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2024-05-07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精选十篇)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篇1

一、认识物理实验的重要性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老师要认识到物理实验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多做物理实验, 这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做实验的过程中,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的趣味性, 产生对科学的向往。学生在实验中, 自然会发现物理知识, 在物理实验中, 学生得到的物理知识不一定是正确的, 老师要加以引导。俗话说得好:“眼过千遍, 也不如手过一遍。”学生亲自动手做实验, 学生的印象就会深刻, 从而掌握知识。因此, 老师要把物理实验放到第一位, 多鼓励学生做实验, 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发散学生的思维。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 让学生也认识到实验的重要性。

二、实验探究要注重几个环节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 老师要给学生明确实验的步骤: (1) 提出问题; (2) 假设猜想; (3) 设计实验; (4) 提取实验数据; (5) 分析数据; (6) 得出结论。这是很重要的, 让学生养成正确地做实验习惯。现在的教学中, 老师都鼓励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由此可见, 发现问题才是学生是否能学好的重要一步。同样, 在物理实验中提出问题也是很重要的, 学生能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也是学生进步的体现。所以, 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 老师要设计一些有趣的情境, 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对那些不可思议的物理现象产生浓厚的兴趣, 会进一步激发他们探究的欲望, 从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在做实验的过程中, 老师要纠正学生做实验中的错误, 并在学生身边加以辅导、说明, 以便于做完实验学生能得到比较准确的实验数据, 学生能理性地分析数据, 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三、把物理实验引入课堂

适当地将物理实验引入课堂, 可以有效地提高初中生对物理的兴趣。例如, 在教学“天平的使用”时, 让学生进行操作, 让学生懂得物理并不是一门纯理论的学科, 从而使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得到相应地提高, 由于传统教学中, 只是老师在讲台上进行演示, 学生在下面进行观看, 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下, 学生不能仔细观察实验现象, 对于理论知识无法正确理解, 且学生的动手能力无法得到提高。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在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时, 应当让学生自己动手, 自己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通过实验证明, 最后得出正确结论。

四、以学生为本,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课堂上老师要以学生为本, 从学生的利益出发, 为学生着想, 首先让学生自己发现问题, 再让学生自己做出猜想, 设计实验方法, 然后独立做实验, 根据实验数据进行分析得出实验结论。做实验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许学生能从老师的演示实验中看出实验的缺陷, 学生还可以和老师交流, 分析改进实验, 让学生更容易从实验中得出结论。

五、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

在我们的生活中合作无处不在, 到处都有合作, 有合作才有进步。在学习中更需要有这种合作意识, 合作学习更能激发学生的兴趣, 在一起合作探究学习, 让学生体验到自主学习的乐趣, 还可以欣赏到其他学生的才能, 取长补短, 弥补自己的不足。合作不仅可以让学生学到知识, 还能增进学生之间的友情,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同时还能发散学生的思维, 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 提高学生的创新精神。

在我们的生活中, 物理现象无处不在, 老师要把物理与生活联系在一起, 从生活中发现物理, 提高应用能力。在新课改的背景下, 老师要注重把物理实验引进课堂中, 老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做实验, 这样可以发散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课余时间, 老师可以和学生设计物理游戏, 让学生感受到物理学习的乐趣。同时, 老师还要注意,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 老师要引导学生, 让学生在课堂上自由发挥, 让学生脚踏实地, 实事求是, 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精神。

摘要:在现在的物理考试中, 物理试题特别灵活, 重在考查学生的思维。观察物理试题就会发现, 实验题越来越多, 而且占的分值也比较大, 这影响着学生的物理成绩。在初中的物理教学中, 老师要改变那种死板的教学模式, 不要只是教学生物理知识, 要重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老师应该要求学生亲自做实验, 探究分析物理问题, 这样学生才能找到学习物理的乐趣, 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必须改变旧的教学模式, 把物理实验融入物理教学中, 多让孩子亲自去做实验。

关键词:初中物理,实验,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宋克冰.浅谈新课程理念下的初中物理探究实验教学[J].云南教育 (中学教师) , 2008 (06) .

初中物理教学心得 篇2

要学好物理课,首先要重视各学科的横向关联作用,比如:语文的阅读能力就直接影响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对物理概念的理解程度;数学知识在物理课中有目的迁移应用就是物理学习中的计算能力。第二要重视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要有意识、有目标的培养自己的观察能力和实验操作能力,以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第三要重视在群体学习过程中树立独立思考、分析、归纳结论的意识,要自我培养良好的独立作业能力。第四要重视探索自己学习道路上的未知领域,学会科学的探索,严谨的分析是打开未知领域之门的金钥匙。

下面就如何学好初二物理提出几项建议:

1.学会使用物理课本初中物理课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是什么?初二物理课要学习初中物理课程中的哪些部分?物理课上老师会先讲些什么、后讲些什么?对新开的一门课程,同学们的脑海中会有一连串的问号,并且很想知道答案。这并不难,随着学习进程每个问题都会得到答案。关键是作为学生,是被动地等待答案,还是主动地探求去寻找答案,对!当然是做后者。开学初,每位同学都会得到各学科的课本,初二的学生手中自然就会比初一时多出我们需要的《物理》课本。打开课本,同学们的某些浅显问题的答案就在眼前。物理课本是我们学习物理的依据,是同学们学习物理的向导。同学们要学会通过课前看物理课本而了解上物理课时老师要讲的内容,知道上物理课时,针对所学环节听什么,使学习过程是有目的的行为。通过课中随着老师的引导看物理课本,达到认知知识、理解知识要点的目的。通过课后看物理课本,达到复习巩固知识,学会初步应用知识解答问题的目的。物理课本中有大量的依据物理现象进行分析推论物理结论的课文,同学们认真阅读后会发现,这些课文不仅能使你们浅显地认识物理知识,还会使你们很好地组织出解答物理问题的论述语言,这是解答物理简述题的语言之源。在我们学习了一些可用数学表达式书写的物理规律之后,同学们会在物理课本中阅读到一些典型例题的解题分析、解题过程。这是解答物理计算题的范例,要很好地阅读、细心地反复阅读,这是分析能力、综合应用知识能力的良好培养过程,这个过程,可以使同学们对物理计算题的解题能力提高,书写格式掌握,收到水到渠成的效果。物理课本中有一些引导同学们思考的小标题和小实验的课题,在学习时间宽松时不妨读一读,它会使你们眼前一亮。同学们的物理思维会得到扩展,对知识的理解会深化。

2.明确学习目标,注重理解物理概念做任何事情都要有预期目标和要达到的目的,否则会迷失前进的方向,学习知识亦如此。青少年时期的初二学生有着广泛的好奇心,但好奇心再多、再强也无法取代学习目标。每位同学要很好地把握自己的好奇情感,使之转化为求知的欲望,然后理智地确定全学期的总体学习目标,针对物理课各章节的局部学习目标和平时各节课、各知识点的细节学习目标,使自己的学习过程是有序而行。在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学习是重要的,也是困难的。因为每一个物理概念的建立,每一条物理规律的认知,都需要由知道上升为理解,才能达到应用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解答问题的目的,这在学习过程中是非一日能完成的。同学们在学习每一个物理概念、物理规律时,要使自己由“机械记忆”转为“意义记忆”,最终上升为“逻辑记忆”。俗话说得好:概念通了,一通百通。就是说:知识的学习中,概念的学习是最重要的,因此,同学们在物理知识学习过程中,一定要重视各章节中物理概念的学习,要特别注重理解每一个物理概念,每一条物理规律。

3.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探寻好的学习方法。在初中物理课的学习过程中,良好学习习惯的自我培养是十分重要的,近期作用是可以使自己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中,远期作用是使自己具有自主的继续学习能力。初中物理课的学习,同学们第一要学会“预习”,并且有意识地培养预习习惯。预习要达到的目的有:知道未来要学习的内容;明确将要学习的知识中,哪些部分已基本明白,哪些知识要在上课时聆听老师的讲解。第二要学会“有目标、有重点的听课”,这一点是跟预习密不可分的,只有预习的目的真正达到了,才能使听课时做到“有目标、有重点”。第三要学会独立完成作业,这里所讲的独立完成作业,不单纯指不抄他人的作业,而且是指做作业时不对照课本、不对照课堂笔记写作业。是指独立完成作业的能力,是要在同学们在独立完成作业的过程中不断培养自信。在不断培养自己的良好学习习惯的同时,寻找一种优良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是同学们不能忽视的。所谓好的学习方法,要有两个适合:一适合所学的学科;二适合使用学习方法的人。物理是一门以实验现象为基础的学科,这就要求学习物理的同学要学会观察物理现象,善于有目标地观察物理现象,并学会依据物理现象,结合已有的物理知识分析、归纳得出结论。具体的学习方法会因人而异,每个同学要在认真的学习过程中去探求。基本原则是:学会有意识、有目标地观察,丰富个人的感性认知;把握好学习过的“预习、听课、作业”的三个环节;定期进行所学习知识的小结或总结。

初中物理教学中的几处心得 篇3

关键词:想象力;逻辑思维;动态;抽象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9-224-01

物理作为八年级新开设的一门学科,学生普遍感到很难学,在学到力和电的知识就更困惑,缺乏方法和理解力。我想正值青少年时期,生理心理正处于发育的高峰,他们的思维方式也逐渐在转化,小学期间主要接受的是形象思维和直观的图表数的认识,而到初中学习物理有时需要的是抽象逻辑思维更多了,甚至还要想象动态的画面分析一些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做思维转换的训练,物理是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多做一些实验和多媒体动画展示,下面就教学过程中比较抽象学生难掌握的几处分析一下。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了世界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许多物理现象是动态的过程,而学习的知识不管是文字还是图片都是静态的,如果不能通过想象还原动态的过程,许多现象就无法被学生接受。我们也可以通过作图来还原动态的画面,在介绍杠杆平衡条件时,就需要把静态的画面想象一下,杠杆绕着转动的那一点就是支点,然后画出力的作用线作出力臂,运用平衡条件解决问题。

力对于初中生来说并不陌生,但他们的认识只是表面感性的并不深刻,而力又是看不见摸不着抽象的,容易混淆不同的力和平衡力相互作用力之间的关系等等。许多学生也搞不清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在他们看来物体向何方向运动就受到该方向的力,速度为零时就不受到力,也就是课本中阿里士多德错误的观点,认为物体的运动需要力的维持,而忽略了摩擦力的作用。力对物体运动状态的改变是需要过程的,以后的动量定理就说明了这个问题,力的方向与物体运动方向并无确定关系,是与速度的改变方向一致,这就是高中阶段学习的内容了,所以初中生学习这块内容就感到很困难的。

在学习牛顿第一定律时,我们就是以实验为基础进行科学的想象得到结论,假象小车滚到光滑的水平面上没有了摩擦力,它就会做匀速直线运动了,当然这一运动状态是抽象出来的,需要用多媒体把这一过程呈现在学生的眼前,这里就需要学生发挥想象的空间,懂得物体的运动其实不需要力的维持,继而说明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

想象能力在光学中也是需要的,我们知道光在同一种均匀介质中沿直线传播,如果介质不均匀就会沿曲线传播了,继而想象从一种介质到另一种介质是不是发生偏折了,在介绍光的反射,我们也可以让学生想象一足球踢到墙壁时的情景,理解反射定律就容易了。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需要用想象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分析归纳的能力也不可缺少的。

热学中,学生都知道可以通过热传递和做功改变物体的内能,但在分析具体问题时还不清,一般物体温度升高内能增加,而物体的内能增加温度是否一定升高呢?要搞清楚这个问题,在学习物态变化时就要知道晶体熔化和液体沸腾时的特点。特此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了:“晶体熔化时需要吸收热量,而之前吸收的热量是为了升高温度,熔化过程中为什么温度不变呢?因为这是吸收的热量是改变物质状态的,物质由固态变为液态更活泼了,需要吸收更多的热量。”从化学角度说,就是分子间的作用力发生了改变,所以,等质量的零摄氏度水比冰内能要多,冰熔化水的过程中内能是增加了但温度却不变的。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篇4

一、提升演示实验趣味性,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常言道: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初中物理教学是物理教育的启蒙阶段, 初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是兴趣广泛、好奇心强、求知欲旺, 往往渴望从物理实验现象中发现和感知神奇。我们要充分利用学生这一心理, 在课堂上有意识地设置和安排一些生动、有趣的实验,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

二、优化演示实验方法,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新时期教育的重要目标。在新课标的要求下,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以课本为依托, 适当地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鼓励学生积极开展实验探究活动,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其目的就是使实验现象更明显, 更容易观察, 更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更能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通过对实验进行改进和创新, 让学生自主运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 对物理实验进行观察、分析、综合, 解释实验结论。

三、引导学生思考实验, 培养学生思维能力

准确而有效地进行课堂演示实验, 既能为培养学生实验技能起示范作用, 又能启发学生思维, 培养学生观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中的演示实验是根据课程标准对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要求和教材重点而设置的, 因此教师应力求做到准备周密, 演示有效。实验前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实验时要求学生认真观察操作步骤, 记录实验现象;实验完成后还要要求学生积极思考问题。教师在演示实验中, 要做到操作规范、现象明显、表述精准, 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思维。

四、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 培养学生实践能力

我认为最佳的教学途径是让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 变验证性实验为探索性实验。中学物理课堂演示实验可分为验证性实验和探索性实验, 而大部分是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对知识的正确与否加以验证, 巩固和加深对基本规律和基本原理的认识。但是, 对学生在学习物理的科学方法和科学态度方面不能得到锻炼, 也不利于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 而探索性实验对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创造能力、自学能力、观察实验能力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有独到的作用。正如爱因斯坦所说:“对真理的探索比占有更加宝贵”。?因此, 在教学中可把一些验证性的实验变为探索性的实验, 尽量再现实验的设计过程, 多让学生想想:“为什么要这样做?”“换种方法行不行?”以此渗透物理思想, 启迪学生思路。让学生由学知识变为主动探索自然规律, 对知识学得更扎实更牢固, 同时使学生受到科学方法的熏陶。

五、善用教学多媒体, 增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可见范围较小, 为弥补其不足, 演示完毕后, 教师的做法通常是在教室巡回让学生观察, 但是学生看到的没有过程, 仅是结果, 同时也浪费了课堂时间。我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投影, 大大增加了实验的可见度、直观性, 提高了实验效果。有时限于实物投影仪只能投影较小的实物, 而有些实验所用仪器较多, 操作过程复杂, 就要采用摄像机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来演示实验进行现场直播, 提高实验可见度, 增强实验效果。

六、重视家庭小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能力

家庭小实验是对课堂演示实验的补充和延伸, 有助于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有利于帮助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物理, 从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教材中为学生准备了许多家庭小实验, 教师一定要给予足够的重视, 帮助或指导学生完成。这样, 不仅让学生验证了所学的知识, 还能让学生从中学到许多新知识。例如, “自制杠杆研究平衡条件, 用硬币作为钩码”、“自制指南针, 制作磁悬浮小动”、“家庭制‘霜’”, 用凝固的盐水获取低”等实验, 需要的时间较长, 无法在课堂上完成。而学生通过做家庭实验亲自操作, 仔细观察、认真记录, 并动脑筋去比较、分析和思考, 不仅获得了知识, 而且学会了探求新知识的方法。长期如此, 学生便养成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和创造能力。

初中物理教学心得 篇5

一、新课程改革要特别重视实验教学,而物理实验教学最常用的方法是控制变量法。

所谓控制变量法,就是指研究一个物理与一个物理量之间的关系时,要保持影响这个物理量的其它物理量不变,从而研究变化的这个物理量与要研究的物理量之间的变化关系,这种研究方法称为控制变量法。我们在需要用控制变量法解题时,要注重理解“控制什么?改变什么”,“如何控制?如何改变?”这是研究问题的关键。例如:在研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压、电阻的关系实验中,如果探究导体的电流与电压的关系,那么就要控制保持电阻不变,而要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观察电流随电压的变化关系。在该实验中,如何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呢?方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改变导体两端的电压。如果探究导体中的电流与电阻的关系,那么就是控制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而要换用不同大小的电阻(即改变电阻),观察电流随电阻的变化关系。在该实验中,如何保持导体两端的电压不变呢?方法就是:调节滑动变阻器,使导体两端的电压保持不变。

总之,控制变量法在初中物理科学探究的实验过程中经常用到,除了上面举例之外,还有许多。例如,研究液体蒸发的快慢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压力作用的效果(压强)与哪些因素有关,研究决定电阻大小的.因素,研究电功、焦耳定律、电磁铁磁性强变等等的影响因素都用这种方法。

二、新课程改革要重视类比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

所谓物理类比法是指:在物理研究中,将将研究的物理对象与熟悉的物理对象相比较,找出它们的某些共同点、相似点或有联系的特征,从而据此推测出待研究的对象还可能具有熟知对象的另一些特征。这一逻辑推理方法就叫做物理类比法,它实际上是一种从特殊到特殊或从一般到一般的推理。初中学生运用类比法可以把陌生的对象和熟知的对象进行对比,把未知的东西与已知的东西对比,能以旧带新,启发思路,可以引导学生的思维从形象思维上升到抽象思维,帮助我们有效地把握物理知识、发展智力、培养能力,提高物理新课程的学习效率。类比法在物理学习中的应用很多的,()例如:在电压一节的教学时,把电路模型类比水路模型从而引入电压的概念。在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观察课本中提供的水路模型和电路中形成电流的原因。然后将两幅图进行类比分析,找出一一对应关系,比如阀门对开关、水轮对灯泡、水泵对电源、水路对电路、水流对电流等等,进而理解水流的形成是因为有水压,那么电流的形成是因为有电压。所以学生很容易通过类比法的学习,理解电压是形成电流的原因,而电源是提供电压的装置。

再例如:初中物理新课程学习中,我们可以把声波跟水波类比,把学习电磁感应中“作切割磁感线的运动”和农民用镰刀垂直地去割水稻这样一个动作相类比……

三,新课程改革还要重视其它学习方法的研究和运用。

例如运用等效替代法在解决长度特殊测量“化曲为直法”的应用以及用替代法使用电阻箱间接地测量电器的电阻等等。例如运用推理法解决牛顿第一定律、推理真空不能传声的实验结论等等。再例如运用推导法,根据串、并联电路电流、电压特点及欧姆定律推导串、并联电路中电阻特点等等。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心得 篇6

关键词 作业分层 多元 多样

中图分类号:G633.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10-0033-02

义务教育物理课程作为科学教育的组成部分,是以提高全体学生科学素养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这个阶段物理课程不仅应该注重科学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而且应该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以及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培养。作业作为物理教学的重要环节之一,是学生实现物理课程标准中三维目标的重要手段。设计合理而且有效的作业,可以帮助学生巩固课堂知识,检查学生知识的掌握程度,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传统的物理作业形式单一而且针对全体学生,不能兼顾学生的个体特点,而分层布置作业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和学生个性成长,能促进不同学生的全面发展。

一、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必要性

1.分层作业的多元性。传统的物理作业一般都是教材提供或者统一征订,别说学生无自主选择权,教师也只能被动接受。这种整齐划一的作业在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和生成能力方面帮助不大,而且面对一个班级中不同层次的学生实施相同难度的作业设计,强制性的“一刀切”作业极大地导致了优秀生“吃不饱”与潜能生“吃不了”现象的发生。物理作业的分层设计既可以让教师在作业设计时充分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在利用作业巩固所学时的不同需求,又能让教师和学生甚至家长都参与到作业的设计中来,体现了作业设计的多元性和实效性及针对性。

2.分层作业的多样性。作业本来是一种巩固知识、形成能力的手段,不一定局限于书面作业,但传统物理作业几乎都是书面答题,没有其他形式。而分层作业则可以有书面作业、实践性作业、探究性作业、合作性作业等多样性的作业方式呈现。实践性作业是指通过动脑动手完成一些源于生活与物理相关的小制作、小设计。探究性作业是指教师有意识在作业中对探究的物理问题创设一些情境,让学生有所联想,萌发出科学问题;或者创设一些任务,让学生在完成任务中运用科学思维,自己提炼出应探究的科学问题。从而培养综合思维及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使学习活动富有挑战性。书面性作业比较重视学生的独立完成,学生间相互讨论会被教师或家长视为抄袭而受到指责,审视传统物理教育就可以发现,合作作为当今社会一种非常重要的能力在作业中的培养是被忽视的,即使偶有体现也缺乏实践的载体,合作性学习方式,不仅应该体现在课堂上而且在作业中也应当有所体现。合作性作业,是指学生在小组或者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动性作业,主要适用于参观、考察、调查、访谈等活动的设计,正如课程标准所提“学生的课后作业不应仅仅局限在对物理习题的演算上,阅读资料、观察调查、实践体验等课外活动都应成为学生课后作业的一部分,他们是物理教学联系生产、生活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选取那些既能引起学生兴趣,又与现实生活有密切联系的素材供学生课外学习,提出一些实际问题或现象让学生进行调查或观察。”学生在这类实践活动中通过分工和合作共同完成一项任务,从而培养学生获得知识和形成合作能力。

3.分层作业的开放性。传统初中物理作业强调独立思考,强调答案的整齐统一和所有学生的步伐一致,欠缺开放变通和兼顾。分层作业的实施过程中我一般在题量设计时将作业分为必做作业和选做作业两个层次,学生可根据自己的情况量力而为,自主选择完成层次或者完成多少,从而适应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求。对于作业的类型也尽量选择一些适合不同层次,答案不唯一或条件不确定或具有多种不同解法的题型。题量和解答过程的开放性使得分层作业能够更好的为学生全面发展服务。

二、物理作业分层设计的依据

1.依据作业量分层。实际进行作业量分层设计时我一般会按照掌握基础、巩固强化、升华提高三个层次进行设置不同数量的问题。对于学习基础薄弱的学生增加基础知识的作业量,减少有难度知识的作业量。优秀生解决拔高性问题就应该减少作业量,给予充分思考的空间,解决一些融综合性、灵活性于一体的拔高题。至于中等生的作业量,则因为要兼顾巩固基础和强化理解则介于优等生与后进生之间。

2.依据作业难度分层。潜能生的作业设计应适当降低难度,注重基础知识达成,后进生才会对学习产生兴趣。中等生可塑性较大,应确保她们在达成基础目标的基础上有所提升,因此设置作业时应有一定的难度,优等生增加难度,努力实现创造目标。这类学生基础扎实,对知识的领悟能力强,布置作业时就有必要给他们增加难度,促使他们在较高的知识平台上发展。

当然在分层设置物理作业的过程中还要注重考查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作业内容应严格遵循《物理新课程标准》中内容标准确定考查内容和要求,不能任意加深难度和广度。加强问题与生产、生活的联系,强调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强调人与自然、社会协调发展的现代意识。注重增加情景性和开放性题目以及动手实践活动。杜绝“繁、难、偏、旧”的题目。如果教师能够基于学生的发展分层布置作业,就能在照顾学生个体差异的同时又能满足学生的持续发展需要,使不同基础的学生都能得到实实在在的进步与提高,既有利于教师的因材施教,又有利于学生在完成适合自己的作业中都取得成功体验。让每个学生尝到了成功的喜悦,促进全体学生的发展。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篇7

关键词:物理,课堂,实验

物理是一门以观察和实验为基础的学科, 许多物理知识都是通过观察实验、认真思考后总结出来的。实验是物理课的魅力所在, 在物理教学中有着不可代替的重要地位。通过实验, 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还能提高他们的实践能力、分析能力, 更重要的是可以培养他们严谨的、实事求是的世界观。物理教学若离开了观察和实验, 就成了无源之水, 无本之木。纵观近年来的中考, 考查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因此, 加强实验教学, 进行物理实验教学改革显得迫在眉睫。笔者现结合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 就初中物理实验教学谈谈自己的几点体会。

一利用物理实验,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一旦对某一事物激起兴趣, 必然产生探究反响, 此时兴趣则转化为情感。情感是心灵的窗口, 它能激发学生认识的形成和发展, 是思想物化的重要条件。初中生怀有强烈的好奇心, 对于物理实验课, 特别感兴趣。在课堂上如果学生怀有兴趣, 便会抱积极的态度, 以愉快的心情去参与课堂教学活动, 从而体验到学习中无穷的乐趣。兴趣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而这种由兴趣转化的积极性具有动力、导向、强化三大功能, 完全符合学生心理。

物理实验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积极性的重要手段。因而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十分重视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和学习情感的激发。例如在讲“电磁波”这一节课时, 我先通过多媒体放映一段发射神舟六号飞船和宇航员太空行走的录像, 并提出几个相关的问题, 让学生进行交流讨论。然后, 我并不急于给出正确解答, 而是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本节知识, 学生为了满足其对问题的好奇心, 都很认真地听讲并思考。待这节课结束时, 在上课前提出的问题学生很自然就解答了。虽然答案不是很完美, 但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其自主学习的能力也在不经意间得到了锻炼。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 对于上课前提出的问题, 在课堂结束时一定要予以解答。如果确实不能完美解答, 应要求学生课后查阅资料或通过其他途径自己尝试解决, 否则学生的兴趣就会大打折扣。

二重视演示实验, 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演示实验, 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 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 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总结, 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得出正确结论。

“百闻不如一见, 百看不如一做。”长期的教学实践经验告诉我们, 物理教学应注重理论联系实际, 教师充分利用演示实验再现物理情景, 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例如, 鸡蛋、盐、水、玻璃杯等是日常生活的必需品, 可以用来做惯性、压强、浮力、浮沉条件等实验。惯性实验中, 在装有水的杯子上放一塑料片, 把鸡蛋放在塑料片上, 用塑料尺猛弹塑料片, 塑料片在水平方向上受力飞走, 而鸡蛋在水平方向上几乎不受力, 因为有惯性而静止, 又在重力作用下而落入杯中。在此实验中, 鸡蛋在水平方向上并不是不受力, 而是所受的力相对很小, 可忽略不计。在做压强实验时, 把鸡蛋握在手中, 使劲捏也难以破碎, 但手拿鸡蛋在碗边轻轻一敲即破, 说明鸡蛋紧握在手中时, 受力面积大, 压强小;而在碗边轻敲时, 受力面积小, 压强大。可见, 压力的作用效果不仅跟压力大小有关, 还跟受力面积有关。在做浮沉实验时, 将一只鸡蛋放入浓盐水中, 然后缓缓倒入清水稀释、搅拌, 随着盐水的不断稀释, 鸡蛋排开液体的体积随之增大, 由漂浮状态慢慢变成悬浮状态, 最终沉入杯底。这说明浸在液体中物体的上浮和下沉, 决定于它所受浮力和重力的大小关系。做好演示实验, 既贴近学生生活, 又能解决缺乏实验器材的难题, 更能活跃课堂, 提高教学质量。要想做好演示实验, 首要任务就是尽一切可能, 在课堂上为学生展现出丰富多彩的物理现象和活生生的物理情境。教师不仅要用好课程标准上规定的演示实验, 甚至教材上的一段话、一幅插图、一道习题也可以将它搬上“讲台”, 进行实验演示, 从而不断提高课堂效率。

三创设问题情境, 强化实验的探索性

教学的过程就是教无疑者有疑, 教有疑者无疑的过程。在物理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不失时机地设疑, 造就强烈的问题情境, 进而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积极的探索活动, 促进手脑结合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为了强化实验教学的探索性, 要鼓励学生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和实验结果进行预测和猜想, 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大有益处。科学家牛顿正是根据苹果落地现象猜想到, 进而发现了万有引力。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要让学生在预测和猜想的基础上设计实验方案, 选择实验器材, 再用实验去验证, 这样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作用。

以往的实验教学中, 学生严格按照老师的要求一步步地来做, 没有半点创新的内容。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 而没有主动地去获取、去探索。因此, 在新的物理课改实验教学中, 要注意不断对学生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激励学生通过观察、实验、归纳、类比等探索手段提出种种假设和猜想, 并通过实验加以验证。因此, 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就显得更为重要。如在凸透镜的实验教学时, 有学生大胆提出了这样的问题:如果用一块不透明的薄木板挡住透镜的上半部分, 光屏上还能呈现一个完整的像吗?这个像与未遮挡时的像有没有区别?要鼓励学生们亲自动手齐心协力并充分地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去设想、验证, 直至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个过程中, 教师只是一个组织者和引导者, 学生才是主体。只有不断创设问题情境, 才有强化实验探索性。

四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物理知识与生活实际的联系是非常紧密的, 作为教师, 我们平时应要求学生多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 它涉及了哪些物理知识, 运用了什么物理原理, 多想想, 多问问为什么。或者在班上成立物理兴趣小组, 课本上的小实验, 小制作放手让他们去做, 以弥补课堂实验的不足, 同时也可以培养其创造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 但教师要适时地加以引导和点拨, 这些小制作要定期评比, 做得好的要及时给予肯定和鼓励, 以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如在学习声音的特性、光的传播、重力等知识后, 可布置学生自制哨子、小孔照相机、制作不倒翁等, 这对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动手操作能力大有帮助, 并要鼓励学生们合作性地创造和探究, 充分调动学生刚刚起步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如果学生能够主动参与教学, 在教师的积极指导下获得物理知识, 印象会更加深刻, 并增强他们的学习动力。如在教学“串、并联电路的连接”实验时, 我设计成学生的探究性实验, 采用启发式教学。首先设置情境:“如何利用桌上现有的器材连接成一个电路, 使两个小灯泡同时发光?并提示连接的方法可能不止一种。”学生利用器材自己探究进行连接电路的实验, 然后结合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电压以及各种电器间的关系, 不断地设置问题情境。结束学生实验后, 组织学生通过讨论, 自己得出串、并联电路的特点。总之, 在课堂中只有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才能不断提高实践能力。

五广泛开展课外实验, 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

物理课外实验集科学性、实践性、创造性、趣味性于一体, 而且不同于实验室里的学生分组实验, 没有现成的、成套的仪器设备, 也没有教师亲自指导, 完全由学生自己独立设计实验步骤, 自己动手完成, 出现故障还要自己排除。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没有创造精神是不可能完成的。如学生自制电铃, 先要制作电磁铁、衔铁、铃锤、开关、电池夹等, 设计好电路, 然后合理安装, 正确操作, 才能正常发声。

课堂教学受到时间、空间、客观条件等因素的限制, 不能研究所有的物理现象, 也满足不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这给物理教学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而学生在课外按照教师布置的任务、要求和方法, 用一些简单的器材或自制仪器独立地进行实验和观察, 就能得到有效的补充, 从而丰富了课余生活。例如, 观察大气压随天气的变化, 则需要在不同的时间甚至不同的季节进行长时间的观察。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篇8

一、大教育背景下,物理实验的漏洞

在新课改之后,很多学校开始重视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他们开始重点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健全的世界观。但是学校在巨大的升学压力下,也往往会采取很多极端的措施。因为,如果一个学校的升学率低,那么它就无法在教育界立足,时间长了就会失去生源等。因为动手能力在高考或者是中考中并没有多少体现,所以即使学生的动手能力再强,也不能够给学校的生存现状带来好转,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会走极端,放弃很多考试中非重点的内容。所谓的非重点就是在考试中所占的分数比例低或者是不作为考试成绩的科目。例如前些年,体育并没有算入到中考成绩中,所以很多学校不重视学生的体育锻炼。但是长期发展,人们发现学生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身体素质,那么学习成绩是很难提高的[2,3]。所以,教育改革就针对这一问题做了明确规定,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从另外一个角度讲,物理教师没有对物理实验重视的意识,这也是现状产生的重要原因。例如,学生在平时练习的过程中,测量一根铜丝的直径。教师告诉学生要用一根铜丝紧紧围绕铅笔转二十圈,然后测量这二十圈的长度,除以二十就是铜丝的直径。那么为什么要围绕铅笔转二十圈,而不是三十圈,也不是十圈呢?老师对此也不会解释,只需要学生记住就行了,而并没有给他们机会让他们去尝试。因为在以往的考试过程中,都是笔试。而遇到动手的时候,却出现了很多问题。一些循规蹈矩的学生,在考试的过程中,发现铜丝的长度过短,最多围绕铅笔十几圈就没有了,所以在这里他们的大脑就短路了[4]。这就是不重视动手能力的一个弊端的表现。而有个别聪明的学生,只是拿着铜丝围绕铅笔转了十圈,然后测出十圈的长度,除以十就得到了铜丝的直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脑子灵活的学生就会得到更多的认可,他们可以适应更多的、没有预先设计好的环境,所以他们将来无论从事什么工作,可能就会容易做出成绩。然而有时候老师的思维定式,可能会毁灭一个学生的创新思维,所以教师的综合素质对学生能力的培养是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的。

二、重视实验部分

实验是物理教学的根本,离开了实验物理就不能够存在。我们都知道,让学生认识一些字,然后过一段时间之后,学生可能就会全部忘掉。而如果让学生们学习骑自行车,即使几年后,他们依然会骑车。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动手能力远远要超过单纯的脑子记忆,因为我们人类本身就对肢体语言有着非常好的学习能力,而大脑开发完全是人类进化的结果。所以重视实验就等于是对物理教学的一个革新。在初三课本中,学生最头疼的就是电路问题。每当遇到串并联的问题,他们就会头疼。但是如果让学生们动手接触电路,之后学生们就会发现原来如此。实验课后,通过询问多名学生,他们的一贯反应就是醍醐灌顶。学生们已经厌烦了课堂的教学模式,所以如果给他们换一个学习环境,他们就会非常积极主动地参与进来。而且实验课是学生们都非常感兴趣的课程,所以他们会非常珍惜这种课堂。在后来的对比教学中,我们发现学生不仅对实验感兴趣,同时还对物理教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因为他们在接受物理实验之后,大大提高了自己对周围事物的兴趣,当他们无法用自己的知识解释这些问题的时候,他们就会回到课本中。通过学习物理知识,来解释自己身边所发生的一些事物。学生们只有进入到这种状态,才能够真正学习好物理。教师的合理引导,对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也是非常有意义的。教师可以布置课下作业,让同学们自己去寻找身边的物理现象,然后通过自己所学到的知识进行解释,解释不了的内容,拿到课堂中集体解决。有些问题,教师可以通过带学生们去实验,从而掌握更多的物理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仅拓宽了学生的物理思维,同时培养了他们探索科学的精神。例如,某同学对电学非常感兴趣,在平时生活中也对各种家用电器都非常有兴趣。

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离开了实验,物理就失去了其精髓。牛顿如果没有被苹果砸到头,可能牛顿定律就要改写。如果没有苹果这一个实物实验,凭空想象是无法推导出这么伟大的定律的。两个铁球同时落地,也是一个非常好的物理实验。当人们还停留在物体降落速度和体积成正比的时候,有人就已经开始拿着两个不同大小的铁球进行实验了。事实胜于雄辩,在不争的事实面前,公众才能够真正信服科学。物理作为一门科学,它的作用就是为了向人们说明大自然的伟大,为了帮助人类去建设更美好的家园。

摘要:初中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所以物理实验必然要伴随物理学习的全过程。然而在当前很多初中物理教学过程中,物理实验都是被忽视的。因为中考物理实验所占的比例是非常低的,所以很多时候,物理实验是通过讲解的形式进行,而并没有真正让学生们去接触到更多的物理实验,在这种情况下,物理学习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例如物理知识掌握地不够扎实等。如何重视物理实验,已经成为物理教学所面临的重要问题。

关键词:初中物理,物理实验,中考

参考文献

[1]王莉,郁博众.浅谈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作用[J].物理通报,2009,(03).

[2]郭立荣.初中物理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兴趣[J].林区教学,2009,(06).

[3]范瑞秋.让初中物理实验从根本改变[J].广东教育(综合版),2008,(07).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初探 篇9

一、转变教学观念, 树立创新教育的实验教学指导思想

物理实验教学的目的, 不仅是验证原理, 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已有的书本知识, 而且是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 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的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因此, 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师讲, 学生听, 教师演示, 学生观看”的实验教学方法。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能力入手, 备教材, 备教法, 备学生, 在教学过程中, 应使学生的思维一直处于积极探求状态。

二、充分利用物理趣味实验, 创设乐学情境,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初中学生对生动形象的物理实验普遍怀有好奇心和神秘感, 合适的实验不仅能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 而且能激起学生的兴趣, 启迪其思维定向探究。教师利用惊奇实验可唤起学生的注意, 引起学生思考, 从而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而导入。例如:“大气压”是比较抽象的概念, 我在新课引入先演示窄口瓶“吞”鸡蛋的实验, 这奇迹般的现象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在学生兴趣被激发的情况下转入新课教学。当学生明白大气压的概念后, 为了加深印象, 我将一只玻璃杯灌满水, 用一张塑料卡片盖在杯口上, 再按住卡片把水杯倒过来。问:当把手移开后, 会产生什么现象?松手后学生惊讶不已。这大气压到底有多大?为了满足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我将抽去空气的马德堡半球示出, 让学生推选两个力气最大的男生来拉, 结果用尽力气也拉不开, 再换四个不服气的学生, 还是没有拉开。当我把进气阀门打开后, 一个人就很轻松地把两半球拉开了。学生既惊奇又信服, 对“大气压不但确实存在而且又很大”的结论深信不疑了。

三、给学生多动手实验的机会, 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初中物理实验是学生将来从事科学实验的起点。因此, 在物理实验课的教学中, 教师必须重视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教师要指导学生弄懂实验原理, 学会正确使用物理仪器, 掌握计数、读数和处理实验结果的技巧, 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得出正确结论。如在电学实验中, 教师要反复强调电流表、电压表的连接特点, 以及“+”、“-”接线柱的接法, 让学生学会用欧姆定律正确估算量程, 避免量程过大使测量值的误差大, 又避免量程过小而烧坏仪表。学生掌握了基本实验技能, 就能独立动手操作, 打好实验的基础, 有了这种基础, 学生就能自主地探究其它电学实验, 例如, 探究水果电池的电压, 探究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电压的规律, 等等。这样通过实验, 学生不仅能有效领会物理知识, 而且能通过观察实验现象, 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培养创造性思维能力。

教师应鼓励学生做好课外小实验、小制作, 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学习。从某种意义上说, 这些都是一种特殊的、直观的实践。学生在动手完成各种小实验、小制作的过程中, 思维异常活跃, 学习欲望高涨, 参与意识增强, 都迫切地希望进一步探索问题。通过实验, 学生学习到的物理知识就比较深刻、牢固。例如:“估计大米的密度”一题, 先让学生凭生活经验估计大米的密度大约是多大, 接着让学生想出几种测大米密度的方法, 然后实际做一做, 最后作出评价, 哪一种方法既简便易行误差又小。又如课本中“纸盒烧开水”、“日光灯启辉器中双金属片的自动控制作用”、“小风轮”、“电铃”、“楼梯开关”等小实验、小制作, 有很强的趣味性和知识性, 十分贴近学生的生活, 符合初中学生好奇、好问、好动、好学的心理特征, 同时也能推动物理教学向前发展, 是实施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四、做好课外实验

课外实验是指在教师的安排下, 学生利用课外的时间, 通过一些简单的器材或自制的仪器独立完成的一种教学实验, 是物理教学的一种有效补充形式。课外实验没有成套的正规仪器, 教师一般都不在现场, 主要靠学生自己去找器材, 自己设计, 独立完成实验, 得出结论。当然, 这些实验的题材需要教师提前定好或与学生商讨好提出, 以利于实验的完成, 达到实验目的。在课题的选择上, 教师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1. 安全性原则。

考虑到做实验时没有老师, 有时甚至连家长都不在场的特点, 因此挑选题目时, 凡是有危险隐患的实验都舍弃。

2. 科学性原则。

在实验选题时, 教师应保证实验题目具有科学思想和科学方法方面的教育因素。达尔文曾经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科学方法是人们在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实践活动中总结出的正确的思维和行动方式, 是人们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有效工具, 也是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的主要手段和重要工具。所以, 一定要考虑实验题目的科学性。

3. 趣味性原则。

实验选题时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水平, 实验设计要生动、有趣, 使学生在进行实验时, 自始至终保持较高兴趣。只有学生认为新奇、有趣, 才能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而好奇心能使学生善于提出问题, 发现问题, 从而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为好奇是中学生思维的先导, 是中学生思维的一个重要特点。因此, 挑选题目时应满足趣味性原则。

4. 现实性原则。

从学生学习的角度来看, 建构主义学习观认为, 学习是学生在与周围环境相互作用的过程中逐步建立起关于外部世界的知识, 从而使自身认知结构得到发展的过程。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 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景即社会文化背景下, 借助他人 (包括老师和伙伴) 的帮助, 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 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而获得。由于每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和所处的环境不同, 他所接触到的与物理有关的知识会有所不同, 这些问题是编写初中物理教科书时难以完全照顾到的, 这正是教师创造性地进行选题设计的出发点。因此, 在选题时, 教师要关注题目与学生生活、社会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五、教师应该具备广泛的实验专业知识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学生眼里的教师应当是一位聪明、博学、善于思考、热爱知识的人。”“为了使学生获得一点知识的亮光, 教师应吸进整个光的海洋。”沈元老师渊博的知识引发了陈景润日后摘取数学皇冠上的明珠的壮举, 这已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魏书生、钱梦龙、于永正等名师之所以能取得今天的成绩, 与他们有着丰富的知识结构是分不开的。

那么, 如何有效地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呢?从我国目前中小学师资队伍建设的总体状况来看, 知识结构的构建还处于一种低效的急功近利式的被动构建状况。例如, 为了文凭去函授, 为了拿继续教育的课时去学习。能否主动构建自己的知识结构, 是区分“创新型教师”与“教书匠”的重要标尺。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感悟 篇10

第一, 提高学生观察物理现象的能力。

兴趣是学习一切新知识的动力, 影响到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根据初中生在这一阶段的心理特征, 对那些新奇的, 对生活有意义的东西都会产生兴趣, 因此要对症下药。在观察物理现象时, 教师应引导学生有的放矢, 积极主动去注意整个物理现象发生的过程、产生的条件和具有的特征等。例如在讲授物体的沉浮条件时, 演示将鸡蛋放入浓盐水中漂浮, 缓慢加入清水, 直至鸡蛋下沉, 最后复倒浓盐水使之上浮。让学生在观察中及时提出问题:⑴鸡蛋的重力是否变化?⑵逐渐加入清水时盐水密度是如何变化, 同时鸡蛋受到浮力有如何变化?⑶鸡蛋在处于漂浮、悬浮、下沉、上浮状态时受到什么力的作用。通过学生对物理现象的观察, 结合教师给出的问题, 引导学生共同讨论得到结论, 这样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也能让学生体会到观察所带来的收获与兴奋, 从而自觉养成观察习惯, 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

第二, 培养学生掌握实验技能和创造性思维能力。

物理是一门实验性科学的学科, 因此, 在初中物理实验教学中, 须重视培养学生的独立实验能力和实验的操作技能, 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习惯, 才能把握好物理现象及发展过程的详细性, 才能逐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所以实验教学中要引导学生理解实验原理和知道实验目的, 学会正确使用实验仪器, 数据记录、准确读数和处理好实验结果的技巧, 才能正确地分析、推理出实验结果。如在测定电阻实验中, 一是教师应反复强调学生对电流表和电压表在电路中的连接方式及注意表的“+”“-”接线柱的连接顺序, 并引导学生学会运用准确的量程进行测量, 以免产生量程过大测量值的误差大, 以及量程过小而烧坏电表的现象。二是要求学生做好实验数据记录, 引导学生利用实验数据和公式R=U/I, 共同讨论比值U/I的变化, 让学生通过讨论明确了U/I是量度电阻大小的量, 而不能决定电阻的大小。学生掌握了正确的实验操作技能, 而独自操作实验, 有效地领会物理知识、正确地分析和解决实验中的问题, 达到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更重要的是能使学生自己更有兴趣地独立完成实验。

第三, 通过利用生活材料、物品或器具做物理实验可以提高学生对物理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实验的重要作用就是让学生用感官能够直接观察和感受具体的物理现象与实验过程。尤其在农村地区实验设施欠缺的情况下, 我们所设计的实验就更应该用材简单易寻, 就地取材, 利用身边的生活材料、物品或器具, 可以对书本上的一些实验进行改进:对现有仪器进行改进或改装、自制或仿制新的教具、设计新的小实验或小制作等, 尽可能增加实验的可见度和可信度, 提高实验的直观性。比如:在真空不能传播声音的实验中, 装置的气密性和抽气机的质量都会影响实验效果。选用暖水瓶做实验, 效果会更好。将音乐芯片的开关打开, 音乐声响起, 然后将其放入空的暖水瓶中, 塞紧瓶塞, 音乐声消失。实验设计时用极易寻得的暖水瓶克服了课堂上制备真空的难题, 拉近了物理学与生活的距离, 让学生深切地感受到科学的真实性, 科学和日常生活的紧密关系。

第四, 注重引导学生归纳实验, 培养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

纵观初中物理教材中各章节的实验内容基本上并无联系, 学生在掌握这节实验知识后, 又要学习另一节的实验内容, 往往既多又零乱。所以在小阶段复习或总复习中, 应引导学生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部分章节顺序, 重新整理分组归类:如仪器的正确使用, 物理量的基本测量, 实验观察的重要物理现象, 验证物理现象发展的基本规律等, 让学生在系统归纳知识的基础上, 重新分组, 更进一层地运用实验的方法、由浅入深, 由物理现象到本质来认识实验结论, 更好地学好物理知识, 帮助提高学生的综合、分析问题能力, 能使学生灵活地运用各种仪器、各种方法解决不同的物理问题, 从而使学生获得新技能、新知识。

第五, 开展课外实验课堂, 培养学生创造思维能力。

上一篇:铁皮石斛栽培下一篇:贫血鉴别诊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