层次性问题

2024-05-14

层次性问题(精选十篇)

层次性问题 篇1

语文同任何学科一样, 其知识、能力都是有层次性的。但是仔细考察分析一下当今的语文教学, 在以下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1语文教学中的层次性问题

语文的教材编写、老师上课、练习测试等方面存在的层次性问题特别突出。

《中学语文教学大纲》根据不同年龄段的特点规定了不同的知识、能力的要求, 大纲充分体现出语文学科的知识能力和层次性。但是在教材的编写方面, 相对说来, 还有一些明显的不足。例如初中选的《雷峰塔的倒掉》, 十四五岁的学生怎么读得懂?毛泽东的《沁园春·雪》在初中, 而《沁园春·长沙》却在高中。《沁园春·雪》下阕中那么多的典故, 是教学的难点, 两词比较, 选入初中的要比选入高中的难, 初一选的《为学》、《伤仲永》两文后面加的一段, 还有现代寓言《摆渡》, 理解起来都比较难。以上种种, 体现不出教材对不同年级的知识能力的层次性要求。这是教材编写的一个问题, 另一个方面, 入选教材中的文章偏难、偏深, 也不适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也体现不出层次性, 把大学生、研究生掌握的知识下放到中学, 这是“超前”渗透, 老师也很难掌握教学尺度。但是新教材一旦编定, 总有一个稳定的时间, 不可能经常改变, 教参当然也受到编者各种因素的限制, 不可能十全十美, 也确实很难迎合全国数十万的语文教师。因此, 如何处理教材、把握教参, 如何把深奥的文章教得浅显一些, 把浅文章教出新意来, 如何掌握教材的难易度、层次性, 这就得靠教师自己了。

语文教学中存在着层次性问题, 在练习测试方面更为突出。现在的语文试题, 有的偏难偏深, 不符合中学生的年龄特点, 不切合中学的教学实际, 造成了许多题目语文专家、大学教授也做不出。学生则随手可以从复习资料、中考模拟试卷中找出问题, 难倒老师。语文测试的偏深, 造成了语文教学评估的不正确, 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 造成语文考不出高分, 每年中考物理、化学优秀率可达5%以上, 而语文, 则百不抽一, 因而学生不愿多花时间学习语文。许多教师认为, 现在的语文试题, 教不教一个样, 反正都做不出, 中考七科, 语文总是做红椅子。这些问题提醒我们必须解决语文练习试题偏难的问题, 试题不应脱离中学生知识能力的层次, 不能脱离教学实际。

2采取的对策

怎样处理好语文教学上的层次性问题呢?怎样才能发展学生智力, 培养学生能力, 使语文教学和学生的实际相结合呢?

笔者和本校中学语文组的几个同志进行了或深或浅的探索。

第一, 要树立语文分层次教学的基本思想。

面向全体学生, 根据学生的学习差异, 精心设计, 实施不同层次的教学方案, 使上等生吃饱, 中等生“消化”, 后进生吃好。在发挥班级授课教学优势的同时, 渗透个别化教学思想, 实现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 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进取, 不断提高。这是一种能够大面积提高教学质量的模式。

第二, 实施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实施教学目标的层次化的第一步是设置层次性教学目标, 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要制定切实可行的层次性教学目标, 必须做到三个熟悉:一是熟悉教学大纲;二是熟悉教材, 因为教材是贯彻教学大纲、实现教学目标的凭借;三是熟悉学生, 因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 目标的层次性是由学生的层次性决定的, 只有熟悉学生, 才能确定教学目标的起点和教学目标的层次。按照这个思路, 我们对教学大纲和九年义务教育教材进行了反复的学习和研究, 弄清了大纲中知识和能力“训练要求”有108项, 课文172课, 课文中的“训练点”有185个。我们把“训练要求”108项和“训练点”185个都落实到每个年级、每个学期、每册教材、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一节课。对“训练要求”和“训练点”又进行分析化解, 哪些是浅显易懂的, 哪些是难度大高层次的。我们语文组的每一位老师在接任何一个初一班时对学生都进行文化测试, 掌握他们的语文知识和语文能力水平;进一步了解他们的思想状况、性格爱好、学习习惯、认知风格;了解全班同学整体和个别差异的情况;根据调查研究获得的学生个性差异和个别差异的第一手材料, 把一班学生分成上、中、下三个层次, 也可以把平行班级的学生通过考试分成上、中、下三个班。最后, 根据“训练要求”“训练点”的难易和学生实际, 设置三个不同层次的教学目标。

第三, 实施“因材施教法”。

传统的教学模式是老师讲, 学生听, 大大地扼制了学生智力的发展和能力的培养, 改革这种填鸭式教学是分层次教学的核心环节。我们注重了常规自学习惯的养成, 注重严格的作业训练、阅读训练、写作训练, 要求学生自觉阅读课文, 自行掌握基本知识, 如字、词、拼音等, 要求学生自己解决课后习题, 善于提出自学过程中的疑难问题, 这样训练大约需要一个学期学生才能养成。在学生初步具备了常规自学自习习惯的基础上, 我们又抓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公开层次性教学目标, 让学生自我选择。第一节课的开课, 老师可采取各种形式口述、板书、投影等形式公开层次性目标, 让学生选择本节课或本篇课文的学习目标。目标一旦选定,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量力选择目标。例如把阅读训练目标分成三个层次, 每个层次设计训练点, 供不同层次的学生选择。

第一层:认识。通过对文字符号的感知, 获得课文的最低的意义, 如用普通话正确流利地朗读, 查工具书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这是最低层次的阅读目标。

第二层:理解。通过对课文词、句、段、篇的理解, 领会文章的内容和形式。如理解句子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 掌握篇段的中心句、关键句。这是基准层次的阅读目标。

第三层次:鉴赏。对课文从思想观点到语言风格特点的评价欣赏, 从课文中受到的启发, 获得的感受, 写出200字左右的心得体会。这是高层次的阅读目标。

第一层次目标可供学习差的学生选择, 第二层次目标可供中等生完成, 第三层次是上等生在完成第一、二目标的基础上向发展目标挺进。这样就较好地让上、中、下三个层次的学生各得其所, 各自得到满足和发展。

第二环:做好学生自学的后勤兵。为了让学生尽快养成自学的良好习惯, 最好的办法是让学生在老师统一教学的基础上,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选定学习目标自学, 为保证各层次的学生顺利自学, 必须帮助学生解决“学什么”和“怎样学”的问题。老师要当好这个后勤兵, 必须下工夫做好三项工作。

(1) 分层次设置具有趣味性、启发性、探索性的问题或自学提纲。

让学生思考、讨论、探究, 激发学生自学的兴趣, 帮助学生顺利自学, 理解课文内容, 激励学生向深层次发展。学生按照这些问题或自学提纲自学, 可以避免自学中无从下手和不知学什么的现象。

(2) 分层次给予学法指导。

在学生自学过程中, 教师的任务是巡视指导各层次的学生, 为他们排忧解难, 给予学法指导, 让学生在“学会”的基础上达到“会学”。教师要因材施教, 制订学法指导计划。备课时, 要预测各层次的学生可能遇到的学习困难和障碍, 并制定出解决的方法和措施。例如作文的审题, 教给学生审体裁、审立意、审题眼、审人物。学生按此法经常训练, 养成习惯, 到中考作文就能临场不慌, 发挥正常。

第三环:鼓励学生质疑解难。在学习过程中, 往往会出现解决不了的疑难问题。这并不可怕, 先用笔记下来, 做出标记, 等老师来了给予指导、点拨。学生经点拨解决了疑难, 老师应鼓励学生向更高层次的目标前进。

第四环:分层练习, 更上一层楼。为了使各层次的学生掌握知识的技能, 必须把统一练习分为分层练习。分层练习容易操作, 效果明显。分层练习是分层次教学的主要手段, 也是全体学生受益的中心环节。因此, 我们教师要精心设计分层次练习题, 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作用。在设计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练习题的层次性, 一定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的层次, 让上等生吃饱, 让中等生的水平全面发挥, 让下等生拾级而上;二是练习题的可攀性, 把练习题的广度和深度定位在各个层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既给学生难度, 又能让学生跳起来能摘到“桃子”, 尝到甜头。

第四, 实施梯形测试。

测试可以考查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 也可以衡量教师的教学效果。统一考试难以适应分层次教学, 多元化的考试更适应于分层次教学。为此, 我们实行梯形测试。

“梯形考试”是指设计的题目由易到难, 由单项到综合, 由简单到复杂, 由识记到应用。设计的题目是连环式, 会做前一道题, 才能会做后一道题。例如:默写阅读训练题《岳阳楼记》的最后一段, 只有会默写, 才能阅读, 只有通过阅读才能做深层题: (1) 论点, (2) 方法, (3) 论证角度, (4) 借鉴的意义等。另外还设计必考题、选做题, 这样出题, 不同层次的学生各自选出适合自己做的题, 考试成绩优良。有趣味、有坡度、有难度、有竞争性, 能真实地测出不同层次的学生的水平。这样在班里形成一种争强好胜、力求上进的良好学风, 促进了学习, 提高了质量。实施语文的分层教学法, 我们学校在全局素质教育检查中, 教学质量连续两届获第一名, 其中语文获较好成绩。去年中考我校有五人达到淮北市重点高中线, 语文最高分119分, 超过淮北一中语文录取平均分6分。今年我校毕业会考语文成绩平均分68.2, 全局第二;最高分92分, 优秀率19%, 全局第一;及格率97.8%, 全局第一。

第五, 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

(1) 在分层次教学中, 不要明确指定哪些学生在哪些层次上, 不要明确谁该完成上层, 谁该完成中层或下层, 以免挫伤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要让学生自己去寻找最佳选择。

(2) 要真正做到对待学生一视同仁。应当时刻记住陶行知的名言:“你的教鞭下有瓦特, 你的冷眼中有牛顿, 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对所有的学生不偏不倚, 一视同仁。这样, 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使全班50多名学生在不同的起点上, 分头并进, 最终达到自己的理想境地。

摘要:语文教学存在层次性的问题, 特别是在教材编写、老师上课、练习测试方面尤为突出。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有: (1) 树立语文教学分层次教学的思想; (2) 实施教学目标的层次化; (3) 实施“因材施教法”; (4) 实施梯形测试。

一次性解决头皮油腻问题 篇2

方法一:选择控油洗发水

选择针对油性头皮、有控油效果的洗发水,这类产品一般含有柠檬精油、迷迭香、天竺葵、薄荷、桉树等能帮助有效调节油脂分泌、洁净头皮的成分。

方法二:头皮SPA

油腻的根源是头皮问题,自己动手做1-2分钟按摩,帮助头皮调整到健康状态,同时软化皮肤角质层、扩张皮肤内的毛细血管、促进皮肤微循环,从而加速头皮新陈代谢、舒缓头皮紧张与疲劳、提升头皮抵抗力。

Tips:用温水洗头后,配合适当的护发素和按摩膏,先疏通头发,然后从两侧太阳穴开始,用大拇指顺着发际线向上按,作穴位刺激;接着从头顶开始,横向两侧按压;之后从前额发际开始到后颈慢慢按压,同时用指尖轻捏头部两侧轻轻敲打,就想要提起头皮一样;如果是长发,最后像要扎辫子一样向上拽一拽头发,再慢慢地放下

方法三:草本植物健康去屑

头皮油腻常常和头屑一起出现,选择含有柠檬草、芦荟等天然成分的洗发水,利用天然草本植物能对抗顽固真菌、消炎止痒、深层净化、促进血液循环等功效,去屑更温和健康。

Tips:草本成分不仅对皮肤和秀发有诸多益处,其芳香的气味更是对心灵有治疗作用

方法四:洗发前精油护理头皮

头皮的种种问题很可能是因为头皮的敏感性及轻度炎症造成的,选择针对性的精油产品对头皮进行护理。

Tips:按摩不仅能深层清洁头皮,还能舒缓头皮敏感、抗菌止痒,修护并重建水脂膜,在洗发前进行。

方法五:定型剂爱用者要备一瓶深层洗发水

层次性问题 篇3

关键词:学案; 问题设计; 层次性; 基本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10-060-001

学案在当前课改教学中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它是助推学生成长的“给力源”。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学案问题设计层次性的四个基本着眼点。

一、着眼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找准问题设计的“驱动点”

学生主动学习的一个重要体现是课前的自学。导学“问题”将成为学生课前自学最好的“指导老师”,旨在指导学生围绕学习目标阅读相关素材进行自主学习,目的是让学生能带着兴致投入自学中,在课前能进行思考,并带着思考走进课堂,使课堂学习活动目的明确、更有实效。教师要善于研究教材和学情,尽可能结合生活实际,创设与复习旧知识、预习新知识有密切联系的问题,要注重问题的趣味性、情境性、针对性、启发性、层次性和引导性,切忌太“直白”或太“笼统”,同时还要尽量避免“贴标签”填空式的问题。

《金刚石、石墨、C60》一课设计的导学问题有:①作为饰品的钻石和玻璃刀头上镶嵌的物质都是金刚石,通过观察和感悟,你能说出金刚石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吗?②铅笔芯和干电池的电极主要是用石墨制作的,根据自己的观察、体验,你能说出石墨有哪些性质和用途呢?③你知道碳单质中的新成员—C60吗?你想关注碳单质的发展前景吗?请你先阅读一下教材(人教版上册)105至106页上的相关内容。④金刚石、石墨和C60三种单质是由什么元素组成的,由此,你又能获得元素组成物质的什么结论呢?仔细观察课本上的这三种物质的结构图形,你能说出碳的这三种单质物理性质上的差异是由什么决定的吗?这些问题无疑激起了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用来引导学生进行预习,很好地把学生的视野有序引到课本上来,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本,使预习更富有“深度”。

二、着眼于学生的探究学习,找准问题设计的“激发点”

科学探究是一种在好奇心驱使下、以问题为导向的学生有高度智力投入且内容和形式都十分丰富的学习活动。教师要尽量以学生感兴趣的方式设计富有启发性的问题,以激起学生的探究欲望,引领学生进行科学探究,从方法上引导学生怎样猜想、怎样探究,倡导学生主动建构。

教学二氧化碳与水反应这一内容,我是这样设计学案问题的:氧气溶于水时,仍以氧分子的形式存于水中,在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中,有没有发生化学变化呢?如何设计实验来进行探究?这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分四个层次进行:①向溶有二氧化碳的水中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实验后发现紫色石蕊变成了红色;②引导学生猜想:是什么物质使石蕊变成了红色?③让学生设计并完成三个对比实验:Ⅰ“气吞干燥的石蕊花”、Ⅱ“用水润湿石蕊花”、Ⅲ“气吞润湿的石蕊花”。④至于生成物是什么,在做完实验Ⅳ“用稀醋酸喷花”作对比,醋酸能使石蕊变红,得出这里也是生成一种酸(让学生根据元素守恒分析应该是碳酸)。这样层层深入、环环相扣的问题,在亲历探究活动的过程中,让学生了解实验探究的一般方法,提高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着眼于学生的交流评价,找准问题设计的“兴奋点”

以“问题”为载体开展有效教学对话,能使知识“在对话中生成,在交流中重组,在共享中倍增”[1]。基于此,在学案问题的设计上,要注意问题的基础性、丰富性、连贯性、广延性,既能引起学生的联想与思考,又能拓展与创新,使问题对话按预设的主题进行深度、持续探讨。

探究制取二氧化碳的装置时,依托简单装置我设计了如下问题:①如果要制取较多量的二氧化碳气体,可以把试管换成哪些仪器?②如果在制气的过程中要补充酸液,或控制酸液的加入量,可设计什么样装置?③如果还想控制反应的发生和停止,又可怎样设计装置呢?看谁能成为一名最出色的设计师。学生的思维很容易被激活起来,他们定会在课前有兴致地搜寻,构思,设计,投入地设计出各种各样的装置。以致课堂上学生争先恐后地上台进行交流,充分展示自己设计的成果,激烈地进行评价。

富有磁性的问题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序有效地进行问题对话,能够实现思维碰撞,从而使思维火花四射,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四、着眼于学生的持续学习,找准问题设計的“发展点”

课堂的本质应该是学生生命成长的原野,课堂应该是系统的、动态的、不断建构生成完善的。教师要有意识地提供拓展性、反思性的问题,采用多种手段和方式,使课堂问题引申到课外,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教室,使问题在丰富多彩的课后拓展中得到进一步解决。

在二氧化碳的教学中,温室效应是当今世界的一大环境问题,它给人类生存的环境带来很多危害,你知道它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我们应如何防止温室效应进一步增强?与此同时,适当地拓宽教学资源,引导学生上网搜集有关温室效应、世界气候大会、国家“十二五规划”中关于环境的规划等,培养学生的环保意识。联系世界目前倡导的低碳生活,让学生了解中国和一些世界发达国家采用哪些措施减少二氧化碳的前沿做法,查资料并撰写有关二氧化碳的科普小论文,使学生认识化学在推进世界文明进程中的重要作用。

学过二氧化碳的制取之后,让学生利用生活物品模拟实验室的气体制取装置,设计一些简易的制取装置,把化学与生活联系起来,鼓励学生用化学的眼光来看世界,同时驱动了学生在课外探究学习的持续性[2]。学生学有所依,使课外学习更富有实效性。

总之,学案问题设计的层次性其内涵深厚,是值得我们长期研究的话题,其着眼点远不仅仅在于此,以上所述旨在抛砖引玉。相信,学案一定会成为问题教学的良好载体,只要教师心中“有学生、有教材、有课标”,就会创设有生命力的问题,就能发现闪光的生成性问题,必然会编织出绚丽多彩的学生能动学习的场景,从而创造出灿烂辉煌的教师职业生涯。

参考文献:

[1]韩立福.教学研究:新课程有效课堂教学行动策略[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179

层次性问题 篇4

一、创设情境, 问题设定要与生活经验相结合

数学知识源于生活, 服务于生活, 它是处理日常生活中遇见的问题的必要工具, 所以, 在教学实践中应注意为学生设定与其生活经验相结合的比较熟悉的生活情境, 让他们感受身边直观、生动、具体的数学。如笔者引导大家学习“按比例分配”内容时, 就设置了学生比较熟悉的生活问题的情境:“老王和老李合办了一家加工厂, 创业时老王投资了3万元, 老李投资了2万元, 由于经营得法一年下来盈利20万元。那么大家想想:加工厂的利润应该怎样分配才合理?给出恰当的理由。我们还经常遇到哪类需要按比例分配的问题, 请举例说明。”如此从生活经验出发设计贴近学生生活的问题, 最终让学生对按比例分配的意义和计算方法理解比较深刻, 达成教学目标。

二、步步为营, 数学问题要按学生的认知规律设定层次

教学实践中, 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 并参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知识结构分层次创设问题, 这样才能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积极参与, 共同进步。笔者在引导学生学习《小数乘整数》内容时, 为了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展开了如下层层递进的问题探究设定:4个0.1是多少?怎样表达算式?4个0.01是多少?4个0.001又是多少呢?引导学生进行探讨和研究并找出规律:积的小数决定于因数中小数的总和;笔者再让大家分析0.8×3这类非特殊小数, 笔者进行引导:我们能不能将这个算式表达成0.1×4这类特殊小数乘整数的计算呢?学生恍然大悟, 最后写出更复杂的2.59×5等让学生根据算理, 讲解并计算出来。如此学生很容易就理解了小数乘整数的算理, 突破教学难点, 加深了印象。

层次性问题 篇5

摘要:“数学思考”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目标和手段。学会“数学思考”应关注两层次数学本原性问题的设置,以及在教学活动中利用两层次数学本原性问题促动学生学习。

关键词:数学思考 本原性问题 设置

学会思考是数学新课程的课程目标,也是达到课程目标的重要手段。不同国家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都认识到,学会数学思考对“学好数学”和“好学数学”起着重大作用。学会数学思考,是数学素质提高、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重要举措。但是如何促动学生数学思考,如何学会数学思考,或者说数学思考的路径应是什么?常规的说法,设置思考问题。但是,设置什么样问题?如何设置?如何引导学生解决这些问题?解决问题的标准是什么?所有这些应起什么作用?其依据是什么?等等。对于这些问题的研究,可以从根本上解决一直困扰一线教师“如何培养学生学会‘数学思考?”的教学难题。

世界著名数学家R.柯朗说过[1],数学学科关键在于结构与关系要与“可验证的”事实相符合。这就是说,数学研究或学习,需要基于自身经验对结构和关系的一切可能想象和与“可验证的”事实相符合的验证或理解,即为数学思考。为此,英国著名的数学家和数学教育家斯根普特别强调数学关系性理解(relational understanding)[2],认为关系性理解是指“不仅知道要做什么,而且知道理由”,涉及到数学知识内容的整体和局部、宏观和微观的理解或思考。何为整体宏观理解?何为局部微观理解?理解什么?思考什么?数学思考需要从宏观哲学思考到微观结构思考,我们以为,其路径应是两层次的数学本原性问题训练。以下探讨“两层次本原性问题”的内涵、设置和实施。

一、两层次数学本原性问题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课程目标关于“数学思考”有以下阐述[3]:

·建立数感、符号意识和空间观念,初步形成几何直观和运算能力,发展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

·体会统计方法的意义,发展数据分析观念,感受随机现象。

·在参与观察、实验、猜想、证明、综合实践等数学活动中,发展合情推理和演绎推理能力,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学会独立思考,体会数学的基本思想和思维方式。

由此可以看出,“数学思考”主要是关于数与代数概念间运算关系及模式、图形与几何位置关系及结构、数据统计及关系推断等的认识和信念,甚至一些基本的原始朴素的观点和看法,是科学研究的入口,学习的动力源泉。“数学思考”旨在围绕数学观或数学思维方式,发展学生的数学认识能力、合情推理能力、演绎推理能力等。这既涉及到数学内容的宏观或整体价值认识,又涉及到数学内容的微观或关系直觉推理,因而可追溯为一种数学本真或本原的思考。

“本原”是哲学本体论中的一个术语,指事物的原始根源或构成世界的最根本实体。哲学上对“本原”的思考凸显为一种刨根问底的探寻精神,始终把理解世界的“始基”或“构成要素”作为第一问题。这里并非从哲学角度来探讨,而是借用哲学中对“本原”的思考和理解方式,从数学学科教学论角度来探讨促进学生深刻理解数学内容及其本质的“数学本原性问题”,即考虑对师生尤其是对学生而言,哪些问题反映了数学学习主题中最为朴素、原始、本质的思想、方法和观念。因为“本原问题”是人类天然好奇心的表现,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原动力[4]。

数学知识体系是建立在概念定义、命题定理、证明推导之上的演绎体系,客观上给学生的理解造成了困难。其学习时不但需要关于一些常规性知识问题来驱动学生对数学探究,而且更需要从数学整体结构乃至本原,抑或数学哲学层面把握数学知识发生发展过程。这需要设置本原性宏观问题和微观问题,促动学生主动学习与探究,加深数学内容知识的理解。

二、两层次数学本原性问题的设置

“宏观问题”整体上单刀直面指向材料,“微观问题”微观上提纲挈领回味真谛。“宏观问题”只是帮助学生的数学哲学思考,“微观问题”只是帮助学生的数学研究思考。这些问题没有也不要求具体准确答案,只是引导学生学会数学思考,为教师教授打好铺垫,提高师生互动质量。

这类问题,不是单纯的“是什么”,也不是单纯的“为什么”?而是知识产生的缘由、意义或方法,以及知识发展的各种选择的缘由,甚至是解决问题的信念或经验,是一种哲学思考,更多的是一种数学发现研究或数学认知学习的缄默知识,是学好数学必备的一种知识,久而久之,发展成一种数学思考能力。我们应从数学学习和教学的角度看数学学习中的这两类本原性问题的设置。

比如当你第一次上你岳母家或婆家,会涉及一个起始问题和一个结论问题。

起始问题(或宏观问题):基于你对象的描述以及一些电话声音、相片等资料,以及他(她)父母从事的职业养成的共性特征,你在走进门之前,会猜想或想象——他(她)父母可能是比较开明的人吧?喜欢谈论比较有层次话题?可能对我比较友好?对我友好的缘由可能是我有才华?或者其他?——或者相反的想象及缘由。

结论问题(或微观问题):通过与你对象家人的谈话、交流,甚至他们的眼神,口气,以及其他成员的流露,吃饭等活动后,你走出去以后,会回忆或思考——他(她)父母是这样的人吗?母亲说了算吗?家人关系真的那么不好?是否真喜欢谈论国家大事?真喜欢我和我的职业吗?我以后应该怎么做呢?这些现象的真实缘由是由于我经济条件好?还是其他?——或者相反的结论及缘由。

这些问题及思考自然而然地成为你进一步了解有关人和事真面目、真缘由的动力和路径。

类似地,对数学内容的理解,也应在“起始问题(或宏观问题)”和“结论问题(或微观问题)”上有所思考。“宏观问题”帮助学生比较粗放地了解或认识“材料内容”,做到以旧带新,激发学习兴趣;“微观问题”帮助学生微观地探究或研究“材料内容”,驱动学生把握数学本质。这些问题可以帮助学生“认识——探究”,会给学生指明高效学习与能力提高的路径。

设置的问题不易太多,要概括和精炼,以“导学思考”的形式呈现出来。可以促动学生课前思考、课上聚焦实质、课后总结反思。

例如:初中数学《变量与函数》一节

导学思考:

(1)现实生活中有变量和常量,变量为什么“变”呢?请给这种“变”的关系起个名字。(评:以旧带新,宏观扫描,本原思考——常识性思考)

(2)表示函数关系的方式为什么有三种?解析法、列表法和图象法的区别和联系是什么?(评:直达本质,微观联系,促动探究——学术性思考)

导学思考在于激发学生积极思考,它是数学家研究思考的问题和数学认知家考察的问题,这是数学元认知精华。通过这些本原性问题驱动,引诱学生进入知识圈后,也能看到走出知识迷宫的线路或路径。

例如:初中数学《圆周角》一节

导学思考:

(1)将圆心角的顶点移到圆周上,而圆心角与圆两交点不动,其角度如何变换?与圆心角度数有关系吗?(评:针对背景→理解,以旧带新的高位反问——入口)

(2)圆周角与圆心相对位置关系有几种?每一种位置为什么都满足圆周角定理?(评:针对理解→巩固,内部联络的低位思考——出口)

基于这些问题,联系以往知识,激发学生对新知识“研究”或者“好奇”,使学习遵循着“先由外到内,后由内到外”,即华罗庚先生所说:“由薄到厚,由厚到薄”,这是一种元认知的设计,还不全是认知的问题。

三、两层次数学本原性问题促动学生学习的实施

1.教师研究教学内容

首先,教师在设置一节课的两层次本原性问题时,多涉猎各种版本教材或其他相关数学哲学材料或初等数学研究等,以现有教材为改造范本,形成自己的教材体系,寻找知识本质的学习和探究路径。

然后,教师针对具体教学内容,基于学生目前所掌握的知识以及思维水平,思考这些内容是怎样因时因地因生研究出来的呢?是实际问题需要?还是数学美追求?按照什么规则得到的呢?类比推理、归纳推理、还是演绎推理?类似于数学家研究或发现这些知识,进行路径的设计。这是一种宏观本原性问题的思考。

接着,教师聚焦于具体的知识内容本质以及前后内在之间的联系。考察概念的本质,命题推证的依据,公式应用条件的缘由,知识内容应用范围的分析,等等。基于广义知识分类,搞清楚陈述性、程序性和策略性等知识的产生缘由,使得学生由表及里地形成知识产生过程中的信念和缘由,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热情,形成比较灵活的良好认知结构。这些过程性的探究,可以转化为微观本原性问题。

2.课前呈现导学思考

教师悟道出本节课内容的两类本原性问题,以“导学思考”的形式在课前呈现在学生面前,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进行预习。当然,也可以提前一天布置下去“导学思考”问题。

学生预习后,教师针对问题,启发学生进行回答讨论,回答可以正确,也可以错误,只要有所思考,就是一种收获,它都有利于知识的深入学习。问题旨在促进思考,不在乎回答正确与否。再说这种本原性问题本身就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它是一个由模糊到清晰,无序到有序的路径或一个引子。这种原始本能的探究或好奇是人类科学发展的动力,一旦开发出来,将爆发出巨大的学习能量。这样,学生也不会因为自己的思考不符合答案标准而胆怯,它只会因此营造一种相互讨论交流,思维火花碰撞的氛围。既体现了新课程探究合作理念,又符合了新课程“人人获得成功”和“以人为本”的育人发展评价理念。由此为进一步探究打好了铺垫,也为本节课指明了方向。

3.问题导向教学活动

学生讨论回答完“导学思考”本原性问题后,学生的头脑中也就形成了该节课的大致轮廓,对接了认知根源,勾画了认知地图。教师因势利导地进行师生活动,以“宏观问题”作为研究方向,拨开知识的外壳,暴露出知识的状态;以“微观问题”作为探究目标,赋予知识新的自我意义,凝聚成自我的认知结构。

4.活动小结回顾问题

学生经过数学学习活动后,基本上对本节数学知识有了比较清楚的认识和比较深刻的理解。但还需要教师及时引导学生回顾“导学思考”中的问题,加深学生的数学理解和巩固。这将有助于学生研究性地完成作业和激发其进一步学习数学的欲望。

数学教学应该依据教学任务、教学对象和教学环境,找出切实可行的方案,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本原性问题驱动下的数学教学实施[5],可以促使学生思考数学,热爱数学,数学自学能力和理解能力得到提高。重要的是,教学时,师生有了活动方向感,学生主体性得到了发挥,学习潜在能量得到了释放。这正如诺贝尔奖获得者费曼说过科学知识教学:“首先弄清楚为什么要让学生学这个主题,您想要学生知道些什么,而教的方法多多少少会来自常识。”这里所谓常识,是指对于事物本身的真正本质的真知灼见,也就是本原性问题思考,因而能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述出来。

参考文献

[1] R.柯朗.数学是什么.汪浩,等译.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

[2] 鲍建生,周超.数学学习的心理基础与过程.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9.

[3] 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杨玉东.职初教师与经验教师教学过程比较研究.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 李静.本原性问题驱动下的高等数学变式教学.数学教育学报,2013(62).

高层次会展人才培养问题研究 篇6

我国处于会展业的高速发展时期, 正越来越多的参与到各种各样的大型世界会展中, 对高层次会展人才的需要也日渐增多。 在这样的背景下, 中国应当注重培养专门的会展人才, 提升会展经济发展的质量。 会展的中心是人才, 高层次会展人才的培养对我国会展业的发展尤为重要, 高层次会展人才是会展产业的核心人才, 也是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所在。

2 国内外会展业人才培养现状

国内由于会展业起步较晚, 相对应的会展人才培养较国外也晚, 对高层次会展人才培养研究较少。 国外关于高层次会展人才培养问题的理论研究不多, 但是高校会展教育做的很好, 对我国有指导借鉴意义:

(1) 开设会展专业与课程的旅游院校快速增多

随着会展业在全球范围的迅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重视会展业人才的培养, 包括最早开设会议课程的美国以及欧洲会展业强国德国、法国、英国, 亚洲会展业强国日本、新加坡等都在旅游院校里增加了会展专业或课程, 而且随着会展业对专业人才需求量的增加, 这类院校的数量也在不断的增多。

(2) 会展课程已成完整体系

会展业属于综合性服务性行业, 包括会议、展览、节庆、赛事等大型活动的策划、组织、设计、控制、创新、服务等各个方面, 会展业人才需要掌握小到食宿接待、座次安排、会务服务礼仪, 大到展台的搭建与设计、市场营销、广告制作、媒体推介等全方位的知识, 因此会展专业的课程体系设计至关重要, 目前国外较好的旅游院校都有专人组成的课程委员会, 依据市场需求和行业发展情况来进行课程设计, 形成完整的适合市场需求的课程体系。

(3) 高质量的会展教材

要培育出好的人才, 必须要有好的基础, 教材就是培养高层次会展业人才的基础, 旅游院校的专业教学以教材为依据, 因此教材的质量及更新速度直接影响人才培养质量。 国外较好的会展专业都十分重视教材的实效性, 不断更新会展专业教材, 使教材能够反映出时代的需求, 给学生以引导。

(4) 会展专业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

会展专业很多课程需要学生自己实际操作才能达到教学效果, 这就离不开课程实践和专业实践, 主要表现在参加会展业有关的行业和专业组织, 保持与旅游及会展业行业专业组织的密切联系合作, 带领学生做大型会展活动的志愿者, 通过亲身参与会展业的一系列活动如策划、组织、接待、服务、管理等活动, 让学生们掌握所学知识, 培养学生们的实际工作能力。

3 我国会展人才体系及会展人才缺口

目前, 会展人才呈现中间层和外层环绕核心层的 “旋涡型”的层次结构, 核心层是会展策划与运作人才, 主要从事会展开发与策划、会展组织管理、会展营销、会展与服务等工作;中间层和外层分别是会展辅助人才和会展支持性人才, 主要从事广告、宣传、物流、建筑设计、法律咨询等工作。

我国会展业发展较快, 对人才的需求量很大。 但是目前从市场需求看我国会展人才的缺口主要在高层次会展人才上。据业内人士透露, 未来3 年中, 上海市会展业的人才缺口高达2500 名, 杭州的会展人才每年需求量达1200 名, 这些人才需求集中在以下特定的岗位上。

(1) 会展设计师:这些岗位人才一般是从室内设计专业或环境艺术专业毕业的专业人员, 他们是展会上表现形式的设计者、构思者。

(2) 会展项目策划:其工作职责是不断开发与策划出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新主题会展项目, 或在现有的项目中赋予新元素, 吸引人们的注意提高会展项目的影响力, 从而提高会展项目的经济效益。

(3) 会展销售:主要负责会展业务的推广, 对所负责的展会进行招展工作, 并进行重要客户关系及订单的处理和跟进;负责展会推广与宣传、展会政策宣传等, 达成参展意向, 签订展会合同;了解和搜集网络上各同行及竞争产品的动态信息;通过网络进行渠道开发和业务拓展; 配合公司开展相关市场活动等工作, 需要具备高超的营销和销售管理能力。

(4) 项目经理:是高级管理人才, 负责制定会展计划, 协调会展项目;处理展会市场推广过程的具体事务, 并协助完成活动组织与沟通协调的具体工作;协助进行活动方案的制定, 包括协调整合各方资源, 确认和执行活动方案, 对活动全流程进行组织管理;对展会公司进行深入合作, 推动业务等工作, 负责会展项目开发、策划和实施过程中的组织管理。

通过对我国会展网站及专业招聘网站上的招聘信息进行检索, 不难发现目前会展行业的市场需求并不缺少翻译, 物流, 广告, 旅游, 饭店, 搭建, 法律, 公关等辅助性与支持性人才, 缺少的也只是指会展核心人才, 即会展策划、设计人才, 项目经理等。

4 我国高层次会展人才培养现状及对策分析

近些年, 我国在会展人才培养上做了很多努力, 但是在高层次会展人才的培养上仍然存在诸多问题, 一是过分重视学历教育, 几年内已有几十所院校开设会展相关专业;但课程设置较为宽泛, 理论性强, 缺乏应用性, 二是培训与考证热, 目前国内已至少有10 种相关资格证书, 各类培训班设有短期培训和长期培训, 但是多侧重在入门和初级层面的知识。三是虽然有出国学习借鉴国外的经验, 但是只重表面却忽略了本质, 没有与中国国情和文化相结合, 导致仍然缺乏具有新思维的创意型高层次会展人才。

(一) 完善高校会展教育

根据我国高校会展教育的发展状况及自身体会, 高校会展教育应在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完善:

(1) 改变对高层次会展人才认识及定位并不准确的观念, 改变对专业设置过于笼统, 没有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没有对人才进行细分的现状。

(2) 目前高校课程较为宽泛, 没有根据不同层面人才的实际情况和各有关方面的实际需求, 应针对性强而又十分灵活的开设相关课程教育。

(3) 教育机构缺乏师资队伍, 教材相互模仿, 缺乏深入细致的研究, 同时师资队伍缺乏先进的相关实践经验, 应借鉴国外, 改变机构培养模式。

(4) 学生缺乏实践, 理论与实践脱节, 没有做到学以致用。即使实习也只是做一些辅助性的工作, 没有真正参与到会展流程, 学习到的东西很有限。

(5) 会展业发展速度很快, 而高校设置的课程及专业往往做不到与时俱进, 而且偏重理论学习, 与市场需求脱离。

(二) 规范各类培训, 提升证书含金量

目前, 会展人才的非学历教育风起云涌, 各类培训机构与培训证书繁多, 比较有影响的证书有“注册会展经理”、“会展策划师”等。 同时市场上的各类培训与考证机构也存在诸多问题:培训名目繁多, 招收对象一般没有任何限制, 对培训课程设置缺乏科学安排, 仍然存在“不实用”问题, 即培训者经过考试获得相关证书不一定得到用人单位的认可, 因为会展行业不强调从业职业资格, 用人单位关键是考察求职者是否具备从事会展业的素质和能力。

高层次会展人才的培养应根据市场需求, 学历与考证并重, 理论与实践并重。 同时借鉴发达国家的经验, 规范各类培训, 提高会展行业证书的含金量, 重点是综合素质的培养。 应重视四种专业人才的培养:展台设计师, 项目策划师, 会展专业销售, 项目管理。 同时形成全新的职业观念, 提高高层次会展人才抵御风险的能力。 只有这样, 才能够培养出更多高层次会展人才, 从而解决所谓的“会展人才瓶颈”问题。

5 结语

高层次会展人才的培养并不是依靠单纯的学历教育与培训就可以获得的, 关键是以市场为导向, 根据市场需求来设置学历教育与培训考证的内容, 真正做到实用性的高层次会展人才培养, 来支撑我国会展业的高速发展, 因此高层次会展人才培养问题任重而道远。 我国应建立起以高层次会展人次为核心的涵盖整个会展产业链的会展人才团队, 从而形成我国会展业的核心竞争力。

参考文献

[1]王春雷.项目驱动型会展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以上海师范大学会展经济与管理专业为例[J].旅游科学, 2010 (12) :84-91.

[2]蒋昕.基于需求分析的普通高校会展人才培养构想[J].武汉工程大学学报, 2010 (2) :12-15.

[3]王春才, 汪秋菊.双向实践教学:产学研合作培养会展人才的新模式[J].中国高校科技, 2015 (1) :28-30.

[4]肖红艳.美国会展管理专业的教育模式及其对中国的启示[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 2010 (2) :13-19.

层次性问题 篇7

一时间,各地职能部门调动了公安人员参与到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中。民警教老师如何使用警用钢叉、警棍、探照灯等工具对付突袭学生的歹徒。甚至有报道称,山西省武警总队太原支队百余名武警官兵奔赴太原五中等22所中小学校园周边,上下学时间为中小学生保驾护航。

毫无疑问,在校园恶性案件发生后,政府及时做出决策,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把校园保卫工作的漏洞全都补上是遏制歹徒突袭的有力措施。确立校园安全党政一把手负责,实行问责制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这对于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学生和整个社会的安定来说意义重大。

国家战略是指在平时和战时,在组织和使用一国武装力量的同时,组织使用该国政治、经济、心理上的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现在,学校对校园安全责任已经大如天,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而在世界范围内,哪个国家用国家战略来保障校园安全?如果单单把保卫校园安全定位于国家战略是否矫枉过正?

因为职业、感情、家庭等因素导致个别问题人员的反社会凶杀在世界范围内早已有之,而且是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的。但是民众喊杀的郑民生被枪决后,福建雷州血案就随之而来就不能不让人深思,隐藏其后的社会问题是导致凶杀案件发生的根源。而自我防卫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成为反社会问题人员的行凶对象。

我们应该探寻一种从根本上能够保障安全的举措,而不是政府的问责和武装的打击。要建立起学生安全系统机制,加强对学生安全防范教育,通过设立路标,定岗定哨等措施护航;要开启暴力事件的便捷通信手段,在全社会为中小学生安全着想。

校园安全事件接连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救济渠道不畅,这与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有关系。弱势群体往往在受到欺凌,但正当的利益诉讼渠道受到阻挡时,社会问题就开始由量向质的转变,个人心理认知上的变化最终将导致当事人对社会的怨恨,恶性社会事件一触即发。

四层次培训评估实施中的问题探悉 篇8

中原油田结合企业培训实际情况在使用四层次评估过程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现将实施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做如下探讨。

一、反应层面

需要评估以下几个方面:内容、讲师、方法、材料、设施、场地、报名的程序等。对这个层次的评价, 首先要有总体的评价, 比如询问学员:你感觉这门课怎么样?你会向其他人推荐这门课吗?但是这样容易产生一些问题, 比如以偏概全, 主观性强, 不够理智等, 因此还必须有涉及以上内容的更细致的评估方法, 适合这个层面评估的方式有问卷调查, 面谈、座谈、电话调查等。具体衡量的尺度, 可采取比较容易操作的5分法 (极好、很好、好、一般、差) 。

这个层面的评估易于进行, 是最基本、最普遍的评估方法, 但它的缺点显而易见, 比如, 因为对老师有好感而给课程全部高分;或者因为对某个因素不满而全盘否定课程。解决的办法有:强调评价的目的, 请求大家配合;鼓励大家写意见、建议;与历史数据或其他培训班数据比较;开设某个课程之前先试讲;结合问卷、面谈、座谈等反馈结果;不同主题的课程一起开时, 要立即反馈, 马上填问卷等。

二、学习层面

主要的评估方法有:考试、演示、讲演、讨论、角色扮演等多种方式。优点是:对培养学员有压力, 使他们更认真地学习;对教师也是一种压力, 使他们更负责, 更精心地准备课程和讲课;学习是行为改善的第一步。但问题在于压力是好事也可能是坏事, 有可能使报名不太踊跃。再者, 这些测试方法的可靠度和可信度有多大?测试方法的难度是否合适?对工作行为转变来说并非最好的参考指标。

应对这些问题的办法有:对那些基础知识的培训 (包括技能培训) 采用考试的方式;对要认真对待结果的正式培训也应该考试, 并展开讨论。如果采用演示、演讲、讨论、角色扮演等方式, 应事先让学生知道规则、时间及考试的范围。

三、行为层面

评估方法主要有观察主管的评价、客户的评价和同事的评价等方式。这个层面的评估的好处是:培训的目的就是改变学员的行为, 因此这个层面的评估可以直接反映课程的效果;可以使高层领导和直接主管看到培训的效果, 使他们更支持培训。

但是, 这个层面的评估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 人力资源部门可能忙不过来;调查问卷的设计非常重要却比较难做;因为要占用相关人员较多的时间, 大家可能不太配合;员工的表现多因多果, 如何剔除其他因素的影响, 也是一个问题。

解决办法如下:

1. 选择适合这样做和值得这样做的课程, 如企业文化、时间管理等。

2. 选择合适的评价时间, 即在培训结束多长时间后再来评价。

间隔时间太短, 学员可能还未熟练掌握, 难以反映培训的长期效果;间隔时间大长, 多因多果的影响增强, 难以评测。

3. 取得学员主管的配合, 让他了解学员参加这样的培训有利于其更好地工作;

其次, 深入地沟通评估的目的和方法, 并在批准这个培训项目时就让他知道在事后需要他予以配合。

4. 充分利用咨询公司的力量。将这个比较复杂层面和专业性又强的评估, 外包出去。

四、结果层面

把企业或学员的主管最关注的并且可量度的指标, 如质量、数量、安全、销售额、成本、利润、投资回报率等与培训前进行对照评估。它的优点显而易见, 因为企业及企业高层主管在培训上投资的根本目的就是为了提高这些指标, 如果能在这个层面上拿出翔实的、令人信服的调查数据, 不但可以打消高层主管对培训投资的疑虑心理, 而且可以指导培训课程计划, 把有限的培训费用到可以为企业创造最大经济效益的课程上来。

这个层面的评估短期内是很难有结果的;同时, 缺乏必要的技术和经验;第三, 必须取得管理层的合作, 否则你就无法拿到相关的数字;最后, 多因多果, 简单的对比数字意义不大, 你必须分辨哪些果与你要评估的课程有关系, 在多大程度上有关系。

解决的办法是选择其他相关因素很稳定的课程, 如质量管理、沟通管理等。另一个好办法是用一个参照组 (其他条件相同, 只是未参加培训课程) 来对照评价。

现在中原油田培训中心已经有了自己成型的质量标准和评估体系, 它以表格的形式分成一级指标、分值、二级指标、分值、质量标准、评估级别、评估方法、评估得分等几项内容, 方法简单、操作性强。培训评估是一个用来确定培训价值或意义的系统工程, 其实质是对培训信息的处理和应用。建立一个完整的、科学的评估运作程序对搞好培训评估至关重要, 它可以优化培训进程, 降低培训成本, 提高经济效益。同时对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摘要:本文针对培训评估的四层次模型理论 (即反应层次、学习层次、行为层次和效益层次) 在实施中的注意事项进行详细分析。根据本企业培训情况选择正确的培训评估方法, 才能得到真实、客观的评估效果, 实践证明每个层次的评估都有优缺点及应对方法, 以培训评估的四层次模型理论为纲, 做好本企业的评估体系和操作标准, 对提高人力资源开发的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于多层次股票市场问题的思考 篇9

一、多层次股票市场的资源配置功能

首先, 在我国目前的经济金融格局下, 股票市场是主要的资本市场, 债券市场等资本市场的组成部分并不发达, 股票市场绝大部分实现着资本市场配置资金资源的作用。在国际上, 股票市场也是资本市场的重要组成部分。以美国为例, 美国已经形成了以纽约交易所、纳斯达克市场和区域性市场等各个交易市场相互支持的多层次股票市场体系, 为不同层次的企业提供多元化的融资渠道选择。从理论上说, 资本市场只有通过面向需求的最大可能的细分, 来最大限度地满足多样化的市场主体对资本的供给与需求, 才能高效率地实现供求的均衡。股票市场是资本市场配置资金最核心的部分。我国单一标准的沪深股票市场无法满足多层次的企业融资的需求。以股票市场为突破口, 实现多层次的股票市场, 将把资本市场高效率配置资金资源的功能发挥出来。

其次, 多层次股票市场最适合满足中小企业、高成长企业的融资需求。多层次股票市场在市场经济中的功能定位非常明确, 一是要为包括中小企业、高技术企业、民营企业在内的各类企业, 提供权益资本的融通渠道;二是要为包括个人和机构在内的投资者, 更多地提供获取投资回报的股权手段。多层次股票市场所支持的新兴产业、高成长企业、中小企业正是我国经济增长中最有效率的部分, 通过为这些高效率的元素提供有力的金融支持, 可以提高我国经济增长的潜力, 从而践行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发展。

再次, 多层次股票市场的发展将促进现存股票市场的改进与发展, 改变现存股票市场积重难返的困难局面。毋庸讳言, 股票市场建立近二十年来, 从最基本的资本市场功能问题, 到市场运行问题, 如全流通问题, 再到操作层面的问题, 如内幕交易、坐庄行为, 都没能根本地解决, 只停留在修修补补的水平上, 甚至有的问题越修越大。多层次股票市场的建立, 有助于在资本市场内部形成竞争, 从而有助于根本性地解决资本市场的痼疾。

最后, 多层次股票市场的发展有利于为区域经济竞争增加新的变量。从区域经济看, 我国有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经济区, 有川渝、长株潭、海峡西岸经济区, 还有很多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如果只用单一的标准、只建立单一的行政管制下的市场, 那么无论对于经济发达地区的继续发展, 还是对于推动经济相对落后地区的发展, 都将形成事实上的制约, 显然不利于各区域经济的发展, 也不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

综上所述, 发展多层次股票市场, 在促进经济发展方面, 将具有制度创新性的意义。

二、我国股票市场的现状及问题

1.我国多层次股票市场的先天缺失

在长期的计划经济市场体制下, 政府对金融业的垄断比对其他行业更为突出, 在各个金融领域都是大一统的局面, 根本不可能有多层次结构。

首先, 沪深两市无论在上市标准, 还是在运行机制上, 并无差别, 其次, 深圳的中小板市场只是比沪深两市在股本上降低了要求, 此外也无本质性的差异。中小企业板的上市标准必须遵从《公司法》, 股本总额为5000万元以上, 不可能与其他上市公司有所差别, 在实质上超不过小盘股板块的范畴。而且, 按照国家统计局的标准, 小企业的资产总额在4000万元以下, 根本不可能达到上市标准, 称作“中小企业板”难以名副其实。

而另一方面, 多数企业没有融资渠道。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统计, 台湾有15.9万家股份制企业, 大陆却只有6300家股份制企业可以发行股票, 仅是台湾的1/25。

2.多层次股票市场的国际比较

17世纪初, 英国东印度公司等早期的股份公司设立之后, 股票交易开始流行;而最早的有组织的股票交易市场, 是1792年始建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可见在这200年间, 场外交易 (于现行概念区别) 、柜台买卖是股票市场的惟一层次。世界各地各类证交所经过几十年的竞争与合并, 才奠定了今日纽约证交所等各大证券交易所的基础。但即使在今天, 区域性的场外交易、柜台买卖仍然作为最低层次的股票市场而存在, 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功能。美国著名的纳斯达克市场的演变过程就是从最低层次的粉红单市场和柜台市场, 逐渐发展到小市场体系和全美体系市场, 其正是一步步从低层次到高层次发展演进的。而国内多数对纳斯达克市场的认识只停留在微软等纳斯达克的高科技巨无霸上, 忽略了这些公司的成长路径和背后的制度支持。

我国的金融发展的轨迹与国际市场经济常态恰恰相反, 是先有大的再补小的, 先有全国的再补区域的, 先有政府的再补民间的, 先有最高层次的再补初级层次的。也就是说, 各类金融市场都需要从单一最高层次走向多层次, 股票市场也不例外。我国股票市场反其道而行之表现为, 一开始就建立了适合大企业的、最高层次的、全国性的沪深二市, 适合一般企业的、初级层次的、区域性的股票市场则根本性缺失。结果上市成为国家指标分配的产物, 毫无优胜劣汰的意义。无论传统产业还是新兴产业, 无论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 在总体上都缺少权益资本的融资通道。

目前, 现实中的股票市场成为圈钱而不必回报股东的输血源泉, 成为庄家炒买炒卖的乐园, 资本市场融资和改善企业经营管理的两大功能被严重扭曲。

三、多层次股票市场的路径选择

建立多层次股票市场, 可在纵向和横向, 即上市标准和区域市场两大路径上进行选择。

1.上市标准分级

多层次股票市场最核心的特征是企业发行上市的标准有很大区别。美国纳斯达克不同层次的股票市场分别为:全美体系市场, 上市门槛之一为1800万美元;小市场体系, 上市门槛之一为400万美元;场外公告板市场 (OTCBB) , 对企业没有任何规模或盈利上的要求, 只要有3名以上做市商愿为该证券做市, 就可以申请挂牌;粉红单市场, 只要有一家做市商填报反映拟上市公司最新财务状况的211表格供审核即可, 没有财务规模和盈利要求。中国台湾不同层次的股票市场分别为:上市门槛6亿新台币;上柜门槛1亿新台币;兴柜公司的实收资本额没有特殊规定, 凡公开发行的股份有限公司都可以上兴柜, 而制造业 (汽车除外) 股份有限公司的门槛合人民币25万元;此外, 还有专门从事未上市 (柜) 股票交易经纪业务的盘商市场。

美国纳斯达克和中国台湾的股票市场如此鲜明的实收资本 (或有形净资产) 差异, 构成了不同层次, 能够满足不同成长阶段、不同资本需求企业的需要。这给我们提供了最基本的思路, 可通过区别上市标准, 建立多层次的股票市场。

2.区域性股票市场

对于区域性股票市场, 印度是最具典型意义的。印度除两大全国性交易所外, 还有21家区域性交易所进行改革和完善。其21家区域性证券交易所的设置, 发挥了地方政府和当地投资者的积极性, 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区域性交易所在促进各地中小高成长企业融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通常情况下, 中小企业在公司治理和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都明显低于大型蓝筹股公司, 而当地投资者在掌握周边企业信息方面成本较低, 因此区域性交易所在改善上市公司信息不对称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印度的区域性资本市场在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和提升产业结构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印度的风险投资主要集中在IT和生物技术产业, 其多层次资本市场培育了一批堪与欧美大公司竞争的高科技企业。印度风险投资高速发展, 班加罗尔已成为全球著名的创业资本中心。印度的21家区域性交易所在发展成熟的基础上, 实行全国市场联网, 使不同发展阶段的功能特质充分得以发挥。印度的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表明, 资本市场发展既不能超越自身经济发展阶段, 也不能盲目一味地模仿发达国家的做法, 必须正确处理“集中”与“分散”的关系。印度的经验对于同处在发展中的中国来讲, 有着特殊的借鉴意义。

实际上, 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中, 是有区域市场的内容的, 地区性柜台交易曾有所发展, 但都在治理整顿混乱的金融秩序时被清理掉了, 成为了无辜的殉葬品。各地的中小企业等已经开创了多种形式的直接融资形式, 应当对群众的首创精神给予必要的尊重。而且, 这也说明, 区域性的经济市场下对区域性股票市场有内在的要求, 经济区域的客观存在, 必然在区域内对经济要素产生需求, 资本这一现代经济的核心无疑是最首要和迫切的。依托经济区域, 区域性股票市场的生命力将是十分旺盛的。

参考文献

[1]熊云兰.建立多层次的资本市场体系的必要性[J].审计与理财, 2008 (7) .

[2]蒋庆洋.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建设研究[J].投资研究, 2007 (10) .

[3]戴天柱.推进我国多层次资本市场发展的总体思路[J].经济研究参考, 2007 (66) .

[4]赵长茂.加强资本市场基础性制度建设[J].望, 2007 (37) .

[5]田玉海.多层次资本市场之比较研究[J].辽宁经济, 2007 (7) .

层次性问题 篇10

悲愤之余,恐怕每个人都在追问,为什么此类案件会如此密集发生,我们到底怎样来保证孩子们的安全?学校,教师,家庭该如何预防此类案件的发生?怎样教孩子面对恐惧?

2010年5月3日,全国综治维稳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要求将校园安全作为一项重大政治任务,实行党政一把手负责制,此举实际上已经将校园安全升至国家战略高度。

一时间,各地职能部门调动了公安人员参与到校园安全保卫工作中。民警教老师如何使用警用钢叉、警棍、探照灯等工具对付突袭学生的歹徒。甚至有报道称,山西省武警总队太原支队百余名武警官兵奔赴太原五中等22所中小学校园周边,上下学时间为中小学生保驾护航。

毫无疑问,在校园恶性案件发生后,政府及时做出决策,相关职能部门协同配合,把校园保卫工作的漏洞全都补上是遏制歹徒突袭的有力措施。确立校园安全党政一把手负责,实行问责制更是政府的职责所在。这对于人身安全受到威胁的学生和整个社会的安定来说意义重大。

国家战略是指在平时和战时,在组织和使用一国武装力量的同时,组织使用该国政治、经济、心理上的力量,以实现国家目标的艺术和科学。现在,学校对校园安全责任已经大如天,成为不可承受之重。而在世界范围内,哪个国家用国家战略来保障校园安全?如果单单把保卫校园安全定位于国家战略是否矫枉过正?

因为职业、感情、家庭等因素导致个别问题人员的反社会凶杀在世界范围内早已有之,而且是任何国家都不可避免的。但是民众喊杀的郑民生被枪决后,福建雷州血案就随之而来就不能不让人深思,隐藏其后的社会问题是导致凶杀案件发生的根源。而自我防卫能力较弱的中小学生成为反社会问题人员的行凶对象。

我们应该探寻一种从根本上能够保障安全的举措,而不是政府的问责和武装的打击。要建立起学生安全系统机制,加强对学生安全防范教育,通过设立路标,定岗定哨等措施护航;要开启暴力事件的便捷通信手段,在全社会为中小学生安全着想。

校园安全事件接连发生,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社会对弱势群体关注不够,救济渠道不畅,这与社会群体的利益表达机制有关系。弱势群体往往在受到欺凌,但正当的利益诉讼渠道受到阻挡时,社会问题就开始由量向质的转变,个人心理认知上的变化最终将导致当事人对社会的怨恨,恶性社会事件一触即发。

上一篇:问题层次下一篇:农民消费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