插曲《绒花》,整合歌曲课堂教学内容,巧妙渗透影视音乐教学,深化“青春岁月”为主题的歌曲课堂理论与实践教学环节,实现有效教学。在讲解歌曲内容中,教师可以向学生播放《芳华》电影精彩片段,再将插曲《绒花》穿插其中,让学生在观看与聆听中感知悠扬的曲调、呈现的主题等。随后,教师可以借助课堂教学实践,引领学生鉴赏电影《芳华》以及插曲《绒花》呈现的主题,准确把握公共音乐课程中以“青春岁月”为主题的歌曲内容,并引导学生分角色演唱教材歌曲以及《芳华》电影插曲《绒花》,在具体化实践情境中感知歌曲旋律、主题,在歌声中触碰青春的灵魂,感叹匆匆青春岁月的同时更好地绽放生命之花。以此,在无形中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等,培养音乐感知、鉴赏等能力中提升音乐综合素养,顺利实现有效音乐教学。

四、结语

总而言之,在高校日常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准确把握音乐公共课教学现状,根据影视音乐教学优势作用,坚持因材施教原则,将影视音乐教学巧妙渗透到音乐公共课程教学中,深化公共音乐课教学内容以及形式,全面提升公共音乐课教学质量。以此,在影视音乐教学作用下,完善学生音乐知识体系的过程中提升音乐知识整合应用、音乐综合实践等能力,客观呈现影视音乐渗透魅力。

[参考文献]

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现状与对策 篇5

【关键词】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

【作者单位】王晗晔,河北师大附属民族学院。

【基金项目】河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名称:中小学社团活动中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创新——校园社团活动中借鉴传统艺术的探究,编号:13060201。

我国目前已经初步建成了良好的高校公共音乐教学体系,但是高校公共音乐教育的发展并非是毫无隐忧的,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尚存在一系列问题亟待解决。

一、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现状

1.出版时间

国家政策性文件对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材的出版和发展影响巨大。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1999年间,音乐教材出版数量远远不能满足实际需求。1999年之后,尤其是在第二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之后,根据《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在新的政策推动和引导之下,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数量迅猛增长[1]。到了2002年,教育部进一步下达了关于高校艺术教育的《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和一系列方案,进一步为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提供了政策性支持和方向性指导。2004年,高校公共艺术课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从而大大提高了高校音乐教材的出版量,促使高校音乐教材出版量创了历史新高。2006年教育部进一步下发了《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这份文件又一次推进了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的发展,让其出版量攀上了新的高峰,形成了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百花争鸣的局面。

教育部除了不断在文件和政策上积极引导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的发展,还在不断改革以往缺少活力的教师考核体制。为了激发教师群体的效能,新的考核体制要求考核教师的科研任务,促使更多的优秀教师群体把精力投注到高校公共音乐课教材的编纂上,这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的发展。

2.教材名称类型

据统计,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大多以《音乐鉴赏》《大学音乐》《音乐欣赏》和《大学生音乐修养》等为名,这些雷同的教材名称可以看出我国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非常缺乏活力和创造力,高校公共音乐教材也十分单一,远不能满足在校生对音乐教材的需求。

除此之外,我国现阶段,对于高校公共音乐课教材的选用并没有严格限制和具体规定,任课教师有很大的选择自主性。因此,部分高校以及教师由于对高校公共音乐课的不够重视或者是认知上有局限性,教材的选择比较随意化,教材的编纂形式化,教材的出版偏重于寻求低成本,教材的结构没有做到科学化等问题不断浮出水面。随着科技的发展,更多丰富的图文资料和影像资料应该被引入到高校公共音乐课程中去,而现在的教材远没有跟上科技发展,还是处于比较单一、枯燥的发展阶段,这点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建设一个良好的科学的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体系,对于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发展,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最后我们还应该注意,在推进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发展的同时,其发展必须要保证这样三个特征:具有向上的动力,具有时代的气息,具有发展的连贯性。这三点缺一不可[2]。

二、高校公共音乐课的重要意义与高校公共音乐教材现存问题

1.高校公共音乐课的重要意义

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全民素质的提高,对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进行素质教育的过程中,音乐教育和熏陶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如何进行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改革,使之能够适应瞬息万变的社会大环境,引起了广大教育专家和教育部门的关注。如何能够全面提高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效果,实现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也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的关注和认真思考。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目前还存在很多尚未解决的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去摸索对策,探究解决。

2.高校公共音乐教材现存问题

首先,教材结构不合理,偏重于中外古典音乐作品的教与学,不重视流行音乐作品的教与学,教材陈旧,千篇一律,内容雷同无创新。这显然已经难以适应当前音乐文化高度发展的现实状况,高校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他们对当前流行的音乐文化更加容易接受,传统的音乐教材对高校学生的吸引力不强。其次,教育观念和教育手段落后,不能够根据科技的发展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来改善高校公共音乐课的教学环境。比如,影像技术、造型技术等都没有充分应用到高校公共音乐教材的编制中去。再次,高校教学设施落后。在高校公共音乐教材的编纂中,只有一些极为常见的音乐器材资料,比如钢琴、古筝、小提琴等。教材中琵琶、萨克斯等音乐器材的内容所占比例严重不足。

三、解决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现存问题的对策探索

1.教材编纂思想多元化

21世纪的今天,全球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不断向前推进,各国文化观点和教育思想不断相互影响,相互渗透,差异性在减少。现代化科学技术的发展,给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出版的思想和形态多元化提供了新的发展契机。比如,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可以完美应用到高校公共音乐电子教材或者配套的教学资源上,新的影像技术、造型技术、音乐器材的出现,给高校公共音乐教材的编写带来了新的动力和增添了新的手段。

2.教材编纂结构科学化

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教材建设,结构必须科学化。教材体系的建设必须要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符合人才培养的需要,構建具有特色、有活力的教育体制。我国音乐教育,一直忽略了小学、初中、高中之间的衔接,科学化的教材结构,必须要解决这一问题,要科学地把小学、初中、高中各个阶段的音乐教育良好地衔接起来[3]。这种教学新模式的确立,必须由教师用书、学生用书、专项用书、多媒体声像资料、教学辅助用具等形态共同组成,这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要保证教师用书的质量,教师所用的教学用书,必须经过专家严谨、科学地实验设计,符合教育部统一教纲的专业教材。

3.教材编纂内容寻求传承与发展平衡化

在高校公共音乐教材的编纂内容上,中外传统经典作品占据了绝对的比重,相对来讲,现代的音乐作品占据比例极少,尤其是流行音乐作品。欣赏和传承人类文明的结晶这是无可厚非的,但是我们也要跟上时代的节奏,正视和理解当代年轻人心中的主流音乐。最科学的解决途径就是借古论今,让教材在内容上达到传承与发展的平衡[4]。流行音乐在我国已经有了30多年的发展史,其发展迅猛,影响广泛。流行音乐在思想内容、情感、表演风格、形式、技能的应用上都取得了不可小觑的发展与进步,部分作品已经达到了较高的艺术水平。对于在全球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年轻人来说,现代流行音乐进入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已经是不可回避的趋势和现实,其占有的比例必须是符合传承与发展的平衡标准的。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是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必然要面对的问题,不可回避。作为素质教育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高校公共音乐教育必须引起社会、政府、学校、教师群体、学生群体的广泛关注和高度重视。高校公共音乐教材正在不断地探索中,要逐步完善我国高校公共音乐教材建设体系,促进我国高校公共音乐课程的进一步发展,实现高校公共音乐教学的教学目标。

[1]龚永红. 高校音乐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改革思辨——实践性音乐教育哲学之维[J]. 中国音乐,2014(3):153-178.

[2]王建朝. 功能视域下的宗教仪式音乐研究——以哈萨克斯坦克孜勒奥尔达市的伊斯兰教“聚礼”礼拜仪式研究为例[J]. 民族艺术研究,2014(5):79-85.

[3]龙华云. 历史视域下少数民族音乐与文化的关系研究[J]. 贵州民族研究,2014(11) :87-90.

浅议高校公共合唱欣赏的主要内容 篇6

关键词:高校 合唱 审美内容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1875(2009)20-146-01

音乐鉴赏是一个比较广泛的音乐活动行为,合唱欣赏相对于其他音乐鉴赏内容而言,只是其中较小的一个范畴。合唱艺术能有效地净化心灵、陶冶情操,培养良好的审美情趣、审美能力;使大学生在审美实践活动中通过对艺术作品的审美沟通来构建一种审美的程式,建立正确的审美价值取向。

高校开展公共合唱艺术活动有多种途径,除设置合唱类课程外,更有合唱比赛、“红歌”会、社团合唱活动等丰富的业余合唱实践活动。高校公共合唱欣赏的主体为非音乐专业学生,音乐专业素养偏低,知识结构呈现多样性,致使合唱活动不能像专业音乐教育一样有序开展。基于合唱活动的独特性与欣赏主体的多样性,欣赏活动必然呈现不同的审美特征,因而合唱欣赏的内容也存在多元性和综合性,侧重点也有所不同。究其规律,高校公共合唱欣赏基本内容主要包括指挥美、声音美和作品美等等。

首先,在合唱中体验指挥美。合唱有别于其他艺术形式,指挥是合唱作品听觉再现的组织者。在尊重原作的基础上分析作品,挖掘作品内涵,将自己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创造性地诠释出来,并传达给合唱队员,与合唱队员一道演出,共同完成合唱作品的再现任务。因此,合唱指挥是合唱艺术的设计师,是合唱表演的主宰和灵魂。

合唱的指挥美主要来自于两个方面:一是表象的指挥动作,合唱指挥的双手掌控着指挥图式的点、线、面,手与手臂的指挥动作会带给人们视觉上的感悟。合唱指挥美主要体现在用手与手臂运动幅度的恰当变化展示作品的整体形象,使指挥的整体动作不仅能够有效表现细腻、内在、含蓄和轻巧、柔美的音乐,而且能够充分表达合唱作品的刚毅、坚强、宏伟的情感。

其次,在合唱中体验声音美。合唱是一门追求高度统一和谐的多声部声乐艺术,是群体声乐演唱的最高组织形式,人的不同音色形成不同声部,同存于合唱之中构成声音的多层次美感。明亮、清朗的女高声部,饱满、圆润的女低声部,浑厚、强劲的男高声部,雄浑、低沉的男低声部是合唱声音美的基础。合唱的起声与收声,清晰、纯正的咬字与吐字,声音位置,力度控制,声部协调等等是声音美的基本元素。“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感触是声音美最直接的表述。

合唱的声音美主要体现在良好的音准,准确的节奏,清晰的语言,协调而均衡的音响及丰富的音色变化上,还体现在具有不同个性色彩的声部之间的相互融合性,声部与声部之间的相互协调等。经过严格训练的合唱声音具有整齐和协调的美感,在合唱的表现过程中,声部内与声部间整齐划一、协调统一是声音美的重要标志。

第三,在合唱中体验作品美。合唱作品美的主体是指合唱作品通过合唱队演唱表述的动态作品。合唱作品的基本构成为歌词与乐谱,歌词的语言体裁是一种文学式的诗歌体裁,是歌曲的本意所在。歌词集中反映了合唱作品所处的时代背景、思想情感、美学特征,通过理解歌词可以较准确的把握合唱作品的精神内涵;加深对歌词的理解有助于对整个合唱作品的审美理解。

诗词是作者用来抒发思想情感的,而歌曲则能延长诗词的语言,徐徐咏唱,以突出诗的意义。正所谓“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尚书·尧典》)。由此可见,乐曲是歌词内容的延续与升华,好的作品中歌词与音乐始终是融合统一的。

合唱音乐的构成有别于一般歌曲形式,它由多个声部构成,是多种层次与线条的结合。优美的旋律、有序的节奏、丰富多彩的和声,协和与不协和和弦的转换能产生音乐的多维想象空间。在合唱音乐中旋律、和声、复调等表现手段服务于歌词,按照对称均衡、多样统一的形式建立音响的动态结构,使词曲凝结成为一个整体,以其立体的、多层次的、巧妙精致的整体结构塑造作品的美感。

合唱作品美还体现在作品所蕴藏的精神品格、时代特征、民族情感、人文情怀等方面。精神品格是词曲作者主观意志的反映,是他们个人气质、修养、审美趣味的集中体现。时代特征是作品所处特定历史环境的刻画,反映了作者对现实生活的深切感受。民族情感是作者民族忧患心理和民族情感的集中表述。人文情怀是作品中以个人的兴趣、价值观和尊严作为出发点,对人的尊重,对大自然,生存状况的关注,对人类的解放和自由的追求。

高校公共合唱欣赏靠人的听觉、心灵的感受、情感的体验、人声的演唱再现音乐作品,体验思想情感。这个过程本身就需要欣赏者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需要极强的音乐实践精神和音乐实践能力。在普通高校大力倡导开展合唱艺术教育,合唱艺术研究,有它积极的作用和意义。作为一名高校音乐艺术教育工作者,应当充分利用合唱艺术这种积极作用,为普及合唱艺术、促进大学生综合人文素养的提高做出自己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全国普通高等学校公共艺术课程指导方案(教体艺厅〔2006〕3号)

[2]学校艺术教育工作规程(教育部令第13号)

[3]刘大巍.夏美君.声乐艺术论[M].北京:学苑出版社,2000.10

上一篇:医院导向系统建设下一篇:输出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