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学习养成教育

2024-05-07

语文学习养成教育(精选十篇)

语文学习养成教育 篇1

《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在“总目标”中提到:“培养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 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 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阶段目标中提到:“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养成读书看报的习惯”, “养成默读习惯”, “养成修改自己作文的习惯”[1]———《语文课程标准》把习惯的培养列入课程目标, 并加以细化, 这是一个质的飞跃。我们知道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 它反过来又在不断的促进语文学习的进步。习惯本身不是知识, 不是能力, 但它是获取知识, 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 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永久的推动力。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 所教的学生知识面窄, 受到的文化熏陶不多, 所以, 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尤为重要。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 谈谈几点切实有效的做法。

一、养成积累的习惯

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河。”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俱收并蓄, 待用无遗。”宋代的苏轼在《稼说》中主张:“博观约取, 厚积薄发。”从我国古代学者的这些学说中我们可以看出积累对于语文学习是多么重要!

从初一新生进校开始, 我就要求学生准备三个积累本, 教会他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积累。

1. 积累字音, 字形和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要求学生人手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 对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及时查找, 注音, 并摘抄于积累本上;对教材中出现的重点的注释及课文后的“字词积累”部分整理, 归纳到积累本上;对平时阅读到的精彩的词语也摘录下来。

2. 积累文言知识。

(1) 积累重要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对于这些内容的积累, 有利于学生掌握作品的主旨, 有利于对一个作家的其他作品的学习。 (2) 积累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开始, 每一课的重要虚词都整理出来, 例如初中阶段最常见的:之, 其, 而, 也, 焉、———通过不断的归纳, 学生对各种虚词在不同的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就熟稔在心了, 对他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将会有很大的帮助。 (3) 积累文言实词。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词的古今意义;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通假字都在上新课的过程中及时地整理归纳。这些虽然都是课内出现的, 但平时不断的积累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 掌握得越来越多, 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 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 积累优秀诗文。

宋代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腹有诗书呢, 这就需要我们中学生能背诵一定量的古代优秀诗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阶段背诵优秀诗文80篇, 这除了教材中出现的, 还包括了课标推荐的。其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得有计划的补充各个朝代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学生对这些诗文不是简单的摘抄, 对它们的主旨, 写作手法以及名句要有批注, 赏析。

4. 积累名言, 警句, 谚语, 俗语等。

名言, 警句, 谚语, 俗语的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 对于这些内容的积累可以每天在黑板上开辟一个小角落, 有学生摘抄到黑板上进行积累, 还要提醒学生在作文的时候, 有意识的用上自己的积累。

二、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 观千箭而后识器。”所以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 读多了, 视野开阔了, 自然就会有比较, 有鉴别, 自然就会产生深入的理解, 写作文自然会得心应手。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曾说过:“语文是什么, 我们常常把它复杂化, 其实语文本来很朴实, 爱读书, 勤思考, 会用语文表情达意, 就这么简单。”[2]

我们来自农村的孩子家里基本没有藏书, 家庭经济都不宽裕, 所以就得动员学生凑钱买书, 资源共享。首先是课标推荐的, 如四大名著, 鲁迅的《朝花夕拾》, 冰心的《繁星-春水》, 高尔基的《童年》, “茅盾文学奖”的获奖作品———还让学生订阅《语文报》《读者》《萌芽》《小说月刊》《杂文》等优秀报刊。指导学生有计划的进行课外阅读, 让每个学生每月读一本文化名著。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要求学生做书摘笔记, 和大师对话, 写眉批感想, 每月写一篇书评或读后感, 用一两节课进行讨论, 通过互相交流, 熏陶学生的思想, 增加文化的积淀。

三、养成练笔的习惯

平时指导学生留意日常生活, 养成写日记习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 生活处处是语文, 生活是语文取之不尽的源泉, 语文向来是经世致用的, 语文也是沟通心灵和生活的桥梁。”[3]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日记, 让学生关注自我和人际, 关注自然和科技, 关注社会现象, 关注文化传统, 关注综合素质。每次日记要有一个主题, 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内容和字数没有做硬性的规定, 允许学生发牢骚, 允许学生谈论对老师对同学的看法, 允许学生对社会现象发出不同的声音, 让学生的日记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

这种坚持不懈的练笔, 学生在不知不觉中作文水平就有很大的提高。优秀的篇章渐渐多了起来, 就得让学生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而作文的成功就意味着发表。发表有着多重的含义:当着全班或公众的面把它读出来;等到黑板报上;抄到优秀习作栏上;发表在自办的小报上;在公开刊物发表———当一两篇日记变成铅字的时候, 学生练笔的兴趣就更加高涨了。

四、养成书写工整的习惯

“汉字承载了历史, 承载了文化, 值得我们每个书写它的人尊重和挖掘。写字的过程, 实际上就是陶冶情操, 培养审美能力, 提高文化修养的过程。”[4]鲁迅先生说过:“我国的书法是东方的明珠瑰宝, 它不是诗却有诗的韵味, 它不是画却有画的美感, 它不是舞却有舞的节奏, 它不是歌却有歌的旋律。”从这句话中可以看出书法是“无声的音乐”, 是“无色的图画”, 其内容博大精深, 造型生动优美, 陶冶了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 甚至连外国人也不远万里到中国学习。通过老师精辟的讲述, 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向学生讲述书法故事, 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如王羲之每天“临池学书”, 清水池变“墨池”的故事;欧阳洵露宿碑旁三天三夜, 分析揣摩碑文的故事;怀素写字写穿木板的故事;岳飞沙土练字的故事等等。学生从故事中不仅可以明白刻苦出真知的道理, 而且敬佩名人之情油然而生, 从而激发起他们对写字的兴趣。

书写能力的不断提高, 可以使学生做事认真, 讲究清洁, 从内心去追求一种比较完美的东西。在写字的过程中, 当学生感觉到哪些字特别美, 间架结构特别合理时, 他就会产生一种美感, 从而陶冶了情操。认真写字的习惯可以塑造学生的性格, 以及对事, 对人, 对生活的一种积极的态度。

印度诗人泰戈尔说过:“不是锤的击打, 而是水的载歌载舞使得鹅卵石美轮美奂。”习惯的养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 只有通过长期的反复的训练, 才能让学生成为自觉, 自愿的行为。学生善于积累, 乐于阅读, 勤于积练笔, 语文的素养自然而然的就会有很大的提高, 最终会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稿) [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1.

[2]雷玲.中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3]于漪, 刘远.褚树荣讲语文[M].北京:语文出版社, 2008.

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总结 篇2

“小学学习习惯培养”的实践实施已经大半年了,学习习惯的培养行动也就扎扎实实地推进,思想家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小学阶段基础教育学习习惯养成的最佳时期,习惯培养实打实基础的关键。延续近一年的所作,我校依然明确好的学习习惯作为学生全面发展的重点,通过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完善学生的人格,全面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基。回顾这一年的实施工作,先总结如下:

一.继续完善管理,建立学校学习习惯培养的长效机制

为加强学生学习习惯培养的管理,解决习惯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使习惯培养正常、在前一的基础上更加完善了学习习惯培养领导机构,除由学校主负责领导主任成为学习习惯培养项目负责人,然后是各学科负责人和骨干教师引领。同时,出台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实施方案》等制度,并在实施过程中不断完善学习习惯培养的长效机制。

二、“知晓、严格、坚持”,确保学习习惯培养的实效性

本,落实学习习惯的培养,我们努力做到突出“知晓”、训练“严格”、“坚持”养成。

(一)“知晓”:就是不但让教师知晓什么年段什么学生什么学科养成什么样的学习习惯,该怎么做,为什么这样做,做什么。“知晓”是良好习惯养成的基础,学生只有在知晓之后。

“知晓”习惯之重要,“知晓”习惯培养之内容。通过教师会议和教研活动,发放家长信。让教师充分了解培养学生的重要性,以及联系前一年的一些培养成果,从实际中明白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养成也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然后把学校制定的学习习惯培养实施方案给全体教师作解读,使教师们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了解我校学习习惯里,以及如何去落实。学校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将各学科习惯培养的内容细化为低、中、高档,习惯培养内容和要求,即有所区别又有所提升。让学生的学习习惯养成呈阶梯上升状态。以次为依据,再根据班级实际情况和学生共同制定详细的学习习惯内容,形成各班级自己特点,激励教师选准本班的突破口,以某个学习习惯的培养为突破口,带动整个学习习惯的培养。在举办手抄报活动,漂亮字比赛,学校建立小学生学习习惯专栏。在班内张贴小学生学习习惯歌谣等活动,加深学生对养成好习惯的认识,提高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兴趣。

(二)“严格”:对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必须严格执行,严格训练。学生“知晓”还不习惯,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

首先是榜样示范带动训练。著名教育家、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认为“要用鼓励的方法来读到儿童的求学。消极的制裁不会发生多大的效果,有时候不当的方法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习惯性原则是学习习惯培养的重要原则之一。从这一原则出发,我们在全体同学中开展了争当创“学习习惯先进班”活动。学习习惯之星位评选活动,通过自评,班级评:“预习习惯”、“质疑习惯”,“认真作业”、“倾听”学校领导检查,在全体同学中予以表彰。“学习习惯先进班”,每学期评选一次,在整个学校28个班中评选出明星班。作为各个班级学习的榜样。这些活动,激发了学生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热情力量促进教师培养力度,带动学生主动训练,自我培养。

有的班级还结合这项活动,开展了“慧眼看自己”活动,让他们在学习习惯养成中发挥作用,养成那些好习惯、改正那些不良习惯,自己想办法定措施,争当学习之星,争创学习习惯之星。在升旗会上让同学做经验介绍,让榜样发挥作用。

其次是科学评价促进训练。及时、科学、有效的评价,可以激发教师培养的热情,激发学习兴趣,可以促进学校良好风气的形成。我们制定了两个计划:一是教师培养的热情,激发教师;二是学生学习习惯养成情况计划。同时,我们在课堂教学评价中,将学生学习内容之一,课堂教学除按常规要求评价外,还把教师对学生的学习习惯培养、学生学习习惯例记入教师课堂教学评价,考试中,将学生书写姿纳入班级教学成绩,从而更加科学的评价能够促进教师有效地培养,促进学生更好的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坚持”:学习习惯的培养是持之以恒,强化训练的结果,不是一朝一夕之功,意志的磨练。好的学习习惯的养成贵在一个“坚持”,它需要日积月累。那么如何让学生的兴趣,让他们自觉的训练呢?

首先是形式多样激发培养之坚持。我们提倡老师要动脑筋,想办法,采取一些有趣的形式活动、竞赛、绘画等途径,不断变换形式来进行训练。比如,希望孩子养成良好的写字姿势竞赛。看谁做得直,也可以通过游戏,誰先弯下背谁就给同桌敲三下背等方法来训练。对于班级里的特困生,有的教师成立了“学习习惯帮困辅导”队,由班内优秀学生对个别特殊学生进行进步。总之,只有灵活多变的训练方式才能让学生练而不疲,持之以恒。

其次,是学校氛围润泽培养之坚持。本学期学校习惯培养领导小组针对一年的培养设计过调查进一步了解我校各年级学生的习惯养成状况,也让学生生深切感受到学校对他们学习习惯的调查反馈,进一步明确了习惯养成的现状、优势、欠缺以及有针对性地调整下一步的培养的领导干部也好,教师也好,每一位学生都注意到了学习习惯养成的重要性,并且通过从良好的学习习惯,由此,良好的学校风气就逐渐形成,它必将如缕缕春风,加快学生学习使得学生在习惯养成的道路上奋勇向前,绝不懈怠。

三、注重总结与反思,形成成果,推动培养有效性

墨子曰:“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故染不可不慎也。”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活动。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内化为一种需要。所以,我们非常重视学习习惯培养的总结与反思“学习习惯小故事”,学习习惯培养体会等。在全体教师中提倡开展“学习习惯培养经验”把培养学生学习习惯的经验写出来,大家一起畅谈交流。

四、家校联手,形成学习习惯培养的合力

首先,通过宣传发动,调查研究,引起家长对孩子学习习惯培养的高度重视。每学期从校长讲话,到班主任讲话,都会就学习习惯问题和家长进行交流。一年级新生入校,专门就学习习惯培养问题作专题讲座。让家长从孩子一入学就意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家长信让家长知道习惯重要性,让家长对照习惯内容考察孩子的习惯培养情况。另外我们在学校墙报进行宣传,在全校营造学习习惯培养的浓厚氛围。

其次,发放学习材料,帮助家长提高培养孩子学习习惯的能力。我们学校外地生居多,普遍比较低,很多家长都反映不知道,在致家长的一封信中,将学习习惯培养的具体内容和习惯倡议发给家长。这些内容提高了家长的认识,使家长有章可循,受到了家长的欢迎。

致学生家长在学习习惯培养方面的15条建议:

1、习惯培养要尊重儿童的主人地位。

2、习惯养成要注重第一次。

3、习惯培养要按层次进行。

4、父母对孩子的要求要具体。

5、习惯培养要找好突破口。

6、习惯培养需要必要的训练。

7、习惯培养要提倡孩子的自我教育。

8、习惯培养家庭内部要保持一致性。

9、主动与学校沟通配合。

10、身教比言教更重要。

11、让孩子在体验中养成好习惯。

12、给孩子找个同龄榜样。

13、习惯培养需要父母的威信。

14、必要的惩罚是习惯培养的辅助手段。

15、习惯培养要持之以恒。

五、存在的问题和困惑及下一步工作打算

经过全体教师的共同努力,我校学生的学习习惯有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工作中我们也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个别学生和班级出现了:

1、对老师强调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个别学生三分钟热度,不能做到坚持不懈,例如:“一寸”问题,检查中不少的班机总是出现握笔不正确,坐姿不端正的现象。

2、个别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不好,不爱动脑筋,没有质疑的习惯,回家不预习、作业是持于被动状态。

3、有的教师指导不及时,要求不严格,对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初中语文学习的养成教育 篇3

关键词:语文学习 养成 素养 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对良好语文习惯的养成提出了许多具体的要求。如在“总目标”中提到:“培植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情感,养成语文学习的自信心和良好的习惯,掌握最基本的语文学习方法。”在阶段目标中提到:“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等。我们知道良好的语文习惯是在长期的语文学习过程中养成的,它反过来又在不断地促进语文学习的进步。习惯本身不是知识,不是能力,但它是获取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桥梁,是一种终身受益的永久的推动力。

作为一名农村初中的语文教师,所教的学生知识面窄,受到的文化熏陶不多,所以,培养他们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尤为重要。下面我就自己的教学实践和理论学习,谈几点切实有效的做法。

一、养成积累的习惯

战国时期的学者荀子在《劝学》一文中告诫人们:“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唐代韩愈在《进学解》中说:“俱收并蓄,待用无遗。”宋代的苏轼在《杂说》中主张:“博观约取,厚积薄发。”从我国古代学者的这些学说中我们可以看出积累对于语文学习是多么重要!

从初一新生进校开始,我就要求学生准备三个积累本,教会他们从以下几方面进行积累。

1.积累字音,字形和词语的意义及用法。要求学生人手一本《新华字典》和一本《现代汉语词典》,对教材中出现的生字及时查找、注音并摘抄于积累本上;对教材中出现的重点的注释及课文后的“字词积累”部分整理,归纳到积累本上;对平时阅读到的精彩的词语也摘录下来。

2.积累文言知识。(1)积累重要的作家作品及相关的文化知识。对于这些内容的积累,又利于学生掌握作品的主旨,有利于对一个作家的其他作品的学习。(2)积累文言虚词的意义及用法。从第一次接触文言文开始,每一课的重要虚词都整理出来,例如初中阶段最常见的:之,其,而,也,焉……通过不断地归纳,学生对各种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就熟稔于心了,对他们阅读浅显的文言文将会有很大的帮助。(3)积累文言实词。每篇文言文中出现的重点的实词;词的古今意义;一词多义;词类的活用;通假字都在上新课的过程中及时地整理归纳。这些虽然都是课内出现的,但平时不断地积累实词在具体语境中的意义,掌握得越来越多,就会形成触类旁通的能力,阅读能力自然会不断提高。

3.积累优秀诗文。宋代苏轼说:“腹有诗书气自华。”那么怎样才能作到腹有诗书呢,这就需要我们中学生能背诵一定量的古代优秀诗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在初中阶段背诵优秀诗文80篇,这除了教材中出现的,还包括了课标推荐的。当然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得有计划地补充各个朝代的有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学生对这些诗文不仅仅是简单地摘抄,还要对它们的主旨、写作手法以及名句要有批注、赏析。

4.积累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等。名言、警句、谚语、俗语的积累是提高语文素养和写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手段。对于這些内容的积累可以每天在黑板上开辟一个小角落,安排学生摘抄到黑板上进行积累,还要提醒学生在作文的时候,有意识地用上自己的积累。

二、养成课外阅读的习惯

古人说:“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箭而后识器。”所以语文素养的提高有赖于多读名篇佳作,读多了,视野开阔了,自然就会有比较,有鉴别,自然就会产生深入的理解,写作文自然会得心应手。语文特级教师程红兵老师曾说过:“语文是什么,我们常常把它复杂化,其实语文本来很朴实,爱读书,勤思考,会用语文表情达意,就这么简单。”

三、养成练笔的习惯

平时要求学生留意日常生活,养成写日记习惯。语文学习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生活处处是语文,生活是语文取之不尽的源泉,语文向来是经世致用的,语文也是沟通心灵和生活的桥梁。”我要求学生每周写两篇日记,让学生关注自我和人际,关注自然和科技,关注社会现象,关注文化传统,关注综合素质。每次日记要有一个主题,要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对内容和字数没有作硬性的规定,允许学生发牢骚,允许学生谈论对老师对同学的看法,允许学生对社会现象发出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的日记呈现出一幅多姿多彩的生活画面。

初一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教育 篇4

一、享受晨读

“一年之计在于春, 一天之计在于晨。”语文学习一定要把握和利用好早晨美好的阅读时光, 初一年级的学生自觉朗读的习惯还没有养成, 我觉得此时最好的方法是大声齐读, 语文教师的职责是培养好领导晨读的科代表, 教会他 (她) 引领晨读的方法, 一步一步落实到位。内容上的指导:齐读课文, 整体感知, 培养学生的语感;齐读课后读一读、写一写及书下面的注释, 积累语文知识, 增强语文底蕴;齐读书后的课外古诗文, 培养语文素养。方法上的指导: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 摇头晃脑, 有滋有味地朗读, 一步步, 一篇篇, 井然有序地朗读;在科代表的引领下有目的地朗读, 杜绝形式, 有效益地朗读, 让朗读成为一种自觉、一种习惯、一种享受。

坚持不懈地晨读, 会让学生的语文底蕴不断增厚, 语文素养在不经意间慢慢养成。

二、课前美诵

每节课在预备铃响后到正式上课间的三分钟准备时间, 是初一年级学生最难把握和静下来的时间段, 怎样才能让学生很快地安静下来?同时又能最大限度地利用好这三分钟?我想, 我们语文教师可以毫不客气地把这看起来毫不起眼的三分钟捡来, 让它发挥最大的效益。我是这样做的:每节课预备铃一响, 语文课代表就组织全班学生美诵。美诵的内容可以是名言警句, 可以是经典美文, 也可以是课本上的精美文段或古诗文。实践证明:诵读之后学生能很快进入学习状态, 对于语文学习及课前静息都大有好处。

课前的美诵, 利用看似零碎的时间, 让学生反复地诵读名言警句、经典美文、古诗文等, 不仅能增强学生的文化底蕴, 还能提高他们的道德修养, 真是一举两得。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的时候, 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 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学生会从中领悟到生命的意义。让学生吟诵诸葛亮的《诫子书》:夫学须静也, 才须学也, 非学无以广才, 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 险躁则不能冶性。学生会从诵读中明白:要学得真知必须身心宁静, 要积累才能必须不断地学习;让学生反复吟诵课文《童趣》, 会让他们在读书百遍中, 自然理解课文内容。

总之, 课前美诵无论是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还是品德修养的提高, 都百利而无一害。

三、智慧阅读

除了教材的阅读, 对于初一年级的学生, 课外阅读必不可少, 教师应引领学生智慧阅读, 让学生学会写读书笔记, 提高语文修养。阅读的内容必须健康、经典, 符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最好是教材上推荐的名著, 如, 七年级 (上) 推荐的《繁星》《春水》《伊索寓言》等。阅读的过程必须认真, 不能走马观花, 每读一篇或一段文字, 都要求写好读书笔记, 读书笔记不能仅仅停留在字、词、句的积累上, 要有自己的体会, 独特的感悟。

教学过程中, 我们会发现初一年级学生写读书笔记的习惯和能力都很差, 有一部分学生每天的读书笔记只有一行字, 我们不仅不能泄气, 还要不断地鼓励引导, 不然学生会失去信心, 乃至完全放弃, 那样的话, 我们就前功尽弃了。我们要先让学生对读书感兴趣, 然后才能让他们对写作感兴趣, 一步一步引领他们成长。

智慧阅读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至关重要, 学生通过阅读积累知识, 增强底蕴, 自觉培养语文学习的兴趣。

四、真情写作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大多数初一年级的学生, 语文底子薄, 水平低, 写作很困难, 所以, 初一语文教师对学生写作的要求不宜太高, 重点应放在提高写作兴趣上, 首先得让学生有话可说。“我手写我口, 我手写我心”的真情写作, 会让学生做真人, 诉真情, 真心实意, 心甘情愿地表达自己的感情。

写作的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 要寻找学生感兴趣的话题, 写作的方法要简单、自由。写人、记事、写景、记叙、描写、抒情、议论、说明要一步步引导。自由写作的同时, 也要不失时机地做一些方法上的指导。真情写作练习, 每周的周记应是主战场, 周记是最能表达真情实感的写作方式, 它自由、灵活, 最能勾起学生写作的欲望, 教师一定要重视周记, 给学生一个自由表达的空间。

写作是学生语文素养的体现, 写作好了, 语文素养自然就有了。

九中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活动 篇5

学习习惯养成教育活动

近日,学校发出“杜绝抄袭作业,培养良好学习习惯”的倡议,开展 “我宣誓,我行动”学习行为习惯养成教育活动。良好的学习习惯能使学生自强、自律、自尊、自爱;良好的学习习惯更是实现学习目标、充实完善自我、立志成人成才的根本保证。学校在加强思想教育工作的同时,努力整顿教学环境和教学秩序,严格教学纪律,营造了较好的育人环境,解决学生学习教育中存在的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如学生抄袭作业、迷恋网络游戏、缺少学习动力等现象,积极引导教育。4月全校召开了与之相关的主题班会,通过教师与学生讨论认识危害,与不良习惯说再见,收到良好的效果。

实用语文教学渗透养成教育 篇6

关键词:语文教学;养成教育;优势;方式

一、语文教学中应渗透习惯养成教育

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尤其是好习惯会让学生受益终生。习惯养成教育应是学校教育中一项常抓不懈的工作。如何在学科教学中渗透习惯养成教育应是每个教育工作者深思的问题。就语文学科而言,其兼工具性与人文性于一身,更应注重在教学之中通过多种有效的方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学习习惯。

1、会说话。说话即口语表达,一口流利的口語表达是现代人成功的必备素质。语文课堂应教会学生说话,让学生将来能够更好地运用语文与人交际。何谓会说话?是指说话者能够分清对象与场合(即时间、地点)进行得体、自然地口语表达。会说话的人不仅使听话者赏心悦耳,更会使其有如沐春风之感;不会说话的人则会使听者心生厌恶,有时甚至会避而远之。

在课堂上或生活中总会出现一些不搭调、不和谐的声音,如:严肃的课堂上“英雄的牺牲”被学生说成“死了”、“挂了”。身为人师,应该教会学生学会在不同的场合选择得体的话语与人交谈。

2、会听话。在人际交往中,说与听是同时出现的。作为说话者,要说得得体;作为听话者,要听得明白。听话者要学会倾听、聆听,善于用耳朵捕捉说话者的关键信息,倘若如此,就可以使谈话愉快地进行。如果不会听话的话,将会阻碍交流的顺利进行。

语文课堂教学本身就是师生、生生、生与文本之间的对话,如果听话者不认真听的话,课堂教学就会出现短路。为了学生更好地参与课堂,为了学生更好地与人交流,应教会他们学会听话。

3、会书写。俗话说“字是门楼书是屋”、“字如其人”,这说明能写一手漂亮的字体现了一个人的自身素质,一个人书写的好坏关系到其自身的形象问题。现代社会在发展,科学技术在进步,E-mail取代了书信,键盘取代了纸笔,出现了“拇指一族”。人们渐渐习惯了键盘机械的打字,慢慢淡化了最原始的书写。这些都在不知不觉地影响到当今的中学生。看到学生潦草、歪扭的字迹,甚为堪忧。因此,教会学生进行规范、工整的书写也是亟待解决的问题。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必须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从语文课抓起。

4、会读书。高尔基说:“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好读书、读好书,可以提升素养,拓宽视野,陶冶情操。快餐时代,人们的精神食粮正在逐渐减少,真正读书的人也微乎其微。现代中学生追求非主流,喜欢时尚,传统的东西被抛在脑后,如何让中学生热爱读书也是当务之急。读书的过程其实是一个与作家、作品对话的过程,这个过程让心灵得以洗礼,让思想产生撞击。腹有诗书自气华,与名家为伍,与名著为伍,一旦养成习惯,受益终生。1995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4月23日为“世界读书日”,其旨就在推动更多的人阅读和写作。

二、语文教学中应渗透德性养成教育

中华民族的悠久文明见载于史籍,传承于教育,而具体的继承与延续,则是教育。语文作为重要的人文学科,对人的思想教育有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1、德育与智育相容:形象孕育思想。各个学科的知识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的思想观点,思想性成了学科知识的内在属性,它们互相融合,互相渗透,脱离了教材,谈品德,德育是空洞的说教;反之,没有德育的教学,智育也是苍白的。对于具有丰富而生动德育材料的语文学科而言,德育渗透与智育的开发相结合是必要的。语文教师可以通过介绍写作背景,指导朗诵,引导学生赏析,归纳总结等方式,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一定写作技巧的同时,能让学生在具体的形象中获得思想品德教育,深刻地体会学科知识的思想性与人文性,从而保证取得较好的教育教学效果。

2、感性与理性碰撞,真情感悟人性 。情感是知识转化为行动的催化剂。在课堂教学中,只有学生动情,才能在求知、练能、开智中育德。寓抽象道理于直观形象之中,易于产生情感效应。寓抽象道理于亲身实践之中,易诱发情感体验。在语文教学中渗透德育仅靠“外部条件”的“暗示”与“陶冶”还不够,还要依靠人的“内部条件”的“感悟”与“体验”起作用。感悟是个体凭借语言及其语境的直感,获得某种印象或意义的心理过程。感悟的心理历程是“循文、明象、体情、悟道”,即感知语言文字,再现事物表象,进入课文意境,体会作者思想感情,了解写作意图和方法。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品味其中的感情,受到道德情操的熏陶感染,进而对人性有个质的飞跃与提高。

3、课内与课外的结合,双向互动熏陶。课内教材中德育的内容,不可能会像思想品德学科知识那样处处明显,它往往是内在的、深层的,渗透在学科知识的深入,与学科知识融而为一,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进行的德育,不能仅停留在那些表面的内容上,而应当是深入挖掘教材内在的德育因素。语文学科的德育,材料虽然丰富,同样需要我们多方面深入挖掘,以提高德育渗透的成效。在语文教学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学生赏析文中字、词、句;理解句中句式的作用及其变换、文中修辞、标点符号的运用,使学生能认识到祖国语言无可比拟的表现力,体会到祖国语言质美意深,洗炼如金的妙处,能感受到祖国语言的丰富多姿,包罗干象。

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要始终坚信:“把一个信念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行动:把一个行动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习惯;把一个习惯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性格;把一个性格播种下去,收获到的是一个命运”。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良好的生活态度,健全的人格,是一点一滴进行培养的,是通过不断的熏陶,正面教育而形成的,因此教师,要付出耐心,恒心,爱心去教育孩子,让学生健康快乐的成长。

参考文献

[1] 孙云晓,卜卫主编.培养独生子女的健康人格.天津:天津教育出版社.l997.

[2] 孙云晓主编.杰出青年的童年与教育.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l997.

[3] 钟启泉,黄志成编著.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陕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4] 孙云晓,邹泓主编.好习惯好人生-怎样培养小学生的好习惯.北京:北京出版社.2005.

语文学习养成教育 篇7

1994年11月在意大利罗马召开的“首届世界终身学习大会”把终身学习思想定义为:“终身学习是通过一个不断的支持过程来发挥人类的潜能,它激励并使人们有权利去获得他们终身所需要的全部知识、价值、技能与理解,并在任何任务、情况和环境中有信心、有创造性和愉快地应用它们。”这个定义告诉我们终身学习应该发挥人的潜能,但是又必须要通过一个“不断支持的过程”,这个过程指的就是终身教育,终身教育过程也是终身学习的过程。终身学习还强调要创造性地应用学习成果,因此终身学习与其说是一种教育概念,还不如说它是一种社会行为或生活方式,在确立终身学习为主体的基础之上,把教育的强制性转为对学习者的学习活动给予支援和促进,通过高质量的学习计划的制定,有效学习课程的供给,及对学习者进行个性化学习的援助等措施,来推动全社会的学习者展开终身教育的活动,其最终目标是要建立起一个着眼于人,对人性以及对人生真正·价值的培养的学习社会。

养成教育是一个传统的教育方式,它在人的教育和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早已经被人们所公认。世界上一切优良的东西,都是经过培养而形成的,一旦某种优良规范形成,它便成为一种习惯,并影响人的一生。而习惯是有优劣之分的,我们提倡的是养成优良的习惯,反对和屏弃不良的习惯,这就是养成教育。养成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实现人的社会化,全面提高孩子的素质,教会孩子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劳动,学会生活,学会健体,学会审美。“养成教育有选择性,它以最优良的规范即符合推动社会进步发展的规范要求为培养目标,它是强化与内化统一于学生个体发展全过程的和谐教育”。

二、终身学习思想对中小学养成教育的指导意义

目前我国正在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构建学习型社会,学习型社会要从终身学习的立场出发,把基础教育置于一种大教育的背景下,发挥基础教育的作用和功能。我国著名的教育家顾明远先生就说:“要把终身教育思想纳入到整个教育体系之中。学校教育的目的不止是为了升学,而是为终身学习打好基础……普通中小学教育是打基础的教育,这种基础就包括了终身教育的基础。”在中小学基础教育阶段,养成教育是学校最根本的教育方式,而学校教育在现代教育中是处于教育活动的核心,对其它各种教育起着示范和主导作用。因此,终身学习思想指导下的中小学养成教育对教师的素养与学校文化氛围有着新的更高的要求。

首先,要构建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一是构建和谐、民主的校园学习氛围。校园的学习氛围离不开师生良好关系的建立,作为一名合格的教师要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和学习的主人,要善于营造浓厚的学习氛围,一种学科学、用科学、爱科学的校园文化氛围,使教和学达到最高境界的默契,从而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二是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为了一切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学生的一生”是许多优秀学校的办学理念,这一理念要求学校根据有关的教学内容,努力创设学习氛围,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留出更多的空间,营造以学生为主的学习环境,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就能让学生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三是开展丰富多彩的教育活动,让教师和学生多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关心社会,全面提高教师和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学会做人做事,争取全面和谐的发展。

其次,终身学习对学校教育的要求,提高教师的基本素质是学校永远的课题。作为高素质教师,首先要不断地充实自己的知识、结构,它包括专业知识、文化知识和教育知识在内的现代科学知识。现代社会科技快速发展,信息急剧膨胀,知识日益更新,教师面对的是一群生动活泼、具有丰富感情、思维活跃、身心不断发展的少年学生,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德智体美等各方面全面和谐发展的人,因此教师的教育观念要从一次性学校教育向终身学习转变,树立现代开放教育新观念。

再其次,教师要不断塑造自己的人格魅力,以“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成长。教师的人格魅力不仅仅突出表现在他的学科水平、教学能力以及教学理念上,还充分地表现在他的爱岗敬业、为人随和、宽厚大度、充满童心童趣以及平等对待学生等等层面,教师良好的人格魅力是有利于营造和谐、愉快的学习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发挥学生的学习潜能。

三、终身学习思想下的中小学养成教育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三个学会”

(一)学会学习

终身学习正在使教育化学校转为学习化学校。学校与其说是为教而学的场所,不如说是为学而教的场所,由教师的教育本位转向学生的学习本位,即是由传授为主转向为学习为主,由学会知识转向为学会学习,因此,养成教育过程中要首先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学会学习首先应该让学生明确学习的目的,有目标才有动力,因此要制定一系列具体目标。这种系列目标在中小学阶段要符合学生的心理、生理特点,不宜过高,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而逐步升级,而且目标要具体化,使学生激发起内部动力而主动去学习;其次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内容的一种力求认识的倾向,伴有积极的情绪色彩,它是学生获得成功的关键。再次要让学生掌握科学学习方法。常言道:“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学习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讲的,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要遵循循序渐进、学用精思、自求自得、温故知新、博约结合、知行统一的原则,中小学阶段让学生从三方面养成习惯则学习可以得到学得快、学得活、学得好的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是教会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学生学会制定学习计划,就可以直接提高学习的质量,指导学生制定学习计划要从制定学习计划的目的和意义着手,分析并结合自己的学习基础、奋斗目标,拟订具体有效的学习措施并学会及时调整学习计划,以适应学习的发展。二是教会学生预习。学生学会了预习,就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且能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指导学生预习时教师应“先紧后松”,在学生掌握预习学习方法前,教师应“紧”即要求学生按教师拟订的预习提纲预习。在学生掌握预习学习方法后,教师应“松”即要求学生自拟预习提纲,做好预习笔记。三是教会学生课内外学习的方法。课堂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主渠道,课外学习是课堂学习的补充和延伸,中小学课内外学习方法着重要教会学生理解和保持:理解是使新学习的材料和头脑中已有的知识经验建立起一种内在联系的过程,学生只有深入理解了知识,才是真正掌握了知识;保持就是保持良好的记忆能力,遗忘是学习的敌人,由于遗忘规律的作用,知识总是处于不断被遗忘的过程中,学习的过程也是同遗忘做斗争的过程,因此学生在学习和复习过程中要遵循遗忘规律科学安排时间,随着学生年纪的增长学会采用各种记忆方法,更好地进行知识的储存和经验的积累,从而促进学生身心的发展。

(二)学会思考

学会思考是创新教育的核心。教学生学会思考就是让学生成为自己大脑的主人,学会质疑、学会批判、学会创新、学会突破,只有这样才能使创新教育落到实处。培养学生学会思考首先教师要转变观念,树立以人为本的教育观,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让课堂充满生机和活力;其次要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只有当学生对有关问题产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时,思考才能开始,思维活动才能处于积极的兴奋状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参与并学会参与教学过程,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学会用积极的思维活动来看问题,养成从多个角度去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习惯,并要求学生学会质疑,学会同中见异,异中见同,平中见奇,支持学生标新立异地尝试解决问题的方法,鼓励学生充分发挥想象,并通过想象来质疑,开发思路,拓宽质疑的角度,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实际上是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和学习的方法,从而也培养了学生的创新品质。因此,会思考就能积极思维,就能拥有良好的心态,就会质疑,就懂创新。

(三)学会负责

从学生的角度对于责任,以下解释更容易理解:“第一,份内应做之事;第二,未做好分内应做之事所应受的谴责和制裁。”而学会负责是:“学习和做到在做出满足自己需要和愿望的个人决定时,对自己、对他人、对社会,以至影响人类生存的生态环境等有全盘考虑并承担起应有责任。”这个定义告诉我们,责任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内容,学校应该在学校中进行各种以培育和发展学生责任感的课程和活动:首先通过完善的课程体系来落实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目标与要求,如学习责任心、班级责任心、家庭责任心、社会责任心、环境责任心等在各学习阶段明确的要求,并建立大课程体系,通过活动课程、生活课程、隐性课程等来落实培养学生责任心的目标与要求;其次通过优化教育方法,有效、优效地培养学生学会负责如运用说理教育、情感渗透、榜样练习、参与社会实践等教会学生学会负责,让学生从一进校门就开始学习对自己要自尊、自爱、自主、自控,对他人要尊重、体贴、帮助、照顾,让学生在学习中学会表现、学会放弃、学会选择、学会让步、学会合作等等,增强学生负责的意识和能力,责任感的教育应当渗透在一时一事中,一言一行中。

浅谈后进生良好学习习惯养成教育 篇8

我们班的泽伟是个聪明、好动的孩子, 可他的学习态度一直不够端正, 作业拖拉, 字迹潦草, 让老师心烦。以往碰到这样的学生, 我总是采用严厉批评、联系家长配合监督、从严要求保质保量完成作业的方法。但外加的压力或许能出现短时预期的效果, 时间一长, “江山易改, 本性难移。”学生又故伎重演。这次, 我准备换一种方法试一试, 在这个孩子身上做一个实验, 我在心里打定主意。

第一次, 因为布置的是抄写作业, 全班都交了。我借机在全班面前表扬了所有同学, 还重点指名表扬了几位作业有进步的学生, 其中就有泽伟。这让他好不得意!于是, 第二天的作业他便早早地交到了组长那儿, 还兴冲冲地跑来向我汇报。同学的肯定、老师的鼓励让他有继续保持良好状态的信心与动力。接着, 我又布置了一篇小作文, 要求描写自己身边熟悉的人。经过一番交流, 别的同学都已开始埋头动笔, 俯视教室, 就剩泽伟一人在那儿咬着笔头、皱着眉头, 摆出一副苦思冥想的样子。作文, 对于不爱动脑的他来说, 似乎是最痛苦的一个“差事”。可凭他的智力, 绝对可以写出不错的文章。于是, 我不动声色地把他叫到跟前, 和他闲聊起来。说着说着, 他的母亲成了我们谈话的中心。当谈到母亲对自己学习的重视时, 他突然一拍大腿, 兴奋地说:“李老师, 我想起来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是吗?说来听听!”我也饶有兴趣地等他的下文。泽伟兴致盎然地把发生在母子俩之间的趣事给我“演绎”了一番, 让人忍俊不禁。多好的题材呀!我立马建议他把这个故事用笔记下来, 作为这次的作业。余兴未尽的泽伟更是非常愉快并成功的完成了有史以来第一篇“像样”的作文:

猫老妈:妈妈关心我的学习, 对我的要求也很严格。她知道我很喜欢看电视, 于是就规定, 必须做完作业才能看电视。一开始, 我暗中想, 妈妈每天都是开汽车回家的, 而且回来的时候会有嘟嘟的喇叭声。这声音就像我的警报器, 它会告诉我:“猫回来了, 小老鼠该进洞了!”警报器一响, 我就赶紧关掉电视, 装作认真学习。

最初几次都很奏效。可不久, 警惕的老妈就察觉到不对劲。因为她的儿子不可能有那么自觉的呀!终于有一天, 老妈进门后并没有像以前那样露出满意的笑容。她三两步走到电视机面前, 摸了摸发热的电视机, 满脸的怀疑立刻变成了愤怒。我暗暗叫苦:“这下完了!”

最终, 我还是逃不过猫的眼睛。拿着这篇文章的修改稿, 我在班中作为范文进行点评。不出所料, 泽伟的文章收到了大量的好评。他以往对作文的抵触、反感在逐渐消失, 写作的欲望正徐徐燃起。

事情不可能一帆风顺。过不了多久, 小组长向我反映, 泽伟的课文至今为止一篇都没背出。放学前, 我要求没有完成背诵任务的同学留下来。近期听多了表扬的泽伟觉得很没面子, 把头深深地埋进了语文书中。看到这一细节, 我静观其变。

放学铃响后, 他低着头, 来向我求情:“李老师, 今天的课文能不能回家去背?”“为什么?”半晌, 他才缓缓地说:“妈妈知道我这几天在学校表现好, 特别高兴。还要我争气, 好好学习。可如果今天被留校的话, 妈妈知道了, 会很生气, 很难过的。”说话间, 我觉察到他眼眶红了。

“那你在家能自觉地背课文、按时地完成作业吗?”“能。”我再问:“你真的能完成?黑板上的三个作业, 加上背诵, 你明天都能完成?”我知道, 他要完成语文、数学、英语的作业, 还要背诵这么长的课文, 照他的基础, 困难。“能的。”他倒回答得挺干脆。“你不要硬撑, 你说实话, 你能完成?”泽伟想了想:“背诵太难了, 恐怕不能。”“这样吧, 李老师很好说话, 你回家去, 先把当天布置的作业完成, 课文能背多少就多少, 不能背出来的, 明天到学校里再背, 可不可以?”

这一次作业, 他全交了, 没有漏。我又当着全班同学的面表扬了他。放学前, 我再次检查他的背诵, 有两篇课文基本通过, 看来, 他是下了苦功。我知道我的教育在他身上起到了作用, 虽然他的作业和好同学的作业差距依然很大, 或许他今后还会反复, 但我仍然很高兴, 而且充满了期待。我相信, 我以朋友的心态去规劝他, 一定比我用老师的严肃面孔训他有效果。

静下心来, 细细反思。其实学生拖拉作业已是司空见惯, 有对知识掌握不够造成的, 也有对学习缺乏兴趣造成的, 等等。这些孩子往往会在老师的严厉斥责声中完成“迟到”的作业, 他们得到的更多的是批评、责骂。长期下去, 他们就会对学习彻底失去兴趣, 就会用说谎等方法来逃避作业, 就算老师时常当面监督他们完成作业, 因为他们不是从内心里爱学习, 无法从学习中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谁不想体验成功的快乐呢?) , 老师不在身边, 父母不监督, 他们就会故伎重演。

小学生数学学习养成教育策略探析 篇9

一、养成阅读的习惯

有效的阅读能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乐趣, 教师应充分认识阅读的教育功能, 将阅读纳入到数学课堂教学基本环节中去。

第一, 预读的习惯。预读即预习, 即学生对即将要学习的内容事先进行学习准备。预习在学习知识的整个过程中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是学习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其主要任务是复习、巩固有关的旧知识, 初步感知新内容, 找出新知识的疑难点, 为学习新知识扫清障碍做好准备。

第二, 阅读的习惯。数学计算不仅要读算式, 把算式转换为文字叙述、读法则, 更重要的是要训练学生阅读中间过程。数学概念应按其结构来读, 要力求让学生学会理解概念的方法, 在此基础上指导学生精读概念。应用题要巧读, 关键词语重音读, 省略句式补全读, 意思隐含换词读。

第三, 复读的习惯。复读时可以一个人单独回忆, 也可以几个人在一起互相启发, 补充回忆。在复习过程中要不失时机整理笔记。复习的次数应随时间的增长而逐步减小, 间隔也可以逐渐拉长。可以当天巩固新知识, 每周进行周小结, 每月进行阶段性总结, 期中、期末进行全面系统的学期复习;从内容上看, 每课知识即时回顾, 每单元知识需加以梳理, 每章节结束对知识归纳总结。

二、养成专心听讲的习惯

培养学生专心听讲的习惯, 除了正常的课堂学习常规的教育与训练外, 应该比较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教学时激发学生认真听课的兴趣。数学教学内容本身比较抽象、枯燥, 如果教学语言生涩、呆板, 小学生学起来就乏味、疲倦, 很难保持高度的注意力。因此, 教学语言在精炼、准确的同时, 更要生动、活泼;增加形象思维的色彩。

第二, 让小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促使他们始终处于积极主动的学习状态。只有处于积极主动学习状态下的听讲, 才能真正做到专心。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必须让每一个小学生有尽可能多的回答问题的机会, 以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第三, 注意动静搭配, 调整小学生听课情绪。为了使小学生始终保持专心听讲的学习情绪, 就必须讲究课堂练习的设计。老师在练习设计时, 要考虑有利于小学生多动脑、多动口、多动手, 注意练习设计的思考性、趣味性。在讲授讨论中不失时机地引导小学生动口讲, 动手摆, 动笔练, 并穿插一些轻松活泼的数学游戏。

三、养成勤于动脑, 独立思考的习惯

第一, 要注意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善于提出启发学生思考的问题, 形成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良好品质。

第二, 要注意提供适量的思考依据, 培养学生有根据、有条理、有序的进行思考的习惯。

第三, 要注意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时间, 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 充分发挥个人的见解, 主动探索新知, 多渠道、多角度地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促使思维水平的逐步提高。

四、养成合作探究学习的习惯

第一, 关注学生, 了解学生。学生是具有个性的、生动活泼充满活力的学生。因此, 真正的教学应该从关注学生的实情, 了解学生的需要开始。在此基础上进行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目标的制定、方法的选择、过程的安排、氛围的创设, 并有针对性的、更有效的采用不同的方法, 促进每个学生的发展, 让每个人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第二, 相信学生, 创造机会。教学时要注意师生间、学生间通过信息交流可以实现师生互动与沟通,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所以, 在教学活动中, 我们应与学生平等地走进新课程, 相信学生, 相信他们有学习的能力, 创造的能力。

第三, 尊重学生, 激发兴趣。教学中要努力与孩子沟通起来, 并鼓励他们无拘无束的表达自己的想法。对问题的解答应允许他们从不同角度去思考, 允许有不同结论, 并鼓励学生的想法。也鼓励采用不同的方法去获取结果, 甚至留下疑问, 让他们在以后的学习中去寻求解答。有时一些想法有偏颇, 教师要给予引导。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自然的就被激发了出来, 产生强烈的“我要学”的愿望和要求, 就能真正主动参与学习活动, 成为学习的主体。

五、养成认真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

学生的作业反映了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学习习惯。良好的作业习惯包括:态度认真、及时检查验算、书写工整、独立完成、富有创见等。从学生刚一入校的那天起, 就要培养正确的书写姿势, 要求书写工整、格式规范。独立完成作业是巩固知识的重要保证, 要经常表扬按时完成作业、书写工整的学生, 防止和纠正抄袭别人作业的坏习惯。

总之, 早在两千多年前, 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就提出了“理、乐、射、御、书、数”的教育观点, 与如今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样的。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作为道德素养的最重要的真理在少年时期没有成为习惯, 那么, 所造成的损失是永远无法弥补的。”从小养成良好习惯, 优良素质便犹如天性一样坚不可摧。成功的养成教育是教育的成功, 养成教育抓好了, 教育上的一切问题都迎刃而解。

摘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的素质目标之一;良好的学习习惯养成有助于学生掌握所学知识, 提高学习效率;小学数学教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关于高中生物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篇10

关键词:课前预习,课堂笔记,复习巩固,及时总结

当今社会随着高考的扩招, 学生生源的减少, 很多高中要想保证学生人数, 也在不断地进行着扩招工作。这样一来, 学校中基础差, 底子薄弱的学生所占比例就会增大。对高中生物课, 很多学生感觉学不会, 不会学。而初中的教学知识点和高中相比又简单很多, 高中生物的知识体系建构很复杂, 知识点零碎而繁多, 加之学生的动手能力很差, 本来就不太爱学习, 这样要激发学生的积极习惯就很难。如何让这些基础知识相对较薄弱的学生学好生物, 是我们高中生物教师面对的难题。新课程的基本理念是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教师要想做到所谓的“传道授业解惑”就必须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 养成自主探究知识的习惯。

一、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预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 培养主动学习的好习惯。学生通过预习就会发现自己课堂上的重难点, 哪些很简单, 自己看看就会;哪些相对来说容易一点, 但是需要教师讲一讲;哪些自己看了也没看懂, 课堂上要认真听教师讲解。首先通过阅读教材, 生物学基本概念, 需要抓住的关键字, 心里要有底细。预习不是简单地看书, 预习还离不开对知识的稍作升华和识记, 看完书后定下心来想一想, 哪些内容已基本清楚, 哪些内容不甚了解, 哪些是重点等;必要时再结合手中的资料, 能做的题要提前做了, 做对了说明自己记住了、会了;做错的题自己先检查一下, 如果能发现自己错在什么地方, 就把那个地方作为重点, 自己在稍作巩固, 用不同颜色的笔做出相应的标记;做错了, 结合答案分析不出原因的、有疑惑的问题, 在课上要作为重点, 认真听教师讲解, 做好课堂笔记, 可以用深红色的笔做出重点标记, 以备以后复习的时候再次巩固和加深印象。学生还要注意分析, 归纳, 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 这样预习后自己可以做到有难点、有重点、有目标地听讲, 从而能使课上注意力更集中, 避免了课上“走思”现象, 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听课效率自然就提高了。

二、养成做好课堂笔记的好习惯

课前预习有助于课堂上的注意力集中, 避免了因为基础薄弱, 课上听不懂、听不会, 继而课上不断“走思”的现象。学生在课堂上不能只听教师讲课, 自己只在座位上坐着, 不动手、不动口, 思维的集中靠动手来调节。很多学生反映:“生物课上教师讲明白了, 自己也听懂了, 当时做题的时候不会, 为什么?”因为课上教师讲到的内容, 在自己作业题的时候全忘光了, 导致教师讲了白讲, 学生听了白听的状态。教师讲课的时候, 学生要做到心道、手到, 能做的笔记尽量都落实到笔记本上, 会的写一写进行再一次的巩固;不会的记一记, 把别人的东西争取变为自己的东西;再难的知识点, 要认真地落实到笔记本上, 课上同教师讲, 课下自己在努力的吸收, 转化为自己的知识点。学生在课上要做到紧随教师思路, 眼到位, 脑跟紧, 手要勤, 嘴要动。这样的生物课, 教师会感觉课堂氛围活跃, 学生会感觉自己学有所获, 这样的课堂才是较成功的课堂。

三、养成及时复习和巩固的习惯

课堂笔记做好了, 课下要及时做好复习工作。课后复习就是把课堂上所讲内容加以整理、归纳, 这是一个强化知识记忆的过程。课后复习就是要整理课堂思维, 课后复习要及时, 争取尽快把课堂知识转化到自己的知识体系中去。课后复习要通过对知识点的归纳、总结、整理把所学的知识点系统化、条理化。只要坚持课后复习, 久而久之, 在复习过程中学生会形成自己学习生物的规律和学习方法, 会在学习生物的过程中去主动思索发现问题, 进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生物的自学能力和主动性。

四、养成及时习题巩固的学习习惯

知识点的转化不是简单地识记, 这需要大量的习题训练。解题过程就是对知识的巩固和升华, 要想把知识点真正地变为自己的东西就必须进行相应的习题训练, 把知识落实到位。做题过程也是学生发现自己知识缺陷和知识漏洞的过程。学生在做题训练中要针对相应的情况去补充知识缺陷、弥补知识漏洞, 进而使生物知识系统化, 这样在大规模的考试中才能做到“天网恢恢, 疏而不漏”。

五、养成及时总结规律和方法的习惯

在教学中很少学生能做到这一点, 有的学生有这一想法和思路, 但是付诸实践的很少。教师要针对学习好的学生做适当的引导。比如说在全国、全省市竞赛中获得名次的学生, 这类学生学习生物的积极性很强, 教师稍加点拨就会激发他们学习生物的内在潜力。规律和方法的总结有利于一部分学生成为生物学习的高手, 使生物成为他们众多学科中的强势学科, 为他们的高考加油助力。

上一篇:非织造材料下一篇:找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