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有效课堂的案例

2024-05-13

构建有效课堂的案例(精选十篇)

构建有效课堂的案例 篇1

一、小学英语生态课堂构建的必然性

小学英语教育是学生英语入门和打基础的阶段,对学生未来的英语学习至关重要,对于小学生这一群体的年龄特征来说,好的教学模式更能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为日后的英语学习打下坚实基础。在传统的英语教学中,教师对词汇讲解、短语、句型的提炼、语法分析等过分重视,而忽视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培养是一直存在的一个大问题。在这种英语教学状态下,小学英语课堂内容陈旧枯燥、教学方法单一、课堂氛围沉闷,学生完全没有英语学习的兴趣,自然不会有好的学习效果,给以后的英语学习带来更大的困难。

生态课堂强调以学生为主体,凡是学生感兴趣的,想了解的,想做的都可以在课堂上畅所欲言,讲求师生和生生之间的民主平等、自然和谐,注重每一位学生的需求、意识和欲望,摒弃满堂灌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同时兼顾学生个性的发展,结合现代课堂教学手段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实现教学与学生发展的统一。

二、小学英语生态课堂的构建

1.生态化教学环境的构建。教学环境,顾名思义是学生进行学习,教师进行教学活动的空间,它包括硬性的教学设施、环境和软性的学习氛围,对课堂教学活动的质量和效果有很大影响,在生态课堂的构建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因此,为保证学生轻松愉快的进行学习,小学英语教师在生态课堂的构建过程中首先要改变的就是环境,而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的构建有时是相辅相成的。首先,针对小学生这一年龄段的特点对教室进行布置和装饰,包括桌椅摆放、板报设计、窗帘颜色等细节。例如,在进行小学英语四年级江苏译林版牛津英语“Drawing in the park”教学时,教师可以在课堂上组织学生自己动手,画出自己喜爱的动物,并用英文“monkey”、“elephant”、“tiger”、“zebra”等动物的英文单词进行标注,再根据自己印象中的公园,配以花草树木、人、长椅等,并描上颜色,然后将自己的想法说给其他小朋友听,在这个过程中注意不要限制学生思维,他想象中的动物是什么样子,想配以何种颜色就按照他自己的想法来创作,在向大家展示的时候要求用英语介绍动物名字,然后将大家的画作都贴到黑板报上,这样一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学生加深对单词的记忆,并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获得快乐,想象力得到发挥,还锻炼了表达能力,自己画的画被张贴出来也会让他们感到自豪,一举数得。

2.情境化教学模式的构建。在小学英语教学中,主要目的不在于学生获得多么深入的英语知识,而在于培养他们对英语学习的兴趣,为日后的英语学习打基础。所以,在教学模式上应该侧重学生主体地位,让他们在快乐中自发、主动的探索知识,而不是被动接受灌输。生态课堂倡导课堂的自主和开放、有趣和自然和谐,这就要求教学模式能够尽量情景化,更好的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例如在小学英语课堂上可以对多媒体、投影等现代化教学设备和卡片、图画加以利用,有效的结合到教学模式情景化的构建中来,营造出一个生动立体、活泼有趣又真实的语言环境。例如,在小学英语六年级上Unit 6“Keep ourcity clean”的教学中,通过图文展示那些真实发生在学生们身边的环境污染问题,能够让他们更好的进入到情景当中。“Rubbish”、“factories”、“Smoke from cars”导致我们的城市从“beautiful and clean”变成“messy and dirty”,最终引导学生“We should keep our city clean.”。“We shouldkeep our city clean.”

3 . 生活化教学内容的构建。英语学习讲求实用性,因此教学内容应更加贴近自然、贴近生活。比如,在进行小学英语六年级上Unit 3“Holiday fun”的教学时,是生活中非常实用的知识,“National Day”---“It’s on the first ofOctober.”

小学数学课堂的有效导入案例 篇2

案例分享:《两位数加一位数(进位)》

1、教学内容:教学内容:北师大版第二册教材85—86页例

1、例2。

2、导入设计:

师:小朋友们,你们逛过商店吗?谁来说一说逛商店的一些经历和体会?(指名学生发表自己的经历和感受)

师:这个星期天,我们的好朋友淘气和妈妈一起来到商店买玩具,妈妈给淘气挑了一个标价24元的玩具,淘气自己挑了一个在6元至9元之间的玩具,可以怎样买?请你们同桌合作选一选,看有哪些不同的买法;然后,一个同学扮演售货员,几个同学扮演顾客去买东西,其余同学帮忙算一算,共花了多少钱?(学生按照要求和提示进行合作互动)案例分享:《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

1、教学内容:北师大版教版四年级下册

2、导入设计:故事情境:在数学王国里,有很多很多的数,其中有一对兄弟俩长的非常相似,(板书:257.6、25.76)你能分辨出它们的大小吗?如果这兄弟俩能相互团结,和睦相处那该多好呀。可是257.6依仗自己大,对25.76不仅不爱护,反而经常欺负它,这件事被生活在它们身边的小数点知道了。小数点决定要为25.76讨回公道,机会终于来了,这天257.6又在耍威风,那神气劲儿就别提了,就在它得意洋洋的时候,小数点悄悄地从“7”的右下角来到了“2”的右下角(教师操作橡皮泥小数点),大家再看这个数(手指2.567)还能神气吗?为什么呢?从上面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一个什么问题呢?那就是小数点位置移动能使小数的大小发生变化。那么,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呢?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个问题。

【课堂案例】在教五年级下册《体积和体积单位》这堂课时,教师以亲近的谈话交流的方式拉近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师:同学们,老师非常想和大家交个朋友,愿意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愿意。

师:是朋友就应该相互了解,相互信任。老师想了解一下大家,可以吗? 生:(非常高兴地,齐答)可以。

师:我在家里,我的女儿非常爱穿我的衣服,你们在家是不是也这样呢? 生:是的。

师:穿上你爸爸的衣服有什么感觉? 生1:很大。生2:非常宽松。

生3:很温暖、很舒服。

生4:很温馨,感觉自己长大了。„„

师:你爸爸穿你的衣服吗?(学生个个很惊讶,大多数笑)师:你们笑什么?

生1:我的衣服太小,爸爸穿不上的。生2:爸爸太胖,会把我的衣服涨破。„„

师:你的衣服,你爸爸穿不上,为什么呢?像这样日常生活中看起来非常简单的问题,实际上包含着丰富的数学知识,每个同学都应该善于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今天我们一起研究“体积和体积单位”,相信通过学习大家会理解的更清楚。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形象、直观、生动的情景抓住孩子们的心。(教师出示三个角度不同的滑梯,如下图)

师:想滑哪个?

生:第三个,因为刺激。

师:哈哈,三个滑梯有什么不同? 生:第一个矮一些,最后一个最高。师:还有不同吗? 生:角有不同。

师:对,这些角有大有小。

师:滑梯的角度到底多大才合适呢?这就需要我们量出角的大小。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几分之几》这堂课时,就可以充分利用故事来导入新课,引发学生对知识作深一度的思考。

老师先给同学们讲一 段“孙悟空分月饼”的西游记故事。唐僧师徒四人去西天取经,路上遇到一位卖月饼的老爷爷,望着那香喷喷的月饼,孙悟空和猪八戒谗得直流口水。老爷爷说:“你们要吃月饼可以,我先得考考你们”。他拿出四个月饼,说:“四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两人很快答出。然后又拿出两个月饼平均分给两人。最后他拿出一个月饼问:“一个月饼平均分给你们俩,每人得几个?”悟空和八戒回答说:“半个。”那么半个用一个数表示怎么写呢?这下便难住了悟空和八戒。这时引入新课,学生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兴趣盎然,事半功倍。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可能性》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一个疑问来促使学生们思考,做到在玩中学,学中完。

(多媒体课件出示一休的图片)

师:大家认识他吗?这是一休,一个聪明又可爱的日本小和尚。老师有许多有关他斗智斗勇的传奇故事,大家想听吗? 生:想!

师:天皇嫉妒一休的聪明与勇气,处处为难一休。有一天,天皇把一休关进了死牢。按照法律规定,死囚在临刑前还有最后一次选择生死的机会,那就是大法官拿来一个盒子,里面装着“生”和“死”两张纸条,一休摸到“生”则可以生还,摸到“死”便会被天皇处死。

师:你们认为一休摸纸团会出现什么结果呢?谁能用“可能”说一句话预测一下结果呢? 生:他有可能摸到写有“死”的纸团。生:一休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条。(师板书:可能)

师:可天皇偏偏想让一休死,于是天皇派人偷偷拿走了盒子里写有“生”的那个纸团,换成了一个写有“死”的纸团。这回,同学们想一想,结果会怎么样?谁能用“一定”或“不可能”来预测一下结果?

生:一休一定会摸到写有“死”的纸团。(师板书:一定)生:一休不可能摸到写有“生”的纸团。(师板书:不可能)

师:一休难道就真的没有救了吗?其实生活中有许多一定发生、可能发生、不可能发生的事情。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研究生活中的可能性,相信通过我们的学习,我们一定能救出聪明的一休。(师板书:可能性)

【课堂案例1】在教四年级下册《小数的产生和意义》这堂课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自然而然地认识小数并了解小数的意义。

(教师把准备的一些人民币放在讲台上,用投影仪出示一组商品的图案及价格,要求学生按商品的价格付钱)书包

15元

直尺

0.2元 钢笔

4元

铅笔

0.8元

师:同学们去文具商店买过东西吗?现在老师当营业员,你们当一回顾客。如果买一把直尺,你应该怎样付钱? 生:我付一个两角的。生:我付两个一角的。师:如果买一支铅笔呢?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三个一角的。

生:我付一个五角的,一个两角的,还有一个一角的。师:谁还有不同的付钱方式? 生:我可以付四个二角的。

生:我付的是八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生:我也可以付四个一角的,还有两个二角的。

师:投影仪左边的两个钱数大家非常熟悉,都是整数。右边两个钱数看来也不陌生,都是小数,分别读作零点二和零点八,并会用付钱的方式表示这两个小数,知道了0.2元表示2角,0.8元表示8角。接下来我们进一步认识小数。

【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有余数的除法》这堂课时,因为在前面的知识中学生们已学过整数的除法,这时教师可以运用新旧知识对比的方式让同学们更容易区分并掌握新知识。

师:(老师在黑板上画出六个梨和三只盘子。)请问同学们试试如何把六个梨平均分放在三只盘子里?(学生们很快分完,并纷纷回答)师:好的!大家完成得非常好!(又在黑板上画了一个梨)

师:现在一共有七个梨,请大家再把这七个梨平均分在三只盘子里。(学生们观察了以后,纷纷说剩下一个梨无法平均分)

师:好,现在请同学们思考,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剩下的数叫什么数?(通过观察比较,学生理解了正好分完的叫“整数除法”;不能正好分完的叫“有余数除法”。剩下不能分的数叫“余数”。)【课堂案例1】在教三年级上册《毫米、分米的认识》这堂课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小组活动进行实践操作。师:请同学们在自己的学具中找出1厘米有多长?再数一数1厘米中间平均分成几个小格? 生:10个。

师:拿出一把直尺,指出10厘米的长度。(学生纷纷比划)

师:好,再请同学们看看老师手中这个圈尺1米有多长?1米等于多少分米? 生:边比划边回答1米等于10分米。

师:好的,请同学们今天回家后拿着尺子量一量家中的那些物体长度大约是1米、1分米、1毫米?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循环小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采用直观、引人入胜的游戏使学生进入学习的状态,也使学生初步感知“循环”“无限”等概念。

师:(老师演示)这个节奏能拍出来吗?(学生一起拍掌,中断后提问)师:你们拍的节奏为什么这么整齐?

生:我们全班同学都是按照先拍一下、后拍两下这样相同的节奏拍的。

师:如果老师让你们按照这样的节奏不断重复地一直拍下去,不叫停止,想一想你们要拍多少次? 生:要拍很多很多次。生:要拍无数次。

师:像这样拍的次数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

生:是无限的。

师:你们刚才拍的次数呢? 生:是有限的。

【课堂案例2】在教三年级下册《平均数》这堂课时,教师可以用游戏这样进行导入: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来搞一次拍球比赛,大家等下推荐6个人上来,分成两个队,在规定的时间内看哪个队拍球的总数最多,哪个队就为胜利队。大家觉得怎么样?

生:好。师:(征求大家的意见后)好,那现在就选这六位同学作代表,先分成甲乙两个队。每人拍5秒钟,请同学们当小裁判,老师把各队拍球的数量板书在黑板上。

师:比赛开始!

(两个队的同学都开始拍球,学生们纷纷鼓掌,喊加油)

师:乙队分别拍了8个、13个、14个,甲队分别拍了11个、14个、16个。现在请同学以最快的速度口算或用计算器计算每队的结果。

师:(热情洋溢地)通过比总数,甲队拍了47个,乙队拍了35个,甲队胜了。我对获胜方表示祝贺。

(这时老师要求加入乙队,现场怕球5秒钟,使乙队拍球数增加了12个。现在老师又宣布乙队为获胜队。乙队欢呼,甲队则没有反应)

师:你们真的没有什么想法?

生:我们队3个人拍球,乙队4个人拍球,这样比赛不公平。

师:哎呀,看来人数不相等,用比总数的办法来决定胜负不公平,难道就没有更好的办法来比较这两对总体水平的高低吗?

(在学生的认知思维冲突中,在解决问题的需要重,学生提出“平均数”)

【课堂案例1】在教五年级上册《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堂课时,教师可以归谬导入的形式让学生们走出认知的误区。师:(拿一个长方形框架)大家认识这个吗? 生:这是制作风筝的一个普通的框架。生:长方形框架。

师:如果这个长方形长10厘米,宽8厘米,那么它的面积是多少?(生答略)师:你能在不破坏这个框架的基础上改变它的形状吗? 生:拉长方形的对角。

生:捏住这个长方形的一组对角,向外拉,它就变了。师:变成什么图形? 生:平行四边形。

师:这时的平行四边形,你能猜出它的面积吗? 生:它的面积不变,还是80平方厘米。生:它的面积比80平方厘米小了。生:比80平方厘米大了。

师:哪位同学的答案是正确的呢?相信你们学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后就会茅塞顿开了。(板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

【课堂案例3】在教六年级下册《量的计量复习》这堂课时,可以故意用错计量单位,导致错误,引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说出在生活中错用计量单位引起的严重后果,让学生感受到学习计量单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师:同学们,我们每天都要写日记,我们日记的内容丰富多彩,写好日记对我们的成长是非常有益的。下面是一位同学写的一篇数学日记,请看——

今天是2007年4月30日,星期三。

早上六点半,我被闹钟吵醒,便从长8厘米、宽4厘米的床上爬起来,我拿起一支长15米的牙刷刷牙,不知不觉过去了2个小时。想到今天是开学的第一天不能迟到,于是我赶紧端起一杯200升的牛奶一口气喝完,背起1200千克重的书包高高兴兴上学去了„„

生:哈哈大笑。这位同学的日记里计量单位用错了。

师:太棒了,可见学会正确使用计量单位对我们的生活是有很大帮助的。

【课堂案例1】在教六年级上册《确定位置》这堂课时,教师可以运用熟悉的情境让学生们进行猜想从而导入新课。师:学校每学期都要开家长会,开会时,家长一般都要坐在自己孩子的座位上。为了方便家长找座位,你怎么向家长介绍你自己的位置呢?

生:我坐在靠窗那一排的正数第3个。生:我坐在第4排的倒数第1个。

师:你这个“第4排”是从哪里开始数的? 生:从门口开始数。生:我在第2组。

师:第2组的同学有很多,如果只说第2组,家长能知道你坐在哪儿吗? 生:我是第2组第3个。

师:既说了第几组,又说了第几个,这样就能把你的位置确定了。为了方便,我们把左边这一组定位第1组,正数第一个同学定为第1组第1个,好吗?现在统一了标准,谁愿意说说自己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

(自由发言)

生:每位同学在班里都有自己的好朋友,现在你只说出你好朋友的位置在第几组第几个,让大家猜猜他是谁。(学生用“第几组第几个”来确定好朋友的位置)

在课堂上,教师的口语技巧主要分为导入语、讲授语、过渡语以及提问语等运用。

比如讲新课时,第一道例题讲完后,老师说:“老师再出一道题,看看谁会用刚才学的方法算出来。”学生个个争强好胜,会争先恐后地举起手来。接着,老师又说:“刚才大家学得都不错,我再出一道题,看谁先发现,和前边的题有什么不同?”孩子的思维会继续进行。巩固练习时,老师说:“新知识学会了吗?试着做几道题怎么样?”接着做灵活一些的题目时,老师又说:“刚才这几道题,大家掌握的都不错,我再出几道难一点儿的,看谁能闯过难关。” 这一段段过渡语,并没有华丽的词藻,但通过语言的刺激,在激发学生的再造想象和创造想象,起到了鼓动和启发的作用,使学生始终跃跃欲试,一直保持着旺盛的求知欲。

将数学课中的过渡语分为以下几类:顺流式、悬念式、关联式、贯穿式等。

一、顺流式:指一个问题自然为下一个问题做了预备和铺垫。使知识点在问题中自然过渡到另一个知识点。实例一:《空间与图形》

师:弹球、乒乓球为什么要放在一起? 生:因为它们会滚。

师:我们给它们起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球”。它们的家族还有许多成员,你还知道有什么球是“球”这个家族的成员? 生:排球、足球、网球……

师:看看还有哪一类东西会滚? 生:茶叶筒、电池……

师:它们和球一样吗?你能不能让它们稳稳的在桌上不滚?它们的名字都叫“圆柱”。

在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我抓住了球和圆柱都会滚这一共有的特点,通过一句“看看还有哪一类东西会滚?”使学生从认识球过渡到认识圆柱,继而学生又在“都会滚”的基础上发现球和圆柱滚的方式不同,使学生记住了这两种图形的名称,又能加以区分。

二、悬念式:通过一个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导出下一个知识点。实例二:《学看钟表》

师:你们每天早上几点起床呀? 生:7点、6点半、6点

师:你们想知道这些时间在钟表上怎样表示吗?……(认识几时和几时半)

师:老师知道你们起床的时间了,你们能知道老师几时起床吗?老师比你们起的都早,谁知道这是几时?(在表盘上表示出快到6时,进入快到几时的学习)

作为学生,他们都希望对自己的老师有所了解,我针对这一特点,让学生在认识了几时和几时半之后,看着钟表猜一猜老师起床的时间,学生非常想了解这一时间,学习的注意力就特别集中,这比教师直接告诉他们快到几时怎样表示效果要好得多。

实例三:《厘米的认识》

师:选1枝你最喜欢的小铅笔,估计一下它的长度,再试着量一量。[学生活动] 师:说说你是怎么量的?

生:在量铅笔的长度时,铅笔的一端要与0刻度对齐再量,另一端对着几就是几厘米。师:有的同学的尺子0刻度不清楚了,怎么办呢?你能帮他想个办法吗?……

由于抓住学生想知道的问题进行过渡,能使学生的注意力不知不觉地又集中到了新问题的学习上,这样的过渡语言,常常会起到一种纲举目张的作用,承上启下,水到渠成,自然有序。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说:“教学的艺术的光亮是注意,有了注意,学生才能使他们的心理不跑野马,才能了解在眼里的一切事物……假若一个教师想用知识在照耀一个置身在无知中的学生,他就必须首先激起他的注意。”

只要我们认真钻研教材,就不难发现,有很多内容在教学中可以抓住容易引起学生注意的问题设计过渡语言,穿针引线,步步深入,最后达到教育和教学的目的。

三、关联式:学习一个知识点后,用一句与之相关的话直接引出下一个知识点。实例四:《空间与图形》

师: 你们还把魔方和小药盒放在一起,它们也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正方体”。正方体有一个好朋友叫“长方体”。

由于正方体和长方体有着相似之处,我在教学完正方体后,以一句“正方体有一个好朋友叫长方体”,拉进了学生与图形的距离,使他们觉得图形也变活了,这与学生读童话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妙。

实例五:《统计的初步知识》(教学完例题一之后)

师:刚才我们对小兔子们的拔萝卜比赛进行了统计,你们知道小兔子为什么拔萝卜吗? 生:因为兔子爱吃萝卜。

师:老师知道你们非常爱吃水果,所以带来了一些水果,我们来看看都有什么?……(开始教学例二)

以往在一课中出现两道例题,我们往往在教学例题一后,对学生说:“我们再来看一道题 ”。而在这一课中,我把兔子爱吃的萝卜和学生爱吃的水果建立起联系,一句精心设计的过渡语,把书上的两道例题自然的衔接,在统计过萝卜数之后,学生很自然地开始统计水果数,他们不会感到只是在老师的带领下生硬的完成了两道题,而是在不知不觉中就把统计表的两种格式掌握了。

四、贯穿式:用同一种事物贯穿整个新授部分、整个练习部分甚至贯穿全课始终。实例六:《空间与图形》(练习部分)

师:一个小朋友叫闹闹,(出示图),他把我们刚认识的4位图形朋友都带来了,还发给组长一些图片,请你们选出自己喜欢的图片,根据图片上物体的形状,把它贴到相应的图形下面,好吗?

(学生活动)

师:闹闹夸你们真棒,还邀请你们到他家里作客,打开书61页,这里就是闹闹家,你能在他家里找到刚认识的4位朋友吗?

(学生活动)

师:闹闹想请你们帮个忙,他给老师一些图片,我们帮他数数每种图形各有几个?…… 师:闹闹想看看你们是不是真的很聪明,他还给你们出了这样一道题,…… 本课的练习都是通过小闹闹这个学生喜欢的小朋友来贯穿的,每一个过渡语就引出一个新的练习,而且练习的设计由易到难,学生在小闹闹的带领下,很轻松的完成了练习任务,整堂课的学习兴致都很高。这样层层递进引渡,把学生从一个浪尖带到另一个波峰上去,以实现课堂整体结构安排的天衣无缝,体验成功的喜悦之情。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讲究讲课的语言艺术,必然给教学带来很大吸引力,使学生全神贯注地沉浸在知识的海洋中,探索知识的奥秘,感到学习的乐趣,这就是教学语言的魅力所产生的最佳教学效果。

课堂过渡语的巧妙运用能实现调控教学过程的有序发展,使教学环节之间紧密相连,自然流畅,这不仅有利于学生正确理解所学内容,更能使课堂教学增添艺术的魅力。

构建有效课堂的案例 篇3

[关键词]课堂教学;教学模式;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6)8-0074-03

一、“案例精选+情境创设+角色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理念

高职院校《管理学原理》课程是为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而开设的。实践性、应用性的鲜明特点决定了该课程不能单纯采用理论讲授的教学方法。在高职教学中,案例教学历来是一种广泛使用且非常实用的教学方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经对课堂讲授、案例研究、研讨会等9种教学方法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案例研究的教学方法综合效果名列第一。笔者从事《管理学原理》教学多年,从教学实际情况看,案例教学也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若教学组织不当,其作用也会大打折扣。首先,《管理学原理》这门课程作为高职职业基础课,按不同专业方向,一般安排在第一、二学期。由于高职院校大部分学生仍然沿袭多年形成的应试型学习方法,且多数未养成自主学习和主动思考的习惯,加上普遍缺乏职场经验,在这种情况下,如果课堂教学盲目采用企业案例,学生难以进入案例的情境和角色,案例教学很容易停留在“讲故事”阶段,学与用形成“两张皮”,没有起到从分析问题到解决问题的作用。其次,管理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教师应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一部分老师缺乏企业工作经验,较难体会管理理论和方法在具体运用时的艺术性,在教学实施过程中,大多停留在案例的表面,很少涉及问题的核心,导致学生产生讲不讲案例都是一个样的想法,削弱了研究案例的积极性。一些教师摘自各类教学案例集的冗长案例,由于制度、文化、理念的差异,学生难以理解和接受。第三,案例教学法对学生也有一定的要求。对于高职学生存在的专业理论知识不扎实的现状,案例讨论时就事论事,肯定起不到案例教学应有的作用。实践证明,案例只有与学生的能力和认知相适应,才有助于提高他们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参与教学过程中。

鉴于案例教学方法存在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做了一些改变与创新。一是对于不同专业或不同培养方向的学生,一定要精选教学案例。教学案例要短而精,与时代和生活贴近,尽量选择与本专业相关的案例,设置的案例思考和讨论应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有所区别。二是在教学过程中要进行系统化的教学设计,依据职业定位与学生能力活化案例,分析案例时重在将学生置于创设和模拟的管理情境中,使其能参与或扮演情境中的角色,进而引导他们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教学实践中我们尝试构建“案例精选+情境创设+角色参与”的教学模式,其基本思路是:通过案例精选、情境创设和角色参与方法开展教学,让每位同学都真正参与到课堂中,处于最佳有效状态,提升单位时间的课堂效率,让学生在学中做、做中学。在教学中,根据教学要求创设一些管理情境,给出一定的案例或要解决的管理问题,由学生扮演角色或参与其中,设身处地地分析与解决所面临的问题。实际教学中,每个同学都会积极准备,踊跃表现并发表自己的见解。

这种教学模式的理论依据来源于情境认知理论。情境认知理论认为,人的学习依赖于文化背景和生活情境,当学生被放在运用知识的社会和职业情境中时,有意义的学习才有可能发生,所获得的知识才是最真正、最完整的,也是最有力和最有用的。情境认知理论强调,学习不是为了获得一堆事实性的知识,学习还要求思维与行动,要求学习者参与到真正的情境中。情境模拟是指创设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接近实际工作或生活的场景,学生在这种场景中分别担任不同角色,运用真实的或模拟的管理环节,实际操作相关业务,教师进行引导、分析,师生共同总结的一种教学方法。这种让学生身临其境的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铺设了一条教与学、学与练、练与用,理论联系实际的路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通过多媒体运用、实物演示、角色扮演、实验操作等多种手段创设形象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将认知与情感、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教与学巧妙结合起来,引起学生的情绪体验,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获取技能,发挥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改变了教师单向灌输、学生被动接受的局面。

二、“案例精选+情境创设+角色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有效实践

理论来源于实践,同时又用来指导实践。只有在实践中学习管理学,才能够真正理解管理的精髓。从管理案例出发,创设真实的管理情境,能使学生在情境实践中模拟管理的行为,来把握管理的实质。管理情境运用得当,会使课堂生机勃勃,学生获得有效地发展。教学情境的创设,既要能体现管理案例的生活性和问题性,又要能融入真实的人物情感,凸显管理情境的实用性。“案例精选+情境创设+角色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实施过程具体步骤如下精心选择教学案例;确定情境模拟主题;情境模拟布置实施教师点评共同总结。

下面以笔者授课过程中创设的三个教学情境为例,对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案例精选+情境创设+角色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运用予以阐述,并在每个教学情境之后进行总结。

教学情境一:扁鹊见蔡桓公

教学内容:沟通障碍的产生以及沟通的原则

教学情境设计:首先通过一段动画片《扁鹊见蔡桓公》的视频,展现这一段著名的历史典故;其次,提出问题:蔡桓公贵为国君,又有名医扁鹊在侧,却因为小病送掉了性命,原因是什么?如果你是扁鹊你会如何沟通?第三,区分案例角色,让同学们来一次历史穿越,由几组同学分别扮演案例中的扁鹊和蔡桓公角色,使学生有机会在模拟的情境中,思考问题,通过亲身的体会,帮助他们认识到沟通中信息传递与理解的重要性,体会到在日常生活中沟通障碍产生的原因最后,由教师引导学生对所扮演的角色进行总结、分析和评价,并在教师的指点下,归纳出有效沟通的基本原则,即清晰准确完整、信任、适时、“换位思考”、“文化背景”以及尊重对方,委婉表达等。

总结:该情境之所以能够取得理想的教学效果,一是因为播放的视频生动有趣,使学生如同身临其境;二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会案例中人物的真情实感,加深对角色的理解和把握;三是分析研讨,教师总结点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

教学情境二:下属要请假,你该怎么办?

教学内容:人本管理与情感激励

教学情境设计:首先请同学们用2分钟阅读一则简短的案例《太太奖金》。其次,提出问题:请同学们说说在饭店企业中除了工资奖金之外,还有哪些可以运用并行之有效的激励方法?通过小组研讨,每个小组请一名代表谈谈他们的结论。第三,创设情境冷天是平安夜,酒店餐厅熙熙攘攘,员工们忙得不可开交。这时,突然一名女员工急匆匆地走到主管面前,要求请假回家,原因是她还不满一周岁的孩子生病了发高烧。第四,区分案例角色,让几组同学分别扮演情境中的员工和主管角色。在扮演角色过程中,思考教师提出的问题:下属要请假,你该怎么办?今天这么忙,你同意她回去吗?如果她回去,她的工作由谁来做?最后,其余同学通过观看情境,对主管的处理方式进行评论。

总结:该情境紧密结合饭店实际,适应学生现有的生活经验。学生在模拟的情境中思考问题,通过亲身的体会,认识到管理者的主要任务是分配和协调资源,同时,管理的主要对象是人,必须注重人本管理。除了薪酬与奖励之外,增加责任、对一些人员实行适当灵活的优惠、情感管理、升职、赞赏、培训和社交活动都是激励的有效方法。对于情感激励来说,有很多方式方法,比如在公司刊物上予以表扬,将杰出员工的像片挂在荣誉墙上,布置成《光荣榜》设计一张特殊奖状,表扬他的成就:员工聚会或部门会议时当众表扬;请更高层主管会见这位员工,肯定他的杰出表现;授予其先进称号或某种荣誉等等。

教学情境三:我爱你

教学内容: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

教学情境设计:首先,观看一段4分钟的《饭店礼仪》视频,共同体会饭店服务中,优雅的手势、友好的微笑、热情而得体的问候给予宾客的美好感受。其次,通过课堂讲授向同学们阐述,在沟通中除了语言文字外,语音、语速、语调、语气、肢体动作等因素都可以增强、减弱或改变同一句话的含义。就像“我爱你”这三个字,在加入各种因素后,会瞬间增加几十种含义。第三,开始游戏:从同学中征集一名志愿者,站到台前,再选择7-8位同学分别向她进行表白,表白的内容只有三个字“我爱你”,要求每个人传达的信息都要不一样。每当一个人表白后,教师都要请志愿者谈谈对方给她的感觉,然后表白者公布自己想表达的含义,教师将含义要点汇总到黑板上。最后,当所有人都表白后,教师和大家一起回顾“我爱你”三个字所表达的不同含义,随后开始引导性的提问:假如你是表白者,你是如何利用语音、语速、语调、肢体动作的变化表达“我爱你”的含义的?当志愿者误解你所表达的含义时,你的感觉如何?你认为问题的原因出在哪里?

总结:该情境极具生活化和趣味性,并包含了许多问题,使同学们懂得在沟通中语言、语调、语速、语音、肢体动作都可以加强或改变同一句话的含义。通过展示沟通中各因素是如何发挥作用的,极大地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活力与创造力,引导学生积极展开思考。比如,谈到沟通,很多人认为语言很重要,其实影响沟通效果的因素很多,大量非语言的信息会影响他人的判断。职场高手在沟通中,会特别注意恰当地运用语音、语调、音量、语速、肢体动作等非语言信息传递思想和情感,同时对于他人的非语言信息也能够敏锐地察觉到。在沟通中经常出现误差和误解,这个游戏生动地展示了误解的过程,给每个人以提醒。

三、“案例精选+情境创设+角色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分析

在教学中,“案例精选+情境创设+角色参与”的模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和思考的创造性让笔者感到惊喜,也让笔者看到了这种方法在在基础理论课教学中的独到之处。课堂教学实践表明,“案例精选+情境创设+角色参与”课堂教学模式的效果好坏,取决于案例选择的针对性和情境创设的有效性,为此教师需把握以下几点:

(一)活化教学案例,凸显课堂互动中的情感性

情感性是指教学案例和情境具有激发学生学习动力的功效。案例不仅包含情境,而且内含情感。课堂教学不仅是传授知识的过程,也是与学生交流情感并引起共鸣的过程,有情才能动人。现在海量的管理案例从认知层面看是到位的,是有价值的,但是如果教师以一种机械的方式来展示它,结果正如苏联教学论专家斯卡特金所指出的:“我们建立了很合理的、很有逻辑性的教学过程,但它给积极情感的食粮很少,因而引起了很多学生的苦恼、恐惧和别的消极感受,阻止他们全力以赴地去学习。”

(二)围绕学生体验,发现管理情境中的生活性

教师要了解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学生的体验出发,根据将要学习的管理内容提炼和创设出管理情境,这是创建有效课堂的重要方法。情境创设中,教师要避免以自己的生活和职业经验代替学生的经验,在创设职业化情境时,教师首先应当进行换位思考:学习该部分内容,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有哪些?可以从中找到该管理知识的原型吗?然后再进行提炼、加工,创设出适合学生实际的、学生熟悉并感兴趣的管理情境。

(三)注重有效运用,挖掘管理案例中的问题性

高职《管理学原理》课程进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善于从情境中读出管理信息,提出管理问题,挖掘管理情境的问题性。管理情境展示后,教师应引导学生更多地关注情境中的管理信息,发现管理问题,而不仅仅是对情境中的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等感兴趣,避免将发现和解决问题变成仅仅是一场开心的课堂娱乐游戏。通过提出诸如“你能从中读出什么管理信息、你能从中提出什么管理问题”等,从情境中抽象出管理问题,从而为学生指明解决问题的方向。

在“案例精选+情境创设+角色参与”的模式中,学生主动思考、积极参与的热情被大大激发,在这种教学中,没有老师强行灌输讲解,没有标准答案,学生靠自己动脑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并结合团队独立地作出判断和决策,这就在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提高了学习积极性,锻炼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构建有效课堂的策略 篇4

一、和谐氛围,解读文本

新课堂要求教师提高自己的学养,善于做一个倾听者和发现者,发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善于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捕捉他们闪现的思想火花,在无拘无束的阅读思考中,通过富有挑战性的话题,激发学生对文本对话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进行交流和思想碰撞。

解读文本是语文备课的核心,是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连文本的解读都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刻,那么,阅读教学就难以有效进行,或者南辕北辙,或者以偏概全,或者蜻蜓点水,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必得不到保障。老师们要从文中选择两三个重点,也就是说必须从文中找出两三个生长点,这两三个生长点应该对整篇课文具有较大的覆盖面,有一定的穿透力,以重点研究“课文怎样说”和“课文为什么这样说”两方面的内容。

如一位老师在教学《只拣儿童多处行》这篇课文时,将冰心32岁时写的《纸船》、59岁时写的《雨后》等诗歌引入到课堂教学中,补充了与文本写作主旨相关的冰心的诗文,引发了学生超出文本的思考、感悟和融通,从而懂得冰心奶奶爱儿童、爱大海、爱星星,爱一切美好的事物。这样在比较中鉴别,在鉴别中联系,在联系中深入,出现了多种意义的碰撞、冲突和消解,揭示出了新的、更深刻的意义。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在备课时需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处理教材,把握住教材的“精、气、神”,高屋建瓴、别具匠心地安排教学活动。

二、主导主体,和谐统一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作用是隐形的,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

基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在个体学习中会采用多种学习方式,包括读、说、画、写、背、唱、演等,对此教师不应以大众化的模式去要求学生,只要他们处于内心与文字的交流状态,就应支持他们的学习方式。在教学中我发现孩子们喜欢画画,愿意用图画来表达他们的思想,于是就鼓励学生拿起彩笔,把自己在阅读中想到的画到作业本上,充分享受阅读的快乐。对课文语言文字的感知,对课文内容、层次、语言特点、精彩片段、重点语句,在思考、分析、比较、归纳的基础上,用线条符号或简洁文字加以标记,在空白处写自己的理解,让学生想写什么就写什么,爱怎样批注就怎样批注。这样学生有感而发,有疑而注,有得而写,既满足了个体学习的需要,又促进了个性品质的发展。

三、读写结合,协调能发展

语文教学中“品读”的训练为学生创设了更多、更直接与文本对话的空间。在品读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在对语言文字的反复诵读、揣摩、咀嚼、比较、推敲当中读出其中丰富的内涵,感受语言文字的巨大表现力和生命力,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另一方面要尊重学生的多元解读,鼓励学生大胆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和独特的见解,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开发学生的潜能和灵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依据自己的“阅读”期待,会对课文产生认同、共鸣,或进行质疑、评判,因此,在课文问题设计上,应摒弃强调“答案唯一性”的限定性问题,多设置一些能促进学生多向思维、个性思考的问题,为学生驰骋思维、放飞思想、弘扬个性提供广阔的时空。

在学生品读感悟文章的思想感情、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时,教师还要注意在积累的基础上进行语言训练。“写”亦如此,如学习写景状物的文章,对于文中优美的语句和段落不仅要细细品读,加深学生的感悟和体验,使他们受到熏陶和感染,而且要结合教学实际当堂让学生抄写、背诵,为学生更好地掌握和运用语言文字打下扎实的基础。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学生习作水平的提高,源自大量地阅读,更源自日积月累地练笔。如果每节语文课我们都能找到适当的训练点,让学生读中悟写,读中学写,读中练笔,读中乐书,必将大大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四、预设成功,生成精彩

一堂有灵性的语文课,不仅仅需要科学的预设,还依赖于课堂上精彩的生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尽可能地挖掘“疑点”,巧妙“布白”,设置“陷阱”,使课堂变得意味无穷。

教师应掌握一些激发学生生成的方法。比如提问法,教师提出一些有争议性的问题,或者有讨论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们不同方面、不同角度地思考,从而碰撞出新的思维火花,激发精彩的生成。也可以采用联系现实法,有些文章学生不愿去读,是因为与他们的生活没有联系,那教师的任务就是找到两者的结合点,从而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找到其现实意义所在,这样学生才会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和知识积累进行思考,精彩的生成才有可能出现。还可以采用质疑生成法,有时候一些被认为是真理的说法可能在具体的环境下无法成立,这就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生成。有了生成,教师就应该进行即时捕捉并善于抓住自己在课堂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的生成,这是一种宝贵的资源,有利于教学效率的提升。有了学生和教师两方面的课堂生成,教学相长,语文课堂才有了灵性。

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不经意间的一个小小“意外”,老师若能巧妙运用,充分运用课堂教学中的无意生成的资源,使预设向生成自然转化,让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课堂就会出现未曾预约的精彩。

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统计;有效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9-008-01

苦恼----

“哎,今天的教学无效益,单‘引导学生感受统计的必要性就花了一节课的时间……”这是众多教师常有的苦恼。

问题----

怎样的课堂教学才是有效的呢?我想应该是:用最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来达成目标,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满足孩子发展的需要吧。那么,如何用最少的投入达成这一目标呢?

实录----

师:同学们,联欢会快到了,你们想买些什么水果,每种水果买多少呢?(学生七嘴八舌地说出自己喜欢的水果)

师:谁能告诉我,买什么水果好呢?应该买多少呢?

生:天气热,多买些西瓜。

生:买青果,我爱吃,多买些。

生:别老想着自己,他们不喜欢吃青果,我觉得应该买多数人都喜欢吃的水果,才不会浪费。(达成共识,课堂上暂处安静状态)

师:你想得真周到,同学们都比较喜欢吃什么水果呢?怎样才能知道呢?

生1:问一下。

生2:您说一种水果,喜欢的同学举手。

生3:老师,我们一个一个跟您说,您再记下来。

师:很好,刚才生1说“问一下”,其实就是要大家“调查一下”同学们喜欢吃什么水果。生2、生3说的就是调查的具体方法,除了他们说的调查方法,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有!

师:那么,请同学们在小组里交流其它调查方法,并说说具体怎样进行。

学生活动交流,汇报各种调查策略。(略)

师:同学们,你们想的方法真多,为了检查你们的合作情况,让我们先选择XX说的方法来调查,行吗?(小样本调查)

生:行!

学生活动:明确要求后,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表。

师生汇总调查结果,互评统计图表。(略)

师:同学们,再用自己喜欢的其它调查方法来验证一下。

学生活动(略)

师:通过这次学习,你们能自己选出联欢会的游园项目吗?

……

感悟----

“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是教学中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也是众多教师的苦恼。其原因是多方面的,需要教师认真研究教学策略,有效教学。如何在单位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凸显教学效益呢?本人择取《统计》这一课例,浅谈自己的一些拙劣做法:

一、激发兴趣,提高教学效率

教学效率指的是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工作量。想让学生配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工作量,“兴趣”就是最佳良剂。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它是低年级学生自主学习、积极思维、勇于探索的强大内驱力。所以我们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自己的教学事半功倍。如:本节课一开始,我就创设了一个学生比较感兴趣的话题(为联欢会买水果),让学生讨论买什么水果,各买多少,学生一听说要办联欢会,有得玩又有得吃,特别高兴,讨论也特别积极。虽然在此之前,还不知道什么叫统计,该如何统计,但借助这一情境的创设,学生想知道结果的心情溢于言表,这时再投块“引路石”,让学生想想“怎样才知道呢?”使学生感受到统计的必要性,觉得买水果前有必要调查一下,也就不由自主地参与到统计活动中,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二、准确定位,提高教学效果

《数学课程标准》很重视“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去学习数学。”因为我们的学生并不是空着脑袋走进教室的,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已积累了丰富的学习经验,教材中许多知识我们还没教,有的学生已经会了。要想通过一节课的学习,取得最好的教学效果。了解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正确把握学生的起点,准确定位就很重要。只有把握好起点,才能依循学生的认知曲线,从学生的生活中提炼出富有价值的认识资源,来促进知识的生成。如本节课,学生在讨论“如何调查”这一问题的时候,利用已往的经验通过交流,汇报出多种策略:有的建议像以往“了解学生的年龄”一样,老师报一种水果,喜欢的同学举手;有的建议用分类的方法,让同学按喜欢的类型分开排好;还有的建议像“爱心捐款活动”一样,各小组先登记,再全班汇总;等等。这时,我肯定了学生的想法,让他们选择刚汇报的调查方法展开调查活动。这样,学生探究的时间得到保证,想法受到肯定,学习热情高涨。由此,我深深感悟到:尊重学生的原有认知,准确定位是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前提。

三、鼓励自主,促使效益最大化

教学效益指通过教学活动使学生获得的收益。有效益的教学活动不但使学生掌握知识,发展技能,经历思考问题的过程,还应该使他们在情感、价值观方面有所提升,促进他们的身心可持续发展。因此,老师教学的立足点应更高远,要在课堂上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让每一位学生觉得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自己能行、自己很棒。

那么,如何使课堂效益最大化呢?

首先,要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索的机会,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只有留给学生充裕的时间和广阔的空间,才能让学生在学习中多一些自己的理解、多一些自己的策略、多一些自己的感受、多一些自己的体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如本节课,在“学习确定水果类型,却不知道每种水果各买多少”时,我并不急着告诉学生应该收集数据,而是给学生充分的自主权,让学生说说“怎么办”,学生讨论后都说要调查;于是,我就“如何调查”这一问题让学生继续展开讨论;调查时,又提供充足的空间,让学生自主收集数据、整理数据、制作统计图表。这样,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获得统计这一基本技能,体验过程的辛酸、合作成功的喜悦。

其次,要鼓励学生自主创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记得荷兰的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曾说过:“学习数学唯一正确的方法是进行再创造。”前苏联的教育家苏霍姆林斯机也说过:“每一个儿童的思维发展,都有其独特的道路;每一个儿童的聪明和才智,各有各的特点;没有任何一个正常的儿童是毫无天赋的。”两位教育家告诉我们应该尊重并承认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成果。对某一问题的解决上,不能强调学生的思路必须和我们一致,在很大意义上我们应该“服从学生”。特别是在自主学习的探索过程中,更要鼓励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方式自主地、开放地去创造。如:本节课,学生在引导下汇报了多种调查策略,我认可,并鼓励他们勇于求异创新。也许是受到鼓励,学生在整理数据时,制作了富有个性的统计图表,在相互评价统计图表时,发表了独特的见解。可见,让学生在活动中正视自己的价值与能力,能收到更大的效益。

构建有效课堂的案例 篇6

一、提出“和谐课堂”的现实意义

我国中小学课堂教学转型正面临关键的临界点, 即进入了素质教育发展的矛盾凸显时期, 也就是由传统课堂教育向素质课堂教育转变的磨合期。这种由于课堂结构内部和素质教育新要求的不协调而产生矛盾、冲突或师生的无序互动导致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压力, 称为课堂张力。当课堂张力的能量逐步积蓄起来, 会对课堂教学效果形成冲击力, 并在最薄弱的环节释放出来, 会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成败。

二、构建“和谐课堂”, 建立有效的机制

要想构建和谐课堂, 就要具有与之匹配的机制。所谓和谐课堂的机制就是在课堂结构中有一种稳定的、各种因素能够协调运行的模式与力量且这种模式与力量完全可以通过我们的努力建设。其主要机制包括以下的内容:

(一) 流畅的课堂运行机制

“和谐课堂”是师生自由互动、自由交流的环境。课堂运行是学生之间非固定化的联系, 使不同阶层的学生相互融合到一起, 缓和了成绩差别造成的冲突。在课堂上机会平等的前提下, 成绩的差别才有可能产生积极的作用, 成为不同成绩阶层学生的一种目标。

(二) 合理的利益协调机制

由于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特别关照学优生, 暂时成绩较好的学生在各种资源拥有方面就具有明显的优势, 。这种不平等的优势, 必将引发弱势群体的强烈不满、厌恶, 导致扭曲了建立“和谐课堂”的目标, 并激化学生、师生之间的矛盾。因为, 全面进行素质教育的目标是要“惠及”到所有学生, 发掘每一个学生的潜力, 而不仅仅是“惠及”少数人。

(三) 敏感的课堂预警机制。

和谐社会是能够及时发现不和谐因素的社会。和谐社会的首要标志当然是稳定。因为任何一个社会都无法在不安定或动乱中正常运行。因此, 建立“和谐课堂”也需要建立一种预警机制, 要通过落实责任, 建立课堂舆情汇集和分析机制, 发挥班委会的职能以及依靠普通同学等, 来达到维护课堂纪律的目的, 从而缓解课堂张力, 建立和谐。

三、构建“和谐课堂”中的具体策略与案例

(一) 形成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构建“和谐课堂”

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有利于学生进行积极有效的学习, “和谐课堂”的建立也会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因此, 教师应以积极的情感因素在课堂教学中的作用, 通过主动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从而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具体做法:1.要微笑面对学生, 缓解课堂张力。2.主动与学生打成一片, 缩短与学生之间的情感距离。3.应注意批评的艺术, 合理利用课堂控制机制。

(二) 激活“寡言人群”, 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程标准下的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合作学习越来越重视。但是, 合作的小组中那些学困生总是处于跑龙套地位。所谓合作, 只能是那些处于控制地位的学优生的事。这种依赖型的合作必然会影响“和谐课堂”的建立, 所以怎样激活“寡言人群”, 使他们在课堂上变的积极活跃起来, 将直接关系到构建“和谐课堂”的成败。为此, 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探索和尝试。1尊重意愿, 构建合作小组。2.笨鸭先行, 培养合作信心;3.民主和谐, 发挥合作水平;4.记录成长档案, 促进合作热情。

(三) 落实“以人为本”精神, 构建“和谐课堂”

新课程标准表明:促进学生是教学的发展为中心。我们在教学中, 要首先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 创造一个有利于学生发展的“和谐课堂”, 为学生提供充分时间和空间, 让课堂变成学生交流学习体会的场所, 使学习活动深入生活、融入社会, 真正实现“以人为本”。

1.“乐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 构建“和谐课堂”的前提;2.“会学”———落实“以人为本”精神, 构建“和谐课堂”的根本;3.“创新”———落实“以人为本”精神, 构建“和谐课堂”的重点;4。“运用”———落实“以人为本”精神, 构建“和谐课堂”的目标。

构建有效课堂的案例 篇7

关键词:质疑,探究实验,教育案例

一、案例背景

在上苏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一《分子与细胞》第四章第一节“ATP和酶”中的“影响酶促反应速率的因素”时, 讲授温度、pH值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 一般都采用定性实验来说明, 往往只能粗略地观察到酶催化活性在一个温度范围或pH值范围内的大致变化, 而不能准确测定。很多学生对由定性实验得出酶促反应速率的“钟型”曲线, 感觉比较牵强, 对这一重点的理解也不够深入。因此, 设计一个定量实验来代替原有的定性实验, 可使学生在短时间内顺利做出温度、pH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的曲线, 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 更在实验过程中让他们亲历思考和探究, 学会获取知识的方法, 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而设计定量实验来代替原有的定性实验的教法正来源于实际教学中学生的一句质疑。

二、案例描述

1. 问题的产生。

在探究温度对酶催化活性的影响时, 笔者用Flash动画演示了温度影响酶活性的一个实验。动画模拟了新鲜淀粉酶在60℃、100℃、0℃三种情况下, 分别与淀粉溶液反应, 再滴加碘液后的颜色变化。自认为动画演示生动, 学生应能得出温度与酶活性的关系, 哪知让他们回答时, 竟无人答对。于是笔者就将正确答案说了出来, 并进行了解释, 以为学生基本都弄懂了。接着又提出要绘制温度和酶活性的关系图, 教室里讨论的声音很小, 连问几位都没有给出正确的答案, 笔者只好又自己解释一遍:画一条钟型曲线, 并告诉大家pH值的高低与酶活性的大小同样也可绘出这样一条曲线来。笔者刚要对曲线的特点进行分析, 原本的小声讨论变得嘈杂起来, “低温或高温时催化活性一样低吗?”“初中也做过, 所有试管内都变蓝了, 不像电脑动画那样?”同学们纷纷说道。甚至一位同学激动地站起来说“为什么不是M型?”

是啊, 为什么不是M型?笔者愣住了, 在备课时觉得顺理成章的结论是那么的牵强, 只是凭借三种状态下与碘液反应的颜色就能判断酶活性的高低吗?学生根本无法准确判定该酶催化的最适温度, 没有具体数据, 曲线又该如何绘制呢?

2. 问题的探究。

结合学生们的疑惑, 笔者和他们商定改定性实验为定量实验。鉴于此, 笔者把同学们带到了实验室, 一起讨论起来, 将全班分成两组, 一组探究温度对酶活性的影响, 另一组探究pH值对酶活性的影响。确定使用新鲜猪肝中的过氧化氢酶来做上述实验。

(1) 一组这样操作。首先讨论该实验的自变量、因变量, 讨论如何控制无关变量。并确定实验的基本实施方案。

生:本小组实验基本方案是: (1) 取14支洁净的塑料管, 依次编上1、2、3、4……14号, 并各注入5ml猪肝研磨液。 (2) 将装有研磨液的14支塑料管分别放入0℃、5℃、10℃、15℃、……55℃、60℃、65℃的水中, 维持各自温度6分钟。 (3) 另取14支洁净的玻璃试管, 编上A、B、……直至N号。向上述试管中内各注入4ml H2 O2。 (4) 向各试管中均滴入上述温度处理过的2滴猪肝研磨液, 观察并记录每支试管内气泡上升的高度。

生:用刻度试管可测量单位时间内氧气气泡在试管中液面上升的最高高度。氧气气泡上升高度与反应强度呈正相关, 因此, 可用气泡上升高度的平均值来表示酶活性的大小。记录的数据=气泡上升的高度-4 (“4ml”处为初始状态下H 2O 2的高度) 。同一温度下都做5次, 测得数据后, 记录并求其平均值。

对同学们的实验结果求平均值, 列表如下:

学生的实验结果令笔者既意外又激动, 他们是那么的成功。他们根据自己实验所得数据, 快速地绘制出了温度与酶催化活性的函数图。当笔者提出简述两者关系时, 大家都跃跃欲试。当一位同学完整、清晰地描述出图形中的“三点两段”的变化情况后, 其所在小组的同学也都自豪地笑了。

(2) 另一组这样操作。小组讨论的基本步骤如下: (1) 剪取若干等大的小滤纸片, 同时浸入新鲜猪肝研磨液中, 制成附有过氧化氢酶的滤纸片。 (2) 每组取5个烧杯, 烧杯中盛有pH值为3、5、7、9、11的等量H2 O 2溶液。 (3) 5位同学一起操作实验, 用镊子同时夹取一片滤纸片放入上述不同pH值溶液的烧杯底部。同时松开镊子, 让滤纸上浮, 计时。待纸片完全漂浮于溶液表面时结束计时, 计算前后时间差△t, 并将纸片从溶液表面取出。同样操作重复4次, 将4次结果求平均值。

师:依据上述原理, 该实验pH值适宜时, 氧气产生量较大, 滤纸片上浮时间较快。反之, pH值不适宜时, 氧气产生量较少, 滤纸片上浮时间较长, 所耗时间与酶催化活性成反比。那体现实验结果的函数图像该如何作呢?

生:以pH值为横坐标, 以所耗时间的倒数 (1/t) 为纵坐标。

师:很正确, 可是计算倒数多麻烦啊!有什么简便的方法来处理数据呢?

(同学们唧唧喳喳地讨论起来, 纷纷踊跃发言)

生:使用EXCEL软件吧, 它有很强大的数据处理功能哦!用它的制作函数曲线功能就可以啊, 我们可以编程。 (程序编写的同时, 大家开始操作起实验) 现将数据和函数图汇总如下:

学生们兴奋地开始了操作, 有的掐秒表计时, 有的摆放滤纸片, 有的则在讲台前的电脑上做起表来, 边做还边讨论。到下课时, 他们已经把相关图形做了出来, 但还觉得意犹未尽, 吵着要和笔者探讨除了温度和pH之外, 还有什么因素可以影响酶促反应的速率。

三、案例反思

在本节课中, 学生对“钟型”曲线结论的质疑促使笔者重新进行了课程设计, 原以为依靠多媒体演示实验, 就能让学生理解原理、分析现象, 替代了应有的动手实验, 结果反而使学生对结论感到困惑。由此, 笔者意识到备课不仅要关注知识的发展脉络, 还要深入研究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 选择合适的教学策略, 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可见, 要做一名研究型教师, 每节课都要精心准备, 来不得半点马虎。

1. 重视实验教学, 切勿以“模拟”和“讲述”来代替。

生物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科学, 实验教学在帮助学生理解生物学基本概念、基本原理, 培养学生能力等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在实际授课中, 很多教师为了节约课时, 用“模拟实验”或“讲述实验”来代替学生的动手实验, 想节省时间让学生对课本结论进行反复训练。殊不知, 这种“速食”的课本结论学生不消化、不理解, 再怎么反复, 都是炒夹生饭。从目前的高考命题来看, 正由“知识立意”向“能力立意”转变。借助实验方法创设新情境, 以实验设计题为能力考查的载体, 侧重考查学生对现象的解释和分析的能力、考查学生在不同情境下迁移知识的能力已成为了命题趋向。所以, 仅凭机械记忆生物学知识、简单重复验证性实验, 在高考考场上是根本行不通的。

2. 善于运用探究实验范例,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新课程改革注重倡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 以此作为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探究性实验教学是一种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实施的“生本教育”, 对提高生物实验课堂教学质量, 引导学生积极地去思维, 养成探索科学知识的品格具有重要作用。

(1) 探究性实验可以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灌输多、探讨少的课堂只会影响学习的积极性, 不断机械重复的教学必将陷入高耗低效的困境, 因此开展生本化课堂势在必行。如笔者第一次对“酶促反应速率影响因素”的教学设计, 就是让学生去观看动画演示, 要求学生正襟危坐。在这种思维下, 即使让学生进实验室操作, 也是模仿动画中的步骤操作而已。这种实验教学是典型的机械性记忆和重复, 对学生而言没有挑战性, 无法激起他们对探求新知的渴望。可改变之后, 笔者把课堂归还给学生, 让他们自己做主, 自己操作, 他们表现出的活力和能力令人叹服, 还会用EXCEL功能处理繁杂的数据换算, 使描点作图的工作变得如此轻松、简单。这同样也是利用计算机技术辅助教学, 是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刻思考后的结果。

(2) 探究性实验可以使学生理解和掌握科学的方法和技能。案例中所描述的这个探究实验, 学生若要开展活动, 首先就要对活动对象进行假设, 确认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若要获取解释科学性问题的证据时, 就要设计实验过程、设计表格、设计图表;若要根据已有事实证据形成解释, 对科学性问题做出回答时, 又涉及到记录实验结果、收集证据、利用数学方法处理数据、解释数据的能力培养。所以, 开展探究式学习是培养学生能力的重要手段, 不但可以促使学生主动建构知识, 还可以在建构的过程中感悟科学方法, 具备科学态度, 提高科学素养。

(3) 探究性实验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在教师的引导下, 学生逐渐对自己的实验进行科学解释、合理分析, 再上升为理性认识, 最终得出科学结论。在此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 鼓励学生寻找最佳实验设计方案, 有利于其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几乎所有教材中有关温度对酶促反应速度的影响, 都是以淀粉酶为材料, 使之水解淀粉, 同时只设置高温、低温和适宜温度三种条件。在本案例中, 多媒体模拟的就是这样一个定性实验, 要根据该实验得出结论时, 思维跨度较大, 学生难以理解, 因此, 对“钟型曲线”的得出就感到非常不解。于是他们结合教材中的提示和自身对实验的理解, 将书本中的定性实验改成定量实验, 并提出了一种简便可行, 短时间内就能完成的较准确测定酶活性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成了课标要求的“提高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

[1]顾长明.教育案例:行走在实践与理论交汇的“动感地带”[J].新课程研究, 2010, (2) :13-15.

[2]马兰霞.我对教育案例的认识之四——怎样对成功案例作分析[J].思想理论教育, 2010, (4) :46-48.

如何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篇8

一、课前预习, 引领探究

构建有效的语文课堂, 首先应该从课前做起。以前我们提倡预习课文, 但在实际的操作中, “预习”一词只成了教师的“作秀”, 教师疏于指导, 也懒得检查, 学生自然也是敷衍了事, “预习”已经失去了它的实效。其实我们可以花费不太多的精力为学生设计一张“预习卡”, 设计好预习路径, 引领他们自主探究, 这对有效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大有裨益。

《音乐之都维也纳》是一篇散文, 作者用优美的笔触描写了维也纳城市的独特风貌, 讲述了维也纳被称为“音乐之都”的渊源, 表达了作者对音乐之都的赞美与向往。在教学这一课时, 我作了这样的预习设计:

(1) 读一读:大声读课文, 读准字音, 读通句子。

(2) 找一找:找出课文中出现了哪些音乐家的名字, 查一查他们的资料。

(3) 查一查:关于维也纳你还知道哪些呢?上网查一查。

(4) 想一想:课文从哪几方面写了维也纳是音乐之都的?

(5) 问一问:有不懂的词语吗?请想办法解决。有不懂的地方吗?请设计有质量的问题, 写下来。

因为教师和学生谁都没有去过维也纳, 所以也没有对这个城市的直观印象, 因此教学前让学生上网查找有关维也纳的资料, 能在他们的头脑中形成初步印象, 留下最初的知识积累。

设计这样的预习卡, 既激发了学生自主学习的兴趣, 又为他们的自主探究指明了方向。课前的学习有效了, 课堂中的学习自然会有效。事实证明, 课堂上学生的参与热情高涨了, 语言表达能力增强了, 回答问题的质量提高了, 创造性思维活跃了, 语文课堂也因此变得精彩起来!

二、解读文本, 整合资源

解读文本是语文备课的核心, 是课堂教学具体实施的前提和基础。如果教师连文本的解读都不准确、不全面、不深刻, 那么, 阅读教学也就难以“摸着北”了, 或者南辕北辙, 或者以偏盖全, 或者蜻蜓点水, 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势必得不到保障。

解读文本之后, 还需要把与文章主旨有关联的知识点巧妙地运用到课堂教学中来, 融会贯通, 有机地进行整合预设, 使各个知识体系以及人文内涵统一一个集成块, 由个及类、由类及理, 个性与共性相融, 从而形成立体的教育课堂。如学习了《孔子游春》一文, 我请同学们谈谈对孔子的认识, 有的同学认为孔子是一位循循善诱的教育家, 有的同学认为孔子一位品行高尚的君子, 有的同学认为孔子平易近人, 有的同学则认为孔子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 还有的同学认为孔子博学多才……这些解读都有一定的道理, 我们应该加以肯定和鼓励。当然, 有时也会有偏离价值观的解读, 那么, 我们就要引领学生展开讨论, 甚至是必要的争论, 以求形成正确的认识。

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 要求教师在备课时以一种独特的视角处理教材, 把握住教材的“精、气、神”, 高屋建瓴、别具匠心地安排教学。它要求教师有更多的涉猎, 更厚的积淀。这样进行预设整合, 才能为有效的语文课堂教学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主导主体, 和谐统一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 是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的作用是隐性的, 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的。可是在我们的语文课堂上, 学生主体地位很多时候只是一句口号而已。在课堂上, 常见教师问学生想解决哪些问题, 或想学写哪个生字, 当孩子的回答与教案设计的内容不相一致时, 教师或是对学生的出“轨”言行装聋作哑、置之不理, 或是用自以为是的小“智慧”不动声色地“拨乱反正”, 以保证继续编演“教案剧”。

我在教学《赠汪伦》这首诗歌时, 一个孩子提出了这样的问题:“老师, 汪伦唱的什么歌呀?”其实, 这个问题不在我的教案预设里, 而且对理解诗歌也没什么作用。但新课程强调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 开发出学生发自内心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于是, 我就调整教案, 改变了教学思路。没想到, 一石激起千层浪。有的说可能会唱《朋友》这首歌, 说着就像模像样地唱了起来;有的说可能是在唱《吻别》, 马上就有人反驳那是恋人之间唱的情歌, 汪伦唱给李白不合适。接着有人饱含深情地唱起了《朋友》这首歌, 后来小百灵又把王勃的“海内存知己, 天涯若比邻”这首诗谱上曲子唱了起来, 还真有股依依惜别的味儿呢。最后在“智多星”的带动下, 全班同学打起节拍, 唱起了《友谊天长地久》这首歌。一堂课中, 无须我过多讲解, 李白与汪伦的深情厚谊已经在歌声中飞扬。在这样的课堂中,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发挥, 课堂本身也是无限精彩的。

四、读写结合, 和谐发展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 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因而, 语文课堂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灵动的语文课堂的知、能训练, 应该是无痕的、自然的。

在教学《真情的回报》这篇课文时, 同学们了解到这个9岁的男孩认真地、诚实地送着每一份报纸, 用真情对待每一个订户, 他是如此认真、如此诚实地劳动着, 是多么难能可贵呀!我让同学们认真读读课文的1~4自然段, 展开丰富的想象, 为我们描绘一幕“真情送报”的感人情景。

出示送报情景:

情景一:今天风很大, 我把装满报纸的大口袋挂在自行车车把上……

情景二:骄阳似火, 无情地炙烤着大地。我骑着自行车……

情景三:今天, 我早早地到报社拿了报纸, 肩挎着沉甸甸的大口袋开始送报了。突然, 天空下起了雪……

这是对学生听说读写能力、想象思维能力的综合培养。这样的写话设计, 让学生体会到想象中与现实中的差异, 从而懂得“必须主动地经历生活的各种苦难, 才能健康茁壮地成长”的道理。教师创设了这样的情境, 激活了学生的思维, 训练了学生的听说读写, 让学生经历了情感的体验和升华, 教学的难点迎刃而解, 不攻自破。

五、拓展反思, 课堂延伸

有人戏称“课堂才是教学的责任田”, 于是就有人疑虑重视课外延伸是否会“肥了人家的田, 荒了自家的地”, 其实这是多虑的。语文教学要站在“大视野”角度, 既要把生活作为语文学习的内容导入, 它给语文课堂提供了源头活水, 也要把语文作为生活的一部分导出, 让学生在课外继续学习语言, 历练自己运用语言的能力。教师要打破课内课外的壁垒, 把语文课堂延伸到广阔的天地中, 引导学生关注社会、关注人类、关注自然、注重生活的积累, 拓宽语文的领地。有效的语文教学应该是课内求活、课外求广, 既要立足于课堂和课本, 更要重视学习内容的多维延伸, 将语文学习延伸到课外阅读, 延伸到其他学科, 延伸到学生生活, 从而实现语文学习的立体化、综合化、生活化。

如教学《水》之后, 我让学生开展社会调查:学校一共有多少水龙头, 有多少水箱, 每天用水量大约是多少, 我们家乡有多少条河, 能提供饮用水的有多少, 自己亲眼目睹的浪费现象、破坏现象……通过调查, 同学们发现, 原来自己身边存在着这么多不利于环保、危害自己的事情。于是全班同学一致决定, 向社会发出“保护水资源”的倡议。这样的实践活动源于生活又超越于生活, 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而且使他们实现了寻“文章之道”悟“做人之道”的过程。

努力构建有效的数学课堂 篇9

一、联系实际创设情境

创设有效的生活情境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条件。如在教学“圆的面积”一课时, 在课的开始, 我用课件显示一幅图画:用绳子栓住一只羊, 绳子的另一端栓在木桩上, 羊绕着木桩运动形成一个圆。这个动画情境很快吸引了学生, 学生就会很想知道:羊吃草的最大面积是多少?解决这个问题用什么公式计算?它与学过的知识有什么关系?有了公式怎样计算圆面积?让学生带着探究欲望, 围绕探究目标一步一步展开。再如, 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 先让学生报出一些数, 我马上判断是不是3的倍数。此时, 学生感到很奇怪, 老师为什么能迅速作出判断呢?然后我又把其中一些数的各个数位上的数字交换位置, 如345→543, 435→453, 534→354, 让学生检验变化后的各个数还是不是3的倍数, 学生会惊奇的发现:怎么和原数一样, 个个都是3的倍数呢?这里面有什么奥秘? 这个问题引发了学生心中的疑问, 激发了学生探索的欲望, 学生的注意力高度集中, 进入智力活动的最佳状态。这样, 既有利于有效地开展探究活动, 又提高了数学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二、注重学习的有效性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 让学生“体验数学”的过程, 强调数学课程要让学生亲身经历把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如在教学“分数应用题”时, 我注重图形结合, 通过让学生画线段图来解决实际问题, 准确地找出数量间的对应关系, 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自我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使学生学会学习。如教学稍复杂的“已知一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求这个数”的应用题:花园里有黄花24朵, 黄花的朵数比红花多1/5, 红花有多少朵?

第一步, 分析题意。让学生收集数学信息, 弄清要解决的问题。

第二步, 引导学生画出线段图。根据黄花的朵数比红花多1/5 , 把红花朵数看作单位“1”, 先画一条线段表示红花的朵数, 再根据黄花的朵数比红花多这个信息, 画出一条线段表示黄花的朵数。

第三步, 理清数量关系。

红花的朵数+红花朵数×1/5 =黄花的朵数

红花的朵数× (1+1/5 ) =黄花的朵数

第四步, 可以列方程或用除法计算。

方程:x+1/5 x=24或x× (1+1/5 ) =24

除法:24÷ (1+1/5 )

这样教学, 学生学习起来很轻松, 也很容易找到数量间的对应关系。这类题的解题关键是找准单位“1”, 弄清谁是谁的几分之几, 谁比谁多几分之几, 计算出已知量是单位“1”的几分之几。在练习中还可以设计相对应的两道练习题:民族小学五年级有150人, 六年级人数比五年级多1/5, 五年级有多少人?光明小学六年级有180人, 比五年级的人数多1/5, 五年级有多少人?通过画图、分析、列式计算, 学生会逐步发现这两道练习题有着相同的等量关系, 即五年级人数+五年级人数×1/5=六年级的人数, 只不过是信息与问题正好相反, 从而明确:标准量已知时, 求标准量的几分之几用乘法;标准量未知时, 设标准量为x, 求x的几分之几用乘法列方程。

三、整合与重构教材

在准确把握教学目标和解读教材的基础上, 我对教材进行了整合与重构。如教学“质数和合数”时我对教材进行了重组, 我像上体育课那样要求学生先来报数, 从左边第一排的第一位同学开始从1报起, 依次往后报, 并让学生记住自己报的号数就是学号。然后让除2号外, 学号里有因数2的同学坐下, 以此认识奇数和偶数。然后依次让除3号、5号及7号外, 学号里有因数3、因数5、因数7的同学坐下, 让学生观察站着的这些同学的学号与坐下的同学的学号有什么不同? 接着引导学生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站着的这些同学的学号上:因数各有几个?有什么规律?可以把自然数分为几类?每类有什么特点?通过讨论, 让学生掌握什么是质数、什么是合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下课时, 我又让学生按要求起立, 按类别依次走出教室:学号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的;学号既是质数又不是偶数的;学号既是质数又不是奇数的;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奇数的;学号既是合数又是偶数的。把教材内容创造性地重组, 能使学生深刻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与发展, 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 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同时掌握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四、合理设计练习

课堂练习是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培养数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为适应数学课程改革的需要, 在数学课堂教学中, 要重视优化课堂练习, 这不仅能检查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 而且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重要环节。在设计练习题时, 要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如教学“年、月、日”一课后, 我设计填空题:2014年全年共有多少天?虽然只有短短的7个字, 但这道题的含金量高, 它隐含着一年有12个月, 其中有7个大月、4个小月的知识。另外, 还要判断2014年是平年还是闰年, 以便确定二月是28天还是29天。最后选择计算方法, 主要有3种做法:第一种是连加;第二种是乘加 (31×7+30×4+28) 或 (30×12+5) ;第三种是乘减 (31×12-7) 。我根据课前的预设, 让学生把“年、月、日“包含的知识进行系统的整合, 使学生在积极探索的过程中认知结构得以优化, 数学能力得以提高和发展。又如, 在教学了“合理安排时间”后设计练习题:芳芳在一个早晨要完成这几件事情, 所需时间分别是:起床穿衣4分钟, 刷牙、洗脸、整理房间9分钟, 煮鸡蛋、热馒头10分钟, 吃早点6分钟, 你认为应该怎样合理安排, 让芳芳尽快吃上早点?最少需要几分钟?学生通过搜索信息, 并对信息加以分析, 找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这类练习的设计, 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消化, 让学生感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生活中处处用数学。使学生体会到数学源于生活, 又运用于生活, 感受到数学的作用, 对数学产生亲切感。

构建自主有效课堂的探索 篇10

关键词:自主;有效;课堂

课堂是教师和学生成长的地方。教育活动要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培养学生浓厚的兴趣,使学生具有充分的动力才能达到预期的效果。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如春风化雨,给教师带来了机遇和挑战,它倡导学生乐于探究、主动参与、勤于动手、富于创新的教学理念,实现由接受式学习向发现式学习的转变,唤起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点燃学生乐于探究的希望之火。如何打造基于学生自主学习的有效课堂?在教学中笔者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构建自主有效课堂。

一、建立民主、平等、和谐和宽松的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可以促使学生与老师进行更好的沟通,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作为课堂学习的主体,应当极大地发挥其能动性、创造性。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上要变展示自己为展示学生,为学生搭建自主学习的舞台,让学生学会自主学习,提高他们的学习能力。建立“平等、民主、和谐和宽松”的师生关系是实现学生主体参与的前提。只有师生关系平等,学生才可能有“自我”,才能有机会进行探索性的学习和研究。这种平等的关系需要教者能够走近并走进学生,学会“蹲下身子”与学生交流,让学生觉得你就是他们的同伴。在民主的讨论氛围中,学生才会没有心理负担,做到畅所欲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发现和见解。教师教学要有意识地渗透民主意识,提高学生参与的主动性;营造民主的氛围,鼓励学生质疑、批评、争辨,提高其民主参与能力。要创设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建立师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关系。拥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为实现学生的自主性课堂学习创设良好的外在氛围。

二、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提升教学目标的有效性

教学目标是课堂教学的核心和灵魂,在教学活动中有定向的作用。它限定着课堂教学的运作,对保证课堂教学的有效开展至关重要。有效的教学必须具备有效的教学目标,而有效教学目标的设计要求是准确和明确。目标的制定既要重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适度掌握,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数学运用能力以及创新思维能力。教学目标还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结构、学习水平、动机意志等的差异,制定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因此,有效的数学教学,决不能搞“一刀切”,争取让全体学生接受到应该能接受的教育。

三、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究的欲望

托尔斯泰说过:“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欲望。”在教学中如果给学生营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让他们置身于一种探究问题的情境中,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使学生乐于学习。例如,在教学“年、月、日”时,我是这样创设问题情境的:“同学们,你们喜欢过生日吗?”学生都兴奋地回答“喜欢!”接着又提问了几个学生:“你几岁了?过了几次生日?”总结出:“同学们,一般的人有几岁,就会过几次生日,可是为什么小强满12岁的时候,只过了3个生日呢?你们想不想知道其中的秘密?”学生立即进入了一个很有吸引力的探究氛围中,情绪高涨,思维一下調动了起来。这时老师抓住学生迫切求知的心理,及时引导他们进入新课。这样就很自然地为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营造了氛围,提高了课堂教学的效率。

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的空间,促成自主参与学习

自主思考,对于小学生来说,不乏精妙的思维火花的闪现。丰富的想象是他们年龄段的优势与财富,但是老师往往会忽略孩子一些精彩的想法,把它们扼杀在了摇篮里。教师要努力为学生创设主动探索空间,让学生有动脑思考、动手操作、动笔尝试、动口表达的解决问题和提出问题的时间与空间,使其外部活动逐渐内化为自身内部的智力活动,从而获取知识,发展智能,以更积极的姿态自主参与学习活动。教师要创造真正意识上的让学生参与尝试的机会,这样才能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管得过多,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隋性,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数学课堂教学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引导学生的主动参与,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的主动发展,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

五、培养学生自我反思的意识,提高自主探究能力

学生在自主探究中,不可能一下子就能获得整个系统知识,也不可能在探究知识过程中采用的方法都是正确的,为此,学生们在课堂探究结束后,必须反思自己学习过程中所获取的知识和经验。在每节课结束后,都要问一问: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最成功的探究方法是什么?通过反思,让学生的思维上升到一定的高度,找到合理的探究方法,探究规律,提高自主探究能力。就教师的教学而言,通过学生的反馈,反思本节课的探究方法是否对提升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有帮助。

上一篇:建筑材料检测问题下一篇:绿色生命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