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毛球运动的速度

2024-05-13

羽毛球运动的速度(精选三篇)

羽毛球运动的速度 篇1

任何一项体育运动, 都要求运动员具有良好的身体素质。就羽毛球运动而言, 速度素质则是各项身体素质中最为重要的一项素质。近些年来, 世界羽毛球运动发展很快, 各队技、战术水平很接近, 快就成了比赛胜负的一个重要的因素。羽毛球运动是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的, 比赛双方如果处在相持阶段时, 必须是保持着某种空间的平衡, 这种平衡的实质时时间的平衡, 如果有一方不断的加快速度, 而另一方保持原来的速度, 那么保持原来速度的一方, 只好被迫跟上对方, 如果速度仍然被对方压住, 那么回球的动作就不可能完成的很好, 击球的速度和力量势必减弱, 整个击球节奏也会受到破坏, 从而陷入被动。因此, 在训练中要不断提高青少年的速度素质。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以40名青少年为研究对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查阅了近20篇与本研究有关的文献资料作为参考, 进行分析和利用。

2.2.2调查访问法:对长期从事羽毛球工作及研究的教练和专家进行调查访问。

2.2.3实验法

3分析与结果

3.1提高速度来源于力量根据实验结果, 由于实验组进行了专项力量训练, 即每次50米急行跳远20组, 所以实验组的力量提高较快, 对速度的提高产生推动作用, 由此可见力量是速度提高的重要条件。速度与力量是相辅相成的, 力量是速度的基础。

3.2保持速度来源于耐力

耐力对速度的保持有重要的支撑作用, 由实验结果可知, 由于实验组增加了耐力训练内容, 即每次200~400米3组, 所以实验组的耐力水平高于对照组, 进而对速度的保持产生积极影响。获得速度和提高速度是羽毛球运动的重要训练内容, 但保持速度更是不可忽略的重要手段。要想保持速度就要加强耐力训练。对耐力训练我们一般采用持续练习和反复练习的方法, 也包括给运动员安排定期的户外越野长跑训练、跳绳训练等。通过训练实验我们发现进行大量耐力训练的实验组能较好的保持住已获得的速度。因此羽毛球运动耐力训练不可忽视, 必须加强。

先分为两组, 一组为实验组 (20人) 。采用增加每次训练课的速度力量练习及速度耐力练习的施加因素?, 另一组 (20人) 为正常训练课的进度, 实验期为2008年至2009年年度训练周期。每次施加训练因素:速度力量:50米急行跳远20组速度耐力:200~400米3组。实验前两组速度无显著性差异。实验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场移动速度请见表1。一年后测得实验组与对照组前后场移动速度请见表2。统计结果见表3。

4训练方法:

4.1速度素质的分类

速度, 分一般速度与专项速度。这两种速度有什么区别呢?它们之间既统一又相互矛盾的。之所以统一, 是由于两者都强调快;之所以对立, 是由于两者并不能互相代替, 一般速度是为专项特点所制约的。一般速度是专项速度的基础, 专项速度的提高, 主要依赖于一般速度的提高而提高的。

有些人片面地认为, 为了提高运动员的场上速度, 就整天在场上练习移动, 结果效果并不好, 尤其是青少年运动员, 特别要注意一般速度的素质练习, 为了以后的提高打下坚实的基础, 这是很必要的。

4.2速度训练

速度训练是人对各种刺激信号发生迅速而准确的反应, 以最短的时间完成各种动作的能力。这种能力表现为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复杂运动动作的能力, 以及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动作重复交替通过某一距离的能力。

速度和运用速度的能力几乎是所有球类项目必不可少的, 对于羽毛球运动来说则尤为重要。快速本身就是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比赛双方的主动权。

一般速度训练有反应速度、直线速度、反复速度和越障碍速度。专项速度训练是将羽毛球步法中的某些基本动作, 通过专门速度训练加以提高。在速度训练中, 不要忘记手部的速度训练, 它也包含一般速度与专项速度两种训练。

4.3羽毛球运动的速度主要体现以及各方面的特点

羽毛球运动的速度主要有三种:反应速度、动作速度及周期性运动的位移速度。

反应速度即指有机体对各种信号刺激快速做出应答的能力, 它是针对神经系统而言的。如对“对手”发球刺激的反应速度。

动作速度即指有机体快速完成某一动作的能力, 它是针对上肢整体运动而言的。如扣杀球的动作速度。它的特点是:羽毛球运动员的技、战术动作有时须较快, 而有时须快得适度, 可以说是相对的“慢动作”。

周期性运动位移速度即指有机体在短时间内移动的能力, 它是针对下肢整体运动而言的。如运动员在场上身体移动速度。可以说, 所有的竞赛场上的位移都是为了击球。所以, 羽毛球运动员的位移速度与动作速度一样, 有时快有时相对慢。

4.4反应速度的训练方法

作为一个羽毛球运动员, 对反应的灵敏度要求是很高的。反应与灵敏, 本身就是神经系统接受外界刺激产生传导兴奋的结果。一般来讲, 人体会外界刺激感受灵敏、传导反射的过程就快、反应就快, 因此, 动作速度就快。紧张的比赛, 双方都处于战术的制约与反制约中。在这样的气氛中, 首先要求运动员的精神保持高度的集中对方的每一细小动作都会引起神经系统的强烈反应。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 迅速动员全身各个系统进行有节奏的运动 (即条件反射。因此, 对于速度来讲, 神经系统反射过程的快慢应是速度的第一要求。在羽毛球运动中, 评论一个运动员的条件好坏, 首先就是看其神经系统反应的快慢, 头脑是否清醒, 感觉是否灵敏, 判断力强不强。实际上这些都是针对神经系统的反应过程而言的。当我们从理论上明确了这一点以后, 就应结合羽毛球专项的特点, 有针对性地安排反应灵敏练习。我们采用的方法是:

4.4.1听口令或看信号做各种起动跑, 变速跑。如:站立式、半蹲式、背向式等跑动练习。

4.4.2 10—20米变速、变向跑, 要求运动员变速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的跑动。

4.4.3 10—30米加速跑, 要求运动员由慢到快突然加速跑至终点。

4.4.4 10—20米往返跑, 要求运动员在这段距离内重复跑动。

4.4.5练习内容交换练习。要求运动员在10—30米内交换各种跑动内容并重复练习。如前跑后退、侧身并步跑、后退突然转向前跑。交换进行。

5结论:

随着羽毛球运动的不断发展, 科学训练对培养青少年羽毛球运动员取得成功至关重要。青少年时期的羽毛球运动员可根据身体训练和身体素质发展敏感期的基本规律, 科学地选择训练方法和训练手段, 速度在羽毛球比赛中至关重要, 而速度快又离不开全面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娴熟的基本技术等条件。羽毛球运动具有反应快、移动速度快、动作速度快的特点。在加强运动员速度训练的同时, 全面提高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心理素质和技、战术能力。因此, 在训练中应当抓住提高速度这一主要矛盾, 能很好地发挥运动员的潜力。

摘要:近几年世界羽毛球运动发展很快, 快速进攻已成为各国技术打法的核心内容。快速的主要目的在于抢时间, 实现突击, 夺得主动, 进而取胜。

关键词:羽毛球,青少年,速度训练

参考文献

[1]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 人民出版社, 1995.6

羽毛球运动员的速度耐力训练浅探 篇2

摘要:

羽毛球运动员的速度耐力素质是取得比赛胜利的保证,本文通过分析羽毛球运动的能量供应的生理特点,提出用间歇法训练一般速度耐力素质,用多球—间歇法训练专项速度耐力,并使一般速度耐力向专项速度耐力过渡。关键词:

速度耐力;间歇法;多球—间歇法

我国羽毛球运动员的速度耐力状况及分析:

速度耐力素质是人体保持较长时间内快速运动的能力。它是羽毛球比赛中,队员技术、战术水平发挥的身体保证,如果技战术水平高速度耐力差,遇到实力强的对手,比赛后半段将体力不支,被对手牵着鼻子走,技术走样,丧失主动权。自从羽毛球运动1992年加入奥运大家庭,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羽毛球运动的发展,从近三年的世界大赛成绩看出,国外的羽毛球队技术水平在提高,中国羽毛球队技术水平在下降,其中速度耐力差是重要原因之一。在当今世界羽毛球强国中,如印尼、韩国、丹麦等国,运动员在单打、双打及混合双打中运动员多数兼项参加比赛,而中国运动员极少兼项,其中原因也就是速度耐力差,如何提高我国羽毛球运动员的速度耐力素质训练质量是值得研究的问题。

要提高我国羽毛球运动员速度耐力素质,首先要弄清该素质的能量供应生理基础。“速度和耐力练习中能量的来源大部分依靠肌肉中无氧代谢供给。”“为保持较长时间内快速运动的能力(速度耐力),仅依靠磷酸肌酸分解供能是不够的,还必须动员肌肉中的糖元进行无氧代谢,肌糖元无氧分解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可供肌肉中的三磷酸腺苷再合成,所以肌糖元及其无氧氧化能力是速度耐力的物质基础”。据国家体委科研解所对38名第八届亚运会羽毛球集训队运动员在训练和比赛中心率、血乳酸和氧债几种主要生理指标的测试报导,赛后血乳酸和氧债水平较低都说明羽毛球比赛时的无氧代谢高,其中非乳酸氧债占主要比重,据比赛时间的统计,历时数十分钟比赛,是由平均5-8秒的激烈运动和7-21秒间歇时间相互交替组成的,在激烈运动时间内,能量来源主要靠ATP和CP的大量分解,部份能量来源于糖元酵解,但间歇时间内能量的有氧供应又得到补充,被分解的ATP和CP可重新合成。糖酵解产生的乳酸也可被逐渐消除,所以在运动过程中氧债不断产生又不断消除。由此可见,无论提高速度耐力的生理能力或专项运动员所需的专门代谢能力都对无氧系统的能量代谢提出较高的要求,使羽毛球运动员具备良好的无氧代谢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因而在制定训练计划时首先应选择最能发展专项运动中主要利用的能量系统的生理能力。提高速度耐力的方法:

究竟采用什么方法更能提高速度耐力呢?佛克斯认为“间歇法对ATP-CP供能系统、乳酸供能系统,有氧供能系统均有0~80%的增进比例”。由此确定了训练中运用间歇训练法提高速度耐力的基本法。间歇训练又称变速训练(变速跑),它的特点是在快跑之间有规定的间歇时间,并在间歇期进行慢跑,而不是完全休息。其它项目中采用间歇训练其实已不鲜见,如中长跑运动员采用200米,400米间歇跑,中长跑离游泳选手采用100米、200米间歇游。在实际训练中,这些单纯的速度耐力训练对机体确有一定的提高,我们可以从队员的脉搏变化和成绩的测试看出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运动员机体对这些训练都有不同程度的适应,这种适应说明队员机能状态的改善,但是单纯的素质练习受自身条件的限制不可能不断提高,况且身体素质的提高,最终要有助于专项实践的需要,才成为有价值的训练。怎样才能使一般速度耐力向专项速度耐力过渡,这里有两个要考虑的因素:

第一、结合专项,什么样的间歇时间和运动持续时间最合适。本人统计了1990年夏在佛山市举行的广东省第八届省运动会羽毛球少年组的比赛,少年甲组的队员的持续时间(指从发球到死球的时间)大部分在一分钟以内,间歇时间(指死球到发球的时间一般在20秒以内),整场比赛持续在30分钟左右,因而从实践规律中制定运动持续时间40秒至50秒,间歇时间20秒至30秒,组数20~25组,约25分钟的专项间歇训练的时间原则。第二、应考虑运动方式。我们知道,动作结构不相同的练习,所获得速度不会向专项中转移,这是因为在快速动作具体技术和植物性神经系统的活动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在这里的快速动作仅仅是提高运动员速度水平的前提条件,还需通过专门的训练把快速动作能力同具体项目所特有的运动性和植物性功能的表现形式结合起来。根据项目特点和技术动作的要求加强感受器官一致性的训练所获得的速度就会向专项中转移,所以运动方式应采用与专项的动作结构最为密切的。训练实践告诉我们,多球训练法(培练者将球按一定节奏,一定要求发到主练者场区、主练者须在跑动中完成特定的进攻和防守练习。)它集对手法、步法、应急反应、急停急转、攻与防等专项要求,同时还可以人为地控制时间、强度、速度、落点和停顿(间歇),因而多球训练是最为专项,最接近实践运动的方式,由此制定了多球一一间歇法”。

某校队员参加羽毛球公开赛,一般训练时间为10周,在前两周主要安排基本技术、战术、球性的训练,通过这段时间巩固强化正确的动作要领,发展有氧系统能力,使队员在后阶段的无氧训练——速度耐力训练中,不致于技术动作走样,防止顾此失彼。在针对速度耐力素质的训练中采用办法有1500米或3000米匀速跑,队员的速度耐力普遍提高,以90年此校羽毛球测试,男队队员1000米成绩比训练前提高10~15秒,女队员800米成绩提高7~14秒,队员的有氧供能系统得到提高。第三至四周,开始无氧供能系统的锻炼,运用间歇法:300米×4组(间歇5分钟),3米×10组(间歇30秒钟)等;此法为发展队员的一般速度耐力,亦为后阶段的专项速度耐力打下基础。第五周至第六周开始结合专项采用“多球——间歇法”,使一般的队员速度耐力向专项速度过渡,提高专项速度耐力水平。此段安排20个球分10组(较慢约1分钟内完成),每组间歇30秒,通过队员在二周从事该组训练后心率来看,普遍比一般战术练习后心率要高,说明队员对这种训练的反映是明显的。第七周至第九周,逐步加快“喂”球速度,同样负荷数量不变,但完成时间从1分钟减到45秒,每组间歇减到20秒,组数增到15组,而队员练后即时脉搏持平或下降,恢复也快。由于缺乏更好的评价手段和测试器材,教练凭借对队员的长期了解和对专项的特殊感觉,观察注意到队员实践时的能力变化,他们在多拍,对拉的承受力上,场上出现极点次数及失误上都有了可喜进步。在公开赛上,检验速度耐力水平的决胜盘及决胜局的比赛中,此队取得了高胜率。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多球—间歇法”对提高专项速度耐力的良好效果。在使用“多球—间歇法”的实践过程中此校教练体会到特别重要的一点是要根据队员自身的差异“喂”出速度各异,强度不等的球,使训练要具针对性,同时根据队员的技术短处,“喂”球时选择技术弱点多练,这样在训练速度耐力的同时技术的训练也具针对性。如90年此校男队员上网速度较慢,网前球处理不好,教练有针对性的“喂”球多给前后场两点位置,训练后,他们的上网及网前球处理得到改进,速度耐力也同样得到提高,亦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综上所述,我认为:(1)“多球—间歇训练法”是提高速度耐力,并最结合羽毛球专项的训练方法之一;(2)提高一般速度耐力是提高专项速度耐力的前提,在训练中不容忽视。(3)“多球—间歇法”是介于速度耐力素质与专项速度耐力之间的桥梁训练,有助于速度耐力素质向专项转移;(4)“多球—间歇法”是一般耐力训练方法所不能比拟的,在素质训练的同时也能帮助技术的训练。

羽毛球运动的速度 篇3

关键词:羽毛球;决策;情绪

The Influence of Emotion on Decision-making in Badminton

CHI Li-zhong, ZHOU Xiang-wen, DAI Jin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Beijing 10084, China)

Abstract: This study investigated the effects of emotion upon the decision-making speed and accuracy of badminton players, based on the current cognitive approach in psychology and the needs from training and competition in sport. Eighty-six players (18 to 23 years old; 65 men, 19 women) from one badminton team of a sport university participated in this research. The study consisted of two pre-experiments and a formal experiment: A. The selection of emotion materials; B. The selection of decision-making tasks; C. Emotion (2) × decision-making task (2). The results suggested that: There wa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groups of different emotions. The accuracy of cognitive decision-making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tuitive decision-making under positive emotion, while it was not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the intuitive decision-making under negative emotion.

Key words:badminton; decision-making; emotion

上一篇:学习气氛积极下一篇:室内设计中人性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