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原型理论

2024-05-23

荣格原型理论(精选四篇)

荣格原型理论 篇1

荣格原型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其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对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荣格理论的认识,以及深刻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基于荣格原型理论下的道德问题。阴影原型中人性先天存在恶的一面,阴影原型的升华或消除,是自我与阴影从冲突对立到妥协融合的过程,更是人格融合成完整状态的显现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带着人格面具生存的人比比皆是,膨胀的、 个人主义的现代人道德,抛弃了终极的道德人格的追求,这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深入研究荣格原型理论下的道德,对于剖析人性心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性原型下的道德阐述

(一)终极的道德人格

在集体无意识中,自性原型是核心。一方面,自性原型不是物质,其对于相貌、形态无具体展现;另一方面,自性原型不是精神,这就决定了没有它的对立面。因此,自性原型的显现,从一定层面而言,是终极的道德人格。自性原型昭示:自然万物的存在现象本质,实质上是一元的,而非二元对立。也就是说,自然万物与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体的, 最根本的道德本质,就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进而在道德品质上达到最高境界。于是乎,在终极道德人格的内涵定义上,就是达到“平等”、“博爱”,实现人与自然一体。 这种理想的、终极的道德人格,在现实意义上是难以到达, 但一个人对最高境界的执着追求,其本质上具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小说《红楼梦》而言,人石互渗的生命一体化倾向、梦中神女与现实人间女性的合一,其神话系统的中心是一种和谐宁静的状态: 显示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外界的尖锐的矛盾斗争,在这里都不会存在“天人分二”、“物我差异”的激烈矛盾。这不仅浓墨重彩地体现出中国“人本” 文化的独特特征,而且有别于西方“神本”文化下基督教让人从出生就是赎罪的教徒。

(二)人性本善

从人的本质而言,人人皆有自性原型,昭示了“人格平等”的内涵。首先,人格平等是人格最为深层的阐述,在此层面上,人格有着终极的价值,人格是人之所为人的根本所在;其次,人的肉体、有肉体所产生的欲望与自性原型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在《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其所指明的、所强调的自性原型超越了空间、时间的永恒,而所存在实体。因此,自性原型的显现,是“人性本善”的人性达到至善、至纯的道德境界。于是乎,在荣格看来,人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纯粹自在的黑暗中点起一盏明灯来。这不正是人性本善的道德牵引,任何人在正确的教育方法之下,都有成为高尚道德之人的可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孟子、庄子、老子,这些古圣先贤在至善、至纯的道德境界之中,用思想、行为树立一座座高尚道德品质的丰碑。

二、阴影原型下的道德阐述

(一)承认人性先天存在恶的一面

在荀子看来,人性本恶,而阴影原型的存在,就是对人性先天存在恶的一面的表明。所以,人性本恶的本质内涵, 可能就是荣格原型理论中的阴影原型。(1)阴影原型依附于自性原型,以至于其带有强大的心理能量,在隐藏心灵深处的同时,对人的思想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阴影原型的显现, 使人表现出不道德的一面,这就对道德教育、道德树立带来巨大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让越来越多的阴影原型显现,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2)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的战争与暴乱, 是群体阴影原型的显现。“人性先天存在恶的一面”,阴影原型的显现即是最不道德行为的表现,对于人心灵深处的道德信念是极大地摧毁。

(二)阴影原型的升华或消除

需要说明的是,阴影原型的存在状态不是“终极”的, 这说明,阴影原型具有“可塑性”,可以升华,甚至是消除。 通过超觉沉思等方法,可以消除阴影原型,在道德信念上寻求终极的道德人格。对于阴影原型的升华,是一个过程,是道德正能量不断释放的过程。通过树立道德榜样,激发阴影原型下的心理正能量,进而在高尚的道德目标之下,做出高尚道德的行为。“孟母三迁”是榜样示范作用的典型事例, 说明心理能量的升华,是一个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因素。这也为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依据,通过榜样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示范,引导人习得良好的道德行为,在道德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道德认知。

结束语:

荣格原型理论对德育工作的启示论文 篇2

一、荣格原型理论

(一)人格面具

按照荣格的原型理论,人格面具并非就是我们真实本来的自己,是“个体和社会之间在‘一个人应表现为什么样子’这一问题上调和的一种结果”①事实上,人格面具存在于任何社会当中,成为一种促进人际关系和交流的手段。在不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之下,人格面具拥有不同的准则,与人的社会角色、地位或者职业相关的象征性表达事物都能成为人格面具的一部分。荣格认为,“人格面具作为一种原型,使人们倾向于把自己塑造成社会所期待的那种样子,以一种被认可的方式为人行事”②。一般来说,人格的理想目标应该高于人格的现状,理想人格总是太过完美而无法在现实中实现,而“理想”与“现实”的落差又让大学生无法接受,或者无法以正确的标准来评价与衡量自我。大学生群体已经脱离了不切实际的幻想阶段,其理想特征趋于理性与成熟,但是仍然会有脱离实际与不够坚定的特点。如何引导在大学生“社会化”完成之前通过适度的人格面具处理好大学生内在与外在的平衡,实现人格的自我完善是当代德育工作者需要思索的一个课题。如果大学生对人格面具过度修饰,导致其自我角色认知失衡,就会给大学生带来许多心理问题。通常来看,在大学生群体当中,由于人格面具的过度膨胀带来的负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类:其一,对自我角色认识不清,无法适应在特定情境下的应然角色。在大学阶段,大学生的思想日益成熟,社会经验逐渐增加,不仅有更多机会体验不同的面具,对不同面具所包含的角色、地位、职业也有了更深刻的意识。然而受快节奏的社会氛围影响,以及网络媒体应用的加深,理想化人格面容易固化大学生对某些社会角色的期待,造成对不同社会角色的刻板印象。例如,当代学生在大学阶段有了更充裕的时间能够进行自我选择时,便容易过早地模仿起社会角色,却由于对角色的过度沉迷以及自我认知不足对爱情观、社交观和就业观产生错误、歪曲的理解,如盲目恋爱偷尝禁果、沉迷于网络游戏、盲目兼职赚钱等,导致与现实角色的冲突。其二,对自我评价不够客观,导致“面具膨胀”。例如,受到现代社会“炫富”行为、“官二代”等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部分大学生表面上对这类群体不屑一顾,另一方面内心对金钱、权力的向往以及对虚荣心的追求。又如,部分大学生热衷于通过网络社交,借助新媒体的平台频繁更新微博、微信,产生出“自我膨胀”的心理,表现出与现实生活完全不一样的性格特点,将自己扮演成一个完全理想化的自我。事实上,这种“面具膨胀”将现实世界中被压抑的“自我”或者无法被实现的理想人格通过角色扮演来实现了,尽管它体现了价值与个性的张扬,但却容易让大学生逐渐丧失隐藏在“面具”下的真实想法,被面具下虚假的认知与价值观所绑架。同时,部分大学生为了满足“面具”而想尽办法寻找机会,以损害他人利益的方式满足自身利益,从而达到心理平衡。事实上,这部分群体的道德观已经发生了异化,他们“遮掩自己充满欲望的内心,不断进行自我欺骗,从而走向自认为的成功”③。结果,大学生往往为了维护自己的形象和自尊而展示自己虚伪的一面,但却在挫折与失败面前无所适从,最终容易产生各类心理问题。

(二)阴影

荣格原型理论中的另一个重要原型是阴影。按照荣格原型理论的理解,“阴影”是人的一些不太光彩的、野蛮的欲望,往往对现有的社会常规构成挑战。所以,从伦理学角度来看,阴影的存在是“对完整的自我人格构成挑战的一个道德问题。”④此外,由于人往往不承认被压抑的阴影,因此阴影容易以一种强烈的、积极的或消极的非理性方式投射到周围人身上,导致现实当中的发泄、埋怨现象。事实上,人格阴影在大学生日常生活中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尽管大学生接受过良好的教育,理应在行为规范上做出表率,但是大学生群体不文明现象时有发生。一方面,在新的环境中,大学生被压抑的阴影被释放了;另一方面,大学普遍轻视人文的氛围也影响了大学生的精神培养和人格塑造。最后,由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意识不足,在面对阴影时无法正确地进行心理调适,将有可能加重心理问题。

二、原型理论对大学生德育工作的启示

(一)顺应人格面具

其一,人的社会化过程要求人能在不同的场合下灵活地佩戴适合的人格面具向世界展现自我,同时在内心保留自我的一面。尽管不同的场合需要我们戴不同的面具,但是不同的面具之间是关联的,而不是完全割裂的存在。相反,个体应当学会顺应面具,根据真实自我的感受与欲望去发展与自我相适应的人格面具,让人格面具的社会要求与真实自我的内在欲望相吻合,达到内外交融、和谐一致。只有适度地顺应与自我相适应的人格面具,才能通过个性化过程使我们发展整体人格,从而使个人的内心世界与外界环境之间形成动态平衡。大学生的身心正处于发育期,人格尚处在发展过程中,对于如何面对与平衡现实生活中的不同人格面具认识仍然不够深刻。对于此,教育者在德育工作中,应当以“以人为本”为基本的德育理念,以培育胜任社会角色的社会人为目标的大学德育实践教育符合大学生个体的形成规律。德育工作者不仅需要向大学生传授角色期望、还应当帮助学生形成对角色的领悟,引导大学生在将来学习并时间特定的社会角色。同时,德育工作者可以通过情境模拟的方式让大学生扮演儿女、消费者、白领、恋人等体验不同社会角色,将人格教育融入大学生日常活动中,教导大学生理性看待虚拟角色和现实角色之间的关系,让大学生更为清晰地认识自己的角色,为走向社会化之路打好扎实的基础。完善人格、建立自我同一性并不是一时的,而是伴随终生的长期过程。所以,在德育工作过程中,德育工作者应当注秉持终身教育的态度,注意德育工作的长效性和持续性,引导大学生个体依据不同年龄阶段人生目标的不同,在树立理想人格作为自身到的目标的同时,要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来确定优化人格模式的期望值,落实到现实中,就是我自我提升与发展设立分阶段计划,根据计划的实现情况做适当的调整,让大学生在每一个阶段都能过得充实。

(二)认识与接纳阴影

由阴影原型可知,阴影是先天性地存在于人类早期的潜意识中的,想要完全去除阴影的努力终将是徒劳的,相反只有合理地认识和接纳阴影,才能使大学生的人格得到良性的发展。我国传统的道德教育往往以“单向教育”为主,注重理想化和正面化的道德宣传,注重对人性善的一面的宣扬,却忽视了大学生如何理性面对与处理人性中的阴暗面,致使理想和现实之间产生了鸿沟。因此,在大学生道德教育过程中教会大学生如何接纳阴影,学会面对挫折、控制负面情绪是新时代道德教育的一个重要课题。首先,应当让大学生学会对阴影进行“合理释放”,从而将阴影的破坏性力量转变为富有生命的创造力。正如荣格所言“阴影作为集体潜意识的原型,蕴藏了人的基本的和正常的本能,是具有生存价值的现实洞察力和正常反应力的源泉。”⑤在道德教育过程中,教师不应当单一否定阴影,对于阴影不能简单地压抑和制止,要正确认识这是无法避免的,要理解并授受,但又不能忽视,而应当创造条件让潜意识中的阴影原型得到适度的释放⑥,让大学生学会与自我和谐相处。而应当让大学生意识到合理开发阴影对于人格完满的重要性。例如,教师应引导大学生更多地参与到体能游戏与竞赛当中,通过课外活动来合理宣泄负面能量,彰显个体的生命力。又如,面对大学生的叛逆心理,也不必给予过多的道德压力,不必盲目地指责与否定,而是应当让年青一代的大学生思想能有自由发挥与立足的空间,注重代际差异的融合,让青少年的人格、尊严受到尊重。因此,只有通过引导大学生通过参加一系列创造性活动(诸如写作、音乐、绘画)将叛逆的思想转化为新颖的、富有生命力的文学艺术作品,才能将阴影升华与提升。其次,应当引导大学生以合理的方式消化、控制自我的负面情绪。现代社会中,大学生思考问题往往趋于个人主义,形成以自我为中心的价值观,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容易将负面情绪和责任发泄至他人身上,而不愿意从自身寻找原因。从荣格的阴影原型可知,让自己不满意而存在于我们自己无意识中的人格特点,往往会被投射到其他人身上。结果,为了维护自身的道德形象,人将自身不合理的、负面信念推脱给了他人,却忽视从自身寻找存在的缺陷和不足。因此,教师在道德教育过程中,应当让大学生在心理层面建立起自我调控和与自我内化机制,学会接受自身存在的缺陷与不足、接受本我最真实的呈现,在合理的界限内给它一定的出口去释放,最终改变对缺陷的态度,增强自信与宽容,学会容忍自己和他人的不足和偶尔犯错,合理看待自己和他人的优缺点,以本然的态度从容面对自我与他人。同时,教师可以教授学生部分环节不良情绪的方法,诸如心理暗示、自我放松、情境想象等等技巧,实现自我的心理调节。总而言之,在承认阴影对人格发展的合理性的前提条件下,个人只有具有积极的自我,才能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在情感上悦纳自己,在行为上能够自我控制,对发生于内外的各种矛盾能够自我调节。

三、结语

荣格原型理论对大学生道德教育的理论意义在于两个方面:不过分认同人格面具造成其膨胀,不过分压抑阴影并给予一定的释放,最终实现心灵中各个部分的自然秩序并和谐相处,让每一个大学生的人格得到充分而自由地发展,最终成为一个“完整的人”。荣格的原型理论也告诉我们,大学生德育工作的最终目的其中之一便是促进大学生的社会化,实现人格的发展。正如学者申荷永所言,“生来,人格就本是一个整体,在后天的教育和发展中,我们在不同时期展现某种占优势的人格类型,而一生的发展就是人格各个层面逐步发展和成熟,最终达到各种功能完整的过程,我们最终的人生目标是要成为一个完整的人”⑦因此,现代的大学德育工作并不仅仅是通过树立道德榜样让大学生去模仿,而是应当充分激发大学生内心的潜在需要,建立积极的自我,正确的看待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最终实现“完整的人”这一德育的终极目标。

参考文献:

[4]曾瑾.基于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的道德发展研究[J].考试周刊,2015(50):163-164.

[5]陈美荣.三种原型理论对幼儿健全人格培养的启示[J].上海教育科研,2015,11:89-90+71.

荣格原型理论 篇3

影片《美丽心灵》引领我们进入纳什的内在去真切感受他的心理世界,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幅美丽而动人的生命画卷。影片同时也在不断启示现代人,只有美好的情感才能使思想和心灵融合,才能构建美丽的心灵。

《美丽心灵》 原型 精神分裂 康复

1.影片简介

《美丽心灵》是一部关于一个真实天才的剧情片。故事的原型是数学家约翰•福布斯•纳什(John Forbes Nash)。此片2001年上映,2002年几乎包揽了电影类全球最高奖项。

影片的前半部分展现的是一位天才在竞争、自身重荷下的逃避与崩溃。而对亚当•斯密的经典理论的重新阐释,使他一鸣惊人。工作期间,纳什两次进出五角大楼成功破译了苏联密码。然而,渴望巨大成就的迫切感与性格的薄弱交织,彻底分裂了纳什的性格,令他沉溺在幻境中不可自拔,直到最后被送入精神病院进行治疗。几经反复,在医生的治疗和妻子爱的鼓励下,他摆脱了幻象世界的纠缠,回到现实世界中。1994年诺贝尔奖之夜,纳什向全世界表达了对妻子的敬意。

2.荣格原型理论

荣格是著名的分析心理学的创始人。他把整体人格称为“心灵”,认为心灵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有机整体,又是一个层次分明的人格结构,其有三个层次: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意识以自我为核心,是能被个体感知的部分;个体潜意识是被压抑的、被遗忘的知觉、思想和情感;在心灵的最底层是集体潜意识,它是荣格理论体系的核心。集体潜意识是通过遗传存在于心理机能和人脑结构中,是由所有的本能及其相关的所有原型构成,本能是一种行为模式,原型是本能行为的无意识意象。[1]原型是“产生同样想象和观念的倾向”。[2]它可以把个人经验引向某个方向,使个体以期祖先面临类似情境中所表现的方式行动。原型是人类共有的、普遍的、反复发生的心理结构内容。作为“一种典型的理解模式”,生活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但在特定的社会条件下,原型与相应个体的结合,可以产生各种不同的、某一特定文化的意象。[3]荣格一生中识别了不计其数的原型,有人格面具原型、阴影原型、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原型、自性原型、上帝原型、英雄原型、魔鬼原型、智慧老人原型、水原型、火原型、死亡原型、再生原型等。其中人格面具、阴影和自性是荣格学说中三个非常重要的原型,它们与其他原型一道共存于个体身上,只是表现各不相同。“人格面具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的一面,其目的在于给人一个很好的印象以便得到社会的承认。”[4]人格面具保证能够与人甚至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从而实现个人的目的,因而也被荣格称为顺从原型;阴影是人性中的阴暗面,是个体不愿成为的那种东西。它不仅包括被自我感受过和拒绝过的部分,还包括从未意识到的原始的不成熟的那些部分,常表现为违反社会规范甚至犯罪的行为。阴影的影响未必全是负面的,“它是人身上所有那些好的和最坏的东西的发源地。”[5]如果阴影发挥得当,也可使人产生创造力。自性是集体潜意识中的中心原型,犹如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一样。自性是统一、组织和秩序原型。它能把所有的原型以及这些原型在意识和情结中的显现,都吸引到它的周围,使它们处于一种和谐的状态。阿尼玛原型是男性内心的女性人物或特征,阿尼姆斯原型是女性内在的男性人物或特征。每个男人的潜意识领域都有阿尼玛原型,表示男性心目中的一个集体女性形象。同样,女性潜意识领域也存在阿尼姆斯原型。它们是男女交往经验的种族经验的遗传,使每一个体显示出异性的特征,而作为一种自律性的集体意象促使每一性别反应。一见钟情、同性恋等,都是这一原型的具体体现;英雄原型是一个英勇无畏、大公无私的英雄意象,具有民族和文化的特征。拥有英雄原型的人可使之更有魅力和自信,但也会使人产生英雄主义,压制其他的人格,产生精神危机。

3.自我的迷失与人格的分裂

影片行至半程,我们才知道原来自己一直和纳什共历幻境。普林斯顿大学的迎新招待会上,阳光透过玻璃杯和柠檬的影像交织,漂浮在空中,刚好与一个学生领带图案相重合。纳什笑着说:“你的领带这样糟,一定有数学上的合理解释。”对汉森的研究成果不留情面的否定,“我想你对误估已习以为常,我读过你的两份初稿……我确信,不管那一份都不具有发展和创新性。”尽显其一窍不通的人际能力。拖着长长的身影穿梭在人群中,孤独地走向楼梯,冷清的场景透着纳什孤寂的心灵。影片中他谈到自己对他人的看法:“我的弱点是人际关系,小学老师说我有两个脑袋,却只有半颗心。事实是,我不喜欢人们,他们也不喜欢我。”缺少了人格面具的掩饰,任凭其自认的人性流露和展示,纳什在人群中显得那样格格不入。孱弱的人格面具与发达的人格其他部分产生尖锐的冲突,这种冲突在与阴影之间表现尤甚。现实的冲突的存在,使纳什总是处于焦虑、紧张的状态,影片中,与其竞争对手下棋,输了比赛后,不能接受事实,紧张站起来,慌乱中打翻了棋盘,仓皇而逃。咖啡馆内,一位获得诺贝尔奖的教授接受人们敬意的场景,结合导师对其研究成果的否定,薄弱的个性再次受到重创。原创理论的研究受到阻碍时,焦虑的纳什用头撞向了玻璃。非理性情感的存在下,阴影原型突破了潜意识,以幻觉的形式表现出来,同处一室的知心好友查尔斯•荷曼应运而生。作为纳什意识深处自行设计出的虚构人物,掌握着开解心理孤寂的钥匙,不断说服他保持对日常生活的热爱。这一幻觉成为其脆弱心灵赖以平复的藏身之处,在自欺欺人中继续不间断行进。纳什虽然身负天才美誉,令人称羡地在专业领域展露峥嵘,两次出入五角大楼成功破译苏联密码,但却渴望在冷战思维延伸的现状下有更卓越的建树。对以苏联为代表的共产主义本能的敌视,实现个体价值的迫切感的英雄主义情结为纳什的人生航向规划了目标,象征着国家利益召唤的威廉•帕彻的出现,成为英雄原型这一潜意识的代言人。与此同时,聪慧的艾丽西亚把纳什引入爱情的领域。纳什不屑于同学间的交往,对男女之间的感情也毫无兴趣,纳什看到的只是男女交往的目的和结果,把它看作是一个完全客观毫无感情的过程。艾丽西亚强烈的情感冲击使得纳什薄弱的女性经验受到重创,阿尼玛原型突破潜意识,纯真无邪的玛休被臆造出来。一直没有长大的玛休直接指向纳什的内心深处,成为他无法实现的愿望。当意识自我完全被潜意识内容控制时,纳什的精神世界充斥着潜意识原型,这些原型形成一个个独立的自我,取代头脑中的现实世界。这些分裂出的自我与现实的自我常常发生冲突,即使查尔斯的出现,已经无法弥补这一精神上的巨大裂缝,脆弱的自我防护围墙也被彻底攻破了,被幻象世界控制的人格彻底分裂了。

4.康复历程

精神分裂疏离了纳什的意识自我,生活在自己编织的梦里不愿醒来。医生的解读、艾丽西亚的阐释没能让其分清现实与梦境,他认为那是苏联人的阴谋。手腕中放射号码的二级管的消失迫使纳什接受了生病的事实,开始接受治疗。药物的副作用让其丧失了生活能力、工作能力,偷偷地丢掉药物的同时,幻觉接踵而至。再次被幻觉控制的纳什,差点将自己的孩子溺死在澡盆里,艾丽西亚的及时发现阻止了悲剧的发生。纳什同时受到几个幻觉的压力,危及艾丽西亚的安全,不愿伤害妻子的他,与幻觉发生了争执。那一刻,所有的声音和形象在纳什头脑中旋转,他飞奔出去挡住艾丽西亚的车子,激动地说:“玛休不是真的,她从来没有长大过。”对艾丽西亚的爱使得纳什的意识中并不是一片空白,这种理性的情感成为沟通个体意识和无意识特别是沉淀于此的集体潜意识的渠道,分裂的原型被自性联合起来组成与意识自我联结的完整心理结构。纳什放弃了精神病院治疗,决定用自己的力量控制幻觉,艾丽西亚坚守着对纳什爱的承诺不离不弃。纳什的意识自我被潜意识内同的对立倾向所破坏,只有有意识管理好自己的幻觉,个体才能克服成长过程中的冲突。接受冲突的过程,使其经受着巨大的痛苦,一度被人看作疯子。之后纳什涅槃重生,自我和原型从冲突对立到妥协融合,人格就变得完整了,纳什奇迹般地康复了。1994年12月的诺贝尔奖之夜属于了纳什。他向全世界表达了对妻子的敬意。颁奖会后,纳什再次看到了那三个幻象,他们远远地站着,仿佛再也不会对他构成威胁。艾利西亚拥有的美丽心灵,纳什美丽而坚强的心智终于得到了令人满意的回报。

影片引领我们进入纳什的内在去真切感受他的心理世界,向观众展现了一幅幅美丽而动人的生命画卷。感动的同时也引人思考,现代的人们用理性的思维改变着这个世界,每个人都在追求着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一些美好的情感变得越来越淡化。需要记住的是,只有美好的情感才能使思想和心灵融合,才能构建美丽的心灵。

[1]《荣格文集》第9卷,91

[2][英]安东尼•斯托尔:《荣格》,陈静、章建刚译,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0年版,42 [3]杨韶刚.精神追求—神秘的荣格.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 2002,41

[4][美]C.S.霍尔、V.J.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三联书店1987年版,48

[5][美]C.S.霍尔、V.J.诺德贝:《荣格心理学入门》,三联书店1987年版,57

[6]李玮.度过暗流涌动的命运风帆—关于《美丽心灵》,北京电影学院学报,2002(4):100-102

[7]舒坤尧.论荣格的原型理论,中共郑州市委党校学报2006(1):134-135

[8]薇薇安.诗一般的美丽并不是人的本性—疯狂天才的内心世界,中国健康月刊:42-44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23

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国家一般课题,课题号: BBA070016。

徐嘉玉,陕西师范大学心理学院研究生。

荣格原型理论 篇4

集体无意识的内容被称为原型。这个词的意思是最初的模式, 所有与之类似的事物都募仿这一模式。荣格说:“人生中有多少典型情境就有多少原型, 这些经验由于不断重复而被深深地镂刻在我们的心理结构之中。”原型理论是荣格的重要理论, 荣格几乎把他整个后半生都投入到有关原型的研究的著述之中。在他所识别和描述过的众多原型中, 有一些原型对形成我们的人格和行为特别重要, 荣格对此给予了特殊的注意。这些原型是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阴影以及个性化。这是每个人的人格中都具有重要意义的四种原型。在《他们眼望上苍》中, 荣格的原型理论体现在珍妮的三次婚姻上。本文具体探讨了荣格原型理论中的人格面具, 阿尼姆斯和个性化理论在珍妮身上的体现, 旨在为《他们眼望上苍》的研究提供一个新的视角, 同时揭示赫斯顿的女性主义观。

一、人格面具、阿尼姆斯、个性化

人格面具这个词来源于希腊文, 本义是指使演员能在一出剧中扮演某个特殊角色而戴的面具, 也被荣格称为从众求同原型。人格面具的形成是普遍必要的, 它保证了我们能够与人, 甚至是与那些我们并不喜欢的人和睦相处。为各种社会交际提供了多重可能性, 人格面具是社会生活和公共生活的基础, 人格面具的产生不仅仅是为了认识社会, 更是为了寻求社会认同。也就是说, 人格面具是以公众道德为标准的, 以集体生活价值为基础的表面人格, 具有符号性和趋同性。在荣格眼中, 人格面具在人格中的作用既可能是有利的, 也可能是有害的。如果一个人过分地热衷和沉湎于自己扮演的角色, 如果他把自己仅仅认同于自己扮演的角色, 人格的其他方面就会受到排斥。像这样受人格面具支配的人就会逐渐与自己的天性相疏远而生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中。因为在他过分发达的人格面具和极不发达的人格其他部分之间。

阿尼玛原型是男人心中的女性的一面, 阿尼姆斯原型则是女人心理中男性的一面。每个人都天生具有异性的某些性质, 人的情感和心态总是同时兼有两性倾向。千百年来, 男人通过与女人的不断接触而形成了他的阿尼玛原型, 女人也通过同男人的接触而形成的他的阿尼姆斯原型。通过千百年来的共同生活和相互交往, 男人和女人都获得了异性的特征。这种异性特征保证了两性之间的协调和理解。要想使人格和谐平衡, 就必须允许男性人格中的女性方面和女性人格中的男性方面在个人的意识和行为中得到展现。如果一个男人展现的仅只是他的男性气质, 他的女性气质就会始终遗留在无意识中而保持其原始的未开化的面貌, 这就使得他的无意识有一种软弱、敏感的性质。正因为这样, 所以那些表面上最富于男子气的人, 内心却往往十分软弱和柔顺。而那些在日常生活中过多地展示其女性气质的女人, 在无意识深处却十分顽强和任性, 具有男人通常在其外显行为在表现出来的气质。

同人格面具相反, 阿尼玛和阿尼姆斯往往得不到充分的发展。造成这种差别的重要原因是社会文明似乎过分重视性格的一致性, 因而歧视男人身上的女性气质和女人身上的男性气质。这种歧视早在童年时代就已经开始, 那里所谓“假小子”和“假妹子”就经常遭到嘲笑。人们总是希望男孩子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男人, 期待女孩子成为符合文化传统的女性。这样, 人格面具当然就占据了上风, 并因而压抑了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人格面具与阿尼玛和阿尼姆斯之间和这种不平衡, 所造成的后果可能是激发起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报复, 在这种情形下人可能就会走向极端。

如果说人格面具可以看做是一个人公开展示给别人看的一面, 是世人所见的外部形象, 即“外貌”, 那么与之相对照, 男性心灵中的阿尼玛与女性心灵中的阿尼姆斯可看作是个人的内部形象, 即“内貌”。当某个女人以百折不挠的信念有所坚持时, 当她运用某种强硬的方式和手段时, 她内心潜在的阿尼姆斯便显现出来。荣格认为, 正如男性身上存在着无法消除的女性意象阿尼玛一样, 在女性的身上也不可避免地保存着某种男性意象。这种雌雄同体的现象在任何人身上都存在着, 只不过由于人格面具的作用, 每个人身上的异性倾向潜藏在集体无意识之中而已。显然, 阿尼姆斯有着它积极的一面, 它给予妇女勇气以及某些时候必不可少的好斗性, 并在女性无意识自我和创造性活动中建起一座桥梁。阿尼姆斯如果不失去控制, 对于女性是颇有好处的, 能促进妇女对知识及真理的追求, 并将她领向自觉自愿的活动。它给予女人精神信仰, 给她一种隐而不见的内心支撑力, 以补偿她外在的柔弱。

“个性化意味着一个人的意识逐渐变得富于个性, 变得不同于他人, 这是意识的最终归宿。个性化表示这样一个过程, 个人逐渐变成一个在心理上‘不可分的’, 即一个独立的、不可分的统一体或‘整体’。”, 一个自我的实现, 而那是一段及其崎岖而漫长的山路。找到你自己, 找到你最适合的生活方式、生活态度, 找到你在这个社会里的最合适的坐标, 荣格所谓的个性化最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的发生是自然而然的, 就像不同的种子最终开出的将是不同的花朵, 每个人都是不同的。个性化意味着意识的扩展, 意味着使我们变得更为有意识, 意味着最终达到一个整体。自我是这个过程中的产物, 而跟随着自我发展的脚步, 我们将一步一步地达到个性化的实现。

二、原型理论在《他们仰望上苍》中的体现

作为社会的一分子, 珍妮需要适应外在的社会。尽管不情愿, 然而面对社会时, 她戴上了人格面具, 并把真实的自我隐藏在面具之下。珍妮的人格面具体现在她对Nanny言听计从上。珍妮是由Nanny抚养大, Nanny是奴隶制度下饱受迫害和种族压迫的黑人。在她的眼中, 黑人女性处于社会最下层, “就我所知, 黑女人在世界上是头骡子”, 不仅被白人压迫, 也被黑人男人压迫。为了使珍妮过上体面的, 免于压迫的日子, Nanny将她对爱情, 婚姻的理解和她的价值观强加于珍妮。她怕珍妮重蹈母亲的覆辙, 强迫珍妮嫁给Logan Killiks。此时珍妮极不情愿, 但她最终妥协, Nanny打了珍妮后, 珍妮忍住哭泣, 像过去一样坐在Nanny怀里, 她始终是Nanny听话的孩子, 面对甚至婚姻的大事, 珍妮依然选择顺从。在与洛根的婚姻中, 珍妮也带着人格面具。珍妮明知道自己不喜欢他, 却努力维持自己的婚姻。她以为结了婚之后她就会爱上洛根, 因为Nanny和年长的人都是这么说的, “丈夫和妻子彼此爱慕, 这便是婚姻的意义所在”。但是珍妮发现事实并非如此。在家里, 她恪守妇道, 带着妻子的面具, 履行妻子的职责和义务。她压抑了自身的欲望, 选择扮演传统妻子的角色。在与洛根的婚姻中, 她与他所带着的人格面具之间的冲突使她隐隐约约察觉到自己的生活哪里不对, 这样的意识和觉察是珍妮最终实现自我个性化迈出的第一步。

和其他没有觉醒的女性一样, 珍妮的人格中阿尼姆斯起初处于被压抑的状态。在第一次婚姻中, 洛根希望把珍妮变成她的帮手, 把她限制在繁琐的家庭劳动中, 甚至动手打她。珍妮的阿尼姆斯收到压抑。这时, 斯塔克斯出现了, 珍妮在斯塔克斯描绘的他们的未来中看到了自由的可能。于是珍妮开始了和斯塔克斯的第二次婚姻, 然而, 珍妮的愿望还是破灭了。斯塔克斯把珍妮限制在家里或者商店里, 她不能和镇上的人交谈, 甚至在公众面前说话。斯塔克斯希望珍妮是一个只能待在家里或者在商店里帮忙的妻子。和斯塔克斯在一起, 珍妮更像是一个物品而非一个人。珍妮感到她像泥土, 丰盛的生命被压在车轮之下。在他们的婚姻中, 斯塔克斯的极端男性化压抑了珍妮的阿尼姆斯。珍妮渴望拥有个人自由和情感独立这样男性的特点。在她与斯塔克斯的对话中, 可以看出珍妮强烈被压抑的阿尼姆斯:“我不再是个年轻姑娘了, 可我也不是个老太婆。我估摸着自己看上去就是这个岁数, 但是我浑身上下没有一处不是女人, 而且我知道这一点。这可比你强多了。你腆着个大肚子在这里目空一切, 自吹自擂, 可是除了你的大嗓门之外, 你一文不值。哼!说我显老!你扯下裤子看看就知道到了更年期啦!”这些话对一个极端男性化的斯塔克斯来说是致命的一击。从此以后, 斯塔克斯的病情每况愈下。在斯塔克斯临死的时候, 珍妮更是把多年来压积在心里的苦闷和愤怒像他倾泻。在斯塔克斯死后, 珍妮把她的头发放下来, 她在镜子中看到了一个完全的自我, 一个强大了的自我。

如果说前面两次婚姻是对珍妮阿尼姆斯的压抑, 那么和甜点心的婚姻就是珍妮阿尼姆斯的实现。和斯塔克斯不同, 甜点心教珍妮玩跳棋, 带她去钓鱼, 打猎, 教她在开借来的车。他们一块去看电影, 一起跳舞。珍妮也做一些工作, 比如摘菜豆。在沼泽地与甜点心在一起的这段日子, 珍妮真正地实现了与男人的平等。但是, 即便甜点心尊重和爱珍妮, 还是使用了暴力对待珍妮。甜点心打珍妮是为了展示珍妮属于他。这与洛根和斯塔克斯没什么区别。在他们眼中, 女人属于男人, 应该被视为第二性。甜点心打了珍妮虽然没有使他们的关系恶化 (珍妮觉得这也是爱她的表现) , 却导致了珍妮的自我再一次模糊了。她努力在爱甜点心中实现自我, 但是她也失去了自我。因此, 珍妮处于矛盾的境地。故事结尾, 珍妮射杀了甜点心使得她真正完全独立, 完全实现了阿尼姆斯。

个性化是荣格原型的核心, 指一个人发现并发挥她的潜在, 人格的所有方面能够汇聚到一块, 形成一个统一并且和谐的整体。甜点心是珍妮的最爱, 最后被珍妮射杀。在这件事情上, 珍妮没有过多的悲伤。她想要不再惧怕, 不再殚精竭虑的生活。珍妮知道甜点心得病治不好了, 而且会威胁到自己的生命, 她选择了射杀甜点心, 自己继续生存下去。这是一个蜕变了的理智的珍妮。在法庭上, 珍妮面对来自黑人白人的谴责, 没有惧怕, 而是勇敢面对。甜点心死后, 珍妮回到了老家。此时的珍妮已经不再是离开时的她。她已经实现了独立。在回家的路上, 小镇的人都在嘀咕她的事, 珍妮没有理会径直朝向门口。当她的好朋友费奥比来拜访她时, 她平静的讲述了整个故事。事实上, 珍妮的回归是带着力量和智慧的回归。她与费奥比的谈话中可以看到她完全的实现了个性化。

三、结语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珍妮一步步实现自我的过程。在三次婚姻中, 珍妮由被动变为主动。通过挑战传统性别模式, 珍妮除掉加在黑人女性身上人格面具, 并且实现了她人格中被压抑的阿尼姆斯。最终达到了完全的个性化。荣格原型理论在《他们眼望上苍》中的运用, 使我们看到珍妮个性化的过程。珍妮最终变成了一个觉醒了的, 成熟, 自信, 自立的女性。通过她的经历她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最终实现了自我。珍妮追逐自我使得《他们眼望上苍》成了一部出色的女性主义小说, 同时使得赫斯顿成为美国黑人女性文学的先驱之一。

摘要:《他们眼望上苍》被认为是佐拉.尼尔.赫斯顿最优秀的作品。1937年这部作品刚刚发表时, 并未受到今天的这种关注。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 佐拉.尼尔.赫斯顿及她的作品获得人们的重新认识和评价。对她作品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女性主义, 后殖民主义, 跨文化角度和民俗角度等。本文拟从一个新的角度—荣格原型理论, 主要是人格面具, 阿尼姆斯, 个性化来分析这部作品。通过珍妮个性化实现过程中应付原型三个阶段的研究, 得出珍妮如何实现自我的结论。

关键词:原型,人格面具,阿尼姆斯,个性化,《他们眼望上苍》

参考文献

[1]常耀信.《美国文学史》, [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8

[2]陈光明.《他们的眼睛注视着上帝》的女性主义主题[J].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2002, 4

[3]程锡麟.谈《他们眼望上苍》的女性主义意识[J].四川大学学报, 2003, 3

[4]翁德修, 都岚岚.《美国黑人女性文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0, 11

[5]朱刚.二十世纪西方文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6

上一篇:农用水泵下一篇:学长制与学生党建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