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六忌

2024-05-21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六忌(精选八篇)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六忌 篇1

我认为在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中, 要想收到很好的效果, 应该做到下面的几点:

一、引导学生有目的地观察,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每个演示实验都要在演示之前向学生交代清楚实验内容、目的及观察的现象, 告诉学生应该观察什么, 从什么角度去观察, 怎样捕捉稍纵即逝的现象。如果学生不明确目的, 就会把实验当魔术, 凭兴趣凑热闹, 其结果收效甚微或一无所获。如在做“探究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 实验前老师先介绍光具座的结构, 并说明什么是物距、像距, 让学生观察并思考:“为什么烛焰的焰心、透镜中心、光屏中心要在同一高度?当烛焰靠近透镜, 使u<f, 移动光屏, 光屏上能成烛焰的像吗?直接用眼睛通过透镜观察烛焰, 你看到了什么?”指导学生多次改变物距, 通过对成像情况的反复观察和比较, 引导学生总结出成像规律。如果实验前教师不注意引导, , 实验就会被学生当成魔术, 虽然学生热情高涨, 积极性很高, 但当问起观察结果时, 却很少有学生能有条理地回答出其中的规律来。因此教师的引导是非常必要的,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而且还能使学生的观察上升到一个更高的层次, 培养学生良好的实验素质。

二、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的能力

通过对实验现象的认真观察, 教师要认真铺设一些必要疑问, 激发学生思考, 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使所学的知识更加系统化和深刻化, 而且也能提高学生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实验, 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格物致知”就是从探究事物中得到知识, 新教材中增加了大量的探究性实验, 演示实验时, 教师不只是表演者, 学生也不只是旁观者。如果这样, 演示实验再成功, 实验效果再明显, 由于学生没有直接参与, 其认识也只是昙花一现, 达不到实验教学的真正目的。因此, 将演示实验变为学生探究性实验后, 学生通过真正动脑、动手、动口, 才能发挥主体作用。

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篇2

[关键词]:演示实验 改进 原则

一、尝试改进演示实验

1.补充演示实验的数量。教材已列出大量实验,有的章、节和知识点还没有演示实验或数量还不够。有和没有演示实验,教学的效果有很大区别,根据教学的实际情况,适时加入演示实验很有必要。八年级“液化”概念的教学,只按教材列举一些液化现象,然后分析,得出结论:“降低温度,气体液化”。由于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定量的感性素材,小学自然和初一地理学过“大气中的水蒸气会凝结成小水珠,学生已经形成了液化的前概念。这样的教学“液化”简单地“建立”了,这种建立过程太粗略,停留在知识的识记上,课堂教学也枯燥。这节课是在学生已有的“液化”前概念的基础上,强化正确的认识,更深地认识“液化”,并要求学生会用“液化”解释生活中的有关物理现象。教学时可插入两个演示实验。先在秋高气爽的十月准备一瓶冰冻矿泉水,用抹布擦干净后展示在学生面前,立即唤醒学生生活中的经历和脑中已有疑问“过一会,瓶外会有水珠出现?”,“瓶外为什么会有水珠出现?”学生很快进入教师设置的物理情景,教师趁机发问 “瓶外的水珠从哪里来?”经过教师的讨论、分析、学生确定“水珠不是从瓶内渗出来的”,“水珠从空气中来”。教师进一步追问:“水珠是怎么从空气中变来的?”然后,演示实验,同时加热两只盛有温水的烧杯,并引导复习、分析:“杯中的水有没有发生物态变化?”学生答:“蒸发”,“人眼为什么看不见水面上方的水蒸气?”(水蒸气是无色无味气体,空气中有大量的水蒸气)。取两块玻璃片,一片在火上烤热,另一片不烤。两片分别放在烧杯上片刻,待冷玻璃片上生成了明显的水珠时,而热玻璃片 上没有生成水珠,把两块玻璃片同时展示给同学们看。“水珠是怎么来的?”“水蒸气遇冷凝结成小水珠”,随后要学生观察,拿走玻璃片的杯口上方有“白气”出现,“‘白气’是 什么?”据分析,討论得出“白气”是水蒸气遇冷凝结成的小水滴(及时矫正“白气”是水蒸气的错误前物理认识)。此时,刚才冰冻矿泉水瓶壁外已出现大量的水珠,学生心中的谜底与“水”俱来。实验后接着进行归纳、应用……这样,学生不仅清晰的形成了“液化”的概念,能较容易联系生活实际解释有关现象,在实验的引导下一系列观察、思考、分析、归纳,让学生真正体验揭示自然界谜底的乐趣。实践证明,这样教学后,学生对“雾”、“露 ”以及早晨、晚上池塘上方的“白气”等现象分析,解释轻松而又准确。当学生头脑中已有的错误前物理概念,与物理概念、规律相抵触矛盾时,在教师的讲解下学生在表面上能够接受正确的观念,但认知上还没有形成新的图式。学生在解释现象、分析问题时容易不自觉地运用到原来的错误前物理观念。这时需要强烈的刺激打破旧认识结构的平衡。即使教材已列出演示实验,还有必要补充惊奇的演示实验,加强和反复刺激,让新建立的图式得到强化。

2、提高演示实验的质量。现行教材有很多精彩的演示实验,教师教学时,由于种种原因,教材给出的一部分演示实验 效果不尽如人意,需要我们大胆地改进,重新设计。初二物理“音调”中,“纸片划过木梳”、“橡皮筋振动”目的是通过演示实验让学生感受音调高低并研究音调高低与振动之间的关系。而上述两实验音调变化小(响度也小,能够听到的学生少),乐感不强的学生靠耳朵辨别两声音音调高低就很困难。如用琴弦代替橡皮筋做实验器材来演示,或者干脆换一吉它走进教室,让学生体验音调高、低。对不同粗细、松紧的弦发出的声音进行对比,研究音调与振动快慢的关系。这样做效果既明显,又能调动学生的兴趣。教材上的演示实验则改成小实验让学生课后体会。“液化”中“压缩体积,乙醚液化”的实验,在常温下,靠拉开活塞很难做到液态乙醚全部消失,压缩体积气态乙醚液化后分布注射器筒壁,多数学生观察困难,直观效果不好。如用一只空的透明外壳打火机和充气罐代替上述实验,调整好打火机和充气罐位置关系,对打火机充气,学生可以清清楚楚“看”到打火机内气体被压缩时变成液体。还容易联想到自家液化气罐的灌入情景。操作简单,效果更直观,学生的兴趣也很高。

3、演示实验的借鉴与扩展。演示“带电体能吸引轻小物体”。为了说明带电体有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教材中是让带电的物体去靠近一堆纸屑,很多纸屑飞向带电体,又飞散开来,纸屑的飞散吸引了学生过多的注意力,对初次接触电学的学生,很难得出“带电体吸引轻小物体的性质”的结论。改进的方法是:取一面积为1平方厘米纸屑,在其中穿一孔并用细线悬挂在铁架台上,当带电体靠近纸屑时,可以看到细线弯曲,纸屑向带电体靠拢。这样既增强了演示效果,又使学生很容易得出结论。

二、改进基本原则

1、明确目的,优中选优,追求更好效果。一方面要求学生明确实验目的,另一方面根据教学要求选择适合的实验。如果要达到创设情景,引入新课的目的,选择的实验,最好能达到 “ 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如果要打破学生已有的图式(认知结构),实验应力求做到“学生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让学生终生难忘;如要强化新建认知结构,实验源于生活来自学生身边,唤醒学生再认识,并为学生回到生活中解释现象、分析问题提供示例和“桥梁”。一只苹果插上铜片、锌片,接上导线也能让发光二极管发出光来。

小议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篇3

关键词:初中物理,演示实验

物理演示实验通过模拟对象环境,让学生自主地操作,遇到问题自发解决,这样不仅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可以锻炼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物理演示实验既真实生动,也可以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问题真相,下面探讨一下物理演示实验的现状及教学方法。

一、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性

物理给学生的感觉通常是比较难的一门课程,这很大程度上归咎于物理实验教学系统的不健全。在我国一些农村地区,由于资金匮乏,无法购买相应的实验器材,这就给物理教学造成了一定的困难。现如今,我国的教育模式正从传统的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过渡,国家也意识到演示实验教学的重要性,正抓紧落实农村地区的实验器材。与此同时,教师也应该结合实际教学情况,将课堂上学生不容易懂的问题或者学生难以接受的问题以实验的形式向学生展示,结合现代科学技术,研究一些直观形象的实验,不但可以丰富教学内容,还有助于提高物理教学的效果。

二、初中物理演示实验课堂现状

近年来,我国多数地区较为关注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并把演示实验作为教学环节中相对重要的一部分,但事实上演示实验教学还是存在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验目的性不强

物理演示实验是为了让学生可以直观地看到一些复杂的物理现象,使得学生对书本知识有一个具体的认识。所以在教学大纲中,复杂的理论知识都相应地搭配上演示实验。但是在实际教学中,由于教师对演示实验不够重视,只是刻板地依照教学大纲进行实验教学,并没有将演示实验上升到学生学习的一个重要环节。

2. 实验操作失败

演示实验虽不是教师考评的标准,但是教师在这方面也应给予足够的重视。且不说演示实验不同于普通的学生实验,演示实验成功与否关系到学生对于物理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同时也会影响教师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而普通的学生实验,其成功与否只是一个结果,重要的是学生参与的过程。

而教师会把演示实验的失败归咎于各种不同的原因,诸如:实验前未检查好仪器、操作过程中出现特殊情况、仪器不精确等。这些导致失败的因素看似难以控制,但教师们应意识到实验的失败将给学生造成很大的影响,所以务必要确保实验的成功率。

3. 实验过程缺乏学生参与

目前,我国的演示实验教学主要以教师操作为主,教师们认为演示实验形象生动,但却忽略了学生们还是停留在“看”和“听”的层面,还是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所以,我们所追求的演示实验教学应该是有学生参与进来的。教师可以给学生安排一些相应的物理实验器材,在课堂上与学生一起进行演示实验,这样才能真正实现演示实验教学的目的。

三、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方法

1. 着重指导学生观察实验

实验学习的前提就是观察能力,通过观察才能达到实验的最终目的,从而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比如说,教师在演示实验时,可以设置一些小问题,让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获取答案。以凸透镜成像规律实验为例,可以设置如下问题: (1) 本次实验的研究对象是什么?以何种方式观察?凸透镜、光屏与蜡烛的位置是怎样的? (2) 光屏上会呈现怎样的图像? (3) 像随着透镜与蜡烛的距离改变会有什么变化?在何时光屏上没有像?

当然,为了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教师可以先让学生进行自由观察,过一段时间后再将上述问题抛给学生,让他们按照问题重新进行观察。这样,学生就会意识到自己之前观察方式的不当之处,自主地加以改正,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

2. 要让学生参与到实验中,锻炼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生的创新能力想要得到提高就必须参与到实验过程中,在实验中不断总结经验。当前演示实验教学的一大弊端就是教师是实验中的行动者,而学生仅仅是旁观者,甚至坐在后排的同学连旁观者都不是,因为他们根本看不清。这必然会降低学生的探索欲,使其对物理学习失去兴趣。因此,教师在演示实验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的互动,可以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一步步地推导出实验结论。

另外,教师在演示实验时,要尽可能地保证实验现象清晰明显,还要让所有学生都看到实验现象。可以放大投影或者增加仪器可见度等,甚至可以让学生到前排进行细致观察,还可以进行多轮演示,保证每一位学生都看到真实的演示结果,有助于学生深刻理解。

3. 设置实验模拟题目,激发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当前我国提倡的是素质教育,因此教师应摒弃以往的教学方法,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结合现代科学技术,为学生营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氛围。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实验之后,可以设置一些调查问卷或者模型制作的小题目供学生思考,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比如说在讲解固体传声原理后,可以让学生制作土电话模型。

四、结语

素质教育的关键就是要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让学生可以得到更多的锻炼,为以后步入社会做好准备。物理演示实验教学就很好地体现了素质教育的主旨,搭建了一个培养现代化人才的教学平台。

参考文献

[1]钟俊敏.光的折射导学[J].中学生数理化 (八年级物理人教版) .2009 (9)

[2]薛学广.浅谈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J].教育教学论坛.2010 (35)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五忌 篇4

一、忌操作不规范

操作规范是指教师在使用仪器、连接和装配仪器及演示现象时动作要准确、标准。例如:在使用托盘天平时, 取用砝码、移动游码必须用镊子而不能用手;点燃酒精灯后火柴签不能随手扔在地上, 要放在专门的废物杯中;电路的连接应先接线路后接电源, 拆卸时先断电源, 后拆线路等。教师的一举一动都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教师的规范操作, 不仅是实验成功的前提, 而且会使学生养成严谨求实的良好实验习惯。

二、忌实验用语不准确

教师在介绍实验仪器、阐述实验过程和总结实验结论时, 语言必须准确不含糊。有的教师在进行演示实验时不注意语言的准确表达, 例如在称呼仪器名称时就有三种错误现象:一是随意更改仪器名称, 如将滑动变阻器称为电阻器, 将斜面小车称为木板小车等。二是将类似的仪器混为一谈, 如将圆筒测力计、平板测力计称为弹簧秤。三是方言和普通话夹杂使用, 对仪器的读音不准。如将阿基米德原理中的“重力”说成“重量”等等。

三、忌唱独角戏, 不让学生参与配合

演示实验不能先由教师做给学生看, 再讲给学生听, 使演示与讲解脱节。这种做法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把学生当做被动接收的“仓库”, 完全没有发挥出演示实验的作用, 是不可取的。教师要在演示的同时引导学生观察, 不断启发提问, 让学生分析、讨论, 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使实验结论合情合理地被推导出来。还可以让学生参与做实验, 如让学生上前来读数或动一动手。例如在进行马德堡半球演示时, 先让两个“大力士”上来拉, 不能将两个半球拉开, 打开活塞, 让空气进入半球中, 再让两个力气最小的学生来拉, 却很轻松地将两个半球分开了。两相对比, 说明大气压强不仅存在, 而且还不小, 全体学生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四、忌可见度低

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 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投影放大、机械放大、自制可见度大的仪器进行演示等都是常用的方法。

五、忌用模型代替

演示实验模型与演示实验一样, 都是传统的教学手段。对于一些无法进行演示的物理现象如一些机器的内部结构、大型机械装置和设备的工作过程, 就可用模型来进行讲解。但模型无法替代演示实验, 演示实验能够真实地、直观地再现物理现象, 而模型则不能, 故教师要尽可能多做一些演示实验。

初中物理演示实验六忌 篇5

一、注重以演示实验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物理教学中, 实验教学是极为重要的一个部分, 而演示实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也占有极大的比重, 同时也是学生比较喜欢的实验教学方式。实践证明, 在实验教学中, 如果单靠教师的讲解, 学生大概能记住百分之二十左右的知识;而如果能观察到实验或实验现象, 则学生可以记住百分之三十左右的知识;如果学生一边听教师讲解一边观察实验, 能记住大约百分之五十的知识;但如果既听教师讲解, 自己又能描述, 还能自己动手做实验的话, 学生就能记住近百分之九十的知识。由此, 在实验教学中, 教师还应通过多种演示方式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实验操作中, 从而有效地提高实验教学效率。

在演示实验中, 演示不能过于单一, 而要追求多样化的演示, 以便学生能看到、听到各种实验现象, 如测定玻璃的折射率实验中, 通过动画来演示大头针向, 不仅有助于对物象“遮挡”及其本质的认识, 也能较好地让学生对折射率的计算有把握。当然, 多媒体演示只是演示实验的一种方法, 教学中, 教师还可采用实物投影、录像演示等方法进行。

教师多样化的演示实验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刺激了学生的感官, 但最终不能代替学生自己的探索和思考, 因此, 在实验教学中, 鼓励学生亲自动手做演示实验, 给予他们参与的机会, 让他们在实验中学会观察、思考、分析将有助于技能的形成。如在“声音是由物体的振动产生的”的实验中就可让学生根据身边的发声现象来模式实验, 教学中发现, 有的学生通过敲击来发声, 而有的学生则对人类的发生和蝉的发声产生了兴趣并提出了相应的问题。由此可见, 参与式的演示实验更有助于知识构建, 能力培养。当然, 在学生实验中, 教师要充分发挥主导性, 引导并帮助学生解决实验中所遇到的问题, 在共同探究中获得实验结论。如在用万用表测电阻的实验中就经常出现电阻档的故障, 此时教师要先告诉学生造成故障的原因 (大多数是由于不慎用电阻档去测量220V交流电压而造成的) , 然后带领学生对量程开关、簧片、保护元件 (RT, VT1) 等进行检查。

演示实验直观, 但却不如实证试验能让学生体会到科学探究的艰难, 也没有实证试验所带给学生的内心冲击力。教学中, 教师在引导并带领学生进行演示实验时, 可是当地进行实证实验探究。如在声音的传播教学中, 对于声音能在空气和固体中传播学生很快能理解, 但对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如何去验证就可引导学生进行实证实验。教学中就发现, 有的学生说“鱼在水中听到岸边人的声音后就逃走了”就说明了声音能在液体中传播, 而有的学生则将播放器放在水中, 并通过扬声器来扩大声音的方式进行验证。虽然实证实验很多时候不一定能获得成功, 但却能在一定程度上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为科学探究打下基础。

二、注重通过分组实验来提高实验的有效性

教学中发现, 无论是演示实验或实证实验, 很多学生都较善于“模仿”或直接采取“拿来主义”而缺乏自我的探究和思考, 甚至有的学生只是带着耳朵听听、用眼睛看看、动笔记记笔记, 至于实验中的现象如何,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论等是全不假思索。其实, 在实验中, 要让学生能根据实验来进行知识构建, 还得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但在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学生已经习惯了被动地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 有的学生则害怕实验失败或是在试验中遇到问题不敢向教师请教。而通过分组实验, 上述问题能得到较好地解决。首先, 在分组实验中, 学生的动手机会多了, 主动探索的欲望增强, 对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会有更深的体会。其次, 在分组实验中, 实现的是学生与学生的交流互动, 学生间的心理距离缩短, 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过程会更加自由, 讨论会更加深入。最后, 在分组实验中, 学生模仿的对象更真切, 在同组伙伴的影响下, 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这对提高实验效率是大有裨益的。但在分组实验教学中, 需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 在分组中要做到优劣互补。在新课改下, 很多教师都提倡并践行分组教学, 但分组过于零散化, 甚至就是临时让学生进行自由组合, 导致有的学生利用分组的机会进行玩耍, 甚至出现了“搞破坏”的现象。优劣互补分组是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知识基础、能力等要素将学生交叉搭配, 以便在分组实验中能相互配合完成实验。

其次, 在实验中教师要注重以问题来引导小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教学中发现, 很多学生在进行实验时, 只知道做实验而不知道为什么要做实验, 实验的目的是什么。因此, 在实验中, 教师需通过问题来引导学生发现实验中的现象, 并对实验结论有深刻理解。在浮力的大小实验中, 当学生用手将空易拉罐按入水中时, 教师用问题“在易拉罐不断下降过程中你感觉到什么变化”来提示他们感受浮力的大小变化, 同时用问题“当易拉罐不断下降, 排水量有什么变化”来引导他们思考浮力和排水量的关系。在实验中, 可用关键词“浮力、物体的质量、排水量、物体的体积”来引导学生提出问题, 最终将问题锁定在浮力、物体排开水的重力两个力之间, 为实验结论打下基础。

如何强化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篇6

物理实验是物理学科活的灵魂, 是其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动力之源. 首先, 物理演示实验可以活跃课堂氛围, 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学生们在亲身感受的情况下, 必然会对课本中的物理原理得到更加深刻的认识. 其次, 物理演示实验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上有着毋庸置疑的重要作用. 通过物理课堂演示实验, 充分调动学生们的各种感觉器官, 物理教学变得更加高效直接.在物理实验实施的过程中, 学生们获得的不仅仅是物理知识原理, 更有物理实验操作的步骤流程, 学生们的实验技能、思维模式都得到训练. 从物理演示实验的准备、实施到总结, 无处不体现着教师的物理素养, 学生们的综合素养在观看学习的过程中得到显著积累.

二、物理演示实验中的探究方法

1. 归纳推理法

物理规律就是在理论化的物理实践, 是人们在科学归纳总结的基础上提出的物理学原理. 归纳推理法是初中物理演示实验中最常见的探究方法之一, 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有着重要意义. 物理实验归纳推理法是指在大量实验论证的基础上, 进行反复的推理和科学的归纳, 将物理学知识原理转化成知识原理. 归纳推理法是基础性的物理实验探究方法, 在牛顿第一定律等物理原理的验证实验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初高中阶段最常使用的科学探究方法之一, 通过采用控制因素的方法, 实现对多因素问题向单因素问题的转变, 极大的简便了实验探究的步骤. 例如, 在电阻公式、液体压强公式、浮力公式等物理学基本公式中, 很多都用到了控制变量法. 控制变量法是科学实验探究中的重要思想方法, 广泛的应用在物理、数学、化学等学科中, 是一种科学性、高效性的物理实验思维.

三、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策略

1. 强调物理演示实验教学

为何物理实验在我国初中教育中难以全面开展? 意识问题是其中的关键因素. 在传统的物理教学中, 教师忽视实验的教学, 更多的将时间节省出来用来习题训练和物理知识的灌输.在初中物理教材中一共设计了75个物理演示实验, 体现了编者和教育机构对学生物理实验能力的重视. 要想实现对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强化工作, 教师必须首先端正自身的教学观念. 对此, 教师必须深入物理教材, 仔细研究那些学生容易混淆和出错的物理知识点, 并通过演示实验的方法, 将教材中的知识点推广到物理演示实验中.

2. 强调物理演示实验互动

学生们总是在看着教师进行各类精彩的物理演示实验, 自身却难以参与其中, 长期以往, 必然会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缺失. 对此, 物理教师可以强调实验过程中的师生互动, 拉近学生与实验之间的距离. 学生们在亲自动手实验、理论总结后得出的物理知识会给他们留下更加深刻的印象. 例如, 在欧姆定律的演示实验教学中, 教师首先向学生们简要说明欧姆现象, 给出物理实验的电路图.

之后, 进行滑动变阻器读数、电压表读数、电流表读数的教学, 为学生们的参与做铺垫. 教师可以先为学生们做出一遍演示, 将滑动变阻器移动到适当位置时, 读出并记录电压表、电流表的读数. 此后, 移动滑动变阻器的滑片, 安排学生们进行读数记录. 最后, 教师如此反复几次之后, 将实验数据按照U - I关系作出二维图形. 学生们不难看出其中的电流与电压的线性关系, 教师最终推导出欧姆定律的公式:. 在学生们有了一定的实验基础后,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仪器的连接尝试,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3. 强调物理演示实验探究

在传统的物理演示实验教学中, 教师往往是针对教材中要求的物理实验进行定理、定律的验证工作. 这样的演示实验教学缺乏新意, 实验现象和实验结论也较为容易控制, 学生们在明确实验结论后, 往往会对实验结论产生主观性偏移. 对此, 教师可以在演示实验的基础上, 进一步安排学生进行探究性实验,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例如, 在牛顿第二定律的教学上, 教师让学生们结合牛一定律的实验流程安排牛二定律的探究实验.

关于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设计思考 篇7

1. 演示实验是连接认识主体与认识客体之间的纽带. 虽然生活中处处存在着可供观察的自然现象, 有不少可供探索的物理问题, 这些都可以作为物理课堂的教学资源. 但是由于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好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转变的过度阶段, 因此对生活中的许多物理现象和规律感知很少. 要想使学生更为容易和简便的感知物理现象和知识, 依赖物理实验很重要.

2. 掌握归纳总结的方法. 通过有目的的引导学生观察、记录和分析数据, 能够让学生学会归纳、总结的方法, 有助于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

3.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实验技能. 通过教师在课堂上的实验操作, 学生按照教师的操作进行模仿, 从而有利于提高实验操作的成功率和正确率, 使学生养成良好的实验素质和实验能力.

4. 有助于将抽象具体化和生动化, 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教学结合演示实验, 能够为学生学习物理提供感性认识, 培养学生观察、实验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的重要因素.

二、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物理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原有认知结构的基础之上, 而学生的原有认知结构基础就是指在学生还没有真正意义上学习物理之前, 在长期的生活经验中积累下来的对一些事物现象的看法和观点. 在学生开始接触和学习物理知识之前必须要正视学生的前概念, 然后才去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打破前概念, 了解和树立科学的概念. 前概念在学生脑中是根深蒂固的, 具有顽固性, 在一定程度上给物理教学带来很大的难度. 根据物理教学研究结果, 人要想获得新的正确的知识, 首先就必须放弃长期以来在脑海中形成的固有的认为正确和有用的知识.物理演示实验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获得新的正确的认识. 但是这种固有的认识一般又是很难能够打破的, 没有人能够轻易的放弃自己一贯的观念, 然后接受突如其来的另一种事实观念. 许多教师认为在课堂中通过自己的讲解就能够轻易改变学生前概念的想法是错误的, 应该采取更为有效的方法帮助学生将前概念向着科学的方向转化. 为此广大的物理学专家指出: 只有是原有的知识结构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产生不可调和的冲突, 在原有的概念受到冲击而摇摇欲坠时, 才能进一步引导学生建立新的科学概念.

三、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设计的具体步骤

1. 激发前概念, 调动学生思考意识

要想激发学生的前概念, 就要使前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发生冲突. 当学生处于这种矛盾的氛围中时, 就会想着要如何去解决这种矛盾. 那么如何才能在演示实验中激发学生的前概念呢? 根据相关专家的观点: 找到了与内部信心相关联信息, 才能够将前概念激发出来. 为此为了激发学生的前概念, 应该将课本中的信息日常化, 即设法创设与日常生活相同的情境, 使学生按照平时的方式进行认知, 从而激发学生的前概念.

例如, 在进行小孔成像这节实验中, 教师把实验材料放到讲台上, 让学生先观察到各个物体及放置位置, 产生感官上的认识.

2. 合理预测, 引导学生超前思索结果

根据心理学研究, 一个人习惯用什么方式和方法解决问题是一个恶性循环. 由于前概念在脑中已经形成了固定模式, 一旦再次遇到相同的问题, 他们就会依然采用惯用的方法来解释某些自然现象. 所以利用这种反差实验, 引导学生利用原有的知识结构和思维方式判断和预测实验结果, 从而得出与物理科学概念相矛盾的结果, 即产生了冲突.

教师就小孔成像的实验进行目标分析, 火焰的图象要出现在白屏上, 但是是如何出现的呢? 出现的形状又是如何呢? 让学生在心里自己思索, 并组织好思路.

3. 解说结果, 鼓励学生灵活应用物理知识

物理学习的过程本质上就是物理知识结构的转化和重组的过程, 这一过程如何进行转化, 也就是如何促进学习的过程.当学生没有达到构建自己的新的知识结构的转杯状态时也就谈不上学习的发生. 即学生的原有观念与当前面临的现实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时, 学生才会有学习的冲动.

总之, 初中物理教师都能够充分认识到演示实验的重要性, 因此在设计及课堂实施的过程中更要考虑全面, 将学生层层引导, 进一步提高物理教学的效率.

摘要:初中物理是学生学习生涯中接触物理世界、探索物理知识的重要基础课程.作为一门以实验开展为主要特点及教学方法的学科, 演示实验的效率对初中学生物理学习效果影响深远.本文首先分析演示实验的重要地位, 其次就设计思想及其实践展开探讨, 分析如何设计才能优化课堂教学, 提高教学效率.

关键词: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设计

参考文献

[1]杜友良.新课程背景下加强和改进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实践[J].文理导航, 2014, 17 (5) :6-7.

[2]秦巧生.农村中学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准备[J].成功, 2014, 17 (20) :13-14.

如何加强初中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 篇8

演示实验作为初中物理教学中的一种手段, 是物理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验要想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教师课前认真的研究和准备实验。有的教师不重视课前的准备工作, 结果造成演示失败或出现现象和结论不一致的情况, 以致在课堂上手忙脚乱, 损害教师的形象。最终“强行”让学生接受结论, 教学效果很不理想。出现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有的是思想认识不足, 对实验教学不重视或持怀疑态度;有的是疏忽大意, 以为实验内容简单, 以前做过或曾看见别人做过, 不会出问题;还有的是嫌麻烦。这些都是演示实验教学的大忌。教师在课前第一要准备好实验仪器、思考实验过程、实验可能出现的问题。第二是在课前要自己操练, 通过操练达到熟练的目的, 通过操练对实验中可能出现的故障做到心中有数并能及时排除。第三是演示时间的把握, 课上演示时间不能太长, 同时注意和教学进度的配合。第四是教师思考、积累补充一些小实验 (器材容易获得、过程容易操作、现象非常明显的小实验) , 或对现有的实验做必要的改进, 使教学效果更明显。第五是要思考在演示过程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如何引导学生参与、如何启发学生思维, 最大限度地发挥演示实验的教学作用。

二、演示实验要注重过程

演示实验,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通常是边演示边讲解, 演示和讲解的结束, 实验教学通常也就画句号了。这种教学忽视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学生被动学实验、背实验, 完全没有发挥演示实验在物理教学中的作用和意义。教师应该在演示的同时注意引导学生去观察、去思考, 适时安排学生间的分析和交流, 充分调动学生对演示实验的兴趣, 使实验结论如水到渠成般获得。同时, 实验中也可依据实际情况, 安排学生参与, 如让学生当助手或教师当助手, 让学生参与表演, 或培养“小先生”参与实验的准备和指导。例如, 在做“研究磁场的性质的演示”时, 可在课前培养两个“小先生”进行演示, 课堂上由他们来指导和参与, 更便于课堂气氛的活跃, 更能激发其他学生的参与, 从而提高演示的效果。

失败的演示实验可见度低、现象不明显、不直观。成功的演示实验不仅要现象清楚, 而且还要面向全体学生。教师要想方设法增大演示实验的可见度, 使实验现象明显直观。如使仪器尺寸足够大, 刻度清晰, 通过染色、加背景来增加观察部分的对比度、清晰度, 或者现象放大 (例如光现象放大、机械现象放大、电路现象放大、自己制作可见度大的仪器开展实验) 等都是最常见的方法。例如, 静电实验中的“摩擦起电”, 当把用丝绸摩擦过的玻璃棒接触验电器时, 金属箔片张开, 但可见度太低, 这时若用光将投影放大, 学生都能清晰可见, 实验效果就会大大增强。

三、演示实验要紧扣教学环节, 有明确的目的

演示实验要有明确的目的, 在不同的环节其目的是不同的。在教学过程中其主要环节有引入课环节;建立概念和规律的环节;巩固深化概念和规律的环节及应用环节等。例如:在引入课环节, 通过演示将学生带入新课, 激发其兴趣, 增强他们的求知欲;如“自由落体运动”的教学, 我们可以使大小不等的两支粉笔同时从同一高度竖直落下, 或将两张完全相同的纸, 其中一张紧裹成团, 然后从同一高度落下, 通过视觉和听觉的判断, 发现大小不等的两支粉笔几乎同时着地, 而纸张则是先后着地, 这样就增强了学生对新课知识的求知欲。

四、演示实验要指导学生观察, 努力做到实验与思维相结合

指导观察演示实验从出示仪器到进行演示的全过程, 都将给学生以多方面的刺激。但刺激有主、次之分, 有本质、非本质之别, 我们要求学生观察的现象不一定都是很明显的, 而且有的现象还稍纵即逝, 以至在演示中出现的某些重要事实或现象, 学生往往视而不见。这就需要指导学生善于观察———进行全面观察、对比观察、跟踪观察等, 把握好时机, 既要注意现象的渐变过程, 又要注意它的突变过程。

实验要与思维相结合传统的教学方法比较重视直观性。直观教学为学生提供了建立概念所必要的感性认识的材料, 然而确定事物或现象之间的因果联系, 需要实验和思维相结合。

现以“右手定则”的教学为例来说明。本演示分三步进行:

1.提出问题:已知电流周围存在磁场, 那么闭合电路在磁场中会产生电流吗?接着演示, 确认闭合电路只有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相对切割磁感线运动时才会有电流产生, 从而建立初步表象。

2.演示:改变磁场方向, 闭合电路中的电流方向随之改变了;再改变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的相对切割运动方向, 电流的方向也随之改变了。由此说明, 闭合电路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产生的电流的方向与磁场的方向和导体的相对运动方向有关, 进而提出问题———探索闭合电路在磁场中产生的感应电流方向跟磁场的方向、导体的相对运动方向三者之间的关系。要指出的是, 只有确认这“三个方向”之间的确存在某种不变的关系时, 才可能想到用一种简明的办法或简单的模型来表示或帮助记忆。

实验结果表明, 这“三个方向”之间的关系, 在图形平面内可由图形的正、反面转过来达到同一幅图。此时, 我们才想到用一种较为便利的办法来表示其中任意一个图。这时候伸出右手来就比较自然了。

3.得出右手定则之后, 再任意改变磁场方向或一部分导体相对切割磁感线运动方向或二者同时改变方向, 要求学生根据右手定则做出判断或猜测, 然后再用实验来验证。

五、演示实验中要充分利用多媒体来教学

随着电子技术的发展, 电脑已经全面走入课堂。运用多媒体电脑进行计算机辅助实验教学, 开创了初中物理演示实验教学的新天地。当然, 多媒体只能辅助实验教学, 但不能完全代替传统的物理演示实验。在实际实验教学中, 教师应依据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 适时地运用多媒体。例如, 可以通过多媒体展示实验中无法展示的宏观的、微观的、极快的、极慢的物理过程, 教学中实现对时间和空间的突破, 通过模拟, 根据教学的需要来放大或缩小物理现象。例如, 在研究“物体的相对运动和静止”时, 利用计算机播放从水平匀速飞行的飞机上投下炸弹的运动, 使学生通过逼真的现象理解参考系选择的意义, 也使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能够精力集中, 思维活跃, 求知欲旺盛, 在美妙的物理情境中, 掌握了知识, 化解了抽象的思维, 降低了学习难度。实验教学中教师利用多媒体辅助, 不但为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增添了信息的传输和接收通道, 而且为教学创设了很好的环境, 师生置身于“情”“景”中, 以“物”思“理”, 又以“理”认“物”, 这对物理的实验教学有着积极的意义, 对提高初中素质教育有着广泛的前景。

实践证明, 初中物理实验教学, 只有从学情出发, 结合中学生的心理和个性, 摸索出适合自己所带学生的教学方法, 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社会在发展, 我们的教育对象也在变化, 我们的教学方式也应该不断更新, 也只有在日常的教学实践中, 积极进取, 勇于探索实验教学的新方法, 才能在未来教学中以不变应万变。

摘要:物理是一门实验科学, 因此教学中必要的演示实验对于学生学习物理规律和结论是极其重要的。演示实验是课上教师结合教学内容进行操作表演的实验。通过演示, 便于学生对物理概念、物理规律的理解, 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分析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演示实验可使课堂教学过程生动有趣, 学生注意力集中, 对物理现象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 如何加强物理演示实验的教学尤为重要。下面, 笔者结合教学实际谈谈如何加强演示实验教学。

关键词:演示实验,物理教学

参考文献

[1]鲍光庆, 何圣静.中学物理演示实验大全[M].测绘出版社出版.

[2]安忠, 刘炳升.中学物理实验教学研究[M].高等教育出版社.

[3]廖伯琴, 张大昌.全日制义务教育物理课程标准解读[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

[4]陶洪.物理实验论[M].广西教育出版社.

上一篇:药用功效下一篇:消防基层指挥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