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鹿巴氏杆菌病防治

2024-05-14

梅花鹿巴氏杆菌病防治(精选八篇)

梅花鹿巴氏杆菌病防治 篇1

1 主要症状

该病潜伏期较短, 一般是1~5天, 体温升高达41℃以上, 精神沉郁, 呼吸困难, 心跳加快, 粘膜充血, 食欲不振, 甚至不食, 反刍, 嗳气停止, 腹围增大, 全身抽搐, 两耳下垂, 鼻镜干燥。急性病鹿一般经过6~12小时呈败血症状死亡。亚急性病鹿多发生下痢, 粪便变稀, 严重者水样粪便, 且有恶臭, 病程3~4天, 如抓住时机治疗, 有望治愈。

2 病理变化

败血症病鹿可见腹部膨大, 死僵不全, 凝血不良, 血液呈暗红色, 心外膜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 心房, 心室内有淡红色液体, 淋巴结肿大, 出血, 肺脏病变常见胸腔积液, 胸膜与肺膜粘连。

3 诊断依据

根据病鹿表现出的临床症状, 结合流行情况及特点, 即可初步诊断。对病死鹿进行病理解剖, 根据病理变化具有较大的诊疗意义。确诊需做细菌学检查, 发现特征性菌群才能确定本病。

4 治疗与预防

(1) 应用高免血清。病初应用特异性高免血清治疗, 能收到很好的治疗效果。

(2) 抗菌疗法。青霉素, 成鹿每次肌肉注射300~400万单位, 配合鹿博士注射液, 每千克体重0.03毫升效果较好;或用鹿王注射液, 每千克体重0.05毫升, 每日两次, 配合磺胺二甲基嘧啶或磺胺嘧啶静脉注射均能有很好疗效。

(3) 对症治疗。要注意观察病情, 根据体征表现适时进行强心、补液, 加用维生素C等进行对症治疗。

(4) 预防。注重平时的饲养管理, 搞好鹿舍卫生清洁, 定期进行消毒, 保持良好的饲养环境。对发病场, 每年定期进行疫苗预防接种。

5 分析

牛巴氏杆菌病诊断及防治 篇2

【关键词】牛巴氏杆菌病;症状;诊断;治疗

牛巴氏杆菌病(pasteurellosis)又称牛出血性败血症( 简称牛出败) ,是一种由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常以高温、肺炎以及内脏器官广泛性出血为主要特征。该病一般为散发,有时也呈地方性流行。多为急性经过,若救治不及时给养殖户造成很大的经济损失。

1.流行病学特征

牛巴氏杆菌病在世界各地都有分布,在养殖牛的地方都有发生。黄牛、水牛和牦牛均易感染,病畜和带菌畜为传染源,主要经消化道和呼吸道感染。一般散发或呈地方流行,同种动物能相互传染,一般不同动物种间不易互相传染。发病无明显季节性,但以冷热交替、气候剧变、闷热、潮湿、多雨的时期多发。该杆菌可在健康牛的上呼吸道存在,当动物由于受冷、过劳、长途运输或饥饿等因素而降低抵抗力时即可致病。该病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致死率可达80%以上,个别地区达90%以上。发病后,病原体的毒力增强,并随分泌物、排泄物排出体外,污染饲料和饮水等,引起其他牛感染。

2.临床症状

病牛体温升高至41~42℃,继而出现全身症状,表现为精神不振、低头拱背、肌肉震颤、机体衰竭、皮温不整、呼吸和心跳加速、泌乳减少或停止;在病牛的头颈部、咽喉部及胸前的皮下结缔组织出现扩张性炎性水肿,触之有热痛感;病牛主要表现为急性纤维素性胸膜肺炎症状;病初病牛便秘,之后转为腹泻,粪便呈液状并混有黏液、黏膜片和血液,恶臭。不久后,病牛体温下降,在12~24h内因虚弱而死亡。

3.病理变化

主要表现为下颌间、咽喉部、颈部、胸前,有时两前肢皮下有大量橙黄色浆液浸润,致使这些部位呈不同程度的肿胀。尸体稍有胀气,全身可视黏膜因充血或淤血而呈紫红色,从鼻孔流出黄绿色液体 ,皮下组织、胸腹膜及呼吸道和消化道膜、肺与肌肉大多散布有点状或斑块状出血。脾不肿大但其被膜密布点状出血。心、肝、肾等实质器官发生重度实质变性。心包腔内蓄积有大量混有纤维素絮状物的渗出液。全身淋巴结充血、水肿,呈急性浆液性淋巴结炎性变化。

4.诊断

4.1标本采集

可采取生前的血液、水肿液等,死亡后可采取心血、肝、脾、淋巴结、骨髓和病灶等。

4.2标本处理

脏器和淋巴结应先进行表面除杂,将组织块浸渍于95%酒精中立即取出,引火自燃,如此反复2~3次;或在沸水中浸烫数秒,然后用灭菌刀剖切,将新鲜剖面在血琼脂平板一侧涂抹,面积约为平板的1/5,再用铂金耳自涂层上划线分离。分离时应涂抹整个平板,以提高检出率。

4.3直接镜检

血液作推片,其他脏器等以新鲜剖面作涂片各若干,一部分用甲醛固定作革兰氏染色,一部分作瑞氏染色或碱性美蓝染色,如发现大量革兰氏阴性、两端钝圆、中央微凸的短小杆菌,且瑞氏或美蓝染色为卵圆形、两极浓染、似呈并列的两个球菌者,即可做出初步诊断。

4.4分离培养

用麦康凯琼脂和血液琼脂平板同时进行分离培养,本菌在麦康凯琼脂上不生长,而在血液琼脂平板上生长良好,培养24h后,可长成淡灰白色、圆形、湿润、不溶血的露珠样小菌落。涂片染色镜检,为革兰氏阴性小杆菌。可进一步进行生化试验鉴定。

4.5生化鉴定

本菌在48h内可分解葡萄糖、果糖、蔗糖和甘露醇等,产酸不产气,一般不发酵乳糖、鼠李糖、菊糖、水杨苷和肌醇。可产生硫化氢和氨,能形成靛基质,MR和VP试验均为阴性。接触酶和氧化酶均为阳性,石蕊牛乳无变化,不液化明胶。

4.6动物试验

取标本在灭菌乳钵中加生理盐水1∶10,制成乳剂;如做纯培养的毒力鉴定,则用4%血清肉汤24h培养液或取血液琼脂平板上菌落制成生理盐水菌液;皮下或腹腔接种小白鼠24只,每只0.2ml。猪、禽强毒株在10h左右可致死,一般在24h或72h死亡;而牛出败标本死亡期可延长至1周左右;羊出败致病菌多为溶血性巴氏杆菌,对小鼠常不致死。死亡小白鼠呼吸道及消化道黏膜呈小点状出血,肝脏充血、肿大和坏死灶,脾一般不肿大;取心血和肝脏涂片染色镜检,见两极浓染的小杆菌,即基本可以确诊。

5.鉴别诊断

应注意与炭疽、牛肺疫、恶性水肿及气肿疽的鉴别诊断。炭疽虽在胸前、颈部也发生痈性水肿病变,但范围较局限;死后天然孔出血,血凝不良,脾呈急性炎性肿胀;用血液或脾脏涂片染色镜检可见典型的炭疽杆菌。牛肺疫临床症状较为和缓,主要表现呼吸系统症状:死后败血性变化不明显,一般无咽喉和颈部水肿,但肺脏呈典型的纤维素性肺炎各期变化,肺间质水肿、坏死明显,所以呈更为显著的大理石样花纹。恶性水肿主要经创伤感染,在感染灶局部有明显的炎性、气性肿胀,触之有捻发音;死后虽也有败血症变化,但无头颈部及肺脏的特征变化。气肿疽主要在臀、股部肌肉丰满处发生出血性气性坏疽,患部肌肉呈蜡样坏死,触诊患部有捻发音,以4岁以下青年牛多发,此类病变在巴氏杆菌病不易见到。

6.防治

6.1疫苗免疫

在曾有该病发生过的地区,每年定期进行预防接种,可在每年春季给牛注射牛出血性败血症氢氧化铝甲醛菌苗5ml/头份,免疫力可维持9个月。

6.2药物治疗

发生该病时应迅速采取消毒、隔离、治疗等措施。必要时用高免血清或疫苗做紧急预防注射,如将抗生素和高免血清联用,则疗效更佳。当前我国治疗巴氏杆菌病使用的最为频繁的一类药物,有青霉素、氨苄青霉素、先锋霉素、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新霉素、环丙沙星、恩诺沙星、红霉素、磺胺嘧啶钠及磺胺二甲嘧啶等。不同药物的疗效差异也较大。药物防治可有效地控制牛巴氏杆菌病的发生。既往常用于牛巴氏杆菌病的青、链霉素等药物在生产实践中的防治作用已很低,但庆大霉素、卡那霉素、红霉素、氧氟沙星、双氟沙星、氟苯尼考、氨芐青霉素肌肉注射,并注意穿梭用药,防治效果非常显著。

6.3加强管理

预防牛出血性败血症主要是加强饲养管理,增强抵抗力,避免拥挤和受寒,消除可能降低牛机体抗病力的因素。搞好牛舍卫生,合理使役,注意气温变化,防止牛体突然受寒受热。圈舍、围栏要做好定期消毒工作。病牛和尸体必须在防止细菌扩散的原则下宰杀或处理,内脏作深埋处理,牛皮要用消毒液浸泡后才能出售,牛肉必须经高温灭菌后才能食用。 [科]

【参考文献】

[1]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2]陆承平.兽医微生物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1.

[3]中国农业科学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动物传染病学[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

[4]苏绍华.牛出血性败血症的防治[J].中国畜禽种业,2010,(8):95.

梅花鹿巴氏杆菌与炭疽病的防治 篇3

巴氏杆菌病也叫出血性败血症, 是由多杀氏杆菌引起的鹿的一种传染病, 以败血症和炎性出血过程为主要特征。多在春秋季流行, 通过消化和呼吸系统感染。多呈散发, 有时也呈地方性流行。

1.1 症状

本病潜伏期较短, 一般是1~5 d, 体温升高达41℃以上, 精神沉郁, 呼吸困难, 心跳加快, 粘膜充血, 食欲不振, 甚至不食, 反刍, 嗳气停止, 腹围增大, 全身抽搐, 两耳下垂, 鼻镜干燥。急性病鹿一般经过6~12 h呈败血症状死亡。亚急性病鹿多发生下痢, 粪便变稀, 严重者水样粪便。且有恶臭, 病程3~4 d, 抓住时机治疗, 有望治愈。

1.2 病理解剖变化

败血症病鹿可见腹部膨大, 尸僵不全, 凝血不良, 血液呈暗红色, 心外膜有大小不一的出血点, 心房, 心室内有淡红色液体, 淋巴结肿大, 出血, 肺脏病变常见胸腔积液, 胸膜与肺膜粘连。

1.3 诊断

根据临床症状, 流行情况, 可初步诊断。确诊要经过病理解剖, 特别是细菌学检查才能确定。

1.4 治疗

病初应用特异的抗过敏高免血清, 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成年鹿每次肌肉注射青霉素300~400万单位;鹿博士注射液0.03 m L/kg效果较好;鹿王注射液0.05 m L/kg, 2次/d。磺胺二甲基嘧啶或磺胺嘧啶, 内服, 静脉注射均能有很好疗效。同时要注意病情, 注意强心, 补液。调整呼吸机能, 注射维生素C等。

1.5 预防

关键是平时加强饲养管理, 搞好鹿舍卫生清洁, 定期进行消毒, 发现病鹿后应立即隔离治疗。对其它鹿只每天注意观察并用抗过敏血清或疫苗进行紧急预防注射。

2 炭疽病

梅花鹿炭疽病是一种急性, 热性, 败血性传染病, 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其特征是急性脾脏高度肿大。本病的传染途径主要是经消化道及皮肤传染, 也可经呼吸道传染, 夏秋两季多发。

2.1 症状

潜伏期短, 一般1~3 d, 病状分为最急性, 急性, 亚急性三种。最急性型, 不见任何症状突然死亡。急性, 亚急性病例, 食欲减退, 凝视发呆, 经常在喉部, 颈部, 头部, 胸前, 肩胛, 腹部发生疽痈。

2.2 病理剖检

尸僵不全, 无天然孔出血, 粘膜发绀, 血液呈紫黑色, 如煤焦油样, 凝固不全, 脾脏高度肿大约4~5倍, 边缘钝圆, 包膜紧张, 包膜下有点状, 斑状出血。脾髓黑色软化, 呈现稀粥样, 小肠粘膜呈局灶性充血, 出血。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切面多汁, 有弥漫性出血。

2.3 诊断

最急性炭疽病鹿突然倒地死亡, 生前无特殊症状。急性, 亚急性病例可见到一些临床症状, 根据临床症状较难确诊。炭疽病的确诊主要是根据细菌学和血清学检查 (沉淀反应) 才能确诊。

2.4 治疗

炭疽病的特效疗法为抗炭疽血清注射, 病初用抗炭疽血清200~300 m L静脉注射, 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通常在注射后6~12 h可见到效果, 甚至治愈。如效果不明显可重复使用。磺胺类药物也可应用。

2.5 防疫措施

鸭巴氏杆菌病防治 篇4

1 流行病学调查

2014年12月至2015年2月绿春县平和乡的新寨和二甫村委会养鸭专业户饲养的鸭群相继爆发一种发病急、病程短的疫病, 发病率分别为42% (105/250) 和44.06% (141/320) , 死亡率高达35.6% (89/250) 和37.81% (121/320) 。据调查, 该2村委会农户先后从绿春县城某养鸭专业大户购入, 每户购入30只麻鸭, 购鸭时未经检疫、消毒和隔离饲养, 就马上与田棚的鸭群混养, 饲养到3~5 d后突然出现发病并死亡。据调查该村委会主要分布在山区, 山高路远、村寨分散、交通不便, 田棚和散放养为主, 给免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 因此, 主要免疫鸭瘟和禽流感, 未免疫过巴氏杆菌疫苗, 鸭群的免疫大部分在夜间来完成。现场还观察到饲养管理较差, 大部分农户猪、鸡、鸭混养在田棚, 通风不良、潮湿、拥挤、舍小、鸭群较为拥挤。

2 临床症状

患鸭主要表现为精神沉郁, 呼吸困难, 肌肉震颤, 不食, 拉白色、绿色或红色稀粪, 恶臭;两眼流泪, 眼结膜潮红, 腿软不愿走动, 拥挤成堆, 下水时两翅下垂, 部份出现神经症状, 腹部朝天而脚呈涉水样动作, 最后衰竭倒地死亡;部份口、鼻流出血样的泡沫状液体, 打喷嚏, 颈伸直, 全身颤抖, 四肢抽搐, 在昏迷中死亡, 有的突然死亡;蛋鸭产沙壳蛋、软壳蛋甚至停产, 病愈恢复产蛋需三周以上.且达不到产蛋高峰, 发病率和死亡率均较高。

3 病理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皮下和体腔脂肪广泛性出血;喉头和气管黏膜出血, 气管内有多量浆液或粘液, 颈部皮下有多量胶冻样淡黄色渗出物;淋巴结肿大、出血, 切面有红色坏死灶;胸腔内有多量纤维素性炎症, 心外膜和内膜有出血斑点, 肺水肿、出血;脾淤血, 肝肿大并有散在出血点;肾肿大并有弥漫性针尖出血点;肠系膜淋巴结肿大、出血, 肠粘膜出血坏死。

4 诊断

4.1 病原学检查

无菌采取脾、肺、肝涂片肺、脾、肝涂片, 革兰氏和美兰染色;镜检可见革兰氏阴性球杆菌, 美兰染色可见有两极着色, 两端钝园, 单个或成双的巴氏杆菌。

4.2 流行病学调查

临床症状及病理剖检变化及病原检查作出初步诊断为多杀性巴氏杆菌引起发病。但要进一步确诊必须送病料去红河州实验室通过病原的分离鉴定。

5 防治措施

5.1 对患病鸭隔离治疗

肌注环丙沙星按每0.3 m L/kg体重或用链霉素滴鼻;或选用头孢噻呋2.2 mg/kg体重, 肌肉注射, 泰乐菌素混料及菌必治饮水, 连用5~7 d, 并对无症状的鸭采取紧急免疫接种禽出败菌苗, 每只肌注2 m L。

5.2 改善环境卫生, 加强饲养管理, 清除鸭舍粪便, 粪便作生物发酵处理

对鸭田棚内外环境及用具用5%漂白粉或10%石灰乳彻底消毒;保持舍内通风, 干燥和清洁, 不到疫源地水塘放鸭, 经采取以上综合性防治措施, 疫情得到了有效控制。

6 讨论

根据流行病学的调查结果笔者认为发病的主要原因:一是调入鸭群处理措施不当, 调入隐性感染鸭群;二是饲养管理差, 科学养殖观念淡薄, 设施设备简陋, 环境严重污染;三是免疫程序因素等, 因此, 应加强流通环节的检疫检验, 建立各项防疫管理制度和良好的生物卫生安全制度, 加强饲养管理, 在提高高致病性禽流感免疫密度的同时, 应重视对禽出败免疫防治工作, 蛋鸭每年免疫2次, 每周消毒1次。

加强饲养管理, 严格执行兽医卫生安全措施。避免引进带菌阳性鸭, 引进鸭群需严格检疫和消毒后隔离饲养20~30 d才能混养, 实行全进全出。加强鸭舍和环境及各种用具定期、彻底严格的消毒和带鸭消毒, 保持鸭舍内清洁卫生干燥。

结合本地区实际情况, 平和乡大部分村委会为山区, 村寨分散、农村家禽饲养主要分布在山区田棚和千家万户的散放养为主, 给防疫工作带来很大难度。因此, 应加强宣传和加大科技培训力度, 引导农户发展符合防疫条件的适度规模养殖, 改变猪、鸡、鸭混养落后模式, 由分散饲养向专业大户、规模场, 专业村转变, 它有利于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和疫病防控能力, 达到禽产品质量安全生产与生态保护的目的。

摘要:近几年来, 随着养鸭业的快速发展及市场经济流通, 各地广泛多途径频繁引种, 特别是产地检疫、检验制度不完善及免疫失败等因素, 种禽的带菌现象较为普遍。在生产实践中, 人们常常只注意发现和淘汰有临床症状病禽, 而忽视那些既无临床症状, 又无免疫抗体, 但却带菌的持续感染鸭, 致使鸭巴氏杆菌病通过带菌鸭群缓慢传播, 据调查发病率达61% (768/1259) , 死亡率达37.72% (475/1259) 。该病发病感染率逐年增多, 已成为危害鸭业的一种重要传染病。因此, 鸭巴氏杆菌病对禽养业造成的巨大经济损失不容忽视。

羊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篇5

2008年1月30日我市城区某养羊户饲养的羔羊突然发病, 现死亡3只。临床表现为:寒战、身体虚弱、咳嗽、呼吸困难等, 结膜潮红、精神沉郁, 食欲减退、体温升高到41~42℃, 咳嗽, 鼻孔流血并混有粘液。病初有便秘现象, 后期腹泻, 有的粪便呈血水样。

2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肺小叶呈肉样病变, 大部分肺叶呈灰白色有的呈大理石样花纹, 肺尖呈现紫红紫色, 切面流出粉色液体;心包、肺脏与胸膜、隔肌有粘连。心冠状沟脂肪有小出血点, 气管内有粘性渗出液, 恶臭味, 肝脏质脆, 色泽深紫, 胆囊胀大, 瘤胃与隔肌有的粘连, 不易剥离。胃粘膜弥漫性出血、水肿, 肠粘膜充血、发红, 肠系膜淋巴结肿大, 切面紫红色。喉头内有粘液。

3 实验室诊断

3.1 涂片镜检取病死羊新鲜肝、脾、肺组织及淋巴结涂片

染色、镜检可见卵圆形、两极浓染的小球杆菌, 有荚膜, 革兰氏阴性。

3.2 分离培养取脾、淋巴结接种于绵羊血琼脂平板和肉汤

培养基, 37℃培养, 血平板长出较小、湿润, 无色透明的菌落, 无溶血区。肉汤培养基先混浊后沉淀, 振荡时呈发辫状升起。

3.3 药敏试验对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有高致敏性;

对恩诺沙星、卡那霉素、培氟沙星、庆大霉素, 新诺明呈低致敏性。

根据临床表现、剖检变化以及实验室诊断可诊断为巴氏杆菌病感染。

4 治疗措施

4.1 该菌对青霉素、链霉素、磺胺类药均敏感。

羊用青霉素1万U/kg.bw, 链霉素1万U/kg.bw, 卡那霉素5~15mg/kg.bw, 磺胺嘧啶首次量0.14~0.2g/kg.bw、维持量0.07~0.1g/kg.bw, 肌肉注射。

4.2 对发病群进行饮用多维水溶液和土霉素溶液, 防止病羊脱水。

4.3 取纯培养物, 加入营养肉汤中培养24h, 加入0.

8%甲醛灭活培养12h, 再加入适量铝胶制成灭活苗, 每只羊皮下注射2m L, 对全群进行紧急接种。

4.4 隔离病羊, 对羊舍以及饲养用具用“碘类”消毒液进行严格喷雾消毒。

经过采取以上免疫和治疗措施, 1周后效果明显全群再未出现新发病例和病羊死亡现象, 原病羊症状消失, 食欲逐渐恢复正常。

5 预防

羊巴氏杆菌病是由溶血巴氏杆菌引起的一种以败血症和肺炎为特征的疾病。病羊和带菌羊是此病的传染源, 经消化道和呼吸道传播。呈地方性流行或散发, 在冷热交替、天气骤变、羊营养不良和环境污浊等条件下易发生或流行。所以平时要加强饲养管理, 保持圈舍环境卫生, 经常保持通风换气, 对圈舍每天消毒一次、使圈舍干净清洁, 保证充足饮水以及营养摄入。冬季加强防寒保暖, 避免羊受寒。发生该病后立即隔离病羊, 应将畜舍用5%漂白粉或10%石灰乳彻底消毒, 必要时用高免血清或菌苗作紧急免疫接种。

6 体会

羊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篇6

1 流行情况

羊群中发现羊巴氏杆菌病时,往往查不出传染源,一般无明显的季节性。羊在发病前已经带菌,养殖管理不当和环境不卫生是主要诱因。当羊群饲养在冷热交替和潮湿的环境中,且饲料突变、营养缺乏,致使其机体抵抗力下降时,病原菌乘机侵入体内,发生内流性传染。病菌由其排泄物、分泌物污染饲草、饮水和外界环境,经消化道而传染给健康羊。

2 临床症状

最急性型多发于哺乳羔羊,常突然发病,迅速死亡,病羊虚弱、寒战、呼吸困难、体温升高到41~42℃,数小时内死亡。急性型表现为败血病症状,咳嗽、鼻孔常有出血、不食、呼吸困难、眼角膜潮红,初期便秘、后期腹泻,颈胸下部水肿,还有流产等症状。

3 治疗办法

(1)对病羊和可疑病羊立即隔离治疗。

(2)发病初期可用出血性败血症多价血情进行治疗。羔羊30~40mL,成年羊40~60mL,静脉或肌肉注射。经过8~12小时再注射,疗效更佳。

(3)使用氯霉素、庆大霉素、四环素和磺胺类药物都有良好的治疗效果。氯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2~30mL,庆大霉素按每千克体重1000~1500单位或20%磺胺嘧啶钠5~10mL,肌肉注射,每天2次。同时注意对症治疗及加强护理。

4 预防

搞好圈舍环境卫生,定期用2%~4%火碱进行消毒。注意环境的改变,如气温突变,运输和饲养改变等,可采用药物预防。治疗及预防可用抗生素和磺胺类药物。

兔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篇7

1 临床症状

本病根据感染程度、发病急缓及临床症状的不同可分为不同的类型, 其中以出血性败血症、传染性鼻炎和肺炎等类型最常见。临床症状因病菌的毒力、数量, 机体的抵抗力及侵入部位的不同, 潜伏期也不一样, 少则数小时, 多则数日或者更长;由于感染程度、发病急缓以及主要发病部位不同而表现出不同的症状。

1.1 出血性败血症型

最急性的常无明显症状而突然死亡。生产中以鼻炎和肺炎混合发生的败血症最为多见, 可表现为精神萎靡不振, 食欲减退但没有废绝, 体温升高, 鼻腔流出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鼻液, 有时腹泻。临死前体温下降, 四肢抽搐, 病程数小时至3d。

1.2 传染性鼻炎型

鼻腔流出浆液性、黏液性或脓性分泌物, 呼吸困难, 打喷嚏、咳嗽, 鼻液在鼻孔处结痂, 堵塞鼻孔, 使呼吸更加困难, 并出现呼噜声。由于患兔经常以爪挠抓鼻部, 可将病菌带入眼内、皮下等, 诱发其他病症。病程一般数日至数月不等, 治疗不及时多衰竭死亡。

1.3 地方性肺炎型

常由传染性鼻炎继发而来。由于獭兔的运动量很小, 自然发病时很少看出肺炎症状, 直到后期严重时才表现为呼吸困难。患兔食欲不振、体温升高、精神沉郁, 有时会出现腹泻或关节肿胀症状, 最后多因肺严重出血、坏死或败血而死。

1.4 歪头疯型

又称斜颈病, 是病菌扩散到内耳和脑部的结果。其颈部歪斜的程度不一样, 发病的年龄也不一致。有的刚断奶的小兔就出现头颈歪斜, 但多数为成年兔。严重的患兔, 向着头倾斜的一方翻滚, 一直到被物体阻挡为止。由于两眼不能正视, 患兔饮食极度困难, 因而逐渐消瘦。病程长短不一, 最终因衰竭而死。

1.5 结膜炎型

临床表现为流泪, 结膜充血、红肿, 眼内有分泌物, 常将眼睑粘住。

2 病理变化

2.1 鼻炎型

鼻粘膜潮红、肿胀或增厚, 有时发生糜烂, 鼻腔和副鼻窦内有多量分泌物。

2.2 地方流行性肺炎型

通常呈急性纤维素性肺炎和胸膜炎变化。病变多发生于肺的尖叶、心叶、膈叶前下部, 包括实变、膨胀不全、脓肿和出现灰白色小结节病灶。肺胸膜、心包膜覆盖有纤维素。若炎症严重, 还可见包围脓肿的纤维组织、脓肿甚至整个肺叶出现空洞。

2.3 败血症型

病程短者, 无明显症状, 病程稍长的病兔鼻腔粘膜充血, 鼻腔内有许多粘性、脓性分泌物, 喉头、气管粘膜充血、出血、水肿。心内、外膜有出血斑点, 肝肿大、淤血、并有许多坏死小点, 肠粘膜充血、出血, 脾和淋巴结肿大、出血, 胸、腹腔有较多淡黄色液体, 有的病例肺出现脓肿, 胸腔、腹腔的肋膜和肺上常有乳白色纤维素附着。

2.4 中耳炎型

初期鼓膜和鼓室内膜成红色, 病程稍长者, 一侧或两侧鼓室腔内充满白色、奶油状渗出物。若中耳和内耳感染向脑部蔓延, 这时可造成化脓性脑膜炎。

3 诊断

根据流行特点、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作出初步诊断。为了准确诊断, 败血症型和肺炎型可以从心、脾、肝作细菌学检查, 其他病例主要从病变部位的脓汁、渗出物、分泌物中检查病原。但慢性病例或大量使用抗生素的病例常常呈阴性结果。同时在进行诊断时应与兔瘟进行鉴别诊断。

4 预防与控制措施

4.1 加强饲养管理

兔场坚持自繁自养, 从外地引种要严格检疫, 隔离观察一个月, 进行细菌学检查后, 健康者方可进入兔场。加强饲养管理, 兔场严禁畜禽出入, 以预防传染源.发病后隔离、封锁的期限一般为20d。发现有流鼻涕、咳嗽的病兔应及时隔离治疗, 慢性病兔要淘汰。

4.2 加强环境卫生

严格消毒, 坚持带兔消毒。在兔舍内有兔存在的情况下, 对兔舍内的所有物品 (包括兔体) 和空间进行喷雾消毒。带兔消毒能有效杀灭兔舍空气中浮游的各种细菌病毒, 又可杀灭垫料中的有害微生物, 减少有害气体, 净化兔舍内的空气, 从而有效地防止呼吸道疾病发生。同时要处及时清除兔舍内的粪便污物及垃圾, 防止细菌、霉菌滋生。做好通风、保持环境干燥、预防气候变化引起伤风感冒。

4.3 及时免疫

兔群每年接种巴氏杆菌灭活苗或兔瘟巴氏杆菌二联灭活苗2次 (半年1次) , 发生疫情时, 也可用于紧急预接种。

4.4 药物治疗

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 篇8

1 牛巴氏杆菌病的症状及剖检鉴别

(1)临床症状。患牛感染初期会出现眼角膜充血、出血的现象,后期伴随着呼吸困难和心跳加速,行动功能丧失。病牛死后,其鼻孔和肛门都会有少量出血。也有的病牛病情反复期长,表现为眼部流泪,口角有口水流出,鼻腔有黏性液体,全身燥热,反刍停止,呼吸困难,最后死亡。

(2)剖检变化。对已经死亡的病牛进行解剖,可见胸腔有淡红色胶黏状物质,心外膜有各种大大小小的出血点,心房、心室有积血,血液呈暗红色,不可凝固。腹部的皮下组织有黄色的液体浸润,淋巴肿大且伴有出血,心脏、脾脏和肾脏等各器官均有出血现象。咽部喉咙及胸下腔有组织水肿,可视黏膜和浆膜出血。

(3)类症鉴别。该病与炭疽、气肿疽和恶性水肿有相似的病情表现,如全身高热、肺炎、部分组织水肿和呼吸困难等,要加以区别。

患炭疽病的犊牛死前存在以下症状:天然伤口出血,血液呈暗紫色,不能凝固,尸体快速腐烂,无法保持完尸;脾脏比正常情况下肿大2~3倍。将死后病牛的血液或者脾脏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菌体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两端平直,呈竹节状,是粗大的带有荚膜的炭疽杆菌。而巴氏杆菌革兰氏染色呈阴性,为两端浓染的细小球杆菌。

恶性水肿大多发生于外伤、分娩和去势之后,在伤口的周围有气性和炎性肿胀,将已经病变的部位切开后,切面呈白色,肌肉为暗红色,肿胀部用手碾压有轻微的捻发音。用病死牛的肝做显微镜观察,发现压片染色体中的革兰氏染色呈阳性,为两端钝圆的大杆菌。

气肿疽病多发生于4周岁以下的牛犊,肿胀的情况主要表现为肌肉丰满,呈炎性、气性肿胀,用手碾压有柔软的感觉,出现非常明显的捻发音。将肿胀的部位切开,切面整体呈黑色,从切口处会有黑红色带有泡沫的酸臭液体流出,肿胀部位的肌肉多呈暗红色的坏死状。由于气体性的肿胀形成,肌肉纤维和肌膜之间会有裂隙,横切面呈海绵状。在实验室检测,可见气肿疽梭菌的菌体为两端呈钝圆的大杆菌。目前气肿疽在我国已经基本得到控制。

2 防治措施

(1)及时进行治疗。出现病牛应及时进行治疗,用丁胺卡那霉素15mg/kg体重颈部肌肉注射,每天上午、下午各注射1次,连续注射4~5天。也可以采用四环素等抗菌素大剂量静脉注射,或采取病愈牛血液加抗凝剂静脉滴注,每日1次,连续治疗4~5天。

(2)加强饲养管理,做好牛舍、饲养工具和周围环境的消毒工作。

(3)疫苗注射。用从病死牛身体中提取的病毒血清制成自家“牛巴氏杆菌蜂胶灭活疫苗”,对牛群进行注射,使其自身产生抗体,提高对病毒的抵抗能力。犊牛每头颈部肌肉注射2.5~3mL,成牛每头注射5~6mL。

3 注意事项

对饲养环境进行消毒。对家畜用过的器皿、水槽、窝棚和料草等定期进行更换和消毒。注意观察牛的状态,根据其变化及时调整饲养管理方式。饲养期间要定期进行药敏实验,这样既有利于前期疾病的预防,又有利于后期的疾病治疗,而且节省费用。从病死牛体内提取病毒血清,制成自家“牛巴氏杆菌蜂胶灭活疫苗”,对牛群进行注射,使其自身产生抗体,以提高牛对病菌的抵抗能力。发现病情及时向有关部门汇报,配合防疫站开展治疗,并对其他牛群及时做好预防处理。与此同时,相关部门也要根据牛巴氏杆菌病的疫情发展情况对养牛专业户进行知识培训,将该病的常见症状、成因、治疗和预防措施等知识传授给农户。

摘要:本文通过对巴氏杆菌病的病理进行剖析,探索了出牛巴氏杆菌病的防治方法。

上一篇:学习服装符号学的意义下一篇:青少年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