词语的含义

2024-05-12

词语的含义(精选六篇)

词语的含义 篇1

(1) 理解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概念)的内涵;

(2) 理解指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3) 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4) 理解运用修辞格和内涵丰富的词语的意义。

在文章中,词语存在于文章这一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并与之构成有机的语义联系。因此,要理解和阐释词语在文章中的意思,除了要对这些词语和句子进行深入的分析和体悟外,还应当把它们放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明确它们与上下文的语义联系,利用上下文的语境正确理解和阐释它们。

1. 理解与文章的核心内容密切相关的词语,要结合文章思路、主旨加以分析。

如:(2008年江西卷)第16题问:“‘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是什么?”“朦胧的敬慕”是文章题目,弄懂“朦胧”的含义是关键。文章的思路是:第一、二段写作者怕看死人,但看到母亲的遗体﹑孙中山先生的遗体和鲁迅先生的遗体却不曾害怕过;第三到第十段写作者在给鲁迅先生守灵时看到一个小学生怀着敬慕和哀悼的心情吊唁的情景非常感动,唤起了作者小时候瞻仰孙中山先生遗体的记忆,那时的感觉是“模糊的‘伟大’”,“一种超乎孩子胸膛容量的衰威或尊敬感觉便塞在我喉咙间”,后来,私下里珍藏了“说明孙先生的生平和抱负”的传单和一本《孙中山传》;第十一、十二段歌颂了伟人的伟大人格。理清思路后便弄懂了词语“朦胧的敬慕”在文中的含义,指孩子对伟人的模糊的敬慕。

2. 理解指代词或具有指代作用的词语在文中的指代义。

文章中的指代词往往运用于同一事物的反复出现之时,所以指代词的出现,多是在所指代的事物、人物之后。因此指代词指代的内容在本句中往往难以找到,而要从上文甚至下文入手,由近及远地寻找,还要注意上下文对指代内容的限定或提示。指代内容有近距离指代,也有远距离指代,对有些指代性词语还应特别注意其前后指代是否一致,范围是否统一等。有时指代内容没有现成词语可供使用,需要我们对文章进行分析、归纳与综合。

如:(1996·24)第二段中提到的“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所指的一类人是___(不超过20个字)

第二段内容:贝多芬所做的,是把音乐完全用作表现心情的手段,完全不把设计乐式本身作为目的。也正是这一点,使得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不得不把他当做一个疯人。不错,他一生非常保守地使用旧的乐式,但是他给它们注入惊人的活力和激情,包括产生于一定思想、信念的那种最高的激情,结果不仅打乱了旧乐式的对称,而且常常使人听不出在感情的风暴下竟还有什么乐式存在。他的《英雄交响乐》一开始使用了一个乐式(这是从莫扎特幼年的一个前奏曲里借来的),跟着又使用了另外几个漂亮的乐式;这些乐式被赋予了巨大的内在力量,所以到了乐章的中段,这些乐式就全被不客气地打散了。于是,在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看来,贝多芬是发了疯了。他这么做,只是因为他觉得非如此不可,而且还要求你也觉得非如此不可呢。

这一段中共有六个句子,“某些与他同时的伟人”出现在第二句,第二句是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第五句也是别人对贝多芬的评价,这样,第二、五句的表意就是一致的,问题的答案也就找到了,所指的一类人是:与贝多芬同时代的只追求乐式的音乐家。

3. 理解词语在文中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

一般来说,文中出现的被临时赋予的特殊含义或深层意义的词语,往往具有迷惑性,不能按照惯性思维理解,解答这类题目时,“在文中”是关键所在,词不离句是理解词语的基本原则。

如:(2006年北京卷)“书虫”是我母亲送给我先生的雅号,他敬受不辞。说他是“书虫”,自然与书有缘。先生在高校从事教学与研究逾卅五载,家中藏书少说也有两万册。当我们还住在旧居时,已是书满为患,但先生视为珍宝,待若上宾,并且任其喧宾夺主,几乎占领了家庭所有领土,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好不容易盼到迁移新居,“分居”的书籍终于统一归置于顶天立地的大书架里了,我还特意给先生买了一张非常宽大的写字台,好让他有个宽松、舒适的读书写作之地。然而好景不长。不知不觉之间,写字台四周又摞满了书,形成高高矮矮的“书笋”,光洁的台面不久也被各种书稿覆盖,连喝水杯也没有容身之地。对此“惨”状,我实在目不忍睹。一日趁他外出,我花了两个小时整理写字台,自以为替他办成了一件好事。殊不知,我的整理反而打乱了他的秩序———他按照自己的习惯去找东西,可已经被我变乱了的“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见此问题已上升到哲学的高度,我从此不敢再替他整理写字台了。

解释下面加点的词语在本文里的特定含义。

(1)连电视对面的沙发上也常常堆满了书,于是吾家有电而无视久矣。“有电而无视”将“电视”一词分拆开来使用,表现了家里虽有电视却常常不能看的尴尬。

(2)东西已经被我变乱了“东西”,他找不到,便自嘲道:“看来我这是‘意识先于存在’。”

“意识先于存在”化用·哲学术语,是说东西已经被挪动了位置,自己仍然按照先前的记忆找,自然就找不到。

4. 理解运用修辞格和内涵丰富的关键词语。

对使用了比喻、拟人等手法的词语和含蓄、抽象的词语的理解,需要弄清手法的特点和借助前后文,以界定该词语的含义。在它的前面或后面作者都要做具体的阐释,换一种说法揭示其内涵。对此,答题时要找准原文中相关的句子,一般在词语出现的前后找答案即可。

如:(1999·22)第四自然段中说“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这里所用的几个比喻分别比喻什么?

第四段指出教育者也要创造值得自己崇拜之创造理论和创造技术。活人的塑像和大理石的塑像有一点不同,刀法如果用得不对,就可能万像同毁;刀法如果用得对,则一笔下去,万龙点睛。

加点词语的含义 篇2

⒊望文生义法

① 瞻前顾后释义法 可能是本义,也可能是引申义、比喻义、或其他修辞义,甚至可能是临时产生的某个具体义。本方法适用于“词义辨析;根据文段内容,推敲词语”等题型。例:找出下列词语中表现“飞”的意思的字。

⑴燕剪春风 ⑵鹰击长空

⑶雁横烟渚 ⑷莺传柳浪

② 遵循规律筛选法 如词语本身使用的规律,词语间搭配的规律。实践发生的规律等。适用于“根据要求,归类词语;看前后联系,置换词语”等题型。

例:请仔细揣摩文章,然后将“儒教”“儒术”“儒学”分别填在下面的括号里。

可以得之于心的《论语》,不是被汉武帝罢黜了百家之后刻意独尊的(儒术),不是与“道”“释”并称于庄严仪式的(儒教),不是被穷究义理囿于考据的(儒学)。

③ 整体把握还原法 主要是代词指代的内容。⑴了解代词的用法,如:“这”“这个”“这些”是近指;“那”“那个”“那些”是远指;“某”“某些”“某类”是不定指等。(2)在具体的语境中,理解代词指代的具体内容,然后进行分析、概括。(3)将所找出的指代内容带入原文,看是否合适。适用于“代词的指代性”题型。

例:下面文段里划线句子中的“这”具体指代什么?

品味春色,沐浴春光,可以感受生活,感悟人生。这可以说是中外一致,概莫能外。这:品味„„感悟人生。

④ 细嚼慢咽品味法 ⑴理清思路,揣摩词语的概括含义。⑵联系语境,揣摩词语的特殊含义。⑶分析人物,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⑷结合主题,揣摩词语的深层含义。

例:品味加线句子中“浸”字的妙处。初读王维的《山居秋暝》时,我浸在晶莹的碎得满地的月光中,寻找“清泉石上流”的意境,凝神倾听清澈的声音潺潺地流过石头,然后又隐隐约约得流向远方。从此,这一涧清泉,便在我生命的最深处。浸:既再现了月光的晶莹透明、无处不在,也写出了作者的深深陶醉之感。

结合语境比较法 如词语的作用、词语的含义、词语的感情色彩等。适用 ① 于“看前后联系,置换词语;根据要求,归类词语

② 两种形式:⑴相同词语在不同语言环境中的比较(2)相同语言环境中不同词语的比较

口诀:先本义,后深义,或引申,或比喻。感情色彩仔细看,有无反语讽刺义。言外义,拟人义,矛盾词语要注意。

作用:原则:扣住人物性格,把握人物心理,紧密联系中心。

表述:强调突出是首选,表达情感是关键。设身处地想一想,上下文要联系密。双重含义要答全,矛盾词语分开议。比喻义,拟人义,生动形象别忘记。

2012年中考语文记叙文阅读之词语的含义

中考大纲中有一条要求“体味和推敲重要语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所以词句的考查历来是现代文阅读的重头戏。一篇文章是由一个个句子组成的,句子又是由一个个词语组成的,因此考查对加点词语的理解是记叙文阅读中逢考必出的热点也是难点。

实际上对于词语含义的考查,重点考查的是语境义。对于同一个词,在不同的语境中有不同的使用。这是对中学生理解能力、思考能力、概括能力的综合考察。而词语的本义也就是字典义,是大家几乎都知道的,如果考察了一个常见词语,那么就是要求我们结合文章来理解词语在文中的具体含义。换句话说,语境义是在本义的基础上,由作者自己创造的意思,是与文章内容相关的,分析语境义就是分析出关键词写了什么内容,因此要正确理解词语的语境义,必须从语句所在的环境出发。这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语句出现的段落,一是文章的整体意思。

我们的具体解题步骤如下:

(1)解释词的本义。本义就是最常见的意义。视情况而定,灵活添加。

(2)结合上下文,分析语境义。这是答题的关键。

(3)联系中心。一般都需要回答对中心主题的作用。

关键词饱含作者的情感,是为文章的主题服务的。因此理解关键词的含义最后要落到这个词表达了什么,说出该词语对表现主题的作用。

下面结合具体事例来进一步说明。

【例1】魏巍的《我的老师》中“我用儿童的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

【解析】“狡猾”本是贬义词,“诡计多端”的意思,为什么要用在一个孩子的身上呢?联系上下文的语境,则知这是贬义词褒用,用以形容儿童天真顽皮的神态,小孩子用独属于孩童的心灵体会到老师并非要真的打他,从侧面表现了蔡老师对孩子的爱。

【例2】《老北京的小胡同》(2005年北京题)(9)那时我是个穷孩子,可穷孩子也有买得起的玩具。两几个钱就能买支转个不停的小风车。去隆福寺买几个模子,黄土和起泥,就刻起泥饽饽。春天,大院的天空就成了风筝的世界。阔孩子放沙雁②,穷孩子也能用秫秸③糊个屁股帘儿。反正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小心坎儿可乐了,好像自己也上了天。

结合上下文,解释第(9)段中“大摇大摆”一词,说说这个词都写出了什么。

【解析】这道题目就属于关键词理解题。由文章的整体意思我们可以发现,正因为那时作者是一个穷孩子,所以他的自尊心格外强,不管做什么,他都不能让自己显得比别人差。所以看到不花什么钱的屁股帘儿也能飞起,衬着蓝色的天空,大摇大摆,一点也不比阔孩子花钱买的精致的沙雁风筝差,心里自然十分满足,大摇大摆的本义是走路时身子摇摇摆摆。形容走路神气的样子。在文中指的是风筝在空中的样子,作者用这个词来形容风筝,含有自己的情感。因此答案应为:写出“屁股帘儿”飞起时摇摇晃晃的样子,表达了“我”兴奋与满足的心情。

2012年中考语文之句子含义答题思路简析

“推敲和体味文章中重点词句的意义和作用”是初中语文学习课标中的明确要求,因此,词语含义和句子含义几乎成为逢考必出的一类题型,常常出现在现代文阅读的第二或者第三题,4到6分的分值,考频和分值都很高,要求学生必须掌握。

解答句子含义题的思路应该找准两个方向,分三步走。

两个方向是要回答句子的本义和深层意,要准确答出这两层意思,需要分三步思考。

第一步从句子本身出发,找出和解释关键字词,进而答出句子的本义,即表层含义。这里需要注意两点:一是遇到名词或者代词,要明确的回答出实际指代的内容,答题要明确;二是对于一些处于特殊位置的句子,比如开头的总领句,结尾的总结句,以及中间的过渡句,要将总领、总结以及承上启下的具体内容概括答出,要求答题完整。

第二步要联系上下文,仔细阅读文章,分析句子与所在自然段,以及所在段落的关系,解答句子的深层含义。特别需要注意的是,此时的分析要结合具体事件或者具体的人物细节描写分析得出。

第三步要联系文章的主旨,这是解答和分析句子深层含义的一部分。就句子而言,出现在文章开头、结尾、中间过渡的句子,以及文章中的抒情句和议论句,多需要联系主旨回答深层含义。就题型而言,要求理解句子含义,或者就某句话谈体会等题型,多需要联系文章主旨作答。

在此特别强调,分析句子含义不能断章取义或者想当然,一定要细读文章,联系上下文,并多总结答题模式与答题语言,就能熟练掌握此类题型。

利用“替换法”轻松仿句

重庆市第二外国语学校 程勇

仿句以考查学生对语法、修辞等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为目的,要求学生根据不同的语境和要求,写出与例句在形式上相同或相近,在内容上有密切关联的句

子。教学中,笔者总结出一种简便易行的可以快速准确地完成仿句题的方法——“替换法”。利用“替换法”仿句不用管修辞、句式,甚至是显性要求和隐性要求也不用管,只需做好以下四步即可完成:第一步,读懂原句意思;第二步,确定替换词语;第三步,更换替代词语;第四步,复查全句内容。

利用“替换法”仿句为什么如此简便易行呢?又是怎么操作的呢?下面,我们就用几个例句来说明。

1.赞颂英雄的句子:你们的意志是那样的坚韧和刚强,你们的。

2.朋友,你会微笑吗?微笑是一杯浓浓的咖啡,微笑是一盏明亮的街灯,微笑是,微笑是,微笑让我们的生活充满了温馨。

3.希望是如此的神奇,能让一个人在黑暗中看到光明,在,在,只要我们自己不放弃,就没有力量能够摧毁我们心中的希望。

4.心灵是一棵树,而且是一棵会开花的树。在这棵树上,能开出耀眼的奇葩,也能开出素洁淡雅的小花。

第一步:读懂原句意思

这一步要明白全句到底要表达什么意思,是褒义还是贬义,句式是不是很工整,有没有限制条件等。

例句1,仿句应该赞颂英雄;例句2,仿句应该给人以“温馨”的感觉,而且句子要很工整;例句3,全句是积极向上的,仿句时应该注意“黑暗”和“光明”等反义词;例句4,这个句子是有限制的,受“会开花的树”限制,应该从“花”的角度来仿,但由于例句的句式不是很工整,所以仿句的句式可以放宽一些。

第二步,确定替换词语

这一步,要求学生找出要仿的句子中哪些词语不能动哪些词语则可以更换。这一要求对学生来说并不困难,多训练几次他们就能轻易找出要仿的句子中可以替换的词语。

例句1中,意志、坚韧、刚强可以替换;例句2中,一杯、浓浓的、咖啡、一盏、明亮的、街灯可以替换;例句3中,黑暗、光明可以替换;例句4中,耀眼的、奇葩、素洁淡雅的、小花可以替换。

第三步,更换替代词语

就是用新词语更换可以替代的词语,但要尽量做到词性一致(名词换名词,动词换动词,形容词换形容词)、意思相合(褒义词换褒义词,贬义词换贬义词)、字数一致等。总之,就是要尽量让新句子在形式上和原来的句子一样。以例句1为例,“意志”是名词,所以换它的词也必须是名词;另外,“意志”是精神方面的而不是具体的事物,所以换它的词也应该是和精神有关的名词,如“心灵”“思想”“精神”“胸怀”等名词;此外,“坚韧”和“刚强”是褒义词,且和“意志”相关,所以换它的词应该是“崇高”“伟大”“纯洁”“善良”“美丽”“宽广”等;如此分析后只要更换相应的词语就可以完成仿句了。比如,例句1就可以仿出以下很多句子:

(1)你们的胸怀是那样的美丽和宽广。

(2)你们的心灵是那样的善良和纯洁。

(3)你们的精神是那样的崇高和伟大。

第四步——复查全句内容

这一步很重要,是要检查仿出的句子是不是合理,和原句是不是协调,有没有不恰当的地方等,如果有就要及时修改,以便和原句保持一致。比如,例句3学生不一定能注意到“黑暗”和“光明”是一对反义词,甚至忽略贬义词在前褒义词在后,这些问题都需要在复查中确定。我们先看一则学生失分的仿写案例: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里,书是波涛起伏的浪花;在人类启蒙的曲径上,书是(耐人寻味的启迪精彩神奇的锦囊曲折回环的捷径温暖明亮的太阳);在科学知识的园地里,书是(园丁灌水的水壶无边无际的大海嫩绿茂密的野草)。

这一案例中,括号里的仿写虽然在形式方面基本上是对的,但由于没有注意到“长河”和“浪花”是包容性的从属关系,所以就没有注意替换上去的词语和“曲径”“园地”等的关系,所以都错了。至于“野草”,虽然和园地有包容关系,但由于没有注意整个句子的美感,所以也错了。

文章标题常用词语含义 篇3

一瞥:对某方面事物或知识在极小的范围内进行扼要概括介绍的文章。

鸟瞰:就是某方面的事物进行概略观察所得到的东西而写成的文章。

管窥:谦指自己所写的文章, 犹如管中看物, 就某方面的认识看法不全面的见识短浅的文章。

絮语:谦指自己对某方面的见解或主张是属“啰嗦”话, 期待读者评说的文章。

面面观:将某方面的材料或事件多角度, 全方位地进行阐述、介绍的文章。

摭谈:将散冗于各类报刊资料中现成的事例或章句, 经过组合梳理而成的文章。

拾萃、集萃:将收集到的素材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加工而成的文章。

拾零:将零散于各类资料中的同类材料搜集整理、编辑成文。

抖擞词语的含义及造句 篇4

一、抖擞词语的解释

亦作“ 抖藪 ”。犹搜索,寻找。《方言》第六:“铺颁,索也。东齐 白铺颁,犹 秦 晋 言抖藪也。” 郭璞 注:“谓斗藪举索物也。” 戴震疏证:“藪,亦作‘擞’。” 宋 刘克庄《沁园春·四和林卿韵》词:“抖擞空囊,存留諫笏,犹带虚皇案畔香。”《老残游记》第四回:“从上房里搜起,衣箱橱柜,全行抖擞一个尽。” 以手举物而振拂。

二、抖擞词语的近义词

兴奋 [ xīng fèn ]

矍铄 [ jué shuò ]

焕发 [ huàn fā ]

三、抖擞词语的造句

1、春风中,人们走进自然,放飞身心,精神抖擞着,筋骨舒活着。

2、观众台上满是一展歌喉的精神抖擞的老人们,操场也已被打篮球的少年们占据了一大半儿。

3、草坪中央还种着两棵挺拔,高大的鱼尾葵显得那样精神抖擞。

4、我们脱掉鞋迈进沙滩,那清凉的海风夹杂着一些咸的味道,扑面而来,让整个人都心旷神怡、精神抖擞。

5、玉米长得高高的,精神抖擞,像一个个守卫兵。

6、同学们都换上了轻便的春装,个个显得精神抖擞。

7、这时,黄土大地上的一切好像洗了一个凉水澡,显得精神抖擞。

8、春天让我精神抖擞,信心倍增,我加快了前进的脚步,准备去迎接新的学习任务。

9、群雁在霞光中抖擞着翅膀,悠然地从草地中飞起。它们排着‘一’字飞上天空,像出征的战士,呼喊着,歌唱着,声音里充满了必胜的信念。

10、荷叶田田,碧水湾湾,莲子抖擞,风送荷香,正是晚夏初秋时节。

11、踏出新一天的脚步,打开窗,举起双臂,伸个懒腰,抖擞一番精神。

12、忙碌的工友,累了,坐在老柳树下歇息片刻,便精神抖擞。

13、他使出一股犷野的力抖擞一下,大吼一声,把所有的房客吓得大叫。

14、望着每位精神抖擞,斗志昂扬革命老前辈的照片,以及那些代表着历史意义的文物,全员肃穆,肃然起敬。

15、伫立在房前的阡陌上,依偎在古老的木门旁,佝偻的父母才精神抖擞,笑逐颜开。

16、在西宁,终于为我的爱车换了前档玻璃,它又容光焕发,精神抖擞了。

17、围着营地抖擞抖擞精神,在隔壁帐篷要了一碗刚煮好的醪糟蛋汤喝下,总算让身体恢复了几分温暖。

18、穿过玉泉广场的道观,华山门前此刻已经聚集了数以百计的登山者,有的席地而坐、有的抖擞精神,都在为夜战做准备。

19、古城的斜阳仍高挂在苍山顶上,城墙上逆光下的女墙、旌旗更是威风抖擞,迎风屹立。

20、奋斗、坚持,潇洒地穿过驿站,挥一把汗水、抖擞精神再驶向下一个驿站。

21、一路美景,一路匆匆,当疲惫来袭时,听说前方还有以镜为名的海子,其倒影之美能称霸九寨沟,大伙又抖擞精神继续前行。

22、趁此时机,雨幕撩去,太阳光抖擞神威,喷薄光华,洒遍大地,火辣辣般,霞光万道,光芒四射,令炎热干燥,愈来愈甚。

23、父亲兄弟四人,个个走路脚底生风、精神抖擞,那吃起肉来如狼似虎,大有风卷残云、气吞山河之势。

24、大街上,店家一个个抖擞抖擞精神,拍打拍打到处的霉味,笑迎四方来客。

25、行至山间野陌,草木凋零,然而却远远地看到一丛丛金灿灿的菊花,正在那枯瘦的树木之间,开得火热,且精神抖擞着。

26、人们个个精神抖擞红光满面,面若桃花胜似桃花。

27、羊城的冬天,像春天一样,阳光灿烂,晴空万里,百花齐放,绿树精神抖擞,小溪缓缓流淌,湖水清澈见底。

28、湿巾擦擦脸,抖擞抖擞精神,拎起包包,跟随着一大波人,慢悠悠的下了车。

29、服务员又来了,精神抖擞地递上了两张讲究的菜单。

30、不料,女人兴致勃勃,抖擞精神,积极配合,男人却力不从心,久唤不起,勉强挥枪上阵,不一会却就铩羽而归,雨散云收。

31、出了观门,李白已经翻身上马,一手挽着马缰,一手掐着腰,顾盼自雄,精神抖擞。

32、李通则仍旧精神抖擞地爬着,仿佛很习惯这样的穿窬生活,我和大宝都是又累又饿,只机械地爬行,没心思说话。

词语的含义 篇5

古诗词中使用颜色词语的规律一般是:用暖色调代表喜悦、光明、温暖、信念、希望, 用冷色调代表忧愁、悲伤、苦难、压抑、忧郁等等。这些方法, 在新诗里面得到传承了吗?

新诗相对更自由, 各种流派纷繁复杂, 有人就公开认为新诗不需要词语色彩, 以至于现代社会出现了写诗的人比读诗的人还要多, 诗在现代社会不再高雅, 也不再迷人。我认为这种观点当然是错误的, 综观无数新诗大家, 对于词语色彩的应用十分考究。这里以艾青为例, 浅作分析。

艾青是学画画的, 他对色彩的敏感更甚于常人。他的新诗中就运用了大量颜色词语。笔者就《大堰河——我的保姆》一诗中几处使用颜色词语, 浅说各自的意义, 以待方家指正。

一、“黄土下紫色的灵魂”中“紫色的灵魂”

这是全诗最费解的地方。一般学说参考有两种, 一说紫色是冷色调, 给人的感觉非常压抑, 不痛快, 认为紫色是悲哀、不幸、伤痛的象征。一说紫色是一种高贵颜色, 是高贵的象征。有如下可以作为佐证:古代帝王称是紫微星;皇宫宫墙的颜色是紫红色;皇城称为紫禁城;皇宫称为紫阁或紫台;紫气指的是帝王之气。不仅如此, 古代服饰也以紫色为高贵。比如汉语词典“青紫”一词的解释就是指古代高官显爵的印绶服饰的颜色, 喻指高官显爵。“朱紫近公侯”, 这里的朱紫也是指王公贵族服饰的颜色。

由此, “紫色的灵魂”可以从痛苦角度去理解。体味全诗尤其是第4、7、10诗节, 似乎字字句句都在强调大堰河一生所承受的痛苦、悲惨的遭遇以及死后的凄凉。那么, “紫色的灵魂”, 就是痛苦的灵魂。

“紫色的灵魂”还可以从高贵的角度去理解。想想大堰河, 一生承受了太多太多的苦难、太多太多的凌侮、太多太多的折磨。但是, 她给予艾青的却是不是亲生母亲而胜过亲生母亲般刻骨铭心的母爱, 温暖而圣洁;她留给艾青终身难忘的是一年四季, 早起晚睡, 含着笑不停劳作的勤劳而善良的印象。因此, 在艾青的心底, 大堰河承受的苦难越多, 她的灵魂就越显得高贵。

在这里, 痛苦与高贵分开看有矛盾, 若把两者统一起来看就不矛盾了。一个人因承受太多的苦难, 因而他的灵魂就越显得高贵。因此, “紫色的灵魂”可以理解为灵魂因“痛苦”而“高贵”。

二、“我看到雪使我想起了你”中的“雪”

洁白、寒冷本是监狱现实冷漠的环境, 可以联想到艾青从小生活在冷漠的环境里, 自然引发诗作者想起大堰河温暖的抚爱。在白雪覆盖大地的庄严肃穆环境也易引发诗人对大堰河纯洁无私的内心世界正像雪一样的纯洁、高贵的联想。这一点正好印证“紫色的灵魂”可以理解为“高贵”。

我们欣赏这首诗的时候, 先要了解相关的背景。据资料记载, 这首诗写于1932年的冬日。那时诗人因参加“左翼美术家联盟”被国民党逮捕, 被关押在看守所中。诗人在关押期间的一天早晨, 他透过狭小的看守所窗口, 看到一片茫茫的雪景, 这触发了诗人对保姆的怀念, 诗人激情澎湃地写下了这首诗。也就是说, 诗人笔下的大堰河是真实的, 温暖的, 伟大的。是像雪一样高贵, 表达了诗人对她的赞扬与讴歌。当然, 引申一些就是对所有像大堰河这样的人的赞美。

通过词语色彩表达情感, 在这首诗里是大量出现, 比如“檐头枯死的瓦菲”、“长满了青苔的石椅”, 一枯黄一青两种颜色表现一种荒凉、败落的景象, 暗示大堰河死后家道衰落的凄凉。“把乌黑的酱碗放到乌黑的桌子上”中“乌黑”一词, 显出大堰河家的生活十分穷困。“我摸着红漆雕花的家具”、“床上金色的花纹”中“红”、“金”两种色彩艳丽的词, 这里出现的“红”和“金”, 显示了艾青父母家里在居住方面非常富有豪华。“我吃着碾了三番的白米的饭”中的“白”显示艾青父母家里在吃的方面富有讲究。“大红大绿的关云长”中“红”、“绿”色彩词表现艾青少年的特点。“辉煌的结彩的堂上”中的“辉煌”一词表现在大堰河的梦中, 艾青婚礼十分隆重, 充满了乳母对乳儿美好的祝福。“泥黑的温柔的脸颜”中的“泥黑”一词显示大堰河作为劳动人民劳作的辛苦。

这样, 通过大量词语色彩的运用, 展现了诗人对女性的关爱, 表达了诗人对“真、善、美”的理解和呐喊。事实证明, 正是对于词语色彩的合理利用和娴熟表达, 《大堰河——我的保姆》才成为现代诗中最具影响的文学作品。

所以, 在诗歌中合理运用词语色彩, 是诗歌抒情的必要, 是诗人情感表达的最佳方式。这一点, 不管是古诗还是新诗, 都是重要的文学语言和方式方法。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2 (必修) 《教师教学用书》[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7.

词语的含义 篇6

我们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一直比较重视语法教学, 在很大程度上对词汇教学有所忽略, 这使得无论是词语本体研究还是词语教学研究都显得比较薄弱。其实, 在掌握了汉语的基本语法规则之后, 还应该有大量的词汇作基础, 尤其是词语的文化含义, 唯有如此, 才能真正学会汉语, 语法也才会管用, 这是因为词语是语言的“建筑材料”, 语法也只有依托词语才得以存在。

二、词语的语言意义与文化含义

英国著名学者杰弗里·N.利奇在其专著《语义学》 (Semantics) 里将词义分为七种类型:概念意义、内涵意义、社会意义、情感意义、反映意义、搭配意义、主题意义。其中, 概念意义是语言交际中最基本的意义, 是进行语言交际的基础条件, 内涵意义是附加在概念意义上的意义, 他进一步指出, 内涵意义是“一个词语除了它的纯理性意义内容之外, 凭借它所指的内容而具有的一种交际价值”, 他把词的概念意义称为“理性意义”, 而把其余的意义统称为“联想意义”。“词语的这种联想意义实质上就是词语所承载的民族文化语义” (杨元刚, 2008) , 即词语的文化含义, 是“词在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苏宝荣, 1996) 。

词语的文化含义是如何进入到词语的意义中去的呢?大致来说有三种情况:

1、感情渗透

由于文化含义是“特定社会文化交际背景”下所获得的意义, 那么这意义必须是社会统一约定而成的, 而非个人的, 它的产生, 多数是基于对词语所指称的事物特性、特点进行的感情渗透, 如“狐狸”, 它的语言意义是:哺乳动物, 外形略像狼, 面部较长, 耳朵三角形, 尾巴长, 毛通常赤黄色。性狡猾多疑, 吃野鼠、鸟类、家禽等。正是聪明、警惕性高, 且多在傍晚外出觅食, 天明始归的习性, 给人来感觉不是善类, 所以才有“狐假虎威”、“狐朋狗党”“狐媚”、“狐狸尾巴”等带有贬义色彩的成语, 在民俗文化中, 狐狸一直也是妖精的形象出现, 狐妖也成为庞大妖精群体中无与伦比的角色, 一直属于淫祀范围。

2、修辞手段

但在历史长河中, 中国人又赋予了词语所指称事物的引申、借代、象征意义。“不到长城非好汉”, 指的是不能克服困难, 达到目的, 就不是英雄豪杰, 而并不是指不登临长城就不是英雄的字面意思, “长城”词典释义为:我国古代伟大的军事性防御工程, 始建于战国时期, 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连接原先秦、赵、燕北面的城墙并加以增筑, 通称万里长城, 后代多有增建或整修。它凝聚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坚强毅力, 体现非凡的技术成就, 所以《新唐书》中有“五言长城”——本意是称誉善于作五言诗的好手, 特指唐代诗人刘长卿。又有“自毁长城”, 指自己削弱自己的力量或自己破坏自己的事业, 这是从长城的保卫义引申出的。人民大会堂的万里长城苏绣作品以及我国赠送给联合国的大型壁毯上的巨幅长城画像, 他象征的是古老而坚强的中华民族, 而并不单纯是中国的长城。

3、文学典故

还有的词语的文化含义与语言意义关系不是很大, 而是由谐音或者文学作品、典故产生。如“柳”, 本为植物名, 属落叶乔木, 又与“留”同音, 形态丝绦下垂, 彷佛是不忍离去, 暗喻离别。另有文学典故《诗经.采薇》又有“昔我往矣, 杨柳依依”, 南朝人费昶在其《和萧记室春旦有所思》:“水逐桃花去, 春随杨柳归。”而《三辅黄图》有言:“汉人送客至此桥, 折柳赠别。”等等, 于是, “柳”成为“离别”的象征, 获得了新的文化意义。谐音的还有“梨”与“离”, “鱼”与“余”。文学典故赋予词语的文化含义可谓蔚为大观, 如“红豆”表现“爱情”, “蜡烛”一词语的文化含义是“无私奉献的老师”就是李商隐的诗句“春蚕到死丝方尽, 蜡炬成灰泪始干”化用而来。

三、词语的文化含义教学的重要性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跨文化交际成功的一个核心和先决条件是交流双方在交流时使用的词语能够准确表达自身的意图, 并避免因文化的差异造成双方的误读, 但是, 这也是跨文化交际中引起误会和冲突的主要原因:

1、对相同词语, 相同事物, 因母语文化和汉语文化所赋予的含义、感情色彩不同或者部分不同, 在母语和汉语之间作比附, 比附导致对汉语理解和使用上产生偏误。

2、留学生已经把握汉语某个词语或某物的意义, 但在有时, 因为不知道汉文化背景和使用的特殊场合, 仍然用原义去理解这个词语或事物, 造成冲突。

上面两种情况造成的误读, 是就其整体而言的, 但是, 具体到某个词语、事物上时, 其误解主要的是体现在文化含义上。

我们再换一个视角, 语言并不是一个完全客观的符号系统, 语言本身就是文化的一部分, 是文化的产物, 它一定同产生它的文化紧密融合、不可分割。人们在交际中, 也并不是单靠词语随意堆砌, 英国语言学家尼尔·斯密斯在论及语言交际的基本模式指出, 言语交际的基本模式必须包含说话人和听话人共知的因素:

(1) 一套语言知识 (一种语法)

(2) 一套非语言知识和信念 (一部百科知识)

(3) 一套推理规则 (一种逻辑) 。

显然, 人们在交流的过程中, 就是语言、文化知识和逻辑不断运行的过程。这三个特征也决定了外国学生想学好汉语, 同中国人进行交际, 单靠掌握“音义结合的词汇和语法的体系”是不够的, 他还必须了解“百科知识”, 并知晓“一套推理规则”。

四、对外汉语词汇教学

词汇教学是重点教学内容, 在对外汉语教学中, 特别是在初中级阶段词汇教学极为重要。汉语的词汇体现了语音结构和变化, 有些词语本身又体现了结构关系, 组成句子又有语法关系, 学习词汇的同时也可以学习语音和语法, 可以说, 词汇教学的效果直接影响着留学生汉语的整体水平。然而, 词汇教学又是对外汉语教学中的困难环节。难怪张志公先生指出:“任何一种语言, 在语音、文字、语汇、语法四者之中, 从教、学、使用的角度看, 相对的讲, 语汇是比较难的”。

1、词汇教学原则

词语教学应该在一定原则的基础上进行, 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对词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假如不当的教学方法, 还会造成一知半解、语用不当甚至偏误化石化现象。

(1) 简明原则。教师首先要使用学习者已经学过的词语, 使他们能够接受, 避免用学习者不懂的词语来解释另一个不懂的词语, 这样会陷入后面的始终是对前面的不懂词的解释中, 另外, 教师用的语句也宜简短, 切忌用复杂的句子。

(2) 分阶段性原则。初级阶段词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要求学生掌握一批最常用的词语的基本意义和主要用法, 并通过实例讲解让学生明白不同语言的词语之间不存在简单的对应关系, 中高级阶段就是帮助学生扩大词汇量, 以及一些构词法, 加深学生对汉语词语“原义”的理解。

(3) 用法原则。从常用句式, 常用搭配, 常用语境等方面着手, 不仅使学生知道意思, 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用, 只学习词义, 但不知如何使用, 这只是知识的学习, 而非技能的掌握。

2、词语整体释义

就是将词汇作为一个整体来进行解释和说明用法。

(1) 直接法。就是用图片、实物等形象的手段或者直接用汉语来解释使学习者获得词义的方法。又可分为直观法, 如“门”、“钢笔”等等以及动物、水果、颜色等词语, 可以直接用实物或图片解释, 简单明了。

(2) 翻译法。顾名思义, 就是利用学习者母语对词语进行翻译或解说的方法。特别是初学者, 这一方法很重要, 直接、迅速, 但是, 局限性也很明显, 不同语言的词语之间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它们在搭配以及文化含义等方面存在差异。到一定阶段后, 要尽早摆脱翻译法, 用汉语去理解词语的含义。

(3) 文化含义解释法。注重文化含义的解释, 并将此与置于目的语文化环境和实际交际环境中帮助学生理解其文化含义和交际价值。

3、词语分析释义法

语素分析释义法。汉语以语素为基本单位, 语素是最小的音义结合单位, 它具有自由性, 可以独立成词, 又具有活动性, 可以构成新词。正如吕必松先生指出:“长期以来, 我们基本上把词作为最小的教学单位, 一直不太重视语素教学, 其实汉语教学中语素教学是一个不该忽视的方面, 应该考虑把语素作为最小的教学单位。

目前的汉字教学偏重于汉字结构的教学, 对于汉字的字素、字义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所以汉字学习往往是被动的记忆和对形体、笔画的机械模仿。汉字难加大了词语学习的难度, 我们要解决词语难学的有效途径可以是语素教学, 汉语中约占97%的语素是单音节的, 他们组合成新词的能力很强, 而且其中许多是单音节语素本身是词, 所以掌握一定数量的语素和构词法, 就可以迅速地扩大词汇量。

从对外汉语教学对象来说, 大多数学生是成年人, 他们母语系统已经建立, 具有一定的语义推导能力, 引入语素分析教学法, 通过字与字的组合, 让学生在学会一个一个词语的同时, 学会词语的组合原则, 并且在掌握有限汉字的基础上培养他们的字义推导能力。

4、虚词教学法

虚词是表达现代汉语语法的主要手段, 意义抽象, 不能单独成句, 也不能从客观世界中找到实例, 因而在虚词教学中不能就词讲词, 这样简单的几个字反而却解释的越来越复杂, 其实, 面对对外汉语教学对象, 他们本身已经具备母语语言系统的推导能力, 我们在讲解该词在什么情况下使用, 使用的条件限制, 具体的位置, 搭配等强调过后, 再结合上下文语境或者情境语境进行讲解, 不仅对此词义理解, 而且对词语的运用也能较好理解。

虚词中有很多词, 尤其是关联词语, 很多时候不是单独使用的, 而是成对出现, 如:只有……才……, 因为……所以……, 不仅……而且……, 等等, 在教这些虚词的时候, 教师应该指明具体的搭配规则和使用情况, 有些还要强调其二者搭配不可替代性, 引起学生的重视, 可以有效避免学习中搭配不当引起的错误。

五、结语

语言本身就是一种文化, 词汇教学也是一种文化教学, 在词汇教学中要重视词语的文化含义。对于汉语学习者来说, 不仅要掌握词语的语言意义, 也要懂得词语的文化含义, 这样才能在跨文化交际中更准确地掌握汉语的语言和词汇。汉语的词汇意义又是丰富复杂的,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教学中, 要不断探索、改进词语教学法, 找出适合课堂、教学对象的词汇教学法。

参考文献

[1]孟子敏.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文化词语[A].词汇文字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 1998.

[2]高燕.对外汉语词汇教学[M].武汉: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8.

[3]张志公.语汇重要, 语汇难[J].中国语文, 1988 (1) .

上一篇:教案与教师专业成长下一篇:木炭还原氧化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