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及重要性

2024-05-15

构成及重要性(精选九篇)

构成及重要性 篇1

1 高校内部控制的含义及构成

高校内部控制,是学校内部一种自我调整、自我约束机制,它主要是对学校内部资产的分配使用所进行的,以确保高校资金安全的一种制度。内部控制由五大要素构成,包括环境控制、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和监督。只有正确的囊括了内部控制的这五大要素并对这五大要素认真贯彻实施,才有可能确保高校内部控制的高效性与经济性。

高校内部控制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与完善的过程,就像事物是变化发展的一样,高校内部控制也会随着时间的流动而不断地变化,我们应该在不同的时间段分析高校内部控制的变化情况而准确地对高校内部控制进行定位,并适时改进。高校内部控制不是由一个部门独立完成的,它是一个整体,需要由高校各个部门来协同完成,从学校的行政部门到教学部,上至校长下至学生,每个部门甚至学校的每位成员都要参与其中。高校内部控制还需要各个部门及各个岗位人员的相互制约与相互监督,就像我国行政部门,不仅需要执行,还需要各个部门的互相监督,各个部门的互相制约,这样高校内部管理才不会因为只有执行而没有监督而无效。

2 提高高校内部控制的必要性

2.1 进一步深化高校改革的需要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提出,为了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和适应国家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要求,要明确政府管理的权限和职责,政府及各部门对学校的审批事项进行规范并减少对其控制,依法保障学校充分行使办学自主权。国家的这一规定表明高校有了更多的自主权而不再受政府直接的管理,政府对学校只能进行宏观上的管理,把更多的自主权交给了学校,这就使高校的财务环境发生很大改变。这就要求学校必须有一套行之有效的高校内部控制系统。

2.2 加强内部控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范贪污腐败

高校领导贪污腐败事件时有发生,发生这种事件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高校没有高效的内部控制系统,也没有内部控制的监督机构,致使原有的内部控制制度形同虚设。此外,有的学校领导权利高度集中,缺乏相应的权利制衡,使校园贪腐案屡禁不止。所以,高效的内部管理机制的建立能在源头上减少贪污腐败,还高校一片净土。

2.3 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的需要

提高高校信息化水平不仅能使学校内部各部门进行有效高效的沟通,还能使公众及政府机关加强对高校的了解,并在不断的改革中慢慢地提升高校的办学水平。还可以通过信息化水平的提高来提高学校的整体竞争力,而信息化水平的提高需要高校不断更新自己的内部控制系统。

3 高校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

3.1 高校资源浪费严重及学校费用支出存在失当问题

高校内部控制在高校进行日常的教育活动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高校内部控制是一个严密的体系,也有一套行之有效的理论与制度,此理论能对高校的日常运行与教学活动有非常大的指导作用,从而使高校有效的资源得到最大化的利用。而目前在高校中存在一个很严重的问题即教育浪费,教育浪费是“教育领域的投入,即人力、财力、物力、时间等未产生应有的效益的现象”。其中物力资源浪费是一个非常普遍的问题,物力资源包括图书、宿舍楼、教学楼、实验室等资源。有的院校为提升学校知名度而扩建图书馆,工程十分巨大,而建成后好多空置或造成其他校舍的空置等。某些高校建好实验室后因为实验器材昂贵而不让学生使用,只为应付检查,这些现象都造成了高校资源的浪费及资源利用率低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造成了学校资源的浪费,而且增加了学校不必要的支出,导致学校费用支出失当。因此规范高效资源的使用,重视高校资源浪费问题,找到切实可行的控制高校资源浪费的办法已经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3.2 高校整体信息化程度不高

在高校中,学校每个部门都有每个部门独立的沟通渠道,在教学上学生们有独立的注册系统,每个新入校学生都会登记基本的信息,在学校的财务系统中也有财务上专用的软件,教职工之间也有自己的沟通及传播信息的手段,基本每个部门都有自己成系统的专用软件来运作。但存在的问题是,各部门中沟通很畅快,缺乏学校各个部门中统一的沟通渠道,做不到实时的信息共享,这也是影响高校运作效率的一个原因。另外,学校对外部的信息传播也欠缺沟通手段,基本上一些知名的高校在招生和服务学生这一部分做的很好,会及时地发布和更新招生及学生信息,但一些小的学校仍然没有完善自己最基本的网站信息,信息更新也不及时,根本没办法做到学校和校外一些人员或部门的及时沟通,更不要说学校其他部门的对外联系程度了。

4 加强高校内部控制的策略

4.1 国家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的相关法律法规

法律法规看起来是一个框架在限制自由,但在框架之内我们是自由的,所谓无规矩不成方圆,在每一个环境中都要有自己的规矩和规定,高校内部控制系统也不例外,它在高校能顺利施行的一个前提是高校内部控制系统的建立和改革要有法律法规和正确的理论做指导。而目前我国高校内部控制方面的法律法规落后于发达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还很不完善。认识到这点后我们要加大对高校内部管理理论的研究,高校内部控制理论要逐渐引起更多人的关注并对其加以研究,国家也要尽快制动相应的法律法规,让高校运行得更加高效,尽力弥补我国在这一方面的缺憾。

4.2 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加强学校内部与外部的信息交流

高等院校的责任不仅是要把在校的学生培养成国家需要的栋梁,还需要向社会传播正能量,提高国民素质,尽可能多的把我国的政策传播给民众。政府有责任向民众提供教育服务,因此在教育服务方面,比如,高校就有责任向民众提供公正的、公开的、透明的教育信息,以维护民众的正当利益。在前面我们也分析了信息化水平对高校内部与高校外部之间的重要程度,所以我们要不断提高和完善高校的信息化水平,实现学校资产、科研、财务等方面的对外沟通。一方面学校要加大对学校信息化的投入和重视,加强自己最基本的信息化建设;另一方面应该借鉴国外的优秀的信息沟通方式,来提高我国高校信息披露水平。

4.3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

任何一种制度的实施都要有实施方和监督方,不能使权力无法控制,更不能使权欲无限膨胀;不仅要设置独立的监督部门还要让各部门互相监督,也不能仅限于学校内部的监督,政府和各部门也要适时地来督查工作,发动学生家长通过一定的渠道对学校进行监督,监督学校的教学水平,教学效果以及财务公开状况能,只有独立的监督机制才能恰到好处的控制权力,确保制度顺利实施和开展。

参考文献

[1]张俊.关于加强高校内部会计控制的思想[J].江苏警察学院学报,2009(6):134.

初中化学物质构成的奥秘重要知识点 篇2

一、原子的构成

原子:化学变化中的最小微粒

初中化学全部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上原子的构成 质子(+)

初中化学全部知识点归纳(人教版)上原子核 中子(不带电)

原子

(不带点) 核外电子(—)

质子:决定元素的种类,与中子共同决定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

原子核所带的正电量=核外电子所带的负电量

原子核内的质子数=核电荷数=核外电子数

电子:最外层电子数决定元素的化学性质

核外电子运动的特征

1 核外电子质量小,运动空间小,运动速率大。

2 无确定的轨道,无法描述其运动轨迹。

3 无法计算电子在某一刻所在的位置,只能指出其在核外空间某处出现的机会多少。

核外电子的排布

1 电子层

划分标准:电子能量的高低及离核远近。

第一层至第七层符号为: K 、L、M、N、O、P、Q

用圆圈表示原子核,在圆圈内用正数表示质子数(或核电荷数),用弧红表示电子层,用弧线上的数字表示该电子层的电子数。

2 排步规律(一低四不超)

(1)能量最低原理

(2)各层最多容纳2n2 个电子

(3)最外层不超过8个(K层2个)

(4)次外层不超过18个,倒数第三层不超过32个。

离子:带电的原子或原子团,带正电的离子叫阳离子,带负电的离子叫阴离子

核电荷数=质子数=原子序数≠核外电子数

离子化合物:由阴、阳离子相互作用而构成的化合物

共价化合物:以共用电子对形成分子的化合物,构成共价化合物的微粒是分子。

分子、原子、离子都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

相对原子质量:以一种碳原子的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其它原子的质量跟它比较所得的数值,就是这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原子量)。

注意:

①原子量不是原子的真实质量,而是相对质量;

②原子量是一个比值,它的SI单位是一,符号是1(单位1一般不写出)。

电子的质量很小,质子和中子的质量大约相等,可以近似用原子核的质量表示的子的质量,原子量≈质子数+中子数

化学变化的实质——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化分成原子,原子重新组合成新的物质的分子。

有些物质是由分子构成的,还有一些物质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例如汞,铁。

二.元素

元素:是具有相同核电荷数(即核内质子数)的一类原子的总称;

决定元素种类的是:核电荷数 或 核内质子数

只要质子数相同,不论中子数或电子数是否相同的微粒,都属于同一种元素。

结论:决定元素化学性质的是 原子最外层电子数

氧化物: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其中一种是氧元素的化合物

元素符号

1.元素符号写法:“一大二小”

2.元素符号的意义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

2.化学式的涵义:

(1)表示这种物质

(2)该物质由哪些元素组成

(3)表示组成该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简单物质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单质化学式的写法

①金属:例如铁、镁

②非金属:例如硫、氧气

③稀有气体:例如氦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1.计算物质的式量

物质的式量:是一种物质的实验式分子中各原子的原子量的总和。一般即等于分子量,单位是1

2. 计算组成物质的各元素的质量比

3. 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

一、化合价:一种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和其他元素一定数目的原子化合性质叫做元素的化合价。

二、元素化合价的确定

1.离子化合物中,元素化合价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得失电子的数目。失为正价,得为负价。

2.共价化合物中,元素化合物的数值就是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和其它元素的原子形成的共用电子对的数目。

电子对偏离哪种原子,哪种元素为正价,偏向哪种原子,哪种元素为负价。

3.化合价的表示方法和读法:化合价用+1、+2、+3…-1、-2、0表示。

4.单质中元素的化合价为零。

5.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

四、常见元素和原子团的化合价

①H为+1,O为-2

②+1价金属K、Na、Ag③+2价金属Mg Ca Ba和Zn④+3价金属Al

论色彩构成在设计中的重要性 篇3

色彩不能脱离空间、面积、位置、形体而独立存在, 于是在设计意见造型时, 人们开始结合造型研究, 色彩的相互作用, 便出现了色彩构成, 准确来说, 色构是人对色彩的直觉和心理效果, 是从人对色彩的知觉和心理效果出发, 用科学分析的方法, 把复杂的色彩现象还原为基本要素, 利用色彩在空间、量与质上的可变幻性, 按照一定的规律去组合各构成之间的相互关系, 再创造出新的色彩效果的过程。

二、色彩构成研究的主旨

其研究的主旨是提高对色彩的审美感觉, 并通过研究色彩构成中发现色彩在设计中的规律和根本, 在实践中根据这些规律更好地推进各个设计学科的完善与设计项目作品的成熟。

三、色彩视觉心理与色彩性格

1. 色彩的冷、暖感:色彩本身并无冷暖的温度差别, 是视觉色彩引起人们对冷暖感觉的心理联想。

暖色:人们见到红、红橙、橙、黄橙等色后, 马上联想到太阳、火焰、热血等物像。色彩的冷暖感觉, 不仅表现在固定的色相上, 而且在比较中还会显示其相对的倾向性。如同样表现天空的霞光, 用玫红画早霞那种清新而偏冷的色彩, 感觉很恰当, 而描绘晚霞则需要暖感强的大红了。

2. 色彩的轻、重感:

这主要与色彩的明度有关。明度高的色彩使人联想到蓝天、白云、彩霞及许多花卉还有棉花, 羊毛等。产生轻柔、飘浮、上升、敏捷、灵活等感觉。明度低的色彩易使人联想钢铁, 大理石等物品, 产生沉重、稳定、降落等感觉。

四、色彩构成在视觉传达设计中的作用

1. 色彩的有效传达作用于生活细节

色彩的有效传达不仅是色彩设计的目的, 而且使我们的现实生活更加方便快捷。现实生活很多细节的色彩设计都已经潜移默化的唤起消费者的参与意识。例如消防栓以及工人安全帽的色彩都是鲜艳而且纯度很高的, 以此来提醒对人身安全的高度注意。而许多色彩已经成为国际标准:红绿灯, 红色表示停止, 绿色表示通行。

2. 商品包装中色彩应用有效区分商品分类

色彩在包装中细分的很详细, 甚至同种产品也将不同的色彩来表示功能分区, 使用方便。

例如药品中红色、橘红色、黄色是刺激性很强的颜色, 能使人大脑皮层处于兴奋状态、瞳孔放大、心搏加速。滋补类药品、维生素类药品、风湿病等药品的包装设计一般都采取以上的颜色设计。而绿色、蓝色的脑电波的反应是镇静、放松故用于镇静、催眠、降血压、解热、阵痛的药品的包装设计。

五、色彩构成在服装设计中的作用

在世界各个地方, 拥有不同皮肤的人, 对服装的追求却是一致而且永无止境, 服装色彩对流行色运用起着突出的先导作用。

1. 成功的色彩设计可以体现特定行业人员的身份

成功的色彩设计可以体现特定行业人员的身份, 例如“白大褂”第一印象就是医生和护士, 橘黄色的工作服给人的感触就是做环卫和建筑工作的。警察的黑色警服、军队的绿色军服和邮递员的深绿色制服。这些成功的色彩设计的应用甚至可以让人达到不用看到全貌仅凭颜色就可区分出人员身份。

2. 成功的色彩设计可以使服装满足人的心理预期效果

成功的色彩设计可以使服装满足人的心理预期效果, 例如比如下肢偏短的人, 就不希望上衣与裤子的色彩明度差距过大, 身材太瘦小的人不易穿着过于淡雅的服装等等。无论色彩的设计怎样搭配, 最终都会接近一个美的标准进行, 尽量从视觉的平衡上协调解决色彩问题。在第二十四届奥运会中, 美国黑人短跑名将格里菲思·乔伊娜一人独揽3枚金牌。赛后她透露, 时髦花哨的服装, 正是她精心布置的心理战。事实证明, 穿色彩搭配合理的运动装, 不仅会提高运动员自身的比赛信心, 而且对影响对手的比赛适应性还会起到一定的作用。

六、色彩构成在环境设计中的作用

作为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 建筑是通过形体和颜色来体现观感的。除了和谐的形体外, 色彩也是极其重要的因素。

1. 成功的色彩设计体现建筑的地域性与民族性

受各族人宗教信仰, 自然风俗的影响, 每个民族的建筑色彩有不同的差异, 例如:伊斯兰喜欢用绿、蓝、白、金用在建筑设计中。汉族则喜欢用红、黄、绿等。藏族的建筑设计中则喜欢用白、红褐色、绿色和金色, 布达拉宫就是最好的证明。

2. 成功的色彩设计符合建筑的功能性与造型效果

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民用建筑都有不同的使用功能, 不同的使用功能采用的色彩就不同。这样才能体现其建筑美感来反映或体现功能特点。例如医院、疗养院一般采用白色和中性灰色为主, 在心理上给人安静、清洁的心理感受。纪念馆、教堂等在色彩的使用中常用金色, 给人高贵永久之感。

七、色彩构成在动画设计中的作用

动画作为一门视觉艺术产品, 色彩在其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1. 角色形象设计与色彩

色彩的情感特征通过视觉刺激唤起观赏者的情感体验。设计师可以运用色彩的情感特征, 强调角色性格。暗示观赏者对角色形成的特定态度。例如《机器猫》中叮当猫角色造型中蓝色与白色的搭配, 利用蓝色神奇、深邃、理智与白色和平、空灵的色彩感情, 塑造了一个梦想的、神奇的、异想天开的角色形象。在《狮子王》中角色“辛巴”设计中, 在尊重固有色的基础上, 加入了土黄、橙色搭配为主, 塑造了一个可靠、强有力的王者形象。

2. 场景设计与色彩

设计师可以通过对色彩的运用, 将场景根据故事情节和主体角色的需要设定色彩, 以烘托和强化出作者所要体现的美好、快乐、幸福、忧伤、希望、恐惧等情节氛围的渲染与情绪表达。

3. 情节与色彩

发热电缆的构成及技术要求 篇4

发热电缆从内而外由以下几部分给成:金属发热元件即发热体、绝缘材料、接地导线、金属护套、外套、当发热电缆通电后,发热体把电能转化为热能,而热能主要以辐射、对流的方式散发出去,其对流传热的比例约占33%~51%。

发热电缆各组成部分的物理特性要满足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发热效率高,寿命长,安全好,做到不漏电、不短路;无电磁污染,有一写的机械强度;有一定的温控措施,以防表面温度超过安全要求。

金属发热元件:由铜或铅镍合金制成,要求其发热效率高、阻值均匀温度、寿命长。它是发热电缆的核心部分,一般分为单导线和双导线两类,功率范围为100~3100W。按线荷载恒定有10、17、20、28、30W/m系列产品,按电阻恒定定义有限抗电缆,其规格0.05~10Ω/m变化不符。

绝缘材料:保证电缆安全使用,做到不漏电、保障人体安全。

金属屏蔽护套:屏蔽电缆工作时产生的磁场。根据欧洲委员会/11/的建议,磁通量的密度不得超过100T。常见的屏蔽的措施为采用铝箔屏蔽、双绞线平衡结构等。

外套:发热电缆外围护层,具有抗强化学腐蚀、耐老化、标识及美观的特点。一般为PVC材质。

信息引用:发热电缆

构成及重要性 篇5

一、建筑色彩的形成与运用应与自然环境相协调

人们最开始对色彩的接受和创造是来自于他们所生活的环境, 建筑色彩寻求与自然的平衡是城市环境设计中的重要准则。各地区色彩传统的形成往往包含着他们对周围环境色彩的模仿或对某种稀缺色彩的渴求, 形成独特的色彩文化并代代传承。例如:汉族最早生活在黄河流域, 自然环境的主色调是黄色, 因此, 千百年来汉族对黄色情有独钟。生活在世界屋脊的藏族崇拜神圣的雪山, 所以白色是他们眼中至高无上的颜色, 但高原高寒的环境又使他们对火产生亲近的心理, 因而红黄等暖色调也深受藏民喜爱。

在我们的身边其实也有不少的现代建筑设计无时不在体现建筑与自然环境的融合。而自然环境元素, 包括包括山、水、天空、树木等等。建筑色彩与自然环境的协调能体现出设计的人性化和生态化, 这是未来建筑发展的总体趋势。例如由法国著名建筑师保罗·安德鲁在广州设计的广州新体育馆, 整个建筑使用纯白色。新体育馆选址在广州的白云山脚下, 安德鲁先生用心去观察, 把白云山自然景观作为设计的观念元素。建筑物分主馆、训练馆和大众活动中心。三部分均以山丘形的屋顶覆盖, 而屋面板采用乳白色的“阳光板”, 外墙采用白色瓷砖贴面, 整个建筑物就像三个白色的山丘。既与白云形成意象呼应, 又与周围的自然风貌相协调, 并且与将来白云新城区的规划建筑产生形式上的呼应, 恰当地扮演了“过渡”的角色。这也是我们希望看到的建筑回归“自然”。

二、合理设计居住建筑色彩能增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同感

人们开始认识到色彩在城市规划和城市设计当中的重要作用, 但在城市环境色彩规划和建筑单体设计中毫无节制的大量使用色彩以宣扬自我个性, 会造成城市环境色彩的视觉和文化污染, 因此要合理进行色彩的规划。在我们现实生活中, 身边的居住建筑可以说是与人们生活最为密切的建筑形式之一, 其色彩设计应体现在地域特色及文化属性, 以强化居民的归属感。今天, 千篇一律的城市面貌已引起了越来越多人的反感, 城市在面向未来的同时塑造城市形象的个性魅力, 居住建筑在颜色搭配设计中应增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同感。

建筑设计中, 居住建筑建设规模大, 使用时间较长, 对城市面貌影响较大, 建筑色彩考虑不周会给后天的修补带来麻烦, 所以居住建筑的色彩有合理的规划设计, 因为这需要巨大的资金支撑, 所以大面积高彩度和低明度的色彩应尽量避免使用, 而相对比较稳妥的设色方案, 即选择偏中性的类似调和色彩才是首选。建筑色彩的灰度协调是为了让位于人的色彩, 如果建筑色彩让人感到“相形自惭”, 那人的生命的意义又会感受如何呢?所以建筑色彩应该有其相应的地位, 这也是人们为什么对“艳”的城市色彩“厌”的原因所在。从另一个角度来说, “艳”的城市色彩, 在自然界中也是难以维系的, 其经不起日晒及风雨的“打击”, 而很快就“凋零”了。

在对居住建筑的色彩进行设计时, 还要注意垂直方向色彩的分层设计。高层部分和屋顶的颜色会影响到城市的天际线, 对城市整体风貌的塑造有着重要作用。中层部分是高层部与专低层部分的衔接处, 并且所占比例最大, 色彩应选用偏中性的沉着色彩。低层部分与人的接触最频繁, 可以多一些色彩变化, 使整体效果更加丰富。另外, 一些居住建筑外墙上有显露的各种管线, 对这些管线可以采取用墙面的近似色甚至完全同于墙面的颜色将其进行色彩弱化, 如果对于这些管线的色彩若处理不当, 也易造成色彩污染。设计中可以根据规模大小居住建筑可分为单幢别墅及成片小区等。对单幢别墅, 其色彩设计可根据住宅结构特点分别“上色”, 墙面、门框、屋顶均可使用不同的色彩, 使其具有色彩互相衬托的大效果。而建筑屋顶色彩是最易忽视的地方, 其实屋顶的色彩能为城市色彩填补空白, 丰富美化城市的鸟瞰景观。至于成片的小区, 可以分区域制定主色, 这样住户容易辨认自己居住的区域, 增强人们对居住环境的认同感。

三、街道建筑色彩主次的协调关系能构成良好的城市环境

为了获得街道景观自身良好的相对完整性, 作为一个有效的视觉语言, 街道两侧建筑色彩的整体协调性便具有了十分重要的意义, 其有助于形成或加强街道特定的景观特征。在城市中, 虽然并非每一条街道都有着自己明确的景观特性和建筑色彩控制的必要, 但对城市的重要街道或具有特殊景观特性的街道, 主要包括整治街道两侧和重要节点周边的空间环境, 以建筑色彩为手段进行景观的控制和设计还是十分必要和有效的。出色的城市环境, 并不在于其中某一建筑物如何出类拔萃, 而在于群体与地理空间的系统协调性。这种系统协调性并不一定体现在街道建筑都采用了某种统一的色系, 而更多的应体现在色彩之间的呼应和主次的协调关系上。

色彩的使用为建筑提供了创造富有独特魅力的建筑环境的可能性, 为建筑增添了难以言表的生机和活力, 使我们的建筑造型大大地丰富起来。街道建筑的色彩设计要尽可能地发挥其广告作用, 最大限度地刺激人的购买欲, 使鲜明的广告效果突出商业主题, 既可用大面积的鲜明色调吸引顾客, 也可用大面积的低调色来衬托小面积的鲜明主题色吸引消费者。公共建筑要重点处理好建筑入口, 并对基座范围内的窗套、窗框形式、材质、色彩和建筑室外台阶、标识等内容进行统一颜色的搭配、设计与改造。公共服务设施色彩体系规划与设计必须尊重环境色彩, 既要融于环境之中又要凸现设施自身的存在。只有街道中的色彩主次协调才能构成良好的城市环境。

建筑色彩是城市环境构成的重要因素, 深刻影响着人们的环境感受, 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 关系着城市的整体形象、风貌特色和环境效益, 同时也是一个城市文明程度、地域特色以及文化底蕴的表现。这一问题也日益引起大家的关注, 在未来的城市建设中应引起高度重视, 也希望在各界的关注与支持下, 尽快地把建筑色彩规划纳入现行的城市规划中, 进行系统、科学、统一的设计, 创造个性突出、生动丰富的人居环境, 为我们的城市环境添彩。

参考文献

[1]环境色彩管理与规划设计, 张长江著, 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3

构成及重要性 篇6

一、平面构成作为专业院校开设的设计基础课程的重要作用

“平面构成”是专业院校开设的一门设计基础课程, 它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平面构成起源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设计学院的设计改革课程, 其后被应用于设计的各个领域, 在中国艺术教育界, 它与色彩构成和立体构成被统称为“三大构成”课程。我们很多综合性高校现在的“平面构成”教学理论是自20世纪80年代以后才由西方传入中国的, 如今, 这门课程的教学在很多学校还是延续以往平面构成作为西方“结构主义”认知方法, 学生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内通常无法很快地提起兴趣。形式本身是抽象的, 尤其它是在西方特有的语境下传播过来, 因此, 我们在学习中对形式法则的理解不深刻, 也不会灵活应用。从西方引进的设计基础课程——平面构成在实际教学过程中, 总是让人感觉不接“地气”, 过于注重应用法则、规律则使学生思维受到束缚;而过于强调自主性, 学生又会在学习创作中游离于规则之外, 破坏了构成本身最重要的形式感。要想使两者统一、和谐就需要在教学方法上多下一些功夫, 多思考一些适合时代性的教学方法。形式表现作为平面构成课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的创作表现则能体现出对于构成课程的理解和应用程度。本文在对平面构成理论所涵盖或涉及的相关内容进行有机梳理的基础上, 对现实形式观察在“平面构成”中的重要作用以及如何创造性的应用提出一些思考及建议。

二、现实形式观察对于理解和应用平面构成的意义

现实形式观察是通过观察, 记录自然界中存在的各种事物、动物、植物以及行为现象表现出来的构成形式。形式来源于自然与生活, 平面构成课程要让学生了解艺术的形式并学会观察形式在自然中的表现。

平面构成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主要运用点、线、面和其律动组成、结构严谨、富有极强的抽象性和形式感, 同时又具有多方面的实用特点和创造力的设计。与具象表现形式相比较, 它更具有广泛性。它是在实际设计运用之前必须要学会的视觉艺术语言, 学习它可以进行视觉方面的创造, 了解造型观念, 培养掌握各种熟练的构成技巧和表现方法, 提高审美修养, 提高创作活动和造型能力, 活跃构思等等。

注重现实形式观察对于理解和应用平面构成理论有着重要的意义。点、线、面是一切造型艺术的构成元素, 对于这些造型的基本元素, 我们要在现实观察中更加深刻地理解和应用。对点的现实观察, 只要遵循点的视觉特征就可以。我们要抛开对点这个元素符号性的禁锢, 用眼睛去观察现实。例如, 一个苹果长在树上时, 它对于整个果树而言就是一个点;当它被虫子蛀了, 那么, 虫洞就是点的形式;剖开苹果, 苹果籽相对于苹果的剖面又是点的形式。下小雨的时候, 雨滴落下呈现点的形式, 但是, 雨下大了, 点与点之间连接起来便形成了线的形式;当雨点洒在地面, 那么, 在地面上流淌的雨水便形成了面的视觉形式。我们通过同一事物点、线、面的相互转换很容易就理解了元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它们的特性。当我们面向大海, 那么, 海面自然会形成面的形式, 而海中航行的船只随着距离的拉远由面的形式逐渐转化成点的形式, 距离越远, 点的形式越强烈, 直至消失不见;而浩瀚的海平面随着我们与它的距离越来越远, 最终形成了一条海陆交接的海岸线。同理, 飞机的体积足够庞大, 所以, 对我们而言会形成面的视觉形式, 但是当它飞向天空, 就会形成一道美丽的弧线, 越飞越远, 慢慢变成点的形式, 直到消失不见。这些都是我们观察到的现实生活中的一些点、线、面的视觉现象, 它们随着事物的距离、参照物的不同而展现出不同的视觉形式, 我们还会觉得这些造型元素枯燥和单调吗?应该不会为视觉符号的相互转换而迷茫了。点、线、面不再是枯燥的几何图形——圆、角、方或一些具像的视觉形象, 它们变得有活力。那跳动的音符就是点, 跳跃在柔美的五线谱之中。在设计中我们要用到现实中的很多视觉形象, 所以, 视觉的现实形式观察是相当重要的。

三、现实形式观察在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中的重要性

在平面构成的形式法则中, 现实形式观察的重要性越发地凸显了。对称与平衡、重复与相似、发射与聚集、渐变与特异等等, 这些都是平面构成的基本形式法则。我们可以列举一些现实形式观察的例子看一看它对于学习和理解平面构成的重要性。

这些我们必须掌握和运用的形式法则, 单靠传统的几何元素点、线、面组合、穿插、交叠就能创造出千变万化、同时又让人眩目的平面构成视觉形象。但是, 当构成形式被运用到实际设计中时, 如果没有深刻理解这些形式的本质, 是很难活学活用、举一反三地设计出好的作品来的。所以, 我们还得依靠现实形式观察来帮我们真正理解这些形式的意义。

重复与相似这组构成形式法则, 在现实中的实际观察有哪些体现呢?例如, 流水线上的工人操作、制造同样的产品势必会呈现重复性动作, 生产出同样质量、大小以及颜色的产品, 而这些产品的产生就体现了“重复”这个形式。再比如, 我们在参加团体活动时, 像大合唱、团体操等为了强调统一整齐的视觉效果, 会让人们穿统一的服装、做相同的行为动作, 这也是“重复”的一种视觉形式。“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 它会加深你的印象, 同时, 也是容易让人产生视觉疲劳的一种形式。这在现实观察中是能深刻体会到的, 在设计中常会用重复形式来强化主题。

对于“相似”这个法则, 很多初学者常常与“重复”或者“特异”法则混淆。“相似”的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像而不是”, 注重“像”, 除了外在相像还要有内在的联系, 这样才能产生设计的意味。在现实形式观察中, 我们要注重它们之间的关联性。比如, 指纹属于同一种元素, 但是, 每个人的指纹却不尽相同, 是存在差异的, 这就是“相似”。观察记录下来, 一定会有利于理解“相似”这样一种构成形式法则的。

另一组形式法则“对称”与“平衡”, 我们来看一下现实形式观察对于学习它们的重要性。“对称”实际上也属于平衡的一种, 但是这里分开来说, 更容易理解平衡的另一种视觉形式——不对称的平衡。“对称”这个形式用概念理解就是存在一个中心对称轴, 上下或者左右产生相同的视觉形象。在现实观察中, 用我们的身体来理解它, 给它确立一个纵轴, 那么, 人体就呈现出左右对称的视觉形式, 产生一种端正、稳重、平衡的美感。再说我国古代建筑的代表“故宫”也采取了“对称”的形式, 突出了威严、端正、平衡的美感。用现实观察的例子来理解构成的形式, 形式就会变得容易理解和应用。

“平衡”这种形式在现实中几乎无处不在, 最重要的就是它呈现的是一种视觉上的而非本质上的平衡。比如, 我们双脚站地两手自然下垂, 人的身体自然保持平衡, 但是, 芭蕾舞演员只用一个脚尖撑地, 托起全身的重量, 手臂还要做动作, 虽然身体不对称, 但是却呈现出平衡的美观。这就是一种“平衡”的形式, 注重视觉感觉上的和谐与均衡。

“渐变”与“特异”这两种构成形式在现实的形式观察中又会给我们带来哪些启发呢?“渐变”, 从概念上理解是一个事物逐步变化的过程。它的展现需要步骤, 每个步骤之间要有联系, 不能变化突兀和没关联。在现实观察中, 我们可以观察冰块慢慢融化成水的过程并以视觉形象记录下来, 那么, 这就能够深刻理解一种事物变化成另一种事物的渐变过程。再比如, 我们观察报纸燃烧时从纸张到灰烬的转变过程。这是同一物质的渐变形式, 当然还有不同物质之间的渐变过程, 它们之间有外形或者意义上的关联性, 常常被运用到设计中去。从研究飞鸟的身体结构创造出飞机, 从研究海豚、鲸鱼创造出潜艇等等, 这些仿生学的产生也是从一种现实事物中观察并研究创造另一种事物的渐变过程。理解了渐变过程的关联性, 就有助于在实际设计中灵活运用了。

“特异”这种构成形式虽然需要突出事物之间的差异, 但是最重要的还是要找到这个差异元素与其他元素的关系性。如果没有关联, 那这个形式本身就毫无意义。我们在公园散步, 草坪上堆放着一些石头, 这是风景的一部分, 谁也不会觉得奇怪。可是通过仔细观察, 你会发现竟然有一块石头会唱歌, 再认真看一下, 原来这是个石头形状的音箱, 这种设计真是很好, 最早应用这种设计是在研究野外动物, 用来记录动物活动的影像中。把设计融入自然而不破坏自然景观, 石头融入景色之中, 而在众多石头中它却是一个音响, 一个特异的形式, 它让你产生原来设计是如此奇妙的感觉。一群人在排队集合, 随着口令“向右转”, 除了一个人向左转了, 其它的人都向右转了, 这时这个方向特异的人就被突出来了。这种现实形式的观察表现在构成设计中就是一个元素呈现出特异的形式, 也就是设计主题要突出、吸引人注意的部分。现实生活中的形式观察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特异的“异处”与其他元素是有关联性的, 但是又因为它的不同而吸引别人的注意力。

“发射”与“聚集”这组形式的现实观察对于理解它们很有帮助。“发射”形式是从一个点或者方向向周围扩散, 是一种力量的绽放。在现实观察中可以发现很多这样的例子, 比如开放的花瓣、植物的根茎、孔雀开屏的尾巴、燃放的烟花等等。花瓣从花蕊向四周展开, 它需要更大范围的吸收阳光;根茎向四面八方发射延伸, 也是为了从土壤汲取更多的水分和养分;那么, 孔雀开屏则是雄孔雀求偶的一种表现方式。

“聚集”是由各个方向的元素朝着一个方向运动的一种形式。当地上掉了一块糖, 蚂蚁们从四面八方聚拢而来, 这时就形成了“聚集”的形式。当大街上发生了一起交通事故, 群众们聚集围观, 这也是聚集的形式。它最重要的是体现一种方向性, 被聚集的点构成设计中的焦点。

区别“发射”与“聚集”这两种形式。主要在于方向性。我们张大嘴发“啊”的声音, 体会声音由嗓子向外发散的感觉;再张嘴发出“哦”的声音, 体会声音向内聚集的感觉, 现实的观察有助于理解和区别这两种抽象的构成形式。人们淋浴所使用的花洒, 当水流从花洒中发散出来, 形成了“发射”的形式;水流洒落地上, 向下水道口汇集又形成了“聚集”的形式。同样, 一种物质展现方式不同, 呈现形式就不同。花洒出水的发射形式突出的是水花, 而水流汇集下水口, 聚焦的是下水口。因此, 应用到构成设计中就明白这两种形式所突出的重点是不同的的。

四、结语

自然界中的各种形式存在都有它的合理性, 而艺术所需的形形式来源于生活, 是在现实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艺术创作和加工工。我们要认识到观察生活的重要性, 设计的土壤、灵感的源泉泉就是对现实生活的观察。在平面构成设计中, 要想真正理解构构成的意义, 掌握并能灵活应用于构成设计, 那么, 对于现实形形式的观察则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现实形式观察对学习平面面构成是非常重要的, 它让我们的眼睛能够观察到自然、生活中中的美, 它是我们日后设计创作、培育灵感的温床。

参考文献

[1][日]朝仓直巳.平面构成[M].吕清夫译.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 1987

[2]李丹, 马兰.平面构成[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 2007

[3]周至禹.形式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7

构成及重要性 篇7

7月3日新华网报道, 7月1日, 广西柳州市民在马鞍山人防工程内避暑纳凉。盛夏时期, 柳州市的马鞍山、半山、蟠龙山3个人防山洞向市民开放, 并增添了桌椅、电视机、阅报等设施, 成为市民避暑纳凉的好去处。

点评: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 我们将人文关怀、人本意识提升到了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从来没有像今天一样, 高温对人类和健康的危害和伤害越来越大, 据报道, 全球气温不断提升, 而人的抵御能力却在心脏病、高血压病的高比率中不断降低。高温已成为了和海啸、地震、台风等毁灭性灾害一样的严重灾害。所以, 高温救助、阴凉关怀, 已经不再像过去一样无足轻重, 而应成为公共发展、公共服务的重要构成。

柳州市开放防空洞为纳凉地, 动用公共力量、公共财政, 为市民提供纳凉休闲的好地方, 他们送去的不仅是阴凉, 更是对群众的真正关心和对民生、群众难题的及时解决。看到照片上群众一脸的其乐融融, 政府花钱不多, 却创造出了意想不到的和谐效应。真可谓是一举“多”得。因此, 各级政府应该开动脑筋, 想方设法多为群众提供“阴凉庇护”, 比如公园景点, 也应在高温袭击时, 对纳凉的公众免费开放, 为群众提供更多阴凉地, 让公共发展质量不断提升。

构成及重要性 篇8

一、平面构成的基础含义

平面构成 (Plane constituted) 主要探讨的是二度空间的视觉语法, 是视觉元素在二次元的平面上, 按照美的视觉效果, 力学的原理, 进行编排和组合, 以理性和逻辑推理来创造形象、研究形象与形象之间的排列的方法, 是理性与感性相结合的产物。它综合了美学、现代物流学、心理学、数学等多个领域的成就, 为艺术设计的诸多领域带来了很多新鲜的观念要素, 成为现代艺术设计基础的必经之路。在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开设平面构成课程, 可以使得学生通过学习, 获得更多不同的情感体验和审美体验, 帮助学生拓展创新思维和创新手段, 训练出更多的创作方法和思路, 进而使得学生在今后能够更好地服务社会。

二、平面构成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优势

1. 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由于大多数事物或者现象存在的模式以具体现象为主, 所以人们在观察事物的过程中主要思维模式也是具体直观的。在平面构成教学中, 常常会存在一些抽象的概念, 学生理解起来会比较有难度, 所以在进行观察训练的过程中, 很多教师都会选取学生感兴趣的话题或者事物入手, 通过引导和带领学生观察事物的外在、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 将抽象的理论简化成最容易理解的几何图形, 在这样的观察过程中, 学生无论对观察事物的角度还是新颖度, 都会使得学生的思维向外拓展, 促使学生从多角度进行思考和观察, 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有很大的作用。

2. 帮助学生扩展思维, 从多角度思考问题。

创新思维是一个艺术设计者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 主要包括了横向思维、逆向思维和发散性思维。在平面构成教学中, 首先, 教师会指导学生避开直接的思考从横向的其他多个方向展开, 这属于横向思维, 也是激发艺术设计学生思维模式的重要来源;其次, 教师会引导学生打破原有的思维模式, 在原有模式行不通的情况下, 可以从与其模式相反的方向进行思考, 这属于逆向思维;还有, 在平面构成设计中, 需要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联想力, 从不同的方向去设想问题, 将自己原有的知识和自己丰富的联想力或者想象力相结合, 产生一种新的看法, 这类发散性思维具有较强的灵活性, 也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关键。以上的三种思维方式都属于创新的思维模式, 就是要求学生从别人没有注意到的角度思考问题, 在平面构成教学中通过锻炼学生的思维模式, 可以增强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3. 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 引导学生向未知领域探索。

学生的联想能力在培养其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过程中是特别重要的。在平面构成教学中, 只有引导学生充分发挥学生的联想能力, 才能使得学生的设计风格不拘泥于现实, 让他们的思维逐渐延伸, 不断向未知领域去探索。在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锻炼学生的联想能力主要放在制作之前的草图设计上, 平面设计知识更新速度比较快, 这就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必须具备良好的创新能力才能设计出更优秀的作品, 学生们在设计草图的过程中, 可以根据自己的想象力和联想力进行设计, 通过自身联想能力的发挥, 可以在草图中将学生的独特见解表现出来, 而随着设计的图形逐渐形成, 学生的联想思维在无形中得到延伸, 在不知不觉中学生的创新能力也会逐渐培养出来。

三、平面构成课程教学的分析

1. 对基本构成理论的重视程度不够, 导致学生对理论的学习不深。

当前由于一些院校在教学方法上比较落后, 具体表现在重视制作轻视理论, 重视模仿轻视创新, 忽略了理论知识传授这一环节的重要性, 导致学生的理论缺乏深入研究, 学生学习的程度只停留在经验表层, 对图例的学习过于看重模仿, 缺乏理性的分析, 理论的指导意义没有充分的发挥出来, 也没有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培养创新思维和艺术潜力的目标。在素质教育的推广下, 艺术理论逐渐丰富, 平面构成课程中注入了不少新鲜的理念, 这需要在平面构成课程中的教学环节必须投入不少的精力。然而有些院校在构成课程理论传授这一环节仅用了很少的课时, 初始阶段的启发性教学不够, 平面构成教学的发展历程和形式规律掌握得不够扎实, 导致学生在今后的课程学习中难以理解, 照本宣科的情况依旧延续, 这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创新性发展产生了消极的影响。

2. 形式法则过于重视模仿, 与现实生活脱节。

平面构成的生命力主要源于现实生活, 要具备一定的时代感和创新精神, 更需要与相关专业紧密结合。随着时代的发展, 平面构成的研究方法中不断融入了很多的新思维和新理念, 为平面构成课程的发展提供了崭新的视角。所以, 目前的平面构成不仅仅是一种单纯的造型手段, 更是一种实现造型目的的思维方式和艺术观念。然而, 当前部分院校的教师仍旧延续传统的教学方式, 在平面课程教学中将教学的重点大多放在了探索形式法则的形式推敲上, 导致学生在平面构成课程学习中偏重对形式法则的教条模仿, 缺乏求新求异的动力和观念, 在平面构成创造方面表现比较笨拙, 甚至还有些教师将平面构成片面地理解成素描之后的又一再现性的手工课程, 最终延续成相关手工制作课堂练习技法的一种形式。这种过于重视“形式化推敲”的形式, 不仅导致学生对平面构成知识的认识处于简单化和浅层化阶段, 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忽视了对学生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使得学生无法从真正意义上实现自身的艺术潜能的激发。

四、平面构成课程教学改革后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作用

1. 新教材中构建了符合市场需要的教学内容。

在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主要是从培养和加强学生的创新意识出发, 通过构建新颖的、符合市场需求的教学内容, 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和创作热情。改革后的教学内容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趣味性, 对学生有很大的吸引力, 只要教师注意对教学内容的侧重和选择, 尽可能选取的内容不要重复, 教材中的内容更加贴近实际生活, 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除了利用教材教会学生基础的课程知识, 还能利用新教材中的题材与学生的现实生活相联系, 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内容, 再引导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 启发他们从实际生活中提取关于平面构成内容的知识, 通过有效的利用新教材内容, 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进而激发学生的创作灵感和动力。

2. 教师教学观念的更新, 为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带来了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 应试教学对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思考能力的培养无疑是一种束缚, 所以, 在平面构成课程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首先最重要的就是要更新教学观念, 摆脱传统教学观念的束缚。平面构成作为一门造型的基础课程, 学生对平面构成这门课有一个正确的了解, 对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意义, 而创新能力的培养与学生主动思考的关系是分不开的。所以, 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指挥者和引导者, 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为此, 在平面构成课程改革后, 教师创新教学观念, 在教学过程中将学生作为教学活动的主体, 认真做好主导者的角色, 采用先进的教学模式和新颖的教学手段, 激发学生的设计潜能和求知欲望,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到课程教学中, 这对培养学生对设计的兴趣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意义。

3. 将创新纳入评价标准和考核标准中, 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强大动力。

新课标中指出, 客观、科学的有效评价方式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就需要在对学生评价的过程中, 要综合多个方面进行考核和评价, 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学习成绩、学习能力和学习态度, 还要包括学生的思维模式和创新意识。尤其是在平面构成的教学中, 学生设计离不开创新, 教师要懂得利用客观的眼光去评价一个学生的创作和日常表现, 对如此看重设计创新的平面构成课程, 教师不能采用固定的唯一的评价方式, 要采用灵活多样的方式和内容, 避免出现学生为了完成考核在创作中跟随标准进行思考的现象产生, 尊重学生的创造自由和个性化表达。

参考文献

[1]乔春梅.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谈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J].哈尔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8, (04) .

[2]朱晓娟, 刘寿平.平面构成课程教学在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中的运用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 2014, (09) .

[3]乔春梅.从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谈平面构成课程的教学改革[J].湖北生态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9, (03) .

期刊审美要素构成及运用 篇9

一、期刊形象的审美要素

期刊品牌形象是由期刊的经营者塑造的, 以文字内容和装帧设计所传播的期刊理念和视觉感知, 在读者心理上形成的一个集合体。期刊应具有赏心悦目、沁人心脾的美感。其美感视野的外在表现形式之一就是期刊的装帧设计美, 它主要取决于期刊编辑对每一部作品具体美的感怀, 以及由此而迸发出来的美的创造欲望和创造力。

(一) 期刊的内容美

期刊的内容美是决定期刊品位高低的重要因素。期刊不仅有传播学术研究信息之目的, 而且也有储存信息、保留时代文化硕果之功能。内容美除了一般期刊应有的基本审美特征外, 还必须突出以下两个典型特征。

1. 真实性

期刊的内容美也称科学美, 内容美是建立在求真的基础之上的、显现在感性形式中的人的本质力量, 是真、善、美的和谐统一。因此, 科学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美, 没有科学知识的人是很难感受到的。“科学理论的美虽然在于它形态的简洁、对称、和谐之类, 根本在于它的真。”因此, 唯有真理才是美的。科学的美在于真, 科学求真, 这是人的最高审美追求, 也是精品期刊的最高审美追求。

2. 创新性

科学美必须以科学性与创新性为审美原则, 对未知世界有前瞻性的预测功能, 使学术论文及未知世界都能达到一种美妙的理想境界。期刊必须以创新为前提, 以创新为自己的存在价值。也只有创新, 才能提高读者的阅读兴趣, 使读者轻松愉快地接受其散发出来的美的信息, 引导读者步入信息的世界, 使读者在欣赏这些文化成果时, 能够得到一种审美满足和审美快感, 感受到希望、理想和秩序。

(二) 期刊形式美的构成

形式美即为装帧设计美, 期刊装帧包括期刊的开本、字体、版面、插图、封面、纸张、印刷、装订等等一系列期刊构成要素的事先美学设计。期刊的审美功能能加深读者对期刊的印象, 使读者在阅读文章之前就有了一种审美上的愉悦。虽然说期刊的形式美在审美过程中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但它不仅能影响期刊本身的美, 而且还能直接影响到读者的阅读审美兴趣。

1. 封面———期刊审美的标志

封面是期刊的面孔, 审美板块的各种安排既要符合学科或专业信息特征, 又要有高超的艺术组合与排列, 达到既持久耐看, 又有拨动力, 拨动读者的心弦, 激起读者的审美创造和审美欣赏欲望, 使读者陶醉于或愉悦或沉思的理性思考与情感享受之中。

2. 目次页———期刊审美的导向

目次页既是引导读者选择审美价值的必由之路, 也是科学美得以传播的前提。成功的目次页设计, 能将看似简单实则信息丰富的文题经过字体、空白等审美板块的精心有序的排列组合, 形成和谐的空间审美体系。

3. 版面设计———期刊审美的体现

版面设计是版面的表现方式, 是对稿件各组成审美构件进行的整体构思和细节描绘及织线成锦的艺术处理。它也是编辑根据编辑美学原理及科学美的整体特征对特定的信息、知识进行的整体编排, 其主旨是确保科学美能得到最大限度的释放和扩散。精心运用版面的基本要素, 在满足读者阅读方便的前提下, 通过版面的变化可对读者产生一种心理诱发力、张力和暗示力, 激起读者的审美情绪和审美快感, 使期刊内容潜在的审美价值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

4. 色彩———期刊审美的传达

色彩作为期刊审美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 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世界性语言。运用差异等方法体现色彩的价值, 形成色彩差异与情境、读者之间的相互关系, 使他们加深对期刊品牌个性与内容的认识, 对增强期刊品牌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期刊审美要素的运用

处理好期刊审美元素之间浓淡、轻重、繁简、大小、疏密、曲直等关系, 在有限与无限、有序与无序、整齐与错落、和谐与宁静之间营造出不同期刊设计的“气韵之美”, 才能形成期刊品牌从形象到意象的完成。

(一) 运用字体、色彩使封面塑造期刊形象

期刊封面包括字体、色彩及构图三个审美内容项。封面设计是形象设计, 它既要体现精品期刊的学术功能和审美功能, 又要体现精品期刊的标志性, 其根本目的就是要准确而明晰地传递出期刊的性质、宗旨、特色及内容 (一定程度上) 。

1. 期刊的封面设计

期刊的封面设计, 应通过各个审美板块之间的合理组合和经营布置, 使之成为有序、有意味、有精神功能的完整画面, 这个画面既要符合视觉元素的审美规律 (视觉审美的黄金分割率) , 又要符合美学法则, 做到封面设计的“合理”、“有序”、“和谐”、“悦目”、“和声”、“节奏”, 有吸引读者之可辨识功能并使画面蕴藏着反映其精神内容特征的象征性语言, 进而迸发出一种空间感、生长感、质感、韵律感, 对读者产生一定的心理诱发能力和暗示能力, 激起读者的求知欲, 使读者在更高的审美层次上感受到科学的魅力, 使人与艺术、与科学的关系上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

(1) 字体。期刊封面的字体由刊名、刊期、要目等内容组成。在期刊封面上, 每一个字实际上就是一个单元的设计, 整个期刊版面上的文字就是一个整体的美术设计。上与下, 虚与实之间彼此依存, 在黑与白的分布中, 在有与无的转换中, 使读者感受到文字竟是如此密切相连。电脑美术设计, 可制作特殊的构成式样, 使文字的本体根据需要实现相似形的位移和大、小字的配置, 达到期刊封面构成的韵律美, 产生绵延起伏的运动美感和浓浓的感情节奏。刊名是期刊的标志, 字体的设计要体现出独特风格的艺术魅力, 可以请名家书写, 也可以用电脑设计, 在运用中一定要字大悦目, 才能吸引读者的眼球。

(2) 色彩。不同的期刊品牌应该传递不同的思想, 因而设计色彩的运用就是不相同的。期刊色彩的运用和搭配, 必须与期刊的品牌思想和内容高度一致。应根据每一期的内容, 选择不同的色彩变换, 恰当地色彩运用, 能充分表达内涵, 较好地传递出期刊自身的个性。运用色彩可以营造强烈的视觉风暴, 在封面设计中大胆地使用多种色彩, 在每一期上交换更替, 封面的主色调从红、黄、蓝一直变化到紫红、橙绿等设计中不常采用的色彩。使每期以一种色彩为主, 配以其他色彩的, 形成一种连贯的色彩表达。由此营造一个用色彩编织的美丽梦境, 从而使读者对该期刊形成一种连续阅读期望。

(3) 构图。期刊封面设计构图要努力体现装帧艺术的美学原理, 传达刊物内在意蕴。如果说立意是封面设计的灵魂, 那么构图就是封面设计的骨肉。为此在封面艺术构图方面, 要借助封面的艺术符号来体现期刊文本立意, 即用形象的置阵布势来构建一个协调完整并符合装帧艺术美学原理的画面形象。以版面视觉因素作为设计元素, 诸如文字、图形、符号、数字、空白等, 从版面设计的美学原理出发予以科学选取与合理布局, 引发阅读对象获得最佳审美效果, 达到瞬间沟通、丰富意蕴之目的。封面构图设计应力求体现出简练、明晰等特点, 遵循平面构图的基本规律, 体现基本的形式美法则, 引发读者视觉美观, 满足审美需求。

(二) 运用版面语言使内容传情达意

对期刊内容的处理不应是简单的拼凑, 除从内容选材上进行合理安排外, 还要注意形式上的包装。这种形式上的包装体现在版面语言上, 包括稿件搭配、标题制作、浅网、线条和字体字号的选用等。版面设计要体现简洁明快、和谐统一及变化有序的原则。版面的合理经营, 不但能使版面丰满完善、有层次感, 而且还能使文章产生力度感、节奏感和韵律感, 大大增强期刊的社会功能。

1. 文章标题的设计

文章标题是版面语言中最活跃的一个元素, 本身就具有很强的导读性, 可运用美学规律, 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大胆创新, 制作出庄重、大方、活泼、有动感、有反差、题文并茂、赏心悦目的标题。

2. 图片的运用

图片是版式的主要组成部分, 是最直接的视觉语言, 对图片的大小、位置妥当安排会收到引人注目的效果, 读图时代图片对文字的诠释作用可以使抽象文章具象化, 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使读者阅读时可以图文参照, 提高阅读的有效性, 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图片必须形象直观, 运用时要掌握点、线、面的感情成分, 图片形态结构应尽量符合黄金分割率或三三分割率, 使期刊达到最高审美境界。

3. 个性化的表现

以吸引读者关注为最终目的。版式要有自己的个性, 在大的地方简洁大方, 一目了然, 大气具有冲击力, 小的地方精细到位, 细微之处见精华, 使版式设计的个性化成为出版物内在个性的外在表现。

期刊是集科学性、学术性、探索性、技术性、信息性、可读性、审美性于一身的和谐共鸣体。既要求内容的精粹, 又注重装帧的精美;因此, 期刊编辑必须具有很高的专业素质和编辑审美判断素质, 才能使读者不但从阅读期刊中获得大量的该学科的科技知识, 而且还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美的愉悦。

摘要:期刊是由内在要素文字内容和外在要素装帧设计两部分组成的特殊商品, 期刊的美体现在内容的真实性、创新性, 以及由封面设计、版式设计所构成的形式美。在期刊装帧设计中运用字体、色彩使封面塑造期刊形象, 运用版面语言使内容传情达意, 才能使读者不但从阅读期刊中获得大量的该学科的科技知识, 而且还能从中获得美的享受和美的愉悦。

关键词:期刊,审美要素,运用

参考文献

[1]杨玉东.精品期刊价值构成要素的审美分析[J].编辑之友, 2005 (5) .

[2]陈放.品牌学[M]北京:时事出版社, 2002.

[3]刘梅康, 等.期刊中国[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3.

上一篇:语文课的质疑教学下一篇:远程教育成本管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