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师培训模式

2024-05-18

高校教师培训模式(精选十篇)

高校教师培训模式 篇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育人的重要环节, 面对大学生群体的各类需求, 高校思政教师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队伍中的独特的、稳定的、非常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 决定了对思政教师有着职业精神、职业素养和职业水平的特殊需求, 决定了它具有高质量和不可替代的专业特征。贴近时代、贴近大学生生活、贴近基层社会, 是高校思政课的基本要求, 这充分说明了加强高校思政教师培训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然而, 当前思政教师培训中存在一些问题。一些思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减弱, 培训效果很不理想。因此, 探讨如何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加强对思政教师的培训, 创新培训模式, 提高思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改善培训效果, 培养创新型人才, 建立培养创新型思政教师的有效机制, 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培养创新型思政教师的目标

1.创新型思政教师的含义

创新型思政教师是创新型人才, 体现了思政教师具有高尚的人生理想、具有严谨的科学思维能力、扎实的专业基础、广阔的科研视野, 具有强烈的团结协作精神和踏实认真的工作作风。创新型思政教师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创新型思政教师应具备的特征

首先, 崭新的教育观念。新的教育观念是思政教师对现代教育的职能及教育方式更新、更高认识的一种升华, 包括:鼓励学生的创造性, 注重学生的个性;激发学生的认识兴趣, 重视实践活动, 建立新型平等的师生关系, 鼓励学生大胆质疑与创新。其次, 思政教师应具有科学、合理的知识结构。思政教师应能胜任对学生创造活动的引导和启发。因此, 思政教师应具备多元、合理的知识结构, 能创造性地开展教学及科研活动。最后, 思政教师应具有独特的个性品质。思政教师应具有灵活的教学艺术, 课堂教学充满艺术性, 将教学安排得生动活泼, 不断探索教材内容与学生理解的结合点, 更加注重师生以及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三、思政教师的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思政教师的培训模式是在培养过程中所采取的能够稳定培养思政教师, 使其能够掌握新的知识和增强思政教师的思考能力和综合素质的结构框架和运行组织方式。然而, 传统思政教师培训模式, 仅仅给思政教师灌输知识, 忽视思政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动性。

1.培训形式单一化

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形式单一化, 培训过程忽视思政教师的主动性。思政教师培训的方式以专家提供的假期研修班、讲座或报告为主, 缺乏培训教师与受训教师以及受训教师之间的更多时间保证的、具有实质安排的沟通与交流, 抑制了思政教师的学习欲望和接受培训的积极性, 最终降低了培训的实效性。这样的培训方式单一, 被培训者处于被动接受地位, 培训效果不是很好。

2.培训缺乏整体设计, 没有系统性

思政教师培训没有建构成完整、科学的培训体系, 培训过程随意性较大, 培训的专家不固定, 培训机构经常变换, 导致了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内容和培训体系上都比较随意, 没有形成系统性。这种方式的培训对思政教师的情感投入不足。由于当前思政教师的培训没有相应的评价体系, 如果思政教师对培训目的认识不足, 过多地关注于眼前的效果, 思政教师的培训需要就会降低, 学习动机就不强。

3.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

为了设置培训课程, 培训应广泛地摄取最新的教育科研成果, 从专业学科中聚合大量的经典素材, 组成培训者队伍。受训思政教师对培训资源的指向是多样的, 广泛地调查研究思政教师在实践中迫切需要明确和感兴趣的问题, 把它作为思政教师培训的内容, 才有利于增强思政教师的积极性。但是, 当前思政教师的培训在内容上考虑思政教师实际需求方面做得不是很足, 缺乏对教育实践的研究, 造成教与学脱节的尴尬, 培训内容没有针对性和目的性。

四、构建新型思政教师培训模式

由于当前对思政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应构建新型思政教师培训模式才能够有效培养思政教师。构建新型思政教师培训模式, 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定要从战略的高度, 首先明确谁是培训主体, 进而理顺培训主体各层次之间的关系、职责, 对培训工作进行完整、科学的培训设计。

1.要系统构建新的培训体系

要培养思政教师必须整合原有的培训机构、理顺培训职能, 系统构建新培训体系。通过建立培训计划和内容的审定和培训效果的监督;根据培训内容的不同在高校设立不同的培训基地。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内容和培训项目的系统化。培训内容应覆盖对思政教师培训的各方面, 要能满足思政教师的学习需求。在培训模块的设计方面, 要重点考虑各模块之间的内在联系、受训者个人动态选择的衔接、培训主体层次间的分工以避免重复设置、培训内容的结构优化与定期更新等。

2.为思政教师培训创造良好环境

教育部门应领导、管理、协调, 为思政教师的培训创造良好的服务环境和服务平台。要搭建政策平台, 根据思政教师出台相关政策, 确保时间和经费有保障;要搭建网络平台, 组建思政教师远程培训平台, 为思政教师提供主题式研讨工具, 突破思政教师培训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交流不足。

3.政策导向提供制度保障

各级政府应加强高校思政教师培训的法制保障, 完善培训的法制化和制度化建设, 形成政策法规体系和组织管理体系, 采用立法的形式确定高校思政教师培训的权利和义务。

4.完善培训机制

高校应建立思政教师培训的激励机制。高校思政教师的培训可以提高其职业成熟与发展, 加强职业上的成就感, 站在学科领域的最前端。通过科学、系统、专业的培训是获得提升晋级机会的有效途径。高校应针对高校教师的培训动机, 制定相关的激励政策, 激发他们的内在需要, 促使他们更主动地投入到培训中, 提高培训效果。

五、结论

当前, 对思政教师的培训不能忽视教育教学的实际情况, 否则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就失去了应用的效果。对思政教师的培训要突出学术性, 追求教育的学术化表现为学科的专业性与教育专业化。对思政教师培训的课程设置要坚持前瞻性、综合性、主体性、动态性原则。通过各种形式督促思政教师不断更新知识, 提高业务水平, 增强思政教师培训的实效性。

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 对思政教师的培训应创新培训模式。思政教师的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培训缺乏整体设计、形式单一化、培训内容没有系统性、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等。这导致思政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减弱, 参加培训走形式现象严重, 培训效果很不理想。为此, 构建新型思政教师培训模式是:应系统构建新的培训体系、实施模块培训的新理念, 以满足思政教师的实际需求。

关键词:思政教师,培训模式,政策导向,激励机制

参考文献

[1]邢耀荣, 刘菁.探索研究型大学教师培训新模式[J].高等理科教育, 2007, (3) .

[2]李子华.高师院校教师教育模式的缺陷与补偿[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07, (1) .

[3]贾东风.拓宽教师培训途径切实提高培训实效——关于网络环境下高校教师培训工作的思考[J].中国高校师资研究, 2009, (2) .

高校教师培训模式 篇2

关键词:教学实践 体育教师 教学技能 培训模式

体育教师作为课程教学的执行者和组织者,目前,多数高校体育教学已开展“三自教学”法,即:学生自选教师、自选项目、自选时间,这对体育教师的教学技能和业务素养提出更高的要求。自20世纪60年代起,越来越多的国家将教师培训工作作为教育界急需研究并解决的课题。经过长时间的时间,逐渐形成独具特色的教师培训模式,例如:基于课程开展的培训、短期培训模式等,这些培训模式在不同的教育思想引导下,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形成相对应的教学过程和教法体系,在实践中构建教师的知识、能力和道德基础,提升在职教职人员教学技能。必须注意的是,上述培训模式严重忽视技能学习的心理过程中及理论对行为产生的指导作用,缺乏针对校本课程实践所需的、与实践教学活动相联系的培训模式。文中以终身教育理论为指导,提出将教学实践与教师教学技能相融合的培训模式,阐述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重要性及构建要点。

1分析高校体育教师教学技能不足之处

体育课程教学是为学生传授体育知识、技能,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其终身体育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体育教师作为体育课程教学的主力军,直接影响体育课程实施效果。随着新课改的逐步深入,课程改革成为时代发展的必然趋势。教学是一项相对复杂和困难工程,其需要具备独特的能力和结构。我国开展课程改革,无疑对任课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为应对这种情况,教师应不断更新、提高自己的体育教学认知能力和体育操作能力,从而适应课程改革后教学方式、教学内容等多样化要求。体育教师是高校开展体育教育的组织者和执行者,肩负着培养高水平、高素质人才的重任。体育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对我国体育教育事业的发展产生重要影响。体育教学课程与其他学科有所差异,因体育课程多数在室外,又以身体的练习为主,因此,会出现很多的突发事件,导致教学老师措手不及。如果体育教师缺乏应变处理能力,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活动的顺利实施。同时,如果教师自身技术不熟练、教学方法不科学、未充分做好应对运动损伤的准备工作等会引发伤害事故。这就要求体育老师应具有相应的运动医学常识,掌握运动损伤、运动性疾病的处理对策,严重者应即刻送入医院救治。在传统教学过程中,教学模式主要采用“封闭式、结构式”的教学方法,在一定程度上阻碍学生的发展,也影响老师进一步发展。新课改明显指出,要求开始采用非结构化开放式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尽可能增加师生、生生互动的比例,真正意义上展现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分析传统体育课程教学情况可知,有些学生认为体育老师像师傅,有些说像教练,在新课改提倡的教学模式中,体育教师改革以往的形象,与学生一起活动,感受体育活动带来的乐趣。传统的课程模式中,老师只是被动、按部就班地复制教育部审定的课程计划,忽视我国各个地区教学资源等方面的差异。因此,新课改要求应在老师的引导下,让学生走出课本和学校,充分运用一切能够利用的资源,更好地为教育教学服务,从而更好地转变教学方式。

2构建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重要性

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基于教师教学活动实践为前提,把培训目标与具体的教学技能的要求相互融合,依据不同课程的教学需求,有针对性地设定教师技能培训规格与标准的培训模式。这种培训过程遵循“能力为本”的教育思想,重视培养教师个体教学技能及其岗位所需各种能力的训练和运用。紧紧围绕培养教师的教学技能为核心,以此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纲要和培训教材,确保培训流程顺利、有效的实施。

2.1为受训教学创设最佳的培训环境

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技能培训属于边教边练的过程,在该教学实践中,受训教职工根据制定的教学计划、课外辅导、课堂教学等进行系统训练和培训,促使无经验或经验不足的老师在原有技能基础上,掌握并提升体育教学能力。

2.2提升培训教学效果

体育教师技能培训依据能力本位教育理论与方法,把体育教师应该具备的教学技能实施分解,确保培训目标更加全面、实际,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融教学实践的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指受训老师在日常教学中,严格根据培训目标、教学技能模块进行自我培训。因此,接受培训的老师无需参与校内、校外脱职、集中等方式的培训。这种培训模式,不仅能提升教师培训效果,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教育教学成本。

2.3推行全新的技能培训原理和方法

现阶段,我国体育教师培养过程中具有以教养为主的教学倾向,对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培养缺乏针对性对策,主要表现为缺少有计划、系统的培训内容,缺少提升自身教学技能的相关手段。

3制定融教学实践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目标及任务

3.1制定教学技能培训目标

制定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目标如下:组成一个以教学实践为基础,以CBE教育理论为指导,具有可操作性、连续性的教学技能培训目标,促使教学人员在整个教育生涯中提升自身的教学技能。为确保接受培训的体育教师掌握与教学实践紧密相连的教学技能,达到培训目标的各项要求。根据培训模式的主要框架和过程中,构建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层序,其主要由探究层、实践层、反馈层等部分组成.3.2构建教学技能培训模式

3.2.1明确构建模式的框架为充分发挥该培训模式的功能,保障层次目标之间达到最佳的衔接效果,最终完成总的目标。必须沿着以下线索构建融教学实践的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首先,以能力本位教育为依据,设定整个培训的最终目标及各阶段目标。借鉴国内外以能力为本的教育理念,设计展现教学技能培训融入教学时间的培训模式,其框架如图2。同时,在能力本位教育理念的引导下,把教学过程设计、选用的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相互统合,组成高效、最有效力的培训模式。根据教学技能能力图表,依据接受培训教师的知识、技能编写相应的培训纲要。严格按照直观、具体、迁移的原则,运用功能块的形式编写所需教材。教师教学能力主要由组织教材能力、教法能力、管理能力和教学评价等构成,因此,该培训模式为受训教师制定合理的技能培训技术,主要培训其课堂教学能力、教学评价能力、跨学科学习等内容。

3.2.3改革传统评价考核模式体育教学工作是一项系统、连贯的工程,且培训对象为边教边练的任课老师,在自我培训中将每一个模块有序地安排到教授教学进度各个环节,方便受训老师在每节课针对性地训练各项技能,促使受训老师把每个技能模块串联起来,形成综合的教学能力。评价主要由接受培训的老师自评和专家评价两方面组成,评价内容为职业能力分析表中分解的各个技能模式,以及体育老师教授课程每次课或每个环节中某个技能模块,评价标准有利于达成整体的培训目标。专家组和受训老师在每次实践后和训练每个技能模块后进行阶段性评价,也要在每周培训结束后进行评述,依据各层次评述和总结提出新的要求和培训重点。

3.3融教学时间体育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的效果

随着教育改革浪潮的深入发展,教学已经迈入新纪元,此时,现代教师不但要掌握教学原则,更要灵活使用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器材,从而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在上述培训模式下对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培训,是我国实践教学改革的最终目的和主要措施。分析部分学校体育教育老师的教学能力、创新能力等情况来看,这种培训模式在人才培养方面获得显著效果。通过学习,这些老师已掌握规范、扎实的教学技能,在教学实践中教师的基本功能明显提高。学生、院校对教师教学能力的评价越来越好。值得高兴的是,高校多数学生课余通过发现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学习过程介入早期科学研究,积极主动协助老师从事教育科学研究,这些学生毕业后部分选择进入研究生学习阶段。这些学生的成绩离不开优秀教师对其教学的引导,最终确保体育专业学生具有专业化、实用性技能。

4结论

总之,融教学实践教师教学技能培训模式是现代教育改革的新创举,这种培训模式不仅将教师教学技能进行分解和细化,组成巨阵型模式,也能加强教师教学经验之间的交流,提高教学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因此,高校体育教师采用这种模式培养技能,非但可以针对性地明确受训教师需要培训的内容,从而为受训老师提供边教边练的良机,是教师终身职业教育最有效、完整地实施方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了教师的自身素质和教学实效。

参考文献:

高校外语教师的发展模式 篇3

摘 要: 本文通过对高校外语教师的发展模式之一访问学者研究,积极探索了教师在教学中的成长变化。本研究表明教师要经常从访学教师汲取营养,教师间的交流和互动是帮助教师形成自我反思能力、吸取经验的最好媒介;从教学认知、教学方法、自信心、学生的积极反馈等方面都可以看出访学对教师教学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

关键词: 高校外语教师 发展模式 访问学者

近几年,高校外语教师发展得到了教育部门的高度重视。外语师资发展研究的热点也从外语教学理论的构建和教学技能的训练转向对教师已有知识结构、思维模式及教学能力习得的研究。外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源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的美国。在此之前,教育研究者一直把教学技巧、教学经验、教学方法和教学原则等问题作为关注的对象。90年代起,我国教育研究者开始着手这一方面的研究工作。由最初的“教师培训”到“教师教育”最后到“教师发展”这个概念共经历了三次变化。根据阅读有关文献,国内外教师教育的理论研究经历了从行为主义、认知理论向现象学-解释学及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发展,对教师知识结构的认识从一元结构(语言学与应用学)发展为多元结构(学科知识,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对教师发展的研究也经历由内及外的变化,从关注教师“教什么”(教师应该有什么样的知识结构)发展为“是什么”(教师自身的认知能力和知识基础和基本素质),直至近年来开始走向“为什么”(教师成长的阶段、因素、条件和环境)的多方位研究。目前我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的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高校英语教师暑期发展研修班;国内外访问学者培养模式;教师教育理念专业课程培养等。“国内访问学者”培养计划始于上世纪80年代中期,目的是培养普通高校的学科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教育部为了加速高校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于2004年宣布每年支持1000名教师参加“访学”项目,充分显现出我国教育主管部门对该教师发展形式的重视和投入。访问学者作为高校外语教师发展的模式之一,普遍受到教师的欢迎,访学的老师走进了优质的课堂教学,获得了名师的指点。来自同行间的交流,使得访学老师了解差距,充分利用访学提供的丰富资源,通过学习获得个人反思,明确个人发展方向。

1.文献综述

本文主要研究高校外语教师发展模式之一访问学者对教师教学有哪些促进作用,主要借鉴国内外主要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的理论和发现。在研究框架设计上依据社会建构主义(Piaget 1966;Vygotsky 1978; Feuerstein 1991)和社会互动理论(William & Burden 1997)的思路,参照教师学习理论(Freeman& Richards 1996)、教师反思实践理论(Dewey 1993;Willace 1991)和教师实践群体的理论(Lave & Wengen 1991; Wengen 1998),对我国主要教师教育与发展的实践进行分析。教师在行动中学习,通过不断努力研究、自身反思,把所学应用到实践发展中。Dewey指出反思(reflective thinking)是教育的目标,反思使得教学的行为具有明确的目的。Wallace指出教师通过实践、反思、实践,反思的循环( the reflective cycle),实现教师专业的发展。Wallace的理论明确了教学反思与发展的关系,以及反思在教师发展中的必要性、重要性和发展性。这些文献研究为本项目的设计和实施提供了重要的理论指导。教师的反思发展在课堂教学中产生很大的变化,对教学内容有新的切入点;对学习主体的认识变化,从以老师为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到学生才是教学的主体;在教学方法上,从以自己的教学计划为中心转为以学生的水平和需要为中心,从学生的反馈中逐步摸索反思,不断改善教学方法强化教学效果。

2.研究过程

本文采用“质”的研究方法,运用文献阅读、问卷调查、访谈、教学日记、课堂观察等多种形式进行资料收集和整理工作。通过对在BFU大学做访学的老师进行为期一年的跟踪,研究高校外语教师自身的发展对课堂教学是否会产生影响。项目负责人以研究者和参与者的身份介入,通过听课、课后反思、学生反馈对课堂教学进行跟踪和观察,从而找出访学对教师教学的促进。

2.1听课学习

研究发现,教师对访学模式普遍持非常积极的态度,通过课堂学习,走进优质课堂教学的老师获得名师的指点,吸收大量的宝贵学习资源,拓宽视野。在重点院校的学习不仅使他们看到差距,获得个人反思和发展的时间和空间,还通过上课和学习明确个人发展方向,建立科研的信心,同时来自同行间的交流、导师的榜样给教师带来反思的基础条件和自我发展的动力。但是一些青年教师在进入项目时因为缺少目标而普遍选课,在反思收获时往往缺少实质性的内容,有些在学习了相当一段时间后仍难以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另外,还有一些访学老师在自己学习的同时还要兼顾承担自己单位的工作和家庭的责任,所以很难能跟得上名师的指点及完成留下的学习任务,很难找到自己的发展目标。导师指导不够、缺乏在科研和教学上的直接参与,接收和派出方管理松散、互不沟通,以及缺乏合理的评价机制,成为影响教师从访学中获取更大收获的直接原因。

2.2教师之间的互动

访学不仅给教师提供了向名师学习的平台,而且认识了来自不同院校不同背景的同行。在访学过程中,教师间的互动对教师教学的成长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一方面大家可以共同学习新知识新观点,另一方面教师间的交流使得他们能更快地找到灵感找到思路,找到尝试新事物的兴趣和勇气。私下里教师间经常探讨关于教学、教学方法、教学思路,相互交流使得大家有许多思想火花的碰撞,甚至是质的飞跃,这比听专家讲课、自己私下冥思苦想要便捷得多。教师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的是同事之间的鼓励和鞭策,他们通过和其他老师的交流,找到灵感,找到思路,找到尝试新鲜事物的兴趣和勇气。

3.教师教学的促进

3.1对学习主体的认识

经过一年的教学,教师们在如何认识学习主体这一点上发生明显的变化,从原来想当然地认为教师是教学过程中的主宰者,到认识到教师的作用是帮助学生进行学习。最开始在访学时对于专家的授课模式很是费解,专家从不照本宣科,也没有指定的教材,而是会列出长长的书单,让大家课下在最短的时间里读完消化,课堂上专家只是对重点难点答疑解惑,并针对某一个知识点让大家自主找材料阅读做presentation,课上专家仅作点评而已。对于习惯了老师上课满堂灌的老教学模式的老师们来说,此上课模式给了大家不小的挑战。但是很快教师们就适应了这种教学方法,并且发现此教学模式可以强迫自己更快更好地掌握和理解知识。从专家身上我们认识到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而不是老师。

3.2教学方法和能力上的提升

教师对教学主体认识上的变化自然会带来教师在自己课程活动设计中的变化。课堂教学从以自己的教学计划为中心逐步转向以学生的能力和需要为中心。在原来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按照课文的内容从头讲到尾,学生只需要坐在教室里听,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得学生很容易注意力不集中溜号,产生厌倦心理。通过访学的平台,教学方法更趋向于用什么方法引导,学生学起来效率高而且轻松,掌握的知识又牢固。让学生参与进来,做小组presentation,课堂小组讨论,设计多样化的语言学习活动,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从而让学生获得学习英语的兴趣和成就感,而老师也渐渐地从教学中和学生的反馈中看到自己的进步,得到满足。

3.3个人自信心的提升

教师的自信心是搞好教学和个人自我发展的前提条件。随着教师们通过上课学习和教师之间的不断交流,访学老师感受到自己作为教师的自信心有了很大的增强。通过一年的学习,教师对本职工作有了全新的认识,对自己的未来发展更有信心,工作投入得更积极,在教育意识、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和个人自信心上都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

3.4学生的反馈

对于访学教师在教学中采用的新方法,学生在最开始是比较抵触不适应的,最主要的表现是不知道到底该干些什么,查看哪些资料。在老师给出例证并细化好要求后,学生们渐入佳境,对于能够自主学习,找自己喜欢的东西,有机会在全班同学面前展示自己,同学们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从原来被动的学转化为现在主动积极的要求做活动或presentation。学生普遍反映课堂教学生动有趣,不枯燥,而且很容易记住。学生积极的反馈相信是教师教学成长最有力的证明。

4.结语

本通过研究高校教师发展模式之一——访问学者的学习,积极探索了教师在教学中成长的变化。实践证明,课堂听课,教师间互动和个人反思是可以实现教师的自我发展的。教师在经历一定阶段的教学实践经验后,会看到自身在学识、学历和能力上的不足,从而产生强烈的发展愿望和不同的发展需求,访学项目应该成为教师在专业发展道路上的助推器。本研究表明:(1)教师需要经常从像访学这样教师实践群体中吸取营养,在这样的环境中,教师可以通过在教学中的互动和交流实现自我发展;(2)教师的交流和互动是项目完成过程中的必然结果,也是帮助教师形成自我反思能力、吸取经验的最好媒介;(3)访学对教师教学的促进是显而易见的,不仅对教学认知有了改变,教学方法、自信心都有了很大的提升,最重要的是来自学生的积极的反馈对教师都是莫大的鼓励。外语教师知识结构的跨学科特点对教师提出很高的要求和挑战。因此,在我国高校建立一个能够促进教师终身学习,不断进取的良性循环机制,是保证教师在不同的基础上不断进步、知识不断更新的必要途径,使得教师教育与发展的制度得到保证。教师的发展问题不仅是个人的追求,更是高校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提升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Dewey, J.How We Think: A Restatement of the Relation o f Reflective Thinking to the Educative Process[M] .Boston :D.C .Heath and Company,1933.

[2]Lav e,J .& E.Wenge r .Situated Learning- Legitimate Peripheral Participation[ 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3]Vygotsky , L.S .Mind in Society[M] .Cambridge, Mass.:MIT Press,1934/1978 .

[4]Wallace,M .J .Training Foreign Language Teachers :A Reflective Approach[M].Cambridg 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1.

[5]Wenger, E .Communities of Practice :Learning Meaning and Identity[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8.

[6]Williams,M .& R.L.Burden.Psychology f or Language Teachers :A Social Constructivist Approach[M] .Beijing :FLTRP,1997/2000.

[7]周燕.中国高校英语教师发展模式研究.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08(3).

[8]刘学惠.外语教师教育研究综述.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

[9]甘正东.反思性教学:外语教师自身发展的有效途径[J].外语界,2000(4).

[10]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1.

[11]蒋玉梅.大学英语教师的职业发展现状及影响因素分析[J].中国外语,2012(4):17-24.

[12]周燕.高校英语教师发展需求调查与研究[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5(3):206-210.

[13]赵明仁.教学反思与教师专业发展——新课程改革中的案例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14]吴一安.中国高校英语教师教育与发展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高校教师培训模式 篇4

高校教师工作成效的高低直接影响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科研水平和社会服务水平。教师绩效技术评价对于高校教师专业发展和对教师工作成效的判断具有重要的意义。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坚持以人为本, 树立全面、协调, 可持续发展观, 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坚持以人为本, 就要以促进广大教师的发展为目标, 教师绩效评价是为了教师, 教师绩效评价服务于教师, 教师绩效评价要依靠教师。通过教师评价工作为教师谋发展, 从而促进学校的全面发展, 在高校教师绩效评价中, 坚持全面发展, 就要科学的制定教师绩效评价指标体系, 实现对教师的全面综合评价, 促进高校教师综合素质的全面提升。

教师绩效评价根据评价目的可以分为奖惩性绩效和发展性绩效评价两种模式。奖惩性绩效以奖励和惩罚为最终目的, 通过教师工作表现的评价, 做出解聘、晋升、调动、降级、加薪、减薪等决定;发展性绩效评价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为根本目的, 通过促进教师的发展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在实施过程中, 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 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 为教师指明个人发展方向, 帮助教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 为教师提供各种发展, 提高教师的责任感, 思想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 从而促进学校的发展。

1 奖惩性绩效评价

目前, 我国绝大多数学校的教师绩效评价是建立在着眼于教师在评价期间的工作表现和工作结果, 检查教师是否履行了应完成的工作任务, 工作绩效是否达到标准, 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决定奖惩。将教师绩效评价结果作为依据和标准, 实施相应的激励和约束。高校依据教师绩效评价结果确定薪酬标准时相对客观的公平的制度。这也是教师绩效评价的重要意义之所在。虽然高校教师普遍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要求, 但采用绩效付薪制度仍然是激励教师努力提高工作绩效的重要动力。高投入的科研、教学工作需要有高的薪酬水平。而高水平薪酬反过来又可以保障教师安定的生活和平和的心态, 这时从事学术和教学工作的教师可以起到良好的激励作用。高校通过客观、公正、公平的绩效评价方式, 依据绩效评价结果有针对性的分配学术研究资源和学科发展资金, 对高校进行特色化个性化发展至关重要;而对那些具有浓厚学术研究热情的优秀教师来说也是意义非凡, 依据绩效评价结果不断获得充裕的发展资金, 是促进教师努力工作并实现自我发展的有效激励手段。

2 发展性绩效评价

发展性绩效评价是更加注意教师未来发展和学校的未来发展。在实施过程中, 让教师充分了解学校对他们的期望, 并根据教师的工作表现, 为教师个人发展指出方向, 帮助教师制定个人发展目标为教师提供各种自我发展的机会, 提高教师的责任感、思想素质, 和教育能力、科研能力, 从而促进教学发展、学校发展。发展性绩效评价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 尊重和欣赏教师。尊重教师的意愿和感情, 现状和追求, 平和的对待教师, 欣赏教师进步, 挖掘教师的潜能, 肯定优秀, 而不是去寻找不足与缺失。发展性绩效评价不会给评价对象带来心理忧虑和过重负担, 不会增加教师与管理者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冲突和矛盾, 要有利于教师人格的健全、有利于和谐人际关系的形成, 有利于和谐校园的构建。

发展性绩效评价中, 绩效评价的结果包含着大量的教师职业成长相关的信息, 评价者向教师个人反馈评价的结果, 提供他们已达到或未达到预定目标的反馈信息, 以诚恳、坦诚、能让教师接受的方式, 让教师及时了解到自己的成绩与不足, 总结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客观地认识和评价自己, 增强自我认识, 自我教育, 自我提高能力, 及时强化调节、矫正不良的教学行为, 不断挖掘自己各方面的潜能, 在教学、科研和服务等方面合理分配好时间和精力, 及时避免工作上的漏洞和失误, 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 更好的实现教师个体的价值, 对学生、对学选、对社会高度负责的意识, 更加清楚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改进工作的具体做法, 从而促进教师个人发展。促进教师的职业发展是教师绩效评价的最终落脚点, 以最终保证每个教师都能在自己的领域内拥有持久的专业活力。这是教师绩效评价的根本。

3 两种评价模式的比较

奖惩性绩效评价和发展性绩效评价在评价方法和评价过程上都存在差异。

奖惩性绩效评价的目标是将教师的表现和一定的标准比较后进而判断教师表现优劣或是否合格, 对业绩和能力下结论, 发展性绩效评价的目标是通过评价提高教师的素质, 促进教师的发展和教师自我价值的实现, 从而实现学校的发展。奖惩性绩效评价中的评价者一般是上级或上级行政部门, 教师参与较少。发展性绩效评价的评价者都可以是同事、高校管理者、学生, 也可以是教师本人, 教师参与共同提高。奖惩性绩效评价所用的资料和证据具有综合性、阶段性特征, 一般能够反映教师的综合素质和当前的水平, 注重结果。发展性绩效评价在关注教师当前水平和表现的同时, 特关注提高教师水平过程, 往往重视过程, 难以体现教师的综合素质及其发展最高水平。奖惩性绩效评价标准较为统一, 得到的评价结果一般也是规范统一的, 对标准要求较高, 强调公平性、科学性、合理性, 并将评价的结果与教师的声誉和各种利益挂钩。发展性绩效评价参考一定的目标, 但所得出的结论是个体化的, 主要是用来进行纵向比较, 无统一标准。奖惩性绩效评价在实施过程中, 评价者与评价对象一般不需要进行交流探讨, 单向评价。发展性绩效评价主要是通过评价反馈与教师提出改进建设, 将教师绩效评价看成是一个评价者与评价对象建设性的主动过程, 是一种多元评价并双向主动。

4 目前高校教师绩效评价的主要做法

目前, 我国高校绝大多数教师绩效评价是奖惩性绩效评价限于教师在评价期间的工作表现和工作结果, 检查教师是否履行了应该完成的工作任务, 工作绩效是否达到标准, 并根据教师工作表现决定奖惩, 将教师的结果与薪酬制度以及其他相关制度结合起来, 以绩效评价结果为依据和准绳, 实施相应的激励和约束。

5 结论

总之, 发展性绩效评价与奖惩性绩效评价各有长短。在对高校教师进行考核评价过程中, 应将二者结合起来, 通过奖惩性绩效评价保持对高校教师进度的绩效压力, 通过发展性绩效评价保持对高校教师的内在激励, 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和发展, 从而实现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目标和高校发展战略目标。

摘要:教师绩效评价对于高校教师专业技术发展和对教师工作成效判断具有重要意义。对奖惩绩效评价和发展性绩效评价两种模式进行比较研究。

关键词:高校教师绩效技术评价,模式,比较

参考文献

[1]刑红军, 张九铎, 朱南.中美教师绩效评价比较研究[J].教育科学研究, 2009, 6:44-48.

[2]张瑞龙.高校教师定量绩效评价模型探讨[J].中国科技信息, 2009, 13:244-245.

[3]郭淑斌, 蒋家傅.中小学教育技术应用绩效分析模型的构建[J].中国电化教育, 2009, 4:9-12.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探讨 篇5

摘要:提出合理有效的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模式,以适应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的发展现状。利用调查分析的方法阐释了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存在的权属转变、市场不健全、被服务群体特殊等现状。分别概述了重庆大学“管理大于服务”、上海交通大学“管理一体化、综合化”、温州大学“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品质为导向”的三种住宅物业管理模式。最终提出了四种特色服务,形成了适合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的集约综合型管理模式。

随着人们对物业管理认识的不断提高,目前暂存的由高校指定物业公司管理的局面必然被打破,代之的将是竞争激烈、多家经营、靠优质服务占领市场的物业管理新局面。本文就各大高校物业管理模式进行探讨。

▲▲1.高校教师公寓物业存在现状

1.1 高校教师公寓权属的转变

随着高校教职工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全国各高校公有住房出售工作的全面推进,高校住房的权属发生了根本的变化,形成了产权多元化的格局。这项工作在很大程度上缓解了高校教职工住房难的问题,但同时也给高校教师公寓管理带来了新的问题。

1.2 高校教师公寓市场发展趋势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市场发展较慢,尚未形成完善的管理制度。目前大部分高校还未进行全面的物业管理,仍然是计划经济下的传统住房管理既行政福利式管理,在管理上仍然处于一般性房屋修缮养护的管理水平。

1.3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的特殊性

高校教师公寓物业不同于社会上的商品住宅小区:首先高校教师公寓建在学校校区之内,具有浓厚的文化环境及学术氛围;其次,教职工群体素质比较高,参与物业管理的意识较强,对居住环境的建设及服务的要求都表现出较高层次的需求,这也给物业管理带来一定的难度。

如何认识高校的物业管理,如何改革传统的高校房屋管理,这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也是一个迫切要解决的问题,必须要认真地加以讨论研究出适合高校教师公寓现状的物业管理模式。现如今许多高校也逐渐认识到改革传统高校房屋管理的重要性,提出了适合本校的物业管理运营模式。

▲▲2.现有高校教师公寓物业管理的典型模式

2.1 重庆大学:“管理大于服务”

重庆大学对青年教师公寓实行“本人申请、单位审核、据实配租、契约管理、有序流转”的管理模式。

2.1.1设施提供

重庆大学教师公寓是学校为青年教师提供的进行了基本装修、提供了必备家具电器、实行公寓化管理、产权归属学校的周转性租住房。

2.1.2统筹协调

学校资产与后勤管理处为青年教师公寓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房源的收集、配租、调整及物业服务的统筹协调。

2.1.3缴费方式

青年教师公寓的租金由学校财务处按月从职工本人工资账户中扣缴。

2.1.4严格监管

不得擅自对公寓进行装修、改造;不得擅自改变用途,严禁转租、转借。学校在产权归属、房屋流转上加大管理力度而弱化了房屋在“物业服务”上的程度。

2.2上海大学:“一体化、综合化”

在管理模式上,上海交大实现物业管理一体化、综合化,其中包括业户管理、资料档案管理、房屋管理、设备管理、配套设施管理、环境交通管理以及常规性服务、委托性服务、经营性服务、无偿性服务等。在管理上上海交大大的物业管理依托学校本身的后勤集团同上海某物业公司合作进行。

2.3 温州大学:“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品质为导向”

温州大学将教师公寓的物业管理全权交给温州市诚信物业服务有限公司,公司将秉承“为业主节约每一分,让业主满意多一分”的管理理念,依托长城物业成功的连锁经营模式和经验根据温州大学《教师公寓》的顾客定位,楼宇设备、设施的自动化程度,以及温州大学《教师公寓》所处的地理环境,采用“以客户为中心,服务品质为导向”的经营管理模式。

上述三所高校均在管理模式上进行了改革和创新,根据以上三所学校对比分析,温州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的住宅物业管理模式值得借鉴。

▲▲3.建立六大特色服务,集约综合型管理

3.1 亲切关怀

资源共享,学生生活方便。公寓建在校内或周边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食堂、超市、洗澡堂、教学楼、运动场等资源,学生进餐、学习、锻炼、购物充分利用学校现有的各类生活设施和学校现有的水电管网、电话通讯和校园网络。

3.2 学术氛围

为加强与业主的沟通与联系,宣传物业政策法规,定期发放社区杂志,内容有:物业动态,业主天地,社区轶事,时事新闻,物业服务纪实,社区广告等。定期举办教师经验交流论坛活动,在社区网页中提供免费教师备课相关资料,为教师备课提供另一个收集资料的平台。

3.3 品质保证

物业公司本着为业主服务的物业公司本着为业主服务的原则,设立专门的社区网页.在网页中公示各项通知以及社区文化宣传。设立网上物业保修平台,实现物业保修维修回访一体化,并及时跟进维修,保证每一户业主的保修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维修,解决物业维修慢而引起不满的问题。设立业主QQ群、微博、微信客户端,方便业主之间交流以及各种通知及时传送。

3.4 温馨生活

根据小区实际情况,物业公司将定期或不定期的举办棋牌类,球类比赛,音乐(玩)会等文体活动,开展编织,插花,厨艺,美体,老年健身等专题培训活动,丰富业主业余文化生活.为业主提供铺设红毯,租赁庆典设备服务。为业主提供在婚礼,生日会,庆典,派对等特殊活动时需要的红毯,气球等相关设备的额外付费服务。

浅析高校青年教师创新培养模式探究 篇6

【摘要】当前,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高校招生人数也随之扩大,与此对应的,高校对青年教师的需求比例也随之上升,高校青年教师在高校中所占比重也越来越重,逐渐成为高校师资队伍建设的主力军。高校青年教师质量直接关系着学校的未来发展以及对学生的教育培养情况。因此,为提高我国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质量,就要重视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本文首先就当前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现状进行一定的分析,进而指出当前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最后指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的创新路径。

【关键词】高校 青年教师 培养 创新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5【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00-02

一、高校青年教师培养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普及化,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扩招生源,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高校教师后备资源不足,因此,也展开了一轮对教师扩招的趋势。由于这一趋势,是的青年教师的比重在高校教师队伍中开始逐渐增多,在一些新兴的高职学校中,青年教师的比重在高校师资队伍中可以说是压倒性的。但与高校青年教师扩招极不匹配的现象是目前高校青年教师培养尚缺乏相应完善的培养体系以及针对高校青年教师的晋升发展机制。使得高校青年教师的处境较为艰难,面临着学校、学生、家庭三面的巨大压力。在这样的发展背景下,分析高校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进而针对高校青年教师制定一个合理完善的培养计划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健康发展就显得尤为重要。

二、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任务与科研时间协调难度大

大多数青年教师初来高校首先是要从最基础的助教干起,而给助教青年教师的最初任务主要是教学,有的高校由于扩招生源,教学人数、教学班级众多,又由于教师人数限制,使得刚入职的的青年教师常常一人身兼多职,同时要带好几个班级的学科教学或者同一班级的不同的学科内容。另一方面,青年教师多还没有较为雄厚的经济基础,因此,在经济压力下,课时费的诱惑使得他们无暇静下心来搞科研,将大部分时间都“贡献”在教学,这种现象对于高校青年教师的长远发展是极为不利的。

(二)高校教师培养模式“随意化”

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的“随意化”指的是缺乏教育部门统一规定的上岗资格认证、高效严格有序、配套的上岗培训、以及针对教师的考核考察等。众所周知,中小学的教师要想任教必须参加教育部门统一组织的国家教师资格认证考试,在通过笔试和面试后才可入校任教。而与此相对的是高等教育领域缺乏教育部门对高校教师的相关考核认证。高校选拔高校教师主要是以其学历,如硕士、博士,和高校成绩单为主要考核依据和考核标准,而这些指标并不能成为证明青年教师有教学能力及科研能力的全部证据,此外,高校也不能通过这些材料考察所要招聘青年教师的德育素质等等。事实证明这种“随意化”的高校青年教师的招聘以及培养模式不利于对高校青年教师的培养。

三、高校青年教师培养模式路径

(一)做好岗前系统化培训

高校在完成青年教师的甄选招聘后,为保证其上岗质量,首先要对其进行上岗培训,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高校教育模式的转变,上岗培训的模式也不能只是局限在培养青年教师的台风、以及如何给同学们口授本节课堂的要点。在这种背景以及情况下,要顺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创新对青年教师的上岗培训,在培训中要注重对当前教学领域内流行的教学理念的传播,如“翻转课堂”、“建构主义教学方式”、“微课”,除了对他们进行相关理念的传播,也要对青年教师进行相关的教学方法的指导。此外,在对青年教师的上岗培训中极为重要的一点是对青年教师的德育、思想品德的教育及培训,在培训中不仅要使他们具备最基本的学科素养,还要具备良好的师德。只有这样才能由表及里的做好对青年教师的上岗培训。

(二)导师分配带领制

导师分配带领制不只限于研究生、博士生的教育发展领域,在高校青年教师的教育培养中也可以引用这一方法。通过让老教师一对一带领新的青年教师进行教学、科研,能够使青年教师快速成长,同时青年教师也能够从老教师那学到更多的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互动的技巧以及科研帮扶,与老教师建立更深厚的情谊。

(三)建立和完善激励机制,激发青年教师的积极性

要想使青年教师的培养落到实处、激发青年教师上进的积极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建立和完善相应的激励机制,通过奖金、度假游、打折卡等多种方式鼓励青年教师在教学以及科研中积极创新。

(四)“引进来”与“走出去”多渠道加强青年教师培养

“引进来”与“走出去”的青年教师培养方式就是指高校要扩大渠道为广大青年教师提供外出交流学习的机会,尤其是一些外语学院的教师,要鼓励、并且提供给他们相应的国外留学的机会,使他们在提高自身能力的同时也能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准。“引进来”指的是高校要不断引进优秀的教育领域的人才给高校教师做相关领域的演讲,以此提高、激发他们的教学水准。

总之,应该多渠道多方面的培养青年教师,提高青年教师质量,让其逐渐成为高校教师队伍建设的主力军。

参考文献:

[1]袁义,胡莹.国内外高等院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比较[J].高教论坛,2014.

[2]刘继荣,杨潮.试论高校青年教师培养体系的构建[J].教育发展研究,2008.

作者简介:

高校党校培训考核模式研究 篇7

一、党校教育的重要性

大学生是一个高素质群体, 是我党重点培养、发展的对象, 开展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培训, 加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培养, 把好“入口”环节, 纯洁党的队伍, 是建设党性强、作风好、纪律严、团结紧、素质高的富有战斗力的党员队伍的基础和前提, 是为党的事业输送高政治素质人才的保障。党校教育作为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培养的主要途径, 通过实践不断探索入党积极分子培训的长效机制, 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发挥作用为目标, 逐步完善培训体系, 切实提高入党积极分子队伍建设水平, 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的实效性, 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持和智力保障。

二、建构主义视角下的党校考试模式

最早提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是皮亚杰和维果斯基。皮亚杰认为, 学习是主客体相互作用的活动, 过分地强调主体或客体的作用都是片面的。维果斯基认为, 人的心理是通过活动或在人的社会交往之中逐步发展起来的, 人的学习需通过社会交往才得以真正完成。1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的要点集中在“知识观、学习观、教学观”上。其中, 激励和支持学生在认知过程中建构对自己有用的概念。从这一角度出发, 学习不是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而是主动地建构, 根据自身的经验和背景, 对外部信息进行主动地选择、加工和处理, 从而获得建构的意义。2在这样的目标基础上, 考核就成为了一种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建构自己理解过程的检测形式。

党校教育主要是引导党校学员树立共产主义信仰, 不断提高理论素养和政治水平。因此, 党校教育是精神信仰培养、引导和发展的过程教育, 运用建构主义理论的相关内涵, 研究生入学考试更多的是测量考生的基础理论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等综合素质。

三、党校培训考试模式创新的基本做法

笔者以某高校党校考试模式创新为试点, 结合该校实际制定并完善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机制, 具体做到了“三个结合”确保培训效果:即党校集中授课与分党校授课相结合, 系统理论培训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教育培训的目标要求与发展实际相结合。在实际培训工作中做到有计划、有通知、有记录、有考核、有总结、有分析、有归档, 实现培训过程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为了进一步增强培训实效, 着重对入党积极分子的培训考核模式进行了改革。第一, 按照党章和党校教材内容, 组建党校结业考试试题库, 并有计划的充实试题库数量和知识覆盖面, 使试题库全面体现党的相关知识。第二, 考试前采取依据考点范围, 随机在试题库中抽取试题的方式, 组合形成考试试卷, 使党校结业考试更加客观的反映学员对党的知识的掌握情况和学习效果。第三, 试卷以客观题为主, 并附加一定比例“党的性质”等主观问答题, 客观题采取涂卡方式, 既实现考试答案标准化, 又可以提高后期阅卷效率。第四, 依据考试结果, 统计每题正答率, 做考试试题难易度分析及考试成绩分布情况分析, 做到以具体数据了解入党积极分子培训质量, 为下期考试微调和培训跟进提供理论数据支持和指导。改革后效果, 学员考试成绩60分以下4.8%, 60—69分占18.26%, 70—79分占55.2%, 80—89分占21.54%, 90分以上占0.2%, 总体看成绩呈现正态分布;

四、某高校党校成绩分布

在分试题正答率方面, 最低16.3%, 最高100%, 这些数据充分体现了入党积极分子对党的基础知识掌握程度;另外, 对考试改革效果在各分党校工作人员和入党积极分子学员间做了广泛调研, 改革效果得到一致认可, 学员掌握知识更加全面, 增强了学员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取得了较好效果。

总之, 高校党校教育作为培养入党积极分子的主要途径, 应该立足于高校实际, 结合当代大学生特点, 进一步推进创新, 加强重视程度和挖掘着力点, 不断完善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机制, 切实提高了入党积极分子培训实效, 确保培训质量。

参考文献

[1]、郭本禹, 当代心理学的新进展[M].山东:山东教育出版社, 2003.

高校教师培训模式 篇8

一、目前高校在教师培训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中国的各大高校都把师德师风、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以及教育理念作为教师培训的主题,教育部门的网络培训中心为高校的教师开设了许多专题的网络培训,通过这些培训,教师的教学能力确实得到了提高,但从目前来看,这些培训中也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重专业知识培训,轻个性与心理考虑。目前的培训方式大多是从高校教师的职业角度进行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教师教学的能力以及业务水平,忽视了教师自身的人格和心理方面。教师不仅是专业性强的职业,也是注重个性发展的职业,教师自身性格与心理的特点会在他的教学方法上反映出来。只有将培训与将教师的专业性和个性相结合,才能促进教师与学校更好的发展。

(二)重理论知识培训,轻实践技能培训。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播知识,若其自身知识储备不足,会在教学的过程中体现出来。但长久以来,培训的侧重点都是放在丰富教师的理论知识方面,而忽略了提高教师对于问题的分析、解决的能力。教师只有熟练的掌握了实践能力并能够进行灵活的运用,才表示培训真正的发挥了作用,教师专业化水平才能得到提高。

(三)重培训规模和形式,轻培训实际效果。受到国家、地区以及学校要求的影响,很多高校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主要考虑的是有多少人参与了培训以及培训是如何开展的等等,很少考虑教师是不是对培训的内容感兴趣,有没有真正掌握培训的内容,是不是自觉的参与培训等方面。在培训时,要激发教师参与培训的热情,并发挥培训的作用,才能真正促进教师的发展。

二、高校教师培训的主旨选择

对高校的教师进行培训要在教师专业化在发展中的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把教师的发展作为培训的重点,通过让教师参与实践并进行反思的方式,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促进教师发展。

(一)教师培训要为教师提供合作交流平台。对教师进行培训应该是让教师在培训中互相交流和学习,分享经验。教师是以平等的身份参与培训的,每个教师都有表达自己想法的权利,可以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与他人进行辩论和交流。在培训中要为教师创造机会,让教师可以与相关人员进行沟通,交流经验,解决自己的困惑,并提出自己的建议等等。在这过程中,教师不仅可以将自己的经验分享出来,还可以在交流中得到新的经验。培训应该为教师提供分享和学习教育观念、教学方法以及优秀品质的机会,将优秀的教学方法传播出去,提高教师的能力。

(二)教师培训要为教师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发展教师的专业化需要持续不断的进行,教师通过教学实践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职业素养,最终实现提高专业化水平,并获得职业幸福感的目标。因此,高校在对教师进行培训时要为教师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在培训中,要针对教师职业发展的规律来设计内容,为教师的发展提供更多的途径。

三、以教师专业发展为主旨的教师培训模式构建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成立教师教学发展中心。学校可以创建以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整体质量为目标的发展中心,主要负责的内容有:高校内教师的培训和进修、开展教学研讨会、提供教学方面的咨询与服务、进行教学改革方面的研究、对教学的质量进行考核并进行评价,为高校内的教师在发展的过程中提供需要的服务。

(二)完善培训机制,开展各类专题培训。1.学校中应该将师德师风贯彻到各个工作中。在开展培训时,学校应该让教师明确自己的职业目标是教师育人,加强对师德师风的重视,抛弃传统的空泛的不切实际的说教,通过让教师参与社会实践以及相关主题的讨论活动、教师之间互帮、对教师进行评选等方式,对教师开展师德师风的培训工作。2.把专业培训作为主要途径,各高校可以定期的邀请一些校外知名的专家学者做与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相关的专题报告或讲座,并要求全校的教师都参加。学校还可以请名师以示范课的形式开展相关的培训。

(三)改革各项制度,建设教师培训保障体系。1.高校可以改革教学课时的津补贴制度,鼓励教师尝试开展新课程,并给予奖励,还可以鼓励教师实施双语教学,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增加每个课时的津贴标准。2.高校应该建立完善的对教学质量进行评价的机制,对教师的教学能力进行科学的合理的评价,确保评价的结果公平公正。3.学校应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创建高质量的将教学资源进行共享的平台,还可以与网络教学以及为教师在培训中提供交流机会的平台相结合。

结束语

要促进教师专业化的发展,就要为教师开展多种形式的培训活动,提高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能够主动的参与到各类培训中去。培训的内容应该与教育的发展相结合,培训的主题要明确,要有针对性。

参考文献

[1]丁云华,范远波.高校教师培训:从“他训”走向“自训”[J].继续教育研究,2013(04).

高校党校教育培训模式创新研究 篇9

1. 学好理论把方向。

高校党校应以提高素质、增强党性为重点。近年来, 我校党校以党的十七届四中、五中、六中、七中全会、党的十八大精神、科学发展观、创先争优、全国全省高校党建会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全国教育工作文件汇编》《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 》《中国共产党章程》《河北省高等学校党校工作暂行条例》等内容为指导, 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学习。一是实行“专家引路”式学习。十八大召开之后, 我校迅速成立“学习十八大理论宣讲团”, 深入到各部门进行宣讲。半年来, 全校先后成功举办专题辅导讲座20余场, 提高了全体党员对十八大和新党章的认识。二是采取“营养套餐”式学习。在全校党员教工中推行“必读书目+文件精神+辅助读本+‘党的十八大和新党章应知应会100题’”的学习模式, 引导党员干部学深学透, 学懂弄通。三是开展“学用结合”式学习。采取集中学习、座谈讨论、体会交流、理论研讨、专题论坛等多种方式学习, 将学习与岗位特点相结合, 将学习与实际工作相结合, 做到了学以明理, 学以增智, 学以致用。2012年, 我校组织中层干部赴郑州、南京等地高校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学习考察。四是深化“集中研读”式学习。我校将每周三下午规定为党员干部的集中学习时间, 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组织集中学习, 以党政机关和系部为单位, 按照组织部和宣传部制定学习计划和党日活动内容, 认真落实规定书目, 仔细研读学习内容, 在如何运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实际工作上下工夫。

2. 学好业务强素质。

在实际工作中注重提高教师的“三育人”水平, 根据党员教育教师的本职专业工作的不同特点, 坚持“抓住根本的, 充实紧需的, 着眼管用的”原则, 五措并举组织教师及时调整专业知识结构, 满足履行本职工作的基本要求。“五措”分别是:集中培训交流“育”, 立足本职岗位“练”, 开展评比竞赛“促”, 选送苗子外出“学”, 创建共享模式“用”。

3. 学好前沿求作为。

我校坚持“质量立校、特色兴校、科研强校”的发展战略, 以提高学校的科研水平为抓手, 着力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人才培养以及服务社会能力。我校还要求全体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 借鉴新理念, 掌握新技能, 增长新本领, 开创新局面。

二、坚持三个创新, 探索党校培训新措施

1. 坚持多层次、多类型的办班形式。

高校党校要适应高校机构多和人员年龄、学历、经历不同等特点, 采取多层次多类型的办班模式, 扩大培训面。根据不同的培训对象, 办层次不同、类型不同的培训班、研讨班和辅导班。重点办好以党政领导干部、机关党员干部、党支部书记、普通党员、青年教师和入党积极分子为对象的主体班, 同时也要办好其他对象的班次及成人教育等。

2. 坚持前瞻性和针对性, 创新教学内容。

一是提高培训的前瞻性。我校党校在培训过程中采取新颖的方式, 如举办专题研讨会、组织参观学习、采用多媒体教学、图片展览、深入乡村、社区调查等手段, 广泛开展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不断用“新”“活”的内容来提高教育培训的质量。二是提高培训的针对性。党校的课程设置, 由党校校长及各总支书记紧密结合当前的实时和学生的特点, 合理安排培训内容, 有效地提高了党校教育的针对性。

3. 坚持开放性和多样性, 创新培训方法。

一是在党课教学中采用必要的讨论法。讨论法活跃了课堂气氛, 调动了学员的学习积极性, 使之由被动听课转化为主动参与, 变抽象理论为生动事例, 达到巩固已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促使理论知识升华的目的。二是借助网络资源, 增强教育的辐射力和感染力, 使原先相对狭小的教育空间变成开放式的教育空间。如我校党校在网上开辟了“红色党建网”“红色论坛网”“红色BBS”和“热线信箱”, 不断拓展教育教学平台, 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师生之间交流的即时性和教与学的双向互动。“网上党校”的开通运行, 有效地实现了党校教育的规模扩大化、手段网络化和内容标准化。此外, 我校党校还结合实际, 举办了形式多样的“辩论赛”“知识竞赛”“社会调查”“座谈会”等活动, 促进学员之间的交流, 增强了学习培训的实效性。特别是在建党90周年之际, 全校党员、积极分子开展了“四红”活动 (即唱红歌、读红诗、发红信、讲红事) , 并在学生中产生了强烈反响。

三、实施三个机制, 推动党校建设步入新高度

1. 建立监督机制, 提高守规自觉性。

我校党校先后制定了“党校学员守则”“党校学员考勤制度”等制度, 实行上课签到、请假制度, 建立了书面考试、记读书笔记、写心得体会制度, 使其具有约束力。对违反制度的学员, 除批评教育之外, 还要记录在学员档案内, 作为对党员、干部评议和提拔使用的依据。这些措施的实行, 在提高学员遵纪守规的自觉性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 建立激励机制, 增强行为示范性。

我校党校要求学员在党校学习的过程中, 不仅要将党课学习与自身认识相结合, 使自身的认识水平有所提高, 更要将思想认识的成果转化为自身行动的动力, 用实际行动去检验党课学习的效果, 在师生中发挥先锋模范带头作用, 并且建立学员个人档案, 将个人的模范带头作用记存在内, 作为评比先进的依据。

3. 建立经费保障机制, 推进建设持久性。

《中共中央关于面向2l世纪加强和改进党校工作的决定》明确指出:“‘科教兴国’的‘教’, 包括党校教育。”党校教育, 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国民教育中占有重要的地位。而且, 保证党校培训所需求的“三固定” (培训人员、培训场地、培训经费) 得到落实, 也需要有特久、固定的经费投入。所以, 在经费投入和教学保障方面, 党校教育也要享有与其他教育同等的待遇, 甚至在许多方面更优。

通过加强党校建设, 我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效果, 呈现出“三个提高”的良好局面。一是制度建设得到提高。我校党委对党校工作高度重视, 先后制定了党校、分党校工作条例;对不同人员、班次的培训工作, 制定了详细的制度, 如“党校工作暂行条例”“党校校务委员会工作职责”“学校干部教育培训十二五规划”等等。二是师资水平得到提高。我校坚持对党校教师进行资格遴选和聘任, 规定只有副教授以上职称或具有五年以上党政管理经验的处级干部才有资格聘为党校教师。并且, 每学年都组织学员对党校教师的教学效果进行评比, 促使党校教师提高教学水平。三是思政教育得到增强。我校党校根据自身发展实际, 积极探索党组织进街道社区、进学生公寓、进学生社团, 进一步完善了党的组织网络。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和党员“七权七责”活动, 丰富了活动内容, 创新了活动载体, 使得党组织的工作更有成效, 更具活力, 使得广大党员的素质得到进一步提高, 先进性的形象得到进一步树立, 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得到进一步增强。

高校外籍教师口语教学模式探索 篇10

(1) 语言地道, 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语言环境

在国内, 学生普遍讲着一口中国式英语, 这与我国是英语非母语国家、英语的语音语调不地道不无关系, 这也促使了外籍教师在我国中小学校的大受欢迎。可以说, 语言的学习是一个学习、模仿到运用的过程, 外籍教师由于来自英语国家, 其地道、标准的发音为学生模仿语音语调提供了一个极佳的语言环境, 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纯正的英语语言环境, 刺激学生趋于学习环境的压力, 更好地进行模仿与学习。正如美国心理语言学家里弗斯所说, 语言学习除了是一个接收的过程, 也是一个建立的过程。也就是说, 要刺激学生开口说话, 要先让学生听别人说, 知道怎么说以及在什么情况下说什么, 才会让学生产生与人交流的愿望。

(2) 排除母语干扰, 培养学生的英语思维

一直以来, 中国学生学习英语的动力都来自于考试, 这也驱使中国学生的英语学习带有功利性。为了快速达到英语学习的目的, 很多学生在英语学习的过程中习惯求助于母语, 如很多学生在学习发音时, 将英语直译成汉语进行发音, 另外, 用英语表达汉语的意思时, 也是直译, 如中国人打招呼惯用的“你吃过了吗?”直译成“Have you eaten up?”也是屡见不鲜。久而久之, 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中式英语。外籍教师由于来自于英语国家, 英语作为母语, 纯正的英语表达是轻车熟路。通过外籍教师的教学, 可以让学生直接见识到地道的英语表达, 排除母语的干扰, 养成直接用英语思维的习惯。

(3) 扩大视野, 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文化作为语言学习的重要载体, 从一定程度上说, 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言背后所承载的文化。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 对英语背后的英语文化的学习必不可少, 可以说, 对英语文化了解的越多, 越能促进英语的学习。外籍教师由于来自英语国家, 对于英语国家的文化了解与国内的英语教师相比, 具有一定的权威。因此, 外籍教师的英语教学一定程度上可以帮助学生扩大视野和知识面, 帮助学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生活和文化习俗, 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 避免出现语用失误。

(4) 授课方式风趣幽默, 易于接受

西方自由、开放的社会生活环境使得西方人的性格风趣、幽默, 崇尚平等与尊重, 这样的性格同样也在课堂中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外籍教师形式多样的授课方式、风趣幽默的课堂授课方法, 加之夸张的肢体语言和丰富的面部表情, 使得外籍教师的课堂教学气氛活泼生动。同时, 外籍教师崇尚平等与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 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使得很多学生感觉在外教的课堂上受到了尊重, 且外教善于制造话题, 让学生拥有了更多开口讲话的机会。让学生充分体会到用英语在课堂上畅所欲言的乐趣, 不但提高了学生英语表达的兴趣, 久而久之, 也提高了学生英语表达的能力,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口语水平。

2 外籍教师口语教学的局限性

虽然外籍教师在口语教学方面存在诸多优势, 但是外籍教师的口语教学也存在一些局限, 如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生缺乏了解, 一些外籍教师不合教学资质, 教学缺乏系统等等因素都影响了外籍教师的英语口语教学质量。

(1) 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

语言作为文化的产物, 是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 不同语言背后的文化也存在诸多差异。在外籍教师的英语口语教学中, 常常会遇到跨文化交际的问题。如一些外籍教师对中国文化缺乏了解, 致使在教学中产生一些误会, 甚至闹出一些笑话, 从而引起学生的反感。

(2) 对中国学生缺乏了解

与西方人相比, 中国人的性格较为含蓄, 不善于表达, 对于师长的观点一般不会直接提出自己的意见, 这也使得中国学生在课堂上较为内向, 不爱提问, 很多学生担心“说多错多”而不敢开口说英语, 因此, 英语的课堂教学也显得沉闷枯燥。但外籍教师由于来中国不久, 对中国学生的性格特点和心理因素缺乏了解, 直接导入西方的教学方式方法, 不能很好地帮助中国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从而更好地进行因材施教。另外, 外籍教师对于中国学生的英语水平也缺乏了解, 由于英语和汉语在发音、词汇、语法、语境方面存在较大的差异, 一些外籍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旦用词太难或者太偏就会挫伤学生的自信心, 也会影响学生与外籍教师的沟通, 久而久之, 不但影响教学效果, 也使学生对外教授课失去兴趣。

(3) 外教不合资质

当前, 很多高校为了提高自身的教学实力, 壮大自身的师资队伍, 开始大举措聘请外籍教师。一些高校虽然聘请了一些优秀的外籍教师, 带来了国外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方法, 为大学的英语教学注入了新的活力, 形成了自身的英语教学特色。但不可否认的是, 在众多外籍教师队伍中, 也不乏存在一些不合资质的外籍教师, 如一些外籍教师带有浓重的家乡口音或是来自英语非母语国家, 不但语音语调不标准, 甚至是因为到中国旅游或体验生活, 把英语教学作为其赚取生活费和路费的手段而已, 这大大影响了外籍教师队伍的素质质量量。同时, 这也要求高校在聘请外籍教师时, 应设立一定的门槛, 根据自身的教学要求来聘请合乎资质的外籍教师, 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校的师资实力和教学质量。

3 大学外教口语教学策略探讨

(1) 加强岗前培训, 增加外教的中国文化内涵

由于一些大学外籍教师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学生缺乏了解, 使外籍教师在口语教学中, 自身的优势不能得到有效的发挥, 因此, 一些高校在引进外籍教师的同时, 应加强对外教的岗前培训, 提高外教对中国文化的认识以及中国学生的了解。如举办系列的岗前培训, 让外教了解我国的英语课程标准、学生的英语学习情况和实际水平;了解目前英语在国内社会和经济发展中的地位, 国内大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除此之外, 不间断、不定期地对外教关于我国的语言文化、社会习俗的培训也极为重要。只有让外教充分认识中国的文化, 才能更好地对中国学生进行施教。

(2) 设定门槛, 保证外籍教师的素质

针对我国当前大学英语外籍教师素质参差不齐的现象, 高校在聘请外籍教师的时候应设定相应的门槛, 从而保证外籍教师的素质水平。如聘请的外籍教师应是专门的语言教师, 受过专门的语言教学训练, 并具备一定的语言教学经验, 最好持有TEFL或TESL证书。同时, 外籍教师还应得到国家外国专家局颁发的《外国专家证》, 具有合法的居留证件。另外, 外籍教师还应具备广博的英语文化知识, 持有标准的英语口语发音, 拥有渊博的英语国家文化知识, 讲课具有一定的感染力, 能在教学中开阔学生的视野, 提高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和英语口语表达能力。

(3) 把外籍教师纳入统一管理机制, 进行教学评估及监督

在教学上, 对学生水平进行测试评估后, 学校与外籍教师一起制定符合学生水平及需要的可行性教学计划。在教学过程中, 定期安排听课、学生座谈等方式搜集学生信息, 并及时反馈给外籍教师, 有效地对外籍教师课程信息进行收集及反馈。同时把外籍教师教学纳入统一管理, 建立有效机制对其教学质量效果进行质量监控及评估, 并对外籍教师教学给出客观公正的判断。

总的来说, 外籍教师在英语的口语教学中有着自身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 但也同样存在不足和局限。高校应优化教学环境, 设定必要的外籍师资引进门槛, 充分发挥外籍教师的作用, 进行多样化教学, 提高口语教学的有效性和学生的口语水平。

摘要:口语教学作为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最主要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外籍教师与国内的英语教师相比, 具备不可比拟的优势, 但也存在一些局限。本文在分析了外籍教师口语教学的相关优势和局限的基础上, 对大学外籍教师的口语教学模式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大学,外籍教师,口语教学

参考文献

[1] 林美婵, 刘红梅.试论外教对大学英语教学的影响[J].中山大学学报论丛, 2003 (3) .

上一篇:生产性服务业文献综述下一篇:教师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