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线教育

2024-05-03

底线教育(精选十篇)

底线教育 篇1

关键词:依法执教,教育者,底线

我是一名从教多年的教育工作者, 和同仁们一样, 常常会发出同一种感叹, 即在学校管理学生太难了。“难在什么地方?”稍微上了点年纪的外行人都会发问。并且摆出一大堆理由:我们上学时, 校园内经常打架, 老师管不了学生, 社会上的闲杂人也会到学校滋事, 现在这样的事情很少见到。的确, 近几年在当地公安机关的努力下, 校园周边环境得到有效治理, 师生可以安心学习了。然而, 学校的教育者又遇到新的难题。

随着社会主义民主化进程的推进, 以人为本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人们的法制观念进一步增强。家长、学生的法制意识、维权意识也不断提高, 如果教师不能依法执教, 不尊重学生的合法权益, 特别是不能树立正确的质量观, 那么在对待学生问题上, 特别是对学生的处理和惩罚稍有不慎就会导致学生与教师、家长与学校的矛盾, 轻则吵闹、投诉, 重则对簿公堂, 使得校园育人的环境受到损伤, 造成极不和谐的状况, 甚至影响到社会的安定团结和稳定。另外, 近几年, 教育成为众矢之的。教师地位得以提升, 待遇得以提高。便有一些不知自爱的教育者利用职务之便, 接受家长的礼金, 在社会上影响极坏。舆论往往同情弱者, 各种新闻媒体的曝光, 各类违规、违法教师受到惩处。按常理这是应该的, 教育理应是一片净土, 惩治不法, 是社会公正的体现。基于社会的各种压力, 一些教育者苟且偷安, 对学生缺少管束;可仍有一部分教育者, 背负着沉重的思想包袱, 严格要求学生, 稍有不慎, 就会成为牺牲品。我很敬畏后者, 因为作为一名教育者, 管学生是神圣的职责, 为一己之得失, 丧失原则, 与犯罪有何区别;然而我又很同情他们, 付出的执著, 得到了苦痛, 我不知道他们还能够坚持多久, 这是一种难言的悲哀。

更重要的是从学生的角度去考虑, 他们毕竟是未成年人。教育者无论做什么事情, 其出发点, 都应该立足于学生的发展和进步。依法执教, 也是保护学生的必然手段。可见, 无论从自身发展、学生的成长考虑, 还是从社会和谐考虑, 依法执教就是教育者的行为底线。

有人说, 你不能改变环境, 就让环境改变你。我们何不以此为借鉴, 在法律法规的框架内, 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 既不会受到法律惩处, 也不会丧失从教本分。即使出现过激行为, 充其量也只会受到批评、告诫等处罚, 仅此而已, 不可逾越法律法规。如何使依法执教做到游刃有余, 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

首先, 教师必须加强自身的职业道德建设。《周礼》中说:“凡有道者, 有德者, 使教焉。”孟子说:“教者必以正。”汉代杨雄说:“师者, 人之模范也。”这些古人的言论就充分证明教育这种职业, 应当有崇高的道德修养, 依法执教正是这种道德的体现。教育法律法规制定的重要目的之一, 就是约束和惩处教师队伍中师德欠佳者。

其次, 教育者必须正视依法执教是时代对教师这个职业的要求。目前, 国家提倡“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的方针, 时代对教育工作者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不仅要有德, 还要有法律的意识, 《中小学教师职业道规范》第一条就是“爱国守法”。改革开放以来, 各种与教育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完善, 标志着中国的教育正走入法治的轨道, “依法治校”已成为各学校的共识。顺应时代潮流则兴, 逆历史潮流则亡。教育者更应该代表先进的潮流, 去打磨自己, 去适应当今复杂的社会环境。

再次, 要明确依法执教能够保障教师健康成长。有的教师观念陈旧, 还总是跳不出“师道尊严”的传统思维, 动辄训斥、辱骂学生, 甚至罚站和打骂, 严重损害了学生的合法权益, 使得近年来师生纠纷不断增加, 学生不能安心学习, 教师不能安心教学, 有的教师因此而受到处分甚至受到法律的制裁, 断送了大好前程。

第四, 要认清依法执教能够保障学生健康成长。学生在校园里学习知识, 学校应着眼于不断提升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质量。但有的学校、教师不能充分认识这一点, 在升学压力面前不断异化学校的功能, 片面追求升学率, 用高淘汰率来保证学校的升学, 严重偏离了和谐社会的轨道, 使得一些家长和学生终日为联系学校而奔波, 有的学生甚至初中就转五六次学, 学生无法健康成长。只有通过依法执教来维护学生的利益。

最后, 依法执教还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几种关系:一是要正确处理好学校和教师之间的关系。学校不能因为追求质量, 就不停地给教师施压, 使得广大教师只能把这种压力转移到学生身上。学校要尽可能地创设宽松和谐的氛围, 尊重教师的合法权益, 引导广大教师知法守法, 让法制观念扎根于每一位老师的内心深处。二是要正确处理好教师和学生的关系。广大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形成和谐的教育气氛。特别是对违纪学生处理与惩罚要讲究方式方法, 既要严格管理, 又要以理服人, 要做到“严而有理, 严而有情”。在处理违纪学生时首先明确惩罚不等于体罚, 坚决禁止各种形式的体罚;强调正面教育, 不要滥用惩罚;注意控制惩罚的强度;注意惩罚的策略;及时处理各种事件, 坚持说理的原则, 尽量私下批评, 在处理中坚持公平的原则。三是要正确处理学校、教师与家长的关系。现实中有些教师不注意对家长的态度, 把学生的问题完全归罪于家长的教育, 出现问题就请家长, 甚至批评、指责、辱骂家长, 使得教师与家长关系紧张。有些家长不敢到校和老师联系, 有些家长听到开家长会就心烦意乱, 这样的结果如何形成学校、家庭的教育合力?这种紧张关系容易导致矛盾的激化, 使得家长告老师、告学校的事件屡见不鲜。学校和教师要树立尊重家长的观念, 要及时向家长通报学生在校的表现, 对家长提出的一些合理化建议和意见要虚心接受, 要充分尊重家长的权益。还要针对不同的家庭特点, 有计划地召开家长座谈会, 让家长了解学校的办学理念及相关要求, 这样在处理各种学生事件时容易取得家长的支持和谅解。

参考文献

[1]王毓珣.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的应然思考[J].天津市教科院学报, 2007, (4) .

教育孩子守住道德底线 篇2

线(图)http:// 2010年02月05日 11:20 新华网

2010年2月5日,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做客新华网

新华网北京2月5日电 新华网对话中小学校长系列访谈今天上午进行第一场,国务院参事、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作为首场嘉宾与广大网友在线交流。刘彭芝在访谈中指出,要让孩子们在中学生活中切身感觉到快乐和幸福,而不是困扰和烦恼。

刘彭芝说,以我从教40多年的所见所闻,孩子们在中学的生活是比较枯燥比较单调的,就是从家门走到学校学习然后再回家。所以,我总想着还给孩子们一些童年和少年。

刘彭芝说,第一点就是教育孩子应该怎么生活,怎么做人。小孩在中学里是12岁到18岁,毕业的时候18岁已经是成人了,已经是一个公民了,所以首先要教育孩子成为一个合格的成人,一个合格的公民。要把品德教育居于第一位,也就是教会他学会爱,爱家人、爱学校的同学、爱学校的老师,爱社会上所有和他接触的人,他应该帮助他们,而且应该学会合作,所以对于学生的这种道德品质、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要教育孩子把住道德的底线,道德的底线是什么?一个应该是遵纪守法;再一个是珍爱生命。所以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身体教育,也就是他的身心健康。现在是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这个独生子女的教育问题可以说是旷世难题,因为这是史无前例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整个国家几乎所有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而这一个孩子又有其独特性,一个家里有6个大人甚至更多的人来管这一个孩子,这就是一个问题。所以作为学校要对孩子进行分类教育,因为我们的家庭有不同的,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很忙把孩子交给阿姨的,也有让孩子住校的等等。我们要分析各种不同的孩子,对他们有针对性的引导,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周边的事物。

还有一个就是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个孩子应该拥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学习能力,有接触、合作或者是表演能力等各个方面。你发现这个孩子有什么样的特长,给他搭建什么样的平台让他去锻炼。除了这些就是我们也很注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从小应该让孩子自主学习,对学习有兴趣,然后锻炼他们,比如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以及让孩子们独特的思想得到尊重,着重培养其创新能力。

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是创造的源泉。我所做的很多的事情,取得的一些成功,都可以从这几句话里找到影子。比如孩子们说他们都喜欢我这个老刘,实际上是因为我对他们付出了爱,我不见得面对面地对每一个孩子好,但我付出了自己的爱,无私的不图回报的爱。当你没有图回报,但他却回报你,你被他们所爱的时候,才是最幸福的。

我们要把握住道德的底线:遵纪守法和珍爱生命。所以我们很重视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身体教育,也就是他的身心健康。现在是独生子女时代,这是我们国家的旷世难题,因为这是史无前例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任何一个时代,所有家庭几乎都只有一个孩子。独生子女有他的独特性,一个家里有六个大人甚至更多人来管一个孩子,这就是个问题。作为学校,我们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我们的家庭各有不同,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很忙把孩子交给阿姨的,也有让孩子住校的等等。我们要分析各种不同的孩子,对他们有针对性的引导,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周边的事物。

我主张一个优质学校不能独善其身,应该兼济天下,所以我把我们的优质资源最大力量的辐射周边。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我们进行了七、八年的实验,比如我们学校每年有二百多学生是由西部地区来的,包括我们帮扶学校的一些学生。除了我们到他们学校试教,和他们进行交流和培训外,我们也把他们的一部分学生接到我们学校。我想同样的孩子应该在优质的教育环境下接受培养。有的地区的学生在我们学校学了一年回去后他们的自信、素质等各方面提得都比较快,回去以后有的考上清华,有的考上复旦,他们也都非常激动。

我们要重视社会责任,“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最近我们学校把13名干部输送到周边的学校。海淀区我们也送一些老师过去做干部,也送到北航附中一个校长一个书记,西山学校也是人大附中帮扶的,那里的干部也全部是我们派去的。最近海淀区的蓝靛厂中学也委托我们来管理,我们也派去了五位的这么一个团队。所以不管是我们学校土生土长培养出来的干部还是外面吸引来的,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双赢的,一方面我们支持了旁边的学校或者是比我们弱一点的学校,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老师和干部也得到了发展,更体现了他们的价值。

对于将来能够成为拔尖创新人才的高智力孩子,不给他们一个适宜的教育,是资源的浪费。教育公平实际上有两层:一层是每个孩子都应该有受优质教育的机会;一层是每个孩子都应该给他们创造适合他们发展的教育。现在我们国家有常态儿童的普通学校,有残疾人的或者弱智孩子的特殊学校或者特殊班,但对于超常儿童,应该也有他们适宜的环境和教育,把他们混在一般的孩子中等于浪费了他们的生命、耽误了他们的时间。这是我们国家的宝贵资源,我们应该重视这一块。(陈曦辑录)刘彭芝:学生们喜欢“老刘”这个校长

新华网北京2月5日消息:今日8:30,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做客新华网,谈学校和老师该给学生提供什么等话题。

刘彭芝:“学生叫我老刘我不知道,这次你们提出来,学生当着我的面叫刘校长,背着我的面我知道叫什么的都有。但他们喜欢这个校长,实际上我感觉到不是因为单独的喜欢一个校长这么简单,而是因为喜欢这个学校,喜欢这个学校的一草一木和广大的师生员工。”

刘彭芝在谈到学生们对人大附中的感情时说:“我经常会接触到一些从国外回来的孩子,见到我以后特别激动,上来就会给我一个拥抱,甚至掉眼泪,我就问他怎么了,他就说不离开人大附中还感觉不到那么好,离开以后就觉得非常留恋了。孩子说我承诺兑现了就是我在1997年当校长的时候自己的设想就是想办这样一所学校,能够还给孩子们的少年、青年,也就是让孩子们在这个学校里的生活是快乐的、幸福的。将来他们离开这个学校以后也是留恋的,是向往的。现在毕业的学生一批批走了,他们上大学或者走上工作岗位,他们还能够怀念这所学校,我也感到这是非常幸福的。”

刘彭芝说:“我是1974年到人大附中的,到今年已经第36年了,到人大附中我当了20多年的班主任,1989年开始当副校长,当了8年的副校长,1997年开始当校长,现在是第13年了,做了20年的正副校长。我从教40多年来最大的感受,我经常跟学校的教职工说我的教育感悟或者说是教育感言,我总结了这样的四句话“爱是教育的最高境界,爱是自然流溢的奉献,尊重是教育的真谛,尊重是创造的源泉”。也就是说我所做的很多的事情,或者说它取得的一些成功,都可以从这几句话里找到影子。比如刚才孩子们说他们都喜欢我这个老刘,实际上是因为我对他们付出了爱,我不见得对每一个孩子都面对面地对他怎么样,但是因为我付出了自己的爱,对他们的爱是无私的,是不图回报的。但是当你没有图回报,但是他却回报你的时候,你被他们所爱时,这样的人才是最幸福的。”

刘彭芝:中学生教育重点要把住道德底线

新华网北京2月5日消息:今日8:30,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做客新华网,谈学校和老师该给学生提供什么等话题。

刘彭芝谈中学生的教育重点:“中学生如果按过去来讲,孩子们的生活是比较枯燥的,就是从家门走到学校学习然后再回家,比较单调。所以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这一点,总想着还给孩子们一些童年和少年。那到底怎么能让孩子们在中学生活感觉到快乐和幸福呢? 所以第一点就是这个孩子来到社会上应该怎么生活,怎么做人,小孩在中学里是12岁到18岁,毕业的时候18岁已经是成人了,已经是一个公民了,所以首先要教育孩子应该成为一个合格的成人,一个合格的公民。所以品德教育是第一位的。也就是教会他学会爱,爱家人、爱学校的同学、爱学校的老师,爱社会上所有和他接触的人,他应该帮助他们,而且应该学会合作。所以对于学生的这种道德品质、人格、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是非常重要的。”

“另外,我也经常跟他们讲,要把住道德的底线,道德的底线是什么?一个应该是遵纪守法;再一个是珍爱生命。所以我们很重视的是学生的心理教育和身体教育,也就是他的身心健康。现在是一个独生子女的时代,这个独生子女的时代是我们国家的旷世难题,因为这是史无前例的,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没有任何一个时代,整个国家的几乎所有家庭都是一个孩子,而这一个孩子就有他的独特性,一个家里有6个大人甚至更多的人来管这一个孩子,这就是一个问题。所以作为学校我们如何对孩子进行教育,因为我们的家庭有不同的,有父母离异的,有父母很忙把孩子交给阿姨的,也有让孩子住校的等等。我们要分析各种不同的孩子,对他们有针对性的引导,让他们热爱生活、热爱家庭,热爱周边的事物。”

“还有一个就是孩子的综合素质的培养。一个孩子应该拥有各方面的能力,比如学习能力,有接触、合作或者是表演能力等各个方面。你发现这个孩子有什么样的特长,给他搭建什么样的平台让他去锻炼。除了这些就是我们也很注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也就是从小应该让孩子有自主学习,对学习有兴趣,然后锻炼他们,比如组织能力、合作能力、团队精神,以及让孩子们独特的思想得到尊重。所以对培养他的创新能力我们也是非常关注的。”

刘彭芝:参加北京“两会”每年提十个议案

新华网北京2月5日消息:今日8:30,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做客新华网,谈学校和老师该给学生提供什么等话题。

刘彭芝:我前面五年作过市政协委员,最近这几年又作市人大代表,每年我的提案议案估计都在十份左右,因为我是工作在第一线,所以对教育了解得比较多,所以我总想把我的一些看法、想法和我周围的一些人们的需求和建议能够反映给政府。

像今年,我提的议案有十个,重点有一个就是建立家庭教育资讯中心。刚才我也提了,我们现在是独生子女社会,很多的孩子会有心理问题。实际上有的孩子的心理问题是家庭造成的,家庭为主但是学校也会对他有一定的影响,还有社会的,所以对一个孩子的教育应该有家庭教育、学校教育还有社会教育。我们发现有些家长不是特别懂教育,而且有的家长本身就有心理问题。所以我们觉得应该成立家庭教育资讯中心,比如成立一些家长学校,给家长作报告,家长有什么问题可以来咨询。所以你想解决孩子的问题必须先帮着家长解决问题。

比如我们有一个孩子得了抑郁症,找到我以后我就把他的爸爸妈妈都请来了,结果我一看他妈妈的抑郁症最重,他爸爸也有,他们孩子的抑郁症也算是比较轻的。所以你治理的时候要先从他妈妈身上下手,怎么能帮着她先解决一些心理的障碍。但是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学校的学生这么多,所以我们学校虽然有心理咨询中心,有心理老师,我们也要求我们这里的每一位心理老师都能够做心理咨询师。所以我们也呼吁社会能够建立家庭教育资讯中心,能够培养出身心健康的孩子。

另外我还递了一条议案是在网上开设高中国家选修课的议案。因为像我们学校,包括北京乃至全国各个地区的名校开设的选修课都比较多,但是作为普通校甚至薄弱校没有那么大的能力开那么多课,所以如果我们这些选修课开得比较多、比较好的,包括有些比较新颖的课我们都可以把它放到网上,其他学校没有的学生们可以在网上进行学习。刘彭芝:教育的优质资源应最大力量辐射周边

新华网北京2月5日消息:今日8:30,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做客新华网,谈学校和老师该给学生提供什么等话题。

刘彭芝:我主张一个优质学校不能独善其身,应该兼济天下,所以我主张把我们的优质资源最大力量的辐射周边,所以从2002年开始到现在我们进行了七、八年的实验,比如我们学校每年有二百多名近三百名的学生是由西部地区来的,也有我们帮扶学校的一些学生,除了我们到他们学校试教还有和他们进行互相的交流和培训外,我们也把他们的一部分学生接到我们学校。我是想同样的孩子在优质教育的环境下看看能把他们培养成什么样子。

所以我们学校现在有内蒙的学生、四川灾区的学生,还有新疆的学生,另外有宁夏的、河南的,还有北京市延庆的,还有我们海淀区,像翠微中学、北航附中等,也就是所有和我们手拉手帮扶的学校的学生都有,加起来一共近三百人,确实这也占了人大附中的一部分优质资源,我们学校的老师也对他们非常友好。有的地区的学生在我们学校学了一年回去后他们的自信、素质等各方面提得都比较快,回去又学了一年以后有的考上清华了,有的考上复旦大学了,他们也都非常激动。

作为这种优质资源,我们能够为西部地区,为我们的周边服务我们也感到非常安慰。我也在做我们学校老师们的工作,我们为什么要帮助别人呢?西部地区的孩子自己在发言的时候说“我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这样无私的帮助我们”,他们不理解,但是他有一个反馈就是“我只知道我要回报,我加倍的努力为祖国做贡献报答他们”。

我告诉我们的老师,我们要实行社会的责任,我们在帮助人的时候就像一句成语“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所以最近我们学校也把13名干部输送到我们周边的学校,北京市也和我们要人,希望我们把适宜的老师送过去,比如搞教研的等等。海淀区我们也送一些老师过去做干部,也送到北航附中一个校长一个书记,西山学校也是人大附中帮扶的,那里的干部也全部是我们派去的。最近海淀区的蓝靛厂中学也委托我们来管理,我们也派去了五位的这么一个团队。

所以不管是我们学校土生土长培养出来的干部还是外面吸引来的,我们都希望他们能够得到更大的发展,这就是送人玫瑰手有余香。这是双赢的,一方面我们支持了旁边的学校或者是比我们弱一点的学校,另一方面,我们培养的老师和干部也得到了发展更体现了他们的价值。

刘彭芝:培养教师最注重的是练内功

新华网北京2月5日消息:今日8:30,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做客新华网,谈学校和老师该给学生提供什么等话题。

刘彭芝:我们学校的办学理念就是尊重个性、挖掘潜力。我给老师和员工们解释,“尊重个性”我们的教育目标对象是学生,我们的着眼点是学生,我们的着力点是员工,我的尊重个性是要求尊重全校师生员工每一个人的个性,我们要求挖掘每一个人的潜力。有位农民工叫王峰他到我们学校已经20年了,从到我们学校当清洁工、锅炉工还有食堂工人,最后到电教室作工人,因为我发现他非常爱动电器,我们当时的电教室老师非常爱护他、培养他,帮助他考一些电工的工种,另外他也特别喜欢照相,所以也在不断给他创造条件。所以我说人大附中就是一个大舞台,校长就是拉大幕的人,不管是老师还是员工都可以尽他可能的在舞台上表演。不管他有什么能力我们都会给他创造条件。

我当副校长的时候有一次春节我就把这个王峰还有一个数学老师请到家里一起玩,我就鼓励他们自己有什么爱好都要自己努力,我们也会给你们创造条件,这位数学老师现在成了一个摄影家了,前两天我们一起到英国去惠灵顿中学,他也跟着我们一起去照相,后来这个学校的老师到我们这里来回访的时候看到这个照片就说我们学校这么多年的历史都没有这样的照片,你们赶紧给我一幅自己收藏了。最近这个老师也参加了国际的摄影大赛,并获得了铜奖,他照的鸟也是栩栩如生的,像颐和园的十七孔桥也照得是晶莹剔透,他这次得的铜奖评委就说,你就是作品名起得不够档次,否则能得金奖。下来我就跟他说你怎么不叫咱们的老师和学生帮你策划策划啊。

对于培养教师,我们学校最注重的是练内功,也就是我们每年寒暑假有一个比较长期的培训,一般是在十天左右,另外我们每个学期对老师都有听课、评课的制度,另外我们还有一个网上学习,我们学校有一套整个的现代教育技术的计划,就是每周给老师们普及什么,学校发展到哪一步老师们就跟着学习。

比如我们学校在90年代到20世纪初期,我给学校开设了很多的外语,首先开的先是英语,英语开了以后又开了18种英语的学科课程,之后又开了日语、法语、德语、西班牙语、阿拉伯语等一共11种外语,这个外语课程的开设也是为了给学生们培养兴趣,但问题是谁来当老师,所以我们的老师里有在日本留学过的,有在韩国留学过的,也有在俄罗斯留学过的,这些老师就就地取材,他们自己可以兼选修课的老师。还有一些老师自己想设什么样的课,也可以让学生报名,有报名的他们就可以开。

比如我们食堂的这个工人,他自己的雕刻技术就已经达到了全国总冠军的水平了,你还搁食堂里单独当工人肯定当不住了,所以我就说你可以兼一下选修课,他就开了雕刻的这门课,孩子们也来学习,这个员工也体现了自己的价值。

所以我们学校原来一直有一个口号“统一思想与行动,凝聚智慧和力量,为把人大附中办成世界一流的学校而奋斗”,实际上这也是一种团队精神,在我们学校比较突出的就是一种团队精神、一种科学精神、一种奉献精神。

刘彭芝:拔尖创新人才应该从娃娃做起

新华网北京2月5日消息:今日8:30,中国人民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刘彭芝做客新华网,谈学校和老师该给学生提供什么等话题。

刘彭芝:这个仁华学校的前身是北京华罗庚数学学校,是在1989年建立的,当时是科学院、华罗庚实验室,和中国科技大学以及人大附中联合创办的,创办的时候在科学院的在数学通讯上还有成立剪彩的条目,当时的数学家王元先生,还有冯克勤等很多的学者都来了。北京市华罗庚数学学校到1994年就更名为北京华罗庚学校了,没有数学两个字了,当时我们是数学起家,后来我们发现培养这些超常儿童让他们单独地学数学是比较枯燥的,而这些孩子是智商比较高、比较聪明或者是早期开发得比较好,但是他们有爱好数学的,也有爱好其他学科的,琴棋书画各个方面都有,所以1994年就改成了北京市华罗庚学校。

1985年我们学校就成立了外语学校、发明创造学校等等,所以这些学校现在统称为北京华罗庚学校,包括我们的足球学校到目前为止也创造20年了,这所学校孩子们办学办读,我们这个学校代表北京参加了全运会,初中队和高中队分别获得了全国的高中足球冠军和初中足球冠军。我们的交响乐团也是从小培养的,他在奥地利的维也纳拿到了世界金奖。我们的发明创造这些年拿到了几十件、上百件的大奖。所以我们北京市华罗庚学校是培养各个方面有特长的,而且又早期开发得不错的,我们给他搭平台,希望他们能够从这里走出来。

1994年开始我们又更名为仁华学校,实际上仁华学校,我们在1989年的时候就有一个册子,是北京市华罗庚学校是人大附中的超常儿童的实验基地,所以这所学校在寒暑假的时候都不活动,我们只是每周有半天给这些孩子们进行一些培训,每个班里面都有班主任,对于他们进行动态的选拔、培养和鉴别。我们国家说60年没有培养出杰出如才,没有大批培养出拔尖创新人才,实际上在我们国家对于培养这种拔尖创新人才,四代国家领导人都很强调,大家也都知道,希望我们能够培养。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实际上我认为我们国家的这种机制,而且都认为在大学才能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我认为拔尖创新人才应该是从娃娃做起,26年前邓小平同志提出来:学习计算机要从娃娃开始。所以我们的国家利用20年计算机教学技术就追上了有的国家半个世纪才达到的水平。

教育底线的作为 篇3

不是什么样的生命教育都能改造,當生命堕落到一定程度后,教育就爱莫能助。教育功能丧失由两方面原因造成,一是教师抛弃学生,二是学生拒绝教育。如果教育不论面对哪种学生,都没有权利抛弃,甚至可以说越是堕落的孩子越没有权利抛弃,那么哪样的孩子使教育无能为力呢?这种孩子有哪些本质属性?

首先,恶习稳定为性格。当教育失效后,恶习就在本能的支配下养成。吃喝玩乐等本能总有驱使生命堕落的趋势,如果家庭教育处于蒙昧状态,就不仅不能启蒙孩子从本能中觉醒,反而纵容孩子堕落。一切恶习都归宿到懒惰软弱胆小顺从等性格,而性格一旦稳定就注定可悲命运。当孩子沉湎于恶习贿赂的安逸不能自拔,性格就成为主宰孩子行为的心理品质,教育就显得非常艰难,往往最终达到教育底线。其次,恶劣嗜好的养成。在电视网络娱乐业非常发达的社会,在教育无法到达的空间,孩子是非常容易陷落于种种娱乐之中,悄然堕落,中毒死亡。教育往往对此无可奈何,孩子执意走向死亡。其次,特殊遭遇扭曲情感和思想。特殊的家庭境遇往往使孩子误入歧途,堕落得理直气壮,教育也爱莫能助。最后,扭曲的生命与环境的冲突结果表现为,往往不是支配环境,就是对环境意志的高度超越。

在这些情况下,教育不仅不是万能的,简直一点作为也没有。教师眼睁睁看到多少孩子死去而出手无策。纵然如此,教育仍要追求,以至超越教育底线而采取非常手段。笔者用事实证明,不论孩子堕落到何种地步,只要不放弃改造生命的使命,追寻教育智慧,仍可能出现奇迹。教师的智慧追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必须砥砺强大个性培养权力智慧。天下没有绝对平等的关系,任是最民主的师生关系,教师也总是处于主导地位。要对不能影响的孩子施予影响,必须改变常态的师生关系,即驾驭孩子。看起来,教师是和蔼的角色,殊不知,要对孩子产生良好影响,教师必须是很强硬,对很嚣张的孩子,不能不扮演肃杀的角色。这不是体罚的问题,而是支配的权力智慧。也许给孩子的印象是,教师非常凶恶,让人感觉莫名的威压。只有如此,孩子一向支配他人的气焰才萎顿,于是师生关系发生改变,为改造生命创造可能。天性软弱者极难成为优秀的教育者,就是那些大师,我们也能窥探到左右生命的威严。没有蔑视恶习的气概,没有强大的个性,纵然有改造生命的崇高愿望,也对堕落者无可奈何。从堕落孩子的背后,我们看到几多懦弱无能的家长和教师。

2、必须追求强有力的管理智慧。对于堕落的孩子,道理全然无用,这不像几何定理,立即接受并加以运用。怎样改造生命?先用不着讲道理,而是控制其行动。严厉以至严酷的管理,对孩子才是雪中送炭。必须好好听讲,必须完成作业,必须遵守纪律,与同学一样,没有任何特权。强大的个性正是如鱼得水之时,威严的教师不需要体罚,可孩子受到强大的震慑,不能不乖乖服从。这不是驯化奴性,而是培养人性的前奏。孩子何尝不反抗?这正是较量个性力量的时候,教师的智慧在于,只要是正义的,必须压倒忤逆,强迫孩子服从。有时,教育不能不用到惩罚,可是与其说是惩罚,不如说是利用惩罚的智慧,即威慑孩子,不到不得已而忌讳用惩罚。

3、斗争是手段征服是目的。与孩子的斗争决不是对敌斗争,纵然残酷也不失去爱。教师的智慧追求在于,必须深刻体验孩子堕落的痛苦,修养深厚的怜悯之爱,真诚扮演拯救者。“打”与安抚有机统一,是教育者的智慧。教师要敏锐捕捉孩子心灵的脆弱之处,准确把握孩子痛苦的时刻,用痛苦的智慧征服孩子。教育无能为力的孩子往往给家长教师心安理得地抛弃,孩子痛切骨髓地感觉到孤独,因为任是怎样自暴自弃的孩子,尊严都仍蛰伏在心灵深处,都不甘堕落。环境的某些刺激总要唤醒孩子的痛苦和自怜的孤独,教师这时的关爱真如久旱之甘霖,孩子不能不受到感动。如果教师的痛苦超过孩子自己,对孩子不幸际遇的体验比孩子还要深刻,孩子又深切地感受到教师的良苦用心,教师就成为孩子精神的同盟者,征服孩子势在必行。有时,教师绞尽脑汁而无计可施时,孩子就恰恰显出脆弱的缝隙来,这真是影响的契机呀!爱是征服孩子的最高智慧,最艰难处最难显真情,杰出的教师正是在这些地方彰显卓越。如果孩子接受了爱,孩子就任教师雕琢,什么强硬的举措孩子也甘愿接纳,因为孩子深知这是为自己好。

底线教育 篇4

案例一:

上课铃声响了, 我走进教室, 准备上课, 但学生却还没有安静下来, 有的站着, 有的还在大声说着话。我喊了两声安静, 学生总算静下来了。可上课没几分钟, 下面的学生有的开始讲话, 有的做小动作。低年级学生上课特别坐不住, 一节课纪律要整顿好几次, 这样几节课下来, 我觉得很累。于是, 我请教了几位常教低段的老师, 知道了她们常拿红花激励学生。第二天, 一进教室, 我就在黑板上写了ABCD四个字母代表四个大组, 并在每组下面写了5分, 再根据每组小朋友的纪律、发言等情况给这个组增减分数, 每节课如能达到8分以上的, 那么这个组就能得到红花一朵。到周五的时候再进行总结算, 花数最多的小组获胜, 这组的每一个小朋友都将得到一个“红苹果”作为奖励。

一开始, 效果还真不错, 每组的小朋友为了能得到老师的红花和“苹果”, 上课规矩了许多。小朋友之间还能互相提醒, 生怕自己的组被扣分。为此, 我暗暗自喜, 自以为这样做一来可以对每个学生都起到一个激励作用, 再则可以培养学生的集体荣誉感, 两全齐美。可惜好景不长, 一个月之后, 我明显地感到孩子们对此项竞赛的兴趣越来越淡薄。原因何在?我寻思着。原来是因为小组与小组之间难免存在差异, 有的小组就因为有那么一个总也管不住自己的同学, 所以那一颗令人羡慕的红花始终不肯光顾他们组, 而那个总也管不住自己的同学, 无论老师怎么教导, 同学怎么劝说和责难, 他还是无所谓, 照样我行我素。久而久之, 这组的其他同学也就失去了夺花的信心, 因此, 最终导致的结果是某一组是永远的赢家, 也只有这一个小组的成员是“红苹果”的得主。一个月之后, 我结束了这已索然无味的竞赛。开始寻思着, 今后我该拿什么来吸引学生, 以提高课堂效率。

案例二:

这是一位年轻老师上的一节校内教研课。刚开始上课, 这位老师就拿出几盒色彩斑斓的铅笔, 造型别致的削笔刀和漂亮的橡皮摆在桌头, 对学生说:“小朋友们, 老师桌上的这些学习用品你们喜欢吗?”学生高兴地说:“喜欢!”这位老师又说道:“今天我把它们作为奖品, 奖给大家, 只要这节课你们好好表现, 它们就是你的了。”学生一听雀跃不已。为了能得到那些奖品, 学生很配合, 表现得特别好, 上课发言积极。随着课堂教学的推进, 教师奖品的数量也渐增。学生们个个情绪激动, 这节课上得很热闹。课后有许多学生还忍不住关切地问道:“老师, 下节课还有奖品吗?”

[案例反思]

事后, 我们都感叹不已, 如果教师每节课都得准备这么多的奖品来奖励学生上好课, 那还得了?这最多只能是偶尔为之吧。那平常的课我们该如何上, 我们老师该拿什么来吸引学生呢?这再次引发了我的思考。课堂上的这种“星星评价、红花评价、奖品评价”的随机性和教师的随意性, 极易造成学生的一种功利心理。这种物质性的奖励让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直接追求功利的行为, 冲淡了学科知识的学习, 遮蔽了知识本身的魅力, 掩盖了求知本身的乐趣, 当学习的目的异化成为得到奖品时, 已经和学习的本义背道而驰了。当评价成为一种学习的诱饵, 把评价的激励功能变为刺激的功效时, 我们也该反省:教学课堂我们该拿什么吸引学生, 提高教学效率呢?我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一、接轨生活, 巧设情境, 吸引学生

课堂教学本身与生活息息相关, 是对现实生活的抽象反映。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曾说过:初步教学的责任是要以尽可能完全真实的、鲜明的形象来丰富儿童的心灵, 这些形象以后将成为他们思维的要素。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把生活中的内容引入到课堂中来, 把学生喜闻乐见的场景引入到课堂中。教师要精心创设生动有趣、富有挑战性和实际意义的情境, 可以巧妙地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 使得学生对新知识满怀无比强烈的求知欲。以此激起学生对新知学习的热情, 拉近学生与新知的距离, 为学生的学习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 让学生亲近课堂, 喜爱学习。

二、融入情感, 以情激情, 感染学生

课堂教学中, 教师与学生不仅仅是语言的交流和思维的碰撞, 更是一种心灵的接触, 情感的互动。课堂上, 教师脸上一丝善意的笑容, 映射于学生心里的是一丝甘甜。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便能够以情激情。一堂课, 当你用自己饱满生动的语言去引导、去沟通, 必然会赢得学生的共鸣。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既需要有理性的思维, 也需要用富有艺术、充满魅力的语言去感染学生、激发学生, 用智慧点燃智慧, 用情感激发情感。

三、边玩边学, 增添兴趣, 快乐学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认为:“兴趣是创造一个欢乐和光明的教学环境的重要途径之一。”可见, 兴趣的力量是巨大的, 是推动学生学习的直接动力。小学生是活泼好动、天生爱玩的。我们把知识学习溶入到游戏活动中来, 能使枯燥无味的教学变得生动活泼起来, 能一下子增强学生的兴趣, 能让学生处于积极思考、争先发言的学习状态, 最终让学生在获得成功的体验中享受学习的乐趣和思考的快乐。

四、善用表扬, 增强信心, 激励学生

希望得到别人的称赞是每个人的天性, 孩子更是如此。因此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要善于捕捉孩子们身上的亮点, 对此进行表扬和激励。老师一句激励的话, 就会给孩子战胜困难的莫大勇气;一个略带赞赏的眼神, 就会给孩子攀越顶峰的希望;一个肯定与信任的微笑, 就会让孩子体会到老师对自己的认可和鼓励。亲爱的老师们, 为了每一个孩子的发展, 让我们时时寻找学生的闪光点, 并给予充分的肯定, 这样就会为学生提供更多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体验喜悦, 增强信心, 去争取更大的成功。

卡耐基说:“使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 就是赞美和鼓励。”也就是赏识。作为教师, 应对学生多加鼓励和赞扬。赞美的力量是无穷的, 老师的赞美与欣赏就是对学生的肯定与鼓励, 这将给他们带来巨大的动力。

摘要:赏识教育还挖掘潜力, 做到人尽其才, 在尊重孩子差异的基础上, 给孩子正确的指导使孩子多种多样的个性特点尽可能得到充分的发展。应该以尊重孩子兴趣的基础上, 培养他们的兴趣爱好, 并发掘孩子在某一方面的天赋。本文根据案例与教学方式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赏识教育,吸引学生,挖掘潜能

参考文献

[1]林裕辉.课堂教学“赏识教育”解析[J].班主任之友, 2002, (11) :22.

[2]石华恒.奖励幼儿要恰当[J].学前教育研究, 2002, (1) .

[3]周依敏.谈幼儿教育中的批评教育[J].学前教育, 2001, (10) .

底线教育 篇5

1、《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通过观看《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泗阳县2015年党员干部违纪案例剖析后,我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要从这些典型案例中汲取教训,引以为戒,防微杜渐;在今后的工作生活中恪守思想道德防线、法律法规红线和廉洁从业底线,贯彻落实好中央八项规定。

一、加强思想政治教育,以案为戒。

一要牢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观念。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切实解决好为谁服务、为谁掌权、为谁谋利的问题。二要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和党纪国法防线。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不断加强“官德”修养,增强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三要克服贪欲、失衡和侥幸这三种不良心理。保持共产党员的精神风采,保持党员领导干部的公仆形象。

二、进一步廉洁自律,拒腐防变

要通过开展经常性的思想道德和党纪国法教育,不断加强“官德”修养,增强知法、懂法、守法的自觉性。廉洁自律是反对腐败、加强党风廉政建设的关键。党员干部能否以身作则,对加强党风廉政建设,推动反腐败斗争的深入发展至关重要。以身作则,廉洁自律,是每一名党员干部必须具备的品格。今后要严于自律,自觉接受监督,勇于接受群众的监督。把监督当成一种警戒、一面镜子,经常想一想,照一照,检查一下自己有什么不足和缺点,及时加以改进和纠正,增强自己拒腐防变的能力。

三、牢记艰苦奋斗精神,抓好反腐倡廉。

艰苦奋斗的精神,是我们党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形成的一种宝贵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精神的组成部分。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时期,尤其需要党员领导干部继承和发扬。在新时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对于廉政建设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实质上就是一种廉政的表现。有些领导干部认为有了地位和权力,生活改善了,物质条件提高了,不享受白不享受,于是一味的追求物质生活,怕苦怕累;有的将物质享受作为待遇高低的标尺来衡量,有的甚至因此而做出违背原则的事。

作为党员干部,一定要带头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作风,从自身做起,从身边的每一件事做起,严格遵守廉洁自律的有关规定,耐得住艰苦,档得住诱惑,做一个清清白白的人。

2、《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2月22日下午,为了认真传达贯彻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会议精神,我局组织观看了《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泗阳县2015年党员干部违纪案例剖析。

观看该片后,自己在思想上受到了强烈的震憾和教育。违纪案例中的3个人,都是我们身边常见的一些熟人。他们过去都有光辉的历史,如夏玉平扎根基层20多年,带领村民一起艰苦创业,兴办木业加工企业,成为远近闻名的富裕村,有的是部门科室中坚骨干、有的是部队团职转业干部,而今天却成为阶下囚。分析他们腐化堕落的根本原因:一是宗旨意识淡薄,从而导致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扭曲,放松党性修养和锻炼,面对市场经济大潮不能保持警惕、保持冷静、保持操守,更没有慎独慎微,忽视从根本上考虑人民的利益,不甘清贫,崇尚拜金,最终导致走上犯罪的道路。二是权力意识“魔化”,一些领导干部把人民赋予的权力作为自己谋取私利的工具,在危害党的事业的同时,自己也遭到“身囚”之苦。权力是一把双刃剑,如果能正确的行使就能为人民办实事、谋利益,反之就会成为以权谋私的魔杖。从领导到囚犯往往是一步之差、一步之遥,人生没有后悔药,我们不能用自己的政治生命、青春年华、人生自由和完美的家庭去以身试法换取身外之物。

作为一名审计领导干部,手中握有审计监督“大权”,怎么用?必须慎之又慎。审计权利,同样是一把双刃剑,只能用好,不能用坏。那么,应该如何用好手中的权力呢?我认为,审计党员干部应该做到“三个必须”:

一是政治上要坚定,必须与党中央保持一致。树立看齐意识,要按照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框架意见》及配套文件以及全国审计工作会议精神要求,加大改革创新力度,依法独立行使审计监督权,大力推进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的审计监督全覆盖,依法依纪反映不作为、慢作为、假作为、乱作为问题,促进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充分发挥国家审计的基石和重要保障作用。

二是审计上要从严,必须把审计任务落到实处。要坚持依法审计。刘家义审计长强调,要强化法治思维,坚持法治原则,始终把牢审计质量这条“生命线”,严格依法规范审计行为,严格在法定范围内开展审计工作,既不能丧失职守不作为,也不能超越权限乱作为,做到履职到位不缺位、尽责依法不越界,严格执行法定的审计程序,并适应审计实践发展需要,不断完善相关制度和操作规程,使审计工作有章可循、有规可依。

三是工作上要求精,必须把审计质量作为审计项目工作的“生命线”,树立 精品意识,全力提升审计质量。要为自己确立一个奋斗目标,以审计准则为标准,让自己所做的每个审计项目都成为“精品”,成为优秀审计项目。首先,要树立创先争优意识。在审计工作岗位的每一天,审计干部都要保持昂扬向上的精神状态,不能浑浑噩噩地混日子,“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得过且过。在审计工作中,我们要树立“争第一创一流”的意识,增强忧患意识,提高竞争力。要争当审计“反腐尖兵”,把发现案件线索、查处重大违规问题、撰写审计信息、工程审计、绩效审计等工作作为奋斗目标,争当审计能手,争做复合型人才,进一步提升干事创业的积极性。

3、《底线失守的代价》警示教育片观后感

从2月20日开始,本人在全县党风廉政建设工作会议上观看2015年全县典型案例专题片《底线失守的代价》,到组织我局全体人员和部分离退休老干部观看,本人已三次观看此专题片,对开展党风廉政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我感觉收获很大,又一次净化了心灵,明白了努力方向。

一、注重学习,让廉政要求入心入脑

先要坚持政治理论学习,筑牢理想信念。第一,要用科学发展观武装自己的头脑,一时一刻都不能放松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改造,筑牢信念大厦的根基;第二,要经常学习廉政规定,通过学习,明白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脑子里始终要有明确的界限。自觉地以党纪政纪约束自己,用群众的满意程度审视自己,模范地遵守廉洁自律的各项规定;第三,还要学习郑培民、孔繁森等先进人物的事迹,用他们的事迹不断鞭策自己,查找差距,提高觉悟;第四,用身边的反面典型警醒自己,那些以身试法的人的问题就出在世界观、权力观上,出在缺乏自律意识上,正是由于少了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走上了与人民为敌的邪路。

二、创新形式,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对领导干部来讲,作风状况如何,受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支持、约束和影响。可以说,领导干部的行为一定程度上是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外在表现和直观反映。因此,要充分发挥教育的基础作用。创新教育形式,整合教育资源,把集中教育与个别教育结合起来,把传统教育手段与现代教育手段结合起来,突出对领导干部进行理想信念教育、党的优良传统教育、思想道德教育和党纪国法教育,不断提高领导干部党性修养、政治品质、道德境界和领导能力,增强领导干部在作风建设中的自主能力和自律意识。

三、干净履责,从源头上杜绝不廉政行为

一是思想干净。做对党赤胆忠诚,对人民真心实意,对工作兢兢业业,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纯粹高尚、有益于人民的人;二是要行为干净。勿以恶小而为之,一个小节上过不了关的党员,也很难在“大节”上过得硬,不拘小节必然终累大德。我们一定要对每一件事,始终做到慎独、慎初、慎微、慎行;三是作风干净。无论在什么岗位、想问题、做事情,都要坚持原则。无论是公务应酬,还是和人交往,都应保持健康的生活作风,用正气坦荡的清水冲掉生活腐化的灵魂污垢,防止因受到不干净的、不良的生活作风而迷失我们的方向。

四、表率示范、推进党风廉政建设工作

加强和改进干部作风建设,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是关键。在这个问题上,一方面要看到领导带头对促进整个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关键性作用;另一方面也要看到干部作风方面的一些问题,实际上就存在于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自身。抓住领导干部和领导班子,就抓住了整个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的重点,切实承担起第一责任人的责任,率先垂范,发挥好表率和示范作用。凡是要求干部做到的,领导首先做到;凡是要求领导班子做到的,一把手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基层做到的,领导机关要首先做到;凡是要求下级做到的,上级要首先做到,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

教育创新不要越过道德的底线 篇6

在网上疯传之后,“神一样的老师”出来解释了,好消息是“翘课学生不会被扣分”,老师所命题的是“绩效管理”课程,考核的是“360度绩效管理”中的“同事相互评价”,目的是体验式教学,并不是让学生检举同学。

无论老师的初衷如何,但从学生的反映来看,老师的“良苦用心”学生完全没有接受,所担心的“检举同学”的暗示作用却确实起到了。也就是说,我们至少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该老师所教的“绩效管理”课程部分效果是不佳的。

教师所体现的每一个细节都具有教育的意义。期末考试的题目,不只是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也客观地发挥着育人的渗透和影响作用。在学生中潜伏卧底、鼓励学生之间相互打小报告,这是我国某些教师的偏好,近年来饱受批判,认为不利于学生健康人格的成长。作为一名教师,在出考题的时候,也理应对考题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有一个基本评估,特别是对这种存在争议性的题目,理应先在小范围内验证信度与效度之后再作决定。从“神一样的老师”看“神一样的考题”,至少可以说该教师的育人意识是不够的。

从专业的角度来看,“同事相互评价”确实是“360度绩效管理”的重要内容,但有两个常识我们必须重申。第一,绩效是行为和结果的统一体,行为不仅仅是结果的工具,行为本身也是结果;第二,合作程度代表着员工关联绩效的高低,使用“同事相互评价”时需特别注意员工个人绩效与同事信任关系的博弈。老师简单地将“同事相互评价”的有效性,等同于与主流答案的相符程度,这本身就是对“360度绩效管理”理论的一知半解。老师一知半解地教,学生一知半解地学,将来一知半解地用,能产生的效果可想而知。

底线教育 篇7

2016年元旦的钟声敲响时,安徽芜湖一职业技术学院大二女生在某宾馆六楼与两名男生醉酒后失足摔下而身亡;7日下午,中山大学人文高等研究院讲师“青椒”李思涯在年度考核工作会议开始时用拳头殴打院长甘阳教授;25日上午,南京邮电大学计算机学院研三学生蒋华文从该校三牌楼校区科研楼九楼跳楼身亡,疑因毕业论文不能过关而轻生。随后,南邮多名学生在社交媒体上揭露,蒋华文生前受到来自其导师张代远极大的压力,张代远还有强行收取学生的实习工资和论文版面费、侮辱和性骚扰学生等恶劣行径。这距离对于复旦大学投毒案死刑判决不到50天,难怪,社会普遍反应:孩子考上大学,当今大学变得不安全、不干净、最不放心!

三件事似乎有点风马牛不相及,但,仔细考量,却有着惊人的如出一辙。发生地:高等院校,一为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系国家级首批示范高等职业教育院校;一为中山大学,国家“985”、“211”示范院校;一为南京邮电大学,是工业和信息化部与江苏省共建的江苏省重点高校;三所学校代表了中国高等教育的不同层次,的确不可同日而语,但,发生的事却是惊人的相似——道德底线失守,良知缺失,监管失控,引起有识之士侧目、担忧与恐惧。

前者作为教育部首批100所重点建设高等职业院校,2万多人的规模,堪称华东、全国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航空母舰,在全国具有一定的影响力;由于是女大学生死亡,而且是二男与一女开房间,网络上谣言、绯闻的传递速度之快,开启了年度网络点击、关注度的“吉尼斯之最”;微博的围观,帖子横飞,对于官方的信息发布真实性的质疑之声此起彼伏,引发全民震动。倒逼当地警方将三人事发前后的相关视频及时播报,总算平息了一场谣言四起的桃色猜想风波。风波之余,我们在反思,为什么高校总是成为道德、法律危机的重生之地?这位女生为何能够在一所管理效能称得上一流的全国示范性高职院校的缝隙之中,能够与同学出入酒店、娱乐场所,酗酒、娱乐之余,还能在学校对面的酒店开房间,直至不慎以死铭志。倘若,没有发生死亡,也许死亡是意外(确如警方发布侦查结果),这一切都不成为问题了。然而,在万一的概率之下,事故发生了,而且是一女二男,同居一室,一女与一男还是睡在一张床上。于是,教育、管理、法律问题全出现了:大学教育的人文精神、道德伦理规范缺失,大学班级辅导员的监管缺位,酒店登记的法律、伦理丧失(看到三人同时开一间房,异性杂居酒后等)。

后者是一所名校,中山先生引以为骄傲的广州最高学府,君子之地,“博雅学院是斯文之地”,却因故发生了可耻的“君子不动口而动手”的打人事件,是青年教师打60多岁的院长(老教师)。大学的斯文扫地耶,教师道德失范耶。可悲!

再后者是省部共建的名校,是一所以工学为主体,以信息学科为特色,理、工、经、管、文、教、艺、法等多学科相互交融,博士、硕士、本科等多层次教育协调发展的江苏省重点建设高校。位居2015“中国最好大学”排行榜综合排名第97位,《自然》特刊“中国顶级研究机构”第80位,2015年中国大学自然指数百强榜第69名。在不该发生的地点发生了硕士研究生被逼跳楼事件,牵涉出教授、硕士生导师等一系列问题,长期存在,该校的师生们已经见怪不怪了!可怕!

三起事件的实质是道德底线的失守,行为失范。女大学生与两名男生跨年夜狂欢,饮酒过量,行为不检点,开房间之后终于发生不该发生、不忍目睹的一幕,也许,死者的生命价值可能足以证明其清白,但未死者的道德、良知与伦理失范才是更应该谴责的,相关方的监管失守,教育者对受教育者失去良知与操守更可怕,引起的不仅仅是法律的追究,更应是教育伦理、道德的深层次思考、拷问。网民的围观、谣言四起,也许有低俗、好奇、猎艳的揣度、假想,但,客观上推动着对于案件真相的快节奏曝光,全程视频的及时播报,公安机关以活生生的人、景与物来展示事故的发生经过,舆论透明,谣言止于公开,显示了处置危机事件的智慧。可赞!

相反,中山大学则显然慢了许多,没有第一时间公布事件发生的真相,没有揭示出事件的前因后果,没有针对打人、被打人的相关信息予以发布。任凭网络一边倒对于“青椒”李思涯的声援,有人说,“中山大学教师掌掴博雅学院院长甘阳,把中国教育打出原形。其实这原形早已毕露,不打已招了。大学中的学妓,我们还见的少吗?”“徐友渔:甘阳是学术投机分子”【1】等等。可叹!

南京邮电大学在研究生跳楼事件发生的第一时间予以关注、调研,9天时间,立即果断处置,2月4日晚,南邮官方微博通报,学校调查组对网帖反映张代远的问题进行了深入调查。经查,张代远存在违规收取学生部分实习劳酬、将学生交付的版面费报销后据为己有、以言语对学生进行人格侮辱等严重违反教师职业道德的行为。根据相关规定,经学校研究决定,撤销张代远专业技术职务,并依相关程序撤销其教师资格。可赞!

为何三起事件引起公众对于当今大学教育的拷问?也许,这本身说明,当今的中国高等教育病久矣,道德、伦理规则之失范久矣,足以证明,部分高校内社会良知之缺失,部分公众道德素养之低落,在经济高度发展的中国,道德、伦理教育之发展滞后,社会责任之缺失,精神世界之苍白,至今,我们还没有真正树立起全民道德、伦理之楷模,国民精神信仰之混杂、低俗、平庸,而宗教界之乱相比教育界更甚,灿灿香火缭绕之中,大庙宇、道观之诸多和尚、道长们不在潜心修炼,而是一切围着太平绅士、香客(大居士)之稻梁谋,前不久所披露的少林寺主持释永信法师因利益纷争而绯闻缠身,2015年热播之引起道教界尴尬表现之电影《道士下山》也颇能证明当下之“乱纷纷你方唱罢我登场”吊诡相丛生之环境也!高等教育之大学,本是一国思想、精神文化的“象牙塔”,大学非指高楼大厦,乃学问、大师云集之所也,揶道德精神的殿堂也!然而,看看我们的三所大学,虽不能代表全国二千多所高校,但也由此冰水一角可窥其荦荦大端之一斑矣!缺乏底线,没有遵守基本的道德规范,监管失察,处事惊慌,网络热闹中倒逼其处置提速,从复旦大学投毒案到此次高校失范事件,形成对于中国大学管理的深层次拷问与追问,直指道德底线失守与责任担当问题!可悲!

三起事件,最根本的问题在于缺乏坚守道德的最高责任。俄国著名作家高尔基曾说过:“负责任,是一个人最基本的品质。如果我们放弃了责任,也就等于放弃了全世界。”【2】无论是芜湖职业技术学院的对于学生失范行为的管理失范,还是中山大学对于教师失范行为管理的不作为——缺位,还是南京邮电大学对于教授、硕士导师权力监督的乏力,均证明:当今的体制下,我们高校管理与监管的缺位、失范。

众所周知,《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明确指出:“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各级政府要按照建设法治政府的要求,依法履行教育职责。探索教育行政执法体制机制改革,落实教育行政执法责任制,及时查处违反教育法律法规、侵害受教育者权益、扰乱教育秩序等行为,依法维护学校、学生、教师、校长和举办者的权益。完善教育信息公开制度,保障公众对教育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但是,规划的执行、落实还有待各级学校的领导、管理者、教师齐心合力地真抓实干,查处三起事件中的主要责任人,以刚性制度与相应的贯彻条例,以严格的贯彻与执行,来保障学生的合法权益,清除师资队伍中的害群之马,为受教育者提供一方净土,才能杜绝此类危害教育规划、侵害教育与受教育者权益的事件绝迹,真正保障教育的公平、公正、公开,创造实现教育规划的良好的社会环境与舆论环境。

在新常态下,习主席号召全中国人民围绕“中国梦”,把国家目标、民族命运、个人命运紧紧连结在一起,成为凝聚人心、寻求共识的最大公约数。高等教育——大学是引领全国人民践行“中国梦”的关键环节,承载着引领亿万青年培养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道德价值作用。互联网+时代,我们高校的舆论阵地承载着描绘“中国梦”,引领新方向,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的力量。我们只有不断地与腐朽、消极的思想斗争,自觉抵制高校里存在的理想空心化、行为庸俗化、奋斗功利化倾向,时刻把握重大舆论导向,弘扬社会主义道德,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培育正确的道德判断和道德责任,提高道德实践能力尤其是自觉践行能力,真正从根本上减少违背社会公德、职业道德、个人品德的行为,弘扬正能量,让高等学校的师生自觉成为遵守社会道德的践行者、宣传者、传递者,成为未来中国的担当者,弘扬“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坚持用新理念破解发展难题,开创新局面。也许,这一类的事件就会避免发生,即使发生,我们的监管者也会得心应手地予以处置,避免道德伦理的追问、社会责任的追究,我们的高等教育——大学真正才会成为全社会最放心、最安全、最干净的地方!

注释

1[1]来自华为Ascend Mate7.

底线教育 篇8

为更好地了解、掌握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以及对道德底线教育和价值观教育的认识, 组建了专向课题组, 以浙江传媒学院为例, 向不同类型的群体发放问卷500份, 回收问卷432份, 有效问卷406份, 问卷有效率达93.98%。以下是部分调查结果。

一、关于对道德底线的认识

对“道德底线”一词的熟悉度:没听说:8.63%听说:91.37%

对掌握、了解“道德底线”的必要性认识:反对:6.89%赞成:93.11%

二、当今大学生的道德现状

1.对当前大学生道德状况的态度:

道德底线仍被坚守:16.47%道德底线缺失:25.75%良莠不齐:57.78%

2.个案反思道德现状

2.1 为了实现自己理想, 只要不违法就可以?

可以理解:26.35%难以理解:19.47%很正常:10.18%视情况而定:44%

2.2 为找个满意的工作, 在无人知晓的情况下, 是否会改动自己的成绩单?

会:8.08%不会:61.38%视情况而定:30.54%

2.3 在监考老师离场, 为保证自己考试能过关, 是否会有违纪行为?

会:10.18%不会:40.80%视情况而定:41.02%

2.4 当自己的利益与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会如何选择?

舍义取利:6.89%舍利取义:18.86%视情况而定:73.95%

2.5 当遇到一位身处困难中的陌生人, 而又有能力可以帮助他, 你的做法?

帮助:52.69%不帮助:44.61%视情况而定:2.70%

2.6 某医院为开展对艾滋病病毒携带者的心理治疗, 急需招募志愿者, 你是否会报名?

会:35.33%不会:51.50%视情况而定:12.28%

3.当今高校道德底线教育现状:

3.1当今思政理论课程是否涉及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

略有涉及:71%尚未涉及:15%重点讲授:14%

3.2对目前高校道德底线教育的态度

不存在:17.37%存在但毫无作用:8.08%

存在但意义不大:49.40%存在且有积极影响:24.55%

4、大学生道德底线教育应有途径

4.1大学生坚守道德底线主要依靠的力量

父母监管:2.69%高校教育:8.38%

社会舆论:16.47%自身价值观培养:72.75%

4.2对道德底线教育与价值观教育关系的态度

很大联系:47.90%一定联系:5.10%无联系:5.10%

4.3大学生坚守道德底线的形式 (可多选)

课堂教学:2.40%社会实践:73.65%青志活动:74.55%校园文化构建:51.20%三下乡:20.66%第二课堂活动:34.13%

5.调查小结

从调查结果看, 多数大学生正徘徊在荣辱道德底线上, 很多行为已突破荣辱道德底线, 甚至触犯了法律。脱离实际大而空的口号式说教只会让他们反感, 对于高校而言, 教育什么, 如何教育, 以及它在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应当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已经成为其生存与发展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第二部分:传统道德教育的局限

传统的道德教育是一种在理性哲学理念指导下建立的知性教育。虽然已初具规模, 但还只处于初步和低层次阶段。它脱离生活实际、忽略道德的体验, 过分地强调理性思维和知识的重要性, 在教育方法上也侧重于教育者的“灌输”, 忽视了学生作为生命个体存在于现实世界的主观感受与体验。大学道德教育不仅仅应该是教授学生道德的知识和道德的认知能力, 还应该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 让学生体会到道德的现实意义, 促进学生把这种认知和情感转化为实际行动, 在践行中形成新的认知、情感和道德。

第三部分:新时期高校道德教育的探索:道德底线教育与价值观构建

一、道德底线与道德底线教育

所谓道德底线, 是对人的道德水平的最基本的要求, 是低得不能再低的一种伦理标准, 也是人在最艰难的困境中抵制诱惑和克服欲望所要坚持的最后价值信念。

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应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一) 爱国守法

将爱国主义纳入大学生底线道德的基本内容之中, 是从道德意义的层面上进一步加强、改善大学生的爱国思想道德建设, 大学生具备坚定爱国主义思想实质上就是将爱国主义作为自己必须掌握的一种基本道德规范, 能够调整个人利益与国家利益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

(二) 诚实守信

诚实守信是大学生底线道德内涵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调查显示, 当今大学生诚信现状令人担忧。为找满意工作, 91.92%的大学生会选择会或者可能会改动自己的成绩单;为保证自己考试能过关, 88.82%的大学生会或者可能会有违纪行为。诚信教育已时不我待, 务必纳入道德教育的范畴, 且因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

(三) 义利统一

从调查数据看, 当自己的利益与集体利益或者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 只有18.86%的大学生会选择舍利取义, 有73.95%的大学生处于观望态度。因此, 如何使大学生正确处理义利关系是一个不能回避的问题。从社会生活实践上, 要教育大学生树立权、责、义有机统一的社会责任意识;在不损害集体利益和他人利益的前提下, 追求个人正当的物质利益, 做到既利己又不损人;在个人利益得到满足的同时, 要自觉地为他人为社会多做贡献, 为了国家和集体的利益, 必要时应当牺牲自己的利益。作为社会中知识层次较高的一个群体, 大学生的觉悟和价值目标会比一般的社会成员要更高一些, 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也就会更多。所以, 义利统一的道德要求和原则是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必须要学习、掌握的, 而且也要落实到实际行动当中。

(四) 善待他人

尽管当前高校的思想道德教育在努力的引导大学生向着平等、互助的健康人际关系发展, 可是部分大学生有着严重的自我中心思想, 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部分大学生基本道德良知的缺失。从调查结果看, 当遇到一位身处困难中的陌生人, 而又有能力可以帮助他, 选择帮助和不帮助的大学生几乎成对半分布;在被问询到是否愿意做艾滋病志愿者时, 不愿意的大学生明显多于愿意的大学生。因此, 高校思想道德教育建设过程中必须把培养大学生的爱心意识作为底线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 加强和改善大学生善待他人、关怀他人的道德情感教育, 从而真正丰富和发展了大学生的底线道德内涵。

二、大学生坚守底线道德与自身价值观的培养

(一) 大学生底线道德是价值观教育的基础

1. 底线道德是价值观形成的基础。

底线道德是一种基础性的东西, 人必须先满足这一最基本的底线, 然后才能去追求自己的理想, 才能在实践中真正实现自己的价值。所以, 大学生必须了解和掌握一定的底线道德才能树立起符合客观规律的价值观。并且, 大学生底线道德的判断功能还为大学生的思想和行为活动提供一种客观的共同价值标准, 从而能规范大学生的行为, 不至于使他们失范。

2. 底线道德是价值观教育的关键。

大学生底线道德是一种具有实践性和导向性的基本道德规范。为了提升大学生的道德水平, 为了促使大学生树立科学而正确的价值观, 我们必须以大学生底线道德为导向, 教育大学生掌握“做什么”和“不应当做什么”的最基本的道德判断标准。因此, 大学生底线道德不仅可以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提高大学生的道德自我完善能力, 而且还是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的关键因素。

(二) 价值观对大学生底线道德的影响

从调查数据看, 72.75%的调查者认为大学生坚守道德底线主要依靠的力量是自身价值观培养。正确的价值观是对原有大学生底线道德的丰富和发展, 而错误的价值观不但误导大学生底线道德发展方向, 还对大学生底线道德的指导实效性产生严重的副作用。

三、学生树立正确价值观, 坚守道德底线的举措

(一) 灌输与渗透相结合。

道德不能自发地产生, 需要通过一定方式传授、传播, 底线道德教育离不开正面灌输。但是, 仅有正面灌输也是不够的, 还必须进行渗透教育。前者是显性教育, 后者是隐性教育。显性教育能提高学生的道德认知能力, 隐性教育能渗透到学生的心灵。多渠道、多空间、长时间地进行底线道德熏陶, 使底线道德教育从各个方面渗透到受教育者的心中, 提高教育成效。

(二) 充分发挥社会和家庭的力量。

大学生道德教育是家庭、学校、社会共同的责任。家庭是人受教育的起点, 也是人成长的最初阶段, 它对人行为习惯的养成具有重要的作用;父母的行为对子女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学校是教育的主要场所, 它拥有更为系统更全面的手段方法, 传授学生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相关规范, 诱导启发学生道德意识的培养;社会是一个大环境, 是学生将理论付诸实践的主要场所, 只有走进社会, 学生才能更切身体验到道德教育的重要意义, 才能自觉践行道德行为。

(三) 努力提高道德修养的自觉性。

高度的自觉性是道德修养的一个内在要求和重要特征。大学生要有提高道德修养的强烈动机, 积极主动地进行自我教育、自我启发、自我激励, 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 发扬成绩, 克服不足。同时, 大学生提高道德修养并不是脱离实际的闭门思过, 而是与社会实践相联系的个体道德上的自我反省和自我升华。

(四) 加强当代大学生法制教育, 为道德教育提供保障。

大学生思想道德的行为选择, 不仅要依靠道德的培养, 还必须要有法律的强制力。道德教育和法制道德教育目标的实现是一个循序渐进、持之以恒的长期过程, 远非一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就能完成使命的。道德思想政治教育应打破学科间的界限, 探索多元的方法, 合理配置道德教育资源, 使道德教育、法制教育和专业教育道德紧密结合, 通过多学科融合而成丰硕的成果, 努力提高思想道德政治教育的科学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摘要:当代大学生的思想道德主流是积极、健康、向上的, 但确也存在德育教育实效性低迷, 大学生科学价值观缺位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本文拟从加强大学生道德底线教育入手, 尝试建立道德底线教育与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观教育和谐互动的理论架构和体系, 使道德底线教育与价值观的培养密切融合, 从而丰富、完善大学生思想道德建设。

关键词:道德底线,价值观,完善举措

参考文献

[1]叶松庆.守望当代大学生的道德底线.青年研究, 2003.6

[2]邵景霞.大学生的道德底线教育透视.黑龙江高教研究, 2007.7

蔬菜安全的底线 篇9

近年来, 食物安全问题被提上民生日程, 在我们这个信奉“民以食为天”的国度里, 餐桌上的忧虑和危机正在凸显。

“别名蔬菜”令人眼花缭乱

如今, “放心菜、无公害菜、绿色菜、有机菜”已占据了超市蔬菜货架的大部分, 贴着各类标识的蔬菜走进了千家万户的厨房。

1月12日, 北京市家乐福超市三元桥店, 记者看到货架上的黄瓜分为无公害黄瓜和荷兰黄瓜两种。其中, 无公害蔬菜系列里的精品黄瓜每500克标价12元, 两根黄瓜的售价在8元到9元不等;而普通的荷兰黄瓜售价为每500克5元, 跟菜市场的荷兰黄瓜差价为1元。

一位正在购物的王先生说, “现在蔬菜的各种名称让我眼花缭乱, 无公害蔬菜价格比较高, 经济条件一般的家庭, 我想也会像我一样选普通蔬菜。”

在北京沃尔玛超市知春路店, 蔬菜区也摆放着两种黄瓜, 一种是有机黄瓜, 另一种为普通黄瓜, 有机黄瓜的售价为每500克8.8元, 普通黄瓜的售价为每500克2.5元, 普通黄瓜的售价已经跟菜市场的持平。

正在购买蔬菜的高女士选择了有机黄瓜, 她表示, 虽然不太了解有机黄瓜和普通黄瓜有什么区别, 但总觉得有机黄瓜会吃得更放心, “特别是生吃的话”。

1月13日下午, 北京市丰台区卢沟桥社区的垂虹菜市场内人头攒动, 记者问了不少商贩, 他们的回答都是, 菜是从丰台新发地蔬菜市场拉来的, 他们也不知道是属于有机蔬菜还是无公害蔬菜。

“如果仔细想想, 什么都不敢吃了, 那还了得?该买的还是要买。”在北京“建外SOHU”工作的“白领”闫彤说, “难得周末有时间做饭, 就到附近的晓月苑超市买了点菜, 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无公害蔬菜, 不过在超市买总感觉塌实点。”

吃“有机蔬菜”:一种健康的消费观

作为全国植物新品种测试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 农业部蔬菜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主任、中国农科院研究员刘肃指出, 在我国, 涉及蔬菜产品质量安全的概念和标准有5类, 按照安全可靠性从低到高分别为放心菜、无公害蔬菜、一般产品、绿色蔬菜、有机蔬菜。

放心菜是食用后不会造成急性中毒的安全菜。其对应的监测标准是快速检测方法, 这种检测方法有一定的局限性, 只能测定有机磷等农药, 对含硫的蔬菜不适用。

无公害蔬菜是指在生产过程中禁用了高毒高残留农药, 对其他的安全指标并未做过多限制, 是食品安全要求的较低层次。

一般产品指的是没有特指无公害食品、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 但在卫生指标的要求上, 比无公害食品要严的产品。从标准的技术内容上看, 一般产品有等级的要求, 而其他几类产品没有。

绿色蔬菜是由“中国绿色食品发展中心”独家认证, 其环保和安全性能比“无公害”食品要高出50%左右, 多年来, 为中国的食品安全做出了很大贡献。其标准中, 农药残留限量值是参照欧盟的指标制定的。

有机蔬菜可以简单地认为是完全不使用化学肥料、农药、生长调节剂、畜禽饲料添加剂等人工合成物质, 也不使用基因工程生物及其产物生产的蔬菜。有机食品是来自有机农业生产体系, 根据国际有机农业生产要求和相应标准加工的, 并通过独立的有机食品认证机构认证的农副产品。

其实, 相较于其他的蔬菜生产方式, “有机”更多的是一种消费理念, 是一种生活方式。它可以让人与自然保持和谐, 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构建健康体系, 给予人精神和物质双重享受。

如今, 在国民环保意识较强的欧洲、日本、美国等国家, 有机蔬菜生产和需求发展较快, 并且在相当程度上要依赖从发展中国家进口。而在亚洲国家中, 有机农产品的国内市场还非常小, 仅在生活水平较高的大中城市出现, 绝大部分有机产品与常规产品的差价在50%~80%之间, 高的可以达到3倍~4倍。

撩起“蔬菜安全”的面纱

一场又一场的食品安全风波过后, 我们的饮食是否真的已经处在“谈食色变”的尴尬境地了?

刘肃认为, 首先, 公众将蔬菜安全的两个层次, 即最基本的安全问题和食品丑闻混为一谈的现象普遍存在。要正确看待食品安全问题, 就应该首先将可控制的基本安全和偶发现象区分开, 对症下药, 而不能求全责备。比如, 要解决基本的蔬菜安全问题, 关键是控制有毒有害农药的使用和化学肥料的用量。基于这一点国家已经明令禁止了一批高毒高残留农业用药。同时, 对其他各项指标也做出了严格的规定。因此, 可以说目前我国基本的食品安全问题都已得到很好的控制。

其次, 社会关注度的提高使得食品安全矛盾凸显, 相较对人生理的危害, 食品安全问题给人们更多的是心理上的压力。随着温饱问题的解决, 安全健康自然就成为大家关注的焦点。目前在我国, 单纯因生产技术问题而引发的蔬菜安全事件是极少的, 很多产品有害物质的残留量仅为国际标准的1/20, 有机产品的发展也渐行渐好。

针对现在北京蔬菜市场上无公害蔬菜的可信度有多高的问题, 刘肃说:“农业部去年监测结果显示, 全国37个城市蔬菜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94.3%, 36个城市猪肝和猪尿样品中瘦肉精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8.9%, 22个城市水产品中氯霉素污染监测合格率为99.4%。检测结果表明, 中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是有保障的, 而且质量在不断提高。”

刘肃告诉记者, 只要冲洗干净, 现在市场上的蔬菜是可以放心食用的。

刘肃也提醒消费者, 剩菜, 尤其是韭菜等绿叶蔬菜存放过久会产生大量亚硝酸盐, 即使表面上看起来不坏、嗅之无味, 也能使人发生轻微的食物中毒, 尤其是体弱和敏感者。因此, 对绿叶蔬菜既不要长时间烹调, 也不能做好后存放过久。另外, 高热量及高脂肪的食品, 特别是用来炸食品的食油多是反复加热使用, 不单破坏了食油原来的脂肪酸, 更会产生致癌物质, 有损肝脏。进食过多油炸食物会引致燥热、喉咙发炎、头痛、失眠等。因此, 饮食节制也是人们保证食品安全的必修课。

道德底线 篇10

4月13日, 国家质检总局要求严惩“染色馒头”事件;4月14日, 染色馒头事件涉案的企业法人代表、销售经理和3名生产工人被拘;4月18日,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痛斥, “染色馒头”等恶性食品安全事件足以表明, 诚信的缺失、道德的滑坡已经到了何等严重的地步;4月20日, 国务院发出通知, 要求严厉打击食品非法添加行为;4月21日, 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强调, 对食品非法添加事件要重典治乱, 让不法分子付出高昂代价;4月24日, 国务院食安办等九部门联合发布公告, 强调使用食品非法添加剂将吊销证照并追究刑责。

从几年前的“大头娃娃奶粉”、“苏丹红辣椒粉”、“三聚氰胺奶粉”, 到最近的“瘦肉精猪肉”、“染色馒头”, 可以说食品安全屏障屡屡失守。究其外因, 主要是标准缺失、监管不力、未施重典;究其内因, 则是诚信缺失、道德滑坡、见利忘义。

现在, 舆论界强调更多的是外因, 而对内因却提之甚少, 这显然有失偏颇。当一个人或一个企业为了逐利丧心病狂到了任意突破道德底线的时候, 监管和重典的威慑虽然能起一定的作用, 但往往不是决定性的。因为, 一个人乃至一个企业的最后防线就是道德, 一旦道德防线特别是道德底线被突破, 那么, 他离违法就已经不远了, 甚至他已经践踏了法律。“染色馒头”事件就是一起典型的违法案件。

上一篇:课改进程下一篇:高效物流运输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