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自贸区的投资机会

2024-05-23

上海自贸区的投资机会(精选十篇)

上海自贸区的投资机会 篇1

自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陷入僵局以及对接TPP的考虑, 我国开始在上海自贸区试行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的外商投资模式。2013年10月1日, 在借鉴各国经验的基础上, 上海市政府公布了负面清单, 内容包括18个行业分类, 共190条不符措施, 其中禁止类38项, 限制类152项。 (1) 同时, 还配有一个“兜底条款”。其后两年, 清单内容不断缩减, 开放度逐步提高, 这是我国向国际投资协定负面清单模式的第一次靠拢和试水。

二、负面清单模式的实践

负面清单制度是国家对于外资准入时通过以列举的形式规定是否适用国民待遇的制度, 一般是单方面规定或者通过签署国际条约予以确认。各国关于负面清单的特征, 可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的负面清单模式做参考。

(一) 美国的双边投资协定

在美国签订的四十多个双边投资协定中, 无一例外的都选择了负面清单模式, 外国投资者在美国进行投资时, 除了协议附件所列举的行业外, 投资其他行业均在美国享有国民待遇。在与美国签订投资协定的国家中, 不仅包括发达国家也包括发展中国家。 (2)

美国的BIT实践中以行业对于国民经济的重要程度而规定了不同的不符措施。对国民经济有重大影响的行业在负面清单中列出, 完全不予适用国民待遇, 对于比较重要的行业则规定采取限制性措施;一般的行业则以不触碰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为原则, 本国在必要时有权利对其进行审查。 (3) 美国根据行业的重要性进行分层, 使得其对于可能出现的种种情况处理游刃有余。另外, 美国除敏感行业外几乎未设审批要求, 这也体现了美国在投资领域的自由和开放。

(二) 发展中国家的实践

近些年来, 发展中国家间缔结的投资协定也逐渐开始采用负面清单的模式, 例如, 菲律宾的《外商投资法案》规定每年颁布外资负面清单作为外资法的修正案部分, 根据宪法、法律、公序良俗等因素修改清单内列举的行业, 对外资进行限制。马来西亚与日本签订的投资协定将本国尚未出现的产业也列入负面清单。 (4) 发展中国家效仿发达国家的经验, 对外资坠入进行有张有弛的管理, 对于关键性产业, 充分利用管辖权以负面清单的模式不容置疑的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 而对于一般性行业则减少管制, 给予国民待遇, 以促进投资的自由化。

三、国际实践对我国自贸区的启示

(一) 区分行业类别区别保护

上海自贸区的负面清单包括禁止类和限制类。对于特别重要关系到国民经济命脉的行业, 应当列入禁止清单, 对于比较重要的行业, 列入限制性清单, 并保留增加新的不符措施的权利, 以防止未来发生新的变化。对其他一般性行业, 不列入负面清单, 仅以我国的国家经济安全和公共利益为原则, 在必要时有权利自行判断是否涉及“国家安全和公共利益”和行使审查权, 以便减少外资开放对我国经济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

(二) 充分考虑尚不存在的部门或领域的开放与否

美国与发展中国家的实践中负面清单不仅包括一国认为关乎经济安全的已存在的部门, 还包括目前暂不存在的部门和领域。我国的自贸区负面清单中也应考虑列入中国目前暂未出现或新出现的领域, 防止外资进入后产生相关的纠纷。例如, 对互联网模式加金融操作的新形态, 我国应考虑是否将其列入负面清单。特别是他国已出现而我国尚不存在的领域, 在自贸区负面清单中以及日后与他国签订双边或多边投资协定时, 从长远的角度充分考虑可能出现的风险, 对我国经济的可能影响并作出保留。

参考文献

[1]龚柏华.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外资准入“负面清单”模式法律分析[J].国际贸易组织动态与研究, 2013 (6) .

[2]胡加祥.国际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法律问题探析——兼论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2014 (1) .

[3]庞明川等.基于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的中国外资准入制度改革研究[J].宏观经济研究, 2014 (12) .

上海自贸区的投资机会 篇2

在国内自贸区以外,企业境外投资要经过几个步骤:首先是根据资金投向和金额,经过不同级别的发改部门的审批/备案、再经过商务部门的审批/备案,然后在拿到商务部门《企业境外投资证书》后去外汇局办外汇资金汇出核准件,最后持核准件到指定银行办理资金汇出手续。自贸区内企业境外投资可以看做是把上述发改和商委的程序合一了,主要分两步走:

(1)备案。主要适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境外投资项目备案管理办法》(以下称“《备案办法》”的规定,其中第二条规定:“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管理委员会对注册在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的地方企业实施的本市权限内的境外投资一般项目,实行备案制管理。”(这里的“本市权限内的境外投资一般项目”,根据发改委《境外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办法》第八条,指除中方投资额在10亿美元以上或涉及敏感地区、行业的投资项目以外的地方企业实施的中方投资额3亿美元以下的境外投资项目;根据商务部《境外投资管理办法》第六条,指地方企业属于备案情形的境外投资。)

《备案办法》第五条规定了备案材料包括:“

(一)境外投资备案申请表;

(二)投资主体法人身份证明文件;

(三)特殊情况下,提交备案机构要求的其他材料。”。(自贸区管管委会的网上平台可以在线提供以上材料)

《备案办法》第六条规定:“项目备案机构应在收到申请材料之日起5个工作日内,向备案申请人出具自贸试验区境外投资项目备案意见。对不属于自贸试验区备案范围,不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产业政策,危害国家主权、安全和公共利益的境外投资项目,项目备案机构不予备案,并向备案申请人说明理由。”(2)换汇。在取得项目备案后到外汇办核准件这一环节一般不存在太大障碍,在自贸区以外,国家外汇局《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管理规定》第七条规定:“境内机构境外直接投资获得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核准后,持下列材料到所在地外汇局办理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

(一)书面申请并填写《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申请表》(格式见附件1);

(二)外汇资金来源情况的说明材料;

(三)境内机构有效的营业执照或注册登记证明及组织机构代码证;

(四)境外直接投资主管部门对该项投资的核准文件或证书;

(五)如果发生前期费用汇出的,提供相关说明文件及汇出凭证;

(六)外汇局要求的其他材料。

外汇局审核上述材料无误后,在相关业务系统中登记有关情况,并向境内机构颁发境外直接投资外汇登记证,境内机构应凭其办理境外直接投资项下的外汇收支业务。”

《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外汇管理实施细则》第十条规定:“直接投资项下外汇登记及变更登记下放银行办理。”可见,区内企业的直接投资,取得项目备案后可以直接到银行办理外汇登记。

之前泰康所说5000万美金以上的ODI要外管面谈并实质审核,这个应该注意到《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外汇管理实施细则》第二十条规定:“当国际收支出现或可能出现严重失衡时,外汇局可采取相应的临时性管制措施。”,这一条为外管部门采取相应的措施预留了一定的政策空间。

目前,自贸区的境外直接投资主要就是以上规定,内容相对比较简单,金改四十条中虽然有“放宽跨境资本流动限制,健全外汇资金均衡管理体制。”这样的表述,但是配套规定还没落地,无法直接适用。

另外,之前邮件中提到的一亿美元应该是在2011年的《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做好境外投资项目下放核准权限工作的通知》(发改外资【2011】235号)中第一条的规定:“下放项目核准权限。地方企业实施的中方投资额3亿美元以下的资源开发类、中方投资额1亿美元以下的非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特殊项目除外),由所在省、自治区、直辖市及计划单列市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等省级发展改革部门(以下简称“省级发展改革部门”)核准;中央管理企业实施的上述境外投资项目,由企业自主决策并报国家发展改革委备案。中方投资额3亿美元及以上的资源开发类、中方投资额1亿美元及以上的非资源开发类境外投资项目,由国家发展改革委核准。”

上海自贸区对于外商投资的机遇 篇3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离岸银行业务;机遇

一、引言

自贸区自挂牌以来,吸引了多方人士的注意,而其中所发布的政策规章更是值得探讨。在自贸区的一些政策对于外商投资者的机遇的研究者中,王道军(2013)认为,上海有其独特的地理优势以及经济优势吸引外国投资者的注意。但从本篇文章中看,其主要是在研究自贸区总方案的基础上提出了见解,并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具体讨论,借鉴意义不大。羌建新(2014)则对自贸区总方案中对外资企业实行国民前待遇以及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进行了较为深入的分析,指出该项政策有利于创造公平的投资环境以及透明的竞争机制。但是该分析只看到了此项政策有利的一面,却没有想到监管漏洞等问题,分析的不够透彻。同时,杨海坤(2014)在评价负面清单的正面效应时,认为自贸区对外商投资的管理模式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提高了外资进入的效率,节约了时间成本。但是,我觉得负面清单更重要的意义是我国对于对外开放投资的一种尝试,一种与世界接轨的探索。徐美娜(2014)指出,自贸区的离岸贸易模式也是值得探讨的,并指出我国发展离岸贸易的意义。在我看来,在自贸区发展离岸贸易最重要也是最需要注意的是自贸区离岸业务的监管问题,相关的政策能否尽快出台对离岸贸易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以上的研究都是从大的宏观方向上研究自贸区的政策以及发展等问题,极少有人关注自贸区中的首要发展方向,即自贸区的离岸市场,而在离岸贸易中,目前最重要的应该是离岸银行业务。本文则具体对自贸区从微观的离岸银行业务来分析其对于外资银行的一些机遇,例如融资业务以及衍生品交易和风险控制上具有的优势等。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二部分基于外资银行的一些优势结合自贸区的离岸业务所能抓住的机遇,并且根据目前自贸区的政策,对外资银行会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探讨以及对这些问题提出的政策建议;最后是简要的结论。

二、自贸区给外资行带来的机遇

作为入驻中国市场的外资银行,其基本上已经在母国具有成熟的相关业务经验,并且有其独特的优势在中国市场生存。那么,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于外资银行开展业务方面具有哪些独特的优势以及吸引力呢?为什么会有那么多优秀的外资行想要入驻自贸区呢?这其中到底有哪些红利呢?接下来就来一一揭晓。

(1)政策支持

自贸区简化进入流程支持外资银行入驻,并且鼓励金融产品创新,同时对资金的管制相对宽松,这为外资银行发展自身业务提供了政策支持。在自贸区内,外资银行发展离岸业务可以不受资本的约束,充分利用自己在母国积累的经验,拓展业务,创新金融产品。一般来说,外资银行的创新产品的能力是要大于国内的银行,所以在自贸区内的政策支持下,可以很快的移植境外已经发展的很成熟的金融衍生产品,并且结合风险控制上的经验,培育出自己新一轮竞争中的优势。

(2)业务范围的扩大

目前离岸银行业务在中资银行中还没有完全发展,中资银行涉及的离岸银行业务还只限于传统的贷存款以及结算业务,对于其他现代银行业务还少有涉及,而外资银行,特别是发展历程较长的外资行,其早在母国就已经有了成熟的离岸银行业务的经验,其制度创新以及管理经验远远超过中资银行。在自贸区中,离岸业务的放开对外资银行来说是一个巨大的机遇,它给外资银行创造了一个更加宽松的环境。它可以借助母国经验,结合自身在中国多年的发展,开创出适应上海自贸区这个大环境的一系列离岸业务,并且借助离岸平台以及先进的技术,发展其网上银行业务,从而跨越时间与空间的限制,帮助跨国投资企业实现资金管理,扩展自己的业务范围。

(3)客户群的增加

随着自贸区的挂牌,许多外资企业纷纷瞄准自贸区的发展前景,在自贸区内设立子公司,来衔接与母国总公司的业务,以期降低成本。再加上中国企业一直都在往“走出去”发展,对离岸银行业务的需求加大,这些企业需求的加大又给外资银行一个巨大的突破口:其客户群将会增加。由于外资银行跨国经营的经验丰富,其资源网络以及业务开发遍布整个世界。因此,它可以借助自身资源优势,为自贸区中新增的跨国投资者提供更多的产品服务,以离岸银行业务开发作为基础,结合跨国投资者的业务需求,创新金融衍生产品,为他们提供更多的外汇保值、融资服务以及更多的投资机会。

但是,由于自贸区的一些政策规章还并不完备,使得自贸区对于外资银行的业务拓展也带来了一些问题。

首先是本土化障碍。从对外资银行的人力资源来看,其本土化人才缺乏。根据相关调查报告显示,在外资银行中的高端本土人才严重不足,使其先进的技术难以与客户需求想呼应,从而在挖掘客户群上会遇到一些问题,有些照搬式的产品运用难以适应中国的经济发展状况。因此,如何充分利用自身优势,结合中国国情以及大众的逐渐想要走出去的投资心态,把握拓展离岸银行业务的机遇,这是一个外资银行值得思考的问题。因此,为了进一步促进外资银行离岸业务的发展,其应该在与外界接触的过程中,挖掘相关的离岸金融人才,并且积极的进行员工培训,讓员工先“走出去”,使其在服务客户的时候能站在客户的角度思考问题,揣摩客户的需求,从而设计出适合中国本土的金融创新产品,引领创新热潮。

其次是监管体制。从自贸区总方案来看,虽然相关政策对自贸区的离岸银行业务给予了一定的税收优惠,但是,这种税收优惠与目前在进行的税收制度是相冲突的,这就给未来自贸区中外资银行的发展带来一个隐患,即目前所颁布的税收政策其依据是什么,最终到底能享受到多大程度的优惠。而且,在进一步的发展中,对于外资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的监管方面也无从参照,使得外资银行在发展自身业务的同时难以有一个标准的参照来规范自身行为。鉴于此,在政策上,自贸区应该加紧完善相关的税收政策以及监管政策,尽快出台相关外资银行的离岸银行业务管理办法,让外资行在一个足够透明的环境下公平竞争,促进市场经济健康有序的发展。

三、结论

通过以上对上海自贸区中外资银行的离岸业务简单的分析,发现自贸区内对于外资银行的吸引力主要在于其政策支持、业务范围的扩展以及客户群的增大。因此,外资银行可以借助自贸区独特的优势发展自己的业务。在中国不断强大的进程中,抓住发展的机遇,提高自己的影响力。(作者单位:上海对外经贸大学)

参考文献:

[1] 《中国 (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

[2] 《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金融支持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建设的意见》

[3] 武剑 . 中国(上海)自贸区金融改革展望[J]. 新金融,2013 年第 11 期

[4] 孙立坚 . 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的金融开放战略[J].新金融,2013 年第 12 期

[5] 王道军.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基础和制度创新[J].开放导报,2013年第5期

上海自贸区的投资机会 篇4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是为了促进我国经济的进一步开放,作为深化改革的实验区域,为消费者和商户提供了一个平台,作为改革开放和提高经济开放度的试验田,其监管政策和优惠条件都有特殊性,将极大促进贸易离岸、转口贸易等。2013 年,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了上海自贸区,并于2015 年扩展区域,包括张江高科技片区、金桥开发区、陆家嘴金融片区等。上海自贸区自设立以来,新设企业超过1. 4 万家,一年投资企业累计2. 2 万多家,进口通关速度提高41% ,企业盈利水平增长20% ,极大地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2《上海自由贸易区实验区总体方案》 分析

从2013 年国务院颁布上海自贸区总体方案以来,囊括了金融、物流、服务、贸易四大板块,在深化金融领域的开放创新、促进贸易开放、扩大投资领域、完善法制制度、转变政府职能和营造税收制度环境等方面都将发挥巨大的作用。上海的发展与物流息息相关,物流为上海的发展提供了贸易、加工的基础,没有便捷快速的物流支持,那么贸易发展的水平将会受到极大的制约,而在总体方案中将物流提升为自贸区建设的根本之一,具有积极的意义。

2. 1 提升上海航运服务能力

上海自贸区对于国际航运的服务推动作用明显,将发挥洋山深水港、外高桥港、浦东空港国际枢纽港的联动作用,形成先进的运作模式,并在国际航运中具备强劲的竞争力。

2. 2 整合四大保税区

上海自贸区囊括了张江高科技片区、金桥开发区、陆家嘴金融片区等,覆盖了四大保税区,将整合四大保税区的物流,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 3 开放上海远洋货物运输能力

自贸区放宽了限制,中外运输企业的合作将更加深化,远洋货物的运输能力必将得到增强,在外贸进出口集装箱、沿海捎带等业务中进一步深化,提高其运行的效率。

2. 4 开放国际船舶管理权限

允许外资船舶运输企业在自贸区设立公司,具备独立的管理企业的权限。

3 上海自贸区对物流发展的影响

在总体方案的设计下,上海自贸区将对物流发挥深远的影响,不单是在总体方案上直接影响运输、装卸等环节,还能整合四大保税区的物流,给上海物流的发展带来巨大的契机。上海自贸区具有政策优势、区域优势、贸易条件优势,将促进物流的发展,也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3. 1 政策利好推动物流企业的发展

政策利好对于企业的发展有明显的推动作用,政策的颁布和实施被当作企业运营的风向标,政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企业的发展前景,因而对于上海物流企业而言,运用好政策的红利来促进自身的发展,是当前许多企业发展过程中的共识。上海自贸区的总体方案设计,必然要求政策、金融、制度、市场等都发生转变,实现跨境贸易自由化,这给物流企业的融资带来了很大的机遇。上海自贸区对于税收的优惠也比较明显,如试验区内的个人股东或企业可以分期纳税,这样可以便于企业将资金用于发展当中,减轻税收负担。而对于进出口企业,融资租赁都有特殊的优惠,能衍生出更多的船舶飞机租赁企业,保证上海物流的发展基础。

为了吸引国外的物流企业加入自贸区,政府制定了利好政策,如以国民待遇对待外资物流企业,外资物流企业可以支配财产所有权,可以自由转移其收益。允许外资物流企业在自贸区独立开办公司,政府减少限制,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许多外资物流企业为了把握在华发展的机遇,纷纷跟进,在上海自贸区设立企业,分享中国的市场,有的更以中国的发展为依托,向全球化市场进军。

由于上海自贸区减少了政策的限制,提供了公平竞争的环境,有助于企业的升级转型。随着关税等税收的降低,企业运营的成本也在下降,加快了自贸区物流流通,物流量也会随之增加。上海自贸区引入了外资物流企业,优化了市场环境,本土的物流企业将脱离单一的运营模式,向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如流通加工、仓储物流等,多元化的发展转型利于企业提升竞争力,以满足自贸区内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只有在公平竞争的环境中,才能倒逼本土的物流企业不断创新求变,在激烈的竞争中谋求可持续发展之路。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机遇。

3. 2 上海自贸区明显的区域优势助推物流发展

上海的基础建设非常先进,交通优势明显,对国内的物流发展起着很大的推动作用。自贸区整合了四区的物流企业,但上海各区的物流企业也会根据自身的优势,重点发展,如洋山港保税港区以建设国际中转为中心,建设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 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以航空服务为中心,注重航空口岸物流功能; 外高桥保税区注重进出口贸易,建设国际贸易示范区。如高铁方面,上海自贸区串联了沪深高铁和京沪高铁,将珠三角经济区、长三角经济区、渤海经济区连接在一起,成为交通和经济的枢纽,是南北物流的支撑;如水运方面,上海自贸区自成立以来,已经对物流企业带来了巨大的影响,自贸区中的物流企业定位更加明确,会根据自身的优势进行侧重性的发展,其自身所承担的角色也会有所转变。上海自贸区的成立有助于建设成亚太供应链的核心枢纽地位,提升我国在全球贸易价值链中的地位,跨国企业的建立及跨区域的营运中心,自贸区为跨国企业提供了优惠的政策,人才流、资金流、物流、商流、信息流等资源的提供,为企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契机。上海是国际金融服务中心、国际航空货运中心、先进制造中心,其中蕴含着巨大的市场和机遇,为上海成为亚太供应链枢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 3 自贸区便利的贸易条件为物流带来机遇

上海自贸区是我国改革开放深化的窗口,作为试验田,能推动贸易的转型升级,加快我国全球贸易价值链地位的提升,物流供应链的提升与价值链的提升相辅相成,价值获取的速度快,货物供应流转的速度也快,自贸区的建设为物流的整合提供了便利的条件,将成为物流发展的重要机遇。上海自贸区能推动航运物流等行业的升级。由于放宽了限制,中资企业拥有的非五星旗船,可以在国内沿海从事捎带业务或进出口集装箱业务,减少了周转过程,降低了物流企业的成本,政策放宽限制,增加了上海港口的集装箱量,为企业带来了业务上的优势,降低运营成本。

浦东机场国际中转业务只占运营的5% 左右,为了增加其吞吐量,自贸区方案将增加浦东机场国际中转货运航班,建成港区一体的优势,加快空铁联运、空空中转等效率和数量,有望建成全球第一大货运空港。仓储物流同样重要,自贸区实行一线放开、二线管住的监管模式,一线区域的贸易更加自由,不受海关监督,保税仓储市场得到很好的发展。自贸区的交通便利,空运、水运、陆运等都具备优势,并且整合在一起,极大地提升了当地港口、机场、铁路等运行的效率,一则是政策的红利为物流的发展做了铺垫,二则是上海本身的发展优势,具备各种丰富的资源,将有效拉动物流产业的升值发展,加快上海从传统的物流枢纽向综合服务物流枢纽发展。

4 上海自贸区开展物流发展对策

4. 1 政策创新带来的促进上海物流发展的优势

上海自贸区在我国是首创,其运行的机制和以往存在很大的不同。如果只是依赖已有的政策制度,则失去了自贸区建立的意义,因而需要进行政策上的创新。自贸区的政策创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研究自贸区对物流发展的影响,如存在的挑战和机遇,针对性的研究,以便相关的政策能促进物流产业的发展,如放宽对物流企业的限制,增强物流企业的独立性,允许外资物流企业在自贸区设置公司,并以国民的待遇对待,保证企业的独立性,对财产权和收益有自主转移的权利。其二,制定税收优惠政策,自贸区的企业或个人要特殊对待,在税收上有一定的优势,如企业或个人可以分期缴纳税收,这样减轻了企业的负担,以便企业可以将资金运用到发展当中去。其三,在监管方面适当的放宽,如减少海关的监管,提高自贸区企业的自主性,这样不但加快了企业物流的速度,还降低了成本,提高了运营的效率。

4. 2 促进上海物流整合策略的实施

上海自贸区将四区的物流整合到一起,着力于建设空空联运、空港联运、空陆联运、海陆联运等整合,上海是我国的交通枢纽,也是国际进出口的中心,物流是其中的关键环节。自贸区的成立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契机,因而要制定物流整合的策略。物流整合的策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其一,研究四区的物流特色,有所侧重,发挥各区的物流优势,洋山港保税港区以建设国际中转为中心,建设国际航运综合试验区; 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以航空服务为中心,注重航空口岸物流功能; 外高桥保税区注重进出口贸易,建设国际贸易示范区。其二,整合物流产业,形成综合大物流,包括航空、陆运、水运形式,并结合中外物流企业的优势,发挥二者的优势,这样不但可以提高物流的效率,还能降低成本,具有积极的作用。其三,细分物流市场,这样不但可以发展多元化的物流产业,还能满足不同企业的发展需求,增加效益。

5 结论

上海自贸区是我国改革开放的又一创新性的探索,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道路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作为经济先行发展的试验田,自贸区的发展对各种产业都会产生影响,物流产业是重要的领域,因而研究上海自贸区对物流发展的影响及相关应对策略,对于提升物流产业的发展水平、增强其竞争力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中国国务院.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总体方案[Z].2013.

[2]华顿.“放开一线,管住二线”上海自贸区解析[J].上海经济,2013(8).

[3]葛丰.上海自贸区试点激发改革红利[J].中国经济周刊,2013(19).

[4]佚名.上海自贸区获批政策红利助企业发展[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3(26).

难以复制的上海自贸区 篇5

难以复制的上海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自9月29日挂牌成立以来,全国各地蜂拥而入的注册企业几乎踏破门槛,甚至有人通过虚拟地址注册自贸区公司,等待未来高价售卖。这折射出的是政府放松管制与民间习惯性监管套利心态之间的矛盾。 有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说:“自贸区主要针对国际金融和海外贸易,但是我们国内企业注册的特别多,外资实际行动的还不多,他们也很感兴趣,只是在观望实际的优惠能有多少。”根据日前出台的负面清单,与外资企业产业指导目录没有太大区别,市场尤其关注金融方面的细则,利率市场化、资本项下自由流动等方面到底能有多大开放。 上海自贸区引起的热情不仅引来内地企业的盲目抢注,而且各地也开始争抢自贸区概念,深圳、天津、青岛等地纷纷提出建立自贸区申请。从市场分析角度看,一方面,在上海自贸区还未“试验成功”的前提下,自贸区很难进行全国推广;另一方面,此自贸区非彼自贸区,上海独特的条件可以让它定位为未来国际性自由港、全球贸易与金融中心,其他地域的自贸区则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特色。 人民币境内离岸中心 自贸区在金融方面的改革备受关注,也引来不同声音。有人认为做到金融自由化,区内利率、汇率放开,资本项下自由进出具有技术难度,会引起国内资金涌入自贸区,变相开放全国市场。 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向媒体表示,自由状态下金融管控的困难性,使得金融改革需渐进进行。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斌强调,为避免自贸区对宏观货币政策形成压力,必须加大非自贸区相关金融改革。 对此,国内知名经济学者孙兆东向本刊记者分析:“短期来看,自贸区会对人民币进出起到带动作用,最终形成一个汇率港。人民币资金入区之后就相当于进入国际,应该会有栅栏、有院墙的。但是,仍然会有更多人民币或境外资金进入这个区,从而形成一个自贸区的人民币价格,这个价格和其他地区的价格可能是不一样的,这有点儿类似于香港。香港人民币兑美元价格比国内即期中间价都会高,如现在我们内地对美元是6.12,而在香港对美元是6.10。” 上海自贸区的投资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外资与内资,通过政策优惠、汇率优惠及其他方面的商务便利,形成一个扎堆儿效应。“反过来自贸区人民币汇率也会作用于内陆的中间价和即期价,会让内地人民币汇率价格更贴近国际市场,起到引导作用。”孙兆东说。 上海自贸区未来会成为境内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与世界上其他人民币离岸市场相区别。如伦敦定位在人民币的全球投资,亚洲的离岸人民币更多是在香港,而上海会面向全球,让人民币走出去,最终让人民币在全球资本市场循环起来。上海自贸区是这些市场中唯一的境内市场,便利性更好、成本更低、效率也更高。 从这个角度讲,上海自贸区对金融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海自贸区非常适合金融机构进入扎堆儿,因为它是以金融带动的自贸区。不仅包括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也会是一个重头。自贸区定位于国际贸易,而贸易就需要有一个交易平台,需要有现货和期货,因而期货公司聚集就不难理解。未来更多商品交易所也会进去,这是由现代金融支持贸易的规律所决定的。”孙兆东说。 事实证明,期货公司在抢滩上海自贸区中行动积极,目前已有宏源期货、广发期货、海通期货、申银万国期货和鲁证期货进入自贸区;交易所也在布局之中,甚至境外的波罗的海交易所都已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实体办公室,为铁矿石、煤、石油等大宗商品海运成本提供指数。港交所旗下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也有未来在自贸区内开展业务的意向。 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威胁香港、新加坡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的言论就此起彼伏。上海最终会成为新的金融中心吗?对此,孙兆东认为:“这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取决于它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小的区域中心,还是一个世界顶级的自由贸易港。” 由于上海自身独特的条件加上背靠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因而上海自贸区应该立足于建成国际顶级的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 独特性难以复制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不仅带动了一系列自贸区概念股的连续上涨,而且促使全国各地纷纷拟申请设立自贸区,抢政策、抢制度红利不仅表现在企业行为上,地方同样不甘落后。如在长江经济带,继重庆之后,有消息称武汉也已开始为申请建立自贸区进行前期准备,而之前已有深圳、天津、厦门、青岛等地进入申请名单。 就像一股流行风尚,形成了人人效仿的潮流。但再美的打扮也要适合自身条件,自贸区的实质并非仅仅是给政策,同时还有地域、经济特色、定位等自身条件的`限制。 对此,孙兆东认为:“可能自贸区的名词会比较火,我建议不应该遍地去做,这还是有一个定位问题。上海自贸区是突出国际金融中心,其他的地区比如重庆,如果设立自贸区就应是相对面向欧洲丝绸之路方向的自由贸易。不论名字叫什么,定位是不一样的,并且一定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不是对外的自由贸易。” 转口贸易也是上海自贸区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巨大优势。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本身就是为货物贸易发展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今后可以与自贸区形成协同效应,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并且反过来促进资本的聚集,这是上海自贸区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自由港、离岸金融中心的优势所在,也是国内其他地方很难效仿的方面。 上海自贸区设立的背景是以“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定(TTIP)”和“跨太平洋贸易(投资)协定(TTP)”谈判为标志的国际投资规则正在形成的过程中,自贸区内试行的“负面清单”等一部分内容就是未来TTP和中美投资协定的内容。我国需要提前为未来的开放铺平道路、做好准备,并且在国际投资规则中体现中国的利益和话语权。“它(上海自贸区)发挥的作用越大,我国谈判的地位就会越高。”孙兆东说。 我国当前面临着美国QE(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国际资本撤离新兴经济体的冲击。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对冲这部分撤离效应。同时,未来游资进出境会更加便利,如何进行监管也考验着管理部门。

难以复制的上海自贸区 篇6

有业内人士向本刊记者说:“自贸区主要针对国际金融和海外贸易,但是我们国内企业注册的特别多,外资实际行动的还不多,他们也很感兴趣,只是在观望实际的优惠能有多少。”根据日前出台的负面清单,与外资企业产业指导目录没有太大区别,市场尤其关注金融方面的细则,利率市场化、资本项下自由流动等方面到底能有多大开放。

上海自贸区引起的热情不仅引来内地企业的盲目抢注,而且各地也开始争抢自贸区概念,深圳、天津、青岛等地纷纷提出建立自贸区申请。从市场分析角度看,一方面,在上海自贸区还未“试验成功”的前提下,自贸区很难进行全国推广;另一方面,此自贸区非彼自贸区,上海独特的条件可以让它定位为未来国际性自由港、全球贸易与金融中心,其他地域的自贸区则需要找准自己的定位和特色。

人民币境内离岸中心

自贸区在金融方面的改革备受关注,也引来不同声音。有人认为做到金融自由化,区内利率、汇率放开,资本项下自由进出具有技术难度,会引起国内资金涌入自贸区,变相开放全国市场。

人民银行副行长易纲向媒体表示,自由状态下金融管控的困难性,使得金融改革需渐进进行。国务院参事、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名誉所长夏斌强调,为避免自贸区对宏观货币政策形成压力,必须加大非自贸区相关金融改革。

对此,国内知名经济学者孙兆东向本刊记者分析:“短期来看,自贸区会对人民币进出起到带动作用,最终形成一个汇率港。人民币资金入区之后就相当于进入国际,应该会有栅栏、有院墙的。但是,仍然会有更多人民币或境外资金进入这个区,从而形成一个自贸区的人民币价格,这个价格和其他地区的价格可能是不一样的,这有点儿类似于香港。香港人民币兑美元价格比国内即期中间价都会高,如现在我们内地对美元是6.12,而在香港对美元是6.10。”

上海自贸区的投资来自于两个方面,即外资与内资,通过政策优惠、汇率优惠及其他方面的商务便利,形成一个扎堆儿效应。“反过来自贸区人民币汇率也会作用于内陆的中间价和即期价,会让内地人民币汇率价格更贴近国际市场,起到引导作用。”孙兆东说。

上海自贸区未来会成为境内的人民币离岸市场,与世界上其他人民币离岸市场相区别。如伦敦定位在人民币的全球投资,亚洲的离岸人民币更多是在香港,而上海会面向全球,让人民币走出去,最终让人民币在全球资本市场循环起来。上海自贸区是这些市场中唯一的境内市场,便利性更好、成本更低、效率也更高。

从这个角度讲,上海自贸区对金融机构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上海自贸区非常适合金融机构进入扎堆儿,因为它是以金融带动的自贸区。不仅包括商业银行、证券,期货也会是一个重头。自贸区定位于国际贸易,而贸易就需要有一个交易平台,需要有现货和期货,因而期货公司聚集就不难理解。未来更多商品交易所也会进去,这是由现代金融支持贸易的规律所决定的。”孙兆东说。

事实证明,期货公司在抢滩上海自贸区中行动积极,目前已有宏源期货、广发期货、海通期货、申银万国期货和鲁证期货进入自贸区;交易所也在布局之中,甚至境外的波罗的海交易所都已在上海自贸区设立实体办公室,为铁矿石、煤、石油等大宗商品海运成本提供指数。港交所旗下的伦敦金属交易所(LME)也有未来在自贸区内开展业务的意向。

上海自贸区成立之初,威胁香港、新加坡亚洲金融中心地位的言论就此起彼伏。上海最终会成为新的金融中心吗?对此,孙兆东认为:“这是一个战略性问题,取决于它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是一个小的区域中心,还是一个世界顶级的自由贸易港。”

由于上海自身独特的条件加上背靠我国快速增长的经济,因而上海自贸区应该立足于建成国际顶级的自由贸易区,成为世界的金融贸易中心。

独特性难以复制

上海自贸区的设立不仅带动了一系列自贸区概念股的连续上涨,而且促使全国各地纷纷拟申请设立自贸区,抢政策、抢制度红利不仅表现在企业行为上,地方同样不甘落后。如在长江经济带,继重庆之后,有消息称武汉也已开始为申请建立自贸区进行前期准备,而之前已有深圳、天津、厦门、青岛等地进入申请名单。

就像一股流行风尚,形成了人人效仿的潮流。但再美的打扮也要适合自身条件,自贸区的实质并非仅仅是给政策,同时还有地域、经济特色、定位等自身条件的限制。

对此,孙兆东认为:“可能自贸区的名词会比较火,我建议不应该遍地去做,这还是有一个定位问题。上海自贸区是突出国际金融中心,其他的地区比如重庆,如果设立自贸区就应是相对面向欧洲丝绸之路方向的自由贸易。不论名字叫什么,定位是不一样的,并且一定要有特色,没有特色就不是对外的自由贸易。”

转口贸易也是上海自贸区未来发展的基础和巨大优势。上海市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本身就是为货物贸易发展设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今后可以与自贸区形成协同效应,促进货物贸易的发展,并且反过来促进资本的聚集,这是上海自贸区不同于世界上大多数自由港、离岸金融中心的优势所在,也是国内其他地方很难效仿的方面。

上海自贸区设立的背景是以“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协定(TTIP)”和“跨太平洋贸易(投资)协定(TTP)”谈判为标志的国际投资规则正在形成的过程中,自贸区内试行的“负面清单”等一部分内容就是未来TTP和中美投资协定的内容。我国需要提前为未来的开放铺平道路、做好准备,并且在国际投资规则中体现中国的利益和话语权。“它(上海自贸区)发挥的作用越大,我国谈判的地位就会越高。”孙兆东说。

我国当前面临着美国QE(量化宽松政策)的退出,国际资本撤离新兴经济体的冲击。上海自贸区的设立有利于进一步吸引外资进入国内,对冲这部分撤离效应。同时,未来游资进出境会更加便利,如何进行监管也考验着管理部门。

浅析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改革 篇7

上海自贸区, 便是自由贸易园区, 包括洋山保税港区和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外高桥保税区、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等4个海关特殊监管区域, 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上海自贸区的申报方案涉及投资、贸易、金融、行政法制等多项改革试点, 拟通过两三年的试验, 推进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和投资管理体制的改革, 加快资本项目可兑换和金融业的全面开放等一系列改革创新目标。其中金融领域的开放是最受关注的焦点。申报方案明确表示, 在区域内实现金融市场利率市场化, 金融机构资产价格实行市场化定价;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 在区域内对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进行先行先试;允许符合条件的外资金融机构设立外资银行;离岸金融业务亦被列为金融领域开放的重要部分。就金融改革而言, 上海自贸区是一个“可复制、可推广、可升级”的试验区, 其重点在于试验。试验可能成功也可能不成功, 关键是大胆创新, 使区内改革政策的力度超前于区外。目前, 国内金融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 上海自贸区应该在关键节点上发挥出体制创新、市场开放的突破性作用, 否则就可能沦为空洞的形象工程。

一、离岸金融建设

当今世界三大离岸金融中心———伦敦、香港、纽约, 各具特色。上海自贸区完全有条件打造成为三大中心的结合体, 既有离岸人民币业务, 又有离岸的外币业务;既可作为全球资金的投融资平台, 也可成为亚太资金的结算中心。随着区内外汇管制和投资准入的放开, 国际金融交易平台和大宗商品交易平台逐步建立, 越来越多资金汇集过来, 上海自贸区会自然发展为一个规模较大的离岸市场。但建设离岸金融中心需要一个过程, 大量技术细节有待研究论证。上海自贸区可以分步推进, 先行推动境内资本的境外投资和境外融资;先行放开企业法人在自贸区内完成人民币自由兑换等。但需要注意离岸市场与在岸市场的资金通道设计, 如果太窄, 控制成本高, 影响企业正常经营;如果设计得太宽, 资金流量过大, 可能成为国际资本出入的跳板。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期间, 泰国、印尼等国家就是离岸账户没管好, 导致大量资金从离岸账户转到在岸账户, 冲击了国内市场。我国必须吸取教训, 重点强化风险控制, 对自贸区内的外汇资金先实行限额管理下的境内外双向互通, 额度内资金只需备案, 同时考虑采用税收或无息存款准备金等方式作为补充调控手段。

二、上海自贸区进行的利率市场化试验

对于上海自贸区拥有利率市场化的内容, 在岸市场已在贷款利率方面实施了利率市场化, 而在存款方面尚未实施利率市场化, 根本的原因在于贷款利率市场化的风险相对较大。倘若上海自贸区顾虑其风险, 不实施存款利率市场化, 那么上海自贸区实施金融改革先行先试的战略意义在哪里呢?其实国内的一些商业银行以及它们开办的海外分行, 始终是在利率市场化的环境中生存发展的, 将其多年练就的本领运用到上海自贸区是完全可行的。不仅如此, 进驻上海自贸区的金融机构是按照国际通行做法开展离岸金融业务的, 不进行利率市场化显然不可行。在实践中, 完全可以由入驻自贸区的金融机构先行一步, 推进完全的利率市场化, 以尽快为国内金融市场探索出一条可行之路。此外, 还应适当增加符合条件的金融机构进入, 否则数量太少就会很难形成市场, 利率市场化就更难于实现。

三、上海自贸区的汇率自由汇兑及人民币国际化试验

上海自贸区的汇率自由汇兑和人民币国际化试验的重要途径仍是通过离岸金融, 具体来说是发展离岸人民币业务。2010年中共中央党校召开了一次以“后国际金融危机与中国经济社会发展”为主题的论坛, 时任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所长的夏斌先生作了关于人民币国际化的发言, 他的观点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途径是离岸金融, 离岸金融的重要途径是在香港开展离岸人民币业务。”这主要是因为, 香港集聚了大量的离岸人民币资金, 需要一个回流渠道, 否则香港离岸人民币市场很难实现可持续发展, 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也将受到影响。然而大量的香港离岸人民币资金回流内地市场会使国内市场受到冲击, 需要有一道防火墙来缓冲, 在上海和天津等国内的保税港区构建与香港大体接轨的自贸区, 就可容纳大量香港离岸人民币资金的回流, 实现一举多得。因此, 上海率先开展离岸金融, 推动以汇率自由兑换为特点的人民币国际化试验。但我们也必须看到, 上海自贸区的这种试验有局限性, 即使成功, 也会由于其空间有限而难以满足香港乃至其他国家或地区离岸人民币资金的回流需要。所以还需要其他地方, 诸如天津、深圳等自贸区建设与之相呼应, 达到有序快速地推进人民币国际化的目的。

四、资本项目开放

汇率市场化和资本项目放开, 两者要相互衔接。中国应先把汇率的形成机制改善好, 然后再实现资本项目的自由化。汇率市场化做到位, 有助于资本项目放开, 减少了套利空间。中国还没有完全实现资本项目可兑换, 现在要先进行尝试, 如果成功, 才能以点到面, 全面开放。但是资本项目开放的不确定性大, 须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一步到位很难。按照IMF的统计, 我国资本账户大部分项目已经实现基本可兑换或部分可兑换, 不可兑换项目的占比仅为10%;但这些不可兑换项目涉及衍生品交易等领域, 风险系数高, 更需谨慎对待。如自贸区内资本项目开放过快, 企业和金融机构的资金就能够非常自由地流入流出自贸区。而我国汇率、利率尚未市场化, 由于区内等同于境外, 而区外等同于境内, 资金成本存在差异, 若自贸区内外之间的资金防火墙不够严密, 那么本来只是一条门缝的开启, 最终就可能演变为门户洞开。因此, 就全国改革而言, 资本项目开放要特别谨慎, 最好安排在利率和汇率市场化到位之后。就上海自贸区而言, 资本项目在一线放开没有任何障碍, 但二线放开则要看准时机, 把握好进度, 做到收放有度。

总体看, 上海自贸区在发展初期, 金融改革政策估计会相对谨慎, 各方面阻力也可能比较大。前海合作区在设立之初也提出建设离岸中心, 争取汇率改革和资本项目可兑换的先行先试, 但至今也只实现了香港离岸市场人民币跨境贷款之类的突破。希望上海自贸试验区能够解放思想, 开拓进取, 真正成为中国经济金融改革的开路先锋。

摘要:2013年8月, 在李克强总理的推动下, 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中国 (上海) 自由贸易试验区 (以下简称上海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获得的金融、贸易、服务业开放政策待遇在中国改革历史上史无前例。自贸区有金融创新、资本项目可兑换、境内关外和负面清单等亮点。自贸区的建立无疑是中国改革开放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事件。

关键词:上海自贸区,资本项目可兑换,金融改革

参考文献

[1]夏斌.首席经济学家论坛:增长动力和上海自贸区[M].上海:东方出版社, 2013.

[2]陈梁.IMF报告对我国资本账户开放的启示[J].中国外汇, 2013, (3) .

[3]陈胜.上海自贸区金融监管如何创新[J].资本与法治, 2013, (10) .

[4]张明, 何帆.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在岸离岸套利现象研究[J].国际金融研究, 2012, (10) .

上海自贸区建设的国际经验借鉴 篇8

(一) 上海自贸区

上海自贸区 (Free Trade Zone) 是指在领土内运入的任何货物就进口关税及其他各税而言, 被认为在关境以外, 并免于实施惯常的海关监管制度的区域。上海自贸区包括洋山保税港区、外高桥保税区 (含外高桥保税物流园区) 及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 规划面积为28.78平方公里。

传统意义的自由贸易区 (free trade area) , 指两个以上的国家或地区, 通过签订自由贸易协定, 相互取消绝大部分货物的关税和非关税壁垒, 取消绝大多数服务部门的市场准入限制, 开放投资, 从而促进商品、服务和资本、技术、人员等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 实现优势互补, 促进共同发展;有时它也用来形容一国国内, 指一个或多个消除了关税和贸易配额、并且对经济的行政干预较小的区域。自由贸易区是通过清除贸易壁垒、降低贸易成本为解决成员间的贸易便利化和自由化问题。世界上主要的自由贸易区有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中欧自由贸易区等。

(二) 建设目标和思路

上海自贸区是在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形势下建立的。一方面, 随着2009年美国的加入, 由新加坡、新西兰、智利与文莱创立的《跨太平洋战略经济伙伴协定》 (TPP) 成了美国主导下的地区多边合作机制, 且该机制绕开中国, 给中国的对外经贸发展带来日益突出的影响。此外, 2013年年中, 美欧双方在华盛顿举行《跨大西洋贸易和投资伙伴关系协定》 (TTIP) 谈判。这两项不包含中国的谈判和协议, 将可能对未来世界贸易规则、格局产生重要决定性作用。当前, 国际需求疲弱及劳动力成本升高, 我国过去严重依赖出口的发展模式面临挑战, 需经改革来探索新出路。另一方面, 国内面临产业升级、结构调整等压力, 需要用用开放扩大内需, 用开放形成倒逼机制, 以促进新一轮改革。

上海自贸区的建立是中国积极主动对外开放的“试验田”。上海自贸区旨在通过建立自由贸易试验区, 实现以开放促改革, 建立融入全球新格局新规则的“倒逼”机制, 达到开放型经济的转型升级的目标。目标主要包括形成具有国际水准的投资贸易便利、货币兑换自由、监管高效便捷、法制环境规范的自由贸易试验区, 为我国扩大开放和深化改革探索新思路和新途径, 更好地为全国服务。上海自贸区建设主要涉及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开放创新和转变政府职能及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具体地, 自贸区要能够起到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探索建立负面清单①管理模式、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推动贸易转型升级、提升国际航运服务能级、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增强金融服务功能和完善法制保障等九方面的示范作用。

二、国际经验

世界上许多国家都建设有自贸区, 各国根据本国经济贸易发展需要, 为促进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建设了各具特色的自贸区。②据不完全统计, 截止2013年全球已有1200多个自由贸易区, 其中15个发达国家设立了425个, 占35.4%;67个发展中国家共设立775个, 占65.6%。③根据总体方案, 上海自贸区建设主要涉及投资、贸易、金融等领域的开放创新和转变政府职能及完善法制领域的制度保障等五个方面。为此, 国际上可供借鉴的自贸区有自由港型的香港、新加坡;保税仓库型自由贸易区的代表为美国对外贸易区。

(一) 香港自由港④

香港是著名的自由港。自由港型自由贸易区通常是处于外贸货物吞吐量大、国际航线多、联系的国家和地区多、腹地外向型经济发达的港口, 能够将国家或地区整体开发目标和功能与港口的货物集散中心作用相连起来。从环境条件来看, 香港自由港不仅有良好的硬件条件, 如完善的各项基础设施、服务设施能满足航运业的各种要求, 而且运输条件优越。此外, 香港自由港还拥有良好的软环境, 如有成熟的法律法规和高效办事效率, 以及聚集有适应外向型经济的专门人才。在经贸方面, 香港队进出口贸易基本上没有管制, 不存在关税壁垒和非关税壁垒, 对符合惯例的贸易行为不设任何限制。在投资方面, 香港不区分国民待遇和非国民待遇;对新投资项目不设任何管制。外汇市场完全开放, 企业可以在香港银行开立多种货币账户, 采用不同货币营运业务或进行投资。

(二) 新加坡自由港

新加坡地狭人稠, 资源贫乏, 然而地理位置优越, 地处东南亚的中央部位, 是太平洋、印度洋以及亚、欧、非、澳四大洲海、空航线交汇处, 新加坡岛又拥有天然良港, 水深6220米, 可以停泊任何类型的大海轮。上世纪60年代以来, 新加坡利用其得天独厚的地理优势, 通过发展加工贸易和转口贸易迅速成为世界上富裕程度最高的国家之一。新加坡第一个自由贸易区设在裕廊工业区的裕廊码头内, 现已发展为高度开放的自由港, 是国际级货物集散基地。新加坡的自由贸易区主要是提供一个免税区, 方便商家把货物存放在区内, 以重新分类、鉴别、包装和展示, 然后再出口或转口。由于新加坡大部分商品不实行进口配额, 可免税进口, 且海关通关手续和程序简单便捷, 因此吸引世界各地销往亚太地区的商品在此中转和运输。在自贸区法制建设方面, 新加坡制定有《新加坡海关法》、《新加坡进出口商品管理法》和《自由贸易区法令》。新加坡政府允许外币自由兑换及出入。

(三) 美国综合自贸区

美国的自贸区约有几百个, 是在美国经济地位下降、美元贬值、失业上升的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美国的自贸区有两种, 一是以保税来发展转口贸易;一是以优惠税率来发展出口加工业。前者是物流型单一自贸区;后者主要以从事加工为主, 以转口贸易、国际贸易、仓储运输服务为辅的综合自贸区。物流型单一自贸区主要以保税为主, 免除外国货物进出口手续, 较长时间处于保税状态。设立保税仓库的目的在于发展转口贸易, 给予贸易商以经营上的便利, 便于使保税货物待机出售。港口建立保税仓库区有如下好处:进入保税仓库区的货物不受数量、种类及配额限制, 且免征关税, 无须办理报关手续, 因而使外国厂商或贸易商能够把握最有利的时机, 将其仓储的货物转销到其他国家和地区, 以获得最佳利润。进入保税仓库区的货物, 在保税仓库内处于保税状态的商品可允许进行再包装、分级、挑选、抽样、混合、处理等业务活动。外国厂商或贸易商可在保税仓库区内对当地或他国进口的零部件、中间产品等从事装配和加工活动。

综合型自由贸易区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之内, 兼备贸易和出口加工业, 并允许和鼓励金融业、旅游业、交通电讯业和科教卫生事业获得发展。综合型自由贸易区由于其功能多样化, 能够灵活适应经济调整和变幻莫测的国际形势, 可以在各类自由贸易区彼此激烈竞争的情况下, 不断创新和发展。它还可以尽可能大的对毗邻地区、甚至对全国的经济发展产生广泛影响, 因而建立和发展综合型自由贸易区往往被视为设区所在国或地区经济发展战略的一个重要环节。德国汉堡港⑤和爱尔兰香农也属于此类自贸区。

三、上海自贸区建设思考

上海是大陆地区经济、金融、贸易和航运中心, 经济基础较好, 且有长三角作为其经济腹地。此外, 上海服务业领先于全国其他地区, 需要通过建设自贸区来推动当地乃至周边地区经济的进一步提升。⑥因为, 原有保税区的功能定位、区域布局、监管模式等都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上海自贸区建设, 一方面可以利用自身已有的经验, 如2012年6月, 洋山保税港区宣布率先启动“保税船舶登记”, 成为全国第一个开展“保税船舶登记”的试点区域;在外高桥保税区, 货物可以在保税区与境外之间免征关税和进口环节税, 免验许可证件, 免予常规的海关监管手续自由出入;上海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建成了国内首家融资租赁展示馆和综合服务平台, 是高附加值特点的空运产品分拨中心等。以往我国主要通过建立享受特殊政策优惠的特区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然而这种方式面临多重挑战, 如政策依赖症、对全球贸易投资规则的适应等。建立上海自贸区, 意味着全方位、深层次、更大程度的开放。对此, 要形成有助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的可复制、可推广经验, 应借鉴国际成功经验进行制度创新。具体地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 接轨国际的外商投资管理机制

在投资管理方面, 借鉴国际通行规则, 改革投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改革境外投资管理方式;创新外汇管理体制。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国际通行的投资管理模式, 可通过制定负面清单并逐步减少负面清单长度的方式, 逐步开放外资投资限制。通过创新外汇管理体制, 逐步解决人民币可兑换项目下的资金的自由流出入, 为引进外资和对外投资创造条件。改变外商投资项目核准制, 将外商投资企业合同章程审批改为由上海市负责备案管理的备案制, 优化登记流程。通过对试点经验的总结, 逐步形成与国际接轨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自由贸易区的建立将原有投资环境和区位优势的改善, 提升区域整体的竞争力和对直接投资产生吸引力⑦。

(二) 放松海关的货物贸易管控

“境内关外”是自由贸易区最主要的法律特征, 因此, 监管是上海自由贸易区体制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中国 (上海) 自贸区将实施“一线逐步彻底放开、二线安全高效管住、区内货物自由流动”的创新监管服务模式, “一线”即国境线, 要建立和实施宽松自有的货物贸易管理体制, “二线”即与非试验区的连接线, 要探索海关、检验检疫、边检、海事等口岸管理部门和查验单位及相关部门监管模式、服务措施的创新, 建立高效便捷的货物从自贸区进口内销或转口贸易的管理和通关体制。美国对于自贸区的监管主要通过立法和由美国商务部和财政部联合成立的自贸区委员会实现的, 不仅监管货物进出, 还对企业申请自贸区进行审批, 高效的监管制度为企业自由经营活动提供空间。

(三) 优惠待遇制度化

形成制度化优惠代替政策性优惠。从目前其他国家的自贸区建设经验来看, 尽管自贸区功能定位迥异, 但区内享受更多优惠待遇是一个共同点, 且这些优惠多以立法的形式确定。如美国的自贸区是根据《自贸区法案》建立的, 对于自贸区内企业的设立、生产和经营做了规定, 而优惠的税收也以立法的形式确定, 如区内企业征收3%的企业增值税。

注释

1负面清单管理模式, 指的是一个国家在引进外资的过程中, 对某些与国民待遇不符的管理措施, 以清单形式公开列明, 在一些实行对外资最惠国待遇的国家, 有关这方面的要求也以清单形式公开列明。这种模式的好处是让外资企业可以对照这个清单实行自检, 对其中不符合要求的部分事先进行整改, 从而提高外资进入的效率。“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是目前发达国家在投资准入方面的主要管理模式。

2根据不同性质, 自贸区可分为商业自贸区和工业自贸区:商业自贸区内不可对货物进行拆包零售和加工制造;工业自贸区内则允许免税进口原料、元件和辅料, 并指定加工作业区进行加工制造。根据功能, 自贸区可分为自由港、综合型、贸易型、出口加工型、工贸结合型、物流型等六种类型的自由贸易区。

3徐广国:内陆开放新机遇——自由贸易区, 《银川日报》, 2013年6月20日版。

4自由港一般指外国船队可以自由进出、全部或大部分外国商品豁免关税的港口, 实行贸易自由、金融自由、投资自由和运输自由的政策。详见王道军:上海自贸区建立的基础与制度创新, 《开放导报》, 2013年第10期。

52013年1月1日, 德国宣布取消汉堡的自由港政策。此前的政策规定外国货物从水上自由进出, 不征关税, 不限制外汇交易。

62012年服务业产出已占上海GDP的60%, 上海基本形成了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

对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的分析 篇9

一、BIT促使负面清单施行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自开始时就被外界称为“世纪谈判”和中国的“二次入世”是推进我国投资进入新阶段的需要,对发展自贸区建设有着重大意义。同时能够帮助我国在国际贸易舞台上掌握规则的制定权。从2013年7月第五轮中美谈判开始,我国同意在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的基础上展开谈判,到第十九轮两国达成一致交换负面清单是谈判中一项重要的成就,从此,负面清单成为了中美谈判的焦点,是能否达成高效合理互利共赢的合作方式的关键所在。

可以说,负面清单+准入前国民待遇的管理模式与中美国际投资协定谈判是密不可分的。中美投资谈判的文字基础是美国2012年BIT范本,强调了营造公平透明贸易环境的重要性,代表了世界最高水平的投资谈判协定。而负面清单是BIT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附件部分以清单形式对不符措施做出了范围约束,对相关行业采取限制,而清单外的范围允许外资自由加入参与,是美国对投资范围扩大的有力保障,在美国与世界上42个国家签订的以准入前国民待遇和负面清单为基础的双边投资协定(BIT)中体现出了负面清单对于贸易范围和投资领域划分中起到不可小觑的作用。美国2012年BIT范本不仅包含了对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等对实体贸易制定的规则其中还包括对争端解决,规则透明度,劳工制度的最新规定。从以往谈判经验来看,提倡的负面清单制度主要在保障其自身的贸易权利和清除各种方式的贸易障碍方面做出巨大贡献。但由于美国在以往的规则制定过程中态度较为强硬,并不会为谈判过做多大改变,所以若一味以2012年BIT范本为基础,将会对我国贸易自由化和灵活性以及外资管理方面造成不小的影响。

中国在2013年,2014年,2015年陆续制定并发布三个版本的负面清单,在原有负面清单基础上改进外资进入模式,建立了基本的外商投资管理制度,为自贸区建立与国际水平相当的外资管理制度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对比中美BIT负面清单来看,中国自贸试验区清单在架构与思路上仍然与世界先进水准有一些差距:一是涵盖范围不同,美国BIT清单中包含有直接投资与间接投资,且包含准入,设立与成长的全部生命周期,而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仅包含直接投资和准入前阶段;二是不符措施内容的不同,美式BIT清单针对国民待遇,最惠国待遇,业绩要求,高管和董事会作出具体的限制;三是对不符措施区分不同,美式BIT中对现在不符措施和未来不符措施做了细分,但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并未对时间要求有具体限制和划分。总体来说上海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在架构与内容上还是比较简单,对具体管理措施的描述也不到位,缺乏具体义务,措施等要素,且从执行的程序来看,负面清单的实施并未经过公众评价的过程,也由于缺乏专业咨询提供的信息,透明度远远不如美式BIT清单,因此政府还需要在今后的自贸区实践中积累经验,进一步完善制度,强化规则,使负面清单趋于完善。

由于中美发展模式与各行业发展阶段不同,所以在对行业划分内容上也存在着差异。美国实施的BIT中主要对核能,采矿业,航空运输业,通信,金融,保险等其他金融服务业采取了限制规定,而中国2013年发布的负面清单内容中包含了18个行业门类,其中包括图书期刊的出版业务,影像制品出版制作。这就说明在BIT推进负面清单的实施过程中也需要从自身出发具体分析贸易投资现状,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全面覆盖各领域,也可以根据需要细化到具体的某项业务,且对于其中包含的不符措施要列明与其相关义务对应的管理措施。尽管前世到具体措施需要从法律法规层面上入手,系统庞杂,牵涉面广,但是为了提高制度透明度,使其清晰可操作可复制,这项工作是必需要完成的。

二、负面清单中国特色发展

2013年9月29日,2013版《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正式公布。上海自贸区成为全国范围内首个推行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及相应的体制机制的区域,并在随后的阶段里进行多次调整,最终在2015年发布了《自由贸易试验区外商投资准入特别管理措施(负面清单)》(以下简称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也称2015版负面清单),使之适用于上海、广东、天津、福建四大自贸区。所谓负面清单制度是指将中国境内禁止或限制投资经营的行业、领域等以清单方式列明,政府可以对清单以内的投资项目采取相应管理与限制措施,而清单之外的内容,投资者可以依法平等进入。从法律逻辑层面来讲,负面清单的设立从法理上完成了“法无允许不可行”到“法无禁止即可为”的巨大转变。

自发布日起,自贸区实施负面清单与准入前国民待遇成为了万众瞩目的热点,负面清单自身的改进与实行也成为一大难点。与先前发布的2013年和2014年两个版本的负面清单相比,进一步对外资进入管理制度作出调整,将国际投资规则充分运用到外商管理制度中,为今后的与外资进入管理制度与国际接轨提供了尝试机会和推广经验。

负面清单的几次调整从三方面入手:一是限制范围不断缩小,从2013版负面清单到2014版负面清单,特别管理措施减少51条,到2015版进一步删减至122项,多次删减将原先所划定的禁止经营范围逐步缩小,这一过程使企业活动范围进一步扩大,同时有部分条款与上一级法律法规有重复,删减过后的负面清单更加明确清晰,监管更加便利有针对性。二是透明度不断提高。国际上对贸易投资透明度的检验指标主要有管理措施与合法性依据是否及时公开,是否为利害关系者提供磋商谈判的环境、执法措施的执行是否合法公正。而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在改进过程中将无具体限制条件的管理措施由原先的55条削减至8条,将特别管理措施在原先的基础上进一步细化,这些改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透明度。三是与国际通行规则接轨,在特定领域的管理描述更加细化,以文化、体育和娱乐行业为例,2014年在该行业的特别管理措施有8条,而到2015年增加到24条,虽然表面上是增加了管理条件,但从总量上来看实际是对管理规则的细化,对不同行业有不同的管理措施,是管理模式上的升级。

除了从内容上改进,制度方面也提出了一些变化。长期来看我国面对外商进入国内市场存在着两方面问题:一是采取审批制度。对不同的行业审核过程不同,标准和制度也有很大差异,需要参照与遵循的法律法规众多,且通常要经过多个机关,过程庞杂,易发生各部门与各地区间的角力,实际效果与审核本身的目的有所偏离,达不到真正的监管效果。二是采取审批制度容易产生国内外产业差别对待的情况。由于在准入方面设置了众多限制性投资措施,所以在审核准入阶段,内外资的待遇方面就存在着很大差异,具体差异在所有制,项目,地区方面都有体现。所以在这种制度下,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不断加深,技术革新与产业进步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加剧。所以随着负面清单的改进,外资准入制度也由原来的审批制改为备案制,打破了先前过高的准入门槛,意在保障清单之外的项目可以平等地进入市场参与贸易,鼓励充分竞争,降低了准入程序的复杂程度。另外这种改变也带来了监管制度的改变,由先前的事前监管,准入后放任发展转变为事中、事后审核,在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审核制度的不透明性,能够很好地做到不损害国家形象,有效避免寻租现象。

三、新策略迎接新机遇和新挑战

负面清单的设立为我国的国际贸易带来了新的机遇。与从前的正面清单为主政府划定经营范畴的制度相比,负面清单更加清晰明了地列出经营活动的禁入范畴。虽然正面清单与负面清单所追求的目的都是扩大贸易自由范围,但是相比负面清单的只划定禁区的做法还是容易捆住企业手脚,损害投资积极性。而更加明确的范围是扩大企业活动范围的前提,在这种制度下,市场活力更加容易被激发,且能有效避免正面清单无法全面涵盖所有行业领域造成的范围不清,从而减少了资源错配,效率低下的情况出现,更是对寻租行为的有利规避方式,从而将制度由政府主导转向市场主导,市场潜能被大大激发,外商投资的积极性也将被大大鼓励。

与此同时,也带来了一系列的新挑战,负面清单制度实行三年间,从上海自贸区逐渐推广应用到广东,天津,福建自贸区,然而也只是该制度的试行,弊端可控,如果希望推广到全国就应该首先注意推行产生的影响会是全局性的,这就要求我们对可能出现的困境有预测与防范,尽可能大地发挥负面清单的正面效应。另外,负面清单代替正面清单后意味着开放领域大大拓宽,外资进入的门槛降低,会引起大量外资涌入,抢占国内市场份额。虽然外商投资会为国内带来先进技术与管理经验,能够使我国全球化程度加深,但是由于其我国尚处发展阶段,各领域基础薄弱,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和产品势必会对我国同类型产业产生巨大冲击,国内市场份额受到挤压,对竞争力相对较弱的民族产业造成威胁。

所以面对种种变化,政府应采取积极措施积极把握机遇,将负面清单优势最大化,同时也需要从本质上深化改革。由于负面清单带来的改变并不只存在于商贸领域,也存在于法治建设和政府监管等各方各面,是从治理观念上发生的大变革,所以与之配套的各种措施应跟上改革脚步,避免简政放权后出现纰漏,而且从现有程度上来看仅从法律框架上改革是远远不够的,也是远不能达到预期效果的。

首先要在制定清单上格外谨慎,负面清单模式本来就意味着政府集权向政府放权转变,审批程序的简化和开放领域的拓宽使得更多的外资可以以更低的门槛进入我国市场,而放宽监管就很容易带来一些眼下无法体现但长远发展后容易体现的潜在隐患。所以作为政府应该多借鉴负面清单在国外实施的经验和教训,谨慎制定清单内容,不能为了拓宽领域而完全放开界限,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制定清单内容。

其次,负面清单带来的新型管理模式是在此前无迹可寻的,面对放宽管制,拓展贸易领域这一系列的变化时,很多专家担心如果监管力度跟不上,会使得很多原先应受监管的行业趁机开放,甚至有些会对我国经济体制和发展情况造成危害的投资项目利用这个机会进入市场,所以不仅要考虑开放,更要有效监管,虽然对外资实行准入前国民制度,也并不意味着进入市场后,会放松监管。政府应该更加注重对获得批准的资本项目的审核,在税收等措施上与国内企业同等对待。只有形成“轻审批,重监管”,事后监管能力提高才能使事前审批更有信心,负面清单才能越来越“短”,越来越清晰,上海自贸区才能取得更好更多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

参考文献

[1]李墨丝,沈玉良.从中美BIT谈判看自由贸易试验区负面清单管理制度的完善[J].国际贸易问题,2015,(11):73~82.

[2]龚柏华.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模式是我国深化改革的突破口[J].中国财政,2014,(11):33~35.

[3]华东政法大学课题组,刘晓红.我国自贸试验区负面清单透明度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发展,2015,(6).

[4]王晶.“负面清单”模式对我国外资管理的影响与对策[J].管理世界,2014,(8):169~170.

上海自贸区对房地产市场的影响 篇10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 上海自贸区的意义不亚于深圳经济特区, 深圳是改革开放的桥头堡, 是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转轨过程中的重要一步。而上海自贸区则是现阶段改革的进一步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扩大服务业开放、探索建立负面清单管理模式、构筑对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推动贸易转型升级、加快金融制度创新、完善法制保障、创新监管服务模式等方面, 主要围绕转变政府职能, 探索推动行政审批改革;推动服务业的扩大开放;创新投资管理模式展开。一系列新政策的背后, 是中国进入“改革深水区”的坚定决心。

中国改革的时间跨度已达30余年, 应该说, 我们所取得的成就有目共睹, 但中国的改革任务远未完成, 现在又到了一个关键时期, 逆水行舟, 不进则退, 这次的改革不仅仅是要取得经济增长的持续, 更是对固化的陈旧观念、既得利益群体的宣战。阻碍中国改革进一步深入的因素有很多, 但主要就是利益的阻力。

利益阻力主要来自政府本身和垄断的央企, 上海自贸区方案, 很好地体现了中国进一步深入改革的特点。方案开宗明义即指出, 上海自贸试验区肩负着我国在新时期加快政府职能转变、积极探索管理模式创新、促进贸易和投资便利化, 为全面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探索新途径、积累新经验的重要使命, 是国家的战略需要。上海自贸区其实是以自贸区的形式, 为中国接下来的全面再改革承担探路的使命, 这也是中央和李克强总理力推自贸区的初衷。

从自贸区的房地产发展来看, 自贸区内最大“地主”外高桥的市值在过去不到一个月的时间内翻番, 超过600亿元人民币。在自贸区内拥有1.78万平方米仓库的浦东金桥的股价也在过去一个多月的时间内翻倍。进入9月后, 自贸区概念对浦东地区土地市场的影响全面显现。上海国际医学园区D2-03-09地块溢价率高达156.1%, 为今年沪上溢价率第二高的经营性地块。与此同时, 浦东川沙、浦东周康、上海国际医学园等出让地块, 均以130%以上的高溢价率成交。

自贸区政策更多的是对产业经济产生影响, 这是最直接的推动。预计上海未来工业类用地和商办类用地供应会提速, 其次才是住宅用地, 而土地涨价是必然的。?上海自贸区重点发展的金融服务、航运服务、商贸服务、专业服务、文化服务及社会服务在内的六大现代服务业领域, 对区域内的写字楼、工业地产、商铺等物业形成不同程度的直接利好。在一手市场方面, 外高桥板块内的写字楼在最近的7、8、9、10四个月中成交涨幅明显, 8月国务院正式批准设立自贸试验区之后, 该月写字楼成交量出现爆发式增长, 成交面积环比大涨805.80%, 成交总金额亦上浮768.80%。而在二手商业地产买卖方面, 7、8、9月外高桥板块均呈显著增长, 其中, 7月成交项目单数环比6月上扬80%。

对于二手住宅的成交, 更是一片火爆。目前自贸区对于房价的影响已从邻近板块蔓延至整个浦东地区。德佑地产陆家嘴地区门店相关人士介绍, 自贸区规划批准后, 陆家嘴高端二手房不断上演跳价、惜售的行情, 部分房源相较年初提价两成。外高桥、川沙等板块的房价, 在自贸区概念产生前就已开始快速上涨, 因此区域相关板块难以称得上十足的投资洼地。不过, 自贸区的建设对于周边板块乃至整个大浦东地区都是重要的利好, 房产的升值可期。

即便自贸区内部的土地供应尚未铺开, 但是对于商业地产以及厂房的租金已经是一片涨声。

例如, 位于上海外高桥保税区基隆路的汤臣国际贸易大厦, 已经是园区内最贵写字楼, 其报价从原来的每天每平方米3.0元人民币, 上涨至9月底的每平方米4.5元人民币/天, 国庆长假后的报价已上调至每天每平方米7.0元, 短短8天, 租金涨幅超200%。

目前, 上海自贸区的写字楼租金已升至每天每平方米4.2元, 而今年8月份这一报价为每天每平方米2.1元。在一个多月内, 经历了自贸区挂牌日前后和国庆节后的两波大幅调租涨价, 园区内的办公楼平均租金也都翻倍。不仅如此, 上海自贸区的写字楼项目的售价同样水涨船高, 目前整体售价较9月份上涨20%。其中, 交能国际大厦均价从1.3万元/平方米上涨至3万元/平方米, 而上述汤臣国际贸易大厦更是出现3.5万元/平方米的报价, 该价格已经与今年年中整栋成交的位于人民广场核心板块的中区大厦的均价相当。其中很重要一个原因是园区内写字楼宇本身不足。洋山港保税区和浦东机场综合保税区内只有零星几栋写字楼, 目前自贸区商办项目供应量主要位于外高桥保税区, 不仅总体量很小, 而且楼龄长、品质低。

据统计, 外高桥保税区内品质达到或者接近乙级并对外出租的商业写字楼总存量仅40万平方米。其中楼龄在10年以上的项目占总量56%, 而楼龄在5年以内的项目占比为零。本报了解, 正是由于办公楼供应量不足, 不少企业不惜购买或租用厂房作为“办公地点”, 目的就在于抢先“登陆”自贸区。上海自贸区挂牌之后, 住宅市场房价暴涨有一定的炒作因素, 而物流市场和写字楼市场价格上涨则更多是由于政策利好带来的需求增加造成的。

上一篇:危险与操作性分析法下一篇:高中化学学习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