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生素的中国式滥用

2024-05-03

抗生素的中国式滥用(精选十篇)

抗生素的中国式滥用 篇1

1 抗生素滥用现象

抗菌药物的不合理应用表现在诸多方面:无指征的预防用药, 无指征的治疗用药, 抗菌药物品种、剂量的选择错误, 给药途径、给药次数及疗程不合理等。一般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 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要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 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 诊断不能成立者, 以及病毒性感染者, 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同时要尽早查明感染病原, 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 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的结果而定。因此住院患者在开始抗菌治疗前, 先留取相应标本, 立即送细菌培养, 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患者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 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 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 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 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 不需联合用药, 对于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一般需联合用药[1]。

2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2.1 产生耐药性

滥用抗菌药物最大的危害就是细菌对抗菌药物产生广泛而迅速的耐药性。滥用抗菌药物的过程就是培养耐药性细菌的过程。滥用抗生素, 很可能是救命药变成致命药, 细菌耐药性的产生和不断增加破坏生态环境, 严重威胁人类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

2.2 引起菌群失调

应用抗菌药物 (特别是广谱抗生素) 在杀灭致病菌的同时, 也会对体内的正常菌群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破坏人体内微生态环境的稳定, 引起菌群失调、二重感染和造成内源性感染 (医院感染) , 增加患者的痛苦, 延长住院时间, 增加病死率, 增加医疗费支出。

2.3 引起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发生

滥用抗菌药物会引起许多不良反应及药源性疾病发生。如肝、肾损害, 药物性营养不良等。抗生素会对免疫系统造成一些影响, 但几乎不会损害免疫力。很多药物都有引起白细胞减少的不良反应, 抗生素也不例外, 作为免疫防线一部分的白细胞减少之后可能引起免疫力下降。但是, 这种不良反应的发生率并不高, 即使发生也多为轻度减少, 不足以影响免疫力, 而且停药后就可以恢复。抗菌药物产生的不良反应大都具有渐进性、积累性, 故有隐蔽性, 一时难以觉察, 使患者病情加重, 甚至发生致残或致死。

2.4 资源的浪费

目前药费昂贵, 造成了患者不敢上医院求医, 宁可自己选药来吃的现象。而其中药费居高不下的主要原因就是抗生素的药价过高。目前国内外滥用抗生素的情况相当普遍, 我国住院患者的抗生素使用率高达80%, 远高于国际平均水平, 由此造成的机体损害及其它损失更是无法计算[2]。

3 抗生素滥用的原因

3.1 执行力度

目前政府已经出台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 但是各地医院是否执行了, 以及执行的力度如何, 并无相关的组织去认真检查和监管。并且即使违反了抗生素使用的规章制度, 也只是批评罚款了事。在我国其他行业也存在相同的问题, 并且一点也不比医疗行业轻。违反制度付出的代价太低导致制度失去威慑力和大家对他的敬畏。这是主要的原因。要求一个组织、团体和个人有道德一定要有制度的约束, 光靠说教和批评是无用的。

3.2 科学素养

目前医务人员对抗菌药物的了解还有待进一步提高。具备科学知识和具有科学素养是两码事, 具备科学知识只是指你知道科学知识, 但是却未完全按照科学知识的指导去行事, 具有科学素养是指具备科学知识并且能够自觉的本能的完全按照科学所推衍的原则去做。从医师来说, 就是医师都知道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相关规章制度, 但是对己对人都没有坚持原则, 往往看到很多医师自己感冒了也在输注抗生素。那么想不想使这种局面尽快彻底改观, 那么就看第一条执行的如何。中国有个奇怪的现象, 认为医疗改革只是卫生系统的事, 其实这是错误的, 医疗卫生是百姓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涉及面广泛, 需要政府层面参与监管。

3.3 按患者及家属要求用药

有的医务人员为了避免医患纠纷, 按患者及其家属的要求使用抗菌药物。因此就要求有机构去按照法律法规及时和准确去处置由此产生的医患问题和矛盾, 这样才会有人敢去做科学和正确的事情。

3.4 管理层方面

抗生素的合理应用是医院分级管理的基本内容, 一般由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医院感染管理科、药剂科等负责管理。从这些机构的设置上可以看出对合理应用抗生素的重视, 但实际工作中抗生素滥用现象却普遍存在, 表明这些管理机构并未发挥应有的作用。两个委员会实际上是一个松散的机构, 感染科和药剂科在怎样合理应用抗生素方面也无任何权威[3]。由于我国医院药师检查处方的职责不明确, 药师只是复核处方, 做到按方取药。近年来, 医院药剂科为保证合理用药, 也在设立临床药学服务项目, 但由于人员编制的限制和药师的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目前能有深度、有广度地开展临床药学工作的医院并不多。

3.5 药商导向作用

部分药品生产企业营销行为不规范, 生产厂家不正当竞争, 加之极个别的医务人员存在着医德医风问题, 导致抗生素使用的不合理。

3.6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

有一些深层次的问题, 如公立医院的补偿机制不完善, “以药补医”的机制仍然在医院里发挥着很重要的作用。

4 合理应用抗生素的几点建议

4.1 建立抗生素管理制度

4.1.1 成立工作组:

各医院应结合本院情况, 在医院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内成立合理使用抗生素的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该组拟定抗生素使用指南, 组织药房和微生物室定期检查, 调研和分析全院抗生素使用情况, 并对存在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医疗机构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定期讨论本院抗生素药物应用的品种, 选择疗效可靠、不良反应小、相对廉价的药物作为常规用药品种。暂停应用严重耐药的药物, 对于国内外新引进的抗生素, 必须经过商讨后方可使用。

4.1.2 制定标准度:

建立抗生素应用会诊工作制度以提高使用抗生素的准确度, 如疑难感染病例选择抗生素品种, 使用抗生素治疗后效果不显著, 可进行会诊, 会诊可多学科联合进行, 如临床药学室、细菌检验科及有关科室专家以及药事管理与药物治疗学委员会成员等。

4.2 学习抗生素合理使用知识

抗菌药物管理工作组要经常组织医务人员学习各种抗生素合理使用的知识, 为临床医务人员提供各种信息。临床医师在使用抗生素时, 应严格掌握抗生素的适应症和给药途径, 遵照有效、经济、安全的原则。清除重复用药现象。静脉滴注抗生素时, 应注意配伍禁忌和静脉滴注浓度、速度。护士要了解各种抗生素的药理作用和配制要求, 准确执行医嘱, 并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

4.3 药剂科制定制度

药剂科应建立各类抗生素的出入及消耗登记制度, 对抗菌药物实行分级管理, 还应定期将临床使用抗生素存在的问题, 及时反馈给临床医务人员。同时药剂科的临床药师、科主任等要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检查科室用药是否合理, 是否滥用 (根据全院用药情况趋势) 并进行上报。

4.4 检验科

检验科应连续进行微生物监测、报告, 对趋势进行分析上报。

4.5 医务处

医务处牵头收集药剂科、检验科及临床各科抗生素使用资料, 进行汇总报告, 对于抗生素滥用情况及时报告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

4.6 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

医院内感染管理委员会要定期公布主要病原菌及其药敏试验的统计资料。有条件的单位可报告其他病毒、真菌等感染情况。

参考文献

[1] 卫生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总后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S].卫医发, [2004]285号.

[2] 卫生部办公厅.关于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有关问题的通知[S].卫办医政发, [2009]38号.

滥用抗生素的危害视频 篇2

抗生素(Antibiotic),是抵抗致病微生物的药物.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微生物在生活过程中所产生的具有抗病原体或其他活性的一类物质.用于治病的抗生素除由此直接提取外,还可用人工合成及部分人工合成(称半合成抗生素)的方法制造而得.抗生素的用药范围很广,对许多微生物、衣原体、支原体、螺旋体以及其他致病微生物及恶性肿瘤细胞都有着抑杀作用,所以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人类战胜疾病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滥用抗生素的危害

各类抗生素临床上的合理应用定义

抗生素(Antibiotic)是微生物(例如:放线菌)的代谢产物或合成的类似物,在体外能抑制微生物的生长和存活,而对宿主不会产生严重的副作用。历史

1929年英国学者弗莱明首先在抗生素中发现了青霉素。来源

目前所用的抗生素大多数是从微生物培养液中提取的,有些抗生素已能人工合成。由于不同种类的抗生素的化学成分不一,因此它们对微生物的作用机理也很不相同,有些抑制蛋白质的合成,有些抑制核酸的合成,有些则抑制细胞壁的合成。用途

抗生素基本上可分为二大类,一为抑制病原的生长,一为直接杀死病原。可用于治疗大多数细菌感染性疾病。由于抗生素可使95%以上由细菌感染而引起的疾病得到控制,因此被广泛应用于家禽、家畜、作物等病害的防治,现已成为治疗传染性疾病的主要药物。抗生素还应用于食品保存,如四环素应用于肉类等的保存,制霉菌素应用于柑桔等的保存。利用四环素能与肿瘤组织结合的特性,可将这种抗生素作为载体以提高抗肿瘤药物的药效。抗生素虽然能有效地防治人类的疾病,但在临床使用上还存在着微生物对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如某些地方耐药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已达80%~90%,有些用药者对抗生素会产生过敏反应。分类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阿莫西林、阿莫仙)、苯唑青霉素等,一般具有疗效高,毒性较低等特点。

头孢菌素类:如头孢氨苄(先锋霉素Ⅳ)、头孢唑啉(先锋霉素Ⅴ)、头孢拉定(先锋霉素Ⅵ)、头孢呋辛(西力欣)、头孢曲松(罗氏芬)、头孢噻肟(凯福隆)、头孢哌酮(先锋必)等。氨基糖苷类: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妥布霉素、丁胺卡那霉素、新霉素、核糖霉素、小诺霉素、阿斯霉素等。

大环内酯类:临床常用的有红霉素、白霉素、无味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麦迪霉素、交沙霉素等。

四环素类:四环素、土霉素、强力霉、金霉素等。氯霉素类:如氯霉素、琥珀氯霉素、甲砜霉素等。林可酰胺类:包括林可霉素、克林霉素。

多肽类以及其它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多粘菌素E、磷霉素、制霉菌素等。

作用于G+细菌的其它抗生素,如林可霉素、氯林可霉素、万古霉素、杆菌肽等。

作用于G菌的其它抗生素,如多粘菌素、磷霉素、卷霉素、环丝氨酸、利福平等。抗真菌抗生素 如灰黄霉素。

抗肿瘤抗生素 如丝裂霉素、放线菌素D、博莱霉素、阿霉素等。

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抗生素如环孢霉素。杀菌作用

抗生素杀菌作用主要有4种机制

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会导致细菌细胞破裂死亡,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菌药物包括青霉素类和头孢菌素类,哺乳动物的细胞没有细胞壁,不受这些药物的影响。与细胞膜相互作用:一些抗菌素与细胞的细胞膜相互作用而影响膜的渗透性,这对细胞具有致命的作用。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有多粘菌素和短杆菌素。

干扰蛋白质的合成:干扰蛋白质的合成意味着细胞存活所必需的酶不能被合成。干扰蛋白质合成的抗生素包括福霉素类、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和氯霉素。

抑制核酸的转录和复制:抑制核酸的功能阻止了细胞分裂和/或所需酶的合成。以这种方式作用的抗生素包括萘啶酸和二氯基吖啶。抗菌谱

主条目:抗菌谱

抗菌谱(Antibacterial Spectrum)系泛指一种或一类抗生素(或抗菌药物)所能抑制(或杀灭)微生物的类、属、种范围。如青霉素的抗菌谱主要包括革兰阳性菌和某些阴性球菌,链霉素的抗菌谱主要是部分革兰阴性杆菌,两者抗菌谱的覆盖面都较窄,因此属于窄谱抗生素(Narrow Spectrum Antibiotics)。而四环素类的抗菌谱覆盖面广,包括一些革兰阳性和阴性细菌,以及立克次体、支原体、衣原体等,因此为广谱抗生素(Boad Spectrum Antibiotics)。抗药性

细菌对抗生素(包括抗菌药物)的抗药性主要有4种机制

使抗生素分解或失去活性:

细菌产生一种或多种水解酶或钝化酶来水解或修饰进入细菌内的抗生素使之失去生物活性。

如: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能使含β-内酰胺环的抗生素分解;细菌产生的钝化酶(磷酸转移酶、核酸转移酶、乙酰转移酶)使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失去抗菌活性。使抗菌药物作用的靶点发生改变:

由于细菌自身发生突变或细菌产生某种酶的修饰使抗生素的作用靶点(如核酸或核蛋白)的结构发生变化,使抗菌药物无法发挥作用。

如:耐甲氧西林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通过对青霉素的蛋白结合部位进行修饰,使细菌对药物不敏感所致。

细胞特性的改变:细菌细胞膜渗透性的改变或其它特性的改变使抗菌药物无法进入细胞内。

细菌产生药泵将进入细胞的抗生素泵出细胞:细菌产生的一种主动运输方式,将进入细胞内的药物泵出至胞外。使用原则 临床应用抗生素时必须考虑以下几个基本原则:

严格掌握适应证凡属可用可不用的尽量不用,而且除考虑抗生素的抗菌作用的针对性外,还必须掌握药物的不良反应和体内过程与疗效的关系。

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采用抗生素除病情危重且高度怀疑为细菌感染者外,发热原因不明者不宜用抗生素,因抗生素用后常使致病微生物不易检出,且使临床表现不典型,影响临床确诊,延误治疗。

病毒性或估计为病毒性感染的疾病不用抗生素抗生素对各种病毒性感染并无疗效,对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给予抗生素治疗是无害无益的。咽喉炎、上呼吸道感染者90%以上由病毒所引起,因此除能肯定为细菌感染者外,一般不采用抗生素。

皮肤、粘膜局部尽量避免反应应用抗生素因用后易发生过敏反应且易导致耐药菌的产生。因此,除主要供局部用的抗生素如新霉素、杆菌肽外,其它抗生素特别是青霉素G的局部应用尽量避免。在眼粘膜及皮肤烧伤时应用抗生素要选择告辞适合的时期和合适的剂量。*严格控制预防用抗生素的范围在下列情况下可采用预防治疗:

风湿热病人,定期采用青霉素G,以消灭咽部溶血链球菌,防止风湿热复发。

风湿性或先天性心脏病进行手术前后用青霉素G或其它适当的抗生素,以防止亚急性细菌性心内膜炎的发生。感染灶切除时,依治病菌的敏感性而选用适当的抗生素。战伤或复合外伤后,采用青霉素G或四环素族以防止气性坏疽。

结肠手术前采用卡那霉素,新霉素等作肠道准备。严重烧伤后,在植皮前应用青霉素G消灭创面的溶血性链球菌感染。或按创面细菌和药敏结果采用适当的抗生素防止败血症的发生。

慢性支气管炎及支气扩张症患者,可在冬季预防性应用抗生素(限于门诊)。

颅脑术前1天应用抗生素,可预防感染。

抗生素的中国式滥用 篇3

患者是重症监护病房一名年仅21岁的女孩,刚刚接受了肺移植,但医生就在她的胸水和痰液中发现了高度耐药的鲍曼不动杆菌。

刘正印说,它能抵抗我们手头的几乎所有抗生素。这种微生物仅对一种名叫多粘菌素的药物敏感,但由于对肾脏有严重的损伤,早已退出市场。

事实上,即使能找到多粘菌素,刘正印也不敢用,因为病人恰巧患有肾功能衰竭。“拿到化验报告后,我边看边问自己,还有什么办法能对付这种‘超级细菌’呢?”这位传染病专家回忆说。

所谓“超级细菌”,是指那些几乎对所有抗生素都有抵抗能力的细菌,它们的出现恰恰是因为抗生素的使用。

刘正印说,这名携带“超级细菌”的患者,在13岁时就被诊断出肺部囊性纤维化——这是一种极易受到细菌感染的疾病。因此,在过去的八年,“她一直在反反复复地使用各种抗生素”。大量的抗生素虽然杀死了无数试图侵蚀女孩的细菌,但也“锤炼”出了不再害怕它们的“超级细菌”。

“超级细菌”的诞生

这已不是刘正印第一次遇到“超级细菌”了。他说,如今“超级细菌”的名单越来越长,其中,最著名的一种是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简称MRSA)。

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常见的病菌,可引起皮肤、肺部、血液、关节感染。当年,弗莱明偶然发现青霉素时,用来对付的正是这种病菌。

MRSA对许多抗生素都有耐药性,进化出来后,以惊人的速度在世界范围内蔓延。据估计,每年大约有数十万人因此而住院治疗。

中国尽管到了20世纪70年代才发现MRSA,但这种“超级细菌”蔓延的速度却十分惊人。1978年,医务人员在上海抽检了20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分离出的MRSA还不到5%。“而现在,MRSA在医院内感染的分离率已高达60%以上。”这意味着,在医院的病人体内,有超过六成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难以杀灭的MRSA。

事实上,医院正是“超级细菌”产生的温床,因为那里使用抗生素频率与强度最大。在中国住院患者中,抗生素的使用率达到70%,外科患者更是几乎人人使用,比例高达97%。

“由于缺乏相关知识,人们常认为抗生素就是退烧药、消炎药。能用高档的就不用低档的,能合用几种抗生素就不单用一种,能静脉滴注就不口服。这些做法无不助推了‘超级细菌’的肆虐。”卫生部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监测中心顾问专家、来自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抗生素研究所的张永信教授惋惜地说。

与此同时,不论是医生还是患者都乐意使用新型、广谱抗生素,而这些本来是应该用于严重感染、挽救患者生命的。

耐药性越强,意味着感染率和死亡率越高。北京大学临床药理研究所教授肖永红等专家调查发现,在住院的感染病患者中,耐药菌感染的病死率(11.7%)比普通感染的病死率(5.4%)高出一倍多。也就是说,如果你感染上耐药菌,病死的几率就增大了一倍。

据推算,2005年全国因抗生素耐药细菌感染导致数十万人死亡。

抗生素无处不在

抗生素,中国人习惯叫“消炎药”,作为家庭的最常备药,人们只要有点儿头痛发热,都会习惯性地吃上几片。

肖永红认为,中国是世界上抗生素滥用最严重的国家。由于抗生素滥用,在中国细菌整体的耐药率,要远远高于欧美国家,大约在45%左右。

上海市长宁区中心医院妇产科主任左绪磊说,因为分娩感染,妇产科长期以来都是抗生素滥用重灾区。根据他们科室多年来的监测显示:目前青霉素的耐药性几乎达到100%,在这种情况下还使用抗生素,除了浪费钱财,并无其他意义。

与此同时,抗生素在养殖业中的应用突飞猛进。“在中国,每年有一半的抗生素用于养殖业。”肖永红说。然而,这些药物并非用于治疗生病的动物,而是用于预防动物生病。另外,在饲料中添加抗生素,可以促进动物生长,这已是养殖业内通行的做法。

但这样做的后果是,在农场周围的空气和土壤中、地表水和地下水中、零售的肉和禽类中,甚至是野生动物体内到处都充斥着抗生素。这些抗生素可以通过各种途径,在人体内蓄积。它不仅会导致器官发生病变,而且能把人体变成了一个培养“超级细菌”的小环境。现在有许多携带“超级细菌”的患者,既没有传染病史,也没有住过医院,病因十分蹊跷,“这很可能与环境有关”。

60年来,中国的药品种类从400多种猛增到7000种左右,不少医生对一些抗生素使用的基本原则还都没了解,特别是在基层。

然而,有些医生过度使用抗生素并不是因为知识欠缺,而是由于各种压力。肖永红说,中国的医院50%左右的收入来自于药品,而抗生素占所有药品收入的25%左右。多开抗生素,就意味着广开财路。与此同时,老百姓把它看成“万能药”,他们甚至会主动要求医生多开一些,大部分医生都会满足患者的要求。因此,中国抗生素滥用的根本原因,是制度缺陷、监管不力。

滥用抗生素的现状及其对策 篇4

关键词:滥用抗生素,现状,对策

抗生素的主要作用在于抑制、杀灭病原菌, 自从1928年Fleming发现青霉素以来, 抗生素一直被广泛使用。随着医药技术的快速发展, 新型抗生素层出不穷, 为人类防病治病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然而, 抗生素药品也是一把双刃剑, 用得恰当可造福于人类, 用得不当也可危害人体健康和生命。是药“三分毒”, 说的就是这个道理;当前各级医疗机构和患者自行滥用抗生素的情况实在令人担忧。

1滥用抗生素的现状

1.1 诊断不明而不对症使用抗生素

抗生素是指某些微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产生的具有抑制或杀灭其他微生物作用的产物。简单的按抗菌谱分类: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革兰氏阴性细菌, 广谱抗生素等。此分类的关键是细菌, 也就是说对细菌性感染的疾病有效, 但现在的临床实际使用中并非如此。如单纯性感冒、带状疱疹、乙型流感、腮腺炎等疾病在发病初期由于诊断尚不明确, 很多医生均首选抗生素治疗, 其结果是瞎子点灯白费蜡。

1.2 给药途经不合理而滥用抗生素

笔者曾与一位年过七旬的老医师交谈关于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问题, 老医师讲:“我们六七十年代治病用药有句口头语, 小病大病, 一般都用磺胺嘧啶, 实再不行才用盘尼西林 (青霉素) ”。由此可见, 当初对抗生素使用是慎之又慎, 而现在是本可口服抗生素或肌注抗生素的统统改为静脉输液抗生素, 尤其对小孩患病用药更为突出。特别近几年来门诊治疗室肌注抗生素的患者每天是寥寥无几, 急诊患者的输液率几乎百分之百, 是否每个患者均需要输液抗生素的确是值得我们医务人员深思的一个问题。

1.3 超剂量用药而滥用抗生素

药物代谢过程是:药物进入人体通过吸收、分布、代谢、排泄四个阶段, 计算出药物的表面分布容积, 制定和调整给药方案、给药途径、给药剂量, 对疾病的预防和治疗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但现实中县级以下医疗单位的药师只有被动发药的义务, 没有主动给药的权利, 一切医生说了算, 势必导致给药剂量较大, 甚至超量使用, 笔者曾随机抽样100张使用抗生素的患者处方, 其中极限用量有10张, 超量使用有4张, 这可说明医生是急功近利, 急于求成, 而把药物蓄积的毒性淡忘了。

1.4 越新型的抗生素临床医生越滥用

滥用抗生素的直接后果就是培养细菌的耐药性, 使耐药菌株越来越顽固。难治的感染性疾病越来越多, 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从表面上看, 广谱抗生素的疗效越来越差, 一度被视为神奇的抗生素正在失去它们对抗疾病的威力, 医生面对如此窘迫唯一的办法是使用更新型的抗生素,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研究所的专家惊呼:“目前细菌的变异速度与新型抗生素的面市之比为6:1, 无论怎样加快研究新型抗生素也赶不上细菌的变异速度。”如此下去, 总有一天细菌感染性疾病将无药可治。

1.5 多联合用而导致滥用抗生素

在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滥用抗生素的现象更为严重, 基本不按抗菌谱分类用药, 能用窄谱抗生素即可有效的疾病, 偏用新一代或高级广谱抗生素代替;用一种抗生素可达疗效的, 却将几种抗生素联合使用, 可谓“飞机、大炮一起上”, 直追求短期效果和自得经济效益, 双联甚至三联使用大剂量抗生素的现象频频发生, 导致患者菌群失调, 病情越治越重, 转入上级医疗单位后发现此情况, 停用抗生素后稍加调整, 便不治而愈, 劳民伤财的事真叫人疼心。

1.6 患者盲目自购药品而导致滥用抗生素

目前, 药品零售药店在市场上星罗棋布, 客观上为方便群众购药起了积极作用。但在执行法律法规方面存在明显不足,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于1999年6月11日发布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局令第10号) 第二条明确规定:“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 [1]本办法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另外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第26号令《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18条又再次强调“药品零售企业应当按照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分类管理规定的要求, 凭处方销售处方药。经营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的药品零售企业, 执业药师或者其他依法经资格认定的药学技术人员不在岗时, 应挂牌告知, 并停止销售处方药和甲类非处方药。”[2]然而, 在零售药店能执行此规定的又有几家呢?无论是抗生素和其他处方药基本上是有买必卖, 采取变通销售, 先卖药, 后补处方, 甚至推荐购买, 典型的是当买感冒药时均推荐一二种抗生素, 名曰:防止上呼吸道感染。有多少患者能知道, 抗生素对病毒毫无效果, 就是极少数人知道, 也是知其然, 不知其所以然, 实事求是的讲这是滥用抗生素的最大误区。

综上所述:笔者曾经与同学同仁分别在省、市、县、乡、村五级医疗单位就抗生素使用情况做一次联合调查, 分别随机抽样各100张门诊处方, 统计结果令人惊心, 省级26%, 市级34%, 县级42%, 乡镇71%, 村卫生室86%。根据此情况用统计学原理画一正态分布图, 完全是“宝塔形”, 就是说越是基层单位使用抗生素频率越高, 如果从就医对象和年龄结构分析, 后果更严重, 已经到了杞人忧天的地步。无怪呼专家疾呼, 滥用抗生素, “无疑是对整个民族的犯罪”。

2滥用抗生素的原因

2.1 医疗单位缺少合理使用抗生素制约机制

二十世纪初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及相关专家学者频频发出呼吁:要正确合理使用抗生素, 也采取了各种论坛讲座方法大力宣传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危害及后果, 举例说明了现实危害和次生危害, 然而收效慎微, 原因何在?笔者认为是缺少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抗生素使用规范, 更没有制定一套必须执行的制约机制, 也就是说没有在制度与机制上行成强有力的防止滥用抗生素的举措和制度, 光靠论坛讲座解决不了现实状况。

2.2 执业医师医疗水平良莠不齐, 尤其乡级以下医疗单位

卫生资源配资不合理这是不争的事实, 尤其人才方面在乡镇卫生院更为突出, 一个乡镇卫生院甚至连一个大专毕业生都没有。他们治疗原则很简单。今天这种抗生素不行, 明天再换一种, 后天再换另一种, 三天不行转诊上一级医疗单位。不转诊你说怎么办?连做简单的药敏试验的设备都没有。所以说乡村医疗单位是滥用抗生素的主阵地。

2.3 医疗单位和药品零售企业的自身经济利益加速滥用抗生素

“民以食为天”这是永恒的真理。医院要生存、医生要吃饭, 地方财政投入严重不足, 怎么办?势必从患者要看病的身上打主意。新特药价高利大这是不争的事实, 业内人士人人皆知, 往往患者在医生诱导下, 虽然价格高些但效果好、见效快, 患者只好舍财止痛, 所以, 新型抗生素一面市在临床上就大量使用, 在药品零售企业推广使用的力度更大, 这其中的奥妙不言而喻。

2.4 患者对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缺乏正确认识

随着医药知识的广泛普及, 患者对小病自购药品, 自行治疗的频率越来越高, 到了药品零售企业购药只要说明症状, 店员推荐的药品有数十种, 在自认为反正比去医院看病购药便宜少麻烦的思维指导下, 盲目购药, 那么抗生素便是推荐的首选药物。抗生素的使用, 真正按规定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并在药师指导下使用的所占比例极小。零售药店的推销原则:就是吃不好、当时也吃不坏, 其后果反正当时看不见摸不着, 哪里知道潜在的严重后果。

2.5 动物饲料中大量添加抗生素

广谱抗生素有抑制杀灭细菌的作用被广泛认识后, 多渠道广覆盖地使用抗生素不得不说是一种抑制细菌生长的方法, 养殖业在饲料中掺入抗生素以防禽畜瘟疫效果相当不错。通过这一举措养殖户的农民的确增产增效。但是残留在动植物之中的耐药变异菌种却因食物而转移人体之中, 积蓄危害的后果是难以估算的。

2.6 深恶痛绝的广告宣传

广告是商品经济的产物, 伴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不断发展, 也是商品竞争的体现, 其目的是唤起需求、引起兴趣、加速流通、扩大市场。然而一些不法商家为了达到自身经济效益, 不惜违规, 甚至违法, 把只能在专业报刊上发布的处方药抗生素也拿到广播、电台上做起了广告宣传, 更不谈什么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购买了。典型的事例, 治疗性病, 使用某某抗生素保证“一针见效, 永不复发”, 简直神奇到极点, 灵丹妙药。那些形象代言人更是到了令人发指的地步, 浑身的铜臭味叫人深恶痛绝。

3对滥用抗生素问题的对策

滥用抗生素所产生的过敏和毒性反应, 将诱发人体菌群失调和二重感染, 其次生危害甚至使人的五官、肝、肾等器官带来不可逆转的损害, 对此, 笔者提出如下对策:

3.1 制定强有力的抗生素使用规范和使用原则

临床上使用抗生素已今非昔比, 如何根据药代动力学的原理, 以恒速恒量给药既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又防止滥用抗生素带来不必要的毒副作用, 需要卫生主管部门牵头由医师和药师共同研究制定一套抗生素使用规范和使用原则;根据疾病和细菌种类确定抗生素的用法用量, 尤其需要规定的是:需要与不需要, 窄谱与广谱, 单联与双联或多联的使用标准, 明确各级医师对抗生素使用的用药目录, 刚性规定哪一级医师只能使用哪一些抗生素, 严禁越权越范围使用, 从机制上制约滥用抗生素现象发生。

3.2 强化药师给药制度

在用药时, 尤其是在危急患者进行药物治疗时, 需要制定一个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案, 这个方案的前提是“以效应为目标”。但在治疗实践中由于专业特长的不同, 往往医生考虑的给药途径和给药量与药师考虑的给药方法有明显的差异。所以, 大力发展和推广临床药学势在必行, 建立血药浓度监测及细菌耐药监测系统, 开展耐药机理研究, 探求防止细菌产生耐药性的措施, 制定耐药菌所致感染的有效治疗方案, 对临床合理用药给予积极指导, 药师应介入临床, 参与查房、会诊, 与医师共同制定个体给药方案, 指导合理用药, 会对滥用抗生素问题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加强乡村两级医疗机构执业医师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专业培训

在前述中调查100张门诊处方, 在乡村两级医疗单位门诊患者使用抗生素频率分别是71%和86%, 基本上形成只要看病都用抗生素。从处方分析中发现只要静脉注射治疗的100%使用抗生素, 形成无论什么病离开抗生素到了无药可治的地步。奇怪乎?否!原因无非两条, 一是对合理使用抗生素缺少理论基础, 对抗生素的药代作用和不良反应及次生危害没有正确认识。二是缺少系统的学习培训, 尤其对新型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不慎了解。所以, 各级卫生主管部门应本着关系民族和民生问题定期开展专业培训, 从根本上提高其业务水平, 以达到合理使用抗生素的目的。

3.4 加强药品零售企业销售抗生素的管理

国家药品监督管理局 (局令第10号) 发布的《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处方药必须凭执业医师或执业助理医师处方才可调配、购买和使用”, 此办法自2000年1月1日起就执行了。九年多来究竟执行如何呢?此规定在药品零售企业是大打折扣, 为了他们的经济利益, 有买必卖, 甚至推销抗生素, 根本无视法律法规。对此, 药品监管部门也采取了必要的措施, 进行了认真检查, 但监督部门的人力、财力、物力毕竟有限, 还远远跟不上面广量大的药店“游击战术”;就是当场查到违规销售处方药, 按照《药品流通监督管理办法》第四章法律责任, 第三十八条规定:“药品零售企业违反本办法第十八条第一款规定的, 责令限期改正, 给予警告;逾期不改正或者情节严重的, 处以一千元以下的罚款。”这样轻微的处罚根本解决不了问题, 应当严查重罚, 令其本利无归, 才能达到对子孙后代负责的目的。对一些屡查屡犯的零售药店可以采取停止销售甚至吊销许可证方能予以抵制。

3.5 坚决禁止饲料中用抗生素作为添加剂

在动物饲料中禁止用抗生素作为添加剂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抓饲料生产企业, 对其深入宣传饲料中加入抗生素的危害, 尽量晓知以理, 动之以情, 使其深明大义。另一方面建议有关专家学者积极探索用其他没有副作用的微生物作为添加剂, 以达到动植物防病治病的目的。就是允许的兽用抗生素也要合理使用。

3.6 坚决杜绝媒体对抗生素功效宣传, 误导消费者

2001年1月2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和国家工商总局联合发出《关于加强处方药广告审查管理工作的通知》规定4月1日以后抗生素类药品一律不得在大众媒体上发布。虽然此项规定以达八年之久, 但是有些媒体以经济指标承包完不成任务为由, 继续顶风违法违规, 甚至“打游击战”, 查时就停, 不查又广, 广大患者深受其害, 监管部门查处分开, 有检查权的单位无处罚权, 有处罚权的单位不检查, 相互推诿, 广告检查员深受其罪。对此, 各级地方政府必须痛下决心, 采取强有力的手段, 坚决禁止, 方可造福一方百姓。

事实上遏制滥用抗生素问题已成为全社会必须关注的问题, 而且其危害今天就能够知道明天的后果, 倡议全社会有识之士赶快亡羊补牢吧。

参考文献

[1]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处方药与非处方药分类管理办法》 (局令第10号) 第二条1999年6月11日

抗生素及糖皮质激素的滥用 篇5

一.抗生素

抗生素(antibiotics)是微生物(细菌、真菌和放线菌属)的代谢产物,它的分子量较低,低浓度时能杀灭或抑制其他病原微生物。近年来,随着抗生素品种增加,抗生素的使用日益广泛,已成为各级医疗单位最常用的药物之一,由此导致的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甚至滥用,正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并带来严重的后果。由于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所导致的耐药病原菌的增加不仅使医疗费用增高,而且使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增加。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已经成为一个广泛的社会问题。

1.滥用情况分析

1.1把抗生素当作“常规武器”

有一些医生和患者总是把“炎变”和抗生素连在一起,处方时常把抗生素当作首选的常规武器,狂轰滥炸。其实许多炎变和细菌并无关系,如扭伤引起局部肿胀是无菌性炎症,一般感冒许多是病毒性感染,连慢性支气管炎和支气管哮喘也不都是细菌引起的,使用抗生素应在有细菌感染时才有意义。没有细菌感染时用抗生素,无菌可抗,而患者往往付出巨大的代价。1.2 把抗生素当作“预防药”

所谓抗生素的预防用药,指的是针对可能发生的感染扩散或病原体入侵,即在病原体构成全身性感染的威胁时,所采用的主动治疗,而不是为了怕发生感染和为了放心所采用的所谓的预防用药。而现在有些医生不管有菌无菌,只要患者来到医院,就用抗生素“预防”继发感染,但这种预防性用药极易产生耐药性。1.3 加大剂量,“多多益善”

有的患者为求速效,擅自增加药量。但是药效学研究证明,不是所有药 物的剂量和效应都是成正比的,相反,许多药物加量后毒副作用相应增加,有的还会产生积蓄中毒,这样到适得其反了。1.4 实行“大包围”治疗方式

有的医生对抗生素的抗菌机制认识不清,无药敏作指导,又急于求成,就实行大包围治疗方式多种抗生素联合使用,认为药物品种越多,保险系数越大,总有一种药物是对症的。但是,这样的“大包围”治疗方式不但对疾病的治疗起不到积极作用,还会导致菌群紊乱、耐药细菌增加或严重的二重感染,往往较难治愈。1.5长期用药,“打持久战”

有的慢性病病程较长,用药时间也相对长一些,但长期服用一种药会 对身体产生危害,如长期服用四环素、磺胺类药物可对肝脏产生损害;服用阿司匹林易导致出血性中风和胃溃疡,并且在同一病房内医院流行菌株在抗生素的压力下容易产生耐药性,还会造成新的感染。1.6 药物配伍混乱

抗生素之间或与其他药物配伍不合理,往往造成两药作用的相互拮抗甚至发生危险。如β-内酰胺和双歧杆菌活菌制剂联用,前者为杀菌剂,后者为活菌剂,两药同时使用前者使后者的疗效降低,所以两者应该分开服用。此外,如果患者使用茶碱缓释片,同时口服大环内酯类或者喹诺酮类抗菌药,后者使茶碱缓释片代谢减少,导致茶碱药物浓度增高,引起中毒,甚至死亡。1.7 药物用法不合理

临床上较常见的以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头孢曲松钠除外),大部分是1天1次给药方法,这种给药方法是不正确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为繁殖杀菌药,除少数品种外,大多半衰期短,静滴后血药浓度下降很快,较难维持有效血药浓度,若采用1天1次静滴,每次2-3 h,使致病菌每天有很长一段时间不接触抗菌药物,继续得到繁殖,而成熟的细菌,β—内酰胺类药物又不易将其杀灭,结果使有效的抗生素未能发挥应有的疗效.既达不到治疗目的,还易产生细菌耐药,客观上造成浪费。

1.8 随“症”服药

有的患者常自备一些抗生素在家,只要身体不适,就服用一些抗生素,症状减轻就停用。还有的患者对医生缺乏信任,不如实向医院陈述病情,点名用药,不遵医嘱,不按疗程、不懂科学用药知识,任意更换药物品种,随意增加药物剂量或者缩短用药间隔,重复用药等,一般1天应用3次的药物,他们不是按照间隔8小时来用,而是跟随三顿饭来服,这样既产生耐药性,又易耽误病情,是十分有害的。

2.抗生素滥用的后果

1.1耐药菌株的广泛产生

由于微生物突变,再加上广泛使用抗生素的选择作用,因而形成了耐药菌株,对原来敏感的抗生素不再敏感或敏感度大大降低,所以在正常使用的剂量范围内不再有效。根据目前对耐药性的研究,细菌的耐药性可由其遗传信息“传染”给敏感细菌,使这些敏感细菌也成为耐药菌株,而造成耐药性菌株的播散。此外,过去认为不易产生耐药性的细菌,近年来也产生了耐药性,并成为全球性的问题.因此,专家呼吁要制止抗生素的滥用。1.2严重的毒副反应

在使用抗生素时,常发生毒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损伤听神经及肾脏,引起耳鸣,甚至耳聋及肾功能衰竭。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四环素可影响儿童牙齿的发育。喹诺酮类可引起中枢神经系统反应及影响生长期的骨骼发育等。1.3 过敏反应

很多抗生素均可引起过敏反应,如药物疹、药物热等,但最严重的是过敏性休克,如抢救不及时可致死亡。引起过敏性休克最多见的是青霉素。但其他抗生素也可引起过敏性休克。根据近年的临床报道,庆大霉素、头孢菌素类亦可引起过敏性休克。因此,在不需要使用抗生素时不要使用。以免发生意外。1.4 二重感染

在目前临床治疗中往往采用几种抗生素联合应用或采用广谱抗生素,因而使体内的敏感细菌均被杀死或抑制,使一些不敏感的微生物开始大量繁殖,在体内造成菌群失调,称为二重感染。由于不是敏感的微生物,所以常用抗生素往往无法控制,引起严重后果。其中最常见的为真菌和耐药菌的感染。1.5 经济损失

广谱抗菌药物长期应用,影响机体免疫防御功能,造成=重感染,病人花销了高昂的医疗费用来治疗疾病,还有大量出口产品因抗生素含量超标而被退回销毁或转内销,使国家、企业造成名誉上及经济上的损失。

二.糖皮质激素

糖皮质激素(glucocorticoid)是由肾上腺皮质中束状带分泌的一类甾体激素,主要为皮质醇(cortisol),称其为“糖皮质激素”是因为其调节糖类代谢的活性最早为人们所认识,该激素分泌受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TCH)调节。糖皮质激素类药物根据其血浆半衰期分短、中、长效三类。短效激素包括:氢化可的松、可的松。中效激素包括:强的松、强的松龙、甲基强的松龙、去炎松。长效激素包括:地塞米松、倍他米松等药。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具有抗炎、抗过敏、抗毒素、抗休克、免疫抑制等多种作用,临床应用非常广泛,特别是在病情危急的情况下,及时合理应用,可发挥其独特的治疗作用。但是,临床上滥用此类激素的情况比较严重,不仅造成了药物浪费,而且导致发生各种不良反应。

1.药理作用

对代谢的影响:糖皮质激素对糖、脂肪、蛋白质、核酸、水和电解质等代谢均有影响;允许作用:即为其他激素发挥作用创造有利条件;抗炎作用;免疫抑制作用;抗毒素作用;抗休克作用;对血液和造血系统的作用;退热作用;增强应激功能;对中枢神经系统的作用。

2.滥用情况分析

1.1常规用作解热药以降低体温

由于糖皮质激素能抑制下丘脑对热原的反应,并且能抑制白细胞致热原的生成和释放,因此具有解热作用。但它并无杀菌能力,如果是由某种病原体引起的发热,此时治疗的主要目标是消除病原体而退热,应该使用足量的抗生素作基本治疗。否则将导致炎症扩散,感染加重,发热也不能控制。临床上已有发热性疾病滥用糖皮质激素导致严重后果的报道,应该引以为戒。1.2用于预防输液反应

有些医生经常在静脉滴注或静脉注射液中加入地塞米松、氢化可的松,利用其抗过敏作用,预防和减轻输液反应。但是这些激素本身也有致过敏的情况,且以过敏性皮疹最常见。1.3误把激素作为抗生素使用

这种情况在上呼吸道感染治疗中最为常见。糖皮质激素类药物可以抑制炎症期的渗出,也可抑制炎症后期的增生,加之具有抗毒素和抗休克作用,因此在急慢性感染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但是激素类药物对病原微生物并无抑制作用,且由于其能抑制免疫反应,降低机体防御功能,反而使潜在的感染病灶扩散,以至增加治疗的难度,甚至造成严重的后果。1.4作为改善胃肠功能的药物使用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能增强消化腺的分泌功能,使胃酸和胃蛋白酶分泌增多,可提高食欲,促进消化。但大剂量应用会加重或诱发溃疡,还可影响糖、蛋白质和电解质的代谢,对生长发育、伤口愈合等也有不良影响。1.5滥用于慢性疾病

如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慢性肾炎、肾病综合征、椎间盘突出等,这类疾病的病程较长,需长期治疗,故滥用情况尤为突出。1.6局部治疗滥用

外用糖皮质激素如氟轻松软膏等,有止痒、抗炎消肿、抗增生作用,治疗某些皮肤病效果显著,但使用不当会使皮肤萎缩干裂、毛细血管扩张,出现深色红斑、环状斑块或丘疹、渗液、脓疱、溃疡、脱屑、鱼鳞样改变、多毛症及皮炎等不良反应。

3.滥用的后果

3.1 库欣综合征:长期超生理剂量应用可引起水、盐、糖、蛋白质及脂肪的代谢紊乱,表现为向心性肥胖(俗称满月脸、水牛背)、痤疮、多毛、无力、低血钾、浮肿、高血压、糖尿等。

3.2 诱发感染加重:在临床实践中,人们往往求效心切,把激素当成“退热药”,结果患者表面上解除了发热,但感染却扩散,病情进一步发展或在病毒感染的基础上并发细菌感染、真菌感染等; 3.3 诱发或加重消化性溃疡。

3.4 由于水、钠潴留和血脂升高,可引起动脉粥样硬化和高血压。3.5 由于促进蛋白质分解和抑制其合成,增加钙、磷的排泄等,导致骨质疏松、肌肉萎缩、伤口难愈合等。

3.6 抑制生长激素的分泌和负氮平衡,导致生长发育迟缓。3.8 可诱发或加重神经精神病。

3.9股骨头缺血性坏死:长期使用激素引起脂肪肝及高脂血症,来源于中性脂肪的栓子易黏附于血管壁上,阻塞软骨下的终末动脉,使血管栓塞造成股骨头无菌性缺血坏死。

4.合理应用原则

4.1 严格掌握适应症

糖皮质激素类药物主要用于严重感染并发的毒血症、急慢性肾上腺皮质机能减退、脑垂体前叶机能减退、自身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疾病、各种原因的休克及肾上腺次全切除术后的替代疗法。4.2 严格掌握禁忌症

肾上腺皮质功能亢进、高血压、胃及十二指肠溃疡、角膜溃疡、心力衰竭、精神病、肥胖性糖尿病、慢性营养不良等患者应禁忌。此外,病毒性感染、不明原因发热、不明原因腰腿痛者应慎用。4.3 合理选择,足量足疗程

根据疾病的性质、病情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激素,并安排好用法、用量及疗程。在抢救严重危及生命的适应症时,用量要足;为使患者及时度过危险期,可采用短期冲击疗法,病情稳定后务必逐渐减量;对停药后易复发的疾病,疗程一定要足;可短期用药者应避免长期应用。采用激素治疗的过程中,还应注意观察疗效和副作用、并发症,以便及时调整剂量,早作处理。4.4 及时应用其他辅助药物

如果需要长期使用糖皮质激素,应及时给予促皮质激素,以防肾上腺皮质功能减退,同时给予补钾、补钙,并限制钠盐的摄入量。4.5逐渐减量

应逐步减量停药,以防引起旧病复发或出现肾上腺皮质萎缩和功能减退。

5.结语

滥用抗生素的现状和危害 篇6

抗生素滥用的现状

凡超时、超量、不对症使用或未严格规范使用抗生素,都属于抗生素滥用。目前,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滥用抗生素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使用量、销售量排在前15位的药品中。有10种是抗生素。我国的门诊感冒患者约有75%应用抗生素,外科手术则高达90%。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中国住院患者抗生素药物使用率高达80%,其中使用广谱抗生素和联合使用两种以上抗生素的占58%,远远高于30%的国际水平。每年有约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由此造成的机体损害及其它损失更是无法计算。

目前,全球因感染造成的死亡病例中,呼吸道疾病、感染性腹泻、麻疹、艾滋病、结核病占85%以上,引起这些疾病的病原体对一线抗生素药物的耐药性几乎是100%。如果不解决抗生素滥用的问题,医生可能面临病菌治疗束手无策的局面。

抗生素滥用的危害

细菌产生耐药性

第一次用药可以把细菌杀死,第二次细菌可能只受一点损伤,以后再用药就基本不管用了,这就是耐药性。20年前,一般感染肌肉注射就可以,青霉素约用20万至40万单位,可如今用青霉素静脉滴注,一次用800万单位,是原来的20多倍才能见效。近年来,我国广谱、高效的抗生素使用量逐年增加,可是感染性疾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没有明显下降。这说明病原菌的耐药性越来越强。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由于广谱抗生素的大量使用,真菌感染和菌群失调的发病率也明显增加。从细菌的耐药发展史可以看出,医学工作者开发一种新的抗生素一般需要10年左右的时间,而一代耐药菌的产生只要2年的时间,抗生素的研制速度远远赶不上耐药菌的繁殖速度。

在畜牧业中过度使用抗生素也是细菌耐药的重要原因之一。全球每年生产的抗生素中有一半用于动物饲养,其目的是预防动物的感染和促进生长。如我们吃的鸡、鸭、鱼等,人们通过食用这些使用过抗生素的动物间接服用了抗生素,同样会产生细菌耐药。近年来,发达国家意识到在动物饲料中添加抗生素的危害性,开始立法禁止在动物饲料中使用抗生素。但欧盟的科学家披露,即使如此,美国生产的抗生素还是约有70%用于动物。

大量耐药菌的产生,使难治性感染越来越多,治疗感染性疾病的费用越来越高。如果不予控制,21世纪人类将会面临更多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还会不断出现新的传染病暴发流行。世界卫生组织曾发出警告,滥用抗菌药将使人类回到无抗菌药的时代。

引起不良反应

抗生素在进入人体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会引起很多的不良反应。我国每年有20万人死于药品不良反应,在医学上,他们被称为“药源性致死”。也就是说,他们不是病死的,而是吃药吃死的。这当中40%死于抗生素的滥用。据2006年4月央视《每周质量报告》披露,中国每年有8万人直接或间接死于滥用抗生素,中国7岁以下儿童不合理使用抗生素造成耳聋的数量多达30万,占总体聋哑儿童的30%~40%。

许多抗生素都会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比如,青霉素过敏可导致过敏性休克甚至死亡;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易造成儿童的耳聋,并且对肾脏也有一定的损害;四环素类抗生素能与新形成的骨、牙中所沉淀的钙结合,造成四环素牙;氯霉素可引起再生障碍性贫血,引起灰婴综合征;喹诺酮类抗生素影响儿童骨骼发育等等。此外,抗生素对消化系统、造血系统、神经系统等都有一定的不良反应。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一定要了解病情和药物过敏史,尤其是老人、孕妇、婴幼儿或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在应用抗生素时,应严格把握用药的品种和剂量,切勿滥用。

造成资源浪费

抗生素滥用问题是世界范围内的问题。比如有些发热患者把抗生素看做是“万能退热药”,即使明知是病毒感染引起的感冒,也使用抗生素(抗生素对病毒和非细菌感染性疾病无效);有些医生盲目选择价格昂贵和新的广谱抗生素,忽视价廉有效的抗生素;外科手术预防用药时,术前应用过早或术后停药过晚;在无菌手术、麻疹或小儿上呼吸道病毒感染时,也应用抗生素预防感染等等,这样做不仅浪费药品。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有时还得不偿失,造成细菌耐药或双重感染。

药品不是商品,“便宜没好货”的规律并不适用于药品。只要使用得当,几分钱一片的药也能达到药到病除的疗效。

抗生素的滥用及注意事项 篇7

关键词:抗生素,滥用,注意事项

抗生素在我国临床感染性疾病的医药史已经作为一种很平常的药物来辅助治疗, 目前所知的抗生素类别就多达150多种, 因此, 医师以及需要用到抗生素的相关人员需要提高对抗生素的认识, 避免出现滥用的现象[1]。

1 我国使用抗生素的现状

抗生素发挥作用的原理是根据活性的一类次级或者是高等的动植物在活动过程中产生的一种代谢产物, 携带着一定的抗病原体, 这种化学物质可以通过代谢的方式干扰其他细胞原有的发育功能。在我国当前使用临床抗生素的情况下, 主要是通过化学制剂半合成或者合成以及利用微生物培养液来提取培养物的方式获得所需物质。

据相关权威数据统计显示, 我国抗生素类药物的使用情况不容乐观。首先是抗生素在各级医院临床的应用中使用的比率过高, 普遍在70%以上, 甚至几乎在所有外科患者的治疗中都使用过抗生素, 应用率非常高。有30%的抗生素用在了预防感染上, 更令人难以置信的是, 每年有多达6500多吨的土霉素和1000多吨的金霉素用于预防动物的细菌感染, 换言之, 人类所知的所有抗生素在农业领域都投入了使用。

2 抗生素滥用造成的危害

抗生素滥用, 另称过度使用抗生素、抗生素误用, 是指在使用超过规定量的抗生素药物, 对个人以及公众的健康安全造成严重的影响的一种行为。在当今的社会中, 抗生素的使用已经呈现越来越普遍和严重的程度, 带来的威胁也越来越超过人们的预想, 继而产生了超级细菌感染, 多重的抗药性已经危及无害细菌的生存空间, 造成宿主的生命影响。

虽然抗生素在治疗危及生命和的严重的传染病细菌感染中非常必要和重要, 但是其相关的抗生素滥用已经造成了细菌抗药性的恶果。由于抗生素的过度使用, 特别是在儿童中耳炎病例中, 已经产生了超级细菌, 这种细菌对抗生素是完全抵抗的。现在提出杜绝滥用抗生素的原因之一就是由于重复使用一种抗生素可能会使致病菌产生抗药性。医师们通常建议做细菌培养并作药敏试验, 根据药敏试验的结果选用极度敏感药物, 这样就避免了盲目性, 而且也能收到良好的治疗效果[2]。

抗生素处方不适当和过量地使用抗生素使得细菌的抗药性助长了。例如把氟喹诺酮做为首选抗生素的普遍误用导致了细菌的敏感性降低, 这对某些严重的细菌感染有重要影响, 比如与囊肿性纤维化相关的感染中, 喹诺酮类是其中少量存在的一种抗生素。

我国在满足自身抗生素使用的数量之余仍然大量出产, 是抗生素生产大国, 也是抗生素使用大国。据卫生部监测细菌耐药的结果表明, 我国医院1年使用的抗菌药物就占全部药物的75%左右。医院的抗生素在英美等国家中的使用率仅为23%左右, 和我国的使用量相比是小巫见大巫, 目前还没有哪个国家的抗生素使用率可以和中国的相比, 尤其是在中国的妇产科和外科患者中, 抗生素的使用率几乎是100%。在我国细菌感染性疾病占全部疾病较高比率的患者中, 有80%的治病原因可以归结为抗生素的滥用, 每年有数以万计的人死于这一原因。我国越来越成为滥用抗生素的受害者, 如果不及时分清楚好抗生素在医学中的使用情况, 就只能导致异响有意义的研究带给人类的反而是危害。

3 使用抗生素的注意事项

抗生素的滥用给国家、社会和人民带来了很大的危害, 特别是对于接受抗生素治疗患者来说, 这种行为已经威胁到自身的安全, 存在着很大的隐患。因此, 要从各个方面加以了解抗生素在使用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3.1 国家需加强对抗生素的使用监察力度

作为一个生产和使用抗生素的量较大的国家, 抗生素的滥用应该从根源抓起, 出台严格的法律法规。

近年来, 国家也加大了对于滥用抗生素的法律法规约束, 相应的限制不合理使用、规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制止滥用的专项整治的方案, 以及在随后的意见征求稿中也体现了对于临床药物的管理要求, 可见国家对于抗生素的滥用打击的力度已经加大。

国家的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达到抑制抗生素在市场中的过度使用情况, 特别是在医院的处方中, 对于抗生素的需求会有更明显的下降趋势。据医学界的学者们研究表示。特殊级抗生素和限制级抗生素的使用量会因此产生45%左右的降幅。市场的需求量也会受到一定的影响。到时将会受到影响最大的就是在处方药中使用最大的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抗耐药复方制剂和四代头孢类将会是这场整顿抗生素滥用的当头炮。

3.2 医院需提高医师的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

一些医师没有将抗生素、消炎药和抗菌药的使用情况区分清楚, 甚至一味为了患者的早日康复将两种或者3种药品混合使用, 很容易没有产生帮助的作用反而会加重患者的副作用。在临床上, 抗生素主要是消灭因炎症而引起的微生物, 针对的对象是炎症。而抗菌药是对于细菌感染起作用的, 适用的范围很固定。出现这些情况的原因就是由于相关医师在专业素质和道德素养上不合格, 对于患者来说是一种不负责任[3]。

因此, 加强医师的专业素养, 提高其道德素养。我国的临床药师的培养还处于初级阶段, 力度远远不够, 没有形成一定的规则体系。针对这一现象, 医院应及时组织及时的专业素质培训, 澄清在抗生素上的一些使用误区, 科学有效地处理抗生素的使用。

3.3 增加普通群众对于抗生素的认识

普通百姓接触抗生素的机会大部分是在接受治疗的时候, 往往是只能按照医师开的药方来服用药物, 因此, 一旦出现抗生素的滥用的情况, 就会带给患者精神和身体上的双重痛苦。因此, 加强普通群众对于抗生素的认识, 就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负面的影响出现, 保障消费者的权益。

参考文献

[1]崔力, 高杰, 姚东宁.关于抗生素滥用问题的思考[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 (下) :847.

[2]樊亭亭.我国抗生素滥用规制研究[S].南京:南京中医药大学, 2012.

抗生素滥用与细菌耐药的对策 篇8

1 细菌的耐药机制

由于抗生素的使用,造成了抗生素的选择压力,诱发了细菌的基因突变,使带有抗药基因的细菌更容易生存,抗生素效价降低。细菌对抗生素耐药的机制有以下几方面:

1.1 细菌改变细胞膜结构,对抗生素效价降低

细菌细胞膜有许多膜孔蛋白,抗生素与这些蛋白结合后被转运到细胞内,发挥抗菌作用。当细胞编码这些蛋白的基因发生突变后,细胞膜对抗生素的通透性降低,产生耐药现象。

1.2 细菌产生灭活酶和钝化酶,使抗生素失活

革兰阳性菌与革兰阴性菌可编码青霉素酶,水解青霉素类抗生素。

1.3 改变了抗生素结合点,降低了抗生素的灵敏度

如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由于产生了新的与青霉素结合蛋白PBPs2a,它与青霉素的亲和力很低,使β-内酰胺类抗生素效价降低。

1.4 主动外排系统,降低细胞内抗生素的浓度

细菌主动外排进入菌体的药物是获得耐药的重要机制,这种机制在大环内酯类、四环素和喹诺酮类抗生素常见,其中革兰阴性杆菌对喹诺酮类和大环内酯类抗生素,金黄色葡萄球菌对四环素、铜绿假单胞菌存在4种泵出系统,对大多数抗生素耐药。

1.5 细菌对抗生素耐药可以由染色体介导和质粒介导

质粒介导的细菌耐药由于可以在不同菌中间传播,对细菌耐药有重要意义。

1.6 细菌生物被膜的形成,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原因有: (1) 细菌生物被膜可减少抗菌药物渗透; (2) 吸附抗菌药物钝化酶,促使抗菌药物水解; (3) 细胞生物被膜下细菌代谢低下,对抗菌药物不敏感; (4) 生物被膜的存在阻止了机体对细菌的免疫力,产生免疫逃逸现象,减弱机体免疫力与抗菌药物的同杀菌作用。

1.7 药物作用靶位的改变

菌体内有许多抗菌药物结合的靶位,细菌通过靶位的改变使抗菌药物不易结合。

1.8 感染病灶中氧化还原电势和pH与药物的关系

当感染灶中处于低氧或无氧状态时,氧化还原电势降低,可抑制粒细胞吞噬功能,影响氨基糖苷类抗感染药的主动转运过程。氨基糖苷类在无氧情况下即无活性,pH下降亦可抑制粒细胞吞噬功能。pH小于6时,大环内酯类、亚胺培南等抗菌活性均受到抑制。

1.9 药物作用靶酶或靶蛋白被修饰或改变所发生的细菌耐药性

有些细菌可获得一种能够编码产生新的抗感染药物作用靶酶的基因,这种具有新特性的靶酶与抗生素亲和力往往比正常靶酶的亲和力要低得多。

1.1 0 代谢途径或代谢状态改变

生长中需要加胸腺嘧啶的营养缺陷型突变株,可通过得到的底物及改变代谢途径对甲氧嘧啶和磺胺耐药。代谢状态的改变也可引起耐药。如呈休眠状态菌或营养缺陷菌可出现对多种抗菌药物耐药。

2 细菌耐药的危险因素

研究表明,抗生素的滥用有助于细菌对抗生素形成耐药。抗生素的滥用包括:

2.1 经验性使用抗生素,致使病菌产生耐药或中度敏感如果抗生素对细菌不敏感或中度敏感,就不能达到控制感染的目的,还容易使病原菌暴露在抗生素中,导致细菌耐药。

2.2 对于未确诊为细菌感染者使用抗生素许多感染患者可能为病毒感染或真菌感染,在未查明感染原因之前,使用抗生素会破坏人体内寄生的正常菌群,同时会使一些条件致病菌成为致病菌并产生耐药。

2.3 抗生素用量不足,治疗间隔时间太长

2.4 滥用抗生素及不当的药物联用

广谱抗生素对革兰阳性和阴性菌都有作用,在未查明致病菌的情况下对控制感染有一定作用。然而广谱抗生素没有选择性,一旦细菌对广谱抗生素耐药,容易造成交叉耐药,产生严重后果。

3 控制细菌耐药的措施

3.1 抗生素循环给药,减少细菌耐药

是基于改变抗生素可以减少细菌的选择压力,而减少对抗生素的耐药。实验发现,当头孢他啶/环丙沙星轮换用于控制革兰阴性菌感染时,呼吸器相关的肺炎发病率显著下降,同时耐药革兰阴性菌的发生率也减少。随后不同的研究表明,抗生素循环用药可以减少医院的死亡率,同时细菌对循环的抗生素的耐药性增大,说明抗生素循环给药的选择用药也要慎重。

3.2 开发相对或绝对对β-内酰胺酶稳定的抗生素

3.3 不耐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可以阻止细菌酶合成的抗生素联合应用

耐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不耐酶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合成联合应用作用机制为一种抗生素起抑酶作用,另一种抗生素发挥抗菌作用,但由于抑酶所需药物浓度很大,故其抗菌效果有时难以预测。

3.4 β-内酰胺酶抑制剂的开发研究

作用机制是与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结合使之灭活。有些抑制剂本身也有一定的抗菌作用,同时与某些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又有类似的药代动力学,故产生复合抗生素具有较好的抗耐药菌作用。

3.5 防止耐药基因播散

细菌对抗菌药物的耐药性可以是先天的或基因突变产生的,但引起耐药菌的流行主要是外源性获得耐药,如带有耐药基因的质粒或转座子在细菌间的传递。质粒可通过结合噬菌体转导、转化而在细菌间传播。复杂的含耐药基因转座子带有转位酶、溶解酶和他们的抑制物的基因,可随机转位插入复制体或任意位置而导致细菌产生耐药性。因此,对于耐药细菌的感染,应注意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避免或减少医原性交叉感染。

3.6 其他

耐药监测网,掌握本地区、本单位重要的常见致病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变迁,为临床选用抗生素提供参考。

加强药政管理,规定抗菌药物凭处方供应,避免滥用抗生素。保障药品质量,选择优质药品投入临床。

参考文献

[1]李建华, 宋丰贵, 王华.肽类抗生素选择性作用机制研究进展与评价[J].中国新药与临床杂志, 2008, 27 (1) :41-46.

[2]崔立杰.抗生素滥用的危害与合理使用[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7) :68.

[3]赵珠祥, 夏红梅.抗生素药物临床应用调查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 2008, 46 (9) :98-99.

[4]王飞, 程立华, 张卫东.抗生素不合理应用1例浅析[J].中国现代医生, 2007, 45 (2) :52.

抗生素的中国式滥用 篇9

1 无指征使用抗生素, 治疗无效, 延误病情

对感冒患者, 有些医生盲目给予抗生素治疗, 加重病情。我们常说的感冒指上呼吸道感染, 70%~80%是由上呼吸道病毒引起, 而所有的抗生素药物对病毒是无效的, 特别是在病情感染早期, 大量使用抗生素不仅控制不了病情, 导致病毒继续繁殖, 进而使体内菌群失调、还会产生过敏反应, 如药物热、皮疹等, 同时引发细菌产生耐药性。这类不合理用药主要发生在小诊所、基层医院及门诊部。

误把抗生素作为预防感染用药。许多无菌手术, 譬如腹股沟疝修补术, 甲状腺、乳腺等手术, 术后应用抗生素防感染都是不恰当的。如单位一位职工做腰椎间盘突出手术, 为预防感染, 医生给他用了大剂量的抗生素, 引起腹泻。而后医生又用抗生素止泻, 结果腹泻越来越厉害, 生命垂危。后经专家会诊认为是由于滥用抗生素导致的“抗生素相关性结肠炎”。由此可见, 抗生素起不到“防患于未然”的作用, 所以, 必须控制抗生素的应用。

日常生活中经常发生的局部软组织的瘀血、红肿、疼痛、过敏反应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药物性皮炎以及病毒引起的炎性反应都不宜使用抗生素来进行治疗。即使是有些手术需要预防性应用抗生素, 时间也不宜过长。其用药时间依病情而定。术后延长给药时间, 可明显改变感染菌对抗生素的敏感度, 导致急性耐药株产生。

2 对抗生素的选择、给药途径有误

用药前未做细菌培养与药敏试验, 未针对病原菌使用敏感的抗生素, 该用窄谱的抗生素时却使用广谱抗生素, 盲目使用抗生素不仅延误病情, 而且造成一定的浪费。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不用广谱的, 能用低级的不用高级的, 用一种能解决问题的不用两种, 轻度或中毒感染一般不联合使用抗生素。

不应不考虑药物动力学性质, 不易透过血脑屏障的药用来治疗中枢的感染性疾病;原本是胃肠道的感染性疾病, 却利用静脉滴注给药都是常识性错误。忽视知识更新, 对各类抗生素的抗菌谱作用机制、本地区耐药菌株动向、药动学、药效学特点 (哪些为浓度依赖性抗生素?哪些为剂量依赖性抗生素) 不了解是滥用抗生素的一个重要原因。

3 使用抗生素体内菌群失调造成二重感染

人体内存在大量正常有益菌群, 这些菌群互相制约, 保持体内的生态平衡。抗生素在拮抗细菌时, 不分致病与否, 只要敏感全部消灭或抑制, 尤其是长期或大剂量使用抗生素, 一味追求高新品种, 不合理联合用药, 可使那些不敏感的细菌大量繁殖, 正常菌群被破坏, 从而引起二重感染。如四环素、头孢菌素、氯霉素等, 可引起细菌间正常菌群平衡破坏, 出现白色念珠菌及抗球菌的繁殖, 引起继发性二重感染, 如鹅口疮、霉菌性阴道炎等真菌感染, 不仅给患者带来痛苦, 也增加了经济负担。

4 抗生素药物可引起胃肠道反应、毒性反应、过敏反应

在抗生素的不良反应中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症状, 如食欲不振、恶心呕吐、腹胀、腹痛和腹泻等。在静脉滴注红霉素之前0.5 h口服常规剂量的思密达等黏膜保护剂, 可解除红霉素的胃肠道刺激。

常见抗生素可引起神经系统、造血系统和肾脏的损害。对神经系统有损害药物有氨基甙类抗生素, 如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 对血液系统有损害的药物有氯霉素、头孢类抗生素, 对损害肝脏的抗生素药物有四环素、利福平、头孢类等。

大多数抗生素药物均可引起不同程度过敏反应, 青霉素的过敏反应可迅速出现胸闷、呼吸困难、出冷汗、血压下降, 甚至危及患者生命。

综上所述, 滥用抗生素有助于致病耐药菌的出现, 这些耐药菌对用于治疗的抗生素不产生反应, 由此产生感染, 不易医治。滥用抗生素会破坏自然界的生态平衡, 其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 如果不予以控制, 人类将面临更多致病菌引起的感染性疾病, 不断出现新的传染病爆发流行。为了我们健康, 呼吁人们不能乱用抗生素, 严格掌握正确使用抗生素的原则, 对症合理使用抗生素, 防止滥用。

参考文献

[1]汤光, 李大魁.现代临床药物学.化学工业出版社, 2003:96.

浅谈抗生素的合理使用以及临床滥用 篇10

抗生素归结起来主要分为七大类: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大环内酯类、四环素类、林可霉素类、氯霉素类以及多肽类抗生素。因此, 在使用抗生素时首先要了解各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作用特点、抗菌谱范围以及它的不良反应。只有了解了所使用的抗生素特性, 才能有针对性的开立处方。合理使用抗生素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严格掌握适应证、禁忌证, 密切观察药物的不良反应 (毒副作用) 。

(2) 严格掌握抗生素联合用药和预防用药的指征。

(3) 尽量根据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和抗菌谱针对性应用抗生素。

(4) 制定个体化的给药方案, 必要时进行血药浓度监测。

(5) 抗生素的应用应控制在50%以下, 感染标本送检率力争达70%以上。

(6) 注重药物经济学, 最大限度地降低病人的药物费用支出。

世界卫生组织 (WHO) 推荐医院使用抗生素率为30%, 英美等发达国家一般使用率在22%~25%之间, 我国卫生部要求医院使用抗生素率为50%以内。近5年来我国医院使用抗生素率实际保持在70%~80%之间, 抗生素类药物的费用占全部药费的40%左右 (国外一般在15%~30%) 。医生在治疗感冒患者过程中, 使用抗生素的情况是:城市占到70%, 农村占到85%~92%。在我国使用抗生素的人群中, 有33%左右的患者根本不需要使用抗生素, 大约50%以上的患者用了后并未起到治疗作用。儿科医院静脉应用抗生素也呈现出逐年增加的趋势:1996年注射用抗生素消耗金额占全部抗生素消耗金额的46.7%。而2001年上升到53.6%, 据统计, 仅超前使用第三代头孢菌素, 全国一年就多花掉7亿多元。

抗生素滥用已经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 究其原因主要在使用上存在以下几个误区:

误区一:感冒就用抗生素。感冒患者到医院就诊, 由于病毒和细菌都可以引起感冒, 医生不管你是病毒性的感冒还是细菌性感冒, 一般都给你使用抗生素治疗, 殊不知, 抗生素只对细菌性感冒有效, 而上呼吸道感染80%~90%是由病毒引起的感染, 这时使用抗生素是没有用处的, 是浪费也是滥用, 这是目前不合理使用抗生素的主要表现。

误区二:抗生素等于消炎药。抗生素不直接针对炎症发挥作用, 而是针对引起炎症的微生物起到杀灭的作用, 消炎药品是针对炎症的, 但大多数人却误以为抗生素可以治疗一切炎症, 实际上抗生素仅适用于细菌引起的炎症, 而对病毒引起的炎症无效。如果用抗生素治疗无菌性炎症, 这些药物进入体内后将会抵制和杀灭人体内有益的菌群, 引起菌群失调, 从而引起“二重感染”。

误区三:广谱抗生素优于窄谱抗生素。使用抗生素的原则是能用窄谱的就不用广谱、能用低级的就不用高级、能单一抗生素解决的就不用联合用药或者说轻度和中度感染一般都不使用联合用药。在没有明确病原微生物时可以使用广谱抗生素, 但如果在明确了致病微生物时最好使用窄谱抗生素, 否则容易增强细菌对抗生素的耐药性。

误区四:使用抗生素的种类越多越好。在不掌握致病微生物的种类和不了解联合用药后产生的效果时, 一般来说都不提倡使用联合用药, 因为联合用药可以增加一些不合理的用药因素, 比如说经济利益的促使, 导致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和滥用, 也会带来了一系列的不良反应。

据药学工作者统计:约60%~70%的情况表现为无关作用;约20%~25%的情况表现为增强作用;约10%~15%的情况表现为拮抗作用。

误区五:抗生素可预防感染。抗生素只适用于细菌和部分其他微生物引起的炎症, 对病毒性感冒、麻疹、腮腺炎、伤风、流感等患者的治疗是有害无益的。没有预防感染的作用, 相反长期使用抗生素会引起细菌耐性的产生。

误区六:一旦有效后就停药。抗生素的使用是有疗程的, 用药时间不足, 有可能导致达不到治愈的目的, 即使已经好转的病情也可能因为残余的细菌作怪导致反弹。

误区七:最贵的就是最好的。随着经济的发展, 患者常常会要求医生用新药、贵药、见效快的药, 不求最好, 但求最贵。为了迎合市场的需求, 厂家在抗生素剂型、包装、名称等方面都做足了文章, 所以在使用抗生素背后隐藏着一条见不得人的“利益链”。

误区八:输液更加快捷有效。滥用抗生素注射剂在我国普遍存在, 尤其突出在儿科, 目前大多数医院儿科门诊应用抗生素的途径多为静脉滴注给药。据报道, 儿童输液量可占门诊输液总量的93.7%, 其中使用抗生素可占儿童输液量的97.3%, 甚至达100%。造成此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医、患儿家长往往对滥用抗生素的危害性认识不足, 习惯将静脉给药作为首选, 认为这样可省了口服喂药的麻烦。

摘要:为了提高临床医生对抗生素的认识, 结合理论和实践, 提供目前在临床上使用抗生素的一些方法和应该注意的事项。

上一篇:电视新闻画面细节下一篇:ATC凸轮机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