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果分析

2024-05-11

因果分析(精选十篇)

因果分析 篇1

一、假设因果关系的归责问题

(一)归责问题的原因力分析

假设因果关系包括真正原因和假设原因,导致损害实际发生的原因力是真正原因。损害发生“原因力”应从法律和事实层面展开,只有事实和法律均一致时才被认定为同一原因力。事实层面上,造成实际损害结果的原因是真正原因;法律层面上,法律规制造成实际损害的行为。可见,真正原因不因损害结果必然发生而免责。

(二)归责问题的价值取向分析

若从损害结果必然发生角度主张对真正原因应免责或减轻责任,在针对被害人特殊体质和自身行为或内在状况时,似乎有一定道理,特别是在两个原因行为的时间间隔几乎可忽略不计时。但从价值取向角度分析,对真正原因免责不合理。首先,导致损害的真正原因现实存在,侵害行为一旦实施就应对其归责。其次,若因假设原因存在不对实施真正侵害行为的人归责,容易让人产生侥幸心理,引发他人借此故意实施加害行为。最后,在真正原因和假设原因发生的时间间隔过程中,若对真正原因免责,那该段间隔时间里受害人的损害应如何追究就存在问题,特别当造成的是持续性损害时,不对真正原因归责难以维护受害人的利益。但时间间隔不能作为能否归责的决定性因素,因时间间隔通常难以判断,且其对损害实际结果没本质影响,它只能作为影响赔偿损害范围的考量因素之一。

在侵权法领域,对假设因果关系一般不能免责,而假设因果关系不只发生在该领域。根据《阿根廷共和国民法典》第892条规定:“债务人在构成迟延而应对意外事件负责时,如因意外事件而不能移交之物在出于债权人权利之下同样会灭失,则免除对损失和所失利益的赔偿责任。”假设因果关系能否归责,需要综合考量相应的法理、法律价值取向和规定等。

二、假设因果关系的损害赔偿问题

根据损益相当原理,假设原因对真正原因造成损害结果的赔偿问题并非固定。考量假设因果关系的损害赔偿问题需从不同假设原因性质和损害性质判断。

(一)不同类型假设因果关系的损害赔偿问题

1. 第三人的行为

理论界和判例都认同:若第三人侵权是假设原因,先前实施侵权人便不能依据假设原因主张限缩其损害赔偿责任。

2. 不可归责于第三人的行为和事件

若不可归责于第三人行为或事件是假设原因,如受害人特殊体质或内在状况、事件,原则上计算先前侵害行为造成损害时应被考虑。对那些在损害发生时或损害计算时尚未现实发生作用但已客观存在的特质,若当它确定可以发生并引发同样损害时,应作为假设原因予以考虑,否则让侵害人完全承担损害责任有违公平原则。

(二)损害性质对损害赔偿的影响

损害的本质主要有两种学说,第一是差额说,指一般所谓的损害就是指受害人之财产或者法益所遭受的不利益。②第二种是具体损害说,是指对人身所遭受的伤害以及对于有价值之物本身的侵害就是损害。③我们在依据“具体损害说”来对直接损害进行判断时,依然可以运用“差额说”所体现之原理来判断间接损害的数额或者说是损害之大小。那么在此时,如果仍然存在假设原因产生影响之必然性或者可能性,就可以在此时把假设原因考虑进入对损害赔偿的影响,进而修正损害赔偿的范围。

无论是“差额说”还是“具体损害说”都需要对损害的性质是属于终局性损害还是持续性损害进行区分。上述的例子基本上都是终局性损害,但不排除有持续性损害的情况,如因为受伤而产生误工的损失。对这两种损害应该进行区别对待。对于终局性损害而言,由于损害已经明确发生了,之前存在或者将在未来发生的假设原因对其没有修补的适用余地,而对于持续性损害而言,随着时间的推移,损害会不断地积累,在损害持续的过程中也会发生各种不同的因素及情况。按照“差额说”的看法,在持续性损害的过程中出现的假设原因可能产生对侵权人应承担责任的限缩的情况。④

注释

1李媚.论阿奎利亚法与假设因果关系[J].黑龙江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3(3).

2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35.

3曾世雄.损害赔偿法原理[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124-127.

议论文事例分析之因果分析 篇2

学习目标:

1、通过具体例子分析、归纳议论文事例分析之因果分析的含义、思路、关键、标志词;

2、通过具体练习学会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紧扣论点对事实论据进行因果分析议论。

3、在点评中引导学生注意语言表述。学习重难点:目标1、2

学习过程:

一、导入新课:阅读下列语段,体会其分析方法

1、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几番挑衅,为什么不以牙还牙,不与之“争列”?因为他懂得“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懂得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带来的必定是心灵的负累,懂得真正的智者会以大度的胸怀化解仇恨。正是由于他以德报怨的宽容,最终赢得了将相和欢。

2、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无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它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升、祖冲之之所以永远为人民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谁建树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一座人生的纪念碑。

二、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语段,体会分析的作用

(1)判断:下列事例要论证的论点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

(2)如果再加上一段话,那么有什么变化?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阅读下列语段,分析、归纳事例分析的方法(1)论点:自立自强

事例: 一支箭直射而出,超越了冲向长空的老鹰。回望身后的老鹰,箭得意洋洋。可好景不长,箭飞了一阵径直向下栽去,跌落到了地面,而老鹰依然在天际翱翔。

分析:

(2)阅读下列语段,运用上述所讲的因果分析的方法补写事例分析

论点:自立自强

事例: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11岁就经历重大家庭变故,稚嫩的肩膀承担起生活的重负。从读高中开始,他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直到背着妹妹上大学。

分析:

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 ;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 论点:近墨者黑 论据:孟母三迁

2、阅读下列语段,归纳下列内容:

分析:为什么孟母初居墓旁,孟子便每天只会学哭丧?这是因为人有社会属性,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联系,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周围环境的印记。所以说,近墨者黑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语段,运用上述所讲的因果分析的方法补写事例分析

观点:奋斗可以冲破被“埋没”的压力。

论据:爱因斯坦就曾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而是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在一个小店铺里工作,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在做好营业工作之后,分秒必争,刻苦自学,潜心钻研,终成著名的数学家。分析:

四、课外迁移

1、运用因果分析法修改下列语段(注意仿写加黑部分)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修改: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

;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

。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

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

2、仿写下列加横线的句子

勤学苦练是成功的必要条件。不是这样吗?有勤,才有“韦编三绝”的佳话,孔子才成为世界文化史上的名人之一。由此可见。碌碌无为与大有作为之间差的不就是一个“勤”吗?勤,有如一

架彩桥,把人们从无知引向有知,从有知引向有才,从有才引向有为„„

议论文事例分析之因果分析(教案)教学目标:

1、通过具体例子分析、归纳议论文事例分析之因果分析的含义、思路、关键、标志词;

2、通过具体练习学会运用因果分析的方法紧扣论点对事实论据进行因果分析议论。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阅读下列语段,体会其分析方法(5分)

1、蔺相如面对廉颇的几番挑衅,为什么不以牙还牙,不与之“争列”?因为他懂得“以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懂得对他人的过错耿耿于怀带来的必定是心灵的负累,懂得真正的智者会以大度的胸怀化解仇恨。正是由于他以德报怨的宽容,最终赢得了将相和欢。

2、事业是人生的不朽丰碑。人类的历史告诉我们:凡是留下英名的人,无不成就了伟大的事业。屈原、岳飞、郑成功之所以载入史册,是因为他们为中华民族留下了伟大的爱国精神;李自成、洪秀全、孙中山之所以名垂千古,是因为它们推动了历史的前进;蔡伦、毕升、祖冲之之所以永远为人民纪念,是因为他们贡献了自己的聪明才智,在科学领域为后人留下享用不尽的发明创造。谁建树对人类有益的事业,谁就筑起一座人生的纪念碑。

因果分析法 [探因分析法] 就是对事例中的行为、结果,沿着“为什么”这条思路,探究其根源,使内容逐步深化,从而达到证明论点的目的, 【要点点拨】思路:

为什么——是因为

关键:找准因果关系,将原因与观点对应起来。标志性的词语:1.“为什么„„那是因为„„因此”

2.“之所以„„是因为„„”

3、“正因为如此„„所以„„”

二、合作探究

1、阅读下列语段,体会分析的作用(1)判断:下列事例要论证的论点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2)如果再加上一段话,那么有什么变化?

欧立西为了发明一种新药,坚持进行实验,失败了,总结教训再干,一直实验了606次,才获得了成功,制出了以实验次数命名的新药606。新药的问世是坚持的结果。假如欧立西仅仅实验一次,失败后就撒手不干了,新药当然不会问世。就是他实验了605次,失败了以后不再坚持,也绝不可能有新药的制成;正是因为他坚持到了最后,才获得了最后的胜利。所以,可以说,坚持到底就是胜利。

2、阅读下列语段,分析、归纳事例分析的方法(1)论点:自立自强

事例: 一支箭直射而出,超越了冲向长空的老鹰。回望身后的老鹰,箭得意洋洋。可好景不长,箭飞了一阵径直向下栽去,跌落到了地面,而老鹰依然在天际翱翔。摆事例

分析:箭为什么会跌落地上?鹰又为什么能够长久地飞翔?为什么箭依靠的是片刻的外力,而鹰凭借的是自身的努力。所以,要取得成功,必须靠自己自立自强。扣论点

方法:探因分析法 所用环境:事例只摆出现象材料 方法:探究原因:为什么——是因为

(2)阅读下列语段,运用上述所讲的因果分析的方法补写事例分析 论点:自立自强

事例:2005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11岁就经历重大家庭变故,稚嫩的肩膀承担起生活的重负。从读高中开始,他把没有血缘关系的妹妹带在身边,靠做小生意和打零工来维持生活,直到背着妹妹上大学。

分析:洪战辉为什么能成为感动中国的人物?他努力拼搏,用双手撑起自己和妹妹的一片天。因为自立自强,他感动了万千国人。因为自立自强,他收获了自己的精彩人生。

3、阅读下列语段,归纳下列内容: 论点:近墨者黑; 论据:孟母三迁

是因为(环境影响)为什么(居墓旁学哭丧)

分析:为什么孟母初居墓旁,孟子便每天只会学哭丧?这是因为人有社会属性,一个人的发展方向与他所处的环境有直接联系,一个人的性格行为不可避免地要烙上周围环境的印记。所以说,近墨者黑是一种很自然的现象。

三、拓展延伸

阅读下列语段,运用上述所讲的因果分析的方法补写事例分析 观点:奋斗可以冲破被“埋没”的压力。

论据:爱因斯坦就曾在一个专利局中充当小职员的平凡角色,但他没有灰心,而是抓住一切机会进行研究,终于开创了物理学的新天地。华罗庚曾在一个小店铺里工作,但他没有消沉,而是在做好营业工作之后,分秒必争,刻苦自学,潜心钻研,终成著名的数学家。

分析:为什么他们没有因“埋没”而“窒息”,并且能有建树?因为他们不甘心忍受被“埋没”的命运;不管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他们始终没有丧失向上的勇气和力量;他们坚信:不失千里之志的千里马,终有奋蹄腾飞的日子。因此,他们在“埋没”的情况下,不是怨天尤人,而是努力拼搏奋斗,终于冲破“埋没”,脱颖而出。

四、课外迁移

1、运用因果分析法修改下列语段

磨难,能历练人生。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后黯然退出体坛,却又另辟天地,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磨难,能带领人冲破黑暗,绽放光彩。

分析:这一叙例语段,采用了总分总的结构。中间列举贝多芬、司马迁和李宁三个例子来证明论点。毛病是在例子和论点之间缺少分析语言。那么,怎样展开议论呢?阅读语段,我们发现,“三位人物在磨难下的结果”已告知我们了,而对于原因则只字未提,所以,我们就可以添加“原因探究”的分析文字,以较好地架起事例与结论之间的桥梁,达到“叙”为“议”服务的目的。

“因果分析法”:就是抓住论据所述的事实,并据此推求形成原因的一种分析方法。

修改:有时候磨难,恰恰能够历练人生,绽放光彩。贝多芬双耳失聪,却能在这样的磨难下创造出不朽的交响曲,撼人心灵,那是因为他不屈服命运的压打,顽强抗拒厄运,才谱出了人类的心灵之歌;司马迁遭受腐刑,却能在这样的耻辱中写成《史记》,汗青溢光,那是因为他有坚定如山的信念,刚毅如铁的意志,于诽谤讥嘲中坚持自己的志向,才突围成为“史圣”;一代体操王子李宁泪洒汉城黯然退出体坛后,却又另辟天地开创了自己的事业,让李宁牌系列运动用品风靡中国的体育用品市场,那是因为他懂得承受失败,不为失败所吓倒,才能在失败中开拓出一条新路。磨难,是祸,又是福。它对于意志坚强者,只不过是人生路上的一帘风雨,只要勇敢地走过去,前方是另一片蓝天。[方法:直接陈述原因]

2、仿写下列加横线的句子

探讨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分析 篇3

关键词:刑法;因果关系;认定;出路

当前不同法系的国家,其思维模式与实践手段都不同,然而不同法系国家在认识因果关系规则方面都比较统一。然而,当前各个法律体系的理论研究还不够确切,而且不同体系理论在发展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且并没有形成比较完整的理论。尤其是我国的因果关系的认定受到哲学理论的影响,不利于解决刑法中的归责问题。所以,笔者主要针对于此进行合理地分析与研究,以此能够积极帮助我国构建科学的因果关系理论体系。

一、当前我国因果关系发展的背景分析

作为刑法归责中重要的内容,因果关系的认定在不同的国家有着不同的方式,然而每个国家对因果关系的归责都有着统一的认识,至今也没有完全统一的出路,而且每个国家的体系理论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而且还没有型圈完整的通用理论。而对于我国来说,因果关系的解决长期以来被哲学命题所约束,而且渐渐步入误区。由于哲学观点下因果关系的处理与刑法中存在着一定的误区,不利于刑法中解决归责问题。所以,对于我国来说,应该研究新的理论体系内容。在建构因果关系体系前,应该对各个法律体系的理论发展以及优缺点进行合理分析与探讨,并且合理完善我国法律体系中的缺陷,对缺陷与弊端进行合理分析与比较,然后合理结合我国的现实发展情况,从而能够为我国重构心的因果关系理论体系提供积极的帮助[1]。

二、我国刑法中因果关系认定的司法现状

我国的司法实践过程中,因果关系有必然因果关系与偶然因果关系。在我国五十年代时期,有人提出了偶然因果关系,但是并没有得到较大的影响。而在八十年代初期,这一观点又被提出来,而且在刑法学界造成一定的影响,而且对其的支持者也越来越多。在司法实践过程中,对于必然因果关系来说,很多做到公平处理,这也对偶然因果关系的积极发展带来了机会,而且必然因果关系的地位受到了一定的冲击。而当前,对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具有一定的重视,对其的研究与发展能够促进我国法律规范的不断完善,促进我国法律体系的积极发展。

三、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出路研究

对于法律上的因果关系来说,主要是社会危害性的行为,与刑法规定产生的非难间的引起,或者被引起的关系,也就是说,社会危害性行为触及了刑法规范,而且已经触及到了刑法规范禁止的底线。而对于法律因果关系来说,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首先就是因果关系的法律否定性。对法律上的因果关系研究需要合理结合刑法的目的、任务等。因为保护权益是刑法的目的。比如,在刑法中规定了自身的任务,是要对一些犯罪行为作斗争,而且需要积极保卫人民民主专政政权,保卫国家安全以及公民的合法权益与财产等等。如果有不法行为对这些法益造成实质性的伤害过程中,那么刑法就会发挥自身的作用,而且刑法还会借助自身的标准对其进行因果评价,以此将刑事责任确定下来[2]。所以,刑法自身具有价值取向,而且将其作为自身的尺度,对行为造成的结果进行评判。另外,对于行为以及造成的不良后果,还有两者间的因果关系都有相应的刑事违法性,而且也触及了刑法,并且是刑法中不允许的内容。因此,一方面,行为应该具备社会危害性,而且分析其是否是刑法不允许的行为内容。而在实际生活中,并不是一切可以造成危害的行为都是刑法所要打击的对象。比如,在《刑法》中,第十六条规定了不属于犯罪的情况,这些情形尽管都造成了一定的损害,然而不属于触犯刑法的内容,而且可以不进行刑事责任的追究。另一方面,受到某种行为的影响,造成的结果伤害了刑法所要保护的法益。而符合伤害的标准主要是,遭到的伤害与致害的先行行为具有一定的联系,而且这种牵连性主要有直接的与法拟的。所谓直接牵连性来说,主要是发生的损害是通过危害行为的实施造成的,具有直接性的关系,在这一关系中,危害行為目的、目标是一致的,而且被损害的主体也与其一致。而对于法拟的牵连性来说,主要是受到受损害主体的作用,其偶然介入的关系,造成并非危害行为的目的,但是其损害效果具有相同的性质,而且也受到刑法的制约,也就是犯罪行为。因此,在分析刑法中的因果关系过程中,应该注重这两个牵连性的关系,从而更好地对案件进行合理分析,保护受害者的权益。

另外,刑法中因果关系具有适格性的特征。对于某一行为以及造成的危害结构,应该到达一定的程度,也就是不属于刑法规范之内的内容,能够纳入到刑法的调整范围,而且行为以及结果间的因果行为才有一定的意义,不然对其无法进行定罪量刑,并且对其进行追究形式方面的责任。比如,在《刑法》中13条规定的内容,情节比较轻,而且造成的危害不大,并不是所谓的犯罪,而在这一情况下,也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以此对民事、行政责任等进行处理。所以,并不是所有的危害性行为与结果都需要借助刑法来对其进行调整,而是分析其危害性。如果危害性到达了一定的程度,刑法才能介入并发挥自身的作用。

四、结语

综上,对于刑法中因果关系的认定来说,需要经过漫长的过程,而且应该积极借鉴国外英美法系国家的研究成果,并且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为我国刑法法律规范与制度的完善做出合理的贡献。另外,应该积极抛弃哲学层面的因果关系理论,并且合理借鉴英美法系国家的相关实践理论,能够为我国刑事因果关系的认定寻找合理的出路,有助于我国法律体系的积极完善,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温建辉.刑法因果关系新思考[J].理论探索,2014,(01):102-103.

[2]郭自力.论英美刑法中的因果关系[J].法治研究,2014,(06):66-68.

[3]劳东燕.刑法中目的解释的方法论反思[J].政法论坛,2014,(03):43-45.

作者简介:

因果图分析法研究与实现 篇4

随着软件质量受重视程度的日益增加, 软件测试在国内软件项目开发中也越来越受重视, 并得以迅速发展, 而测试用例是软件测试全部过程的核心, 是测试执行环节的基本依据。因果图分析法是设计测试用例的重要方法之一, 它属于黑盒测试的范畴。因果图分析法原理简单, 步骤明确, 但由于目前诸多参考教材对于该方法的介绍基本都采用了相对复杂实例, 特别当把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这一步骤, 目前还没有提出过明确性的方法, 所有的实例都是直接给出答案, 而没有解释方法, 这样就给学习者在理解上造成一定的困难, 本文在教学实践前提下, 就因果图如何转换为判定表提出了一种简易可行的方法, 并结合实例加以实现。

2 方法介绍

2.1 因果图定义

因果图 (cause effect graphics) 是一种形式化语言, 是一种组合逻辑网络图。它是把输入条件视为“因”, 把输出或程序状态的改变视为“果”, 将黑盒看成是从因到果的网络图, 采用逻辑图的形式来表达功能说明书中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与输出的关系。因果图法的基本原理是通过因果图, 把用自然语言描述的功能说明转换为判定表, 然后为判定表的每一列设计一个测试用例。

2.2 产生背景

等价类划分法和边界值分析方法都是着重考虑输入条件, 但没有考虑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输入条件之间的相互制约关系。这样虽然各种输入条件可能出错的情况已经测试到了, 但多个输入条件组合起来可能出错的情况却被忽视了。如果在测试时必须考虑输入条件的各种组合, 则可能的组合数目将是天文数字, 因此必须考虑采用一种适合于描述多种条件的组合、相应产生多个动作的形式来进行测试用例的设计, 这就需要利用因果图。因果图法是一种帮助人们系统地选择一组高效率测试用例的方法。

2.3 因果图基本符号和条件约束

(1) 4种符号分别表示了规格说明中4种因果关系, 如图所示:

①恒等:

若a=1, 则b=1;若a=0, 则b=0;

②非:

若a=1, 则b=0, 若a=0, 则b=1;

③或 (∨) :

若a=1或b=1或c=1, 则d=1;若a=b=c=0, 则d=0;

④与 (∧) :

若a=b=c=1, 则d=1;若a=0或b=0或c=0, 则d=0。

(2) 因果图中使用了简单的逻辑符号, 以直线联接左右结点。

左结点表示输入状态 (或称原因) , 右结点表示输出状态 (或称结果) 。

(3) Ci表示原因, 通常置于图的左部;ei表示结果, 通常在图的右部。

Ci和ei均可取值0或1, 0表示某状态不出现, 1表示某状态出现。

(4) 约束:

是指输入状态相互之间还可能存在某些依赖关系。例如, 某些输入条件本身不可能同时出现。输出状态之间也往往存在约束。在因果图中, 用特定的符号标明这些约束。

输入条件的约束有以下4类:

①E约束 (异) :

a和b中至多有一个可能为1, 即a和b不能同时为1。

②I约束 (或) :

a、b和c中至少有一个必须是1, 即a、b和c不能同时为0。

③O约束 (唯一) :

a和b必须有一个, 且仅有1个为1。

④R约束 (要求) :

a是1时, b必须是1, 即不可能a是1时b是0。

输出条件约束类型:只有M约束 (强制) :若结果a是1, 则结果b强制为0。

2.4 利用因果图生成测试用例的基本步骤 (如图2)

(1) 分析软件规格说明描述中, 哪些是原因 (即输入条件或输入条件的等级类) , 哪些是结果 (即输出条件) , 并给每个原因和结果赋予一个标识符。

(2) 分析软件规格说明描述中的语义, 找出原因与结果之间, 原因与原因之间对应的关系, 根据这些关系, 画出因果图。

(3) 由于语法或环境限制, 有些原因与原因之间, 原因与结果之间的组合情况不可能出现, 为表明这些特殊情况, 在因果图上用一些记号表明约束或限制条件 (可略) 。

(4) 把因果图转换为判定表。 (重点改进之处)

按照由上至下, 从左往右的顺序依次转换各关系, 具体方法如下:

①恒等:原因为真 (1) |结果为真 (1) , 原因为假 (0) |结果为假 (0) ;

②非:原因为真 (1) |结果为假 (0) |原因为假 (0) , 结果为真 (1) ;

③或 (∨) :原因分别取真一次, 结果为真;

④与 (∧) :原因同时取真一次, 结果为真。

(5) 把判定表的每一列拿出来作为依据, 设计测试用例 (测试用例在判定表中) 。

3 因果图实例推导

某软件规格说明书包含“订货单处理程序”的处理逻辑描述为:如果订货金额不足500元且未过期, 则向顾客发出批准单和提货单, 已过期的什么通知也不发;如果订货金额超过500但不足1000, 则发出批准单和提货单, 对已经过期的发过期通知单;如果订货金额超过1000, 不论是否过期, 都要发出批准单和提货单。

第一步:对说明进行分析, 得到原因和结果:

原因:1——订货金额不足500;

2——订货金额超过500但不足1000;

3——订货金额超过1000;

4——已过期;

5——未过期。

结果:21——发批准单和提货单;

22——发过期通知单;

23——什么通知也不发。

第二步:画出因果图。

画因果图时, 原因在左, 结果在右, 由上而下排列, 并根据功能说明书中规定的原因和结果之间的关系, 用上述基本符号连接起来。在因果图中还可以引入一些中间节点。

将原因和结果用因果图的逻辑符号连接起来, 其中编号为11的中间结点是导出结果的进一步原因。

第三步:转换成判定表。

判定表 (DecisionTable) 是分析和表达多逻辑条件下执行不同操作的情况下的工具。判定表通常由四部分组成:

(1) 条件桩 (ConditionStub) :

列出了问题的所有条件。

(2) 动作桩 (ActionStub) :

列出了问题规定可能采取的操作。

(3) 条件项 (ConditionEntry) :

列出针对它左列条件的取值。

(4) 动作项 (ActionEntry) :

列出了在条件项的各种取值情况下应该采取的动作。

4 结语

通过以上介绍, 可以得到一个快捷而简单的利用因果图设计测试用例的办法, 尤其在将因果图转换成判定表时, 已经变得有章可循, 实际上这个办法是通用的, 对于所有的实例都是可以实现的, 学习者可以尝试。

参考文献

[1]徐芳.软件测试技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7.

外墙面渗水因果分析及预防措施 篇5

由于墙体因温差干缩长生裂缝,尤其是房屋顶层墙体和空心砖墙体,砌筑灰缝不饱满等各种原因。但单靠墙体的本生防水性能是有限的,因此在外墙装饰前必须对墙体的各个部位进行检查和事先预控,根据墙体各部位的特殊情况作特殊处理,再进入下一道程序施工,有利于达到防水功能的目的。

一、现象:

雨水从面砖板缝隙中侵入墙体,至使外墙的室内墙体出现水迹,室内装修发霉变黑,还可能“并发”外墙面砖反碱流挂。

二、原因分析(主体)

(1)、砌筑墙体前砖块浇水湿度不够,导致砂浆饱满度达不到规范要求。

(2)、竖向灰缝出现通缝,特别是空心砖砌筑时,对竖向灰缝饱满度要求不重视。

(3)、脚手架孔洞封堵不密实。

(4)、填充墙与梁底交接部位砂浆不密实。(5)、混凝土柱与墙体交接处砂浆不饱满。

(6)、混凝土楼地面和翻边与墙体基层交接处未清理干净。(7)、窗台下墙体由于不设窗台线,墙下角引起裂缝。(8)、外墙与内墙的丁字交接处砂浆不饱满。(9)、构造柱的对拉锣杆孔洞未处理。(10)、外墙横向砌体分段施工时,对交接部位没有浇水饱湿处理。(11)、门窗垛砌体砂浆饱满度欠缺,造成墙边渗水。

三、原因分析(装饰)

1、在抹灰前墙体的缺陷没有检查和整改。

2、对墙体抹灰前没有浇水或浇水湿度不够。

3、抹灰时抹灰层下坠,造成空鼓、开裂、砂眼、接差不密实、表面不平整,成为渗水的有利条件。

4、梁柱交接处局部位置未用钢板网片加固。

5、粘贴面砖时板块的四边和四角砂浆不饱满。

6、勾缝时面砖墙体未浇水饱湿,导致砂浆快速干裂。

7、勾缝砂浆不到位,产生洞孔、塌陷、却浆。

8、外墙、窗台、窗顶、阳角45°对角处空隙无砂浆、填密时不到位。

9、冲洗墙面砖时盐酸浓度太高,对水泥砂浆产生化学反应,造成砂浆疏松脱落。

四、预防措施(主体)

1、砌筑墙体时,砖块必须浇水至四周湿度1.5cm。砌筑时砂浆饱满度必须达到施工规范要求的80%以上,绝不允许干砖上墙。

2、竖向灰缝必须坐浆、做头缝以保证头缝饱满,特别对东西山墙砌体要做勾缝处理。

3、脚手架孔洞封堵前应先浇水湿润,封堵砂浆要比原砂浆标号高一级别,保证孔洞四周砂浆饱满。

4、填充墙与梁底交接部位的砂浆不能填补,砌筑时应在砖的顶部坐浆压实。

5、墙体与混凝土柱连接处做到一块砖、一铲灰、一挤压的三一做法,保证砂浆饱满。

6、混凝土楼地面和翻边处墙体基层要清理干净、水冲洗刷,保证砂浆粘结度和饱满度。

7、不设窗台线的窗台,应在窗的下一皮砖中设立三根通长于开间轴线Ø6厘米的钢筋,以免窗台下角裂缝产生。

8、外墙与内墙的丁字交接处,应子细砌筑做好砂浆饱满,杜绝留直搓。

9、构造柱的对拉锣杆孔洞,应用防水砂浆封堵密实,仔细检查不能遗漏。

10、墙体横向分段施工时,对交接部位要做好浇水保湿处理。

11、门窗垛砌筑要特别注意砂浆铺设、头缝挤压,做好砂浆饱满度要求。

五、预防措施(装饰)

1、在抹灰前对薄弱部位进行严格检查,如:a、梁柱间的钢板网张贴是否有遗漏,b、构造柱的对拉锣杆孔洞,c、脚手架孔洞,d、竖向灰缝通峰等。关键是对主体外墙要进行淋水试验,出现问题及早解决,为外墙抹灰前做好防渗水打下基础。

2、对外墙抹灰的前二天进行浇水,每天两遍,上灰前再浇一遍,以使墙体对水分的吸收饱和。

3、对抹灰的砂浆应控制好水灰比,正确的按砂浆配合比施工,防止砂浆下坠后造成的空鼓、开裂、砂眼、接差不平整等方面的后果。

4、梁柱交接的钢板网片要一次性安装固定完成,绝不允许边抹灰边张拉预防遗漏。

5、粘贴面砖板块上砂浆时,要保证板块的四周和四角满浆,上墙后不会造成空边和空角。

6、面砖勾缝前应浇水湿润,防止砂浆快速干裂,夏天高温时对阳光的直射要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

7、勾缝的砂浆水灰比一定要正确,上浆后要认真检查部位,防止洞孔、却浆的产生。

8、外墙阳角的45°交接处,应用纯水泥參防水浆粘贴,勾缝时应确保此处的砂浆饱满度。

因果分析 篇6

【摘要】技术和市场是推动光伏产业发展主要推动力,通过技术循环和市场循环相互作用,无论技术的进步,还是市场的发展,都离不来政府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加大光伏产业的研发投入和市场的需求拉动,将政府。市场和技术创新有机结合起来,必然会促进光伏产业成本的下降,通过建立三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分析之间的相互作用作,为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提供借鉴意义。

【关键词】技术创新 因果关系 光伏产业

一、引言

目前,我国光伏产业的发展规模和速度越来越快,太阳能光伏电池产量巨大,但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面临着的技术、环境和市场等不确定性因素,低水平的发展将导致更少的光伏投资,这将延迟光伏技术的进步以及降低成本。一旦出现这个恶性循环,许多私人公司可能会退出光伏产业。此外,可再生能源政策激励措施,如健康和直接在一些国家的补贴,将进一步降低,鼓励私人公司进入循环。如果不考虑这些风险,政府和私人公司可能会造成更大大的PV投资损失。因此,考虑的关键因素和风险包括成本,研发投资,政策,应该分析光伏技术影响因素,为更准确地做出更好的R&D投资提供决策技术。

二、我国光伏产业发展规模经济特征

规模经济是指随着规模的扩大带来经济效益的增加,通过生产要素的集中程度扩大企业的经济效益。其优越性在于:由于产量规模的增加,随着产量的增加,导致企业成本的下降,然而规模经济追求的是最佳经济效益,而不是简单地追求产量规模的扩大;规模经济可以通过加大研发支出,提高技术水平,提升产能的同时提高产品品质。

2015年,全球組件产量大概是60GWp,而我国组件全年产量超过43GW,同比增长20.8%,产能利用率分化趋势明显,晶硅电池仍为主流,大多数企业盈利据统计显示:我国排名前11名的光伏组件厂家均为晶桂电池组件,其产量为26.5GWP的组件,占全国产量的61.6%,PV产业的规模化经济已经形成。

2015年,我国多晶硅产量约16.9万吨,同比大幅增长25%,比2013年增长了约一倍。2015年季度产量逐步提高,一季度产量3.7万吨,二季度产量4.1万吨,三季度产量4.3万吨,四季度产量4.8万吨。单就总产量和总产能而言,2015年国内全年多晶硅产能利用率达到90.9%,其中第四季度产能利用率超过100%。预计未来几年内,随着我国光伏组件产量持续增加,中国光伏市场将会成为世界光伏市场的主体。

三、我国光伏产业发展干中学特征

干中学,是指企业在生产的过程中,随着生产经验的增加,获得到的知识技能,知识积累的外部性有利于提高生产效率和技术外溢。近几年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发展快速,光伏产业链和产量不断发展和完善,但是,与国际光伏产业发展相比,目前我国光伏产业技术水平相对较低。产业的发展一直受到技术和市场的阻碍。

2013年我国光伏电池产量已占到全球总产量的40%,成为名副其实的光伏产品制造第一大国。由于政府的扶持及企业对研发投入的加大,使技术水平大大提升,专利申请也大幅增加,2014年的专利申请数相较是2000年申请数的23倍,这些研发使光伏发电成本大大减低。

四、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因果关系图

如前所述,通过系统动力学理论建立因果关系图,阐释了我国光伏的产业技术评估内外影响因素之间相互作用。在系统动力学模型中,系统的状态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因此在研究光伏发电产业系统动力学模型中,需假设其系统状态改变不少随机,而是连续性的趋势变化,是其他变量的因果循环关系导致的。

专注于光伏技术评价,本文建立明显的因果关系图,如图3-1所示。环境因素,包括CO2(二氧化碳)的排放,补贴,税收优惠,政策确定。由于在单位发电成本的差异决定着全国总能耗的比例,进而改变其大小和能源增长率。宏观经济学经济变量是受到这些变化的影响,从而导致不断变化,R&D投资与政府支持的更新,累积研发投资作为光伏的技术评估的一个内生变量。累计生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政府的支持。内部变量与外部变量通过反馈回路如图3-1所示。传统的方法不考虑这些因素,因此高估或低估的技术价值观,本文的方法减少这种偏见。

五、小结

本文在可再生能源相关学术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政策讨论等研究基础上,选择我国光伏产业作为研究的对象,考虑我国光伏产业技术创新不确定影响,应用系统动力学的方法,构建出光伏产业因果关系图。通过我国光伏产业的技术特征描述。可以通过专业的因果关系图清晰的分析这些不确定性因素与光伏发电产业技术创新之间的关系,其关系循环将为今后我国光伏发电产业的发展及实施提供有力的政策决策依据。

参考文献

[1]Kouvaritakis N,Soria A,Isoard S.Modelling energy technology dynamics:meth odology for adaptive expectations models with learning by doing and learning by searching.Int J Global Energy Issues 2000;14(1e4):104-105.

[2]Cody G,Tiedje T.A learning curve approach to projecting cost and performance in thin film photovoltaics[J].Record of Photovoltaic Specialists Conference,1996:1521-1524.

[3]HarmonC.Experience CurvesofPhotovoltaic Technology.http://www.iiasa.ac.at

[4]Isoard S,Soria A.Technical change dynamics: evidence from the emerging renewable energy technologies[J].Energy Economics,2011,23(6):619-636.

[5]周鹏吃,陈栋.海上可再生能源开发评价指标体系与实证研究[J].可再生能源,2012.30(8):95-101.

高校现金流因果关系反馈分析探讨 篇7

只有现金流量良性循环, 高校的教学、科研的正常发展才能得以保证。

(一) 高校现金流反馈分析的目的

本文拟按照系统科学与系统工程的观点, 结合高校现金流转的基本特性, 将高校现金循环作为一个有内在联系的动态复杂系统进行研究, 并以此系统中子系统及其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为框架, 对影响现金循环的各种主要因素的反馈关系加以提炼, 找出限制因素与增长因素, 从而达到维护现金循环、优化不同形态现金分布、高效利用内部现金、降低高校财务风险的目的, 最终确保高校稳定、健康成长。

(二) 系统的结构分析

系统的结构分析即研究系统及其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研究系统的反馈结构, 进而分析系统中的因果关系与反馈回路, 形成因果关系图。通常因果关系是用一个箭头表示的。例如系统中的两个要素A和B, 图1表示了这两个要素间的因果关系, A是原因, B是结果。这种有箭头的线条则称为因果关系键。如果A增B也增, 则称A、B间具有正因果关系, 并用“+”标在因果键旁边, 如图1 (a) 所示。同理, 图1 (b) 表示的是负因果关系, 该键称为负因果键, 说明A、B变化相反, A增B减, 负因果键用“-”标出。

多个因果链以同向封闭的形式连接起来就组成了因果关系回路, 如图2 (a) 所示, 回路的极性取决于组成回路的各因果链中负向因果链的个数。若回路中所含负向因果链的个数为偶数, 则回路极性为正 (+) ;若回路中所含负向因果链的个数为奇数, 则回路极性为负 (-) 。图2 (b) 所示的是正反馈环, 图2 (c) 所示的是负反馈环。

二、高校现金流因果反馈环分析

在研究高校现金流系统的内部结构时, 将高校现金流系统分为七个子系统:学生子系统、教师人力资源子系统、教学事业收支子系统、科研事业收支子系统、后勤产业收支子系统、基建子系统、筹资子系统 (如图3) 。

(一) 学生子系统

学生子系统主要反映学校学生数量的变化情况。主要有三条反馈回路 (图4) :正反馈回路1:毕业生就业率→+招进学生数→+在校学生数→+现金流入→+师资结构水平→+学校无形资产→+毕业生就业率;正反馈回路2:在校学生数→+现金流入→+师资结构水平→+学校无形资产→-学生减少数→+在校学生数;负反馈回路1:毕业生就业率→+招进学生数→+在校学生数→+毕业生数→-毕业生就业率。

(二) 教师人力资源子系统

教师人力资源子系统主要反映在校全体员工数量的变化情况, 尤其是专职教师的变化情况。主要有三条反馈回路 (图5) :正反馈回路1:在校教职工数→+教学科研收入→+现金收入→+激励水平→+学校无形资产→+在校学生数→+需要的教师数量→+在校教职工数;正反馈回路2:在校教职工数→+教学科研收入→+现金收入→+激励水平→+学校无形资产→+人才引进强度→+在校教职工数;负反馈回路1:在校教职工数→+人员支出→-净现金流量→-激励水平→-在校教职工数。

(三) 教学事业收支子系统

教学事业收支子系统主要反映教学事业收入与支出情况。主要有四条反馈回路 (图6) :负反馈回路1:净现金流量→+用于学生支出→+在校学生数→+在校教职工数→+人员支出→+教育事业支出→-净现金流量;正反馈回路2:学杂费→+教学事业收入→+用于学生支出→+在校学生数→+学杂费;负反馈回路1:净现金流量→+用于学生支出→+教学事业支出→-净现金流量;负反馈回路2:教学事业收入→+用于学生支出→+在校学生数→+欠费率→-教学事业收入。

(四) 科研事业收支子系统

科研事业收支子系统主要反映科研事业收入与支出情况。主要有四条反馈回路 (图7) :正反馈回路1:横向课题→+科研事业收入→+横向课题;正反馈回路2:纵向课题→+科研事业收入→+纵向课题;正反馈回路3:横向课题→+横向课题提成经费→+科研事业支出→+横向课题;正反馈回路4:纵向课题→+纵向课题提成经费→+科研事业支出→+纵向课题。

(五) 后勤产业集团收支子系统

后勤产业集团收支子系统主要反映后勤产业集团收入与支出情况。主要有两条正反馈回路 (图8) :正反馈回路1:在校学生数→+现金流入→+后勤资产→+服务设施→+学校办学条件 (好) →+在校学生数;正反馈回路2:经营服务量→+现金流入→+后勤资产→+服务设施→+经营服务量。

(六) 基建子系统

基建子系统主要反映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支出情况。主要有三条反馈回路 (图9) :正反馈回路1:在校学校数→+学生宿舍面积→+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办学条件→+在校学生数;正反馈回路2:在校学生数→+在校教职工→+教师用房→+基础设施建设→+学校办学条件→+在校学生数;负反馈回路1:基础设施建设→+现金流出→-净现金流量→-基础设施建设。

(七) 筹资子系统

筹资子系统主要反映学校筹集资金、偿还利息情况。主要有两条反馈回路 (图10) :正反馈回路1:借款→+现金流入→+新增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现金流出→-净现金流量→+借款;正反馈回路2:借款→+利息→+现金流出→-净现金流量→+借款。

系统动力学是由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史隆管理学院教授Jay W Forrester在研究了社会系统复杂性, 总结了传统管理方法之后创立的新方法, 它是一门分析研究信息反馈系统的学科, 它有效地把信息反馈的控制原理与因果关系的逻辑分析结合起来。本文正是运用系统动力学的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的原理对影响高校现金流系统的各个因素进行即时分析, 进而加强高校现金流量的控制, 合理安排资金, 及时有效地防范资金周转所带来的潜在风险。

参考文献

[1]张丹梅、蒋佐斌:《高等学校现金管理研究》, 《教育财会研究》2004第4期。

因果分析 篇8

1 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目标

1)通过一系列的管理活动,以满足设计者所提出的强度目标;2)满足施工单位施工所要求的和易性目标;3)满足用户所要求的耐久性、使用功能目标;4)满足施工方所要求的成本控制目标;5)满足施工过程中所要求的安全、环境目标等。

2 混凝土质量的因果关系分析

因果分析法控制混凝土质量就是对人、法、料、机、环五个方面进行“因”的控制,以实现混凝土施工质量合格这一“果”,从而实现主动控制。混凝土质量问题因果关系如图1所示。

3 混凝土质量控制的方法分析

3.1 人的控制

3.1.1 在进行人的控制时必须做好的工作

1)建立健全岗位责任制。结构混凝土浇筑时,监理人员应按规定进行“旁站”监督,质量员按规定抽检。将混凝土质量责任落实到具体岗位人员身上的岗位责任制度是实现全员管理、主动控制、事前控制的具体体现。2)强化管理意识。混凝土施工管理的人员,不仅要熟悉混凝土的质量特性和质量形成的过程,而且要掌握一定的质量管理思想、理论、手段和方法。3)持续培训。混凝土质量靠的是相关人员的良好素质,尤其是对质量控制起关键作用的管理人员。4)引入激励机制。在混凝土生产各个环节,根据工作绩效给相关成员以物质奖励和精神激励,充分调动其工作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工作效率。

3.1.2 混凝土施工应注意事项

1)材料运输。

a.搬运袋装水泥时,必须逐层从上往下阶梯式搬运,严禁从下抽拿。存放水泥时,必须压碴码放(一般不超过10袋为宜)。水泥袋码放不得靠近墙壁。b.使用小推车运料,用搅拌机料斗倒砂石,应当设挡掩,不得撒把倒料;运送混凝土时,装运混凝土量应低于车厢5 cm~10 cm。不得抢跑,空车应让重车;及时清扫遗撒落地材料,保持现场环境整洁。

2)混凝土浇灌。

混凝土浇灌使用的溜槽必须连接牢固,不得直接站在溜槽上操作;浇灌高度2 m以上的框架,柱混凝土应设操作平台,不得站在模板或支撑上操作,不得直接在钢筋上踩踏、行走;浇筑拱形结构,应设两边拱脚成对同时进行,浇灌圈梁、雨篷、阳台应设安全防护设施;使用输送泵输送混凝土时,应设2人以上人员牵引布料杆,管道接头、安全阀、管架等必须安装牢固,输送前应试送,检修时必须卸压;应力灌浆应严格按照规定压力进行,输浆管道应畅通,阀门接头应严密牢固;混凝土振捣器使用前必须经电工检验合格后方可使用,操作者必须穿绝缘鞋,带绝缘手套。

3)混凝土养护。

使用覆盖物养护混凝土时,预留孔洞必须按规定设牢固盖板或围栏,并设安全标志。覆盖物养护材料使用完毕后,必须就地清理并存放到指定地点,码放整齐。使用电热法养护应设警示牌、围栏;用软管浇水时,应将水管接头连接牢固,不得倒行拉移皮管。

3.2 原材料的控制

1)掌握材料信息,在选用材料时应先对原材料生产企业的产品质量保证体系及产品质量状况进行调查,优选供货厂家。2)严格检查验收。3)建立原材料管理台账,合理组织材料供应,确保施工正常进行,减少材料耗损。4)混凝土材料成分的控制。a.水泥。应根据规程特点、所处环境以及设计、施工要求,选用适当品种和标号的水泥。水泥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有关规定。重大结构工程应优先选用大中型水泥厂的旋窖水泥。不同品种、标号和牌号的水泥应按批分别贮存。不得受潮,不得混合使用不同品种的水泥。b.骨料。采购的骨料应有质量证明书,并分批检验其颗粒级配、含泥量及粗骨料的针片状颗粒含量。按品种、规格分别贮存、堆放,不得混入有害杂质。对含有活性二氧化硅或其他活性成分及氯盐的骨料,应进行专门检验,确认对混凝土无有害影响,并符合设计要求时,方可使用。骨料使用前应测定含水量,并不得受冻结块。c.掺合料。使用粉煤灰、火山灰、粒化高炉矿渣、沸石粉、硅粉等为掺合料时,这些原材料应符合相应的产品标准,经过实验确认符合混凝土质量使用要求时方可使用。运输贮存时不得与水泥等混淆。d.拌合水。拌合水应符合《混凝土拌合水标准》的规定,不得使用海水拌制钢筋混凝土和预应力混凝土。不宜用海水拌制饰面要求的素混凝土。e.外加剂。混凝土外加剂品种很多,根据需要选用外加剂时,外加剂的质量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混凝土外加剂》及防冻剂、泵送剂、膨胀剂、防水剂等行业标准的规定。

3.3 方法的控制

1)结构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必须符合设计要求。检验方法:检查施工记录及试件强度实验报告。2)对抗渗要求的混凝土结构,其混凝土试件应在浇筑地点随机取样。同一工程、同一配合比的混凝土,取样不应少于一次,留置组数可根据实际需要确定。检查方法:检查试件抗渗实验报告。3)混凝土原材料每盘称量的偏差应符合规定。检查方法:每工作班抽查复称一次。4)混凝土运输、浇筑及间歇的全部时间不应超过混凝土的初凝时间。检查方法:观察,全数检查施工记录。5)施工缝的位置应在混凝土浇筑前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施工缝的处理应按技术方案执行。检查方法:观察,全数检查施工记录。6)后浇带的留置位置应按设计要求和施工技术方案确定。后浇带混凝土浇筑应按施工技术方案进行。检查方法:观察,全数检查施工记录。7)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应按施工技术方案及时采取有效的养护措施。

3.4 施工机具的控制

混凝土施工所涉及的最常用机械设备有:原料计量设备、搅拌机、捣实机具等。主要设备应建立档案,制定维护计划,并对维护情况进行检查。配料计量设备是确保配合比准确的关键,配料的计量设备都应配备自己的试验重量物以校准其计量的准确性,每次使用前进行自校准。电子计量设备闲置期间每周至少通电维护一次。所有计量设备每年都应在专业计量单位计量,无计量合格的计量设备禁止用于混凝土原料计量。

3.5 施工环境的控制

影响混凝土施工的环境包括温度、湿度等自然环境,以及水下施工、高空浇筑、特殊结构浇筑、施工场地条件等。环境因素作为混凝土质量问题形成的诱因,一般情况下作为影响混凝土质量的次要因素进行控制。但是如果环境因素控制不当,同样会变成混凝土质量问题的主要原因。

1)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2)混凝土拆模前后均应采取可靠的保温措施。3)混凝土拆模时间宜迟不宜早。

4 结语

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的要点如下:1)建立健全施工人员岗位责任制、继续教育制度、激励机制。2)掌握材料信息,严格检查验收,建立原材料管理台账,对混凝土材料成分严格控制。3)根据所用混凝土及工程特点采用合适的浇筑、捣实、养护方案,施工过程采用多层次的独立检验。4)制定设备操作规程、维护保养制度,使各类机械设备经常保持良好状态。5)严格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混凝土拆模前后均采取可靠的保温措施。

摘要:首先分析了混凝土质量的控制目标,在此基础上将混凝土施工质量影响因素归纳为人、法、机、料、环五大主因,由此对五大主因的具体内容进行了详细分析,并讨论了对各因素进行有效控制的方法,从而提高混凝土施工质量。

关键词:混凝土,因果分析法,影响因素,控制措施

参考文献

[1]冯乃谦.新实用混凝土大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2]张廷荣,茵永升.混凝土施工技术问题[M].郑州:河南科学出版社,2004.

[3]刘伊生.工程造价管理基础理论与相关法规[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2006.

[4]陈祥贵.控制商品混凝土质量的几项措施[J].建筑技术,1994,21(7):397-398.

[5]尹荣.混凝土质量的检测方法[J].上海建设科技,1998(6):43.

[6]王兵屯.浅析混凝土质量控制[J].山西建筑,2008,34(5):244-245.

因果分析 篇9

关键词:农民增收,财政支农,协整理论,误差修正模型

一、引言

农业是具有典型公共产品性的产业。《汉书郦食其传》有云:“王者以民为天,而民以食为天”,“衣食足则知荣辱,仓廪足则知礼节”。确实如此,农业作为稳天下,安民心的产业,也始终得到政府的保护,国家财政支农就是其中的一项重要举措。而依赖于农业生存的农民,其增收问题也受到了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关注。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新旧体制的转换和经济结构的调整,我国“三农”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特别是党在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这一重大历史任务后,加大了对“三农”问题尤其是作为“三农”的问题核心农民增收问题的重视和支持力度。其中最为直接的一个表现是国家财政支农的力度逐渐加大。因为我国的财政支农的力度不仅低于美国英国等发达国家,甚至低于印度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加之,我国私人农业投资有限,财政支农不仅构成了农业投入的主要来源,甚至成为一些公共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的唯一来源。加大国家财政支农力度,已为必然。

贵州由于特殊的喀斯特地貌,人多地少,城镇化水平相对较低,人均GDP与农民人均纯收入远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与城镇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拉大。面对这一困境,若想单纯依靠农民自身的投入来促进农民增收,必定收效甚微。此时,政府的财政投入将成为一种必然的选择。在此背景下,研究财政支农对贵州农民收入的影响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文献回顾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农民增收的相关问题进行了大量研究。王敏、潘勇辉的研究结果表明,长期而言,财政支出中的农村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支出、农村基本建设是影响农民纯收入的最重要因素农村基本设施建设次之,农村救济费位居第三;短期内农村救济支出、科技三项费用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增加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不如长期明显,而在短期内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村救济费对农民纯收入增长并不能产生预期中的促进作用,相反还具有微弱的阻碍作用。缪小林,姚永秀通过分析云南省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动态冲击效应,发现云南省财政支农总量没有形成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因素。原因有二,一是财政支农中的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和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正向冲击对农民收入均具有正的长期效应,但其支出比重较低;二是财政支农中的支农支出正向冲击对农民收入产生效应不明显,但其支出比重较高。杨林娟,戴亨钊在对甘肃省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进行研究后得出财政支农支出是甘肃农民收入增加的主要推动力的主要结论。当财政对农业每增加1%的投入,农民人均收入将增加148.8元;同时甘肃省财政农业支出项目对农民收入的贡献的顺序依次为支援农业生产支出和农林水利气象部门事业费、农业基本建设支出、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徐敏丽认为财政支农在结构上不够合理,表现为农业科技费用占财政支农支出比重很低,而其他支出的比重相对较高,从而影响财政支农收入效应。建议大力增加人均科技三项的投入,同时不能忽略支农支出的投入,加大农业基本建设支出,改变配套资金的财政体制外供给制度,保障农民增收,提高农民的务农积极性。黄小舟通过研究发现财政资金越来越成为农民收入增加的可靠保障,农村财政资金的数量与结构成为农民收入的制约因素,建议制定农民收入的长远计划,严格执行财政支农发展资金国家预算,建立稳步的增加财政资金对农业的投入机制,并不断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农资金结构,增加支援农业生产、农村科技三项费、农村救济费的比重,直接受益于民。

通过对相关文献的回顾,可以发现学者们从不同角度采用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等方法对财政支农与农民收入问题进行研究,但鲜有学者对喀斯特地貌的贵州,就其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的影响情况进行研究,本文拟从贵州的实际出发,试图实证研究它们之间的内在关系,并就如何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提出对策建议。

本文接下来的结构安排为:第三部分为数据来源及样本描述;第四部分为计量经济学模型的构建及实证结果;最后部分说明研究结论并提出政策建议。

三、数据来源与样本描述

本文采用贵州省1983-2008年的数据均来源于各年的《贵州统计年鉴》。财政支农资金用财政支持农村生产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的数值来表示,因在2008年和2009年统计年鉴中财政用于支持农业的资金没有单独列出,被分成各个小项与其它项合算,和历年没有可比性。因此,为了保持计算的一致性和客观性,采取财政支持农村生产性支出和各项农业事业费两个指标替代,而这两项也是财政支农的主体,一般占财政支农总额的70%,基本上也反映了大致趋势。为了方便,用PCIF(Per Capita Income of Farmers)代表农民人均纯收入,FEA(Finance Expenditure for Agriculture)代表财政支农资金,同时,考虑到数据中可能存在异方差,在后面计算中,对各变量进行对数变换,记为Ln PCIF和Ln FEA,变换后不改变原序列的协整关系。原的具体数值见表1。

数据来源:《贵州统计年鉴》(历年);表中的数据均为当年价格。

四、模型的构建与实证结果

(一)模型的构建

我们这里采用的是经济学中使用最广泛的一种生产函数,柯布—道格拉斯(Cobb-Douglas)生产函数。它是美国数学家柯布(C.W.Cobb)和经济学家保罗?道格拉斯(Paul H.Douglas)共同探讨投入和产出的关系时创造的生产函数,研究的是在一定的技术水平下,由每一组特定的生产要素组合构成的投入所能生产出来的最大产出。模型如下:

其中Y表示产出,A表示常数,Xi表示第i中生产要素的投入量表示产出对第i中生产要素的弹性参数。

式(1)是指数函数,利用线性回归分析方法可将这非线性函数线性化处理

若记β0=ln A,n=1,Y=PCIF,X1=FEA,则式(2)即为本文所构建的模型:

其中,PCIF代表农民人均年纯收入,FEA表示财政支农支出,β0,β1表示弹性系数,ε为随机误差项,代表除了上述因素外其它因素对农民人均收入的影响。

(二)平稳性检验

为避免伪回归的产生,需要在回归分析之前对经济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本文采用ADF(Augmented Dickey-Fuller)检验。通过作图,我们可以看出Ln PCIF和Ln FEA序列有明显的上升趋势(见图1),故应该采用有截距项并有时间趋势的检验方程,最终检验结果见表2。

注:(1)检验形式(C,T,K)中的C、T和K分别表示所设定的检验方程中含有截距、时间趋势和滞后阶数;(2)△表示变量一阶差分,△△表示变量二阶差分;(3)滞后阶数K的选择是以AIC和SC值最小为准则。

表2结果表明,原序列Ln PCIF和Ln FEA的ADF检验值均大于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表现出非平稳,但其二阶差分序列△△Ln PCIF和△△Ln FEA均小于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表现出平稳特性,均为二阶单整序列,依据协整理论,对通过平稳性检验且为同阶单整序列来说,可以进行协整检验,分析它们之间的协整关系。

(三)协整检验

通过上面分析得知,两变量系列Ln PCIF和Ln FEA皆为二阶单整。满足协整检验前提,故可考虑两者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运用E-G两步法对农民纯收入与财政支农进行协整分析。按照E-G两步法,第一,用OLS法对变量进行协整回归;第二,用ADF法对回归方程残差序列进行平稳性检验。

对式(2)利用OLS法对方程进行回归估计,结果为

可以看出,除估计模型中的DW值偏低,可能存在自相关外,模型的拟合程度很高,总体上看,模型参数也是显著的。回归方程残差序列e的平稳性检验结果如表3所示。

从检验结果(表3)看出,回归方程残差序列小于5%置信水平的临界值,为平稳序列。因此,农民人均纯收入和财政支农存在协整关系,即二者之间具有长期的稳定的均衡关系。当财政支农支出每增加1%,农民收入将增加0.62%。由此可见,大力增加财政支农支出对贵州农民增收有显著促进作用。

(四)误差修正模型

上述的协整检验已经证明Ln PCIF和Ln FEA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即长期均衡关系。而这种长期均衡关系是在短期波动的不断调整下得以实现的,故可以建立误差修正模型(ECM)分析这种调节机制。误差修正模型如下:

其中,是均衡误差,为残差项,λ为误差修正系数,它表明变量如果偏离均衡,会在多大程度上得到修正。得到这个误差修正模型的估计结果为

从误差修正的模型可以看出,Ln PCIF的短期波动受到Ln FEA短期波动和误差修正项ecm的影响。财政支农支出变化1%,引起农民人均纯收入变化0.027%。这一数值较长期协整回归方程中的要小,说明财政支农支出对农民收入增长的长期影响更为显著。同时,误差修正系数为负数,符合方向修正机制,其大小反映了对偏离长期均衡的调整力度。从模型中可以看到,当短期波动偏离长期均衡时,系统将以0.106313的调整力度将非均衡状态拉回到均衡状态。

(五)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

协整检验结果告诉我们变量之间是否存在长期的均衡关系,但这种关系是否构成因果关系还需要进一步验证。从下图2来看,农民人均纯收入随着财政支农支出的增长而增长,但这并不代表着财政支农支出与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增长具有因果关系。因为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很多,农民自身素质的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升,都有可能增加农民收入。对这一问题的解决,本文采用格兰杰(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来验证财政支农支出和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之间的因果关系。选择最大滞后阶数5,得到如表4所示的检验结果。

从检验结果可以看出,在5%的显著水平上,Ln FEA是Ln PCIF变化的原因,故财政支农支出是影响农民收入变化的原因。财政支农在促进农民收入增长方面,能够产生明显的效果,但是此效果的显现及持续影响力具有滞后性。

五、结论及政策建议

通过对财政支农支出Ln FEA和贵州农民人均纯收入Ln PCIF之间关系进行协整检验,同时在此基础上建立误差修正模型来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并做出Granger因果关系检验。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从长期关系来看,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对贵州农民收入的增长有着较强的促进作用。财政支农支出越来越成为农民增收的可靠保障。

第二,从短期关系来看,财政支农支出的增加对贵州农民收入的提高的影响不显著。因为在财政支农资金有限,而农民人口相对较多的条件下,财政支农支出在当期不会产生很大的影响,它的影响具有一定的滞后效应。

针对以上结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继续加大财政支农力度,进一步改革和完善财政支农政策体系,优化财政支农支出结构,

提高支农资金使用效率。长期以来,贵州财政支农资金投入分散、管理交叉,使用效率低下。面对这一问题,贵州省从2006起,先后在德江等县进行以县为主的支农资金整合试点工作。经过近3年的实践,试点地区有效发挥了支农资金积聚的优势,突出规模效应,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水平,并促进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及农民增收。可见政府稳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投入比例,合理配置资金流向,发挥支农资金的积聚优势,明确支农重点,切实提高财政支农资金效益对促进农民收入增长具有推动作用。

第二,财政支农支出应该针对贵州特殊的省情,增加对农村道路、水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投入。这将直接受益于民,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

第三,财政支农支出应该加大对贵州农业科技部分的投入。在资金来源方面,除了政府的直接投入外,还应该积极探索建立农业科技发展基金和农业科技成果产业化开发基金的可行途径和具体办法,形成社会投入多元化的农业科技投入机制,进而能够从政策层面上完善农业科技投入的稳定增长机制。

参考文献

[1]李焕彰,钱忠好.财政支农政策与中国农业增长.因果与结构分析[J].中国农村经济.2004(8):38-43

[2]王敏,潘勇辉.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纯收入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7(5):99-105

[3]缪小林,姚永秀.云南省财政支农对农民收入动态冲击效应分析[J].云南财经大学学报.2007(5):85-90

[4]杨林娟,戴亨钊.甘肃省财政支农支出与农民收入增长关系研究[J].农业经济问题.2008(3):99-102

[5]徐敏丽.基于SVAR模型分析财政支农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动态影响[J].乡镇经济.2008(9):77-82

[6]黄小舟.财政支农资金与农民收入关系分析[J].理论月刊.2005(3):164-166

[7]古扎拉蒂.计量经济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200-202

[8]李子奈,叶阿忠.高等计量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248-350

因果分析 篇10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和普及,计算机和计算机网络已经渗入到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在计算机和网络带给人们巨大的方便与快捷的同时,同样也带来了各种负面的计算机安全隐患。在各种安全威胁下,恶意代码是较为常见的一种入侵方式。恶意代码对计算机安全的破坏有小有大, 小则计算机中数据丢失、被篡改,大则系统硬件可能被破坏。由于每种恶意代码在网络传播中的特点各不相同, 攻击阶段也各不相同, 如果采用传统的针对内容的检测分析无法高效识别与普通代码很相似的恶意代码。

本文提出了一种基于因果关联分析的方法来检测恶意代码, 通过研究恶意代码在网络传播中的攻击模型,以因果关联分析方法为理论依据,来检测恶意代码, 这种方式提高了对恶意代码的检测效率,降低了检测的误报率,并且能够兼容传统的数据包特征匹配算法。

2简介

2.1 何为恶意代码

Malware是恶意代 码的专业 术语。恶 意代码Malware本质是一段代码,只是这段代码含有一定的对计算机破坏的功能。恶意代码一般是运用计算机系统或者软件的各种漏洞进行破坏。 一般表现形式是二进制文件、脚本或者宏。

恶意代码主要包括计算机后门、计算机病毒、特洛伊木马、恶意移动代码、蠕虫、内核套件和僵尸网络等。

计算机后门是一种通过使用后门工具对目标机器进行控制的恶意代码程序,它能够绕开正常的安全控制机制。

计算机病毒的最大特点就是可以自我复制,具有一定感染性的一段病毒代码。

特洛伊木马: 正如特洛伊历史事件所描述的类似, 该段代码能够伪装成正常有用的软件博取用户信任,一旦用户点击打开,则暴露出恶意行径的代码。

恶意移动代码:一般情况下,恶意移动代码是部署在Web服务器端的, 所以它基本不需要过多的人工干预。一旦访问已经部署恶意代码的Web服务器,则本机就有可能被感染。

蠕虫:和计算机病毒一样具有自我复制性,将自身嵌套进宿主程序中运行的恶意代码。

内核套件:氛围用户态和内核态两种。一般通过替换或者修改系统中关键文件,获取最高控制权的一类程序代码。

僵尸网络:具有网络传播性和恶意性,危害较大。中毒的计算机不是一台,而是网络上的多台,感染范围较大,该恶意代码控制多台网络中的计算机,使其被感染的计算机如同僵尸一般受控制。

2.2 恶意代码工作原理

恶意代码一般通过四种方式运行: 利用系统漏洞、嵌入其他文件、伪装成有用文件和欺骗。恶意代码可以通过自我复制传染更多的主机文件或者网络上的不同 主机。传播的介质有网络电子邮件、计算机中的网络共享、移动介质(U盘、移动硬盘等)、P2P共享、系统本身漏洞等。恶意代码入侵主机后,可以通过修改系统设置成为系统开机自启动项目中的其中一项,当用户每次开机时,就启动恶意代码进行非法操作,如发起非法攻击、记录键盘和鼠标事件、获取用户隐私等等。

电子邮件传播的原理: 电子邮件中HTML正文可能被嵌入恶意脚本;邮件附件携带病毒压缩文件或者可执行文件。

P2P共享 :感染P2P共享文件夹 ,当用户在P2P文件夹中下 载文件时 , 可能被感 染。如WORM、PEERCOPY.A等恶意代码。

网络共享:恶意代码程序中会存在自身的口令猜测逻辑进行口令猜测, 试图访问网络共享中存在的文件夹,当获取到用户名和密码后,将自身恶意代码拷贝到网络共享中, 并将自身命名为游戏等名称吸引眼球,诱导用户点击触发。

系统漏洞:由于操作系统本身有一些设计缺陷,导致被非法用户通过非法方式利用,执行恶意代码,恶意代码通过系统漏洞进入系统, 达到感染目的。如Web DAV漏洞、Local Security Authority Subsystem Service漏洞、RPC-DCOM缓冲区溢出漏洞等是经常被利用的漏洞。

3因果关联分析

3.1 因果关联分析法

因果联系即有因必有果,万事万物都是存在因果联系的。任何结果的产生都是由因导致的。因果联系中的 事物是一种引起与被引起的关系。因果联系理论目前应用到很多领域,本文就是将因果联系理论应用到计算机恶意代码的分析检测中。

3.2 因果关联应用到恶意代码检测

关联特征过滤器的确定。将每个阶段恶意代码攻击的数据包特征进行正则描述,定义成关联特征过滤器集合T={t1,t2,t3,……,tn}。

M个n维的向量表集合的确定。每个向量分量为8的倍数的二进制码, 每个向量对于一个IP地址,n维代表共记录了n种恶意攻击。每个内网IP地址对应一个哈希值,恶意代码对应向量表中的其中一维,向量表中的一个单元表示与该内网IP相关的数据包对恶意代码的过滤情况。状态向量集合表的某个位置被更新时,应该判断与状态向量表位置相对于的因果关联特征过滤器的某个位置是否相等,如果两个值相等,则表明此时更新的是最终的状态,如果两个值不相等,则表明此时更新的不是最终的状态。

数据包进入n维度的关联特征过滤器后进行匹配分析,如果匹配则进一步表名该恶意代码具有因果关联特征。

在因果关联分析中,需要用到一种结构,该结构记录了源IP地址, 目的IP地址, 恶意代码第一次生成时间,最近一次清理的时间,恶意代码编号,所处的攻击阶段等内容信息。需要定期清理可疑IP组,每次清理后将剩下的IP组中的结构更新, 同时将状态向量表对应的二进制码归零。这样可以节省部分内存空间,减少恶意代码的误报率。

需要注意的是, 只需要存在一个n维的状态向量表, 就可以对应n个因果关联特征过滤器T1,T2,T3, ……,Tn。

因果关联分析法的恶意代码检测流程是:在网络中读取需要检测的数据包, 将数据包的来源IP与高度可疑的IP组相比较, 如果发现该IP在高度可疑IP组中, 则进入关联特征匹配,如果匹配结果为是,则进一步处理数据包。处理数据包主要是判断是否更新向量表,若内网地址的数据分组与关联特征过滤器中的成员特征成功匹配,那么内网地址对应的向量序号与对应的恶意代码进行哈希计算。匹配结果放置到向量表中的条件是,检测的数据包需要和一个关联特征相匹配。具体流程如图1所示。

4结束语

为了保障联入网络中的企业和个人能够安全地进行各项日常工作和活动,计算机安全技术,特别是计算机网络安全技术正在飞速的发展。由于其互联网本身的开发特性, 当今恶意代码流行的趋势是全球范围的,攻击速度越来越快,几乎为零日攻击,一般是几种网络攻击方式联合, 对计算机网络用户造成了严重的安全威胁。针对恶意代码的攻击原理,联入网络中的企业、个人等组织应该提高对恶意代码等网络攻击的安全防范意识,网络管理员应该及时更新操作系统发布的最新安全漏洞补丁,修补操作系统安全漏洞,加强网络共享管理, 强化密码设置,增强安全策略,加强密码强度。

摘要:文章针对恶意代码的攻击原理,介绍了对恶意代码的检测。通过因果关联的分析原理检测恶意代码,提高对恶意代码等网络攻击的安全防范意识,更新操作系统发布的最新安全漏洞补丁,修补操作系统安全漏洞;加强网络共享管理;强化密码设置,增强安全策略,加强密码强度。

上一篇:转染效率下一篇:农村人力资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