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管理人才

2024-05-11

卫生管理人才(精选十篇)

卫生管理人才 篇1

关键词:卫生事业管理,应用型人才,教育模式

1 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模式现状

我国卫生事业管理教育从1981年开始, 是以职业中心的形式对在职的卫生管理人员进行培训[1]。2004年4月开始对卫生管理工作的干部进行培训, 截止目前为止, 已经产生了从专科到研究生的多种学位制, 并建立了众多的医疗研究机构。可以看出, 我国在卫生事业管理教育领域的发展还是比较迅速的。然而随着国家各区域的医疗改革进程加快, 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渐提高, 大众对自身健康以及医疗结构的水平要求逐渐多元化, 且随着医疗科技的逐渐投入使用, 病症治愈范围也逐渐扩大, 因此各医疗机构在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问题也逐渐增多, 所以对医疗单位等卫生事业管理机构的岗位人员要求也逐渐提升。在现今的岗位招聘中, 就业单位看重的不仅仅是毕业生的知识水平以及其它单方面的能力, 而是更加看重岗位人员的医疗综合素质水平。显然, 我国现有的卫生事业教育模式是远远不能够满足社会岗位要求的。

目前的卫生事业管理教育模式大多数依赖传统的教育体系, 教学单一化、僵硬化、低效率是旧式教学的主要特点, 医疗机构更为重视科技的投入与建设, 而忽略了最关键的医疗管理, 学校在教学上缺少灵活性、实践性、科学性, 教学培养制度不完善, 教学管理体系不科学, 这一系列的问题都降低了岗位人才的综合水平, 降低了高职院校毕业生在面对医疗纠纷时能够正确解决和处理问题的能力, 这不仅不利于个人在工作岗位上的发展, 也不利于医疗机构的医资建设。因此, 依据不断变化的市场岗位需求, 进行卫生事业教育模式的改革和创新, 建立培养专业性、创新性、管理性的高标准卫生事业人才体系, 转变传统的知识型人才教育目标, 培养更多应用性人才是各大高职学校必须采取的措施。

2 目前卫生管理人才培养所存在的问题

2.1 重视医疗技术岗位人才, 忽视医疗管理人员作用

卫生事业领域作为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岗位领域, 加强对其医疗技术的投入以及建设是毋庸置疑的。但是众多机构的领导过于重视医疗技术人才的岗位作用, 只单纯的认为技术人才的水平高低就会直接影响到自身的医疗水平, 而忽视了其它岗位人员的潜在作用, 特别是机构的管理人员。而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 任何组织如果想实现自身的发展目标, 都离不开有效的企业管理, 这是由各阶段的专家学者进行长期研究与分析得出的结论。机构领导对管理人员的不重视, 直接导致了管理人才作用发挥的低效率。而管理人员的工作会直接涉及到整个医疗机构的医学管理、资金分配、机械使用等方面的工作由于不被领导认可和承认, 所以工作的积极性锐减, 对自身的工作能力也产生怀疑, 这样很容易导致各方面任务不能有效完成, 从而产生一些潜在的医疗问题。该问题的产生还有一个原因, 就是各大高职学校培养出的管理人员确实普遍缺少思想观念、管理能力以及知识水平上的岗位适应性, 毕业生不能完全胜任该职位, 导致了问题日益突出。

2.2 重视专业知识理论灌输, 忽视医疗实践教学作用

其实在所有学科的传统教学模式中都存在“重理论, 轻实践”的教学问题。而对于卫生管理这种实践性较强的学科, 在这方面的问题尤甚。管理学科作为一门来源于各国企业以及学者实践的综合学科, 具有广泛的社会性、历史性, 在教学内容上, 管理概念较多, 管理内容也比较空泛。因为管理学科的内容冗杂, 再加以学生不能真正理解所学内容, 最终导致教学的低效率性。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各大高职学校的教师就会采用传统的硬性教育, 强迫学生进行知识灌输, 不注重学生的实践内容培养, 进而降低了学生的岗位实践能力。

2.3 教学内容单一重叠, 易产生学习盲目性

各大高职学校在进行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教学时, 都会采用医学和管理学两门学科教材。经有关调查发现, 各大学校所使用的教材同其它医学专业的教材基本相似或相同。医学课程拖沓冗长, 学生自学时间大量减少。医学基础课程缺少实践性, 学生缺少自我研究与分析能力的锻炼。这种无针对性的体系学习不仅不会提高学生的知识水平, 还会降低学生对知识理解能力, 产生知识体系学习的盲目性, 这与教学目标是相违背的。

3 解决卫生管理人才培养问题的有效措施

3.1 改变传统医疗理念, 合理建设课程体系

随着中国经济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的转变, 医疗机构对于管理型人才的需求也逐渐提高, 但是用人单位普遍更加重视医疗技术人员的作用, 而忽略管理人员的作用[2]。为了有效解决该问题, 在机构领导者积极转变传统医疗经营理念的同时, 各大高职院校还要合理建设课程体系, 既在加强管理学以及医学的学科教学的基础上, 拓展其它学科的学习教育, 建设副科目与主科目共存的课程体系, 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 从更多学科中学到不同的学科研究方式, 使学生的思维内容更加灵活, 从而加强学生在未来岗位的问题处理能力。

3.2 加强教学课程实践性, 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

改善传统的教学模式, 实现实践性与理论性有效融合的目标, 首先要加强在教学课堂上的社会热点联系性, 教师要在课堂上提出一些社会上存在的相关医疗案例, 与学生共同进行问题探讨与方案解决。其次, 学校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地学习机会, 让学生在实际工作环境中增强自身的岗位能力。最后, 由于实习渠道较少, 并且具有一定的的阶段性, 所以学校可以邀请一些医疗专业学者进行经常性的医疗讲座, 提高学生对未来岗位的真正理解, 从而明确自身学习内容方向, 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提高自身的学习积极性。

3.3 加强专业教学内容针对性, 提高师资队伍教学水平

任何学科的发展都需要有针对性的学科教材, 卫生管理学科也是如此。针对卫生事业管理学科教学内容比较空泛的问题, 学校可以在仔细分析未来岗位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科内容教材选择, 如果市场中没有相对适合的教材, 相关机构可以组织一批医疗管理以及技术方面的专家学者进行专业的团队教材编辑, 将个人经验融合到学科内容中;加强案例习题的编写, 从而提高学生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然而, 要想实现学生知识水平提高的目标, 只提高教材的专业性是不够的, 还要提高教学主体的知识水平, 即教师的综合素质水平。现今的教师往往存在两种状况:一是高学历, 低经验;二是低学历, 高经验。无论是哪种素质的教师都是不符合未来的人才培养要求的, 因此, 加强教师的岗位培训与实习, 加强教师的科研能力, 加强教师对于国外医疗体系的学习与借鉴能力, 是有效促进教学水平的重要途径。

4 结语

总之, 在大众对健康需求多样化以及医疗要求高标准化的背景下, 医疗学科教学模式的改革与创新是刻不容缓的, 特别是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作为为医疗岗位提供众多人才的重要输出者, 抛弃传统的硬性教学模式, 改变旧式医疗机构经营理念, 加强课程内容安排的合理性与针对性, 提高师资队伍是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举措, 相信通过高职学校与医疗机构的共同努力, 一定能够促进医疗事业更为长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何云玲, 伍林生.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初探[J].辽宁医学学报, 2009 (11) .

卫生管理人才 篇2

一、卫生管理机构构成:

组长:

组员:

二、从业人员健康检查、卫生知识培训及个人卫生制度

(一)从业人员健康管理

1、新上岗的服务员必须先体检后上岗,取得体检合格证后,进行卫生知识教育,并经考核后才能上岗。

2、服务员必须每年体检一次,并进行卫生知识培训。

(二)个人卫生管理

1、从业人员应保持良好的个人卫生,进行卫生操作时应穿戴清洁的工作服,工作服应定期清洗,保持清洁。不得留长指甲、涂指甲油及佩带饰物。

三、公共用品用具清洗、消毒、保洁制度

1、供顾客使用的床上用品、公共用品用具应严格做到一客一换一消毒。禁止重复使用一次性用品用具;

2、客房清洗消毒应按规程操作,做到先清洗后消毒,使用的消毒剂应在有效期内;

3、客房清洗的饮具、盆桶、拖鞋的设施应分开,清洁工具应专用,防止交叉传染;

4、客房清洗消毒后的各类用品用具应达到有关卫生标准的规定并保洁存放。清洗消毒后的茶具应当表面光洁,无油渍、无水渍、无异味,符合《食(饮)具消毒卫生标准》规定;

5、客用棉织品清洗消毒前后应分设存放容器;

6、客用棉织品、清洁用抹布应分类清洗;

7、棉织品经晒干烘干后应在洁净处整烫折叠,使用专用运输工具及时运送至储藏间保存;

8、清洗消毒间应有明显标志,环境整洁,通风换气良好,无积水积物,无杂物存放;

9、遵照各级爱委会有关灭鼠、灭蝇、灭蟑螂的安排和实际情况,按照技术要求在食堂内投放鼠药,喷洒药水,摆放夹鼠板,做到无蝇、无鼠、无蟑螂。

四、卫生检查奖惩考核管理制度

1、自查由专职或兼职的卫生管理人员组织计划,分管领导

带队,每月不少于一次,定期对本单位从业人员开展卫生考核工作。

2、检查内容主要是服务过程中的卫生状况,是否按操作规程操作,并做好记录。

3、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对相应责任人第一次给予警告,第二次以后每次罚款20元并通报批评:

1)健康检查合格证明过期,进行卫生操作时未穿工作服或工作服不洁的;

2)客用饮具表面不光洁、有油渍、水渍和异味;

3)供顾客使用的一次性卫生用品超过有效期、重复使用一次性卫生用品;

4)床上用品未能做到一客一换,长住客每周一换;

5)卫生间有积水、积粪、有异味;

6)客房未及时清洁或未按照程序进行卫生清洁;

7)防蝇、蚊、蟑螂和防鼠害的设施损坏未及时报告的;

8)地面有果皮、痰迹和垃圾的;

9)发现健康危害事故与传染病未及时报告的。

五、环境卫生清扫保洁及通风系统清扫管理制度

1、室外公共区域应随时保持干净整洁。

2、室内公共区域地面、墙面、门窗、桌椅、地毯、台面、镜面等应保持清洁、无异味。

3、废弃物应每天清除一次,废弃物收集容器应及时清洗,必要时进行消毒。

卫生管理人才 篇3

关键词:学情分析;卫生统计;中职;因材施教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1422(2016)07-0109-03

收稿日期:2016-03-28

作者简介:朱丽娟(1983-),女,珠海市卫生学校教师,卫生信息管理助理教师职称。研究方向:中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教学和图书馆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广东 珠海/519000)

一、引言

著名的特级教师靳家彦曾说过:“顺应学情,是教育的生命线。”学情分析对于提高教育教学的质量,达到有效学习的教育目标非常重要,是教师课前备课、课程教学及课后反思的系统教学中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认真了解学生的实际需求、能力水平和认知倾向,优化教学过程,提高学习效果,有效达成教学目标,“因材施教”,才能使学生真正“学有所得”。

学情分析决定着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重难点、教学方法、教学程序、教学考核、学生反馈的设计。摸准学情才能为有效地开展教学提供有价值的教学依据。本文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习兴趣、学生认知水平和生活体验等要素讨论和分析中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的学情现状。

二、中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课程分析

1.教学目标及培养要求

本课程在设置时按照卫生部颁发的中等卫生职业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而设置。根据“具有必须的文化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知识,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素质的卫生信息管理人才”的培养要求,力求将理论教学与实践操作有机结合,要求学生在掌握卫生统计基础理论的同时,注意与计算机技术的结合,运用所学的计算机理论解决统计计算的问题。

2.课程内容设置

本课程在教学设计中强调理论的指导性和实用性,特别注重了可操作性,并结合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强化了卫生业务统计的内容,主要包括卫生统计基本理论和方法、医院统计、疾病分类等基础知识、技术操作方法、应用范围和应用价值。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内容的要求,综合如表1所示。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心理特点分析

(1)自我评价过低,自卑情绪较重

有相当一部分中职生从小学到初中成绩都不理想,厌学情绪严重,学习兴趣低,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他们都是所谓的“失败者”。大部分中职生都是中考失利的学生,不得已才选择了职业教育这条路,看着离“天之骄子”的梦想越来越远,致使学生产生了自卑失落、悲观失望的心理。甚至有不少的学生沉浸在这种中自卑失落的情绪中,对很多事情都提不起兴趣,处理事情不能集中注意力,中考失利变成了心里最大的阴影,时常否定自己,认为什么事情都“做不好”,长此以往,循环往复,就陷入一个恶性循环。有部分学生更抱着“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的心态来学校混日子,找不到学习动机,降低学习兴趣,更降低了学习效率。

(2)对数学发“怵”

笔者与学生交谈,有学生曾说:“就是因为数学不好才选择了学医疗卫生相关的专业,希望总能比机械、电子类的专业少学一些与数学相关的课程,没想到还是‘逃不开数学。”这种不良学习体验导致学生对于与数学有关的课程越来越发“怵”,产生了类似“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的情绪体验,致使学生还在没有尝试了解课程和努力的情况下,就给自己下了“我做不到”的结论,这种心理制约了学生学习数学和卫生统计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中职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学情分析

(3)耐受挫折能力较差

中职学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接近成熟的时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尚未形成,但又有明显的个性特征,在懂事知事的背后大都存在遇事冲动、缺乏理智,同时自尊心又极强的特点,稍微受到挫折就走极端,经常因为一些小事导致情绪不稳定,再加上失落自卑,常常在经受挫折的时候放弃自己。有些学生甚至因为迟到、旷课、上课玩手机、不写作业、课堂答不出问题等受老师批评或者感觉自己“丢面子”后,就放弃了课程的学习。在学习上表现为遇到看起来复杂的公式不去记,遇到需要计算的题目就抄作业,做错的题目不改,课下不复习。

(4)缺乏恒心,自制力较弱

有很大一部分学生自我认知良好,也想要认真努力学习,但在生活实践中却容易下决定,难以持之以恒,养成了“三天打鱼,两天晒网”的不良学习习惯。经常有学生和笔者沟通学习习惯及学习习惯的养成问题,但最后经常是“说得容易,做到难”。

(5)好奇心重,对专业知识有较大兴趣

看着工作人员身穿白大褂,口吐高深的专业术语,以专注的眼神进行专业操作时,学生是最兴奋的,因为他们知道,那就是他们未来的样子。大部分的中职生还是能认识到“毕业即就业”这个事实,因此他们希望有一天也用专业工作姿态来应对自己的工作,这是可以激发中职生学习动机的有益方面。

2.学生学习兴趣倾向分析

《卫生统计》是一门基于数学理论的课程,有大量的抽象而复杂的公式和计算。目前,大多数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由于以往在初中时就没有学好数学,数学基础相对薄弱,成绩差,对数学逐渐失去兴趣,甚至产生不同程度的恐惧心理。大部分学生在进校之前本身就对数学发“怵”,从小数学没学好的经历导致了遇到与数学有关的课程就本能的逃避。

结合以往几届学生的学习兴趣反馈和学习即时状态观察,学生关于某些学习内容的兴趣倾向及反馈情况如表2所示。

3.学生认知情况

(1)个人认知受限

受自卑心理限制,大部分学生对自己能力的认知有限,自我评价过低,在学习目标上没有清晰的认识,通常对于专业也了解不够,只是单纯认为“家长说好就是好”。对于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说,致使个人认知扭曲的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小专业歧视”。无论是高等教育学院还是中等职业教育学校,卫生信息管理专业都是一个招生人数和报读人数较少的专业,很多学生在不了解卫生信息管理专业的情况下就“想当然”地认为“招生少代表不好就业”,所以在还没入学时就抵触这个专业,再加上以往数学基础差,遇到《卫生统计》这门课更是抱有“小专业受歧视”的态度。

(2)情境认知不足

受小时候生活和学习习惯的影响,学生的认知和思维习惯也形成了定式。再加上耐受挫折能力较差,缺乏恒心,自制力低的情况,很少有学生能使用适合自己且有效的学习方法。对于不良的生活习惯,比如迟到、早退、旷课、上课走神、看小说、玩手机等不良行为习惯,也难以坚决杜绝。

4.学生生活经验与需求分析

综合以往几届学生的反馈来看,统计学基础知识在生活中还是有少量应用的,只是平时学生很少自己拿来用,看到别人应用时很难第一时间意识到这是利用统计学方面的知识。卫生统计部分的知识专业性很强,除了工作之外生活中很少用到,所以在遇到比较“难”又 “计算麻烦”的知识点时,很多学生倾向于选择放弃学习。

四、小结

综合中职往届卫生信息管理专业《卫生统计》这门课程的学情,可以总结出学习《卫生统计》的障碍有:自卑厌学、小专业歧视、数学基础薄弱、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方法有待提高、学习主动性较低。对于学习这门课程的有益方面,可以着重从职业规划、对于未来的展望、工作的专业魅力上启发同学们的学习动机,提出小组任务以引发课前预习,导入新课时尽量多用生活中的有趣的、能见到明显成效的例子做铺垫,在教学方法上多采用比较法、案例法、情景法、讨论法等引发同学们的主动思考和提问,在教学流程上突出重点,循序渐进的引导,在复习考核时引导学生做出适宜的学习计划等,希望能在以后的教学设计上能更科学合理,更“因材施教”,使学生真正达到“学有所得”。

参考文献:

[1]田贻碧.中职生自卑心理成因探究[J].考试周刊,2009(29).

[2]刘俊杰.中职学生耐受挫折教育之我见[J].科学咨询,2012(19).

卫生管理人才 篇4

从刚性管理到柔性管理, 再到无为而治, 体现了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由之路!从定性管理到定量管理同样也是管理科学发展的必然路径。诚然, 我国卫生管理科学发展也既如此。卫生管理科学涵盖了卫生管理理论、卫生管理方法与卫生管理实践的一系列内容。因此, 发展卫生管理科学必须发展卫生管理教育和建设卫生管理学科, 这也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卫生事业建设与发展的重要基础。

安徽医科大学早在1988年就创办了卫生管理学院, 率先发展卫生管理教育。在20余年的办学过程中不断总结办学经验, 形成了特色, 同时完成了卫生管理专业、卫生管理研究所、卫生管理刊物和卫生管理学会的综合基地建设, 加强了卫生管理学科建设。

1 坚持创办具有我国特色的卫生管理教育事业

卫生管理学院的成立, 体现了卫生部、安徽省委、省政府等各级领导的支持与关怀, 体现了卫生事业改革与发展对卫生管理人才的迫切需求, 体现了老一辈卫生管理工作者对卫生管理科学建设的历史责任感。

我校卫生事业管理专业是安徽省乃至全国的特色专业之一。1988年10月, 时任卫生部部长的陈敏章教授为学院建院题词:“立足华东, 面向全国, 为培养更多更好的卫生管理人才而努力”。1998年3月, 原国务委员、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彭云为院庆十周年题词:“发展卫生管理教育, 为建立我国职业化卫生管理队伍而努力”。

时至今日, 新时期的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呼唤具有综合管理能力和素质的管理专门人才, 而知识蓄积型人才已不能满足我国卫生事业发展的需要, 传统的卫生管理教育体系使得学生创新精神缺失、动手实践能力不强、社会适应能力较弱, 学生接触社会的机会普遍偏少, 直接导致处理卫生管理复杂问题的能力较差, 急需通过卫生管理教育及教学模式的转变, 培养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 融知识、能力、素质于一身的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发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中明确提出了今后一段时期卫生工作的重点:即建立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基本药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等, 强调了基本, 突出了基础和基层的“三基”问题。这也为我国卫生管理专业培养具有“三基”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提出了历史性任务。据此, 我们在卫生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上, 应站在历史的新起点上, 创新教育模式, 通过对应用型卫生管理人才的培养理念、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实践环节、教学组织形式、教学运行和管理体制等综合性的配套改革与创新, 构建有利于实施“三基”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成长的开放性培养体系, 为适应我国新一轮医改, 培养大批高素质应用型卫生事业管理专业人才。

1.1 坚持“强人文、厚基础、突实践、重实用”的人才办学理念

推行“理念创新、课程优化、特色鲜明”的新型教育模式, 围绕“知识—能力—素质”这一主线, 建立“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模式:提倡理论与实践密切结合, 培养“知识—能力—素质”综合协调发展, 具备将单向卫生事业管理专业知识结构转向“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医学专业实践知识+卫生管理专业实践知识”的复合知识结构, 以适应国家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的应用型专业人才。

1.2 践行“特色鲜明, 适应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发展需要”的培养思路

我国医改的重点是“三基”, 即基本、基础和基层。我们的人才培养必须适应这种要求。我们设计的办学理念:依托“理论教育模块+实践教学平台”, 即通识教育与基础教育模块、临床医学教学模块、卫生管理专业课程教育模块。临床医学教学模块主要在我校各临床学院进行教学, 卫生管理专业课程实践教育模块主要在肥西教学实践基地进行教学。这种模块教学有利于学生接触基层, 深入了解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实践, 了解基层基本卫生服务体系, 了解广大人民群众基本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需求。

1.3 推进实践教学改革, 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打造通识与基础课教学平台、临床课教学平台和卫生管理专业实践基地教学平台, 突破传统单一的课堂式教学模式, 通过临床理论与实践结合 (早期接触临床、早期接触医院管理实际) 、校内与校外培养结合 (校内教师到校外基地从事部分卫生管理实践教学并进行实践能力培养, 校外兼职教师从事部分卫生管理理论教学并进行理论能力培养) , 将以素质培养为核心的教学理念从课堂之内延伸至课堂之外, “多层次、全方位”地建设有利于培养学生贴近基层, 贴近实践, 贴近群众, 提高适应能力和创新能力的立体化实践教学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立足基层, 服务群众的工作感情;有利于采取小班式教学, 比较容易进行“以问题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改革;有利于挖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自觉性。

2 坚持建设具有我国特色的卫生管理学科

长期以来, 学院围绕卫生改革与发展的热点和重点, 服从和服务于我国卫生发展大局, 始终坚持以农村为特色的多方向卫生管理科学研究, 凝练学科研究方向。目前四个主要研究方向为:卫生政策与卫生服务管理、卫生经济政策与管理、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疾病控制与管理。有的研究领域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

在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政策研究方面, 早在上世纪八十年代, 我们响应WHO的号召, 在我国农村开展了初级卫生保健政策的理论研究, 为我国五部委下发《关于我国农村实现‘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规划目标》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支撑, 其中《中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指标体系研究》成果获得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21世纪初期, 我们继续对新一轮的农村初级卫生保健进行跟踪研究, 受卫生部委托进行了《21世纪初期我国农村初级卫生保健实施策略研究》, 该成果为我国七部委联合下发《中国农村2001-2010年初级卫生保健发展纲要》奠定了重要的理论基础, 其研究成果获安徽省人文社会科学二等奖。

在农村医疗保障制度研究方面,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 以朱敖荣教授为首的学术团队, 坚持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研究几十年不动摇, 承担WHO、卫生部等多项课题研究, 提出了一系列符合中国国情的农村合作医疗发展的新思想、新观点和新方法。随后的学术团队坚持不懈地进行中国特色的农村医疗卫生保健制度研究, 参与我国重大卫生服务和医疗卫生保健制度活动, 为我国制定新时期农村医保政策和推动新医改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工作思路。

在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建设方面, 始终坚持县为龙头, 乡为枢纽, 村为基础的基层卫生组织建设。提出把乡镇卫生院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村级卫生机构建设成为社区卫生服务站的基本思路;县级医疗卫生单位以本科毕业生为主体, 乡镇以少量本科, 专科为主体, 村级以中专为主体的农村卫生人才建设, 同时提出建设农村卫生专业技术人才和卫生管理人才两支队伍的指导思想。

在疾病控制与管理研究方面, 学院先后实施了中美合作以及国际艾滋病基金会资助的艾滋病相关行为干预项目、中英合作城乡社区老年人抑郁症卫生服务项目、中加合作农村居民卫生服务利用项目。把疾病防治工作重点放在社区和农村基层。受国艾办委托, 先后完成了《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现状评价》、《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实施指南》和《中国基层艾滋病防治人员督导与评估能力建设》等系列研究, 为国艾办下发《中国艾滋病防治督导与评估框架 (试行) 》文件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为实现联合国提出的“三个一”原则在我国的全面实现做出了重大贡献。这些科学研究和项目的开展有力地推动了学科的建设和发展, 也为学院培养了具有发展后劲的学术梯队人才。

3 提炼卫生精神, 努力开创卫生管理教育和学科建设的新篇章

建院伊始, 学院就以延安精神和抗大作风作为卫管人的强大精神动力, 激励和鼓舞一批批教学与科研人员为卫生管理学科的发展做出不懈的努力和无私的贡献。这种精神经过长期的发展不断蕴育着新的内涵:即团结进取、求真务实、服务社会、勇于争先, 并逐步植根于学院发展的进程中, 形成了一种特有的学院精神, 为学院内强素质, 外树形象,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管理教育事业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一是团结进取的拼搏精神。 正是这种精神, 使学院从无到有, 从小到大, 正是这种精神, 使学院从单一学科发展到现在的三个专业, 1997年, 学院设置了三个专业 (方向) , 即卫生事业管理、医疗保险和卫生信息技术与管理, 实现了文理兼收。每年招生人数从1985年每年招生30名, 到1996年增至60名, 1997年增至120人, 1999年增至180人, 目前在院学生600余名。研究生的招生人数也由2000年在院研究生的3名增加到目前的60名。学院的办学规模在扩大, 专业在增多, 学科在优化, 功能在完善, 质量在提高。学院发展的历程, 走过了一条团结进取的拼搏之路。

二是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学院始终坚持以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开展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经过不断地调查研究实践和探索, 提出了“强人文、厚基础、突实践、重实用”的教学改革的基本思路。学生的综合素质明显增强, 受到卫生部、安徽省卫生厅等实习单位及用人单位的好评。我院学生近五年的一次分配到位率达90%以上。学院始终坚持以农村为重点的学术研究, 并形成了农村卫生管理研究的特色, 获得多项研究成果。与此同时, 让大学生参与社会调研, 较早进入科研, 接触社会, 以培养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学习卫生管理知识的情感。我院同学撰写的论文《合肥市城市集贸市场人群性病/艾滋病知识、态度和行为调查与分析》, 获得全国大学生挑战者杯征文大赛三等奖。通过科研有力地促进了教学。学院发展的历程, 走过了一条求真务实的科学之路。

三是服务社会的奉献精神。我院多年来面向社会培养了大批的卫生管理人才。学院发挥人才和专业优势, 学院在日本JICA财团的资助下, 为安徽省培训了县卫生局长、医院院长、防疫站长500名。受卫生部委托面向中西部地区培训卫生管理人员300余名。在普通教育方面, 以本科为主体, 逐步上延至研究生。数百名毕业生走上各级各类卫生管理工作岗位。他们分别工作在中组部、卫生部、劳动与社会保障部、高等医学院校、科研机构、省、地 (市) 、 县卫生厅 (局) 等部门, 促进了我国卫生管理人才建设, 推动了我国卫生管理队伍的职业化进程。学院还以学术研究、 评审活动、技术援助、扶贫帮困、 捐赠助学和社会实践等多种形式为社会作出奉献。学院发展的历程, 走过了一条服务社会的奉献之路。

四是勇于争先的创新精神。创新是发展的基础和前提,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多年来, 全体师生员工勇于争先、敢于开拓, 创造了许多全国的第一。建立了第一个卫生管理学院; 招收了第一届卫生管理专业的研究生、本科生; 编写了第一套卫生管理专业系列教材;创办了第一本国家级《中国农村卫生事业管理》杂志;创办了第一个农村卫生管理研究所;成立了第一个卫生管理学会。1999年, 我院与日本JICAC财团合作建立了初级卫生保健管理干部培训中心。2003年, 我院与德国奥斯纳布吕克科学应用大学合作建立了中德卫生管理合作中心。目前, 卫生管理学科已经成为省级重点学科, 省级教学改革示范中心。卫管人始终勇于开拓、善于创新, 学院发展的历程, 走过了一条勇于争先的创新之路。

车间卫生及个人卫生管理 篇5

1.严禁在车间内外,过道、楼梯随地吐痰,丢垃圾,违反任何一项者每次扣5分。凡患有 痢疾、伤寒、病毒性肝炎与消化道传染病,包括病原携带者、活动性肺结核、化脓性或者渗出性皮肤病以及其它有碍食品卫生疾病的员工,不能从事食品生产工作。

2.进入洗手间之前,必须将口罩、工帽脱掉挂在指定的地点,不得带入洗手间,大小便后,必须洗手消毒,违反任何一项扣5分。

3.进入车间作业的员工,必须将双手在消毒水中浸泡消毒,出车间后复进车间均需重新将手浸泡消毒,否则扣5分。

4.进入车间作业的员工,严禁涂指甲油、浓艳化妆,戴戒指、耳环、手表等饰物,禁止留长指甲,违者任何一项扣5分。

5.员工之私人物品(口杯、雨伞等),不得携入车间,放在车间外指定地点,违者扣5分。

6.上班前严禁酗酒而借酒发疯,大吼大叫,扰乱车间秩序,使正常工作受到影响的扣50分到解雇。

7.严禁在车间过道及车间内任何一个地方抽烟,违者扣50元/次

8.员工必须做好并保持个人的卫生,做到勤洗手、洗头、洗澡。男员工头不能太长,进入车间生产必须穿工作服。并保持工作服、帽、口罩整洁、干净的良好个人卫生习惯。

9.员工手部外伤后需经治疗包扎后,由各班线长酌情调整工作岗位,但不能从事直接与原料、产品接触的工作。

10.进入作业生产后,必须保持每十五分钟对人手进行消毒一次,否则经技检部抽检人手不合格扣5分每次,质检员定期对人手进行抽检,必须积极主动配合,否则扣10分/次。

11.上班前,下班后都应按规定对生产设备、容器、辅助工具进行清洗消毒处理,并经技检部或其它管理人员检验合格后方可安装,抽检不合格应立即重洗并扣5分每次。拒不合作或态度恶劣的扣20分。

12.车间下班前要清扫地面垃圾及车间死角位,负责消毒水更放。保持车间环境整洁及下水道畅通。

卫生管理人才 篇6

【关键词】卫生统计质量;卫生监督;管理服务

伴随着卫生监督体制的不断改革,各个卫生监督部门已经进入了计算机信息化的管理方式,而卫生统计学在卫生监督工作中的应用也越来越普及,将卫生统计信息的功能有效的发挥出来,可以持续提升卫生监督部门的管理能力。笔者将自身多年的防疫监督工作经验总结如下,希望为卫生监督工作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1卫生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学(statistics)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有效的帮助人们研究分析占有的信息,从而达到去伪存真和正确认知世界的一种重要方法。而卫生统计学指的是采用统计学的手段来分析人类的健康情况与卫生相关方面数据的收集、整理与分析的一门科学。

卫生统计学在免疫疫苗接种结果调查、传染病分类及流行病调查等疾病预防类的应用非常普及。2001年卫生防疫工作才将卫生监督工作分离出来,让其成为一个独立的执法机构,在卫生防疫工作中已经广泛的应用到了卫生统计学,卫生统计工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着国家与卫生部门对于卫生监督工作的政策恰当与否,以及基层卫生监督工作的落实顺利与否。

2实施信息化管理来提升卫生统计工作的效率是把卫生统计落实到监督工作的有力保证

各级卫生监督部门都设置了信息科,信息课内部设置有专业的档案管理人员以及统计人员,而卫生监督部门的统计工作从传统的依靠手工操作转变到信息化管理,极大的降低了输入及反复填报的工作,强化了各级卫生监督部门之间的交流沟通,从而提升了统计工作的效率。电脑拥有计算准确度高、效率高及储存量大的特点,建设计算机网络,可以有效的使用并储存财务、图书、仪器设备、档案及人事等各方面的信息,计算机网络覆盖的统计信息非常广泛。吉林省统计年报的上报内容新加了财务及人事方面的板块,这就属于统计工作创新的方向,卫生监督部门的统计工作不能只是统计卫生监督工作,还要统计综合管理方面,必须要对卫生监督部门进行全面的管理,并收集相关信息,以此来发挥整体的作用。

2011年,卫生部发布了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平台,把卫生监督工作改革后的各类相关工作进行了整理,发布了十种信息卡。当前,吉林省的卫生培训工作已经全面完成,形成了一个全面且准确的信息数据库,有效的规范了吉林省卫生监督工作,从而提升了吉林省的卫生监督工作效率。

3保障统计资料源头的准确无误是把卫生统计工作应用到监督工作的重点

3.12011年建立的数据库,可以真实有效的映衬出卫生监督工作的情况,卫生监督工作触及社会层面与各行各业的范围与其工作的任务量是成正比的,卫生监督工作的报告可以有效的映衬出各个卫生监督部门工作的具体成绩。

3.2制定适合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计划及规划,并提供科学的根据。制定合理的卫生监督工作计划,尤其是有针对性的卫生关键产品的抽样调查计划,必须要先确定卫生监督中的主要情况,要研究出现这些情况的源头,同时提出各种解决问题的途径,根据相应情况采取对应的方针。

3.3为政府部门制定卫生策略提供科学依据。卫生监督计划在评价与实施进程中的各个细节,都会出现许多政策问题,政策必须要有科学的依据,而卫生监督相关信息是政府部门制定决定所不可或缺的。

3.4为卫生监督的评价考核工作提供重要根据。各类卫生监督计划工作在完成以后,要对整体工作的效果进行评价,以便总结经验与改进不足,从而实施下一步的工作计划。

3.5为社会报告卫生监督情况提供相应的信息。卫生监督工作的领域非常广泛,其关系着人们工作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定时向社会报告卫生监督的相关情况,并鼓励大家参与其中,这样才能够促进卫生监督工作的健康发展。

4开展综合质量信息评价工作是把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技术支持

卫生监督统计信息收集的资料,因为参与调查的数据信息量大且人员多,导致出现的情况也比较多,所以不仅要在调查之前做精密的计划,还要在资料收集完成以后,做大量的资料整理。刚刚收集的原始资料是非常繁杂无序的,必须对其进行对应的整理归类,以便进行统计分析后上报领导。原始资料的整理包含以下两个方面:

4.1核查原始资料,并对其进行补充、修改,及合理的删除。一是要分辨已经调查研究的个体情况是否在规定的调查范围内。被调查的人群,不仅要关系到某种危害疾病,且必须是在所在范围内工作的。

4.2整理总结表格完成以后,要依据调查分析的实际情况,把原始数据统计到整理表格中。在完成对原始资料的整理后,最后分析该资料。

5强化人员素质建设,提升分析質量是把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人员基础

卫生管理人才 篇7

关键词:妇幼卫生,人才资源,调查对策

医药卫生事业关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健康, 关系千家万户的幸福, 是重大民生问题。加强基层医疗卫生工作, 促进基本公共卫生均等化, 是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重要任务。县级公共卫生服务的重心下移到乡镇, 妇幼保健人员是妇幼保健工作的具体操作者和执行者, 是做好乡镇妇幼保健工作的基础, 为保证乡镇妇幼保健工作的质量, 需要了解乡镇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的现状, 分析存在的问题, 提出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资料与方法

2013年5月对临潭县16个乡镇卫生院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的21名人员进行调查, 并现场核对有关情况, 对资料进行汇总分析。

结果

基本情况:16个乡镇卫生院, 均为公办, 占100%;从事妇幼保健工作人员共计21人, 其中在编人员19人, 外聘人员2人, 均为兼职人员, 医疗专业12人 (57.14%) , 妇幼专业3人 (14.29%) , 护理2人 (9.52%) , 其他人员4人 (19.05%) 。

年龄构成:乡镇卫生队保健人员年龄20~46岁, 平均33岁, >40岁14.3%, 见表1。

职称构成:初级职称5人 (23.81%) , 无职称14人 (66.67%) , 两项和90.48%, 见表3。

专业构成: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人员以医疗专业为主, 妇幼专业仅14.29%, 见表4。

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年限, 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人员从事妇幼保健<5年的居高 (52.39%) , 见表5。

人事身份以在岗在编人员为主 (90.48%) , 见表6。

人员性别比, 男性2人, 女性为主 (90.48%) , 见表7。

月收入, 在岗人员工资>2000元, 有2人为临时工, 工资<1000元。

讨论

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工作人员现状滞后:通过本研究发现, 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人员的年龄20~30岁占66.67%, 职称初级和无职称者占90.48%, 所学专业, 以医疗为主, 妇幼专业仅14.29%, 从事妇幼保健工作年限不足5年者占52.39%。并且大多数的妇幼保健人员都不是专职人员, 而是由其他专业的医务人员担当兼职。在这些人员中, 医疗专业相关的人员比较多, 他们从事妇幼保健工作的时间都比较短[1]。

乡镇妇幼卫生工作量大:公共卫生服务工作中妇幼工作是又苦又累, 专业性又强的入门入户服务。临潭县地广人稀, 藏族、回族等少数民族多, 服务半径大, 服务成本高, 语言、民族风俗均异, 农村人口中年轻人口流动性大, 确实增加了工作难度, 再加上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人员均为兼职, 兼搞妇幼保健并不能得到相应额外补助, 临床工作仍然不能少干, 造成了乡镇卫生院妇幼保健工作人员不稳定, 频繁更换人员, 有的还未熟悉就换人, 也增加了管理的难度, 极大地影响了乡镇妇幼保健工作的正常性、持续性开展, 影响了妇幼保健工作持续、稳定发展[2]。

业务培训不到位:在本研究发现, 在乡镇卫生院担当妇幼保健工作的人员并不是专业的人员, 他们都是由其他医学专业的人员兼任, 并且大多数都没有经过系统的岗前培训, 仅仅是参加一些必要的学习班, 使得其妇幼保健相关的知识匮乏, 基础不牢固, 并且由于人员缺乏, 就造成工作人员根本不可能有长时间的外出进修, 从而造成其专业技术能力普遍偏差[3]。低素质的乡镇妇幼保健人员很难得到广大群众的充分信任, 不能适应和赢得广大妇女儿童不断提高的妇幼保健服务要求, 影响了妇幼保健服务的工作质量。

对策: (1) 加强政府职能, 加大政策支持及财政支持:政府出台适合少数民族地区的妇幼保健政策, 如从相应的妇女儿童公共卫生经费中给予妇幼人员相应工作补助, 在乡镇工作20年可提前参加副高职称考试等, 提高乡镇妇幼保健人员待遇, 调动其积极性, 有利于激发工作热情[4]。 (2) 增加乡镇卫生工作人数, 稳定乡镇妇幼保健队伍:严格按定岗定编定专业人员准入, 合理地配置乡镇卫生院的人才资源, 提高乡镇妇幼保健人员素质[5], 高素质的妇幼专业人员是提供高素质妇幼卫生服务的前提和关键, 探索乡镇妇幼卫生人力资源开发的途径, 如派出妇幼人员到省级医疗机构进修, 并签订5年以上的服务合同;将每年的妇幼卫生考核成绩作为卫生医院院长任免的依据等, 以改变妇幼人员频繁换人的局面[6]。 (3) 加强乡镇妇幼保健人员业务培训:要定期、全面、合理有持续性和针对性培训, 提高理论知识, 加强业务素质和服务能力[7]。加快基层妇幼保健人才队伍建设, 人才建设是做好妇幼保健服务的重要保证[8]。

乡镇妇幼保健服务是政府买单的公益性事业, 之所以卫生院所有妇幼保健人员均为兼职, 且更换频繁, 是因为卫生院人员短缺, 工作经费相对不足, 卫生院偏重于医疗工作, 应加强政策及财政投入, 建立帮扶机制, 使之导向公共卫生服务为主的功能, 且以预防为主, 这样老百姓才能更具体地享受到惠民政策[9]。

参考文献

[1]万希.国外战略人力资源管理演进分析[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1, (1) .

[2]万华.如何负担起的医疗体系[J].管理经济学, 2012.

[3] 卫生部.妇幼保健机构管理办法.2007.

[4] 何熙文, 王汉鹏.谈人力资源理论及发展前景[J].经营企划, 2008.

[5] 孟丽, 赵威.人力资源管理与企业绩效[J].企业规划, 2012.

[6] 郑清明.浅谈企业人力资源中的薪酬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求实, 2011.

[7] 赵明.论企业管理中的激励机制[J].企业管理, 2010.

[8] 王丽, 李清玲.山西省妇幼保健机构人力资源配置及管理现状研究[J].中国妇幼保健, 2012.

环境卫生人才管理现状与思考 篇8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所 (简称环境所) , 作为国家级的科研单位, 不但承担着国家环境卫生工作的大量科研任务, 还承担国家环境与健康相关产品安全的调查监测与评价等职责。在2007年国家颁布了由卫生部等18个部委共同签发的《国家环境与健康行动计划 (2007-2015) 》, 环境所承担的国家级科研与监测任务将会不断增多。在科技部十一五科技攻关课题中, 环境所共计承担了4项国家级科研课题, 科研经费2000余万元。因此, 国家级环境卫生人才队伍建设就成为一个重要的议题。本文就是结合目前环境所的实际情况, 针对本单位人才队伍的发展及相关问题进行初步探索和思考。

一、人力资源的现状

环境所于2002年5月由原中国预防医学科学院环境卫生监测所和环境卫生工程研究所合并而成。人员编制260人。2007年底在编人员223人, 其中专业技术人员162人, 占总人数的73%, 行政管理人员32人, 占总人数的14%, 工勤人员29人, 占总人数的13%。

二、专业技术人员现状

1、职称情况。

从162名专业技术人员的职称情况看, 各类人员比例不尽合理, 高级职称 (正副高) 与中级职称人员比例相近, 分别占到39%和32%, 可看出高级职称人数相对较高, 初级职称比例较低, 只占到29%, 由此可见后备力量和人才储备略显不足。

2、年龄分析。

2007年专业技术人员中, 30岁以下38人, 占23%, 31-40岁人员52人, 占32%, 41-50岁人员44人, 占28%, 51岁以上人员28人, 占17%。

3、学历结构分析。

专业技术人员中, 博士学历人员占5%, 硕士学历人员占27%, 大学本科学历人员占39%, 大学专科学历人员占29%, 中专学历人员占1%。

三、问题分析

1、在专业技术人员中, 研究系列比例偏高, 技术系列偏低。

2、新的研究所成立以来, 注重对科研队伍的调整和专业技术人员的培养, 人才队伍的结构和科研能力都有了改善和提高, 但距离国家级队伍对人才的要求还有一定的距离, 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专业技术人员年龄结构不够合理, 年龄老化。专业技术人员年龄偏大, 51岁以上人员占17%, 而视为中间力量的41-50岁人员仅占28%, 显示出整体结构不尽合理, 虽然加快了人才的引进和培养, 但新生力量经验不足, 以至中坚力量薄弱, 难以担当重任, 尤其是担当起有影响的高技能高层次的学科和课题的带头人。 (2) 专业技术人员学历结构不尽合理。2007年专业技术人员中, 博士和硕士学历人员分别占5%和27%, 大专及以下学历人员30%。 (3) 管理体制制约了人才的培养和流动。现在是市场经济, 但不能任何事情都由市场规律体制调节, 科研单位的人才流动就是如此。人才培养是需要投入的, 但实际上并非如此, 有的导师由于没有科研项目, 缺乏经费, 无法招收研究生, 那怕是紧缺的或是急需的专业也是如此, 长此以往, 势必造成培养的缺失。人才的流动又受很多因素的制约, 不能按需引进人才, 如人员待遇、现有的户籍管理制度、人才的保障机制等, 阻碍了优秀人才的引进。

四、对策

1、加强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

调剂资金保证紧缺专业人才的培养, 不让紧缺人才因经费问题停止培养, 采取招收研究生和选拔优秀的在职人员重点培养, 同时鼓励在职人员积极参加学历教育和继续再教育, 对重点学科、人员缺乏学科, 选拔优秀人员从出培训学习, 或带课题与国内外单位合作, 共同完成项目;同时在政策允许的前提下, 解决人才引进的瓶颈, 调整紧缺人才的用人方法,

2、建立新型的人才管理机制。

(1) 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 真正做到按需设岗, 实行职称资格和聘用分离的制度。由专家组对已经取得资格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评定, 择优上岗, 打破职称终身制。 (2) 按照绩效优先、按劳分配和兼顾公平的原则, 对在岗人员根据管理要素、技术要素和责任要素等进行评估考核, 实行与岗位责任、工作绩效和实际贡献挂钩, 向优秀人才、关键重点岗位倾斜, 坚持精神奖励和物质奖励相结合的原则。 (3) 对职能部门的管理人员实行人员聘任制, 确定任职条件和资格, 公开聘任。

3、加强专业技术人员的评估考核。

建立科学的人才评估体系, 为不同层次的人才提供发展空间。每年通过绩效考核和人才测评, 对重点学科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人才培养对象进行评估, 根据考核评估的结果, 对相关人员进行有计划的继续教育学习和培训。

摘要:人才作为最宝贵、最重要的资源, 已成为各个科研单位管理工作的核心之一。经过分析, 在科研单位中, 技术人员存在后备人员不足、技术人员较少等问题。需要我们提高对环境卫生科研单位人力资源工作的重视, 加强人才培养等工作。

关键词:环境卫生,人才管理,人力资源

参考文献

[1]、李燕萍主编:《人力资源管理》, 武汉大学出版社, 21世纪经济学管理学系列教材。

卫生管理人才 篇9

关键词:卫生统计,质量,卫生监督管理,服务

随着卫生监督体制改革的深入,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已步入微机化、信息化等现代化管理的模式, 卫生统计学作为一门基础学科已广泛应用到卫生监督工作中去, 充分发挥卫生统计信息的职能, 是不断提高卫生监督机构管理水平的重要途径之一。笔者多年从事卫生防疫、卫生监督工作, 现将从事卫生统计工作中的体会介绍如下:

一、卫生统计学的作用

统计学 (statistics) 是研究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 帮助人们分析所占有的信息, 达到去伪存真、去粗取精、正确认识世界的一种重要手段。是应用数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 研究居民健康状况以及卫生服务领域中数据的收集、整理和分析的一门科学。

卫生统计学作为预防医学的基础学科广泛地应用在流行病学调查、免疫疫苗接种结果调查、传染病分类等疾病控制等方面。卫生监督作为2001年才从卫生防疫工作中剥离出来的独立执法机构, 卫生统计学已深入到各项工作中, 卫生统计工作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卫生部及至国家到对卫生监督工作的决策是否正确, 基层卫生监督工作开展是否得当等。

二、实行网络化管理, 提高卫生统计工作的效率是将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可靠保障

各级卫生监督机构均设立了信息科, 在信息科内设有专职统计人员、档案管理人员。卫生监督机构的统计工作由过去手工操作到实行网络化管理, 减少了大量的重复填报和输入工作, 加强了各级卫生监督机构的信息交流, 提高了统计工作的效率, 数据共享、可发挥统计整体功能。计算机具有运算速度快、精确度高、储存量大等优点, 信息网络化建设, 使人事、财务、仪器设备、图书、档案等信息都可以在网上得到储存和有效利用。统计信息的覆盖面相应扩大。吉林省统计年报上报内容增添了人事、财务等方面的信息, 这是统计工作的发展方向。卫生监督机构统计工作已不能仅仅局限于卫生监督业务工作的统计, 必须向综合管理过渡, 要主动跟踪卫生监督机构管理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综合信息的收集, 从而发挥整体功能。

2010年, 卫生部开发了卫生监督信息报告平台, 将卫生监督职能调整后的各项卫生监督工作进行重新的梳理, 制定了十类填报信息卡。目前, 吉林省卫生全部完成了培训, 在全省建立了高效的卫生监督信息体系, 能够真实、准确、及时地收集汇总卫生监督工作信息, 建立、健全和完善各级卫生行政部门的卫生监督信息数据库, 促进卫生监督工作的科学化、规范化, 提高卫生监督工作效率。

三、保证统计资料来源的准确无误是将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关键

(一) 2010年数据库的建立, 能够更真实地反映卫生监督工作, 卫生监督工作涉及的行业和社会层面广泛, 管理任务重, 卫生监督信息报告收集和汇总卫生监督工作的重要信息、数据, 直观、真实、科学地反映出各级卫生监督工作的成效。

(二) 为卫生行政部门科学合理制定卫生监督工作计划和规划提供依据。卫生监督计划和规划的制定, 特别是每年的专项整治、重点健康相关产品的抽检等计划的制订, 首先要确定卫生监督有关领域中的主要问题, 分析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 提供可供选择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确定优先领域、具体目标和实现目标所采取的策略与措施。在计划制定过程中, 卫生监督信息是重要的参考依据。

(三) 为政府制定公共卫生政策提供科学依据。卫生监督计划、实施和评价等管理过程的各个环节, 都会遇到决策问题, 大到改变整个卫生监督工作策略, 小到某个具体领域工作的妥善安排, 决策需要依据, 要减少决策的盲目性, 提高科学决策水平, 卫生监督信息是不可缺少的重要保证。

(四) 为评价考核卫生监督工作提供重要依据。各项卫生监督计划和规划实施结束后, 需要对工作效果进行评估, 以总结经验、发现问题, 进行下一阶段工作的计划和规划。作为评价阶段性卫生监督工作效果的客观指标和重要依据, 其数据的变化趋势更是反映了一个地区卫生监督工作的数量、质量和效率。

(五) 为向社会通报卫生监督情况提供信息。卫生监督工作涉及面广, 与广大群众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等密切相关, 适时向社会和有关部门通报、反馈卫生监督统计分析信息, 动员广大群众积极参与, 可以起到推动卫生监督工作, 深入政务公开举措、保障社会和谐健康发展的作用。

四、定期综合评定质量信息工作是将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技术支持

卫生监督统计信息所搜集上来的原始资料, 由于参加调查的人员多、数据量大, 容易出现的问题也较多, 所以, 除了在调查之前需做精细的设计外, 在搜集完资料后, 还要做大量的整理资料的工作。刚搜集上来的原始数据是非常凌乱而毫无秩序的, 所以, 需要对原始数据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结合专业卫生监督知识进行科学的整理和加工, 使原始资料系统化、条理化, 便于下一步计算统计指标和统计分析, 报送所领导。所领导定期召开科室主任参加的质量信息工作会议, 强化信息化管理意识, 定期综合评定, 为其决策服务。资料的整理一般包括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一) 对原始资料进行核查。

原始资料的修正、补充以及合理的剔除等核对工作, 实际上在资料的搜集过程中就应该随时进行, 以便及时解决问题。首先要鉴别已调查研究的个体是否属于规定的调查对象范围, 如调查某地涉及职业病危害因素人群健康指标时, 被调查的人群, 不但是涉及某种危害因素, 还必须是在当地此岗位工作的, 而不应包括从不从事此岗位的人群。

(二) 归纳汇总。

整理表格设计完成后, 根据调查研究的具体情况, 就可把原始数据逐个归纳到整理表中去。经过原始资料的整理后, 对资料进行分析。

五、加强人员素质, 提高分析质量是将卫生统计应用到监督工作的人员基础

卫生统计学作为一种工具, 在临床医学科研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然而由于有些研究人员并未掌握统计方法使用的要领, 在资料的整理和分析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错误, 甚至会出现原则性的错误, 从而导致科研结果的错误。因此, 统计人员一定要加强对这门专业知识的学习和实践。

在学习过程中, 一应正确、全面地理解统计学的一些基本概念和基本思想。如前所述, 从应用的角度从发, 重点理解基本的统计学概念、原理、基本思想;二应注重“统计方法”的选择、重视“数据质量”的保证和统计结果的“表达”;三应结合实践提高认知。统计过程是一项使信息变成知识、知识有利于科学进步的过程。在这一过程在你将领会到统计学的精髓和奥秘, 同时也将体会到统计思维和推理的快乐, 因为一项科学的统计过程, 就是医学进步的过程。

卫生管理人才 篇10

如何明确乡镇卫生院“法人主体地位”?联系本次研究中的发现, 提出以下建议:

一、采取“两步走”的方式调整现行的补偿政策

(一) 现行补偿政策是必需调整的

财社【2009】66号文件对乡镇卫生院经常性补偿的核定办法是这样规定的:“对核定的经常性收入不足以弥补核定的经常性支出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 差额部分由政府在预算中足额安排”。简而言之, 是以“核定收支”作为核定补偿的依据。三年多的实践, 凸显了这项政策存在以下缺陷:

1. 挫伤了乡镇卫生院提供医疗服务的积极性

这项政策的基本特点是“多做少补”。某县有两所卫生院, 覆盖人口和机构规模都大致相同A6, 但由于内部管理的差异, 这两所卫生院在新医改前服务能力悬殊很大:2009年门诊人次相差3.15倍, 住院人次相差2.23倍, 业务收入相差4.12倍, 职工人均工资也相差2.08倍, “多劳多得”的分配制度在当时得到了较好的体现。2010年县财政按照卫生院前三年收入的平均数核定医疗收入, 绩效差的卫生院核定的收入指标为15.85万, 绩效高的卫生院核定的收入指标为90.49万, 相差5.7倍, 但核定两所卫生院职工的人均工资却由原来相差2.23倍变为按标准水平全部拉平。这种干多干少一个样的补偿制度, 使卫生院普遍失去了提供医疗服务的积极性。

2. 用医疗收入和公共卫生经费冲抵人员经费

安徽省印发的皖政办[2011]61号明确规定要足额保障“编制内竞聘上岗人员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社会保障缴费、住房公积金”, 强调必需足额核定人员经费。2012安徽省农村卫生协会对21县2011年乡镇卫生院补助水平进行测算, 结果显示有12个县市的所谓“足额核定人员经费”是采取扣减公共卫生专项经费和医疗收入的方式兑现的。其中有个县A8从卫生院上缴的医疗收入中扣减60%, 共1098万, 从公共卫生经费中扣减54%, 共848万, 两项合计共扣减1946万, 用扣减的经费冲抵原本应由县级财政安排的人员经费。如果剔除扣减部分, 这个县非但绩效工资分文未补, 连基本工资也只补助70%!本次调查的13个县有12个县的人员补助没有足额 (表7) 。有一个县人员经费补助额为零。

3. 政策本身的自相矛盾

医改初期财政部门领导曾提出很令人陶醉的“财政兜底”, 但话音刚落, 财政部的一位副部长在几个月后召开的中国卫生论坛上提出“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后的经常性收支差额采取机构内部消化、医保基金补偿、财政补助等多渠道的补偿办法”, 用“三家共担”推翻了“兜底”之说。又过了几个月, 财政部在2010年年底印发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财务管理制度》对乡镇卫生院明确了“超支不补”。从“财政兜底”, 到“三家共担”, 再到后来的“超支不补”, 前后不到一年时间, 文件中所谓的“足额安排”像变戏法一样有了完全不同的含义。其实无论是“财政兜底”, 还是后来的“三家共担”, 还是最后断然提出的“超支不补”, 都是很不严谨的提法。其间还有一个“超收返还”政策, 规定超过核定的收入指标全额返还。“超收返还”政策又引出了三个漏洞:其一、这其实是一个刺激创收的政策, 这一规定无异于把“核定收支”所标榜的公益性面纱戳了一个大窟窿;其二、紧随“超收返还”之后的, 是鞭打快牛。某县2011年超收, 2011年的收入指标就在原先核定的基数上调增200万, 补助也就随之做相应削减, 卫生院对此叫苦不迭;其三、“超收返还”和“超支不补”的规定折射了超收和超支已经成为了一种常态, 这种常态彻底动摇了“核定收支”的严肃性。后来提出“收支结余”的分配政策, 更是与“核定收支”的补偿政策自相矛盾:既然政策只规定把收支差额补齐, 结余又从何而来?

最近印发的国办发【2013】14号文件的表述是“将基层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纳入财政预算”, 把“经常性收支差额”作为核定补助的依据, 显然是要继续实行“核定收支”。安徽省虽然在皖政办【2011】61号文件中终止了“核定收支”的办法, 但上面的文件作了这样的规定, 省里有关部门又以此为依据对县市财政“口解”, 县级财政部门则以此为据将医疗收入和公共卫生经费纳入预算统一核算, 于是用医疗收入与公共卫生经费冲抵人员经费也就顺理成章。因此要纠正基层政府的李代桃僵, 必需从国家部委的层面在政策上正本清源。建议分以下两步对现行的补偿政策进行调整。

(二) 第一步调整:以“定项定额补偿”政策取代“核定收支, 差额补齐”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 (中发【2009】6号) 第十条中规定“政府负责其举办的乡镇卫生院、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 (站) 按国家规定核定的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人员经费和其承担公共卫生服务的业务经费, 使其正常运行。”这条规定清晰地界定了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偿口径, 也是定项定额补偿的依据。

这份医改的纲领性文件对乡镇卫生院的经常性补偿明确为三项:

1. 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

中共中央国务院在2002年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卫生工作的决定》 (中发【2002】13号) 中明确提出“乡镇卫生院由政府举办”。基本建设经费、设备购置经费由政府安排应是“政府举办”的具体实现形式。

2. 人员经费。

在实行药品加成制度时期, 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人员经费只补助一部分, 其余部分来自药品差价收入。2009年全国乡镇卫生院药品收入508亿, 支出350亿, 差价收入158亿, 药品加成率为45%。药品差价收入占当年的人员工资福利总额370亿的43%[7]。需要提出的是, 财务报表中的45%药品差价率是在乡镇卫生院当时为了避免被物价部门处罚, 不得不将相当一部分药品收入在财务报表中转为“医疗收入”后测算出的差价率。如果按照实际药品加成收入测算, 乡镇卫生院药品差价率要远远高于这个比例。安徽省2009年组织对三县六所乡镇卫生院2008年差价收入调查的结果显示, 药品实际加成率高达91%。江西省某县A3的财务资料显示:该县乡镇卫生院2007年——2009年三年平均药品加成率为106.6%。药品加成收入事实上已经是乡镇卫生院人员经费的主要支柱。实行药品零差率制度后政府把人员经费补齐, 是不可缺少的政策保障。

3. 公共卫生服务业务经费。

国家安排的均等化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分为两块, 拨给村卫生室的是作为劳务经费, 占40%;拨给乡镇卫生院的是作为业务经费, 占60%。业务经费是与公共卫生服务诸多项目绑定的。四川省什邡市是全国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示范县, 这个县2012年公共卫生服务实际支出为1271万, 而该县公共卫生服务按标准核定的费用只有1073万, 实际发生的服务成本超出核定的经费200万。可见如果真的要把各项公共卫生服务做到位, 这笔“办事钱”是决不能挪做“吃饭钱”的。

“定项定额补偿”就是按照中央文件确定的补偿口径, 对乡镇卫生院这三项支出足额保障。乡镇卫生院的其他支出, 由乡镇卫生院从医疗收入中解决。乡镇卫生院的支出项目与资金来源由此形成了明晰的对应关系 (见表13) :

(三) 第二步调整:将“定项定额补偿”调整为“按绩补偿”

“定项定额”补偿政策虽然明晰了补偿口径, 体现了独立核算, 但它最大的软肋是按编制内人员的人头费核定补偿, 很容易形成“大锅饭”的局面, 且编制管理的缺陷也决定了补偿方案的缺陷。因此在各方面条件成熟的时候应该适时地把补偿标准与编制管理脱钩, 将“定项定额补偿”调整为“按绩补偿”。按照购买服务的原则, 取消人头费补助, 设立“基本医疗服务补助9”。

值得注意的是国办发【2013】14号《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在重提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经常性收支差额补助”的同时也提出了“鼓励各地探索按服务数量或服务人口定额补偿的方式落实补助资金”这虽然只是一笔带过的提法, 但它至少反映了一种政策取向, 或者说是为“按绩补偿”在政策上开了一个口子, 留下了一席之地。

第二步调整实现后政府对乡镇卫生院的补偿方式为两类:其一是基本建设和设备购置经费, 体现政府举办, 以此保障公益;其二是公共卫生经费和基本医疗经费, 用于购买服务, 以此保障效率。这种产权公有、“以事定费[10]”的运行机制有助于“建立宏观调控有力, 微观运行富有生机的新机制[11]”。

二、落实乡镇卫生院的用人自主权

“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10]”制度原本是希望搞活乡镇卫生院的人事管理。但实际运行的情况是编办强调编制管理的规则:编制必需核定到人头;人社部门强调工资管理的规则:工资必需根据编办提供的入编名册核定;财政部门强调预算管理的规则:人员经费必需依据人社部门提供的工资总额核定。环环相扣的衔接形成了“编制—工资—补助”的固有链条。每个部门的规则都言之有据, 不容置疑。这些部门的意见组成了传统编制管理凛然不可侵犯的权威。在如此权威面前, “定编定岗不固定人员”的新规便成为一纸空文, 根源便是现行的编制管理制度。政府众多权力部门按照各自既定的政策, 对卫生院的人员管理实行刚性控制, 但人员管理最核心的问题却被丢到一边。这个核心问题便是:如何建立与任务相适应的卫生队伍, 如何建立充满活力的用人机制。而置身于这一问题漩涡中的乡镇卫生院却完全失去了应对这一问题的基本权力。实践清楚地证明:“落实用人自主权[10]”, 把政府调控与乡镇卫生院用人自主权有机对接到一起, 应该是乡镇卫生院人事制度改革要解决的核心问题。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 理顺政府与乡镇卫生院的权力边界, 简化管理流程。

权力边界是:政府控制人员总量和资质, 卫生院在核定的总量和资质框架内自主聘用。

管理流程是:第一步由乡镇卫生院在核定的编制总额内, 按照岗位必需具备的资质, 从具备竞聘条件的人员中选择聘用对象, 并与聘用对象草签聘用合同报县卫生局审核;第二步由县卫生局审核以下三点:是否在编制总量控制内;是否具备竞聘资质;聘用合同是否规范。经审核合格后正式办理聘用, 报县编制管理机构备案。

(二) 调整编制的核定方式

提高乡镇卫生院“实际服务量”在核定编制中的权重。把年度的“实际服务量”作为调整编制的重要依据。服务人口、地理交通状况等因素[11]”只能作为次要依据。

(三) 扭转长期“空编”现象

核定的编制数, 是保障服务量的底线。“空编”现象的必然后果是编外聘用, 自费用人。针对空编的原因, 建议采取以下措施

1. 纠正不适当抬高门槛的现象

对偏远地区不宜规定临床一定要本科学历、护理一定要大专学历。临床可降至大专, 护理可降至中专。通过国家执业资格考试的卫生技术人员可以直接聘用, 不需要再接受人事部门组织的考试。

2. 变统招统聘为乡镇卫生院自主聘用

在政府有关部门监控下, 由卫生院自主聘用。这样既能保证聘用人员的质量, 又能形成卫生院和应聘人员的直通车, 保持彼此的亲和力, 减少人员流失。

3. 按定编数核定人员经费

人员经费按定编数核定包括两方面含义:其一是超编不补;其二是空编不扣。现在是只讲前者, 拒谈后者。人员经费按定编数核定可以避免一些地方为减少补助故意空编。

(五) 严格控制编外聘用

核定的编制数与实际服务量很难完全对应, 医改初期一律禁止自聘是行不通的, 这条禁令早已在实践中被突破。但与此同时, 卫生院人员聘用失控在一些地区也渐露端倪。因为自聘人员不涉及编制和补助, 编办、社保、财政等部门对此都不再过问。此时如果卫生主管部门不建立严格的控制措施, 而是放任自流, 则卫生院人员很容易再次失控。

(六) 积极探索将刚性的编制管理转化为弹性的人事管理

乡镇卫生院编制管理应逐渐由刚性管理变为弹性管理。“编制”的刚性是源于以下两点:其一是与财政预算联系在一起, 增加一个编制就意味着多支一份皇粮;其二是与身份管理联系在一起, 增加一个编制就意味着多一个具有“事业单位身份”的人员, 而“事业单位身份”又属于“全国流通粮票”, 我国拥有这样身份的已经多达3000余万, 不能不严格控制。但随着乡镇卫生院改革的深化, “按服务业绩”补偿可以切断编制与补偿的联系;“定编定岗不定人”制度可以切断编制与身份的联系。对乡镇卫生院编制刚性管理的两个重要支点逐渐消失后, 编制管理便可以回归到它的应有含义:把卫生院的人员控制在与卫生服务需求相对应的幅度内。实际服务需求是决定人员数量的唯一依据。服务需求是流动的, 变化的, 服务需求的弹性决定了编制管理的弹性, 决定了编制管理必需与服务需求相匹配, 随行就市, 水涨船高。而对服务需求最敏感的是卫生主管部门和乡镇卫生院自身。当乡镇卫生院真正取得了“法人主体地位”后, 成本效益原则必然成为乡镇卫生院自我控制的内在约束。所以适时地将乡镇卫生院刚性的编制管理转化为弹性的人事管理, 其管理权由县政府的编制管理机关转交给县卫生主管机关, 同时赋予乡镇卫生院在人事管理中更多的话语权, 应成为乡镇卫生院人事管理制度改革的趋势。

三、让能做事的人获得体面的收入

“低水平的大锅饭”是当前乡镇卫生院分配制度的主要弊端。用“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13]”封顶, 完全没有顾及乡镇卫生院的岗位资质、执业风险、劳动强度等因素。另一份文件又规定除工资和绩效工资外不得有任何形式的分配, 完全没有考虑夜班、值班、节假日加班等是乡镇卫生院工作的必需流程, 按照《劳动法》的规定, 理所当然应该给予报酬。强行封顶形成了低水平分配, 而相关部门作出的奖励性绩效工资只允许占30%的死规定, 又形成了大锅饭格局。虽然以后政策上突破了30%, 但总额过低, 差距也很难拉开。后来出台的“在核定的收支结余中可按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11]”新规, 似乎是对分配总额实行了弹性控制, 但如果继续坚持“按经常性收支差额[11]”核定补助, 那就不可能有收支结余。除非另寻旁门左道, 否则“福利基金和奖励基金”就只能是画饼充饥, 由此也就定格了低水平的大锅饭。

乡镇卫生院分配政策调整必需解决两个问题:其一是以服务业绩核定机构的分配总额, 取消对分配总额的刚性控制;其二是在建立有效监管的前提下赋予乡镇卫生院分配自主权。总之, 用体面的收入留住能做事的人, 应是调整乡镇卫生院分配制度的基本思路。据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 合理核定工资总额

根据卫生院的岗位资质、执业风险、劳动强度等因素, 应与当地公务员平均工资水平相衔接, 不再用“当地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平均工资水平”为标准。

(二) 赋予乡镇卫生院分配自主权。

政府只需要控制三点:其一是核定年度分配总额, 即核定工资总额和奖金福利总额, 控制上限;其二是规定最低工资标准, 保障底线;其三是禁止将员工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 亮出红线。在此前提下, 最大限度地赋予乡镇卫生院分配自主权。不再由政府把工资核到人头, 拨到人头, 淡化皇粮意识。提倡由乡镇卫生院以能定岗, 以岗定酬, 优绩优酬。

(三) 借助收支结余奖励技术骨干

完全依靠绩效工资奖励优秀员工是不可靠的。因为绩效工资本质上还是工资, 是员工在完成既定工作任务后应得的薪酬。员工对自己绩效工资的标准是清楚的。如果为了奖励技术骨干, 人为的扣减已经履行了工作职责的员工工资, 是很难被员工接受的。奖励技术骨干最可靠的资金来源是收支结余。应该按照“在核定的收支结余中按规定提取职工福利基金、奖励基金”[12]的政策, 把奖励基金重点用于对技术骨干的奖励, 确保被社会广泛认同的技术骨干能够得到相应的薪酬。需要注意的是把奖励基金与福利基金在分配方式上严格区别, 福利体现普惠, 奖金保障效率。

(四) 规范“挂钩”方式

允许服务绩效与个人收入保持一定程度的联系是绩效管理的必要手段, 但必需意识到医疗服务是以爱心为基石的特殊服务, 不宜简单的用提成的方式“计量分配”。应该通过“以能定岗, 以岗定酬”的方式, 用“岗位”这个平台, 通过“优绩优岗, 优岗优酬”的转换机制, 将员工的业绩与报酬间接地联系在一起。一些地区推行“首席医师”和“优秀员工”制度, 应该是推行岗位薪酬制度的有益尝试。如果说目前完全用“岗位管理”取代“提成制度”还不现实, 至少应该把国办发【2013】14号文件提出的两个“严禁”, 即“严禁将负责人的收入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经济收入挂钩”“严禁将医务人员收入与药品和医学检查收入挂钩”作为监管的红线。

(五) 在保障阳光收入的基础上, 清扫灰色收入

收取药品商回扣, 将处方介绍到药品零售店获取分成, 通过转病人获得对方的返还, 类此灰色收入在一些乡镇卫生院的医务人员中不同程度的存在。其原因是多方面的, 体面的阳光收入不足, 也是原因之一。因此在保障阳光收入的基础上, 建立严格的管理制度清扫灰色收入, 是卫生院分配政策调整的重要延伸。

(六) 积极推行周转房制度

乡镇卫生院的工作性质和岗位设置决定了很多员工几乎是24小时处于待命状态。推行周转房制度, 不仅是一项福利分配制度, 更是保证乡镇卫生院工作正常运行的内在需要。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安排专项基金, 积极推进乡镇卫生院的周转房建设。

参考文献

[7]安徽省合作医疗办公室资料

[9]徐杰《“内部购买”是补偿制度的发展方向——三论乡镇卫生院补偿制度》载《卫生经济研究》2011年7期

[10]中发[2011]5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分类推进事业单位改革的指导意见》

[11]中发[1997]3号《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

[12]国办发[2013]14号《关于巩固完善基本药物制度和基层运行新机制的意见》

上一篇:脱钩模型下一篇:工程案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