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设文化大省

2024-05-11

建设文化大省(精选六篇)

建设文化大省 篇1

一、“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

“十三五”时期, 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基本思路是: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 构建全产业链的大农业体系, 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大力发展园艺产业、推动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畜牧业、推动大农业结构调整。加快培育特色农业产业化集群, 不断提高农业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水平, 实现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现代农业发展格局, 形成以分工协作为基础的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经营的农业产业结构。充分利用两个市场, 全面提升农业开放发展水平。以农业互联网为重要抓手, 促进集约化经营、提高农业生产经营效率。通过嫁接互联网, 对传统农业进行改造, 有效减少行业中间环节, 使信息更加透明化。

二、“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及方向

(一) 进一步优化河南省农业空间布局

根据国家和省主体功能区规划, “十三五”时期, 河南省将加快优化农业布局, 重点构建以黄淮海平原和南阳盆地优质粮食生产核心区、城市近郊都市高效农业区、豫南豫西豫北山丘区生态绿色农业区为主体, 以区域特色农业基地为依托的现代农业格局。

(二) 进一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

1.继续加强粮食生产核心区建设。探索建立粮食生产功能区, 保粮田、保产量、保收益。把规模化经营作为建立粮食稳定增产长效机制的关键举措, 在条件成熟、群众自愿的基础上, 推进高标准粮田的土地流转。

2.大力发展高效园艺农业。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生产, 大力发展名特优新农产品, 培育知名品牌。进一步扩大花卉产业规模, 巩固提升苗木优势, 大力推进豫西、豫南高标准林果种植基地, 信阳南阳茶产业基地、高标准蔬菜种植基地、道地中药材基地、食用菌基地、优质油料基地建设。

3.加快发展现代畜牧业。以畜牧产业化集群建设作为抓手, 充分利用生猪、奶牛、蛋鸡、肉牛等扶持政策, 支持标准化养殖小区建设, 引导养殖企业扩张生产规模, 培育壮大以畜产品加工为主的龙头企业, 大力发展畜牧经济合作组织, 推动畜牧业更好更快发展。不断完善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机制, 加快动物防疫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对养殖场区动物防疫的源头控制, 依法实施产地环境、投入品使用、生产过程、产品质量全程监管, 落实畜产品生产、收购、加工、销售各环节的质量安全监管责任, 建设现代畜牧业强省。

(三) 加快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1.大力发展农业产业化集群。坚持全产业链发展, 以优势农产品的生产加工和物流为重点, 促进精深加工增值链条、资源利用循环链条、质量全程控制链条协同发展, 加快培育具有区域优势、高成长性、高附加值的现代化农业产业化集群, 形成一批在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2.大力发展都市生态农业。都市生态农业具有“服务、生态、优质、科技、富民、传承”六大功能, 其本质是农业产业, 首先是菜篮子工程, 兼具观光和生态功能, 把握经营关键, 坚持以效益为中心, 做到可持续、可复制, 把握发展条件, 在有一定人口规模和消费能力、有较大市场需求的郑州、洛阳和城乡一体化试点市可以先行发展。

3.加快发展互联网农业。新常态下互联网工具将在农业现代化进程中发挥引领作用, 互联网农业将有效减少行业中间环节, 使信息更加透明化。创新农产品流通方式, 大力发展农村互联网金融。加大力度, 引进互联网龙头企业和拥有品牌和线下渠道优势的农业龙头企业。加快农业信息化发展, 大力推广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农产品信息平台, 提高从生产到销售的整体产业链效率。

(四) 加快构建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1.加快发展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 坚持数量质量并重, 鼓励多元融合发展。制定完善相关法规和扶持政策。尽快出台省级层面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指导性意见和《农民专业合作社法》实施办法。

2.加快构建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培育多元经营性服务组织, 发挥公益性服务机构基础性作用, 积极培育经营性服务组织, 扶持开展农机作业、代耕代种代收、病虫害统防统治、肥料统配统施、集中育种育苗、灌溉排水等经营性社会化服务。

3.加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人才队伍建设。创新农业职业培训方式和培训内容, 不断提升新型主体经营者在生产技能、经营管理、法律意识、市场观念等方面的素质水平。

4.积极开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示范创建。按照主体明确、规模适度、生产规范、管理有序、效益可观的标准, 组织开展家庭农场评定工作。深入开展农民合作社示范创建活动, 加强动态管理, 建立名录, 分级管理, 重点扶持。

(五) 增强农业农村发展活力

1.重点推进农村产权、土地流转、建设项目投融资、三农科研体制等领域的改革创新, 加快形成有利于农业农村发展的制度环境。

2.加快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全面启动包括农户宅基地在内的农村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确权登记颁证工作。全面推进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产权制度改革, 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 推进国有林场改革。

3.积极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 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信息网络平台建设, 做好农村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使用权入市交易和农村宅基地改革前期工作, 争取列为国家试点。

4.推进“三农”科研体制改革。整合省市两级农业科研院所的科研力量和资源, 构建以省农科院为主体的河南省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的育种创新体系, 加快科技企业股份制改造, 推进从事商业化育种人员向种业企业流动。

三、“十三五”时期河南省农业结构调整的政策建议

(一) 加快产业发展载体建设

加快培育现代农业产业化集群, 拉长农业产业链条, 促进农业增效增收, 使之成为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有效抓手。加快各类载体建设, 强化横向融合、纵向互动、侧向联动、新老耦合, 形成相互促进、协同发展的格局, 推动单一载体功能优势向科学发展载体体系综合优势转变, 使产业发展载体在推动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培育形成新的增长点上发挥更大作用。

(二) 加快构建自主创新体系

围绕河南省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培育壮大高成长性产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破解资源环境约束难题、推进农业科技创新, 实施重大科技专项和自主创新专项。

(三) 促进产业协同融合发展

以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为突破口, 按照工业化原则组织农业生产, 实现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产业一体化, 促进农业与服务业融合发展, 逐步实现传统农业向种植农业、生态农业、创意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复合型产业转型。

参考文献

[1]河南省统计局.河南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2]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2013[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2013.

开发资源宝库建设文化大省 篇2

开发资源宝库建设文化大省

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为甘肃走出一条具有地方特色的跨越式文化发展道路指引了方向,为甘肃省提供了先的思想观念、广阔政策等空间与难得发展机遇.

作 者:范鹏 作者单位:甘肃省社会科学院,甘肃,兰州,730070刊 名:社科纵横英文刊名:SOCIAL SCIENCES REVIEW年,卷(期):25(7)分类号:G127关键词:甘肃 文化大省 文化环境

图书馆与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略论 篇3

关键词:图书馆;特色文化;甘肃省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2589(2010)20—0103—02

一、甘肃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比较优势

在经济欠发达的西部省份甘肃,提出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目标,其实现形式在于“特色”二字,凸显甘肃文化特色。经济发展滞后并不意味文化的贫穷,推动甘肃经济社会发展,分析甘肃省情,特色文化资源无疑是优势之一。提出特色文化大省的建设目标,把资源优势变成文化优势,提高文化软实力,提高甘肃文化的影响力和吸引力,构建以文化促经济、经济文化协调发展的格局,不仅是现实的,而且是可能的。甘肃作为中华民族和中国古文化的发祥地之一,悠久的历史、多民族世代的创造、中国革命的发生和社会主义建设,给甘肃留下了难以估价的文化资源。

1.敦煌文化。敦煌莫高窟不仅是艺术的宝库,而且是中国古代政治、经济、文化、宗教、民俗和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博物馆,以其恢宏的气势、博大的文化内涵、独特的文化品位、神奇的文化魅力,成为世界的文化艺术宝库,被联合国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2.丝绸之路文化。著名的丝绸之路横穿甘肃全境,特别是河西走廊一线,曾经是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融贯通的黄金地段。在很长一段历史中,各种文化在这里融合与发展,使波斯文化、印度文化、希腊文化、西域文化等,横穿甘肃大地而流入中原,对中华文化发展趋势产生一定影响,同时在很大程度上丰富了中华文化宝库。

3.黄河文化和伏羲文化。黄河文化在中华古代文化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的象征而令世人瞩目。同时甘肃又是中国远古神话传说中伏羲的诞生地,他作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由其产生的伏羲文化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源头之一,不仅是对华夏民族的伟大贡献,已是对整个人类文明的伟大贡献。

4.石窟文化。我国著名的四大石窟,甘肃就有莫高窟、麦积山两处。莫高窟素有“世界艺术宝库”之称,麦积山则享有“东方雕塑馆”的美誉。甘肃省还有安西榆林窟、永靖炳灵寺石窟、庆阳北石窟、泾川南石窟、肃南马蹄寺石窟等一些保存比较完好,具有相当历史文化价值的石窟。

5.革命历史文化。甘肃是中国共产党早期活动重要地区,也是中国工农红军长征途径的省份之一,有著名的南梁苏维埃政府、哈达铺会议、榜罗镇会议、会宁会师、腊子口战役等革命历史事件和遗址,在中国革命史上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6.民间民俗文化。甘肃是多民族的省份,现有45个民族,世居的就有11个,独有民族3个,甘肃在我国各民族交往、联合以及形成多民族国家的历史中具有重要地位。多民族在长期共同生活和劳动中的文化融合,创造了砖雕、木雕、石刻、刺绣、器乐、曲艺、民间舞蹈、“花儿”对唱、宗教音乐等品类繁多、地域特色浓郁、民族风格突出、甘肃特色鲜明的民间民俗文化,成为中华民族文化百花园中一朵耀眼的奇葩。

二、图书馆现状与建设特色文化大省要求的差距

改革开放以来,甘肃省的图书馆事业得到了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投入了相当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图书馆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局面。尤其是各高校图书馆的发展,更是盛况空前,一幢幢新图书馆拔地而起,藏书量不断增大,阅览室座无虚席,它为甘肃经济的高速发展和精神文明建设都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但是,我们应该看到这些年来,甘肃省地县公共图书馆还存在着令人担忧的景况:管理水平落后,设备、馆舍陈旧,经费紧缺,进书量逐年下降,读者减少,为数不多的图书资料利用率也很低等等,图书馆工作走入了低谷。显然,这种状况与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不相适应的,与建设特色文化大省的目标更是有着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1.观念陈旧,管理手段落后。甘肃由于地处内陆的西部地区,长期历史形成的文化滞后,传统思想占主导地位,缺乏创新意识、开拓精神。许多图书馆长期固守“以藏为主”的被动服务模式,远远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的要求。面对经费短缺,图书价格上涨,人员费用增加等等困难,依然将希望寄托在上级单位增拨经费上,等、靠、要的思想相当严重,致使图书馆事业缺乏生机和活力。图书馆内部管理长期墨守成规,服务理念、服务内容、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和服务方式都与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不相适应,因而图书馆对读者和用户缺乏应有的吸引力。

2.基础设施差,文献利用率低。甘肃由于历史文化积淀丰厚,许多图书馆都藏有珍贵文献,尤其是一些独具特色的地方文献、民族文献,其保存、开发和利用价值极高。但是,由于经费短缺,馆舍陈旧狭窄,基础设施差,文献收藏量锐减,文献老化现象日渐突出,独具特色的地方文献、民族文献的开发和利用也就无从谈起。长此下去,文献资料的系统性、完整性将出现断裂,严重影响馆藏文献质量,进而影响我省文献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又由于缺乏现代化的设施,图书馆仍以手工操作为主要手段,以到馆阅读为主要方式,信息处理能力很低,介入现实的能力不强,不能很好地适应特色文化大省发展战略和甘肃社会发展的需要。

3.馆员专业素质较低。万事人为本。随着电子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技术、现代通信技术、网络技术引进图书馆,对图书馆信息服务技能与服务质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图書馆的服务范围也从本单位、本地区、本系统向全社会扩展,图书馆将成为社会信息网的重要枢纽。然而,大多数图书馆人员现有的知识结构显得狭隘陈旧,技能显得落后,这些与高技术含量的现代图书馆工作日趋不相适应。尤其是多数图书馆的管理者,对传统图书馆的管理比较熟悉,而对现代新型图书馆的建设比较陌生;对本馆的馆舍建设及现代化硬件设施的购置还比较热心,但对于在图书馆事业中起主导、主体作用的从业人员的培养和专业队伍的建设方面却不够重视,这种现状严重制约着我省图书馆事业的整体发展水平。

三、图书馆事业的发展与特色文化大省建设要双向互动

把甘肃建成一个以敦煌文化为龙头,以丝绸之路文化、民族民间地域文化为重点,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文化大省,这是十分鼓舞人心的奋斗目标。作为特色文化大省建设重要组成部分的图书馆应该抓住机遇,不失时机地加快建设,各级领导要更新观念,改革传统服务方式,积极发挥其文化功能,整合文献资源,建立具有地方特色的馆藏体系,实现资源共享,为甘肃建设特色文化大省提供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为此,目前要特别注意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建立规范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在信息社会,图书馆要想获得生存和发展,关键在于强化文献信息的收集、贮存和传递职能。目前,图书馆对文献信息的收集遇到的最大问题是文献购置费的严重短缺,导致馆藏文献入藏逐年下降,这一点在我省地、县公共图书馆建设中尤为明显。建设特色文化大省,不仅仅是要有足够数量的现代化图书馆,而且要有能基本满足本地区经济建设和人民群众阅读需要的文献资料。为此,应建立规范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各级政府必须加大对图书馆基础设施、现代化技术、文献购置等方面的投入,图书馆建设经费要随着各级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而增长,并且保证图书馆经费的年增长率等于或略高于财政收入的增长率,以确保公共图书馆在建设特色文化大省中有更快的发展,更新的突破。

2.建立甘肃省文献信息网络中心。以网络为中心的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信息数字化技术以及计算机国际语言化技术的突破,正在把传统的、分离的单个图书馆推向全球一体化、网络化的新境地。21世纪的图书馆技术,是传统技术与信息技术相结合,并以信息技术为主导。信息技术在图书馆的广泛应用,必将推动图书馆向更高形态发展。对此,有关部门的领导应有足够的认识,应明确在特色文化大省建设中图书馆发展的战略目标,建立以省馆为中心的图书馆计算机联网,初步形成甘肃地区书目中心和文献情报中心,实现全省资源共享。

3.建立甘肃特色文化图书馆。甘肃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重要发祥地,黄河伏羲文化、敦煌文化、丝绸之路文化等传统文化博大精深,革命历史文化灿烂辉煌,民族民俗文化绚丽多彩,现代文化独具特色。以敦煌文化为龙头,以丝绸之路文化、民族民间地域文化为重点,以面向基层、面向群众、面向全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文化生产和文化服务为主要内容是甘肃特色文化大省建设的奋斗目标,图书馆要为建设特色文化大省服務,着眼点应放在“特”上,创建一批具有甘肃文化特色的图书馆。如敦煌图书馆、丝绸之路图书馆、黄河图书馆、民俗民间图书馆等,将分散在各地、各系统图书馆的特色文献资料加以整合,形成具有甘肃文化特色的图书馆藏书体系。

管理科学、技术先进、馆藏丰富的现代图书馆,是衡量一个国家的科技水平、发展潜力的重要尺度。功能齐全的各类图书馆,可以为广大自学者的茁壮成长营造良好的成才环境,对于广大青少年的品德熏陶和读书习惯的养成、对于全体公民的终身教育具有无可替代的作用。在文化大省建设中,图书馆应该是一个地区现代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是现代信息社会传递信息、知识,促进科技进步的重要渠道,是提高民族素质的社会大学,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基地,是需要全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的社会事业。因此,图书馆建设要提高到全省发展战略地位上来认识,这是时代的呼声。同时,图书馆也应在为特色文化大省服务中发展壮大自己。

参考文献:

[1]侯煜,李满福.甘肃打造文化大省[N].甘肃日报,2005-12-03.

[2]郝相礼.推动文化大发展繁荣与甘肃特色文化大省建设[EB/OL].http://www.gsart.cn/djzc/Html/kxfzg/471.html,2008-11-14.

[3]甘肃是文化资源大省 将从三方面来发展文化产业[EB/OL].新华网,http://news.QQ.com,2007-05-24.

[4]朱洁.发掘陇原历史积淀提升整体形象品位——甘肃打造特色文化大省[N].西部商报,2002-02-27.

建设文化大省 篇4

关键词:安徽省,职教大省,职业教育

安徽省建设职业教育大省的必要性

安徽省省长王三运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明确提出, 今后5年安徽省职业教育的发展目标是建设职教大省, 这是立足省情、又好又快地发展经济社会的战略举措。

安徽省是人口大省但不是人力资源大省安徽省总人口6516万, 居全国第8位, 是人口大省, 但不是人力资源大省。从人口受教育情况看, 全省人口受教育程度较低, 且受教育人数比例较小, 有数据表明, 安徽省人口文盲率为11.74%;从城镇化水平看, 2000年城镇人口比重已达到27.81%, 但较全国36.09%的平均水平仍低8.28个百分点, 更远低于发达国家75.86%的平均水平;从人口产业结构趋势看, 从事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劳动力人口结构比例为58.50%、17.00%、24.50%, 而发达国家的人口产业结构基本构成为:第一产业占3%~5%, 第二产业占25%左右, 第三产业占70%, 与之相比, 安徽省的人口产业结构现代化还远未形成。安徽省要想改变人口总体受教育程度落后、城乡人口结构不合理、产业人口结构不合理的局面, 必须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以实现从人口大省向人力资源大省的转变。

调整和提升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近年来, 随着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 特别是制造业和服务业快速发展, 对劳动者的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 对技能型、服务型、实用型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另外, “长三角”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将向中西部转移, 安徽省地处中部经济带东部, “长三角”西部, 因此, 未来几年安徽省的加工业、制造业比重将迅速增加。这既是挑战, 也是机遇, 为适应中部崛起与安徽省产业结构的调整, 必须抓住机遇,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以全新的姿态迎接挑战。

进行新农村建设要求大力发展职业教育安徽省是农业大省, 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生产基地之一, 农业人口数量多, 农业经济在全国居于第9位, 但农村经济落后、社会事业落后, 要构建和谐社会, 需要加强新农村建设。当前, 安徽省新农村建设需要提高农村人口素质, 需要为农村劳动力转移提供职业技能培训, 需要加强农业现代化建设、农村法制化建设、生态农村建设等, 这些都是职业教育的任务。

安徽省职业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

近年来, 安徽省的职业教育取得了较大的发展。2007年, 安徽省高校总招生人数为273500人, 其中本科生104500人, 高职专科生169000人, 高职招生人数超过了本科招生人数。但由于发展较快, 出现了很多需要解决的问题。

职业教育管理问题

安徽省的职业院校隶属于不同的部门, 大致可分为三类:一是行业主管, 主要是由原各厅所属的职工学校和职工大学合并组建而成, 教师专业性较强, 实习场所有保障。二是省教育厅直接领导的院校, 办学经费有保障, 学科与师资力量较强。三是省市共建高职院校, 多是由原各地、市中专学校合并升格而成。第三类高职院校在安徽省所占比例最高, 也是办学中存在问题最多的院校。由于省市职责划分不清, 出现有些事没人管, 有些事争着管的现象。职业技术院校的性质决定了学校的高投入性, 但由于管理交叉, 办学专项经费难以保障。如有些院校在建成之后, 被定为定额拨款单位, 从建院到现在, 定额一直没有增加, 教职工工资缺额很大, 影响了教职工对职业院校办学的信心, 影响了学院的建设。在这种情况下, 做大做强无从谈起。

招生问题

职业院校招生最突出的问题是报到率偏低。据我院统计, 2005、2006两年的录取率分别为98%和90.1%, 而当年的报到率只有62.1%和57%, 全省职业院校的报到率只有70%左右, 有些高职院校为了提高报到率, 竟然不惜血本, 组织阵容强大的招生队伍, 到中学去宣传, 结果报到率仍旧不高, 导致宝贵的人力和物力的巨大浪费。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与社会对职业教育的认可度较低有关, 也与招生制度不合理、改革不到位有关。

就业问题

职业教育本是为发展地方经济服务的, 但由于安徽省经济欠发达, 科技发展缓慢, 因此, 职业院校的学生毕业后所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技术含量较低的操作工, 劳动强度大, 工资收入不高, 在省内, 起薪一般为每月800元, 而在外省, 一般为每月1200元左右, 有些高职毕业生的工资平均水平甚至比农民工还低。专业不对口、学非所用也严重影响到毕业生的就业质量, 不少学生毕业后都愿意到江浙一带工作, 使得他乡的经济更为发达, 家乡的经济更加落后。这种用人与育人“两张皮”的现象违背了职业教育发展的初衷。

产学合作难度大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提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以服务为宗旨, 以就业为导向, 走产学结合发展道路, 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千百万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产学合作应成为高职院校办学的必由之路、立校之本、育人之基、发展之源。然而, 产学合作教育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从认识层面看, 产学合作只是在教育界得到广泛认同, 根本没有得到地方政府的足够重视, 尤其没有得到行业、企业的重视。从制度保障层面看, 虽然在《职业教育法》中有一些原则的规定, 但是缺少刚性的要求与约束, 执法的主体与手段尚不明确, 缺少可操作性和执行力, 缺少配套的产学合作教育的法律法规体系。从环境氛围看, 产学合作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程度、领导重视的程度关系密切。安徽省属经济欠发达省份, 人们对职业教育与产学合作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及珠江三角洲、长江三角洲、环渤海经济区等地。从职业院校自身看, 由于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不长, 大部分高职院校尚处于建设与发展之中, 虽然经过近几年的努力, 教学质量开始被社会认可, 但是其先天不足的弱势地位对行业、企业还不具备足够的吸引力和影响力, 产学合作往往只是高职院校的一厢情愿。由于以上种种原因, 一些看似很好的产学合作教育模式, 在实践中往往会遇到各种困难, 甚至很难实施。

内涵建设力度不够

安徽全省的62所高职院校都“瞄准市场设专业”, 市场需要的专业, 你设、我设、他也设, 政府不加调控, 大家一哄而上, 后果可以想象:重复建设, 造成浪费;条件不足, 盲目招生, 误人子弟;三年后毕业生供过于求, 就业困难。

高职教育的内涵应包括职业教育与高等教育两个层面, 而如今绝大多数高职院校都还没有走出本科教育或学术型高校的圈子, 在课程设置、教学模式等方面更多地注重系统性、理论性, 而很少关注实践性、实用性;在教师的培养和选聘方面, 也是以理论型为主, 真正符合高职教学需要的“双师型”教师或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很少。

安徽省建设职教大省的措施

判断是否属于“职教大省”的标准不应该只看量的多少, 更应该注重质的优劣。发展职业教育是为了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如果培养不出实用型、技能型人才, 就是有1000所高校、1000万大学生也不能说是职教大省;如果培养出来的实用型、技能型人才留不住, 不能为地方经济发展做贡献, 仍然无济于事。要想将安徽省建设成职业教育大省, 做大做强职业教育, 政府必须加强宏观调控与大力扶植, 职业院校应切实加强质量建设与内涵建设。

(一) 政府宏观调控和大力扶植

加大资金投入

职业教育是高投入性教育。安徽省的职业院校大都是由中专学校合并、升格建成的, 基础设施较差, 实训、实验设备条件严重不足, “双师型”教师比例过低, 需要投入大量资金, 加强软硬件建设。学校教育创造财富与企业创造财富的前提不同, 产生的社会影响不能同日而语, 政府对教育的投入可以说是一本万利的事情。独木不成林, 所谓扶优扶强, 只能产生独树一帜的效果, 不会形成职教大省。因此, 政府应采取“允许一部分学校先发展起来”的政策, 带动整体的发展。

改革招生制度

统一试卷、统一填报志愿, 导致一部分资源浪费。为使真正想进入职业院校的学生有书可读, 可采取单独考试的方式, 也可以在其他高校录取结束之后, 单独组织填报志愿, 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限制学生乱填志愿, 对于被职业院校录取而不报到的学生, 来年要提高其录取分数线, 这样可以提高学生填报志愿的可信度与有效性。

构建校企合作平台

有专家认为, 产学结合实质上是“官产学结合”, 因为影响产学合作教育的主要因素是政府的主导作用及院校与企业的主体作用。目前, 院校处于合作教育的“前台”, 要让企业从“幕后”走向“前台”, 政府主管部门的通力合作与协调至关重要。另外, 产学结合还会受环境因素的影响, 环境因素要靠整个社会包括政府、企业与院校共同营造, 但主要取决于政府的组织能力及主导作用的发挥。因此, 政府主导因素应该是诸因素的前提。对校企合作, 政府不但要有呼声, 更重要的是要有促进措施。政府要出台相关政策, 如采取严格执行劳动准入制度、制定职业教育保证金等措施, 形成“政府搭台, 学校唱戏, 行业参与, 校企合作”的良性互动局面, 实现企业、学生、学校、地方经济四方共赢的目的。否则, 仅靠学校一厢情愿, 很难实现真正的校企合作。

引导专业设置

职业教育强调专业与市场对接, 学校开设新专业的自主性不断扩大。但由于信息不对称, 各院校只从自己的情况考虑设置专业, 结果校内小范围专业设置合理, 全省大范围专业设置雷同, 导致学生就业困难。因此, 首先, 政府应公布历年招生就业的情况与各校的专业设置情况, 并对专业做出预测, 减少专业设置的盲目性。其次, 政府要针对各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农业生产情况, 鼓励设置与地方经济密切相关的专业, 尤其是涉农专业。再次, 要针对东向战略和安徽省的产业结构调整, 加强与第二、第三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建设。

组建职教集团

职教集团是指以协作、投资、参股、转让、托管、租赁等方式将学校与企业事业单位及科研机构组织起来形成的集团。职教集团的组建能使市场需求与劳动就业紧密结合, 遵循优先合作、互惠互利、共同发展的原则, 以多种方式实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产学结合。安徽省职教集团目前尚处在起步阶段, 需要大力发展。组建职教集团既可以省级以上示范职业院校为龙头, 以重点专业为支撑, 将其他学校相关专业群加以整合发展, 也可以产业集团为龙头, 将学校相关专业与产业生产实际结合起来发展, 还可以区域经济发展为依托, 以地缘为基础, 形成专业互补、协调发展的办学格局, 从而使职业教育发展与当地经济建设紧密结合起来。

(二) 职业院校加强质量建设与内涵建设

进行特色专业建设

在政府宏观调控的基础上, 要瞄准市场设专业, 一要结合自身实际, 二要结合当地经济发展状况。首先, 要分析当地的主导产业与支柱产业;其次, 要分析当地农村经济建设的需要, 安徽省是农业大省, 可以增加涉农专业的建设。再次, 要分析当地的特色产业, 如特色食品、特色手工艺品制作、特色文化表演等, 改良已有的专业, 创设有地方特色的新专业, 最终形成专业特色, 丰富专业内涵。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双师型”教师。首先, 要鼓励教师自我完善、自我学习, 把长期的自我学习与短期的外出学习结合起来;其次, 要为教师进修学习建立一整套激励政策, 鼓励教师将教学与实践结合起来, 将科研与教学结合起来;再次, 可以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法, 加强校际交流与合作, 促进教师综合素质的提高, 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带头人和专业骨干教师队伍。

深化教学改革

职业院校的教学改革的核心是教材改革与教学模式改革。职业院校的教材改革要突破本科教材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 要以现代教学理论为基础, 以能力体系为核心, 安排教学内容, 形成立体化、网络化、多样化的新教材体系。教学模式改革要打破以单一的课堂教学为中心的模式, 以学生的技能学习为中心, 将课堂教学、实验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机结合起来, 形成一套教学管理体系, 真正以学生的学和作为中心组织和安排教学内容与进度, 构建适合职业教育的教学模式。

以“能力本位”为主导进行课程改革

高职教育只有直接有效地介入并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 实现与经济社会的最大限度的协调, 才能保持持久活力。因此, 高职课程改革在目标定位上, 应充分考虑受教育者多次就业、转岗的需要, 坚持“宽基础、多方向、强技能”的原则。高职教育的课程体系改革应改变传统的“学科本位”的课程观, 以“能力本位”为主导, 向“多元整合型”的方向发展, 形成“多元整合”的课程观。要强化学生的职业能力训练, 综合开发学生的职业能力;要增强课程的灵活性, 形成模块化、弹性化的课程体系;要以企业行业岗位应具备的综合能力作为配置课程与界定课程的依据, 摆脱“学科本位”的课程思想, 根据培养能力的需求精减课程内容。

高职院校担负着高技能人才培养的主要任务, 必须主动更新观念, 坚定地走产学研结合之路;要主动适应社会需求, 培养行业企业满意的人才;要主动加强内涵建设, 在产学合作教育上寻求改革的突破口, 在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上下工夫, 进而加强专业的改革建设与课程的改革建设;要主动服务企业, 发挥学院的技术优势, 积极搭建科技服务平台, 为企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与管理咨询等, 为将安徽省建设成职业教育大省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吕婧.安徽:公布“十五”人口发展状况“十五”时期人口总量低速增长[OL].中国人口网.http://www.chinapop.gov.cn/rkzh/rk/tjzlzg/t20060824_144958873.html.

[2]安徽统计年鉴 (2006) [OL].http://www.ahtjj.gov.cn/tjnj/06nj/2006.htm.

建设文化大省 篇5

弘扬先进文化建设文化大省--在面向21世纪的湖南文艺研讨会上的讲话

同志们、朋友们: 经过近一年的筹备,“面向21世纪的湖南文艺”研讨会于今天正式开幕了.会议少长咸集,群贤毕至,大家济济一堂,在21世纪即将到来之际,共同研讨我省文化艺术的发展思路和发展战略,为新世纪湖南的文艺事业和文化发展描绘宏观轮廓,提供理论支持.从这个意义上说,这次研讨会的举行,是十分重要而及时的.我代表中共湖南省委,也代表七家主办单位,对同志们的到来表示亲切的问候,对远道而来给大会作指导的.中国文联副主席李准先生表示热烈的欢迎和深深的敬意!

作 者:文选德 作者单位:刊 名:理论与创作英文刊名:CRITICISM AND CREATION年,卷(期):2000“”(6)分类号:关键词:

建设文化大省 篇6

重点产业日益突出,区域化程度明显提高 经科学规划指导,强化政策扶持,调整优化结构,蔬菜、食用菌、人参、梅花鹿、林蛙等重点产业优势日益凸显,被省政府确定为吉林农业和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一批专业生产集中区建设得到加强,东部以中药材、食用菌、山珍食品为主;西部以经济作物、蔬菜、瓜果为主;中部以蔬菜、花卉苗木为主的产业格局进一步完善。

标准化生产深入实施,产品质量持续提高 2010年全省有效使用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标志的园艺特产品有2450种,占总数3450个的71%。蔬菜、水果、食用菌产品质量平均合格率均达到或超过全国平均水平。

龙头企业不断壮大,带动能力进一步增强 2010年全省园艺特产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50多家,遍布各地的初加工、贸易型、小规模龙头企业和农民合作组织达4000多户,并呈现出更加积极的发展势头。

科技普及力度加大,农民素质明显提高 全省累计举办各种培训班430余次,培训人员4万多人。重点培训产业园区技术骨干和生产大户1000多人次,为我省棚膜蔬菜产业发展培养了一批技术骨干。

“十二五”期间,我们要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这条主线,着眼于建设北方特产大省目标,以打造参茸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重点,深入实施园艺特产业千亿元创业计划、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和人参产业振兴等工程,突出抓好六大产业基地建设,到2015年全省园艺特产总产值实现1760亿元。

一是加快北方蔬菜产业基地建设 着力实施百万亩棚膜蔬菜建设工程,围绕“九区五线一中心”,建立5条棚膜蔬菜产业带,在扩大规模的基础上,完善配套设施,积极推进蔬菜标准园建设。到2015年,蔬菜生产面积稳定在550万亩,其中棚膜蔬菜规模达到120万亩以上,实现产值300亿元。

二是加快北方中药材产业基地建设 重点发展人参、贝母、细辛、北五味子、龙胆草5大产业。大力实施人参产业振兴工程,推进“药食同源”,拓展人参应用领域;重点发展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全力打造中国·吉林“长白山人参”品牌。到2015年,中药材生产面积发展到80~100万亩,实现产值700亿元。

三是加快北方食用菌产业基地建设 重点发展黑木耳、香菇、滑菇、平菇、金针菇5大产业。推进适宜区产业带建设。到2015年,生产总量达到40亿袋左右,实现产值200亿元。

四是加快北方经济作物产业基地建设 重点发展马铃薯、花生、烟叶、向日葵、杂豆、红干椒6大产业,注重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和改良,大力推广无公害栽培技术,加快发展贮藏和精深加工业,促进产品增值。到2015年经济作物面积达到1400万亩,实现产值400亿元。

五是加快北方经济动物产业基地建设 重点发展鹿、林蛙、貂、貉、蚕5大产业。到2015年,鹿存栏达60万只、林蛙回捕7亿只,其他经济动物总存栏90万只以上,实现产值100亿元。

六是加快北方长白山山珍食品产业基地建设 依托长白山生态绿色食品资源宝库,加快发展刺嫩芽、山芹菜、猴腿、红松果仁、山核桃、榛子、特色核果7大产业。大力支持精深加工企业发展,努力开发新产品,促进产品南销及进入国际市场,实现产值60亿元以上。

上一篇:民事责任的价值下一篇:污水污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