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述报告

2024-05-10

综述报告(精选十篇)

综述报告 篇1

关键词:经济地理,研究进展,综述

经济发展一直以来是推动人类社会进步的动力, 人类历史进程中有过数次经济中心的转移, 不同国家和地区在不同时代的经济发展状况也不一样。以地理分割为特征进行经济发展分析, 或者将经济发展作为地理学研究的一项内容, 早已存在于经济学和地理学的发展当中。如何更好地将二者结合, 探讨经济发展与地理之间的关系, 值得我们思考。

1. 经济地理的定义及研究内容

1.1 经济地理的定义

经济地理是基于地理学和经济学研究的一门学科, 以区域经济发展以及经济发展中的地理因素为主要的研究项目。虽然二者的交互作用研究从我国各项重要的经济发展战略制定起就开始了, 但是, 如今的经济地理学科定义尚不完整。将空间因素纳入到经济学研究中, 或者在地理范畴内研究经济发展的特征, 都不足以全面地描述目前经济地理研究的内容和方向, 可以说, 一切涉及经济学和地理学研究交叉点的, 都可以称为是经济地理。

1.2 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

从经济学角度上, 经济地理研究的内容包括了经济发展的区域特征、经济在地理范畴内的发展状况及原因等;从地理学角度上, 经济地理的研究内容包括区域经济发展脉络、某一地理环境存在的特定经济发展要素, 以及对特定区域进行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实际上, 建国初期、改革开放初期以及现在进行的区域经济发展规划, 都是经济地理研究成果应用的体现。除了进行传统的经济学与地理学交叉点研究之外,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以及环境保护等政策的实施, 经济地理研究内容逐渐扩展到二者的细节结合方面, 从而形成了新经济地理学。

1.3 进行经济地理研究综述报告的意义

研究综述报告是对某一学科领域最近一段时期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和总结的过程, 分析研究结果能够使学科发展脉络更加清晰, 而总结则能够为后续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建议。进行经济地理研究综述报告, 有助于研究者们理清该学科的各项研究内容, 发现其中的研究空缺并开展实用性更强的研究, 有助于经济地理研究结论的应用和学科的全面发展。

2. 我国经济地理研究进展及结论

2.1 传统经济地理研究进展及结论

传统经济地理将从区位概念入手, 探讨经济发展的差异、发展进程并探讨其中的原因。我国研究者对特定地理区域的经济发展进行比较研究, 分析其中的差异, 以东北工业区、长三角、珠三角的对比为主要内容, 研究结果显示地理区位不同, 生产要素不同, 经济发展的速度以及结果也不一样。目前, 同类研究还向县域经济程度尺度推进, 如南京师范大学陆玉麒等人研究了长江三角洲经济发展差异, 就是以县域为研究对象的;传统经济地理还对产业的空间聚集进行研究, 例如, 杨振山利用投入产出表研究空间聚集, 认为投入与产出比例决定了某一产业的聚集空间趋势;从地理环境所形成的交通特征研究经济发展也是传统经济地理的内容之一, 研究者们普遍认为交通的便利性对经济发展具有有利影响, 这种影响继而带动了区域地理的其他要素发展, 如人口和文化等。现代交通要素除了普通的大众运输之外还包括了以科技为基础的新型交通网络, 因此, 金凤君老师, 及学生王成金和王姣娥分别研究了物流网络、民航网络、高铁格局, 并模拟了这些新的交通方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为我国区域经济的发展路线提供参考。

2.2 新经济地理研究进展及结论

新经济地理研究围绕着现代经济发展的新要素与区域环境发展的新指标进行, 网络环境、重要资源以及环保事业的发展、全球化经济路线的重置成为细腻经济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 研究者们在这方面取得了明显的进展。例如, 石敏俊等人研究了中国各省区碳足迹与碳排放空间转移, 刘卫东带领的团队运用劳动地域分工和地区间相互作用思想, 编制的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得到大家的公认。赵媛、郝丽莎等人研究了中国和世界石油资源和铁矿石等能矿贸易空间流动问题。2012年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成立了世界地理与资源研究中心, 与周边国家和友邦共同研究以大陆、经济共荣体为中心的经济地理内容, 为中国新丝绸之路的建设提供建议。

2.3 经济地理理论与研究方法的发展

在任何一个领域的研究中, 理论的提出和研究方法的发展始终是进行应用型研究的基础, 尽管经济地理本身的定义和研究范畴并不固定, 但是并不妨碍相关理论的提出与研究方法的创新。陆大道、樊杰与刘卫东总结了中国主体功能区划和新时期我国区域空间规划的科学基础、方法论基础, 理顺了区域经济发展的路径;颜银根、安虎森等从克鲁格曼“核心——边缘”模型的14个基本假设出发, 进行了细节性的理论研究, 指出企业已执行与市场进入成本之间的关系;胡志丁将演化经济地理理论进行发展, 说明了区域产业发展动态和政府政策之间的必然联系;何雄浪对地理空间基础溢出、环境污染与多重经济地理均衡进行研究, 提出了影响产业空间结构演变的自由贸易度阈值的特征。

3. 经济地理研究发展方向探析

3.1 从国家经济发展问题入手进行相关研究

总结我国地理经济研究进展不难发现, 那些在国家和地方政府规划界有影响的学者, 对国家区域发展政策制定做出重要贡献的学者, 个个都是在理论上非常有建树的学者。同样, 青年学者要高度重视以不同形式加强与政府、企业对话, 应该直面国家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3.2 增强经济地理与其他研究领域之间的交流

近年来, 中国经济地理学很多分支领域研究非常深入, 但部分研究并不把自己的研究小领域放在经济地理与区域发展的大盘子里去思考, 越做越偏离经济地理学的危险。另外, 需要加强交叉研究。从上面研究, 可以发现, 经济地理与城市地理有很多交叉领域, 相互影响。经济地理学不仅需要与人文地理学其他分支领域加强交流, 还应该与自然地理学和其他自然和社会科学交流。

3.3 进一步加强经济地理理论和研究方法创新

中国经济地理学发展应该坚持走地理学的经济地理学发展之路, 应该更加关注经济活动背后的人文互动关系。在加强经济地理学计量与模拟研究的同时, 更应加强经济空间规律的人文和制度研究。应该在理论研究和具体工作中, 从思维方法、工具表达和问题解决方案凸显地理学研究经济现象的优势。

结语

综上所述, 我国经济地理研究在传统领域和新经济地理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简述, 为我国经济发展和区域进步提供了支持。始终保持经济地理研究的应用价值, 从地理环境的细节角度探讨经济与地理之间的关系并创新研究理论和研究方法, 是经济地理研究的未来发展趋势。

参考文献

[1]黄健.新经济地理理论与我国产业集聚研究综述[J].金融经济, 2014 (03) :125-126.

[2]刘志高.中国经济地理研究进展[J].地理学报, 2014 (10) :115-117.

[3]胡志丁.经济地理研究的第三种方法:演化经济地理[J].地域研究与开发, 2012 (10) :100-102.

[4]何雄浪.地理空间技术溢出、环境污染与多重经济地理均衡[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01) :110-111.

开题报告文献综述 篇2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文献综述正文:

本文的材料主要来源于有关国内外的文献资料、期刊、学术论文、报纸、专业性网站以及相关的评论文章。

主流国际贸易理论经历了由亚当·斯密的绝对成本说、大卫·李嘉图的比较成本说和赫克歇尔一俄林的要素禀赋说,

到克鲁格曼、赫尔普曼等人的新贸易理论,再到杨小凯的新兴古典贸易理论及迈克尔·波特的竞争优势理论的发展,其主线是比较优势原则。

目前学术界对比较优势论存在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

一种是经过对传统比较优势理论的进一步深化,认为比较优势原则对发展中国家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具有指导意义,

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发展仍然离不开比较优势路径的观点;而另一种是关于比较优势理论已经过时,不适合当代国家贸易发展的实践,尤其会导致发展中国家陷人比较优势陷阱的观点。

对比较优势理论持肯定态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林毅夫、李永军、张幼文、巴拉萨等。

日本经济学家筱愿三代平(1979)在《产业结构论》一文中提出的“动态比较优势论”认为,

一国参与国际分工和发展本国对外贸易必须综合考虑国内外的具体条件,其关键在于选择一个符合比较优势发展的产业主攻方向,并且比较优势是可以通过后天努力加以创造的。

巴拉萨(1988) 在《半工业化经济的发展战略》一书中,从动态角度对比较优势的转换进行了研究,认为随着发展中国家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密集型产品的出口,

剩余劳动力不断吸收,工资水平不断提高、比较优势也会从劳动密集型产品转向技术密集型产品,再到物质资本密集型产品,最终转向知识和人力资本密集型产品。

林毅夫 在《发展战略、自生能力和经济收敛》中则对于是否会陷人比较优势陷阱的问题提出了自生能力概念,即只要培养了企业的自生能力,

开始时按照比较优势生产,随着企业的发展和要素的积累,迟早会发生比较优势的转化,从而解决“陷阱”问题。

张幼文(2002) 在《论全球规划型发展战略》中提出“动态要素富裕”的观点,指出一个国家应该在开放经济中坚持比较优势的动态性,认为对资源要素的改造、组合、培养和创造有利于本国产业结构升级。

对比较优势持否定态度的代表人物主要有洪银兴、高鸿业等。

洪银兴() 在《从比较优势到竞争优势— 兼论国际贸易的比较利益理论的缺陷》、王佃凯(2002)在《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文献战略选择》中,

认为比较优势理论所讲的比较成本是对本国产品的比较而言,不意味着本国比较成本低的产品在国际竞争中就一定具有竞争优势,比较优势已经过时了,竞争优势应该取代比较优势成为新的主导理论。

高鸿业(1982) 在《比较优势说不应该构成我国对外贸易发展战略的理论基础》一文中,认为落后国家按照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分工,

由于劳动密集型产业无法成为带动产业升级的龙头产业,容易导致进口漏出和储蓄漏出,从而不能带动本国经济的.发展。

孙文远() 在《中国水产品从比较优势转化为竞争优势的路径选择》中,认为比较优势理论并不能解释战后出现的产业内贸易大量增长的现实,

长期单纯执行比较优势战略会造成一国产业结构不能得到升级,而且具有固化原有产业分工的作用,使发展中国家在国际分工中长期处于不利地位,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发展中国家出现了贸易条件恶化和贫困化增长的现象。

王佃凯(2002)在《比较优势陷阱与中国贸易战略选择》一文中指出,发展中国家如果以比较优势理论为指导,参与国际分工和贸易,会步入“比较优势陷阱”。

从出口看,发展中国家出口劳动力或自然资源密集型产品,只能获取相对较低的附加值,处于低利润分工环节。

并且,比较优势战略还会强化这种国际分工模式,造成一国产业结构不能升级;

从进口看,发展中国家虽在进口资本和技术密集型产品中,通过技术模仿和技术外溢,改进了自身的生产技术,但这种改良型的技术进步由于过度依赖国外技术,使自主创新能力长期得不到提高,最终丧失技术赶超的可能。

郭克莎()在《对中国外贸战略与贸易政策的评论》一文中指出,比较优势战略实质上是一种静态的发展战略,就现实的对外贸易而言,比较优势产品特别是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的收益不可能长期化。

我国在劳动这种生产要素上占优势,长期以来主要靠廉价劳动成本优势发展我国产业竞争力。

如何提高我国产业国际竞争力,陈洪斌、邱曼萍(1988)提出的观点具有一定代表性:

第一,从国外引进高新技术和先进产业同时,增加人力资本和技术的投入,提高生产效率,进行技术创新,增加知识产品生产,把高科技注入传统产业是比较优势化为竞争优势;

第二,比较优势不一定局限于比较优势产业,产品价值链可以细分,不同环节对资源要求不同,因此可以在某一环节上追求比较优势,参与国际化大生产;

第三,发展贸易要注意空间结构安排,形成生产区域化、市场多样化;第四,以国际商场需求为导向,发展高档次智力劳动密集型产品。

在引进技术的选择上,樊纲()强调“适当技术”的概念。

他认为在今后相当长的时间内,我国国际竞争力主要源泉仍是成本较低的劳动力。

我国不能盲目追求高新技术,特别是那些本身无需利用许多劳动力,自动化程度高的技术。

发展中国家要关注技术的经济可行性,即适当性。

传统产业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仍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源泉。

经济成长的不同阶段所具有的竞争力的产业结构不同,不能照套发达国家的新经济产业结构。

由此,笔者认为研究如何选择和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对我国的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意义。

因为它关系到我国产业的发展重点和发展方向的问题。

是继续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还是像发达国家一样集中精力发展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在研究如何选择和建立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之前,我们必须先理顺比较优势与竞争优势的关系。

纺织工业是我国的传统产业,同时也是典型的劳动密集型产业。

从目前纺织品服装出口情况来看,我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纺织品出口国之一。

我国纺织工业外贸依存度一直很高,在中国已经入世的背景下,研究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显得尤为必要。

纺织工业的发展主要依靠我国劳动力廉价的资源优势。

我国纺织工业建立在劳动力成本优势基础上的国际竞争力是否强大,能否持续拥有,是我们特别关注的问题。

我们不能满足于纺织大国的地位,应着力向纺织强国方向发展,探寻提升我国纺织工业国际竞争力的道路。

法国UFO深层次研究报告综述 篇3

报告的序文是由前任法国国防高级研究所所长、空军将军伯纳德·诺兰所写。在序文之前,还有前任法国太空总署署长安德鲁·勒博的一篇前言。报告的合著者专家云集,负责统筹的是空军的丹尼斯·莱蒂将军,他,本身也曾是国防高级研究所的审计师。

这份报告名为COMETA,含义是“深层次研究委员会”。部分成员名单如下:

空军布鲁诺·勒芒内将军,陆军马克·梅里奥将军,政治学博士、律师米歇尔·阿尔格林,军备工程师皮埃尔·贝斯康德将军,内务部警察总监丹尼斯·布朗彻,法国宇航研究部总裁克里斯蒂·马查,物理学博士、军备工程师阿兰·奥斯扎格将军。在这些人中,前四人都曾是国防高级研究所的审计师。

委员会对外围提供过帮助的人表示了衷心感谢,包括雅克斯·维拉思科(他是法国太空总署下属机构AEPRA的头儿),图片分析专家弗朗西斯·鲁昂格以及国防高级研究所审计师协会总代表、空军将军约瑟夫·多芒格。

诺兰将军简要提到了委员会成立的由来。1995年,莱蒂将军来见他,探讨成立一个UFO委员会的事宜,当时诺兰掌管着国防高级研究所。对此,他确实有兴趣,然后让莱蒂找下属的审计师协会,后者也积极做了回应和支持。结果便有几位审计师参与到委员会的建设中来,当然还有其他的许多专家。

有趣的是,在1977年,也正是该协会的一份报告导致在法国太空总署内成立了不明飞行物研究和信息小组,这是法国第一个UFO研究机构。

大多数委员会成员在国防、工业、教育、研究或者各种中央机构都曾经或者正拥有重要职位。诺兰将军期望此报告将有助于法国做出新的努力,走向必不可少的国际合作。

委员会主席莱蒂将军指出,报告的主题就是现存的资料迫使我们考虑UFO起源的各种可能性,尤其是来自地外的假设。为此,委员会提交了研究的内容。

报告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介绍法国及其他国家的一些经典案例;第二部分描述了当前在法国和国外的科学家及研究机构根据已知物理学原理对UFO现象进行研究的现状,探讨了世界上主要的观点,从秘密飞行器到外星飞行器等表现形式;第三部分讲述了国防必须考虑到的防范措施,以及万一证实UFO来自地外文明,它们对我们的战略、政治、宗教带来的影响及后果。第一部分:事实和证明

入选的案件对大多数研究者而言是耳熟能详的,只需略做说明。它们是:来自法国飞行员的证明(“幻影IV”飞行员——M.吉哈德,1977年),战斗机飞行员博斯克上校(1976年),法航AF3532航班(1994年1月)。

全球航空事件:莱肯希斯(英国,1956年),RB-47(美国,1957年),德黑兰(1976年),俄罗斯(1990年),圣卡洛斯德巴里洛切(阿根廷,1995年)。

从地面上观察到的案件:塔纳里夫(1954年),法国飞行员J.P.法迪克发现一个靠近地面的UFO(1979年),几位目击者在俄罗斯某导弹发射场近距离看到UFO飞过。

法国近距离接触:瓦朗索尔事件(莫里斯·马斯,1965年),屈萨克·坎塔儿(1967年),特朗斯·昂·普罗旺斯(1981年),阿马兰斯事件(南希,1982年),已知现象的反例(两个案例)。

尽管所选篇幅有限,但似乎足以使读者相信UFO存在的事实。第二部分:目前的知识状态

第二部分以一份对法国官方UFO研究机构的调查开头,时间从1974年给宪兵队发出记录报告的第一道指令到1977年不明飞行物研究和信息小组的成立,有什么组织,获得了什么成果,包括从宪兵队拿到的3000余份报告,以及对案例的研究、数据等。

随后,报告调查了不明飞行物研究和信息小组以及后来的SEPRA(1988年取代不明飞行物研究和信息小组),连同空军、陆军、民航及其他组织。

有关SEPRA的方法和结果,提到了一些著名的案件,如特朗斯·昂·普罗旺斯和阿马兰斯事件,重点放在案件的分类,特别是飞行员以及世界各地雷达探测到的目击报告上。

在此处,报告中还插入了一段历史记录:1947年9月,特宁将军在一封著名信件中就曾断言UFO的存在。

接下来的一章篇目叫《UFO:模型中的假设与努力》,讨论了一些国家正在研究的模型和假设。根据对所观察到的UFO各方面,诸如速度、移动和加速性、附近汽车发动机熄火、目击人瘫痪等研究,做出了部分模型。有一个是MHD推进器,已经在水里实验成功,也许再过几十年就可以在超导电路环境里成功。有关大气和太空推进器,比如粒子束、反重力或者依靠行星和恒星的原动力。

报告认为,汽车熄火也许与微波辐射有关。事实上,法国和其他国家正在研究高能量高频发动机,其应用之一便是微波武器。光子束,比如说质子束,它可以电离空气从而被目击者看见,这也许可以解释为何光线能够被截断。微波可以解释目击者身体瘫痪。

在同一章节里,接下来探讨了全球可以解释的假设。报告抛弃了某些非科学的理论,诸如阴谋论和强权组织秘密操控论,也没有将伪心理现象和集体幻觉的内容纳入其中。冷战时期所谓的秘密武器一说也未予采信。

剩下的就是各种UFO来自地外的假设。法国天文学家L.C.里布斯和盖·蒙内特根据美国物理学家欧尼尔的“太空岛”概念提出的一个版本,据称与现代物理学是相符的。

报告也对美国、英国和俄罗斯的UFO研究机构做了介绍。在美国,媒体民意调查显示大众对UFO仍兴趣盎然,但官方尤其是空军仍不承认,认为它对国家安全不会构成什么威胁。实际上,在《信息自由法案》下公开的文件却是另一番景象:UFO在对修建的核设施进行监视,而军方和情报部门仍在继续研究UFO。

nlc202309010215

报告强调了美国私人独立研究协会的重要性,提到了劳伦斯·洛克菲勒赞助的1995年从美国不明飞行物研究中心向世界上1000位名人发出的简介文件——《最好的证据》,以及1997年成立的斯图罗克工作室。很显然,这份报告的作者非常喜欢《最好的证据》。

委员会同时注意到了公众急切希望得知内部人士观点的现象,并总结说这些观点也许部分属实,反映了美国的实际情况,尽管对它们的批评众多。

报告简要描述了英国的情况,特别提到了尼克·波普,并认为他与美国政府可能有秘密研究协作。报告还提到了俄罗斯的研究及信息的解密情况,主要是1991年克格勃解密的文档。

第三部分:UFO与国防

第三部分讲述假设UFO属实,到目前为止似乎我们与UFO之间还没有发生能证实的敌对行为,但至少在法国的报告中,曾记载受到过某种威胁(例如“幻影IV”案例)。既然UFO来自地外的可能性无法排除,因而就有必要不但在战略层面,而且在政治、宗教、媒体等层面研究它所带来的后果。

第三部分的第一章谈的是前瞻性战略,报告先就基本问题进行提问。如果UFO来自地外该怎么办?从它们的行为我们可以推断出什么样的目的和战略?

这些提问引出报告中较具争议的内容,就外星访客的可能动机进行了分析。例如保护地球使其免受核武器毁灭的说法,因为世界各地曾多次发生过UFO飞越核导弹试验场的案例。委员会接着研究各国对此的反响,重点放在“或许是美国”有秘密接触和特别的联系方面。报告认为,美国的态度自1947年和罗斯韦尔事件后“十分怪异”,此后的政策越发趋向神秘,也许是因为要不惜一切代价来保护从UFO研究中获取的军事技术优势。

接着,报告探讨“我们必须准备什么样的措施”这个问题。不管UFO实质如何,我们得“高度警惕”,特别是“失去稳定性操控”的危险。国内外的精英层应该具备“宇宙警觉”,以便应对惊人的突发事件、错误的解读和敌意的操控。

报告的一个主要问题是“我们必须为什么情形做好准备?”它提到了诸多的情形,比如外星人与官方接触、发现UFO及外星人在地球上的基地、被认为不太可能发生的外星人入侵以及局部或者大规模袭击、意在瓦解他国而故意编造的虚假信息和操控等等。

报告还向相关专业人士如航空人员、控制员、气象员和工程师提供了详细的“航空方面含意”的建议。它还从科学和技术角度做了建言,目的在于为国防和工业研究谋取利益。报告接着谈到UFO对政治和宗教的意义,说“作为我们探索太空的一个模式:我们该如何去做?我们该如何与低层次不发达的文明生物交流?”

对那些熟悉飞碟历史的读者而言,这个方法并不新鲜,但它却有着特别的意义——这是在最高层次上对待UFO的态度。媒体和大众的意见、虚假信息的问题、对荒谬的恐惧和一些群体的操控当然也没有被忽略。

最后在做结论时,报告认为被智慧生命控制的UFO实体是“类似存在的”这个现象只有一种假设可以考虑,那就是外星人造访。当然这个假设也没有被证实,但影响深远。它们造访的动机仍不得而知,但却是潜在的和值得思索的命题之一。

(盛文娟 插图)

生物化学检验实验报告书写综述 篇4

关键词:实验教学,实验报告,质量

生物化学检验是医学检验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有一半的学时是在实验室完成的。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适应临床, 满足行业的用人需求, 对学生进行临床实践的训练至关重要。训练的初期主要是在相关实验课中进行, 以后在进入临床实习来加强。因此, 在重视理论教学的同时, 来加强实验教学环节是充分体现学科的特点、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 也为进入临床打下牢固的基础。而实验报告书写是实验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环节之一, 是实验效果的重要衡量依据, 也能够综合反映学生分析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撰写科技论文的能力。但在实验教学中却发现, 学生虽然能够及时上交实验报告, 但撰写的质量并不高, 存在着很多的问题。提升学生实验报告书写质量显得格外重要。许多学者经多年的教学经验, 提出了学生书写实验报告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提升实验报告书写质量的策略, 现归纳如下:

1 实验报告书写的重要性

实验报告的书写能够培养学生严谨的科学态度;促进了学生主管能动性的发挥;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团队意识和竞争精神;促进了学生的观察能力、综合分析能力、逻辑推理归纳能力、发现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等综合能力的提高;有助于巩固学生的理论知识, 加强理论联系实践;也加强了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和写作水平, 为今后科研论文的撰写打下了坚定的基础。通过学生实验报告的反馈, 有助于教师重新审视自己的能力水平, 更好地完善教学方式, 提高教学质量, 同时对教学改革也起到很好的推动作用[1,2]。

2 学生书写实验报告存在的普遍问题

不重视实验前的预习, 书写时不加思考, 互相抄袭, 实验报告内容雷同;态度不严谨, 不是按照实际操作书写, 而是照抄实验指导, 使实验报告书写一直流于形式;大多数学生在综合能力方面存在不足, 当实验结果出现异常时, 就无从下手, 不知原因出在哪里, 不能客观全面地对实验现象或结果进行分析讨论;内容方面, 书写不完整, 往往缺少实验方法评价、分析讨论、结果应用、注意事项等重要内容[3,4,5]。

3 如何提升实验报告书写质量

如何改变这一现状, 通过加强学生实验报告书写, 促进实验教学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 提高认识

首先加强教师对实验报告的重视度, 来提高学生对实验报告书写重要性的认识[6]。

3.2 加强实验课前的预习

重视学生对实验课的预习, 教师应将实验课预习的重要性传递给学生, 要求学生提前预习;明确预习提纲和预习内容, 强调实验的重点和难点;要求学生通过预习知晓实验目的、实验原理、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内容, 并做好预习报告;通过提问的方式检查学生是否预习或预习的效果[7,8]。

3.3 加强教师对学生实验报告的指导、批阅

教师应以饱满的工作热情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来指导学生书写实验报告, 并指导书写什么内容, 解决哪些问题,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 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学生认真完成报告中的每一项内容, 并将分析结果写入实验报告;批阅学生的实验报告时, 要善于发现报告书写中的闪光点, 做到及时讲评、积极肯定, 以此来提高学生写好实验报告的积极性[9,10]。

3.4 打破传统、推陈出新

实验报告的写作不应拘泥于一种形式, 应在满足实验报告的学术性、科学性、理论性、规范性、创新性和探索性的基础上[11], 勇于创新。

3.4.1 反思式实验报告

传统实验报告的书写存在很多弊端, 学生书写实验报告不思考、不归纳、不总结、存在千篇一律的抄书现象。王晓冰等人提出将反思日记融于实验报告, 要求学生书写反思式实验报告的想法。实践证明, 相比传统实验报告的书写, 书写反思式实验报告虽存在一些问题, 但这种书写方式更能促使学生对整个实验过程进行回顾, 更好地做到理论与实际的结合, 使学生的理论知识得以巩固, 从而也提高了对操作技能的掌握水平, 与此同时, 也有助于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对教师的成长和实验教学的改进有很好地促进作用[12]。

3.4.2 论文式实验报告

姚青、李江滨等对论文式实验报告的书写在实验教学中的应用进行了探讨, 指出此举使学生的科研理念得到培养;学生对实验指导的抄袭得以杜绝;教师的评分标准发生转变, 使之学生不再单单注重实验结果正常与否, 而是更注重对结果的分析是否合理, 学习态度得以纠正;于此同时, 论文式实验报告的书写有助于提高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能力, 查阅文献的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 从而提高了论文撰写能力, 为今后毕业论文和科研论文的撰写奠定了良好的基础[13,14]。

3.4.3 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强化实验报告的书写

杜斌等对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强化实验报告的书写进行了探索, 虽然此举也存在一些不足, 但收获还是颇丰的。他们发现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来书写实验报告更能促使教师对实验报告书写指导的重视;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激发, 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团队合作精神也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人际交往能力也有很大提高;学生的学习态度更加严谨、科学[15]。

文献综述-正报告 篇5

文献综述

文献综述

论文题目:建筑工程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策略研究——以中交二航局物流发展有限公司为例

学生姓名:×××

进入21世纪,经济时代的革新信息时代到来对建筑企业带来了更大的冲击,而建筑工程方面材料占工程的60%,使得更多的企业看重材料采购成本的控制,而中交二航局作为我国建筑行业内少有的几家上市建筑公司也对工程物资采购成本进行了控制,而且组建了自己的物流公司对工程材料进行采购。使公司在激烈的行业竞争中占有有利位置。因此,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抓好项目管理中的材料采购十分重要。切实把建筑施工企业的成本核算工作的重心落实到工程项目上。目前国内建筑企业物资采购制度上不健全,没有建立可行的成本控制体系。采用传统成本控制模式,按月统计数据,不能及时反映项目成本与进度状况且无法及时掌握成本的损益情况。只有在工程竣工决算时才能得出结论,没有实现成本的动态同步控制。使成本控制具有盲目性、随意性和被动性。无法从失败中吸取经验和教训,无法实现企业的经营目标,而步入恶性循环。因此,目前建筑行业的竞争已经从工程质量竞争转向成本竞争。

当前,我国的建筑市场竞争十分激烈,尤施工企业赢利空间逐渐缩小的情况下,不得不将注意力转向内部的成本管理。由于材料费用占工程成本的60 %以上, 因此,控制材料成本是企业获得竞争优势的新突破点。目前,建筑施工企业大部分项目的成本管理是粗放型的管理模式,尤其是在材料成本控制方面,多数企业施工准备阶段的用料计划计算不准确, 造成了工程材料成本偏高,因而需要进行材料成本控制,以达到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1]

通过大量文献的阅读,本文献综述就工程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和国内外的相关研究进行总结。

一、国内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现状

郭凤[2]提出采购成本是企业的成本大户,存在很大的利润空间,控制采购环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节中的各种费用、降低企业的成本,可以给企业带来很高的经济效益。并以列出物资采购成本公式:物资采购成本=物资购买成本+采购管理成本+存储成本。企业采购管理,是面向市场按质、按量、按时、以低成本采购企业所需的各种物资,它通过采用 科学 有效的管理方法,合理安排购进物资及适量的调节库存。从而最大化地降低采购成本。降低采购成本,是采购人员提供企业附加值最直接的方式。

王瑞[3]提出对施工企业采购成本管理,指在施工过程中运用必要的技术与管理手段对物化劳动和劳动消耗进行计划、组织和监督的一个系统工程。施工企业项目采购成本控制是企业增加利润、扩大积累的最主要途径,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关键。因此抓住施工项目采购成本控制,就可以及时发现和解决施工项目生产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使生产和管理始终服从于保证工程质量和降低工程成本这个主题。

李茅[4]在《采购成本控制初探》中提出控制采购成本对一个企业的经营目标至关重要。由于材料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例往往达到50%以上,因此,控制好采购成本并使之不断下降,是一个企业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的重要和直接手段之一。作者所在企业在过去的一年里,加强采购成本的管理和控制,完善采购管理制度,使总体采购成本下降15%以上,再加上对施工环节材料消耗的控制,使企业的整体生产成本下降了20%,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祝勇,潘晓弘,王正肖[5]在《电子制造供应链采购任务分配》中写到在多供应商之间分配采购任务使双方整体效益达到最优,结合电子制造业典型特点和多供应商环境下电子元器件采购特征,提出了四种不同类型的供应商协作模式:连续补给型、一般协作型、订货供给型和紧密协作型.主要针对一般协作型、订货供给型和紧密协作型3 种类型供应商,采用两种不同的任务分配策略:成本优先控制策略和交货期优先控制策略,分别建立电子制造供应链采购任务分配模型,同时考虑产品总的采购成本,基于两种分配策略构造了采购任务分配算法.通过计算一个实例来验证采购任务分配模型和说明该算法是如何求解问题的,结果表明,准时交货率得到最大保证,而成本得到有效降低。

刘洪飞[6]提出大型建筑施工企业集中采购的时代背景和意义,从大型建筑施工企业物资采购的现状出发,介绍了区域采购模式的基本思路,分析区域采购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模式的优势、不足和要解决的关键问题,探讨了电子采购门户网站的基本结构以及与此有关的一些问题,以期达到降低采购成本和促进物资管理精细化的目的。

刘建英,赵文娟[7]提出了供应链理论运用到施工采购成本管理中。而施工企业的原材料成本占总成本的左右, 材料采购管理水平的高低, 直接关系到工程项目成本的高低和企业的经济效益。供应链采购成本管理是一种集成的采购管理方法, 将供应链理论运用于施工企业的采购成本管理, 能有效地提高企业的采购管理水平,降低施工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 进而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岳峰[8]在采购成本管理在国际工程应用中提出,目标采购成本管理是为工程成本管理的重中之重,其关键在于如何制定合理的消耗指标,通过目标采购成本管理来促进项目的生产效率。目标采购成本管理的另一方面的作用是建立企业施工定额。项目实施目标采购成本管理同时也积累了大量经验数据为制定企业定额提供数据基础。总之,目标采购成本管理是工程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做好目标采购成本管理是实现国际工程经营目标的基础和保证。

车靓,张达[9]在《试论物流成本控制与服务的辩证关系》中这样写到物流是企业成本的重要产生点,是降低成本的宝库,服务水平是决定企业市场竞争力、收益大小的关键。物流成本控制和服务是相互依存、相辅相成同时又相互限制、相互排斥的矛盾运动,符合辩证法的对立统一规律,正确认识和定位这两者之间的关系会直接影响到物流业的效益。

何光清[10]提出了加强成本管理和成本控制、降低产品成本,就是企业增强市场竞争力、提高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本文分析了成本管理对企业的重要意义,并从事前、事中、和事后控制三个方面提出了加强成本管理,实施成本控制的具体措施。

根据文献的综合可以把采购成本的控制分为这样几点:①物资的购买成本。在物资采购量不大但品种比较多的情况下企业可以根据自身状况进行比价议价的方法进行采购并制定统一管理制度,而在采购量大的情况下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招投标或根据需要与供应商达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②运输成本,在大量购买物资情况下运输也是很大一笔费用怎样降低成本企业可以与供应商和物流公司形成战略联盟把物资进行外包运输从而共同取得利益。③采购管理成本,是采购过程中员工采购所产生的成本,公司可以建立完善的采购管理成本制定以降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低采购成本。

二、国外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现状

JIANG Xue-mei[11]在Research on Management Method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 Purchasing Cost中提出建筑业目前发展很快,建筑材料成本管理与控 制已成为建筑企业成本管理的首要前提,建筑材料成本在建筑工程造价中占有很大的比重,要控制好施工项目管理成本,必须抓住“材料成本”这个关键环节,在实施过程中要具体落实到项目经理部,就是如何在提高施工估料准确性、降低材料消耗、杜绝浪费、减少库存积压等方面狠下工夫,达到节约成本、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杰克R 梅瑞狄斯(美),小塞缪尔J 曼特尔(美)[12]在《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一书中这样写到为确保目标成本管理工作的有效运行,必须建立健全施工项目成本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各级组织机构、设计成本管理流程和运行程序、明确各级各岗的成本职责和考核办法,用成本管理体系文件的形式予以表达。

国外物资采购成本控制大致分为这几个方面:①建立完善采购程序和制度,控制采购成本。建立供应商档案和准入制度,并实行动态管理;建立严格的采购程序和制度;建立严格完善的采购制度,不仅能规范企业的采购活动、提高效率、杜绝部门之间扯皮,还能预防采购人员的不良行为和犯罪。②运用了降低采购成本的方法和措施。通过付款条款的选择降低采购成本,如果企业资金充裕,或者银行利率较低,可采用现金交易或货到付款的方式,这样往往能带来较大的价格折扣;以竞争招标的方式来牵制供应商,对于大宗物料采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实行竞争招标,往往能通过供应商的相互比价,最终得到底线的价格。③制定了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对需要量大而且长期使用的材料向制造商直接订购,可以减少中间环节,降低采购成本,同时制造商的技术服务、售后服务会更好,形成战略合作伙伴关系。④建立了完善的采购成本控制的信息平台。一个企业的采购管理要达到一定水平,应充分注意对采购市场的调查和信息的收集、整理,只有这样,才能充分了解市场的状况和价格的走势,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

三、建筑工程物资采购成本控制现状 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何辉[13]在施工企业怎样降低采购成本中这样写到:当前一些国有施工企业采购的单位成本出人意料的高, 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单价高于甚至远远高于市场平均价格二是采购费用高, 有的施工企业以单价的作为采购部门采管费的取费标准。针对这种现象, 不少人主张将采购权下放到基层单位, 作者认为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 因为分散的采购活动相对于集中的采购活动而言, 一方面将更加难以控制, 另一方面也因为降低了采购批而削弱了对供应商的砍价能力。笔者把降低采购单位成本的措施归纳为三句话集中采购, 统一配送, 三权分立。

张凤鸣[14]提出了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它和传统的采购方法在质量控制、供需关系、供应商数量、交货期的管理等方面有许多不同, 其中关于供应商的选择(数量与关系)、质量控制是其核心内容,以缩短供货期、提高购物的质量、获得满意交货等效果,以达到建筑工程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

李辉[15]在施工企业物资采购之成本控制方略中提出物资管理是研究社会再生产过程中物资采购、储运、供应规律的一门经济管理学科,具体地讲,它是研究如何遵循物资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求,对物资流通过程中的各要素及其运动过程中进行计划、指挥、协调与控制,以达到工程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而得最大经济效益。

张卫东[16]提出了建立规范的采购网络。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各企业纷纷挖潜增效,加强管理, 降低采购成本, 有效地避免无效成本支出,尽可能获得最大收益,以此达到工程物资采购成本的控制,这已成为建筑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

李萍[17]指出,我国建筑业体制改革不断深入, 建筑市场逐步规范, 质量体系认证工作在各施工单位得以普遍展开, 不仅提高了企业组织内部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能力, 而且降低了施工成本,引入的采购招投标竞争机制在降低施工成本、增强市场竞争力方面发挥的重要作用。

胡毅[18](2007)指出,我国经济体制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以后,残酷的市场竞争,特别是成分复杂的建筑市场的有序和无序的竞争是非常残酷和激烈。而企业要在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占得先机,确保自己在业界的地位,就要不断的加强管理,提高企业自身的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创建良好的信誉和形象,打造出自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己响当当的品牌。而物资管理是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成本控制的关键因素之一,物资管理好了,成本就能降低,跟物资管理相关的关系链就能良性循环发展,企业在发展过程中,就能形成一种良好的经营氛围和经营能力。

四、结束语

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今天, 各企业纷纷挖潜增效,加强管理, 降低采购成本, 有效地避免无效成本支出,尽可能获得最大收益, 已成为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建筑工程物资采购成本控制中存在以下不足:①缺乏成本控制意识。企业不能正确认识成本控制的意义,未能正确认识到做好成本控制。为了承接项目,盲目迎合业主意愿,忽视投标报价阶段的成本分析,缺乏项月成本控制的自我保护意识,对业主提出的垫资、压价超出企业的承受能力也照样全部接受,导致企业从投标报价阶段就开始失去了对项目成本的控制与保障。②制度上不健全,没有建立可行的成本控制体系。③在控制方法上,成本控制没有贯穿于整个施工过程。工程开工前,没有采用一定的方法明确成本控制的重点,没有根据预算来制定成本控制的目标,工程在施工过程中没有可靠的成本控制标准,只能凭经验在过程中进行成本控制

[19]。

目前文献研究指出现有的几种成本控制方法:

①招投标采购,使用单位申报采购计划———领导批准采购计划———拟定采购价格———招标采购或议价采购———签订合同———质量检验———仓库验收———发票与合同核对———结算货款

[20]

。②准时采购,准时采购也叫JIT 采购法,是一种先进的采购模式,可以最大限度的消除浪费,降低库存。它的基本思想是:在恰当的时间、恰当的地点、以恰当的数量、恰当的质量提供恰当的物品。它和传统的采购方法在质量控制、供需关系、供应商数量、交货期的管理等方面有许多不同, 其中关于供应商的选择(数量与关系)、质量控制是其核心内容。准时采购包括供应商的支持与合作以及制造过程、货物运输系统等一系列的内容。准时化采购不但可以减少库存, 还可以缩短供货期、提高购物的质量、获得满意交货等效果[20]

。③多样化采购方式,它不同的招标采购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和运作方式,企业在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根据自身特点进行选择:如通过付款条款的选择降低采购成本如果企业资金充裕,或者银行利率较低,可采用现金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交易或货到付款的方式,这样往往能带来较大的价格折扣。此外,对于进口材料、外汇币种的选择和汇率走势也要格外注意

[21]

;供应商之间要充分竞争对于大宗物料采购,一个有效的方法是实行竞争招标,往往能通过供应商的相互比价,最终得到底线价格。招标竞价法目前已得到广泛的应用,而且除了传统的现场招标外,网上招标、第三方招标也越来越多地被企业采用

[22]

。通过对不同供应商的选择和比较使其互相牵制,从而使公司在谈判中处于有利的地位。再次,对招标后配额的分配要仔细,招标后供货商的吸引力和影响力较大,一个好的方案会改变供应商的投标态度。

参考文献

[1] 彭建勋,冯红卫:《建筑材料采购成本控制研究》,载《新乡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第一期。[2] 郭凤:《控制企业物资采购成本方法研究》2009-03-14 中国论文联盟- [3] 王瑞:《浅谈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载《企业论坛》 http: / /www.studa.net [4] 李茅:《论现代物流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09年 第5期

[5]祝勇,潘晓弘,王正肖: 《电子制造供应链采购任务分配》,载《浙江大学学报》2009年第10期

[6] 刘洪飞:《基于电子采购的大型建筑施工企业区域采购模式》,载《建筑经济》2009年第8期

[7] 刘建英,赵文娟:《供应链理论在施工企业材料采购管理中的应用》,载《财会通说》2006年第10期

[8] 岳峰:《第一批浅析目标成本管理在国际工程的应用》,载《科技实践》2008年 [9] 车靓,张达:《试论物流成本控制与服务的辩证关系》,载《商业研究》2006年 [10] 何光清:《加强成本管理实施全过程成本控制》,载《企业论坛》2008年

[11] JIANG Xue-mei:《Research on Management Method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 Purchasing Cost》,Tangsha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 Tangshan 063000, China)2008(54)[12]杰克R 梅瑞狄斯(美),小塞缪尔J 曼特尔(美).项目管理:管理新视角(第6 版).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13] 何辉:《施工企业怎样降低采购成本》,载《管理技术》2007年

[14] 张凤鸣: 《准时采购策略在铁路施工企业中的运用》,载《科技创新导报》2009。[15]李辉:《施工企业物资采购之成本控制方略》,载《财经与管理》2009 NO.23 [16] 张卫东:《浅谈施工企业降低采购成本的有效途径和意义》,载《油气田地面工程>第21 卷第4 期

[17] 李萍:《采购招投标机制确保施工企业降低成本》,载《企业管理》2005年 第二期 [18] 胡毅:《施工项目物资管理过程中成本控制研究》,载《项目管理技术》2008年 [19]王怀湘:《浅议建筑工程企业降低施工成本的几项措施》,载《林业科技情报》2005年第2期.重庆理工大学毕业论文

文献综述

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理论研究综述 篇6

尽管有关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分析的绝大多数研究都围绕企业进行,但是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公共事业部门,例如大学和研究中心的智力资本研究[5]。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大学,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与其他各种形式大学的竞争、不断提高教学和科研水平的要求、协调不同地区教学体制的压力、新的研究模式的建立、不同利益相关者(包括产业组织和整个社会)的期望以及公共基金使用情况及收益方面的透明度提供合理解释的要求等[6]。如何高效地配置大学的各种资源,特别是无形资源,是新经济时代大学管理的重要课题。大学有必要开发知识管理和智力资本模型,以提高管理水平及竞争力,达到大学的战略目标。

将智力资本理论引入大学管理活动中,已经得到了较多的研究与尝试。这种研究方法符合大学中知识管理的需要,逐渐被国外一些大学接受,并通过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形式,识别、测量、管理和传播大学拥有的知识,从而为大学提供了有效的内部管理工具,并增加大学运营的透明度。

1 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内涵

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是在阐述大学办学理念,确定近期和中长期战略目标,全面分析大学所处的政治、经济、社会环境以及大学优势和劣势的基础上,采用一套符合大学发展建设实际的指标体系,对决定学校未来发展的智力资本情况进行系统的衡量与分析,对内加强学校自我管理和支持决策、对外显示大学实力与潜力的一种信息发布制度。

大学智力资本概念是在产业领域智力资本概念的基础上发展出来的,欧洲委员会接受MERITUM提出的智力资本定义,将智力资本定义为组织的人力、关系和拥有的资源与活动的组合[7。智力资本不仅涵盖了组织全体成员脑力思维成果,而且也包括他们周围使组织运转更有效的复杂的无形结构[8]。大多数文献认为智力资本由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3个要素构成。本文将大学智力资本概括为大学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的组合。将大学智力资本的基本特征概括为:(1)大学智力资本是一种无形的资源;(2)大学智力资本与大学教职员工的知识、能力、经验以及与其利益相关者关系密切相联;(3)大学智力资本是大学未来取得竞争优势的关键动力。

2 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功能

(1)作为一种有效的内部管理工具,智力资本报告客观反映学校的无形资产,为学校的运营管理提供重要的决策依据。传统的财务报表所反映的无形资产通常只有知识产权如专利、品牌等,无法客观全面地反映学校无形资产或智力资本因素对学校办学水平提升的重要作用。智力资本报告试图建立一个涵盖所有与智力资本相关的大学专业化能力、研究能力、创新能力的系统,在真正开放、有效及无偏见的态度下评估其应用价值;最大化地体现由大学全体师生创造的智力资本转化为商业价值的过程;有效地提高大学资源开发与预算能力。

(2)智力资本报告是对外公布信息的新的重要的渠道,有利于增强外界对学校的良好评价。与传统会计制度只反映学校过去的价值情况不同,作为对财务报告的重要补充,智力资本报告能够增加学校对外交流的信息量,增加学校成长的透明度;扩大对学校研发及创新进行投资和服务的合作群体;保证大学无形资源及活动的不断创新,保持其走在最前沿。

3 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理论探索

基于产业和研究领域组织智力资本报告的发布经验,欧洲委员会启动了一个推动欧洲大学报告其智力资本的项目。2004年12月,欧洲委员会设置了一个高层专家组,该专家小组形成的报告RICARDIS(Reporting intellectual capital to augment research,development and innovation in SMEs)认为,智力资本报告应该用来作为大学的管理工具,以及大学和教育部之间交流的工具。该报告的主要政策建议之一就是要求“委员会及其成员国加快大学及研究机构报告智力资本进程”[11]。

在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方面,波兰、奥地利、西班牙等欧洲国家取得了较大的突破。

(1)波兰波兹南经济学院(The Poznan University of Economics,TPUE)的智力资本理论探索。Amir Fazlagic以该院智力资本管理为例,从智力资本的定义、智力资本测量的原因、方法以及潜在的困难等方面,探讨了波兰的大学智力资本的测量问题,并以学校战略管理、知识目标、雇员满意、学生满意、学校毕业生、学校组织结构和智力资本指标体系等为主要内容,构建了大学的智力资本报告。在描述方法上,提出了战略管理晴雨表、叙述法、雇员满意调研法、学生满意调研法、杰出学生名册、组织结构图、智力资本测量矩阵等理论[8]。

(2)奥地利的大学智力资本理论研究。奥地利研究中心(Austrian Research Centre,ARC)作为奥地利最大的研究组织,从1999年开始连续多年发布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2002年,奥地利教育科学与文化部发布了有关对奥地利公立大学进行重组的新《大学法》,大学法规定,每一所奥地利大学都必须在每年4月30日发布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并报送教育部,同时,各学校自行决定是否向利益相关者公布其智力资本报告;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必须明确说明以下内容:大学的活动、社会目标、自行确定的目标和战略、大学的智力资本(包括人力资本、结构资本和关系资本)、绩效合同的完成情况,还包括大学的产出情况和社会影响等[5]。Karl-Heinz Leitner博士于2003年研究了奥地利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概念框架和背景,探讨了大学评估理论与基于新公共管理理论的绩效管理理论之间的关系,并通过对高校评估、绩效管理和智力资本报告理论的比较分析,指出高校实施智力资本报告具有重要意义[12]。

(3)创新及知识管理协会(Innovation and Knowledge Management Institute,INGENIO)智力资本项目。该协会1999年由西班牙研究委员会(Spanish Research Council,CSIC)与巴伦西亚理工大学(Polytechnic University of Valencia,SRC)联合发起,并与委内瑞拉科技大学(Technological University of Venezuela)共同创立,其主要研究点在于创新系统、组织创新以及知识管理3个方面。其中在知识管理方面,主要致力于研究分析和建立组织内部知识管理模式的新方法新工具。2002年该协会开发了推进西班牙大学质量管理的知识管理工具使用计划,该计划旨在为西班牙大学建立一个“知识入口”[7],通过一系列指标的筛选,确定并发布最佳模式,使知识管理更加有效。

(4)高等教育协会及研究组织的智力资本计划(Intellectual capital in HEROs-IC in Higher Education Institutions and Research Organisations)。由欧洲研究经理与管理者同盟(European Association of Research Manager and Administrators,EARMA)的成员与欧洲大学战略管理中心(European Center for the Strategic Management of Universities,ESMU)联合发起,其主要目的是“在大学及研究组织中将智力资本管理和报告领域里的最佳实践结果进行传播和推广”[13],并指出报告的前提之一是大学必须明确其智力资本状况以及它们对组织战略目标的潜在贡献,因此制定和发布组织的战略目标应该成为一个必要的出发点。

(5)PCI(Intellectual Capital Program)计划。由马德里自治大学(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商业管理学院(Institute for Business Administration)的Eduardo Bueno教授带领的研究小组研究开发,研究了马德里地区的大学及研究中心(包括4所大学和2个研究院)的智力资本,其目的是研究这些组织如何管理知识以提升他们的作用和与社会其他机构的关系,以及如何向其利益相关者发布信息以提升透明度[5]。其主要内容有:制定一套指标体系、建立综合理论模型及知识管理模式、设计研究成果评价与发布的配套技术支持[5]。这一模式试图建立大学智力资本基本研究程式,加强在研究过程中投入与产出的因果关系,提供了管理智力资本投入与提高研究成果的方法。

(6)西班牙Basque Country大学(University of the Basque Country,CPV)的智力资本研究工具。从跨组织战略研究角度开发了一个知识管理个案研究工具“Research-Development-Knowledge Transfer”,其目的是增强大学的研究工作与真实社会经济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大学中的知识管理在大学面临新的挑战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这些挑战就是在日益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如何保持大学在生产和传播知识领域的领导地位[5]。

(7)欧洲大学监测委员会(Observatory of European Universities,OEU)的战略矩阵理论。由欧洲8个国家15所大学和研究机构于2004年共同开发的一个通用分析框架,其目的是使大学进一步理解无形资产管理的重要性以推动大学管理水平及竞争力,给大学提供合适的管理研究活动的工具。OEU拟通过“收集数据—形成指标体系—商讨和试验新指标—寻求运行中描述及测量的方法”这一研究过程,提供大学之间在统一标准下的比较研究。OEU的研究组还开发了分析欧洲大学各类研究活动的二维分析框架“战略矩阵”[14],该矩阵设置了横纵两个维度的内容,横向包括自治能力、战略能力、吸纳能力、侧面对比和区域联系,纵向包括财务状况、人力资源、学术成果、第三资源(关系)及管理。横向与纵向内容交叉,产生一系列关键问题及指标。战略矩阵为比较分析欧洲大学的各类研究活动提供了一个通用框架,同时还可以帮助大学随时评估自己的战略优势和劣势,并识别绩效最优的大学。

在OEU中,西班牙马德里自治大学(Autonomous University of Madrid,UAM)率先在定义指标及收集数据方面进行了实践,确立了以下目标程序:阐明定义、选择每个关键问题的指标、开始收集数据—分析现有数据库—检验建立指标体系的可行性—估算这些指标形成的时间段等[15]。UAM开发了一个战略研究计划[6],旨在推动和加强大学中智力资本的研究活动,该计划反映了大学的研究方向,使一些重要的无形资产的识别工作步入正轨。UAM还着重分析了在收集和分析数据方面的方法论问题,并提出了一些建议。

(8)Jaume I University(JIU)的基于平衡记分卡的智力资本管理工具。西班牙的Jaume I大学创建了一个战略管理系统,以使区域间的合作更加便利、合作主动性更强,并巩固大学在学生、教师及其他工作人员心目中的坚实地位。该系统执行的第一步结果就是体现在学院平衡记分卡中的“计划库文档”。学院平衡记分卡的构成要素有:使命、愿景、一般战略目标、目标前途及战略地图、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和指标体系。其构建智力资本报告的内容主要有战略目标和指标体系两个部分,并由财务、顾客、内部流程、培训与发展4个方面体现[6]。

(9)Hull大学的智力资本开发战略(Intellectual Capital Exploitation Strategy,ICES)。英国Hull大学在客观分析自身现状后,为克服目前存在的问题,引入了智力资本开发战略,目的是使Hull大学“成为一所有雄心、有特色、有成就的大学,促进知识的不断开发、创造与传播,致力于增强地区、国家乃至国际间的合作”。这一战略设计了4个阶段并详细制定了每个步骤的人员设置、详细内容及具体流程,并且设计了实证研究的调查问卷。这4个阶段是:智力资本机会识别、智力资本评估、智力资本发展规划、智力资本开发[16]。

(10)伊比利亚大学区(Iberian Universities)智力资本研究模式。通过对一些学校发布信息的网上调研,以及对西班牙和葡萄牙两国112所重点大学负责人的问卷调查,研究了无形资产的重要性,尤其是从战略和管理角度对大学各项活动(教学、科研、外联)所体现的知识重要性的认识,讨论了大学发布智力资本报告的可行性和智力资本报告在增加大学透明度及提升大学在公众中形象方面的作用。提出了准备和制定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5个具体步骤:制定战略框架、定义潜在利益相关者、发布的方式(格式、媒介、周期)、指标及其各自原始数据的选择、指标体系的商榷[17]。

4 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基本模式

综上所述,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是不同大学或不同的研究组织研究开发的结果,报告目的不尽相同,报告形式和内容存在较大的差异,总体上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智力资本报告模式。研究发现,有4个部分是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必须具备的。

(1)大学的愿景。包括大学的使命、战略目标、战略能力和关键智力资本,要说明一所大学的主要目标和战略,以及实现这些目标所需具备的关键驱动力或关键智力资本。其中确定大学的战略目标是编制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首要任务。

(2)智力资本管理。包括大学可以使用的智力资本情况、为提升智力资本的价值所实施的开发活动、智力资本的管理流程分析和智力资本的战略执行概述。这可以从现有的大学智力资本的识别与测量开始着手,也可以根据大学战略需要,引入新的智力资本,或实施智力资本开发与创新,主要目标是凸显那些需要强化的智力资本或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资源,并列出已经实施或正在实施,或计划实施的开发措施。

(3)智力资本指标体系。指标体系是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关键部分,与总指标相关的变量可以通过调查问卷的验证来确认,每一总体指标可细分为多个简单指标。指标的确定需要进行严格的筛选。

(4)产出及效果。将大学智力资本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外部服务成果进行综合联系,分析和确保机构设置、管理流程、指标体系以及管理策略的一致性,以及如何增加教育和文化产品的产出及服务。

5 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理论研究的不足

尽管学者们在大学智力资本开发与报告方面的探索和研究形成了有代表性的研究模式,但是在智力资本测量与指标体系设计方面,均不同程度的存在着历史的、技术的、文化的和程序上的障碍。Amir Fazlagic认为,智力资本测量开发过程中最严重的阻碍是“智力资本文盲”[8],即大学的行政管理人员对智力资本管理方面的认识知之甚少,从而影响了智力资本管理的实施效果。综合国外研究者的观点,大学智力资本报告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归纳主要有以下4个方面。

(1)测量的复杂性。以知识形态存在的资本具有含蓄性、无形性,其不同要素之间存在着差异,与知识创造有关的项目和量值具有离散性,导致在大学智力资本指标的选取、细化及测量数据获取方面的工作比有形资本繁杂的多,不易完成。

(2)仅仅关注智力资本存量。现有的一些报告框架仅仅关注智力资本的存量,而没有涉及流量。智力资本存量是指学校现有的无形资源,而智力资本流量则从动态的角度去衡量智力资本开发活动,比较全面的反映要达到的目标和学校未来的发展趋势。

(3)量化的报告指标易受主观因素的影响。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在量化过程中掌握原始资料的管理人员对智力资本了解不多,不能很好的配合研究人员的数据获取工作,或者没有认识到智力资本管理的重要性,不能客观地进行赋值。

(4)缺乏统一的标准和框架。虽然在指标体系的设计上,不同的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的战略目标、发展状况选取适合自己的指标,但是在大学智力资本报告总的思路和模式上,应该有一个通用框架,以便于不同国家、不同文化水平的利益相关者阅读和理解。

6 欧洲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理论对我国高校的启示

我国大学智力资本的研究尚处于萌芽阶段,理论介绍的多,实证研究的少,具体的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的实践几乎没有。在理论引入的初期,学习借鉴国外已有的经验和成果,有利于指导我国大学正确开发智力资本,形成核心竞争力。当前,应该从以下3个方面推进我国大学智力资本报告工作的开展。

(1)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应充分发挥指导和服务职能,推动大学智力资本报告理论研究和实践。以奥地利大学为例,奥地利教育科学与文化部2002年发布了有关对奥地利公立大学进行重组的新《大学法》,基于奥地利研究中心的经验,该部采用了运用智力资本报告增强大学透明度、加强大学无形资产管理、主动面向大学绩效的理念,启动了智力资本计划。其主要目的是在新的法律和组织情境下,满足大学知识生产的特殊需要,开发一个智力资本报告概念模型用于奥地利大学。奥地利各学校的智力资本报告主要根据各大学与教育科学与文化部之间签订的3年期绩效合同的完成情况来制定。正是奥地利教育部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指导工作,才使得奥地利的大学在智力资本研究方面率先垂范。

智力资本报告作为一种管理体系或制度规范,在实施智力资本报告的过程中,需要借助外力,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进行统一部署、统一规范、集中实施,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具有实施这种职能的先天条件和义务。为了加强大学之间的比较研究,在智力资本报告的规范方面,有必要像传统的会计制度一样,形成统一标准。从这个角度出发,在国家范围,甚至是世界范围内,建立一份通用的共享的智力资本报告指南,形成统一、标准的智力资本报告规范,具有重要意义。对国外大学已有的智力资本理论进行分析、研究是此项工作的开端。政府及上级主管部门应该借鉴国外大规模智力资本开发活动的尝试,积极倡导推动国内大学建立、公布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

(2)大学自身应积极加强智力资本管理。大学管理者应充分认识知识经济时代智力资本在大学发展和竞争中的重要作用和战略地位,重视大学智力资本的开发和管理,积极建立并公布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提高大学的智力资本管理能力,是不断适应知识经济要求和推进知识经济发展的动力。大学加强自身智力资本管理可以通过确定智力资本管理的目标、构建科研创新体系、健全科学的绩效评估制度和公平合理的薪酬制度、培育知识共享的氛围、建立一套相应的指标评价体系等方面来完成。

从国外产业组织发布智力资本报告的经验来看,这些企业通常具有较好的处理管理与报告之间关系的能力,认为智力资本报告工作改变了企业,提升了企业价值。Bernard Marr等对丹麦企业进行的调查研究结果表明,企业对外发布其智力资本报告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外显示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且更重要地在于吸引有价值的资源[19]。作为典型知识密集型组织的大学,更有必要也有可能建立并公布自己的智力资本报告。从这一点来说,国内大学管理者的理念和观点就显得尤为重要。

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鉴证文献综述 篇7

关键词: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鉴证,文献综述

2013年11月12日, 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其中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六大重点改革之一, 毫无疑问这将促进企业进行社会责任信息的呈报, 提高可持续发展报告的相关性与重要性。但目前我国学术界对企业社会责任报告 (以下简称“CSR报告”) 审计鉴证的研究才刚刚兴起, 在可持续发展治理日益重要的今天, 探索CSR报告审计鉴证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

一、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鉴证现状

CSR报告的概念最早出现在20世纪40年代, 在70年代有过一段短暂的发展, 但直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 随着相关利益者越来越关注企业可持续发展方面的做法和绩效, 加之企业社会责任思想的流行, 越来越多的公司才开始披露社会责任报告。英国BP公司的石油泄漏 (2010) 、日本福岛第一核电站核泄漏 (2011) 更是在全球掀起了对社会与环境影响的关注高潮。目前社会与政府组织普遍对企业社会责任和环境活动及其影响予以关注, CSR报告审计鉴证研究应运而生 (Hopwood, 2009) , 有效的CSR报告和审计鉴证都将帮助企业建立良好的声誉 (沈洪涛, 2010) 。

在过去的二十多年里, 会计师事务所不仅在财务信息审计鉴证上能给CSR报告审计鉴证的开展提供技能支持, 而且诸如电子商务审计鉴证、环境审计鉴证等新市场方面的审计鉴证业务的开展更能给CSR报告审计鉴证提供更直接的经验支撑。一项最新的研究表明, “四大”关于CSR报告的审计鉴证业务市场正在不断扩大, CSR报告审计鉴证业务被鉴证组织、专门的咨询公司以及“四大”专业服务公司所分享。全球范围内第一份CSR报告审计鉴证出现于1992年, 毕马威 (KPMG, 2011) 进行了全世界范围的调查, 反映有70%以上的G250企业和近65%的N100企业聘请专业的会计机构进行了CSR报告的审计鉴证, 这充分表明CSR报告审计鉴证业务已经在全球范围内得到了价值肯定和市场需求。

与国际上由注册会计师主导CSR报告审计鉴证行为的状况相反, 目前我国注册会计师在这一领域中的市场份额较低 (沈洪涛, 2010) , CSR报告审计鉴证工作在我国的开展较为迟缓。我国第一份经审计鉴证的CSR报告是中远集团《2005年度可持续发展报告》, 由挪威船级社 (DNV) 和中国企业联合会全球契约推进办公室共同为其出具审计鉴证报告 (2006) , 这也拉开了我国CSR报告审计鉴证的序幕。2009年上交所、深交所发布指引, 自此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出现井喷式增长, 企业社会责任中国网数据统计显示, 2013年前十个月发布了1 525份CSR报告, 比2012年同期增加了188份, 增幅为14.1%, 但仅有171家企业进行了CSR报告审计鉴证, 说明进行报告鉴证的企业并没有同趋势地增长。2010~2013年, 我国虽然经第三方独立审验的报告数量连续递增, 但相对于报告整体数量增幅, 经审计鉴证的报告数量增幅则略显缓慢 (商道纵横《2012-2013年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 2013) , 2013年CSR报告虽然在第三方审验方面有较大提升, 但仍处在较低水平 (《金蜜蜂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研究2013》, 2013) 。

二、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鉴证标准

目前在国际上, CSR报告审计鉴证多采用自愿选择的方式, 在国家层面上强制要求企业对CSR报告进行审计鉴证的只有三个欧洲国家。其一是法国, 自2001年起法国要求公众公司将环境信息纳入年报, 并要对这些环境信息提供第三方鉴证。其二是瑞典, 从2008年起瑞典所有国有企业要公布经过第三方鉴证的社会责任报告。其三是丹麦, 从2009年起规模较大的约1 100家国有控股公众公司要将可持续发展信息纳入年报或者出具独立报告, 且这些披露的信息必须经过第三方鉴证。但是值得注意的是, 无论是自愿披露还是强制披露模式, 国际上并没有形成统一的CSR报告审计鉴证标准, 这极大地增加了CSR报告审计鉴证业务开展的难度。

考虑到专业会计人员对CSR报告审计鉴证的职业素质与能力的增长要求, 许多国际组织或国家机构都开始或正在制定相应的标准, 例如社会和伦理责任协会 (ISEA) 是全球最早颁布关于CSR报告审计鉴证标准 (AA1000AS, 2003) 的组织, 其制定的AA1000AS (2008) 和国际审计与鉴证标准委员会 (IAASB) 制定的ISAE3000 (2005) 是国际上G250、N100企业最常用的CSR报告审计鉴证标准。IS-EA颁布的《AA1000审验标准2003》以及修订版《AA1000审验标准 (2008) 》将审验标准中的AA1000原则独立为一个单独的标准, 包含三项原则, 即:包容性原则、实质性原则和回应性原则, 它是与利益相关者视角最为贴近的国际标准;IAASB发布的ISAE3000则旨在为专业会计师提供非财务鉴证业务应遵循的原则和重要的程序。

此外还有全球报告倡议组织 (GRI) 制定的G4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南、欧洲会计师联合会 (FEE) 有关可持续发展鉴证的系列讨论稿、必维国际检验集团 (BV) 和挪威船级社 (DNV) 发布的各鉴证标准。GRI指引第一版发布于1999年, 2006年发布的第三版也就是G3指南中就提出了可持续发展报告鉴证的建议, 2013年发布的G4指南中对鉴证提出了更深层次与更具体的要求, 建议企业选择外部鉴证。FEE (2002, 2006) 在其系列讨论稿中认为在可持续发展标准传播的早期阶段, 应通过独立鉴证提高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可信度, 增强股东的信心。

我国目前对于CSR报告审计鉴证采用自愿披露模式, 同时也没有专门的、统一的CSR报告审计鉴证标准, 但是在报告审计鉴证的过程中除参考国际上通用的CSR报告审计鉴证标准外, 还是应用了诸如《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中国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编写指南》等呈现本土化特色的报告审计鉴证条款。

三、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鉴证基础理论

1. 从国外CSR报告审计鉴证基础理论研究情况来看, 主要有:

(1) 对CSR报告审计鉴证概念的初步界定。Owen等将社会责任审计定义为“一个组织决定其对社会的影响以及衡量和向公众报告这些影响的全部过程”;CSR报告鉴证可以看做是为缩小报告提供者和使用者之间的“信任差距”, 从而由报告编制者以外的独立第三方对企业所编制的CSR报告进行鉴证的一种社会责任审计活动;AA1000AS中“验审”被定义为审验机构通过采取一定的方法和流程, 根据适用的规范和标准, 对组织公开披露的绩效信息及其管理体系、数据和流程作出评估, 以提高组织公开披露信息的可信度。

(2) CSR报告审计鉴证框架的研究, 例如主体研究。在目前更多企业倾向于选择第三方独立机构如会计师事务所进行CSR报告审计鉴证 (Simnett, Vanstraelen&C.W.Fong, 2009) 的大流下, 另有两种观点:一是认为企业内部管理机构是CSR报告审计鉴证主要提供者, 因此CSR报告审计鉴证应当由内部审计人员进行 (Allegrini et al, 2011;Ridley et al, 2011) ;二是发现存在管理者控制CSR报告审计鉴证的迹象, 导致审计鉴证缺乏独立性, 认为必要时应当让利益相关者参与到审计鉴证的过程中 (Brendan o’Dwyer&David L.Owen, 2005) 。

(3) 从不同角度分析报告鉴证的影响因素。Perego P.和A.Kolk (2012) 探讨了跨国公司如何采取保证措施来维持和发展企业问责制的可持续性, 发现外部制度的压力和内部资源、能力是推动企业进行报告鉴证的基本因素;Gary F.Peters和Andrea M.Romi (2013) 研究了可持续性治理特征对CSR报告自愿鉴证的影响, 认为环境管理委员会的存在促使企业进行自愿的报告鉴证, 并且多选择内部审计师进行审计, 而首席可持续发展官对企业是否进行自愿报告鉴证并无影响。

2. 国内关于CSR报告审计鉴证的研究刚刚起步, 研究较少, 主要集中于以下三个方面:

(1) 对CSR报告审计鉴证概念的界定。《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验证准则》中阐述了验证、保证和鉴证的不同定义, 验证和鉴证都是保证的具体形式。在CSR报告—GATEs体系内, CSR报告鉴证是指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就报告符合《中国纺织服装企业社会责任报告纲要》的程度做出评价, 就报告验证的基本过程和结果做出的公开声明, 以证明报告披露的信息的基本质量和报告验证的真实性、独立性和公正性。张和平 (2012) 给第三方审验下了定义, 认为CSR报告第三方审验是指由与企业不存在利益关系的第三方审验机构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流程, 根据使用的规范和标准, 评价企业社会责任报告披露的信息, 管理体系、数据和流程, 以及报告遵循实质性、可靠性、准确性、完整性、平衡性等原则的具体情况。

(2) CSR报告审计鉴证框架的研究, 包括动因 (刘钧, 2013) 、主体 (周晓惠、许永池, 2011) 、模式 (赵哲, 2011) 等。袁蕴 (2011) 、严培蓓 (2011) 、张庆龙等 (2012) 从第三方审验的目标、审验标准、审验的内容、执行主体、程序和技术、验审时限和审验报告等七个方面来构建上市公司CSR报告审计鉴证的框架。而在主体研究方面, 我国不同于国际上百花齐放的观点, 国内大部分学者都认为注册会计师应当成为CSR报告审计鉴证的主要提供者 (黄彤, 2012;张和平, 2012) , 主要在于注册会计师可以提高鉴证质量, 增强我国CSR报告的可信度和有效性 (沈洪涛等, 2010) 。

(3) 对CSR报告审计鉴证影响因素的探讨。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沈洪涛 (2011) 的研究显示, 企业社会责任表现能提升企业声誉;CSR报告能有效传递社会责任表现的信息, 增强社会责任表现与企业声誉之间的正向关系;CSR报告鉴证并没有显著促进社会责任表现对企业声誉的作用。李正、李增泉 (2012) 运用事件研究法研究发现, CSR报告鉴证意见具有正向的市场反应, 而董事会承诺不具有市场反应。

四、企业社会责任报告审计鉴证风险控制

20世纪60年代, 在研究以内部控制为基础的审计的过程中, 美国学者首次发现了控制风险的问题, 并建立了评估控制风险的措施 (Brown, 1962) 。

1. 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目前, 对于审计风险的涵义各执一词, 国际审计准则第25号《重要性和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 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对实质上误报的财务资料可能提供不适当意见的风险;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2004) 则认为审计风险应为“当财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审计师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AICPA) 认为审计风险是指审计人员针对含有实质性错误陈述或重大错误陈述的财务报表发布不恰当审计意义的风险, 由固有风险、控制风险与检查风险组成。而就审计模式来说, 目前国际上采用的审计模式是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因为能够在越来越复杂的业务和审计环境下发现企业资产缺失的问题 (Knechel, 2001) 。

近几年来, 学者也对审计风险进行了长足的研究, 包括审计风险的定义 (谢晓燕、黎菁, 2013) 、成因 (岳向黎, 2013) 、对策 (李露璐, 2013) 等。

与此同时, 审计业务约定书不规范、风险评估程序未得到有效实施和进一步审计程序选择不合理 (王海燕, 2013) 等原因造成了很大的审计风险, 我们不能单一地看“发表不恰当意见论”和“带来的损失论” (谢晓燕、黎菁, 2013) , 应当通过提高审计人员综合素质、强化风险意识和谨慎、客观发表审计意见来防范审计风险 (李述有, 2012) 。

马春英和周允征 (2011) 以我国环境审计风险现状和面临的问题为基础, 首次构建了我国环境审计风险模型, 认为环境审计风险=外部风险 (概念风险、准则风险、政治风险、环境风险) ×执行风险 (可接受的环境审计风险条件下的重大错报风险、环境检查风险) 。

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制定的审计风险模式为:审计风险=固有风险×控制风险×检查风险。而国际会计师联合会 (IFAC) 下属的国际审计和鉴证准则理事会 (IAASB) 推行的审计风险模式 (2003) 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风险检查。

2. 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及其控制。

社会责任审计风险即审计人员通过实施社会责任审计未能发现被审计单位所披露的社会责任信心中存在的重大错误而发表无保留意见审计报告的可能性 (宋娜, 2012) 。关于社会责任审计风险的研究文献屈指可数, 韩晓梅 (2006) 基于社会责任观探讨了审计风险的演变, 即:审计风险=企业社会责任风险×企业经营风险×企业控制风险×财务检查风险×非财务检查风险×委托人满意度风险;郑晓青 (2014) 在审计风险基本模型的基础上, 加入了行业环境、内部控制结构、社会责任审计内容、社会责任审计标准、会计师事务所等五个社会责任审计的风险因子, 构建了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模型。

范妮娜等 (2011) 认为应该从审计评价标准、内部控制、审计人员素质及审计方法等方面加强社会责任审计风险控制。梁飞媛等 (2011) 从企业内外部考察社会责任风险的控制路径, 认为一方面企业应将社会责任风险控制纳入企业风险管理和控制之中, 另一方面企业外部利益相关者应做好监管工作。王清刚 (2012) 基于智能风险管理理念, 分析了企业社会责任管理中的主要风险, 主要从企业内部四个方面构建了风险导向的企业社会责任管理框架。

五、研究述评与展望

国外对于CSR报告审计鉴证的研究很早就开始了, 一些欧洲国家甚至强制性要求企业进行报告鉴证, 鉴证发展较为迅速, 而我国的研究才刚刚起步, 目前也才停留在自愿鉴证的阶段, 进行报告鉴证的数量还比较少。国内外CSR报告审计鉴证的相关研究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仍然存在着问题, CSR报告审计鉴证研究仍是一个较新的、机会与挑战并存的领域。

1. CSR报告审计鉴证现状研究组织与学者齐头并进, 研究成果丰硕。

关于CSR报告审计鉴证研究现状方面, 各组织的力量占据绝对地位, 其中商道纵横和金蜜蜂等在这方面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时刻关注我国的CSR报告动态, 可以成为各学者研究我国CSR报告审计鉴证的重要数据来源。重要的学者诸如沈洪涛教授, 在企业社会责任的研究方面成果丰硕, 尤其是在CSR报告鉴证研究方面, 居于我国该方面研究的领头羊位置, 沈教授对我国CSR报告审计鉴证的情况开展了深入的研究, 为该方面的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 CSR报告审计鉴证标准未统一, 研究较为表面。

国内有关CSR报告审计鉴证标准的研究较少, 且较少从实证的角度来分析CSR报告鉴证标准, 几乎都是对国际上的CSR报告审计鉴证各标准的比较研究, 并且没有考量我国国情, 研究较为表面化。同时, 各类国际和国内组织都相继出台了CSR报告审计鉴证标准, 标准繁多也就意味着会促使各鉴证机构的鉴证依据选择自主性大且不统一, 容易导致CSR报告审计鉴证结果缺乏可比性。可见, 制定统一的鉴证标准亟待解决, 未来应当加大对CSR报告审计鉴证标准的研究与制定强度, 以期更加有效地引导CSR报告内外部审计鉴证业务的开展。

3. 对CSR报告审计鉴证基础理论研究不成系统, 概念界定不严谨。

CSR报告审计鉴证、CSR报告审计鉴证风险的概念界定是CSR报告审计鉴证框架和CSR报告审计鉴证风险控制体系构建的基础, 如果对这两项概念内涵定义得不严谨或不清晰, 必然会影响框架和风险控制体系的科学性、可靠性。但是, 目前不仅是学术界对该定义呈现百花齐放的局面, 而且各国际机构对其的定义也没有统一。虽然国内对CSR报告审计鉴证框架诸如目标、动因、主体、标准及程序等方面都有涉及, 但大多浅尝辄止, 或仅就其中的某个方面进行重点探讨, 没有形成较为完善、系统的理论框架, 突出表现为:CSR报告审计鉴证框架内容方面零散而不成系统、CSR报告审计鉴证观点统一化 (如主体) 、偏向于从外部因素来探讨CSR报告审计鉴证等。

未来可以加强对理论的整体系统研究, 观点应当考虑实际情况, 并且可以适当地内外部结合来探讨CSR报告审计鉴证的影响因素, 如公司治理、内部控制等。

4. CSR报告审计鉴证风险控制体系的研究尚未成熟。

就国内方面来说, 文献偏向于在理论分析基础上提出风险防范措施, 容易与实际情况脱节, 同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审计风险控制流程, 体系研究尚不成熟。当然, 传统财务报告、经济报告、环境报告等的审计鉴证风险研究文献较多, 这也可以为CSR报告审计鉴证风险控制体系的建立提供参考依据。鉴于此, 未来的研究可以在适当地参考环境报告等审计鉴证风险研究文献的基础上, 提出更加符合实际情况的我国CSR报告审计鉴证风险控制体系, 该方面的研究才刚开始, 可研究的内容非常广泛。

参考文献

[1] .沈洪涛, 秦信任.企业社会责任报告鉴证与注册会计师新业务拓展.中国注册会计师, 2010;12

[2] .沈洪涛, 王立彦, 万拓.社会责任报告及鉴证能否传递有效信息.审计研究, 2011;4

综述报告 篇8

内部控制报告 (Management Reporting on Internal Control) 是指管理当局依据内部控制有效性评价的标准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评估后, 将结果提供给外部信息使用者的报告。企业内部控制报告有助于外部信息使用者更全面地了解企业内部控制的情况, 传递企业控制环境的信息, 从而做出正确判断;有助于反映企业管理者受托责任, 强化其内部控制、风险防范意识;可以提高财务报表的可靠程度, 有利于遏制舞弊现象;可以减少注册会计师的工作量, 降低其对内部控制评价的风险。

我国出台的《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第三十条明确指出:商业银行应当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报告和纠正机制, 业务部门、内部审计部门和其他人员发现的内部控制的问题, 均应当有畅通的报告渠道和有效的纠正措施。可见, 建立有效的内部控制制度是银行管理当局的责任, 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报告制度也有助于增强内部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

二、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一, 国外研究综述。内部控制报告起源于美国, 并形成了较为丰富的研究结论及成果。因此, 对国外文献的整理, 本文主要是基于美国的相关研究, 按照时间和依据这两条主线, 分别展开论述。

在时间基础研究方面, 主要有三个阶段:一是萌芽时期自愿披露阶段。20世纪70年代, 为了强化管理层内部控制责任, 降低外部审计师的审计风险, 美国审计师责任委员会, 即科恩委员会 (the Cohen Commission) , 1978年首次提出管理层应向公众报告内部控制情况, 这就是内部控制报告的雏形。随后, 各界对是否应该强制要求管理层提供内部控制报告一直存在争议。并且, 企业的组织规模小、结构简单, 提供的信息量少、易于理解, 所以, 这一阶段的内部控制报告以自愿披露为主, 对于格式、内容等也没有统一规范, 提供披露信息的企业也较少。二是过渡时期管理报告披露阶段。1987年, Treadway委员会建议SEC要求所有上市公司在其年报中提交由CEO和CFO签发的管理报告, 用于反映其对财务报表和内部控制的责任, 并要求企业聘请CPA对其内部控制进行评估与报告。直到20世纪末, 虽然有些企业自愿提供了某种形式的控制报告, 但是大部分报告内容往往只集中在存在性问题上, 而不是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进一步探究结果表明有财务报告问题的较小公司提供控制报告的可能性较小, 这说明了对于有财务欺诈问题的公司, 内部控制信息的披露显得尤为重要。三是成熟时期强制性披露阶段。20世纪初, 随着SOX法案的出台, 其报告中明确要求公众公司必须披露内部控制报告, 并且报告须经CPA审核, 并建议上市公司使用COSO报告提出的内部控制框架, 作为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的标准。至此, 内部控制报告进入了强制披露阶段, 这给企业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 一方面企业增加了运行成本, 但同时也发现企业降低了经营风险, 信息可靠性大幅提高, 舞弊现象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

在依据基础研究方面, 有两个方面:一是基于财务报告可靠性的内部控制报告。随着1992年COSO报告《内部控制———整体框架》的发布, 理论界制定了建立及评价企业内部控制的标准, 但此时的COSO忽略了有关战略决策、价值分析、风险管理等内容。同时, 在实务界, 人们更倾向怎样避免财务舞弊、审计失败, 于是对披露信息的要求也主要集中在有关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信息, 而非内部控制的全部信息。因此, 这一阶段企业的内部控制报告以财务报告内部控制为导向, 涵盖的内容范围狭窄, 仅反映了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及合法性, 侧重于为外部审计师及管理者评价财务报告内部控制有效性提供依据。二是基于风险管理框架下的内部控制报告。随着“安然”等恶性舞弊案件的曝光, 人们开始认识到舞弊发生的根源不单单在于财务报告内部控制的失败, 而是在于这些企业战略规划的失利以及风险防范意识的缺失。于是, 在2004年底, COSO委员会推出内部控制新概念, 即风险管理 (Enterprice Risk Management, ERM) 框架, 表明内部控制正由内部控制整体框架阶段迈入风险管理框架阶段, 相应地上市公司对其内部控制报告进行了适当改进。从此, 内部控制报告形成了自己独特的基于ERM框架体系, 以风险为导向, 内容覆盖内部环境、战略目标、风险评估、风险反应、控制过程、信息与沟通等各个方面, 全面披露相关信息, 提高了信息的相关性, 为企业持续、有效的评价并改进内部控制、规避风险提供了依据。

第二, 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对内部控制报告的研究起步较晚, 进入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兴起, 因此, 形成的理论成果也比较有限, 本文主要是从其研究角度进行了归纳整理。

一是关于内部控制报告体系建立的研究。2003年, 张先治教授在《会计研究》上发表的题为《会计相关性与会计报告变革》的文章是我国第一篇专门研究内部报告体系构建的文献。文章提出为保证会计信息的决策有用性, 会计相关性与可靠性缺一不可。会计相关性要求财务报告改进和内部报告创新, 并着重探讨了内部报告四大系统——资本经营报告系统、资产经营报告系统、商品经营报告系统和生产经营报告系统的建立。2008年, 张教授又在《上海立信会计学院学报》上发表的《会计目标与管理会计报告系统创新》一文中具体介绍了四大系统的建立, 并绘制了企业管理会计报告体系图, 为今后内部控制报告体系的建立提供了理论指引。

二是关于内部控制报告涵盖内容的研究。我国其他许多学者在研究内部控制报告时, 主要遵循了以下思路:首先介绍内部控制报告的内涵与意义, 然后总结了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 最后得出对我国内部控制报告建立的启示。通过整理, 我国学者认为内部控制报告的内容应该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表明管理当局对内部控制的责任;企业已经确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实施标准, 并按照标准设计并颁布内部控制制度;声明本公司已按有关标准、程序对本企业内部控制的设计和执行的有效性进行了评估, 发现无重大缺陷。如果发现重大缺陷, 应指出该缺陷;声明公司内部控制有效, 不会发生对公司财务报告的可靠性和对公司财产的安全性、完整性有重大不利影响的情况;承认内部控制具有固有限制;管理层签名, 包括董事长、总经理、财务总监等, 以表示对内部控制和控制报告负责。

三、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报告基本框架

在雷曼兄弟公司倒下两周年之际, 《巴塞尔协议Ⅲ》正式出炉, 同时, 我国也出台并逐步完善了《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 这些都标志着我国商业银行进入了以风险管理为导向的内部控制报告的强制披露阶段。商业银行虽然有别于一般的企业, 但是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相关文献的整理与归纳仍然可以为商业银行提供基础研究素材, 即可以在企业内部控制报告内容的基础上, 继续遵循五要素原则, 坚持以风险防范为核心、以财务报告为主线, 构建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报告基本框架 (如图1) 。

由图1可知,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报告基本框架可以概括为九大部分, 将商业银行控制活动与组织环境、管理目标及风险控制紧密结合, 既沿用了内部控制五大要素基本框架, 又结合商业银行特点进行了适当调整, 其中以第三部分内部控制目标、第五部分风险评估和第六部分重要内部控制活动尤为突出, 这三部分也是区别于一般企业内部控制报告的关键内容与环节, 将做重点阐述。

具体而言, 根据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指引》的相关要求, 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目标可以概括为:制度执行、战略实施、风险防范与财务安全。商业银行的内部控制制度正式为实现以上目标提供的具体保障, 不同层级单位的目标细化程度也不同, 所以最终确定的内控目标应立足实际、统揽全局、着眼长远、与时俱进。从现阶段来看, 商业银行内部控制目标应当侧重规范商业银行管理行为, 保障信息真实与资产安全, 提高财务报告对外披露的真实性;从长远来看, 随着商业银行管理状况不断完善, 内部控制目标应提高到促进贯彻落实战略、提高运营效率、有效防范风险等方面。

银行业是一个高风险行业, 尤其在我国银行业一体化和国际化进程大大加快的今天, 动荡不安的国际金融领域险象环生, 金融体系遭到严重破坏, 风险管理也就顺理成章成为银行业的核心, 而且纷繁复杂的输入性、流动性风险等也使得银行业风险管理的难度相对其他行业更大。风险管理能力的高低很大程度取决于风险评估的准确性, 无论商业银行内部管理者还是外部相关利益者都非常关注风险评估过程, 其是反映银行内控效果的一个重要方面。具体操作中, 商业银行可以参照我国试行的《商业银行风险监管核心指标》所提出的风险水平、风险迁徙和风险抵补三个层次风险监管核心指标体系, 通过静态指标与动态指标的综合运用, 全方位、全过程地评价、监测和预警商业银行的风险。这样不仅可以高效地建立起评估体系, 同时也可以充分利用相关报表数据与财务信息, 实现数据信息共享, 提高内外部检查效率, 逐步实现从初期的陈述性报告向最终的评估性报告的战略转移, 使内部控制报告更好地为风险评估服务, 促进内部控制不断提高预警、防御的功能。

而作为内部控制五大基本要素之一的控制活动, 被单独列为一部分来汇报, 足见其重要程度。这些控制活动是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的具体体现, 其是否先进、适用、有效, 直接反映着内部控制是否存在漏洞。由此, 商业银行在评价内部控制活动时应结合本身实际情况, 有针对性地对重要的控制活动进行评价, 具体有三种途径可供参考:一是按照资产业务、负债业务、中间业务等业务种类进行评价;二是按照临柜作业中心、前台作业中心、后台作业中心、自动柜员机作业中心、客户业务部作业中心、管理部门作业中心等作业中心进行评价;三是按照客户、现金、票据、外汇等服务对象进行评价。

通过对国内外控制报告文献的分析与研究, 结合已有研究成果, 联系商业银行内部控制与风险防范的实际需要, 建立起了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报告评价基本框架, 并对其实施过程进行了简要分析, 从而为加快我国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报告的建立与实施提供了思路与方向。

参考文献

综述报告 篇9

休闲是社会文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个国家生产力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之一,是衡量社会文明的尺度,是人们的崭新的生活方式和生命状态。我国自实行5天工作制和三个黄金周以来,人们己有114天法定假期,意味着全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闲暇中度过,这说明我国在走向全面小康社会之日,也在走向全面休闲时代。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空间时间的增多,人们价值观念与生活方式的变化,休闲体育应运而“盛”。当前,将体育作为休闲娱乐的手段,已成为现代文明生活方式的一种时尚和标志,并将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发挥越来越大的作用。为了使学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把握休闲体育的研究现状,特将近三年来该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

2 休闲体育理论研究的基本内容

随着休闲时代的到来,在最近三年内国内学者对休闲体育的研究正处在一个快速发展的时期,其理论研究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其中有在前人基础上作进一步研究的,也有在其它方面开拓了新领域研究的。本研究参考了中国期刊网以及图书馆期刊杂志,从2004年至今,即仅3年的时间内,有关该方面的论文近300篇。另外也有著作产出,如2004年,胡小明,虞重干主编了《体育休闲娱乐理论与实践》,2005年卢锋主编的《休闲体育学》这都标志着休闲体育理论在国内实现了历史性的跨跃。总览近三年来国内对休闲体育的研究,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1 休闲体育的概念及特征的研究

2.1.1 休闲体育概念研究

对休闲体育这一概念的研究以前很多,现在有所减少。由于各自对休闲体育认识的角度不同,至今仍然没有形成一种大家公认的并且被大家接受的定义或者解释,仁者见仁,智者见智。近几年虽然很少有这方面的研究,但因为概念是对一事物的最直接,最基础的认识,这里有必要对近几年里比较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罗列出来供大家参考。石振国和田雨普认为,休闲体育是“人们在休闲时间里自愿参与、自主选择的,以身体参与为主要手段,以缓解压力、恢复体力、娱乐身心、调节情绪、强身养生为主要目的的一种健康科学的身体活动方式。”[1]卢锋用三维六相立体模式对休闲体育进行描述,最后得出休闲体育的定义,即认为,“在相对自由的社会生活环境和条件下,人们自愿选择并从事的各种形式的体育活动的统称,它是体育的一种社会现象,也是体育的一种存在形态,是社会休闲活动的主要方式之一。”[2]梁利民认为休闲体育(狭义的概念)是指“人们在闲暇时间里积极主动选择并实施,以满足自身发展需要、培养自身的生活情趣、提高自身生活品位和格调、获得自身身心自由与快乐为主要目的,具有一定文化品位的体育活动。”[3]

2.1.2 有关休闲体育特征的研究

休闲体育活动由于它的广泛性、多样性、趣味性等特点,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们投身其中,已经或正在悄然占据着我们的闲暇时间,成为人们生活方式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石振国和田雨普对休闲体育的总体特征进行了论述,认为休闲体育具有可自由支配的休闲时间特征、非功利性特征、自主性特征、身心活动两元性特征、身体参与性特征、强度舒缓性特征、规则游戏性特征、娱乐性特征、实效性特征、社会性特征。[4]闫永江等人在对休闲体育行为特征进行系统综述的基础上,从消费社会学和行为学的角度分析和解读了休闲体育行为的符号化、个性化和体验化特征。[5]

2.2 休闲体育价值及功能的研究

2.2.1 休闲体育价值的研究

罗林,刘春来在《从休闲的定义和兴起的时代背景论体育的休闲参与价值》一文中,从生理学价值、心理学价值、美学价值、娱乐价值、社会学价值等方面说明了体育具有休闲参与价值。[6] 何业泉在《论休闲体育的和谐价值》一文中从哲学视野对休闲体育的和谐价值进行了探索,主要观点是休闲体育是社会主体能动地摆脱必然王国走向自由王国的一种休闲方式。休闲体育凸显的和谐价值包括:具有促进社会经济和谐发展的价值、具有实现社会健康的价值。[7]周蓉晖在《休闲体育的生物学价值》一文阐述了休闲体育与不同年龄段人的健康塑造、休闲体育与亚健康的改善、休闲体育与疾病预防,从而揭示了休闲体育的生物学价值。[8]

2.2.2 休闲体育功能的研究

卢锋仔细分析了休闲体育的社会功能,认为休闲体育具有社会化功能、个人发展促进功能、社会象征功能、社会时尚传播功能、社会人群组织功能。[9]杨德军认为休闲体育具有娱乐功能,休闲体育的娱乐性是由项目的特点决定的,它没有竞技体育激烈的对抗性,且可以回避因失败而产生的消极心理;健身功能,通过休闲体育的锻炼能促进血液循环,增强人体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提高新陈代谢的能力,达到预防疾病增进健康的目的;交友功能,休闲体育运动不仅是休闲娱乐、健身的载体,也是拓展交际、增进情感交流及交友的润滑剂。[10]

2.3 从不同角度看休闲体育观

李湘远从哲学“和谐论”的视角探讨了休闲体育文化的人文价值,对这种社会现象兴起的哲学根源进行透析。他认为休闲体育积极地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以及人自身的发展。[11]许娇在《从社会学视角看休闲体育》一文中通过社会学的视角对现代社会与休闲体育的关系进行分析,首先通过对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对休闲体育的接纳分析,得出现代社会需要休闲体育,并进一步借鉴冲突理论剖析休闲体育的功能,得出休闲体育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12]赖勇泉在《文化视野下的休闲体育观》一文中以文化进化为基本视角,以人与人的生命活动的基本价值指向为主线,在本体论的意义上对休闲体育在现代社会的兴起作了多层面的分析,确立了休闲体育的文化立场,为认识休闲体育提供了哲学基础。[13]

2.4 休闲体育产业及管理的研究

休闲体育市场具有市场大、前景好、效益高等特点。拓展休闲体育市场,是发展和完善体育市场,积极推体育事业改革的必然要求,既要做到观念更新,与时俱进,又要加强科学管理。

2.4.1 休闲体育产业

休闲产业是近代工业文明的产物,据世界旅游组织的调查,今后15年,休闲经济将是第三产业中的首要产业,休闲体育作为休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当今世界最具发展前景的朝阳产业之一。张利,丁亚兰从休闲体育产业的概念和类型入手,论述了城市化和休闲体育产业的关系,重点分析了在城市化进程中休闲体育产业对城市化的发展、经济增长和社会就业的作用。[14]王晓强,郑明娟认为在我国体育产业的发展仍处在初级阶段,虽然体育休闲产业是体育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鉴于我国体育产业的经济总量较低,所以我国体育休闲市场的发展仍处在起步阶段,表现为规模小、质量低、形式较为单一等特点。但是,研究表明人们对体育休闲的需求越来越大,体育休闲市场的潜力很大,只有大力发展我国体育休闲产业,为社会提供大量丰富的体育休闲产品,才能满足不断增长的体育休闲需求。[15]

2.4.2 休闲体育消费

休闲体育消费是涵盖了人们闲暇时间内参与体育活动和观赏体育竞赛对体育服务产品、实物产品、精神产品的直接消费以及其它相关活动的间接消费的行为。胡春旺,郭文革认为很多休闲体育经营者并没有意识到在消费领域里,基于恩格尔系数的不同存在不同的消费阶层,而由此产生的阶层消费趋势在我国休闲体育市场领域里已呈现明显的趋势。[16]王乔君,童莹娟对浙江省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消费现状进行了调研,结果表明浙江省城镇居民休闲体育消费水平还很低,消费结构以实物性体育消费为主,但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实物消费逐步转向信息消费品和参与消费的趋势。[17]王改艳,周兵从符号的要素——能指、所指出发,从符号消费视域分析了休闲体育消费中存在的问题:休闲体育消费正在从理性消费走向感性消费,并出现炫耀性消费,同时休闲逐渐异化为消费性的休闲。[18]

2.4.3 体育休闲旅游

体育休闲旅游是休闲旅游与体育休闲的结合是体育资源和旅游开发的互补互利。随着体育旅游逐步成为现代人追求生活质量的一种行为方式,体育休闲旅游业也兴起与蓬勃发展起来。孙玮认为体育休闲旅游作为一种社会性活动,已经超越了纯经济的范畴,具有文化的价值和导向,能引导人们形成积极健康的消费观念,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19]周运瑜,周道平对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业进行了探讨,认为对西部民族地区体育休闲旅游业进行深度开发,必须树立休闲文化观念,走科学化、实体化、市场化、规模化四位一体的产业化经营道路,走区域合作道路,推出一批黄金体育休闲旅游产品,并加强人才培养,满足民族体育休闲旅游业发展的需要。[20]

2.4.4 休闲体育管理

休闲体育管理就是为促进休闲体育的发展,实现休闲体育的总体目标,对各种与开展休闲体育有关的要素和资源,如人、财、物、时间、信息等进行计划、组织、控制、领导等一系列综合活动。陈华从管理功能、目标、责任范围、安全和法律意识、财政、质量评估等6个方面论述了体育休闲管理的一般原则,认为加强对体育休闲服务的管理,可以提高体育休闲服务质量,提高服务的安全性,提高工作效率,提高体育休闲服务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21]张宏,王德华根据休闲体育的特点,对休闲体育管理的概念进行了界定,提出了休闲体育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管理对象的主体性、管理组织形式的多元性、管理手段方法的非强制性和管理系统边界的模糊性。[22]

2.5 学校休闲体育的研究

2.5.1 学校休闲体育活动

高校休闲运动就是大学生在余暇时间里用各种方法,各种手段进行身体锻炼,开展多种形式、多样内容的身体娱乐,并把它作为一种现代文明社会的交往方式和交际手段。朱玉芳,徐奕宏认为休闲体育是实现高校体育思想“健康第一”很好的切入点,是高校体育实现可持续发展的立足点。[23]肖伟君认为休闲运动项目能满足大学生体育运动的欲望与冲动,它突出的心理体验是宽松心态、抒解生活压力、启发心智和生命的质量。特别是集体项目,需有众多人选通过默契配合、集体合作、顽强拼搏取胜,在训练和竞赛中,这种日积月累的合作往往增进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的情感交流,加深了友谊。[24]

2.5.2 学校休闲体育教育

休闲教育简单的说就是培养人对休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也就是说让人们合理、科学的享受闲暇时间,根据个人兴趣、特点、环境,从事一些健康、有益的活动。谈剑认为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模式改革应顺应时代潮流,树立学生的全面发展观,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用他们感兴趣的项目和方法使他们融入到运动的快乐,从而使其在今后的社会生活中树立起良好的体育意识,把体育作为休闲娱乐而坚持终身。[25]卫荣辉认为大学体育休闲教育应以休闲体育的相关理论为基础,积极贯彻终身体育思想,以体育为载体,教会学生如何“聪明”的休闲。[26]程一军认为休闲体育教育是提升个人生活质量的教育活动,是培养人对休闲体育行为的选择和价值判断能力的教育过程,亦是“成为人”的重要手段,因此,休闲体育教育是现代大学生的必修课。[27]

2.6 不同对象及不同区域的休闲体育研究

2.6.1 不同对象的休闲体育研究

不同年龄对象和不同人群都可以参加休闲体育,但目前休闲体育研究中主要对老人和妇女的研究较多,这与现实生活中老人和妇女较多的参与休闲体育运动有关。姜秀芝,韩二涛认为参加休闲体育活动不论对女性本身还是对社会都有诸多益处,工作和生活压力的普遍增大、收入水平的不断增加和闲暇时间的持续延长都为人们进行休闲体育活动提供了现实需求和前提条件,妇女社会地位的提升使她们的休闲意识和观念也得到了很大的改变。[28]杜熙茹,徐佶等人对广州市女性休闲体育活动做了研究,结果显示:广州市女性休闲体育呈上升发展态势;休闲时间较为充裕,女性体育人口比例较大对休闲体育活动的内容、时间和活动场所满意度较高,同时也从个人项目逐渐向集体项目过渡。[29]李丹认为老年人参加休闲健美操可以发挥其强身健体、振奋精神、调节心理健康的积极效应,达到延年益寿的目的。[30]

2.6.2 不同地域的休闲体育研究

许宗祥对珠江三角洲休闲体育的发展做了研究,珠江三角洲经济迅猛发展,休闲体育已进入居民生活,大多数居民的健身意识强烈,参与性强,积极性高涨。据资料显示,广州居民把健康(71.8%)视为体育健身的核心需求,以活力(42.6%)、生命(39.3%)作为核心价值取向的比例显著提高,以青春(27.2%)、自由(11.5%)、美丽(7.1%)等象征生活品质的词语来诠释的比例也在提升,价值取向趋于多元化,这与西方发达国家自觉的体育参与意识已较为接近。[31]蔡军,苏明理等人对西安市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发展趋势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西安市体育健身休闲娱乐业将向着体育产业国际化、市场化、人文化和生态化发展,并形成协调互动的局面,为西安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运动环境。[32]

2.7 对休闲体育现状及问题的研究

石振国,孙冰川,田雨普等人通过问卷调查对我国五城市居民休闲体育现状进行研究发现, 我国城市居民消极休闲生活方式占据了主要闲暇时间,休闲体育活动限于传统项目,且消费水平低,居民的休闲生活也存在着消极和盲目化的倾向,休闲体育消费水平较低、消费去向单一、休闲环境还有待于改善等诸多社会现实,同时,也应看到居民的健康意识正不断提高,个性化需求不断增加,这些都为休闲体育的发展提出了新思路和新方向。[33]我国休闲体育较以前有很快的发展,但还是存在很多问题,如人们对休闲体育的认识还不够,休闲体育场所、设施及服务发展滞后,休闲体育产业的发展缺乏科学化管理等等。这些都需要今后的努力。

2.8 国外休闲体育研究对我国的启示

王志威认为英国政府在英国的休闲发展的过程当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尤其是在二战以后,随着经济的快速的增长,体育休闲娱乐越来越被普通的百姓所接受、所喜爱。这时候,政府就扮演了为民服务的重要角色,充当着市场所不能胜任的角色。我国政府长期将重点放在竞技体育发展,相对忽视了休闲体育娱乐的发展,政府应该重视人们体育休闲娱乐的发展,并采取实际行动。[34]许玲通过对中美休闲体育教育的差异分析,揭示了我国休闲体育的巨大需求和传统体育教育存在的不足,借鉴国际上先进的课内外一体化教学模式,提出未来我国高校体育教学系统的改革与创新,明确当前的体育教学应树立终身体育观念,创新健身体育课程,增加休闲运动项目的教学内容,建立人文精神的体育设施和管理制度。[35]

2.9 我国休闲体育未来趋势的研究

田慧,周虹提出休闲体育在中国的发展趋势:1.休闲体育将为全民健身活动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2.休闲体育作为健康生活方式的重要内容,将从为身体健康的身体锻炼模式发展成为身心健康的休闲体育模式;3.休闲体育专业研究不断深入,其研究领域的价值和必要性将逐渐引起人们的重视;4.第29届奥运会将加速休闲体育在中国的普及与推广;5.电视、网络等大众媒体将在推动休闲体育的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6.休闲体育的普及将带动相关体育产业及就业市场的蓬勃发展。[36]王俊认为我国休闲体育应该向着民族化、娱乐化、产业化,以及休闲体育教育普及化的方向发展,以适应新时期建设和谐社会的要求,促进休闲体育的可持续发展。[37]陈玉忠提出我国的休闲体育未来发展将体现与全民健身相结合、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相结合、适应社会流动需求、与构建和谐社会阶层结构及学校体育相结合的发展趋势。[38]

3 休闲体育研究存在的问题分析及建议

3.1 存在问题分析

在我国由于对休闲体育的研究起步较晚,因此,在休闲体育的研究及实践中仍存在很多问题,这主要表现在:

1.休闲体育方面出版的专著太少,休闲体育学科体系尚不成熟,尚未形成比较一致的休闲体育概念及理论体系,这种状况对于指导我国的休闲体育实践不利。

2.尚未从市场经济角度对我国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体系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研究多集中在现有公共体育场馆的商业化运作,而没有注意到如何借鉴西方国家的先进经验,构建适应我国国情的、提供休闲体育产品和服务的组织、管理体系和运作机制。

3.休闲体育的学校研究还只是停留在高校的层面上,这和我国的教育体制有很大的关系。如何开展小学和中学的休闲体育教育应当成为今后研究的重点之一。

4.针对正常人群的休闲体育的研究多,针对残疾人、智力缺陷人群和吸毒青少年的休闲体育活动研究少。这些缺陷和不足正是今后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5.在休闲体育资源开发方面,除体育休闲旅游资源开发的研究外,其它休闲体育资源开发方面研究很少,如城市主题公园和体育休闲公园的设计可以作为一个新的休闲体育资源开发。

6.理论研究多,应用研究少,如休闲体育可以设为高校的一个专业,也可以作为一门必修课,并且对该专业课程设置的研究也是很有价值的。

3.2 建议

1.在研究方法上除了采用常用的哲学的方法,社会学的方法,经济学的方法,文化学的方法,美学的方法外,还可以采用科学抽象,理论联系实际方法;系统分析,动态研究方法;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方法;规范研究与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

2.以2008北京奥运会为契机,这一重要体育赛事将会大大提高人们的体育参与意识和对于体育运动的热情。大力宣传和鼓励群众参加体育锻炼,进而带动休闲体育的发展。此外,可定期不定期地举办大型休闲体育学术研讨会,吸引众多知名学者来华进行学术交流。

3.树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念,努力发展休闲体育产业迎合富裕阶层的消费需求,加大对公益事业部分的投入满足低收入阶层的体育运动需求,抓住机遇积极探索符合中产阶层特点的休闲体育方法。

4.制定相应的休闲体育市场管理法规及行业指导价格,规范休闲体育市场经营行为,制定合理消费价格,逐步建立和完善休闲体育的消费和服务体系。

5.充分利用中国丰富的户外运动资源,积极开发户外休闲体育项目,但同时更要倡导“生态休闲”、“绿色休闲”的理念,尽量避免对自然环境破坏,以促进社会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6.社会与学校联姻,重视休闲教育,为适应我国休闲体育发展需求,培养一批具有一定组织能力、精通体育业务的休闲体育人才,科学有效地组织、指导居民进行科学的健身、休闲活动。

摘要:本文收集了从2004年至今国内有关休闲体育理论研究的论文,通过归纳整理所有论文,概述了休闲体育最前沿的研究成果,为今后休闲体育的研究提供理论指导和参考。

综述报告 篇10

化学是一门实验科学。“有机化学实验”作为化学专业一门独立的课程, 其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与事实并进而归纳总结的科学态度与方法。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实验的基本技能, 学会正确选择有机化学实验的合成、分离、提纯和分析鉴定的方法。通过实验, 培养学生观察现象,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有机合成过程中所得的产物往往不纯, 其中常夹杂一些反应副产物、未作用的原料及催化剂等, 纯化这类物质的最常用的方法就是过滤及重结晶。过滤及重结晶是有机化学实验中必须掌握的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实验技能。

2 实验目的

1) 熟悉减压过滤和热过滤的实验操作。

2) 掌握重结晶的基本操作。

3) 熟练掌握重结晶法提纯固体有机化合物的原理和方法。

4) 练习普通过滤、抽气过滤和热过滤的操作技术。

3 实验原理

固体有机物在溶剂中的溶解度与温度有密切关系。一般是温度升高, 溶解度增大。若把固体溶解在热的溶剂中达到饱和, 冷却时即由于溶解度降低, 溶液变成过饱和而析出结晶。利用溶剂对被提纯物质及杂质的溶解度不同, 可以使被提纯物质从过饱和溶液中析出。而让杂质全部或大部分仍留在溶液中 (若在溶剂中的溶解度极小, 则配成饱和溶液后被过滤除去) , 从而达到提纯目的。

在进行重结晶时, 选择理想的溶剂是一个关键, 理想的溶剂必须具备下列条件:

1) 不与被提纯物质起化学反应。

2) 在较高温度时能溶解多量的被提纯物质 ;而在室温或更低温度时, 只朗溶解很少量的该种物质。

3) 对杂质的溶解度非常大或非常小 (前一种情况是使杂质留在母液中不随提纯物晶体一同析出;后一种情况是使杂质在热过滤时被滤去) 。

4) 容易挥发 (溶剂的沸点较低) , 易与结晶分离除去。

5) 能给出较好的结晶。

6) 无毒或毒性很小 , 便于操作。

在几种溶剂同样都合适时, 则应根据结晶的回收率、操作的难易、溶剂的毒性、易燃性和价格等来选择。

4 实验操作

4.1 溶剂的 选择

在重结晶时需要知道用哪一种溶剂最合适和物质在该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一般化合物可以查阅手册或词典中的溶解度一栏或通过实验来决定采用什么溶剂。

溶剂的最后选择, 只能用实验方法来决定。其方法是取0.1g待结晶的固体粉末于一小试管中, 用滴管逐滴加入溶剂, 并不断振荡。若加入的溶剂量达1m L仍未见全溶, 可小心加热混合物至沸腾 (必须严防溶剂着火! ) 。若此物质在1m L冷的或温热的溶剂中已全溶, 则此溶剂不适用。如果该物质不溶于1m L沸腾溶液中, 则继续加热, 并分批加入溶剂, 每次加入0.5m L并加热使沸腾。若加入溶剂量达到4 m L, 而物质仍然不能全溶, 则必须寻求其它溶剂。如果结晶不能自行析出, 可用玻璃棒摩擦溶液液面下的试管壁, 或再辅以冷水冷却, 在使结晶析出。若结晶仍不能析出, 则此溶剂也不适用。如果结晶能正常析出, 要注意析出的量, 在几个溶剂用同法比较后, 可以选用结晶收率最好的溶剂来进行重结晶。

4.2 溶解及趁热过滤

通常将待结晶物质置于锥形瓶中, 加入较需要量 (根据查得的溶解度数据或溶解度试验方法所得的结果估计得到) 稍少的适宜溶剂, 加热到微微沸腾一段时间后, 若未完全溶解, 可再次逐渐添加溶剂, 每次加入后均需再加热使溶液沸腾, 直至物质完全溶解 (要注意判断是否有不溶性杂质存在, 以免勿加过多的溶剂) 。要使重结晶得到的产品纯和回收率高, 溶剂的用量是个关键。虽然从减少溶解损失来考虑, 溶剂应尽可能避免过量; 但这样在热过滤时会引起很大的麻烦和损失, 特别是当待结晶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很大时更是如此。应为在操作时, 会因挥发而减少溶剂, 或因降低温度而使溶剂变为过饱和而析出沉淀。因而要根据这两方面的损失来权衡溶剂的用量, 一般可比需要量多加20%左右的溶剂。

4.3 结 晶

将滤液在冷水浴中迅速冷却并剧烈搅动时, 可得到颗粒很小的晶体。小晶体包含杂质较少, 但其表面积较大, 吸附于其表面的杂质较多。若希望得到均匀而较大的晶体, 可将滤液 (如在滤液中已析出结晶, 可加热使之溶解) 在室温或保温下静置使之缓缓冷却。这样得到的结晶往往比较纯净。

有时由于滤液中有焦油状物质或胶状物, 使结晶不易析出, 或有时因形成过饱和溶液也不析出结晶。在这种情况下, 可用玻璃棒摩擦器壁以形成粗糙面, 使溶质分子呈定向排列从而形成结晶, 此过程较在平滑面上迅速和容易;或者投入晶种 (同一物质的晶体, 若无此物质的晶体, 可用玻璃棒蘸少许溶液稍干后即会析出晶体) , 供给定型晶核, 使晶体迅速形成。

4.4 抽气过 滤

为了把结晶从母液中分离出来, 一般采用布氏漏斗进行抽气过滤。抽滤瓶的侧管用较耐压的橡皮管和水泵相连 (最好中间接一安全瓶, 再和水泵相连, 以免操作不慎, 使泵中的水倒流) 。布氏漏斗中铺的圆形滤纸要剪得比漏斗内径略小, 使紧贴于漏斗的底壁。为盖住滤孔, 在抽滤前先用少量溶剂把滤纸润湿, 然后打开水泵将滤纸吸紧, 防止固体在抽滤时自滤纸边沿吸入瓶中。借玻棒之助, 将容器中液体和晶体分批倒入漏斗中, 并用少量滤液洗出粘附于容器壁上的晶体。关闭水泵前, 先将抽滤瓶与水泵间连接的橡皮管拆开, 或将安全瓶上的活塞打开接通大气。以免水倒流入吸滤瓶中。

布氏漏斗中的晶体要用溶剂洗涤。以除去存在于晶体表面的母液, 否则干燥后仍要使结晶玷污。用重结晶的同一溶剂进行洗涤, 用量应尽量少, 以减少溶解损失。洗涤的过程是先将抽气暂时停止, 在晶体上加少量溶剂。用刮刀或玻棒小心搅动 (不要使滤纸松动) , 使所有晶体润湿。静置一会儿, 待晶体均匀地被浸湿后再进行抽气。为了使溶剂和结晶更好地分开, 最好在进行抽气的同时用清洁的玻塞倒置在结晶表面上并用力挤压。抽滤后所得的母液, 如还有用处, 可移置于其它容器中。较大量的有机密剂, 一般应用蒸馏法回收。如母液中溶解的物质不容忽视, 可将母液适当浓缩。回收得到一部分纯度较低的晶体 , 测定它的熔点 , 以决定是否可供直接使用 , 或需进一步提纯。

4.5 结晶的干燥

抽滤和洗涤后的结晶, 表面上还吸附有少量溶剂, 因此尚需用适当的方法进行干燥。重结晶后的产物需要通过测定熔点来检验其纯度, 在测定熔点前, 晶体必须充分干燥, 否则熔点会下降。固体的干燥方法很多, 可根据重结晶所用的溶剂及结晶的性质来选择。常用的方法有如下几种:

空气晾干: 将抽干的固体物质转移到表面皿上铺成薄薄的一层, 再用一张滤纸覆盖以免灰尘玷污, 然后在室温下放置, 一般需要几天才能彻底干燥。

烘干:一些对热稳定的化合物, 可以在低于该化合物熔点或接近溶剂沸点的温度下进行干燥。实验室中常用红外线灯或烘箱、蒸气浴等方式进行干燥。必须注意, 由于溶剂的存在, 结晶可能在较其熔点低得很多的温度下就开始熔融了, 因此必须十分注意控制温度并经常翻动晶体。用滤纸吸干:有时晶体吸附的溶剂在过滤时很难抽干, 达时可将晶体放在二三层滤纸上, 上面再用滤纸挤压以吸出溶剂。此法的缺点是晶体上易玷污一些滤纸纤维。

5 实验步骤

5.1 仪器、药品

粗苯甲酸、活性炭、循环水真空泵、恒温水浴锅、热水保温漏斗、玻璃漏斗、玻璃棒、表面皿、抽滤瓶、布氏漏斗、酒精灯、滤纸、量筒、沸石

5.2步骤

5.2.1 溶解、脱色

用台秤称取3.5g粗苯甲酸, 放在250m L烧杯中, 加入150m L蒸馏水, 加热至沸腾, 直至苯甲酸溶解。若不溶解, 可分次再适量添加少量 (2~3m L) 热蒸馏水, 搅拌并加热至接近沸腾令苯甲酸全部溶解。如溶液有颜色, 则应先撤去热源, 待溶液稍冷却后, 加入1g的活性炭于溶液中, 煮沸5~10min, 脱色。

5.2.2 热过滤

在脱色的同时准备好热水漏斗、菊花滤纸以及烧杯, 并在热水漏斗中加入热水, 加热待水接近沸腾时, 放入折叠好的滤纸, 并用少量的热水润湿。然后, 对上述热溶液进行热过滤, 绿叶用烧杯收集。在过滤过程中应用小火加热保温以免冷却析出晶体, 妨碍过滤。滤完后, 再用少量 (1~2m L) 热蒸馏水洗涤滤渣一次。

5.2.3 结晶

将所得的滤液充分冷却, 使之结晶析出。

5.2.4 抽滤、洗涤

按装置图装好抽滤装置, 进行抽滤, 抽干后, 用玻璃钉或玻璃瓶塞压挤晶体, 继续抽滤, 尽量除去母液, 然后进行晶体的洗涤。即先把橡皮管从抽滤瓶上拨出, 关闭循环水真空泵, 把少量蒸馏水 (作溶剂) 均匀地洒在滤饼上, 浸没晶体, 用玻璃棒小心地均匀地搅动晶体, 接上抽气泵, 抽滤至干, 如此重复洗涤两次。

5.2.5 干燥晶体

取出晶体, 放在表面皿上晾干 (适当不吸水的产品) , 或在100℃以下烘干 (可根据重结晶所用的溶剂及结晶的性质来选择, 常用的方法有空气晾干、红外灯或烘箱烘干、用滤纸吸干或置于干燥器重干燥) , 称重, 最后把赝品倒入回收瓶, 计算产率。

6 注意事项

1) 在热过滤时 , 整个操作过程要迅速 , 否则漏斗一凉 , 结晶在滤纸上和漏斗颈部析出, 操作将无法进行。

2) 洗涤用的溶剂量应尽量少 , 以避免晶体大量溶解损失。

3) 用活性炭脱色时, 不要把活性炭加入正在沸腾的溶液中。

4) 滤纸不应大于布氏漏斗的底面。

5) 停止抽滤时先将抽滤瓶与抽滤泵间连接的橡皮管拆开, 或者将安全瓶上的活塞打开与大气相通, 再关闭泵, 防止水倒流入抽滤瓶内。

参考文献

[1]兰州大学.有机化学实验[M].3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10:70-80.

上一篇:被上楼下一篇:加减八珍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