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危险性分析

2024-05-10

地震危险性分析(精选六篇)

地震危险性分析 篇1

伊犁河处于北天山西部东西向复杂构造带内, 含NE向、NW向和EW向三大构造体系, 经长期构造运动, 形成现在被褶皱和断裂分割的断褶隆起山区和断陷盆地相间的地质构造形态, 并控制该区中强以上地震。

1.1 地形地貌

伊犁河防洪规划工程区位于天山西部, 北侧为天山支脉博罗科努山、科古琴山、阿吾拉勒山, 呈北西西走向, 海拔高程2000~3500 m。南侧为天山支脉哈尔克山、那拉提山, 呈北东东走向, 海拔高程2000~3700 m。中部为乌孙山, 呈近东西走向。南北山脉在东部相交汇, 总体构成“>”呈东西向喇叭形向西敞开。

工程区总地势为东高西低, 南北高、中部低。南、北两侧山区均为中山侵蚀地貌单元。山前为剥蚀堆积地貌单元, 呈东西带状展布, 海拔高程900~1600 m。

1.2 区域地质构造

区域东北部为准噶尔盆地, 南部大部分地区为天山山区。地质构造复杂, 地貌上山盆相间, 地震主要集中在区域南部天山山区, 而且强度大、频度高。区域内活动断裂发育, 其中有些断裂规模巨大, 是中亚地区著名的构造带 (如裴伟线、尼古拉耶夫线) 。区内断裂多形成于华力西时期, 有较长的发育史, 有过多期活动的特点, 它们大部分在喜马拉雅期重新复活, 是控制大地构造单元和新构造单元的界线, 塑造了现代的地貌景观, 也是控制地震的主要构造。

2 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性分析

2.1 新构造单元

根据新构造运动的特点、幅度, 将区域新构造单元划分为4个一级新构造单元和若干个次级新构造单元。伊犁河流域处于伊犁坳陷区, 为天山强烈隆起区中的山间坳陷, 为二级新构造单元之一, 又分为伊宁断陷、乌孙山隆起、昭苏~特克斯坳陷次级新构造单元。

2.2 近场区主要地震构造评价

(1) 伊犁盆地北缘断裂:该断裂为北天山隆起带和伊犁拗陷带的分界断裂。该断裂东段的喀什河断裂断错了河流的低级阶地, 沿断裂分布有古地震遗迹, 1812年发生过尼勒克东8级地震, 断裂东段为全新世活动断裂, 具备发生8级地震的构造条件。但近场区所在的伊犁盆地北缘断裂西段, 为晚更新世以来活动断裂。

(2) 博尔博松断裂:该断裂为区域性活动断裂, 它控制了吐拉苏第四纪盆地南部边界, 破碎带宽度达到100 m以上, 并沿断裂有小震成从性展布。根据断裂规模、活动特点等类比, 该断裂具备发生6级地震构造的条件。

(3) 雅马渡断裂:该断裂为全新世活动断层, 全长约38 km, 沿断层分布有清晰的断层陡坎, 探槽揭露断裂具有多次活动和古地震遗迹, 最新一次活动发生在全新世早期, 估算古地震强度在6.3~6.9级。虽然由古地震法得到断裂的地震强度在7级左右, 但考虑到该断裂为伊犁盆地南缘推覆构造前缘的活动断层带, 可能是主滑脱面在乌孙山山前发震而在前缘产生的地表破裂。根据挤压构造区的发震模型, 这类推覆构造前缘的活动断层带本身规模不大, 发震能力较小, 不具备发生大地震能力。综合认为, 雅马渡断裂具备发生5~6级地震的能力或条件。

(4) 巩留南断裂:巩留南断裂是三级新构造单元的分界断裂, 为规模较大的晚更新世~全新世活动断裂, 它与雅渡断裂的交汇区域曾发生过5.1级和5.2级地震。从断裂的活动性特征看, 东段大于西段, 东段为全新世活动段, 西段为晚更新世活动段。根据区域地震构造条件和构造类比, 综合认为该断裂的东段具备发生7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西段具备发生6级地震的构造条件。

(5) 伊宁隐伏断裂:该断裂断错了第四纪早~中更新世地层, 而被晚更新世以来的沉积物所覆盖, 为中更新世断裂, 沿断裂发生过6上级地震。该断裂具备发生6.5级地震构造的条件。

(6) 霍城断裂:该断裂构成近场区北部断隆区与中央凹陷区的分界线, 断错了早一中更新世地层, 但未发现晚更新世以来的活动迹象, 为早更新世晚期一中更新世活动断裂, 沿断裂发生过5~6级地震。该断裂具备发生5~6级地震的条件。

3 区域地震活动性评价

伊犁河流域位于北天山地震带与中天山地震带, 东南角进入南天山地震带, 属新疆地震活动较强烈的区域之一, 根据地震区带的划分, 区域横跨北天山地震带和南天山地震带, 根据区域M≥4.7地震目录绘制震中分布图可见, 地震在北天山地区主要沿北西西向构造展布, 在中天山地区主要沿北东东向构造展布。区域内地震活动具有强度大, 频度高的特征, 发生过6级以上地震15次, 其中M≥8地震2次, 7.0~7.9级地震2次, 最大地震为1889年7月12日阿拉木图8.25级地震。该地震为中天山地震带发生的最大地震, 1812年尼勒克东8级地震是中天山地震带在境内发生的最大地震, 1716特克斯西7.5级地震是距离伊犁河流域最近的M≥7地震, 位于伊犁河流域以南约52 km。

根据新疆伊犁河相近工程地震安全性分析报告, 工程区及外围区域范围共划分24个潜在震源区, 按震级统计, 8.5级潜源1个, 8.0级潜源2个, 7.5级潜源7个, 7.0级潜源9个, 6.5潜源4个, 6.0级背景潜源1个。对工程影响较大的潜震区为:伊犁盆地北缘7.0, 7.5级潜在震源区 (潜源编号10、11) 、科古琴7.0级潜在震源区 (潜源编号8、9) 、种蜂场8.0级潜在震源区 (潜源编号12) 、昭苏8.0级潜在震源区 (潜源编号18) 、阿拉木图东8.5级潜在震源区 (潜源编号15) 、昭苏北7.5级潜在震源区 (潜源编号16) 、伊宁6.5级潜在震源区 (潜源编号14) ;拟建伊犁河防洪工程场地处在潜源编号为13的震源区内, 故该潜在震源区的震级上限定为6.5。

4 构造稳定性评价

根据新疆地震震中分布图, 工程区位于天山地震带西段, 伊宁6.5级潜在震源区 (潜源编号14) , 近场区1970年以来发生≥4.0级地震18次, 工程外围区发生的最大地震为1716年特克斯7.5级和1944年新源东7.25级地震。

根据1/400万《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 (GB18306-2001) , 本区50年超越概率为10%时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特克斯河流域、巩乃斯河流域、喀什河在尼勒克县附近及其以上河段,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2 g, 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Ⅷ度区;喀什河在尼勒克县附近及其以下河段、伊犁河干流河段, 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5 g, 相应地震基本烈度为Ⅶ度区。拟建防洪工程的区域稳定性较差。

5 结语

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研究 篇2

美国、日本等国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海啸防灾减灾机制,对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的研究也做了很多的工作,而我国目前在这方面尚属空白.本文首次对我国的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进行了研究,提出了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借鉴我国成熟的地震危险性分析方法,建立了我国地震海啸危险性分析方法的主要步骤.在根据我国一些历史地震海啸资料的基础上,通过统计的方法对我国珠江三角洲的海啸危险性进行了研究.

作 者:温瑞智 任叶飞 WEN Rui-zhi REN Ye-fei 作者单位:温瑞智,WEN Rui-zhi(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0;北京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北京,100022)

任叶飞,REN Ye-fei(中国地震局工程力学研究所,黑龙江,哈尔滨,150080)

地震危险性分析 篇3

2008年5月12日发生的汶川大地震触发了数以万计的滑坡,造成了大量人员伤亡[1]。地质灾害在汶川地震后10年~20年将特别活跃,尤其是在震后五年[2]。由于灾后重建和恢复经济受到这些灾害的威胁,对灾区的地质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通过研究多态系统与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之间的关系,首次运用多态系统理论建立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多态系统模型,以县域为单元,对汶川地震重灾区的15个县进行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并用航拍和影像判译的12 468处地震滑坡灾害点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

1 多态系统理论与滑坡危险性评价

1.1 多态系统理论介绍

对于多态串联系统,只有组成系统的每一个单元都是M(最好)状态时,系统才是M状态。而对于从M-1状态一直到0(最差)状态的系统而言,只要组成系统的所有单元中有一个单元处于最低状态,那么系统的状态就为这个单元的最低状态。对于多态并联系统,只有组成系统的每一个单元都是0状态时,系统才是0状态。而对于从1状态一直到M状态而言,只要组成系统的所有单元中有一个单元处于最好状态,那么系统的状态就为这个单元的最好状态[3]。

若一个系统含有2个相同的M+1态元件,则用对称矩阵表示系统的分布律为:

其中,A为对称矩阵;q0,q1,…,qM分别为元件在状态0,1,…,M下的概率,且q0+q1+…+qM=1。

1)若串联系统由k个概率不相等的M+1态元件组成,则系统处于各个状态的概率为:

其中,qji为第i个元件处于第j种状态的概率;RM为系统处于M状态的概率。

2)同理,若并联系统由k个概率不相等的M+1态元件组成。则系统处于各个状态的概率为:

1.2 多态系统理论与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

滑坡需要在一定的环境本底因素和触发因素的共同作用下发生,孕育滑坡发生的环境本底因素是成灾的必要条件,而触发因素的出现是滑坡发生的充分条件。将滑坡发生的环境本底因素作为基本系统,触发因素及其组合作为成灾的触发系统,其各因素对于滑坡的发生均具有不同的状态,这些因素按不同的组合(串、并联)形式构成的系统,就构成了滑坡发生的多状态系统。这个系统中各单元成灾的概率及其组合,即构成对滑坡危险性评价的多态系统模型,这样定义的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的串、并联系统与地震滑坡的成灾机制是一致的(见图1)。

2 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

2.1 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因素状态划分

根据环境本底因素和触发因素各因素不同状态对地震滑坡发育的影响程度,将其划分为对应的0,1,2,3四个状态(等级),如表1所示。

2.2 系统各因素不同状态概率的计算

系统中岩组、距河流距离、高差、坡度、坡向、地震峰值加速度6个因素不同状态的概率qi可通过式(4)进行计算:

其中,Si为因素所处状态的面积,i=0,1,2,3;S为研究单元的面积。

2.3 环境本底系统不同状态概率的计算

首先根据式(4)计算出环境本底系统各因素不同状态的概率,然后根据对并联系统的定义,环境本底系统不同状态概率可通过式(3)进行计算。

2.4 系统不同状态概率的计算

根据式(5)计算出各单元地震峰值加速度不同状态的概率,然后根据评价模型串联系统的定义,再通过式(2)计算出环境本底系统和触发系统组成的一级串联系统不同状态的概率,即各研究单元不同状态的概率,以主要状态为例,各状态包含的研究单元如表2所示。评价结果表明,处于地震滑坡极高危险等级和高危险等级的研究单元包括:北川、绵竹、什邡、彭州、汶川、都江堰6个县。

2.5 评价结果的检验

运用12 468处地震滑坡灾害点数据对各研究单元地震滑坡评价结果进行检验。通过灾害点图层和研究单元面文件的叠加分析,得到各研究单元的灾害数量和灾害密度数据,如表3所示,不同危险等级(状态)的密度为:极高危险等级>高危险等级>中等危险等级>低危险等级,表明评价效果较好。

3 结论与讨论

本文运用多态系统理论构建汶川地震滑坡危险性评价模型,模型的建立与地震滑坡的成灾机制一致。同时,运用建立的评价模型对汶川地震重灾区的15个县的地震滑坡进行评价,并用灾害数据对评价结果进行检验,评价效果较好。

汶川地震后,每年雨季地震灾区地质灾害频发,如果能将降雨因素和地震因素并联组成触发因素系统,就能建立震后滑坡和泥石流预测的多态系统模型,实现对地震灾区地质灾害的预测,对于灾后重建和防灾减灾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1]Yin Y.P.Features of Landslides Triggered by the WenchuanEarthquake[J].Journal of Engineering Geology,2009,17(1):9-38.

[2]Cui P.,Zhu Y.Y.,Han Y.S,et al.The 12 May Wenchuanearthquake-induced landslide lakes:distribution and prelimina-ry risk evaluation[J].Landslides,2009,6(3):209-223.

地震危险性分析 篇4

地震次生火灾对人类的危害极大,1923年日本关东大地震中,大火烧毁了44.7万栋房屋,烧死5.6万余人.笔者计算了建筑物发生地震次生火灾概率的.大小,并在此基础上对建筑物发生地震次生火灾的危险性进行了模拟.通过对基于GIS的建筑物地震次生火灾危险性模拟,为预防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提供有力的依据,同时为地震次生火灾发生后进行应急救灾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作 者:谢旭阳 刘铁民 张兴凯 任爱珠 XIE Xu-yang LIU Tie-min Zhang Xing-kai REN Ai-zhu 作者单位:谢旭阳,刘铁民,张兴凯,XIE Xu-yang,LIU Tie-min,Zhang Xing-kai(国家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安全科学技术研究中心)

任爱珠,REN Ai-zhu(清华大学土木工程系防灾减灾工程研究所)

地震危险性分析 篇5

1 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周缘地区诱发地震危险性在空间方面的研究

水利水电工程属于国家的大型建设, 是利国利民的项目, 涉及到的区域往往非常大, 但是不同地区的不同地质情况会对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产生不同的影响。在水利工程蓄水工作完成以后, 不同区域的不同地点所能引发的地震级别和地震危险性有很大区别, 并不完全一样。一些地质情况比较稳定的区域可能诱发的地震级别相对较小, 不稳定地区的地震级别相对较大。从以上分析可以得知, 水利水电工程所诱发的地震与自然发生的地震一样, 在空间上存在不均匀性, 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存在地震中心带。本文对湖北省某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进行了初步调查, 从调查中可以知道, 该工程自蓄水以来, 对地震情况进行观测和记录, 记录显示, 工程项目及其周缘地区的不同位置, 地震的发生情况和位置各有不同, 出现了不均匀现象, 此外在工程项目的周围村镇存在明显的地震密集区。另外除了对湖北省水利水电工程进行调查外, 还对其他地区进行了调查, 得出的一致结论是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周缘地区诱发地震现象在空间上都存在不均匀性, 这也被称为是水利水电工程项目诱发地震的一个本质特征[1]。

2 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周缘地区诱发地震危险性小区划

2.1 水利水电工程诱发地震危险性小区划的基本意识

从上文的论述可以得知, 水利水电工程在诱发地震方面存在空间不均匀性, 因此在对项目诱发地震的危险隐患进行估测或评估时就要按照整体-局部-整体的思想进行宏观评价和预测。另外, 水利水电工程的负责部门还要对工程周缘地区的各个位置进行不同的探测, 找出存在地震危险的可能性有多大, 并做好记录进行提交。简单的说, 地震烈度区划和地震小区划的工作思想以及工作流程大体相当, 都需要对工程项目周缘地区诱发地震进行小区划研究, 才能更加直接的对工程选址及工程设计提交参考数据。具体来讲, 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周缘地区诱发地震小区划工作就是在整体评估与测量的基础上, 然后再根据周缘地区的不同特点, 按照不同的时间段, 将工程所涉及到的地区进行单元性的划分, 综合地震发生的条件和本地区的环境, 再利用地震预测模型和先进的测量技术对各个单元地震危险性进行计算和分析, 通过计算得出的数据制作成地震危险性分布图, 以利于在以后的工作中对水利水电工程在该地区的地震发生情况进行估测。水利水电工程引发的地震相对于自然地震来讲更为复杂, 涉及到的因素更多, 所以属性较为特殊, 因此在预测过程中要采用多种方法, 不能单单只利用自然地震的预测方法对诱发地震进行分析[2]。

2.2 诱发地震危险性小区划的方式方法及原理

本文对一些水利水电工程诱发地震的情况进行了调查分析, 结果表明, 影响地震发生的因素以及诱发地震产生的因素有很多, 呈现复杂性状态。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周缘地区诱发地震危险性的大小, 所涉及到的因素有很多, 比如, 环境条件中的岩石分布、断裂情况、水库的荷载能力以及夹层角度的大小等等, 不同的地质特点以及水文情况都会影响到地震危险性的大小, 这些元素有机的组合在一起会引起地震的发生, 并且元素越多, 地震危险性越大。不同的诱发地震因素放在一起也会对地震的危险性产生不同的效果。在现阶段, 对水库诱发地震的地质条件和成因没有统一的认识。所以要综合一切因素来考量, 这样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对水利水电工程的发展十分不利, 也不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要求。基于此, 有关部门在建立水库诱发地震的预测机制或预测模型过程中, 需要把诱发地震的各种因素都作为随机变量去考虑。使用数学函数去计算各方面的关系, 要把诱发地震的多种原因或多种元素看成是一个整体的函数F, 而各个因素可以看成是一个自变量X, 地震性大小的结果为Y, 那么可以在水利水电工程蓄水池完成以后把各项环境资料进行汇总, 然后通过函数计算和概率不统计知识对水利水电工程诱发地震的预测模型进行建立[3]。

对危险性小区划方式方法方法的研究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首先, 选择带有地震观测台, 并且极易发生地震的地区, 根据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周缘地区发生地震的特点, 把水利水电工程区域分成多个单元, 对整体环境和地震发生特点进行分析, 把这些数据进行统计分类, 通过组合以及概率知识对预测模型的参数进行确定, 综合来讲是对不同地区诱发不同活动的地震进行危险性测评, 并用数学方法表现出来, 用曲线及概率来解释地震发生的情况, 最后这些情况需要反应给工程师, 使其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进行重新规划和建设, 减少地震发生的可能性[4]。

2.3 以某水库为例对该小区划进行研究

本文收集了湖北省某水库的资料, 对工程周缘地区个单元的有阵总体环境进行分析。选取的诱发地震因素有地质岩层情况、熔岩情况、断裂和荷载能力等。根据不同诱震元素的分布情况, 把他们分成微地震、小地震和频繁地震以及破坏性地震几种情况, 对工程项目周缘地区的各个单元因素存在状态进行研究。经过工作人员的努力和统计, 得到了不同地震等级数据和在不同因素状态下, 地震发生的严重性概率, 根据这些指标工作人员建立起了该地区的地震危险性的评估概率模型。根据这些实际的调查数据, 在水库实际情况绝对真实的情况下, 工作人员发现引发地震的环境和地震的结果之间存在密不可分的关系, 以上的这些调查数据对地震的评估和预测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对有关部门考察水利水电工程周缘不同地带的诱发地震情况也有显著的推动力[5]。

3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可以看出, 影响水利水电工程诱发地震的原因有很多, 并且不同的诱震因素组合在一起也会对地震的严重性产生不同的影响。本文讨论了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周缘地区诱发地震危险在空间上的表现, 这种不均匀性也印证了地震的发生特点, 因此工作人员要充分认识到, 在水利水电工程开始之前要对不同空间位置诱发地震的危险性进行分别得测量和评估, 这样才能全面的不落细节的对地震危险进行定量的表达, 才能给予设计部门一个完美的答复。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周缘地区诱发地震危险性小区划需集合多种方法和途径进行一一解决, 从而减少危险性的发生可能。

摘要:国家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离不开社会各行各业的贡献, 尤其是水利水电工程, 这是与经济生活紧密相关不可分离的工程项目, 因此在构建水利水电工程的过程中需要对各项工作进行细致分析, 以用最优的性能来服务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的生活。水利水电工程在国家建设中属于大型工程, 因此在地质不稳定地区极易引发地震等灾害。基于此, 本文对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周边地区诱发地震危险性小区划进行研究, 从而减少因工程建设引发地震的可能性。

关键词:水利水电,周缘地区,地震危险性,研究

参考文献

[1]张秋文, 王乘, 李安然等.水利水电工程及其周缘地区诱发地震危险性小区划研究[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4, 23 (17) :2925-2931.

[2]谢和平, 邓建辉, 台佳佳等.汶川大地震灾害与灾区重建的岩土工程问题[J].岩石力学与工程学报, 2011, 27 (9) :1781-1791.

[3]孙常新, 吕晓春.基于改进动力强度折减法的隧道地震破坏机理探讨[J].现代隧道技术, 2014 (6) :41-49.

[4]马文涛, 李海鸥, 徐锡伟等.利用水库诱发地震数据库快速为政府部门提供汶川M_S 8.0地震灾害对策[J].地震地质, 2012, 31 (4) :792-798.

地震危险性分析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8年5月12日—2008年6月30日四川省人民医院收治的860例符合地震伤病人,其中男571例,女289例;年龄17岁~96岁,平均54.12岁;其中严重创伤332例,挤压综合征78例;共并发ARDS 29例。纳入标准为地震伤入院;ARDS诊断标准[3]为急性起病,氧合指数(PaO2/FiO2)≤300 mmHg(1 mmHg=0.133 kPa),肺部X线片显示双肺有斑片状阴影,肺动脉楔压≤18 mmHg或无左心房压力增高的临床证据;严重创伤包括多发伤、重型颅脑伤、严重腹部外伤、多发骨折;挤压综合征诊断标准为有受挤压病史,查体可见肿胀组织,临床表现有肌红蛋白尿、高血钾、氮质血症、酸中毒、休克等;病历资料完整。排除胸、肺直接损伤及心、肺基础疾病者。

1.2 方法

1.2.1 分组及记录方法

①将入选病人按不同年龄段分组:A组<30岁,163例;B组31岁~40岁,291例;C组41岁~50岁,131例;D组51岁~60岁,90例;E组61岁~70岁,115例;F组>70岁,70例。计算各组发病率并进行统计分析。②伤后初诊至确诊低氧血症(无创血氧饱和度≤90%)的持续时间以小时记录。③伤后输血400 mL记1分,按实际总量积分,≤8分记1;>8分记0。④伤后初诊至确诊低血压(无创动脉平均血压≤80 mmHg)持续时间以小时记录。⑤挤压综合征病人发病率与无挤压综合征病人发病率比较。

1.2.2 统计学方法

将所收集的数据汇总归纳,得到相关数据。分类资料和等级资料用百分比和频数表示。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表示,当分布偏离正态分布的时候,用中位数和极差表示。数据采用SPSS 11.0统计软件处理。

2 结果

所有入选地震伤病人中,共并发ARDS 29例,合并多脏器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9例,6例死亡,23例治愈。对各危险因素的统计结果见表1~表3。

%

相关统计学结果分析显示: ARDS发病与地震伤病人年龄相关(χ2=4.315,P<0.05 ),其发病率随年龄增加而增加,且年龄大于60岁的病人ARDS发病率明显增高,ARDS的发病与严重创伤后的低血压持续时间、大量输血、低氧血症持续时间呈正相关(P<0.01);与其他因素如早期镇痛及血管活性剂的使用无相关性。ARDS的发病与挤压综合征发病呈正相关(P<0.05)。

3 讨论

研究表明,ARDS的发病机制主要为全身炎症反应(SIRS)和全身抗炎反应(CARS)失衡;创伤和感染是主要诱因[4]。地震伤病人主要为吸入性损伤、各部位创伤、挤压伤以及伴发的各类感染,所以地震伤病人中存在多种诱发ARDS的危险因素。但对于地震伤病人而言,创伤和感染的严重程度并不是ARDS发病的唯一危险因素。

近期有研究提示,年龄与ARDS的发病及严重程度相关;本研究选择了地震伤病人中损伤程度接近者,排除了如胸部外伤及既往有心、肺疾病者。统计学结果显示,年龄与地震伤病人并发ARDS的发病率呈正相关,且年龄大于60岁的病人ARDS发病率明显增高,结果提示老年病人是地震后发生急性肺损伤的高危人群。因此,将此类地震伤病人,特别是60岁以上的严重创伤的病人进行集中治疗及护理,最好入住ICU,但由于突发灾害,伤者众多,临时将普通病房改为加强病房。24 h专人特护,全院抽调人员及通过主管部门取得其他医院的技术力量援助,实行分组三班倒,每组至少配1名专科护士担任组长进行业务指导,提高急救护理水平。地震后的吸入性损伤、气道损伤,引发SIRS并诱发ARDS。有研究认为,ARDS病人的氧合指数和受累的肺野数无关,而与缺氧的持续时间相关。本研究统计结果显示,地震伤病人的低氧血症持续时间和ARDS的发病呈正相关。低血压可影响组织的灌注,导致组织缺氧,加重组织内稳态的破坏,从而诱发ARDS。严重创伤病人多需要输血,以纠正失血及休克。有关文献认为,库存血贮存超过1周后,白细胞、血小板碎片和血液中的变性蛋白等会形成直径20 μm~400 μm的微聚物;大量输血时微聚物可以通过孔径170 μm的标准输血器进入病人体内,广泛栓塞肺毛细血管,加重肺微循环紊乱,造成急性肺损伤(ALI),引发ARDS[5]。本研究显示,低氧血症、低血压、输血均为地震伤病人并发ARDS的危险因素。应严密监测、密切观察潜在的危险因素。24 h严密监测心电图、血压、血氧饱和度、中心静脉压,密切观察病人意识、心率、呼吸节律、频率、缺氧程度、出入量及各种临床指标,如血气分析、肝肾功能、电解质等,发现异常,及时报告医生,采取紧急措施,及时准确做好各种记录,同时积极治疗及护理原发创伤,预防控制感染的发生。同时做好早期氧输送及呼吸道管理,选用能提供比较稳定的氧浓度,用病人易于接受的给氧方式,防止脱落与堵塞,早期有效给氧,及时评价给氧的效果。为避免吸痰时加重低氧血症,采用吸痰前后加大氧流量或机械通气时吸痰前后吸入1 min~2 min纯氧,同时避免吸痰时间过长,如出现低氧血症,尽早行机械通气。及时评估病人的饮水量及咳痰能力,观察痰液性质和量,相应采取湿化痰液,辅助排痰、给药,必要时建立人工气道,及时有效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确保呼吸道畅通。需大量输血时,输入新鲜血及控制输血总量及速度,密切观察有无并发症及输血反应的发生。因此,地震伤后及时纠正病人的低氧血症和低血压,采取恰当的扩容措施,控制输血比例,可减少并发ARDS的风险。

地震伤病人中,并发挤压综合征较常见。挤压综合征病人肌红蛋白可以阻塞肺微循环,氮质血症和酸中毒进一步加重组织内稳态破坏,从而诱发ALI或ARDS。本研究通过统计分析探讨挤压综合征与ARDS发病的相关性,结果显示与ARDS的发病呈正相关。

4 小结

综上所述,地震伤病人中存在高龄、低氧血症、低血压、大量输血、挤压综合征及其他诱发ARDS的危险因素,这些因素可单独存在,也可以共同作用。临床上及时有效的发现和避免这些危险因素,可以指导进行预见性护理工作,制订完善的护理计划和措施可以预防地震伤病人中ARDS的发生,从而降低病死率,改良预后,也可对除地震外的其他重大灾害后的大批病人的相关诊治起指导作用。

参考文献

[1]张学军.胸部创伤并发ARDS治疗体会[J].河北医药,2002,24:601.

[2]蔺锡侯.交通事故伤致成人呼吸窘迫综合征发病因素探讨[J].中华创伤杂志,1993,9(2):75.

[3]Bernard GR,Artigas A,Brigham KL,et al.The american-european consensus conference of ARDS:Definitions,mechanisms,relevant outcomes,and clinical trial coordination[J].AmJ Respir Crit Care Med,1994,149:818-824.

[4]Ware LB,Mathay MA.The acute respiratory distress syndrome[J].N Engl J Med,2000,342:1134-1139.

上一篇:窑炉自动化控制系统下一篇:生态和谐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