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重儿童

2024-05-22

尊重儿童(精选十篇)

尊重儿童 篇1

一、尊重儿童, 就要给儿童自由思考的空间

给儿童自由思考的空间, 就是要保护并促进孩子的问题意识, 使他们能进行丰富的想象, 能进行独立、批判性思考, 形成自己独立的见解, 而不人云亦云。教学完《秦兵马俑》一文后, 我向学生提了这样一个问题:面对这气势恢宏、惟妙惟肖的秦兵马俑, 你觉得最应该感谢的是谁?

第一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秦始皇。因为没有他下令工匠建造兵马俑, 就没有今天我们所看到的这世界第八大奇迹。”

第二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第一个发现秦始皇兵马俑陶片的农民。如果没有他的发现, 秦兵马俑将永埋地下, 和我们无缘相见。”

第三个学生说:“我认为最应该感谢的是古代那些建筑秦始皇兵马俑的劳动人民。是他们用智慧和汗水, 烧制出了这形象逼真、威武雄壮的秦兵马俑。”

……

交流还在继续。我没有以教参提供的“赞扬了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为唯一的价值取向, 而是一一肯定了孩子们的想法, 鼓励他们大胆发言。

“有一千个读者, 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我们要允许儿童在学习中发表不同的看法, 得出不同的结论, 只要言之有理, 就要予以肯定, 而不要把儿童禁锢在某个标准答案上。儿童的求异思维, 正孕育着一场伟大的创新, 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周围的人和事。

二、尊重儿童, 就要给儿童自由作业的空间

有一次, 在教完《特殊的葬礼》后, 我尝试让孩子们根据自己的感受, 自行设计有创意的回家作业。他们一听乐坏了, 小脑筋立即开动了起来, 他们有的给总统写了一封信, 赞扬他对环保工作的重视;有的为塞特凯达斯瀑布画了两幅画, 一张是昔日雄伟壮观的画面, 一张是奄奄一息、即将枯竭的画面, 他用强烈的反差来表达自己内心的真实感受;有的为塞特凯达斯瀑布写了一份长长的悼念词, 深情款款、庄严肃穆;有的给环保部门写了一封倡议书, 文中以塞特凯达斯瀑布的消亡为例子, 建议环保部门的人也要调查一下我国的瀑布生存状态。倡议我们中国人也要以此为戒, 时时刻刻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鲁迅先生说过:“孩子是可以敬服的, 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 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 想到花卉的用处, 想到昆虫的语言, 他想飞上天空, 他想潜入蚁穴。”学生的想象之翼一旦高飞, 头脑中便会浮现出新颖、生动的意象, 创造的体验便得到一次又一次次地强化。

三、尊重儿童, 就要给儿童自由选择课程的空间

儿童的兴趣爱好是各不相同的, 他们只有在自己喜欢的天地里学习, 他们的才华和创造能力才能得到更大限度地发挥。现在, 各个学校都在开设校本选修课, 但由于受到经费、场地和师资的限制, 很多孩子还是无法学到自己喜欢的课程。“尊重每一个孩子, 让每一个生命都幸福绽放”, 我们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

我建议, 我们学校可以强烈呼吁全社会成立“为孩子服务义工队”, 为我们的孩子广搭舞台。我们可以把面包店的家长邀请过来教孩子们做面包, 邀请花店的员工来给喜欢插花的孩子讲授插花艺术, 邀请游泳馆的教练来给孩子们讲如何进行溺水救护, 邀请银行的叔叔来给孩子们讲如何识别真假钞票。我们还可以组织孩子走向社区, 走向军营, 走向商场, 走向医院……让我们的孩子学有所乐, 学有所获。

让我们突破传统的封闭式教育, 以开放的心态, 带领我们的孩子走进文本, 走出课堂, 走向自然, 走向生活, 发挥他们的创造潜能, 培养他们的创造人格!

参考文献

[1]黄武雄.学校在窗外[M].北京: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9.

论文:尊重儿童是对儿童的鼓励 篇2

日常生活中,孩子处处受到父母约束、支配的现象在我们身边时有发生。例如:孩子和父母一同去邻居家串门,邻居拿东西给孩子吃,还没等孩子表态,父母便先为孩子作了选定,发出“不想吃”、“不要”或“不许要”的命令式回答。又如,父母疼爱自己的孩子,为孩子制作的某种营养食品,孩子不吃,父母却强迫孩子吃,如不吃还会受到“体罚”。凡此种种,孩子的衣食住行全都操纵在父母手里,孩子完全无主动的选择权。

儿童虽然年幼,但他们同样有自己的思维,这种强加、压抑的“操心”,使儿童失去了选择的主动权,没有独立思考的机会,其思维能力、自尊心都会受到挫伤。久而久之会出现儿童逆反心理或导致儿童不爱动脑子,处处依赖父母的现象,对发展儿童的思维能力和健康的`心理贻害无穷。

其实,儿童更需要父母及养育者的尊重,心理学家认为,尊重儿童,实际上也是对儿童的鼓励。一项研究表明,受父母尊重的儿童往往健康活泼,对新生事物反应极其灵敏,而长期受压制、体罚的儿童则表现出行为呆板,胆小、反应迟钝,而且极易发生精神性疾病。

据报道,在美国的一些家庭,父母充分发挥孩子的主动性,不论遇有什么事,都先鼓励孩子去思索,让孩子选择自己吃什么穿什么,到那儿去玩,什么时间学习,父母再根据孩子的选择作出相应的应答,即使要改变孩子的想法,也要和孩子商量,讲明为什么这样做,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使孩子既明白了道理,又了解了利弊。

尊重儿童 享受教育 篇3

知识经济、信息化社会的到来有力地推动着个性化教育的进程,只讲尊师不讲尊生的旧传统和只见分数不见“人”的“非人性”教育正在受到挑战,“人”在教育中日益凸显出来,以人为本,在学校里就是以生为本。教育只有在尊重人格、维护尊严、保证权利的前提下进行,才可能培养出“人”来。但是,当前师生关系中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着以老师为中心、随意剥夺学生的自主性、伤害学生的自尊心、摧残学生的自信心的现象。因此,尊重儿童、建立人格平等的师生关系也是实施教育改革的当务之急。

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权利。1989年11月20日联合国大会通过的《儿童权利公约》,为了让儿童在“和平、尊严、宽容、自由、平等和团结的精神下”,使他们的“个性、才智和身心能力”得到“最充分的发展”,详细规定了儿童享有“生命权”、“生存权”、“受教育权”、“休息和闲暇权”、“充分参加文化和艺术生活的权利”等几十种权利。那么,我们学校在课程设置、活动安排、教学实施过程中,是否首先想到了儿童的权利呢?当学校或老师将主要精力集中在一部分“尖子生”身上,放弃一大片“普通生”时,是否应该想到教育面前人人平等?当放学后你给学生留了一大堆家庭作业时,是否应该意识到儿童也有休息权?

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人格。儿童是一个独立的、完整的、发展中的人,我们不仅要把他们作为一个人格平等的人看待,还应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呵护,因为他们还处于生理、心理发展的过程中,是“有着不同于成人的生存状态、生命特征和生活方式的人”。尊重儿童的人格,就是要求我们在提出这样或那样的教育要求时,顾及儿童的需求和承受能力;尊重儿童的人格,就是当儿童由于兴趣愿望、性格特点、认知水平与我们的教育要求发生冲突时,师生应该平等地交流、分析、调节。如果一味指责训斥,讽刺挖苦,甚至付诸侮辱人格的言行,其后果不是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进一步加剧师生间的矛盾与对立;就是使学生产生自暴自弃的心理,严重影响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我们应该清楚,只有尊重学生人格,才能凸显教师健全的人格。为了教师和学生都能“有尊严地生活和工作着”,请让我们从尊重学生的人格做起。

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学习特点。国际化、信息化时代促使教育使命和课程功能也发生了相应变化,要求老师重新认识学生学习的特点。儿童有着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望。在这知识爆炸、信息畅通的生活环境中,学生不再满足于做知识的接受者,被动地听从老师的指令,他们要带着自己的兴趣、需要和已有的经验去认识、探索客观世界。面对这一挑战,教师必须转换角色,由原来“知识的权威代言人”转为学生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帮助者、引导者”,将原来传承知识的教学过程变为帮助学生探求知识、建构知识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激发学习的兴趣,增强学习的能力。我们的教育如果违背了儿童的学习特点,老师和学生就会共同身陷烦恼和失败;而我们的教育如果尊重了儿童的学习特点,老师和学生就能共同感受愉悦和成功。

我们应该尊重儿童的个体差异。就像神奇的大自然里没有两片一模一样的树叶一样,由于遗传因素、家庭教育、社会环境等种种因素,儿童之间也存在个体差异。作为教师,我们应笑纳每一个各具特质的生命体,尊重他们能力、经验、学习方式、发展水平的个体差异,为他们创设多层次、多功能、可自主选择的学习环境,给每一个儿童提供展示自己才能的机会,使每一个儿童在各自原有基础上得到最大限度的富有个性的发展。

当然,教育仅有尊重儿童是不够的,同时还要尊重生活和社会现实性的客观性,做到“尊重与要求的和谐统一”。我们只有艺术地创造“尊重与要求和谐统一”的教育,才能真正享受教育。

尊重儿童 篇4

一、灵活参照《指南》目标

《指南》从健康、语言、社会、科学、艺术五个领域描述了儿童的学习与发展, 并为儿童学习与发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内容拟定了目标和教育建议。这些目标是指导性的参照, 犹如名为“发展指南”不是“发展标准”一样, 切不可将其作为“标尺”, 而要以灵活的方式分析、运用。

《指南》提出, 幼儿的发展是持续、渐进的过程, 同时也表现出一定的阶段性特征。既要准确把握幼儿发展的阶段性, 又要充分尊重幼儿连续发展进程中的个别差异, 支持和引导每个幼儿从原有水平向更高水平发展, 按照自身的速度和方式到达《指南》所呈现的发展“阶梯”, 切忌用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幼儿。幼儿园的孩子由于遗传因素、家庭环境、性格特征、教育资源的不同, 他们的发展也差异明显。他们在不同阶梯、不同起点开始起步。目标应灵活运用于处在不同台阶的孩子身上, 应是宽泛的、富有个性特征和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只有了解孩子原有的基础, 才能在面对众多儿童时, 教育目标、教育策略随儿童的差异相应调整, 以帮助儿童在原有基础上适度发展及最大化发展。

幼儿园有及时评价 (接触性评价) 、过程性评价 (成长档案) , 还有期末儿童发展评价。期末评价的工具与量表通常是同一样式运用于所有的孩子, 老师的分析重点也着重在目标的量化分析上。如果我们有“灵活”的意识, 分析时将面向全体的横向比较改为面向个体的纵向比较, 目标就从生硬变得有弹性。如动作发展目标“能在较窄的低矮物体上平稳地走一段距离”, 面对协调性发展好和协调性发展较弱的不同孩子, 前者的“较窄”“低矮”可能是宽15厘米、高30厘米, 后者则有可能是宽20厘米、高20厘米。孩子原有基础不同, 拟定的目标不同, 教学活动场景的设置也应不同。采用分组学习、分层次材料提供, 都是差异性设置的表现方式。灵活的目标运用与差异性活动场景设置, 就是希望孩子们站稳每一级台阶, 并为迈向更高一层做好准备。

二、坚持儿童立场是“去小学化”的根本所在

《指南》实施原则指出, “关注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整体性。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 ……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协调发展, 而不应片面追求某一方面或几方面的发展。”早期教育是奠基性教育, 是为儿童做好适应未来准备的教育, 是在尊重儿童年龄特点基础上的教育。早期教育不是早点让孩子学习知识, 早期教育开发也不等同于早期智力开发, 而是促进儿童身心两方面全面和谐的发展。坚持儿童立场, 就是要尊重儿童的年龄特点, 要遵循学前教育规律, 要让儿童在适宜的阶段做适宜的事情。

遗憾的是, 在“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的口号下, 家长对孩子的教育过分追求知识的积累, 忽略习惯、兴趣、能力的激发与培养, 孩子的年龄特点及个体差异性未得到充分的尊重。为了“不输在起跑线上”, 有些幼儿园丧失了科学教育的立场, 带着孩子学着不感兴趣的知识、做着不愿意做的功课。

“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这里的起跑线, 并不是全面发展的起跑线, 而是社会、家长热衷的知识学习、艺术学习的起跑线, 这是急功近利的短视眼光, 是压抑孩子学习兴趣的杀手行为, 是违背教育规律、“拨苗助长”的肤浅动作。就是这句“不输在起跑线上”, 成为中国早期教育最大的商业忽悠, 导致了“小学化”倾向, 让孩子失去了快乐的童年。

3-6岁儿童的思维处于直觉形象阶段, 他们需要的是亲身感知、体验, 故幼儿园教育应从孩子生活出发, 而不是从书本中的概念和知识出发。只要是与孩子生活有关的, 是他们感兴趣、急于想知道或解决的, 有助于拓展其经验和视野的内容, 都是幼儿园教育教学的内容。与孩子有关的社会生活及幼儿的游戏都是重要的教学资源。我们要善于从孩子的生活出发, 利用他们身边的人和事, 利用熟悉的环境, 以适合的方式组织活动, 让孩子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发展。教育孩子如同种树, 千万不能走捷径、省环节、“拔苗助长”。社会不需要“人工神童”式的“天才”, 需要的是在科学的幼儿教育下成长的心智健全, 终身能为社会、家庭作出贡献的人才。

三、幼儿园应科学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

自独生子女家庭占主流后, 家庭对早期教育的关注达到痴狂状态。年轻的父母片面理解“优生优育”, 怀孕前滋补身体、怀孕中胎教、生育后早教、3岁选择理想的幼儿园……随着孩子的成长, 父母的期望越来越高, 不自觉地偏离了科学的教育方向, 家庭教育走进了误区。

“孩子有一百种语言, 一百双手, 一百个想法, 一百种思考、游戏、说话的方式。一百种, 总是一百种倾听、惊奇、爱的方式……而一百种当中, 他们偷走了九十九种……”--摘自马拉古奇《你理解儿童的一百种语言吗?》。孩子有着广泛的兴趣与爱好, 孩子需要“工作与游戏”, 家长应给他们一个体验现实与幻想、科学与想象、天空与大地、理智与梦想的空间, 而不是“偷走了九十九种”, 只留下期望的唯一。

《指南》的教育建议里, 有许多对家庭教育的建议, 如“经常带幼儿参加一些群体性的活动, 使幼儿‘乐群、合群’。如:参加亲戚、朋友和同事间的聚会, 以及适合幼儿参加的社区活动等, 支持幼儿和不同群体的同伴一起游戏, 丰富他群体活动的经验。”“鼓励幼儿尝试自己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如家里来了5位客人, 桌子上只有3个杯子, 请幼儿想办法解决”。《指南》明确了家庭在幼儿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期望通过提出3-6岁各年龄段儿童学习与发展目标和相应的教育建议, 帮助幼儿园教师和家长了解3-6岁幼儿学习与发展的基本规律和特点, 建立对幼儿发展的合理期望, 实施科学的保育和教育。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心理学家陈鹤琴先生在《儿童教育是幼稚园与家庭共同的责任》中阐述“幼稚教育是一件很复杂的事情, 不是家庭一方面可以单独胜任的;也不是幼稚园一方面单独可以胜任的;必定要两方面共同合作方能得到充分的功效”。在现代学校管理机制研究中, 也特别强调幼儿园与家庭的关系的重要, 提出建立幼儿园、家庭互动机制, 增强幼儿园与家庭的横向联系与沟通, 倡导家庭介入幼儿园的管理、决策, 让幼儿园引领家庭教育的方向, 实现家园共育。

尊重儿童 篇5

儿童与生俱来对世界就有独特的感受和观察的角度。他们活泼好动;他们对周围的事物充满好奇;他们对一切充满幻想;他们富有创造力……这些独特的本性一旦在外语学习中得到充分的利用与发挥,将会成为他们学习外语的巨大推动力。

一、小学儿童学习外语独具的特征

儿童具有模仿能力强,求知欲和创造精神等优势存在。因此,儿童学习语言具有与成人不同的特点:

1、他们总是先理解意思后注意语言形式,教师要努力让他们在贴近生活实际的有意义的情景中理解语言;

2、他们善于利用自己想象力,学习和使用语言,教师要提供可以发挥想像的情景和空间;

3、他们经常会在玩中无意识地学到语言,教师要通过各种语言活动,让他们掌握运用语言;

4、他们会从有意义的上下文中,模仿和使用不断重复的他们感兴趣并理解的语言,教师需要提供图文并茂、节奏感强、有意义地重复的语言和语境;他们还具有创造性地使用语言的潜能。教师要给他们提供更多实践和运用语言的机会。

因此,小学英语课程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出发,遵循语言学习的规律,通过听、做、说、唱、玩、演、读、写和视听等多种活动方式,达到培养兴趣,形成语感和提高交流能力等目的。

二、任务型活动教学的特点

任务型活动教学是一种较为有效的教学途径,通过任务型活动教学,让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感知,体验实践、参与和合作等方式,实现任务的目标,感受成功。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情感和策略调整,以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促进语言实际运用能力的提高。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应具有以下特点:

1、任务活动需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并具有可操作性,有利于提高学生使用语言的流畅性和正确性。

教学的任务就是做事,它以意义为中心,重视如何沟通信息,着重解决某一实际问题,它在现实生活中有发生的可能性,而不是假交际。

(1)、以话题为核心,以功能和结构为主线,以任务型活动为目标安排各单元或各课的教学 。

(2)、在现实的.教学中,我给全班的学生各取了一个英文名字,并要求他们不仅在课堂上使用 ,在课外也尽可能加以使用。这不仅增加了他们的口语练习的机会,而且使他们对这种语言有身临其境之感。

(3)、对教材的灵活性和意图要领悟到位。为了吸引学生注意力,设计各种活动丰富的课堂。如:动手做贺卡。教师往往在还没讲完步骤,学生早就自愉自乐地通过自己对图示的理解动手又动口。课堂上成了一个典型的美术小制作。组织上的缺陷外,这样的动手是否值得要用大部分宝贵的课堂时间来完成?

(4)、通过视、听、说、唱、画、游、读、写、评等饶有兴趣的活动,让学生接触足够的语言材料,“习得”与“学得”结合,使学生逐步培养起初步的语感。

任务的执行注意任务完成,即在交际中解决问题。它的结果是评价任务成败的标志。

2、任务活动要以学生生活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内容和方式要尽量真实。

小学阶段英语课程的目的是: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培养他们英语学习的积极态度,使他们建立初步的学习英语的自信心,培养学生并使他们形成初步运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流的能力,为进一步学习打下基础。

(1)、教学内容贴近生活,符合小学生兴趣的需求。

A、教学的语言材料和课堂上的教学活动应充分反映小学生所熟悉的生活。例如:生日聚会、肯德基用餐、参观动物园、购物、野餐、打电话等;

B、教学内容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例如韵律诗歌、寓言故事、会话表演、游戏等;

C、教学的语言材料真实、实用。学生在课上通过用中学、学中用,反复实践,学用结合。如在PEP BOOK1Unit 3 教五个颜色单词时,我安排了时装表演,师生对话、TPR活动,让学生感受到一种新的语言的韵律,体会它的实用价值。获得用另一种语言进行交际的经验,并从中得到乐趣。

(2)、创设情景,相互交流,激励情意,启发学习动机,树立学习信心。

教师要充分利用教科书中的课文创设栩栩如生的情景,如:打电话、购物、旅游、问路、看病等情景,把简单刻板的教学融化在多姿多彩的真实情景中,为学生提供使用英语交流的机会,每当孩子们进入角色,成功地做成一件事,他们便情不自禁,喜形于色。因此,兴趣倍增,信心加强,动机和情意受到很大的鼓励,帮助学生找到掌握英语学习的捷径。

(3)、通过大量语言材料的输入,特别是声像材料的示范和英语教学音像资源----图画、图表、投影、录音、录相、CD、VCD、DVD等多媒体软件,学生模仿,教师指导,使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语音、语调、书写、拼读的习惯,并真实自然地使用语言。

(4)、变换操练方法,营造英语气氛。无论何种教学手段,如果只是千篇 一律的重复,学生也会厌烦,只有运用多种感官与听、说、读、写等活动,才能长久地吸引学生。

3、任务活动要利于学生学习英语知识,发展语言技能,从而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1)、学生求知欲强,对任何事物都充满好奇,教师可利用学生各方面的特点,布置他们感兴趣又乐于完成的任务。如在教hamburger等6种快餐的名称时,我让各小组在组长的带领下用贴单词卡和图片的游戏把教室装饰成肯德基,学生兴趣盎然,给学生带来掌握了新单词的成就感,让学生乐于接受。

(2)、引导学生结合自己巳有的知识,通过对话,交流等学习活动,掌握新知识,融合贯通,进而扩展到自己的现实生活中。如在PEP Book 1 Unit 5 let’s eat中,学完食物名称及示范会话,我发给每小组一个菜单,让学生小组活动作个点菜任务。使学生的主体精神和主体能力得到充分体现,创造性得以激发,个性得到全面健康的发展。为了帮助学生成为交际者,教师应扮演助学者和监督者,有时也加入活动之中担当学生的“伙伴”。

(3)、教学组织和课堂安排灵活,以学生为主体,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短时间、高频率,保证学生多次接触英语和足够的实践量。课堂上课桌椅的摆放形式根据教学的需要采用不同的方式----秧田式、半圆式、全圆式、双圆式等,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开展各种教学活动。这样做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而且可以帮助学生培养起互相关心、合作的团队精神。

4、任务活动应促进英语学科和其他学科的相互渗透和联系,使学生的思维和想象力,审美情趣和艺术感受。协作和创新精神得到发展。

英语不再是单纯的言语操练课,更是和其他学科互相渗透,共同发展的结合体。如可以联系音乐教学,利用歌声引路,因为小学生对音乐感兴趣。针对这一特点,我教唱歌曲“Colour song”来学习颜色单词,教日常用语,便学唱相关的歌曲,如:Hello! How are you? Happy Birthday! Happy New Year! 等。寓教于乐,变被动为主动,变无味为有趣。教数字单词,我利用一些还没有完成的数学算式引导学生思维,最后轻松地掌握单词,改变了传统语言课堂的模仿和记忆的学习方式。

5、任务活动要能够促进学生获取处理和使用信息,用英语与他人交流,发展用英语解决问题的能力。

(1)、提倡探究性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己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独立思维和亲身体验,主动探究与发现新规律与信息。我国的“渔”与“鱼”之说也恰恰说明这个道理。它主要表现为第一,注重身体性参与。在听、做、说、唱、读、写、玩等各种活动中调动多种感官去经历,去探索,去感悟。第二,注重直接经验。把学生的个人知识、知识经历、生活环境看成重要的课程资源。第三,要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2)、提倡合作学习。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责任分工的互助性学习。

6、任务活动不应该仅限于课堂教学,而要延伸到课堂之外的学习和生活之中。

开展各种课外语言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验证自己的学习结果,展示自己的才能,还能 在活动和交流中增长知识、开阔眼界、发展智力和个性,反过来又能促进学生的英语学习。语言实践活动形式主要有:朗读、讲故事、演讲、表演、调查、访问、报告会、英语角、英语墙报、主题班会和展览等。只有通过大量的语言实践活动,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才能得到培养和发展。

从尊重《儿童权利公约》说起 篇6

静下心细细想来,在我们日常教育教学工作中,是否会自觉或不自觉的习惯于以教师为中心,以成年人的是非标准衡量一切?是否以老师们心目中的理想模式为学生指明未来的路?在这自觉与不自觉中,那些看似为学生着想的教育行为已经偏离了我们的初衷,已然与上述所言的儿童权利背道而驰了。

我们在与学生交流的时候,经常听到这样的口头禅:“真乖!真听话!”这样的评价语言俨然成了判断一个学生是否是好孩子的重要标准之一。我也曾一度认为自己是真心实意地爱着自己的学生,我所做的一切都是为学生着想,希望我的学生个个都是听话的好孩子。直到上个学期我接了一个新班,认识了小立。

小立,一个其貌不扬的男孩子,架着一副眼镜,迈着方步,无论走到哪儿,腋下总是夹着一两本书,标准的一个小学究。他不太爱笑,一旦笑起来,用同学们的话说有些恐怖。有着这样外貌的男孩却写得一手好字,一笔一划,仿佛刻上去的一般。他不允许自己的作业有一笔的涂抹、一丝的错误,如有不慎,宁可撕掉重来,也不会把带有瑕疵的作业本交给老师。学习从不愿落于人后,作文竞赛拿区一等奖,计算机比赛、奥英竞赛也在全区名列前茅。

就是这样一个孩子,课堂上在同学们都附和着老师说“对”叫“好”的时候,他总是第一个提出反对意见,尽管这反对意见很多时候并站不住脚。可是他总能列举出一大堆歪理,而且振振有词。这时候我不得不停下来,与他对辩一番。可就算理屈词穷,他也不肯败下阵来,而是硬着脖子,脸红脖子粗地跟你犟。没办法,不能因他一个人影响课堂的教学进程,每每这时候,我只能拿出老师的威严,请他坐下,让他保留自己的意见,课后再和老师探讨。然而他总是一副不服气的样子,满嘴嘟嘟囔囔极不情愿地坐下。说实话,课堂上面对他真是一件头疼的事。怎么办?课下找他聊天,希望他能认识到:坚持己见不是坏事,可也应该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错误的观点一味地坚持,变不了真理。可还没聊上两句,他又故伎重演,跟你争个面红耳赤,说老师应该尊重他。他人虽小,可思想是自由的,有发表意见的权利,老师也应该认真听取他的观点和意见,何况大人的想法未必都是对的,即使自己的观点错了,也能给人启迪,课堂学习就应该讲民主……

听他一番侃侃而谈,我一时词穷,不禁沉思。是啊,作为老师,我们往往一门心思地从自己的想法和愿望出发:我几十岁的人了,走过的路比你过的桥还多,我说的话、我觉得重要的做法,作为学生,你就应该认识到它的重要性;既然我很用心地讲了,你就该很好地领会。当我们感叹现在的学生多以自我为中心的时候,却不由自主地滑入了以成人为中心的漩涡。而以成人为中心,说到底就是自我中心、个人中心。小立说的没错,他们虽小,然思想却是自由的,心灵是广阔的。我们自以为在为学生着想的同时,忽略了对孩子们个性的尊重,也是对其个体独特性和多样性的漠视,缺乏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的意识和能力。

记得一本书中曾说过,教育的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和学生一道共同分享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的过程,分享师生各自的生活经验和价值观的过程。燃烧自己照亮别人的红烛再也无力担当起当代教师精神写照的重任,课堂学习的过程应该是教师和学生双赢的过程。像小立这样个性张扬、富于表现、思维灵活的孩子,怎能一味地要求他“听话”,按照老师的是非标准来约束呢?

又快到两周一次的辩论课了,抓住这个契机,我决定这次辩论请小立担任辩论会的主席,希望他在主持的过程中,能悟出坚持己见与善于倾听同样重要的道理。小立不负众望,辩论会主持得有模有样,对双方辩手的优缺点分析得有理有据。小立的表现赢得了全班热烈的掌声。课后我请小立谈收获,他嘿嘿一笑说:明白老师的用意,以后课上尽量做到不再固执己见,学习接受别人的意见,只是我不能保证不再和老师辩论……

是啊,当我们自认为是一心一意地爱学生的时候,当我们实施教育行为的时候,我们首先要把“儿童最佳利益、尊重儿童尊严、尊重儿童的观点和意见、无歧视”放到首要的位置。因为:倘若缺乏了解,爱就是盲目的;倘若缺乏足够的尊重,爱就会变为支配与控制;倘若缺乏关怀和给予,爱就是空洞和苍白的;倘若缺乏责任,爱就是轻薄的。完整的爱、健康的爱理当包括这样五个要素:了解、尊重、关怀、给予、责任。

(作者单位:广东佛山市顺德区顺德一中附小)

责任编辑 邹韵文

尊重儿童请从废止成绩排名做起 篇7

公开成绩排名, 本意是想激励学生争先恐后。但实际上, 人们的注意力常常只停留在第一名或前几名身上, 绝大多数学生成了被忽略的陪衬者, 身心受到伤害, 最终在客观上造成少数成功、多数失败的不良教育生态。在“以考为本”、“唯分数论”、“升学率至上”等观念误导下, 儿童的兴趣、个性、天赋以及全面发展、素质教育都被置之不顾, 不少孩子成天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下, 课业负担越减越重, 家庭作业越做越晚, 近视眼越来越多。校长很累, 因为主管部门仍按统考成绩为学校排名;教师也累, 学生成绩直接关乎评职晋级、绩效工资等切身利益;家长跟着累, 成绩几乎是决定孩子未来命运和前途的唯一因素, 纵有满腹牢骚、几多无奈, 也只好随大溜。最累的是孩子, 时空被挤占, 童年应有的快乐、活泼、遐想都哪里去了?笔者从事儿童文学创作, 经常走进学校, 和孩子们交朋友。我理想中的童年生活应是美好而诗意的。我期盼着, 孩子们不被考试排名所困扰, 没有过重的课业负担, 能够多读书, 读经典。我梦想着, 让每一个孩子各美其美, 各乐其乐, 超越名次, 特色发展, 文化成长。可我看到的真实状况是, 考试及成绩排名仍是学校、教师、家长和学生头上的重压, 儿童本应有的自由成长空间少得可怜。

都是成绩排名惹的祸!禁止公开学生成绩、不以考试成绩给学生排名, 多年来为何“禁而不止”?我想, 除了观念滞后、急功近利、评价单一等原因, 更根本的原因是, 很多人认识不到儿童生活的独特价值, 不尊重儿童, 不敬畏儿童, 从而公然侵犯儿童权益。

成人与儿童之间, 绝不仅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儿童与生俱来的纯洁、善良、率真, 常常会令身为成年人的我汗颜。作为儿童文学作家, 我不是在进行艺术虚构, 而是真实地再现儿童本来的自然状态和天性。而作为教育者, 在引导儿童健全发展的同时, 更重要的意义在于呵护童真、呵护他们身上那些可贵品质。同时, 童年的价值也不只是知识习得, 取得好分数、好名次, 而在于全面地学习成长。学校生活的一切空间, 还有家庭生活和社会实践, 都是儿童培养习惯、品行和各项能力素养的练习场, 都是为他们进入未来社会作准备。

对童年生活价值的忽视, 对成绩排名的过分关注, 使教育失去了理想, 使儿童人格被扭曲, 创新思维和能力逐渐丧失, 成长的自信和快乐消失无踪。功利化的、重智轻德的教育, 也致使公民道德素质堪忧。

尊重儿童 篇8

比如, 在教学100以内的加减法时, 有一位教师出了这样一道题目:一根绳子长45米, 第一次用去23米, 第二次用去15米, 现在这根绳子比原来短了多少米。结果, 有95%的学生列式为45-23-15=7 (米) 。以前也出过类似的题目, 只不过是把问题改为“两次用去了多少米?”学生解答的正确率是100%。教师也就是把这一道题目改变了一下形式, 学生的错误率为什么就变得这么高了呢?在平时, 有些教师们只重视学生解题能力的培养, 学生也没有结合自己的生活来进行学习, 不能够正确理解题意, 肯定会造成错误。所以, 我们的数学教学应尊重儿童的认知世界, 使我们的教学真正是学生需要的能够接受的教学。

一、尊重儿童认知水平

如果没有学习新知识的基础, 那么就不可能完全理解新的知识点。无论是哪一个版本的数学教材, 内容的安排都是循序渐进、由浅入深, 步步为营的。所以, 在教学新的数学知识之前, 我们首先要做的事情就是掌握学生具备不具备学习新知识的认知水平, 他们为学习新知识储备了多少以前学过的知识。只有把这些都弄清了, 我们才能在教学中有所取舍, 才能有的放矢, 才能在教学设计过程中做到符合学生的知识水平, 以此为根据来设计教学流程与教学内容, 促进学生最大限度地掌握新知识, 让学生的知识系统更加完备。

比如在教学20以内的退位减法时, 也许有的学生因为在家中已经学习过了, 所以不需要任何学具就可以一下子计算出来, 而有的学生也许会受前面10以内加减法计算方法的影响, 以加法来想减法, 还有的学生也许会用摆小棒的方法来解决这一类问题, 而这些都体现了学生的认知水平。只有尊重和了解了学生的认知水平, 我们才能因材施教。如果忽略了学生的现有知识水平, 那么在教学中, 就会把学生放在同一个起跑线上, 采用相同的方法来让学生学习。这样, 也许有的学生认为太简单, 而有的学生就会感觉太难了。所以, 只有尊重学生不同的知识水平, 才能寻找到一条更高效的、适合所有学生的教学方法, 以促进全体学生更好地学习和掌握新知识。

二、尊重儿童认知经验

学生的学习是建立在认知水平基础上的。如果遇到一个全新领域中的数学知识, 学生在以前从来没有接触过这一类问题时, 那么我们就要从学生的认知经验出发开展教学, 毕竟编入小学教材中的许多知识点都可以在学生的生活中寻找到原型, 而有的学习内容学生在生活中已经习以为常了, 已经先于课堂之前就接触过了, 已经形成一定的认识经验了。而这时, 我们就要在尊重儿童的认知经验基础上来展开教学, 让学生充分调动自己的生活认知经验, 体会到所要学习的内容就是自己经常触摸的内容, 于是, 从心理上就可以愉快地接受这些新知识, 以促进对新数学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比如, 在教学“三角形的特性”时, 教材中出示了许多生活中的物体, 目的就是为了让学生在这些物体中寻找到三角形, 激发学生去探索为什么这些物体都要安装成三角形。如果我们能够利用生活中的各种三角形结构的物体, 那么就可以迅速激活学生的认知经验, 因为学生在生活中也许会经常听说过有些物体要用三角形结构, 那是因为三角形具备稳定性的特点, 而有些物体要用平行四边形的结构, 那是因为平行四边形容易变形的原因。在这样的认识经验基础上, 再让学生来探索三角形的特性时, 我们就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果我们先不去了解学生的这些认知经验, 那么我们的教学安排也许就会有误差, 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三、尊重儿童认知需求

学生的数学学习愿望要建立在他们内心需求的基础上。教师只有善于激发学生的认知需求, 学生才能以饱满的热情投入到学习当中来。当学生还意识不到学习这些新知识的意义时, 还没有学习新知识的渴望时, 即使再好的教学设计, 也会在学生被动的接受过程中消失殆尽。

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篇9

关键词:教育,儿童,主体性

影响儿童身心发展的因素中, 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 更具有决定性, 所以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但是, 教育是否能对儿童身心发展起促进作用, 关键在于教育注重教育的科学性, 了解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 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一、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教育与儿童发展之间是一种主从关系, 其中儿童的发展是主, 学校教育只是从属于儿童发展, 为其服务的;它们之间也是目的与手段的关系, 儿童发展是源于人类性的目标实现过程, 而教育仅仅是实现发展的特殊手段, 其特殊性, 恰恰表现于教育活动的目的设置、方法和内容的选择, 都是以对儿童身心发展的科学性认识为基础的, 因为它考虑到儿童发展的规律, 所以, 与同样能够对儿童的发展产生影响的其他影响因素———遗传因素、家庭环境和一般的社会人文地理条件相比较, 教育的影响力更强大, 更具有决定性。简言之, 教育在儿童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但是, 教育加速儿童身心发展的善良本意能否转化为现实, 除了受制于教育是否真实地了解儿童身心发展规律外, 还取决于教育工作者是否了解社会生活, 提供给学生的教育内容、方法等是否真实反映了社会生活的需求, 从而使其与学生的实际发展需求相一致, 即教育的科学性, 是减少儿童发展中儿童自我对环境反映的盲目性、歧意性的有效性保证。要做到教育的科学性, 应该把握四个方面:第一, 教育目标要真实反映社会的要求;第二, 在成熟的基础上引导发展;第三, 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促进个性发展;第四, 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在教育过程中, 儿童既是接受教育的对象, 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但是, 学生作为教育活动的主体尤为重要, 因为授受教育也必须以学生主体活动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往的教育理论强调学生是被塑造的客体, 是外在于社会对人才规格的需求———教育目标的被动承载者。其结果忽视甚至抑制了学生主体性的发展。因此, 教育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尤为重要。

二、教育要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主体”是指从事活动的人。主体意识是指从事活动的人清楚地知道自己在活动中的地位、责任和义务。作为学生, 其是学习活动的主体。就要认识到自己在学习活动中处于主动的地位, 而不是处于消极、被动的地位, 要积极主动地承担搞好学习的责任和义务。

现代儿童发展理论表明, 儿童发展自始至终都是一种儿童主体的自我调节活动。外界环境的刺激, 只有被主体选择, 成为主体的反应对象时, 才会对主体的发展产生影响。相应做出的, 是自己的活动过程。教育对儿童发展的影响的意义, 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限定了儿童选择的范围, 并引导儿童正确地认识外在环境因素对自身的价值。这也是与其他外在因素相比较, 教育对儿童发展能起主导作用的原因。但是教育只能帮助儿童做出选择, 却不能代替他们做出选择。教育的成功, 毕竟以教育目标在儿童发展的结果中得到体现为标准。

在教育过程中如何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 在不同的情况下, 由于教育活动的内容、形式和要求不同, 因此在具体方法上会有很大的变化。在此我只提出几项基本的原则。

(一) 要尊重儿童的感受

虽然我们都知道, 学习的主体是学生, 但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 我们常常关注的是教学的内容、性质、组织形式等本身的意义, 而很少关注它们对学生而言是什么意义, 即学生自己是怎么看待、感受和评价这些东西与自己的关系的。可这一点又恰恰是决定教育作用的关键。

试想, 如果学生认为我们对他们讲述的知识是不真实的、不现实的或者根本就是错误的, 根本就听不懂, 他们还会把这些知识纳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吗?如果活动过程让学生感到自己是被忽视、被排斥的, 他们还会把这个活动看作是自己的活动而有相应的反应吗?所以, 在教育活动中, 要时时关心学生在活动中的感受, 并以他们的感受为依据来选择教育内容的展示方法、教育要求的表达方法和教育活动的组织形式等等。要做到这一点, 平时就要多关心学生, 经常设身处地地为学生着想, 也要与学生有更多的课外交流机会。

(二) 要尊重儿童的选择

对外界刺激的选择反应是人的主体性的本质特征之一。现代儿童发展理论把儿童的发展看作发展主体不断自我构建的过程。也就是说儿童的发展首先是一个动态的自我塑造的过程, 而发展的结果, 取决于发展过程中主体在构建过程中对于反应什么和如何反应等作出所有选择。

儿童发展的差别与儿童的充分发展, 都与发展主体的选择性相关联。教育活动中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 就是给学生展现个性的和按个性特点进行发展的机会。这就要求我们的教育, 从内容到方法和组织形式方面, 都要给学生留有选择的余地, 让学生能够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特长, 在学习内容上有所偏重, 在学习方法上有自己的特点。这一点对小学阶段儿童的发展尤为重要。

在教育实践中, 人们往往觉得小学生, 尤其是低年级学生, 正处在各种倾向性形成的过程中, 而他们又很缺乏判断和选择能力, 教育中就应该严格地控制他们的所作所为。例如, 有的数学教师教学生解算术题时, 只教自认为是最好的一种方法, 并要求学生一步步按老师规定的程序去做题。违反程序的为错, 用其他方法得出正确答案的也算错。学生的选择权完全被剥夺了。这种做法, 不仅会抑制学生个性的表现, 造成学生对事物认识的局限问题———任何事物只会有惟一正确的可能性, 而且会损害学生的自信心, 对以后的发展造成阻碍。

在不违背教育基本目标和基本原则的条件下,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允许和尊重学生在活动中表现出的选择性, 支持每一个学生按自己的特点去发展。这是实现提高国民素质这一根本性教育目标的保障。“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自由发展的条件”。个人的自由发展, 就是依据自身特点做出选择的发展。

(三) 要鼓励学生的创造

严格地说, 创造性也是一种选择, 但它是一种与众不同、承前启后的选择。创造的实质是人对自身行为可能性的新发现、新尝试。创造是人的潜在能力得以发挥的根本途径, 也是个人发展与人类进步的根本途径。

学生在学校中的学习活动, 不仅是接受教师传递的知识和服从教育要求的过程, 而且是自主地探索世界、感受社会的过程;学习的结果, 也不仅仅是掌握知识, 还要形成科学精神和恰当的生活态度。否定学生创造性的教育, 会造成学生生活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僵化。在学习中否定学生的自主性、创造性, 会让学生直观地感到, 人在世上中是没有什么作为的, 世界也是一成不变的。因为在他们的活动中, 他们一再被告知世界就是这样的, 有它自己固定的规则, 只有按这一思维原则去看待世界, 去控制自己的行为才是可行的;来自于自我感受和思考的东西, 常常被认为是可笑的荒谬的。在这样一种被否定加自我否定的感受下, 学生是不可能领会到认识是无止境的, 真理是不断发展的, 文明是人类创造的, 自己也具有这种创造能力的道理的。一个不会选择与创造、没有责任感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

教育的首要作用之一是使人类有能力掌握自身的发展。因此, 我们应该从小学起, 就鼓励学生创造性能力的发挥。让他们能经常地体验到与众不同的想法或做法给自己带来的变化;看到自己反常规做法对所涉及事件的影响, 从而体验到人存在的作用和意义, 逐渐形成自我发展的主体性、积极性, 充分挖掘自己发展的潜力。我们要警惕:抑制学生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将造成学生发展潜力的浪费。

总而言之, 教育在儿童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性的作用, 但是, 教育也应该在尊重和发挥儿童的主体性的前提下进行科学教育。

参考文献

[1]林崇德.发展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2]张大均.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6.

[3][美]劳拉.E.贝克著, 吴颖等译.儿童发展[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 2002.

[4]张庆林.中学生主体教育.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 1998.

尊重儿童 篇10

●我的人生观:我是人民教师, 我愿做人类文明和进步的基石。

●我的价值观:尊重学生的人格学生才会亲近你, 读懂学生的性格学生才会依恋你, 关心学生的健康学生才会向往你, 引导学生成才学生才会崇拜你。

●我的教师观:让美走进孩子们的心灵世界, 唤醒他们的生命激情, 寻找纯真的自己。

●我的学生观:要让孩子们喜欢艺术, 因为与艺术亲近的人大都对自然和人文比较关怀, 也大多与真、善、美比较近。

●我的教学观:优质而高效的课堂, 既成就了孩子的终身幸福, 又成就了教师自己。

●我的教学信条:让每一个鲜活生命都参与创造。

一、魏思东的教学主张:儿童生活美术

美术教育的根本目的是促使儿童自然发展。美术教学要根据儿童的兴趣和本性来实施, 教师应根据不同学段孩子的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来参与或指导学生的美术活动, 让每一个孩子在美术活动中都可以按照自己对世界的认识, 用情感的画笔来讲述自己的心灵故事, 随心所欲地进行自己的美术创造。因此要让学生在美的体验中学习, 引导学生审美探究, 多样体验, 生活化观察、表现和展示, 唤起学生对未知领域的探求欲望, 体验愉悦和成就感, 促进学生主动而持久地学习。

1.直观美的体验, 能激励孩子的审美探究

孩子的审美从使用画笔就开始了。“线条”意味着什么?“线条”意味着孩子思维的开始。当一个孩子自由地在作业纸上, 用画笔尽情地表达自己的情感, 充分地宣泄自己对周围世界认识的时候, 就是他们最开心、最快乐、最独特的时候。明确学生是学习和发展主体的观念, 做到一切教学活动都必须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的角度出发。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注意做到“还时间给学生, 还空间给学生”。让他们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自我学习、小组讨论、汇报交流, 进行自我评价和互相评价。给学生留下思考的空间、想象的空间、绘画的空间, 学生的主体性才能够得到真正的体现。最好的方式是引导和鼓励他们画出心中的故事, 陪着孩子画完它。绘画自己心灵的故事让孩子无限快乐。引导学生在联想基础上幻想, 把自己心中最美好的画面用画笔再现出来。每个孩子生活的经历不同, 幻想和表达的方式也就不同, 画面的内容也肯定有自己的特色, 即使学生在美术的表现技巧上还不够成熟甚至有些欠缺, 但所画出的内容是生动的。

2.多样美的体验, 能满足孩子的生活乐趣

为学生提供一个宽泛的体验学习空间, 使学生的体验对象在时间、空间上有了拓延, 从不同角度体现了学习主体对个体的体验学习, 更加强调学生自身的体验, 强调在学习过程中经验的积累和能力的提高, 在实际教学中可以运用故事、图片、多媒体、示范作品、尝试创作、正确评价等一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方法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启发他们去解读美的真谛和探索美的奥秘。通过对自然美和生活美的思考和探究, 从中发现新事物美的规律。在师生的共同探究中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新颖、变化、直观可视的多媒体教学能满足孩子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尤其是在美术欣赏课教学时, 合理地运用多媒体进行教育, 产生可视、多变的教学效果, 和孩子们求新求变的认知特点不谋而合, 很容易抓住孩子的注意力, 使他们在新奇、直观可视的音像世界中轻松地获得艺术审美的体验, 让思维自由地遨游于艺术的海洋。从而更大地激发孩子们实现用艺术技巧表现生活、表现自然、表达自我情感的愿望。

3.独特美的体验, 能满足孩子的创新心理

当孩子尽情地把来自内心的感情表达在画纸上的时候, 它是独特而且不能代替的, 从中可以体会到的美妙将远远异于语言和想象。孩子们凭着个性的直觉感受, 以他们特有的自我表达方式, 在开始作画的时候似乎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 他们并不关心画面有没有主题, 也没有什么目的。画笔的每一次旅行他们都十分高兴, 而且总是赋予图形以自己的意义。在他们的作品中大胆地表现了他们的生活、个性和情感, 使作品展现出了丰富多彩的形式美感。因而, 了解和把握各年龄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是实施艺术教育的前提, 也是实现学生表现美、创造美的关键。要尊重教育对象的生理及心理特点, 就要从孩子身上找突破口, 从他们的愿望出发, 顺其自然, 因势利导。可以经常让他们试着用不同材料来表达同一内容, 或用一种材料表现各种内容, 或对同一内容从不同角度理解后进行创作, 等等。

4.生活美的体验, 能提高孩子的认知水平

好的美术创作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生动而有情趣的美术作品必须能够反映孩子们熟悉的生活画面, 反映孩子们的生活状态。而孩子们有极强的好奇心和模仿力, 教师应该运用一切手段来帮助孩子通过教学获得更多的美术实践的机会。引导他们通过模仿、写生、创作等美术活动方式来观察生活的美, 不断积累美术创作的素材;表现生活的美, 把自己对身边的点滴感悟或感动用日记画的方式记录下来。引导孩子们在自我的学习实践中多看、多做、多动、多想, 多积累贮存与生活有关的知识和技能, 这样创作起美术作品来就不会缩手缩脚了, 也不会感到头脑空虚没有素材了。美术教师对孩子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可以使孩子开阔思路, 由单向思维变多向思维, 创作出的作品就能百花齐放, 异彩纷呈。美术创作充分启迪孩子们求新、求异、富有个性的创造性思维, 进一步拓展孩子们的创新思路, 也让孩子们在创作中领悟自然的美、生活的美。

二、魏思东的教学风格:“尊重儿童·创造生活”

“尊重·创造”是小学艺术教育的两个基本出发点, 也是培养儿童美术创造力的有效途径。学生能在教师指导下形成一定的自主学习能力。

1.尊重儿童

儿童的美术教学必须依照儿童自己的生理和心理的特点来加以引导和创新。尊重能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 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全过程, 在动口、动脑、动手中经受认知、情感和实践活动体验。使学生学会运用学习工具, 逐步培养独立学习能力。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学习能力和水平, 鼓励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来提高学习美术的兴趣和能力, 最终实现艺术的创新能力的提升。

2.创造生活

儿童的美术作品是否具有创新性, 完全取决于美术作品是否是儿童真实生活的反映, 作品无论是线条、色彩还是构图是否是儿童自己对生活世界的观察和感悟。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必须坚持面向全体学生, 立足于解决儿童美术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 改变单纯以学科知识体系建构课程的思路和方法, 从促进学生素质发展的角度, 采用“尊重·创造”的教学策略, 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通过实践教学的基本目标正确处理教师导学与学生自主学习的关系, 最大限度地调动教与学两个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 增强课堂教学活动实效, 全面提高教学效率。

三、魏思东的课堂教学实践

人教版小学二年级美术《形形色色的世界》 (欣赏·评述)

——福建省“儿童美术教育”研讨会课堂教学展示实录及反思

(一) 组织教学, 观察导入对比欣赏

师:昨天同学们听说魏老师要给大家上美术课都充满兴奋和期待, 可有一位同学就问老师:“我们明天要带什么画画工具呀?”我告诉他:“只要带‘嘴巴’就行!”有一个同学说:“那还叫什么美术课呀?”是呀, “美术课除了画画还可以做什么呢?”今天老师就想和大家一起去寻找这个答案。

1. 用苹果的对比, 导入形与色的话题

师:同学们, 请仔细观察两张苹果的图片, 你想告诉老师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第一个苹果是绿色的, 第二个苹果是红色的。

师:还有呢? (学生纷纷举手)

生:第一个苹果有斑点而第二个没有。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还有谁来补充一下?

生:一个苹果大, 另一个苹果小一些, 形状变了, 色彩也不一样……

师:同学们刚才观察得很仔细, 回答得也很正确。说明大家都是既聪明又爱动脑的小朋友。

师:对了, 同学们刚才就是通过对比的方法来区分两个苹果的“形状”和“色彩”的。

(屏幕上出现了对比:形状、色彩)

师:老师今天就是要带领大家到形与色的世界里畅游一番, 你们说好吗?

2. 板书课题:“形形色色的世界”【评析:对于二年级的学生来说, 他们对色彩的感受有了一定的认识和基础, 因此导入新课时, 教师单纯的“给予式”的欣赏教学会使学生感到枯燥。为了帮助学生学会新的造型、色彩知识及运用, 在讨论研究的过程中, 教师让学生通过观察了解到图形与色彩的知识。并指导他们通过简单的形与色对比对特定的欣赏对象进行描绘, 为欣赏其他的美术作品以及创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体会形状和色彩给我们的直觉反应和思维反应, 为下一步教学埋下伏笔。】

(二) 启发谈话, 欣赏自然美的世界

师:同学们, 谁可以告诉老师, 春、夏、秋、冬分别是什么样的呀?

学生自由回答:春天来了, 小草绿了……

师:同学们回答得真好!现在老师就和大家一起游览四季, 感受四季的美好吧!

(播放相关美术课件, 引导学生观赏春的美丽片段)

师:让我们一同来欣赏几幅摄影作品, 这些作品用了什么色彩来表现物体和大自然的无限美丽风光?下面看这四组照片:

春天, 植物发芽, 绿意盎然。

夏天, 骄阳似火, 炽热炎炎。

秋天, 果实累累, 落叶缤纷。

冬天, 白雪皑皑, 银装素裹。

(学生带着问题去欣赏图片, 被美丽的景色所吸引, 不时发出赞叹)

师:同学们, 一年四季, 分别为我们展现了世界的多姿多彩。谁可以告诉老师, 在不同的季节里植物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自由回答:植物的叶子春天的时候是绿色, 夏天的时候也是绿色。

生:“老师, 他说得不对。” (一个小女孩突然站了起来)

师:哪里不对了呀?

生:春天的时候植物的叶子因为是刚刚长出来, 所以应该是草绿色的, 到了夏天的时候树叶成熟就变深绿色的了, 秋天的时候叶子就变黄, 有的还变红了呢, 比如说枫叶就是变红的。

(教室里响起了一阵掌声)

“老师我知道”, 一个学生抢过了话题, 兴奋地说:“到了冬天的时候树叶全都掉光了, 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

生:老师他说得不全对。

师:是吗?你说说看。

生:松树的叶子就不会掉!

(教室里顿时骚动起来)

师:同学们, 大家刚才都说得很好, 尤其是对问题的思考和争论, 你们的表现出乎老师的意料, 让老师觉得同学们平时就有注意观察身边事物的好习惯。从四季的主色调上讲, 老师觉得用四种色彩就可以概括。

教师板书:四季的主色调——绿色、红色、金色、白色。 (出示图片)

师:请看大屏幕。

(屏幕上出现了四季的变化:色彩的变化, 形状的变化)

【评析: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讨论的时间可以相对长一点, 给他们想象的空间。充分利用多媒体环境的辅助, 创设情境, 使学生通过直观感受和协作交流, 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 并能联系自然与生活实际, 在真正意义上实现教师从“教”到“引、帮”的角色转换。教师适当地加以引导, 启发学生通过四组图片的欣赏, 产生对季节的色彩遐想。并且通过图片的欣赏, 让学生对身边的色彩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 讲授新课, 认识创造美的规律

出示三张图片。

师:同学们, 观察图片然后告诉老师这些图片的形状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屏幕上出现了两个水壶)

生:第一组:

(学生纷纷举手)

(1) 形状相同, 色彩不同。

(2) 色彩相同, 形状不同。

(3) 形状相同, 色彩相同。

师:同学们, 观察得真仔细, 说得也很正确, 说明美就在我们的身边, 只要我们认真观察就很容易找到美的变化规律。好!我们把这组图片归纳为“变化与统一的美”。

师:谁可以帮助老师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学生列举了很多实例, 课堂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

出示三张图片。

师:同学们, 观察图片然后告诉老师这些图片的形状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生 (自由回答) :

(1) 左右对称, 色彩不同。

(2) 上下对称, 色彩不同。

(3) 对角对称, 色彩不同。

师:好!我们把这组图片归纳为“对称与均衡的美”。请同学们找一找你的身边有这样的对称与均衡的东西吗?

出示三张图片。

师:同学们, 观察图片然后告诉老师这些图片的形状和色彩有什么特点?

生 (自由回答) :

(1) 近实远虚, 色彩相同。

(2) 近大远小, 色彩不同。

(3) 点、线、面, 色彩不同。

师:好!我们把这组图片归纳为“节奏与韵律的美”。谁可以帮助老师找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吗?

【评析:这一环节中教师趣味导学把美术的欣赏知识运用到生活中, 引导学生去设计和美化自己的家、自己身边的环境。以开阔学生的视野, 易于激发学生的审美兴趣, 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 活跃课堂的气氛, 把学生的思维完全调动了起来, 让欣赏美的课堂高潮迭起。】

(四) 指导方法, 欣赏生活美的方法

师:同学们, 请你用形状和色彩介绍与你相关的一些物品, 以下请选择: (1) 我的文具; (2) 我的书包; (3) 我的玩具; (4) 我家的客厅; (5) 我喜爱的。欣赏讨论之后, 请各组派代表发表你们的意见或观点。

【评析:让学生通过欣赏感知形与色的魅力, 培养学生大胆发言、积极参与的态度。以趣味性的活动引发学生学习积极性。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 教师要引导他们运用一些简单的图形, 知道世界的变化和多彩。鼓励学生积极思维, 大胆想象, 发表自己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发扬民主, 调动每一个学生的潜能。】

(五) 交流评价, 引发欣赏美的讨论

(1)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欣赏画家作品, 感受作品中的色彩美, 并进行欣赏评述。

(2) 引导学生欣赏一件自己喜欢的作品, 并谈谈自己对作品的感受。

(欣赏印象派画家的作品, 屏幕上出现了两幅作品)

师:你喜欢哪一幅作品, 请你说说你的理由。

师 (提示学生) :可以从色彩的搭配、造型组合等方面观察对比。

生:我喜欢第二幅, 因为第二幅的画面阳光明媚, 给人温暖的感觉!

生:老师, 我也喜欢第二幅, 因为第二幅的画面是丰收的季节, 画面近大远小, 很有节奏和韵律美!

师:你说得真好, 你把我们刚学的欣赏知识都运用上了, 同学们给他点掌声。

生:老师, 我喜欢第一幅作品, 因为第一幅作品让我想起了去年暑假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到武夷山游玩的情景, 那里的水也是这么美。

师:这幅画能勾起你曾经美好的回忆, 这就说明美的东西可以引发我们美的感受!

(六) 游戏互动, 提高欣赏美的品位

1. 猜图游戏

出示一组图片请同学们用形状和色彩来描述它, 但不说出它的名字。

师:这是一种水果;它的形状是圆形的;它的色彩是绿色的;它的表面还有许多花纹。

生:老师, 我知道, 是西瓜!

师:同学们要像老师刚才这样从类别、形状、色彩和特征等方面来描述一件东西, 请你猜猜看!

(同学们纷纷举手, 都想在这一环节露上一手, 所以课堂出现了一个小的高潮)

师:好!我们请这位女生来猜, 大家自由描述图片中的物品, 看谁猜得最多!

生:这是一种文具;它的形状是又细又长的圆柱形;它的色彩是五颜六色的;它的一端是尖尖的。

女生:铅笔。

生:这是一种水果;它的形状是又弯又长的;它的色彩是黄色的。

女生:香蕉。

生:这是一种水果;它的形状是心形的;它的色彩是红色的。

女生:……

生:它的表面有许多的小点。 (有位同学补充说)

女生:老师, 我知道, 是草莓。 (又一阵掌声响起)

生:这是一种……

游戏继续开心快乐地进行着。

师:同学们, 刚才老师发现不论是描述的同学, 还是猜图的同学都能根据一件事物的类别、形状、色彩和外表的特征等方面来描述和猜图, 说明同学们已经学会了观察事物的方法, 今后大家就要用这一种方法去观察身边的其他事物。现在我们进行下一个游戏。

2. 请你当老板

出示一组服装图片。

师:同学们, 假如让你当服装店的老板, 你会怎样向你的顾客推销你的商品呢?

生:我会先给这些服装标价。

师:为什么?

生:因为我会根据这些服装的样式和颜色来定价。

(一阵掌声响起)

师:看来你已经将美术的知识应用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了。 (老师用新奇而赞许的眼光微笑地看着她)

生:快来看呀!新到的服装样式新颖, 美观大方, 穿在身上会让你更加漂亮, 走过路过不要错过了啊!

(引起了一阵哄堂大笑……)

师:同学们, 这位同学刚才用形状和颜色来描述衣服的样子就是一个非常成功的推销方法, 说明一种产品是否畅销一定和这种产品的形状和颜色有重大的关系。

师:同学们, 假如你是顾客, 让你来选择服装, 你会选择哪一件, 请说明理由。

学生自由回答, 鼓励有独特创意的见解。

师:同学们, 当有人和你的审美意向不一致的时候, 你会采用什么态度呢? (1) 嘲笑; (2) 改变自己的观点赞同; (3) 尊重对方的选择; (4) 说服他, 让他改变自己的选择。讨论后请各组派代表发表你们的意见或观点。

生:我觉得应该是2号, 因为我认为他说得对, 所以改变自己的观点赞同。

生:老师不对, 应该是4号, 因为我认为正确的, 而且大家都认为是正确的就应该是对的。

生:不对, 那如果大家的意见是错的呢? (有一个同学抢着说)

师:同学们, 大家说得有一定的道理, 2号同学先是反对, 后是赞同, 说明他被对方说服了。4号同学认为大家都赞同的事一定是正确的, 有一个同学已经替老师回答了:“如果大家的意见是错的呢?”但老师认为只有3号回答的观点才是正确的!因为正是因为我们大家都有一颗宽让和包容的心, 尊重了对方的选择, 我们这个世界才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 五彩缤纷。

【评析:美术具有强烈的视觉性、触觉性、造型性和空间性等特点。课堂教学中的学科知识学习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渠道, 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 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主要途径。通过丰富多样的游戏活动, 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力, 发展想象力和创造性思维。尊重和保护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尊重他人的观点, 尊重他人的文化, 用包容的心去体验形形色色的世界的美好。】

(七) 课堂小结, 拓展美的空间

希望同学们在今后的美术学习生活中也能运用学到的对比知识和欣赏方法, 用欣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身边的世界, 美化我们的生活。

四、魏思东的教学反思:心和学生一起动

在开放的教学环境中, 学生的情绪特别高涨, 课堂上学生认真思考, 大胆表达、积极参与的热情令人高兴和感动, 孩子是可以在游戏中学习长大的。对于他们来说, 搭建一个学习、游戏的平台, 在整个学习活动中讨论交流, 相互学习, 汲取并互补各自的经验, 从被动的“知识容器”变成了主动学习的参与者、课程资源的开拓者。学生间的合作的意识、自主的个性得到了充分发展。在学习体验中生成新的问题, 在争论中解决问题, 让他们感到了学习的快乐。在教学中我也发现学生的能力差异较大, 这也启示我们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 面向学生的各个方面, 关注每一位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程对教师提出了很大的挑战, 教师的知识水平和能力都需要提高。以《形形色色的世界》一课的教学为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收获:

1.将美术欣赏知识趣味化, 给学生一个审美的惊喜, 让学生觉得审美其实很有趣

每个学生的审美兴趣和口味不同, 审美材料就不能单一化, 应在一定范围内给学生自主选择审美材料的权力。《形形色色的世界》是二年级教材的结束篇, 教材意在通过丰富、精彩的美术图片来体现在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美的充满生命的现象的呈现, 通过唯美的画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设计上我选择以“游戏”活动为核心, 来探讨形与色中美的多样性, 充分关注学生的兴趣和经验, 注意开发美术课程资源, 关注学生的主动发展。这种设计是非常恰当的、理性的, 完全符合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根据自己最强烈的审美感受来领悟形形色色的世界的奇异与斑斓。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自我体验和创造, 形成独到见解, 提高审美水平。美是生动而美丽的。相信孩子的观察能力, 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教师为主导, 通过优美的画面、轻柔的音乐以及教师亲切自然的教态、师生间激情而生动的课堂教学语言, 为学生感知美的事物, 主动参与欣赏评述提供了沟通思维和启迪智慧的可能, 师生间自然而深情的交流互动, 让学生有了观察和发现美的强烈冲动和欲望, 使学生整节课都沉浸在艺术美的氛围中, 陶冶了心灵。

2.将美术欣赏知识简约化, 给学生一个审美的平台, 让学生觉得审美其实很简单

教学中为学生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培养搭建了展示交流的平台, 并不仅仅满足于学生感性材料的累积, 因为一节课不可能穷尽纷繁的美丽世界, 这样的交流活动只是为学生打开了一扇认识世界的窗口。美是有规律可循的。相信孩子的评析能力, 鼓励学生多讨论, 尊重学生的个人体验。在审美中, 学生与文本进行交流, 思想产生碰撞, 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 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 教师不要轻易去否定, 要多一些尊重, 多一些交流。于是, 在教学中不必拘泥于“标准的答案”, 只要是学生的正确的切实审美感受都可以, 牢牢抓住这种个人体验展开审美教学, 做到以人为本。通过学生的讨论、探索, 引导学生深入理解感受美的规律, 让学生有自我表达的欲望。在评述方式上以自评、同伴互评为主, 这种评述的民主化、多样化, 充分体现了评述的多元功能, 在平实而有序的教学过程中让学生体验到灵感的撞击、美的交流、愉悦的审美, 以及成功地自我表达的乐趣。通过这些直观的感性材料的累积, 引导学生实现认识上的升华, 了解造型与色彩、生物与自然是相互影响的, 给学生提供一把认识多姿多彩生命世界的钥匙, 从而辩证地看待生命世界, 培养热爱自然, 珍爱生命的情感, 理解人与大自然的平等关系。

3.将美术欣赏知识生活化, 给学生一个审美的通道, 让学生觉得审美其实很平常

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或相去太远, 都不能引发学生的兴趣。对于二年级的孩子来说, 这个世界一切都是新鲜的, 美术的趣味性活动更是令他们向往。从艺术到生活, 从生活到艺术, 美其实就在我们的身边。相信孩子的学习能力, 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选择“猜图游戏”的活动形式, 为学生搭建了一个平台, 彼此交流学习、借鉴补充, 必然会引发学生的关注和问题意识。将研究性学习渗透入美术学科, 让学生在学习美术的过程中, 学会探索、思考问题, 用实践研究的方法对所学的知识和技能及方法合理运用, 并能有所创新。欣赏知识的掌握就是靠在创作实践中去实际地运用, 在运用的过程中, 将你的发现美的独特潜能充分发挥, 将美的感受与老师、同学进行交流。作为欣赏内容的补充, 有的同学还将自己和家人旅游时的美好记忆和看到的美景相链接, 使得欣赏水平和审美经验愈加丰富、成熟, 审美的乐趣也将从中诞生。学生完全沉浸在对祖国大好河山的回忆和眷恋之情中, 油然而生自豪感, 如此爱国主义教育自然渗透在美术课堂教学中。

4.将美术欣赏知识视觉化, 给学生一个审美的空间, 让学生觉得审美其实很丰富

新课程标准要求我们拓展学习空间, 不仅在学校传授知识, 还要走出课堂, 到大自然中, 到社会中, 进行调查, 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大量审美是个性化审美的基础。不仅要加强课外审美量, 鼓励学生读有关美术知识的书籍, 还要鼓励学生上网审美。同时, 努力加大课堂内的审美量, 在进行审美教学时, 补充“基础知识”“趣味游戏”“辨别真伪”等教学环节的课程资源, 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审美。新课标激励学生抒发情感的个性化方式与自主表现方式。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今天, 读图时代的到来, 使想象的空间得以拓展。课堂已不再是学生学习的唯一场所, 本节课教师在设计上能够充分开发课程资源, 帮助学生拓展学习空间, 为课程资源的整合和创新提供了直观和有效的视觉冲击, 评述方式的多样化符合现代少年儿童的审美发展需要, 为孩子们走出课堂求知识做好了心理上的准备。美要用眼睛去发现, 相信孩子的探究能力, 在宽松的学习环境中, 学生才可能放开自己的大脑, 放飞自己的想象。心和学生一起动, 让学生有自主探究的审美欲望。

上一篇:个人化网络教学下一篇:产科护理中的沟通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