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公民意识的觉醒

2024-05-05

企业公民意识的觉醒(精选十篇)

企业公民意识的觉醒 篇1

关键词:思政工作,公民意识,企业

公民意识提倡在日常行动中贯彻对国家和社会的责任, 责任意识是公民意识的核心内容。公民意识的概念逐渐被纳入企业管理理论中, 企业公民意识的概念由此形成。笔者认为, 企业公民意识的培育要对责任意识加以强调, 并促使这种意识切实贯彻到员工的行为当中。

一、企业公民意识的内涵

企业公民意识始终强调“责任”。企业作为生产性经济组织而存在, 员工应该建立爱岗敬业的责任意识, 按时按量的完成本职工作。员工在进行职业规划的过程中应注重与企业的发展相适应, 对企业的发展前景保持高度关注。如果把员工的发展需求比作小我, 那么企业的发展就是大我, 企业公民意识所推崇的就是通过众多的小我来实现大我, 而大我又反过来成就小我。对国有企业而言, 其员工的责任意识一般较强, 但仍有必要进一步激发员工的主体性, 强化其责任意识中的自觉性和自主性。

二、国企员工公民意识的形成逻辑

员工形成公民意识的内在逻辑是:首先形成岗位责任意识, 在此基础上形成部门责任意识, 最后形成企业责任意识。岗位责任意识是员工所应具备的基本意识, 这种意识的形成多建立在岗位培训的基础之上, 在绩效考核制度与制度化管理的作用之下, 员工很容易具备岗位责任意识。同样, 在绩效考核与制度化管理的影响下, 员工的切身利益与部门责任意识的强弱有着密切的关系, 这种利益一体化的情况促使员工齐心协力完成工作任务, 进而建立起部门责任意识。虽然员工的“岗位责任意识”与“部门责任意识”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但这并不意味着部门责任意识就一定会发展成为企业责任意识。因此, 国有企业国有企业开展思政工作的重点就是:大力培养和不断提升员工的责任意识层次, 促使其由部门意识逐步发展到企业责任意识。

三、思政工作在企业公民意识培养中的作用

思政工作在提升员工责任意识层次的过程中, 首先应明确定位其自身职能, 着重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来培养员工的企业责任意识。

1. 文化塑造职能。

企业文化的功能主要体现在企业凝聚力的提升和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员工的企业意识围绕企业核心价值形成, 因此在思想文化的塑造方面应重视对“企业责任意识”的宣传。

2. 部门交互职能。

国有企业部门之间的交流以业务沟通为主, 部门责任意识向企业责任意识的转变不易实现。思想政治工作交互职能的用意就是通过打破部门职能限制, 不断提升和拓展员工责任意识。

3. 意识培训职能。

应在充分考量员工的关切和实际需要的基础上对责任意识培训内容进行定制化的设计, 与员工的职业发展规划联系起来, 不断融合大我和小我, 促进双方共同发展。

四、定位驱动下的培育路径构建

在定位驱动之下,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对培育企业公民意识的路径进行探索和建构。

1. 厘清企业公民意识的培育重心。

经济发展新常态下, 国企面临的主要压力是转型升级, 适应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需要, 在这种形势之下, 员工的公民意识培育应注重对于企业发展所遇到的困难应有清醒认识, 不断提升自我能力, 明确该做什么、如何做。

2. 挖掘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优势。

国企员工的责任意识相对较强, 思想政治工作的职能就是促使其不断向员工的能动意识转化。目前国企正大力加强党的建设, 党建工作的强化有利于树立国企新风正气, 充分发挥基层员工的能动性。在文化塑造和意识培育的基础上, 思政工作的开展对于员工形成企业责任意识能起到显著的提升作用。

3. 助推具有责任意识的文化建设。

圈层理论认为:企业文化由内而外分别是精神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和物质文化。其中最为核心的精神文化就包含了思想文化, 思想文化的塑造离不开其他几类文化的支撑。对于政工部门来说, 应该协同工会组织和人力资源部门, 对物质文化范畴的绩效考核制度进行完善, 对行为文化范畴的行为操守进行严格规范, 对于制度文化范畴的企业内部管理制度进行不断的优化。上述工作的开展能使员工的公平感和归宿感得到显著提升, 对于员工的企业责任意识起到激发作用。

4. 开发员工人际交互的多元模式。

国有企业全体员工之间的交互不易实现, 开展基于企业整体层面的人际交互模式的具体做法有:部门间的业务交流、户外联合拓展活动和业务能力比武等。企业管理层应当支持此类活动, 号召各个部门积极配合相关活动的开展。在创设活动的主题方面还要充分体现出对主人翁精神的培育、对企业责任意识的提升等。

5. 科学制订宣传和培训内容方案。

转换以往的说教形态, 高度契合员工的关切。充分融合企业的发展和员工的职业规划, 让员工在培训过程中形成共识。要注重交流平台的构建, 改变单向讲解或授课的情况, 引起员工情感上的共鸣和思想上的认可。

参考文献

[1]马凤芹.浅探国企思政工作科学化目标指向[J].管理观察, 2011 (28) .

呼唤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篇2

呼唤教师自我生命意识的觉醒

卢梦鑫

最近我在《中国教工》读到了这样的信息:据国家中小学心理课题健康教育课题组对某省14个地市,168所城乡小学的2292名教师的抽样检测表明,有51.23%的教师存在心理问题,其中轻度心理障碍占32.18%,中度心理障碍占16.56%,构成心理疾病的为2.49%。其中不少被检测教师的自卑心态严重,嫉妒情绪、焦虑水平偏高,远远超出其他人群(目前我国正常人群心理障碍发生率在20%左右)。

文章提到导致教师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教师心理安全感不足。表现为:第一担心“下岗”。随着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竞争上岗、教师聘任制等用人制度的实施,一方面给广大的教师带来了公平竞争和发展的机会,同时也带来了压力和挑战,使不少处于弱势的教师不适应,因怕“下岗”背上了沉重的精神包袱。第二担忧被“淘汰”。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实施,新课程改革,教育思想、教学理论上的变革对广大教师提出了挑战和更高的要求;教育手段、方法的变革对教师教学技能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自身必须随时代的进步不断地充“电”,必须掌握现代化的教育技术,否则会被社会所淘汰。第三担忧被“埋怨”。当今社会,人们普遍认识到知识的价值,家长望子成龙的心理转为对教师的期盼,无形中给教师以极大的压力。

读了这些信息,我有过很多思考,随着职业竞争的加剧,随着医疗体制改革的深入,身体健康对于人们的意义除了与生命质量高低直接相关,还渗透着越来越多的经济色彩,以致“身体是饭碗的本钱”、“健康就是金钱”成为一呼百应的新流行口号。的确,健康的人身才是美丽的。但是竞争又是不可避免的,生存的游戏规则就是这么的残酷与无奈,只有弱者变强,强者更强,才能适合在生活的风口浪尖搏击前进,才能紧跟时代的脚步,不被社会所淘汰,才能永远挺立于人生的桥头堡,笑看风花秋月。那么怎样才能既在竞争中取胜,又同时具有健康的体魄,在竞争中获得双赢呢?我认为主要的还是靠我们教师自己去把握,自己去调适,因为学校要发展肯定需要教师创造性地工作,学校也不可能只让每位教师仅仅完成基本的教学任务,同样教师本身为了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不得不付出数倍于以往的精力。最近,我又在《教育文摘周报》上看到了这样的一个信息:南京将废除教师终身制,同时将进一步明确特级 1 教师、名教师的职责和义务,加大对名、特、优教师的履职考核,真正发挥名、特、优教师的的示范和辐射作用。这个信息反映出即使你成了名、特、优教师还会有压力,还会有负担,说明竞争只会加剧。所以要想没有压力、没有负担肯定是不现实的,只有通过教师自身不断的增强健康意识,合理安排,自我调节来减轻压力、舒缓压力,以适应充满竞争的大环境。我的感受是这样的:建立现代健康新理念,掌握心理保健,养生保健知识,提高对各种影响健康因素的认识,自觉加强防范。

一、教师自身要认识自我,保持良好的心态。教师生活虽然平凡,但是每天都能看到学生成长发展,自己的点滴努力都有丰硕的汇报,那种充实、成就感是其他职业难以体会的。我们要做到“骤(zhou)然临之而不惊,无故加之而不怒”,要始终保持心境的恬静和愉快,做到“纵浪大化,有喜无忧”。如果你在平凡的教师生活中,只看到繁杂、压力、忙碌,每天带着消极、被动、应付的心情去工作,郁闷、疲劳感只会逾积逾深,不但工作干不好,而且不利于自己的成长和发展。

二、弓不要拉得太满,要学会合理调适

传统教育中,教师沉浸在“蜡烛”、“人梯”、“园丁”的融融赞誉声中忍受着牺牲自己的无奈,而如今担当教育之重大责任的教育工作者,必须首先是懂得热爱生命,能够广大自身生命与提高自身生命质量的全面发展和人格完善的人。彼得·圣吉提出:未来唯一持久的优势是具备比你的竞争对手学习得更快的能力。说明教师只有不断学习、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不断调整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才能在竞争中获得优势。但是每个人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自身的成长和发展有个过程,我们要学会面对现实、面对环境、面对眼前的一切,千万不要把弓弦拉得太满,太满就容易绷断,同时对自己的要求不要过高、过急、过苛,企望一口气吃一个胖子,是不可能,也是不现实的,只要你有计划、有毅力每天安排适当的时间去学习,做一个有心人,做一个生活有规律的人,我想你一定不会觉得工作很累,学习很累。我们去看真正老练的弓箭手,都是稳稳地拉弓、缓缓地加力,一旦拉满,力贯千钧。具有这种潜质的人,是最具职场魅力的人,也是最具有成功希望的人,他们的成功是不断地积累、蓄势,一步一步走向成功的。

三、要建立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健康最根本、最重要的问题,就是观念问题,现在这么多各种各样的病,归根到底是生活方式不文明造成的,如果我们坚持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就可以少得病、不得病。文明的生活方式一共就四句话,十六个字: 2 合理膳食;适量运动;戒烟戒酒;心理平衡。合理膳食是健康的第一大基石。有这样的话:一杯牛奶强壮一个民族;饭前喝汤苗条健康;七八分饱延年益寿。适量运动是健康的第二大基石,运动是健康非常重要的要素,我们知道奥林匹克运动的故乡希腊,在古希腊山上的岩石上刻了这样的话:“你想变得健康吗?你就跑步吧;你想变得聪明吗?你就跑步吧。”但是我们经常听到有老师说:我们没有运动的时间,学校组织的活动太少了。我认为运动这是一个观念问题,只要你想锻炼、你想运动,只要你有这个心那么时间是有的;如果你不想运动,学校给你时间让你必须参加运动,这可能对你来说又是一种负担,其实,步行是世界上最好的运动,步行能明显使体形健美,使脂肪减少,肥胖者减肥,瘦者肌肉增加。那么怎么步行最好呢?请记住三个原则,三个字。三个原则是:有恒,即持之以恒;有序,循序渐进;有度,适度运动。三个字:三、五、七。什么是“三”?就是最好一次步行3公里30分钟以上,“五”呢?一个礼拜最少运动5次。“七”指适量运动,因为过分运动是有害的。怎么叫适量呢?有氧代谢,就是运动到你的年龄加上心跳等于170。戒烟限酒是健康第三大基石,酒少量“怡”心,过量“伤”心。心理平衡是健康的第四大基石,有这样的说法:心理平衡是健康的金钥匙;百岁之道是心宽、体勤;心理平衡的作用超过一切保健措施的总和;每个健康老人都心胸开阔,性格随和,心地善良,没有一个健康老人懒惰,要么爱劳动,要么爱运动。所以我们平时要做到潇洒一点,肚量大一点,风格高一点,站得高,望得远一点。总的来说,健康不能靠高科技,不能靠药物,最好的医生是自己,最好的心情是宁静,最好的运动是步行。我们如果能坚持按以上四大基石去生活,我们就能健康享受每一天。同时我们要多参加一些社会活动,多进行适度的户外活动。

四、致力营造宽松和谐的工作氛围。首先学校要给教师营造一个被信任、被尊重、被关怀的环境。要为教师提供一个政通人和的工作氛围,一个干事业的宽松环境,要想方设法增加各种休闲、健身、娱乐保健设施的投入,为教师参加文体活动、强身健体创造条件,同时也要鼓励教师参加各种集体活动,“洗释”心理压力,这方面我们工会也会不断地努力。作为教师自己既然进入了这个美好的天地,从事了这一崇高的事业,就要全心全意地为每一个学生服务,要在育人的工作中体会到快乐和幸福,有了这种快乐和幸福,就能把负担和压力作为工作的动力,把学习和培训当成是充电的过程,把检查和评比当成提高的过程。在学生进步的同时,自己也得到提高,师生共同成长。另一方面教师职业应工作方式的相对独立性,容易形成人际沟通、协作的局 3 限性和自我封闭性从而导致教师面对压力和挫折时深感孤独、失落和无助,所以我们教师之间要互相理解,互相支持,多交流、多合作,及时排除郁闷和疑惑,为营造团结协作、轻松和谐的团队作出努力。

呼唤企业公民意识的全面觉醒 篇3

中国人在自己的记忆里将会永远铭记这一刻:公元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0级强烈地震,数万个鲜活的生命刹那间魂归天外,山河呜咽,举国为之殇!

有两个镜头深深震撼并灼痛了笔者的心:一个刚从坍塌的学校废墟里被营救出的小姑娘,眼中充满惊恐;一位年逾古稀的老人坐在自己倒塌的房屋的废墟上长久静默,眼中是极度的无助与茫然……逝者已逝,愿他们在天国得到安息;幸存者还要活下去,需要多少时间才能愈合他们心灵的创伤?血浓于水,同胞们无私温热的爱将是支撑他们坚强活下去的最大力量!

国人乃至全球华人的心在这场空前的大地震面前也得到了一次空前的震撼与洗礼,驰援、捐助、致哀、祈愿……人性的光辉普照华夏!这其中,更多见企业界人士慷慨解囊相助,爱心昭昭,令人起敬。

如果说是这场大劫难触动了大多数企业界人士心底深处的公民意识的萌动与觉醒,笔者以为应该被视作如此大不幸中之一幸。以次为发端,我们应当呼唤企业公民意识的全面觉醒!

美国波士顿学院给出的企业公民的定义是:企业公民是指一个公司将社会基本价值与日常商业实践、运作和政策相结合的行为方式。通俗一点讲,企业公民是关于企业、政府和社会的新的契约关系。公民意味着法律保障下的权利和义务。将“公民观”引申到企业的社会责任范畴——建立企业公民理念,不仅意味着企业应承担更多社会责任,还包括对其参与社会环境改造的权利和义务的法律保障。从这个意义上说,企业公民超越了慈善家的个人行为,而是企业理性选择下所承担的责任。换言之,“企业公民”意味着企业不能只满足于做个“经济人”,还要做一个有责任感和道德感的“社会人”。

企业公民意识是一个企业社会责任的外部反应。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社会和公众对企业社会责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评价一个企业的成功,绝不仅仅是企业的利润和税收的贡献程度,还要看它承担了多少社会责任。一个缺乏社会责任的企业,不仅会丧失可持续发展的动力,最终也会被社会公众所抛弃。作为以追求利润最大化为己任的企业而言,承担更多社会责任,往往被视作一种负担。这其实是一种极为偏颇的认知。具备企业公民意识,其本意也并不是要求企业超越自己的能力去承担社会责任,“达则兼济天下”,如果在有能力的情况下而视企业公民意识为可有可无,则无疑是不智的表现。

一份研究表明,在社会责任和企业绩效之间存在着正向的关联度,企业完全可以将社会责任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竞争力。不仅如此,恪守企业公民原则的企业能够在消费者心目中树立良好的口碑,为企业的品牌赢得美誉度。因为品牌一旦进入社会,它就不再只是企业的私有财产,包含了更多心理、文化、道德等元素,其评价也更多来自于企业在所承担的社会角色中的具体表现。

企业公民意识的觉醒 篇4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是20世纪50年代随着美国妇女解放运动而发展的。60年代为其顶峰。妇女解放运动不仅要求男女权利的平等, 甚至要求男女的性权利平等, 于是女性文学批评号召小说中真正妇女形象的再现, 使得女性文学从边缘走向中心, 其中最重要的任务之一就是重新发现被埋没的女作家及其作品, 目的是重新予以评价和肯定。很自然, 肖邦及其小说因此备受人们的关注。另外, 肖邦赋予这本小说女性的自我意识, 寻找作为人的身份, 独立和自由, 这一思想超越了她的时代, 照亮了通往女性自由之路, 这最终将会导致所有女性的觉醒。

《觉醒》中的主人公埃德娜·庞蒂利埃是一位与传统小说女主角大不相同的人物。埃德娜是位中产阶级妇女, 她生活闲适优裕, 有一对可爱的儿女。在局外人眼里, 埃德娜应当是幸福且感恩的。然而结婚六年后的一次海岛度假, 使她开始反省自己在生活中的位置和人生的意义。对丈夫的再认识使她悲哀地发现丈夫所关心的只是他的财物, 而自己仅仅是丈夫财物中较贵重的一件。与女性朋友阿黛尔的交往使她痛苦地意识到她和她们一直被桎梏在婚姻、家庭和孩子当中, 被男性的权利所奴役, 扮演着社会规定的贤妻良母的角色。与罗伯特的情感恋爱是她宜泄痛苦的最佳途径, 而这途径也由于罗伯特的出走而闭塞;与阿罗宾的性爱曾给她带来欢娱, 但罗伯特的软弱和退缩使得渴求独立、自由和爱情的埃德娜最终走向幻灭, 义无反顾地投身于大海, 用生命换得了最高的自由和解放。

小说的背景发生在19世纪末的美国。南北战争之后, 妇女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比以前多了, 有的妇女走出了传统社会为她们界定的生活圈, 闯入了历来由男性占据的领域。这无疑促使一部分女性重新认识自己的生活方式和存在意义。而另一方面, 维多利亚时期保守的道德观念、“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分工仍然在美国文化中占据主导地位。根据当时的法律规定:女性及其所拥有的一切都归她们的丈夫所有。对于中产阶级白人女性尤其如此。女主人公埃德娜的悲剧正是这种男权中心的社会现实与追求自我的女权意识间不可调和矛盾的必然产物。

埃德娜自我意识的觉醒始于她在格兰德岛度假时, 在大海里学习游泳。肖邦有意识地强调了埃德娜学习游泳的过程, 描述了大海汹涌澎湃的力量, 象征意义十分深刻。当她投身于大海时, 她感到了大海神奇的力量。通过海中畅游, 海水洗净她的心灵, 除去俗世的枷锁, 在她心中唤起了自然的欲望, 并将她的注意力从外部世界转移到内心世界。也就是她发现自我、反省自我、寻找自己在社会中的位置的过程。

自我意识和性意识觉醒之后, 埃德娜渴望冲出旧生活的羁绊, 开始了追求自我的努力。她不再像从前那样把丈夫和孩子的需要当做自己的需要。开始做自己想做的事。她越来越专心于绘画, 几乎不再花时间料理家务, 拒绝在星期二招待丈夫生意场上的朋友。此外, 她还在没有征得丈夫同意的情况下, 搬出了那座象征着夫权统治的豪宅。

埃德娜再次对男权社会的挑战是她开始追求真正的艺术, 开始考虑绘画以满足她个性上的独立。本来, 埃德娜就对绘画感兴趣, 喜欢绘画, 她喜欢画风景, 喜欢画拉特诺尔的肖像。赖斯演奏的即兴曲给她的印象是如此的深刻, 以至她想要像赖斯一样以艺术来表现真情, 于是她每天花很长时间待在画室里绘画。接下来埃德娜面临丈夫最严厉的指责, 庞蒂利埃告诫她应专注于传统的家务。然而, 她拒绝承担他眼中的一个妻子、一个母亲的传统责任, 开始她以绘画进行尝试性的反抗。但当她在自己的绘画中获得了自我满足感之后, 她对自我表现的需求又向前跨进了一步, 她开始希望成为一名艺术家。她奋力地想争取经济上的独立, 这样一来她会享有更多的自由和个性独立, 而且她对自己的艺术作品非常自信, 这一点也表现了她对自我的认识。通过搬家和卖画, 她可以不依靠庞蒂利埃经济上的帮助就能过上属于她自己的独立生活, 她获得了自主感, 同时也标志着她个体存在意识的完全觉醒。

如果说搬进“鸽楼”是埃德娜的主体意识牢固建构的开端的话, 那么她与阿罗宾的交往则显得更为大胆与激进。阿罗宾的虔敬。更重要的是在虔敬背后是我们期待的那种最纯善质朴的人性, 它是知识分子们在精神上艰难地把矛头对准自己民族时唯一能依仗和坚信的东西。

但作者对国民性的探索没有止于这里。在文中, 虽然大家一方面抱着庄严的态度来举行这场仪式, 另一方面在很多地方也展现了一种“对付”的态度:为了遮羞连日子也没挑就匆匆举行了婚礼;虽然田大娘、赵二嫂对汪大嫂的着装做了一番严格要求, 但是没有红毡子也可以他们可以拿破席子代替, 没有红头绳也可以拿棉线代替;磕头那么郑重, 但是为了不惊动旁人, 他们不叫爹爹起床参加, 给爹爹磕一个堆着也就算了……这种“变通”是一种生存的智慧, 也是一种生存的无奈。正是因为生活本身充满了无奈, 我们才必须求助于这样的生活智慧。变通也是一种忍耐的姿态, 是我们民族几千年的风雨帷幕下一个沉默的背影。这种“随便”与那种“庄严”一起构成了我们在论述民族性格时可以并举的一对关键词, 折射出我们精神世界本身的复杂性。

这样看来, 这篇小说颇有种“寻根”的味道——虽然这种说法不甚准确。那我们民族的根在哪里?这篇文章似乎给出了一种解答——就在这些经历苦难却顽强又庄重的生活的人们这里——而作者似对此怀着巨大的敬意。

但是并不能就此认为作者对待国民性的态度就真的由批判完全转向了理解和尊重, 这篇小说的可贵正在于它展现了作者犹疑和矛盾的心态。在笔者看来, 作者虽然理智上和情感上都要求他选择一种尊重的姿态, 但是长久的批判性思维的惯性不能让他不反思“根”的背后是不是真的有光明。虽然“哈要过活的”这句话像一句强大的口号那样反复出现在文本中, 号召着一种坚韧值得赞扬的生活态度, 但是实际上作者自己似乎也是怀疑的。整个故事发生的时间被作者设定在了黄昏——夜晚——清晨 (而且根据穿着推测应是深秋) 。这三个时间点都没有明朗的日光, 这就使得故事始终是在一个幽暗凄冷的氛围中开展的。作者更是时不时向读者强调这种氛围:三个女人战战兢兢行走于恐怖的夜色中;汪家拜堂现场一室阴冷晦暗;不仅冷, 而且静:黄昏中被安静放大的格格作响的椅子声;在黑暗的寂静中格外可怖的柳条的沙沙声;本该热闹却清冷安静的拜堂现场……而且, 死去的汪大一直像一个最深的阴影覆在整个故事中, 在婚礼上这个阴影更是直接莅临汪二和汪大嫂心中。作者的这些安排, 可以说是他一贯擅长营造阴森可怖的气氛使然, 也可以认为这是他这是不自觉地在传达自己的一种对“可能的光明”的怀疑的态度。而且, 在这短短的三千多字的小说中作者不停地进行“外面——家里——外面——家里——外面”的切换, 在主要描写的人物上不停地进行“男人——女人——男人”的切换, 不停地进行“一点微光”和“一片漆黑”的对比, 这可能也表现了作者在“批判”与“理解”的抵牾下深重的焦虑和徘徊。

我注意到台静农二七年及以后的小说“批判国民性”锋芒有所减弱, 那些带着许多国民弱点的形象变成了老实善良却被社会逼上了绝路的悲惨形象, 批判的矛头直接指向社会、世道。到后来, 作者更是在《建塔者》中满怀激情和激愤的赞颂革命者和殉难者, 表明一种对“拯救”的强烈呼唤。《拜堂》很可能就是作者在这些情绪中徘徊的产物。作者在强烈呼唤变革和革命者时需要召唤一种足以作为后盾的精神, 于是他到我们的“根”中去寻找这种精神, 可是这个“根”是他曾经批判和否定的, 他又如何能果断而明白地找到这种精神并立刻认同和融入?正是这种复杂的情绪在《拜堂》中体现出来, 我们才能在一片阴森恐怖的氛围中看到看到一种生的意志和活力, 却又在这一点微光后再次望见那无边的阴沉夜幕。

摘要:凯特·肖邦是美国19世纪著名女作家, 她的作品以探讨爱情、婚姻、独立、自由等主题居多。《觉醒》是她的一部颇有争议的作品, 被人遗忘多年。它描绘了主人公埃德娜从一个传统的没有自我意识的家庭妇女成长为关注自我精神生活、具有现代意识的女性的过程。本文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探讨就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以此来展现肖邦作品历久弥新的社会价值和艺术魅力。

关键词:觉醒,女性主义,自我意识

参考文献

[1]贝蒂.弗里丹.女性的奥秘[M].程锡麟, 朱微, 南珊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 1986.

[2]盛宁.人文困惑与反思——西方后现代主义思潮批判[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9.

[3]杨仁敬.20世纪美国文学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9.

[4]朱丽叶.米切尔.妇女:最漫长的革命[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97.

企业公民意识的觉醒 篇5

几千年的男权统治,从政治、经济、文化上对女性加以绝对控制。男尊女卑的传统观念使不少女性卑躬屈膝、妄自菲薄,造成了女性依附、顺从、自我萎缩的性格,以致无法形成主体意识(自我意识),无法认识自我的价值需求所在。

从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的发展历史来看,她们每一次对自身角色的反思与突破,都和人性解放的思潮联系在一起。而在中国,女性自我意识真正觉醒于辛亥革命时期,其显著标志是以秋瑾、何香凝、张竹君、林守素、陈撷芬等为代表的20世纪初先进知识女性群体,她们对自身在客观世界的作用、价值、意义己有了相当的自觉意识。她们己经开始意识到她们不仅作为一个性别意义上的“女人”,而且是作为一个社会“人”的存在,并且在社会实践上,积极投身于争取自身解放与民族解放的时代洪流之中,成为推动社会前进的新型力量。伴随西方女性解放思潮的大量涌入,女性主体意识开始在知识分子阶层普遍增强,已接受现代教育的她们开始对女性的现实地位和文化处境进行审视,对自己的生命意义和生存方式进行反思,明确认识到女性不应该是男权文化的附庸,而是有着自我意识和精神需求的独立个体。

企业家意识觉醒的5个阶段 篇6

首先要恭喜这位朋友,你已经走到了区分“有好点子的人”和“真正的企业家”的分界线上。是否要跨过这一步,是你现在要做的决策。唯一的问题是:你想到界限的那一头去,那么你有没有具备企业家应具备的素质?

有被困住的感觉其实是好事—这说明你不是一个只想赚死工资的懒汉。你的职业生涯其实有点儿像一次胃痛:你的痛苦、空虚和目标,都在激励你去做点儿什么。

下面是几个可以让你做决定变容易的步骤,姑且把它们叫做企业家意识觉醒的5个步骤吧:

01 评估一下自己的想法

好,你有一个点子,然后呢?好的创业想法比比皆是,但并不是所有的想法都值得为之努力。

问问你自己:为了把点子付诸实施,你做了什么必要的努力吗?你的想法解决了什么问题?它能打动人吗?它是独一无二的吗?以前有人做过吗?

写下你的答案,然后逐一对这些答案进行挑战,越彻底越好。经得住严厉批判的点子,就是最好的点子。如果你自己下不去手,就把你的点子拿给你信任的人看,然后征求他们的意见。它们还站得住脚吗?很好,那么我们来进行下一步。

02 规划未来

假如你脑海中的新产品或者新服务符合上面列出来的所有标准,恭喜你,现在是该开始做规划的时候了。问问你自己:我需要做什么才能让这个想法成为现实?写好商业计划书了吗?我的首要需求是什么?我离做出来一个有效的原型还有多远?找到潜在合作伙伴或者投资人了吗?我的营销策略是什么?

这时候你肯定希望能有一个创业导师(如果你还没有的话)—一个富有经验的商场老手可以帮你找到正确的方向、指出你可能会犯的错误,并指导你绕绕开麻烦。虽然我创业已经接近50年了,但我至今还是很依赖他人的建议。如果没有那些伟大导师给我建议,维珍集团可能仍然只是在伦敦街角的一个小唱片店。

03 权衡风险

你有了一个点子,而且还有了计划。很好,我们现在来聊聊你自己。

这位读者说,自己好像被困住了,但是怎么困住的呢?问问你自己:我是愿意继续过按部就班的生活,还是愿意先靠自己的积蓄过一段时间?是维系目前的生活方式更重要,还是在生活里开始一段新旅程更重要?你看,企业家总是在讨论风险—具有潜在破坏性而且让人恐惧的风险。如果你的家庭依靠你的收入生活,那么你有责任做一次非常细致的风险评估。

在权衡过所有风险之后,如果你回答“Yes”的声音依然坚定而响亮,那就准备好起跳吧。

04 投入其中

如果此时此刻你还跟我站在一起,下一步就很简单了:投入其中,做一个企业家,而且永远别回头。你不会后悔的。

05 不要放弃信念

成功的关键在于不动摇的投入和专注。在推出新产品或者服务的时候,你会犯错—犯一堆错。但你要让自己目不转睛地盯住它给你带来的收获。如果你都不再相信自己,那么你的整个创业计划都将被人质疑。

对我来说,当年刚刚建立维珍大西洋航空公司的时候,只有一架飞机,在航空产业的经验也少之又少,我们孤零零地与那些准备埋葬我们、已经功成名就的竞争对手对抗。如果我们认输,没有任何人会指责我们。但我们不但坚持了下来,而且在历经30年之后,还越变越强。这一切的原因,就是我们内心的动力。

浅析《钢琴课》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 篇7

一、社会原因

电影作为意识形态的主要载体,成为了女性主义批判的战场。女性主义电影作为女性主义运动的一个重要分支,在女性主义运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经历了形成、发展和反思的过程。 二十世纪六十到七十年代是女性主义电影理论的形成时期, 这一时期的电影中,女性没有实质性的地位,只是“配角”和“景观”;二十世纪七十到八十年代是发展时期,代表人物是劳拉·穆尔维,她认为必须打破传统电影中女性置于被动从属地位从而仅限于成为欲望对象的现象。她还拒绝男权秩序下的视觉快感,把女性从被动、被看的位置中拯救出来,建立起一种激进的、不同于好莱坞传统模式的新电影叙事模式; 而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之后是文化反思时期,女性主义电影理论在这一时期从二元论转向了多元化的观影方式,试图巧妙地利用常规和传统的叙事方式,跻身于主流电影中,而《钢琴课》的拍摄正出现在这个时期。

该电影是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拍摄的,内容讲述的却是维多利亚时代女性觉醒的故事。在女性主义进入多样化发展的阶段,选择在女性极度没有地位,极度没有自由,极度被压抑的年代来讲述女性的自我觉醒和自我重塑的故事,是对当今男权制社会秩序的不满和挑战。这一时期的英国在经济、 政治、文化、科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进步。但同时,维多利亚时却是一个禁欲主义盛行的时代,在宗教和道德伦理的双重束缚下,婚姻的必要前提是性。在那个时代,婚姻可以没有爱情,性也只是来完成繁衍下一代的使命。世界俨然成了以男人为中心的世界,女性成了被压抑、被消解的对象, 随着男性话语权的强大,女性被迫生活在男权制社会中,没有自己的话语。

而在当今社会,女性争取自由与平等的运动此起彼伏。 但女性要彻底摆脱男性中心的集体无意识,完全取得同男性相等的权力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就像《钢琴课》的结尾,艾达夜晚经常梦到沉入海底的钢琴和吊在钢琴上的自己。 导演试图通过这个镜头隐喻当今社会女性争取解放的运动只是一个虚幻的梦,女性很难获得彻底的解放。

二、个人原因

导演简·坎皮恩,一向被视为是女性主义电影的代表导演。她出生在一个从英国移民到新西兰的家庭中,因而熟知新西兰和英国的历史和文化。简的父母都从事过戏剧工作, 她个人也先后学习了人类学、艺术、绘画和导演,丰富的人生经历和深厚的艺术文化功底对她之后的导演生涯有很大的影响,使她成为当今世界上最著名的女导演之一。

简·坎皮恩说过她曾有一个忧郁而且自闭的童年。她很喜欢的作家艾米莉·勃朗特也不喜欢和人相处,对社会有些蔑视,不愿当众说话。她们的性格在有些时候和电影中的人物有融合之处。在她们的身上已经出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这就是她的电影中为什么会出现艾达这样性格的女主角。 在从事的电影工作中,简·坎皮恩认识到,在以男性起主导地位的电影界,基本都是男人来写剧本、拍电影,并主导着电影事业的发展方向。女人只能屈从于充当男人身边的配角, 没有自己的地位和话语权。电影导演这一职业对男性来说似乎具有某种特权,女性导演根本无法同男性导演相提并论。 所以,简·坎皮恩说她拍电影的目的也是出于一种女性主义的出发点,想要与男性享有平等的地位和权利。

企业公民意识的觉醒 篇8

女性意识的觉醒。在如此恶毒的环境中, 简·爱仍表现出强烈的反抗意识。这并没有使她屈服, 相反激起了她精神上的反叛。一次, 当罗切斯特觉得比她年长便有权对她发布命令时, 她对主人这样说:

“我想, 先生, 光凭你年龄比我大或者见的世面比我多, 你是没有权利命令我的;你是否有权自称优越, 那要看你怎样利用你的岁月和经历了。”

“就凭这雇佣关系吧, 你同意让我粗暴点吗?”

“不, 先生, 不是凭那个, 而是凭你忘了这一点……”

“你是不是同意免去许多传统的礼节和客套, 而不认为这种省略是出于无礼?”

“我肯定, 先生, 我决不会把不拘礼节错认为蛮横无理;前者我是相当喜欢的, 后者, 确实任何一个自由民都不愿忍受的, 哪怕是拿了薪俸, 也不愿忍受。”

每个女人都向往着美好爱情, 但简对于爱情始终保持着清醒的头脑。正当简与罗彻斯特在教堂举行婚礼时, 罗彻斯特的疯妻的出现使得简必须做出选择——罗彻斯特的情人或者离开心爱的人远走他乡。显然, 简是不能接受这样的爱情的。表层意义上, 简对圣约翰的拒绝是对不平等爱情观的拒绝;然而深层意义上, 表达着女性对宗教的反抗, 也是对男性中心社会的反抗, 更是对建立在不平等基础上的婚姻的反抗, 体现了简渴望打破当时的社会局限性, 追求独立与自由的现代女性形象。

密契尔在《飘》中描写的主角郝思嘉是一个血肉丰满、情爱袒露、极具女性意识的艺术形象。由于战争, 南方的经济瓦解了, 郝思嘉在严峻的生活面前摒弃了贵族小姐的娇气, 迅速成长起来。从表面上看, 郝思嘉的成功是女性拥有聪明才智的一个证明, 但从深层意义上则表现了她过人的见识和勇气, 体现了女性自我意识的觉醒和获得自主权利的要求。

独立人格的体现。这是简与郝思嘉性格共性的又一结合点。从经济学角度讲, 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 那么作为一个人要想获得人格、尊严、经济上的独立就显得尤为重要, 特别是对于那些处于男权压制下的女人来说。

女性的独立首先在于经济的独立。南北战争打破了郝思嘉平静的生活, 身边亲人的不断离去, 她无可推卸地担起了生活的重担, 成了一家之主。郝思嘉清楚地看到“不得不赶快改变起来, 以适应这个新世界”。在简与郝思嘉表现出的强烈的女性意识与独立人格的同时, 她们的个性也显露得一览无余。正如马克思所说, 共性与个性是辩证统一的, 共性寓于个性之中, 没有个性就没有共性。共性的东西总是存在于个别的、具体的事物之中, 脱离了具体的事物, 共性也就不复存在。

简的突出个性在于她追求以爱情为基础的平等婚姻。与简对爱情的不懈追求及最后得到真爱的形象相比, 郝思嘉的个性闪光点在于她表现出的郝思嘉精神。从简与思嘉表现出的不同闪光点可看出, 她们的个性体现着共性, 丰富着共性, 个性的差异性、多样性决定了它比共性更生动、更丰富。《简·爱》通过女主人公与罗彻斯特的曲折爱情故事, 展现了简婚姻平等独立的思想, 塑造了一个独立, 不屈服现实束缚的现代女性形象。简的形象既是一个榜样又是一种警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今天, 金钱在一部分人眼里是万能的, 然而, 金钱真是万能的吗?而《飘》中郝思嘉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女人。但她向我们展示了一个全新的女性形象, 其坚强面对生活的性格永远激励人心, 她一次次与命运抗争, 不屈服于生活压力的勇气, 确实值得学习和弘扬的。

参考文献

[1]夏洛蒂勃朗特 (著) , 凌雯 (译) .简爱[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1991:56-896.

[2]玛格丽特米契尓 (著) , 齐俊伟 (译) .飘[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2001:581.

[3]季然.浅谈《简爱》的女性主义特征[J].CollegeEnglish, 2008 (3) :143-144.

法律意识觉醒权益方可保障 篇9

毕业离校求职忙,权益受损费思量

小刚是河南郑州人,刚刚从河南省某高校毕业。为了找工作,小刚省里省外奔波,四处投递简历。在这个僧多粥少的人才市场中,要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实非一件容易的事。小刚也非常明白,刚刚毕业,没有工作经验,没有名牌大学的身份,没有独一无二的技能,能找到一份养活自己的工作就不错了,不求专业对口,不求兴趣使然,不求公司规模,不求职位高低。

在人才市场经过两个月的奔波后,小刚终于被一家电气公司录用。该公司自称是某著名品牌电气设备的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企业。而在小刚前去报到上班后,才发现这只是一家从事电气商品代理销售的公司。在他报到的第二天,经理就告诉小刚,他所应聘的职位虽然是“技术顾问”,但“技术顾问”也要去联系业务,只有联系来业务才能为客户提供技术服务。经理对小刚说,从事技术工作不赚钱,如果能够联系来业务,公司会给他20%的提成,并一再声称,自己公司所代理的品牌是国内同行业中的名牌产品,销路很好,只要主动跑一跑,就能轻松联系来许多业务;并鼓励小刚说,依照小刚的条件,不用一年,就能赚来几十万,年内就能在郑州住上自己的房子……听了经理的话,小刚开始有点不理解,但是仔细想一想,觉得也有道理,正所谓多劳多得,脚不动嘴不肥。于是,第三天,小刚便踌躇满志去了各个地方跑业务。奔波了几个星期后,小刚才发现一切并非像经理说的那么简单,在许多地方,小刚都无功而返,几个月下来,仍是空手而归。

幸而,天无绝人之路,临近年底,在一次校友会上小刚认识了一家公司的采购员,对方答应选购小刚公司代理的设备,总价值30万元人民币。但客户提出货款的付款方式为收到产品后第一次付款30%,其余货款在3个月内付清。经请示经理后,小刚作为销售代表与对方签订了购销协议。对方也按照协议,在收到产品后,及时将货款的30%打到了小刚所在公司的账户上。临近春节时,小刚盘算着,按照公司的规定,自己应该能够拿到6万元的提成奖励,拿着这笔钱,自己就可以开心的回家过节了。可是,当小刚向经理提出要求时,经理却推托说,要等货款全部都到齐了,才能给提成。小刚虽有点不快,但还是充满期待。春节之后不久,对方按照合同规定,将其余货款全部打到了小刚公司的账户上。此时,小刚想,这次去找经理要提成,一定没有问题。结果,事与愿违,经理的态度较之前来了个180度的大转弯,说这笔业务公司的利润很少,原因是小刚当初把价格报得太低。并且还说,小刚跑业务时,差旅费花了不少,这些钱都应该从差旅费中扣除。另外,还要扣除个人所得税等等。经过经理这么一扣,最终小刚得到的提成只有5000元,距离原来经理承诺的6万元相差甚远。小刚虽然一肚子委屈,却有口难辩——“谁让自己当初没有问清楚呢?”

依法维权方式多,拨开迷雾见晴天

在人才市场,我们经常会看到一些企业打出这样的招聘字眼:“本公司招聘业务精英,年收入不低于10万元。”年收入10万元,对于刚刚毕业离校的学生而言,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目,也很诱人,但是仔细分析便会发现其中的问题:何谓“业务精英”?其实就是业务员和推销员。这类岗位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毕业生应聘这个岗位成功后,用人单位开出的工资待遇往往是“基本工资+业务提成”。所谓年收入不低于1 0万元的10万元就是等于“基本工资+业务提成”。这类职业,往往基本工资都比较低,业务提成则是要根据业务员的业务表现而定。你能不能拿到年收入10万元几乎完全取决于你的业绩状况。对于应届大学毕业生而言,由于缺少工作经验,没有职场人脉,从事业务推销工作,难度很大,有时奔波数月,也未必能谈成一项业务。并且在有些公司里,即使业务员谈成了业务,公司也会以种种理由来削减员工的提成。就像小刚这样,好不容易谈成了一笔业务,按照公司之前承诺的提成,小刚应该能拿到6万元,可结果最后只拿到了5000元。

就本案例讲,小刚是否就一点办法也没有,只能忍气吞声默默地接受这一切呢?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2011年的3月1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吴邦国在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宣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的形成,是全面实施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基础。市场经济是法治经济,人才市场也不能违背法律法规的规制。一方面,这基础已经形成,意味着我们正走在依法治国的法治国家的道路上,我们生活在一个有法可依的国家里,国家法律是正义公平的象征,是惩恶扬善的武器。另一方面,国家在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与此同时更重要的是我们每个公民也要有法律意识的觉醒,要用起这个武器,这样才能推动依法治国的真正形成。

结合小刚的案例,从法律的视角稍作解析便知法律在人才市场的作用,以及求职人员的法律意识的重要性。

第一,如果小刚没有跟公司签订劳动合同的话,那么经理承诺小刚的20%的提成,只是一个口头的承诺。口头的承诺是否具有法律效力得看承诺方是否承认原口头承诺的内容。如果承认的话,那就没有争议,口头承诺就具有法律效力。如果承诺方不再承认原口头承诺,另一方有证据证明原口头承诺内容的,比如说在有录音或录像、知情人证明等证明口头承诺的内容的情況下,即使承诺方还是不承认的话,另一方可以起诉到法院请求承诺方履行原承诺。

从小刚的情况来看,经理并没有否认20%的提成这一说法,只是想方设法找理由克扣。《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明确规定:“劳动者享有取得劳动报酬的权利。”小刚可以进一步找经理协商,并且注意收集证据。因为关于口头承诺是否具有效力,一般都是遇到举证难的问题。一旦搜集了足够的证据,即使经理还是不兑现20%提成的承诺,小刚还可以诉诸法律以维护自己的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条就明确规定了劳动者的这一权利:“劳动者享有提请劳动争议处理的权利。”

另外,对于每一个即将走入社会的大学生来讲,都应有一个基本的维权意识。在跟用人单位确立了劳动关系后,一定要跟用人单位签署劳动合同。特别是像小刚这样工资类型是“基本工资+提成”的,一定要事先跟用人单位谈清楚提成的具体细节。如果劳动合同里没有对提成做出详细的规定的话,那么可以不妨要求用人单位和自己签订一个条款比较详尽的提成协议。如此,既可以检验用人单位的诚意,又可以为自己的利益提供保障。如果对方违约,那就可以凭此协议,运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五十六条规定:“民事法律行为可以采取书面形式、口头形式或者其他形式。法律规定用特定形式的,应当依照法律规定。”关于劳动合同的订立,《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第一款明确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第二款则规定:“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

由此可知,初入职场,求职人员的法律意识首先体现在劳动合同上,一是要与公司签订规范的书面劳动合同。在劳动合同签订之时,要尽可能的详尽。如果因故没有签订书面合同,只是有口头协议或者事实劳动关系,求职者应该注意证据保全,要留下录音等证据。

第二,如果小刚和公司签订了劳动合同的话,还要看合同里有没有明确提到小刚的提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第八条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和劳动者各自如实告知和说明的义务:“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时,应当如实告知劳动者工作内容、工作条件、工作地点、职业危害、安全生产状况、劳动报酬,以及劳动者要求了解的其他情况;用人单位有权了解劳动者与劳动合同直接相关的基本情况,劳动者应当如实说明。”按照法律规定,公司应该在事前就和小刚谈妥提成细节,但是现实情况是公司经理利用小刚刚刚毕业进入社会,没有经验的特点,故意放大工作条件,模糊工资概念,以便将来克扣小刚的工资,是公司没有尽到如实告知的义务。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十七条明确规定:“劳动合同依法订立即具有法律约束力,当事人必须履行劳动合同规定的义务。”现在是小刚和公司就工资提成问题发生了异议,小刚认为自己履行了劳动的义务,公司却没有尽到原先承诺的工资义务,克扣了自己的工资提成,《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五十条明确规定:“工资应当以货币形式按月支付给劳动者本人。不得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的工资。”并且《劳动意见》第53条明确规定了工资的含义:“劳动法中的‘工资’是指用人单位依据国家有关规定或劳动合同的约定,以货币形式直接支付给本单位劳动者的劳动报酬,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延长工作时间的工资报酬以及特殊情况下支付的工资等。‘工资’是劳动者劳动收入的主要组成部分。”因此,公司事实上确实是克扣了小刚的工资,违反了国家法律的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三十条关于劳动报酬的支付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应当按照劳动合同约定和国家规定,向劳动者及时足额支付劳动报酬。”

通过什么样的法律手段,小刚才能拿回属于自己的提成,维护自己的权益呢?《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七十七条关于劳动争议的解决途径就明确规定了:“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发生劳动争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调解、仲裁、提起诉讼,也可以协商解决。”也即小刚的维权方式很多,可以协商,调解,仲裁,起诉。

小刚可以自己与公司协商,也可以请工会或者第三方共同与公司协商,看是否能达成和解协议。如果公司不愿意协商、协商不成,或者达成和解协议后公司不履行的话,小刚可向调解组织申请调解。依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小刚可到下列调解组织申请调解:1、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2、依法设立的基层人民调解组织;3、在乡镇、街道设立的具有劳动争议调解职能的组织。

如果公司不愿意调解、调解不成,或者达成调解协议后公司不履行的话,小刚还可以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或者依据我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十六条的规定,小刚还可持调解协议书依法向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关于这一点,我国《劳动合同法》第三十条关于劳动报酬的支付也有规定:“用人单位拖欠或者未足额支付劳动报酬的,劳动者可以依法向当地人民法院申请支付令,人民法院应当依法发出支付令。”

最后,如果小刚对仲裁裁决不服的话,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四十八条规定:“劳动者对追索劳动报酬的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自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另外,小刚除了可以通过协商、调解、仲裁、诉讼的方式解决自己的问题,还可以向劳动行政部门投诉。《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第九十一条关于用人单位侵权的民事责任就规定了如果用人单位克扣或者无故拖欠劳动者工资的,由劳动行政部门责令支付劳动者的工资报酬、经济补偿,并可以责令支付赔偿金。如果劳动行政部门不受理,小刚甚至可提起行政复议、行政诉讼。

由此看来,小刚维权的途径不少,只要小刚能拿起法律的武器来捍卫自己的权利,就一定能感受到法律公平正义的力量!

对于刚刚毕业离校初入社会的学生而言,毫无职场经验,自身的权益可能受到不同程度的损害,要保障自己的权益,就应该有良好的法律意识,有高度的维权意识。也只有法律意识觉醒,权益方可得到保障。

企业公民意识的觉醒 篇10

本文试图探讨从传统到现代的社会转型中, 知识女性如何利用创作出版活动, 调整自己的角色, 寻找和追求理想的角色认同。

一、明末清初江南才女的创作活动

五四前后, “受压迫的封建女性形象”是对前现代中国妇女生存状况一种本质化的认识, 这种认识最终成为至今仍少有人质疑的历史“真理”。这种铁板一块的五四妇女史观显然忽略了社会及社会群体或个人的多元化。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历史系教授高彦颐以社会性别为研究点, 通过明末清初的女性诗词、日记以及书信等, 关注明末清初江南上层受教育女性在家庭以及当时社会中生活及生存状态, 她的研究无疑为我们了解传统社会知识女性的生存状态提供了新的向度。这一时期的知识女性在男性主导的社会中, 尽管儒家的“三从四德”观念仍占据主导思想, 但是在男性文人的弹性调适下, 使得上层受过教育的一些知识女性开始享有文学创作的特权, 享受着儒教缝隙里难得的自由空气。

伴随着17世纪江南一带出版、坊刻的出现, 以及出版活动的繁荣, 知识女性逐渐成为读者和作者的主要组成部分。教育和阅读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唤醒有着特殊的作用。江南富庶的家族非常重视对族内女性的教育, 期望女子有才、有技、有智, 为日后的持家育子提供必要的智力储备;文人学士则期望自己的妻女、爱妾甚至与之来往的青楼女子能够成为他们的翰墨知音。通过教育获得的阅读能力为这些女性打开了一扇闺阁之外的窗门, 以《牡丹亭》为阅读中心, 出现了许多张扬真性情、陶醉于人伦之乐的“情迷”, 其中女性读者居多。与其他忽视女性精神世界的作品相比, 《牡丹亭》真诚关注杜丽娘幽闭绝望的生存状态, 更关注她对此做出的积极反应。这种罕见、细腻、深刻的女性视角深深打动了女性读者, 使她们对杜丽娘表现出极大的认同感。现实生活特别是精神生活幽暗闭塞的知识女性读之醉之、参念己身、痴心向往。

明清时期, 文学品种已经非常丰富了, 不只限于诗词文赋, 知识女性中涌现出了小说家、散曲作家、弹词作家以及戏剧作家。在那个时代, 未嫁女子所能接触的空间和范围是有限的。尽管生活清静无忧, 父母关爱有加, 这些寂寂深院中的少女除却对诗书琴画等艺术的热爱, 对现实生活并没有太多憧憬和热情。阅读和创作是一种能将她们从幽闭空间中解放出来的力量。她们中大多数都具有较高的文学修养和艺术修养, 但由于生活中大部分时间都消耗在家庭之内, 才情的高涨反倒让她们对生活的局限和残缺更加敏感。心理学家马斯洛说过:“才能也即是需要, 才能或器官不用, 就会变成疾病的中心, 或是衰退, 从而使人削弱。”沈宜修与三位女儿的生活幽闭、压抑, 对命运与婚姻不可控性及对浪漫姻缘的向往导致她们的早慧与早亡。虽然家境优越, 却无法使她们得到真实的安全感, 她们为自己的女性身份而忧郁。杜丽娘和小青故事的持续感染力, 表明女性对其在家庭和社会中恰当位置的忧虑。随着成长与婚期的临近, 叶小鸾对自身价值的实现愈发焦虑和急迫, 夫家的催婚更是直接导致了她的夭亡。这些少女的生活表面上看起来闲适幽静, 实际上却弥漫着无端的哀怨与绝望。

明清江南才女们的创作活动虽然丰富但却是谨慎的, 她们通过男性话语给予的宽松空间, 小心而微妙地冲破传统的束缚, 通过文学创作向外界展示了一群积极自由的女性形象。然而, 这些女性毕竟生活在一个以父权文化为中心的社会———实际上也就是生活在以男性眼光为标准的社会当中, 其创作出版的自由程度相当有限。尽管剥开的那几片花瓣拂着微风摇曳着一丝婀娜, 但其核心依然是坚不可摧的。

二、创作出版活动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觉醒

近代社会转型可以追溯到19世纪中叶, 中国作为一个处于优势的成年文明遭遇来自西方工业文明的挑战甚至入侵, 屡次交锋的挫败后不得不承认它的强势和先进, 并一步步对外开放。一百多年来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经历了多次维新和变革, 传统社会意识受到一次次猛烈的冲击和涤荡。与之相伴, 中国女性的社会身份和角色定位也随之变化, 女性主体意识逐渐觉醒, 也推动着知识女性创作出版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辛亥革命前后, 各种西方思潮大量涌入及传播, 统治中国两千年的儒家思想受到严重怀疑甚至抛弃, 新文化运动以冲破禁锢中国人思想牢笼的姿态横空出世, 传统的伦理观念, 如孝道、贞操、妇女守节及“三从四德”、祖先崇拜等, 均大受冲击或被破坏。家庭是社会的细胞, 中国家庭制度自周以后三千多年内, 代代相传, 大体上维持不变。对传统家庭和婚姻制度的批判日趋深化, 女性也开始觉悟, 并积极投入到家庭革命的运动中。

经过“五四”新文化运动, 已经被唤醒的中国知识女性冲破了封建礼教的束缚, 追求精神独立和个性解放, 这个时期, 涌现出了一大批女作家, 如谢冰心、陈衡哲、石评梅、庐隐、冯沅君、陈学昭、陆晶清、白薇、凌叔华、袁昌英、苏雪林等, 她们创作出版了大量的作品, “在当时的刊物上, 以女士署名的作者不下二十人, 而且文章或小说都以带‘女’字为荣, 形成了一种推崇女性作品的风尚。”通过这些文学作品, 知识女性向外界展现了强烈的女性意识和求索精神。

新中国建立后, 女性主体意识由于政府的推动在社会政治、经济和生活的各方面得到发展。她们通过出版创作活动, 实现了由“家庭中人”向“社会中人”的转变, 涌现出了草明、丁玲、陈学昭、白朗等女作家的繁盛期, 创作出版了《土地》、《火车头》、《为了幸福的明天》、《跨到新时代来》等优秀作品。

三、当代女性在创作出版活动中的角色扮演及参与

当代女性在社会革命中并没有真正建立起自觉的主体意识, 在很大程度上仍处于弱势地位。尽管国家用法律的形式确定了男女平等的原则, 并通过一系列的措施来保护妇女的合法权益, 但是在中国历史和现实中, 男权文化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 使得性别不平等始终或隐或现地伴随着当代女性的生存状态, 国家保护女性权益的强制性制度规范在实施当中往往受到有意或无意的规避甚至漠视。家庭暴力、婚外情、性骚扰、就业歧视, 等等, 这些高居妇女权益受侵害类型榜首的问题背后, 都潜藏着男性霸权的阴影。要从历史的惯性中摆脱出来, 要使两性平等和谐的伦理价值成为一种社会自觉遵守和维护的“制度”, 当代知识女性应当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 通过广泛的文学创作及出版, 参与发出自己独特的“声音”。

进行文学活动的女性大多受过良好教育, 具有较高的能力、心理素质, 具有较强的社会责任感和参与意识, 较为稳定的经济收入和较高的社会地位使其更能够保持独立的人格, 她们更容易接受新知识、新事物, 以此来丰富充实自身的同时, 也使她们能够在浮躁的文学活动中沉静下来, 思考和判断未来社会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发挥女性在文学活动中的重要作用。

对于当代知识女性而言, 如何在文学活动与社会活动之间寻找平衡点, 不是一道“相加后除以二”的简单算术题, 而是要利用这一群体的角色定位、职业特点和文化优势, 通过以下两个方面来提升女性在社会生活和国家制度中的话语权, 努力拓展社会认同的舆论空间和实践场所, 在自我价值实现的过程中, 变被动到主动, 最终获得对女性命运的自主把握。

首先, 知识女性有着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和创作氛围, 大多数女性的创作成果在宽松的社会环境下, 可谓硕果累累。除了利用文学创作、出版图书为维护女性权益鼓与呼之外, 知识女性还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女性特有的敏锐细腻, 把目光投向男性创作未能发现和挖掘的角落, 及时发现社会存在的问题, 关注那些被忽视的女性群体, 积极探讨因社会分层给下层妇女自我发展带来的困惑和困境。其次, 知识女性大多肩负着社会活动和家庭活动的双重责任。作为文学创作的主体, 她们对当今社会普遍存在的浮躁和功利心理, 有着独特的女性体验和感受, 借助文学活动这个平台, 不仅可以实现以女性身份参与的社会融合, 而且通过创作, 能够跨越性别的鸿沟, 真正为实现社会性别平等打造坚实的社会基础。

自《诗经》中的许穆夫人开始, 至五四时期“女性文学”概念的提出, 到当代知识女性出版创作的繁荣, 出版创作活动承载着改变社会观念的历史使命, 注定要为中国女性主体意识觉醒、社会地位提升行走在路上。唯有带着历史的反思, 才能够在纷繁复杂、瞬息万变的社会中准确地理解知识女性创作出版活动遭遇的种种困境和难题, 以及在新的历史环境中, 她们如何利用不同的文学角色扮演来争取自主性, 提升话语权, 获得自我发展, 获取新的主体认同空间。

参考文献

[1]高彦颐.闺塾师——明末清初江南的才女文化[M].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 2005.

[2]张宪文, 等.中华民国史 (第一卷) [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2005.

[3]梁景和.近代中国女学演变的历史考察[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 1993, (6) .

上一篇:中美合资企业下一篇:生态环保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