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图书馆讲座

2024-05-13

医学图书馆讲座(精选三篇)

医学图书馆讲座 篇1

一是维护文化安全。我国五个少数民族自治区中四个地处边疆地区与国外接壤。其中新疆就和八个国家接壤, 有维吾尔、哈萨克、蒙古、柯尔克孜等多个民族跨国界分布, 国际文化争夺形势复杂。加之西方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侵蚀也在威胁着民族地区的文化安全。二是统一民众思想。民族地区多种民族文化、宗教信仰并存, 各民族间民族属性差异较大, 往往易被民族分裂分子利用从事分裂活动, 破坏祖国安定团结。三是传承民族文化。在我国几千年的文化发展史中, 形成了以汉文化为主体少数民族文化共同发展的大中华文化。这种文化格局在民族地区显得更为突出。保护各民族文化健康发展, 注重精神文化的传承与各种文化之间的交融, 对于弘扬中华民族的人文精神, 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维护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 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1]四是传递文化知识。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和谐文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文化建设和谐发展又有赖于人的道德思想水平和文化教育素质的提高。民族地区多属经济欠发达地区, 文化教育事业相对落后, 人们受教育程度偏低, 对本地区经济、文化的发展造成双重制约。因而, 必须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传播, 引导人们的精神需求和文化价值观念, 促进和影响多元文化和谐发展。

二、民族地区图书馆开展讲座活动的着力点

1.把握讲座的政治性

近几年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文化厅党组认真分析了新疆的区情、社情和战略地位, 梳理出新疆文化的战场属性、民族属性、边疆属性、政治属性, [2]指出了新疆文化环境的复杂性。作为新疆首府图书馆, 坚守政治、文化、舆论的正确方向意义重大, 所创建的“乌鲁木齐文化讲坛”是动态的文化活动, 讲座宣传范围广、听众群体复杂, 在讲座题材和讲师素质的选择上采取了非常慎重的态度, 以确保正确的舆论导向。

2.扩大讲座的影响面

开展讲座活动是图书馆主动向市民传递信息和知识的一种动态方式。讲座活动被多少市民了解和关注, 信息和知识能传递给多少听众关键在于宣传。2007年“文化讲坛”改版, 乌鲁木齐市委宣传部、市文化局成为主办单位, 市图书馆负责承办, 得到上级支持和本市主流媒体配合, 通过电台、报纸, 及时将讲座信息告知广大市民;通过网络使“文化讲坛”成为与市民网上互动的重要平台;通过海报使“文化讲坛”走进校园、社区;通过馆内电子屏、手机短信使本馆读者成为“文化讲坛”最忠实的听众。《新疆日报》文化周刊版还全文登载了“文化讲坛”的4次讲座, 引起了自治区级高层领导的关注, “文化讲坛”影响力得到快速提升。

3.突出讲座的地域性

新疆自然资源富足、自然环境宜人、民俗民情浓郁、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沉积深厚, 新疆有说不完的话题、讲不完的故事, 不但本地市民热衷于新疆的地理、历史、文化, 这里更是国内外学者、旅游者向往的热土。2008年“文化讲坛”为倡导“知我新疆, 爱我中华”推出“新疆情”系列讲座, 围绕新疆的历史变迁、文物古迹、文学艺术、旅游景点, 广邀各领域专家学者登台讲座。社科院研究员解读《远古楼兰人的精神世界》, 自治区文物局局长述说《新疆的考古与发现》, 新疆说唱艺术第一人现场演绎《新疆民间说唱艺术》。“新疆情”系列讲座骤然成为宣传新疆的一道独特风景。

4.重视讲座的民族性

新疆自古就是一个多民族地区, 现有汉族、维吾尔族、哈萨克族等13个世居民族, 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独特的文化传统、民族风情、民族风格以及民族的表现形式。这种民族构成的复杂、多样反映到文化上必然是一种文化的多样性。[3]保护民族文化的多样性、激发民族文化健康发展, 能有效防范境外敌对势力的文化渗透活动, 维护边疆地区文化安全。“文化讲坛”在民族文化的宣传推广上既重视宣扬中华汉民族的传统文化、文学艺术, 又致力于挖掘、推广本地各少数民族文化。《端午文化的由来》《国粹京剧艺术》与《中国新疆木卡姆艺术》《魅力突现的新疆民族舞蹈》交织辉映, 汉族讲师和少数民族讲师交错登台。“文化讲坛”体现的是中华大文化及少数民族文化大融合的内涵。只有每一个民族的文化细胞都是和谐的, 整个社会才能和谐。

5.深化讲座的宣教性

民族地区多种信仰、不同文化汇聚, 地区文化差异性较大。“文化讲坛”围绕弘扬社会主旋律, 统一思想、统一认识的主旨, 积极倡导先进文化, 致力于引领不同民族、不同宗教信仰、不同认识水平的人们形成共识。逢重要政治活动、新政策出台, 都会及时组织专家用浅显易懂的方式宣讲时事政治, 解读国家政策。同时还注重从历史、地理、文化的角度解读新疆, 统一人们对新疆的认识。先后推出了《改革开放三十年的三大步》《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方位和使命》《新疆民族演变历史》《新疆六十年》《从西域的概念看西域与中原的关系》等一系列主题鲜明的讲座, 充分显现了讲座的社会教育功能和文化渗透力量。

6.突出讲座的知识性

人的道德素质和文化综合素质是推进社会进步、经济发展、文化和谐的重要因素。“讲座”是聚合知识精华的文化产品, 能快速有效地传播文明成果, 提高人们的知识水平和文明素质。“文化讲坛”创建后为吸引广大市民走进图书馆, 引起社会对“文化讲坛”的关注, 先从生活类、教育类、历史考古类等市民感兴趣的题材入手, 先后举办了《都市女性的素养与魅力》《如何培养孩子良好的阅读习惯》《食品卫生》等与市民生活密切相关的讲座, 在赢得市民认可后逐步提升讲座的知识内涵, 拓展知识面, 引入哲学思想类、政治经济类、文化历史类内容, 如《英法见闻与文化随想》《人而无文, 其心必愚》《21世纪中国人创造新财富的路径》《货币资本战争与华尔街金融风暴》等, 旨在通过讲座提高市民对文化重要性的认识, 启迪他们的文化意识。

7.营造讲座的趣味性

为吸引更多的人聆听讲座, 让更多的人驻留讲座, 使“文化讲坛”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精神食粮, “文化讲坛”不断活化讲座形式, 以提高讲座的影响力。举办讲座《儿童表演艺术的技巧》时, 先邀请本市儿童剧团现场表演儿童剧《小白兔》;有新疆“一把抓”之称的著名乳腺癌治疗专家讲解完《乳腺癌的防治》后, 组织为现场听众义疹;世界盲人节, 为盲人听众播放电影《阿甘正传》, 由专人现场同声解说电影情节;邀请本地著名专家学者如鲁迅文学奖获得者韩子勇, 著名散文家、当代诗人周涛, 新疆木卡姆研究第一人周吉等走进讲坛, 为讲座造势。“文化讲坛”体现出了教育在先、知识同行、娱乐相随的讲座风格。四年多的发展, “文化讲坛”举办现场讲座72场, 接待听众近万人, 已成为本地著名的品牌文化活动。

2009年国家针对民族地区又提出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的若干意见》, 重在进一步推进民族地区民族文化事业又快又好的向前发展, 民族地区图书馆又迎来新的发展机遇。与此同时, 我们还要清楚地看到民族地区文化安全的形势依然很严峻, 倡导和营造文化建设和谐发展的任务还很艰巨, 需要进一步探讨和摸索适合民族地区图书馆讲座发展的思路和模式, 通过提升讲座的内涵和外延, 增强民族地区图书馆在本地区文化建设和谐发展中的积极作用。

摘要:民族地区开展讲座在推进本地区文化建设和谐发展中具有特殊作用。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开展讲座活动的着力点是:把握政治性;扩大影响面;突出地域性;重视民族性;深化宣传性;突出知识性;营造趣味性。

关键词:民族地区公共图书馆,图书馆讲座,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王丹丹.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J].前沿, 2009 (6) :92-95.

[2]嘉谊.以新疆文化“四性”为着力点狠抓“六个”关键点稳步推进新疆文化事业和谐繁荣发展[DB/OL].[2009-12-26].http://www.m cprc.gov.cn/sjzz/jhcws/cwswhtj/200909/t20090928_73623.htm l.

医学人文讲座心得 篇2

今天,我们听取了陈教授关于提升专业素养的讲座汇报。身为一名即将进入临床实习的医学生,今天的讲座令我反思颇深。

首先,陈教授跟我们谈了临床医学的真谛。学习临床医学,如果没有书本做导读来学习病人的临床症状,就好像没有航海图来导引海上的航行,但是,如果没有从病人身上来学习医学,而只读书本,就好像学习航海,却从来没有出海航行过。由此告诉我们学习与实践结合的重要性,临床医学应当“由病人开始,自病人引申,于病人完成”。

要论及医学生最初的人文教育,其实在全中国几千万大学生里头只是平常,没有一点特殊。那么为什么选择从医? 在现如今这么惨烈的医疗环境之下,依然有很多人义务反顾地迈向了从医这扇大门。其原因,有三:第一,工作利益好。中国的医疗状况,几年前,医生的获益可谓令多少人羡慕,虽说工作强度大,但在有利益的前提下,许多希望出人头地的穷家孩子选择了从医。第二,国内医疗资源的严重缺乏,医生的缺少使得国内几亿人在就以方面遇到很大的阻拦,国家队医学生的招募也尤为重视,不断地增加,而真正心系医生的人又有多少。这一部分潜在人很大程度上成为了社会指责医学生的“先锋”。第三,医学生只是许多90后中的一员而已,他们在上大学之前没有受过之类的人文素质教育,只是上了一个专业而已。如果就因为成为了医学生就被批判,那未免也太过草率。所以总的来说,不是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迫不及待,而是全体青少年的人文素质教育迫不及待。社会的作用更多的不该是指责和批判,而是改变,是治疗。

社会每次在强调我们进行人文医学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的时候,总是在往关怀患者取靠近,其实我们需要的不是和患者去多亲近,多快乐。我们的使命始终是治病救人,我们需要做的难道不就是更好的交流和沟通,所有的所有都应该是为了更好的让患者痊愈,减少痛苦。所以完全不需要把理由讲的那么高尚,医学生还是该把做好医学当做第一要务。而在医学人文教育方面,医学人文的熏陶,比单纯的理论说教更具有潜移默化的效果。医学院校应与医院合作,尝试以案例讨论或深入实践,使学生在临床工作中自觉地体会医学的人文价值。关爱病房让弥留之际患者享受人生最后的关怀,感受到人间最后的和谐的医患关系,每一个在这里工作的医护人员得到最深刻的教育与最深刻的感悟。医学生在步人工作岗位之前接受这种培训,能够切身感受到当医学无能为力的时候,人文医疗给予患者及其家属良心的安慰与伦理的慰藉。这样,不仅提高医学生的社会阅历,培养其人文情操,而且能够增强其社会责任感。

陈教授还给我们放了一幅意味深长的漫画。漫画中的夫妻关于骑驴的四种不同做法,每次都会引来旁人指指点点。由此告诉我们,任何时候你都不可能满足所有人,不管你做得多好。所以在以后行医的道路上,我们也不能一味执着于满足所有人的要求,即便有人对你提出各种不满,你也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争取无愧于心。

以人为本,关爱生命是新时代对医务人员提出的新要求。作为一名普通医学院校的医学生,在谈到人文素质教育时必须慎重,由于现如今的医学状况,在没有好的人文素质的前提下一名医学生不可能会有一个较光明的前景。在医学人文精神的指引下,医学院校理应积极引导和教育医学生提高人文素质。医学生人文素养在学习的过程中健康长成,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打下坚实的基础,在今后艰巨的医疗实践中有所作为。医学生人文素养作为无形的医疗资源将转化为有形的医疗资本,从而以良好的职业素养赢得患者的信任和社会的尊重,促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

医学图书馆讲座 篇3

1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的通识教育

1.1 通识教育

通识教育 (general education) 又可翻译为自由教育、普通教育、博雅教育等, 在西方, 通识教育最早可追溯到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时代的自由教育, 而真正具有现代意义的通识教育是从1954年哈佛大学提出《自由社会的通识教育》这一报告开始的。该报告指出通识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完整的人, 这种人需具备4种能力:第一种是有效思考的能力;第二种是能清晰沟通思想的能力;第三种是能做明确判断的能力;第四种是能辨识普遍性价值的认知能力。该报告认为通识教育课程应包括人文学科、社会学科、自然学科三大领域, 并特别提出通识教育并不局限于大学, 而是着眼于整个世界, 培养健全完整的公民。在我国, 虽然通识教育这个概念的提法并不多见, 但古代教育的目的就是为有一个健全的人生而学习, 比如私塾教育中的“七艺”学习, 但在当代, 针对我国学习前苏联的教育模式将大学过分专业化而提出的“素质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等名称与“通识教育”的内涵也有相似之处。李曼丽在综合了国内外学者对通识教育的各种表述之后, 用“理想类型”的方法, 从性质、目的和内容3个角度对通识教育的概念作了初步构建:就性质而言, 通识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是所有大学生都应该接受的非专业性的教育;就目的而言, 通识教育旨在培养积极参与社会活动的、有社会责任感的、全面发展的社会的人和国家的公民;就内容而言, 通识教育是一种广泛的、非专业性的、非功利性的基本知识、技能和态度的教育[2]。

1.2 对医学生实施通识教育的意义

通识教育的提出是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的, 是对高等教育片面强调专业化导致学生片面发展的一种补充和纠正。当今医学教育专业化的结果是逐渐使医学成为一种工具性学科, 医生这种工种也从内涵丰富、让人敬佩的“事业”变为纯粹的“职业”, 其结果是导致医生面对患者时“只见病不见人”, 过多地依靠医疗器械检查获得病例数据, 不再过问患者的实际情况, 出现工具性倾向。

医学模式的转变使21世纪的医学不再是只关注患者的疾病, 不再是“头痛医头, 脚痛医脚”, 而进入到“活的医学”时代, 要求医生除了明确患者的疾病外, 更要关注疾病之外的诸多影响患者健康的因素, 需要给予患者更多的人文关怀。这些变化要求医生除具有扎实的专业知识、技能之外, 还应该具有良好的自我认知能力、灵活敏捷的判断能力、简捷高效的交流能力、坚持不懈的学习能力等。因此,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必须施行通识教育, 但学制短、专业的职业性强、学科综合优势不突出、办学历史短、师资力量不强等问题限制其在现阶段实施通识教育。如果能很好地把握学术讲座这一类型多样、内容自由、职能多元的传递知识的形式,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就可以较好地贯彻实施通识教育。

2 学术讲座

讲座是伴随着大学的兴起而诞生的一种基层的学术组织, 早期的讲座主要是由教授担任主持者, 负责这一学术领域的所有活动, 其他人只是处于辅助地位。随着大学研究机构的增加、生源的扩招和内部机制的不断发展, 早期讲座的管理模式不仅不能适应高等教育的发展, 还制约了学术创新和学术新人的成长。随着现代高等教育的发展, 大学的讲座无论在形式上还是在内容上都不断以新的方式更替、变化。在《现代汉语词典》中, 一般把“讲座”界定为以下4种含义:一是讲座以人的对立物的形式出现, 即讲席、座位;二是对学者的称谓;三是指对某一专门学科进行讲授的形式;四是指对某一专门学科进行讲授的内容。作为通识教育形式的校内学术讲座主要是作为后两者来解释。

近代大学讲座与古代大学讲座的不同之处主要表现在:其一, 讲座类型多样, 在现代大学的影响下, 大学讲座的类型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不仅有传统的专题讲座, 还有荣誉性讲座、纪念性讲座等。其二, 讲座内容分化、深入, 由粗放型向精细型 (由学科设置讲座到研究领域设置讲座) 发展。其三, 讲座职能多元, 讲座的职能经过了研究、教学和研究并重的变化过程[3]。现代大学学术讲座的发展使其可以作为比较自由的教学形式存在,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可以克服正常教学过程中地点、时间、内容的限制, 在扩充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也对学生进行知识、情感、意志等综合能力的培养和训练。

3 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通识教育的实现与学术讲座

师资组成单一、通识教育课程体系不完善、通识教育资源不丰富等不利因素使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在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而学术讲座这种形式可以避免内容、时间、地点等不利因素的影响, 达到通识教育培养完整的人的目的。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会长周远清在首届高校生命科学基础课程报告论坛中提出:中国的高等教育要与创新型国家的发展道路相适应, 就需要提升开放水平, 以拓宽视野, 加强国际、国内的交流。为此我们可以通过讲座的形式积极邀请校内外专家 (包括专业领域的、教育领域的、国际的、国内的) 来校进行专题讲座, 为学生介绍学科知识、发展方向、前沿研究课题以及自我成长的体验、教书育人过程中的体会等, 并引导学生积极思考, 善于提问。学生通过与卓有建树的名师、专家进行面对面的交流, 不仅可以了解学科的发展近况, 以开阔眼界, 活跃思维, 而且可以感受大师的治学、育人风范和人格魅力, 在治学态度、学习方式、科研思维以及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等形成方面也会有收获。在通过学术讲座贯彻实施通识教育的过程中必须注意以下几点: (1) 加强组织领导, 学术讲座要作为通识教育的一种教学形式, 其必须具有一定的机构统一组织领导管理, 使学术讲座呈现出系统、有序的良好态势, 否则很容易流于散漫、无序而背离进行通识教育原本目的的形式。另外, 学术讲座的组织领导机构要对将要开设的学术讲座进行早期宣传, 让参与的学生尽早了解学术讲座的内容, 并进行相应的背景知识储备, 以便最大化地发挥学术讲座的作用, 并且这样也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学生来参与聆听学术讲座。 (2) 审核学术讲座的内容。学术讲座内容的精彩与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其将要取得效果的好坏。内容枯燥, 缺乏生动性的学术讲座难以在更大的程度上提高学生的通识素养, 因此这就要求进行学术讲座的教师要精心准备讲座内容, 每一场学术讲座都应有一定的理论深度和创新的中心观点, 有严谨的框架设置和逻辑结构, 同时在讲座过程中运用多种表现手段。只有这样学术讲座才能讲得行云流水, 使听众听得忘我, 沉浸于探索知识的境界[4]中。 (3) 注重学术讲座群的建设。作为通识教育有效形式之一的学术讲座决不能是某一领域单一知识的罗列和堆积, 必须是一个相互联系的、开放的、流动的、跨学科的知识体系, 只有建设出这样一系列的学术讲座群才可以将自然学科、社会学科和人文学科领域内的一些优秀成果在有限的时间内传递给学生, 以达到通识教育的目的。 (4) 避免工具化、低质化倾向。在通识教育实施过程中的学术讲座要严格杜绝某些教师开设讲座是为了完成科研任务量或评职称的现象, 因为这带有很强的功利色彩且具有工具化倾向;另外也要杜绝一些自身素质不高的教师开设一些涉猎范围窄、枯燥无味或者为迎合学生开设一些内容肤浅、低级、不严谨学术讲座的现象。

对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施行通识教育虽然出现了不同的观点, 但总的趋势是赞同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施行通识教育, 培养健全、和谐发展的人, 尤其是21世纪医学模式的改变呼唤综合性新型医疗人才。不容否认, 高职高专院校确实存在一些如学制短、学时少、师资力量薄弱等不利于施行通识教育的因素, 但随着社会对通识教育需求的增加, 随着对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施行通识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 尤其是对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通识教育课程设置和实现途径研究的不断深入, 高职高专院校将能克服不利因素而顺利施行通识教育。学术讲座作为一种类型多样、内容自由、职能多元的教育方式, 不啻是一种在医学类高职高专院校实行通识教育的有效形式, 还可以在避免学生知识、兴趣、特长、能力等个人素质差异的基础上达到获取通识教育知识的统一, 能使各层次的学生按需所求获得特定的知识和能力, 最终成为全面发展的人。

参考文献

[1]孙利军, 曾勇, 臧德泉, 等.试论医学生的通识教育[J].中华医学教育杂志, 2006, 26 (1) :12~13, 22.

[2]李曼丽, 汪永铨.关于“通识教育”概念内涵的讨论[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1999, 1:99~104.

[3]陈秉公, 赵俊芳.“后专业时代”大学学术讲座的历史使命[J].高教研究与实践, 2006, 2 (2) :1~4.

上一篇:仿真实验分析下一篇:亚洲垃圾危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