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

2024-05-06

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精选十篇)

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 篇1

关键词:新闻互动话题,传播特性,议程设置

电视新闻互动话题的出现, 可以说是起步于民生新闻的风生水起。2002年, 开创中国民生新闻理念之先河的《南京零距离》首次在民生新闻节目中开设了“现场电话”, 让观众直接与主持人在热线中就某个新闻话题进行交流, 直抒胸臆。[1]随着民生新闻节目在全国遍地开花, 新闻互动话题这种形式也受到了全面的借鉴和采用, 与此同时, 伴随着网络技术的迅速普及, 互动的参与形式也从热线电话, 拓展到了手机短信、网络论坛以及微博等多种交互沟通渠道。通过这样一张密密织就的媒体与受众互动的网络, 新闻的传播空间变得开放起来, 观众被赋予说话的权利, 电视媒介的传播途径由单一的灌输转变成双向的交流。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作为省内民生新闻栏目的先行者, 在2004年开始于节目中运用新闻互动这一环节, 来提高节目的受关注度, 使得观众的忠诚度越来越高。

一、新闻互动话题是强化传播效果的重要手段

随着媒介技术的进步和推广, 当前媒体的形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个人传播”、“小众传播”在社会生活中日益兴起, 以电视为代表的传统大众传媒所拥有的传播权力受到了极大的挑战。在现代传媒关系中, 受众是一个自我授权的公众或个人, 强调传播过程中个人的特质和需求的差异, [2]但不容忽视的是, 任何个体在社会行为过程中仍然需要寻求团体认同感, 在网络传播过程中, 论坛、QQ、微博等网络人际社区, 相同、相似的议题或某种认同感, 正是聚集众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纽带。显然, 对于传统媒体而言, 在与网络媒介竞争过程中, 是可以通过对公众热点议题的设置, 通过多次、大量地报道某一事件, 来突出这一事件的重要性, 从而使社会中的公众突出地议论这一话题, 把独白变为众语, 既吸引了受众, 增加了关注度, 又引导了舆论, 增强了自身的公信力。因而, 从现代传播的特性角度出发, 在电视新闻节目中设置互动调查话题, 可以起到增加节目感染力、提高收视率的良好效果。

笔者以福建广播影视集团电视新闻频道 (以下简称福建新闻频道) 为例, 选取了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2012年2月7日-3月9日一个月的新闻调查话题为样本 (如下表所示) , 以大致分析探讨电视新闻节目互动话题议程设置的特点和功用。

(一) 互动话题设置的关注点多元化

通过对一个月的《现场》互动话题类型分析来看, 其中政策法规类的调查话题比重最大, 达26.7%, 其次分别是文化教育类23.3%、节日情感类20%、经济消费类16.7%、其它13.3%。由此可见, 《现场》的互动话题关注点是多元化的, 涵盖了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 而且话题的选取具有较强的新闻性、时效性, 是当天或近期社会大众的讨论焦点, 容易引起受众参与互动的欲望。

(二) 互动话题设置的传播效果最大化

《现场》的节目编辑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会有意识地对当天的焦点话题做出重点详细的报道, 并将话题以屏幕下方的拉滚字幕形式提前预告, 以吸引观众注意力, 刺激互动欲望, 同时还将话题公布在主持人的微博上。通过对焦点话题的重点关注和开辟各种参与的渠道, 由此形成对议题热烈讨论的氛围, 并以此来吸引观众的眼球, 有效地提高焦点新闻的受瞩目度和被讨论度。在全媒体时代, 电视新闻媒体是可以在节目中集现场直播、网络互动 (主要以微博为主) 、手机短信平台、热线电话为一体, 实现传播者与观众的跨空间交流, 通过反馈的同时性, 汇集、展示公众对新闻事件的态度, 激发大众的参与意识和冲动, 实现传播效果最大化。

(三) 互动话题设置的舆论引导功效

在《现场》直播过程中, 由主持人正式公布当日的调查话题, 并平衡选取观众通过手机短信的留言和网民在微博上的讨论观点, 与观众进行实时的互动。若当天话题重大, 观众参与踊跃, 则将这一互动延续至晚上21:00的《新闻2100》, 并邀请新闻观察员对话题进行评论, 从而形成“全媒体”式的互动格式。可以说, 通过与观众的互动形式, 新闻节目集合了大量的原创评论, 当编辑、主持人在传播过程中有意识地做到组织引导受众展开讨论, 以正确的舆论导向影响受众, 形成积极的舆论氛围, 从而凸显媒体的新闻“把关人”作用。

二、新闻互动话题设置过程应注意的问题

设置新闻互动话题, 目的就是要吸引观众参与互动, 引导舆论, 因此如何设置好话题成为关键所在。

(一) 迎合还是引导观众

新闻互动话题实际是媒体为了追求新闻价值最大化, 而对新闻进行的二次售卖, [3]而观众作为售卖的对象, 该迎合还是引导呢?这是许多电视制作人的迷思。

美国传播学家麦库姆斯和M·E·唐纳德·肖两人在1972年提出了“大众传播具有一种为公众设置‘议事日程’的功能, 影响着人们对周围世界的‘大事’及其重要性判断”。[4]而“设置议程”的主体主要有媒体、公众和政府三大类, 在以往的传播过程中, 大众传媒通常是议程的主体, 而在网络技术普及之后, 公众和媒体成为了议程设置的共同主体。换言之, 当公众对一个信息或者话题表露出极大的关注度之后, 经过媒体的报道和重点推介, 再回到公众视野, 可以引发更为激烈的讨论。这就要求, 在设置新闻互动话题时, 电视制作人应该要善于把握“迎合”与“引导”之间的平衡点, “迎合”观众想要关注讨论的新闻热点, “引导”观众从合理的角度进行充分且激烈的讨论, 才能与观众形成良性的互动。例如, 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节目曾就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的法规作为话题进行调查, 当天的观众及网民参与度空前高涨, 在一个小时的直播时间内仅短信互动平台上就收到各类意见上千条, 是平常的数倍, 由此可见涉及公众利益特别是公民自身利益的政策法规最受公众关注, 互动参与热情最高, 受众也从被动的信息接受者变成了信息的主动寻求者和自主解读者, 从而实现了媒体和公众两个议题的重合。

(二) 该“俗”还是该“雅”

在文化传播领域, “雅”、“俗”之争, 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话题, 在新闻互动话题拟订时, 制作者也常常会考虑是否该多使用口语化的表达, 成语之类的书面表达方式是否会让观众产生距离感而不愿意加入讨论?

显而易见的是, 自工业革命以来,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加之近几年网络技术的普及, “雅”与“俗”之间的界限已经开始模糊, “雅文化”与“俗文化”正出现一种合流的趋势, 有人将之称为“大众文化”。中外学者将“大众文化”的特性归纳为以下三点:其一, 大众文化的主要载体是包括电视、广播等在内的大众传媒;其二, 大众文化的生产动机是获取商业利润;其三, 大众文化的消费群体是受众, 消费目的则是满足精神娱乐的需求。[5]电视作品属于文学范畴, 作为大众传媒的电视媒体, 在制作节目的过程, 就应该兼容并蓄, 融合“雅”与“俗”的特性, 做到“雅”的“俗”化, “俗”的“雅”化。在实践中, 福建新闻频道《现场》节目的互动话题通常会从大众接受的心理角度出发来设置议题, 比如, “春节烟花爆竹该‘禁’还是‘放’?”、“您是否支持公交车内禁食?”、“探头拍违法车只罚款不扣分, 您有何看法?”等话题就与老百姓的生活息息相关, 尊重了大众的审美趣味, 自然容易得到观众的热烈反映。在题目的设置过程, 也要考虑文字和口语表达时的美感和通俗感, 比如, “如何看待捐献骨髓者‘临阵脱逃’?”、“撞上豪车‘伤不起’, 您有什么想说的?”, 适当地使用成语和流行语言, 能够增加新闻互动话题的底蕴, 也更容易引起观众的共鸣, 从而积极参与节目的互动。从收视分析资料来看, 好的新闻互动话题不仅会实现电视新闻价值的最大化, 而且对收视率的提高也会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当然, 在新闻互动话题的实际运用过程中, 对于“雅”与“俗”的把握也要注意度的问题。虽说大俗就是大雅, 但故作高雅易成“媚俗”, 过分追求通俗易成“恶俗”。例如某中央媒体曾就俄罗斯别斯兰人质事件中人质死亡人数作为竞猜互动话题, 就是一个值得吸取的教训。我们要防止新闻互动话题恶俗化、泛滥化, 帮助受众树立健康、宽容、理性的国民心态。

(三) 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力度

连续报道, 是新闻媒体常常用到的一种报道方式, 是采编者在某一段时间内, 围绕某一重大新闻事件或重要人物所采写的分段持续报道。连续报道以其报道面广、时效性强、持续时间长, 从而能够带来较为深刻的社会反响。而新闻互动话题可以是由当天的热点新闻引出, 也可以由最近一段时期的热点事件来设置, 因此, 新闻互动话题也可以连续多天对一个社会的热点新闻事件进行连续的、递进式的讨论, 从而积蓄社会公众对这一新闻事件的关注度, 吸引受众对同一新闻事件的多层面关注, 以此增加媒体议题设置功能, 形成强大的舆论氛围。仍以针对福州市出台禁摩限电法规的话题调查为例, 当时福建新闻频道的《现场》、《2100新晚报》节目相继推出了“您是否支持福州禁摩限电?”、“禁摩限电措施如何执行到位?”等话题, 连续多日的递进式调查, 引起了观众的高关注度和高讨论度。另外, 国内的媒体同行曾有过一次更为成功的设置连续递进式互动话题的典型案例。2006年陕西都市频道对疯狂渣土车进行八次连续报道, 调查互动话题也就这一问题层层递进设置, 成为当地民众一段时期的议论主题, 引起了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 最后促成西安出台治理整顿渣土车的办法。

三、结论

综上所述, 以新闻互动话题实现互动是当代电视在全媒体语境下发展的一个重要走向, 必须充分认识到电视主流媒体在议题设置上的重要性, 科学把握受众在新闻进行、传播、接受、反馈等一系列过程中的心理反应。研究大众媒介对社会议题、社会潮流乃至社会制度与形态的结构、解构等宏观传播效果, 只有能够提出一系列符合社会发展中心议题的媒介, 并在孜孜不倦的追问中体现其特有的见识和价值, 才能获得最佳报道效果, 真正承担起主流媒体的功能。

参考文献

[1]孙涛.互动, 让电视新闻更好看[J].青年记者, 2006 (20) .

[2]刘景东, 孙岳.浅议自媒体[J].中国信息界, 2011 (3) .

[3]崔均鹏.短信互动与受众心理[EB/OL]. (2011-08-29) [2002-06-02].http://www.crftv.com/showNews.aspNewsID=7116&borderID=5.

[4]张慧子.碎片化时代传统媒体议程设置功能的回归[J].新闻爱好者, 2012 (5) .

[5]李春青.大众文化的雅与俗[N].人民日报, 2011-05-13.

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 篇2

[关键词]地域性;新闻频道;频道专业化;编排

近年来,电视业内人士呼唤设置新闻频道的文章,偶见于报章,反响似乎不如预期的那么热烈。据悉,中央电视台为此作过多次论证,时下也在积极筹备之中。倒是几家省级市级有线台先期抢滩,陆续开播了“新闻频道”。随后,去年5月23日,福建电视台推出24小时全天候的新闻频道。由于它不同于已经面世的“新闻频道”,不播电视剧、综艺晚会、文艺专题,也不播MTV和广告文艺类的栏目,被国内权威的媒介研究公司和同行认定为大陆首家真正意义上的新闻频道。开办一年来,受到福建广大观众的普遍好评。围绕着一个省级台办新闻频道的必要性、可行性,如何评价这个频道所体现的新的理念和运作状况以及今后的走向等话题,已经引起业界内外人们的关注与思考。

设置专业频道是当今国际、国内电视发展的必然趋势。有线电视技术的出现,特别是数字压缩技术的应用,极大地丰富了电视的频道资源。随之而来,针对不同对象受众、或立足于不同内容题材而开设的专业频道大量涌现。70年代美国开办了世界上最早的体育专业频道。1980年美国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全新闻频道――全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经过多年的努力,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电视新闻机构之一。在欧洲,许多公营广播公司也改变以往固定时间提供固定长度新闻的传统模式,24小时新闻频道近年来也大为流行。

与全球性覆盖并行不悖的,针对特定地域和国家的新闻频道在20世纪90年代也相继出现。如美国全国公共广播公司向英国和欧洲地区开办了新闻频道;德国公共电视台属下的电视二台同CNN合作,在德国境内开办了一个全天候的新闻频道(CNND),加拿大、法国、澳大利亚也开办了全国性的新闻频道。①

之所以出现这样的趋势,究其根本原因,应当说是近十几年来形成的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包括媒体经济)的时代特征所使然。美国学者拉兹洛曾说过:“未来社会的历史发展趋势是世界信息化和世界的全球化”,因此,作为信息密集、又经过梳理整合的新闻频道就成为跨国的和本国的强势媒体争夺的目标,通过“全球化视野”和“本土操作”的结合,既满足当今广大观众对信息量和质的渴求,又便于宣扬各自的新闻观和价值观。与此同时,也开拓出新的观众市场,形成自身的品牌,推进传播效益与经济效益的互动增长。

近二十年来,“地球村”处于前所未有的信息爆炸时代。几十亿“村民”出于t望瞬息万变的生存环境以及选择机遇安排自己的命运的需要,对电视媒体的种种主要诉求之中,已把电视新闻节目提升到首位。美国的一项调查表明:近九年来,美国观众对新闻节目的平均收视率高达28.8%,有一半的观众经常收看CNN的新闻。我国的《全国电视观众的抽样调查》结果也同样表明:“了解世界,获取信息”已成为我国观众收视的首要动机。面对变化了的收视市场,国内很多电视台都提出“新闻立台”、“新闻兴台”的战略方针,绝大多数无线电视台的一套都定位于以新闻为主的综合频道。

然而,作为综合频道,毕竟还综合了新闻以外的各类栏目、节目,于是观众不可能锁定一个频道,随时开机都可以看到新闻。各地方台的一套节目,加上上星的频道,呈现出严重的“同质化”现象。各级电视台在晚间有限的黄金时段里,都播出国内外与本地的重大新闻的“要闻总汇”,二十年来几乎形成不易突破的统一“模式”。在这样“传――受”、“供――需”严重脱节的状况之下,只有运用频道的思路、编播结构及其管理经营策略才能实现全天候、全方位地及时(乃至实时直播插播)传播新闻的功能。据此,福建台新闻频道的“横空出世”实属势所必然。从频道布局上看,在既有的福建无线一套(综合频道)上星的东南卫视(面向国内外和本省的综合频道)4套有线节目(面向省内的专业频道)的频道构成中,推出面向省内的新闻专业频道,以其特色和个性显现出与其他频道不同的存在价值与发展空间。此其一;其二,对于身处改革开放前沿地带,同台湾、香港、澳门地区有着密切的地缘、亲缘和经济联系的三千多万福建观众来说,为了满足他们开阔的新闻视野;为了提供贴近他们需要和感兴趣的新闻信息和种类资讯,也是福建电视媒体义不容辞的职责。

办一个地域性的新闻频道,在国内还属于全新的尝试。办频道的理念(亦即定位)是决定一个频道特色、价值与成败的关键。

福建新闻频道的理念新意何在?基本体现在“资讯改变生活”、“更多更快的资讯和服务”这两句频道的定位语之中。

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 篇3

关键词:企业电视台;新闻频道;思考与实践

中图分类号:G229.2 文献标识码:A

一直以来,企业电视台大都沿袭办综合频道的路子,力图让一个频道“百花齐放”,满足各方人士所好。进入数字化时代,上百个电视频道竞相绽放在一个传播平台上,在“百舸争流”的情况下,一个企业台的竞争力可以说是微不足道的,究竟该怎样经营频道,使之不被淹没在强手如林的频道中,是我们不得不认真思考的一个问题。

近年来,电视节目、栏目的传播向专业化频道发展,成为一种潮流。所谓专业化就是电视台根据电视市场的内在规律和电视观众的特定需求,使其节目内容和频道风格能较集中地满足某些特定领域受众的需求,从而实现专业化、对象化服务。

正是基于这样的思考,同煤电视台将原有的一个综合频道进行分拆,转型定位为“新闻资讯频道”和“文化生活频道”,在实现频道专业化的道路上迈出了实质性的一步。

一、创办电视新闻频道必要性

企业电视台作为企业的一个新闻宣传部门,它的职责,一是宣传,二是服务,根本在于引导矿区社会舆论,满足员工群众日益增长的新闻信息和文化及生活需求。

在当前信息高度繁荣的时代,这种需求呈现出新的特点和新的状态:一是观众对新闻需求量不断扩大。企业台的主流受众是管理人员和关注企业的人群,他们需要便捷地获得更为丰富、充分、准确、有效、权威的信息,知晓纷繁复杂的新闻事实真相,找到思想、行为取舍的依据。二是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企业台应当及时跟踪掌握外部世界发展变动的新闻信息,以便为企业管理者及时调整战略布局提供可以参阅的新闻资讯。三是现代科技发展可使人们通过多样化的媒体即时获取新闻,面对观众由大收视群向小收视群分流的现实,电视台利用专门的新闻频道对新闻进行规模经营、定制服务,是锁定固定收视群体的有效手段。四是有线数字电视的发展,使企业电视台与上百个频道放到同一个平台竞争,频道定向经营是其生存发展的必要手段。五是判定一个新闻媒体的强弱,重要的指标是它对舆论的影响力。而对舆论影响最为直接、迅速、广泛和深刻的就是新闻。

面对这些新的特点和情况,企业电视台要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新闻资讯需求,在竞争中保有一席之地,就必须进一步开发新闻资源,拓展新闻报道的领域、体裁,创新节目与栏目样式,扩大新闻信息容量,增加新闻播出量。这样,创办电视新闻频道就成了必要的选择。

二、同煤新闻频道定位

长期以来,同煤电视台作为企业内部电视台,在承担喉舌的职的同时,承袭着综合频道的功能,从企业新闻到文艺类节目,从经济类到社教类节目,乃至少儿节目、老年节目等等都有设置,频道定位形象一直比较模糊,致其形象模糊,节目散乱,难以集中资源打造核心竞争力。

企业电视台的性质决定了它的频道在节目配置上无法具备娱乐、选秀、电视剧集等具有核心竞争力的资源,这就注定企业台的频道编排和节目内容需要有更强的针对性,而不是盲目地去和国家和省市台抢占所谓“黄金时段”的收视份额。因此,同煤新闻频道的定位就是针对本企业特定观众,为之提供新闻资讯服务的一个趋向专业化的频道。这个频道以“新闻服务企业、新闻改变生活、新闻创造价值”为核心理念,以“信息改变生活”为主旨,它没有电视剧、电影和文艺、娱乐节目,全部由新闻资讯类栏目组成,从而有利于打破综合频道对新闻播出时间的限制,为新闻报道经常化、新闻信息扩容创造必要条件。

在具体操作中,新闻频道遵循“宣传同煤、服务企业、贴近生活,及时快捷”的宗旨,重视对象化报道和收视的有效到达率,频道节目涵盖本企业、本行业、本省、全国,乃至全球范围的财经、文化、教育、科技等专项领域的新闻以及气象、生活服务等方面的实用信息。满足特定群体对电视传播内容和方式多样化的要求。在节目内容和报道方式上,追求新闻报道的及时性和视野的全球化,满足现代生活条件下“地球村”受众的世界性信息需求等。

三、新闻频道的栏目特征

围绕设置专业频道的定位,同煤电视台将原有的文艺类、生活类以及影视类节目全部整合到文化频道,新闻频道集中播出新闻资讯类节目,以《央视新闻联播》、《山西新闻联播》、《同煤新闻》、《新闻纵览》和《市场信息》五大新闻版块作为整体构架,形成全国、全省、行业、本地及本企业新闻资讯链,中间以各类专题栏目、纪录片延展充实频道深度和厚度,使新闻频道的节目信息覆盖和架构形态更加完整。

新闻频道的栏目设置在频道整体规则下确定,既相互关联,塑造频道形象,又各展特色,显示个性。频道各个栏目在定位或选题的角度上注意适应观众不同方面的需求,体现出明显的差异性。比如《新闻纵览》,这是一档视野覆盖行业、全国乃至全球经济、社会、文化等新闻的资讯杂志类节目,它以“以同煤的视角观察中国和世界”为节目口号,把24小时全球资讯作为编辑报道目标,其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充分利用公共信息资源,通过过滤、梳理、整合,把纷繁的新闻资讯以快餐形式有针对性地定向集中呈现,不仅延伸了企业媒体报道视野,而且加强了信息的服务功能。《同煤十二》以热点新闻为主题,用追踪调查的方式,印证事实。《和谐同煤》突出展示和谐理念与和谐美好的生活、工作状态。《同煤人》体现个人智慧和情操,强调品格和道德的力量及创造出的物质和精神财富,力求挖掘出不同人物的人生经历、动人的情感故事、跌宕的心路历程。

四、新闻频道的整体编排策略

观众的收视习惯,因受年龄、职业、性别、受教育程度、季节等方面的影响而存在较大差异。但总体上看,每一种群体又有一些大致相同的收视行为。

收视调查分析表明,观众收视兴趣具有持续性,体现在观众的构成中,就是所谓目标受众对关联内容有持续收看行为,这也是我们创办新闻频道的因素之一。这种策略在各大电视台频道编排中被广泛采用。

收视调查的事实证明,同类型栏目的聚合能够形成目标人群的收视惯性。因此,大板块编排是普遍认可的方式。同煤新闻频道就采用这种“版块优化策略”,以期培养受众的收视惯性。在晚7点到10点间,把《同煤新闻》等六个新闻类型节目纵向编排在一起,力求把传统黄金时段形成的目标受众基数,一直延续到非黄金时段。把受众逐步引入晚10点开始的“专题类”深度场域中,培养起忠诚性受众。在节目编排中,注重节目时段的观众定位与实际观众在收视兴趣和收视习惯上的契合,加强前后节目的关联度编排,使之产生相互铺垫、借势、递进、延伸的作用和持续收视效果,使受众形成一定的内容依靠性。

随着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对一些目标观众来说,晚7点到10点已不完全是收看电视节目的黄金时间,收看时间有整体延后的趋势。为了最大限度占领高端受众,我们在晚9点半点到11点半,对当日新闻栏目采取有针对性地打包编排“连环重播策略”,大时段安排与受众对口的新闻资讯类节目,让观众锁定新闻频道,在一个半小时里就可以把从企业、到行业、再到全国、世界的资讯“一网打尽”,满足特定受众的需求。

同煤新闻频道编排的另一个特点是周期性和定时性,也就是大部分节目实现了“带状播出”,即从周一到周日每天的同一时段安排相同的节目,一方面提高节目影响力,吸引观众;另一方面有利于观众记住播出时间,便于形成与节目的“约会意识”,容易培养起忠诚度,这是强势媒体追求的编排理想。同煤新闻频道,除了每晚的专题类栏目采取棋盘式编排外,其余十几个节目从周一到周日都是打通的,建立起了相对稳定的收视群体。从2012年以来的两次收视调查结果看,同煤新闻频道各档节目的收视率基本稳定。

五、结语

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 篇4

一、《看东岸》节目分析

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 中央电视台4套中文国际频道的《海峡两岸》就给关心海峡局势的观众朋友架设了一座了解宝岛台湾资讯的桥梁。作为中央电视台惟一的一档涉台时事新闻评论栏目, 栏目一开始就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好评。每天30分钟的节目, “热点扫描”和“热点透视”两个版块。“热点扫描”为观众全景描述发生的台海新闻, 对突发事件进行及时的聚焦报道。“热点透视”则是邀请两岸顶尖的专家学者, 实时点评两岸关系和台海局势的风云变化。可以说, 节目的及时性和权威性, 都做得十分到位。

进入21世纪, 随着海峡两岸的关系越来越缓和, 观众对台海局势的关注也与日俱增。为了顺应这个趋势, 不少地方电视台也开始筹办自己的涉台新闻节目。创办初期, 可以说, 几乎都是以《海峡两岸》当做范本来学习、研究的。毕竟, 老牌栏目的权威性就是一种标杆, 后来者要想在这个领域占据一席之地, 必须向前辈致敬。2006年, 福建电视新闻频道也在自己的晚间黄金时段, 专门辟出30分钟, 开办了一档涉台新闻节目, 名字起得响亮豪气———《看东岸》。

“看东岸”, 看什么?怎么看?都是摆在节目制作人员面前的问题。是跟着老大哥的路走, 还是动动脑筋走出自己的新路来呢?相信不少地方涉台新闻栏目在创办初期都有这样的思考。于是, 面对《海峡两岸》在评论上的绝对优势, 《看东岸》不得不出招———采取“民生化”策略, 不要在别人的优势项目上, 盲目跟风、硬碰硬, 而是巧妙地避开, 做自己擅长的。孕育《看东岸》的福建电视新闻频道本身就是以“民生新闻”起家, 并且打响名号的电视媒体。“民生”的血统, 一脉相承, 自然也要传承到《看东岸》这个新生儿身上。为了凸显《看东岸》的民生“气质”, 《看东岸》除了关注岛内的时政热点之外, 也将报道的重心放在了岛内社会万象的报道, 经济、文化、生活等民生的鲜活的新闻, 要带给观众不一样的台湾社会全景。

二、《看东岸》节目的“民生化”———《海峡两岸》和《看东岸》的对比分析

下面, 我们就针对《海峡两岸》和《看东岸》这两档涉台新闻节目进行比较分析, 探讨涉台地方新闻节目制作的方向和出路。

(一) 节目格局不同

《海峡两岸》来自中央媒体, 有能力调动比较广阔的节目制作资源, 尤其是顶尖的两岸问题专家。面向的观众是两岸乃至全世界的观众, 这样要求节目要具有权威性和大格局。

《看东岸》来自地方, 所处的福建省, 与宝岛台湾仅仅一水之隔, 有着深厚的地缘关系, 两地民众不论在语言文化还是生活习俗方面, 都有着非常多的共同点。随着这些年来两岸交流的日益频繁, 两地民众对彼此的生活状态都十分关注。既然《看东岸》的收视群仅仅是本省的观众, 就要带领福建的电视观众多多了解台湾民众当下的生活, 这决定了节目应该更多着眼于对东岸老百姓生活状态的报道。

(二) 节目形态不同

《海峡两岸》定位为“时事新闻评论”节目, 虽然每天都分为“热点扫描” (时事新闻) 和“热点透视” (评论) 两个版块, 不过, 两者的分量, 明显不同———“评论”多过“时事新闻”, 占据很大的比重。值得一提的是, “热点透视”中嘉宾们评论的深度和广度都极具水准。再来看看“热点扫描”的部分, 《海峡两岸》的报道也比较偏重于时政和突发事件方面, 对经济、文化、民俗、民众生活方面的报道可以说比较少。总之, 《海峡两岸》在节目形态上, 更侧重于新闻评论, 这一点显而易见, 这多少与《海峡两岸》试图竭力稳固它评论权威性的形象有关。《看东岸》则定位为“台湾新闻”节目, 集锦台湾新闻, 让观众近距离了解台湾正在发生的事件, 大到政治、经济, 小到民生百态、八卦趣闻, 无所不包。《看东岸》的节目形态主要以客观事实的报道, 也就是以新闻报道为主, 适度点评为辅。制作“原汁原味”的台湾新闻, 算得上是《看东岸》栏目的一大特色。在新闻播报的过程中, 主持人会针对新闻做适时适度、短小精悍的点评。当然, 不可避免的是, 这样的点评, 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所欠缺。为了弥补这个缺陷, 《看东岸》在周末的节目, 适当增加嘉宾的深度点评, 时间控制在3分钟左右, 对新闻事件进行深度解读。可以说, 《看东岸》是以新闻为主, 以评论为辅的涉台新闻节目。

(三) 节目风格不同

《海峡两岸》整体风格稳重大气, 新闻多数为比较“硬”的政策性新闻, 权威感十足。主持人播报的风格也比较端庄沉稳, 中规中矩, 亲和力略显不足。

《看东岸》整体节目的风格则是活泼亲民, 新闻多为较“软”的社会新闻。即使是时政的新闻, 《看东岸》也会采取更加民生化的手段报道, 比如, 2006年, 岛内刮起一阵倒扁风潮, 《看东岸》的报道就更加着重于具有现场感的细节报道。另外, 主持人的播报风格, 也因为播报的是“有细节有故事”的新闻, 而显得更加具有亲和力。

(四) 节目信息量大小不同

单就新闻条数而言, 《海峡两岸》扣除广告 (2分钟左右) , “热点扫描”每天播出的新闻条数大概就是4到5条。

而《看东岸》扣除广告 (6分钟左右) , 每天播出的新闻条数可以达到15条。

因此, 与《海峡两岸》相比, 《看东岸》的新闻信息量要大许多, 更多的信息量, 能够满足电视观众对台湾资讯的需求。

(五) 对同期声的重视程度不同

《海峡两岸》播报的时事新闻, 常常偏重于用“解说陈述事实”, 现场同期声的运用比较少。这样就会造成新闻的现场感就被大大削弱, 新闻的可看性也就因此大打折扣。这可以说是《海峡两岸》的一大软肋。

反观《看东岸》在报道新闻时, 对同期声则是高度重视并且大量运用, 从而让新闻更加生动鲜活, 也让观众看得津津有味。《看东岸》还曾经在周末的节目中, 固定推出《东岸酷人酷语》小版块, 集锦一周新闻中令人印象深刻的新闻当事人的同期声。

三、地方涉台新闻节目的“民生化”策略

经过分析, 不难看出, 《海峡两岸》在权威评论上固然拥有明显的优势, 但是在台湾社会民生新闻以及“民生化”播报方面也存在明显的劣势。地方涉台新闻栏目要想在这一领域立足, 就只有避开《海峡两岸》的强项, 从它的弱项着手。虽然, 在评论上, 《看东岸》难以与中央台《海峡两岸》抗衡, 但是, 《看东岸》像田忌赛马一样, 拿出自己擅长的“民生化”策略, 用生动鲜活、有故事的台湾新闻, 吸引观众, 做到扬长避短, 出奇制胜。这样, 也就不难理解, 为什么许多福建的观众看完《海峡两岸》, 还能守着电视机继续“看东岸”了。

下面, 笔者就地方涉台新闻节目, 在实际工作中, 要如何实施“民生化”策略, 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一) 在实际工作中, 地方涉台新闻节目要做到“民生化”, 首先在选材上要更加“民生化”, 视野要更加广阔, 除了时政新闻热点外, 要多关注关乎台湾百姓生存状态的社会新闻, 从经济、文化、生活等方面, 多角度全方位地做真正的全景式报道, 为观众呈现一个多元的台湾社会万象。多选取一些软性的消息资讯, 也能凸显“民生化”。

(二) 在报道手法上, “民生化”策略的运用也很重要。民生新闻讲究故事性、同期声的运用、细节的突出、以及节奏感的体现。在制作台湾新闻时, 要将这些“民生化”手法充分运用。

1. 做“有故事”的台湾新闻

新闻故事化, 是民生新闻的一大特点。大家都爱听故事, 将一条新闻, 用故事化的讲述手法, 娓娓道来, 比起平淡的陈述和概括, 要动听许多。对一些政策性的台湾新闻, 如果能落实到某个人身上, 通过这个人的这个故事, 以点带面, 就能够很好地实现“新闻故事化”。

2. 做“有细节”的台湾新闻

有细节, 新闻才会生动, 没有细节, 民生新闻也就失去了吸引人的魅力所在。强调突出具体的细节, 能够更好地传达一条新闻的内涵与外延。值得一提的是, 新闻画面中“特写镜头”与“核心镜头”的运用, 是强化“细节”的重要帮手。

3. 做“有同期声”的台湾新闻

同期声是一条新闻真实性的最有力证据, 它的出现比单纯的新闻画面, 来得更有说服力。这里面充斥着最直接的情绪表达和符号, 能够带给观众最强烈的冲击。有些同期声还拥有戏剧般的张力, 能营造冲突感, 引来看客。

4. 做“有节奏”的台湾新闻

民生新闻报道上的节奏感, 是意思表达层层推进, 是情绪铺陈环环相扣, 是观众兴奋点的准确掌握。有节奏感的新闻, 拒绝拖泥带水, 不会让观众感到片刻无聊。

(三) 在节目编排上, “民生化”策略也能发挥作用。如果某一天发生在台湾岛内的时政新闻平淡无奇、乏善可陈, 而社会新闻却刚好很有看头, 那么在节目编排上, 完全可以打破以时政新闻为优先的编排考虑, 可以将好看的社会新闻往前放, 吸引观众的注意。另外, 在岛内发生重大离奇案件时, 也可以打破以时政新闻为优先的编排考虑, 而将这些重大案件的报道, 集中往前编排。比如, 2014年5月发生的震惊岛内的台北捷运喋血案, 就曾连续一周占据当天节目的“头版地位”。

(四) 在主持人播报上, 也要讲究“民生化”策略。对两岸文化语言的差异, 应该多做解释, 并且多用通俗易懂的生活化语言来播报, 让观众觉得亲切可信。

经过长期的工作检验, 只要在“民生化”策略上下足功夫, 在自己的强项上卯足了劲, 节目就会给观众呈现出别样的特色, 牢牢抓住观众的眼球。

事实证明, 这种“民生化”策略, 并不是你死我活的竞争策略, 而是一种互补性策略。聪明的地方台要成为中央台的“最佳拍档”, 在“民生化”方面下足功夫, 既能脱颖而出, 又能与中央台形成很好的“互补”, 和谐共生。

四、结语

面对中央台老牌涉台新闻节目《海峡两岸》的权威与强势, 地方台涉台新闻栏目大可不必心里发慌, 可以分析别人的优劣, 再从自身条件出发, 看看自己擅长什么, 从而想出对策。《看东岸》的“民生化”策略, 不失为其中一种可行的方向, 使节目对《海峡两岸》起到互补的作用, 让观众觉得很有看头, 想看爱看, 这样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

摘要:自20世纪90年代中期起, 中央电视台4套中文国际频道的《海峡两岸》为观众架设了一座了解宝岛台湾的资讯桥梁, 节目以权威评论见长, 深受好评。进入21世纪, 随着海峡两岸的关系趋缓, 观众也越来越关注台湾新闻, 不少地方电视台也开始筹办自己的涉台新闻节目。2006年, 福建电视新闻频道也创立一档涉台新闻栏目《看东岸》。面对老牌涉台新闻节目《海峡两岸》的权威和强势, 《看东岸》经过分析判断, 再从自身条件出发, 采取“民生化”策略, 最终在涉台新闻的收视领域成功分得一杯羹。“民生化”策略, 不失为地方涉台新闻节目抢夺收视率的一个可供借鉴的经验。

关键词:地方涉台新闻节目,“民生化”策略,《看东岸》

参考文献

[1] .陈支平.海峡两岸文化与传播研究[M].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 2005:1.

[2] .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7.

视台新闻频道总监事迹 篇5

——记xx电视台新闻频道总监xxx

“责任重于山,导向金不换”。从成为一名一线记者,到担任部门负责人,从业13年来,xx电视台新闻频道副总监xxx始终铭记作为一名党的宣传工作者的使命与重任,以强烈的事业心高度的责任感投身到新闻事业中,努力学习实践和宣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立足本职岗位,牢牢把把握正确的~导向,锐意进取,开拓创新,无私奉献,采编了大量有价值、有影响的新闻作品,并参与创办了《xxx》,《xxx》、《xxx》、《xxx》等一批品牌栏目和节目,成为xx广播电视宣传系统的排头兵。

一、讲政治,做“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忠实实践者

政治素质是新闻记者首要的素质。从1992年成为原xxx电视台一名一线记者开始,xxx坚持在日常的新闻工作中不断加强自己的政治素质。肯于向老记者学习,向理论丰富的同志学习,继承和发扬党的新闻工作优良传统,按照建设一支“政治强、业务精、纪律严、作风正”的新闻队伍的要求,在点滴的工作中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力争成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有操守和敬业精神的新闻工作者。10多年来,xxx都能以高度地责任感和如履行薄冰的心志认真对待,确保~宣传导向正确、客观公正。

新闻记者是一个敏感而特殊的行业。10多年作为一名一线记者的历练,不断加强自己的政治修养已锉成为他一种自觉的行为。特别是开展“三讲”、“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学教和宣传系统“三项教育”期间,xxx更是做到学习、学习、再学习,深入、深入、再深入,并在工作中加以实践,由于工作突出xxx多次受到各级表彰、~年,他被评为“全市思想宣传工作先进个人”。

二、创精品、牢牢把握正确的~导向

在日常的新闻宣传工作中,xxx能牢固树立政治意识,大局意识,责任意识,坚持正确的~导向,坚持服务市委、市政府的中心工作,多出精品。

服务大局,唱向主旋律。市委、市政府作出“xxxx”战略决定以来,xx电视台新闻频道迅速成立了宣传专班,并开设了《xx大决择》、《工业兴xx》等专栏,作为专栏的策划和实施者之一,xxx和同事们一道投入到这场宣传战役中,制作了大量高质量的新闻,突出报道了全市上下抓住机遇,整顿经济环境,招商引资以及工业新区建设的多种新举措,一批内容丰富,开掘有浓度的报道极大地凝聚了人心,鼓舞了士气。~年,~年,xxx作为唯一随团记者参加香港招商活动,由于记者所有的采访、摄像、写稿、编辑工作都全部由他承担,而且代表团在香港每一天的活动都必须当天通过网络传到xx播发,10多天的采访中,xxx都处于超负荷的工作状态,每天工作时间都在12个小时以上,正是这种扎实的工作作风,确何了每天的新闻及时播发,同时,他还积极联系凤凰卫视、大公报等香港媒体报道xx代表团的招商活动,扩大了xx的影响力。两次赴港,他都没有时间参观香港的旅游景点和购物。由于工作成绩显绩,得到了市领导的高度评价。

~年非典期间,4月24日到5月3日xxx暂停《xxx》栏目,开辟了直播节目《抗击非典特别报道》。作为负责人之一xxx把重要精力都放在节目的策划和采编上,邀请嘉宾、收集防非知识,建立直播平台,处理热线电话,深入防非一线采访,连续半个月的作战,xxx整整廋掉了10斤。这两档节目的收视率也是一再攀升,受到了市民的热烈欢迎,为xx取得防治非典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

~年,市委市政府提出大力整治城市环境的号召。为提高宣传效果,xxx在率队制作完成系列报道 《追问xx环境》后,又远赴湖南常德,多方联系常德电视台、建设局、城管局等部门,挖掘他们开展城市治理的经验,三天的时间制作出了学习特别报道《常德启示》,为xx大力整治城市环境,提供了思想和经验,取得了很好的宣传效果。

服务群众,注重人文关怀。把镜头对准社会弱势群体,为老百姓办实事。在工作中,xxx坚持做到“三贴近”,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在对重要选题进行专题和系列报道的同时,把镜头向下,关注老百姓关心的问题,在工作中对群众注入更多的人文关怀。

在xx的大型爱心行动――关注患者脊柱侧弯术的花季少女xx的宣传活动,爱的支点策划宣传活动中,xxx在认真做好节目的同时,积极联系相关单位开展爱心捐助,联系医院进行手术,联系学校免费接纳xx上学,让一个在死亡边缘挣扎的少女获得了生存的保障和成长的空间。

中考、高考是全社会关注的热门话题,很多学生和家长都希望能通过媒体了解更多的信息。从~年6月12号到8月20号两个多月的时间,xxx负责开辟了直播互动节目,《高考大搜寻》和《中考进行时》栏目,实行每日直播,时长50分钟的节目,xxx几乎有一个月的时间天天中午呆在演播厅内,策划方案,选择话题,邀请嘉宾,共63期节目,受到了广大家长和学生的青睐,也在该时段造了新的收视高潮。

作为新闻频道的分管突发事件的副总监,xxx的手机号码135xxxxxxxx也是新闻热线,高峰期,xxx一天至少要接100个以上的电话,无论是白天,还是晚上,对群众反映的问题,xxx总是认真对待,具有新闻价值的安排记者采访,不能解决的,耐心向老百姓解决,这种每天电话响不停的状况从~年一直持续到现在,xxx毫无怨言,他总是说:“既然是热线嘛,当然是越热越好,这说明老百姓还记得我们,还需要我们。”

三、勤创新 努力提高新闻宣传质量

“我们不仅要有采访、写作的基本技能,重要是研究受众,不断完善自己的新闻价值体系来促进自己的新闻工作。”这是xxx在对~年刚刚招聘到《xxxx》栏目的一批记者提出的要求,同时,这也是他一贯追求的目标,在新闻报道工作中,他主要坚持创新宣传的形成,提高新闻的质量,尽可能对实现新闻传播效果的最大化。

在xx纺织行业陷入低谷,又面临入世的机遇和持久战的2000年,xxx鉴借自己多年跑工业战略的经验,敏锐地捕捉到xx纺织行业发展的即将升温,历时一周时间,制作了深度报道《苦菜花何时变成摇钱树》,采取对比调查、现场评论,专家分析等形式,运用图表、评论等电视

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 篇6

面对当今电视频道的“空间战”和“地面战”, 专业频道该如何生存、发展、壮大?笔者以为, “品牌化运营”才是电视专业频道唯一的突围之道、成功之道。

一、频道的品牌化运营

(一) 品牌

从电视受众的角度看, 品牌是观众心目中的固定化和标识化, 是一种共同的认知, 是在长期的观赏中积累的一种“集体无意识”, 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号召力。从市场营销角度看, 品牌既是无形资产的载体, 也是提高收视率和广告收入的骨干;从文化传播的角度看, 品牌是品位、特色、信誉的文化象征。品牌的基因是文化。“相信品牌的力量”的广告营销理念是在战略思路上的一个重大转变, 即由过去的频道专业化转变为现在的频道品牌化。这是一个信号、一个观念全面市场化的信号, 意味着电视媒介品牌营销时代的到来、“频道品牌化”的实现。

(二) 品牌化运营

中国的市场生机勃勃、活力四射。随着各种品牌的崛起, 市场经济竞争进入更多端的“品牌战”阶段。品牌决胜市场。如何把握市场特点, 打造强势品牌已成为电视人最为关注的问题。建立“频道品牌化”之后, 其有效运营尤为重要。资源是电视参与市场竞争的法宝, 专业频道的品牌建立、资源整合无疑是关键所在, 也是专业频道寻求差异化生存路线的独有优势所在。经济专业频道最大的资源是“经济”定位, 一切与“经济”有关联的资源都属于频道的范畴, 经过“品牌化运营”, 整合资源、浓缩提升后, 以活动、节目为载体加以传播、营销。几年来,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经济生活频道通过品牌战略、精品战略、营销战略的有效实施, 实现了从无到有、由小变大、由弱变强的战略性转变, 创造性地提出“民生经济”、“老板经济”、“美丽经济”、“旅游经济”等概念, 从战略思考到战术实施, 应运而生了一系列品牌活动和栏目, 成为频道品牌的标志性特色。

1、打造品牌栏目, 凸显频道特征

任何专业化频道都必须有自己的品牌栏目, 实现“三高”, 即高知名度、高收看频次和高欣赏指数。电视专业频道要想获得成功, 最重要的策略之一就是通过品牌栏目来建立观众的频道忠诚度, 使观众建立约会意识并在固定时间锁定频道观看节目。从市场营销学角度看, 品牌本身就是无形资产, 市场上的“品牌”是企业的生命。那么, 把这个理论搬到专业频道探讨上, 品牌栏目就是专业频道的生命, 是带动频道收视率、吸引观众并增加广告收入的主力军。品牌栏目是电视台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智力长期投入的成果, 因此, 品牌栏目对于受众具有强大的感染力、影响力和吸引力。它是观众在长期电视接受过程中形成的一种“集体无意识”———通过品牌栏目的辐射效应, 受众即使不看台标只看节目或只听配音, 也可以很快识别出这一频道。

2004年5月1日,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电视经济生活频道倾力打造了民生经济新闻栏目《热线777》。该栏目以民生热线为渠道, 关注民生、报道民生, 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 一时间“七天、七点、七频道”和“热线777, 热心帮你忙”的栏目口号深入人心。栏目聚集了十分旺盛的人气, 收视率稳步上升, 每天打进栏目的热线电话就有上百个, 观众反响强烈。栏目由此跻身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八大品牌栏目之列, 并在2006年获得中广协会全国经济类栏目评比一等奖。著名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曾给予高度评价:“《热线777》已经成为中国民生新闻的一个品牌, 希望这‘三把锄头’能够挖出更多、更好的新闻, 挖出大家心底的良知, 挖出社会价值和更好的未来。”从《热线777》栏目的成功运作来看, 品牌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2、做强品牌活动, 形成频道辐射效应

“节目为王, 活动为先”。一个频道在办好龙头栏目的同时, 举办一项或几项响当当的品牌活动, 将给频道带来巨大的影响力。良好的频道形象的建立要经过较长时间的积累, 然而, 这种形象一旦形成, 就会以其独特而深刻的感染力在观众和频道之间建立起较稳定的联系。品牌活动的存在意义就在于它可以不断地以频道的特质去刺激受众的感观, 当受众习惯这种刺激时, 频道的辐射效应就呈现出来了。

“福建经济年度杰出人物评选”活动通过对一个个创造财富的人物故事的荧屏再现, 展现了福建经济的发展、海西蓝图的构建。从2001年至今, “福建经济年度杰出人物评选”已成功举办七届, 参评的企业家、经济学者越来越“重量级”, 颁奖典礼越来越隆重, 此项活动的层次也由一个评选活动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六大品牌活动之一) 上升为带有象征意义的福建经济界盛事。而以“美丽经济”享誉八闽的“CCTV模特电视大赛 (福建赛区) ”和“海峡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的影响力也远远超出了福建的省界。两大赛事面向全国, 五湖四海的选手赴闽参赛, 不论是否晋级, 他们的参与都把“福建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这块牌子带出去, 辐射全国各地, 为频道的多渠道战略发展埋下了伏笔、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3、贯彻营销理念, 实现“社会效益”、“经济效益”双丰收

电视专业频道营销是世界电视业发展的必然趋势。资料表明, 美国目前拥有多达150个有线网系, 一个家庭最多可以接收到包括科幻频道、传记频道、卡通频道等在内350个频道的节目。尤其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 世界电视专业化的趋势更是有增无减。

因此, 在电视专业频道竞争日趋白热化的今天, 要想突围并获得最终胜利, 不能仅仅停留在眼球的争夺上, 更关键的是如何把收视率的上升转化为实质性的经济效益。而这种转化既要社会效益, 又要考虑经济效益。从营销的角度来看, 一方面既要奉行“受众、广告主需求至上, 传播效果至上”的理念, 使经济信息“有用可行动, 有效可到达”, 为受众投资理财提供“风向标”, 另一方面又要创造出广告客户愿意投放广告的效益点。

有关资料显示, 亚洲电视市场上处于前十位的频道 (收视市场份额与欣赏指数综合考察) 大多是专业频道, 如HBO (美国家庭影院频道) 、Star Movie (香港卫视电影频道) 、Discove ry (探索频道) 、MTV (音乐频道) 、CNN国际新闻频道、ESPN (体育娱乐频道) 、TNT/CN (卡通频道) 等等。而国外与境外的这些专业化频道都十分注重频道的整体营销, 注重把自己频道独特的定位、独特的风格、独特的栏目、甚至独特的活动当作一种产品来营销。

几年来, 经济生活频道在品牌化运营方面做了有益的尝试。在2005福建经济年度杰出人物评选活动中, 50进20的“PK”环节, 频道首次引入公众投票的形式。由于活动已形成相当的影响力, 在不到半个月的时间里, 就收到了近200万条的投票短信, 创下了省内同类评选活动手机短信支持率最高的纪录, 焕发出营销理念的旺盛生命力。而在举办“CCTV模特电视大赛 (福建赛区) ”和“海峡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时, 频道也充分利用冠名赞助的方式, 与知名企业合作, 两大赛事最高市场盈利率高达67.3%。

二、关于专业频道品牌运营的思考

从纸质媒体的营销角度来看, 传统的依靠发行盈利的“一次营销”模式逐渐被淘汰, 降低发行价格, 提高广告版面价值的“二次营销”模式正被绝大多数纸质媒体所采用。“他山之石, 可以攻玉”。电视专业频道完全可借鉴纸质媒体的这一做法, 开拓新的盈利模式。

(一) 从单一的广告模式向多种经营模式转变

电视专业频道传统的经营模式就是提升收视率, 吸引更多的广告商投放广告, 增加频道经营收入。如今, 电视专业频道在卫星电视、数字电视的挤压下争抢仅有的市场“蛋糕”, 显然是供不应求的, 如果广告盈利模式一成不变, 要想突破重围, 难度很大。反观着实火爆了一把和猛赚了一把的湖南卫视, 我们不难发现, 像“超女”、“快男”这样的赛事, 除了原有的广告投放外, 湖南卫视还很注重比赛之后的经济点, 比如成立专门的演艺公司, 招聘比赛遴选出来的选手加盟, 然后让这些选手开展商业演出, 获得额外的演出收益。没有上星的电视专业频道也完全可以开发这方面的资源, 以弥补先天不足。

反观发达国家媒体经营的经验, 国外电视台除广告收入外, 主要依靠上下游产品与节目销售甚至依靠专利产品来扩大营销范围。这就启发我们:专业频道应实行立体化营销, 除继续增加广告收入外, 还必须开拓新的经营模式或利用专业频道的独特优势逐步形成产业, 如美国国家地理频道和探索频道的许多节目都被制成音影制品销售到世界各国, 少儿频道更是可以和玩具制造业结合起来经营, 等等。

笔者设想, 福建经济生活频道每年都与央视二套联办模特大赛, 今后也可以由“CCTV模特电视大赛”衍生出下游的产业链———借助模特资源, 与服装城、服装企业挂钩, 把参赛选手这一资源充分盘活, 全方位、系统地培养选手, 为社会输送职业模特、礼仪小姐, 开办模特礼仪公司等。再者, 可让在“海峡旅游形象大使”评选活动中评选出来的“海峡旅游形象大使”与旅游景点和旅行社签约, 使之成为经济生活频道的重要经济增长点。

(二) 从单一的传播渠道向多个传播渠道转变

电视专业频道最大的限制就是无法上星, 观众只能在其所在省份收视。即使频道主办的活动是全国性的, 也只有在省内产生溯及力, 无法在省外造成影响。地域的限制极大地阻碍了电视专业频道的进一步发展。如何才能把电视专业频道的触角伸到省外呢?电视专业频道不妨走“协作体”之路。

协作体实质上是一种力量的联合, 专业频道没有上星, 跟上星频道相比, 是弱势。一根筷子易被折断, 但是一捆筷子就折不断了。专业频道之间的节目交换实现了全国专业频道之间的资源共享, 成倍地扩大了信息资源, 从而告别了在地方孤军奋战的局面。

目前, 经中广协会的组织, 包括福建电视台经济生活频道在内的全国电视经济专业频道多次举办交流会, 品牌节目得到交流互换, 实现了“地面专业频道在省外落地”, 达到了上星台的辐射效应。

(三) 从单一的制作节目向多向制作模式并存转变

以往电视专业频道的节目多以自办栏目制作为主。然而, 纵观全球电视行业, 制播分离将会是一个潮流。此外, 除了实力雄厚的中央电视台外, 专业频道走的都是低成本运作的路子。在自办节目经费有限的情况下, 搞遍地开花只能是粗制滥造。因此, 以自办品牌栏目和联办精品节目及引进优质节目并存的形式, 既可以节省制作成本, 把有限的资金投入到重点品牌栏目 (节目) 中, 又可以扩大外延, 借力发力, 使频道品牌化更为凸显、品牌化运营模式和影响更加拓展和扩大。实践证明, 这是实现频道品牌化运作极其必要、行之有效的好方法。

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 篇7

1 节目内容和形式的有机结合

对于杂志类电视新闻节目来说, 独特的样式是节目取胜的关键。2012年江苏卫视全新的新闻杂志类节目《新闻眼》开播。节目包含了资讯解读、深度解析、真情故事等各方面的内容。通过选取吸纳网络、社交平台等多种不同媒介的新鲜资讯, 结合微信、微博等客户端, 将新闻的时效性和互动性大大提高, 一经播出就获得了广泛的好评。

从节目定位来说, 《新闻眼》节目的口号是“看天下, 知冷暖”, 虽然杂糅了专题类节目、谈话类节目多样的特点, 内容涵盖重大题材报道、图片报道、深度报道等等, 但着力突出“温暖”的概念, 满含温情地多角度表达新闻观点, 首先考虑江苏当地群众的观看需求, 再延伸至全国, 甚至将世界重大要闻也加入其中, 辐射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处理“公共与新闻”的关系的过程中, 《新闻眼》总结出一套公共新闻的选取编辑规律, 视角主要以平民视角进行切入, 以小见大, 关注社会生活, 以情理打动观众。而现如今政府的执政理念的传播和社会责任论的导向要求新闻传播要进行必要的舆论导向, 《新闻眼》在满足信息需要同时, 在精神文化和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宣传方面做足了功夫。

2 包装形式的独特创新与对比

《新闻眼》栏目中, 独具亮点的包装特色是演播室采用了虚拟3D特效技术, 节目组重金邀请了顶尖维斯团队加入, 斥资百万进行演播室虚实结合互动播报, 通过加入大量的电脑特技, 在主持人进行播报过程中使新闻内容非常直观地展现在观众面前, 视觉效果远高于同类型其他地方电视台的新闻杂志类节目, 可谓一大创新。同时在节目中包含了直播连线、电话采访、数据分析、3D动画技术使得节目的形式内容上相得益彰。

以“东方之星沉船事件”报道为例, 在30分钟的播报中, 近18分钟为该事件的系列报道。

在报道中通过可视的虚拟演播室可以清楚的让观众了解“东方之星”号沉船救援的现场模拟情况以及水下救援情况, 从而弥补了现场恶劣条件无法采集有效镜头的不足。同时报道中结合了现场新闻报道、记者连线、3D特效还原事故现场等手段, 使得沉船事件的来龙去脉以及现场救援情况得到良好的还原, 可视化多维度多屏幕的综合专题报道使得节目更有可视性, 提高受众收看节目的兴趣。

而虚拟演播室以及多屏互动的节目形态事实上是借鉴于国外媒体的实践, 在央视《新闻联播》改版后的部分报道中也有所体现, 通过对比发现, 江苏公共新闻频道的虚拟演播室等新样态节目包装还存在着一些不足。

首先, 从景别的选择上看, 主持人全景的景别更有利于360度与虚拟演播室的虚拟设计进行互动, 而《新闻眼》中景的设置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持人的移动空间。其次主持人在虚拟演播室进行播报时, 缺乏与虚拟情境的交流感, 使得一些良好的三维设计缺失了应有的立体效果, 在与观众的互动性上也有待加强。

3 节目主持人独具个性

杂志类节目主持人要求具备极高的综合素质和应变能力, 在演播室的机位迅速切换和场景转移过程中能够从容不迫, 同时在不同类型的报道中能够拿出个人独到的观点进行适时评论。

《新闻眼》的节目主持人金思辰活泼幽默、多才多艺、形象亲和, 在某些报道中甚至可以利用演唱、说唱等形式丰富评述事件的内容, 颠覆了主持人严肃的刻板印象, 在突发灾难报道面前又能够及时调整状态, 将认真严谨的态度展现给观众。观众给他的评价是“有时仗义、有时幽默、有时温情、有时凛然肃穆, 经过他的主持, 新闻有了温度, 更加富有人情味。”

摘要:公共新闻频道是重要的综合性新闻服务窗口, 新闻立台的理念使电视新闻节目不断改革创新, 取得丰硕成果。本文以江苏公共新闻频道为例, 试图通过数据统计、抽样调查、图表结合, 从节目的编排、类型特点、节目样式的创新、主持人的特色等, 对频道电视新闻节目的特点进行探究, 更好地为地方性电视新闻频道研究提供思路。

关键词:公共新闻频道,电视新闻节目,江苏

参考文献

[1]陈林康.试析江苏新闻公共频道的转型[J].电视研究, 2011, 10:53-55.

[2]白京京.构建新媒介生态下的电视新闻传播格局——以东方卫视为例[J].新闻世界, 2013, 8:52-53.

[3]杨明品.省级卫视新闻宣传:挑战与对策——兼论江苏卫视新闻宣传创新[J].现代传播 (中国传媒大学学报) , 2007, 6:73-75.

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 篇8

说到包装, 一般意义是指对产品进行包装而言的, 之所以将它用到电视上, 是因为产品的包装和电视的包装有共同之处。它是对电视节目、频道甚至是电视台的整体形象进行一种外在形式要素的规范和强化。这些外在的形式要素包括声音 (语言、音响、音乐、音效等) 、图像 (固定画面、活动画面、动画) 、颜色等。在我国, 20世纪九十年代初有了片头制作可以说就有了电视包装, 到今天已经走过近二十年的时间。电视包装真正专业化是1996年, 这个时期中国出现了一批专业电视包装机构。但是我们今天所说的电视包装已远非过去所认为的制作片头那么简单, 也不完全是那些眩目的视音频作品可以囊括。它应该是一个整体的概念, 是一个包含了“理念包装、行为包装、形象包装”三部分的大系统。理论上, 电视频道整体包装属于企业形象识别CIS (Corporate Identity Sys te m) , 两者有很大的相似性, 但作为电视媒体它也具有自身的特点。电视包装有整体性、统一性、规范性、延续性和人性化五个原则, 它服务于频道的品牌战略, 特别对于那些强调特色鲜明、专业性很强的电视频道, 更是具有重要作用。[1]

二、央视新闻频道的四版电视包装概述

2003年伊拉克战争爆发, 中东成为举世关注的焦点。中央电视台一改往日的报道风格, 在第一时间, 高密度、高效率地进行连续跟踪报道, 充分发挥电视传播优势, 综合各家媒体之长, 及时准确、声画并茂、全面深入、客观公正地报道伊拉克战争, 令人耳目一新, 得到一致的好评。正是在这种背景下, 中国中央电视台新闻频道于2003年5月1日试运行, 同年7月1日正式播出。我们观察新闻频道的多次改版, 试探讨分析专业电视频道的包装思路。[2]

(一) 创立初期:实用为主

新闻频道成立时的频道呼号从色彩构成、落幅定版和元素的运动方式等方面, 都可以明显看出草创时期的风格。频道包装采用蓝白色系为主基调, 这也是新闻类节目通用的配色模式。三维玻璃材质折射出“CCTV中央电视台”的字样, 由近及远旋转入屏, 辅以浑厚大气的音乐, 反映了频道创建初期力求稳妥的工作思路。这一组电视包装作品的使命在于打好频道创建的第一战, 树立品牌。就可看性而言只能算中规中矩, 谈不上多少个性化风格。作为包装案例而言本套作品并没有太多亮点,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全球地图元素, 这个泛滥于各类新闻节目中的包装元素, 第一次被广泛的使用于新闻频道整体包装的各个地方, 贯穿数次改版一直延续至今, 这体现了新闻频道立足全球视野的雄心壮志, 并为以后的品牌延续打下基础。

(二) 第一次改版:新尝试初露锋芒

2004年开始新闻频道就着手改版事宜, 整包于2005年陆续问世。相比初期作品, 在视觉效果上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令人耳目一新。毕竟草创的作品只是临时应景之用, 真正要让自己的品牌在众多频道中脱颖而出, 还需要独特的节目内容和形象包装。此时频道对包装的个性化需求日益明显, 我们仅从视觉效果上就能明显看出变化。在黑白的搭配中, 以鲜艳夺目的红色作为点睛之笔, 大气稳重又不失时尚。频道的定版标志也从原来平平无奇的三维金属字, 进化成充满设计感的平面字体, 字的排列变得错落有致。其中新闻的“新”字, 被巧妙的设计成英文“NEWS”的一部分, 其中字母“N”既是NEWS的开头, 又是“新”字右边的“斤”, 整体搭配充满灵动之气, 让人拍案叫绝。这次改版酝酿已久, 包装体系已比较完善。我们可以在宣传时段看到丰富多彩的频道标志演绎、频道理念宣传片, 以及完整的视觉包装系统。定版设计中的“NEWS”作为设计的灵魂, 同时充当着转场等多种功能。

(三) 第二次改版:新风格个性张扬

2006年6月, 开播三年的新闻频道再次全面改版, 频道对原有部分栏目进行了重新调整, 加强经济、体育、文化、娱乐等领域的报道, 在新闻风格上更轻松活泼。这次改版很大程度上是为了吸引更多年轻人的注意, 并建设性地提出了以直播为主的方针。

第二次包装体系的调整幅度甚至超过第一回。原先效果不错的黑白红搭配被彻底颠覆, 取而代之的是以明亮的橙黄色为主、黑色为辅的色彩搭配。在频道呼号宣传片中, 定版字体回归中央电视台统一设计的标志, 识别性更强, 容易让观众理解频道的归属和性质。标志中的圆球造型以日出时刻的地球为主体, 经过抽象归纳而成, 设计感、时尚感十足, 符合年轻一代的审美观。虽然舍弃原来效果不错的“NEWS”设计方案有些可惜, 但事实证明这种舍弃完全值得。原来采用的英文“NEWS”元素设计上的局限性较大, 不易进一步扩展演绎;而新的球形标志设计突出“点”的设计理念, 又和地球的概念遥相呼应, 具有很强的拓展空间, 对新闻频道的形象和品牌建设有极大的推动作用。

从图4中我们可以看到新版栏目内包装系统的实际应用情况, “橙色调、球形、地图元素”是本次包装设计的主要元素, 频道包装和栏目包装间的视觉过渡没有违和感, 字体选用和色彩搭配都显示了设计者的良苦用心。业界对本次形象变化普遍赞誉有加, 节目整体形态更趋时尚。改版之后的频道包装, 立足于频道的整体, 无论是频道标志、栏目片头、频道颜色以及背景音乐的使用都形成了一个完善的体系。还有诸如子弹打在球上、花朵生长、无数圆点聚合、乒乓球转动等标志演绎宣传片, 这些作品单独来看, 本身就具有很高的欣赏价值。第二次包装体系的变化, 体现了在频道专业理念方面的探索进一步深入, 也表明制作者对新闻频道独特个性有了比较深刻的理解, 总体来看这次改版让人印象深刻, 视觉效果明快清新, 系统完整, 个性张扬。如果说还有美中不足的地方, 那就是包装本身的风采有时候盖过了节目, 和频道整体内容的结合还有些生涩, 但破蛹化蝶的基础已经完备, 新的时代即将到来。

(四) 第三次改版:成熟的体系全新出发

2009年7月, 人们在如约收看新闻频道时, 惊奇地发现它以全新的视觉形象登场。与之前版本的包装相比显得低调, 个性不那么张扬。但是上一版包装中最重要的部分:标志造型和全球地图, 被继承了下来, 其它的一切被再次颠覆。主体色彩再次回归初始的蓝色, 但成片质感细腻精致, 制作技术精良, 音乐和节奏大气稳重, 显示出新闻频道与时俱进的大台风范。与新闻频道之前所有的包装有质的差别的是, 各时段栏目之间的界限消失了。不同时段的栏目实现了全部贯通, 栏目包装被统一到频道的包装上来, 真正实现了24小时的无缝接合。包装和节目内容融为一体, 不可分割。我们从图5和图6来看看新版的标志呼号和《朝闻天下》片头之间的视觉比较。[3]

我们看到栏目本身的个性消失了, 全天候的节目成为一个有机整体, 无论是频道ID, 还是栏目片头滚屏, 它们之间的区别并不明显。电视包装成为节目内容的一部分, 无法单独明确的剥离, 每一部分也不再能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节目内包装系统采用具有水晶质感的蓝白色搭配, 显得淡雅大方, 少数的重要区域用醒目的红色点缀, 字幕大小和位置的编排也煞费苦心, 让观众最大限度的得到最新信息。主持人使用同类型的演播厅背景, 区别仅仅是旁边的字幕提示。设计者让一切努力全部隐藏到了节目的背后, 既美观实用又不过分张扬, 可以说这已经是一种比较成熟的电视包装模式。

从央视新闻频道的四次包装变革案例中, 我们看到一个专业电视频道包装从建立到成熟的清晰脉络。

三、央视的包装经验对专业电视频道的启示

由央视新闻频道的改版我们可以看到, 制作者只有经过长期摸索和尝试, 才能理解和把握频道本身的内在精神气质, 完善品牌建设, 这个过程对于其他专业电视频道有一定的借鉴价值。

福建省广播影视集团公共频道是一个面向广大基层的专业电视频道, 内容涵盖社会民生、农时农事、影视娱乐等方面, 在八闽大地上有着广泛的受众群体, 也是笔者长期服务的媒体。伴随着草创阶段一直工作至今, 央视新闻频道整体包装工作所经历的阶段, 公共频道也同样经历过。区别在于:央视立足点高, 具有国际视野, 他们的包装作品大气精良, 投入不菲, 有多家国内知名的包装公司涉足其中, 这种阵容和投入让小型专业频道望尘莫及;而公共频道更贴近基层、贴近民生, 包装改版工作以自力更生为主, 公司制作为辅, 作品种类小巧而全面。在专业频道竞争日益激烈的现状下, 我们应当借鉴大台经验, 走有自我特色的包装道路。

由上图可以看出, 作为小型专业频道的公共频道, 其自我形象的设计也经历了草创阶段、初步个性化摸索阶段、具有独特个性阶段, 但是, 离无缝衔接、水乳交融的理想阶段还有相当的距离。小频道策划力量和制作力量的薄弱往往成为瓶颈, 制约了进一步发展的空间。随着互联网的兴起, 过去很难获得的国外媒体包装资料也进入我们的视野。国外电视媒体发展已非常成熟, 个性化、人性化的作品非常丰富, 像美食频道的包装, 非常具有个性和统一性, 但制作技术上却并不难, 只要想得到, 就能做得到。

所以提高包装从业人员的人文素质, 在形象策划上以智取胜、以巧见长, 避开大制作、大投入, 恐怕才是小型专业频道包装发展的正途。最终, 所形成完整独特的频道形象, 在笔者的想象中应该是这样的:色彩和版式舒适而精致, 但不喧宾夺主, 在观众没有意识到的情况下成完成提示的任务, 没有隔离感。频道形象宣传富有特色, LOGO演绎和公益广告常常让人眼睛一亮, 对其想法拍案叫绝。这种作品, 就是我们未来的目标。

随着技术的进步和经验的积累, 电视包装未来的发展方向必定是更加人文化、单纯化、个性化。世界知名媒体都有成熟的品牌形象, 这是我们作为后来者可以大胆借鉴的成功案例。值得一提的是日本NHK在包装上没有过多的投入, 完全是靠优质的内容也得到成功, 说明品牌建设并非只有一条路可走, 可以探索的空间依然很大。当今全国电视频道数量庞大, 如何在众多频道中脱颖而出?频道品牌的建设如何具有可持续性?这些都是作为电视包装从业人员应时常关注与思考的问题。

参考文献

[1]M.Lee.电视包装行业的一些基础知识[EB/OL].http://limao163.blog.163.com/blog/static/202793452007928112718540/.

[2]邓瑜, 吕正标.中国电视新闻频道的现状分析和影响前瞻[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rticle.php?id=1288.

云南电视台新闻综合频道演播系统 篇9

云南广播电视台新闻演播系统是数字与模拟相结合的系统, 由视频、音频、通话、监视等分系统构成, 系统外延到云南台播出中心。

一视频系统

视频系统有三个讯道、两个外接口。系统的核心设备是Sony DVS-2000C数字切换台, 系统中的所有视频信号必须送到这里, 经选择处理后才能录制和播出。该切换台为一级M/E结构, 最多输入16路 (数字/模拟分量输入可选) , 带有DSK下游键和键输入功能, 具有3路PGM节目输出接口, 同时, 配备了DME-3000数字特技机。切换台的周边设备包括数字特技机、摄像机、录像机、字幕机、矩阵、同步信号发生器、监视和监测设备等。

DVS-2000C数字切换台的输入信号分别来自三台摄像机, 一台DME-3000数字特技机, 三台VTR放像机, 两台字幕机和外来信号EXT。图1为视频系统的系统框图。

1. 接入切换台的主要设备

(1) 摄像机

系统中共有三台摄像机, 其中两台 (Cam1、Cam2) 为Sony BVP-E30P标清数字摄像机, 用来拍摄主持人, 另外一台 (Cam3) 为Sony DXC-537P模拟摄像机, 用来打全景。BVP-E30具有14bit数字处理, 120万像素3CCD, 水平清晰度高达900电视线, 信噪比达到65d B, 运用ADSP数字处理技术, 具有暗部饱和度控制、自适应拐点控制、自适应细节控制、三通道肤色细节调整、拐点饱和度控制等先进技术, 是一款高质量的SD广播级演播室摄像机, 是比较适合应用于新闻演播系统的。本系统中Cam1、Cam2的输出SDI信号分别接入切换台的第1、第2路数字接口, Cam3的输出分量信号 (Y/R-Y/B-Y) 接入切换台的第5、6路模拟分量接口。

(2) 特技机

系统中的DME-3000数字特技机与DVS-2000C相配合, 可制作出高质量的图文特技, 支持525或625节目制作, 支持4:3和16:9节目制作。该数字特技机接入切换台的第3路数字接口。

(3) 放像机

本系统中的三台VTR放机均为Betcam SX系列数字磁带录像机, 具有性能稳定、使用寿命长的特点, 适合应用于新闻演播系统。其中, Player1、Player2为DNW-65P型, Player3为DNW-A65P型兼放模拟信号磁带, 它们的输出SDI信号分别接入切换台的第4路、第11路、第12路数字接口。

(4) 字幕机

本系统中的字幕系统主要由两台字幕机CG1和CG2组成, 见图2。

主打字幕机CG1 (Ideal 3DM) 被称作三维图文播出创作系统, 非常适合应用于新闻演播系统, 它具有新闻模板实时渲染 (Render) , 灵活替换快捷播出的功能, 并支持多个模板多层同时播出, 随时上下, 这些超强功能在制播《云南新闻》等节目时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使这些新闻节目的整体包装提升了一个档次。同时, 3DM系统提供的多路视频DVE功能, 为我们在新闻演播的连线节目中使用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图中的Video1和Video2两路数字视频是3DM系统获取视频用于动态的贴图连线的。CG2 (Ideal CG) 二维字幕机能提供自定义的快捷键, 主要用于播出游动字幕 (Ticker) 和一些角标, 起到辅助CG1的作用, 从而使整个字幕系统的应用功能更加丰富多彩。同时, CG2在一定程度上可作为CG1的应急备份, 为应急预案的顺利实施创造了条件。CG1、CG2的输出SDI键信号和SDI键填充信号分别接入切换台的第13、14路, 第15、16路数字接口。

(5) 外来信号

EXT外来信号中的模拟复合视频信号首先接入时基校正器, 经校正后的一路模拟复合视频信号接入应急矩阵SS2100的第8路输入接口, 模拟分量信号 (Y/R-Y/B-Y) 接入切换台的第7、8路模拟分量入口。

2. 切换台的输出

DVS-2000C数字切换台的输出主要包括:3路SDI PGM节目输出接口 (PGM1~3) , 4路SDI Aux辅助母线输出接口 (Aux1~4) 和1路SDI PVW预监输出接口。本系统中, 我们把3路SDI PGM节目输出接口定义为:PGM1节目输出信号经帧同步机、模拟视分后产生的多路模拟复合视频分别送到应急切换矩阵、示波器及监视器等;PGM2与模拟调音台Soundcraft的混合主输出 (MIX-L) 音频信号一起进入Leitch视音频嵌入器, 其视、音复合的SDI信号作为直播通道的主路信号送到播出中心;PGM3送到数字视分, 得到我们需要的几路节目信号, 分别送到两台录像机和PGM主监等。

3. 系统同步

视频系统的同步锁相由同步信号发生器负责, 我们使用TEK SPG300同步信号发生器所发生的标准黑场信号 (Black Burst) 经过视分后分配到系统中的每一个设备而进行同步锁相。

4. 视频切换

本系统中的视频切换采用主备通道方式即以DVS-2000C切换台为中心的直播通道主路和以应急切换矩阵SS2100为中心的直播通道备路, 主路与备路是相对独立的并列结构。系统中的所有视频信号, 除输入切换台外, 还应相应输入应急通道的核心设备SIGMA-SS2100 16×4模拟矩阵, 输入该矩阵的模拟复合视频信号 (相应设备的音频信号应对应接入) 依次为1路PGM;第2~4路为Cam1、Cam2、Cam3;第5~7路为Player1、Player2、Player3 (见图1) 。系统正常时, 矩阵作为备份信号使用, 一旦系统出现故障, 矩阵作为应急工具可切出需要的任何一路信号给播出, 换言之, 在现场直播中一旦直播通道主路 (以DVS-2000C为中心) 发生故障时使用应急通道即直播通道备路 (以SS2100为中心) 来临时切换, 以确保直播的正常进行。

5. 串片录像

新闻直播与节目串片录像是本系统互存的两种演播形式, 由于种种原因, 目前云南台的《云南新闻》没有直播, 它是用串片录像的方式录制完成的。为了保证节目录制的质量与播出安全, 视频系统里配置了两台高质量的录像机DNW-75P和MSW-A2000P, 二者同时受控于编辑控制器BKE-2010, 实现双机并列工作, 互为备份, 从而确保了重要新闻节目的录制质量和播出安全。

6. 其他

不久前, 视频系统中的核心设备DVS-2000C数字切换台存在一些安全隐患, 台里紧急调来一台松下AV-HS5200MC切换台 (为2M/E数字切换台, 支持多种格式, 在SD〈576/50i、480/59i〉、HD〈1080/50i、1080/59i〉及SD/HD信号共存的环境中可灵活使用) , 更换时系统无需“伤筋动骨”, 只需将原来输入DVS-2000C的两路模拟信号 (即EXT的复合视频和Cam3的模拟分量) 经A/D转换器转换成SDI信号即可, 从这个侧面说明本系统有较强的包容性。

二音频系统

音频系统的核心设备为一台Soundcraft Spirit8系列模拟调音台, 有24路输入, 10路输出 (其中8路GRP编组输出, 2路MIX混合主输出) , 输入信号分别来自演播厅话筒 (MIC1~4) 、通话话筒 (MIC5) 、VTR放机 (Player1~3) 、电话耦合器 (Room1~2) 和外接辅助端子 (EXT) ;输出信号分别给电话耦合器、耳机放大器HA4700、3DM字幕机 (CG1) 、内置功放监听音箱、录机和直播通道, 见图3。

输入调音台的24路信号源 (本系统中接入调音台的输入信号为18路) , 任何一路输入信号都可以随意选定10路输出中的任意一路或几路作为输出通道, 并且24路信号源之间可随意选择一个或几个信号源进行编组, 编组后可选择调音台输出中的某一路或某几路作为输出通道。由此可见, 根据实际需要输入调音台的信号源之间进行编组并选定输出通道显得尤为重要。以云南台《新闻快报》栏目中直播报道西双版纳傣族泼水节为例:直播前, 前方的AV信号已送到演播室, 现场主持人、演播室主持人以及导播三方之间的沟通交流十分重要, 我们利用调音台、电话耦合器及耳机放大器构建的通话系统, 较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具体实施办法是:导播用MIC5给两位主持人发指令, MIC5信号必须给耳放和电话耦合器, 这样能确保演播室主持人和外景主持人都能听到导播发出的指令, 同时导播利用外接监听耳机选择输入调音台的MIC1和Room1通路就能清楚地听到演播室与外景主持人的声音, 注意MIC5的信号不能给录机和直播通道, 以免MIC5信号进入而影响正常的录制和直播。同理, 演播室主持人使用的MIC1信号要给电话耦合器、录机和直播通道;电话耦合器的输出信号在平时电话连线时要给耳放、录机和直播通道, 而这时应改为只给耳放而不能给录机和直播通道, 否则, 电话耦合器的输出信号进入直播通道和录制通道会影响到正常的直播和录制, 详见表1。

通过上述方案的实施, 整个直播过程中演播室主持人与现场主持人对话交流非常流畅, 并且双方随时都能听到导播的指令, 从而确保了直播的顺利进行。

三监视与监测系统

在新闻演播系统中, 节目信号的监视与监测是不可或缺的, 比如视频系统中的PGM节目信号的监视、PVW的监视等等, 为此, 如图4所示, 我们布置了非常直观的电视墙 (I) 来供制作人员和审片领导监看, 整个新闻演播、串片制作的情况在电视墙上一目了然。作为电视墙的补充和扩延, 切换台所在位置的机柜上也安装了一排监视、监测设备 (II) , 使用起来非常方便直观, 比如音频师通过对 (II) 中Mon1的PGM的监看, 就能更好地掌握音源情况, 确保了音频信号与视频信号的准确同步;通过对Mon2的监看, 就明白应急矩阵具体的切出情况;系统配备了两台TEK1711J模拟波形/失量示波器监测节目信号, 可以直观地观察到每路信号的波形图、失量图及信号相位等。

四通话系统

由于经费等原因, 演播系统中没有选购名牌通话系统, 而是因地制宜, 以耳机放大器HA4700、音频系统的Soundercraft模拟调音台为基础框架, 构建了一个通话系统。根据通话系统实际使用的要求, 我们选择输入Soundercraft调音台的、按通话要求平时最常用的三路信号源 (Room1/Recorder/MIC5) 作为选定编组对象, 从调音台的GPR3输出后进入HA4700耳机放大器, 该耳放共有四路EADPHOPE OUT输出, 全部接进新闻演播室, 接上自制的带3.5插座的终端盒, 可供四个播音员耳机使用。见图5。

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 篇10

一、秉持客观公正、良性互动的价值观

价值观决定电视节目看问题的视角。一档电视民生节目秉持了客观公正、开放包容的价值观,就能够获得社会、政府、媒体三方视角,确切地说,是三方视角的最大公约数,这就是平视的视角。这是因为,只有平视的视角,才能深度契合民生节目选题的基层性和私人性特质。

就《调解有一套》而言,它的选材方向是社会基层,它的选题基层性表现在所有选题事件都发生在基层社区和广大乡村,选题天然携带了社会基层的社情民意和文化现状;它的选题的私人性则在于,所有事件选题都属于基层经济组织和基层民众的私人生活,包罗财产、劳动、交友、家庭、婚恋以及衣食住行等方方面面,这些选题事件里有街坊邻里的是非曲直,有误解和斗气的悲喜剧,也有被温情融化的感伤,当然也不乏发人深省的假恶丑现象。纠纷的性质指向道德、法律、 政策、舆论等多个评价体系。一般情况下,电视媒体介入这种基层性和私人性兼具的生活事件,多半是一种单纯的职业历险。但在《调解有一套》采、编、播中,由于各个环节都坚持平视的视角,它不再是一种职业性新闻报道,而是一种扎根与融入社会基层的角度,一种媒体与事件相伴相随共同催生良性结局的平等态度。

价值观决定电视节目看问题的视野。民生节目因其选题 “民生”,很可能被视为琐碎、局限、俗气。《调解有一套》看问题和帮忙解决问题的视野,并非囿于一家一户、一人一事,而是推及对整个社会的法制、道德和谐多层面的判断取舍。它的视野是当下的基层社会,是整个新常态时代的中国。在这样的开阔视野中,琐碎会变成简单,局部将呈现整体,大俗可见大雅;那些发生在某地一隅的各类矛盾纠纷,同样可以在不背离新闻专业主义原则下,对盛世中国的“中国梦”具体实践进行生动呈现。

价值观决定电视节目解决问题的思路。坚持了客观公正、开放包容的价值观,节目的视角是平视的,节目的视野从一人一事拓展到整个社会多个层面,这就催生了“理直气和”,不单纯“曝光”而是力促“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节目采编思路。

如果我们把看问题的视角、视野和解决问题的思路看作一档电视民生节目的三大部件,那么,我们就可以说,这三大部件也就是《调解有一套》的栏目定位。实质上,确立并秉持客观公正、良性互动的价值观,正是使得主流媒体的电视传播变成促进社会和谐、法制与精神文明建设协调行动的先决条件。

二、强化本土特色的基层感受

当电视媒体变身民众解决实际问题并籍此宣传法制,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平台,民众将在参与甚至旁观私人事务解决的过程中,获得表达和检验表达效果的机会,提升对社会公平正义和法律道德准则的切身感受,这便是“强化基层感受性”。为了强化这种基层感受性,《调解有一套》在节目形态设计上引入“百姓调解员”这个角色。担任“百姓调解员”的人,都是基层民众身边的大哥大姐大叔大伯,是“熟人社会”里处事公平“懂事”又“懂理”的公道人。每期节目一位 “百姓调解员”,他(或她)倾听各方诉求,拿捏分寸,把握契机,促成和解。在社区里,“百姓调解员”伴随每一件“家长里短”的和解进程。在节目中,“百姓调解员”与每一次电视化的民生叙事相始终。媒体的民生情怀与基层社会的存在感同时获得表达,当调解事件的纠纷双方握手言和,其中的温暖感和法、理、情合一的正能量有效清除了“嵌”在基层生活褶皱里假、恶、丑和的社会戾气。

一档电视民生节目基层感受性的强弱,不仅取决于基层民众参与节目的程度,取决于问题解决的圆满程度,更取决于社会、政府、媒体三方的“黏合”程度。从某种意义上说,这种三方“黏合”程度越高,传播效果就越好。强化基层感受性是一种强化传播到达实效和传播协调性的策略,有利于消解基层社会的表达焦虑,能有效降低传播风险。

通常意义的传播风险可以来自任何社会阶层,也可以发生于任何时间节点上的任何社会情境。据丹麦传播学者延森的研究,当传播涉及多数人的利益、挑战多数人的世界观和身份认知的时候,传播的风险就非常高。[1]在我国,传播的风险主要来自基层存在较多的表达焦虑并且这种焦虑有着深层次的历史和现实原因。

改革开放近四十年来,在“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的分配原则激励下,中国社会生产力获得充分激发,形成了全民创业、“致富光荣”的基本社会格局。但也毋庸讳言,在这个实现全民奔小康的历史过程中,出现了马克斯·韦伯所说的基于权力、财富、声望的不同而产生的阶层分野;在中国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当下,更是出现了英国著名社会理论家和社会学家安东尼·吉登斯所指出的“阶层固化”现象。阶层分野与阶层固化是任何国家工业化现代化过程都曾经历的阶段,在我国主要表现为形成了人口数量阶层分布不合理、贫富差距较大的社会结构。根据清华大学社会学教授李强的研究,目前我国社会结构整体上呈现为倒“T”字形,低收入人群过于庞大,社会稳定性偏弱。因此,现阶段我国的传播风险主要成因在于社会结构人口性失衡。如何消解基层表达焦虑, 化解潜在的个体性矛盾与冲突将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管控传播风险的主要着力点之一。[2]

基层表达的内容主要与民生有关,基层的表达焦虑则属于话语权范畴,主要来源于对他者的想象。这个“他者”有两个组成部分,一个是事件发生地点以外的外部世界,一个是基层生活社区之内的有关当事人。对每一位遇到“困境”的个体的“我”而言,“他者”是未知的力量。“我”与“他者”之间,通常横亘着一条理解的鸿沟。“我”愈是自我感觉弱势、不公,愈是对他者表现出不信任的焦虑和激动。表面上,“我”表达的是生活事件的是非曲直,实则是表达存在感。开放社会的真正敌人正是这条看不见的“理解的鸿沟”。进一步而言“理解的鸿沟”将导致基层表达焦虑的释放呈无序态势。

“我”与“他者”之间的关系,表征了个人与社会、社会与国家以及个人与国家的关系。独立的个人需要一个强大的社会做舞台,而强大的国家也要求有强大的社会提供支撑。社会是连接个人与国家关系的中间体。一个强大的社会在舆论方面的表现,应是自我调适引人向善的和促进和谐的,其基层个体表达焦虑的释放也应该呈现的是有序的和逐渐成熟的。在不断强化社会结构整体稳定性的当下,我国社会应对新媒介舆论环境的心理、经验、能力都尚未成熟,社会舆论存在跟风盲从和焦点放大的特征。这种看似不利的舆论新环境,于今恰好是电视地面频道民生节目的用武之地。像《调解有一套》,它最大的特点就是面对面的协调与良性互动。这种以“公开、公平”为原则,在由政府、相关组织社会、媒体多方参与下的协调,最能让当事人感受到公平正义,最能感受到和平协商带来的好处。它在传播上的表现,其负面效应往往是个案的,去焦点化的,因而难以酿成围观起哄等负面效应。 而正面效应却是公共化的。本质上,这是媒体本身通过疏导和催化,消解了基层表达的焦虑因素,进而消除了引发传播风险的隐患,促进了社会的整体和谐。

三、利用新媒介,拓展人际互动新空间

如果说互动是民生节目的“面子”,那么,社会文化就是民生节目的“里子”。“里子”是根基,是血液,“面子”是方式, 是型态。“里子”决定“面子”,“面子”表征“里子”。具体到《调解有一套》,其“安身立命”的文化基石有两大块,一块是重商主义的、以崇尚效率和消费为旨趣并且初具法制精神的都市文化;另一块是宗法制遭受重创而现代性注入迟滞的、重人情轻法制的“熟人社会”里的农村、市井文化。这就决定了《调解有一套》的互动目标,是让自身“生长”到基层的社会文化沃土。其互动的内容、互动的形式、互动的语态都具备基层性、个人化的特征。无论是亲属间的财产纠纷,邻里间的田地边界问题,还是劳资双方的欠薪与讨薪博弈,甚至恋人间的情感纠葛,观众都能够看到《调解有一套》记者的始终“在场”。这样的互动是“表”“里”一致的,彰显了媒体与基层社会的互动是按“无缝对接”的标准来做的。

最近两、三年来,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不仅按照“大民生”理念建构节目体系,《帮帮团》30分钟扩版为60分钟,再到目前的90分钟,成为福建电视时长最长的民生新闻直播节目,从播报新闻资讯变身引领社会正能量,帮忙民众解决问题的平台;而且以此为基点,将整个频道打造为重民生、贴地气的大民生节目体系:《健康每一天》让普通市民参与自身健康管理训练,努力为民众消除潜在的亚健康隐患;《辣妈不一样》、《急速斗阵行》、《唱吧唱吧》三档综艺节目为普通人开启圆梦之旅,此外,脱口秀节目《郁莉开讲》、美食节目《舌尖之福》,从本土山水、历史人文到家庭厨房小美食无所不有。 在这个节目体系里,占绝对多数的节目都强化了基层民众的深度参与,人际互动的效应通过微博、微信等新媒介得到放大。这样的节目体系也获得了业界的认可,2015年初获得了第五届中国电视满意度博雅榜十佳省级地面频道的称号。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节目拓展了人际互动的新空间,彰显了民生节目地缘性协调行动的客观要求。互动性得到高频度呈现,互动本身变成了故事。上述诸多特质表明,“大民生”理念作为一个电视地面频道节目体系构建的路径策略,很可能是一种新的电视叙事范式,一种新的讲好中国故事、讲好福建故事的有效手段。

实际上,从全国范围来看,民生节目提上地方电视台节目设置议程由来已久。早在1999年5月23日开播的福建电视台新闻频道,就推出了《现场》,其后的江苏台推出《南京零距离》和2007年昆明台推出《都市条形码》等栏目,本土民生新闻是这些节目的一个共性,它们受关注、受欢迎的根本原因,就在于其特有的本土接近性特征:地缘环境熟悉,文化背景相同,新闻内容世俗。这些节目推出后,反馈相当火爆,无论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成绩都很可观,可以说是经受住了政治与市场的双重检验,达到了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但当时将“大民生”路线作为省级电视台地面频道节目体系构建的总体路径策略还很罕见。在过去十几年间,我国的媒介格局变化太大。因此,对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实施的“大民生”策略,我们有必要从更深层次、更大的视野进行思考。

诚如现任剑桥大学教授安东尼·吉登斯在 《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一书中的断言,“现在不是全球“化”时代,而是全球时代。”[3]我们现在站立的地方,就是全球化的未来。如果从传播学角度来审视,正是新媒介极大地拓展了我们对于可能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想象能力、创造能力和表征能力,并且极速地把我们推向了全球时代这个想象中的未来。

当智能手机傍上互联网,微博、微信等自媒体在短时间内就形成了以圈群传播为特征的社交媒体舆论场。这个舆论场制造舆论的机制几乎逼真地印证了美国人沃尔特·李普曼近百年前的判断:“偶然的事实,创造性的想象,情不自禁地信以为真,这三种因素便会产生一种虚假的现实,导致人们做出激烈的本能反应”。[4]近年来,一些“偶然事实”经常非正常地刺激了受众的“本能反应”,进而引发网络群体性事件, 政府和主流媒体面临舆论引导和调控的空前压力。

在一项媒介研究中,新媒介被称为第三维度媒介。[5]它当初以海量的信息传播起步,现在已经完全暴露出改变人们行为方式、形塑社会生活样态的勃勃野心。在新媒介时代,“媒介即讯息”,媒介这个传播载体变成了传播的内容,甚至变成了传播本身。对于传统媒体而言,移动通讯与互联网结成的同盟,是一个渐露端倪的新媒介技术霸权。在这个由新媒介霸权主导的媒介格局里,我们将很容易找到电视的位置:它属于第二维度媒介。在大众传媒时代,电视台是传播格局里的弄潮儿,也是政府引导舆论、监控舆情的定海神针和风向标;在新媒介时代,电视台特别是省级电视台地面频道面临了这样的生存窘境:几家互联网巨头瓜分了大部分的市场份额,却把舆论引导和调控的空前难题留给电视台等传统主流媒体。

面对这种不利局面,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推出的“大民生”节目策略,首先就是从理念层面确定了一条路径,这就是前述的把传播做成立足本土的协调行动。这是因为,互联网线上舆论无论怎样波谲云诡,其源头都在线下,传播的起点仍然是人际传播。而且,线上舆论最终的消失地点也是在线下,在人际间。这表明,互联网传播与人际传播在终端和始端上是重合的。这为电视民生节目引导社会舆论提供了用武之地。

在福建电视台综合频道的民生节目中,比如像《调解有一套》这样的帮忙类节目,就有效提升了电视传播的社会协调功能。从传播的本质来看,这是让作为第一维度媒介的人, 重新回到地缘传播的中心,同时对新媒介的利用重新做了定位。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是传统主流媒体对抗新媒介技术霸权,改变舆论传播生态的一种尝试。

实践表明,“大民生”路线作为节目体系构建的路径策略,对电视地面频道实现引导主流舆论的目标任务,改变生存窘境有重要参考价值。全国有为数众多的电视地面频道, 实施“大民生”理念的节目策略,可以利用分散在全国各省区的“本土性的、基层性”的人际传播,形成主流舆论传播的合力和民生电视节目集群,通过不同的节目形态来丰富民生、 表现民生、深化民生。

注释

1[1]克劳斯·布鲁恩·延森.媒介融合:网络传播、大众传播和人际传播的三重维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2.

2[2]喻国明.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M].北京:人民日报出版社,2014.

3[3]吉登斯.全球时代的民族国家[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0.

4[4]沃尔特·李普曼.公众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上一篇:系统可用性下一篇:怎样构建高效语文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