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旅游地

2024-05-10

湘西旅游地(精选十篇)

湘西旅游地 篇1

节庆旅游是指以某种具有鲜明主题的公众性庆典活动作为旅游吸引物而开发出来的一种现代新型旅游产品, 可以提高目的地的知名度、增加游客量、塑造目的地的旅游形象, 是一种可以增加旅游消费, 塑造区域旅游品牌、促进对外经济合作、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的特殊旅游形式。我国的节庆旅游是随着我国旅游业发展而逐渐兴起并迅猛发展起来的一种旅游形式, 始于20世纪80年代, 发展潜力巨大, 目前已成为各地发展旅游业、振兴当地经济的重要方式。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资源丰富, 历史悠久, 拥有门类繁多的民族文艺, 流传千古的民俗风情, 精彩绝伦的民族体育, 别具一格的民族服饰, 风味独特的民族饮食等等。在湘西地区发展节庆旅游, 既可以使旅游者直接了解、感受当地的民俗文化, 获得丰富的旅游经历和知识, 满足了旅游者了解和体验民族风情的需求, 又能保持民俗文化的独特性, 保护性开发了非物质文化遗产, 同时还实现了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相结合的作用。

二、湘西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 开发程度低, 缺乏知名的民族节庆品牌

近年来, 湘西州的旅游业发展迅速, 成为拉动本州经济发展的一大产业, 民俗文化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开发。但一些湘西特有的民族节庆如:社日、情人节、三月三、四月八、英雄节、端午节以及赶秋节等节庆还缺乏深度开发, 没有构建形成以主导节庆文化为中心的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性开发体系, 因此没有像云南的泼水节、凉山的火把节等一些在全国范围内造成了重要的影响的节庆品牌。

2.节庆旅游文化产品缺乏创意整合

文化是节庆活动的灵魂, 随着文化旅游的发展, 同类型的民族节庆旅游越来越多, 造成了大湘西的节庆旅游产品与其他同类的产品雷同, 在此情况下, 就需要创新与发展, 把大湘西的人文景观、民族历史、风俗有机结合, 突出特色, 拒绝模仿, 形成具有大湘西特色的民族文化节庆旅游。

3. 旅游商品的开发程度不够

旅游纪念品形式雷同、产品单一, 没有体现当地文化的特色。旅游纪念品是节庆旅游的活动产物, 对当地特色和文化内涵具有宣传作用, 可以提高节庆旅游举办地的知名度, 拉动地方经济发展。节庆旅游的商品开发力度不够, 旅游产品老化, 并不能满足现代游客的需求。

4. 节庆文化产业的产业链较短

湘西的节庆旅游没能形成一个完整的循环, 产业链很短, 完整的产业链条还需完善。一条产业链, 不仅要有主题的产业, 还需要配套的产业或设施, 旅游的配套设施, 我们可以简单概括为衣、食、住、行、购、娱六大模块。由于配套设施不完善, 还有如上述的旅游商品缺乏创意, 使得湘西在“住”“娱”“购”等方面还较落后。

5. 节庆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有待改善和提高

目前湘西地区的民族节庆管理者多为村领导, 管理理念和经营意识落后, 没有融入现代节庆旅游的开发意识及理念, 缺乏创新。而且长期以来, 旅游资源的管理都是分属于不同部门, 使得资源开发上相互牵制, 决策分散, 旅游管理部门难以调控旅游发展中各要素的均衡配置, 不能合理分配资源, 缺乏统一的组织和领导, 这都是管理体制和管理水平的问题。

三、湘西节庆旅游的发展对策

1. 定位节庆旅游形象, 打造湘西特色品牌

政府及相关部门在包装节庆旅游产品时, 应该将湘西特色的节庆资源, 如:社日、情人节、三月三、四月八、英雄节、端午节以及赶秋节等节庆进行深度开发, 构建以主导节庆文化为中心的区域旅游资源的整合性开发体系, 定位主导节庆旅游形象, 以各个节日独特的历史和文化为依托, 打造出拥有独特性、差异性的节庆旅游产品, 同时加大宣传力度, 与知名媒体合作, 扩大节庆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必要时, 可以通过进行旅游专题形象宣传, 以及各种各样的旅游推广活动, 塑造节庆旅游产品深厚文化底蕴的形象, 从而打造大湘西有特色的节庆品牌。发展一批富有地方特色的节庆旅游精品, 并采用多种营销方式, 如组织旅行社、宾馆、景区等联合对外促销, 参加国内外旅游展销会, 并积极与国内外旅游机构、旅行社等部门合作, 开拓国内外市场。

2. 提升节庆的文化品味, 进行创意开发

湘西是一个多元文化交融区, 文化资源丰富, 底蕴深厚, 特色鲜明, 尤其是原生态文化保存完好, 历史积淀深厚, 民间民俗文化神秘多彩, 发展节庆旅游有良好的基础和独特的优势, 文化是节庆活动的灵魂, 应该将湘西地区的历史文化、区域文化、商业文化等等创意性的融入到节庆活动中, 展现节庆的特色文化意义, 增加节庆旅游活动的多样性。

3. 实施产品创新策略

立足于本地区民族文化资源的特殊性, 加强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创新, 整合周边相邻地区相关民族文化的精髓, 本着文化性, 特色性、艺术性、实用性、纪念性等特点, 极限创意独特性, 巧力打造不可复制节庆旅游产品, 建设高品质的创意旅游商品。

4. 健全节庆旅游配套设施

加大景区基础设施、餐饮住宿设施、交通设施和营销系统设施等方面的建设力度, 突出文化特色。在线路组织、营销推介等各方面强化与周边地区的协调合作, 建立完善的旅游网络。同时, 强化旅游服务队伍质量建设, 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给予游客一段美好的旅程。还要提高产品的创意特色等方面, 打造衣、食、住、行、购、娱一条龙的完整产业链。

5. 健全节庆产业的管理运作机制

政府在节庆活动开展过程中起到主导性的作用, 但是不能完全左右活动的进程, 要按照产业结构布局目标, 分区分步实施湘西节庆旅游的目标, 并运用集团化的资本运营模式发展节庆旅游产业, 吸引资金, 形成政府搭台, 企业唱戏的发展节庆旅游产业新格局;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规范活动的进行, 对活动做好宣传工作, 加强节庆活动期间对旅游商品的价格管理, 实行对节庆活动的全程监督, 以防消费者受到商品质量、消费服务等问题的不良影响。

摘要:民族节庆旅游是当今的旅游时尚, 是一个地方的民族文化的最佳载体, 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办好节庆旅游对民族地区旅游业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从湘西自身的资源出发, 分析节庆旅游对湘西地区的文化、经济、旅游形象、基础设施、就业等方面的影响, 进而为湘西地区及全国其他地区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

关键词:民族节庆,旅游开发,影响

参考文献

[1]黄翔.旅游节庆策划与营销研究[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2008.

[2]吴晓萍, 何彪.民族地区旅游开发与民族社区的可持续发展[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 2000年1月

大湘西旅游 篇2

1,三湘四水;“三湘四水”中的“四水”是指湘江、资江、沅江、澧水四条河流,三湘一般有下面几种说法:

一种说法是指:湘水发源与漓水合流后称漓湘,中游与潇水合流后称潇湘,下游与蒸水合流后称蒸湘,故名“三湘”。一种说法是指:湘乡为下湘,湘潭为中湘,湘阴为上湘,合称“三湘”。一种说法是指:用作湘北、湘西、湘南三地区的总称,泛指湖南全省。不过还有一种笔者比较赞同而又少见的说法,那就是用“三湘”作为“潇湘”、“蒸湘”、“沅湘”的简称。

2,简述大湘西范围:自南向北依次为湖南张家界,湘西苗族自治州,怀化。(湘西自治州、张家界市、怀化市及邵阳市的武冈、城步、洞口、绥宁、隆回、新宁和永州市的江华。)3简述大湘西的区位:

(一)区位条件

1、地理区位。大湘西地区处于湘、鄂、渝、黔、桂5省交界之处,距武汉、重庆、长沙等大城市距离适中,且怀化市正好处在周边省市大中型城市圈的几何中心,地理区位得天独厚。

2、旅游区位。大湘西地区位于全国生态旅游走廊,北接长江三峡风景区和神农架风景区,南接桂林、柳州风景区,西邻梵净山、黄果树—织金洞风景区,东靠岳阳楼——君山、长沙岳麓山、南岳衡山风景区,旅游区位优势明显。

3、经济区位。大湘西地区处于我国中、西部两大经济地带的结合部位,是通往云、贵、渝的门户地带,也是全国东部地区经济技术向西辐射和西南地区物质向东流转的必经之地,起着引东接西、连南通北的重要作用,且怀化市正逐步成为5省周边地区的物资、人流集散地和信息汇集地,正努力成为5省周边地区中心城市。

4简述大湘西交通现状:

1、外部交通。湘黔、枝柳和渝怀铁路承东启西、连接南北,呈“大”字形在大湘西地区内交会,320、319、207、209国道也贯穿其境。常张高速公路、常吉高速公路的贯通,使张家界、吉首到省会长沙的时间缩短至3h左右。国家重点建设国道主干线上瑞高速公路大湘西段—邵怀、怀新高速的建成,将连贯我国东西部。张家界机场已开通40多条航线,常德桃源机场开通了北京、上海等5条航线,新建的怀化芷江机场也已经投入使用。沅水、澧水通航能力较强。大湘西地区对外立体交通网络格局即将形成。

2、内部交通。张家界市“三纵一横”、湘西自治州“四纵六横”、怀化市“二纵四横”的公路网格局正在实施和完成。常德市交通网络发达,高速公路四通八达,连接张家界、湘西州的张吉高等级公路,正在兴建的邵怀、怀新等高速公路,和正在动工的吉茶高速公路,加上原有的枝柳铁路等大干线,将跨越千山万壑,把大湘西板块的各市州紧紧连在一起。通向全国的快捷交通网络和区域内快捷互通的城镇交通一体化网络,正在成为促进大湘西地区旅游发展的一个加速器

二、大湘西旅游资源的分类与评价

5简述大湘西旅游资源的特点:

1、旅游资源丰富、类型多样。

2、特色明显、具有不可替代性。

3、资源品位高。

4、区域内资源互补性强。

5、民族风情浓郁。

6列举大湘西范围内的旅游景区:武陵源、崀山、猛洞河、德夯,八大公山、大鲵、小溪、壶瓶山,张家界、天门山、不二门、南华山、钟坡、云山、桃花源、夹山、黄山头、河伏山、九疑山、阳明山、禹皇山,、红石林、凤凰,湘鄂川黔革命根据地旧址、老司城遗址、里耶古城遗址、凤凰古城堡、溪州铜柱、沈从文故居、龙兴寺、向警予故居、马田鼓楼、芋头铜寨古建筑群、魏源

故居

7、名词解释“北儒南巫”: “北儒”指的是以孔孟思想为代表的我国古代北方精英思想,“南巫”指的是我国南方远古的民间巫傩传统。目前,“北儒”遗留的文化标志如北京国子监、山东曲府孔庙等,而“南巫”神秘的文化遗风,主要留存于我国西南的湖南、湖北、贵州、重庆等偏远山区,很多风俗依托古城古镇古村群落而保存,如盅术、傩剧等。、三、大湘西旅游空间格局分析

8、对照地图:简述大湘西地区城镇分布特点:“一主两次”空间结构:指以张家界市区(含武陵源区)为市域城镇主中心、以慈利县城和桑植县城为市域城镇次中心。“一环三片”空间结构:“一环”是指以张家界立市之本的武陵源风景名胜区为核心,“三片”:指一市区、慈利县城和桑植县城三个城市中心为依托。

四、大湘西旅游的形象定位及传播

9、简述旅游形象定位的方法:领先定位法比附定位法逆向定位法空隙定位法

重新定位法

10简述形象设计中的四类地段:第一印象区光环效应区地标区最后印象区

五、大湘西影视旅游开发

11、影视旅游的涵义和形式:影视旅游是一种新型的专项旅游形式,是旅游发展到一定

阶段与影视产业相结合的产物。

12、列举以湘西为题材的影视作品:《边城》、《芙蓉镇》、《湘女萧萧》、《乌龙山剿匪记》、《那山那人和狗》、《湘西匪事》、《血色湘西》、《湘西剿

匪记》、《红棉袄》、《恰同学少年》

六、大湘西餐饮旅游开发

13、餐饮旅游的涵义及形式:餐饮是行业的一种,其主要内容是,从事该行业的组织(如餐厅、酒店、食品加工厂)或个人,通过对食品进行加工处理,满足食客的饮食需要,从而获取相应的服务收入。(餐饮的内容是指餐饮企业给顾客所提供的所有产品和服务。好比一家餐馆要在电视上面做广告,那么广告里面所提及的,诸如饮食精美可口,物美价廉,服务周到,环境优美,交通方便等等,这些都是他的内容。)

餐饮形式是指按照饭菜的食用方法以及饭菜的文化和服务等特点进行分类的总称。比如快餐、西餐、中餐、烧烤、粥吧、火锅、家常、小吃、自助等等。

14、简述土家族(苗族、侗族)的饮食特色:土家族菜肴以酸辣为其主要特点。民间家

家都有酸菜缸,用以腌泡酸菜,几乎餐餐不离酸菜。豆

制品也很常见,如豆腐、豆豉、豆叶皮、豆腐乳等。尤

其喜食合渣,即将黄豆磨细,浆渣不分,煮沸澄清,加

菜叶煮熟即可食用。民间常把豆饭、包谷饭加合渣汤一

起食用。合渣、面饭、广椒、糍粑、社饭、土腊肉、酸菜

坛子构成土家族独具特色的饮食。

15餐饮旅游的开发对策:建议大湘西餐饮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采取以下对策:推进餐饮旅

游资源开发要素的优化配置;树立餐饮旅游产品开发的特

色意识;延伸餐饮旅游产业链以及坚持大众化的主流方向

等.创建特色餐饮品尝、观光、购物休闲步行街,开发多

元化的系列餐饮旅游商品,以及开发体验式餐饮旅游等道

路,以保障湘西民族特色餐饮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七、大湘西旅游中心城市怀化

16怀化名称的由来:湖南省怀化市名的由来,怀化旅游指南,宋代以“怀柔归化”之意设怀化

砦,1942年设县。1997年11月29日,国务院批准,撤销怀化

地区和县级怀化市,设立地级怀化市。,17简述怀化旅游业发展的优势和劣势

一是资源丰富。怀化全市各县市区均有优、良级旅游资源分布,部分县市如通道、洪江、新

晃、沅陵、淑浦、芷江等县不但是旅游资源多,而且部分资

源级别较高。二是种类齐全。可开发多种类型的旅游产品,可开展多种形式的旅游活动,对旅游者具有多重吸引力。三

是特色鲜明。如洪江古商城、沅陵窑头古城遗址、芷江抗战

胜利受降纪念馆、通道侗族风情、万佛山丹霞景观、新晃夜

郎文化、安江农校以袁隆平杂交水稻研究为特征的稻作文化

等等,都很有特色。四是品质优秀。怀化有以洪江古商城为

代表的9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中坡国家级森林公园、会

同鹰嘴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沅陵凤滩电厂国家级工业化旅

游示范点等,在这些景区景点中,有着一大批五级和四级资

源,这些旅游资源具有全国性乃至国际性吸引力。五是组合优良。怀化市旅游资源组合优良,人文与自然、有形与无形、民俗与山水、古迹与现代娱乐、观光与度假、农家享乐与漂

流探险等资源相互依存,优势互补,能适应现代不断变换的旅游市场需要。

湘西旅游地 篇3

【关键词】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合作;路径

一、大湘西旅游圈区域旅游合作

陈传康教授定义区域旅游为“是在旅游资源分布相对一致的空间内,以中心城市为依托,依据自然地域、历史联系和一定的经济、社会条件,根据旅游者的需要,经过人工的开发和建设,形成有特点的旅游空间,即各种类型的旅游区以吸引旅游者在一定区域内旅游”。湖南大湘西旅游圈,打破行政体制和区划的限制,包括湖南省西部的常德市、张家界市、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怀化市、邵阳市5个市州以及永州市江华、江永两县管辖区域,国土面积96444平方公里,占全省总面积的45.5%。大湘西区包括文化旅游资源在内的各类旅游资源总量占湖南省的41%,有70余处被评为国家级和世界级旅游资源,占湖南省的43%,有张家界、崀山两处世界自然遗产,武陵源、天门山2个国家5A级旅游景区、1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依据湖南省政府文件《大湘西生态文化旅游圈旅游发展规划(2011-2020年)》整合和优化旅游系统各个要素的配置,这种区域旅游合作是提高该区域范围内旅游产品的整体质量,以便获取最大综合效益的旅游经济行为。

湖南大湘西旅游圈是在智慧旅游背景下探寻区域旅游的合作路径。智慧旅游是借助信息技术包括物联网、云计算等在旅游者个人体验、旅游行政管理、旅游产业发展的应用,是一种全新的旅游形态,系统化整合和开发了旅游的物理资源和相关信息资源的一种全新旅游形态。湖南省已有株洲市、常德市、长沙县等19个地区列入国家智慧城市试点。2016年,湖南省住建厅还将督促试点城市集中力量完成数字城管、数据平台、地下管网和基础设施信息管理等多项建设任务,总结试点经验并推广成熟技术。政府加快智慧城市建设的措施是对智慧旅游的推进。

二、构建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综合平台

大湘西旅游圈区域智慧旅游综合平台就是构建一个将旅游圈内的各个地区基层智慧平台处理过的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处理,并及时将信息反馈到各个地区智慧旅游平台的综合性数据处理中心。张家界是世界自然遗产,张家界市是著名的旅游城市,在大湘西旅游圈中经济地位较强,在人才配置上也具有优势,所以具有整合各地区旅游资源,并根据各地区旅游发展的现状提出各自发展旅游的策略以及今后发展方向,由此提出最适合湖南大湘西旅游圈旅游线路的能力,选择张家界为综合信息平台的建设基地。如图1。

图1 综合数据处理平台

三、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合作路径研究

(一)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信息合作

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信息合作指通过建立区域内各地旅游景点的旅游信息数据通道,将大湘西旅游圈内各地的酒店、游客集散中心、交通部门、旅游管理服务部门、各大旅行社等数据联网,实现圈内各地旅游数据信息的共享。在张家界市综合数据中心共享各个地区的服务信息,游客可以根据反馈的信息对制定合理的出游计划。例如采取自驾游出行的游客就可以通过各个部门的联网实现异地租车还车。此外,各景点在酒店、旅行社、旅游部门等数据信息方面的共享、合作将势必增加大湘西旅游圈旅游吸引力。

(二)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交通合作

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交通合作通过推出可以在大湘西旅游圈区域内通行的旅游一卡通,针对散客开发自驾游的产品,引导游客采用多种旅游方式,积极引导游客开展深度体验休闲旅游。同时,开发具有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区域特色的合作旅游线路,游客可以实现在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各景点进行异地租车还车,以增加游客停留时间和游客数量。

(三)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产品合作

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产品合作是将大湘西旅游圈内较强互补性的旅游资源进行整合进而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发旅游圈内特有的旅游产品。通过网络构建、数据共享、平台搭建、智慧旅游形成并强化区域优势。通过分析各景点旅游资源和旅游产品的优势和劣势,制定出优势和劣势互补的旅游线路。(如:整合湘西旅游资源,立足湘西红石林、芙蓉镇景点圈形成的“第三极”,整合凤凰、张家界等大湘西旅游资源)构建全域旅游集群,以及创意湘西货,并通过旅游带动精准扶贫、开发特色明显的旅游产品,主推深度游、定制游、达人伴游等个性化旅游产品,使得大湘西旅游圈的旅游能够和谐平衡发展。

(四)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营销合作

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营销合作,通过整合大湘西旅游圈的线上线下旅游资源,集合信息查询功能、提供旅游促销优惠实时信息、制定个性化旅游线路、旅游管理局政务信息为一体,建立大湘西旅游圈旅游资源数据平台,使游客通过平台能快捷方便地查询大湘西旅游圈内各景点与旅游相关的信息。大湘西旅游圈智慧旅游综合平台打造成能够及时收集各景点的最新的旅游市场营销信息,并根据游客之前收集信息的痕迹动态分析游客的最直接需求,整合各景点有用的信息,制定出符合游客需求的营销信息推送给有需求的游客。如此,能方便游客在收集信息中节约时间,快速锁定目标,更有助于各景点的旅游产品进行有效地推销,这种整合营销也能达到各景点优势互补,带动相对弱势景点旅游的推销。

智慧旅游的高效率信息收集和传递,满足了游客个性化要求,将智慧旅游运用到大湘西旅游圈旅游合作当中是湖南旅游现代化发展必然要求,是大湘西旅游圈旅游合作实现的重要路径。

参考文献:

[1]陈刚,童隆俊,金卫东等.智慧旅游:南京之探索[M].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朱珠,张欣.浅谈智慧旅游感知体系和管理平台的构建[J].江苏大学学报,2011.06.

[3]王谦.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搭建与管理研究——基于物联网模式下的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15.01.

湘西旅游地 篇4

湘西, 有侗族、苗族等色彩斑斓的少数民族, 有汉族端正方直的儒家文化;

湘西, 有凤凰古城、黔阳古城、洪江古商城等古时繁华之地, 有大怀化铁路枢纽和重工业基地接续商贾余脉;

湘西, 一个始终神秘的地方, 一个曾经辉煌的地方, 一个全新出发的地方。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位于怀化市西面, 潕水河以北、外环以东区域, 是怀化上风上水的宝地, 距怀化市区仅4公里。与此同时,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所在地离芷江机场26公里, 基地紧邻320国道和湘黔铁路, 交通方便, 可达性强。

根据怀化城市“南延北扩, 东进西展”的城市发展方向,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所在区位, 将受益于城市“西展”的推进, 并有望成为怀化经济的后花园。目前项目所在地与怀化市区所在地之间的中间地带, 会在“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发展起来以后, 逐渐连接、互动, 从而将“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彻底纳入怀化城市发展范围。

大湘西范围内凤凰古城 (约94.6公里, 约40分钟可达) 及怀化地区内洪江古商城、黔阳古城等自然、人文等旅游资源丰富, 紧邻张家界 (高速公路开通后约80分钟可达) 、桂林 (高速公路开通后约120分钟可达) 等世界级自然遗产风景区, 旅游发展空间巨大。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将全面梳理怀化既有交通、旅游、产业资源优势, 以“民俗——民族——世界”为轴线, 以“文化——产业”为维度, 把大湘西五溪民俗文化之泉, 汇入中华民族和谐之川, 互动人类和平文明之洋。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核心资源及主题元素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项目根据新怀化“旅游升级、产业转身、打造生态宜居新城”的需求, 通过科学、完善的功能分区等全面提升城市品级, 同时依托上海申华控股有限公司的战略合作资源群, 切实从旅游、产业、新城建设等方面, 呈现出一个崭新的怀化。

1. 湘西民俗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博览片区:

(1) 中国少数民族建筑文化旅游博览园

(2) 中国少数民族体验博物馆群

节会支撑:中国少数民族图书节, 中国少数民族图书博览会

2. 世界和平及儿童主题游乐园片区:

(1) 世界儿童和平公园

(2) 国际五洲儿童村中国少年儿童版本博物馆

(3) 儿童主题游乐区

节会支撑:

亚洲国际儿童节

3. 新城综合体片区

(1) 新城商务游憩区 (CBD&RBD)

(2) 新城生态居住区 (ESD)

4. 湘西·中华文化体育公园片区

(1) 国学文化高尔夫球场

(2) 迷你高尔夫会所赛会支持:

中华海外著名华人国际高尔夫年赛, “将军杯”、“元首杯”国际短杆赛

旅游和产业双重视角下的“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 将包括民俗文化风情园区、儿童文博产业区、高端商务综合配套区等在内, 不仅是一座绿色、生态、山水如画的城市, 还将会是民族的文化地标和产业亮点, 更是世界的文化旅游胜地、产业管理输出基地。

古城·专题

“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结构规划

以新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全面审视“中国·大湘西文化旅游产业园”片区内部及外部, 以“一心两轴多片区”统领项目整体空间规划。根据场地内“n”形山脉主脊的主要走向, 确立新城南北向主轴, 与潕水南轴交叉, 在群山环抱的谷地形成新城中心, 围绕中心形成五大功能片区。

一心:以较为开阔、平坦的谷地作为新城未来的中心, 主要承担商务中心区功能, 与周边高端住宅、高端休闲等功能形成有效配套;

两轴:以“n”形山脉主脊的主要走向, 依山就势确立城市南北向主轴, 并延伸至潕水南轴, 以此为城市发展的主要轴线;

湘西旅游导游词 篇5

清晨,坐着客车,驶进城区,迎面扑来的是一种历史的感觉。就显眼的就是那古色古香的吊脚楼,灰色的瓦片层层叠叠,形成一个具有民俗风情的屋顶,两根涂色的珠子盯着矮矮的茅檐……

下了车,导游就为我们开始介绍凤凰古城,凤凰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凤凰古城也是少数民族聚集最多的地方,这里大部分居住的是土家族和苗族,苗族和土家族都有着不同的习俗,土家族男女大多喜穿大衣袖、大裤脚,在裤脚上刺绣花、鸟一类,裤子要接腰,男女头上喜包白帕子,脚上穿白底布鞋,大方美观。而苗族,十分注重礼仪,客人来访,必杀鸡宰鸭盛情款待,若是远道来的贵客,苗族人习惯先请客人饮牛角酒。

边讲边走,我们就走进了石板街,我发现每一颗石板都被磨得特别光滑,足以见证凤凰古城的沧桑历史。大街上,有着各式各样的店铺,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和凤凰古城的风味美食,我们一下子就招架不住,迫不及待地走进店铺,精挑细选着自己心仪的物品。

凤凰古城不仅也俗称“水世界”,因为,在凤凰古城有一条著名的江——沱江。沱江是四川一条与众不同的大河,它长180公里,水特别的清澈。在水面上,有几座小岛,我最喜欢的是湖中心的那座小岛,那座小岛最大最美,绿树茂盛,就像一个中心点,也可以说,是周围几座岛的“首领”,几座小岛连起来,隐约像一颗五角星,真神奇!

随后,我们前往了苗家寨。在进苗家寨之前,我们还进行了一个特别的仪式,“听阿妹唱山歌,喝小杯甜米酒”,我们都细心聆听,就像看一场独特的演唱会,我还发现,每当在歌曲的末尾,都会加上一个“哟!”这真是我有史以来见过的最特别也是最热烈的欢迎仪式呀。然后我们去祠堂看苗家姑娘的“哭嫁”,具一个苗家阿妹的介绍以前,苗族的姑娘嫁人的时候,一定要哭,哭才证明孝顺,越能哭越好,最少也要哭半个月,多则三个月,我一听,不禁想:那新娘子眼睛不都得哭肿呀!

湘西旅游地 篇6

【关键词】 湘西区域;民族文化;人文生态旅游;民族保护

一、湘西旅游资源状况

(1)自然风光。湘西区域有一座蜿蜓近200公里的中国南方长城;有景色溶漓江之秀丽,集三峡之雄伟的猛洞河;有由212洞组成的洞的世界-龙山火岩溶洞群;有历史悠久,被称为我国南方最美的两座小城之一的凤凰古城等。(2)人文旅游资源。湘西区域不仅仅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还有浓郁纯朴的民族风情,内涵丰富,并与自然生态旅游资源相互辉映,赋予了湘西旅游发展的良好基础和巨大的潜力。湘西自古以来就是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尤其是土家族、苗族文化蕴底深厚的旅游区。有丰富的人文生态旅游资源,如独具特色的苗族织锦、蜡染以及民族服饰等都是少数民族的生产生活的文化遗产。湘西区域有被誉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之一的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古城,城内有保存完好的元明清古迹。湘西区域还有一系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土家族民居吊脚楼、土家族婚嫁、土家族的民族服饰、女书文化,苗族工艺蜡染、扎染等。以及一些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民俗的村寨。

二、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对民族文化的影响

湘西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不仅仅改善了旅游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也使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的某些方面得到了复兴与加强,更增强了少数民族文化的自豪感。但是我们不能忽视因为旅游业的发展,其他文化对少数民族文化所带来的冲击。一方面旅游开发中各种旅游产品为迎合旅游者心理,使民族文化趋向商品化和庸俗化,这类旅游产品不仅易被复制、降低其吸引力,过分注重了文化的表演性,就会造成对文化深层次内涵的忽视和丢失。很多古迹遗址的重修重建不仅没有恢复原貌,更没有体现原本文化的内涵,这种伪文化形态的产品充斥市场,降低了民族文化固有的价值,对旅游业的发展也造成负面影响。这是现代社会强势文化的经营理念在少数民族心态中的一种表现。另一方面旅游地居民生活方式、风俗习惯的变迁。旅游使文化出现近距离比较。民族文化作为较弱势的文化对外来文化的羡慕和盲从会导致旅游地居民行为式从模仿到追求,对本民族文化传统从怀疑,轻视到放弃。旅游地原有的社会文化传承机制出现裂痕,特别是从旅游发展中获得利益的人群对强势文化的趋同心理,引导了从言谈举止、衣着服饰到生活方式和风俗习惯、精神风貌等一系列转变,云南少数民族旅游区这类现象已日见明显。当我们在研究湘西区域人文生态旅游发展时,不得不将保护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放在首要位置。

三、民族文化对湘西区域旅游业发展的制约

湘西区域浓郁的民族风情和独有的民族文化是发展湘西区域旅游业的基础。现代都市人对湘西区域的民族文化以及少数民族人们另类的生活方式的追求,表现出民族文化的商业价值,是湘西区域旅游业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就使得旅游地区有意识地挖掘和开发旅游相关的文化性资源。刻意追求满足游客们的需求而使得本民族文化商品化发展,必然会加快当地社会文化向浅表性变迁,与此同时,大量的外来文化对原生文化系统的扰动,导致弱势文化想强势文化的趋同。在系统内部刻意地迎合与系统外部文化的冲击双重作用下,传统文化会不断萎缩、失真;传承会中断;最终将丧失。期间可能会使旅游地社会文化出现不协调发展,导致人们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的改变,扰乱社会安定,这些问题在某种程度上会影响旅游业的发展,需要通过相应机构对其做出调整。地方民族特色的消失是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一是旅游资源质量的下降降低了其吸引力,并丧失应有客源市场。二是渐渐失去原生态民族文化旅游资源,也就渐渐地失去民族文化竞争力优势,由旅游业带动的地区经济发展也就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四、对湘西区域人文生态旅游和民族文化保护同时发展的建议

少数民族地区旅游业的发展,首先会对少数民族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生活和生产方式产生影响,使之产生更新和变更,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旅游业发展对社会经济和文化的促进,与地方特色及民族文化的消失伴随出现,进而制约旅游业的持续发展。发展旅游业是湘西区域摆脱贫困的最佳出路,但是外来文化不加限制地导入,事实上剥夺了少数民族文化自由选择的权利,也使得旅游业难以持续发展。从湘西区域的社会性质和旅游产业特征出发:一是要尊重少数民族对文化的判断和对文化自由选择的权利;二是将自然环境保护观念应用于社会人文环境中,考虑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共同发展;三是转变旅游开发意识,即湘西区域无须用现有景区开发标准进行资源开发。四是转换经营理念,不再为追求短期经济效益而被外来文化所侵蚀,将自己民族文化商品化,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保护民族文化的传承,建立人文生态旅游区。

参考文献

[1]周文中,邓启耀.民族文化的自我传习.保护与发展[J].思想战线.2000(1)

湘西苗族民歌的文化旅游研究 篇7

然而,在旅游经济及外来文化的影响下,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湘西苗歌就受到了不小的冲击。湘西苗族和大多数少数民族一样,是一个拥有本民族语言而没有文字的民族, 所以他们主要以口头相传的方式传承文化。而在旅游经济的影响下,特殊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湘西苗族民歌受到的冲击令人担忧。

湘西苗族民歌的历史悠久、唱词丰富、曲式结构完整、旋律独特、节奏自由而复杂、演唱形式多样,具有浓郁的民族色彩,是湘西人民勤劳与智慧的结晶。苗族民歌具有多方面的价值。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有久远的历史价值,如苗族古老歌《乾嘉苗民起义英雄颂》、《湘西草屯史话》等歌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斗争历史。不仅如此,苗歌还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苗族民歌体现了苗族人民勇于创造的民族精神,保护和发展苗族民歌对提高苗族人民的思想文化素质、构建和谐社会,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苗族民歌还有艺术价值:苗族民歌的曲调丰富,曲式、调式的特点非常突出。保护苗族民歌,对发展苗族民歌及研究中国民族音乐,将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除此之外,苗族民歌还有对外交流及旅游开发方面的价值:“苗家人人爱唱歌、最爱唱的是请客歌”等苗歌,表现了苗族人民朴素、热情、好客的性格特点,这对促进对外交流及旅游开发有积极的作用。湘西苗族民歌与湘西旅游文化的综合开发与利用,提升了该地区的文化影响力,加强了当地与外界的交流和沟通,发挥了该地区自身人文环境即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优势,拉动当地旅游经济的发展。

一、湘西苗族久远的历史文化价值

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地处湘鄂渝黔四省市交界处,与贵州省的松桃、铜仁,四川省的秀山、重庆,湖北省的恩施、荆门接壤,是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地域之一。自古以来, 湘西山水如画,人杰地灵,这神秘的沃土孕育了众多的杰出才俊。如收复台湾省的民族英雄杨岳斌、抗英英雄郑国鸿、抗击八国联军入侵中国的英雄罗荣光、乾嘉年间苗民起义领袖吴八月、民国第一任总理熊希龄、开国元帅贺龙、著名文 学家沈从文、著名文人画家黄永玉、著名歌唱家何继光和宋祖英、湖南音乐作曲家杨天解、民间著名苗鼓传承人石顺民和洪富强、民间苗族歌手吴腊保、龙仙娥和吴娟、土家族打溜子传承人田隆信、苗族民间绝技传承人龙光青等等。

苗族古老歌《乾嘉苗民起义英雄颂》、《湘西草屯史话》等歌真实地记录了当时的斗争历史。这些丰厚的人文资源, 为湘西旅游开发提供了坚实的基础,也为旅游发展提供了创意产业思维的支撑。

二、湘西苗族民歌背后的文化

湘西是古时蜀楚之地,湘西地处云贵高原之东侧,北西高,东南低,属中国由西向东逐渐降低第二阶梯之东缘,武陵山脉又北向南西斜斜贯全州。湘西苗族聚居于山区,由于交通、语言、民俗、风情及一些历史原因,苗歌具有独特的风格特点。

湘西苗族民歌历史悠久。公元1820年 ( 清嘉庆二十五年 ) 严炳文《苗防备览·风俗考》1亦有赛歌的记述。1974年中国科学院语文研究所凌纯声、芮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2“苗歌略说”云:“歌谣在苗人的生活中,特别是在各种仪式中是占着很重要的位置的。他们日常既随时随地即兴口占,表现当时的情绪或叙述当地的事件,而每遇举行某种仪式或集会时,更多男女对歌,日夜不休,且有接连至数日夜者他们即兴口占的歌谣,大都唱过即完,保存的很少:即有一些被较多人所传唱因而流传下来的,也完全靠不很确切和不能经久的记忆力,词句每多传化或竟完全改变,所以一直没有定形。只在各种仪式中如宗教或婚嫁等所唱的歌谣,则因常常传习,虽也全靠记忆力传诵,词句间不免有传化或改变,但其内容在大体上可以说是大致相同;所以保存的也较多。因此之故,我们在湘西所归集得来的苗歌,以仪式歌为多,即兴歌甚少。”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后,湘西苗族民歌从演唱形式及内容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变化和提高,并有了一批专业的歌唱家,湖南省民族歌舞团(原湘西州歌舞团)国家一级演员张云珍演唱湘西苗族民歌在省内有着较大影响。更为湘西苗族人民自豪的是,湘西苗族歌唱家宋祖英带着苗歌的韵味,走出了大山,唱遍了中国,唱响了世界。

三、湘西苗族民歌的现实旅游价值

众所周知,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和发展起来的具有本民族鲜明特征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文化。它具有物质的静态性,如文物古迹、旅游景观、民族服饰、工艺制品等物质文化。它还具有动态性特征,如文学艺术、民间歌舞、绘画艺术、传统技艺等精神文化。湘西苗族民歌,形成的历史悠久,唱词丰富,对研究苗族的历史、战争、宗教、迁移、生产、生活、爱情、民俗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价值。( 湖南省文化厅于20世纪八十年代分别授予凤凰县山江、吉首市矮寨、古丈县默戎“民族艺术之乡”, 以示保护 )。

随着城市发展速度的不断加快和经济制度的不断完善, 人们越来越向往原生态的生活方式。重游古城,探访村野小镇,近几年,古镇古城旅游出现了前所未有的高潮。湘西作为湖南省重点开发的一个乡村景区,不仅要保护并传承其传统文化,更不要忽视区域旅游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对于苗族民歌的发展具有的强有力的导向作用,如《印象·刘三姐》、《天门狐仙》、《烟雨凤凰》等,都激发了桂林、张家界、古丈等地的文化旅游热潮。

当然,我们所提倡的苗族民歌与湘西旅游创意文化模式的开发,是基于湘西苗族民歌传承人的智慧和创造意识,借助现代社会的各种科学技术与方法对苗族民歌音乐文化进行创新,将民族文化和旅游产业文化进行有机融合。

湘西苗族民歌在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情况下,因为自己独特的民族风味和厚重的历史文化内涵而具有不可估量的吸引力,开发潜力巨大。只要我们遵循“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传承发展”的思路和原则,根据苗族民歌的文化特点,便可探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开发利用模式,为民族文化旅游创意产业的发展增添光彩。民族地区多姿多彩的文化资源将转化为各族人民的经济效益,为民族地区的发展增辉生色。

摘要:伴随着2008年湘西苗族民歌入选为我国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些年它在文化旅游创意开发中起到的导向性的作用愈发重要。本文简述了湘西苗族民歌的厚重的历史文化,试图挖掘其历史沉淀的现代价值。在湘西旅游特色的基础上,结合现代文化旅游的现状进行探讨,从而提出湘西苗族民歌保护与文化旅游创意开发和利用的总体思路及策略。

基于比较优势的湘西旅游业分析 篇8

一、湘西旅游业开发中存在的问题

湘西旅游建设虽已初具规模, 但与旅游业发展较成熟地区相比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同时, 湘西旅游资源在开发中也凸显出许多问题, 比如, 交通状况不够发达、接待能力严重短缺、旅游产品深度广度开发不够等。除此以外湘西景点分散, 缺乏统筹规划, 主流文化和旅游的双重冲击, 文化生态面临失衡, 政府、行业管理不协调, 保护意识差, 开发资金不足等问题也制约其比较优势的发挥。

(一) 从文化角度看, 缺乏统筹规划, 文化内涵不深

近年来, 民俗文化旅游逐渐成为热点, 湘西凭借自身的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出众多的民俗旅游景点, 据统计, 各种类型的民俗旅游景点近 20 处, 但大多规模较小、项目雷同、重复建设多、布局欠合理。各地相互之间没能统筹规划、整合, 各地的民俗旅游资源难以形成合力并很难开发出民俗旅游的精品, 形成品牌, 这样使得湘西民俗旅游的形象并不清晰。其次, 在开发中过分商业化扭曲了民俗的原始性和真实性, 主要表现在民俗旅游被机械地舞台化、艺术化, 民俗文化被随意地庸俗化, 以至失去了民俗的本色与乡土气息, 使一些民俗旅游脱离当地的社会生活, 缺乏自然朴素的真情。再者, 在民俗旅游开发中, 不重视对传统民俗的挖掘和民俗文物的收集整理, 开发层次浅, 缺乏深度, 游客的参与性不强。加之当地为追求效益, 不合理开发与规划, 民俗旅游特色未能得到真实的体现。

(二) 从社会角度看, 文化和旅游双重冲击, 文化生态面临失衡

少数民族地区在现代社会发展的进程中, 面临发展经济实现现代化与保存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矛盾, 湘西地区也不例外。一方面, 要应对主流文化的现代化、全球化冲击;另一方面, 随着湘西对外开放步伐的日益加快, 尤其是近年来发展旅游业, 大量外地游客带来的“示范影响”改变了当地人的价值观念, 也必然会对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承产生影响。湘西独特的风俗习惯、民族艺术和手工制品等吸引了众多游客, 而这些“独特”之处, 往往又是“脆弱”之处, 在外来文化的压力下很容易遭到破坏。我们已经看到, 受经济利益的驱动和多种文化的吸引, 湘西开发民俗旅游的地区民俗文化已遭到外来社会的歪曲和破坏, 变化速度也大大加快。其民俗文化面临丧失自身独特的品质, 被现代社会主流文化所同化, 甚至造成民族文化生态失衡的危险。

(三) 从经济角度看, 开发资金不足, 资源开发利用整合不够

湘西由于地处湖南西部, 经济较为落后, 致使其旅游开发层次低、品种单一, 一些有价值的旅游资源未被挖掘利用, 景点分布松散, 缺乏总体规划, 旅游与文化结合不够, 缺乏文化对接。湘西旅游资源的开发, 资金来源不稳定。好的旅游项目因资金问题而搁浅, 其开发速度也远不能与迅速增长的游客需求相适应。

(四) 从政治角度看, 政府、行业管理不协调, 环境管理差

湘西旅游业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 政府和行业管理部门还是各自为政, 各行其是, 盲目开发的现象仍然发生。相当部分环境质量高、历史文化价值和艺术观赏价值上乘, 具有科学考察价值的重点旅游资源得不到新的或深层次的开发, 利用效率不高。部分地方因行业和政府管理不当, 加上保护意识差, 造成景观的破坏和景点的重复建设, 大大损害湘西旅游的形象。许多景区由于环境管理差, 直接有损于湘西的旅游形象。造成游客滞留时间较短, 在游客中口碑不好的现象。

二、湘西旅游业的比较优势分析

湘西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 浓郁的民族风情, 奇特的山水风光, 给世人以神秘莫测之感。神秘的湘西山寨, 独特的土苗风情, 更为湘西旅游增添了无限的魅力, 是国内外游客向往的旅游目的地之一。

湘西具有不少吸引游客的景区, 凤凰古城、吉首德夯、永顺猛洞河风景名胜区, 凤凰古城、里耶战国古城遗址等。这些自然、人文风景名胜, 充分展示了神秘湘西、秀美湘西迷人的风采。凤凰古城, 被称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八百年土司王朝故都老司城, 被称为研究土家族历史文化的“活化石”。龙山里耶战国古城遗址, 出土3万多枚价值连城的“秦简”, 在考古界和旅游界引起了轰动, 被称为“惊世发现”。湘西州为中国西部旅游的桥头堡, 为湖南省旅游的新亮点和新的增长极, 湘西州在经过重点的打造后能成为湖南省的精品旅游目的地, 能建设成国内外著名的旅游胜地。

湘西旅游资源具有以下比较优势:

(一) 民俗性优势

湘西的民族旅游资源特色鲜明, 丰富多样。比起周边的张家界等其它只有奇特山水风光的景区, 这里还有少数民族的浓厚文化。主要民族有土家族、苗族、侗族、白族、回族等等, 各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 形成风格各异、类型多样的民族文化、风俗习惯、节日、服饰、建筑, 构成了湘西旅游资源的一大特点和优势。如苗族的银饰、土家族的婚俗、白族民族歌舞等, 其地方风格鲜明, 乡土韵味浓厚, 极其精彩。

(二) 自然和人文优势

湘西旅游资源复杂多样、丰富多彩。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都十分丰富。有古老悠久的历史文化遗址——凤凰古城、里耶秦简;有著名文学家沈从文的故居, 有画家黄永玉;有可供攀登、探险的高峰绝壁和九天洞, 有“惊人骇世”的龙山里耶战国古城遗址, 还有可供漂流的急流险滩猛洞河, 尤其还有颇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村。可以说, 湘西是一个自然与人文结合的很完美的少数民族地区。

(三) 神秘性优势

众所周知, 由于历史和自然条件的影响, 湘西一直处在一种相对封闭的状态下而鲜为人知。长期以来, 在人们的眼中湘西是山多、土匪多, 湘西人是野蛮、无知和愚昧的。为什么这样一个封闭落后的山区会产生出民国总理、世界级的大文豪、大画家和一大批蜚声中外的才俊呢? 而那些饱尝了城市喧闹和单调生活色彩困扰的人们, 湘西的神秘、自成体系的楚巫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已勾起他们强烈的猎奇心理和探索欲望。神秘性就是湘西能吸引众多旅游者之根本所在。

(四) 旅游资源发展潜力优势

湘西旅游资源不仅丰富, 而且独具特色。全国落差最大的流沙瀑布, 中国最美的小城凤凰, 险峻陡峭的矮寨公路奇观, 鬼斧神工的德夯等。这些旅游资源都有着较高的知名度, 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慕名而来的国内外游客前来观光。由于历史的原因, 湘西的旅游业的发展程度与其旅游资源条件极不相称。作为旅游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特色明显的地区, 其可利用和挖掘的潜力还很大。

湘西比起其它旅游景区, 具有自身的比较优势, 即多个少数民族的聚居地、浓厚的文化氛围、秀丽奇特的山水、传奇的人物、彪悍的民风等, 这些在许多其他景区所不能够找到的, 都是湘西发展旅游业的充分必要条件。

三、发展湘西旅游业的对策及建议

湘西的主要特色在于其少数民族文化与自然风光, 这些比较优势在世界范围内是少有的, 甚至是独特的, 如何真正利用比较优势来提速湘西旅游业的发展, 仍是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

(一) 结合民族性优势, 合理规划, 进行全方位多层次开发

湘西旅游资源的很多优势是世界性的, 要把湘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定位在世界级标准上。结合民族性优势, 把湘西旅游中民族旅游的特色办得更好更精彩。如湘西的所有景点中, 凤凰古城就是一个最大的比较优势, 湘西应该打造凤凰历史文化名城的世界级品牌, 开辟“北有西安秦陵兵马俑, 南有里耶战国古城”的旅游市场, 塑造猛洞河土家文化生态旅游和吉首民族风情旅游的国家级品牌。对湘西旅游资源进行合理组合, 整体设计, 全面发展把湘西各个比较优势展现出来, 要根据不同的旅游资源, 不同的特色进行多层次, 全方位的开发, 共同打造湘西旅游的品牌。

(二) 结合自然与人文优势, 加强专门人才培养, 突出旅游与民族文化的融合

湘西旅游旅游资源中, 浓郁的民族风情, 独特的民族文化是其最具亮点之一, 也是其最大的比较优势, 要保护和发展湘西的民俗文化、提高湘西民俗旅游资源开发的质量和品位, 需要各方面的人才, 尤其是人类学、民族学、民俗学、旅游规划设计等人才。对于民俗旅游企业的经营管理人员和一线服务的员工 (如表演人员等) 的培训, 也应引起重视, 要特别注意将纯正、丰富的民族民俗文化内容加到培训中去, 从而为湘西民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智力上的保证。

(三) 突出知名性优势, 筹集旅游资源开发资金, 加大宣传的力度

湘西旅游的宣传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如2003“南方长城中韩围棋邀请赛”都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和旅游回报。但是, 与国内其他旅游景区的宣传力度相比, 大湘西旅游资源的宣传还有待加强, 要充分利用神秘湘西的人文和地理资源, 继续总结以往旅游宣传的经验, 策划新时期的旅游宣传项目, 整体推出湘西旅游品牌。湘西旅游资源的开发与建设必须贯彻利用内资和引进外资相结合, 动员社会各方面力量, 积极争取国家各项专项建设资金扶持, 建立旅游发展基金, 改善投资环境, 积极引进国外资金, 多形式、多渠道地筹集社会资金。

(四) 保护资源潜力性优势, 加强资源的保护, 实现可持续发展

湘西的旅游资源具有发展潜力, 也是其旅游业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比较优势, 旅游资源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 旅游经济就不可以实现可持续发展。政府应该制定和完善旅游资源开发可持续发展的政策与法规, 使湘西旅游资源的开发工作走上正轨。开发湘西旅游资源, 应树立长远观念, 为了子孙后代保存珍贵的自然遗产和文化遗产, 使湘西的社会、经济、生态、环境、健康协调发展, 创造一个良好的生存空间和旅游区域。

摘要:本文通过参考各种书籍以及相关资料, 结合国内外学者对少数民族以及旅游业方面的研究, 从文化、社会、经济和政治四个角度分析了湘西旅游业开发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缺乏规划、文化冲突、开发资金不足等问题。湘西具有文化与自然等多方面的比较优势, 本文提出相应的策略以及建议, 希望湘西的比较优势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旅游业加速地发展。

关键词:湘西旅游业,比较优势理论,策略

参考文献

[1]刘纬华.关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若干理论思考[J].旅游学刊, 2001, (8) .

[2]吴忠军.民俗文化与民俗旅游[M].南宁:广西民族出版社, 2002.

[3]邓永进, 薛群慧, 赵伯乐.民俗风情旅游[M].昆明: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4.

[4]徐新建.旅游与中国社会[J].旅游学刊, 2003, (9) .

[5]张利群.民族文化旅游的可持续发展[M].北京:民族艺术, 2005.

[6]黎洁, 赵文红.旅游企业经营战略管理[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0.

湘西旅游地 篇9

关键词:旅游产业,产业结构

湘西州旅游资源丰富、特色鲜明、品位甚高, 是湖南省旅游规划期内重点发展的三大旅游板块和四条黄金旅游带之一。州委、州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产业发展, 始终坚持把旅游业作为“优先发展的战略性支柱产业”来抓, 牢固树立旅游产业的战略地位, 旅游产业体系更加健全, 旅游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神秘湘西品牌知名度、美誉度进一步提升, 旅游业实现了健康快速发展。

湘西旅游业的“民族文化旅游”的战略与张家界的“山水旅游”形成很好的互补关系, 凤凰古城、芙蓉镇、德夯三大旅游板块发展迅速。2013年, 全州共接待国内外游客2322.8万人次, 实现旅游收入144.9亿元, 旅游收入相当于全州GDP的34.59%。旅游接待人次和旅游收入分别年均增长20%以上。“神秘湘西”旅游品牌享誉全国, 湘西州已成为湖南的一张名片。

一、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旅游产业发展仍是数量扩张型

湘西州旅游收入增速较快, 近四年接待游客年均增速22.37%, 旅游收入年均增速31.13%。2013年湘西州旅游收入144.9亿元, 占GDP比重34.59%。而张家界旅游收入212.29亿元, 占GDP比重58.06%。与张家界相比, 湘西州旅游收入总量低、结构差, 接待高端游客, 尤其是国外入境游客较少。

(二) 旅游产品单一, 旅游购物消费比例低

湘西州民族民俗风情多姿多彩, 但是真正属于高端旅游产品的不多。大部分旅游景点仍处于旅游产品的最初级形式——观光型旅游, 休闲度假、商务旅游, 康体旅游等接待能力和水平不高, 长期以来一直以低端旅游目的地状态发展, 门票经济现象突出, 缺少衍生的其他旅游产品消费收入, 游客停留的时间短, 娱乐花费、旅游购物等消费还不到旅游总消费的20%, 景区整体增收缓慢。

(三) 旅游产业对其他产业的带动作用不强

2013年, 湘西州第三产业比重48.4%, 旅游收入占第三产业比重71.52%, 与相邻城市张家界62.5%、92.84%的水平相比, 差距很大, 旅游业作为第三产业的龙头产业带动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四) 旅游运行机制不顺, 市场主体缺乏

有关部门把“政府主导”理解为“政府主导”、“政府主财”、“政府主干”, 难以形成公平有效的竞争格局。监管职能主体不明, 除景点管理处和旅游局外, 还有住建、规划、执法、国土、公用事业管理、交通、商务、工商、公安、林业、文化等诸多部门, 导致了交叉重复管理的紊乱局面。旅游业市场主体“散、小、乱”, 无法整合力量打品牌、聚人气、促发展, 导致旅游经营绩效低下, 难以适应日趋激烈的旅游市场竞争。

(五) 旅游的扶贫和富民效应没有完全显示

湘西州经济水平低下, 区域发展不平衡, 城乡差距大。2013年全州人均地区生产总值16171元、人均财政收入1718.59元、农民人均纯收入5 2 6 0元, 分别占全国的3 8.6 8%、1 8.1 1%和59.13%。这从某种程度上说明湘西州旅游民生功能存在不足, 从长期看, 湘西旅游业的发展应该从单纯追求经济效应逐步向民生效应转型。

二、建议

湘西州要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试点、湖南省湘西地区开发、大通道建设等重大机遇, 牢牢树立“旅游立州、旅游富民”观念, 切实坚持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大旅游发展战略, 结合实际, 努力建设以民俗风情为特色的“魅力湘西”和以生态文明为依托的“美丽湘西”, 实现旅游产业大发展。

(一) 强化“旅游立州”观念, 推进政策创新。

坚持政府主导。各级政府要进一步加强产业政策引导, 适应旅游产业与其他产业相互渗透、相互促进的趋势, 整合旅游资源, 拓展发展空间, 把旅游产业融合到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并促进各相关规划的配套衔接。结合湘西州实际, 推动旅游业与第一产业融合发展, 重点发展乡村旅游;推动旅游业与第二产业融合发展, 重点发展旅游商品、纪念品生产;推动旅游业与第三产业融合发展, 重点发展民族文化旅游, 同时依托信息科技把旅游业转型发展为现代服务业。

加强市场主体建设。要实行“政府主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运行机制, 关键是加强市场主体建设, 依靠市场的力量推动旅游产业发展。湘西州可按照现代企业制度要求, 组建自治州旅游集团公司, 集团公司作为州旅游产业发展市场运营主体, 整合州内的旅游优质资源, 将旅游资源所有权、管理权和经营权分离, 授权旅游集团公司经营国有资产, 承担旅游产业发展投融资与拓展开发、文化与旅游营销、重大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运营等职责, 高起点、集团化开发湘西州旅游产业。

拓宽旅游产业支持方式, 设立旅游产业发展促进基金。基金重点投向旅游景区建设、交通物流、旅游信息化等基础设施, 通过基金投资, 撬动社会资本, 引导新型业态和外埠资本投资发展湘西旅游产业。

(二) 树立旅游精品意识, 提升旅游品质。

加快推出文化旅游精品。凤凰古城、猛洞河、德夯是湘西州的三大旅游精品, 旅游精品是一个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标志和龙头, 要认真研究境内外游客市场的需求, 在认真总结经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优化体系, 加强旅游产品开发的针对性, 丰富内涵, 提升旅游精品开发建设水平。

加大宣传力度, 运用各种媒体和工具, 向外积极推介湘西的旅游资源, 实现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自然生态旅游资源、历史人文资源的深度整合和挖掘。在满足和挖掘消费者需求的同时, 要适时对游客的旅游消费进行引导, 通过宣传引导更多的消费者从简单的观光旅游向文化旅游、探险旅游等形式转变。要坚持用以人为本的理念来发展旅游, 把人的需要摆在旅游业发展的首位, 让更多的国内外游客对美丽湘西生态风情和魅力湘西民俗文化产生旅游需求, 提升湘西旅游品质, 加快湘西旅游产业的国际化步伐。

(三)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打造旅游品牌。

要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 立足湘西州的旅游资源, 发展文化创意产业, 开发高文化附加值的旅游产品, 加快培育形成多元化旅游产品体系, 开发出既有民族文化底蕴, 又有时代特征的民俗风情旅游产品;要在完善和提升传统观光旅游产品的同时, 大力培育和发展旅游新产品、新业态, 如运动旅游、探险旅游、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主题旅游、会议旅游等产品, 满足市场需要。

要加快市场化、产业化进程, 树立产业品牌, 支持土家织锦旅游文化纪念品、边城醋业、黄金茶、古丈毛尖等湘西特产的发展, 在旅游产品开发中提升旅游地的知名度。要高度重视旅游商品的开发生产和流通销售工作, 以湘西“民族服饰、民族美食、民族工艺”为基础, 开发一批特色鲜明, 便于携带且附加值高的旅游商品, 建立和完善重点旅游区和旅游城市的游客集中购物场所, 促进旅游购物快速发展。

要集合旅游、宣传、文化、广电, 高校等多部门力量, 合力举办重大旅游节庆活动, 统一推介旅游品牌形象, 树立湘西旅游产品形象, 提升自治州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影响力。在开发国内市场的同时, 开发欧美市场, 推出适合欧美市场的户外运动 (滑翔、自行车、极限、徒步等) 和民族风情产品。要大手笔、高品质、全方位开展旅游宣传营销, 大力打造德夯国际山地户外旅游周、矮寨大桥国际低空跳伞节和世界酒歌节等高品质大型节会活动, 积极参与、举办各类旅游交易会议, 全面打响“百年路桥奇观、千年苗寨风情、万年峡谷风光”的休闲旅游品牌。

(四) 加强区域旅游合作, 加快旅游通道建设。

加强与武陵山区周边景区合作, 合理布局旅游产业, 力求避免低水平重复开发建设, 实现旅游产品的差异化与个性化, 推出以吉首为中心的旅游产品线路, 重点推出“张家界看山、吉首看谷、凤凰看城”旅游产品, 依托生态文化资源, 围绕品牌塑造湘西旅游核心竞争力, 把湘西州建设成为民俗风情旅游、生态旅游、历史文化旅游、商务休闲旅游为一体的自然生态与民俗文化特色鲜明的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

加快旅游通道建设, 提高通达性。加快星级酒店、停车场、游客服务中心及文化体育活动场所等配套设施建设, 提高旅游接待能力和服务水平。加快景区连接公路建设, 与省内、湖北、河南、江西、重庆等目标市场旅游集团企业合作, 开通地区级旅游直通车。

(五) 培育低碳旅游, 走生态文明的旅游发展之路。

要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 坚持发展生态旅游和乡村旅游, 培育低碳旅游, 积极开发低碳景区, 走生态文明的旅游发展之路。提倡“绿色需求”和“绿色消费”的理念, 促进绿色食品和餐饮加工的低碳化, 积极推广低碳化交通工具的使用, 重视推广清洁生产, 节能回收, 有效实现污染物的低碳化, 减小旅游者的碳足迹, 要支持开发注重资源消耗低、亲和环境、健康安全、的旅游商品。此外, 观景空间、游览步道、停车场的规划要注意因地制宜、有效利用土地, 尽量减少对耕地占用以及对环境的破坏。

(六) 开展乡村旅游富民工程, 大力改善民生。

旅游业是资源消耗低、带动系数大、就业机会多、综合效益好的战略产业, 发展旅游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提高当地居民物质和文化生活水平, 改善地方民生福利, 各级政府要把发展旅游业作为扩大就业、脱贫致富的重要途径。

湘西州大部分旅游资源在农村, 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让组织得民心, 让群众得实惠”的工程。充分利用猕猴桃、椪柑、茶叶等资源优势, 把发展乡村旅游与特色农业、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建设结合起来, 与造林绿化、生态建设结合起来, 与发掘民间文化、发展创意产业结合起来, 与小城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结合起来, 通过发展乡村旅游, 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收入。

参考文献

[1]杨甜.关于龙山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思考[J].旅游市场, 2013 (1) :90-92

[2]盛竞凌.保靖县民俗文化旅游发展对策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1 (8) :.

[3]蔡景庆.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现状、问题与策略探析[J].湖南财经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0.26 (128) :86-91

[4]邓淇中, 罗葵, 韩姣姣.湖南省旅游业发展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分析[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05) .

[5]刘其君.江苏入境旅游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J].常熟理工学院学报, 2010, (01)

[6]吴忠.旅游产业发展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协整与因果关系——以湘鄂渝黔边区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 (02)

[7]王兆峰.旅游交通对旅游产业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张家界为例[J].财经理论与实践, 2009, 30 (4) :112-116

[8]张爱儒.青海省旅游业发展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J].统计与决策, 2009, (15) .

湘西旅游地 篇10

一、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的概况

湘西休闲农业旅游就是指以湘西乡村地域为背景以其特有的与农事相关乡村风土、风俗、风景组合而成的乡村风情为吸引物, 吸引旅游者进行休闲、观光、体验等的旅游活动。近些年湘西休闲农业取得重大发展, 已基本形成了以少数民族原生态文化为依托的民俗体验型、以特色作物栽种来吸引游客采摘果蔬的农业观光型、以原始风光为依托的乡村休闲观光型、以城市为依托的农家娱乐型四种类型。

湘西休闲农业旅游既有一般乡村旅游的共性, 更有自己独特的个性, 核心内容应该是乡村风情 (即独特的风土民俗) 。即:风土———特有的喀斯特地理环境 (包括自然环境与人文环境) ;风俗——地方民俗文化、民族文化、饮食文化、民族社会生活;风景———可供欣赏的田园风光、乡村景象。

二、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分析

(一) SWOT模型概述

SWOT模型分析法也称态势分析法, 是将与研究对象密切相关的内部优势因素、劣势因素、机会因素和威胁因素, 通过对这些因素的调查后将其罗列并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 进行全面分析, 得出较为准确的结论, 制定改进现有战略、提升分析主体竞争力的具体战略。

(二) 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优势

1. 休闲农业资源丰富, 类型多样。

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的湘西地区, 冬暖夏凉, 气候适宜。加之湘西地区农村优美的田园风光和淳朴的民风民俗, 为湘西地区发展乡村生态旅游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由于山河相间的地貌格局, 景观气候的垂直变化相当明显, 为山地立体农业发展创造了条件。川山丘地带盛产杉木、楠竹、柑橘、称猴桃、板栗、茶叶等农林经济产品;山间盆地和河谷平原, 水稻、玉米、芝麻、烟草等农产丰富。山地丘陵区不少人迹罕至之地林海茫茫, 有植物种类102科、631属、1 445种, 为休闲农业的发展提供了丰厚的物质基础。

2. 自然、人文景观多奇, 民族风情丰富。

湘西历史文化具有多元性特点, 居住着苗、瑶、侗和土家等30多个少数民族及以里耶古镇秦简而著称的秦文化;以花垣茶洞等边境小镇为特色的边城文化;以凤凰黄丝桥石头城军事城堡等;还有南长城文化、贬谪文化以及特殊历史时期以“桐油、杉木、鸦片”贸易兴盛一时的“特货”商贸文化、楚巫文化、屯堡文化, 这些文化都独具风韵。由于山区地貌的分隔, 各民族发展的水平不一, 使得不少地区较多的保留着本民族习俗。各民族风俗既相互独立又相互交互融合, 构成湘西独具特色的民族民俗风情。

3. 客源市场前景广阔。

休闲农业的客源主要是本地区城镇居民, 湘西地区目前没有大城市和特大城市。但根据湘西开发“布子走棋”的城镇规划, 2020年的城镇化水平为46%, 常德、邵阳、怀化、张家界、吉首五大中心城市的人口规模均将超过35万, 其中常德、邵阳、怀化还将成为50万人口规模的大城市;旅游景区的分流客流也是休闲农业的重要客源市场。构建一个以张家界为中心, 以吉首、凤凰、新宁为重点, 以永顺、龙山、沪溪、古丈、麻阳、沉陵、芷江、洪江、通道、武冈、城步、隆回、桃源、石门、醛县为节点的旅游城镇网络, 使之成为湘西地区旅游业发展的支撑和依托。这表明湘西地区的景区周边型休闲农业客源市场潜力可观。

(三) 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劣势

1. 缺少规划、旅游产品开发的深度不够。

部分政府对休闲农业旅游的认识不够, 致使在整体规划上区域内景区开发具有趋同性, 重复建设和资源浪费现象明显。同时景区内旅游产品开发深度不够, 有些景区以庭院观光和大众娱乐为主, 缺少休闲、文化和保健等旅游产品。游客只能享受到基本的服务, 略显单调与枯燥。娱乐设施较为简陋且为一些大众化的活动, 缺少新意, 还处于初级阶段的休闲农业旅游形式。

2. 市场意识淡薄、配套设施不够完善。

景区内村民还处在坐等游客, 被动接受的状态, 还不善于运用市场营销手段来引进客流。有些比较偏远的景区甚至没有相应的宣传和路线标志, 基础设施建设较为落后, 大部分游客来自城市, 卫生条件是他们自身健康的首要因素, 这就要求经营者注意旅游环境尤其是接待设施的卫生标准, 努力使其达到都市旅游者可以接受的水平, 而建筑的外观也要突出地方民俗特色, 避免城市化倾向, 否则会使游客失去体验乡村野趣的独特感觉。

(四) 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机会分析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要推进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 因地制宜发展特色产业和乡村旅游, 与此相呼应, 湖南省人民政府也将大力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纳入到促进农民增收的政策中把发展休闲旅游农业与新农村建设紧密结合起来。大力发展休闲农业, 对促进农村生产发展、提高农民生活水平、树立农村新风尚和新农村建设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大湘西民族地区是全国著名的老、少、边、穷地区, 也是国家重点扶贫的武陵山贫困片的重要组成部分, 并已纳入了祖国西部大开发的行列, 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享受国家西部开发的优惠政策。

(五) 湘西地区发展休闲农业旅游的威胁分析

1. 旅游资源的替代性较强。

由于农业休闲观光旅游进入中国的时间还不是很长, 而且这种旅游产业是依托原有的自然资源、农业资源进行产业重组、资源开发、旅游产业与农业结合, 因此形式创新性差。其竞争关系是广泛的, 资源类型相似、规模形似的城市之间容易产生产业的替代关系, 资源的独占性很弱。

2. 农业观光休闲旅游资源重复, 特色不突出。

比如各地的农业观光休闲旅游都有农家乐的形式, 而且大多为私人性质, 组织形式单一, 没有形成规模效应、管理欠规范, 不易形成“回头客”效应。

三、基于SWOT模型的湘西农业观光休闲旅游战略

湘西地区发展农业观光休闲旅游应本着规范管理、突出特色、扬长避短的原则, 以整体优化、整体推进来弥补单项旅游资源的不足, 以特色品牌的构建和宣传突出鲜明立体的形象, 具体对策如下:

1.各级政府应制定相关政策, 加大扶持力度。一是政府要把休闲农业作为新农村建设的一项重点工作来抓, 尽快出台相关法律法规, 设立休闲农业发展的财政专项资金, 用于休闲农业项目建设的扶持和奖励。二是省、州财政部门应对获得四星级以上的休闲农庄给予财政贴息支持。三是鼓励金融机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信贷支持, 简化审批手续, 优惠贷款利率, 适当放宽担保抵押条件。四是工商、税务、国土等职能部门要在多方面实施优惠政策, 简化办证手续, 在收费上尽量减免, 鼓励休闲农业发展, 把休闲农业做大做强。五是高度重视休闲农业招商引资工作。要按照“谁投资、谁受益”原则, 广泛吸纳社会各界资金, 引入先进的管理模式, 开发休闲农业新项目, 发展休闲农业配套产业, 带动休闲农业向集约型、规模化方向发展。

2.挖掘原汁原味的乡土文化, 发挥特色优势。原汁原味的乡土地域文化, 是休闲农业旅游的独特卖点。湘西独具特色的民族习俗, 令旅游者倾慕陶醉。如苗族表演上刀梯、踩桦犁、吃碗碴、摸油锅等民间绝技;土家族的摆手舞、毛古斯舞和挖土歌以及赶集、哭嫁、社巴节等节庆习俗等等。这类“精神植被”, 正是湘西休闲农业旅游的精髓。一方面必须深人挖掘, 优化整合;另一方面必须加强民族文化“原生地”的保护。只有坚持真、善、美的主题化原则, 走与生态、文化相结合的道路, 营造良好生态环境, 挖掘民族地域文化中丰富的营养, 满足人们精神和心理方面的需求, 才是湘西休闲农业发展的永恒主题。

3.精心选择好发展模式。在经营模式上, 一是坚持“社区事务社区参与”和坚持国际化起点, 强调文化性及其原生性原则, 采用“政府+公司+农村旅游+旅行社”的模式, 发挥旅游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 通过合理分配利益, 避免休闲农业开发过度商业化, 保护本地文化, 增强当地农民的自豪感, 为休闲农业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二是在区位选择和布局模式上, 鉴于目前湘西地区大城市尚不发育, 而景区旅游却在快速发展, 客源市场以邻近地区和国际国内游客居多的实际, 在布局模式上可同时采用城市周边型和景区周边型模式, 但应以景区周边型为重点。三是要根据湘西不少地区具有自然生态环境优越和民族民俗文化底蕴深厚的民族村寨不少的实际, 应大力发展特色村寨型旅游。

4.提升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产品的档次, 增加文化、科技含量, 做成旅游精品。根据现有的基础和发展趋势, 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 以认真贯彻落实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理念, 以生态环境建设为基础, 以休闲旅游市场的发展需求为导向, 以农民增收致富为目的, 以农户自营的“农家乐”、“渔家乐”为重点, 以“绿色农业”、“生态休闲”为目标, 依托农村自然生态、田园景观、民俗文化和农林牧渔特色优势产业。

摘要:休闲农业是21世纪旅游业发展的主旋律之一。从休闲农业的相关研究出发, 运用SWOT分析模型对湘西地区休闲农业旅游进行分析, 从而得出了应从政策、特色优势、发展模式以及旅游产品开发深度四个方面发展休闲农业旅游。

关键词:湘西,休闲农业,SWOT模型

参考文献

[1]李炎炎, 高光照.基于SWOT模型的温州观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战略分析[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 2010, (3) .

[2]游茜.大湘西乡村生态旅游发展研究[J].民族论坛, 2010, (2) .

[3]吕白羽.大湘西乡村旅游与新农村建设良性互动的构建[J].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08, (4) .

[4]罗斌, 李洁琼.大湘西旅游圈SWOT分析与发展策略[J].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7, (4) .

上一篇:御宅文化下一篇:高职教育评价方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