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管控

2024-05-09

环境管控(精选十篇)

环境管控 篇1

1 我国自媒体发展现状

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 让自媒体的发展和实现已经逐渐成为现实。智能手机等终端技术的成熟, 让几乎所有能阅读传统媒体的群众都已经能够使用智能手机来阅读新闻。大量传统媒体平台都积极推出了自己的APP应用, 实现了大量媒体内容的供给。

自媒体的主要特点有:

(1) 平民个性化

自媒体的出身决定了其有平民化血统, 其主要内容就是身边发生的时间、个人的爱好和感想。

(2) 交互性好

自媒体的平民性很容易吸引一些具有相同思想、感受和爱好的人来评论。自媒体为了吸引用户, 也会花费大量的精力去互动。

(3) 传播速度快

自媒体发出的内容一般都比较贴近生活, 即所谓的接地气, 很容易引起共鸣, 从而引起大量的转发和评论, 以几何级数迅速传播。

(4) 商业化趋势

为了吸引更多的自媒体以及自身创收的需要, 许多网络平台都以及推出了打赏、收费阅读的功能。自媒体有逐步商业化的趋向。

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谣言泛滥、虚假信息泛滥、网络暴力频现等。

2 我国网络舆情特点和现状

所谓舆情就是舆论发展的情况。网络舆情是由于某件事件的发生并在网络上传播, 人们对该事件认知、态度和情感的集合。

伴随着网络和移动终端的迅猛发展, “舆情”已经逐渐和“网络舆情”划上等号, 社会上的舆论和网络上的舆论相互渗透促进, 最终会演变成网络舆论的大爆发, 从而进一步导致社会舆论的发酵。

网络舆情的特点:

(1) 舆情形成速度快

由于网络和自媒体的本身特点, 其发布信息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作者能够在第一时间把最鲜活的第一手资料图文并茂的发布, 而阅读者也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在第一时间阅读并方便的转发, 从而使得民众的意见和看法在短时间内汇集, 更加容易形成网络舆情。

(2) 舆情数量多

由于自媒体的门槛低、数量多, 可以发现, 现实社会中的绝大多数舆情都发源于网络, 以致于许多传统媒体都在网络中挖掘题材, 从而更加强加了网络和自媒体的舆论价值高地。

网络舆情的题材非常丰富, 涉及到经济、文化、军事、社会等各个方面, 其中又以社会话题最为复杂。网络舆情的形式非常多样。文字、图片、声音、视频, 其中又以视频来的最为直观。

(3) 舆情真假难辨

由于网络和自媒体的个人力量薄弱, 导致了许多事件根本没有办法被核实查证就被迅速转载, 以致于出现许多网络事件中出现了令人啼笑皆非的事件反转、再反转。这些也使得舆论公信力逐步丧失, 进入到一种可怕的失控状态。

(4) 影响力巨大

自媒体本身的影响力都不是特别巨大, 甚至可以说只是沧海一粟, 然后自媒体本身具有平民认同。只要内容本身具有足够的价值取向和劲爆点, 经过网络大V的转发, 形成雪崩效应, 就会形成强大的社会影响力。

3 网络舆情的应对策略

3.1 加强法制思维, 健全法制法规

网络的管理和网络舆情的应对, 从本质上来说仍然是社会管理的范围, 是社会管理的一种延伸。社会公众通过网络参与议事议政, 其行为同社会上的行为一样, 受到法律法规的保护和制约。

要加强网络立法, 统一协调和修改关于互联网管理的不同法律法规之间的冲突, 对已有网络法律法规进一步修改、统一规范、加强司法解释, 以保证法律的严谨性、规范性。

3.2 要树立网络官媒的公信力

各级政府都应建立专门的网络新闻发言人制度, 网络新闻发言人从属于各级政府的常设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部门, 及时在网上就调查情况对网友进行答复, 保证沟通渠道通畅。同时要积极运用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将政府的话语传达到关心这个话题的人。

该消息发布地的特征应该具备以下几点:

(1) 具有权威性。即该发布地的消息是由权威部门, 经过严格审核和确认后发布的, 不存在虚假性。权威性的树立不是一时一刻的事情, 而是在经历过若干次事件之后才能逐步树立的。任何一次不经意的事件处理、甚至是一次不经意的发言都有可能导致辛苦建立的权威瞬间坍塌。

(2) 粉丝和转发数庞大性。再权威的发布也需要能够及时迅速的被转载和传递。

而要想实现权威性和数据庞大性应该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 要适应网络生存。该发布站点不能恪守传统媒体的死板, 要在平时和粉丝和用户进行更多的互动;长期举办一些活动, 来增加吸引力。否则就根本无法吸引粉丝, 甚至会导致粉丝的流失, 从而无法实现粉丝和转发数的庞大性。

(2) 文字要活泼, 形式要多样, 但一定不能媚俗。不能因为要吸引粉丝而发布一下低俗的内容。这样虽然可以吸引粉丝, 但同时也会丧失权威性。

(3) 定期发布一下实用性、权威性和粉丝密切相关的专业信息。

3.3 建立政府与网民的信息良性互动机制

网络中的舆情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会现实关系。相关研究表明, 群体性突发事件产生的根本原因80%以上是来自基层, 80%以上应该能够在基层处理解决。因此积极回应群众的呼声和要求, 是解决舆情的根本。

各地政府和部门都已经积极建立了各种信箱和热线。大部分热线都能积极反馈和解决百姓的各种问题, 化解了潜在的矛盾。但也有少部分只是为了应付上级的检查, 缺乏和网民的良性互动, 使得问题日积月累, 成为潜在冲突的发源地。

3.4 建立网络舆情应对机制

要深刻意识到网络舆情将会是想当长得时间里最主要的舆论阵地。要在各级政府建立常设性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部门。常设性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部门应该包括:网络舆情监管部门和应急管理综合协调部门。

相关部门首先要建立案例数据库。对已经发生的重大舆情事件进行分类整理, 尤其是事件的处理过程和结果要有分析和报告。其次要对各类不同性质的舆情事件进行分类, 并制定出不同的应急方案。

3.5 及时发现和介入舆情

要想发现和管控好舆情的发展, 就首先必须重视和利用好对自媒体的先导作用。

首先必须调查本地的舆论平台有哪些。这些传统的平台即包括论坛、微博等公共平台, 也包括QQ、微信等私人平台。要尽可能多的掌握这些平台的情况, 不留死角。

其次对这些平台要做到日常监控, 包括在平台的内容和主动的汇报。和这些平台上有影响力的自媒体发布者或者大V建立联系, 一方面对这些自媒体平台的大V要引导其积极维护城市发展, 另一方面又不能管控过度, 使其成为一潭死水, 丧失危机发现功能。

再次可以积极使用一些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来快速侦测网络舆情。在现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 舆情监控与分析行业也得到了快速的发展。他们通过搜集海量信息, 通过数据挖掘、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来持续监控网络平台。发现时间苗头、归纳观点倾向, 预测发展动向。成为舆情监控的一个利器。

3.6 适度引导

正确的引导网络自媒体舆论, 要充分利用传统媒体的影响力, 在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上展示事件的过程和处理情况, 并适度分析引导人们回归理性思考。

在传播引导过程中, 媒体应该坚持真实性、导向性、客观性、公共利益四项原则, 避免因传播失误而引发新的社会风险, 同时做好网络舆情的监测, 为公众代言, 进行舆论监督。

在舆论引导过程中, 切忌粗暴简单说教, 这样不但不能达到预期目标, 还有可能引起网民的逆反心理。

4 小结

网络舆情的重要性已经得到了全社会的高度重视, 在二会期间, 许多代表团都专门召开发布会, 对网络舆情进行回应。

笔者对网络舆情的对策研究, 本质上是转变政府作风, 成为一个真正的“服务型政府”。在一个充满各种利益冲突的转型社会, 研究和掌握自媒体特有的产生机理和传播规律, 积极介入和引导, 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 有助于伟大中国梦的实现。

参考文献

[1]贾红雨, 赵雪燕, 邱晨子.基于复杂网络的微博网络舆情图谱分析方法研究[J].现代情报, 2015 (3) :64-67.

[2]谢永江, 黄方.论网络谣言的法律规制[J].国家行政学院学报, 2013 (1) :85-89.

[3]童文胜, 王建成, 曾润喜.中国网络反腐:研究议题与内容[J].电子政务, 2014 (7) :40-47.

[4]刘建华.网络舆情视角下地方政府公信力的政治考量[J].理论导刊, 2012 (8) :8-12.

环境管控 篇2

一、当前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信息化飞速发展的今天,我国很多集团企业已经踏上了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征程,但这一过程并不是一帆风顺的,尚存在许多问题,主要是:

1、企业领导及各级管理人员的认识有待提高

企业建立财务管理信息系统是一项重大的管理工程,涉及到企业管理的理念、模式、资金运作方式、生产组织形式等诸多方面的变革,现实中,往往不少管理人员安于现状,缺乏创新,企业领导只顾眼前,缺乏从参与国际竞争的战略高度来认识自己的企业,更没有认识到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重要。

2、企业财务管理基础普遍薄弱

(1)信息分散。企业由其是大中型企业和企业集团,在内部设备和业务流程方面比较复杂。为了各自利益,企业管理部门问不愿及时提供相关信息,人为制造信息“孤岛”,高层决策者难以获得准确财务信息。更为严重的是,企业各方面都在截留信息,甚至提供虚假信息,形成企业内部信息孤岛现象。

(2)信息失真。由于受内部人为控制的影响,会计核算不准,报表不真实,有时合并的会计报表掩盖了子公司的实际经营业绩,账实不符,造假账问题突出。有的企业年末账面利润看似不少,但应收账款居高不下,不良资产有增无减。

(3)信息滞后。很多企业摊子铺得较大,且位置相对分散,对财务、业务信息的汇总核算、分析等工作,无法在短时间内形成有效数据提供给领导层,而财务的实时临近、远程查询更无法实现,使公司在制定决策时,得不到及时的信息支持,

(4)信息重复。大量的财务工作仍在传递纸质的销售单据和记账凭证,大量的数据在企业内部多个部门之间多次重复,造成资源的巨大浪费。

(5)资金散乱。随着企业规模的迅速壮大和企业组织结构的调整,企业资金的集中管理和内部多级法人资金分散占用的矛盾日益突出,多头开户的现象比较普遍,资金失控,投资随意性大,沉淀严重,使用效率低下的问题日益暴露。

3、我国财务管理软件发展滞后

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必须开发出融人企业文化和管理理念的统一财务管理软件。目前我国多数企业缺乏自己开发适合企业财务管理需要的统一软件的专门技术人才,而国外大公司的一些软件造价昂贵,且不适合我国企业的特点。国内的软件对个别行业的单位企业管理功能的开发已有一定基础,但不适合大型企业集团实现财务集中统一管理的需要,再加上国内软件企业普遍规模偏小,开发能力弱。所以,如何加强我国软件企业问的合作,集中组织开发适合我国企业加强财务集中管理的统一财务软件,既是推进我国企业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的一个问题,又是一个不小的难点。

二、六大措施实现财务管控信息化建设

1、以财务管理为中心进行信息系统规划

云环境下的集团管控新趋势 篇3

集团管控从财务管控转向运营和全战略管控

集团管控模式的选择取决于产权关系、业务相关性以及企业所处的发展阶段。当前多数集团企业已经超越了单一财务控制的阶段,管控的深度和广度日益升级,在横向上逐渐向资金管理、全面预算、物资设备、决策支持等方面拓展,纵向上向营销、生产等业务的监管渗透,呈现财务业务一体化的深度应用趋势。

在我们接触的众多集团型企业中,或多或少都存在着集团强推集中,实际集不起来;集团很想控制,又无力可控的尴尬状况,行政干预大于战略协同和文化引导。对于大型集团企业,总部做运营管控很难,但下属的二三级产业单位则在运营管控方面做得很好。因此,对于业务相对单一的集团企业,依托IT技术,从财务管控模式向运营管控模式转变是努力的方向;而对于业务多元化的集团企业,则是总部从财务管控模式向战略管控模式转变、下属产业单位向运营管控模式转变,从而寻求集权与分权的平衡,保持管控下的创新与活力。

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管理水平和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在降低经营风险、突出主业的管理要求的背景下,越来越多的集团企业走向运营管控和战略管控。业务单元之间的供应链协同、多工厂之间的制造协同、全面预算、知识管理、全面风险管理、战略与绩效管理等成为管控焦点。管理决策权限集中、运营决策权限放开、共享总部的服务职能成为实现集团管控的最佳选择。

集团管控转向控制、协同、共享并重

如今的集团企业已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代表国家综合竞争力和中国力量,在后金融危机时代和二次探底的宏观经济形势下,集团企业特别是国企,面临从追求规模到重视质量的转变,要兼顾发展规模、速度与效益、质量与风险的平衡,转变增长模式,实现做强做优。尤其是在当前还没有建立完善“产权清晰、权责明确、相互制衡、运转高效”的现代企业制度的情况下,这对集团管控带来新的挑战。在新形势下,我们必须赋予集团管控以新的内涵,控制不再是管控的核心,协同和共享是主旋律,提高集团管理的精细化程度和整体竞争力,保持管控之下的创新与活力成为集团管控努力的方向。

随着信息化建设的深入和集团财务的逐步普及,集团管控由原来侧重于集中和控制转向控制、协同、共享并重,更加关注集团战略的规划和执行,关注业务组合的协作与发展,关注有限资源的整合,关注精细化运营,因此,加强集团总部共享服务能力,提高业务子单元之间的协作能力,提升集团的整体运营效率已经成为迫在眉睫的事情。

这种转变越来越依赖IT系统的支撑,云计算的出现为组织间的协同和共享提供了技术支撑。由于集团企业的架构和业务模式不同,对于企业需要提供简单、快捷的服务来满足企业扩张、产业链整合及创新升级的需求,传统IT架构难以实现,而云计算则很容易通过搭建集团企业云提供大规模、高扩展性、高可靠性、虚拟化的按需服务,从而实现企业的管控、业务协同与共享服务。

云计算为集团管控提供了新途径

制度和规范的硬约束固然对协同和共享非常重要,但集团管控的有效实施不能完全依赖于行政干预,还要注重文化建设的软环境。文化控制的权威虽是隐性和非正式的,但其对组织创新、技术创新等影响却是非常深刻的。从特质文化统一到制度文化统一再到价值观的统一,文化层次不断深入,管控的难度也在递增。对于集团企业,特别是行业多元化、管理层级多、法人数量多、分支机构分布广的集团,从CEO到一线员工是否拥有共同的价值观,是否遵从共同的制度和流程约束,是否达成战略共识并围绕目标形成合力,决定着总部和分公司之间对基本问题的共识,决定着组织内部的沟通是否顺畅、步调是否一致。特别是,重组并购一直是集团企业最为活跃的经营活动之一,并购之后的文化融合是决定集团管控成败的核心。

信息技术的兴起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工作和沟通方式,也给企业文化建设带来了新的变化。随着移动设备的普及,基于云计算的各种社区应用的出现,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的沟通为共享价值观的强化提供了崭新途径。

云计算是集团管控的发展方向

集团管控的目标是提升集团资源的整体价值,提高集团化运作的效率和效益,协同和共享是集团管控的方向,资源的共享服务成为集团总部的转型目标。云计算为集团信息化带来的不仅是IT基础设施的虚拟化、动态和高效率,更重要的是推动组织架构和流程的优化、经营模式和理念的转变。例如,在集团内部建立基于云计算的会计共享服务中心,通过实施“云制造”,进一步强化制造资源的集中和共享,推动业务子单元之间的协同制造;建立“电子商务云”,实施集中采购,实现供应链的协同;建立“智能分析云”,支持海量数据,具有类似智库的决策与支持服务能力,为成员单位提供强大的决策分析与风险预警信息服务。

大型化工企业环境风险管控新思路 篇4

关键词:环境风险管理,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新思路

近年来,随着环境影响评价工作的发展,尤其是一些重大突发性事件或事故的发生,环境风险问题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而关于大型化工企业的环境风险评价与管控也随之迅速发展起来[1]。化工企业因为生产原料多样、生产工艺的复杂、产品一般有毒、生产过程易产生“三废”等特点,同时伴随着各类环境污染事故的发生,并且对人体健康和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2]。环境风险旨在分析和预测建设项目存在的潜在危险、有害因素,例如项目建设和运行期间可能发生的突发性事件或事故(一般不包括人为破坏及自然灾害),引起有毒有害或易燃易爆的物质泄漏,而造成人身安全威胁与环境损害,从而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应急与减缓措施,使建设项目事故率、损失和环境影响达到一个可接受的水平[3,4,5]。环境风险管理是在环境风险的基础之上,在行动方案效益、建设项目中实际或潜在的风险以及降低风险的代价之间谋求平衡,从而来选择较佳的管理方案[2]。因此,化工企业环境风险评价与管理的研讨实施应运而生,目的是评价环境风险的不确定性和发生后的影响,从源头上避免或减小化工企业的环境风险。

1 环境风险管控

1.1 环境风险概述

环境风险是由自发的自然原因以及人类活动所引起的,它是通过环境介质传播的,能对自然环境及人类社会产生破坏、损害甚至毁灭性作用等事件发生的概率及其后果[6]。环境风险在人类的各种活动广泛存在,性质和表现方式都具有复杂多样的特点,从不同角度可以有不同分类。例如按风险源分类,有自然灾害引发的风险、物理风险以及化学风险;按承受风险的对象分类,有人群风险、设施风险和生态风险等[7]。

1.2 环境风险系统

由于人类对环境风险是可以有所作为的,因此,环境风险事件不仅仅是由事故释放的一种或多种危险性因素而造成的后果,而应该是一个由产生与控制风险的所有因素构成的系统。一个环境风险系统包括[6]:

(1)风险来源:指可能产生危害的客体或者是相关的因果原因。风险源可以是人为的,也可以是自然造成的。任何风险源都有正负面效应,主要权衡与取舍多相关的效益和风险。

(2)一级控制:与人有关的因素,主要是关于风险源的控制设施与维护、管理,使之良好运作等。

(3)二级控制:主要是控制传播风险的自然条件,主要有5种污染物的传播途径(地表水、地下水、空气流动、直接接触与燃烧爆炸),在美国EPA的危险性排序系统中有详细的介绍。

(4)风险对象:包括人、敏感的物种和区域环境。

1.3 环境风险特点

(1)客观性。环境风险是客观存在的。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人类增强了对风险能力的认识和管理控制能力,有效的控制了部分的环境风险。在一定条件下,环境风险的发生因其具有规律性,所以人们可以认识风险,并且估计和管理风险,将风险尽量减少到最低程度。

(2)损害性。众所周知,环境风险和人类利益有着密切相关的关系。风险发生而导致经济和环境的损害。经济上的损害,可以用货币进行衡量。而环境的损害所带来得损失是无法用货币来进行衡量的,因此环境风险具有巨大破坏性的特点。

(3)不确定性。环境风险在空间上是不确定性的。就目前而言,人们面临着各种具体的环境风险,但是,无法确定的是具体哪一个区域会发生,风险发生后所带来的损失,以及损失的具体程度。

(4)发展性。随着科技的发展,人类不断地创造和生产新的物质资料,同时也创造和发展了新的环境风险。尤其是当代高科技的开发和应用,更为突出了风险的发展性。比如:当今时代快速发展的高铁,可能带给人类的环境风险等[6]。

1.4 环境风险管控概述

1.4.1 定义

环境风险管控是指按照恰当的法规条例,选用有效的控制技术,进行削减风险的费用和效益分析;确定可接受风险度和可接受的损害水平;并进行政策分析及考虑社会经济和政治因素;制定适当的管理措施并付诸实施,控制事故风险,从而降低或消除事故风险度,保护人群健康与生态系统的安全[8]。从根本上讲,环境风险的管控过程是决策者权衡经济、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相互关系,根据现有经济、社会、技术发展水平和环境状况做出的综合决策过程。

1.4.2 环境风险管控内容

(1)制定环境污染物的环境管理条例和标准;

(2)加强控制风险源;

(3)拟定特殊区域、城市和工业的综合环境管理规划;

(4)建立风险的应急管理及其恢复技术。以管理的方式,来达到最小的风险代价和提高安全性[8]。

1.4.3 环境风险管控目的

环境风险管控的目的是在环境风险基础之上,在行动方案效益与其实际或潜在的风险以及降低的代价之间谋求平衡,以选择较佳的管控方案。通常,在面对人体健康或生态风险做出管理决策时,环境风险管理者可有多种可能的选择。

2 大型化工企业风险管控现状

2.1 化工企业特点

化学工业按行业分,主要包括:无机化学原料制造业、化学农药制造业、有机化学产品制造业、专用(精细、生物等)化学品制造业、合成材料制造业等。化工产品种类极其繁多、性能各异、生产工艺较复杂,主要具有以下特点:

2.1.1 原材料风险性大

化工行业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品种复杂,原辅材料、产品多为有毒、有害、易燃、易爆、高挥发、腐蚀性强的物质,在运输及生产的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风险。就化工行业的产品而言,一般具有有毒、危险等特性,产品专业性强。化工企业对原、物料及产成品的管理相当严格。物料及成品的任何闪失、任何差错都会严重影响企业的运作及生产的正常秩序。

2.2.2 生产路线复杂多样

化工行业不但生产工艺复杂多样,且采取的产品方案不同,导致工艺路线就会有所差别,并且生产工艺(流程中的非标设备、特殊管道)大部分都具有高温、高压等特点。

2.2.3 多属于流程型行业

化工行业属流程型行业,各生产环节直接(或间接)相互依存。生产过程是靠调节工艺操作参数实现,因为化工物料本身包含许多随时可能变化的参数在里边,比如温度,压力,浓度等,所以控制信息要求及时、稳定、准确、可靠。因此,流程生产过程的安全、稳定、长周期是节能、稳定、高产的重要保障。

2.2.4 易造成严重的环境污染

化工企业造成的污染是严重的,其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三废”成分复杂、数量大,而且产生的废水、废渣、废气等可能对环境造成长期、潜在的危害或直接对人群的健康造成影响。

2.3 化工企业环境风险管控现状分析

随着我国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快速发展,化工企业的投资项目迅速增加,在此过程中排放的大量有害污染物,使生态环境遭受到了严重的破坏,减少环境容量等问题,从而导致环境风险大大提高;尤其是近年来发生在国家或区域范围内的突发性强,破坏性大以及具有严重后遗症的污染事故,往往会直接危及国家民族的生活与生存。例如2005年11月发生在中石油吉林化工双苯厂的爆炸事件,直接导致松花江发生重大环境污染。吉林、黑龙江两省受到爆炸后产生的硝基苯污染,甚至俄罗斯境内都不可避免的遭受到了严重的污染,使得周边地区全面停水,直接或间接影响上百万人群[9]。此事件发生后,国家立即颁布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国家环保局颁布了《关于开展环境安全大检查的紧急通知》、《关于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防范环境风险的通知》、《关于检查化工石化等新建项目环境风险的通知》。可见,国家对于化工企业的环境风险还是非常重视的。化工企业因其行业的特殊性,做好环境风险管控工作是刻不容缓的。

3 大型化工企业环境风险管控新思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全球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新的环境风险发生几率逐渐提高,环境风险管控成为保护生态环境,维护人类健康的重要方式[10]。化工企业作为与环境污染程度有密切关系的行业,环境风险管控是大型化工企业可持续发展的保障[11]。

3.1 政府部门的管控职责

政府应有职责对环境风险管控进行项目分类, 分别确立相应的管控流程,并建立一系列的关于各类风险项目强制风险管控措施, 并允许项目实施者因地制宜地增加其他的风险管控措施。各有关部门也应该逐渐形成良好的管控制度和工作方法,要求企业应配备与提高安全性有关的操作规程和应急救援预案等[8]。

3.2 建设单位的管控职责

建设单位可以在政府环保和有关职能部门的监督指导下, 拟定风险管控计划和方法,并具体落实防范措施。

3.3 企业的管控责任

每个工厂、企业都应努力减少产生环境污染,从而保护地球环境避免进一步恶化,同时做出相应的措施来进一步改善地球的环境。所以每个工厂、企业都应建立和运用环境风险管控系统, 从而达到保护环境性能的最终目标。为了建立高水准的环境管理系统, 降低或避免环境风险, 有必要引入防范风险的方法。例如降低设备故障和人为失误频率可以通过改进生产维护, 良好的培训等措施;采用安全报警和控制系统来阻止事故蔓延;增加缓冲系统(如围栏、缓冲池)等[3]。

3 化工企业环境风险管控新思路

根据化工企业的特点以及环境风险的特性,可以采取以下措施:

3.4.1 企业运营前的风险预告

环境风险管控应在化工企业运营之前,从项目选址、总体布置、建筑安全、危险化学品贮运、工艺技术设计、自动控制设计、通讯、消防和报警系统等方面[12]进行全面考虑,尽量减少发生环境风险的几率。

3.4.2 风险产生后-减弱风险

在环境风险无法避免的情况下,最普遍的方式就是减少环境风险。通过先进的生产工艺、技术和设备等方式,提高生产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另外企业也可以提高风险管理水平,来消除或减少环境风险。企业应全面推行清洁生产,形成低投入、低消耗、低排放和高效率的节约型增长方式。

3.4.3 风险产生后-转移环境风险

转移环境风险可以通过改变项目建设地点,或改变项目的周围环境使它达到能够承受环境风险的程度,比如移民等。同时,还可以通过对环境风险的投保,使保险公司承担环境风险的经济损失。

3.4.4 避免环境风险

避免环境风险是最简单的方法,当环境风险的损失可能无法承受时,且又没有比较好的减少环境风险的方法,可以放弃实施该项目。

最根本的措施是将风险管理与全局管理相结合,实现“整体安全”。不仅在技术上预防,也可以提高企业的效益以及产品质量。

4 结 语

集团管控之多层次的资金管控 篇5

集团资金管控的五大原则

有效的资金管控应该遵循以下原则:

一、集中性原则

集中性体现了集权管理思想,是要保证集团在全范围内,迅速而有效地管控集团全部的资金,并使这些资金的保存与运用达到最优化状态。

二、时机性原则

集团战略管理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时间的安排,而时间的安排又主要取决于机会的捕捉和创造。时机性原则对企业的资金投放有两方面要求:一是投放要准时,二是投放要及时。

三、协同性原则

协同性原则有几方面的含义:一是对不同职能之间的资金投入要有合理的比例关系,二是对不同产品的资金投放要保持合理的比例关系,三是战术资金与战略资本之间要有合理的比例关系,四是集团内部各部门之间的相互调剂相互融通资金的关系,五是与集团外部的企业或合作者共同协调和投放资金,达到成果共享、利益均沾的效应。

四、权变性原则

权变性原则要求企业集团的资金投放与管理不能一成不变,而必须及时根据企业外部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变化等作出相应调整。

五、求利性原则

求利性原则是指集团应尽可能将资金投放到提高企业盈利能力的项目上去,使更多的资金参与周转。

现代母子公司资金管控模式——集中式资金管理

在实践中,越来越多的企业集团采用集中的资金管理方式来加强协同和控制,并提高集团整体的资金使用效率,集中式资金管理模式主要有以下几种:内部银行模式、报账中心模式、结算中心模式、财务公司模式和“现金池”模式。

一、内部银行模式

企业内部银行是引进商业银行的信贷与结算职能和方式于企业内部,来充实和完善企业内部经济核算的办法。在运用和发展责任会计基本功能上,将“企业(基础)管理”、“金融信贷(银行机制)”、“财务管理(会计核算)”三者融为一体。一般是将企业的自有资金和商业银行的信贷资金统筹运作,在内部银行统一调剂、融通运用,通过吸纳企业下属各单位闲散资金,调剂余缺,减少资金占用,活化与加速资金周转速度,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效益,与目标成本管理、企业内部经济责任制有机结合,并监督、考核、控制和管理办法,

内部银行引进商业银行的信贷、结算、监督、调控、信息反馈职能,发挥计划、组织、协调作用,并成为企业和下属单位的经济往来结算中心、信贷管理中心、货币资金的信息反馈中心。

企业内部银行主要适用于具有较多责任中心的企事业单位,如:

1、企业集团。包括覆盖整个集团全资企业,控股、参股乃至关联企业。这是企业集团时下不能建立集团财务公司,而加强财务管理、塑造内部融资机制的最佳方法。

2、大中型实体性企业。包括大型联合企业(钢铁厂、化工厂、化肥厂、石化厂、机械总厂)、矿务局、港务局等企业,覆盖其下属各个生产分厂、车间、三产企业、合资企业乃至职能部、室。

3、控股性总公司。对下属控股、参股形成的企业群体建立内部银行,作为管理控制的一种手段,如农工商总公司、投资管理公司、行业控股公司。

4、大型事业单位。如高等院校、设计院、科学院、研究所,主要对下属各部门、机构和科研开发公司的事业经费、科研经费和企业资金的统盘管理。

二、报帐中心模式

在这种模式下,资金管理高度集中,一切现金收付活动都集中在母公司的财务部。集团母公司通过报帐中心,解决统一报账、统一收支的问题。报账中心模式又分为统收统支和拨付备用金两种形式。

在统收统支的情况下,集团成员企业(分支机构)不单独设立账号,所有现金收入都必须集中到集团总部的财务部门,一切现金支出都由母公司财务部门来执行。实践证明统收统支的方式有助于企业集团实现全面收支平衡,提高资金的周转效率,减少资金的沉淀。但是,统收统支不利于调动成员企业开源节流的积极性,以致降低整个集团经营活动和财务活动的效率。

拨付备用金是指集团总部按照一定的期限拨给成员企业一定数额的现金备其使用。在这种情况下,成员企业的所有现金收入必须集中到集团财务部门,成员企业所发生的现金支出必须持有关凭证到集团总部的财务部门报销以补足备用金。与统收统支方式有所不同的是成员企业在集团总部规定的现金支出范围和支出标准之内,可以对拨付的备用金的使用行使决策权。但是集团所属分支机构(成员企业)仍不独立设置财务部门,其每一笔支出仍必须通过集团财务部门的审核,超范围和超标准的开支必须经过集团总部的批准。

统收统支和拨付备用金均属高度集权的资金管理模式,仅适用于集团总部管理同城或相距不远的非独立核算的分支机构,至于远程子公司通常不宜采取这种高度集权的资金管控方式。

三、结算中心模式

成也财务管控,败也财务管控 篇6

案例:

某集团公司主要以商业地产为主,于2001年成立,随后在广州、北京、上海、武汉等地设立了子,公司(服装批发商城),并逐步涉足服装加工和服装生产行业。随着集团规模的不断壮大,集团总裁王总却越来越苦恼于财务问题原来以为将财务签字权下放给各子公司领导能够提升效率,而实际执行下来,消耗巨额财务成本不说,效率更是一团乱,集团即将面临财务失控的状态。集团审计部审计发现各个子公司都有一大堆财务问题。此种情况下,王总将所有子公司的财务签字权收归自己。然而新的问题又出现了,偌大个集团公司,每天仅财务签字都要花上总裁4—6个小时的时间,占据了其全天工作时间的大部分,直接影响到王总进行宏观战略管理的精力。

财务管控是集团总公司和子公司管理控制的一部分,是多方面矛盾在财务管理上的集中反映。近年来,随着国内企业业务的不断拓展,企业规模的日益壮大,不少集团公司都面临如何有效地对子公司进行财务控制,实现对子公司财务管理的有效监控的问题。财务管控的有效性决定了企业生存的命脉和发展的速度,可谓成也财务管控,败也财务管控。

要想根本解决这个问题,必须从集团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控制模式上进行整体解决。王总应从财务人员控制、财务运营模式的设计、财务目标管理体系以及内部审计控制等方面构建财务管理控制体系,将财务管理规范化、程序化和制度化,而不是将这一权力高度集中于一人。

传统意义上的财务控制是以财务负责人为主体,通过财务预算、财务决策、财务分析、资金管理、收入分配和评价等对子公司财务部门进行管理。但这是基于小规模单体公司的财务管理控制,在企业规模集团化以后,这种人盯人的战术已经无法真正形成对子公司的财务管理和控制,往往造成财务失控的局面。因此,对于财务管理控制必须给予重新定义,基于委托一代理理论,财务管理控制体系应主要包括财务管理核心人员控制、财务部运营模式的控制、财务目标管理体系控制和财务沟通体系控制等几部分。财务管理核心人员控制

集团管控体系中,最直接的方式就是对人力资源的控制,因此,对于子公司财务管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对子公司财务部核心人员的管理和控制。一般来说,战略控制型集团管控模式中,往往控制到财务总监和财务经理,通常采用的方式是由集团财务部(或财务中心)负责人对子公司财务总监或经理进行提名,由集团总裁或总经理任命,其人事关系,考核权限、薪酬福利发放等均在集团总公司。子公司财务总监或经理主要负责管理子公司财务活动,参与子公司重大经营决策,定期向总公司、汇报子公司的财务活动和资产运营等,子公司财务管理部门有一定的决策权。操作控制型集团管控模式中,从财务总监到一般财务员工都由总公司派驻,子公司财务部是集团财务部的执行机构,这种设置可以使母子公司财务部门有机融合,使母公司能全面掌控子公司的财务。

财务部运营模式的控制

建立以财务权限为核心的财务部运营模式,对子公司财务负责人制定明确的审批权限,通过财务流程和财务系统来约束其财务行为,从而保障集团财务体系的整体性。针对资金流,设定包括财务预算、财务分析、财务决策等审批程序和财务处理程序,提高子公司财务控制的信度和效度,并通过流程控制使集团总公司财务部门可以随时调用和查询子公司的原始凭证、财务报表等财务信息,随时通过子公司的财务信息掌握公司的经营情况,及时纠正子公司的经营偏离。

集团各个层面的财务流程和运营模式,应通过管理流程和运营模式来划分和设定股东会(权力机构)、董事会(决策机构)、CEO或经理层(执行机构)和财务管理部门等四个层次的权限和责任,从筹资决策、投资决策以及收益分配等方面进行规范和管控,以实现财务的内部管理控制。

财务目标管理体系控制

建立财务预算体系:预算管理在现代的财务管理中非常流行和实用,完整的预算管理系统应该包括编制、执行、计量、分析、报告、评价、内部审计等步骤。集团总公司通过预算管理可以明确股东、董事会、管理者之间的责、权、利关系,以及他们的权限和责任,并向子公司指明董事会和集团总公司的成本控制体系和投资发展方向,将集团的战略转化为子公司日常经营的业务控制指标。集团总公司的预算管理体系是以企业集团的发展战略和规划为依据,根据子公司的行业特点、产品生命周期、管理成熟程度、组织结构、经营规模等特性,编制从下到上的财务预算方法,使集团总公司和子公司相互配合和协调,提高管理效率,减少摩擦,增强凝聚力,使集团总公司在运营的过程中,及时发现潜在的风险和问题,及时纠正子公司发展方向的偏离,防止子公司资产和资金的流失。预算管理还能给每个子公司以明确的经营管理目标和各方的责权关系,便于子公司进行自我控制、评价、调整。

构建子公司的考核指标体系,公司建立的目的就是股东(或公司)利益最大化,子公司在运营过程中就必须保证企业资产的保值和增值,完成预定的利润指标。一般来说,集团总公司会参照子公司所在行业利润率、过往赢利指标以及子公司的实际经营情况等,合理确定投资回报率以及利润指标,建立各项财务考核指标管理体系(如现金比率、流动比率、资产损失比率、净资产收益率等),以确保企业集团的稳定和长期发展。

资金控制系统:对现代企业来说,控制了资金的流动就控制了企业经营的命脉。资金控制系统包括融资控制、现金控制和投资控制三个方面。集团总公司设立内部银行,借用银行的结算、信贷和利率等杠杆进行集团母、子公司之间的内部交易,通过内部业务的办理来控制子公司的资金流向和数量。子公司在内部银行设立一个费用账户,其采购、生产,销售等经营活动中的一切交易,都通过内部银行办理结算,内部银行可根据集团母公司为各子公司核定的资金额度和预算方案,结合子公司实际运营资金需求来实施贷款活动,还可以对资金超额部分实行有偿利率或利润分成等方式计算资金的价值,母分公司间的资金余缺统一由内部银行进行有偿调剂和调度,将资金风险降到最低点。

集团母公司根据企业集团的实际现金需求预测,对集团的资金构成进行研究,选择最佳的筹资方式和时间。子公司所需资金由集团母公司统一募集,并有偿使用,即子公司向母公司借款时须支付利息。集团母公司一般不会放权让子公司对外投资,即使许可,也会对子公司的对外投资管理实行事前、事中、事后控制相结合的管理方式,即事前设定收益目标、资金使用操作程序、利润回报等,事中严格遵循制度、程度的要求进行;事后进行跟踪、考核,并反馈结果、意见,以利改进财务控制。

内部审计控制

内部的监督对子公司财务控制具有非常大的作用,审计在集团母子公司的治理结构和管理控制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内部审计机制的建立是财务控制的重要保障。集团管控模式中,通常在董事会下设审计委员会,在董事会的领导下由外部和内部相关人员组成,定期和不定期对于公司的财务报表、资产、重大投资项目、经济合同、子公司总经理(或CEO)等进行审计,甚至对集团总公司、分(子)公司的内部控制体系进行审计。

总之,集团公司财务控制主要是从财务人员控制、财务管理系统等方面,构建财务管控体系,最终实现董事会对子公司财务控制的目标,解决战略层、经营层和管理层之间的利益分配关系。

环境管控 篇7

1 基地训练中电磁频谱管理现状分析

频率管理包括频率的划分、规划、分配和指配,是电磁频谱管理的核心内容。复杂电磁环境下基地训练电磁频谱管理的一般方法为频率分配、频率指配与频率保护。随着我军电子信息装备建设的推进,在基地,多项任务并行已经常态化,且执行的领域不断拓展,层次不断提高,体系对抗特点突出,实战性、对抗性、动态性显著增强,联合训练任务与试验任务明显增加。

1.1 基地训练中电磁频谱管控现状[1]

以往基地训练中,在任务开始前通常采取的电磁频谱管理手段中,有用频台站管理、频率管理等。在任务进行中采取的战场电磁频谱管理手段主要是战场电磁环境监测与干扰查处。

用频台站管理主要包括用频台站设置管理,用频台站使用管理以及用频装备研制、进口生产、购置管理。在基地训练中,用频台站的设置管理体现在任务筹划中科学选择受(参)训装备以及批准(划分)不同台站的开设位置等。

频率管理主要区分频率分配、频率指配和频率保护;如在某年并行进行的试验和训练任务中,曾采取给两个任务分配频段方式实施电磁频谱管理。在某项训练任务中,面对面训练阶段对通信部队的单要素训练由导演部对红蓝双方实施指定频率、指定工作方式工作,并在必要时给各个任务下发“保护频率表”。

利用电波监测装备对训练区域内的发信设备进行电磁频谱监测,监测的内容主要包括:工作频率和发射的带宽,信号场区和频谱,调制和信号解调,无线电频谱利用情况监测,未登记的不明电台监测,信号测向等。干扰查处的程序一般为:受理受扰申诉、确定干扰源以及处理有害干扰。

1.2 原因分析

虽然基地训练中电磁频谱管理已经涵盖了电磁管理的全部内容,以前的频谱管理手段措施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基地训练任务的顺利完成。但是随着任务综合化、大型化以及多样化的转变,基地训练电磁频谱管理也面临着许多问题,比如专业化不够,精细化不足,而且集中体现在任务前管理,对任务中发生的电磁干扰等违规行为缺乏及时的应对措施。主要表现在:层次较低,装备尤其是查处干扰装备较少,功能不强,新技术、新装备欠缺等。

2 复杂电磁环境下基地训练电磁频谱管控面临的挑战

2.1 民用电磁环境复杂,有一定的管理协调难度

基地训练毕竟不完全等同于部队作战,管理民用辐射源需要与地方有关单位和个人协商,民用辐射源涉及的单位可能有广播电台、电信企业、航空业务、气象和公安交警等,一些可能是关系到应急防汛与民生等公共事业,有一定的管理协调难度。

2.2 复杂电磁环境下参训部队多、设备数量大、型号种类杂

在复杂电磁环境下基地训练中,通信、电子对抗等任务都同时展开,可能同时涉及十几个部分队,数十种型号上千台套的用频装备,且由于训练多方集中在一定区域内共同使用有限的频谱资源,势必会进一步恶化训练场电磁环境,产生出的大量电磁辐射,不仅会造成训练各方互相干扰,制约武器装备性能的发挥,而且会严重影响训练的效率。

2.3 基地训练中没有成立专门的电磁频谱管理机构,电磁频谱缺乏统一的管理

在以往的基地训练中,还没有成立专门的电磁频谱管理机构,加之参训部队分散、协调难度大、频谱管理意识薄弱,对训练中的频谱缺乏管理,使得频谱划分利用不尽合理,电磁问题日益增多。

2.4 装备用频问题突出,存在自扰互扰

以通信部队基地训练为例说明,训练中需要用到集群通信系统、移动通信系统、地域通信网、接力车、卫星通信装备、双工移动通信系统、数据链、短波/超短波侦察干扰系统以及数量较多的短波电台、超短波电台和战术协同电台[2],这些用频装备频率大都集中在几百兆带宽的频段范围内,且其型号众多、性能各异、用频装备间频段互有交叠、阵地布设有限,装备系统内会产生的不同程度的自扰,装备系统之间也会产生互扰。如果自扰和互扰问题不能得到较好的解决,严重的情况下,不但会影响用频装备作战效能的发挥和参训部队的训练效果,而且会给基地训练的导调与评估带来困难。基地训练时频率使用势必非常拥挤,有时频率选取比较困难,一定程度上对训练效果产生负面影响。

2.5 新技术的不断出现提升了电磁频谱管理的难度

随着码分多址、时分多址、扩频、跳频等新的调制技术的发展,电磁频谱管理从一维频率管理向频率、时间、空间、调制方式四维管理方向发展,多个用户可以互不干扰地共用同一个频率,频谱利用率显著提高。随之而来的管理难度势必显著加大。目前还没有诸如频率管理计算机辅助决策系统、用频装备模拟仿真系统、宽频带无线电监测系统以及自动化干扰分析系统和卫星干扰定位系统等电磁频谱管理的有力工具。

3 加强电磁频谱管控的建议和措施

3.1 建立直接为基地训练服务的电磁资源管理工作制度

严格落实建立基地训练场区部署的电磁资源报批和协调制度。电磁资源的使用是在资源管理部门授权下的分散使用,但最终的资源管理权不在使用资源的部队,而是资源管理部门,部队进行基地训练场区部署时,应按照资源报批协调制度,经批准后方可使用。资源报批协调应由专门分管训练的部门牵头,资源管理部门主办,电子对抗等相关部门参加,对现有使用资源的主战装备和电子信息装备的试验训练部署进行频率审核,限期解决和纠正频率重叠、辐射超标等严重问题。

要将基地训练地域内所有用频装备进行综合管理和控制,最大程度地提高训练效益。要确立一盘棋的思想,切实把有限的频谱资源统起来,管起来。频率使用时发生矛盾在所难免,当军用和民用矛盾时,民用要让军用;当进攻和防御矛盾时,防御要让进攻;当下级和上级矛盾时,下级要让上级;当次要方向和主要方向矛盾时,次要方向要让主要方向,确保重要部队、重要时节、重要方向、重要行动的用频优先[3]。

3.2 建立电磁资源使用控制和备用制度

复杂电磁环境下基地训练时,为了既能保持电子干扰的灵活性、有效性,又不影响己方使用的电磁资源,需要在基地训练全过程进行动态、连续不间断的协调。主要通过使用联合保护频率表、电子目标数据库、电磁资源协调图等工具,采取频域分离、时域错开、空域分割、信号分离和正交频分复用技术等方式,协调电子干扰与资源使用的冲突。

3.3 强化电磁频谱管理的意识,切实加大电磁频谱管理工作力度

对参训部队的官兵进行频谱管理教育,要树立强烈的电磁频谱管理意识,提高做好频谱管理工作的自觉性和责任感。美军针对在历次局部战争中存在的“重装备,轻频率”的倾向,强调树立“频率和子弹一样重要”的意识[4]。我军也应该在树立管装爱装同时加强管频爱频的意识,像使用装备一样使用频率,像管理装备一样管理频率,像组织运用火力一样组织运用频谱,要把频谱管理作为军事斗争准备的一项重要工作抓好。

3.4 合理编配使用电磁频谱管理机构和力量

目前世界各国对电磁管理给予了高度重视,都对用频秩序进行了严格规范,尤其重视健全管理机构、完善管理法规和加快管理手段建设,如美军从国防部到各军种、各军种司令部、军、师级单位都有专门的频谱管理机构。为了提高受训部队在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基地训练效率,应在基地训练指挥机构、各参训部队指挥机构和指挥所构建上下一体的基地训练电磁频谱管理体系,专门统筹组织基地训练场区电磁频谱资源的试验和管理,尤其对基地训练中电磁频谱工作频段划分、电磁辐射能量限定、电磁环境动态监测、电磁干扰有效查处等,统筹做出计划纳入到总体训练计划,并组织好协调。电磁频谱管理力量应集中使用,统一编组。

频谱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包括:形成和分配电磁频谱使用计划;制定周期更新和分配训练频率表;为训练频谱使用提供管理和技术支持;协调军队内部以及地方频谱使用单位,解决突发事件和冲突。

3.5 制定科学、可行、管用的频谱管理方案

频谱管理方案是制定受训部队复杂环境下训练方案的重要部分,是各级参训部队实施频谱管理、使用、协调的主要依据和基础。

频谱管理应该包括的主要内容[5,6]如下:

(1)频谱的使用需求。各个导演部、参训部队、导调与评估要素由于装备、编制的不同,其对频谱的需求也不相同,因此频谱管理方案应根据各要素需求,对各要素频谱的划分以文件的形式进行确定。

(2)频谱使用的计划。频谱使用计划应该适应训练总体计划和阶段性的训练计划。频谱使用计划要清楚、准确、详细,以保证各参训单位能够理解和遵守。

(3)训练场电磁态势评估。在训练实施的过程中,准确评估训练场实时电磁态势,可提高频谱的利用率和频谱管理计划的可执行性。

(4)解决频谱使用冲突的方法和途径。在训练过程中,可能产生来自各训练单位或者地方频率使用单位频谱使用冲突,或者自然干扰等各种频谱管理的突发事件,而各单位又很难依靠自身能力加以解决,频谱管理方案必须提供汇报和解决频谱冲突事件的方法和途径。

3.6 积极应用频谱管理新技术,建设频谱监测与管理新装备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许多新技术不断涌现,为战场频谱管理系统提供新技术,或影响着战场电磁频谱管理技术的发展。典型的频谱管理新技术主要包括:认知无线电与动态频谱管理新技术、基于Web/自动化的频谱管理技术、频谱复用技术、军事网格技术和智能频谱管理技术等。尽快将这些技术中的一种或几种以不同的方式应用于基地训练中的电磁频谱管控,建设一定数量的频谱监测与管理新装备,势必可极大提高基地训练电磁频谱管控水平,有助于提升复杂电磁环境下的基地训练效益。

4 结语

基地训练中电磁频谱资源的管理,主要是通过对电磁频谱作用空间、工作时间、工作频率和辐射功率的管理和控制,以实现基地训练场区空间内各方电磁频谱的有效使用,进而保持适当的基地训练场区电磁态势。在分析复杂电磁环境下基地训练中频谱管理现状的基础上,研究了复杂电磁环境下基地训练电磁频谱管理面临的挑战,给出了一些频谱管理的建议。在具体训练中有些建议可能还有待验证。在基地训练中实施电磁频谱管理也应具体对象具体分析,切实可行完善的频谱管理方法还有待继续深入研究。

摘要:“频率像子弹一样重要”的观点已经深入人心,现代战场,制电磁权已经成为能否实现战场透明的关键因素。面对日益复杂的电磁环境与电子对抗、通信等用频部队基地训练任务现实需求,分析了基地训练中电磁频谱管控现状,研究了复杂电磁环境下基地训练电磁频谱管理面临的挑战,最后,结合基地训练的特点以及需求,给出了加强电磁频谱管控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电磁环境,电磁频谱,管控,基地训练

参考文献

[1]王汝群.战场电磁环境[M].北京:解放军出版社,2006.

[2]刘建中.机动通信与指挥控制系统组织运用[D].武汉:通信指挥学院,2007.

[3]董卫.复杂电磁环境下信息作战运用几个问题的思考[J].信息对抗学术,2007(5):17-19.

[4]袁文先.从战略高度认识并加强电磁频谱管理[J].信息对抗学术,2008(1):4-6.

[5]翁木云.频谱管理与监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畜禽养殖的环境污染及管控对策 篇8

1 畜禽业污染现状与原因分析

畜禽养殖业主要污染物为粪便、尿、污水、饲料残渣、垫料、畜禽尸体等。养殖业的粪尿排泄物及废水中含有大量的有机物、氮、磷、致病菌等污染物,并产生恶臭,污染物量大而集中。2000年,国家环保总局组织全国23个省、自治区、直辖市进行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情况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规模化畜禽养殖业污染呈现3大突出问题:一是粪便排放量大,1999年约19亿吨,是工业固体废弃物的2.4倍,其中规模化养殖产生的粪便量相当于工业固体废弃物的30%,山东、湖南等地则占到本地区工业固体废弃物的40%。二是畜禽污染物波及面广且危害大,畜禽粪便的COD排放量已达7118万吨,远远超过工业与生活污水的排放量之和(1388.9万吨)。三是呈现较为严重的生态压力。调查还显示,我国畜禽粪便的总体土地负荷警戒值已经达到0.49 (正常值应小于0.4),这个值已体现出一定的环境胁迫水平和比较严重的环境压力。由于多种因素,畜禽养殖业污染防治和环境管理工作严重滞后于经济产业的发展,其污染已经成为农村环境污染的主要因素。

目前畜禽业对环境污染的影响主要表现的以下几个突出的方面:

1.1 选址建场不科学

目前多数养殖场没有足够的耕地、农田、鱼塘消纳畜禽粪便;没有对环境影响的评价体系;没有理想的污染物处理、排放设施。

1.2 畜禽的尿液等污水对水质的污染

畜禽的尿液及冲洗圈舍的污水中含有大量的氮、磷及铜、砷、锰、锌等重金属,如未经妥善处理,直接排入河流、地下,则造成地下水、下游水源被污染。

1.3 恶臭对空气的污染

畜禽养殖场周围的恶臭主要来自粪便、尿、污水、饲料残渣、垫料、畜禽尸体的腐败分解产物、消化道排出的气体、皮脂腺和汗腺等的分泌物。恶臭主要由碳水化合物和含氮化合物产生。碳水化合物在无氧的条件下,可分解成甲烷、有机酸和醇类;含氮化合物在无氧的条件下,可分解成氨、硫化氢、乙烯醇、甲胺、三甲胺等恶臭气体。而且目前有研究证实畜禽养殖业的废气污染是造成温室效应最重要的罪魁祸首之一。

1.4 有毒有害物质残留的污染

为促生长而使用“高锌、高铜”饲料,造成排泄物微量元素含量超标,影响土壤生态;另外养殖业中不规则用药和滥用药物,更有甚者会非法使用一些违禁药物,例如促进肌肉增长,抑制脂肪合成的违禁药物盐酸克伦特罗等,这些有毒有害物质的使用带来更加严重的危害,不但会影响环境,而且也会带来更加严重的食品安全问题。

1.5 畜禽疫病污染

有些畜禽疫病的病原菌与人类致病的病原菌间存在着共生性,如不加以严格控制,一旦这类疫病在畜禽中发生,就有可能引起人类的感染,如结核病、钩端螺旋体病、禽流感、口蹄疫等。

另外多数养殖场主环境意识不强:只注重养殖增收,不重视环境保护;相应的治理污染是设施落后甚至没有,缺乏统一规划;从政府角度来说,环境的监管力度不够,一些地方养殖业重发展,轻监管的现象突出,造成了这些地方养殖业发展越快,环境污染越严重,从而形成恶性循环的局面;从而使政府各个管理部门协调不顺畅,相关的工商,畜牧兽医,规划建设,国土,环保等部门协调配合不畅,从而影响了养殖业的监督管理,给养殖业排放污染提供了可利用的空间,增加了防治难度。

2 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研究

2.1 沼气工程

规模畜禽场沼气治理工程是利用养殖场畜禽粪便、污水,采用沼气厌氧发酵技术,进行无害化处理,形成资源全量循环利用,达到污染零排放。产出沼气用于生产、生活燃料和发电,沼液、沼渣用于养鱼、种植牧草,为无公害农产品生产提供优质有机肥。即利用沼气工程技术实现“畜禽养殖-沼气-果菜粮”的绿色生态农业模式,使物质与能量得到多层次循环利用。

2.2 畜禽粪便制作优质肥料

生产有机肥是解决畜禽养殖业污染、充分利用农业资源、实现畜禽粪便资源化的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畜禽粪便通过自然堆区喷洒生物菌、快速发酵后,去除粪便恶臭,经干燥粉碎后装袋储存或外运供农田和鱼塘使用。对于大中型畜禽场,可建设专业化有机肥生产厂,将畜禽干粪经粉碎、搅拌,加入生物菌发酵,烘干、造粒加工成便于运输、储存的系列优质高品位肥料。对固液分管后的污水,通过氮处理后用于灌溉农田、牧草等,可大大提高土壤肥力。

2.3 畜禽粪便制作饲料

畜禽粪便制作饲料,是畜禽粪便综合利用的重要途径。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未消化的蛋白质、B族维生素、矿物质元素、粗脂肪和一定数量的碳水化合物。如蛋白质,鲜猪粪含3.5~4.1%,牛粪含1.7~2.3%,羊粪含4.1~4.7%,鸡粪含11.2~15.0%。另外,畜禽粪便中氨基酸的组成也比较齐全,含量也较丰富。如干鸡粪中含有17种氨基酸,总量达到8.27%。畜禽粪便制作饲料的方法有干燥法、青贮法、发酵处理、分离法、化学处理、热喷处理等。干燥法处理鸡粪效率最高,且设备简单,投资小。青贮法处理畜禽粪便经济可靠、投资少,青贮时,畜禽粪便与饲草或其它饲料搭配比例最好为1:1,以鸡粪青贮效果最好,猪粪次之,牛粪最差。青贮法可提高产品适口性和吸收率,防止蛋白质损失,青贮畜禽粪便比干粪营养价值高,又可有效地灭菌。

2.4 生物处理利用

除了应用微生物无害化活菌制剂发酵技术处理畜禽粪便生产无害化生物有机肥外,主要推广发酵床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发酵床养殖技术又称为畜禽粪便原位降解健康养殖技术,是在经过特殊设计的猪舍里,填入有机垫料,再将猪放入猪舍,猪生活在有机填料上面,猪的排泄物被有机垫料中的微生物迅速降解、消化,实现“零排放”。

3 畜禽养殖业环境管理控制对策

3.1 合理规划和布局

畜禽养殖场的场址应根据有关规定选址兴建,从保护环境的观念出发,既要考虑畜禽养殖场产生的废弃物不要污染周围的环境,也要考虑畜禽养殖场不要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畜禽养殖场应距离公路、铁路、学校、城镇、乡村、公共场所1km以上;应距离畜牧场、屠宰场、畜产品加工厂、农药厂、化肥厂、造纸厂、污水处理厂2km以上;同时,应考虑畜禽养殖场周围要有足够的农田、鱼塘、苗圃、果园、园林等,才能更好的实现农林牧的有机结合,走“种养结合”的生态养殖之路。

畜禽养殖场周围应筑有围墙或防疫沟,一般将整个场区划分为4个功能区,即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并以围墙隔开。4个功能区应根据当地全年主导风向,按照生活区→生产管理区→生产区→隔离区的顺序由上风到下风排列。在场区布局设计时,必须同时设计与养殖规模相配套的粪污处理、污水处理、病死畜禽处理等场地和设施。在栏舍设计方面,要遵循科学合理、节俭、实用、节能、节水、节地、减排、环保、防疫等原则,聘请资质较高的建筑设计单位,按照现代化养殖的科学技术标准,进行规划和设计,尽量创造良好的生长环境,使畜禽养殖场环境与周边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管理和监督

2001年5月8日,国家环保总局颁布实施了《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规定了纳入正常监督管理范围的畜禽养殖场的规模标准,明确了对规模化畜禽养殖要严格执行环境影响评价、“三同时”、排污收费等环境管理制度,要求污染防治以综合利用优先,资源化、减量化、无害化为原则,依法进行管理和治理。2003年1月1日起实施的《畜禽养殖业污染物排放标准》(GB18596-2001),按畜禽养殖业的不同规模分别规定了水污染物、恶臭气体的最高允许日均排放浓度、最高允许排水量及废渣无害化环境标准,为规模化养殖场进行规范化管理提供了法律依据、标准。

3.3 实施清洁生产

3.3.1 应用环保型饲料添加剂等生长促进剂

他们可消除饲料中抗营养因子,补充畜禽体内的内源酶,提高饲料的利用率,还可使粪便和氮的排出量减少20%左右。应用活菌制剂的益生素(益生素是以菌制菌),可改善畜禽消化道菌群平衡、降低畜禽的患病机率,促进畜禽生长。因此,没有化学残留和抗药性等副作用。此外,采用发酵床和用EM技术对畜禽粪便进行无臭化处理,可改善畜禽场环境卫生条件,大大减少抗生素等添加剂的使用,减少药物残留,提高畜禽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

3.3.2 使用有机微量元素添加剂

研究表明,使用有机微量元素可提高微量元素的生物利用率,促进生长,增强免疫功能,改善胴体品质。高铜高锌日粮对仔猪有显著的促生长和防止腹泻等作用,但是长期使用大(高)剂量铜、锌,则大量多余的铜和锌随着粪便排出体外,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目前,在生产中推广应用的有机微量元素有有机锌、有机硒、有机铁、有机锰等,此外,还包括蛋氨酸锌、蛋氨酸铜、赖氨酸螯合物等。这类添加剂在生产中应用能取得较好的效果。总之,有机微量元素添加剂的应用,对促进畜禽健康生长,减少环境污染均有积极的意义。

3.3.3 采用先进的清粪工艺

对养殖场的粪便污水治理,改变过去的末端治理模式,改进生产工艺,采用干清粪工艺,实现“干湿分离”。通过干粪与尿、冲洗水分离,减少污染源的处理数量和难度,实现干粪和污水的各自处理利用,干粪堆制成有机肥,污水经处理达标后还田或排放。

3.3.4 病死畜禽无害化处理

加强和优化病死畜禽的无害化处理,及时将病死畜禽清理出圈舍,进行焚烧或深坑掩埋作无害化处理,防止病死畜禽对环境的污染。病死畜禽通过用焚烧、深坑掩埋方法进行无害化处理(生物安全处理),符合GB16548《病害动物和病害动物产品无害化处理规程》的要求,能彻底杀灭其所携带的病原微生物,达到消除病害因素,防止疫病传播,保护周围环境,从而保障人畜健康安全共存的生活环境。

3.4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模式

数字化环境下质量管控技术方法研究 篇9

20 世纪初到80 年代以来, 各种质量管理理念都是基于实践的总结和提炼, 如戴明、朱兰、克劳斯比、休哈特的统计过程控制等, 经历了检验、统计控制、全面质量管理和ISO9000 标准化四个阶段。目前,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定性与定量相交叉等成为质量研究的主要方法, 大样本统计与多种复杂方法交叉应用是发展趋势。何桢等提出了基于田口的质量损失函数改进模型[1], 陈荣秋提出了拓展的质量屋模型[2], 日本永井一志准教授论述了QFD的7 个应用领域[3], 实验设计也从单因素和多因素方差分析以及正交试验设计到计算机实验设计。

随着并行工程 (CE) 、敏捷制造 (AM) 、精益生产 (LP) 、虚拟制造 (VM) 、及时生产 (JIT) 、快速响应制造 (QRM) 等设计和制造管理方法的发展, 对产品质量控制提出了新的和更高的要求, 出现了计算机集成制造系统 (CIMS) 、集成质量保证系统、DFX技术 (其中包括面向制造的设计DFM、面向装配的设计DFA、面向质量的设计DFQ、面向可靠性的设计DF、面向可维修性的设计、面向互换性的设计等) 、计算机辅助工艺规划 (CAPP) , CAX技术 (包括计算机辅助设计CAD、计算机辅助制造CAM) 等。随着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及广泛应用, 质量管理数字化逐渐成为质量管理的热点。然而, 有关数字化研制环境下的质量管理方法研究仍然有待进一步拓展, 特别是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的适用性和改进等问题。

1 传统质量方法在数字化环境下的应用分析

数字化质量管理系统核心是质量管理的数字化。它将现代测量技术、先进制造技术、自动化技术、现代信息技术与现代质量管理模式相结合, 综合应用于企业营销、产品设计、制造、管理、试验测试和使用维护等全生命周期质量管理的各个阶段, 建立了一套以数字化、集成化、网络化和协同化为特征, 预警和报警相结合的企业质量管理新体系。

传统的质量管理方法如新老七种统计分析工具、PDCA循环、失效模式与影响分析 (FMEA) 侧重从识别、分析和消除潜在功能失效来提高产品可靠性;田口方法侧重于通过增强设计方案的稳健性来提高产品质量;产品设计波动风险管理法侧重于从总体上识别、评估和消除产品的关键特性的波动风险;设计过程防错法侧重于预防和控制设计阶段的错误来减少质量损失;质量功能配置 (QFD) 侧重于优化产品定义, 将顾客需求转化为工程要求;六西格玛设计从质量改进的角度出发, 以识别、优化和验证为主线来提高产品设计质量;设计评估侧重评价其是否有能力满足相应的设计要求和设计约束;产品属性及早确定方法侧重于从预防设计缺陷负面影响, 尽早对产品设计缺陷进行分析;保质设计侧重于从总体上提出一套方法和工具来保证产品设计阶段的质量, 成为一种集成DFx工具的集成框架。还有发明问题解决理论、试验设计 (DOE) 、价值工程 (VA) 、故障树分析 (FTA) 、响应面法 (RSM) 、随机模型法、相关分析、方差分析、可靠性理论、公理化设计理论 (Axiomatic Design, AD) 、并行设计、协同设计、仿真技术、优化与决策等等。

具体地, 各阶段可以使用的质量工具如表1 所示。

2 数字化质量管理技术的发展

“数字化制造”不仅仅是指研发手段和制造设备数字化, 更重要的是管理技术的数字化。

①基于数字化技术的质量管理模式优化:将数字化质量体系管理模块融入产品实现过程质量管理, 实现数字化质量体系协同设计与仿真管理、数字化质量体系量化评价与诊断、数字化质量体系远程审核管理等, 使之适合数字化管理的需求。

②数字化质量控制与检测技术:产品在各个阶段所采用的质量数据检测与过程控制方法和工具是不同的, 具体如下:

1) 数字化设计阶段。

在数据库质量控制方面, 为对数据库、模型以及数据库输人数据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应将主要的精力放在维护数据与模型的正确性上。模型质量控制方面, 主要有设计自查、模型校审、模型完整性确认、设计综合、碰撞检查和审查确认等。

成品文件和记录质量控制方面, 应认真贯彻落实设计自查制度, 同时加强对各类文件模板的制定。

基于PDM的质量管控方面:产品结构、配置和数据管理, 实现对产品结构与配置信息和物料清单的管理。依据产品的技术状态和各节点的成熟度, 检查EBOM的正确性和完整性。数据安全管理需要设定并遵循“设计、校对等审批流程中各类角色对数据操作权限。产品技术状态管理将产品定义的全部数据包括集合信息、分析结果、技术文件明细表等与产品结构建立联系, 使用户知道某项变化造成的影响, 确保技术状态正确。

数字化设计环境质量控制: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两部分, 是实现产品数字化设计的基础平台, 对它们的全面管理和有效控制是数字化设计质量控制的关键所在。

数字化产品预装配质量控制:利用数字化三维实体模型, 对零部件实际装配过程进行模拟, 进行设计协调和干涉性检查, 以验证和完善零部件设计的协调性、装配工艺性和维修性。

数字样机的质量控制:装配过程要满足数字化产品预装配质量控制要求。对数字样机进行空间分析、人机功效分析和各系统及结构相互间的干涉检查。

2) 数字化工艺阶段。

工艺质量主要包括工艺设计质量和过程质量。过程质量为在线质量工程技术, 及时发现、分析和控制工艺质量中的波动, 使得影响每道工艺质量的制约都能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设计质量为离线质量工程技术, 受到设计质量的制约, 又影响生产质量。

在工艺质量因素方面:包括工艺规划、工艺决策和工艺试验等要素, 部分产品设计要素和一些售后质量要素。主要是生产质量或者线内质量要素, 如加工条件、加工机床及装备的状态、加工操作的方法等等。

产品规划阶段, 产品工艺主管应及时参加新产品设计的方案讨论, 研究主要参数和精度要求、结构、性能、工艺实现可行性、工艺上应采取的方法等。

产品技术设计阶段, 着重审查采用新工艺、新材料、新技术的可能性和技术要求的经济合理性、结构上的先进性、工艺上实现的可能性、是否采用特殊工具等。

产品工艺设计阶段, 全面了解产品图样, 并按知识库中的工艺路线划分原则合理选择毛坯, 正确划分零件类别、生产车间、工段, 充分采用机床和工具制造专业及其它行业的先进工艺, 采用评价方法和优化技术选出最经济的加工方法, 提高生产率。

产品单件试制阶段, 将信息实时反馈给其它有关部门, 以便及时进行修改, 提交有关人员审核、会签, 以便对所编制的工艺文件质量负责。

产品成批生产鉴定阶段, 根据产品整顿后的图样和工艺进行成批生产, 克服设备负荷不平衡, 制定成批生产中工艺试验计划。

3) 数字化制造阶段。

大批量生产模式下的质量控制方法:由于样本容量大且加工质量特性具有相同的分布, 采用休哈特控制图进行质量分析与控制, 即采用通常的统计过程控制方法, 如统计公差分析、工程过程控制、统计过程控制。

单件小批量生产模式的质量控制方法:主要是基于贝叶斯预测理论的动态质量控制方法, 需要建立一个工序质量波动模型, 采用常均值动态线性模型理论质量波动数学模型。

批量客户化生产模式的质量控制方法:通过标准变换方法将相似工序的质量特性数据转换成为同一分布的数据, 在同一张控制图上就可以对质量数据进行分析与控制, 解决由于数据样本量不足导致无法判断质量特性的问题。

信息质量控制:引用TQM思想, 提出全面数据质量管理, 即定义、分析、测量和改进。

过程能力控制:过程能力指数是指过程能力满足产品质量标准要求的程度, 过程能力的长期指数值越大, 产品离散程度相对于技术标准的公差范围越小, 过程能力就越高。

测量系统分析:分析测量过程对产品质量特征值变异的影响大小及规律, 分析测量系统本身的误差能否满足要求。

失效模式分析:依据由质量目标所制定的技术文件, 根据经验分析产品设计与生产工艺中存在的弱点和可能产生的缺陷以及这些缺陷产生的风险及后果。

生产制造环境控制:要求成员企业各技术业务部门为生产制造提供合乎要求的条件, 确保生产、检验现场所使用图样以及成套工艺文件、作业指导书和检验文件等的正确性;配套鉴定合格的生产设备、试验设备和工艺装备;确保原材料、元器件等生产用料质量合格;操作人员能够正确进行工序操作。

关键工序质量控制:建立控制点和按实际需要选用控制图, 并将其编入工艺规程, 进行操作人员技术培训, 作为工艺规范要求操作者执行, 采用统计分析方法辅助检验人员检查。

检验人员的监督控制:按照质量标准和检验规程, 检验原材料、外协件、在制品和成品质量。正确规定检验范围和设置检验工序, 合理选择检验方法, 防止发生批次质量问题。

质量信息归档:确保生产、检验现场和各职能部门所产生的各种产品制造数据、检验数据、工艺数据等质量信息齐全、连贯。采集质量信息, 经分类整理和信息化处理后进行信息归档, 以便辅助后期的质量问题分析、人员考核、产品改进等活动。

批次管理:产品从投料、加工到装配, 需要建立工序流通信息记录, 特别是关键工序的操作记录。保证零部件批次标记清楚, 加工时间、操作者、检验者等数据记录齐全, 以确保产品质量的可追溯性。

装配质量控制:操作人员和检验人员应了解产品的结构, 掌握装配工艺规程和技术要求, 装配时用的工夹量具、仪表、仪器及试验设备需要经过验定。

4) 数字化检测阶段。

基于MBD的三维数字化检测技术:MBD描述了设计几何信息而且定义三维产品制造信息和非几何的管理信息, 减少了对其他信息系统的过度依赖。

基于三维模型的检验需求提取技术包括对检验需求进行管理, 检验需求包括尺寸公差、形位公差、粗糙度等。基于DMIS标准的检验数据提取技术包含了大量的理论检验数据和实例数据, 提供计算机系统和测量机设备间双向传递检测数据统一标准。

基于柔性支撑工装的光学非接触测量:主要是19 世纪末20 世纪初的照相检测, 雷达扫描检测技术, 直接将拍照结果数据输入计算机, 通过内部拟合计算对比实物与理论数据的差异, 能够真实、快速的量化测量结果。

基于多目视觉的管路数字测量技术:基于机器视觉的数字化测量技术具有非接触、数据获取快、精度高、柔性好、自动化水平高等优点, 由双目立体视觉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多目视觉三维测量技术开始受到重视。

激光无损检测技术:激光无损检测成本高, 安全性较差, 但是可用于高温条件下的检测, 适用于某些不宜接近的样品, 激光束可以入射到任何部位, 用于检测形状奇异的样品, 也可用于超薄超细的样品的表面或者亚表面的检测。

三坐标测量机:利用先进的测量软件3DSI输入预测量零件的三维实体模型, 利用特征测量功能进行测量数据规划和测量数据仿真检验测量程序的可行性, 通过对加工零件的实际测量证明尺寸合格和数控加工工艺设计和程序编制的正确性。

光栅扫描、三维激光扫描等多种计算机辅助检测技术。

Leica激光跟踪仪:主要针对具体应用开发专门软件和辅助硬件, 如基于成熟计量应用软件的内部脚本程序语言开发专门应用程序, 或者基于外部脚本程序为基础, 借助于Leica公司免费提供的软件开发工具包开发专门的应用程序。

激光矢量测量机:能够测量固定回弹、比率回弹、延伸率, 能够将测量数据和设计数据进行比较, 比较完成后, 测量机能自动修正工件形状程序, 对任何不同的部分进行补偿, 然后用修正过的数据进行生产。

③集成化质量信息管理。

集成化质量信息管理系统为数字化质量管理系统和质量决策系统提供基础数据, 包括与数据自动采集系统的集成、与质量管理系统的集成和与质量预测和决策系统的集成, 也指与企业其它应用系统的集成。主要功能包括产品研制过程质量信息管理功能;产品售后质量信息管理;产品检验与试验信息管理;产品装配过程质量信息管理;零部件加工过程质量信息管理;产品原材料、外协、配套质量及供应商信息管理;质量管理综合业务协同处理, 实现对装备研制过程、材料及设备、各阶段的验收进行完整的质量追溯。

④产品售后服务数字化质量管理。

采用生命周期质量信息芯片作为产品的身份识别系统, 可以打开产品制造企业的数据库, 然后获取产品制造过程的各种信息, 同时利用网络企业还能够获取产品使用和维修过程的信息, 如此有利于产品的质量改进。

3 结语

随着数字化设计技术的发展, 以数字化为抓手的管理技术逐步得到应用和拓展。质量管控方法应该逐渐由过去的人工管理演变为人工+计算机为主的管理方式, 将有效解决质量管理两张皮的现象。在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和供给侧的宏观背景下, 应用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实施管理管控, 将有效提高企业的产品质量, 增强企业的服务能力, 特别应用在复杂产品, 诸如雷达、飞机等质量改善中, 将有助于显著提高我国制造企业核心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

摘要:随着全球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 质量成为影响企业生存和发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提高产品和服务质量成了世界各国政府和企业界普遍关注的焦点。目前, 国内外关于质量管理研究的主题比较广泛, 质量管理的研究对象也从最初的产品质量到服务质量、项目质量, 再到现今一体化的体系质量, 本文将在原有质量管理研究的基础上, 对新兴的数字化质量管理进行分析和研究, 并进一步推动我国质量管理的进程和发展。

环境管控 篇10

一、浅析ERP的含义

ERP是一种集管理思想和软件产品以及管理系统于一体的系统体系,ERP把信息技术作为基础,依靠较为先进的管理思想,综合均衡企业里的所有人力资源和资金资源以及材料资源,又将这些资源进行充分的考虑和分析,为企业的发展提供决策、计划、控制和评估,这是现阶段企业发展过程中最为全面和最为系统的管理平台。

二、浅析ERP环境对企业成本管控的意义

(一)解决多变的市场和环节生产的矛盾

在ERP系统中,企业都要相关的制定生产计划,但都要事先制定一个主生产计划,就需要相关的技术人员对产品和最终项目比较均衡进行生产安排,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把主生产计划和市场的总需求进行合理的匹配,解决我国企业长期以来生产和市场多边性的矛盾。

(二)企业各部门间成本管控进行有效的连接

企业的整个制造流程在ERP系统中就好像一个比较紧密的链条一样,可以使每一个公司职工都可以参与到成本的管控中来,使企业里的每一个部门的成本管控进行有机的结合,可以进行有效的避免顾此失彼等低级错误。

(三)将成本信息详细的提供出来

ERP成本管控模式既对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进行成本核算,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成本上的控制。ERP根据企业生产特点和工业流程,确定其成本对象,并进行严格的成本计算,还可以根据管控的需要获取各种各样的决策支持信息。在理论上讲,ERP可以实现对企业每一种产品的每时每刻的信息。

三、浅析ERP环境下完善企业成本管控体系的对策

(一)坚决杜绝“穿新鞋走老路”现象

我国企业的管控模式想进行创新才会引用ERP模式,就应该在企业的整体运作层次谁给你进行对原来管控模式的彻底变革,要把企业的经营战略和也许流程以及企业的生产过程进行彻底的分析,并与ERP系统进行有效的结合,对企业的原有业务进行分析和优化,不能仅仅是单纯的用计算机代替原有的手工操作,这样ERP其丰富的功能根本得不到有效的发挥,还会造成实施ERP系统的力度不够等问题,导致企业的改革无法进行下去而半途而废。

(二)加强对全员的技能培训

在实施ERP系统之前,企业就应该事先在全体员工中利用何种各样的形式进行宣传,让员工对ERP有一个实现的理解,在理念上感受到其先进的信息化和先进性,大家在认识上能够达到统一。首先应该对从事于ERP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培训,然后再依次对各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对录入的数据要始终坚持真实性、准确性的原则,通过这样较为系统全面的培训,对整个企业的的工作人员进行素质和技能上的培训,使ERP操作人员在行为上得到严格的规范,这样就可以促进ERP系统在企业的顺利实施以及不断深入。

(三)严格控制原始数据

原始数据的重要性应该得到企业全体工作人员的重视,这不仅是企业各级管理人员的任务,也是各级业务人员应该努力的方向、只有企业的业务人员和财务人员对原始数据给予足够的重视,才能够保证财务原始数据的准确性。数据的录入工作尤其重要,应该加强对这一部分的注意,以免出现偏差。在ERP系统实施的初级阶段,为了确保原始数据的准确无误,企业可以将电子数据和纸质数据进行有效的结合,这样一来,到后来的检测和验证也变得非常方便。

(四)开发辅助报表的功效

ERP系统在成本上的核算和模式上都与传统成本核算模式有着差异,想要进行准确的有关于成本的分析和决策,就应该充分发挥出ERP其自身强大的功效,充分利用ERP系统关于报表数据检索、提取和运算的功能,将这些独特的功能与企业的生产管理特点和成本管控的需求进行充分的结合,开发辅助报表的功能,并逐渐完善,可以逐渐对ERP的应用水平进行大幅度的提高。

四、结束语

虽然我国企业开展企业信息化的在时间上相对来说较晚,基础也较为薄弱,有关于ERP系统实施的理论也较少,所以我们更应该利用一切有利的条件将ERP系统发展起来,发挥出其不可代替的积极作用。

摘要:ERP系统的广泛实施以及应用已经成为当今我国企业管理信息化的核心部分,但是放眼我国的主要企业,能够有效的实施ERP系统的占少数,特别是在成本核算方面尤其明显。本文从ERP实施的环境,主要是在成本会计模块流程方面,对其模式的优劣势和实施过后产生的不利影响进行深刻的分析,浅析ERP环境下的企业成本管控体系,尽量可以避免不利因素,深化企业成本管控体系得以加强的对策,可以在我国日后企业在实施ERP成本模块提出一些有效的建议。

关键词:ERP环境,企业,成本管控

参考文献

[1]张学芳.ERP环境下物流企业成本控制体系的构建——以N企业为例[J].财会通讯,2012

[2]翁海兵.浅谈现代企业ERP管理环境下的财务风险管控[J].财经界(学术版),2013

[3]郑灵.ERP环境下内部控制体系构建探索与实践——以某市海螺型材为例[J].财会通讯,2013

上一篇:施肥方案设计下一篇:美国家庭的餐桌礼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