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2024-05-19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精选十篇)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篇1

关键词:新形势,高职教育,改革,必要性,改革对策

我国高职教育虽然也有了几十年的发展, 但是仍然还是发展非常缓慢的, 长时间以来一直都存在办学理念模糊、办学条件差及人才培养模式陈旧等诸多问题。所以说, 在当前积极采取措施解决好高职教育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成为了最为首要的任务。

1 新形势高职教育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1 当前对高职教育的认识模糊, 办学定位不清, 急需要改革。

目前社会各界对高职教育的认识还非常肤浅, 没有能站到一定的高度, 这必然会造成高职教育的社会认可度持续降低, 最终影响到了高职教育的正常办学发展, 影响到了技术型应用人才的培养。另外, 当前的高职教育办学定位不清, 没有形成自身的办学理念, 还过分强调学科性, 忽视了技能培养, 没有能真正体现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1.2 学科理论体系不完善, 课程设置脱离社会需求, 急需要改革。

目前的中国高职教育还没有形成一个独立学科, 也没有得到独立研究, 大多还是处于我国四大教育体系的边缘。要么是将高职教育看成是职业教育学, 要么是将高职教育看成是高等职业教育学, 这也是致使许多高职教育办学的过程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根源。另外, 当前的高职教育课程设置方面也具有明显的滞后性, 根本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高职教育的发展。

1.3 高职教育教学模式陈旧, 师资队伍素质不高, 急需要改革。

高职院校目前仍然还是没有走出过去传统的教育模式, 教学实践中过分强调对理论知识的学习, 忽视了对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 教材内容更是陈旧, 没有能结合实践, 这根本无法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要。另外, 培养应用型的高技术人才必须要有高素质的教师队伍, 但是目前的高职教育师资队伍明显滞后, 不但数量少, 而且学历也非常不合理, 很多的教师更是缺乏实践经验, 这直接影响了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1.4 因为经费投入不足, 高职教育发展落后的现状急需要改革。

因为高职教育的教学环节本应多是以实践为主, 所以培养成本较为高。但是, 目前的高职教育多是因为经费投入不足, 导致了很多的高职院校多是以理论课为主, 很少开设实践课, 当然高职教育目标也就无法实现了。

2 新形势高职教育改革的对策研究

2.1 转变传统的高职教育理念, 重塑科学的高职教育办学理念, 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首先, 要加强高职教育的宣传, 让社会各界都能对高职教育的重要性有足够的认识, 为高职教育的发展提供思想上的支持, 为新型高素质人才发展开拓空间。其次, 高职教育发展必须要遵循“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 同时要对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有明确的定位, 只有这样才可以能有效集中利用高职院校的所有资源, 突出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最后, 要认识到高职教育不但有普通股高等教育的共性, 而且也有自己的个性, 但是同时还必须要认识到高职教育培养的人才是社会需求量最大的技术型人才, 必须要将实践教学环节放到高职教育的首位, 重点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 如此以来才可以确保高职教育的办学特色, 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更能满足用人单位的需求。

2.2 积极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高职教育教师队伍。

高职教育对人才的培养有着一定的特殊性, 这就要求高职教育教师不但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 而且还必须要有较强的专业技能。所以, 高职教育必须要积极培养和构建一支高素质的“双师”型高职教育教师队伍。为此, 高职院校一定要为教师积累实践经验提供进修机会, 还可以邀请专业技术相关的学者或者专家到学校举办讲座, 如此以来才可以为高职教育发展提供坚定的师资基础。

2.3 不断拓宽高职教育经费来源, 加大对高职教育的经费投入。

高职教育的发展壮大离不开经费的支持, 甚至可以说长期以因为来受到经费的制约, 高职教育发展已经开始出现滞后迹象。所以, 政府必须要高度重视高职教育, 要加大投入力度, 以便能满足高职教育的自身发展。另外, 高职教育业要积极开拓经费来源, 比如可以通过采用“校企”合作的办学方式来办学, 不但可以给学生提供实训的场地, 而且学校也解决了部分资金困难的问题, 实现双赢, 从而高职教育业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和市场输送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2.4 积极创新和优化高职教育课程体系, 以便能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高职教育的核心问题就是课程, 高职教育要发展就必须要对传统陈旧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首先, 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目标和定位。其次, 因为高职教育的定位不同、区域不同及服务的对象侧重点不同, 所以高职教育必须要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采用不同的课程体系。最后, 高职教育要以学生的就业为导向来定位课程, 同时要最大程度上做到为经济发展服务, 只有这样才能使得培养出来的人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

总之, 高职教育是我国职业教育发展的重点所在, 当前必须要高度重视高职教育的发展。一定要明确新形势下高职教育存在的问题及改革的必要性, 然后才能结合当前我国高职教育的特点, 采取相应改革措施来促进我国高职教育的健康持续发展, 满足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的需求。

参考文献

【1】蒋晓荣:高等职业教育发展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唐山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第1期

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篇2

关键词幼儿学前教育家庭教育情商教育

幼儿教育是人类一个永恒的话题,教育内容不完整,教育方法不当,教育主题不明确,是当前我国幼儿教育中存在的普遍的问题,加强和改进幼儿教育发展,对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和道德修养具有重大的意义。幼儿学前教育是必不可少的,必须在社会.家庭.幼儿园等多方面的互相配合教育下才能达到的特殊工程。

一、学前教育中家庭教育的必要性

家庭教育是幼儿的第一课程,每个儿童从出生到进入社会,约有百分之六十的时间是家庭度过的,家庭教育在儿童早期发展中影响极大,这是因为家庭教育对儿童的思想品质,文化素质和身体素质等方面的发展,具备着社会其他群体所不具备的优势.据专家分析,幼儿有如下方面的表现优势:①天然的早期化:②巨大的感染性:③强烈的针对:④间接的传递性.如果家庭教育的优势发挥很好,这对幼儿早期的成长发展是十分有利的.反之,就会阻碍儿童的发展和成长.由于幼儿在家里受到父母的第一教育,他们幼小,纯洁的心灵中就会形成一种良好的习性.例如:受过家庭礼貌教育的幼儿来到幼儿园后,他会向老师问好,离开幼儿园时会向老师说谢谢.在智力上,这类幼儿也明显比没受过教育的幼儿强,他们反应敏锐,动作轻快,能完成教师安排下的作业,其质量很好.老师要经常配合幼儿家庭进行教育,帮助纠正其不良的习惯.例如:特别幼儿爱吃零食,老师要结合家庭教育,使家长做到在幼儿上学前,让其能吃好早餐.此外,不要给孩子零花钱.培养其从小注重节俭的习惯。

二、幼儿进行情商教育的必要性

幼儿到 四、五岁时,脑会长至成人的2/3,其精密的演化是一生中最快的阶段,最重要的学习能力,尤其是情感学习能力,也在这个时期得到最大发展,6岁以后的情感经验对人的一生具有恒久的影响。一个儿童此时无法集中注意力,性格急燥,猜疑、易怒、悲观,具有破坏性,孤独、焦虑,有各种恐惧的幻想,对自己不满意等,以后面对人生的各种挑战将很难把握机会,发挥潜力,可以说他这时已经输在了起跑线上,所以,在幼儿阶段进行正规系统的情商教育十分必要,这是奠定人生成败的基础。

三、学前教育的方法

(一)善于掌握幼儿的心理特征

幼儿与成人是两个不同范畴的群体,两者在心理上差异是很大的,只有真正认识这些事实,才能对幼儿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达到预期目标.幼儿的心理特点有如下几个方面:①活泼好动:②好奇好问:③认识具体形象:④模仿性强:⑤无意性大:针对幼儿以上的心理特征,就不能长时间地让幼儿单纯而枯燥地进行活动.对他们提出的问题应该热情地.耐心地给予解答.在教育幼儿时,要注意将抽象的东西化为具体.生动的东西〔比如概念和道理〕.便于幼儿理解和接受.要让幼儿多模仿文明的语言和优良的行为.例如:我校幼儿园全部幼儿都出生在农村.所接受到的东西不如城里的幼儿多.农村中好多庸俗.无聊的话语容易被幼儿带入园内传诵,行成顺口溜,久而久之,就容易行成难改口语而流传下来.至于某些下流式的动作.有些幼儿也会模仿.甚至在老师面前也胆做作.因此.加强对幼儿文明语言和优良行为教育十分必要.要经常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多样的活动.这些活动应尽量考虑幼儿兴趣,要有必要地对其进行教育,才能收到良好成效。

(二)智力开发要科学进行

智力是在外界环境中锻炼的结果.专家认为,它是由先天因素和后天因素共同决定的.对于平常人来讲,后天因素的作用更具有决定性意义.心理学家认为,人类的大脑发育与成长大部分是在幼儿阶段进行的,一般可以结合如下几个方面来开放幼儿的智力.①训练幼儿的动作发展:②促进幼儿观察力的提高:③丰富幼儿的语言观念:④提高幼儿记忆力:⑤培养幼儿思维能力:⑥鼓励幼儿的创造力.专家认为,要为幼儿提供广泛的生活经验和内容.让幼儿的智力在吸收了形式多样的生活经验后得到发展.例如:在语言传授中.可结合礼貌进行.可让幼儿学习“我爱祖国,又爱人民”.“我爱爸爸,有爱妈妈”这样既学会了语言,又培养了个性和思想感情.为了提高对幼儿的直观教学,可以配合用直观的教具进行.比如:用一个三层式的书架,上面放小玩具:中间放书本:下面文具盒等.让孩子先观察,接着让孩子们说,然后由老师来规范.只有运用形式多样的教法,才能提高其兴趣,激发起其情感,以达到既教书又教人的目的.

(三)艺术启蒙要有新颖性

上面已经提到,由于幼儿个性好动.好问.好玩等.因此不能让其长时间地进行“读写”训练,要让孩子们多接受些艺术启蒙教育,比如:唱歌.跳舞.画画等.音乐是声音的艺术,他通过美妙的声音,生动形象地反映社会现实生活,表达人们的思想感情,音乐的感染力是巨大而不可比拟的.马雅可夫斯基说过:“歌手的声音唤起勇气.”宛转动听的旋律可以使人兴奋,给人带来无比的喜悦,有可以使人黯然流泪.音乐能潜移默化地陶治幼儿的性情,使他们保持良好的情绪,促进幼儿的智力发展.因此,在教学中.应多些开辟音乐欣赏课,让孩子们多接触音乐,激发他们学习音乐的兴趣.老师在教学中要结合一些简单易懂的歌曲进行.比如:教唱《小猫你别吵》.《一分钱》.《蚂蚁搬豆》.《蝴蝶花》等,培养幼儿的原因素养.此外,让孩子们看看一些简单的画册,激发他们对画画的兴趣,让五彩缤纷的画画在孩子们的脑子中留下印象.要有目的地让孩子学会画一些简单事物.如:太阳.月亮.树木等,画成后,再让他们分别涂上颜色,加深对事物的理解和认识.在教示跳舞时,先让孩子们观看幼儿们表演的各种节目,主要的朗诵.跳舞等,让他们在脑子里形成概念.上面已经提到.孩子们的模仿性很强,老师只要认真.耐心地教.孩子们肯定学得快,演得很棒.专家认为,舞蹈是一门综合艺术,它结合音乐的感受,审美的眼光,感情的表达等,对幼儿来说,这不仅可以锻炼优美的体态.培养美好的情感和高尚的情趣,还能开发智力,增长知识,使幼儿变得更加聪明.自信.活泼和健康.

(四)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

英国作家萨克雷说过,“播种行为,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性格,播种性格,收获命运。”道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性。我国思想家陶行知曾说“凡人生所需之重要习惯性格态度多半可以在六岁以前培养成功”。揭示了培养良好行为习惯应及早抓起的必要性。幼儿期是培养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关健时期,家庭教育和学前教育阶段是幼儿形成良好行为习惯的重要时期,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养成比知识的获得更重要。

1、家园结合。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形成,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同样离不开家庭的熏陶。现在的孩子,大多数都是独生子女,是家中的小太阳,对孩子的生活照顾的是无微不至,给孩子吃最好的、穿最好的,帮孩子做一切需要做的事情,最大限度的满足孩子的要求,从不在孩子面前说一声:不。结果,使孩子养成了自私自利、依赖性强的坏习惯。况且幼儿在生理、心理上都在不断发展变化,其行为习惯尚未真正形成。在幼儿园接受的行为模式,如果家长不配合,孩子回到家后,可能很快便弃之一旁。因此幼儿园的教育是离不开家庭的配合和补充的。

幼儿园和家庭之间用家园联系册、家长园地,幼儿成长手册,使家长了解科学育儿的知识,对家长提出一些具体要求,要求家长督促幼儿严格执行,积极鼓励有进步的幼儿,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我们定期举行家长开放日活动,可以让家长亲眼目睹幼儿在园的表现,了解自己孩子与其他幼儿之间的差距,同时也增加了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情,寓教育于游戏之中,让家长和幼儿在愉快的环境中,受到教育。

家庭也要创设良好的教育环境。首先,父母要努力创设和保持一种和谐愉快、互相尊重的氛围。幼儿在这样的家庭中才会感到温暖愉快,情绪稳定,得到爱心的熏陶,萌发自信心、上进心;其次,要创设优美整洁的家庭环境,使幼儿从小萌发爱美爱整洁,爱护物品,生活有规律等良好行为习惯。最后,要将教师的教育模式延伸到家庭教育中来,幼儿园要求孩子怎么做的,在家里同样如此要求孩子。这样,才能巩固良好的行为习惯。

2、榜样激励。幼儿的辨别是非的能力较差,但他们对来自成人的表扬和鼓励是非常重视的,家长应该利用幼儿的这种上进心理需求,及时肯定幼儿的良好行为表现,特别是对能够自觉遵循常规的幼儿要及时表扬和鼓励,这样就可以使幼儿对正确的行为而获得的正面强化刺激而使其固化下来,而逐渐养成行为习惯。如:为培养幼儿自我服务能力,解决有些幼儿不愿洗手的坏毛病,老师对已经养成洗手习惯的幼儿讲讲自己对洗手的看法,同时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向幼儿出示两张图片,一张图为脏的小手,一张图为干净的小手,然后组织幼儿讨论:“你喜欢那只小手?为什么?”在老师的引导下,幼儿能说出脏手上有细菌,吃到肚子里会生病的道理。在这个基础上教师进一步引导幼儿学会洗手,当幼儿洗干净手后,教师及时在班级进行表扬,从而使孩子们逐渐养成饭前便后洗手的好习惯。

3、科学引导。幼儿教育中常有这样的现象,有些教师或者家长很想教育好孩子,养成孩子的良好行为习惯,但往往事与愿违,这与教育方法不当有关。例如,有一位父母很想教育孩子孝敬老人,但由于爱子心切,吃任孩子挑,钱任孩子花,结果导致孩子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唯我独尊,自私任性的坏习惯,对老人却不够孝敬。因此,坚持科学的教育方法,对于培养良好行为习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幼儿喜欢听有趣味的故事,而充分利用故事教育的载体,对幼儿进行行为习惯的培养可以产生较好的效果。为培养幼儿爱惜粮食,我们向幼儿讲述了《大公鸡和漏嘴巴》的故事,再组织幼儿讨论故事中的不同角色,启发幼儿爱惜粮食。在故事教育之后的进餐中,扔饭菜的行为明显减少了。

我曾今听过这样一个例子,一天一位妈妈带着自己的孩子出去散步,走到半路时,孩子看到地上有一根羽毛,孩子蹲在地上把玩,妈妈看到了就制止孩子“不要玩,太脏了”,孩子被妈妈拉着走时还不停的回头张望。同样的一件事发生在另外一对母子身上,那位母亲的做法是“你怎么发现这根羽毛的啊?你的眼睛真厉害,可是它太脏了,我们把它带回去洗个澡,让它变漂亮”孩子高高兴兴地带着羽毛回家了,并把它做成了一个小玩具,不仅家长尊重了孩子还让家长和孩子有了一次亲子活动的机会。一件同样的事情却有两种不同的结果,家长朋友们你们觉得哪一种教育机制比较好呢?

4、言传身教。幼儿的思想很单纯,对这个世界的认识,基本上还是一片空白。所以对于自己第一个启蒙老师——父母的言行举止,尤为上心,父母不雅的一句话,一个动作,都可能误导到幼儿。家长首先要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表率,来影响孩子、教育孩子,平时能够很好地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就往往能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妈妈看到垃圾桶旁掉了很多餐巾纸,就对正在玩耍的女儿说:“你看,垃圾都掉在地上了,你是想让家干净还是不干净啊?”然后当着女儿的面把垃圾拣起来放进垃圾桶。此后有这种情况出现,女儿都很自觉地把垃圾扔到垃圾桶。

人们常说:孩子是父母的一面镜子,有什么样的父母,就会有什么样的孩子,父母的一言一行就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孩子,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影响就逐渐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孩子好模仿,思维具体形象,家长的良好行为习惯是孩子学习的直接范例,家长的行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孩子。如排队、让座、不随地吐痰等到细节都是如此,要求孩子做到的,父母首先做到,要求孩子不做的,父母一定首先不做。

5、强化巩固。一个人的良好行为习惯并不是一下子就形成的,需要有一个从陌生到熟练,再由熟练到自由化的过程,要完成这一过程必须反复训练,逐步强化。如有个别幼儿在玩完玩具后,没有把玩具放回玩具柜,我们就要有意识一组织幼儿进行收拾玩具的练习,并多次重复训练,使幼儿养成不用提醒玩完后就能自觉、及时地将玩具放回去的好习惯。行为巩固是指定期对幼儿的行为常规进行检查和评比,使其能够在生活常规的制约下自觉养成良好生活常规和巩固已经形成的良好行为习惯。在行为巩固教育时,还使用适当的激励手段来促进幼儿坚持良好行为。在检查中对行为习惯好的幼儿进行表扬,对较差的孩子个别帮助。检查中行为表现好的孩子在墙报上贴上星星,使其产生自豪感和荣誉感,以激励其他幼儿学习。还在值日生活动中开展了“小小检查员”的活动,每天安排1-2个幼儿担任班级的“检查员”,让他们检查和评价全班小朋友的生活常规表现,对幼儿的良好行为的养成作用很大,能够有力地促进幼儿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

浅析中学英语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中学英语;英语教育;英语改革

中学英语教育首先担负着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科学素质和身体心理素质的任务。中学新英语大纲明确规定,“外国语教学有助于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有助于学生发展智力、开阔视野和提高文化素养,有助于学生发展个性和特长。”然而中学英语教育长期受应试教育的影响,我们面临的问题是:怎样才能使中学英语教学适应素质教育的需要呢?中学英语教学改革是摆在中学英语教师和从事英语教学研究工作者面前的一个课题。尽管教师们也经常谈教改,但教改究竟为何改?改什么?怎么改?却仁智互见,众说纷纭。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体会,谈谈自己的看法,以期与大家商榷。

一、英语教学改革的必要性

首先, 英语教学改革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我国与世界的进一步接轨,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入发展。而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都使用英语语言,所以英语便成为使用最广泛的语言,因此,进一步深化英语教学改革是适应社会发展潮流的需要。

其次,英语教学改革是素质教育的需要。21世纪的中国将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继续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切实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和创新思维习惯,重视培养学生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和社会活动能力。根据素质教育的要求,英语教学必须进行改革。

二、英语教学改革的主要内容

1.明确英语教改的目标和要求

现行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中教学目标和要求比过去大纲中的目标与要求具体得多,这是一个进步。但在现行大纲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弊病,具体的讲,主要有以下一些不足:

首先,修订现行大纲时,未能注視“需求分析”(rleedS’analysis)。由于我国地区发展极不平衡,大中城市和经济发达地区的师资条件、教学设备、语言环境等各个方面与老、少、边、穷地区的差别较大,而现行大纲却忽视了这种地区差异,致使新大纲很难实现预期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此,笔者认为必须改革现行大纲中的教学目标和要求,因地制宜,因材施教,以利于大面积的提高英语教学水平。

其次,大纲教学目标和要求的描述不尽详细。现行大纲对有些目标和要求的描述比较模糊,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很难具体化。

再次,大纲中的目标和要求也不尽完善。另外,大纲对学生词汇量的要求偏低。与大纲要求的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所以应该提高学生的词汇量,使学生基本达到听、说、写、读的能力。

2.生活是教育的源泉

我们要注重教育内容生活化、教育活动游戏化。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觉得应该孩子真正学好英语,真正让英语融人生活,告别“哑巴英语” 。由于过去学习内容偏重单词、句子,忽视在生活中的运用,绝大多数学生只限于课堂上说英语,课后并不说英语,因此,许多学生在某些场合不会说或羞于说,形成心理上的语言交流障碍。学不能用,这种语言习得状态扼杀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英语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创造性地设计贴近学生实际的教学活动.用英语解决实际问题” 。因此.在教学中,我努力营造生活化的教学氛围,让学生沉浸其中,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

3.教学观念的改革

首先,巧妙的运用漫画插图,训练和提高“听”的能力。英语与汉语不同,语音、语调、词汇、句子和篇章结构有很大的差异,这就必然为中国人听英语带来很大困难。学生感觉英语说得太快,不容易听懂,是听力理解的主要问题。困难在于他们的英语首先是从书本上学来的文字符号,记住的多是句子的语法结构和词汇的拼写等形式,见到的是一个词一个词间隔地写成的句子,听到的也是教师使学生听得明白的清晰地发音或故意放慢速度的课堂英语最终导致所谓的“聋哑英语” ,即说也说不口,听也听不懂。为了培养学生英语思维习惯,摆脱母语的干扰,从一开始,就应该让英语老师注意充分挖掘和利用课文插图的潜在优势,并配合手势、表情等体态语,尽量用英语以正常的语速授课,营造英语气氛。

其次,灵活运用漫画插图,培养和提高“说”的能力。说英语就是运用英语进行口头表达,参与英语交际的活动。教育心理学理论研究表明,初中生正处在青少年时期具有强烈的自我表现欲望。因此,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英语老师应充分利用课文插图,以幻灯片投影等现代多媒体教学进行方式适时展示,通过狠抓句型操练和课文复述的途径来提高学生口头表达能力,给学生创造自我表现的机会。

总之,英语教学改革非一日之功,在英语教改过程中,必须坚持“三个有利于”的原则,即;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言知识与能力;有利于思想情感教育;有利于智力智能的培养。同时,注重英语教育的多元性,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和科学化的原则。作为一名英语教师,我们有责任为深化教学改革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群策群力,切实推进我国的素质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孙平华,2003.Conmmnicative Competence and I Dilemma in the Chinese Context.《基础英语教育研究》第2期

[2]陈琳,2001.小学开设英语课会加重学生负担吗?《光明日报》教育周-D.(2月8日)

[3]司彦军在英语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J】.辽宁师专学报:礼会科学版,2005(3):1 14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篇4

一、初中物理教学改革的必要性分析

(1) 初中物理教学内容多, 但是课时少的现状急需要改革。虽然很多初中对于物理教学的内容和课时都是严格遵守上级有关规定执行, 但是统一的规定不一定适合学校的实际情况。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 很多的初中学校存在明显的教材内容多, 授课班级人数多, 但是课时偏少的现象, 教师普遍感觉无法按时高质量地完成教学任务, 很难有效提升初中物理教学效率。

(2) 初中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不足, 影响学生的理论联系实践能力的培养, 急需要改革。众所周知, 物理实验在物理教学中是非常关键的, 通过物理实验教学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现象的理解, 提高物理实践能力。但是, 具体的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 因为受到实验教学观念落后或者实验条件不足等限制, 导致物理实验教学是滞后的。

(3) 有的初中物理教师教学观念陈旧, 并且仍然沿用了传统陈旧的教学模式, 急需要改革。首先, 很多的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中仍然深受“应试”教育的影响, 很多的教学内容都只是围绕如何提高考试分数而设计的。另外, 很多的初中物理教学课堂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 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 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4) 部分教师只重视对物理课本教材内容的学习, 忽视了物理的实际应用, 轻视了对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培养, 急需要改革。虽然教材知识是学生学习物理的主要载体, 但是不能全部以教材为中心, 使教学内容脱离生活实际, 让学生死记硬背教材所涉及的物理知识。这样不但会使得学生讨厌学习物理, 而且还会养成学生教条化学习的坏习惯。

二、初中物理教学改革路径的选择

(1) 物理教师积极更新物理教学观念, 积极转变自身角色。初中物理教师必须确立新的物理教学观和学生观, 认识到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双向互动的过程。同时, 教师要将教学的重心放到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上。

(2) 重视学生对物理知识的运用, 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趣味。一方面, 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要高度重视学生的物理知识运用教学, 对于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要鼓励学生用所学到的知识加以分析和解决。另一方面, 还必须积极引导学生理论联系实际, 在教学实践中适时将所授理论知识同现实生活紧密联系, 以引起学生强烈的探求欲望, 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3) 高度重视和强化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环节。首先, 针对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实践材料和设施不足问题, 学校要积极采取措施, 落实经费, 逐步完善实验设施的配置, 以不断提高实验课的开课率。其次, 教师要充分利用可以利用的一切资源, 加强物理学科的实验教学。最后, 教师要精心设计实验方案, 并且要加强对实验结果的总结归纳, 帮助学生从实验中总结知识。

(4)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科学探究能力。教师要在物理教学备课方面下足工夫, 精心设计课堂教学, 根据教学内容选择适合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不但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物理的积极性, 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

参考文献

[1]杨春辉.浅议初中物理课堂教学改革[J].吉林教育, 2012 (7) .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篇5

我国高等院校法学教育目标改革的必要性

改革法学教育,培养创新型法律人才,是社会生活与法治现代化的`时代要求.面对依法治国、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的挑战,我国法学教育目标全面改革已势在必行.

作 者:曾贝 作者单位: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河南,郑州,450004刊 名: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英文刊名:CHINA BUSINESS(JINGJI LILUN YANJIU)年,卷(期):“”(7)分类号:G64关键词:高等院校 法学教育目标 改革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篇6

关键词:体育基础教育;生命教育;策略

我国中、小学生的安全问题日益严重,从2000年全国中小学的学生非正常死亡人数14400人,到2003年15100余名中小学生死于安全事故,我国中小学生因溺水、交通事故、建筑物倒塌、食物中毒、治安事故等死亡的,平均每天有50多人,触目惊心的数字敲响了生命、安全教育警钟。“珍惜生命”这个严肃而现实的问题就摆在我们面前。

一、生命教育的概念

有关生命教育概念的理解,不同的学者有不同的看法和见解,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削川认为:所谓生命教育就是对自由生命和幸福生活的追求。青少年生命观、价值观还不稳定,在这个时候对他们进行生命教育,有利于青少年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生命观。蔡巍然认为,生命教育是对青少年生命知识传授的过程,同时也是青少年正确认识自己和改变自己的过程,这对培养青少年人格全面发展有重要作用。

二、体育基础教育中进行生命教育的策略

1.生命化地组织体育教学内容

体育教育是针对人的、针对生命的,因而,其教学内容也应从完善、提升人为根本,借以某些异化的目的而设定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只会迷失学生生命发展的方向。我们应该更多地从学生生命的角度来组织和选择相应的体育教学内容,将价值主体由原有的功利性目的向学生自身进行转化,彻底贯彻“学生的主体地位”。因此,我們可以尝试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考虑:首先,体验快乐的体育学习是成就生命化体育教学内容的前提,因而要让学生在体验中学习。其次,要让体育教学内容与生命教育紧密联系。

2.生命化地选择体育教学方法

方法是调节和引导教学的重要手段,体育教学方法是否能够合理运用,直接关联着体育教学的成功与否。体育教学方法的使用是取决于体育教学目的的,考虑当前体育教学是面对天真无邪的青少年,是具有生命活力的青少年,是年轻的生命。所以,体育教学方法的选择也要以生命为核心,基于生命,发展生命,促进生命。

当前,面向生命的教育是教育的本质理论,源自于教育的根源,体育教师有必要对生命教育理念进行充分的学习和研究,积极有效地在体育教学中实施,从而达成对学生生命的完整教育,积极培养其独特个性,放飞其应有的自由。

参考文献:

刘济良.关于生命教育的思考[J].教育研究,2004(05).

浅析创业教育在职教改革中的必要性 篇7

关键词:创业教育,职业教育,职教改革

一、背景

当前高等职业学校的毕业生去向问题依然是人们所关注的热点话题, 通过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分析, 不难发现长期以来学校培养的大多是传统的就业型人才, 他们缺乏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 难以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社会环境中更好地开拓事业, 这恰与职业学校的教育目标相背离。创业教育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 是与知识经济和经济全球化时代大趋势相适应的一种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要求。作为职业教育工作者, 既要积极响应新课改, 将职教改革落实到行动中去, 还必须加强对教育对象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的培养, 以满足和适应现阶段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的要求, 并努力在这一进程中促进自身的变革与发展。

二、从职校毕业生就业情况看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1、调查结果

我国毕业生面临就业的巨大挑战。历年未就业的毕业生数量很大。对于职业教育毕业生而言, 自营职业是大多数青年人获得经济独立的最大机会所在。

通过对全市多家职校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调查分析, 我们不难发现有如下几个特征:

(1) 就业率虽不低, 但就业质量不好

调查中发现有些专业出现专业不对口现象, 毕业学生被成批地送到制造工厂从事最低级的、毫无技术含量的流水线工作。工作强度大、待遇低等原因造成很多家长对职业学校失去信心。

(2) 短期内跳槽现象比较普遍

有很多学生在毕业时经常要多次选择才能就业, 一次就业成功率较低。

(3) 虽掌握某一领域较高水平技能、但只能做一些普通操作工作

因个人综合素质不高, 文化修养不够, 特别是缺少一些主动意识, 使得很多毕业生只能长期从事普通操作工工作, 很难进入管理层次。

(4) 缺少开拓意识

职校毕业生的依赖心理普遍较强, 独立择业的能力不够。

2、结论分析—创业教育的必要性

经分析, 以上这些特征和现行的传统职业教育模式有着必然的联系。长期以来, 我国的职业教育由于在教育理念、办学模式以及教育内容和方法诸方面存在严重的缺陷和弊端, 致使这种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现实需求之间总是存在着较大的差距与隔阂, 社会对于教育的需求往往不能在教育实践中得以及时的反应。

为了更好地向社会输送高质量技能型人才, 职业学校必须大力加强教育改革, 一改往日的传统教育, 将创业教育作为新的教育手段, 着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社会适应能力。创业是实践性的人类活动, 学生的创业情感、素质、能力不会在理论熏陶中完全实现。只有当他们有机会亲自参加创业实践并获得亲身体验后, 学生的创业情感、创业素质、创业能力才有可能发展和升华。

三、创业教育的可行性

1、生源特点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

和其他所有职校一样, 我校的生源大都是一些中考落榜生, 他们多是文化基础课较差, 又没有好的学习习惯和学习方法的群体。但是经过分析, 我们发现, 这些问题学生的身上多数都有一种优秀的品质----勇敢、果断。这种品质若不合理地加以引导, 往往会成为他们走向毁灭的根源。然而, 如果我们充分发掘这种品质的潜力、合理引导, 也往往能使它成为学生们走向成功的动力。

2、“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利于创业教育的开展

职校的教学基本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这便要求职教工作者要在学生的教育教学过程中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模式, 将理论更好的运用于实践, 为学生将来步入岗位作好充分的前期准备。在“理实一体化”的大环境下, 学校及老师会挖掘一切可利用资源为学生创造一切可供实践的条件。对创业教育而言, 也是一项绝对优势。

四、个案分析—扬州商务高等职业学校学生创业教育

1、创业教育体系

(1) 建立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课程体系

既然是教育, 就要注意加强教育特点与规律的研究, 调整培养、教育目标, 改革教育教学的形式与方法, 切实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增强教育的实效性, 创业教育亦然。在各种形式的职业教育过程中, 要有计划地增设一些创业性的课程。其形式之多元化有如:开设创业理论课程、开设企业名家讲座、开设创业指导课程等理论性课程。首先构架一套以知识体系为基础的创业理论网络。落实“理实一体化”中的“理”。再者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 实施创业教育决不能仅仅停留在教材和课堂上, 必须进行具体的有针对性的创业能力、方法与技巧的培养与训练, 如开辟学生创业园等。真正做到“理实一体化”中的“实”。

(2) 建立结构鲜明的创业教育管理体系

为了能更好的体现对学生创业的指导性, 分工明确、责任到人, 学校专门成立创业指导小组, 并形成以校领导为中心的“三位一体”的管理体系, 即“教务处—学生处—招就办”。

教务处:开设创业理论课程及各类讲座

学生处:培养学生素质并提高其创业技能, 提供可利用场地及其它各种资源

招就办:对学生就业进行指导

2、创业教育过程

整个创业教育过程贯穿于课堂-讲座-实践。学校根据自身特点, 充分利用各种资源进行创业教育。

课堂:开设相关创业指导课程, 如《就业指导》、《创业意识学》、《创业技能学》等, 形式为选修课。

讲座:除邀请企业家前来讲座之外, 各系均有一名创业指导老师轮流开设创业讲座, 丰富学生的理论知识

实践:开辟了学生创业园, 鼓励学生自主创业。此外还开展了创业模拟系列活动, 如“营销对策”、“商务谈判”等, 让学生在实践中真正掌握并能够运用所学理论知识

3、创业教育评价体系

创业教育所进行的学员素质和能力的教育通常要结合一些具体的案例进行, 因而它不仅有着明确的教育培养目标和规格, 而且具有可供操作的教学程序和检查、评价尺度和方法。这种有着明确的教育目标和具体的检查评价尺度的教育活动更容易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同时也对教育教学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种评价体系不仅是对业绩的考核, 而且是对学生能力的考核。学生通过接受创业教育, 培养自己的创业意识, 就能萌发出强烈的创业需求。培养创业意识, 集中到一点就是培养自信。自信是创业者的精神支柱, 创业者的意识源于自信, 因此, 我们的评价体系必须以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为首要前提。

五、总结

胡锦涛总书记十七大报告中指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 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完善支持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政策, 加强就业观念教育, 使更多劳动者成为创业者。

创业教育对职业教育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作为教育工作者, 我们必须注重学习现代教育理论, 转换思想观念, 努力培养自身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同时, 职业学校要从自身的实际出发, 加强对创业教育特征与规律的探索, 寻求与创业教育相适应的教育方式与方法;注重实践性教学环节, 加强现代教育技术装备和必要的试验设备设施以及见习、实习基地的建设。

参考文献

[1]杨芳:《基于制度创新的学生社团创新创业教育与实践》, 《中国高教研究》, 2005年第9期。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篇8

一、依法治国条件下法学教育目标改革的必要性

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中要求, 法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系统掌握法学知识, 熟悉我国法律和党的相关政策, 能在国家机关和企事业单位及社会团体, 特别是能在立法机关、行政机关、检察机关、审判机关、仲裁机构和法律服务机构从事法律专业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同时还规定, 培养的要求是“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础理论和基础知识, 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 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

教育部的上述要求, 虽然反映了法学教育的自身规律和特点, 但与依法治国方略还有距离。现代社会处处离不开法律, 法律人才不仅要在教育部要求的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团体中从事法律业务工作, 而且要在更广泛的领域中为公民、机关、团体提供法律方面的服务。而且法律人才所从事的工作也不能仅限于法律专业工作, 他们还要从事决策、管理服务等工作。再有, 仅掌握法学知识, 而不懂管理知识的人才是难以适应现代化社会对全才、通才的要求。而且教育部的要求中并未提及对法律人才的高尚人格和良好职业道德的要求, 实在是遗憾。

依法治国是以维护社会秩序、追求社会正义、实现人民当家作主为目的, 因此, 要提高法科学生的道德素养和公共责任心, 使他们在受教育阶段就牢固树立权利和义务观念、民主和法治观念、公正和效率观念、理性与宽容精神, 并在今后执法、司法和其他法律工作中践行这些观念和精神。这就是说在推进和实施依法治国方略的进程中, 我们需要进一步正确认识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

我们培养的法科学生, 不少是未来的法官和政府官员, 他们必须具有较高的综合素质, 必须对法律有全面的把握, 要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原则, 要坚持法律的政治职能和社会职能的统一, 要有坚定的政治方向和依法公正裁决的法律意识。在一个法治国家里, 高层次的法学教育通过系统的课程安排, 通过对法律知识传统的深入领悟, 通过对各部门法的各种概念的精确理解, 通过对司法程序的技术与理念的严格掌握, 不仅让学生能够处理法律上的纠纷与案件, 更重要的是, 他们可以参与到更广泛的政治和社会事务的管理之中, 从而将法治的逻辑应用到社会的每一个环节, 最终形成良好的法治秩序和社会秩序。高度重视法律职业道德教育, 在法律职业的各个阶段, 尤其是基础教育阶段进行法律职业道德教育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二、经济全球化条件下法学教育目标改革的必要性

经济全球化就是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为动力, 以跨国公司的全球运作为载体而进行的全球范围内的经济调整。经济全球化并不单纯是经济的, 它必然以国家的政策和法律为指导, 经济全球化推动了法律全球化。主要表现在:第一, 商业交往频繁地跨越国界, 全球性的贸易产生了对一种共同法律规则的需要。第二, 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全球范围的法律改革。第三, 在法律全球化过程中, 不同的法律制度之间相互渗透、相互吸收、共性正在增加。

经济全球化以国家法律的开放性、国际惯例与国际法律的普遍适应性为内容, 对法学人才的培养目标在广度和深度两方面提出了新的要求与挑战, 越来越多的学生必须有国际法律知识与经验才能适应经济全球化的现实。如果只掌握国内法律知识体系而对国际社会的法律规则和国际惯例不甚了解甚至一无所知, 就无法在就业市场上获得成功, 更谈不上跻身于社会全球化浪潮的前列。尤为重要的是, 对国际法律的实践能力即运用法律知识来分析、处理复杂多变的具体涉外关系的综合能力, 应成为法学人才的一项重要素质指标。

因此, 法学教育必须树立国际意识和全球意识, 以具有国际性和国际竞争能力的法学教育来应对经济和法律的全球化。必须清楚地认识到, WTO准则是综合性很强的法律, 它涉及到国际法的几乎所有方面, 也涉及到国内法的方方面面, 它不仅涉及实体问题, 也涉及程序问题。作为WTO成员国之一的中国, 必须了解、熟悉而且要按照其中的机制来参与活动, 这就需要一大批既懂经济、又懂法律及外语的高级复合人才, 这也是对法学教育提出的一个更新、更高的要求。

三、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法学教育目标改革的必要性

可持续发展是国际社会广泛认同的一种新的社会发展观, 它不是仅指经济发展、社会发展或生态平衡, 而是指以人为中心的自然—经济—社会三位一体复合系统的可持续发展, 即“既满足当代人的需求, 又不损害子孙后代满足其需求能力的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核心问题是资源的永续利用, 要解决好资源在当代人与后代人之间的合理配置, 既要保证当代人的合理需求, 又要为后代人留下较好的生存和发展条件。可持续发展要以改善和提高生活质量为目的, 与社会进步相适应, 可持续发展的内涵应包括改善人类生活质量, 提高人类健康水平, 并创造一个保障人们享有平等、自由、教育、人权和免受暴力的社会环境。

可持续发展对法学人才素质的内涵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法学人才素质的内涵在可持续发展条件下, 首先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人对自然与社会的义务观和公平正义的法律价值观。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 才能充分认识到人口膨胀、破坏环境、过渡开采资源给人类带来的影响, 从而采取法律的手段有效地抵制其恶化, 认识到自己对自然、社会和子孙后代所应承担的责任。可持续发展对法学人才的知识结构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传统的法学教育对环境法学、资源法学等可持续法学及其教育不够重视, 难以适应可持续发展法制建设的需要。因此, 要培养开放的观念, 打破专业的限制, 使法科学生具有人类和社会生活的广泛知识, 强烈的人文关怀精神, 掌握有关可持续发展的新理论和新技术, 以适应可持续发展对法学教育的要求。

可持续发展使传统的权利义务和公平正义观也受到强烈的冲击, 它要求在树立起人对自然、人对社会在享有权利的同时, 必须履行相应的对等义务的新观念, 并以公平性原则来主导人们的价值取向。它包括:一是同代人的公平。可持续发展要满足全体人民的基本需求和给全体人民机会以满足他们需求较好生活的愿望, 要给世界以公平的分配和公平的发展权, 要把消除贫困作为可持续发展特别优先的问题来考虑。二是不同代人的公平。当代人不能为自己的发展而损害人类后代满足需求的条件—自然资源与环境, 要给后代以公平利用自然资源的权利。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资源。目前是占全球人口26%的发达国家, 消耗能源、钢铁和纸张等占全球的80%, 致使发展中国家公平合理地利用地球资源发展本国经济的机会受到了限制。因此, 能否建立对可持续发展的忧患意识、权利义务新观念和社会责任感, 是可持续发展对法学教育的培养目标即人才素质提出的严峻挑战。

四、知识经济条件下法学教育目标改革的必要性

知识经济是建立在以知识和信息生产、分配和使用之上的经济, 知识和信息成为知识经济时代最重要的战略性资源。知识经济的到来彻底改变了我们的思维, 改变了原有的社会与经济秩序。因此谁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知识、观念的自我更新, 尽快地掌握处理各种信息的新工具, 并将知识与能力进行整合, 谁将获得成功。

知识经济时代, 科学知识飞速发展, 传统法学人才的知识结构必然受到知识经济的冲击, 陈旧老化的法学知识与理论, 更会落后于时代。同时法学人才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以外, 还应掌握其他相关学科领域的知识, 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 社会各行各业的知识、技术日益交叉, 相互渗透, 随之出现的法律问题也必然复杂化、综合化, 这就要求有一大批与之相适应的复合型法律人才。即不仅具有掌握和应用专业法律知识的能力, 而且必须具备了解和掌握其他相关知识, 及时吸收新知识的灵活反应能力和不断掌握新的获取知识的方法的能力以及创造性地、多思路地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还要加强外语和计算机技能的培养, 加强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环境学、生物学等跨学科的知识和理论教育, 把法科学生培养成为具有良好人文素质、知识结构合理的专家型、复合型人才。

我国的法学教育在很大程度上、很长一段时期里, 比较重视正规化的理论教育和法律知识的系统教授, 其中对法律进行详尽的解释成为法学教育的一大特色。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法律专业的学生能够掌握较为系统的法律基础知识和理论思维能力, 但一个重大的缺陷是缺乏实际运用法律以解决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如在国际私法中, 用近一半的时间着重论述不同的理论体系, 而不教学生掌握实际处理法律冲突的实际规范和技术;在经济法课程中着重论述纵向、横向的经济关系, 而不教学生学习起草合同和公司章程等。知识经济时代要求法律人才要具备广博的知识, 要从过去偏重法律知识传授转向着重现代法律观念、法律精神、法律思维方法、法律解释、法律推理、法律论证等法律技术的训练。可见, 具备广博的知识和创新能力无疑应成为知识经济条件下法学教育的一个培养目标。

摘要:改革法学教育, 培养创新型法律人才, 是社会生活与法治现代化的时代要求。面对依法治国、经济全球化、可持续发展、知识经济的挑战, 我国法学教育目标全面改革已势在必行。

浅谈艺术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篇9

一、我国艺术教育的现状

我国学校教育体制把美育写入教育方针, 并相继制定和颁布了《全国学校艺术教育总体规划 (1989-2000年) 》《全国学校艺术教育发展规划 (2001-2010年) 》, 充分体现了党和国家对于艺术教育的高度重视。但是, 在今天仍有相当多的人对艺术教育的本质和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 一些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以及学校对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法规等不能很好地贯彻落实, 长期的积劳成疾, 导致了我国的艺术教育在当代呈现出三大特征:

1、人们思想认识上表现出模糊性

艺术教育发展到今日, 仍有绝大多数的教育工作者、家长对艺术教育重视不够, 认识片面、模糊, 不能够正确认识艺术教育对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积极作用, 坚持应试教育的落后思想, 认为素质教育和艺术教育毫无意义可忽略不计, 只要学生文化课成绩好就足够了, 因此, 不论是学校还是学生家长都消极对待, 简单应付, 即使是开展了一些诸如兴趣小组、艺术展演的活动也只是名义上的行为, 不能够真正给予艺术教育地位和重视, 形式主义极为严重。这种思想上的不良倾向是当前至今后影响我国艺术教育真正全面发展的最为消极的危害。

2、教育目标不明确, 极具功利性色彩

中小学阶段的艺术教育是艺术教育偏重功利性的萌芽时期。我们透过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便能看出:很多家长在孩子小时候非常注重对孩子艺术方面的培养, 送孩子去学习乐器、舞蹈、绘画等, 不少孩子小小年纪便多才多艺, 甚至参加各类比赛拼命获奖拿证书。而这些孩子一旦进入中学时期, 这样的艺术培养很容易沦为两个局面:文化课好的孩子开始抓“语数外”而弱化艺术;相反, 文化课相对较差的孩子则一味反复操练艺术技巧, 学习的目的成了参加艺术类高考。这种艺术教育目的下的弊端只要对这些学生稍微观察便很容易看得出:一个报考音乐专业的高中学生, 唱歌技巧精湛, 然而当被问到音乐的一些基本常识性问题时, 便一问三不知, 这种带有功利色彩的艺术教育对孩子本身的发展百害而无一益。还有一些艺术类的高等院校, 经常聘请知名的艺术家指导排练, 这本应该是一件为学生谋福利的好事, 但学校的目的却是为了让参加排练的学生代表该校参加各种各样的艺术类比赛, 提高院校自身的知名度从而招到更多学生, 艺术就这样被悄无声息地当作了功力的牺牲品。

3、高等艺术院校门槛相对较低, 艺术类学生综合素质较差。

艺术教育设置门槛, 既不科学也不人性, 违背了教育公平、平等的根本原则, 但是, 面对逐年成倍递增的艺考生数量, 高等艺术院校却不得不设置门槛, 并且相对于其他学科而言, 艺术类院校对于文化课的要求相对较低。这不是教育的问题, 而是整个制度安排的问题。于是就造成了另外一种可怕的现象:在每年的艺术报考大军里, 对美术、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门类真正感兴趣的学生其实寥寥无几, 大部分考生都是对于艺术既不爱好也无特长, 仅仅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 而临阵改行, 希望在突击训练中学会一些应付考试的技巧和方法, 得到一张大学门票。艺术本是以深厚的文化底蕴为基础的, 很难想象这些带着功利性目标的学生能在艺术的道路上走多远, 而不重视文化素质, 只培养工匠的艺术教育, 最终残害的将是艺术本身。

4、艺术教育师资力量匮乏, 艺术教育基础薄弱。

我国各大艺术类院校和开办艺术学科的综合性院校是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源泉, 肩负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艺术人才的重任。然而, 由于教育体制上的种种不完善, 形成了在高校内学生对于自身专业的一些片面理解, 尤其是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主体, 即师范类的艺术专业学生, 在大学期间一度追求艺术技巧上的超越而忽视师范类本身的师范性, 忽略了对自身综合艺术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这样的学习方式一旦走出大学校门后便呈现出它的缺陷:艺术院校师范类专业毕业后原本应该加入到中小学教师的行列, 但是由于自身在专业方面综合素质的欠缺, 大多数毕业生无法胜任教书育人的工作, 不得已只能脱离本专业从事其他工作, 因此造成了艺术类人才外流, 能够胜任并且从事艺术教育工作的寥寥无几, 导致艺术教育师资力量的严重匮乏。

二、艺术教育的发展对策

1、端正艺术教育思想, 加强艺术教育管理, 完善艺术教育机制。

纠正艺术教育在大众思想认识上的模糊性和片面性, 使人们转变观念, 提高认识。学校应以各种形式开展端正教育思想的实践活动, 共同深入探讨艺术教育在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中起到的积极作用, 深刻理解艺术教育与德育、智育、体育等各方面的内在联系, 要使教育工作者及社会各界都认识到以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为目的的素质教育离不开艺术教育, 艺术教育对于开发学生身心潜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缺乏相应的管理机制、管理力度不够是使艺术教育工作沦为口号的一个重要原因。发展艺术教育必须走依法治教的道路, 建立健全艺术教育规章制度是艺术教育有效实施的坚实基础, 是艺术教育有法可依的保障。学校艺术教育工作应纳入地方政府对教育行政部门及学校的督导评估范围, 完善艺术教育督导评估机制, 制订艺术教育强制性标准, 加强对各地方各学校艺术教育具体实施情况的监督, 对艺术教育实施过程中不达标的学校、单位或部门取消评优资格, 失职的甚至要追究领导责任, 这样对于学校艺术教育的整体发展和形成良好的艺术教育发展环境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2、端正艺术教育目的, 严把艺考招生关卡。

要脱下艺术教育功力的外衣首先要端正艺术教育的目的, 引导学生家长认识到对孩子进行艺术特长培养并不应该带有什么目的性, 而是依据孩子自身的喜好增加对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的兴趣, 培养孩子在艺术方面的感受与感知能力, 提高孩子自身的综合素质, 形成良好的性格和品格, 使孩子能够得到德智体美全面发展。

其次要调整艺术类考试的招生政策, 规范招生办法。每年报考艺术类专业的学生趋之若鹜, 有些艺术类院校就借此机会将招生过程产业化, 从中谋取利益, 招生是高等艺术教育体制的重要环节, 是聚集艺术类人才的基本途径, 应加大对艺术类招生的经费投入, 而不是从中牟利;其次, 艺术类考生普遍文化课较差, 大多抱着钻艺考文化课要求偏低的空子, 要提高学生的综合质量, 应加大文化课在艺术类招生考试中所占的比重。

3、规范对艺术教育课程的管理,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高校应注重对艺术教育课程的质量监控, 对学生的管理和教育, 要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专业、不同水平区别对待。督促学生认真学习, 注重教学过程, 重视教学实践, 定期开展艺术实现和教学实践活动, 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把学生塑造成为能顺应社会发展的高素质人才, 从而提高艺术教育水平, 促进艺术教育发展。

4、加强艺术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夯实艺术教育基础。

艺术教育师资匮乏是教育改革必须面对的问题, 也是最尖锐的问题。要摆脱师资紧缺的局面首先要完善教育制度, 从为社会培养艺术人才的各大高校入手, 提高艺术类高等院校的教育质量, 高校教育质量的提高意味着艺术教育师资队伍的壮大。其次, 国家要加大对在职艺术师资的培养工作, 加强教师综合素质培养,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 同事要配备合格的教师队伍, 这是学校开设艺术教育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根据艺术教学的特点, 高校应适当放宽艺术课师资的配备比例, 加强艺术教师的进修和培训, 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和思想觉悟, 使之能够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综上所述, 我国的艺术教育改革之路仍面临着许多困难。在刚刚召开的中共十八大上, 胡锦涛主席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 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当今世界, 文化与经济和政治相互交融, 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越来越突出, 文化的力量, 深深熔铸在民族的生命力、创造力和凝聚力之中。”跨入新的世纪, 世界经济的全球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正日益促使民族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不断提高, 传统的艺术教育教学模式正面临着新的挑战, 同时也为艺术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 教育观念、体制、模式的变革和创新任重而道远。

摘要:近年来, “创新”成为一个热点词汇, 我国正朝着2020年跨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而努力, 艺术教育体制改革制度创新成为教育部门重要的话题。艺术教育是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随着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旺盛, 原有的艺术教育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因此, 如何进行艺术教育体制改革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研究的热点课题。笔者分别对当前我国基础性艺术教育和高等艺术教育的现状进行分析, 论述了艺术教育体制改革创新的必要性, 以及对艺术教育的改革创新提出一己拙见。

关键词:艺术教育,现状,体制改革,制度创新

参考文献

[1]张燕.艺术教育在强化素质教育中的作用和特点[J].高等教育研究, 1999 (5) .

[2]周星, 华进, 甄威.北京师范大学艺术教育改革设想[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 2000 (4) .

[3]张小鹭.当代艺术教育理念的新拓展[J].焦作大学学报, 2004 (3) .

[4]于志新.当前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 2005 (1) .

教育改革的必要性 篇10

一、法制教育缺失而造成的不良后果和影响

初中阶段的学生各种能力都不强, 还不能有效地保护自己, 处于社会上的弱势群体。如果法制教育缺失, 会使得初中生的人身安全和合法权益得不到正常的维护, 从而使其在无意中就可能犯下错误。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进步, 各种传媒工具都得到了良好的发展, 初中生接受信息的渠道也在不断增加, 因而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 拉帮结派时有发生甚至出现了初中生进行集体斗殴的事件, 在斗殴中会出现不必要的人身伤害和伤亡。还有一些不法分子将魔爪伸向了不明事理的初中生, 由于初中生的法制意识欠缺, 不知道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 从而使得犯罪分子有机可乘, 致使受害的群体在不断扩大。这些现象的发生, 都是因为初中生法制意识淡薄, 不懂得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缘故。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 从初中阶段就开始进行法制理念的灌输和植入, 积极在学校中宣传法制教育, 让初中生能更好地接受法律知识, 从而加强对自身的约束, 防止违法犯罪行为的发生, 也为以后学生法制观念的形成打好基础。要让学生明白, 自身权益受到损害就要积极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身。初中生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的关键时期, 是各种观念正在成型的关键阶段, 也是进行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的关键时期。

二、在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融入法制教育的必要性措施

1.要有丰富的法制教育知识。教师应将专门进行法制教育知识宣传的小组建立起来, 让小组成员积极搜集与初中生生活相关的一些法律知识。同时, 收集一些具体的案例分析, 让小组成员对知识点进行由简单到复杂的编辑, 并要保证知识点的编辑是按照由点到面的顺序进行。尽可能地给这些法律知识以丰富的形象和具体的内涵, 从而使得初中生能够理解和吸收, 让他们学会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进行运用。

2.教师要将法制教育教学执行到底。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要加大对法制教育的重视度, 要严格执行相应的教学任务安排, 将对法制教育的监管执行力度尽力加大, 同时将学生的实际情况与法制教育课程安排情况进行结合, 对于一些一线教师要加强考核力度。学生对法律知识的掌握情况, 可以通过考试的方式进行了解。法制教育的观念, 学校的各个部门和相关人员都必须予以高度重视, 只有全员重视、全面进行, 才能切实将初中生的相关法制教育工作做好。

3.对于一些传媒手段要有效利用, 同时对法制教育的宣传工作要加强。法制教育知识的宣传工作除了要在思想品德课程中进行有效融入, 同时还要将传媒手段进行积极的利用, 法律法制知识的宣传工作要积极进行加强和扩大。教师在进行板报策划时, 可以设立专门的法制教育板块, 同时积极利用电视、网络和报纸等媒体进行法律知识的宣传。案例分析必须要明确, 同时要保证其条理清晰, 并且确保层次感。分析一些犯罪案例时, 要做到严肃认真, 态度不能避讳, 同时将犯罪事件的影响和结果进行清晰的分析, 判断和结论必须有着法律的依据。

4.教师在进行举例分析时, 必须引入初中生生活中常见的事例。如在进行法制教育时可以从小事抓起, 举例分析时选取初中生生活中常遇到的和容易发现的事情。比如在引入青少年集体打架斗殴事件时, 可以对该事件进行客观分析, 将该事件给当事人、受害人和双方的家庭等造成的严重伤害告知学生, 让学生能引以为戒, 自己进行思考, 从而在生活中严格约束自己的行为。

5.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法制教育和思想品德教育相融合, 从而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初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和价值观树立的重要时期,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将政治教育和法制教育系统全面地展开, 从而保证思想品德教育和法制教育能够有机融合, 这样不仅能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意识, 更能极好地提高学生的法制意识, 为初中生日后的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奠定良好的基础, 同时也为学生成为社会的合格公民奠定基础。

三、结语

法制教育应从初中就开始进行, 从初中思想品德教育中开始。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加强执行和重视法制教育的力度, 不断对法律知识进行推广和宣传, 从而将初中生因为法律意识欠缺而造成的后果弱化, 让越来越多的学生懂法、知法, 从而做到守法。

参考文献

[1]谢志明.法制教育融入初中思想品德教育的必要性探讨[J].新课程学习 (下) , 2015 (02) .

上一篇:中西方大学教育下一篇:自然之美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