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标驱动教学法

2024-05-03

目标驱动教学法(精选十篇)

目标驱动教学法 篇1

一、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分析

所谓的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其实就是围绕教学目标实施教学以达成一定教学成效的课堂教学过程。在整个课堂教学中, 教师需要将教学目标当作是教学的依据, 并且据此进行教学的设计、实施和评价;而学生则需要将教学目标当作是学习的动力, 以便有效进行知识的学习。所以, 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的, 为了体现课堂的效果, 还要开展教学评价。而这种教学模式的应用, 可以使教师以发挥学生最大潜能为目的采取有效教学策略, 因此能够满足学生的发展需求。同时, 由于学生的学习受到了教学目标的驱动, 所以可以使学生参与教学的主动性得到提高, 继而使课堂的教学效率得到提高。此外, 在实施教学评价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及时得到教学反馈, 从而对各个教学环节进行调节, 继而为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更多的保障。

二、构建小学语文目标驱动有效课堂教学模式的方法

(一) 合理设定教学目标

对于教师来讲, 能否较好地构建一个高效的课堂教学模式, 主要还取决于其能否合理设定教学目标。因为, 教学目标对课堂教学起到了重要的指引作用, 对教学方法的选择和教学思路的形成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而为了确立高效的教学目标, 教师需要摒弃传统的教学理念, 不再过于注重培养学生的应试技能。从目标驱动的角度出发, 教师可以设定三个层次的教学目标, 即促进学生掌握更多知识、督促学生形成良好学习习惯与方法以及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操。例如, 在学习《桂林山水》一文时, 教师需要先设定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字、词的教学目标, 以便使学生学会品位文章的语言文字, 从而感受到桂林山水的秀丽之美。在此基础上, 教师应该设定让学生总结学习方法的教学目标, 以便使学生通过自主学习进行桂林的“山”和“水”的特点的欣赏。最后, 教师应该设立相应的情感目标, 以便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二) 科学设置教学内容

完成教学目标的合理设定后, 教师应该围绕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科学设置, 以便真正开始致力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为了使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发挥, 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喜好和教学目标进行教学内容的安排, 以便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课堂教学一开始, 教师就应该进行问题的设置, 以便引发学生对教学内容的思考。而较好地设置教学问题, 也可以营造愉快的教学氛围, 从而达成让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的目的。此外, 通过设置教学问题, 也可以使学生明确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从而围绕着目标对教学内容展开学习。例如, 在学习《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时, 教师在一开始就可以设置“你对哪位亲人有着特殊的感情?”这样的问题, 以便引发学生的热烈讨论。而在引发学生对文章的兴趣后, 教师就可以顺利引导学生认真阅读文章内容。

(三) 分层次实现教学目标

在开展课堂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还要分层次地实现教学目标, 以保证教学的有效性。具体来讲, 就是教师应该循序渐进地开展教学, 以便确保学生能够顺利达成每一个学习目标。而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渗透情感教育帮助学生收获更多的情感体会, 从而使学生的品德情操得到培养。为了达成这一目的, 教师可以带领学生进行文章的分层次的阅读。同时, 在每一次阅读后, 教师都可以提出一个学习任务。而随着学习任务的难度和思想内涵的提高, 教师则可以较好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文章内容的学习, 继而逐步实现教学目标。

(四) 促进课堂教学有效化

为了促进课堂教学的有效化, 教师在课堂学习结束后应该对学生的表现展开评价。同时, 学生也应该对自己和他人展开评价, 以便全面进行自身的认识。而通过这些评价, 教师可以对课堂教学效果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并且认识到自身在教学开展上存在的不足, 从而进行后续课堂教学的改进。此外, 教学评价的开展也可以使学生在教学中的价值得到体现, 从而激发学生参与教学的积极性, 继而使课堂教学效果得到有效提升。

目标驱动教学法 篇2

摘要:文章探讨了“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应用,并以实例介绍了“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一)科学定位目标;

(二)明确学习目标,创设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一般由四个环节组成,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明确目标;环节二:领会意图、自主探索;环节三:检查结果、发现不足、评价学习;环节四:布置练习、检测学习、提升学习。

关键词:目标导航问题驱动高中生物学教学应用

1.“目标导航,问题驱动”的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学习的目的是意义建构,而意义建构主要靠学生主动、自觉完成。教师和外界环境的作用都是为了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那么如何帮助和促进学生对知识进行意义建构呢?美国教学法专家斯特林曾提出:“提问是教师促进学生思维、评价教学效果及推动学生实现预期目标的基本控制手段。”因此,“目标导航,问题驱动”就是将教学目标作为教学的出发点,然后创设与教学目标相应的问题情境,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以问题的提出、展开到分析、归纳并解决问题的过程为线索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激励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努力学习,帮助学生建构生物学知识。下面以人教版《人教版必修生物1分子与细胞》第4章第3节“物质跨膜运输的方式”为例,探讨“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在高中生物课中的应用。

2.“目标导航,问题驱动”的应用案例

2.1科学定位目标。

2.1.1知识目标

(1)举例说明物质跨膜运输方式的类型及特点;

(2)说出主动运输与被动运输的异同;

(3)阐述胞吞和胞吐的含义及特点。

2.1.2能力目标

(1)运用类比与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提高自学能力;

(2)通过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2.1.3情感目标

(1)主要强调学生积极参与讨论、思考,主动自觉;

(2)形成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2明确学习目标,设置问题情境,驱动学生学习。

环节一:创设情境、激发兴趣、明确目标。

【课件演示】人工合成的脂双层与生物膜流动镶嵌模型相比有何区别呢?二者在功能上有何不同呢?

学生思考讨论。

【课件演示】观察下面的动画,说一说什么样的分子能够通过脂双层?什么样的分子不能通过?

学生思考讨论。

课件展示学习目标:

(1)被动运输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2)主动运输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3)胞吞和胞吐的含义和特点是什么?

环节二:领会意图、自主探索。

学习目标一:被动运输的含义和特点

问题1:什么是扩散?

【课件演示】我们有这样的生活体验,当妈妈在厨房做菜时,不久,我们就会闻到厨房飘出来的香味。如果我们往清水里滴一滴蓝墨水,会发现清水很快变成蓝色,这就是扩散现象。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所谓扩散,也就是溶质分子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转移,直到均匀分布的现象。

问题2:什么是被动运输?

【课件演示】物质进出细胞时,既有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又有逆浓度梯度的运输,称为主动运输,此外还有其他运输方式。我们现在就来学习被动运输。那么什么是被动运输呢?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被动运输指物质进出细胞时,顺浓度梯度的扩散,即总是从高浓度一侧向低浓度一侧运输。

注:这里的“高浓度”、“低浓度”指运输的离子和小分子本身的浓度,而不是它们所处溶液的浓度。

问题3:我们生活中有哪些被动运输现象呢?

【课件演示】我们已经知道,水分子进出细胞取决于细胞内外溶液的浓度差。我们生活中还有哪些被动运输现象呢?

学生思考讨论。

问题4:什么是自由扩散?自由扩散是如何进行的呢?

【课件演示】自由扩散是如何进行的呢?请观察自由扩散示意动画,思考自由扩散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自由扩散指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

自由扩散特点:从高浓度到低浓度;不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能量。例子:水、氧气、二氧化碳、甘油、乙醇、苯等物质可通过自由扩散进出细胞。

问题5:什么是协助扩散?协助扩散是如何进行的呢?

【课件演示】协助扩散是如何进行的呢?请观察协助扩散示意动画,思考协助扩散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协助扩散指进出细胞的物质要借助载体蛋白的协助。

协助扩散特点:从高浓度到低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不需要能量。

例子:葡萄糖可以通过协助扩散进入红细胞等。

学习目标二:主动运输的含义和特点

问题1:生活中有哪些逆浓度梯度运输现象呢?

【课件演示】水生植物丽藻的细胞液中钾离子浓度比它们生活的池水高1065倍,其他多种离子如氯离、钠离子等,也比池水高许多。我们血液中,红细胞中K+浓度比血浆高30倍,Na+浓度只有血浆的1/6。为什么这些离子能够逆浓度梯度运输呢?

学生思考讨论。

问题2:什么是主动运输呢?

【课件演示】指物质跨膜运输时,是从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

【总结】这里的“高浓度”、“低浓度”指运输的离子和小分子本身的浓度,而不是它们所处溶液的浓度。

问题3:主动运输有哪些特点?

【课件演示】主动运输是如何进行的呢?请观察主动运输示意动画,思考主动运输有哪些特点?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主动运输特点:从低浓度到高浓度;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需要能量(ATP)。

例子:Na、K、Ca、Mg等离子通过细胞膜;葡萄糖、氨基酸等通过主动运输通过小肠上皮细胞等。

问题3:主动运输对于细胞生活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课件演示】主动运输对于细胞生活来说有什么意义呢?

学生思考讨论。

【总结】能保证活细胞按照生命活动的需要,主动选择吸收所需的营养物质,排出代谢废物和对细胞有害的物质。

学习目标三:胞吞和胞吐的含义和特点

问题1:什么是胞吞呢?

【课件演示】胞吞的过程,当细胞摄取大分子物质时,首先是大分子物质附着在细胞膜表面细胞膜内陷形成小囊,从细胞膜分离下来,形成囊泡,然后大分子物质进入细胞。

问题2:什么是胞吐呢?

【课件演示】细胞需要外排的大分子物质,先在细胞内形成囊泡,囊泡移到细胞膜处,与细胞膜融合,然后将大分子排出细胞。

环节三:检查结果、发现不足、评价学习。

每次进行分组学习之后,教师对学生完成任务的情况进行检查,采取个人和小组相结合的形式进行反馈点评。挑选出几个同学的作品让他们进行展示,其他学生可进行质疑或提出改进措施。最后,由教师总评,着重阐明可学习和借鉴之处,点出需要完善的地方,并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环节四:布置练习、检测学习、提升学习。

针对本节课所学内容,精编精选当堂达标训练题,进行当堂达标测试。要求学生限时限量完成测试题,可通过教师抽检、小组长批阅、同桌互批等方式了解学生答题情况,及时对错题进行讲评点拨,确保训练的有效性。

3.“目标导航,问题驱动”教学模式的应用反思

3.1设置“目标导航”的注意事项。

在教学设计时,教师应根据有关课程标准,并明确各知识点及其所要实现的教学目标。在进行各知识点教学前,可以预先告知同学们该知识点所要实现的学习目标,使学生做到有备而来。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不断设法引导学生向既定目标接近,灵活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制作相应的多媒体课件,指出知识关键,以便学生巩固提高。从某种意义上说,目标导航为克服教与学的盲目性、随意性提供了客观标准和依据,其让教学过程更有序,教学内容更精选与充实,科学准确的目标定位让学生的学习更有效。

3.2“问题驱动”的注意事项。

首先,教师在设计问题时必须根据每节课的要求,针对教材重点和难点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将目标细化成问题,自始至终都应围绕教学中心,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环环相扣,使学生的思维由“未知区”向“最近发展区”最后向“已知区”转化,从而达到好的教学效果。

其次,创设有效问题情境,选择合适的时机提问,一般来说,提问时机要结合课堂教学而变化。在高中生物教科书中,有些知识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教师应善于创设条理清晰、合乎学生认知心理特点的“层递式”问题情境,选择提问时机,启于愤悱之际,问于矛盾之时。要抓住重点、难点处,明确什么时候该问,什么地方该问,引导学生由浅入深,一步步深入思考,最终抓住事物的本质。

再次,提问要给学生展现思维过程的机会和及时给予评价。教师提问后应根据问题的难易程度给学生足够思考的时间,并根据学生的反应及时进行调整,引导学生多角度、多途径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和灵活性。学生回答后,教师还要对于学生的回答及时做相应的总结与评价,指出学生回答的优点与不足。当学生对问题不能正确回答时,要善于运用提示与探询的方法帮助学生更深入地思考,给出更完整的答案,要运用追问、解释等方法帮助和鼓励学生回答,树立他们的自信心,让学生勇于发言,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另外,在提出问题时,要注意使问题形成有机完整的系统,发挥整体功能,取得应有的良好教学效果。

总之,教学目标的实现不是简单向学生传授知识,而是教会学生自己学习的技能。“目标导航,问题驱动”的教学模式可将教学重点从教师的“教”转移到学生的“学”,使学生从“学会”到“会学”。

参考文献:

目标驱动教学法 篇3

一、对高中政治课“目标驱动”教学法的认识

所谓“目标驱动”教学法就是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以教学目标为核心,使学生在学科学习中自己阅读自学,通过分析、判断、综合、归纳、概括等多种形式的智力活动,进行积极地探索、发现和体验的一种教学方法。它的最终目的是使学生在教师的指导和辅导下通过自己的积极自学,高效迅速地达成预期的教学目标。“目标驱动”教学法是在素质教育的大背景下产生的,它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和教育规律,在教学中能够大面积地提高教育质量和效率。高中政治课教学目标以知识目标为主,涵盖知识目标、能力目标、思想觉悟目标三个方面。通过师生对所提目标的实现来达到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培养。选这种教学法后,如果进行分析就可以明确它体现的目标大体涉及哪些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哪些需要培养提高的能力,还可以预设哪些目标的实现需要在教师的指导、帮助下完成,哪些目标学生独立就可以完成,最后通过目标的实现完成整体教学目标。举个简单的例子,如在讲授“我国的多党合作制度”这一知识点时,我们可以提出这样几个目标:一是了解进而理解这一命题,二是培养提高思辨能力。有了这两个目标师生就要朝这方面做努力。他们就会主动地思考并学习这一命题所需要的知识。进而通过纵横比较,搞明白这一制度的优越性和先进性。事实上我们都知道实现这一目标时需要用到“我国的党派”这一旧知识和相关的一些历史知识,学生在实现这一目标时既复习了旧知识又学习了新知识,而且还会把学到的知识与历史事实联系起来,通过历史纵向的和与世界横向的比较,达到思辨认识事物,运用综合知识的目的。

二、确定科学合理的目标是实现“目标驱动”教学法良好效果的关键

“目标驱动”教学法的教学过程是围绕教学目标来进行的,教学目标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因此,课前科学合理地拟定教学目标是实施好“目标驱动”教学法的关键。为此,教师课前要作好充分准备,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研究课程标准、了解学生,制定科学、全面、合理、有层次性的教学目标,为学生在课堂上的学习做好铺垫工作。此外,教师要注意目标在教和学中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综合性,就是说一个目标既体现知识的学习巩固,还要尽量关照能力的培养。所设教学目标不能太高,对学生来说无论如何努力都达不到,那学生就会没了兴趣;但是也不能太低,学生几乎不假思索就能解决。另外,运用“目标驱动”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课堂活动形式要多样话,活动面应该广一些,让学生积极参与,使课堂气氛活跃起来,这样有助于目标的实现。

三、实施好“目标驱动”教学法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

光有好的教学目标还不行,实施好教学环节才能保证目标的达成。因此,我认为实施好“目标驱动”教学法的环节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保证。具体来讲,教师应注意组织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指导的过程中、实践的过程中、教学的过程中实现高中政治课的三维目标。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当让学生成为自主、合作、探究学习的主角,努力通过自主、独立地选题、调查、收集资料,处理信息,交流材料,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引导学生善于借助小组和团队的力量,更加有效地进行学习,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对那些学生完成起来较困难的问题,教师应当以学生学习的合作者的身份,主动积极地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在参与的基础上积极、适时地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内动力,让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在指导的过程中和指导的基础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情感体验,丰富学生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能力。同时,教师要注意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中培养实践能力。由于学生的实践活动都是自主、合作学习的过程,是掌握知识,培养能力的有效途径,并且在实践活动中学生的情感得到体验和升华,使三维目标得以实现。对每个学生来讲,他们各自的情感倾向、知识结构、生活阅历、人生经历、个性特色、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等都存在差异,这些差异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学生学习的效果。所以,教师要能够使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所达到的目标任务多样化,让基础不同的学生达到适合自己发展需要的目标要求。这样,学生在达到自己的目标任务的前提下,也都能够享受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才会对学习充满信心,才能更顺利地进行更高层次的学习。课堂教学应该全面关注三维目标,并将它整合于统一的教学活动过程之中。

总之,“目标驱动”教学法主要是教师通过目标的确定引导学生在实现目标过程中学习相应的知识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方法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培养了学生的技能,改变了以前教师教学生被动学被动接受的状态。学生在“目标驱动”的教法实施中是和教师合作共同去实现目标的学习过程,所以学生的学习是引导下的主动。教师的教不再是高高在上的说教传道布经,而是师助学,从而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师生关系也变成了和谐的合作伙伴关系。所以说,“目标驱动”的教法虽然没有“自主、合作、探究”那么高调前卫,但它的实践性和实用性对我们教学一线的教师会有很大的帮助。

目标驱动教学法 篇4

一、确立正确的教学目标

想要构建高效的目标驱动课堂教学, 这首先需要教师们正确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的确立对于课堂教学非常重要, 这不仅是教学过程的指引, 教学目标也会确定教师的教学方法与教学思路。传统的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仍然存在着遗憾, 这会使得教师们在确立教学目标时过度注重对于学生应试技能的培养, 例如会希望学生们更好地识记相关字词, 具备更强的解题能力等。这些教学目标并不是完全不可行, 然而, 这样的目标决不能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导。语文课堂上教学目标的设定应当从三个层面展开:首先, 从知识层面上应当促进学生们掌握更多基础知识;其次, 从技能层面上课堂教学中应当推进学生们良好的学习习惯与学习方法的形成;此外, 情感层面上应当透过语文课堂培养学生们具备更好的道德品质与情操。这些教学目标的设定才是更为合理的, 在这样的目标驱动下才能够构建出更为高效的课堂。

《飞驰在高速公路上》是一篇介绍沪宁高速公路的特点的说明文。在设定这篇文章的教学目标时, 我会有意识地从三个层面展开。知识目标上会让学生们品味语言文字, 感受沪宁高速公路“宽、长”的特点和方便快捷的纽带作用。技能目标上会让学生们通过学习第三、四、五自然段以中心句组段的结构形式, 能说出作者是怎样把沪宁高速公路的特点写具体的。情感目标上则会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激发学生爱祖国、爱家乡的思想感情。为了实现这些教学目标, 我会尽量给学生们创设好的学习环境与教学氛围。在教学中我会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 有效地整合文本和音像资料提供的教学资源, 让学生直观形象并且全面地了解沪宁高速公路的特点, 较好地突破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这个教学过程不仅给学生们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也能够更好地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二、构建高效的课堂教学

想要让目标驱动更好地指导课堂教学, 这需要教师给学生们构建更为高效的课堂。设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目标是目标驱动教学迈出的第一步, 然而, 想要让这些教学目标更好地得以实现, 还需要高效的课堂教学做支撑。教师应当在课堂上凸显学生的教学主体地位, 让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能够更好地得到发挥。教师应当结合教学内容设置好的问题引发学生思考, 让大家都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这不仅是对于学生思维能力与理解能力的一种锻炼, 这个过程中也能够很好地活跃课堂气氛, 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花瓣飘香》是一篇洋溢着浓浓亲情的课文, 通过一个小女孩摘花瓣送给生病的妈妈的事情, 赞美了小女孩爱惜花草、孝顺母亲的美好心灵。课文以“花瓣飘香”为题, 表面是写花瓣飘着沁人心脾的香味, 其实是隐喻文中送花瓣给妈妈的小女孩, 她那纯真善良的心, 像含露的花瓣一样, 清香四溢, 值得珍惜。全文共十一个自然段, 按照事情发展的经过, 以“花开———摘花瓣———谈花———送花”为线索, 层层续写, 引人入胜。为了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体会, 提升学生对于课堂的参与, 基本学完文本内容后我会向大家提问:课文中哪个片段或者情节最为打动你, 为什么呢?这个问题既结合教学内容引发了学生的思考, 也十分开放, 能够让学生结合自己的主观感受以及生活经验谈自己的体会。教师要鼓励学生们表达, 让大家在课堂上更活跃。同时, 也要及时给予学生们学习反馈, 对于学生的想法体会要积极做出回应。这才能够让学生们感受到语文课堂的乐趣, 让课堂教学效率更高。

三、分层次教学促进目标实现

当设定了明确的教学目标, 并且在教学模式与教学理念上做出改善后, 最重要的一个环节就在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这也是目标驱动教学的核心部分。教师应当让教学过程循序渐进且有层次地展开, 应当分层次教学促进目标实现。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有耐心, 要一步步确保学生们对于文本有正确的领会, 同时, 要慢慢渗透情感教育, 让学生们在课堂上有更多有益的收获。

《我应该感到自豪才对》讲述了沙漠之舟———骆驼的故事。骆驼耐饥耐渴、性情温顺、不畏风沙、善走沙漠, 被世界公认为沙漠之舟, 是沙漠地区必不可少的交通运输工具。骆驼是属于哺乳纲偶蹄目骆驼科的反刍动物, 有单峰、双峰两种, 单峰产于阿拉伯和北非地区, 双峰产于中亚戈壁沙漠和伊朗高原。自卫能力不强的骆驼, 为了避开天敌的侵害, 凭着独特的生理机能, 选择了不毛之地栖居、生息繁衍后代。课文用十分富有童趣的语言讲述了小骆驼因为自己的外貌而自卑, 在妈妈的引导下慢慢意识到自己生命力的顽强, 以及自己“难看的外表”的重要作用。为了让教学目标更好地得以实现, 让学生们在知识技能以及情感上都得到锻炼, 我会给学生们设置如下分层学习小任务:

说一说:以小骆驼的口吻说说自己的特点。

演一演:把故事演给自己的爸爸妈妈看。

写一写:将小骆驼和小红马的第二次相遇写出来。

找一找:收集外表难看, 但实际上用途很大的例子在班上讲一讲。

这些小任务不仅是对于文本的一种延伸, 逐层设计的学习任务也能够深化学生对于文本的体验, 这对于实现教学目标将会是很好的推动。

四、结语

预习:学习的目标引擎和任务驱动 篇5

预习是学会学习的开始。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其中,“故”是指学生已经学过并掌握的知识,“新”是指学生将要学习的知识。从这个意义上讲,学生通过预习,可以知道自己是否能够正确理解学习内容,能否把握新内容的重点和难点,能否洞察新内容隐含的思想方法,并且在老师的引导下进行检验或者矫正,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所以,带着任务预习,相当于一辆汽车安装了强有力的驱动。

预习可以分为课前预习(小预习)、章节预习(中预习)和学期预习(大预习)三种方式,下面分别介绍:

课前预习

课前预习是最基本的,也是最简便易行的预习方式,时间可以安排在每天晚自修后段、早自修,或课前的几分钟。只要对老师要讲的新课内容粗读一遍,用铅笔标出如下问题就可以了。

第一类问题:漏洞。这类问题是已经学过的,但忘记了。它可能是以前学过的概念、定理、公式或原理。发现这些漏洞,用铅笔做“○”标记,表示这是漏洞,赶紧补上,以免成为课上听讲的障碍。在理科课上经常会遇到这种情况。比如老师要讲解三角形的知识,在推导新定理的过程中用到以前学过的三角函数变换的知识,讲课时,老师认为这是大家已经掌握的,所以一般不会重复。如果学生已经把相关的知识忘了,思维一下子就停在这个知识点上,老师往下再讲什么就很难跟得上了。如果在预习时及时发现并弥补这样的漏洞,就不会出现这样的问题了。

第二类问题:重点。所谓重点,就是一节课的核心内容,一般出现在标题或课本的中间部分,新教材里对一些核心概念等用黑体字标明。预习时,如果学生发现其他知识点也是重点,要用铅笔做“☆”标记。提醒自己这是课上要专心听的地方,便于把自己对该内容形成的初步印象与老师课上的讲解形成对比。

第三类问题:关键词。任何一门学科的学习都要打好双基,即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所以,学生对基本概念的理解非常重要。在预习的过程中,学生要紧紧抓住概念叙述过程中的关键词,并用“△”标出。提醒自己在课堂上注意听老师的讲解,看看自己把握得是不是准确。

第四类问题:难点。难点是本课内容中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找出后用“?”标注,提醒自己在课堂上集中注意力听老师怎么讲解。

课前预习虽然耗时不多,却可以完成“扫除障碍,明确目标”的前期准备工作,在心理上形成一种非常有利的暗示,有利于提高听课效率。需要强调的是,课前预习一定要持之以恒,日久定会看到效果,如果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就会前功尽弃,得不偿失。

章节预习

章节预习是对知识的模块式预习方式,所需时间相对较多一些,所以应该安排在周末或其他相对较长的自由时间里。和课前预习不同,学生可以按如下几点来操作。

1.读读本章(单元)大标题,想想这章主要写的是什么?有关这一章(单元)我都知道哪些知识?本章(单元)将有哪些我没有遇到过的知识?

2.读读本章(单元)开篇的学习目标或引言,想想自己必须要掌握的内容是什么?学完本章(单元)我可以解决哪些问题?

3.读读每一小节的标题,想想它们的含义。它们不仅是本章(单元)知识的子目录,也是关键词。

4.读读每小节的第一段。新教材中每一小节往往都是由一个小问题或者小故事开始的,在学生的思维被激活后,顺理成章地提出新的概念,非常贴近生活,读来轻松愉快,对提高本学科的学习兴趣非常有好处。

5.读读每一小节的黑体字或图表。视觉性材料能成为轻松掌握要点和细节信息的路标。

6.读读课后题,大体知道这一章(单元)的内容应该掌握到什么程度,大体了解将来考试会怎么考。

7.读读小结和阅读材料。人类大脑的记忆是网状的,章节后的框图式或条目式的小结非常便于我们结构化、系统化地掌握知识。阅读材料要么非常经典,要么非常生活化,对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逻辑思维有潜移默化的积极影响。

和课前的预习相比,章节预习的方式能使学生站得更高一些。不仅对背景知识有了准备,而且这种心理上的优势更容易促成课堂上的思维互动,使学生在课堂上有选择地听,有主动权地做。

学期预习

学期预习是预习的最高境界,对时间要求更多,对自学能力要求更高,也是学生成为学习高手的必经之路。学期预习应该安排在开学前或学期初学习任务不太重的时候。集中一定的时间通览新的教材,进行较为系统的自学,从整册教材的角度了解学科的知识体系,对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有长期的积极作用。

美国艾阿华大学心理学教授罗宾逊提出的“SQ3R”学习法是成熟的学期预习方法,值得尝试。所谓“SQ3R”,指的是浏览(Survey)→质疑(Question)→精读(Read)→背诵(Recite)→复习(Review)。以登山来比喻:准备攀登某座山时,先做深呼吸,大致察看一下山的轮廓,看准最高的山峰是哪一座?山势怎么样?山谷有多深?然后再开始攀登。在登山的途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树木和山谷,还有流淌的清澈小溪。登上山顶后,再从另一个角度俯视一下那座山的模样。这时候我们看到的不仅是整个轮廓,而且是遥远的、模模糊糊的江河、田野和村庄,壮丽的风光尽收眼底。

“SQ3R”学习法的基本步骤如下:

第一步,浏览。就象登山前先观察整体山貌一样,先扫一下目录,大体有个印象。然后粗略地看一下每一章的小标题及第一个段落或序言,并对每一章的小结部分进行略读。这样,心中就有了本册教材的知识轮廓。对于不爱读书的同学,浏览是非常好的“收心”手段,在翻看过程中,会让自己慢慢静下心来,不知不觉地进入阅读状态。

第二步,质疑。在上一步的基础上,学生会对标题或知识轮廓产生一些疑问,构成了继续阅读的目的。其实,对于不善于质疑的同学,可以采用把标题改成提问的形式。如把标题“等差数列”改为“什么是等差数列,它有什么性质”,就会对阅读产生好奇心,在这种任务驱动下能更好地集中注意力。尤其是知道要通过阅读才能够解决自己的“为什么”后,就等于明确了继续进行下一步骤的目的。就好比,在旅行时把对旅行的期待转换为“到目的地后玩什么、怎么玩”一样。

第三步,精读。经过浏览全文和提出质疑这两个阶段,为寻找答案或解决疑点,接下来就要精心细读教材了。此时的阅读目的很明确: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可以按章节顺序进行阅读,边读边想自己曾经提出的问题,并用铅笔把自己认为是重点和难点的地方分别用“☆”和“?”标出。这里推荐几个小技巧:

1.重点放在自己上一阶段所提出的问题上,从而对重点段落进行精读。

2.读完一小节,尝试回答最初提出的问题。

3.在课本的空白处简单记录自己的想法或疑点。

4.手不离笔,随时圈点或记录。

第四步,背诵。背诵是一种有声思考,是预习甚至复习过程中一种非常有效的学习模式,因为,通过阅读完某章节内容,在理解的基础上背诵自己刚刚解决的问题,更易于消化吸收,把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否则,这些认真解决好的问题转眼就烟消云散。想想看,每年暑假都有很多初中毕业生急于报高一课程的暑假班,可是因为学过了以后没有进行背诵这个步骤的强化,导致高一开学后所有知识全忘光,是不是很可惜?背诵的小技巧是:

1.把某一章节预习完后,暂时放下课本内容,把小标题以疑问句的形式写下来,独立回答。

2.对于已经理解的内容,用自己的话复述出来。

3.在练习本上面边写要点边背诵。别忘了,烂笔头胜过好记性。

4.如果背诵困难,重新再看一遍本章内容。

第五步,复习。对教材的每一个单元、章节进行了前四个阶段的操作以后,要进行整理和综合,系统化地掌握知识,以实现“站在山顶上”的效果。这便是预习中的复习。复习可以是滚动式的,预习完一个单元或章节,马上复习,若章节不多,也可以集中复习。复习的小技巧是:

1.把教材中每个单元或章节的核心内容用几个句子概括一下。

2.对照每个单元或章节后的小结构图,用自己的话复述本单元(章节)的重点内容。

3.动手尝试做一下每个单元(章节)后面的练习题。

如果你完全理解了“SQ3R”的原理,掌握了具体程序,不妨以一个单独或章节的内容为例子,亲自做一个实验吧。

目标驱动教学法 篇6

一、言语信息

也称为“言语知识”或“陈述性知识”, 即简单重复陈述事实性内容。具体来说, 它是指学生能够复述、回忆所学内容。在这一层次, 学生不要求能够应用这些知识, 只要求能记住这些知识。在教学中, 学生对信息的获取通常是由教师以口头语言或以文字方式 (板书、PPT和课本) 进行传授的学习结果。判断学生是否达到该教学目的的衡量方法很简单, 如要求学生复述, 考试中的客观题等等。言语信息虽然简单, 却是学生进一步学习的必要条件, 这实际上也是传统教学的重点之一。但是在现代社会, 随着会计交易内容的日益复杂, 财务成本管理的重要性和要求日益提高, 以下三类会计目标更应该成为教学重点。

二、智慧技能

智慧技能的学习要解决的是如何处理外界某一环境或信息的问题, 又称过程知识。智慧技能是高校会计教学的主要目标和内容, 也是会计教学设计的核心。智慧技能的关键在于使学生能够在假设环境中使用这些技巧。根据复杂程度的不同, 智慧技能由低级到高级可细分为四亚类:

(一) 辨别。

是指学生能够就所观察到的事物特征, 把物品按其物理特性分类。比如在成本会计中, 财务人员可能被要求能区分基本的产品种类和废品;审计中, 审计师盘点时可能需要区分各种产品、材料。这样的技能一般依靠单位的岗前培训或者通过学生未来的经验积累。但总体来说, 在教学实践中这类能力一般较难培养;而且由于学生就业面的广泛性, 培养该类能力的现实意义也不大。

(二) 概念。

概念是对同类事物的共同本质特征的反映, 是指在一系列事物或现象中找出共同属性并赋予同一名称。在本科会计类教学中所涉及的概念, 一般是指抽象性的定义性概念, 如“在构成产品成本的各项费用中, 可以分清哪种产品耗用、可以直接计入某种产品成本的费用, 称为直接计入费用, 简称直接费用”, 这里的直接费用即为定义性概念。学生通过学习掌握这一层次的能力后, 可以根据种类特征, 把某一事物或现象归纳入某一种类。在会计教学中涉及的概念基本都是抽象概念。一般来说, 按概念判断事物或事项类别的能力是培养学生更高层次能力的基础。

(三) 规则。

规则揭示出两个或两个以上概念之间的关系, 它可以是一个定律、一条原理或一套已确定的程序。在多数会计教学情境中, 规则的学习往往不是逐条、孤立地进行。一门会计课程或者多门会计课程的许多有关规则或原理往往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构成一个体系, 形成更复杂的规则。因此, 有时学生所学的是“一套有组织的智慧技能”, 某些简单概念和规则的学习构成另一较复杂的规则学习的先决条件。比如说在成本的核算过程中, 要贯彻会计学的权责发生制原则, 就要求会计人员做好费用的摊提工作。学生不仅要了解费用摊提的原因、概念和方法, 还要能够正确摊提费用。这里, 复杂的规则强调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在脑海里建立会计的基本概念框架体系的重要性。知识体系的建立对于学生的会计学习是非常重要的, 要让学生融会贯通, 在会计知识的学习上前后呼应。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承前启后, 启发、帮助学生建立会计与财务知识的概念框架, 这不仅对于学生在校的会计学习很有帮助, 而且对于学生离校后的继续学习和进一步深造也大有裨益。

(四) 高层次规则。

它是智慧技能的最高层次, 即“创造”并应用新规则。学习者在试图解决一个特定的问题时, 可能把属于不同内容范畴的两条或两条以上的规则结合在一起, 组成一条能解决该问题的高级规则。所以, 这一层次应该以熟练掌握第三层次的规则为基础。也就是说, 在这一层次, 学生能够把旧规则组合成为新规则, 并且能够应用新规则。通过简单规则的重新组合而获得的高级规则具有更为广泛的应用性。高级规则作为一种学习结果, 是学习者在解决问题过程中思维的产物, 但它并不是先前习得的规则的简单运用, 而是一个产生新的学习的过程。

应注意的是, 如果上述的四个层次的智慧技能仅达到会“说”、会“写”而不会“用”的程度, 那么学习目标则变成了言语信息, 而不是智慧技能了。运用概念、规则与陈述概念、规则是不同的, 前者是智慧技能, 而后者仅是言语信息的学习结果。

三、认识策略

加涅把第三类学习成果归纳为认识策略, 即学习方法, 是学生学习的过程或方式 (包括言语信息和智慧技能的学习) 。学习方法是一种学习经验, 不仅能帮助学生把目前所学的技能顺利记忆和应用, 还能对后续性学习产生广泛的迁移作用, 这对学生未来的成长是非常重要的。学习方法包括学生记忆、思考或解决问题的方法。而教师的目标是使学生采用一种正确的学习策略。认识策略包括两种:独立于任务的通用性的学习方法;针对某一具体任务的学习方法。独立于任务 (通用性) 的学习方法, 如在言语信息能力层次上, 教师教授学生应该如何记忆;在智慧技能的学习过程中, 教授学生应该如何把概念、规则应用于实践, 解决实际问题;再比如教授学生如何从目标出发来解决问题;在会计上如何进行复核等等。而针对某一具体任务的学习方法, 比如教授学生该如何学习、理解品种法, 这些知识都是有迁移作用的, 比如掌握品种法的学习方法将有助于学习分批法和分步法。传统的会计学教材中, 并没有把学习方法和策略作为教学目标, 但是教师应该重视对学习方法的指导, 把认知策略作为一项教学内容。

四、态度

学习兴趣、意志、信心、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等都属于态度的范畴。态度影响了学生的行为取向, 同时也只能从个体行为的观察中推论出来。在会计教学中, 笔者认为可把学生的态度问题分为两大类, 一是对会计学习的态度;二是未来工作中的职业道德。教师通过言传身教, 灌输给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思维方法和治学态度, 这不仅对于学生现阶段的会计学习有帮助, 而且对于将来可能掌握公司财务和大量资金的学生的职业健康发展非常重要。加涅特别指出:大量证据说明仅凭言语说教是不起作用的。传统的职业道德教育中单一批评说教的作用往往是微小的。参考加涅的态度学习法, 在学生态度教育方面, 笔者认为可以采取这些方法:1.呈现榜样和建立榜样的吸引力和可信度, 比如邀请会计界成功的职场人士或已经毕业的成功就业的毕业生对在校大学生演讲或座谈, 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树立正确的职业观。2.榜样交流或演示所要求的个人行为选择, 对班风和学风的要求较高。教师应注意这方面的教学技巧, 表扬先进, 鼓励后进, 尊重学生, 培养平等、自由、融洽的师生关系。3.随着行为结果产生的学习乐趣, 预期能对学习者产生替代强化。要使学生感到学习乐趣, 比如进行会计模拟实训, 让学生感觉到从不懂到能够独立进行账务处理的乐趣;引入实际案例, 让学生讨论实务操作中的难题, 让学生感觉到会计学习的价值和自身价值, 以及解决问题的乐趣。

加涅的目标分类虽然可以应用到会计教学目标的三个层次, 但最终的实现还是要通过课堂教学来达到, 即会计教学目标最终是通过课堂教学目标的实现而达到的。目前, 财会类教学的教育理念已经有了较大的进步, 很多教学用书的章节前言部分都有对教学目标的建议, 但教师还应该根据学生特点、专业特点及社会和用人单位的需求制定出适当的教学目标, 尤其加强对认知策略 (学习方法) 、态度情感、高层次规则教育的重视程度, 并且与日常教学紧密结合。在会计类教学实践中, 笔者认为可以把目前使用的会计教学目标填入加涅的学习目标框架中, 从而检验目前的教学目标是否完善, 并且对于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配备不同的教学方法。总之, 加涅的教学目标并不是对目前教学目标的否定, 而是能够给会计教学带来借鉴、完善和提高的启示。

目标驱动教学法 篇7

1)软件4A目标要求软件能达到任何人在任何地方在任何时间对任何电子设备都能应用。这样能满足软件平台上互相操作,具有可伸缩性和重要性并可即插即用等分布式计算模式的需求。

2)基于构建开发方法的崛起,引出了CORBA国际标准软件体系结构和多层应用体系框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Java.2平台和NET平台两大派系,推动了整个IT业的发展。

3)对软件产业和工业企业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软件从以开发为中心转到了以服务为中心。中间提供商,构件提供商,服务器软件以及咨询服务商出现。企业必须重塑自我,B2B的电子商务将带动整个新经济市场,使企业获得新的价值,新的增长,新的商机,新的管理。

4)对软件开发带来了新的革命,重视使用第三方构件集成,利用平台的基础设施服务,实现开发各个阶段的重要技术,重视开发团队的组织和文化理念,协作,创作,责任,诚信是人才的基本素质。

总之,目前看到了Java对信息时代的重要性,未来还会不断发展,Java在应用方面将会有更广阔的前景。为了和社会的需求接轨,培养这方面的紧缺人才,几年来各高校先后开设了本门课程。

1 传统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传统的程序设计语言课程的教学一般分为课堂理论教学和上机实践两个环节。理论教学教师是课堂的总导演,整个教学过程都由教师主宰,学生只能被动地去理解和记忆教师讲解的知识。而上机实践注重的是学生理解和消化课堂讲授的知识,偏重于如何编写功能单一的“小”算法,局限于一个或两个知识点,同时留给学生的练习时间偏少,使得多数理论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学生只见树木,不见森林,课程最后编应用程序时,学生往往无从下手。

我们采用一种全新的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导,以教师引导为辅的目标项目驱动的互动教学模式。我们的具体做法是不光改革教学的内容部分和授课形式,对授课老师也有全新的要求,传统的教学只是一般老师的讲授,但是由于代课老师长时间不从事这方面的工作,对于该门语言使用的最前沿的内容并不是很透彻,这就需要请一些工程专家来给学生上课使得学生能够对给门课的实际应用有了认识,这样可以学有目标,学有所成;交叉学科和前瞻性的内容通过教师引导和学生自学采取主题讨论方式;学生知识掌握程度和能力通过综合性实际项目上机作业方式体现。着眼于教学内容中原理与应用的结合,应用与创新相结合。重点培养学生具体动手实践能力。

2 教学改革实践

Java课程的教学改革是采取项目的形式来驱动Java实验教学的改革,用真实的项目案例带领学生从项目需求分析做起,在项目开发的各个阶段如何去做、做什么,让学生对项目开发的流程熟悉,在项目开发的过程中掌握编程和文档书写的规范,然后再为学生布置任务,让学生针对一个任务进行项目开发的实践,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以及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和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为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下转第10013页)(上接第10005页)

主要有如下改革:

1)在师资上,本校教师和聘请有经验的教师相结合的方式授课。教学活动实际上是师生间的双边活动,甚至是教材、学习目标、社会环境等因素的多边活动。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这个原则始终是课堂教学卓有成效的前提。如果计算机教师基本功扎实,能准确地解答学生所提的各种问题,激化学生跃跃欲试的心理,就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之进入最佳思维状态。高校教师可能知识面比较宽、较全面但是缺乏实际应用的经验。有了知识并不代表就会应用,在讲授这种具有实际应用比较多的课程时缺乏实际使用的经验,这就要求聘请哪些有大项目实际编程经验的教师,在教学中知道哪些是以后从事这方面工作时需要的那些重要的知识点,也可以给学生扩充一些相关的知识面。另外聘请有经验的优秀的工程师给学生做报告,就这门课的发展趋势及其发展前景和就业前景多给学生介绍,让学生做到对这门课有个充分的认识,知道这门课学习完毕以后可以从事什么样的工作,在以后的学习中有目标有重点的学习,做到学有所成学有所用,不至于在学习时那么盲目。这样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学生学习,要有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这样学习才会有主动性和积极性,只有产生了兴趣,才会有动机,这样思维活动得以启动运行,获得信息,检验信息,使自己的知识水平由量变到质变,才能结出丰硕的成果。

2)在教学内容上,优化实验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实验大纲。在以前的Java实验教学中,实验内容大都是验证性内容,验证前次课堂讲授的知识点,沿用基础课程的实验教学模式,割裂了各个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我们在考虑Java实验教学学时数和学生已有程序设计学习基础上,拟对实验内容进行改革。改革后的实验项目大多为项目型实验,突出了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在实验课中的主体地位。总体来看,实验安排以项目为主,非项目为辅,教学理念上“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提高学生素质为根本宗旨,把握学科教育本质和目的,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学习能力、实践能力为重点。

3)采用分层次、开放的实验教学。对于教学对象而言,因为学生的层次不同,掌握知识的多少、编程能力高低也大相径庭,所以实验方式的选择可以根据不同类型的学生而有所侧重:一方面是有语言学习基础的学生可以采用纯项目的方式;一方面是没有语言学习基础的学生要先以基础学习、小实验为主,基础扎实了,最后再结合项目方式进行系统式的编程训练。故而实验的设计需保留必要的基础性实验,精简内容单一的验证性实验。

4)优化课程考试方式。以前“Java程序设计”的考试是闭卷的方式进行,以最后的试卷分来评定学生这门课的成绩,缺乏实验教学考核标准。在实验教学中,很多实验课不独立考核,不占学生的学分,学生的学科考试主要是看卷面成绩,对学生的素质评价以理论课的成绩为依据。这样的分数只能反映出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不能很好地体现出学生实际的动手能力,所以卷面分只作为一部分参考成绩占40%。对于Java这样的课程,更重要的是体现其编程能力,所以将参加项目的最后的答辩成绩占总成绩的60%,学生的最后总成绩是理论卷面分和实际项目实践成绩之和。

3 结束语

教学方法的改革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适应社会需求、具有较强竞争能力的人材。这就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解放思想,摸索出新的经验。显然,目标项目驱动教学和师生互动不仅是方式多样的教学方法,更是一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思想。只有结合课程和学生实际,针对培养目标,在实践中潜心探索,才能实现目标项目驱动教学和师生互动,达到更好的课堂教学目的和实效。通过这几年的实践证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得到很大的提高,学生的就业情况良好。

摘要:该文主要讲述利用目标项目驱动教学法在Java课程教学中的作用极其应用,系统深入地分析目标项目驱动教学法的具体操作过程,针对Java课程的特点提出了从师资到教学内容和实验设计及其考核方式的改革,这种教学方法的实施极大的提高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Java程序设计,目标项目驱动,教学

参考文献

[1]蒋青.基于创新教育的启发式教学过程设计与实践[J].重庆邮电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6).

[2]张孝祥.Java就业培训教程[M].北京:清华出版社.2006.

目标驱动教学法 篇8

第一环节:课前预习

在课前出示本节课所要完成的具体目标, 意图是让学生知道本节课他们应该完成怎样的任务, 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 而不是传统的漫无目的预习, 带着这样的任务预习, 事实表明学生预习起来效果非常好。

第二环节:自我反馈

为了保证预习更加有效, 我们对学生进行分层预习, 让他们在预习好后, 为自己的预习效果进行自我评价, 并自己打上等第, A、B、C、D分别表示完成了了解型目标、操作性目标、领会型目标、探究型目标的预习任务;并在教室进行展示, 看看谁预习效率高。

第三环节:课堂任务

课堂教学分成四个层次任务:了解型任务、操作性层次、领会型层次、探究型层次。而每一任务的流程是:呈现任务———自主完成———交流讨论———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下一层次任务。同时要求教师: (1) 课堂设计时教师先要对本节课的知识内容按不同层次分清, 同一层次的内容不能重复或者大量练习。 (2) 任务呈现后必须精心组织学生活动驱动学生去完成任务, 而不是完全在教师带领下的讲授式学习。 (3) 上一层次任务必须较为充分的完成下才能进行下一个层次的任务。任务完成后进行任务检测:由教师出题, 当堂练习, 了解学生经过预习, 讨论交流, 质疑后的学习情况, 对于不足的地方, 教师进行强化。检测时, 我们注意了分层, 注意到学生的层次性, 鼓励学生任意回答, 可以不按顺序回答, 挑战自己的极限, 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得到不同层次的发展。打破了常规的回答问题的方式。当然如果学生遇到了问题, 我们可以合作交流。整个课堂教学事实上是学生自我任务检测、错误纠正、自我提高和自我反思的过程。整个教学过程学生是主动的, 教师只是为他们设计了检测的内容, 给他们自我反思提供一个桥梁。

第四环节:自我评价与教师评价

经过讨论交流和任务检测后, 学生可以对自己今天所学再进行一次评价, 看看有没有真正达到自己原先所设想的预习任务, 还是超越了原先所达到的预习任务。通过这样的形式, 可以逐步向学生渗透任务意识, 并且可以让高估自己的学生认清自己和其他同学的差距, 要加油;低估自己的学生可以树立自己对学习的自信心, 对学习更加充满了热情;达到目标任务的学生真正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体验到学习的快乐。教师评价:教师总结学生完成各自任务的情况, 强调一些注意点, 对整堂课作提炼与总结后, 对学生作出全面的评价。

本模式在具体实践过程中分以下步骤进行, 第一步:对实验教师进行了培训和学习, 了解到高效教学的概念, 模式及意义;第二步:讨论了相关备课的要求和练习的要求, 确定了备课的样式和练习的样式;第三步:在三所实验学校开始实践, 并分别在妙西中学 (农村初中) 由黄建萍老师上了《二元一次方程》, 在湖州八中 (市中心学校) 由谢芬老师上了《整式的化简》, 在白雀学校 (九年一贯制学校) 由李玲老师上《提取公因式》三节区公开课;第四步:对实施本模式前后学生上课表现和学习效果进行了比较, 就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第五步:针对不同内容不同课型下本模式应用的变式进行调整。

一年多来我们感受到:教师方面: (1) 教师在备教学目标时更有针对性和层次性, 能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有的放矢进行设计。 (2) 教师必须设计好学生预习的学案, 现已积累了许多优秀的课前学案。 (3) 教师设计出应用该模式上课的优秀教案共45节, 并设计出配套练习集, 分A、B、C、D四个层次。学生方面: (1) 学生的学习态度已发生了明显的改变, 由不喜欢学习甚至厌恶学习的态度变为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2) 学生在学习时方向性已渐渐明确, 目标性较强, 任务性较浓。 (3) 经过调查发现用原模式的教学班主动预习达11.1%, 而用本模式教学的班主动预习达66.7%, 可见学生主动预习及自学能力有很大的提高。几点反思: (1) 模式应用时在不同课型下欠完善。尽管在实践过程中进行不断调整和相关变式, 但在具体实践中发现如统计方面, 作业讲评课等往往很难运用。 (2) 教学模式与课程整合需进一步研究, 如何做到教学模式协调发展与认知同步发展有效结合。 (3) 预习策略的实施时遇到很大的困难, 有一部分学生没有认真预习, 那么在上课时就没办法跟上节奏。如何真正调动这些学生的积极性还需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殷友.更新观念建构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模式[J].教育实践与研究, 2002 (.10) .

[2]范良火等主编.华人如何学数学[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5.

[3]潘景峰.主动发展教育[J].教育研究, 2000 (.1) .

[4]杨贤君.主体教育的理念[J].教育导刊, 2007 (.13) .

目标驱动教学法 篇9

一、“目标导向分段式任务驱动”教学模式的内涵

1.“目标导向”是指教师通过分析教材内容、《课程标准》和《考试说明》对一节课制定明晰的学习目标, 学习目标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可评价性, 要用具体的动词来界定。上课前要在黑板上出示教学目标, 让学生明确本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 要求学生达到什么程度, 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起到“指南针”和“导航仪”的作用。课堂教学有了明晰、准确的目标做导向, 教学活动就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展开, 就能最大限度地减少课堂学习活动的随意性和盲目性, 提高课堂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从而提高教学效率。

2.“分段式”是指把一节课的教学内容根据学习目标的要求分解成几个阶段, 教师引导学生一个阶段一个阶段地展开学习活动, 来完成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要把一节课很多的内容, 有层次地分成几个部分, 采用“各个击破”的教学策略, 构成教学的“序”, 有序地展开教学。在一个阶段内, 学生在教师的组织、引领下展开学习活动, 包括学生自学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学习评价、总结升华等环节。每个阶段的学习内容完成后, 再进行知识、方法的梳理, 形成学生的知识网络, 实现教学的层次性、针对性。

3.“任务驱动”是指在每一个阶段内, 把学习目标和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学生可以执行的任务, 一般是以问题的形式进行呈现。根据学习任务的需要, 教师引导学生开展自学、讨论、交流、展示、反馈、总结、检测等学习活动。教师要充分挖掘教学内容的核心, 一般包括以概念为核心, 以原理为核心, 以知识为核心, 以方法为核心, 核心内容应包含教学的重点、难点, 对于核心内容要舍得时间和精力重点研究。各个任务的教师讲解、学生活动要详略得当, 要把时间和精力用在“刀刃”上, 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方法规律的习得和学习能力的提高、思维的训练, 为后续学习奠定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

二、教学模式的课堂教学实施过程 (以《指数函数》一课为例)

1.课前小考或学生对引领复习或学生讲题。主要目的是想检测学生对上节课学习内容的掌握情况, 督促学生课后复习, 对于学习未达到目标的内容进行及时的弥补, 为新内容的学习做好知识或方法的铺垫。

2.出示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在学生讲解的同时, 在黑板上写上本节课学生的学习目标和重、难点, 为学生的学习指明方向。

《指数函数》一课的学习目标:

(1) 能够根据定义准确判断一个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2) 通过动手画图、讨论交流、成果展示等学习活动, 归纳总结出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3) 能够对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进行简单的应用, 会比较大小, 会求定点, 会利用单调性求函数的最值;

(4) 认识“特殊——一般———特殊”的研究问题的方法, 领会数形结合、分类讨论、归纳推理等数学思想方法。

3.分段布置新的学习任务, 展开学习活动。要明确教学内容的核心和重、难点, 预设好解决方案, 设计好有针对性的问题和情境, 设计好学生的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成果展示、质疑提问等活动。要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对课堂进行有效的调控, 包括活动的形式、时间等。

第一阶段:理解指数函数的概念

学习任务1.认识指数函数的实际背景。

(1) 一个细胞分裂, 由一个分裂为两个, 两个分裂为四个, ……, 依此分裂下去, 那么分裂次数与细胞个数之间的函数关系为____________. (y=2x)

(2) 《庄子·天下篇》有这样一句话:一尺之棰, 日取其半, 而万事不竭。请写出一个函数关系式来表示这句话。

学习任务2:归纳指数函数的概念。

我们把形如y=ax (a>0, a≠1) 的函数叫指数函数。

学习任务3:认识指数函数的特征。

1.判断下列函数是否为指数函数

2.若函数y=max+k (a>0, a≠1) 是指数函数, 则m, k的值分别是多少?

第二阶段:探究指数函数的图象和性质。

学习任务1:请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y=2x和y=3x的图象, 观察归纳总结它们具有的共同性质;请用描点法在同一坐标系中画出函数的图象。 (2分钟)

学习任务2:观察你画出的函数图象, 归纳总结它们具有的共同性质。完成后, 请同学填写下表: (3分钟)

学习任务3:在学生基本完成上述任务后, 小组同学间相互讨论研究, 取长补短。 (2分钟)

学习任务4:小组派代表展示自己画的函数图象, 归纳图象的性质, 交流学习心得, 提出疑难问题。再进行小组间的讨论交流, 探求问题的最佳答案。 (3分钟)

第三阶段:指数函数的简单应用。

学习任务:请利用指数函数图象, 分析下列问题。

1.比较下列各题中两个值的大小:

(1) 1.72.5, 1.73 (2) 0.8-0.1, 0.8-0.2

(3) 1.70.8, 0.81.7

2. (1) 函数y=ax-1+1经过的定点是_______________.

(2) 函数y=z1-2x-2经过的定点是_______________.

3.若指数函数f (x) =ax (a>0, a≠1) 在[0, 1]上的最大最小值之和是3, 则a=_________.

第四阶段:总结升华。

学习任务:本课小节。在完成上述阶段学习任务后, 教师引领学生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梳理、总结, 以表格或结构框图的形式呈现, 构建学生的知识网络。

第五阶段:课堂检测。

学习任务:当堂小考。教师在课前根据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有针对性地设计和制作检测题, 题目的设置要根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基础, 不宜过难也不宜过多, 要适中, 要有一定的梯度, 可以设置选做题。主要目的在于检测学生对于知识、方法掌握的程度, 是否达到学习目标的要求。教师在本节课结束时收上来, 课后进行批阅, 分析学生掌握的情况, 研究采取对策, 或让学生合作解决或个别辅导或下节课集中讲解。

指数函数当堂小考试题

(测试时间8分钟, 共4个小题, 每小题5分, 共20分)

3.若指数函数y=ax (0<a<1) 在[-1, 1]上的最大值与最小值的差是1, 则底数a为 ()

A.b>a>c B.a>b>c C.b>c>a D.c>b>a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 (实验) [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3.

目标驱动教学法 篇10

传统机械产品的设计都是根据设计师的经验进行,并根据试验结果和用户反馈进行不断的改进,最终对产品进行完善设计。这样的设计思路不但延长了产品设计周期,降低了设计效率,并且造成了大量产品浪费。通过在产品设计中引入虚拟设计技术和有限元分析技术,能够真实地模拟产品工作状况,并对模型进行必要的修正。设计者可根据有限元分析结果,利用优化分析技术对模型进行不断调整,从而提高产品的特性,满足产品性能要求[1]。

在机构设计中,一个目标量通常由一个或者多个变量驱动。随着变量数目的增加,对目标量的分析也随之变得更复杂。因此,为了降低分析的复杂程度,需要将对目标量影响较小的变量即非重要变量剔除,这样可以极大地减少目标量数量,降低分析难度。设计者可利用相关系数矩阵来确定变量与目标量的相关程度,将相关性小的参数作为非优化参数,将相关性较大的参数进行设置并作为优化设计的重要参数。结构优化中便是将6σ原则应用到灵敏度分析中探索非确定性设计参数与目标变量之间的相关性,并为基于目标驱动的多目标优化提供可靠依据[2,3,4]。

本文将6σ原则和目标驱动技术与有限元分析相结合,并根据实际工程的需求,利用灵敏度分析方法选取最佳设计变量,利用多目标驱动方法对高速卧式加工中心的滑架进行多目标优化。

1 滑架有限元模型建立

滑架是高速卧式加工中心中最为重要的部件之一,其结构特性对整个高速卧式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加工速度、抗振性和使用寿命等方面有很大影响。当前对滑架进行结构设计时还在采用传统设计方法,即依靠设计人员的经验进行设计或者对现有产品进行改进设计。然而在设计阶段很多不确定的因素都直接或间接影响到滑架的性能,单一目标的设计与优化并不能满足实际工程需要,通常情况下一个参数的改变可能影响多个目标量,因此多目标的优化成为一个必然的趋势。另外,滑架是高速卧式加工中心中移动最为频繁的部件之一,其动态特性极大地影响着高速卧式加工中心的性能。同时,在设计阶段也应该考虑其他因素对加工中心的影响,例如结构强度、结构刚度以及动静特性等。为了使滑架以及其他关键部件的设计满足高速卧式加工中心的要求,基于6σ原则和目标驱动的多目标优化成为一种必然。

高速卧式加工中心的滑架采用门中门结构,该结构能够减小滑架在大负载情况下的变形,同时又可保证高速卧式加工中心的加工精度。为了能够最大程度地减轻滑架的质量,提高滑架的动静特性,在滑架的后腹板和底面支撑板等处设计多个并列分布的方形板壁孔,这样的设计能够在减轻滑架整体质量和保证滑架动静性能的同时,满足滑架高速运行的要求。

高速卧式加工中心滑架起到连接主轴箱与立柱的作用,滑架所处的位置如图1所示,滑架的详细三维模型如图2所示。

2 滑架有限元分析

高速卧式加工中心滑架是铸造件,其材料是HT300(极限应力为250MPa),滑架自身质量达到了619.76kg,如此大的质量对加工中心的性能影响很大,因此有限元分析的主要目标是在保证滑架动静性能的前提下尽量减小滑架的质量,满足高速卧式加工中心对运行速度以及平稳性要求。

在进行有限元分析之前首先对滑架进行必要的简化,去除非设计区域的小尺寸螺纹孔、倒角和圆角,以便进行网格划分。滑架的整体构造稍显复杂,利用自适应网格划分方法对滑架进行以六面体为主的网格划分,六面体网格有利于滑架变形、应力的分析。滑架受力位置如图3中所示,主要集中在位置1、2、3、4处,其受力大小如表1所示。滑架丝杠螺母主要约束滑架的X向运动,因此对丝杠螺母处施加约束,限制X向自由度;滑块主要约束滑架YZ向运动,因此对滑块处施加约束,限制YZ向自由度,约束条件设置完成后滑架便具备了有限元分析的条件。

有限元分析结果如图4所示,滑架在极限应力作用下最大位移变形达到了0.016 68mm,对工作精度有很大的影响,但此变形是在极限应力下发生的,其值仍在允许范围内。滑架的极限应力为6.9MPa,远远小于铸件的极限应力,因此滑架的应力属性满足要求。一阶模态频率为143.2Hz,理论上偏离了滑架的工作频率,但实际应用中仍需要检验。

(c)滑架一阶模态(频率为143.2Hz)

通过对有限元结果进行分析,认为原设计存在问题,造成滑架的变形和质量过大,结构需进一步优化。综合考虑,取滑架的质量、变形和一阶模态频率为目标函数,即在多目标函数优化过程中追求滑架的质量和变形最小,滑架的一阶模态频率最大。

目标函数为

X=(x1,x2,…,xn)T

min f1(X) X∈Rn

min f2(X) X∈Rn

max f3(X) X∈Rn

式中,x1,x2,…, xn为滑架结构设计变量;f1(X)为滑架质量的目标函数;f2(X)为滑架变形的目标函数;f3(X)为滑架一阶固有频率的目标函数[5,6]。

3 滑架优化分析参数选取

在进行优化设计之前,首先要明确参数是变量还是固定量,以及变量的变化范围。理论上所有的设计参数都可以作为变量进行设置,但是实际上这样做是不合理的,例如模型的外形总体尺寸和某些局部细节尺寸的改变可能导致尺寸冲突以致产生模型重建错误,使得优化失败。

首先选择8个互不干涉的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以确定参数对滑架性能影响的重要程度,所选择的参数如图5所示。

滑架为铸件,因此所选尺寸理论上都有一个最小值,以保证铸造的可行性,所选尺寸的初始值和变化范围如表2所示。

在6σ原则下进行的参数灵敏度分析是基于静态测量基准下的全局灵敏度分析。通常情况下,输入参数对输出参数的影响因子由以下两个方面决定[7]:①当输入参数在变化范围内改变时,输出参数的变化范围决定了输入参数的灵敏度;②通常情况下,输入参数的变化范围越大,输入参数的灵敏度也相应越大。

利用基于相关分析所产生的样本点进行全局灵敏度统计,这样能够充分利用输入点所产生的样本空间。基于6σ原则统计的灵敏度是建立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回归参数原则下,并充分考虑了各种因素影响得到灵敏度因子。

斯皮尔曼等级相关回归参数原则如下[8]:

rs=in(Ri-R¯)(Si-S¯)in(Ri-R¯)2in(Si-S¯)2

式中,Ri为各输入参数,R=(x1,x2,…,xn)T,即前文中的X;R¯为输入参数的平均值;Si为相应的输出参数,S=(y1,y2,…,yn)T;S¯为输出参数的平均值。

基于相关系数的灵敏度分析得到这样一个结论:当一个输出参数与一个特定的输入参数有极大的相关性的时候,输入参数的变化将极大地影响输出参数的灵敏度。全局灵敏度分析并不是依赖输入参数的设置,因为在考虑灵敏度的时候,已经把所有可能的输入参数情况均已经包含在内了。

所选择的输入参数对滑架整体质量和最大位移变形的灵敏度分别如图6、图7所示。

图6、图7所示的灵敏度图中,零刻度线以上的部分表示:随着尺寸的增大或减小,相应的输出参数也相应增大或减小;位于零刻度线以下的部分表示:随着尺寸的增大或减小,相应的输出参数相应减小或增大。数值越大表示对输出参数的影响越大。

从图6、图7中可以看到P5~P8对滑架的总体质量和最大变形的影响大于P1~P4的影响,考虑到本文中主要是针对滑架的质量和变形进行优化,因此选择P5~P8四个参数对滑架进行多目标优化分析。

4 滑架优化分析

基于目标驱动的滑架多目标优化技术是从所得到的一系列样本点中选取最优设计参数组合[9]。在本研究中目标函数是滑架的质量、最大位移变形和一阶模态频率。

优化目标包括:

(1)在满足滑架整体刚度和强度的前提下,滑架的总体质量应适当减小,以满足高速卧式加工中心的动态性能要求。

(2)滑架的总体位移变形要小,以提高高速卧式加工中心的定位精度、加工精度。

(3)滑架的一阶模态频率应该尽可能提高。

其中,减轻滑架的整体质量是优化分析的重点,因此在分析时将滑架的整体质量的优先级设置为高;滑架的总体位移变形的优先级设置为默认;滑架的一阶模态频率的优先级设置为低,这样在进行优化分析时能够得到更加合理的样本数据[10]。

表3给出了所选择进行多目标优化参数的初始值、优化值及将优化后参数圆整后的数值。

利用所选的圆整优化尺寸对滑架模型进行重新建模,并施加约束与作用力,进行有限元分析,结果如图8~图10所示,表4是优化前后滑架的性能对比。

()()

通过分析表4、图8~图10所示的位移、应力和一阶模态云图可知,滑架的总体质量减小了11.3%,一阶模态频率提高了8.3%。同时滑架在极限作用力下的变形位移也有所减小。虽然极限应力有所提高,但远远低于铸铁的极限应力(250MPa)。通过多目标优化,达到了在保证动静特性的同时,减轻滑架整体质量的目标。

摘要:针对高速卧式加工中心滑架的结构特点,构建了高速卧式加工中心滑架的有限元模型,并利用基于6σ原则和目标驱动技术的有限元优化分析方法对滑架进行多目标尺寸优化设计。首先利用基于6σ原则的分析方法对模型进行参数灵敏度分析,得到对滑架性能影响较大的参数,并将其设置为最终的优化设计变量;然后利用基于目标驱动技术的多目标优化方法对滑架进行以质量、变形和一阶固有频率为目标函数的多目标优化,并根据目标函数的优先等级选取优化结果,通过对比优化前后的有限元分析结果,找到需要进一步改进的薄弱环节。相对于传统的单目标优化方法,基于6σ和目标驱动技术的多目标优化能够更好地解决工程实际问题。

关键词:滑架,6σ,目标驱动技术,多目标优化

参考文献

[1]丛明,房波,周资亮.车—车拉数控机床拖板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J].中国机械工程,2008,19(2):208-213.

[2]孟祥志,李树军.并联机床的平衡机构设计及优化[J].中国机械工程,2010,21(15):1794-1797.

[3]满佳,张连洪,陈永亮.基于元结构的机床结构可适应优化设计方法[J].中国机械工程,2010,21(1):51-54,66.

[4]杨永亮.基于有限元的床身结构优化[D].大连:大连理工大学,2003.

[5]Rao S S.Description and Optimum Design of FuzzyStructural System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Mechanisms Transmissions and Automation in De-sign,Transactions of the ASME,1987,10(9):126-132.

[6]张晓丽,杨建强,常春影,等.多目标模糊优化方法及其在工程设计中应用[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5,45(3):374-378.

[7]李恒熙.基于ANSYS的CK6136数控车床的有限元分析及优化设计[D].南京:东南大学,2006.

[8]Sigmund O.Design of Multiphysics Actuators Us-ingtopology Optimization[J].Computer Methodapplication Mechanical Engineer,2001,190(13):6577-6604.

[9]Elishakoff I,Ferracuti B.Fuzzy Sets Based Inter-pretation of the Safety Factor[J].Fuzzy Sets andSystems,2006,157(18):2495-2512.

上一篇:操作与休息的辩证关系下一篇:心理健康发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