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湘西考察报告

2022-06-27

报告具有汇报性、陈述性的特点,只有按照报告的格式,正确编写报告,报告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那么在写报告的时候,应该如何写才能突出的重要性呢?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大学湘西考察报告》,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第一篇:大学湘西考察报告

湘西农民考察报告

篇一:湘西考察报告

湘西凤凰考察报告

考察时间:2012年7月1日—2012年7月5日 考察地点:凤凰古城、苗寨、乾州古城

考察对象:沈从文墓碑、历史遗迹、民俗民风以及历史名人等 考察方式:参观

考察目的:通过参观文物、名胜古迹以增加对中国历史的感性认识,并将其与课堂所学理性认识相结合。

报告题目:对湘西文化的初步研究

摘要 :22012年7月1日至5日,我们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同学在三位老师的带领下前往湘西凤凰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学习考察。

关键词 :湘西 吊脚楼 剪纸 服饰 苗绣 文化保护

一、考察目的

了解学习湘西文化,湘西是一片神奇迷人的土地,这里的灵山秀水养育了勤劳智慧的湘西人民。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勇敢和聪明才智创造了湘西灿烂的历史文化及其奇特浓郁的民俗风情。学习感受其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厚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精神、质朴灵动的文化气息是我们学习考察的主要目的。

二、考察概况

(一)湘西凤凰基本概况

凤凰古城——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位于湖南湘西州的西南边。总面积1700多平方公里,人口37万,是一个苗族、土家族为主的少数民族聚集县。这里与吉首的德夯苗寨、永顺的猛洞河、贵州的梵净山相毗邻,是怀化、吉首、贵州铜仁三地之间的必经之路。相传天方国(古印度)神鸟“菲尼克司”满五百岁后集香木自焚,后从死灰中复生,鲜美异常不再死,此鸟即中国百鸟之王凤凰也。凤凰西南有一山酷似展翅而飞的凤凰,故以此而得名。湘西凤凰自然资源丰富山、水、洞风光无限。风景秀丽,历史悠久,名胜古迹甚多。城内古代城楼、明清古院风采依然。古老朴实的沱江静静地流淌,城外有南华山国家森林公园,城下有艺术宫殿奇梁洞,建于唐代的黄丝桥古城,举世瞩目的南方长城„„风景名胜装点湘西凤凰奇幻无穷的大地,给湘西凤凰增添了无穷的魅力。这里不仅风景优美,且人杰地灵名贤辈出。涌现出一批将军、高级领导干部、作家、书画家、工艺美术家。有为了维护民族尊严怒斩外国不法传教士,一品钦差大臣贵州提督田兴恕,定海浴血抗英,万古流芳的民族英雄郑国鸿,民国第一任民选内阁总理、政治家、慈善家、教育家熊希龄,文学巨匠沈从文,国画大师黄永玉等让这个美丽的小镇散发着更加迷人的魅力,令人流连忘返。

(二)湘西文化

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将其自然的、人文的特质有机融合到一处,透视后的沉重感也许正是其吸引八方游人的魅力之精髓。湘西凤凰古城现有文物古建筑68处古遗址,116处明清两代,特色民居建筑120多栋。还有明清石板古街道20多条。保存完好的唐朝旧县治黄丝桥古城是中国保存最完整的石头城之一。始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中国南方长城——“湘西边墙”让人不得不惊叹古人无穷的智慧与魅力。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韵味独特的湘西凤凰土话、别具一格的苗族服饰、苦辣咸酸的饮食习惯以及玻璃吹画、蜡染、纸扎、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构成湘西凤凰独具特点的民族民俗风情。

1、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住人,楼下架空,被现代建筑学家认为是最佳的生态建筑形式。吊脚楼是苗乡的建筑一绝,它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层叠而上。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 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2、苗族剪纸文化 苗族民间剪纸叫“锉花”,是不同于汉族民间剪纸的独特艺术样式。它大都是用凿刀锉出来的,所以苗语把剪纸称为“锉本”。在苗语里就是“花”、“花样”的意思。锉是苗族剪纸的主要制作技艺,同时还有锥、扎、削、切等技艺。在苗族剪纸的制作中,剪的技艺也有,但只是辅助技艺,并且是在作品完成的最后部分一般只是作为修边或修改图案时使用。因此准确的说苗族剪纸应为“苗族锉花”。 湘西苗族锉花有着其独特的文化内涵,苗族没有本民族的文字,其悠久的民族历史和文化是靠神话传说和古歌、长诗传承下来的。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苗族人民巧妙地将自身内涵丰富的文化特征储存在自己服饰刺绣图案中,使服饰起到了“文字史书”的作用。苗族锉花的出现不仅成为苗族文化的物质载体,而且成为苗族文化传承和传播最直观的物象媒介。因此苗族锉花是苗族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3、湘西苗族服饰

苗族是一个十分古老的民族,其服饰中显示出独特的审美特征和文化内涵,湘西苗族是一个没有自己文字的民族,苗族服饰图案代替了文字,从而使没有文字的苗族在服饰文化这部“史书”中找到了自己特殊的文字,使服饰艺术成为苗族传世的“无字史书”。《中国民族服饰文化图典》中提到,苗族有100多个分支,每一个分支一种服饰,也就有100多种服饰。苗族女子的服饰也是很有讲究的。苗族老年妇女的服饰一般比较单纯、简易,很少俏丽鲜艳。衣服的缝制显得比较宽松大方,服装上的装饰花纹也比较简陋,衣袖较长又大,衣摆较长,主要是便于老年妇女的行动和生活起居,并且讲究适用。充分体现苗族妇女勤俭节约、善良纯朴的美德。苗族青年妇女是苗家幸福美好的象征,是苗家最具活力和爱恋的象征。在服饰穿着方面最有特色。衣领、衣袖、衣服下垂裙边、衣摆花纹刺绣讲究鲜艳丽目。但适度得体,在银饰装饰方面要突出豪华艳丽的花样,显得美丽、大方、漂亮。苗族青年妇女是苗家美的化身、神的化身、富有的化身、幸福自由的化身。年幼的苗族少女服饰,一般来说,既简单纯朴,又适用大方,这充分体现了苗族对少女教育从小要勤俭朴素的美德。

4、苗绣

湘西苗绣以古朴、稚拙的形式纯洁、朴实的情感震撼着人们的心灵。从每一件刺绣作品中都能感受到古朴的造型、艳丽的色彩所表现出的纯真毫无矫揉造作、华而不实之感。纹样繁缛、夸张、饱满体现出一种原始的情趣。苗绣中形象各异的蟠龙、飞鸟、蝶、花、鱼、虾让人觉得那么的美好、淳朴、自然、可爱。让我们实实在在地感受到苗族人民美好的情感和生命的存在。

除了这些,还有很多很多的古朴的湘西民族文化值得我们去体会神奇的蜡染、苗锦、沈从文故居、熊希龄故居、黄永玉大师的画展„„会让你感觉到这个古朴小镇它所散发出的那种难以言语的魅力。

(三)湘西文化的保护

1、树立科学的保护理念

2、建立有效的保护机制

通过近年来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实践,湘西自治州与及湘西民族文化相关地区已经逐步建立起较为有效的工作机制,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工作机制,强化自觉意识和全局意识,把分散的、阶段性的、应时性的工作机制纳入整体的文化生态系统建设当中来,循序渐进实现保护区的长效机制建设。在文化生态保护区机制建设中,法制建设是推动工作开展的保证。《湘西自治州民族民间文化遗产保护条例》、《湘西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管理办法》、《凤凰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等等的出台在全国具有典型意义,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应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落实保护民族文化。

三、结束语

“真正把人们维系在一起的是他们的文化,即他们所共同具有的观念和准则。”文化生态保护的意义和作用不言而喻。民族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是构建湘西民族文化生态和谐健康发展有效途径,合理科学地保护文化生态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才能保持强劲的动力。美丽灿烂的凤凰文化才会这样一代一代的传承下去让更多人去感受古老文化的无穷魅力。

这几天的游览和考察,让我不仅欣赏了凤凰优美的风景,感受了文化名人的气息还对凤凰古城、梦幻苗疆和乾州古城的民风异俗、历史文物以及历史文人有了深刻的了解和认识。乾州古城现在还在修建完善中,希望它能保持着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不要像凤凰古城那样过于商业化了!篇二:湘西考察报告学院:艺术学院 班级:12级美术四班 姓名:周慧娟

学号:1211020540067

一、前言

依照艺术学院美术专业教学要求,外出写生是美术类专业必修的一门基础课程,它是学生搜集创作素材的重要手段,是学生获得创作灵感的重要方式,2012级美术班全体同学,于10月19日在辛立强老师和杨刚等老师的带领下奔赴湖南省矮寨、凤凰县进行了为期一周的教学考察。考察期间,全体同学在带队老师的带领下对矮寨、凤凰有名的景点——矮寨公路奇观、矮寨大桥、沈从文故居、山江苗寨等景点进行了实地考察。通过考察我收获良多,眼见了不少中国特色民族风情,使我们走出画室,到大自然中去捕捉感觉,去观察自然,到生活中去感悟生活,下面我将本次教学考察的相关情况汇报如下:

二、考察地点简介

矮寨,位于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吉首市附近,湘川公路从寨中穿过,是一个风景美丽、古朴的苗乡集镇。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西南部,属湘西土家苗族自治州境内,与贵州省为邻。凤凰古城古称镇杆,自古以来就一直是苗族和土家族的聚居地区。凤凰古城由于地处偏远,各种古建筑保存的较完整。

三、考察目的

通过对湘西几大著名景点如矮寨大桥、凤凰古城等景点惊醒实地考察,了解湘西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和体会自然风景。学习感受其多样的文化形态、丰富的文化内涵、质朴的文化气息是我们学习考察的目的。

四、考察所见

1、背篓

在湘西,由于受到地理环境的限制,人们与“背篓”结下不解之缘。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湘西是背篓的世界,也是背篓背出来的世界”,一只小背篓承载了人们的梦想与现实。在路上随处可见背篓,但它又不仅仅是一只背在背上竹篓,更是一道风景、一种文化。 湘西的背篓,名称、样式、用途各不相同,有洗衣服的“洗衣背篓”、背婴孩的“儿背篓”、背粮米的“米背篓”等。一只小背篓,演绎出湘西无数精彩的故事。

2、苗族吊脚楼

吊脚楼是苗族传统建筑,也是中国南方特有的古老建筑形式,楼上主任,楼下架空。凤凰的吊脚楼沿河两岸,依山傍水,鳞次栉比,。吊脚楼的形成有历史的原因也有自然的原因。据建筑学家说,苗族吊脚楼是干栏式建筑,在山地条件下富有特色的创造属于歇山式穿斗挑梁木架干栏式楼房。从历史来看,苗族的建筑文化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苗族祖先蚩尤所在的九黎部落集团肇始于环太湖地区,他们参与了环太湖地区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创造。河姆渡文化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证实了苗族先民的民居就是干栏式建筑。这些充满了苗族艺术意象的吊脚木楼给苗族人民艰辛的生活提供了永恒的生命激情。

3、凤凰朱砂

凤凰朱砂享誉天下,又名丹砂、辰砂。曰丹砂因其颜色丹红,曰辰砂因凤凰汉朝时属辰阳县。朱砂可入药,《神农本草经》载有46种无机矿物入药,按治疗价值分上中下三品,朱砂列上品之首。凤凰在汉代、三国、隋朝时属辰溪县,那时的辰溪县内只有凤凰产朱砂。朱砂的有用元素是汞,汞是自然界唯一的液态金属,多用于化工、仪表、医药、工艺美术方面等。据地质学家证明,凤凰富集有巨大的朱砂矿田,被中外科学家列为环军太平洋朱砂富集成矿带而令世界瞩目。 在风水学中,朱砂是经由日月精华的矿脉中采集,因吸收天地之正气,所以带有极强的阳气磁场。朱砂不同于玉石、天珠握在手时是冰凉的感觉,它握在手里是温暖的,也就是说朱砂带有极强的阳气磁场。在巫傩文化盛行的湘西,人们把朱砂视为珍宝佩戴于身,或用于建房、竖大门、墓葬、安碑等。在神秘的湘西赶尸中,赶尸人用朱砂封住尸体的七窃来镇煞。朱砂也是开运、祈福、纳财的上上极品。如果某处的风水不好、邪气太重,使用朱砂具有明显的镇邪奇效。

朱砂还可用来做颜料,近年来,随着资源不断枯竭,作为优质、稀有、不可再生的天然矿产品,朱砂在国际市场上水涨船高。国画大师李可染先生创作的《万山红遍》就是朱砂画成的,其中一幅3.1平方尺的作品拍买价达到501万元。

4、青柚雕花蜜饯

雕花蜜饯既是一种独具特色的民族食品,相传古时候有一年,一连下了3天3夜的大雨,洪水淹没了靖州城,城中男女老少都聚到北坡避难。人们所带的食物渐渐吃光了,只好靠坡上的野茶、树根等维持生命。这时有一个叫甜姐的侗家媳妇,在一棵树下,发现了一个还未成熟的柚子,她摘下一咬,顿觉满口苦涩。甜姐想,假如这柚片拌点蜂蜜该是什么滋味呢?于是,她将其放在蜂蜜中浸了浸。柚片吸满了蜂蜜,味道变得既甜又香,还散发着阵阵柚香。后来,甜姐制作的蜜饯问世了。再后来,心灵手巧、颇具匠心的侗家姑娘们将仔柚切成篇三: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化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化扶贫开发调研报告 作者:刘昌刚

为认真总结湘西自治州(以下简称湘西州)前二十年扶贫开发工作的成果、经验和教训,认真贯彻胡锦涛总书记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发展现代农业,繁荣农村经济”的要求,认真落实省委书记张春贤最近在湘西州调研时提出的加大扶贫攻坚力度的指示,进一步加大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推进湘西地区扶贫开发工作,促进农民增产增收,从而实现全州范围的稳定脱贫致富奔小康目标。湘西州扶贫开发办公室组织州直相关单位以及吉首大学、湖南天下凤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湘泉制药等院校、企业20余位长期从事农业产业化工作的专家、教授及技术人员进行农业产业化调研。专家组用近两个月的时间,到全州八县市广泛听取各县市领导、扶贫部门、相关农业单位、龙头企业等对农业产业化扶贫的意见和建议,并深入基层、生产基地、农户家中,实地了解产业发展情况和农民对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看法。专家组真实了解了扶贫开发20年来湘西州在产业发展过程中所取得的成绩,存在的问题及今后发展的思路。目的在于通过调查研究,能客观地分析和评价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及所面临的问题,找准未来十年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发展的好路子。

一、20年来湘西州产业化扶贫的发展现状、主要成效及存在问题

20年来,在历届州委、州政府的领导下,在国家和省扶贫政策的帮助和引导下,湘西州坚持开发式扶贫方针,不断创新扶贫机制,大力实施优势产业扶贫战略,成效显著,大大加快了湘西州的扶贫开发进程。

(一)农村主导产业初见成效。通过产业化扶贫,湘西州逐步形成了水果、烟叶、草食牧业、中药材、蔬菜、茶叶六大优势支柱产业。2006年,以椪柑、猕猴桃为主的水果产业面积达105万亩,产量51万吨,产值5.5亿元。其中,椪柑60万亩,占全国总面积的四分之一,2005年产量38万吨,产值4亿元;以山羊、湘西黄牛为主的草食畜牧业初具规模,2006年,全州年出栏湘西黄牛13.6万头、湘西山羊85万只,分别比1985年增长了12.6倍和11.2倍,农户人均养殖业纯收入达659元;以优质烤烟、蔬菜为主的高效经作业发展较快,目前已形成烤烟基地乡镇53个,2006年发展优质烤烟23万亩,收购烟叶48万担,为烟农增加收入3亿元;商品蔬菜面积达到30万亩;以青蒿、百合为主的中药材产业发展到20余万亩。20年的产业化扶贫,仅椪柑、猕猴桃、草食牧业、烟叶等农产品每年为湘西州农民增收12亿元,依靠产业开发,涌现年收入过百万的村122个,十万元以上的种养大户820户,通过依靠产业扶贫为湘西州减少贫困人口141万,其中有130万人依靠椪柑、猕猴桃等农业产业化项目实现了脱贫致富,有近3万农户迈进了小康行列。

(二)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初具规模。到2006年止,全州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总面积达325万亩,建成5000亩以上的规模乡152个,1000亩以上的规模村970个。全州重点建设了50个椪柑生产基地乡镇,产量26万吨,约占全国的9%,已成为中国驰名的椪柑之乡。已形成了泸溪、凤凰、吉首、古丈、永顺为一线的椪柑产业带;猕猴桃10万亩,已成为全球最大的富硒猕猴桃基地。建立了凤凰廖家桥、花垣窝勺、龙山里耶、永顺松柏等四大片猕猴桃基地。烟草基地50个,面积稳定在25万亩左右。商品蔬菜基地面积达 10万亩。草食牧业完成人工种草11.49万亩,完善畜禽养殖小区20个,建成200万头牲猪和200万只波尔羊基地。基本形成了“山上戴帽,山下披带”和数村一品,多乡一业,一县一业或多业的特色优势产业开发格局。

(三)农产品龙头加工企业初见端倪。2006年,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达198个,28家州级以上龙头产业化企业实现销售收入8.8亿元,完成增加值2.4亿元,项目覆盖456个贫困村、10万户贫困户,38万贫困人口。全州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发展到288个,种养大户2000户,拥有会员4.9万户,辐射带动农户18.2万户,年创产值4亿元。通过不断培育,加大扶贫资金投入,形成了以公司带动型、商品基地带动型、主导产业带动型、专业市场带动型、中介服务组织带动型和专业大户带动型等6种实体带动型龙头企业。目前全州建有农产品加工企业473家,主要涉及粮油、水果、蔬菜、茶叶、水产品、中药材、烟叶等10个行业。2006年,全州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达到62家,其中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29家,国家级、省级、州级龙头企业分别为2家、9家和18家,还有一批龙头企业正在发展壮大。全州农产品加工企业实现销售收入12.8亿元,同比增长47%,实现利润1.2亿元,上交税金5491万元,农产品加工业呈现快速增长势头,其中老爹公司、鹤盛原烟、亿事达、湘泉制药、天下凤凰农业公司等29家州级以上龙头企业实现销售收入7.66亿元,自建农产品基地27万亩,带动8.2万户农户进市场,直接从业人员近20万人,极大地促进了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和农村发展。2006年7月,天下凤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在湘西海拔800米以上的山区建立了第一个反季节有机富硒蔬菜基地,面积达5万亩,帮助凤凰、花垣、保靖、古丈等6县近10万菜农走上了脱贫致富之路。

(四)劳务经济初见成效。目前,全州共有2o多万名农村劳动力就在当地的农业产业化企业务工,年劳务收入达到20多亿元,其中通过扶贫技能培训外出务工贫困劳动力人数为3.5万人,人均月工资达1000元以上,劳务收入已成为我州农民脱贫增收的重要渠道。

(五)农产品市场体系初步建立。一是已建立起各类农副产品交易市场211个,面积63万平方米,其中有农产品专业市场12个,近3万平方米,年市场交易额达3.5亿元,并辐射到了周边省、市,成为了湘、鄂、渝边区重要的农产品集散基地。二是成立各类专业合作组织 495个,拥有会员51000余人,服务农户50100户;且民间销售农产品占全县农产品销售总量的65%,其中百合产品达80%以上,桔橙也在70%以上,为本地区产业化经营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三是建立了农产品“绿色通道”制度,打开了多年来产品外销难的局面,确保了农产品远销畅通。如泸溪椪柑在北京、上海、武汉、重庆、长沙等大中城市成立了销售窗口。 湘西州农业产业化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总体来说仍然处于刚刚起步阶段,仍存在着许多薄弱环节和不可忽视的问题。

(一)贫困面仍然很大。20年的扶贫成效是显著的,但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到2006年,我州gdp总量仅占全省的1.9%,人均4616元,仅为全省的48%;财政总收入仅占全省的1.6%,人均451元,仅为全省的41%;农民人均纯收入只占全省、全国平均水平的55.4%和54.3%,在全国3o个少数民族自治州中,也处于较落后的位置,恩格尔系数比全省、全国分别高出4.6个百分点和11.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高达3.7:1。目前,年收入低于882元的低收入人口还有66万人,分别占全州总人口的8.5%和24.7%,同时每年还有大量农村人口因灾、因病等原因返贫。从贫困人口分布来看,这些人口大都集中在边远山区、岩溶干旱区、高寒边远山区和水库淹没区的少数民族聚居区,社会发育迟缓,基础设施脆弱,生存环境恶劣,农业生产条件差,生产技术和手段落后。湘西州20年扶贫主要解决中低海拔地区的贫困状况,目前还有60万贫困人口,其中绝对贫困人口13万,相对贫困人口47万,而且主要集中在我州的中高海拔地区。因此,未来十年湘西州的扶贫重点和难点主要集中在中高海拔地区。湘西州农业如何根据现代农业发展的要求,选择自己的发展方向和方式,搞好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扶贫“大会战”,已经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我们必须认真面对和思考的重大课题。

(二)农业生产体系尚不完善。农业生产受传统农业影响大,技术引进开发力度不够,产业开发自主创新能力不强,抵御自然灾害和抗市场风险能力弱。没有制定科学、合理的生产操作规程,种养产业大部分管理粗放,生产力水平低,生产条件落后,农产品品种不优,品质不优,生产成本相对较高,市场竞争力弱等现象在湘西州产业化发展过程中普遍存在。

(三)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经济总量偏小。农业产业开发面积只占农业生产总面积的14.6%,经济收入只占湘西州总收入的39.1%,从业人员只占整个湘西州农业人口26.2%,影响力、带动力弱,辐射面还比较窄。

(四)龙头企业规模小。虽然目前湘西州龙头企业已达128个,但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一是大部分龙头企业还是小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辐射面狭窄,带动能力不强,缺乏抵御市场风险和自然风险的能力;二是龙头企业的科技含量普遍较低,科技投入少,在农产品精深加工、包装、营销、品牌管理等方面缺乏有力的支撑;三是龙头企业的弱小直接影响了农产品的加工转化率。

(五)利益联结机制不紧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另一种含义就是对农业再生产过程的整合,它包括相关各经营利益主体的明确分工和利益的合理分配,这是“利益共同体”的内在要求,能使各相关的利益主体得到保障的同时,实现降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市场成本。在调查中我们发展,在“公司+基地+农户”的订单形式农业中,订单的履约率很低,没有真正形成“风险共担、利益均沾”的利益共同体。当遇到价格因素变动等突发条件的影响,部分农民和业主单方面违约现象时有发生,农民与企业的利益都得不到很好的保障。由于投入机制的不均衡性,使农民与企业在产业发展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而且企业在利益分摊上没有把农民的投入纳入企业成本核算,使农民不能获得产品的社会平均利润,靠“田头摆卖”、小商小贩式的“惨淡经营”,农民时有增产不增收的现象发生。而当遭遇风险时,生产者—农民承担的风险更大。

(六)农业产业发展缺乏有力的金融支持。在农业产业化过程中,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主要取决于投入农业的资本、劳动力、土地和农业技术四种生产要素。目前,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问题。金融支持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调查中发现,当前金融支持产业化的力度较低,农民贷款难的问题仍然存在。

二、湘西自治州中高海拔地区发展农业产业的有利条件和不利因素

要彻底解决湘西州的贫困问题,实现湘西州的全面小康,未来十年我州的扶贫重点和扶贫难点主要集中在中高海拔地区。搞好中高海拔地区的产业“大会战”,也是我州未来十年扶贫攻坚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搞好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必须清楚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发展存在的优势和影响发展的制约因素。

(一)有利条件:

1、湘西“三带”理论的确立为湘西农业产业化提供了独特的生态条件。区域的竞争力主要表现在该区域的产业竞争力上,自然资源作为生产要素,在决定区域产业竞争力的诸要素中,起着重要作用。湘西作为经济相对落后的民族地区,其产业在与周边地区或者发达地区竞争中,只有确立自己独特的、为别的区域无法“模仿”和“复制”的资源,才能在竞争中发展和壮大起来。以吉首大学张永康教授为首席专家的科研团队,在研究湖南西部资源综合开发利用的长期科技实践中,发现湘西生态环境存在着三个具有独特优势的自然带,即气候上的微生物发酵带、土壤中的富含硒带和植物群落中的亚麻酸带,这就是著名的湘西“三带”理论。由于“三带”资源的不可模仿和不可替代性,为湘西产业发展创造了很好的先决条件,以湘泉的酒鬼、老爹的果王素、喜阳的浓缩果汁、和益的金雪康、边城醋业的原香醋、天下凤凰富硒有机蔬菜、秦简的秦简茶、荣盛青花椒等为代表的“三带” 企业和产品发展迅速。利用湘西“三带”理论发展湘西产业集群、打造湘西产业核心品牌、建设湘西产业循环经济,已成为湘西产业化经济发展的必由之路,湘西“三带” 产业经济正在形成、壮大。

2、适宜的气候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农业产业发展提供产地环境条件。湘西自治州属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一年里既水热同季,暖湿多雨,又冬暖夏凉,四季分明,降水总量适中。年平均气温为16.5℃~17.5℃,极端最低温度-4.7℃,极端最高温度37.8℃,1月平均气温4.4℃以上,七月平均气温27.3℃左右。年平均太阳辐射能为3724~4091兆焦耳/米。无霜期在250~294天之间,主要农耕区无霜期在271~294天之间。年平均降水1290~1600毫米,主要集中在春夏雨季。我州大部分地区气候条件都非常适合农业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好坏决定着农产品的质量及安全。由于湘西州地理位置偏远、交通运输不便、经济基础薄弱以及历史原因等多方因素,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开发较晚、开发程度较低,农业生产仍是以传统农业为主,受农业生产及工业生产的环境污染较轻,加之植被较好,大气环境、水环境、土壤环境等状况要明显优于我国开发较早、开发程度较高的东部及其它地区,非常适合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可以围绕特色、绿色、生态做大做强做优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

3、土地资源丰富、人均相对占有资源多,为产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土地资源环境条件。湘西州平均海拔800~1200米,很多地区都是产业开发的“处女地”,容易组织实施规模化生产。湘西州总面积15486平方公里,其中山地面积占全州总面积81.5%,丘陵占10.3%,岗地占2.5%,平原占4.1%,水面占1.6%。海拔300米以下土地占总面积的8.9%,300~500米占27.9%,500~800米占41.7%,800米以上占21.5%。

4、扶贫政策到位,领导重视,农民致富意识增强,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文环境。为了加快产业化扶贫进程,省委、省政府对湘西州产业化扶贫给予了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相继出台了[1994]17号《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支持湘西自治州实施“八七扶贫攻坚计划”的意见》、[1999]18号《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继续支持湘西自治州扶贫攻坚的意见》、[2007]7号《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湘西自治州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等文件。州委、州政府为抓住机遇,加快发展,出台了《果药茶桑畜开发实施办法》、《建设农村支柱产业的决定》、《关于鼓励机关干部和科技人员参与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意见》和《关于鼓励农村信贷扶贫支持特色支柱产业开发的意见》等一系列扶持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扶贫文件”。2007年9月29日,湖南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议通过了《关于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决定》,湘西州又将有新的鼓励和支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文件相继出台。这都表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湘西州的产业发展,也为湘西州的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以前普遍认为中高海拔地区产业开发搞不起来很大原因是由于中高海拔地区农民开发意识不强,农民致富欲望不足,小富即安,甚至不富也安思想比较严重。通过调查发现,如今在中高海拔地区,有近75%的农民对农业生产树立了一定信心,认为农业生产只要搞好了也是有出路的,特别是在看到中低海拔地区农民在产业的带动下逐渐脱贫,日子越过越好,这部分农民发展产业的信心也在逐渐增强,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只是由于受资金、技术等条件的限制,个人信心不足以及个别中高海拔地区在产业摸索中的不成功经历的影响而不敢尝试。在花垣县雅酉镇排达口村和凤凰县两林乡高果村(海拔均在700米以上)调研时我们了解到,今年两村大力发展辣椒种植业,开始都很犹豫,种植面积300亩,在调查时(9月11日)平均亩利润已经达到了1000元,大大提高了农民的积极性,纷纷要求明年扩大面积。这充分证明农民对产业开发具有很强的愿望和很高的积极性。

(二)不利因素

中高海拔地区产业的发展,在以前的扶贫攻坚中不是没注意,也不是不摸索,只是由于中高海拔地区确实存在许多发展产业的制约因素。

1、农村基础设施落后,农业成本高。尽管枝柳铁路经过湘西州境5个县市,319和219两条国道贯穿其中, 但中高海拔地区直接受益的地区非常少。近年来,国家虽然加大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但与发展要求相比,还远远不够,水利化程度偏低,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不强,在很大程度上还得靠老天爷帮忙。同时,交通、电力设施较为落后,乡村公路路况较差,农业基础设施滞后,影响了农村经济收入的提高,制约着产业结构调整。

2、整体科技文化素质低,产业开发科技含量不高。农业产业化既是一项技术密集型产业,也是一项劳动密集型产业。因此在发展农业产业时,不光要有生产者的数量,更需要生产者的质量。湘西州农业科技人员数量仅占科技人员总量的5%,每万名农村人口拥有农业科技人员仅10人,而且这些科技人员也主要集中在中低海拔地区。人口素质低下、科技队伍力量不足的现状,已成为制约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经济发展,特别是农民脱贫的一大“瓶颈”。产业结构调整,就必定需要一批有一定文化基础的劳动者来从事科技含量较高的农业生产工作,大量有文化的青壮年农民外出务工,剩下的农民难以适应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的现代农业生产。

3、资金缺乏,产业发展缺乏保障。湘西州七县一市有七个县是国家划定的中扶县,一个省扶市。现阶段,全州的经济、文化、科技水平等方面都相对落后,地方财政困难,地方投入产业开发资金有限。由于湘西州中高海拔地区人口大多数居住在边远山区、高山区、水库淹没区,自然条件极差,土地资源少,基础设施落后,社会发展程度低,长期处于绝对贫困状态,脱贫致富的成本和难度极大。经有关专家测算,目前湘西州贫困村每人的脱贫投入成本为3000元以上,按人均1000人的贫困村计算,每个贫困村的扶贫资金投入需要300万元以上。资金缺口,是湘西州很多地区农业产业难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三、湘西自治州中高海拔地区农业产业化发展规划和布局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党的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为目标,以“公司+科研院校+农村

第二篇:赴湘西考察报告

2012年8月,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校组织教职工赴凤凰古城、张家界景区等地进行学习考察。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深入交流,在挖掘和保护历史文化资源、建设特色文化城镇、壮大文化旅游产业等方面深受启发,对我区今后在文化旅游规划、文物保护与开发及文化与旅游融合等方面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价值。

一、打造名城的“天下凤凰”

凤凰县西与贵州和重庆接壤,全县有9个建制镇,15个乡,总面积1756平方公里,总人口40万。少数民族占总人口的74%。凤凰古城历史悠久,宋、元、明至清初古城为五寨长官司治所。古城位于沱江之畔,依山傍水,风景秀丽。

在凤凰古城,通过与旅游产业的融合,浓厚的文化内涵提升了凤凰的旅游品位,旅游也带动了文化产业的大发展。

清晨,薄雾弥漫的沱江岸边,苗族阿哥阿妹的歌声从江水上空飘来,苗族妇女开始在歌声萦绕的江边捶洗衣服……这些是凤凰人早已习惯的生活,也正是这种复归心灵静谧的生活,成为了众多游客纷至沓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凤凰古城以苗族、土家族为主的民族文化,与原汁原味的楚巫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了独具特色的地方文化。原始戏剧活化石傩堂戏、地方风味十足的阳戏、散发着泥土清香的文茶灯,以及玻璃吹画、苗族银饰等格调清新高古的民间工艺,这些具有珍贵的保护研究价值的民族特色,同样也吸引着世界各地的目光。

近年来,凤凰县实施“保护古城、改造旧城、建设新城、修复长城、打造名城”战略,累计投入资金近4亿元,使古城保护 1

与城市建设取得了显著成效,凤凰古城快步走出大山名扬四海,“天下凤凰”品牌声誉鹊起。凤凰一度被评为中国旅游“十大最好去处”和“中国旅游强县”,被NHK电台推介为“世界名镇”等。

二、文化保护与旅游开发的主要经验

1. 政府重视,全民参与。凤凰县里专门成立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管理委员会(与城市规划委员会同一套机构)等古城保护整治机构,保护整治和管理工作由县里主要领导亲自抓。同时,全民动员保护管理古城,增强人们保护古城的主动性、自觉性。

2. 科学规划,细化方案。高起点、高标准制定了《凤凰县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出台了一系列政策,使古城的保护、建设与管理工作步入规范化、法制化管理轨道。同时,根据古城实际,细化合理的实施方案。

3. 严格审批,严格管理。为保护古城风貌,明确规定,凡古城历史街区不准随意开设店面,不准随意改建加层,不准随意占道经营,规范街区店面招牌,禁止机动车在石板街通行,古城内原则上不再增加新的建设项目。全面摸清古城房屋建筑分布情况,建立图像等数据库;对典型特色民居进行了挂牌保护,由政府筹资保护维修。明确审批权限,完善规划审批手续。对核心区内新建、扩建项目,要经过规划、建设、初审,凤凰县政府同意后,报州规划部门会审;重大项目,要报省建设厅审查批准,并报建设部备案。涉及文物保护单位的,严格按有关法律审批。

4. 重抓修复,依法整治。投巨资对110多处文物景点进行了大规模保护、维修。复建了两个城门,整修了沈从文故居、万寿宫等,新建了沱江边的万名塔等等,对沱江沿河风光带进行了整治和亮化美化。严格按照《保护规划》要求进行保护整治,县委、县政府带头搬迁,机关单位逐步搬迁,居民个人鼓励搬迁。200

3年以来,投资近4000万元对古城核心区和风貌协调区内近1000栋不协调建筑(主要是吊脚楼、沿街房屋、民居群)进行了整治。整治中强化现场质量监管,重点把好材料、色彩、体量、工艺质量关,最大限度的保持建筑的原汁原味,使古城风貌基本得到协调一致。

5. 创新模式,壮大产业。大胆创新发展模式,实行所有权、管理权与经营权分离,引进投资商和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开发旅游业。2001年,凤凰县通过市场运作的方式将八个主要景点资源的50年经营权以9.3亿元转让给黄龙洞公司,公司与凤凰县政府达成协议:每年经营收入的2%作为文物保护和维修经费。该公司头两年就投入7800多万元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和沱江河污水治理,并投入巨资整合资源、全新包装、大力宣传、打造品牌,把主要旅游景区推向市场,取得巨大成功。

三、对建设中国著名古镇休闲旅游区的几点思考

通过实地参观考察和深入交流,考察地的古镇旅游规划、古

镇保护与开发、文化与旅游融合、古镇营销等先进理念、方式方法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对我区今后在文物古迹保护及旅游开发方面提供了较好的借鉴和参考依据。为有效推进我区建设著名休闲旅游区,结合考察的启发,现提出如下几点建议。

1.挖掘文化,加大与旅游的融合力度。我区的明十三陵景区特色明显、底蕴深厚。我区可借助湘西各镇的文化特色,整合资源,突出主题,坚持把保护、弘扬历史文化与县城西区的城市景观建设有机结合起来,将明十三陵历史文化精髓融入到商业街区、公园、雕塑、广场的规划建设之中,集昌平历史传统和城市时代精神于一体,打造城市文化景观群,提升商业文化内涵。

2.科学规划,实施“重点打造、重点推进”战略。对文物古迹的保护与开发,要严格按照文物古迹休闲旅游区整体规划进行实施。在开发建设时序上,要实施重点打造,重点推进的战略。重点推进是以文化为基础,确定开发时序,分时段重点推进各阶段的保护与开发;对于项目的推进,也要按照规划,择其重点,有序推进。

3.深入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提升明十三陵文化内涵。发挥专业队伍和民间爱好者的作用,收集、挖掘、整理和保存与明十三陵相关的文字史料、实物史料、口碑史料,以及流传于民间的故事、传说、民歌、民谣等,多出成果、快出成果、出好成果,扩大明十三陵的知名度。同时,还要以是明十三陵文化、民俗文化为主题,加强对我区特色旅游商品的研制和开发。

第三篇:名师成就名校——赴湘西学习考察报告

名师成就名校

——赴湘西学习考察报告

2012年8月,为了开阔视野,增长见识,促进我校教职工的工作能力,推进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在校领导的带领下,我校组织教职工赴湘西等地进行学习考察。考察期间,我努力多听、多记、多问、多想,深深的被湘西的几所学校的悠久历史、深厚的文化底蕴,科学、人文的管理制度和方法所折服,开阔了视野、增长了不少的见识。

一、让学校成为成就老师的舞台

学校品味的提升,关键是老师素质的提升。湖南省历来注重教师专业的发展。制定的“学科教师专业学习、研究与测试”三项主要工作内容,坚持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本,加强教师终身学习体系建设,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协调发展。

1.专家引领,感知前沿教学理论。几年来,湖南省的重点学校非常重视邀请著名教学专家来校与教师进行“专业引领”和“平等对话”,由专家、教授讲解课程改革基本理论和基本理念,促进教师观念更新,感知最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

2.潜心读书,汲取最新教学信息。学校倡导教师潜心读书,定期开展沙龙式读书分享:采用计划先行、有备交流,分享中增慧的方式,交流读书体会中丰富教师学养,润资教师教育智慧。教学杂志、教育教学书籍已成为教师的案头书,教师的教学理论和实践水平也在不断汲取中提高。

3.专业测试,提高自身专业水平。结合各学科教师专业书刊学习情况,学校以学科为单位命题并进行闭卷考试。有

效夯实学科本体性知识、实践性知识,从练内功做起,切实提升教师专业素养。语文学科现场独立研读教材,测阅读写作;数学学科进行课堂实录剖析,测数学解题能力;英语学科进行案例分析,测听力和写作等,有效促进教学基本功提高。

由此让我联想到,教师的专业发展,需要学校的帮助与促进。营造学习的氛围促进老师学习;确定交流的制度促进老师读书;定期的考查促进老师研究。光有计划不行,光埋头学习也不行,光捧着和稀泥更不行。

二、让学校成为老师第二个温暖的家

在参观湖南省某重点中学时,我们看到了校园中浪漫的教职工休闲咖啡吧。它座落在室内排球场和学生阅览室、教师阅览室的一个角落里。粉色的窗帘、粉色的沙发,一走进去,温馨的气息扑面而来。在这里,可以听听轻音乐,喝喝绿茶、咖啡。当老师们在工作中遇到了不顺心的事,可以来此小坐;因学生的问题情绪激动,也可来此小憩……不大的空间营造出的情绪家园,体现的是对老师个体的尊重。间壁的教师阅览室,沙发周围摆满了各种专业的、休闲的俯首可拾的书籍,满满当当的书籍所营造出的精神家园,体现出的是对老师成才的尊重。

这让我想到,除家庭之外,老师工作的学校是老师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如何让学校成长老师们心理上的第二个家?首先得把学校也当作家一样看待,这里的家庭成员也有累了想休息的时候,也有闹情绪的时候,也有家长里短的时候……在这些时候,作为家长,必须为他的情绪找一个出口,为他留一点个人的空间,这才是真正的家。

三、让老师做学校真正意义的主人

去考察时正值学校放暑假,虽没看到一位一线的老师,但漫步在教室外的走廊上,一副副由本校老师自己创作的文明礼仪漫画向我们展示了一个个或在春风中挥笔泼墨、或在冬日暖阳中潜心创作的美术老师的群体;楼梯上,一副副由本校老师自己拍摄,记录班级活动的照片,又向我们展现了一个个班主任与学生同乐、与学生共成长的班主任老师的群体;器乐活动室,放假后学生自发来校练习乐器传出的悠扬琴声,锵锵鼓声……向我们传入的是音乐老师手把手教学生弹奏乐器的场景。可以这样说,校园的每一株花草、走廊上的每一副图片、学生奏出的每个音符无不闪烁着一个个学校老师的身影。

学校的真正主人是老师和学生,而学校的真正灵魂是老师群体。如何更大限度的调动老师的积极性,让每一位老师做自己学校的主人,湖南省的经验和作法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在接下来的观看学校工作视频资料和听负责人的介绍中,我找到了老师们主人翁精神的内在原因。学校的任何重大决策均通过职代会和全体教师会反复商讨,学校校园的文化建设,全体老师商讨出大的方案后,具体的操作由老师们自己负责。一副照片的制作和悬挂、老师阅读室和休闲室的装饰摆设、办公室的美化……老师们像装修自己的家一样营造着自己的精神家园,也正因为如此,这些装饰经过了几年,还是那么洁净如新。

这使我深刻感受到,尊重教师不能挂在嘴上,尊重教师也不能仅仅是走个过场。真实的尊重,是让他在自己可能的

空间发挥自我,让他在自己的事儿上发表自己的意见。总的来说,主人就得像个主人,而不是由人牵线的木偶。如此一来,他才会当自己的事儿来办,当自己的财产来爱护。有名师的学校才是有生命的学校,有名师的学校才是有内涵的学校,有名师的学校才是有未来的学校……名师成就名校。

此次赴湘西考察学习,我自己认为不虚此行,从学校管理、教育科研、课堂教学等方面学到了很多好方法、好做法,同时,在本职工作中发现的差距、不足,我将会及时改进,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并将在今后的工作中,充分利用考察所得在自己的本职岗位中进行尝试,希望能迈出可喜的一步。

第四篇:《人杰地灵,魅力湘西》湘西采风报告

布鲁斯大叔 二0一四年七月

人杰地灵,魅力湘西

“我要你知道,这个世界上有一个人会永远等着你。无论是在什么时候,无论你在什么地方,反正你知道总会有这样一个人。”

——《半生缘》 虽然同在湖南,但是巍巍雪峰山将我的家与湘西隔开到了两个世界里面。对湘西的向往,早就在沈从文的《边城》笔墨和《西游记》的风景当中所吸引。湘西,这个向往已久的地方,我知道它一直在等着我。

我先后游览了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凤凰古城沱江,吉首周边社塘坡乡齐心村民风和张家界市天门山。选择这条路线,不仅仅是因为顺道而行,最主要的是,它们分别代表着,魅力湘西的“水”、“人”和“山”。

人杰地灵、魅力湘西,那么我们先从湘西的水开始说起吧。

如烟沱江水,梦寐凤凰城

用“梦寐”来形容我对凤凰的向往,那是一点都不为过。

凤凰古城位于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西南部,为典型的少数民族聚居区。作为一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它建于清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2001年被授予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称号,是中国历史文化名城,国家4A级景区,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

第 1 页 共 2 页

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凤凰古城是以苗族为土著民族,少数的土家族,极少的回族和侗族。可谓十里一音,一村一族。当然,随着时代的进步,工业的发展,许多湘西民居、水畔已经淡除了我们的生活,只在脑海中留下了轻轻的幼时的记忆。而具有十平方千米规模的凤凰古城,无疑是我寻找儿时梦境的最好去处。

凤凰在我的眼里,就像一位隐者,隐于喧嚣之间。

沱江穿城而过,舒缓、平静。舟行江上,轻盈而款款。船工摇橹,激起层层波纹,悄无声息的向远方扩散,又悄无声息的消失在时光里。正如那两个山东的姑娘问我,为什么一个人来凤凰旅游,是约会还是追忆。我摇摇头纠正她们说,我是来旅行的,放空心情,去到一片美

第 2 页 共 3 页

丽的地方,让自己更加饱满的吸收美和正能量。

吊脚楼沉默地立在江边,没有人知道他究竟存在了多久,像是忽然冒出来的,又想一直存在。它们的倒影,给每一滴水以坚忍不拔;而水,与它们以柔情。它们沉默,又坚定地守护着这片净土,守护着这些如水的心。所以,我选择了在这个淡季,选择了晚上临江的一个清吧,选择了饮着自带的酒水,独自看着江外的流水和倒影,听着对面朴素的吉他音,一坐,就是一晚,一听,就是一秋。

还要说什么呢?不必说下场的石板小路,屋檐下的大红灯笼,远处青山顶的古塔;也不必说艄公独自撑一船,阿婆在河边浣衣,姑娘打一把蓝底白花的伞。单是撇上一眼,都是那么美好。站在这里,恍若隔世。“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壮丽前营风光,质朴齐心苗寨

第 3 页 共 4 页

在21号的大雨中,我挥别了凤凰,来到了“信若山,怀若谷,气若桂,品若兰”的吉首。当然,我不能在市里呆太久,放下包裹,我就前往吉首市西南部社塘坡乡的齐心村。

前营之名,始于清嘉庆二年(1797)创立的苗官之制。史志记载,清嘉庆二年创立苗官制度,乾州厅将下辖的苗区划设为中前左右四营。中营三岔坪、前营蟒车、左营瞿家寨、右营喜鹊寨。前营以高山海拔和俊石为特点,故称壮丽。虽身处蛮力的前营,经历百年的变迁,齐心村的老百姓已经褪去了“凶勇好斗、彪悍不驯”,而保留下的质朴民风和当年抗击清兵的石墙天险成为齐心村民们最大的特点。

拿凤凰和齐心村作比较。看古镇恬雅,凤凰是个好去处,而品乡土人情,2013年才被国家住建部批准为全国特色古村落、保留了大量的建筑文物,且至今民众依然着衣的民族服饰,而又离吉首市区不远的的齐心村,是个极好的去处。

闹市中的凤凰不乏身着鲜艳长裙,浑身带满了银饰的大家小姐和身着皮草,腰别盒子枪的猛汉从你身边路过,而地处山岚之中的幽静山村里面,齐心村的男女老少们的穿着自然是要朴素的多。服饰均为上衣下裤的形式,色彩也以蓝靛、青、黑色为主。

第 4 页 共 5 页

他们的服饰普遍用料为棉布。女士服装以右衽大襟装为主,圆领或小立领;连身直筒袖,袖口长度不过手腕;衣襟用五六粒本色布纽扣闭合(领口两粒或一粒,大襟处两粒,右腋下两粒);衣摆长及股,两侧缝开叉。有讲究的人家,还会在衣服开叉处或者肩部和环肩膀绣上彩色花卉图案,特别好看。裤子为直筒裤,一般不过脚踝,在裤脚上至十公分左右,用黑色布料做包边。

男子衣服从古代的右衽大襟装到守近现代服饰影响,目前均为小立领的对襟短衣,布纽七粒,直筒裤大而短,年长者及脚踝。据称,由于苗族男子大多在外从事体力劳动,服装宽松简单,无常服、礼服和盛、便装的区别。

齐心村的经历是短暂的,但是在对齐心村人的着装的调研时,我

第 5 页 共 6 页

却从中找回了儿时,从老一辈哪里传来些许古老的记忆。这样的记忆属于我和我的祖辈们的亲情交流,同样,也是属于我们国家民族文化大家庭。在这个物欲横流,商业和工业充斥的时代,这些古老的文化还没有适应下对它们的冲击,我们更加需要爱惜它们,保护它们,这样的记忆,不能消失。

“你的美,让人心醉又心痛;它,是否永恒?在这里,我找到了安定,找到了灵魂的寓所,一个温暖而芬芳的地方;曾经已不重要;远在天边,近在眼前。”——《醉后的心碎》

云里雾,雾里山

24号来到张家界的时候,已经出发一个星期了。摸摸口袋,真心没有几个钱。不过在张家界吉首大学老同学的鼓励下,我还是毅然决然的登上了天门山。

第 6 页 共 7 页

回头想想,五月的天气来张家界看山的感觉就是,除了云,就是雾,除了他俩,就只剩下韩国人了。

张家界地貌是砂岩地貌的一种独特类型,它是由石英砂岩为成景母岩,以流水侵蚀、重力崩塌、风化等作用力形成的以棱角平直的、高大石柱林为主的地貌景观。张家界因旅游建市,是中国最重要的旅游城市之一,1982年就就在这里诞生了第一个国家森林公园,是一座享誉全球的旅游景点。

而天门山作为新开辟的一个景点,画上245块钱的门票费,就能坐缆车上去,在山上随意玩上一天。已经成为国家森林公园之外的最佳选择。“天门洞开”、“天门转向”、“鬼谷显影”等志异传说丝毫没有挡住我前进的步伐。

第 7 页 共 8 页

当然,张家界还是个韩国人扎堆的地方,有人说,这是张家界对韩国的营销做得好,也有人说,韩国很多人在这边做投资。总之,想交韩国朋友,来张家界就对了。

于是,我和一位韩国朋友来了一张互拍:

希望中韩人民友谊长存。

第 8 页 共 9 页

旅行体会

坐了6个小时的绿皮火车回到长沙这座城市森林的时候,体感气温瞬间上升了5度。迎面袭来的热浪提醒了我,一个人的湘西之旅已经到此结束了。放空心情,让心灵,去旅行,去遭遇沿途的麻烦,去计划路程的点点滴滴,去感受沿途的风土人情,这些,我都做到了。多么成功的一次经历。

关于湘西少数民族文化的话题,我们不得不面临一些严峻的问题:随着工业文明和商业文化的普及,少数民族文化需要需要的不仅仅是良好的,细致的传承,也需要一些天才的出现,这个天才不仅仅十分了解他们的区域文化,也具有开拓精神,去历经万难,去发展和推广,使之能够适应社会潮流,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湘西各民族扎根于在中国几千年来的农耕时代,培养了湘西人民温顺、热心、朴实和勤劳的性格,其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激发了人们对美的探索,对生活的提炼。湘西苗族的服装与黔地的区别就在于她在上色方面更加淡雅,用料更加轻盈。将湘西苗族人民的热情和开放表露的淋漓尽致。

现实当中,我们年轻人对于传统文化的继承显然不多。但是,强帮硬塞的不是文化,文化的传播应当是一件潜移默化的事情。我们需要做的,应该是多出去走走,让传统文明来洗练我们的心灵和美感,汲取营养,力所能及的发扬光大。

第 9 页 共 10 页

老师您好,以上是我5月18日至25日的湘西之行。能写下这么多,一是因为当时去的时候是抱着欣赏少数民族服装去的,所以当时在旅馆的时候有记下一点点的日记,二是要感谢老师这门课给了我一个梳理的机会。

此次旅行,总而言之,现在的湘西已经很难找到当年沈老爷子《围城》里面的故事了,吉首13年的时候新立的几个全国特色古村落像中黄村、齐心村、小溪村,它们目前名气还不算大,依稀能看到传统湘西文明的一点影子,李老师可以去看看哦。

以上这些就是我此次湘西之旅的略微感想,如果有不到位的地方,还请老师批评指正。老师辛苦了!

布鲁斯大叔

XXXXX学院/XXXX专业

中国旅游地理/服装采风/XXXXX老师

第 10 页 共 11 页

第五篇:湘西写生报告

湘西写生心得

10月11早晨坐上大巴前往第一个写生目的地凤凰,我激动地心情难以自抑。 凤凰一直是我很向往的一个地方,很多朋友都到过,这一次自己终于没有错过。

这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位于沱江之畔,群山环抱,曾被新西兰著名作家路易·艾黎称赞为中国最美丽的小城。

我们在凤凰停留了7天,它虽然是座古城,但是现代元素清晰可见,由于开发较早,现代化与传统早已逐渐融合,我也觉得十分自在。

总觉得凤凰有一种闲适的节奏,能使我不自觉地放松下来,和朋友走在不同的小巷,不同的河道,不同的天气,心情都是一样的开心美好。

希望永远都不用离开。

凤凰在我心里一直是一个像谜一样的小城,如今身在其中,感觉是很不一样的。凤凰是喧嚣的,熙熙攘攘的各地游客,大大小小的摊贩商家,迷人的市井小吃大排档,五光十色的酒吧迪厅KTV,就连竹筏上的水鸟都搔首弄姿的翘首着来吸引游客拍照;但是凤凰的逆境也是十分迷人的:记得那是一个刻意起来的早晨,收门票的帅气验票员都还没来,我们一行

5、6个同学走在石头路上,稀疏昏暗的灯光朦朦胧胧,没有害怕,只是很冷,裹紧风衣,看着无人的空巷,感受到的FEEL是那么的不一样。大家的喘息声和脚步声混杂在沱江水声里,感觉这里就像只有我们存在。我觉得这个时候的凤凰城才是真正的她,安静的她,没有一丝装饰,就像清晨睡醒的少女,未施粉黛。凌晨的夜静谧又神秘,在河边走,身心不知不觉的融入到环境中,便忘记了一切,一种莫名的感伤。而后坐在木桥上看着东边的天空由黑变亮,心里却又变得雀跃了,脚边沸腾的河水,拿着相机记录天空变化的时间,愉悦了,因为我一直都想将向固定在一个方向,拍摄不同时间下的同一物、景、事。。。。。。

随后的几天大家一边玩,去一些风景名胜区,将自己的票打上孔,证明自己存在过。后来大家觉得不坐一下船太遗憾了,于是在一个早饭过后,便和小伙伴们搭上了小船。随着船夫撑起船桨,小船缓缓滑行,一路上看着两岸的古城,微风拂面,好似荡漾在古画中。

从沈丛文到黄永玉,从虹桥到沱江,这些点点,无不预示着这美丽的源泉。宋祖英唱过“水在云中荡漾,云在水中流淌,水绕四面青山,山间鸟语花香,天下美凤凰„„”凤凰很美,如人在画中,凤凰很土,那里出产 沈丛文,黄永玉,都带有一身湘西人的土气、匪气。凤凰令山水画家却步,是它结构复杂的吊脚楼,窄窄的街区小巷,丘陵,沱水。小桥流水人家”的诗情画意,总算实实在在地找到了。在观赏这些宝贝时 ,不禁一下子就被满街满街在写生的学生吓到了。一个个都聚精会神,让人不忍心打扰却又压抑不住好奇的八卦心,因为我们清楚的知道,不久我们也是他们中的一员,也要去勾勒我们心中的古城。

美丽的风光,和艺术的传统,使凤凰成为美术学院学生必到的写生地. 一些年轻人坐在石凳子上写生,来凤凰写生的人,是不是全国景点最多的呢?我不知道。我想,他们是想在此沾点黄永玉的灵气吧。因为我是这样想的。

我们开始用笔描绘这座古城,早上八点开始了我们的创作,凤凰的一切都是那么新鲜的,美丽得一塌糊涂,却不知从何开始。你能在城墙上、古巷中、沱江边、木楼里,常常能见到支着画夹子的我们在那里痴迷地写生作画,也许还有你看不出来的诗人...凤凰境内现存许多原汁原味的苗族土家族村寨,会让你真切地感受到这里独特的风土人情。

我们三五成群的或蹲在岸边、或坐在青石板上、或斜倚古城墙,在专心致志地写生,要不了多长时间,凤凰的风土人情就鲜活地出现在一张张画面上,那是我们心中的凤凰,无人能敌! 凤凰美味的食物是不得不提的。这里的土特产有血粑鸭、尖栗、板栗、金香柚、蜜桔、葛粉、 “米良一号”猕猴桃、扎染、野生罐罐菌、姜糖。这些美食,在街上和沱江边都能找到,那边饭店和小吃的地方很多。不过服务、味道和价格参差不齐。记得最深的是离开凤凰的前一晚,我和几个小伙伴脱离广大人民 群众,在宾馆旁的小饭店独自开火。点了血粑鸭,河虾,腊肉等等,色香味俱全,除了有些辣。

离开凤凰前往德夯古城,坐在大巴上,一路上都是山,河水清澈,最为兴奋的是快要到达目的地时见到的矮寨大桥,横跨在两座山顶上,该桥跨越矮寨大峡谷,主跨居世界第

三、亚洲第一。

德夯其实就是一个苗族聚居地,大家生活在群山环绕之中,空气极为新鲜。在这里印象最深的就是流沙瀑布,我和小伙伴们在山里的小路上走走停停拍照找蜗牛,大约一个小时,我们终于来到瀑布前,但是由于是旱季,水量很少,而且大坝把水拦下了,幸好卖炸鱼的叔叔联系到大坝工作人员,半小时后放水,乘着这个空当,我和两个朋友走上瀑布山,意外捡到了一颗兰草,现在它在我的宿舍一切安好。后来终于等到开坝放水了,这是我第一次见到瀑布,激动的心情难以自抑,瀑布落差达216米,据说居中国之冠。

德夯古城纯朴的人心,甜甜的猕猴桃,鼓舞表演都给我留下了难以抹去的记忆。在那里看的一场民族表演,完全展示了苗族的音乐、舞蹈、服饰、婚俗和日常生活场景

湘西的外出的采风教学,培养了我们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让我们从书本的图片所获得的文化传统中走出来。同时最感谢陪同我们的老师,感谢你们的关心与指导让我们每去一地都有目的地引导我们注意观察当地文化演进,民俗、民间艺术和历史文化遗存。我们了解了少数民族的生活、风俗习惯。看到了不同以往的建筑、服饰和他们的装饰品,特别是银饰,极具特色。我相信这次写生经历对我以后的无论是学习还是生活都会有无法想象的积极作用。

王文娜

2011221114210004 视觉传达

上一篇:大学新生学习规划下一篇:大学英语四级讲座

本站热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