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迁移理论

2024-05-03

知识迁移理论(精选五篇)

知识迁移理论 篇1

目前, 知识迁移成了中国教育界十分重视的课题, 提出了“为迁移而教”的口号。所谓迁移, 学习心理学对迁移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在英语教学中, 使学生所学的新知与旧知发生联系, 培养学生举一反三、闻一知十、触类旁通的学习能力, 有助于提高记忆和学习效率, 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二、迁移理论研究简介

1.迁移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

早期的迁移理论主要有:形式训练说, 共同因素说, 概括化理论以及关系理论。

形式训练说是一种古老的迁移理论, 来自于官能心理学。它认为人类的心理是由不同的官能形成的, 通过对人的心理官能进行训练, 可以使该官能的能力得到提高, 从而促进迁移。共同因素说是由教育心理学家桑代克和吴伟士指出, 强调各种学习之间具有共同成分或共同因素, 才会产生迁移。

概括化理论由心理学家贾德 (C.H. Judd) 提出, 认为学习者在两种活动中概括它们之间的共同原理是迁移的关键, 两种学习之间的共同因素是迁移的必要条件之一。

关系理论由格式塔心理学家苟勒提出, 认为迁移是由于学习者突然领悟两种学习之间所存在的关系的结果。这一理论实际上是对概括理论的一种补充。

现代认知心理学家都十分重视认知结构的重要性, 认为认知结构的形成是产生广泛迁移的根本。布鲁纳认为学科基本结构的学习有助于迁移。

建构主义的理论学派, 认为迁移实际上就是认知结构在新条件下的重新建构。为了促使学生在新条件下应用知识的能力, 建构主义者们提出了一些教学理论, 如抛锚式教学、认知学徒式教学以及认知灵活性理论等。教学时要让学生在各种实际情境中从多种角度反复应用知识。

2.迁移的种类

迁移的种类按其效果来分, 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如果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 即为正迁移。两种学习间干扰作用则是负迁移;按迁移的顺序划分, 可分为顺向迁移和逆向迁移。学习英语句法结构, 有时也会受到汉语句法结构的影响而产生顺向负迁移。例如, 在翻译“我们明天去上学。”的句子时, 有的学生错误地译成: We tomorrow go to school.“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则是说明了大量的阅读, 能促进写作能力的提高, 也就是说阅读学习对写作能力提高产生顺向正迁移, 此种说法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

三、促进知识迁移的方法

迁移是普遍存在的现象, 但迁移的发生却不是自动的, 它需要我们创设条件, 采取有效的方法, 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所学知识的迁移, 从而提高记忆与学习效率, 发展学生综合语言能力。

1.创设多种促进知识的迁移条件

(1) 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应在学习新知识之前提供给学生引导性知识, 其目的是为新的学习内容提供联系点或者促进对新知识与旧知识的辨别。例如, 在讲解过去进行时的时候, 教师要引导学生先复习现在进行时, 通过比较, 分析两种时态的异同后, 学生对过去进行时掌握就比较容易。

(2) 理解程度直接影响到有关知识的运用与迁移。如果教师在讲解知识内容时, 能充分利用奥苏伯尔的“不断分化”和“综合贯通”两个原则, 可以帮助我们引导学生深化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提高对所学内容的认识水平, 使学生在学到丰富知识的同时, 形成合理而牢固的认知结构, 促进知识迁移。

(3) 知识经验的概括水平也是影响知识迁移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 在英语教学中, 要注重基本概念的学习和掌握。例如, 英语语法知识讲解, 这些概念抽象程度高。因为知识越抽象, 其潜在的应用范围 (逻辑处延) 就越大, 适用范围就越广泛, 迁移效果就越明显。

(4) 定势也称心向, 也是影响知识迁移的条件。定势的作用有双重性。对知识迁移的影响可能是积极的, 也可能是消极的。例如, 学生在翻译“他们在教室”句子时, 受汉语的负迁移的影响, 容易译成“They in the classroom.”而英语则必须要有表示存在的be动词are。正确译文是:“They are in the classroom.”在英语教学中, 我们要充分利用积极的定势作用, 克服消极的定势, 提高迁移的效果。

(5) 认知结构的清晰性和稳定性对新知识学习产生影响。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引导学生关注所学材料细节, 对新材料从多维度, 多方面, 多层次进行感知, 对其进行深加工。例如, 学生对英语时态方面的知识理解的透彻, 学得扎实, 在学被动语态时就比较容易。

2.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

在英语教学中, 应采取多元视角, 多方面有益吸收, 多种方法结合。人是发展变化的, 方法也必须变化, 原来有效的方法。如果永不变化, 也会引起学生的厌烦, 成为无效的方法。知识迁移离不开主体——人的参与, 知识学习离不开主体的主动建构。如果学生的学习动机没有激发起来, 那么, 所学的知识迁移就无从谈起。况且各种教学方法都有其可利用的一面。因此, 在外语教学中, 要多种方法结合、培养学生多种知识迁移能力, 提高学习效率。

3.课内、课外结合培养迁移能力

Prenzel与Mandl认为, 知识的建构总是伴随着对知识应用范围的建构, 知识的抽象水平与心理上的应用范围共同决定了知识应用的灵活性。也就是说“知识的意义与其应用范围是二位一体的, 理解知识的意义必须离不开对知识的应用。知识被应用的越多, 越多样化, 知识的逻辑外延就越多变为心理外延, 学习者对知识的理解就变得越深刻, 也就越能灵活地应用知识。”对知识达到融会贯通。因此, 在外语课堂教学中, 积极创设多维度、多途径、多情境、开放式的教学氛围, 倡导体验、参与、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 如课堂提问、讨论、练习、作业等。要让学生在各种接近生活的实际情境中从多种角度反复运用知识。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增强保持效果, 促进知识的迁移。知识的应用还与社会情境相联系, 使学生与社会生活直接接触, 理论和实际有机地结合起来。教师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树立科学的批判精神, 敢于质疑,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既善于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 以及反思的意识和习惯。通过知识的实际应用赋予知识以生命力, 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并增长见识, 增强了学生的自我效能感, 从而有效地促进知识迁移。

4.利用多媒体与网络技术教学手段, 促进知识迁移

英语语言学习环境匮乏, 成为知识迁移的最大障碍, 而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和计算机技术综合地应用于英语教学之中, 为知识迁移提供了突破时空限制的广阔空间, 任何人只要掌握该方面的操作规程可通过网络自由地学习。它为学生提供了教室所不能提供的学习情境, 为学生提供了图文音像并茂、丰富多彩的交互式人机界面。可以模拟现实情境, 易于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真正达到了让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意义, 实现自己获取知识自我更新甚至创新知识的理想境界, 使知识能更有效获得广泛迁移。

四、结束语

知识掌握是知识运用的前提, 知识应用是知识掌握的归宿。知识掌握是学习者单向的内化建构, 而知识运用是逆向外化于物。在日常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 运用不同的教学设计, 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以便有效地促进知识的迁移。

摘要:所谓迁移, 学习心理学对迁移的定义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本文对知识迁移理论研究的历史与现状作一简单介绍并阐述了在英语教学中促进知识迁移的方法。

运用迁移理论 优化英语教学 篇2

张宏斌

摘要: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其实质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有正面、积极的作用,这就是正迁移,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对学习新知识有消极、阻碍、干扰的作用,这就是负迁移。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把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习得的经验加以概括化、系统化,最终应用于实际的不同情境中去,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英语教学中存在着各种迁移现象,根据认知心理学的学习迁移理论,在英语教学中要想方设法促成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正迁移作用,抑制负迁移作用,大面积提高学生英语成绩从而优化英语教学。

关键词: 迁移 优化 英语

一、引言

语言教学是一门综合性极强的科学,是一门十分复杂的艺术,语言教学的诸多方面,都能受制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的规律,学习迁移,作为认知心理学的概念,属于一种非智力因素范畴。在英语教学中,充分利用迁移作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促进英语学习,优化英语教学。

二、学习迁移理论

1.在教育心理学中,学习迁移指在学习的过程中,各种学科和各种技能之间,或同一学科和技能的各个不同部分之间,存在着某种程度的彼此相互影响的现象,其实质是原有认知结构与新的学习内容的相互影响、相互作用从而形成新的认知结构的过程。学习迁移可分为正迁移和负迁移。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有正面、积极的作用,这就是正迁移,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方法对学习新知识有消极、阻碍、干扰的作用,这就是负迁移。外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把目的语(target language)习得的经验加以概括化、系统化,最终应用于实际的不同情境中去,达到语言交际的目的。2.影响迁移的基本条件有很多,如两项学习具有的共同因素,已有经验的概括水平,学习的定势,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学生的精熟程度等等。3.学习的迁移的意义

从理论上说,学习的迁移可以说明学得的经验如何影响人的继续的学习。对于有意义学习来说,一切学习都包含有迁移。学习的迁移也是学生所掌握的知识技能向智力、能力转化的关键。从实践上说,掌握了迁移的规律,可以减少许多特殊的学习,大大地提高教学工作的成效。

三、采取多种方法,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1、加强知识的概括性、系统性,促进学习的正迁移

为了塑造学生良好的认知结构,促进迁移,教师必须注意所教知识的概括性和系统性。由于英语本身是约定俗成的,它的学习需要学生熟记很多的词汇、语法和句型,这些知识虽然看上去是孤立和杂乱无章的,但绝大多数还是有规律可循的,教师可从不同角度将看上去没有关系的词汇、语法和句型组织起来,帮助学生形成一个个相关的知识构建,这些知识构建也是相互联系的,这样做将有利于学生的记忆,也能促进同类知识的迁移,如情态动词,can.,may.,must后面的谓语动词要用动词原形,那么可以推断 need should would 等情态动词后面也要用动词原形,这样学生的知识一旦形成有层次的网络,不但对前一种知识加以巩固,而且有利于他们把新事物纳入到已有的知识经验中去,从而促进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新知识学习的正迁移。

2、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实现对新知识的迁移。

旧知识和新知识往往既有联系又有区别,新知识的获得总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进行,即利用已有知识经验的迁移,经过分析、综合、抽象等思维过程而实现的,为了实现迁移,我们必须对新旧知识相关联的情形认真分析,利用知识的内在联系,运用迁移规律,从复习旧知识中引入新课题,抓住问题的关键,才能顺利实现知识的迁移,如要学习过去完成时的语法结构(had 谓语动词的过去分词)前可先复习现在完成时的结构(have/has 谓语动词的过去分词)学习非真实条件名时可先复习真实性条件句,实践证明,与新的知识有关的旧知识或经验越多、越丰富,迁移的效果就越好,学习的效果就越好,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这些知识经验,使之起积极促进作用,产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正迁移的作用。

3、积极促进母语的正迁移

大量研究表明,完全排斥母语来学习外语的方法是不足取的,实践证明,母语对目的语的学习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因为母语和目的语在很多方面有相似之处。培养学生概括、分析和比较英汉两种语言中的共同点。学生概括能力的高低是影响母语对英语正迁移效果的主要因素,具有高度概括能力的学生,复习总结出母语和英语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规律性的概念,同时加强汉语知识和规律的正迁移。另外,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也是影响正迁移的主要因素,提高分析能力,善于利用已有的母语知识和经验去分析面临的英语学习中的现象,就可以帮助学生逐步提高母语和英语的共同点,从而顺利地实现学习的正迁移。在英语教学中,要注意恰当地运用母语,发挥母语的正面影响,加速英语的学习进程。

4、善于比较、分析,实现知识的正迁移

教师如果能有意识地比较母语和目的语的区别,就能更清楚地掌握学生前进中的真正困难,就能更好地实施教学。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仔细观察、认真分析、反复比较、积极思考,找出实现正迁移的主体关联网,促进新知识的学习与掌握,引导学生将新知识纳入语言系统之中,弄清它的正确归属点,通过对比、分析新旧知识的异同点,然后进行归类、分析、解释、反复练习,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的认识技能和语言运用能力。

5、进行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加强语言技能之间的迁移

教育心理学认为,学习者在学习中采用的方法论或感受到的刺激越是多样,就越有助于该学习技能的迁移。例如,学习者在基本掌握了英语听、说、读、写多种技能的基础上,通过某种技能(如写)学来的知识,往往有可能迁移到别的技能(如听、说)上。大量写英语日记的人会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从促使技能迁移的角度看,反复练习所学习的内容是十分重要的,因而要把在有限的课堂学时内学到的东西大量地运用于课外活动中去,在反复大量的练习中达到熟练程度,便有助于各种技能之间产生正迁移,提高英语学习效率。

四、在英语教学中要避免学习的负迁移

英语学习要取得成功,不但要考虑如何促进正迁移,同时也要克服负迁移。

1、克服母语对英语的干扰

汉语对于英语的干扰有语言结构上的,也有文化上的差异,汉语没有象英语的复杂的时态,没有需要随时态而变的繁杂的动词形式变化。汉语较英语国家中的问候语等也有很大的差异,不能照搬,中文的思维方式也不同,英语注重形合,汉语注重意合,这些都需要学生多比较、多练习、在多种多样的英语语境中练习所学的语言形式,克服母语对英语的负迁移,从而提高英语成绩。

2、大量进行语言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在英语教学中,要通过大量的训练,通过对词汇、句法、修辞、语篇等不同的层面进行各种有效的训练来巩固英语在头脑中的影响和地位,学习者掌握的语言知识越多,技能训练越娴熟,就越容易掌握目的语的信息和知识。

3.培养学生的语用意识和文化意识 由于对西方的文化了解不足,我国的英语学习者往往不自觉地将本民族的文化特征、习惯和模式套用到英语上去,从而产生语用方面的负迁移。例如,在对待别人的赞扬时,中西方人由于英汉文化、思维模式差异,往往采取不同的态度,一个众所周知的笑话就是,中国人习惯在别人称赞自己时,使用谦逊的语言说,“哪里,哪里。”有人却直接翻译成了“where, where”,让听话的外国人摸不着头脑,只得说,“Anywhere”。这个翻译就是忽略了母语在文化方面对英语的负迁移而造成了错误,因此理解语言必须理解文化,因为语言不是孤立的,它是文化的产物,也是传播文化的介质,用本民族的文化特点去诠释英语,肯定是不合适的。那么要有效避免由于英汉语用的差别而引起的负迁移就要注意:在外语教学中不要只是培养学生的纯语言能力,要力图杜绝其造出语法、语义都正确而并不合乎语用规则的句子,建立将社会文化知识和语言知识相结合的课堂模式,不仅要讲解课文的语言点,而且还要介绍课文的文化背景知识;我们还要鼓励学生不断扩大化视野,更全面地理解别国的文化,教师要尽量使用电影、录像、电脑、网络等多媒体手段,利用文字、声音和画面使学生熟悉英语的语言特征;让学生多参加课外活动,参加对外交往,增强学生在实际语境中运用语言的能力,引导他们自觉了解和适应英美文化,克服负迁移,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五、结语

由于存在以上诸多方面的迁移现象,在教学中科学地运用迁移规律是很重要的,我们在教学中,要运用相应的方法指导学生学习,充分发挥正迁移的效力,努力遏制负迁移的产生,努力提高英语学习的效率,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优化英语教学。参考书目:

1.Ellis.R.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1985.2.Klein,w.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65.3.范源清.浅谈英语教学中的学习迁移规律[J].文科教学探索.2003年12期 4.冯忠良.学习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81 5.刘华山.学校心理辅导[M] ,安徽人民出版社.2001,2

6.刘晶辉从学习迁移理论看英汉对比教学的重要性[J].英才高职论坛。2006年第1期 7.潘 菽.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

知识迁移理论 篇3

关键词:知识迁移理论;小学;数学教学;应用

一、迁移规律概述

所谓迁移是指已经获得的知识、技能,甚至方法、态度、情感等对学习新知识、新技能的影响,简而言之即前面的学习对后续学习的影响。一切新的有意义的学习都是在原有的学习基础上产生的,不受学习者原有认知结构影响的学习是不存在的。迁移的实质就是学习者运用原有认知结构的观念对新课题进行对比、分析、概括的过程,即原有认知结构与新课题的“同化、顺应的过程”。

迁移就方向而言不是单向的,而是双向的.前后两种学习活动是互相影响的,即存在着顺向迁移与逆向迁移。其影响作用可能是促进的,也可能是阻碍的。因此,迁移又分为正迁移与负迁移两种类型。凡是已有知识、技能的掌握对新知识、技能的掌握起促进作用的就叫正迁移;反之,凡是已有的知识、技能干扰或阻碍了新知识、技能的掌握就叫负迁移。例如,前面所说学习汉语拼音字母,再学习英语字母时,在识别字母形状时有正迁移现象发生,而在读音上则容易产生干扰而出现负迁移现象。

二、利用正迁移,提高学习效率

事物的联系是普遍存在的,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善于利用并揭示知识之间的内在相互关系,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如果被人们所认识和运用,人们就能够遵循知识迁移的规律,简单快捷的获得新的知识和方法。如小学分数的同分母加减法,是在整数的加减法意义中迁移而来的;分数化为小数是利用除法的意义迁移而来的。

由于数学知识内容大都是概念、法则、性质、定律等,而学生对这些知识的记忆理解是促成知识迁移的重要条件。在新课标背景下,课堂教学应充分体现学生为主体地位,教师是教学活动的引导者,要积极引导学生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通过已知的知识结构,去分析理解新知识,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以增加正迁移的效能和功用,降低新知识的教学难度,巩固旧知识的掌握力度。

三、防范负迁移,克服学习困难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叶子,事物有联系,更有区别。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除了要善于利用知识间的联系,促进学生的正迁移外,还要注重区分知识间的差异性,防止负迁移的不利影响。如在教时间概念时,1.5小时学生容易理解为1小时5分钟,这是受十进制计量单位的影响,而没有考虑时间单位进率的特殊性;又如,有些学生认为:“比就是除法,除法就是比。”实际上它们虽然有联系,但是也有区别。因为“除法”是一种运算方法,而“比”是比较两个量彼此之间通过分数来表现的数量关系。

四、知识迁移理论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探索

1、创设迁移情境,培养学生迁移意识。情境教学是新课标倡导的有效教学方法。情境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促使学生多种感官的参与,使学生在情境中思考、联想、分析,加之教师适当的引导,学生会积极探索新旧知识间的内在相互联系和本质规律,培养学生的迁移意识,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在教三角形的面积算法的时候,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把一个平行四边形缓慢的分离成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然后发问:两个三角形的底和高是什么關系,是不是相等的?面积是不是也是一样的呢?由于之前学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所以学生很容易理解三角形的面积等于底与高乘积的一半。

2、教会学生知识迁移的方法。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教师要在教学中要教给学生分析、归纳、迁移的思维方法。归纳习题的共同点,促进知识的正迁移:寻找知识的相同要素,相同的知识要素对学习迁移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相同的知识结构、概念或法则能长久的保持并促进迁移的运用。与此同时,还要提高学生的概括水平,学生对已有知识的概括综合能力越高,说明学生对知识理解得越深,掌握得越牢,显然迁移到以后学习新的知识中去的可能性也就越大。具体有以下几点:①要做好基础知识的铺垫。基础性是数学的特征之一,数学基础知识的内在联系是实现正迁移的基本条件,为了让学生掌握新概念、新方法,必须使学生具备必要的、充分的基础知识铺垫。②要做好知识的过渡准备。知识的迁移不是一步就完成的,新知识的理解和掌握需要有一个过程,这就要求教师在深入细致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深刻了解教材的编排意图,挖掘教材各个例题间的内在联系和共同点,有机地安排好整个教学程序,力争做到潜移默化、环环紧扣。③联系实际生活,进行思维创新。联系学生熟悉的日常生活实际,运用所学的知识来探究和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思路就会变得开阔,思维也会活跃。

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我们发现这样的现象,会拉小提琴的人再去学习拉二胡就会容易很多;相反,在学习英语字母的时候,总是受之前学习的言语拼音的干扰。其实这些都是知识迁移现象。知识迁移是双向的,前后知识是相互影响的,因而知识迁移有正反顺逆之分,对知识之间的学习和运用起到促进作用的是正迁移,反之起阻碍作用的迁移就是负迁移。因此,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要努力克服负迁移,利用正迁移。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老师要善于利用知识间的内在联系和互相作用,调动学生的兴趣,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促进其综合素质的发展。

厚积薄发知识迁移 篇4

那么,面对这样艰巨的任务,教师应该如何进行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从容自如地应对课内外文言文的比较阅读呢?

一、调动起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一)充分发挥教师的示范作用。课内文言文文质兼美,读来令人荡气回肠,一咏三叹。教师用抑扬顿挫的语音朗读课文必然大大增强文言作品的感染力和穿透力。学生可以从老师那时而舒展时而紧蹙的眉宇间,时而高亢时而柔美的喉音里获得朦胧的审美体验。此外,教师如果能在学生之前将课文行云流水地背下,在他们面前往往是有一定的震撼力和说服力的。以读、背促学,是可以给学生增添学习文言文的好感的。

(二)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首先可以通过讲故事来引发学生兴趣。如学习《出师表》时,可以向学生讲述三顾茅庐和白帝托孤的故事,不仅利于学生对历史的了解,更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其次还可以用名言警句导入。小学阶段,学生们已经积累了不少名言名句,在初中古文教学中我们就要不失时机地向学生引入,以提高学生学习古文的参与意识。此外,还可以通过课堂竞赛、角色扮演等方法来培养学生的学习动力和激情,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文言文的主动性。只要调动起学生的阅读兴趣,那么面对完全陌生的课外文言文时,他们就不会有畏难情绪,而是乐于去阅读。这就为比较阅读的展开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二、培养学生良好的文言文学习习惯

(一)培养预习和使用工具书的习惯。文言文的写作年代距离现代太遥远,理解起来有一定难度。这时候,预习就显得尤其重要。而预习的基本要求是依靠注释和工具书来解决生僻字的读音,认读词语,并注意通假字、多音字等文言现象,进而通读全文,整体把握内容大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这个习惯,充分调动起他们的主动性。这有助于他们对知识的掌握,进而发展成为自我学习的能力。这样,我们就可以在课后布置比较阅读的题目给学生,让他们阅读难度适中:篇幅短小的有注释的文言文。有了这个习惯,相信他们做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二)培养诵读的习惯。“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通过朗读,学生可以调动各种感官,再现文言作品中的人与物,对语言进行直接感知,读出古文的味道,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而熟读背诵,可以帮助学生加深对文言字词句的理解与记忆,同时又可以帮助他们更好地把握文章的思想内涵,这样他们就有可能吃透教材,达到融会贯通的地步,进而迁移到课外文言文阅读中去。因此教师应采用不同的形式,或学生互查,或教师抽查,督促学生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

(三)培养翻译的习惯。学生只有自己翻译,才能深切地体会到文言文的特点和妙处,才能真正掌握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教师在指导翻译时,要让学生朝着信、达、雅的目标努力,要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基本的句式以及方法,如直译就要根据原文逐一进行翻译,保持原句的语气和句式,不随意增加内容,也不随意漏掉内容,而意译则可以结合语境用准确恰当的语言来表达句子或段落的意思,不要求词语的一一对应。只有养成良好的翻译习惯,才有助于学生学习文言文能力的全面发展。

(四)培养归纳整合与积累的习惯。文言文学习应从整体目标出发,做到点面结合。现代汉语是从古代汉语发展而来的,二者之间存在许多相同之处,所以真正需要归纳整合与积累的其实是现代汉语与古代汉语之间的区别。因此,教师应先引导学生对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实词的变化,虚词的用法,特殊句式,文学常识,成语,写作手法等进行归纳比较,指导学生前串后联,求同寻异,构成知识网络。接着再进行记忆积累,加深理解。养成这样的习惯后,到了比较阅读时,面对课外文言文的相关问题,学生们就可以运用课内知识进行理解解答,自然而然地进行迁移,真正地提高文言文阅读水平。

三、加强文言文比较阅读训练

学生积累了一定的课内文言知识之后,并不能自如地完成课内外文言文比较阅读。如何学以致用、厚积薄发相当重要,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掌握知识迁移的方法。如解释某个课外文言词语时就可以掌握以下这种方法。首先充分调动积累,好好回顾课内学了这个词的哪些用法和意义;接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代入文中读一读理解一下,看它在这篇文章中是什么用法;最后还可以找成语来帮忙。成语中有些词语保留了古汉语的用法,如“登门造访”中的“造”一词,解释为“到……去”;“不能自已”中的“已”意思是“停止”。了解了这一特点,学生应对课外文言文就比较轻松了。

有了一定的方法指导后,接着就要加强比较阅读相关训练,强化知识,内化知识。而训练可以从多方面入手,可以从主题的比较入手,劝说类、抒情言志类、山水游记类、写人记事类等;也可以从文体的比较入手,记叙文、议论文、游记、寓言等;还可以从字词、句式的比较入手。通过这样的强化训练,让学生主动去质疑解难,充分调动起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既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整体把握,又拓宽了他们的视野,也培养了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无疑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不仅仅是传道授业解惑,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能力。学会迁移,灵活运用,这是初中文言文教学的方向与目标。教学过程中只有以课内文言文为基准,对知识点进行分类整理,在积累当中不断总结规律,才能够以不变应万变,厚积而薄发,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古文素养。

参考文献:

[1]刘国友.诵读是文言文教学的有效途径[J].中国教育研究论丛,2006(01) .

[2]倪春云.对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思考与实践[J].阅读与鉴赏(教研版),2007(04) .

[3]程立海.文言文教学主动权的发挥与运用[J].教育科研论坛,2008(09) .

[4]周安民.新课标理念下文言文阅读教学的思路和对策[J].新课程学习(中学).2009(01) .

[5]王立刚.初中文言文教学方法探讨[J].新课程(教研版),2009(10).

应用迁移理论优化高中生物教学 篇5

中图分类号:G633.91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925X(2012)11-0243-02

摘 要 在现代教学中,人们对知识迁移的研究往往比较对注重正迁移,而对负迁移研究比较少,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简要提出高中生物教学中防止负迁移发生的策略。

关键词 生物教学;迁移;负迁移

迁移的概念可以定义为迁移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的影响,这种影响可以表现在知识的学习,也可以表现在技能的学习方面,也可以表现在学习方法和学习态度方面。这种影响有积极的,也有消极地。先行学习、解决问题的经验对后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积极促进的影响,或后续学习、解决问题的经验对先行学习、解决问题积极促进的影响,通称为正迁移。个体不能理清前后两个所学习的问题之间的联结关系,从而使某一问题因另一问题的存在而发生了认知障碍或使两个问题都发生了认知障碍。由于学习者对所学习内容之间的联结关系不明确,造成个体学习或解决问题产生障碍的过程称为负迁移。在现代教学中,人们对知识迁移的研究往往比较对注重正迁移,而对负迁移研究比较少,本文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简要提出高中生物教学中防止负迁移发生的策略。

1 明确生物知识间的联结关系防止负迁移

在进行生物教学设计时,不仅注重对知识点本身的讲解,更重要的是注重讲解知识和知识之间的联结关系,应找出前后所学知识之间的联结关系。知识之间可能有一种联结关系,也可能有多种联结关系,要尽可能引导学生明确这些联结关系,这样才能防止学生发生联结关系模糊负迁移的现象出现。

案例:生物膜和生物膜系统。生物膜是:“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细胞器,.....它们都由膜构成,这些膜的化学组成相似,基本结构大致相同,统称为生物膜”。 而生物膜系统是:“细胞膜、核膜以及内质网、高尔基体、线粒体等由膜围绕而成的细胞器,在结构和功能上是紧密联系的统一整体,它们形成的结构体系,叫做细胞的生物膜系统”。 生物膜系统包含了生物膜在内的一个概念,范围比较大,二者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明确二者之间的区别和联系既促进正迁移又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有些表达联结关系的词语比较抽象,学生不一定能接受,在设计教学语言时,要用学生能够理解的词来表述,如种属关系可用包含关系来替代表述;类比关系可用相似关系来替代表述;矛盾关系可用相反关系来代替等等。有些关系不易用某个词来表达,就必须要用较多的话语来解释,例如触及演绎关系时,就用理论应用于实际来表达;触及到归纳关系时,就用实践上升到理论来表达。

2 透过生物知识间的现象认清本质

其实,假性联结关系的内涵就是形式与内容、现象与本质的不一致的问题。任何事物都有表面存在形式,任何知识之间也存在着表面联结关系的形式,这些形式可能会反映事物或知识的本质内涵,也可能是一种假象,掩盖了本质内涵,使个体产生迷惑,难以认清知识或事物的本质。之所以在生物教学中会出现教学难点,之所以一些学生会出现对某些生物知识掌握不好的现象,其主要原因就在于生物知识存在着假性联结关系的问题。

案例:显微镜成像的原理。在显微镜观察到的图像是倒立的,它并不是我们通常所说仅仅上下颠倒,还包含左右颠倒,因此在成像有移动上实物和成像的移动方向刚好相反。

3 防止学生运用错误的生活经验

在学习新知识时,学生时常把自己以往的经验与所学知识表面现象上的含义通过某种联结关系错误的联结在一起,从而掩盖了所学知识的本质,干扰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产生了假性关系的负迁移。

案例 :对无仔西瓜和无仔番茄的理解,学生之所以将这两个概念混淆,就是因为他们日常的生活经验导致了负迁移。学生以往生活经验,比较容易将无仔西瓜和无仔番茄误认为相同。其实,无仔西瓜是通过人工诱导染色体变异产生,而无仔番茄是在花蕾期去掉雄蕊,然后用生长素刺激子房发育获得的,即两个知识之间表面上看有种属关系,但本质上却不存在种属关系。

4 打破思维定势防止负迁移

定势思维广泛地存在并影响和制约着人们的思维认识活动,思维定势虽有积极作用,但更多的是消极作用,即会产生负迁移。当人们面对着一个要认识的对象总是要在自己头脑中去寻找原先已经存在的认框架、思维模式,试图由此找到认识客体的途径方式。

针对思维定势易产生负迁移,以及思维定势影响创造思维的产生,我们在教学中应采用如下对策:

第一要重视培养运用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定势。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有较普遍的意义,因此,也就具有较大的适用范围。基础知识越巩固,运用起来越灵活,越有利于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第二在讲授知识和方法时,要注意阐明知识和方法的适用条件,以防止学生将相对真理和局部经验绝对化。

第三注意培养学生的分析、比较能力,要教育学生对不同的事物要重在比同,对相似事物要重在比异,以促进知识和经验的正迁移,防止负迁移。

第四在生物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发散思维。要引导学生在解决问题时,从正向、侧向、反向去思维,善于发现问题中新的因素、新的关系,采用新的方式,获得新的成果。

案例:在讲到神经调节时,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为什么是双向的,而在神经纤维间的传递是单向呢?在神经纤维上传导的速度为什么又比在神经纤维间传递的速度快呢?多方面思考,培养发散思维能力,防止负迁移的发生。

迁移能力的培养体现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学习不只是要让学生掌握一门学科或几门学科的具体的知识与技能,而且还要让学生学会如何去学习,即掌握学习方法的知识与技能,以及如何在新的认知情境下应用学会的知识解决新问题。因此,掌握学习方法不仅仅是知晓一些知识性的东西,还必须通过一定的练习掌握必要的心智技能,獲得解决问题的经验,而这些技能和经验都会极大地影响到后续的学习,对后续学习产生有效的正迁移。由此可以看出,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迁移能力,就是教会了学生如何学习、如何运用知识。

参考文献 

[1]顾援.迁移与课堂教学[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0 年第 10 期

上一篇:地沟油犯罪下一篇:企业的生态位战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