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水处理

2024-05-05

景观水处理(精选九篇)

景观水处理 篇1

慢滤技术在净水过程中不加任何药剂,避免了混凝剂和消毒剂对水质产生的副作用和卫生学问题,出水水质优良。具有工艺简单、管理方便,低耗能等优点[3,4],对水体中的细菌、有机物、悬浮物等有较好的去除效果。

本文研究了慢滤工艺对景观水的处理效果,通过不同深度处理效果的比较,进一步探讨慢滤池处理景观水的机理。

1 试验装置与测试方法

1.1 慢滤工艺的构造

试验装置如图1所示。慢滤工艺反应器由有机玻璃制成,滤柱的内径为15 cm,填料总高度为115 cm。内部填料选取粒径为0.3~1.0 mm的普通河沙。滤层深度分别为5 cm、15 cm、35 cm、65cm,底部设置取样口。为了方便水样采集,系统采用分段填装,并用隔板隔开,隔板与沙层间留有5 cm空间存储过滤水。在慢滤池运行过程中,系统内部空气全部排空。

1.2 试验水质

慢滤系统采用连续进水方式,进水水力负荷为0.2 m/h,试验用水为某校园内景观水体,进水水质情况见表1,该景观水质在不同季节有波动。

1.3 测试方法

水样采集后立即测定色度、浊度、COD、TP、TN、NH4+-N。浊度采用HACH 2100P浊度仪测定,COD采用Merck分析仪测定,其它指标测定参照《水和废水监测分析方法》。

2 结果与讨论

2.1 对浊度和色度的处理效果

在滤速为0.2 m/h时,慢滤工艺对景观水体中浊度和色度的处理效果见图2。从图中可以看出,在温度为0~25℃时,慢滤系统对色度的平均去除率为67%,出水中的色度基本保持在5度以下(图2(a))。系统对浊度的平均去除率为80%,出水浊度浓度均在1 NTU以下(图2(b))。

可以看出,进水浓度并未对浊度和色度的去除效果产生影响。这主要是因为水中悬浮物、胶体物质是形成浊度和色度的主要原因,尤其是其中的有机物、藻类物质等[5]。慢滤系统依靠沙层的截留和吸附作用,将水中的悬浮物和胶体物质截留,进而去除水中的浊度和色度[6,7,8]。但慢滤系统进水中浊度不宜太高,否则系统会截留大量悬浮颗粒物或胶体物质,很容易造成系统阻塞,从而使系统丧失功能,影响其运行时间。

2.2 对COD的处理效果

由于景观水体微污染的特性,加上景观水体的自净功能,使得进水中的COD浓度不高,而且比较稳定。在滤速为0.2 m/h时,慢滤工艺对景观水体中CODCr的处理效果见图3。

系统对CODCr的平均去除率为50%,去除率在45%~55%之间。出水中的COD在10~15 mg/L之间,悬浮态的COD几乎全部被去除,出水中的COD几乎全部以溶解态存在。

2.3 对氮磷的处理效果

在滤速为0.2 m/h时,系统对磷的处理效果见图4。系统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77%,去除率在65%~85%之间,出水中TP浓度在0.02~0.06 mg/L之间,达到Ⅱ类水体(≤0.1 mg/L),甚至Ⅰ类水体标准(≤0.02mg/L)。

在慢滤池运行3周后测定水中氮含量的变化发现,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保持在90%以上,随着时间的推移,进水中氨氮的浓度增加,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逐渐降低。在运行40~50 d内,去除率在50%~60%之间,在运行50 d后,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只有30%~40%(图5(a))。在系统运行的第1个月内,进出水中TN浓度没有明显的变化,系统对TN的去除率只有5%左右,在运行1个月后,系统对TN的去除有所增加,且基本保持在25%左右(图5(b))。

系统对氨氮去除率降低的原因是在运行初期系统靠沙层的过滤作用对氨氮有较高的去除率。但运行40 d后,系统对氨氮的吸附接近饱和,去除率开始下降。但此时系统内部生物膜已形成,系统对氨氮的过滤作用过渡为生物作用,所以在系统运行1个月后虽然去除率有所降低,但去除率比较稳定。

2.4 慢滤系统不同深度景观水的处理效果

在滤池运行1个月后,系统运行已基本稳定,对慢滤池进行3次分层测定,取平均值。数据见表2。

从测定数据中可以看出:慢滤池第一层5 cm对景观水中COD、浊度、TP、TN和氨氮的去除量分别占系统对其总去除量的55%、68%、29%、50%、90%;第二层10 cm对景观水中各指标的去除量占总去量的15%、19%、21%、10%、10%。这说明除磷外,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集中在慢滤系统0~15 cm处,这与这一高度沙层表面的生物膜有关系。

3 结论

(1)慢滤系统对色度和浊度的平均去除率可达67%和80%,出水的色度和浊度分别低于5度和1NTU。慢滤池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50%,出水中的COD在10~15 mg/L之间。系统对TP的平均去除率为77%,出水中TP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Ⅱ类(≤0.1 mg/L)甚至Ⅰ类水体标准(≤0.02 mg/L)。在系统运行稳定后,系统对氨氮的去除率稳定在30%~40%之间,对TN的去除率可达25%。

(2)系统对污染物的去除主要集中在系统上层0~15 cm处,在对磷的去除中除上层5 cm外,去除量与滤层高度成正比。

(3)慢滤系统相对于其它土地处理系统滤速较高,占地面积较少,且出水水质较好,耗能较低,建造和管理简单,投资和运行费用较少。慢滤工艺是景观水处理的一个简单可行的方法。

参考文献

[1]杜文华,芮旻,徐斌.城市景观水体污染现状及处理技术[J].环境保护科学,2006.2(32):11-14.

[2]孔建.景观水体功能恢复技术研究及其环境效益评价[D].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3]黄正华,吴今明,吕锡武.粗滤慢滤组合净水工艺原理与设计[J].净水技术,2004,23(5):45-47.

[4]吕锡武,马春,陈俊.粗滤慢滤组合型乡村净水工艺研究[J].给水排水,1997,23(10).

[5]董军.慢滤池去除原水中微量有机物及氨氮的应用研究[D].昆明理工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8.

[6]吕锡武,马春,陈俊.粗滤慢滤组合型乡村净水工艺研究[J].给水排水,1997,23(10).

[7]刘玲花,周怀东,李文奇.生物慢滤技术的应用与发展[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4(6):30~33.

景观水处理 篇2

为什么重庆涂山湖几千万元治理的湖水两个月就变臭?

据2011年03月27日工人日报报道,重庆涂山湖花了几千万元的钱治理的湖水两个月就变臭,报道原文如下:

重庆涂山湖治污遭质疑:花了几千万,只管两个月?

涂山湖:几千万治污只管两个月?

占地110亩的涂山湖,位于重庆南山镇街道联合村,上世纪90年代,这里还是当地居民游泳消夏的好地方,但随着城市发展,周边新建的小区和学校生活污水直排入湖,使得整个湖水受到污染,一到夏天便散发出浓浓的臭味。

“你闻闻,好臭啊,这湖今年1月才治理好,现在又臭起来了。”3月15日上午,65岁的何大妈一手提菜,一手捂鼻走过湖边。

“投入几千万元治理污水,怎么只管了两个月?”湖周围的居民议论纷纷。

涂山湖部分区域又现污染

治污未达到预期目标

据了解,在市民们的强烈反映下,去年重庆南岸区将涂山湖整治工程纳入该区民心工程之一,拟投入7000余万元进行整治。

南岸区环保局局长周永秋介绍,在湖岸两边修建了环湖管道,结束污水直排历史,将收集到的污水全部接入鸡冠石污水厂。然后把湖水抽干,清除受到污染的老淤泥,并在湖底洒了几百吨生石灰消毒,前后消毒3次。

当天,记者在现场看到,靠近黄桷垭一边的湖水,清澈见底,湖上白鹭纷飞。加上刚修好的休闲步道和草坪大树,让涂山湖郊野公园初显美丽。

然而,靠近重庆第二外国语学校的涂山湖,却污水横流,又黑又臭。

靠近学校的桥下是一条新修好的环湖截污管道。管道连接着高山流水等居民小区的污水出口。管道附近,看得见有多股污水直排涂山湖,还有许多小股污水在慢慢渗透。污水染黑了一大片涂山湖水,水上漂着花花绿绿的垃圾,散发出阵阵臭味,与远处的休闲步道、喷泉、草坪、大树格格不入。

据了解,这根截污管是去年初才动工修建的,修管道时,工程方还对湖中淤泥进行了清理。

“今年1月,截污管道修好,很快,再也没有污水流入涂山湖了。新储湖水,清澈见底。我们好高兴哟,南山空气好,树多,以前的涂山湖又黑又臭,和南山环境不般配。这不,涂山湖变干净了,小区业委会准备在附近‘二外’桥下修一个锻炼场地。”家住附近的杨大妈说起涂山湖的治理,一脸笑容。

果然,“二外”桥下,是一大片推土机刚刚平整过的黄土。“这里要建半个蓝球场,那里是看台。这里要修乒乓台,那边是麻将室。”小区居民如数家珍。

“现在湖水变清了,大家都想在湖边锻炼身体。”

“谁知,不到两个月,这湖水又发黑变臭了,咋整的,大家都搞不清楚。”

小区居民七嘴八舌,说出了自己的担忧。

治污过程一直备受争议

涂山湖曾是重庆主城“肺叶”上污染最严重的湖泊,黄桷垭涂山湖综合整治工程没有完全挖走湖里的淤泥,而是用黄土和石灰掩埋。施工方的这种做法曾受到涂山湖周围居民的质疑,认为是在填湖。

“1958年的时候挖的这个湖,当时从山上的溶洞流水下来,很清澈,我是在湖边长大的。”今年72岁的钱大爷是在工地上负责安全的工作人员,也是黄桷垭的老居民。

但后来,很多居民在湖边洗衣服,有一些人在湖边建了养猪场、承包涂山湖养鱼,甚至有的居民乱倒污水,慢慢地涂山湖就成了黑漆漆的“臭水塘”了。钱大爷称,之前负责清淤、修排污管道的那家单位在去年夏天就撤走了,淤泥只清理了岸边的一些,一些淤泥用黄土掩埋后打上钢筋、压上大石头,目的是将地基铺平再在上面修公园的道路。“涂山湖的面积比以前小了,有的地方向湖中填了约10米长的泥土”。基本上湖面的四周都有不同距离的填盖。

陈女士在湖边住了好几年,她介绍,当时往湖里撒石灰的时候,她还去施工队上了几天班。湖中的淤泥确实有部分没有被清理运走。“涂山湖靠湖边公园的那一边运走了一些,但是靠住家这边和靠湖中位置的淤泥只是翻开后撒上石灰”。陈女士称,当时撒石灰时还很危险,淤泥承受不了人的重量,大家就在淤泥上搭木板往中间走。

重庆大学的一位岩土工程教授告诉记者,施工方的做法欠妥。首先,将湖中的淤泥翻开,再用黄土来掩盖,不仅导致湖面缩小,也没有解决到本质问题,因为半坡地下渗水,仍然会导致淤泥漏出,污染物仍可对湖内进行污染,应该将淤泥全部清走。

其次,用石灰来消毒湖中央淤泥也有问题,因为石灰与淤泥没有什么反应作用,石灰主要作用是吸水和杀菌,但淤泥内最重要的污染是泥土和粘土,另外,石灰过量还会影响今后湖内的水生植物、鱼类生长。如果考虑到喀斯特地貌,也可以用新鲜的土壤将淤泥清除部分夯实,而不是留住淤泥。

有关部门表示马上整改

南山管委会是新建的,在翠绿的山林中,显得非常优美。三楼若大的会议室,管委会副主任李京衡向记者介绍了涂山湖郊野公园综合整治工程。

2010年,把涂山湖打造成郊野公园,是南岸区政府提出的为民办实事的十大民生工程之一。工程分为前期治污和后期建园两部分。为此,2010年初,区政府先期投入1500万元,治理涂山湖污水。

2011年1月,涂山湖治污工程结束后,马上开始后期建园。眼下,大树、草坪、休闲步道已经建好。

“14日,我带孩子到涂山湖玩耍,发现湖水又变脏了,还有点味道。15日一上班我们就在查找原因。这不,负责工程的同志都在现场查看呢。”李副主任说。

“我们肯定会查明原因,并马上整改。相信要不了多久,流入涂山湖的污水将重新被截流。到那时,我们会主动向记者通报的。”李副主任非常诚恳地说。

据了解,3月15日上午,重庆市检察院的人也来到涂山湖。“我们是得到市民对涂山湖二次污染的的投诉后才来的。这里面有没有国家机关工作人员的渎职和其他行为,我们将调查。”该市检察院的人对记者说。

3月18日上午,记者再次来到涂山湖发现,原本肆意横流的污水停止了,但是截污管道附近依然有小股黑水渗出。湖面上的大型漂浮物已经被清理,湖水散发的臭气小了许多,不过依然浑黑。

看了这个报道,我们可以看出目前河流湖泊等景观水的一些处理措施仍然存在一定的弊端。花了七千多万元,湖水却只干净了两个月,这问题出在哪里呢?因为这种露天的水体,自净能力很低,即便没有污水排入,也会面临很多污染因素,比如:大气降尘、雨水地表径流带来的地表和土壤中的外来有机物和氮磷元素,水体自身不断衍生死亡的生物群落积累而成的有机物,夏季高温时太阳暴晒导致蓝藻大量爆发,以及部分偷排污水、垃圾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景观水体的恶化,就算把污水抽干净了,之后换了水,仍然面临着这些污染因素,所以这样并不能根本上解决问题,也不会长久达到满意效果。就后面相关部门提出整改,仍然是进行截流,这样可能暂时性可以解决问题,但如果不从根本上处理,那以后还是得出现这种情况,所以我们还是得从治污理念上来考虑这件事情。

这种情况在国内普遍存在,大多数地方对湖泊河流仍然采用的是截污、清淤、修堤岸等方式处理,这些措施很有必要,但只能算是处理的第一阶段,其仍然无法解决上述提到的污染问题,所以还需要第二阶段的处理措施。

纵观国际上相关治理技术,日本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就面临中国目前的问题,虽然污水处理率很高,流向河流湖泊的污水基本被截流,但河流湖泊等景观水的水质却没有彻底好转。从八十年代初,日本就开始实施对河流湖泊直接净化的治理,之后得到了大范围的普及推广,其直接净化的理念值得我们借鉴。其原理就是直接在水体内部构筑强大的生物净化系统,大量繁殖水中原有土著微生物来分解水中和底泥中有机污染物,随时净化水体,使景观水体保持强大的自净能力。这种方法可以真正保证水体清澈,达到可持续的净化,而且这种方法是直接在水体内部运行,不需要土建施工等,可以很大程度上减少投资费用。

住宅区景观水生态化处理问题 篇3

一、生态住宅的概念及其基本特征

生态住宅符合现代追求的绿色高生活品质, 讲求生活质量, 强调住宅与生态自然的融合, 讲究所住环境的洁净卫生, 并有着赏心悦目的审美指标, 所住环境舒适合理的新型主区;生活住宅区必须有自然基础设施、生态代谢设施、人工设施和人类生态服务体系等, 通过系统合理的人工精心设计后, 考虑到其合理性以及人文美感相互交织后, 有着以绿色经济为设计依托, 还有高新技术的绿色工程进行改造, 不仅仅是“高绿化的住宅区”, 它必须具有舒适健康、环境优美和谐并有节水节能的特征, 属于一项面面俱到的生态工程建设。

二、生态住宅小区水环境系统的组成及其要求

一个完善的水环境系统作为改善城市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由供水以及废水排污处理, 收集雨水以及提供景观用水等个个拼组而成。

想要实现小区水环境生态化, 其突破点和核心问题在于如何调动水的循环利用率以及压缩控制污水排放量, 应满足以下基本要求, 提供雨水收集系统安装于室外设备里, 对于小区的环境卫生的清洁和维护可以通过中水和雨水并设立一个核对标准, 远程检测小区的供水设施, 并设有故障保全系统, 采用智能化管理可最大限度的提高水的利用率和较少水能量消耗, 脱离了传统用水的小区建设, 符合了可持续发展战略。

三、实现小区水环境生态化, 水环境系统的合理设计是关键

1. 水环境系统设计的重要性和原则

作为绿色生态住宅小区, 水是整个工程的灵魂所在, 水系统对小区的生态化影响甚大, 因此, 为最大限度的利用水资源, 应具有一套完善合理的水环境的规划策略, 结合实地的情况和基本规划目的要求, 根据水系统的设计原则:提高循环机制和利用率, 减少废水污水的排放量, 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压力。在此情况下科学地为小区的水资源的使用做出合理的规划要求和系统的设计内容, 并保证各个环节不能出现断裂现象, 保持这个系统的过程详尽完善, 以期达到水环境的持续利用和发展的良性循环。

2. 给排水子系统的设计是生态住区水环境系统设计的核心

小区水环境系统设计中给排水子系统是核心, 决定了生态小区的主要目标是尽可能的节约压缩用水量和水资源的循环利用, 而节约用水和水的循环使用与给排水子系统密切相关。突破以往的靠城市承担污水的消极的小区给水系统模式, 转变成生态给排水, 引进好水进入建筑, 同时保证用过的水也不对环境造成污染。如今, 低效率的转化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的需求, 同时随着中国的技术和经济的发展进行技术的改进, 积极扭转当前劣势。提出了分质供排水, 指通过多渠道的分层分质量的使用已经处理的过程的改变的方式, 形成良性的循环系统。

四、工湿地系统是小区污水处理的理想方式之一

1.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概况及其特征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指的是人工提取适应污染条件下生存, 并可在此环境中以大型水生植物为主以及水饱和状态的基质同组而产生了特殊生理功能。而此些物质具有净化湿地中的污染物质的功效, 通过机制的分解和各个环节的吸收和转化处理, 成功令污染物质脱胎换骨。与以往的传统污水处理技术相比较,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下例特征:第一, 它的旁通系统强大, 除了进行污水的处理, 还能因此扩大绿地的面积, 从而达到净化空气改善大气质量, 环节热岛效应的扩散等美化生态环境的作用;第二, 可双向处理, 避免了复杂的分工, 污水和污泥同时净化, 节约了成本也防止了二度污染情况出现;第三, 它具有投资见效快的特点, 且运行处理智能化管理极为便利。在同等情况和经济支撑下, 人工湿地优势更为明显;第四, 提高的水的循环率, 将节能减排实现最大化, 可通过实际情况考察调研, 利用水面植物合理开发利用污水中的氮磷的去除效果, 大力发展水产养殖, 促进经济利用和效益;第五, 弥补了占地面积比较大的问题, 处理的规模和范围宽大, 减缓了排水管道的压力也减轻了经济能源消耗, 且承载力量极高, 对于污水较多新型开发区, 可采取一次规划, 分段建设的做法, 人工湿地更体现其优势。

充分利用小区地形和气候条件, 将人工湿地系统与雨水收集、中水回用、景观水和绿地等系统综合起来进行设计, 使人工湿地系统既是绿地系统, 也是景观系统, 以达到净水又节地的目的。例如, 通过景观水体的提供的部分可调蓄的空间来收集雨水, 进行二度价值利用疏远, 利用人工湿地分解机制的特殊功能净化雨水, 可以避免景观水系的清洁流动以防变成“死水”, 保证其整洁美观具有鉴赏的功能, 此系统满足了小区生态环境的需求也保证了人们对休闲活动的需要, 同时增强人文美感, 在此基础上也达到了高效低耗的净水功效。

2. 人工湿地系统净化雨水

在普通住宅小区建设中, 雨水通常是通过屋面和地面径流直接排放, 这无疑是水资源的一种浪费。雨水利用不仅是开源节流的一条途径, 而且对生态环境的改善和水污染的控制等有明显的作用。然而, 在生态小区中如何将雨水“排放”变为雨水“生态循环”和“再利用”, 关键是雨水的净化。在国内外已建成运行的雨水利用示范工程中, 以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技术为核心的处理系统既有效又经济, 而且具有能耗低、易管理的优势特点。加之建设工程中绿地面积广, 且高位花坛和水景建设较多, 通过此类设施以及进行对雨水的净化收集, 统合管理进行系统合理的设计, 能获得更好的环境和生态效益。可借鉴一些国外的例子, 譬如说, 通过水生植物净化雨水, 又吸引对水净化能力产生辅助作用的动物气息, 达到了高度的自然和谐同一的状态。

3. 人工湿地系统改善小区景观水水质

目前国内许多景观湖水普遍存在水质恶化现象, 丧失了水体观赏功能, 起因多是由于景观湖水不进行及时流动和更换而造成的。而水质恶化一旦发生便难以恢复, 但如不采取妥善的措施而频繁换水又会对水资源产生浪费。现如今人们可以利用人工湿地净化原理进行合理的生态设计可以对景观湖的恶化进行有效的防控杜绝措施。中国有极为成功可为后普及建设工程提供有效经验, 如武汉某住宅小区的景观湖部分堤岸设计一定量的砂、石磊积的底泥, 种植一些水生植物提高水的吸收净化能力并为水生生物提供栖息地, 可有效的建立起水循环系统, 从而避免湖体“三面光”式的设计而导致湖水恶化。

五、结语

想要处理好住宅区景观生态化, 必须合理利用人工的湿地污水处理系统, 利用自然资源的修复能力和生产潜能, 减少二次污染的发生, 将人工湿地的污水处理系统集合雨水净化收集以及水回收通过系统的综合组建起来, 同时必须具备艺术再创作的美感, 将具有高效的污水处理以及具备欣赏价值景观湿地系统是处理好生态区景观生态化的的最佳方式。

参考文献

[1]程勇, 关永平, 赵泉.环境中景观水体的污染控制和修复技术[J].环境科学与管理, 2005 (06) .

景观水处理 篇4

利用生物砂和多孔活性材料作为载体与滤料,投入硝化细菌和相容的复合菌群,构成小试规模的循环式过滤装置,模拟自然水体的生态净化系统,观察微污染的`景观水中NH3-N,NO2-N,有机物,色度等等的去除效果.经长期运行测试表明,系统对NH3-N去除率达99%, NO-2-N 的去除率达 87%,对COD,浊度,都能较好地保持在较低水平.并使DO、pH稳定在适合水生生物生长的范围.

作 者:梁燕珍 孙国萍 岑英华 郭俊 LIANG Yan-zhen SUN Guo-ping CEN Ying-Hua GUO Jun  作者单位:广东省微生物研究所,广州,510070 刊 名:环境科学与技术  ISTIC PKU英文刊名:ENVIRONMENTAL SCIENCE & TECHNOLOGY 年,卷(期): 28(2) 分类号:X703.1 关键词:循环式过滤装置   景观水   生物技术  

景观水处理 篇5

1 项目背景

新绛县位于山西省西南部, 汾河下游盆地, 由于地上地下文物丰富, 隋唐古城格局保护完好, 1994年被国务院列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为了保护古城的历史与文化, 同时满足城市未来发展的需求, 新绛城市总体规划拟在老城北部建设新城, 在此形成新的城市行政中心和商业中心。新城区规划中构建了以西面的城市水系景观区和东面的凤凰岭森林公园为主体的“V”字形空间格局 (图1) , 其中城市水系景观规划的面积约为46.6hm2。

2 现状分析

规划区现状为一条深约3m的壕沟, 自北向南与凤凰岭斜向交汇。壕沟两侧以农田和荒地为主, 缺少绿色植被, 部分地段土质松软, 雨天存在坍塌的危险。

3 设计原则

3.1 多样化原则

在保证滨水环境健康发展的前提下, 滨水区规划要容纳多样化的自然环境、开敞空间以及为公众提供多种体验和选择性的服务设施, 能够使公众的各种活动需求得到满足。

3.2 适宜性原则

舒适、宜人是对高质量空间环境的基本要求。滨水景观设计应该强调人在其中的舒适性, 使人产生愉快的心理感受, 通过营造良好的空间品质吸引人使其成为受人喜爱具有归属感的场所。

3.3 生态优先原则

城市滨水区对于整个城市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 设计应该注意加强其自然环境建设与人工环境开发之间的平衡, 确保滨水廊道生态功能的正常发挥, 并促使其与城市其他开放空间联为一体, 形成更大规模的生态网络[2]。

3.4 特色化原则

滨水景观设计应因地、因时、因具体对象而发挥规划设计和开发运作的主观能动性, 充分挖掘本土文化内在的特质。每个具体的城市滨水区开发和规划设计都会有各自的特点, 应通过缜密的研究与分析, 探寻适宜的方案, 并使人能够区别场所间的差异, 唤起一个地方的回忆[2]。

4 设计构思

4.1 设计目标

设计目标将其建设成为一个能够满足市民日常运动、休闲、娱乐等多种活动需求, 具有良好生态环境、富有特色的空间形象。

4.2 功能区划分

设计将规划区划分为3大功能区。设计项目北段与城市体育馆相邻, 规划将此区域设计成一个以运动为主题的体育公园, 通过设置网球场、晨练场、环公园慢跑道等活动场地以满足市民运动锻炼等需求, 并且可以利用水面开设多个水上运动项目。设计项目中段周边多为居住用地, 因此规划将此区域打造成为环境宁静优美的休憩游览区, 为市民提供一个日常休闲、散步观景的场所, 在此区域设置一些亲水空间和动态的水体景观, 并结合地形高差营造出一种幽谷娴静的氛围。设计项目南段与凤凰岭相连, 布局结合酒店与会所建筑形成一个休闲娱乐区, 为市民提供垂钓、茗茶、餐饮等服务。通过3大功能区的规划设计, 使滨水空间能够满足人们不同活动需求和选择, 成为市民室外休闲、运动、娱乐的重要场所。

4.3 景观要素组织

为了形成连续整体的空间形象, 在设计中特别注重了对于点、线、面景点的规划安排。点景即滨水区中的重要观景场所或突出的标志物, 如重要建筑、雕塑等;线性要素以道路为主体;面状要素主要是指由线状要素周围扩展而成的绿化空间或供人们活动的复合空间, 比如广场、集中型绿化等。在规划中, 将点、线、面3要素相结合, 以滨水道路作为串联点状要素与面状要素的主轴, 形成一个步移景异, 连续动态的景观形象。

4.4 护岸设计

滨水景观设计中, 护岸形式影响着人们与水体的亲近关系, 也成为由水面欣赏城市滨水区的第一层界面[1]。为了丰富临水景观, 在设计中采用了多种护岸类型。护岸主要分为自然护岸和人工护岸, 自然护岸具有良好的观景效果和最大的亲水性, 除了自然护岸以外, 人工护岸主要采用倾斜式护岸和阶梯式护岸2种方式, 这两种护岸都有较好的亲水性和观景效果。

4.5 绿植设计

滨水区植物设计应充分结合生态治河的要求, 植物的配置以有利于河流生态安全为原则, 在临水一侧要灵活配置水生植物和沼生植物, 而远水一侧可间断性地配置防护林带和树丛景观, 既避免互相干扰, 又留出一定的通透空间[3]。在种植时注意采用分层高低立体种植, 合理搭配乔木、灌木和草本植物, 保证生物的多样性和地方性, 形成复层结构的植物群落以增强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4.6 传统园林要素运用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新绛的历史文化, 适当加入地方传统文化要素, 并将新绛负有盛名的园林景观与滨水景观相结合, 通过假山、曲径、亭、台、楼、阁等元素在设计中的应用来体现传统造园艺术特色, 并在其中融入现代景观设计艺术手法, 形成独具风采的城市滨水景观环境。

5 结语

城市滨水地区景观设计通过对功能区的划分和景观要素的合理组织, 将护岸与绿植作为重点设计内容, 并结合当地的历史文化传统, 创造一个功能多样、生态良好且富有特色与活力的空间环境, 不仅可以为公众提供一个室外活动的场所, 同时也为城市景观增添了亮点。

参考文献

[1]李铮生.城市园林绿地规划与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6

[2]王建国.城市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09

现代室内景观中的“水” 篇6

自然界的水体千姿百态, 其形态、风韵、声音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自古以来, 人们都将其视为艺术创造的源泉, 把它从自然界直接引入到人类的艺术创作中来。在中国, 独到的理水技法, 展现了浓郁的东方文化特点。

水是室内景观设计的一个重要的自然要素。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 水从单纯的物质功能状态, 逐步发展成兼具艺术功能的水景, 并从室外引入室内。水具有独特的性质:形、色的不确定性, 质的变换性, 这些都是构成水景变幻莫测的重要因素, 也正是由于水的这些不确定性, 才使的水在室内空间中能营造不同的空间氛围。

理水造景的历史

水作为中国古典园林的要素之一, 其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周文王修建的“灵沼”;秦始皇统一中国后, 又引渭水为池, 建造了规模宏大的水景园——兰池宫;汉代的“铜龙吐水”被认为是世界园林史上的第一个喷泉水景;唐代的曲江, 更是开中国公共园林之先河;明末计成的造园名著《园冶》则总结了造园中的理水原则:“高方欲就亭台, 低凹可开池沼, 卜筑贵从水面, 立基先就源头。”

不同类型园林的理水造景艺术

在我国古典园林中有自然园林、皇家园林、私家园林、寺庙园林等之分, 那么在这些不同类型的园林中, 其理水造景艺术又各不相同。

·自然园林——由于自然园林是建筑在自然要素之上, 那么它的造园要素也就在体量上大过其他园林的造园要素, 故特别讲究整体布局。如西湖, 就是以水景为特色的自然园林。

·皇家园林——皇家园林以气魄宏伟、占地广阔、装饰华丽著称。在理水艺术上也吸取自然园林的自然山水的特点。

·私家园林——私家园林面积较小, 一般采取“挖地为池”, 静观水景。理水造景一般可分为两类:利用低洼地势开凿水面;还有一种是平地开凿。

理水造景的艺术特点

·园林之水, 贵在曲折——构成园林水体曲折深度的条件:一是藏源, 把水体的源头做隐蔽处理, 或藏于石隙, 或藏于洞穴;二是引流, 引导水体在空间中逐步展开, 形态曲折迂回;三是集散, 将水面进行适度的开合、穿插。

·园林之水, 妙在分隔——对水面进行分隔, 以打破水面的单一, 形成水景的多层次。

·园林水景的水声之美——在园林理水造景中常利用各种手段制造出不同的水声, 从而在听觉上吸引游客的注意。

·园林水景的色彩之美——园林理水造景常用点色、借色来打破水体的素淡。

·园林水景与建筑的关系——园林水景与建筑常存在以下三种关系:一是水面保卫建筑群;二是建筑群环抱水面;三是水体穿插于建筑空间中。

·虽由人作, 宛如天开——无论是水面形态的曲折, 水面的分隔, 水体与建筑之间的相互关系, 都力求达到“虽由人作, 宛如天开”。

室内水景设计的构思源于自然界各种形态的水体, 但是由于室内空间的局限, 室内水景常采用以小见大的手法来表现。如“止水可以为江湖”“尺波勺水以尽沧溟之势”都是体现一种心造其境的美学原则。

水在室内景观中的表现

水的形态

在古典园林中, 自然山水园林常以表现流水 (动态的水) 为主, 而江南的私家园林则多以静态的水为表现手法。在室内空间中的水景, 我们也常会选择以静态、动态或者是动静相结合的一种形态来表现出水体的平静、流动或者是亦静亦动的特点。

·静水——在室内空间中静水常以静水池的形式来表现。而水池的形状也就形成了静水水面的形状, 一般通过室内空间的功能要求和审美要求来决定其形状为几何形或者是自然形。

·流水——即一种动态形式的水景。在古典园林中流水的设计上多采用藏源与流水形态的曲折, 来制造出水体变幻莫测的意境。在现代室内空间中流水水景常以落水和喷泉形式出现。其中落水又以泉水、瀑布的形式展现水体下落时的美感;喷泉则以不同形式的喷头来呈现水体的不同形态。

水景的声音与光影

水景设计不仅是水体形态上的设计, 在设计的同时, 水的声音与光影都是可以设计的美学要素。

·水声——以水为声, 以声夺景, 是水景的独到之处。水声是运用水的动态来实现的, 不同状态的水, 会呈现出不同的声响效果。如静水呈现的是微风过后的涟漪声, 动水则会因动势的不同, 发出不同的声响。水声可以作为背景来降低噪音的干扰, 也可以作为前景声来烘托整个空间的氛围。

·水的光影——水的光影是由于水自身所具备的透光性和反光性而产生的一种特殊的艺术效果。在室内通常会利用水的倒影、水的波光、以及借助自然光源, 或者是人造光源来制造不同的光影效果。

水景的表现方式

·静水

静水常以池水的形式出现, 水池常设在不便让人接近的地方, 如观景电梯前、楼梯下。而水池的形状本身就有一种形式美, 应与室内空间的整体风格相协调, 并为室内环境增色。水池除了形状以外, 池壁也同样影响水面的景观。通过池壁的形状以及池壁材质的不同来营造不同的视觉效果。池壁有垂直形、坡形、和台阶形。静水有一般有两种景观形态:一是借水的透明造景, 这就与水池的造型以及池壁的造型和材质联系在一起。池壁和池底的处理呈多样性, 静水的水景也就呈现不同的景观形态。二是水中景观, 常见的有水生植物、水生动物、山石或盆栽、立体雕塑等几种形式。

·动态的水

动态的水有流水、落水、喷水等几种形式。流水在室内的形态多样, 水态特征取决于水的流量、沟槽的大小、以及坡度等。落水又分泉或者是瀑布, 自然山水园林中泉与瀑布都取之于自然山水真实的泉水或瀑布, 那么在室内景观中, 泉水则通常以壁泉、叠泉、盂泉、雕刻泉等形式为人们展示泉水的清幽;瀑布在室内多以自由式瀑布、幕布式瀑布、阶梯式瀑布的形式出现。在园林中, 喷水的形式多是自然界的喷泉自然形成的, 而在室内喷水是利用压力让水自喷嘴喷出, 在空中落下形成的水景。喷水的水姿多与喷嘴有关, 不同类型的喷嘴可以制造不同的喷水水姿。常见的喷嘴有单射喷头、环行喷头、旋转形喷头等多种形式。喷泉的类型通常有普通装饰性喷泉、雕塑喷泉、以及现代化的程控喷泉。

水的美学功能

水是自然界中最壮观、最活跃的自然因素, 自然界的水体千姿百态, 其形态、声音、风韵都能给人美的享受。人们将水视为艺术创作的源泉, 将其直接引入到人类的艺术生活中来。人们又按照自己的审美情趣, 对水体进行人为加工改造, 以美化人类的生活环境, 借以表达人类对水的审美情趣。清代文人尤侗对园林水景的审美功能作了“洁”“虚”“动”“文”四个方面的概括。“洁”首先说明了水来自自然的清澈透明;“虚”则指水“上浮天际, 水隐灵居, 窈冥恍惚”, 给人虚无飘渺的感觉;“动”则是说明流水的动态美, “屑雨奔云, 穿山越洞, 铿锵有声”;“文”则是“潮回汐转, 澜合沦分, 光彩滉漾, 盖取诸文”。

结语

通过我们对室内外水景的比较, 我们不难发现无论是在室外园林中, 还是在室内空间中, 水体都是造景不可缺少的要素。在设计中都追求“师法自然”, “虽由人工种植, 却宛如自然山林”的境界。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水无形无色, 却能反映出形形色色的景物;水惠及万物, 却能廉和处下, 这也能充分体现中国文人墨客的审美情操, 所以水在古典园林中是极其重要的设计元素。那么在室内这个特定的空间范围内, 我们将水体设计引入室内, 与室内建筑结构、灯光效果、室内装修、植物等共同创造出仿效自然的环境, 给人们带来宁静舒适的室内环境。

参考文献

[1]章采烈《中国园林艺术通论》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2]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

[3]陈从周《说园》同济大学出版社2002

[4]韩国建筑世界出版社《室内空间设计丛书—景观设计》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5]纳尔逊-哈默.室内园林.[第一版.]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2年

水治理工程景观设计研究 篇7

大连花园口经济区位于辽宁沿海经济带,北黄海岸,距大连市中心110 公里,距丹东160 公里,是北黄海沿线发展带中的重要节点,是在原国有盐田基础上建设成立的现代化产业先导区。依据总体规划,园区呈带状发展模式:从北向南依次为农业发展片区、产业发展片区及生活居住片区。

区内自然景观资源丰富,三面环山面朝大海,浪窝庙水库、松树沟水库、碧流河、老龙头河、圣水河、小马河、陶房河等九条河流穿境入海,此外还有大量湿地、水产养殖区及灌溉渠等,这对于维护城市整体生态环境、排洪防洪均起到了极为重要的作用(见图1)。

区内水系存在以下问题:1.现状河流无堤防,区域总体地势偏低,地区防洪(潮)标准较低,易遭受洪(潮)水威胁;2. 经济区是在国有废弃盐田上建设和发展起来的,频繁遭受盐潮侵袭,地区土壤盐碱化程度会越来越高,区域内植被生长乃至整个生态环境将受到不利影响;3. 区内河流属季节性河流,枯水期河道内水量较少,滩地裸露,景观效果不佳。

为有效防洪治洪,充分发挥花园口水资源丰富的优势,对老龙头河、圣水河、小马河的先行实施水系综合治理工程,塑造以内湾、岸线、河流为支撑的水系景观,同时把河流做为联系南北新老城区的纽带,通过滨河景观带的打造提升城市环境特色,带动整个花园口经济区的活力。

2 总体规划设计

2.1 设计范围

本次设计范围为老龙头河、圣水河、小马河滨河两侧区域,以丹大高速北侧400 米为起点,三河入海口处为终点。设计范围4.35 平方公里(见图2)。

2.2 项目定位

防洪泄洪的重要通道;

经济区生态廊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为市民服务的重要绿色开放空间;

经济区的“护城河”。

2.3 主题构思

设计以“花”、“环”为主题,从自然河流、森林中寻找灵感,抽象出曲水、绿岛、丛林、彩虹等景观元素,融入河流的设计中。

2.4 方案内容

2.4.1 总平面规划

本次设计在原有红线基础上,把丹大高铁南侧(圣水河—老龙头河段)的防护绿带也纳入到景观体系中统筹考虑,力求打造一条环城景观体系,有利于提升城市的整体形象和活力,弱化产城分离等城市问题,同时为动植物迁徙提供了一条生命通道。景观体系打造形成后,将形成城市蓝环——河流水系,绿化——生态廊道,运动之环——环形自行车/ 慢跑道,环形景观体系上镶嵌若干景观节点,形成“珍珠项链”上的颗颗璀璨的明珠(见图3)。

2.4.2 功能结构分区

生态湿地段:

位于老龙头河及入海口处,现状大片湿地,本段落以湿地景观为主,包含四个景观节点;

城市门户段:

位于高铁沿线,以大尺度的景观为主,重要节点处体现城市形象,形成对位宣传的窗口;

时尚人文段:

位于主城区,紧邻银杏大道,是现状城区的主要绿化景观带,以绿化、广场为主,为居民提供更多活动场所;

绿色产业段:

河道两侧主要为工业用地,以现代的工业景观为主,体现“现代化产业新城”的形象(见图4)。

2.4.3 设计特色

可持续的花园水道

对滨水生态进行持续的维育与改善,建构水道动物栖息地以及水质自净系统的基础,整合现有河道设施,防洪排涝,科学化利用河底淤泥建构水岸微地形,避免挖去外土,达到自地挖填平衡。

多元的滨水空间

保证安全前提下, 多种形式建设防洪堤,优化滨水环境;适当将堤岸后退,创造出动态的淹没景观区以及堤外休闲运动场地,开阔河岸空间与景观,创造优美的动态岸线。

经济区的门户形象

丹大高速、丹大高铁、201国道、滨海公路等重要道路均从红线内穿过,且分别设有出入口或车站;南侧三河入海口又是未来城市发展的重要标志性区域,因此本次设计把以上节点进行着重考虑和设计。

适宜步行与自行车道的环城景观水岸线

本次设计构思把丹大高铁(圣水河—老龙头河段)南侧100 米防护绿带纳入本次的设计范围内,与三条河流一起形成完整的生态环线,加强水岸与社区、水岸与厂区、新城区与老城区、产业片区与生活片区之间的联系,带动花园口经济区的整体活力,这也是本次设计的一大亮点。

环城景观水岸线

生态环线形成后,将形成三条游线(见图5):

外环景观游线:小马河—高铁绿带—老龙头河—入海口—小马河,全长约13 公里。

内环东侧景观游线: 圣水河—高铁绿带—老龙头河—圣水河,全长约10 公里。

内环西侧景观游线: 小马河—圣水河—小马河,全长约8公里。

2.4.4 防洪安全格局分析

(1)目的在于建立符合河流自然过程的安全格局

现状花园口水系统在经过人工改造之后,逐渐演化成为人工管理下的工程化系统。

(2)通过对洪水20 年、50年一遇的淹没区域测算得出潜在的蓄滞洪空间

在恢复其自然属性的同时,将沿河的支流、水渠、湿地、坑塘、水库、低洼地等潜在的蓄滞洪空间纳入整个洪水调节含蓄系统。

(3)建立安全格局后采取的雨洪治理措施

a. 根据洪水淹没线,建立不同防洪水平下的洪泛湿地;

b. 将滞洪湿地与主要的河流、渠道联系起来共同构成防洪系统;

c. 增加内河体系,提高河道的泄洪、蓄洪能力;

d. 将硬质驳岸改为生态驳岸恢复河流自然形态(见图6)。

2.4.5 生物安全格局分析

(1)调研发现现状已有的丰富的生物物种:狐狸、山鸡、刺猬;

(2)选取适合的物种作为指示物种:野兔、青蛙等,模拟它们的栖息行为和迁徙方式,构建生物保护安全格局;

(3)建立安全格局后采取的生态治理措施

a. 建立绝对保护的栖息地核心区,着重对湿地、鱼塘,坑塘等的生态恢复;

b. 在周围建立缓冲区,减少人的干扰;

c. 建立廊道增强景观连通性,提供更多的栖息地,将坑塘湿地,河流等用生态廊道联系起来;

d. 在较远的斑块间、 廊道交汇处和较为脆弱的区域建立湿地、林地斑块来完善景观的整体结构;

e. 减少排入河流和坑塘的污水量,并对污水进行处理减少环境的负荷(见图7)。

2.4.6 设计中解决的问题

(1)关于防洪

花园口降水量在时间和空间上分布不均,历年平均降水量为757.4 毫米,降雨量主要集中在7、8 月,占全年降雨总量的56%,尤其当台风登陆时,容易出现大雨、特大暴雨的降水过程,场地易受洪水侵袭,防洪压力大。同时由于河底淤浅严重,行洪能力下降。

采取的措施:

疏浚部分淤泥

为维持河道最小生态水量,增大行洪能力,疏浚部分泥底,维持河流枯水期水深在1.0m左右;

底泥回用

清淤后的底泥需经检验,检查所含物质,如底泥污染不严重,经过预处理,如物理脱水、祛除有毒物质、固化处理等措施后,做为建筑填土,以平衡场地的填挖方量。

增大行洪面积

部分河堤后退,留出堤内土地,用于蓄滞洪水,建设沉水公园和体育场地等开放空间形式。

排涝

梳理现有河涌,形成网状水系,河涌兼具雨水传输与净化的通道,同时通过流域管理,蓄涝溶积,减少城市河段的纳洪量。

规划在老龙头河及圣水河上游建设拦河闸,用于蓄水或泄洪;在入海口建设挡潮闸,用于蓄积水面或防止海水回灌。

(2)关于水的形态

现状河体岸线一直疏于管理,破坏较为严重,改造后恢复河道的自然生态岸线,增强水体与周边区域的互动性,增加生物多样性。

(3)关于水质

受周边生活污水排放和雨水径流的影响,河体现状水质较差,设计中注重提高水体的自净能力。

雨水:采用生态截流的方式,实现初步沉降;

污水: 设置污水管, 进入污水处理厂中水处理后再流入河体;

利用自然驳岸和河底分解污染物;

净化的水体为居民提供游憩场所;

水体成为城市重要的景观资源。

(4)关于水量

花园口经济区雨量集中于夏季,如何解决枯水期水量不足及景观单调的问题。

利用河阶凹地,补给地下水,缩短枯水期;

设计植物泡,在枯水期增加景观效果;

设置拦河闸,保持水量。

(5)关于空间形态

软化岸堤,河道两侧形成系统的点线面的绿色开放空间。

根据现状绿化空间的大小,做到收放自如,形成不同尺度和功能的空间形式。

(6)关于滨河建筑风格

居住建筑

河道两侧的居住建筑宜采用现代简洁或简欧风格,层数为多层或点式高层,形成优美的天际轮廓线。

商务建筑

河道两侧的商务建筑宜多采用现代简洁的风格,与河道景观相得益彰,形成良好的城市形象。

工业建筑

河道两侧的工业建筑宜多采用覆土建筑及屋顶绿化建筑,以助于形成低碳生态环保的城市风貌。

(7)关于种植

本案三条河流从地理位置上流经内陆、盐碱地、滨海区,从空间功能上流经农业区、交通区、工业区、生活区,设计上根据河流所处位置和周边环境的差异,选择适宜的植物配置方式,让河道绿化建设充分体现生态性和景观性;

河道绿化应体现滨水景观的特点,突出河道的生态功能。本案植物种植设计以乡土植物为主,尽可能构建完整的适应水陆梯度变化的近自然植物群落,体现水生、湿生和陆生植物分布的连续变化过程;

植物种类选择和配置方式要根据河道的功能定位、立地条件,反映河道特点;

河道绿化上在保证河道航运、引排水等基本功能的前提下,充分考虑河流的生态修复、水质净化、水土保持及环境美化功能的需要,同时确保亲水活动的安全;

在进行河道绿化的同时,也充分考虑了其与其他城市绿化建设的有机结合,形成完整的城市绿化网络体系。

3 结语

小区水景观设计新探 篇8

人类的文明开始就是从水开始, 无论是从古代还是现代来看, 凡是有水的地方, 必有城市的兴起、区域经济中心的发展和崛起。人类和水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 亲水的观念根植入我们的脑海。

有了水人社会的进步也伴随着用水方式的不断变化。现代化的城市文明中, 人身处闹市久居, 在水泥钢架之间穿行, 总想亲近自然寻找那一份自然地流动、轻盈灵动的美, 于是人们更多的希望临水而居。也更多的需找如何创造水景观为人们所用, 小区作为人们聚集生活的地方, 作为城市重要的元素, 其优美的环境也日益成为房地产开发的重点和销售的热点, 于是小区更多的引入水景观设计。人对水亲近的要求向小区景观处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要求生态化的设计, 设计完成后无论前期的人工水景观的建造还是后期水质维护、亦或是枯水后的水景观区环境都应站在环保生态的高度, 做到节约资源, 以人为本, 健康舒适。总之要达到社会效益和生态环境效益的双赢。

1 小区水景观自然化的价值

水是景观的血液, 有了水, 景观才更有生机。一直以来, 人类都临水而居, 城市也都傍水而建。然而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现代居住模式发生了很大改变, 水泥、钢筋、混凝土代替了原有的居住形态, 人们渐渐意识到只有绿树成荫, 流水潺潺、鸟语花香的自然化小区才是真正适合居住的。

与一些生硬的水景观相比, 自然化的小区水景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 环境美学意义:生机勃勃的水际尽显自然形态之美, 在这里动物和植物相依偎, 动与静相映衬, 自然而不凌乱, 变化而不失秩序。从审美和景观水质的评价角度来看, 更加吸引人、更具诱人性, 使身处此环境的业主或者说是体验者无论从显在的景观态到内隐的心理场由内至外的体验场景空间的视觉美、艺术品质和地域文化特征, 受到类自然之美的熏陶, 内心世界的充满畅快, 心灵也得到净化和升华。 (2) 生态意义:自然化水景观水岸不像人工痕迹明显硬质水岸一样, 它拥有丰富的水岸环境, 凹岸、凸岸、深潭、浅滩和沙洲等, 同时也拥有更加丰富的植物及生物。其对环境起到的生态作用, 例如净化、加湿等自然是不言而喻。 (3) 文化趣味及可参与性:自然化水景观生境丰富, 无论是丰富的软硬质的活动场所, 还是丰富的水岸竖向层次, 水岸及水生植物、水中动物, 都充满了趣味, 都可游、可赏、可品, 具有参与性。 (4) 经济适用性:自然化水景观, 其美观、生态、参与性带来了超出预估的价值。可持续性的自然化水景, 一次投入, 长期使用, 经济使用性凸显。

2 小区水景观的现状分析

目前, 小区的水景观设计有几种常用的形式:

1) 人工痕迹较重的:水钵、游泳池、喷水池、旱喷。

2) 自然手法的:小溪、瀑布跌水、池塘水景观。

3) 人工和自然手法都可以配合使用的设计小品形式:桥、码头、水榭、景石、栈道, 喷雾。

现阶段水景观设计有很多弊端。很多时候, 人总认为大就是好的, 就是气派, 因此水景观设计无论是规则的还是自然式的都是大喷泉, 大跌水, 大面积的湖面, 设计中已大为美, 往往忽视了细节的精巧, 水岸边缘的人性化设计等。另外, 在水景观的设计中, 套用模式化的设计, 没有结合当地的气候、雨水、地下水环境、洪涝情况、特有植物、生物资源情况, 设计出来的水景千篇一律。

3 小区水景观评价

小区水景观设计:第一, 可以满足人亲水性的需要、临水而居是人共同的希望;第二, 水景观可以丰富小区居民活动内容, 游水、观鱼、甚至垂钓, 其乐融融;第三, 水景观的细致设计也提高了居民生活品味, 丰富了人的心灵, 水的动静感染着人, 改变着人, 就像那句老话, 做人像水一样;第四, 水景观也起到了改善小区生态的作用, 水改变了小区小气候环境, 夏天的水边, 往往很凉爽……水边的花, 水中的莲等也丰富了小区植物种类, 水中的鸳鸯、鱼等也丰富了小区的动物种类。当然水处理不好也会滋生许多蚊虫, 产生难闻的气味, 造成不好的生态影响。最后一点, 水景观丰富了景观的形式和内容, 美化小区的作用是显而易见的。

总之小区水景观在园林造景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它影响到小区的定位与整体舒适度, 小区水景观是把双刃剑, 要在设计中充分发挥它好的一面, 降低副作用。

4 小区水景观的设计方法

小区水景观是把双刃剑, 因此要根据它的性质结合其在园林造景中的作用来分析小区水景观, 找出最好的设计方法。

1) 人亲水性的满足:水岸设计要有浅水区或者浅滩, 满足人接触水的需要, 另外深水区要有平台、栈道、桥等景观, 让人可达到水边。

2) 丰富居民活动内容:水边要有与水相关的人可参与的项目, 除了浅滩入水外, 可以设计水中的汀步, 水中养鱼, 设置垂钓台 (目前多数小区不适合设置此项) , 或者水边设置座椅、水榭、亭子等供人赏水的可停留的观水点。

3) 设计的品味性:小区水景观的设计因为空间有限, 水的循环环境几乎都为人造, 因此精致的设计比粗放的设计更加适用, 也更有品位。在小区中, 水景设计追求大不如追求小, 设计直而简单的硬质驳岸不如采用弯曲而丰富的自然与硬质相结合的驳岸更体现设计者对于人、对于小区居民的关怀。曲水流觞间, 引入雕塑等人文感觉浓的景观要素, 漫步碧流边, 心情也不再浮躁。

4) 生态的作用:小区水景观设计, 要在设计中细致琢磨发挥其生态作用的最大化。在可设计水面积固定的情况下, 增加驳岸的长度及驳岸景观的种类, 洲、岛、堤、矶、岸都可以采用, 可使景观游线增加, 同时若增加的驳岸为植被种植密集的自然是驳岸的话, 其水环境的自身过滤循环功能就会大大增加。增加驳岸长度可采用以下几种设计手法: (1) 大水面分割成几个较小的水面。 (2) 较直的驳岸或弯曲度较小的驳岸变成为较弯曲的驳岸。 (3) 增加水中岛, 桥。另外在小区水景观设计中, 采用多层次的竖向设计也会增加水与空气的接触, 增加水的循环, 改善水环境, 同时可供水中植被及鱼类更好的生存。但是此处我个人觉得向上的喷泉虽也是增加竖向水景观的一种手法, 但是它违反了重力, 会造成更多非自然化的能源浪费, 因此建议减少此种设计, 而增加叠水等自然力下的竖向流动。另外水难免会有蚊虫滋生, 设计水景观的时要增加一些驱虫植物及灭蚊灯, 从细节体现设计的人性化考虑。

5) 水景观的美化作用:水景观平面布局要做到曲直结合, 丰富驳岸及岸边景观建筑的形式;竖向不要平铺直叙, 要层次丰富分明, 潺潺水声, 也是难得的城市一景;植物搭配要依据驳岸景观的形式, 或形成垂直的绿化屏障, 或开阔可观景, 或柳影入水, 或莲花出水……

6) 其他、小区水景观的设计要根据小区所在的区域的水资源及环境情况而定, 有些缺水地区, 可采用象征、抽象的水景观设计手法, 比如枯山水式的设计。又比如用淡蓝色的玻璃象征溪流等。雨水丰富的地区可设计水资源收集再利用系统。

5 结语

水是大自然中对人最具吸引力的元素, 我在小区中常常看到孩子们围着水流嬉戏, 打着水仗, 用小手捧着水, 用小脚丫将水踩的水花四溅, 玩的不亦乐乎;也常见到年轻人在水边倾吐心事;还有花甲的老人手拉手慢步水边、坐在岸旁、无声的望着水面中的锦鲤, 幸福平静……

滨水植物景观的调查分析 篇9

水生植物的配置不仅考虑观赏效果, 同时也要考虑是否稳定, 唯生态主义的美往往较为短暂, 利用美学原理进行水生植物配置, 是现代园林水景绿化的主导思想。

1 水边植物配置的原则

1.1 设计的三个境界

1.1.1 生境。

植物是有生命的生物, 充分利用地形、地貌土壤和水体等自然要素, 保证植物的存活和正常生长, 是设计应该考虑的首要条件。因此了解适应在滨水区环境生存的植物群落的形成和发育, 构建合理的植物群落, 是设计的第一步。

1.1.2 画境。

西晋诗人张翰《杂诗》:“暮春和气应, 白日照园林。轻条总若翠, 黄花如散金。”体现了植物朝暮的色彩之美。春的盎然桃红柳绿鲜花绚烂;夏的葱郁蝉鸣荷青鸟语花香;秋的金黄稻花香里听丰年;冬的凋落瑞雪孕育来年的新绿。体现了植物季相的变化之美。正因为植物朝暮季节的变化, 由多样的个体美所形成的群落美, 营造出一幅幅不断变化的画面, 给人以审美的愉悦。

1.1.3 意境。

中国传统造园中, 通常根据植物的特点赋予植物寓意, 营造出特殊的空间氛围, 使人身临其境时产生文学、哲学等的联想, 当观赏者领会设计者的审美意图, 产生共鸣, 体验到会心的愉悦时, 景观设计也就超越种植的范畴, 而成为触动人心的艺术品了。

1.2 同时要注意色彩构图、线条构图、透景和借景。

水色天色与植物相得益彰, 植物的颜色搭配亦可绚丽、亦可素雅, 可根据景观设计的需要, 通过选择不同的植物材料营造不同的水体氛围。总之, 园林植物的色彩组合要避免一季开花, 一季萧瑟, 偏枯偏荣的现象或以春花为主或以秋实为主, 四季节应各有特色并能使春色早临、秋色晚去, 是色彩原则在植物景观设计中的最佳应用。平直的水面通过配置具有各种树形及线条的植物, 可丰富线条构图。如高耸的钻天杨与低垂水面的柳条与平直的水面形成强烈的对比, 而水中浑圆的欧洲七叶树树冠倒影及北美雪松圆锥形树冠轮廓线的对比也非常鲜明。形态差别很大的植物在搭配时要重点考虑, 比如香樟与龙柏, 种植在一起就会显得很不协调。有些植物很容易跟别的植物搭配, 如大多数松树, 草类等等。原则上, 形状越极端或越特别的植物, 越要作为孤植而不是作为群植而使用。水边植物配置切忌等距种植及整形式修剪, 以免失去画意。留出透景线, 利用树干、树冠框以对岸景点。院内外互为借景也常通过植物配植来完成, 如利用植物遮挡园墙, 是园内外界限无形中消失等。

1.3 园林中的水体驳岸有石岸、混凝土岸和土岸等。

规则式园林的石头和混凝土驳岸在我国应用较多, 线条生硬而枯燥, 所以应在岸边配置合适的植物, 使线条柔和。规则式园林的石岸边种植垂柳和南迎春, 纸条沿着笔直的石壁下垂至水面。自然式的石头驳岸具有丰富的自然线条, 与在岸边点缀色彩和线条优美的植物相配, 使景色富于变化。土岸曲折蜿蜒, 线条柔和, 岸边植物应自然式种植, 应结合地形、道路、岸线配植, 有近有远, 有疏有密, 有断有续, 曲曲弯弯, 自然有趣。

2 水边植物材料的选择

水边绿化树种首先要具备一定耐水湿的能力, 另外还要符合设计意图中的美化要求。我国从南到北常用的树种有:水松、蒲桃、小叶榕、高山榕、水瓮、水石梓、紫花羊蹄甲、木麻黄、椰子、蒲葵、落叶松、池杉、水杉、大叶柳、垂柳、旱柳、水冬瓜、乌桕、苦楝、悬铃木、枫香、枫杨、三角枫、重阳木、柿子、榔榆、桑、拓、梨属、白蜡属、柽柳、海棠、香樟、棕榈、无患子、蔷薇、紫藤、南迎春、连翘、棣棠、夹竹桃、桧柏、丝棉木等。

杭州西湖, 湖面辽阔, 视野宽广, 沿湖景点突出季节景观, 如苏堤春晓、曲院风荷、平湖秋月等。春季春色叶树种:春季新发枝叶的嫩叶呈现显著红、紫红、黄等不同叶色的树种。例如栾树、桂花、石楠、臭椿、垂柳、扑树、香樟等。新叶发出时如美丽的花朵一样艳丽, 因而产生类似开花的观赏效果。杭州西湖春季, 桃红柳绿, 利用春色叶树种接合水边常用树种营造春景, 如垂柳、悬铃木、枫香、水杉、池杉新叶一片嫩绿;碧桃、东京烟花、日本晚樱、垂丝海棠、溲疏、迎春先后吐艳, 与嫩绿叶色相映, 春色明媚, 确似一袭红妆笼罩在西湖沿岸。西湖的秋色更是绚丽多姿, 红、黄、紫色具备, 色叶树种丰富。有无患子、悬铃木、银杏、鸡爪槭、红枫、枫香、乌桕、三角枫、柿、油柿、重阳木、紫叶李、水杉等。

3 水边植物配置的一般手法

3.1 宽阔水域的水生植物配置。

水面具有开阔的空间效果, 特别是面积较大的水面常给人以舒畅的感觉。这种水面上的植物配置模式应以营造水生植物群落景观为主, 主要考虑远观, 植物配置注重整体、连续的效果, 水生植物应用主要以量取胜, 给人一种壮观的视觉感受。如杭州西湖的曲院风荷种植大面积的荷花、睡莲, 盛夏时节就可创造出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的壮丽景观。杭州西湖曲院风荷之景, 按赏荷的需要在近3400m2的湖面上种植了各种不同的荷花品种, 如西湖红莲、青莲子等, 采取一堰一种的方式, 互不串通。红白荷花, 色彩分明。并留出一定的水面种植睡莲和王莲, 与岸边的竹柳、水杉相映, 景色和谐。园中筑起的6座小桥, 有的近水, 有的依水, 有的贴水, 有人赏荷, 仿佛漫步于荷花丛中, 别有一番情趣。而湖畔建有造型美观、古朴素雅的迎薰阁、波香亭、翠薇亭等园林建筑, 散步数落于花木丛中, 游人可从不同的角度凭栏近观荷花的娇容。

3.2 小面积水域的水生植物配置。

西湖南线的小型水域较为多见。小水域主要考虑近观, 其配置手法往往细腻, 更注重植物单体的效果, 对植物的姿态、色彩、高度有更高的要求。该水景注重水面的镜面作用, 故水生植物不宜过于拥挤, 以免影响水中倒影及景观透视线。如柳浪闻莺入口水景, 挺水植物黄菖蒲、水葱等以多丛小片植于池岸, 倒影如水, 自然野趣, 疏落有致。水面上适当点植睡莲, 丰富了景观效果。水面上的浮叶及漂浮植物与挺水植物的比例要保持恰当, 否则易产生水体面积缩小的不良视觉效果。因此, 将水生植物占水体面积的比例控制在不超过1/3为宜。

3.3 自然河流的水生植物配置。

自古以来, 小桥流水成为我国传统园林的经典, 现代园林水景中亦河上架桥, 桥头绿化河、桥、植物及倒影共同组成一副美丽的画面。桥头两侧丛植海寿花、水葱等, 沿河道两岸呈带状分布, 较宽的河道水面则漂浮适量的野菱等。河岸水生植物配置既可柔化河道边缘生硬的驳岸, 也大大丰富了桥头两侧的乔灌草水生植物配置模式景观。河流两岸条带状的水生植物景观要求所用植物材料高低错落疏密有致, 体现节奏与韵律, 切忌所有植物处于同一水平线上。考察目前杭州现有的水生植物应用现状, 其植物配置和景观效果仍较为丰富。

3.4人工溪流的水生植物配置。

人工溪流的宽度、深浅一般都比自然河流小, 一眼即可见底, 硬质池底上常铺设卵石或少量种植土, 以供种植水生植物绿化水体。此类水体的宽窄、深浅成为植物配置考虑的一个因素, 一般应选择株高较低的水生植物与之协调, 且体量不宜过大, 种类不宜过多。对于完全硬质池底的人工溪流, 水生植物种植一般采用盆栽形式, 但存在着容器清晰可见的缺陷, 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景观效果。

以下列举两个水边植物群落的实例。

群落一位于玉泉鱼跃景区水边路旁, 一边临水, 一边临山, 临山的群落高出地面, 营造封闭之感, 此群落的特点在于大量运用粗壮的毛竹的纵向感和一棵高大的香樟来塑造挺拔的高山之感, 但会有收有放, 在转折处位置点缀鸡爪槭更显清秀, 丰富多变。第一层毛竹+香樟, 第二层海桐+南迎春+火棘+鸡爪槭+倒卵叶石楠, 第三层沿阶草。临水的方向没有种植太多的植物, 关键是给出一个很好的观水亲水的位置。

群落二的特色就在于这种高达纤细的杉科植物与睡眠的结合之美。这种竖线条方向类似植物的搭配上, 不仅要注意其耐水湿程度的不同, 还要注意到其各种在色彩, 株形之间的搭配。静水面, 竖线条植物的倒影也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景观要点。因此不仅要留出一定的观景空间, 而且水中的植物在选择和运用上, 数量都要有所考虑。耐水湿程度水松>池杉=落羽杉>水杉, 耐寒性四种植物的关系为水杉>池杉=落羽杉>水松, 从平面图上的栽植点可以看出这个群落的栽植基本符合其生态习性。

4结论

设计的最终目的既为了满足人类的活动, 也是为了人类与自然更和谐的相处。城市滨水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开放空间, 植物是城市滨水区绿化景观组成的主体, 群落丰富的植物景观不仅给滨水区带来视觉艺术的享受, 突出城市人文文化氛围, 也为整座城市的生态、经济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城市滨水区绿地的设计, 除了给人类提供亲近自然的场地以外, 也应该意识到滨水环境的生态重要性, 只有在遵循生态规律的基础上, 应用艺术原理作指导, 才能建设出理想的滨水绿带, 达到人类与自然地和谐共处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苏雪痕.植物造景[M].北京:中国林业出社, 1994:115.

[2]李尚志.现代水生花卉[M].广州:广东科技出社, 2003.

[3]柳晔, 夏宜平.水生植物造景[J].中国园林, 2003 (3) :59-62

上一篇:配偶权研究下一篇:选题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