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

2024-04-26

荣格(精选8篇)

篇1:荣格

荣格经典语录

1、每件促使我们注意到他人的事,都能使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

2、你没有觉察到的事情,就会变你的「命运」。

3、一个人感觉合脚的鞋却会夹痛另一个人的脚。

4、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

5、人需要困扰,困扰是心理健康的必需之物。

6、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决定着一切。

7、孤独并不是来自身边无人。感到孤独的真正原因是因为一个人无法与他人交流对其最要紧的感受。

8、适用于一切的生活处方并不存在我们拒绝承认,一切更美好的东西都是以某种更大的代价而换来。

9、人的任务,就是意识到从潜意识中努力向上涌出的内容。

10、统一的规则和教育把人逼向孤独,他们才可以逃离群体无意的压迫。孤独却使人变得敌意、恶毒。 要给人气度,让他独处,他才会自己找到群体并喜爱它。 暴力对抗暴力,轻视应对轻视,爱回应爱。给人类气度,要相信,生命会找到更美好的路。

11、我当时没有考虑到,我的灵魂不可能是我的判断和知识的存有、更大程度上我的判断和知识才是我的灵魂的存有。因此深层精神逼我,要我将自己的灵魂视为独立存在的生命,呼唤它、与它对话。我必须明白,我已失去灵魂。

12、恐惧与可怖都隐藏在表层底下,在我们心灵的深处。你们碰到深层精神,就会感到那冷酷,并为那痛苦叫嚷。深层精神与钢铁、火焰结合去。你们害怕深层也是对的,因为他确实充满恐惧。

13、你的理由没集中在事物的善良之上,而是集中到了虚荣上。你不受人性所雇佣,而是受到你自身的利益所支配,你不为事情的完成而奋斗,而是去争取普遍认可和如何保存自己的优势。

14、人类对自己的了解,宛如暗夜行路,要了解自己,就需要他人的力量。

15、只有撇开对外物的追求,才能达到灵魂的所在。 若他找不到灵魂,他将陷入空虚的恐惧,而这恐惧将挥舞长鞭,驱使他绝望盲目地追求空洞的世事。他将受无尽的渴求愚弄,在心灵之路上迷失自己,再也找不着灵魂。

16、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人进入一种不可能得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17、你在愤怒中消耗着自己,你用舌头讲话,却伸出一把冷剑,讨论你的.复仇之梦。

18、在生命中,最微不足道但有意义的事物,也比最伟大但无意义的事物更有价值。

19、一个人毕其一生的努力就是在整合他自童年时代起就已形成的性格。

20、一个人也许会朝着完美奋斗,但必须在相反的那一面受足够了苦,才能使自己变得完整。

21、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22、世界上的风云大事,归根结底,都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个人的生活,这才是伟大变革的所在。整个未来、世界的整个历史,最终都是对个人潜在能量的宏大总结。

23、对于普通人来说,一生最重要的功课就是学会接受自己

24、人类的所有成就都源于创造性幻想。那么我们没有权利轻视想象力。

25、如果没有悲伤与之平衡,“快乐”这个词将失去意义。

26、对我来说,最重要的事情是:“我即快乐的”,而非“外部原因使我快乐”,富裕者应当快乐,但他们经常是不快乐的,他们厌烦得要死。

27、人可以从不同的事物中汲取能量。外向的人可以从和他人的相处中得到能量,而内向的人可以从独自的思考得到能量。内外向的性格都有各自的优点,不必太刻意去改变什么。

28、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29、在这路上没有人追在我身后,而我也没有走在别人的路上。我孤独,但我用生命填满了孤独。我自己就已经足够,我是人,是声音、对话、安慰、帮助。我就这样漫步到远东去,我并不知道我这遥远的目标会是什么。

30、往外张望的人在做梦,向内审视的人才是清醒的。

31、最可怕的事情就是全然地接受自己。

32、渴求自己吧,这就是道路。

33、我的自我,你是个蛮人。我要与你同住,所以我会把你带进整个中世纪的地狱,直到你准备好。让生活可以忍受你。 那试金石就是与自己独处。 这就是道路。

34、我们看待事物的方式,决定着一切,而不是事物本身如何

35、我倦了,我的灵魂流浪得太久,在自己以外找寻自己。不管你是谁,你掉下,我愿陪你掉下。 一种是勇敢,不入虎穴,焉得虎子。另一种是笃定,就算掉落又有何妨。

36、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

37、青春美酒并不总是随岁月流逝而日渐清彻,有时它会日渐混浊。

38、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 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 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39、确实,天才的天赋和他的人类品质有时会差异如此巨大,人们不得不怀疑天赋平庸点也许是件好事。

40、没有人能免于等待,而大多数人都不能承受这等待,他们带着贪婪,转而投向事、人和思维,成了它们的奴隶。因为这样就会证明,这人无力抵抗事、人和思维,它们成了他的主人,而他是受愚弄的傻瓜,因为他不能欠缺这些,不能等到灵魂成为果实累累之地的那一刻,那灵魂是座花园的人,也需要事、人和思维,但他是它们的朋友,不是它们的奴隶。

41、父母死气沉沉的生活对周围人特别是自己孩子的影响,是无与伦比的。

42、向外看的人是梦中人,向内看的人是清醒者。

43、潜意识如果没有进入意识,就会引导你的人生而成为你的命运。

44、我们的自由不在我们之外,而在我们之内。人会受外在的约束,因为他能打破内在的枷锁,他还是能感到自由。人也许能以猛烈的行为得到在外的自由,可是内在的自由只能得自符号。 符号是从口中而出、不是由人说出的言语,而是从自我深层的力量和需要上升、不期然置于舌尖的言辞。

45、在这些日子里,你们看到了深层精神隐藏了什么。你们以前不相信,但如果求教过你们的恐惧,你们就会知道去。

46、你想去找别人来抱怨,而且是那个曾对你做过不公之事的人,那个不理解你的、误解了你的、伤害过你的感情、忽视过你、不认可你、而且污蔑过你的人吗?对了,他还对你做过些什么坏事呢?在这中间,你没有看到你自己的虚荣吗,你那无止境的荒谬的虚荣?

47、没有痛苦,就没有意识的唤醒。

48、一个从未说出的字, 一道从未照耀的光, 一片无可比拟的乱, 还有一条没有尽头的街道。

49、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50、心理治疗的主要目的,并不是使病人进入一种不可能得幸福状态,而是帮助他们树立一种面对苦难,哲学式的耐心和坚定。

51、梦无所遮蔽,我们只是不理解它的语言罢了。梦给我们展示的是未加修饰的自然的真理梦是无意识心灵自发的和没有扭曲的产物梦是启迪,是人潜意识在努力使整个心灵更趋于和谐、合理。大多数危机都有一个很长的潜伏期,只是意识觉察不到而已。梦能够泄露这一秘密。

52、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应对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53、在某种意义上,生活中的最重大和最重要问题都是无法解决的。我们无法解决它们,只能在成长中超越它们。

54、你越是聪明,你的单纯就越愚笨。最聪明的也是在单纯处最愚笨的。想要拯救自身免于时代精神的聪明,我们不能靠增加自己的聪明,反而要接受那竭力反对这聪明智慧的,也就是单纯。但我们也不能沉溺于单纯,故意让自己变成傻子,而是要成为聪明的傻子。……聪明征服世界,单纯却征服灵魂。 事情都是相对的,亦是有度的。

55、谁要是学会了跟他的无力并存,那人就获益良多。

56、理解自身的阴暗,是对付他人阴暗一面的最好方法。

57、若你理解黑暗,它就会抓住你。它临到你头上,就像夜晚有蓝色的影子和闪烁的无数星星。当你开始理解黑暗,沉默与和平就会来到你头上。只有那不理解黑暗的人才会恐惧夜晚。通过理解你内在的黑暗、夜晚、玄秘,你会变得简单。你准备像其他人一样入睡千年。你睡进千年的怀抱里,你的墙壁回荡着古寺里的圣歌。因为这是简单的,这从来都是。当你在坟墓里做着那几千年的梦时,寂静和蓝色的夜晚正在你面前展开。

58、你连想改变别人的念头都不要有。要学习太阳一样,只是发出光和热,每 个人接收阳光的反应有所不同,有人觉得刺眼有人觉得温暖,有人甚至躲 开阳光。种子破土发芽前没有任何的迹象,是因为没到那个时间点。只有 自己才是自己的拯救者。

59、由于具有思考的能力,人便得以迈出了动物界。

60、创造不是来自智力,而是来自源于内在需要的游戏本能。创造性头脑与它所钟爱的对象玩耍。

61、道路,或不管它是什么,人走的就是道路,正确的道路。将来没有已经铺好了的路径。我们说这是条路,它就会是。我们筑起了我们所走的街道。我们的生命就是我们寻找的真相。

篇2:荣格

不是歌德创造了《浮士德》,而是《浮士德》创造了歌德。―― 荣格

没经过激情炼狱的人从来就没克服过激情。――荣格

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荣格

I+We=Fully I,(我+阿拉=完整的我)。――荣格

外向直觉型个性适合于当今许多革新领导人物。――荣格

人类的最高精神面就是爱国。――荣格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荣格

性格决定命运。―― 荣格

思想的动摇并非正确与错误之间左右不定,而是一种理智与非理智之间徘徊。―― 荣格

篇3:红色遐想——荣格集体无意识

关键词:原型批评,荣格,集体无意识,红色

原型批评是20世纪五六十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个重要的批评流派。不少批评家认为原型批评曾一度与马克思主义批评和精神分析批评在西方文论界起过三足鼎立的作用。有杰出成就的有弗雷泽的人类文化学理论、荣格的集体无意识学说、弗莱的原型批评。

荣格的理论是以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为基础的, 但在许多基本概念和观点上对弗氏进行了重大的修正和发展。“集体无意识”学说是荣格对弗洛伊德无意识理论的发展。虽然荣格也承认无意识这一概念, 但却不同意弗洛伊德关于无意识是毫无理性的‘性本能的冲动’的观点。于是把弗洛伊德的无意识概念加以延伸, 将它分为“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所谓“集体无意识”就是“或多或少属于表层的无意识无疑含有个人特性, 我把它称之为‘个体无意识’, 但这种个人无意识有赖于更深一层, 它并非来源于个人经验, 并非从后天中获得, 而是先天地存在的。我把这更深一层定名为‘集体无意识’。”换句话说, “集体无意识”是指人类自原始社会以来世世代代的普遍性的心理经验的长期积累, “它既不产生于个人的经验, 也不是个人后天获得的, 而是生来就有的。”这种集体无意识的内容就是原初模式, “原始意象”就是种族记忆, 也就是种族心理沉淀, 就是那些被抑制被遗忘的种族心理内容。它是作为一种形式遗传在人类的心理结构中是, 因而这种形式就成为一种原型遗传下来。

从人类发展史的角度来看, 红色是各民族从人类童年时代就一直喜欢的颜色。格罗塞在《艺术的起源》一书中曾说:“红色—尤其是橙红色—是一切民族都喜欢的, 原始民族也同样喜欢它。在许多国家和一些民族中, 红色有驱逐邪恶的功能。比如在中国古代, 许多宫殿和庙宇的墙壁都是红色的, 官吏、官邸、服饰多以大红为主;在中国, 红色民间习俗中表示喜庆, 喜事寄红贴、包红包、新娘嫁妆、迎娶用品都用红纸。迎新年贴红色剪纸, 贴红色对联, 挂红色灯笼;道教用来画符驱邪的用品之一, 道教 (现在佛教也用) 通常用朱砂, 并配合朱砂笔, 对黄纸 (符纸) , 或者其他驱邪物品加以浸泡, 起到提高发起灵气作用, 起到驱鬼辟邪的功效。

一、辟邪

本命年俗称属相年。在旧俗中常被认为是一个不吉利的年份。故有“本命年犯太岁, 太岁当头坐, 无喜必有祸”的民谣。本命年禁忌, 在民俗中都有在本命年挂红避邪躲灾的传统。本命年的红色讲究应该是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红色辟邪吉祥的崇拜。

火能驱辟野兽, 进而燃烧竹子产生爆竹之声以驱逐野兽。至魏晋南北朝已形成年初一清早爆竹辟恶鬼。爆竹仍然是燃烧竹竿, 但已形成民俗。真正的纸壳爆仗产于宋代, 鞭炮见于南宋, 外壳用红色则是火的色彩, 放爆仗同样是除夕、元旦驱邪的意思。土驱鬼镇邪也崇尚红色, 符录皆用朱书。钟魁是传说人物, 原穿蓝衫, 后也改为红袍, 钟魁像或作门神, 或悬于中堂, 皆为驱鬼。驱邪和纳吉本来是互为因果的, 久而久之, 喜庆用红与辟邪用红已难以分清。红色辟邪, 红色吉祥, 这种传统习俗一直都没有改变, 贴红对联, 新婚红嫁衣、红盖头、红蜡烛、新科红榜等等, 人们都喜欢用红色来增添喜庆;尤其认为红色有驱邪护身的作用。

二、生命力的象征

血常常被人们赋予各种功能, 而作为生命力的本质, 一直延续着生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 都有血祭, 除了用杀牲畜祭祀鬼神、用牺牲的血涂在祭器以外, 也用俘虏作为祭祀品。在西方神话中, 凤凰有“不死鸟”、“长生鸟”的美誉, 是“长生不死”的象征。红色是火的颜色, 因此, 凤凰与火有着很深的渊源。传说凤凰是生长于阿拉伯沙漠中的一种美丽、孤独的鸟, 能活500年, 在这一时期结束时, 凤筑一巢, 唱支挽歌, 拍着翅膀扇起火来, 把巢烧掉, 凤被火烧成灰烬, 灰烬中又飞出一只新凤。凤在这每500年自焚为烬又获新生的过程中, 循环往复, 成为永生, 被人们认为是生命力的象征。

三、象征平安、吉祥

传统里也认为红色是吉祥平安的颜色。香包, 中国端午节的节俗用品, 端午节系五彩绳即是“香包”的原型。多用于红色刺绣, 缀饰丝穗, 寓意吉意。佩戴胸前可避秽恶之气, 清新祛病, 消毒辟邪, 以求平安。

中国文化中的红色源于太阳, 红色成为中国文化中的基本崇尚色, 体现了中国人在精神和物质上的追求。我们的祖先在祭祈巫舞的过程中, 对阳光有一种本能的依恋和崇拜, 红色的喜庆和吉祥之意自然而然地产生了。因此, “红”在中国人心目中更多时候是喜庆、成功、吉利和兴旺发达等意义的象征。所谓‘原始意象’是指“人从他的祖先 (包括他的人类祖先, 也包括他的前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 那儿继承了这些意象”, 也就是说, 人的反复经验逐渐形成了人的一种本能形式的反应。人类的祖先本能地用火来驱赶野兽的袭击, 赖以生存, 而产生对火的崇拜。而这些原始意象经过无数次的重复, 就在大脑中而形成了原型形式, 也就是种族具有了永恒的原始意象。

四、力量、神性

远古时代常常有一些带有红色的神妖鬼怪和一些奇特的生物, 这些红色代表着超人的力量和神性。《山海经》中就有众多的红色神物, 如:为西王母取食的是三只红首青乌;炎帝神农氏教人民耕作用的九穗禾苗种子是由全身通红的神鸟衔来, 为黄帝管理衣物的也是一只巨大的红色凤凰。大禹在治水时游历的九洲万国中就记载有许多乘驾着红蛇、红龙和其他红色神物的大神, 此外还有传说中主婚配的吉星——红鸾等等, 都有力地说明了在洪荒时代先民们观念中红色所占的重要地位, 显示了人类祖先对征服自然的愿望。以集体无意识的形式积淀了人们在与自然界的搏斗过程中所凝聚下来的观念性文化, 这也就是古老的文化原型。

在部落和氏族公社中为了庆祝胜利或狩猎成功或进行图腾崇拜的宗教仪式时, 人们围着火堆狂欢, 是对光明的追求。这样人们就由对火的崇拜, 对火的颜色的崇拜到喜爱红色和使用红色。狂热地喜爱红色是对太阳、火和生命的崇拜。集体无意识不能被认为是一种自在的实体;它仅仅是一种潜能, 这种潜能一特殊形式的记忆表象, 从原始时代一直传递给我们, 或者以大脑的解剖学上的结构遗传给我们。

红色代表顽强生命力的颜色之一。它与生命、太阳、血液、灵魂、希望、光明、热情和吉祥等紧密相连着。不管是神话、文献记载还是民俗文化中, 红色都显示出人们对生活的强烈欲求和热爱, 它本身只是客观存在的一种物理现象, 只有当它渗入了人们的主观思想后才变成具有丰富情感表达力的色彩符号。尽管现代社会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过去的陈旧意识和封建等级已随岁月风流云散, 可是红色还继续为人们所钟爱。它已转化为一种符号和标志, 成为吉祥如意的象征。从这些象征意义中可以看到人们的理想和美好愿望, 并将这些美好的愿望融于传统的民族审美意识中。

参考文献

[1]、荣格.《心理学与文学》.冯川、苏克译, 三联书店, 1987年

[2]、杨朴.《文学批评:理论与实践》.吉林大学出版社, 2009年

[3]、诸葛铠.《中国的红色象征》.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03年

[4]、陆思贤.《神话考古》.文物出版社, 1995年12月

篇4:荣格的情人

经鉴定,这个纸板箱属于一个名叫萨宾娜·史碧尔埃的俄国女人。这一发现勾起了人们极大的好奇心,因为没有人会想到伟大的心理学家荣格和弗洛伊德竟然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经历,这一发现也让我们关注到一个一直被历史遗忘的女精神分析师——萨宾娜·史碧尔埃。

“完美”的巧合

1900年弗洛伊德出版了《梦的解析》,标志着精神分析理论基础的建立。在随后的几年里,荣格开始从事著名的“词语联想”测验。根据病患们对一连串经过挑选的词语的回答方式和反应时间的不同,可以发现荣格后来称为“情结”的某种东西。荣格在1903年阅读《梦的解析》时,突然发现自己所探索的问题与弗洛伊德著作中的理论不谋而合,自己在“词语联想”实验中观察到的压抑“机制”,在弗洛伊德的著作中可以找到最好的解释和说明。这使他激动异常,甚至想将弗洛伊德的方法用于临床治疗。同时,荣格在其论文《假性疯狂》中提到了一个由别人最早报告的病例“萨宾娜.S”。这篇论文发表几个月后,荣格收治了一个真叫这个名字的犹太女孩,还不到19岁,这些巧合使荣格异常激动,而她也给荣格的人生带来了新的转折。

荣格这样描述萨宾娜·史碧尔埃入院时的情形:“她的状况如此糟糕,时而陷入重度抑郁状态,时而大笑、哭泣或者尖叫,在这两种状态之间相互转换。她无法正视别人的面孔,一直低着头,而且无论是谁碰她,她都会吐出舌头,露出满脸的厌恶。”荣格和她面谈后,从她的行为反应中推断她得的是癔症,也就是精神分裂症或“歇斯底里”症。

癔症并不是神经系统发生结构性变化,而是神经系统在创伤的作用下发生功能性变化。有些创伤可能会带有性的特征,比如童年期的性虐待创伤。弗洛伊德声称癔症的症状是由于童年期受到性侵犯的记忆受到了压抑而被创造出来的,这一研究结果源自他开始使用的一种全新的、非催眠式的治疗方法,他称之为“精神分析”,简单来说就是通过问答来追寻病人的病源。

1904年,史碧尔埃入院,她天性聪慧而且受过良好教育,与医院里其他来自中下层、患癔症的病人不同。同时她又陷于典型的精神错乱中,因此成为弗洛伊德最新观点的完美实验品,也是荣格试图利用新理论临床治疗病人的最合适的实验品。

父亲的手

史碧尔埃从小就有写日记的习惯,她在日记里表现得严肃认真,思维冷静而深刻,也提到许多自己关于精神和心理学方面的看法。这与她在荣格办公室里发了狂似的描述自己过去的记忆时大相径庭,让我们更加关注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患上精神分裂症。

史碧尔埃的父母很富有,经常游走各处。但他们之间并不相爱,各有各的风流韵事。史碧尔埃的母亲经常将丈夫的名字大写以表示对他的不满和一种发泄,因为在德语里“史碧尔埃”就是“扮纯洁”的意思。当看惯了这世界的污浊后,母亲希望史碧尔埃能与外界隔离开来,所以自她出生后就被禁止接触一切有关“性”的话题。因为母亲非常富有,能随意更改本地高中的课程,以使女儿不用学习生殖方面的课程,所以史碧尔埃对生活中有关性的事一无所知,性意识一直被压抑着。她的父亲有忧郁症,也看不惯妻子的不忠,试图破坏母亲给女儿建立的“纯洁”的环境。父亲也是爱她的,但这种爱又是扭曲的,总是希望通过一些肉体接触来实现。所以父亲偶尔会把她叫到房间,然后用手打她的屁股,无论她有没有做错事。史碧尔埃也深爱着父亲,她的爱不但痛苦并且纠缠着耻辱和自虐。在那之后,她经常幻想着被父亲殴打,由此产生性愉悦,但同时也觉得受辱,产生强烈的厌恶感。这种强烈的心理冲突造成了她意识的分裂。

有一次她与荣格外出散步,不经意间外套掉在地上,荣格把它捡起来并用竹杖拍掉灰尘,没想到她却异常激动,并扑过去把外套夺走。她的这种极端反感实际上是因为荣格拍打衣服的动作令她想起了父亲打她的场景,刺激她陷入精神错乱。

被上帝选中的人

荣格替史碧尔埃做了四个半月的精神分析。这种治疗方法不同于以往把病人隔离的非人道方法,而是建立在人道、平等的基础上,与病人敞开心扉的治疗方式。每隔一天,他就和她待上一两个小时,坐在她身后,进行记录和分析。他试验了上面所提到的“词语联想法”,即一个接一个地从一张表上念单词,病人每听一个词,就必须回答出她联想到的第一个单词,沉默和犹豫的时间都用秒表来测量。随着分析的进行,她记起三岁左右时被父亲脱下裤子打屁股的情景,这时她突然变得很兴奋,就像平时看见兄弟被父亲揍一样。她的病已经发展到看见别人遭惩罚会愤怒,同时这种怒火也会产生性兴奋的程度了。

荣格在医治她的癔症期间,听她说“自己心里老飞着一个说德语的小天使,别人张口前我便知道真相”,他由此断定史碧尔埃拥有做医生的潜质。谈话,只是史碧尔埃接受治疗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协助荣格工作,作精神分析师的助手。这无疑为史碧尔埃后来成为一名真正的精神分析师奠定了基础。他们渐渐成了工作伙伴,一起验证学术理论,探索未知领域,在更广泛深刻的层面上交流。当荣格让史碧尔埃帮忙写出一篇有关词语联想疗法的文章后,她的自信心显著增强了。她的建议异常出色,荣格吃惊地说:“像你这样的头脑可以推动科学的进步,你应该成为一个精神病学家。”

上帝给了她做心理学家的天赋,她有一种可以说是直觉的能力,甚至有的时候,她一度认为自己可以预见未来。很奇怪,她可以领会荣格的思绪,使他们之间的关系十分微妙。同时她还具有超凡的智力,使她得以将自己的“反抗”构建成一种理论。

可怕的玩笑

大概是1907年的某个时候,史碧尔埃在写给另一个人(无法得知具体姓名)的信件中提到她对荣格的感受:“荣格医生应该是最伟大的天才,因为他的影子漂浮在我的眼前,就像一个诸神之子。”在1908年荣格与史碧尔埃的信件来往中可以发现,他们之间的关系已经非同寻常了。荣格在信中对她的称呼已经从“我亲爱的朋友”变成了“我亲爱的”;荣格甚至还写到:“你无法想象,拥有一个可以去爱的人对我来说有多么重要,对于这个人,我绝不会将她放在平庸的习俗之中使她受到禁锢,而她自己也绝对不会这么对待自己。”

nlc202309020716

但之后,由于荣格一直想有个儿子并如愿以偿,他不得不正视他的处境:他已经是有妻有儿的人了!更何况他还是“一夫一妻”制的拥护者。于是他和史碧尔埃的关系发生了巨大变化。他开始后悔,认为他们之间应该恢复医生和患者的关系,仅此而已。这对史碧尔埃来说无疑是重大打击,她在日记中写道:“他对我说了很多,说他为我付出了很多,而且还在持续付出……于是,所有这些合成一句话就是:他又只是我的医生了”。荣格的夫人也觉得她已经忍受得够久了,于是给史碧尔埃的母亲寄去一封匿名信,要求她把女儿从荣格医生那儿拯救出来。史碧尔埃的母亲致信荣格问明缘由,荣格回信时没有否认恋情,但却声称他与史碧尔埃关系不同寻常的原因是从未向她收费,而本来他的治疗每次要收10法郎,因此最后他希望对方能选择这种“普通的解决办法”。

在最后一次与荣格见面并怒不可遏地离去之后,史碧尔埃离开了苏黎世,跑到乡下试图恢复理智,她的父母也匆匆赶来照料她。在走投无路时,她选择写信给弗洛伊德求助。在此之前,弗洛伊德可算是荣格的“父亲”了,两人共同研究精神分析领域的各个问题。荣格告知了弗洛伊德他与史碧尔埃的一切,弗洛伊德则帮助他们实现和解。从史碧尔埃写给弗洛伊德的一封长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史碧尔埃对荣格深切的爱:

四五年来,我爱他胜过世上的一切,如今却被他生生推开,受到鄙弃……四年半以前,荣格是我的医生,后来成了我的朋友,最后成了我的“诗人”,也就是说爱人。终于,他奔向了我,事情的发展就像所有的恋情一样充满诗情画意……

史碧尔埃试图接受当时的处境。在最需要爱的年龄,她遇到荣格,感到美好而骄傲,但荣格迫于家庭和事业的压力却不得不和她断绝亲密关系。对于史碧尔埃来说这等同于理想的破灭。这段甜蜜而苦涩的感情最后造成双方的痛苦。不过尽管这段失败的恋情给她留下了一个永远的感情阴影,但并没有击垮她,或许还给了她“化悲愤为力量”的前进动力,使她能在心理学领域留下可贵的成果。

“煽风点火”的人

1910年下半年,萨宾娜·史碧尔埃在成为新一代精神分析师的道路上迈出关键的一步。由于导师一直没有时间阅读她的论文初稿,史碧尔埃把初稿寄给了荣格,这个她许久都不愿与之交流的人。荣格对她的论文大为赞赏,并在回信中写道:“你的论文标志着一个新时代的开始。”

史碧尔埃这篇名为《一个精神分裂症(早发性痴呆)病例的心理学意义》的论文于1911年在《年鉴》上发表。她的论文告诉荣格,她已经不再是那个幼稚的、沉迷于幻想中的女孩,她已经变成一位年轻的专业人士,她可以保持在适度的距离观察事物,不费吹灰之力就能利用自己的天分直达心理学的深邃之处。

这时她又再次成为了荣格最亲密的合作者,在莱瑙精神病院担任驻院心理医生。但过了不久,在参加完博士学位的期末考试之后她便离开了苏黎世。这次,史碧尔埃离开苏黎世前往维也纳的一个原因是弗洛伊德。在未被邀请的情况下,史碧尔埃出现在一次讨论会上。弗洛伊德不仅没有生气,反而邀请她在下一次会议上宣读一篇论文。她选择的主题有关死亡本能,这个发现足以使她在下一个时代功成名就。对此发现,弗洛伊德不仅没有写过文章甚至连想也没有想到过,她的论文给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尽管里面提到的一些材料他不赞同。

很显然,由于史碧尔埃的很多观点源于弗洛伊德主义,使得她逐渐向弗洛伊德靠拢。然而在弗洛伊德面前,她又时时为荣格的观点辩解和抗争。弗洛伊德体察到她仍然爱着荣格的心情,她却说,她并非因为爱情才抗辩,而是为了真理。另一方面,荣格和弗洛伊德的观点越来越有分歧,使得他们的关系逐渐疏离。这表面上看似乎只是他俩的事,但冥冥中好像正是史碧尔埃的出现才导致了这个结果,她在无意中起到了“煽风点火”的作风。

悲剧的结局

在史碧尔埃确定自己与荣格没有未来后,她嫁给了同为俄罗斯犹太人的一位医生,名叫保罗·谢夫特尔,他们有了两个女儿。后来她在日内瓦行医并发表论文,带来了发展心理学最为前沿的知识。她的论文甚至还被弗洛伊德引用,据称对其“死亡本能”理论产生了影响。史碧尔埃专攻的是儿童心理学,并在俄罗斯洛斯托夫市开办了苏维埃第一家儿童心理医院。1923年,她想在俄罗斯教授精神分析,但造化弄人,她的三个兄弟在大清洗中被杀,她的丈夫去世前精神失常。尽管史碧尔埃和她的女儿在大清洗中活了下来,但在1941年,纳粹进攻苏联期间,她和两个女儿与这个城市中的其他犹太人一起被带往一座犹太教堂,母女三人在那里被杀。当时,史碧尔埃年仅47岁。

篇5:荣格直销奖金制度

会员资格:5元(VIP会员卡)+身份证号+农行卡号

经营理念:消费创造财富

权利与义务:消费返利、福利保障待遇

一、奖金组成1.消费返利15%--36%,个人与团队业绩无期限累积,具体如下:

优惠顾客 500元以下15%

500元以上20%

员工 3000元以上 23%

1万元以上26%

业务主管 2.8万以上29%

高级业务主管2个2.8万以上32%

经 理3个2.8万以上34%

高级经理6个2.8万以上36%

2.极差奖:2%--21%

例如:您的级别是36%,您的伙伴是26%,您可以拿他业绩10%的差额奖;

3.领导奖18%,具体如下:

(1)经理以上领导津贴15%:经理以上可得下级五代(经理和高级经理为一代)当月总团队业绩各3%;

(2)卓越领导人奖1%:高级经理每培养出一个高级经理,可得其部门当月全部业绩的1%;

(3)年终分红1%:公司每年拿出全年销售总业绩的1%,给经理以上的员工分红,经理和高级经理按照4:6比例分配;

(4)旅游奖0.5%:公司每年拿出总业绩的0.5%作为旅游基金,经理以上的员工,可以按照参加国内旅游,高级经理可以按照其业绩参加国际旅游;

(5)车房津贴0.5%:公司每年拿出全年销售总业绩的0.5%作为车房津贴,奖励培养出6个高级经理的员工,公司一次奖励不低于10万元的车房津贴,按团队业绩排序;

4.福利制度

(1)稳定半年以上收入3000元/每月的经理以上员工,公司将为该员工缴纳社会养老保险(按照深圳市最低标准1600-1800元/月)

(2)个人累计消费或者一次性消费产品3000元者,视为公司的员工并赠送人生以外保险一份。

二、奖金制度的特点

秉承“诚信守法、永续经营、稳步发展、服务社会”的经营理念,制定出了合国情、顺民意、公平、公正、公开、合理、自由,富有挑战性、既有行业特点,又有新的独创性、具有人性化的奖金分配制度。

1.零风险:无任何经济风险。5元钱即可获得一个绝好的事业机会;业绩永不归零,无时间限制,无业绩压力。

2.制度透明:无PV值,制度计算方便、透明、无陷阱。

3.拨付比例高:公司共拿出64%的比例,为各级员工以及专卖店分配;级差加领导奖金,优势互补,可以同时获得多项奖金;创业容易,速度快,易成功,创业各阶段可以获得较高的收入,多劳多得,有劳必得。

4.奖金世袭:员工制销售,为员工买保险,保障各位员工的利益,使员工老有所养,同时可以世袭给下代。下级可以超越上级,在这里消费等于投资,相当于储蓄保值,是一个简单便捷的消费致富之路。

*奖金制度详解*

荣格公司的奖金性质是累计+级差制

我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累计制,比如说您第一个月走进来,感觉产品不错,自我体验了200元的产品,那么对照奖金比例表,是不是该返15%,即200×15%=30元,也就是说您自用了200元的产品,省了30元,那第二个月您又用了300元的产品,这300元应该按多少奖金返还呢?我们是累计制,第一个月200元加上第二个月300元是不是共500元了,对照奖金比例表应该按20%返还300×20%=60元,又省了个5%,这样我们的产品就会越用越便宜,假如因有事或其它原因第三个月、第四个月没做销售,那么第五个月一次销售了2500元的产品,那么请问这2500元应该按多少奖金返还呢?因为您已经有500元的业绩,加上本月销售的2500,正好等于3000,所以2500×23%=?就不去计算了,为的是叫大家理解什么是累计制。

那么,咱们再看看什么是级差制,比如说您通过使用产品,感觉很好,觉得这个生意也不错,跟三个朋友A、B、C介绍了这个生意,他们分别产生了这样的业绩,A(800元)+B(1800元)+C(400元)﹦3000×23%﹦690那您能得到多少呢?这690元给谁合适呢?是不是

给谁都不合适,因为它是大家共同运作的,所以给谁都不合适,因为是级差制,您的业绩就是整体的业绩减去部门所得,剩下的是您的业绩:690-160(A800×20%)-360(B1800×20%)-60(C400×15%)=110元,这110元是您的业绩,看看是不是我们没有挣朋友一分钱呀,他们该得到的业绩是不是都给他们,其实我们的制度非常公平、公正、公开的,这就是级差制。

再给大家解释一下3个2.8万元是怎么回事,咱们不是累计制吗?假设几个月之后,您这三个部门A、B、C,分别累计到或是超过了3个2.8万元,您就是经理级别,经理的待遇:

1、免费参加国内旅游、参观公司养殖、种植基地。

2、公司在深圳社保局给上养老保险(连续收入6个月达到3000元以上)。3拿市场销售额的3%,平级5代(您能做到经理级别,是不是您第一个部门也会做到经理级别,这时您的奖金比例是34%,那您第一个部门奖金比例也应该是34%,咱们不是级差奖吗?34%-34%=0,这在传统生意里,就是教会了徒弟,饿死了师傅,而荣格公司特别人性化,这时候它又给您3%的领导奖,连续拿五代。注:做到经理级别的才算合格的一代。比如说,这个部门的月销售量为10万×3%=3000元,这3000元就是你的了,月收入四、五位数之间,一般需要半年时间。

如果您有六个部门分别都做到了2.8万,您就是高级经理,高级经理的待遇:

1、国外游。

2、公司在深圳社保局给上养老保险。3„6个部门分别培养出一名高级经理,公司还一次奖励不低于10万的车房奖。

篇6:荣格自传读后感

在孤独中回归自我 钟老师

人类存在的唯一目的,是在纯粹的自在的黑暗中点亮一盏灯——荣格

唯有极少数的灵魂拥有宁静的心灵,以洞悉自己的黑暗,而开创分析心理学的大师-荣格,便是这少数之一。荣格以科学的态度,直面复杂而隐微的人性。他自喻为提着一盏小灯在黑夜的浓雾中行走的人; 他探索世界文化中幽暗的深处,从古代的神话。传说和宗教中,来理解人类的幻想和梦境; 他提出的原型理论、集体潜意识、心理类型等概念,深刻影响了整个人文社科领域的发展。

不止一次阅读这本书 ,但每次走进这个诚实的心理学家的内心世界,都有新的启迪和发现。

荣格于自传中称呼自己的童年是一个“拥有秘密的孤单的小孩,”到了80 岁时,则以下列文字表明心迹:“我是个孤儿,举目无亲;我浪迹天涯,我是一个人,与自己对立,我是个年轻人,也是老人。…对每一个人来说,我是必死的,我不在时光的轮回中。”依此看来,荣格对自己的定义由孤儿开始。孤独,孤独感是古今中外不可避免,富含丰厚信息的感受。而荣格,这位心理学的重要开创者如何将自身成长经验中的孤独转化成创造和自由,乃至发展出博大精深的荣格心理学,正是对当今社会提供了一个不同的看待孤独的角度。纵观荣格的生命轨迹,亦会发现是如何将其个人的孤独经验转化为其独特理论的。

孤单的童年

这个孤单内向的孩子,花了最多的时间自己游戏和思考,许多影响荣格一生,甚至贯串其终生思想的早期记忆,包含了梦境、自创的仪式、游戏…等,都在荣格的童年时间发生。比如说他常常坐在石头上,一坐就是几个小时,思考着:“我是那个坐在石头上的我呢?还是上面坐着他的石头?”一个不到十岁的小孩,如此认真的思考这样的抽象问题,的确不是常见的事。这样的提问法,和中国道家思想家庄子,梦后醒来的问题有异曲同工之妙:“我是庄周梦到了蝴蝶?还是在蝴蝶的梦中成为庄周?”

小孩在成长过程中,大都会创造一些属于自己或是同伴的仪式,这些扮演游戏可以帮助孩子适应当时的环境,或是学习社会化,但是小荣格将这些点点滴滴都藏在心中,并认为自己童年岁月的本质就是“心中藏有秘密”的小孩。他从来不对人说对于耶稣会修士的恐惧,或是对于石头和小人之间的对话,或是三岁时关于阳具的梦…这样努力藏住秘密,对他的生命造成一种几乎难以忍耐的孤独。

一个三岁的孩子,没有将让他恐惧的梦告诉任何人,而选择将秘密藏在心中,这是和一般孩子很不一样的决定,他的本能似乎已经告诉他,他必须一个人孤独的探索这些秘密。可能正由于自身深刻了解保守秘密的痛苦,和经由遗忘秘密可能对人造成的心理和行为伤害,他在后来和病人的工作中,致力了解他人心中的秘密,透过让隐藏的秘密曝光,避免沉重的秘密(如被人格面具压抑而深潜在无意识的阴影)影响个人正常的思考和生活。为了探索人心中的秘密,他并且实际发展出不同的工作法,如:“字词联想”、梦的分析“,了解潜意识底下未被意识知晓的秘密…

在这里我们看到”秘密“对于孤独造成影响的两种面貌,一是因为要保有秘密,而努力培养自问自答、独立思考的特质;二是因为秘密压抑在心中,而造成内心的疏离甚至扭曲,当扭曲的情形越来越严重,要隐藏的越来越费力的时候,则成为精神疾病,这方面已经由弗洛伊德对于无意识研究的发现,而逐渐为世人了解,荣格则在瑞士以字词联想来对这方面做研究。所以荣格认为隐私并不等同于孤独,却是孤独的重要家族。当有秘密藏在心中,不能对人诉说,以荣格的语言就成为:对生命造成一种几乎难以忍受的孤独。心中藏有许多秘密的人,即使在人群中也会觉得孤独,这种情形称为在互动中的孤独。我们从荣格的回忆中,可以看到这种形式的疏离。

中学时代

”我觉得自己成了孤家寡人,被迫成为某种对人有威胁的东西,因为这便意味着受孤立,而这对于我来说是更为不愉快的,而我也较以往更为经常和不公平地成了替罪羊。“

作为 12 岁的小学生,荣格有一次特殊的体验,他认为自己被迫产生了一些恶毒的想法,他极度害怕自己会因此犯下最恶毒的罪:反对圣灵的罪愆。但是他越是反抗思考,力量越是强大,终于,当他抱着进入地狱的决心,让思想直接冒出来而不加以抑制的时候,他看到了坐在天上宝座的上帝,拉下屎来打坏地面上庞大精美而辉煌的教堂。这样的画面对一个努力跟随上帝的孩子来说,真是沉重。他觉得自己是得不到恩宠者,同时又是上帝的选民;既被诅咒,又被祝福。荣格用了强烈的字眼来形容这个情境,而这又成了另一个要被保守的天大秘密,让他更清楚自己的孤独,同时,也和父亲和家人的距离越见遥远。

另一方面,他认为自己是因为服从上帝、不再对抗,于是上帝才向他显示他的智能和仁慈,给予了小荣格重要的信息:他召唤人们,分享自由,强迫人们放弃自己的观点和确信的事物,好毫无保留执行上帝的命令。上帝反对遵守传统,不论何等神圣。在荣格的回忆中,这个非常重要的经验,从此影响了他对上帝、耶稣、和教会的想法,并认为个人要从自身体会上帝的恩典,否则会陷入他父亲后期所面对的困难:没有实质体会的干枯信仰。从完全孤独中,直接从内在体会上帝恩典,()形容为”回归自我“的完成。

这种孤独感与一八三三年诞生在孟加拉国地区的拉玛克里希纳的故事有相识之处。拉玛克里希纳试图透过孤独和苦修,一个人住在森林里隐修,历时十二年。他祈祷和静坐的时候,会有小鸟在他头上啄食东西,而蛇则盘缠在他身体上。不管是蛇、小鸟或是拉玛克里希纳,都没有意识到对方的存在。两者不同之处在于:荣格只有十二岁,并且与家人同住。但是感受到的孤独感却是相似的,他以自己的形式,奋力完成内心中与上帝的直接会遇。荣格似乎为我们指出一个可能性,从孤独中完成”回归自我“的旅程,不一定是在遥远的地方,或是远离市集的山林,甚至与年龄无关,而可能更与坚持和勇气有关。正如,中国道家哲学思想——小隐隐于野,中隐隐于市,大隐隐于朝。追求自我完善的生活不一定要到林泉野径去才能体会得到,更高层次隐逸生活是在都市繁华之中,在心灵净土独善其身,找到一份宁静。

在孤独的极致中,体会到最深沉的交会。

1913 年和弗洛伊德决裂之后,荣格陷入崩溃,和自己精神上的父亲—弗洛伊德决裂,严重打击荣格,使他陷入后来将近十年的黑暗期。这种陷落的严重程度,似乎是另一种形式的丧亲历程,必须透过长时间的疗伤、自省…才得以走过。但是当他走出这段黑暗时期后,他以自身经验提出中年危机亦即转机的看法,丰厚了自体化历程的理论。这段时间,他与同事朋友们疏离,停止大学的教职,接个案量减到最少,几乎完全从俗世退出。在他的回忆录中提到这段时间他多在湖边散步,观察水中生物、玩沙、玩石…在和自己相处的过程中,他看到内在意象、也听到声音,从看到的景象,他甚至预测到世界大战即将爆发。这些奇特的经历,有人将之描述为荣格的精神分裂过程。

在此时期,他也遇见了自己的心灵导师——费尔蒙,费尔蒙是一个有翅膀的智慧长者,他在荣格接下来的生命中,一直扮演指导者的角色。在荣格的描述中,费尔蒙则是只有荣格才能看到的个人心灵指导者。

以荣格的处境来说,他的孤独中有家人环绕作为背景,有拟人的费尔蒙代表智慧的对话者,有整个大自然作为间接的思索对话对象。使他虽在精神上退居个人的孤独世界,生活上仍有家庭支持,内在则有智者和大自然与之对话。在这片交织的立体中,我们看到退避孤独状态中的荣格,仍有外在世界的存在,他曾经特别提过:”家庭是支持他不崩解的重要因素。“

荣格形容自己是孤独者,但是从他的回忆录中,我们看到他在伯戈尔茨利精神病院工作期间,有能力聚集众人组织研究机,与弗洛伊德相识之后,担任精神分析学会的第一任会长。隐居湖边的同时,则在附近与友人共组联谊性的俱乐部,一直到后来分析心理学发展起来之后,他组织或是支持参予了各种大小不同的活动,互动的人群涵盖心理研究人员、物理学家、艺术家、政商贵贾、新兴媒体到一般大众。这样的人际互动其实是非常全面而广泛的立体络,络中不同领域的专业人士为分析心理学提供贡献,也在其中找到各自完成自我实现的可能性。

荣格除了有他自己较为熟悉并认同的内倾人格,同时也具备有和人沟通互动的外倾人格特质。后者让他在往内以自身为研究对象的同时,也同样重视人与人之间的相互理解,希望找到适宜的沟通和对话方式,透过这样的沟通努力,他找到表达自己的方式。摘自原文”在交会的极致中,人有可能会突然体会到最深沉的孤独,而在孤独的极致中,人又可能会突然体会到最深沉的交会。"

孤独中回归自我

篇7:读荣格精神分析心得

学号:09120219 姓名:徐文娇

务请不要成为完美,但争取成为完整,不管这完美意味着什么。----荣格 荣格的著作是广为人知的,但亲自听到他将演的人并不多。1935年,C.G荣格教授在伦敦的塔维斯托克诊所给大约两百名医生做了一系列讲座,一共连续五晚上。该讲座是以先讲一个小时再与听众讨论一小时的形式展开的。这次讲座与讨论曾由玛丽.巴克和玛格丽.格姆打印成册,后编成为《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塔维斯托克讲演》一书,由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与1991年第一版。该书主要记录这次的五个讲座及其讨论内容,属于记录文献资料。第一讲主要关于意识的外部功能和内部因素,讨论了荣格对情绪的定义;第二讲主要围绕集体无意识的存在和词语联想法,讨论内容涉及“身-心”的讨论,“意识-无意识”的分界以及是否该用统一的概念;第三讲提及“情结”,对词语联想进行了补充,但主要讨论了梦与释梦的方法,也提及“天生的罪犯”“原型经验”及“癔症与精神分裂症中‘分裂’的区别”;第四讲紧接第三讲,主要讲述了两个梦—个人层次(登高位者的梦)和集体层次(城与蛇)—及对其的解析,在讨论时间里荣格对弗洛伊德和阿德勒进行了评论,并阐述了自己的理论背景及个人价值观以及对医患关系的认识;第五讲重在转移的定义、产生原因以及如何尽可能避免转移的发生,讨论部分涉及对神经症的定义、主动想象技术及病人治疗的两种方法—分析原型意象和无意识的图像。

由于是讲演,许多原理、定义不可能做到具体深入,大多是略提了一下,只对主要原理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解说。又因为荣格注重事实远胜注重理论分析,因此在这次演讲中应用了大量的案例,而较少涉及理论的推理论证。通过这本书,能够对荣格的理论有了大致的了解,对荣格本人也有了一个较为具体的认识。但要对荣格的理论体系有更深的认识,只凭这本书是不够的。且我本人倾向于把这本书作为《荣格全集》的索引。

在对荣格这个人的认识方面,虽然荣格历来被视为新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但实际上,他对精神分析学派从基本概念到理论体系,都赋予了自己的理解与涵义。对先涉足于弗洛伊德理论的读者来说,会对荣格的一些概念理论产生迷惑,这一点在此书第二讲(第63-65页)中有所体现。在对纳粹问题上,荣格认为法西斯主义是原型意象,德国的纳粹风暴具有宗教性质。我认为这是荣格为纳粹的辩护。但荣格的演说能力、思辨能力、独特的理论贡献是不可忽视的。而且“人无完人”,我们应该客观的评价一个人,在研究他人学术时应该以理性的客观的实事求是的态度去探索,不应该让情绪上的好恶影响对一个人学术建业的公正评价。

就专业知识方面,从这本书里,我主要了解了意识与无意识、原型、情结以及转移。对于词语联想、梦的解析、主动想象技术的了解不够深入。下面我将对这些方面谈谈我的理解。

荣格认为精神的结构为意识、个体无意识、集体无意识。意识是人心中唯一能够被个人直接知道的部分。一个人的意识会逐渐变得富于个性,变得不同于他人,这一过程也就是个性化。个性化的目地在于达到一种自我意识。在意识的个性化过程中,产生了自我,“没有一个与意识有关的自我,就不会有什么被意识到。如果某物不是关涉到自我,那它就还未被意识到”(第7页),自我是意识的门卫,某种观念、情感、记忆和知觉,若不被自我承认,则进不了意识。荣格认为意识可以划分为内外两个领域,外部领域处理我们的感觉功能所给予我们的外部事实,内部领域是一个居于意识内容与无意识假定过程之间的联系(第8页)。(荣格的“意识内部领域”相当于弗洛伊德的“前意识”)。意识的外部功能为感觉、思维、情感和直觉。感觉告诉我们一个事物的存在,思维告诉我们那个事物是什么,情感则告诉这个事物对于我们的价值,直觉是一种预见。意识的内部功能包括记忆、意识功能的主观因素、情绪和侵犯。

无意识过程是不可能直接把握的,是探测不到的,“无意识只是在其产物中显现而被我们设想存在的未知领域”。荣格把那些跨入意识门槛的无意识的产品分为两大类:个人无意识和集体无意识。个人无意识包括那些来源于个人的、可被认识的材料,被遗忘、被压抑的内容以及创造性内容。集体无意识储存的是那些被荣格称为“原始意象”的潜在意象。“个人无意识是一种非常相对的东西,其范围能被限制”(第45页),一个人的无意识内容在另一个人那里这些东西可能是有意识的,因此个人无意识的内容完全由个人因素所组成。“集体无意识的内容不从属于任何专断性意图、不受意识的控制。它们在你身上似乎并不存在,但实际上却起着作用”(第45页)。集体无意识中的“原始意象”(只有将这些意象与历史上的类似情况作比较,才可能懂得它们)被称为原型。最重要的原型有人格面具、阿尼玛和阿妮姆斯、阴影以及自性。荣格和佛洛伊德皆重视潜意识,但荣格的潜意识范围较广,除了包括佛氏所强调的婴儿根源外,还强调人格的种族根源。且佛氏的潜意识只有非理性的成分,而荣格的潜意识为心理能量及智慧的根源,具有积极性。

原型是情结的核心,原型发挥着类似磁石的作用,它把与它相关的经验吸引到一起,形成一个情结。“情结”由荣格最早提出,是一个人对某种事物的不可抑制的反应,对其本人来说是一种无意识,但对这个人的观念、行为和感情有着很大的影响。荣格认为情结是通往无意识的道路。(佛洛依德认为梦是通往无意识的道路。)只有造成有害行为的情结,荣格才视为心理疾病,无害的情结被视为普通健康心理的多元变化。

荣格认为,通过使无意识的东西成为有意识的东西,一个人可以与他自身的原型保持更大的和谐。为此他提出了三种进入无意识领域的分析的方法:词语联想法、梦的解析和主动想像。词语联想法即备一张写有一百个单词的表,要求被试者在听到和理解了刺激单词后尽可能快的对进入他心中的第一个单词作出反应。当确信被试懂得这一要求时,即可开始测试,用秒表记下每次反应所用的时间,直到完成这一百个单词。(第49 页)而被试的反应时、被试反应回答词的词义及其联想、反应回答的错误或者口误以及被试对刺激词反应时的面部表情和有关的非语言线索等,都可以作为深入分析的情结指标。

荣格就梦的分析的意义、原则、方法及步骤提出了与弗洛伊德不同的新观点。

荣格认为,梦是潜意识的流露,它对偏颇的意识可起内稳态反应或平衡作用,即对日间意识活动进行调节补偿。梦有预示未来的功能,这种功能有利于个体把生活经历中受损和分离的心理成分重新加以整合,以面对未来的挑战。弗洛伊德认为,梦是一种象征,是潜意识愿望的实现,是被压抑愿望的变形的满足,释梦的目的在于了解过去,唤醒遗忘了的记忆和压抑了的感情,尤其是早期童年的经验再现。在分析梦时,荣格运用了扩充(amplification)的逻辑原理,将梦视为梦者主体自身的种种倾向。弗洛伊德运用的是“简化到第一格”的逻辑原理,剥去梦的伪装,探寻情结。

在有关心理治疗方面,荣格在这次演讲中提到了一下自己的原则、观念,重点讲述了“转移的作用”。“转移”是由弗洛伊德最先造出的,转移也叫移情,“转移”所包含的心理过程是更为一般的投射过程的一种特定形式(第149页)。荣格认为,转移与投射的区别在于:转移通常发生在两个人之间,而投射作用却延及物的客体。在分析过程中转移出现的情况有三种:一是医生与病人难以保持感情的协调或存在影响疗效的其它心理上的距离时;二是分析者与来访者的相互无意识和相互感染;三是来访者收到分析者的挑逗(因为有些分析者认为“转移对治疗有用,甚至是必需的治疗手段”)。荣格认为“转移”是一种病态的咨询关系,认为“转移有助于治疗”是错误的理念。但也有人认为转移是精神分析的重要工具,转移的出现标志着心理治疗进入了一个新阶段。我本人认为,咨询师不应“挑逗”来访者使其产生移情,而应顺其自热,若来访者产生了移情,则要分析“他为什么会产生这种移情”“为什么会在这时产生移情”“是不是我(分析者)的反移情导致来访者产生移情”。荣格认为,心理分析是一个加快成熟的过程,“在处理病人时,需格外小心,不用我自己的观点或个性压倒他,因为他必须为自己的人生奋战,他必须能够信赖自己的武装,即便这武装或有缺陷,他必须确信自己的生活目标,即使这个目标也许很不完美。”(第144页)分析师应该尊重来访者自己的选择,助其自助。以上就是我对这本书的所读所感所知。对于荣格的理论体系,我所了解的并不完整,今后我将会进一步了解“原型”“情结”“转移”“沙盘游戏”以及荣格对东方文化的研究等方面。

篇8:基于荣格原型理论下的道德探析

荣格原型理论由瑞士心理学家荣格提出,其所创立的分析心理学,对当代西方心理学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对于荣格理论的认识,以及深刻的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基于荣格原型理论下的道德问题。阴影原型中人性先天存在恶的一面,阴影原型的升华或消除,是自我与阴影从冲突对立到妥协融合的过程,更是人格融合成完整状态的显现当前,多元化的社会环境,带着人格面具生存的人比比皆是,膨胀的、 个人主义的现代人道德,抛弃了终极的道德人格的追求,这对于现代文明社会的发展进程是极其不利的。因此,深入研究荣格原型理论下的道德,对于剖析人性心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自性原型下的道德阐述

(一)终极的道德人格

在集体无意识中,自性原型是核心。一方面,自性原型不是物质,其对于相貌、形态无具体展现;另一方面,自性原型不是精神,这就决定了没有它的对立面。因此,自性原型的显现,从一定层面而言,是终极的道德人格。自性原型昭示:自然万物的存在现象本质,实质上是一元的,而非二元对立。也就是说,自然万物与人类存在的本质是一体的, 最根本的道德本质,就是人与自然万物的和谐共处,进而在道德品质上达到最高境界。于是乎,在终极道德人格的内涵定义上,就是达到“平等”、“博爱”,实现人与自然一体。 这种理想的、终极的道德人格,在现实意义上是难以到达, 但一个人对最高境界的执着追求,其本质上具有了高尚的道德品质。以小说《红楼梦》而言,人石互渗的生命一体化倾向、梦中神女与现实人间女性的合一,其神话系统的中心是一种和谐宁静的状态: 显示出“天人合一”的和谐精神。外界的尖锐的矛盾斗争,在这里都不会存在“天人分二”、“物我差异”的激烈矛盾。这不仅浓墨重彩地体现出中国“人本” 文化的独特特征,而且有别于西方“神本”文化下基督教让人从出生就是赎罪的教徒。

(二)人性本善

从人的本质而言,人人皆有自性原型,昭示了“人格平等”的内涵。首先,人格平等是人格最为深层的阐述,在此层面上,人格有着终极的价值,人格是人之所为人的根本所在;其次,人的肉体、有肉体所产生的欲望与自性原型存在本质上的不同。在《三字经》中的“人之初、性本善”,其所指明的、所强调的自性原型超越了空间、时间的永恒,而所存在实体。因此,自性原型的显现,是“人性本善”的人性达到至善、至纯的道德境界。于是乎,在荣格看来,人存在的唯一目的,就是要在纯粹自在的黑暗中点起一盏明灯来。这不正是人性本善的道德牵引,任何人在正确的教育方法之下,都有成为高尚道德之人的可能。文化历史长河中的孟子、庄子、老子,这些古圣先贤在至善、至纯的道德境界之中,用思想、行为树立一座座高尚道德品质的丰碑。

二、阴影原型下的道德阐述

(一)承认人性先天存在恶的一面

在荀子看来,人性本恶,而阴影原型的存在,就是对人性先天存在恶的一面的表明。所以,人性本恶的本质内涵, 可能就是荣格原型理论中的阴影原型。(1)阴影原型依附于自性原型,以至于其带有强大的心理能量,在隐藏心灵深处的同时,对人的思想道德产生巨大的影响。阴影原型的显现, 使人表现出不道德的一面,这就对道德教育、道德树立带来巨大的挑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多元化的社会环境,让越来越多的阴影原型显现,道德教育面临新的挑战;(2)从第一次世界大战到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规模的战争与暴乱, 是群体阴影原型的显现。“人性先天存在恶的一面”,阴影原型的显现即是最不道德行为的表现,对于人心灵深处的道德信念是极大地摧毁。

(二)阴影原型的升华或消除

需要说明的是,阴影原型的存在状态不是“终极”的, 这说明,阴影原型具有“可塑性”,可以升华,甚至是消除。 通过超觉沉思等方法,可以消除阴影原型,在道德信念上寻求终极的道德人格。对于阴影原型的升华,是一个过程,是道德正能量不断释放的过程。通过树立道德榜样,激发阴影原型下的心理正能量,进而在高尚的道德目标之下,做出高尚道德的行为。“孟母三迁”是榜样示范作用的典型事例, 说明心理能量的升华,是一个培养高尚道德情操的重要因素。这也为道德教育的发展提供了依据,通过榜样有意识或无意识的示范,引导人习得良好的道德行为,在道德情感上产生共鸣,获得道德认知。

结束语:

上一篇:峰山作文下一篇:11月最后一天说说

本站热搜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