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类

2024-05-08

建筑类(精选十篇)

建筑类 篇1

在传统教学中, 教师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课本知识, 采取与教材同步的教学顺序, 但这种方式存在一定的弊端, 即容易导致教学过程照本宣科, 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教学效果不是很理想。实际上, 教材与讲课的思路是不尽相同的, 高职院校《建筑材料》教材体系的思路包括: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以及工程应用等, 而教师讲课的逻辑思路应该是:工程应用带出实际问题, 探究解决方法, 引出概念细节和基本原理等。高职学生学习《建筑材料》的目的意在学习一定的理论知识, 掌握基本的实践技能, 以解决日后在实际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因此, 该门课程的讲课思路应该立足于工程中存在的诸多实际问题, 从而引出各种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 并深入到方法的细节之处。例如, 在讲解各种建筑材料时, 教师可以从使用此种材料的实物或工程出发, 引出材料的发展现状、性能特点、应用原理、条件以及发展趋势和使用局限性等基础知识。通过这样的教学思路, 可以很好地引导学生运用分析与发展的思路看待工程材料, 准确分析材料性能, 并学会正确使用各种类型的建筑材料, 并培养创新性思维。

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 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教材内容随着时间的更改与时代的变化而发展, 是专业课教学的主要特点, 其内容应该遵循时代发展规律, 跟上社会前沿研究的进步。因此, 作为建筑材料学教师, 应密切关注世界前沿研究领域的最新成果, 并鼓励学生经常查阅资料, 翻看有关文献, 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例如, 在讲解混凝土这一材料时, 教师可以提前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通过自己查阅资料的方式完成关于“高性能混凝土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物中的应用”以及“高强轻骨料混凝土在高层或超高层建筑物中的应用”论文。实践证明, 学生通过查阅大量的网络资源和文字资料, 很好地掌握了混凝土在高层建筑物中的应用现状, 并逐步认清了建筑材料的发展趋势, 最终提高自身能力。

作为建筑材料教师, 要注重因材施教, 善于运用多种教学手段, 尽量不用统一的模式进行教学。首先, 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改变“教师主、学生从”的师生关系, 注重“学生讲、教师评”的教学方法。例如, 在讲解砂浆时, 教师可以先将讲课内容告知学生, 让他们自己在课下查询资料准备讲稿, 演讲过程中, 台下的学生可以提出疑问, 使台上台下形成互动, 活跃课堂氛围。这种方式不但有效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还激发了学生主动演讲的热情, 有利于促使学生自告奋勇, 为课堂教学注入活力。

为了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度, 教师还应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 以完善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效率。有些抽象性较强的章节可以配合录像实施教学, 如在讲解沥青时, 可以让学生观看与沥青有关的试验过程, 使学生从直观的角度感知沥青材料;有些章节采取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不但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还有助于学生了解和掌握这一材料的技术和性质, 如在讲解钢材的力学性质时, 可以通过多媒体动画演示低碳钢在拉伸到拉断的几个过程阶段, 增加教学的形象性与直观性。

完善校内实验资源, 使学生掌握多种技能

《建筑材料》作为一门重要的基础专业课程, 具有较强的实践性, 实验是建筑材料课程的重要教学形式。因此, 作为高等职业院校来说, 应该为学生提供完善的实验教学资源, 建立可供学生接触生产和探索研究的首要场所, 帮助学生学习相关知识, 掌握相关技能。

我们所熟知的教学资源包括硬件 (实验场所、相关设施、仪器设备等) 和软件 (教师素质、实验教材、多媒体课件、实验报告等) 两部分。硬件设施是保障正常实验要求的客观基础, 如果教学设施陈旧落后、数量有限, 那么就无法从根本上提高教学质量;而软件设施是衡量教学效率高低的重要指标, 没有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和相对完善的配套教材, 教学双方都会感到非常吃力, 有效教学也无法实现。

教师要对传统验证性实验进行优选压缩, 以此激发学生的探究意识, 提高他们的实验能力。例如, 传统实验中的材料密度实验、水泥实验、砂石实验以及防水材料实验等, 这些实验的主要目的在于根据理论知识, 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建筑材料实验, 以达到掌握其技术性能的目的, 并实施有效评价。为了实现教学效率最大化, 可以利用多媒体动画演示将水泥细度、化学分析等实验, 沥青性能实验, 砂石强度、坚固性实验以及防水材料低温柔性、耐热度实验等形象直观的展示在学生面前, 不但增强了学生对实验过程的感性认识, 更重要的是加深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

总之, 为了更好地适应社会对建筑人才的需求, 我们广大教师在今后的教学中只有坚持建筑材料专业课的教学改革, 同时不断提高我们教师自身的职业素质和教学能力, 才能更好地提高建筑材料专业课的教学效率, 实现教与学双方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培养出合格的建筑人才。

建筑类 篇2

前言:在使用过程中适当修改文本模板内容,工作总结是对某一时间段的工作进行一次全面系统的总检查、总评价、总分析、总研究,从而分析不足,得出可供参考及改进的经验。以下是无忧考网为大家准备的助理工程师个人总结,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参考范文一:

时光冉冉,转眼间,已经在这平凡而朴实的岗位中工作了9年。感谢这个和谐伟大的年代,让我们在“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熏陶下茁壮成长,让我们能够在“百家争鸣、百花齐发”的氛围中得到发展,让我们在“发展民族企业、振兴民族为己任”的民营公司中得到锤炼。回顾几年的工作历程,在繁忙的中得到充实,在辛苦中得到快乐,不管在政治思想上还是在学习工作中都取得了进步,以下是我简单的工作体会,如有不足,敬请原谅。

一、政治思想方面。

首先,我是一名中国共产党员,我继续加强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重要思想的学习,努力用科学发展观来武装自己的头脑,指导自己的实践,提高自我政治理论修养,积极关心国家大事,拥护党的政策方针,遵守国家各项法律及规章,严格用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克己奉公,为民服务,勇于奉献,不记个人得失,始终把国家和集体的利益放在首位。我依靠团队,团结同事,尊老爱幼,诚实守信,长期以社会主义公民基本道德规范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来要求自己。

其次,科学是人种人类意识对客观自然的一种正确的认识,它是来源于实践,指导人类进行新一轮的实践并接受实践的检验从而进行具体有续的整理的周而复始的过程。我充分理解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尽力将专业技术和市场经济紧密结合起来。将专业技术转化为生产力,并应用到实践工作中,在转化过程中实现专业技术的升华,造就自己,体现个人对社会的价值。

二、学习方面。

首先,“读书之乐乐无穷,拔琴一奏来熏风”,学无止境,是读书中收获的快乐引领我不断攀登,我的人生历程将永远有书相随。在日常学习中,我一直是笨鸟先飞勤学守纪的好学生,我努力学习专业知识,多次获得公司领导好评。

第二,“万丈高楼从地起”,基础是否牢固,直接影响其今后的发展,我一向都比较注重基础理论的学习,而且根据本企业的生产实际系统地学。工作以后,每年都参加专业学习。如《有机化学实验》、《药物合成》、《精细化工品合成技术》、《药物化学》等理论的学习,获得了扎实的有机化学实验相关知识。同时,我虚心向同事请教,经常查阅文献资料,增加有机化学合成理论的学习,在实践中善于总结,提高了工作能力。

第三,努力提高有机化学合成实验的基本技能,巩固有机化学的基础知识,加深对有机化学合成、有机化学理论、化合物性质及反应性能的理解,培养自己正确选择有机化学中间体和药物的合成、分离与鉴定的方法,在实验室合成出合格的有机化学物和中间体,能正确理解合成工艺过程的要点,进一步熟练合成实验的基本操作;在合成方法、工艺条件、反应终点的观察和判断,成品的分离纯化、产物的收率及质量要求住等方面有全面的训练和要求。

第四,丰富知识面,现代实验技术,是多项技术的组合。要把专业技术工作做好,必须要扩大自己的知识面,我在系统地掌握本企业的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还有计划有目的地自学其他理论知识。近几年来,主要学习了《企业管理理论》、《GMP管理规程》、《抗生素》、《质量管理》等知识,其中的一些理论知识给我今后的工作带来了很大的帮助。

二、工作方面。

首先,技术人员在生产管理或市场开发中,经常会碰到一些比较复杂的情况,认真谨慎地分析了才能减少错误。我们要大胆创新,但不能盲目,要在工作中反复实践,要理论联系实际。我们在工作实践中要查阅大量的技术资料,找出有力的理论依据解答所研究的课题,同时进行广泛的社会调查得出可行性报告。在20XX年一种有机化学物的合成中,我们选用了一个比较常规的合成方法,从廉价的工业原料出发,经过四步反应制得了产品,经过我们多次实验,精心选择参数,认真分析研究,最后得到了收率高,工艺操作简单,设备要求简单,适应工业化生产的方法。

第二,一个新的项目,用学过的有机化学物合成知识将其多种反合成途径,与领导讨论出几种可行的方案,选择好方案以后,首先要购买试剂,需要在网上搜集尽可能多的供应渠道,多方比较它的纯度与价钱,选择质量优良价格适中的一家。接下来就是结合所查找的相关文献开始试验。要将文献中的每一步弄懂,反应原理,条件控制,试剂的化学性质及防护措施弄清楚,做到心中有数,方可动手。反应条件严格的实验要注意实验中的细节,比如环境的影响,温度搅拌的影响等等,反应比较简单的,投料进去控制好条件,但有时候后处理就并非很简单,后处理没有做好容易将其反应的物质给浪费掉。后处理物质结晶的时候,可能重结晶溶剂不好找,应该结合它的性质选出几种少量分别进行试验,一定会找到合适的。在20XX年,我们一个有机化学物的结构改造中,我们认真查阅文献,选择不同的合成方法,获得了几个未报到的新有机化学物。

第三,在中试车间中试产品,我全心投入,受益菲浅,我们在中试之前,需要拟定一个详细的方案,方案里需要包括中试目的,反应方程式,投料量,具体操作步骤,反应和后处理所需设备,反应设备的清洗,操作人员的安排,三废处理的方法,需要注意的问题,原料溶剂的特性等内容。在车间投料前,想好投料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前做好安全防护措施,做好事故处理预案。对职工做好工艺培训和安全培训,中试过程中,要做好中间反应控制,应用试验中的相关检测手段,提前做好验证工作。要做好试验统计工作,这是计算产品生产成本的主要依据,也是分析解决问题的关键。中试记录一定要真实,以便于以后总结分析,要勤于同中试其他相关人员做好交流,这样最容易发现问题。中试完毕,一定要做好扫尾工作,包括原材料、设备清理与维护等等。在20XX年至今,我们完成了几个有机化学物产品的中试,经过多次实验,我们认真控制相关技术参数,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及时做好记录,注重降低生产成本和环保因素,提高经济效益,最终获得了中试的成功。

“科学求真,*求善”,多年的工作让我深刻的认识到,立志于科学的研究,立志于伦续的进步,立志于做一名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立志于小康社会建设,立志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我更应该在思想上更加严格要求自己,在学习中更加勤学奋进,在工作中更加尽心尽力,为做一名优秀的工程师而不懈努力。

参考范文二:

时间总在不经意间流过,转眼踏入建筑施工行业已经三年了,回顾这三年的工作历程,在公司领导及同事们的关心帮助下,并且通过自身不断地努力学习和工作实践,无论是思想上还是工作上,我都取得了巨大的收获,在工作中积累了丰富的施工经验,并在工程实际施工中得到了应用,现在就本人有关工作总结如下:

一、坚持思想政治学习让我的思想理论素养不断得到提高。

思想上,我认真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各种路线、方针、政策,坚持学习“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不断提高自己的政治思想觉悟与水平,不断地探索与追求。多年以来,我在行动上自觉实践上述宗旨,用满腔热情积极、认真、细致地完成好每一项任务,严格遵守各项法律、法规以及单位的各项规章制度,坚持公平公正原则,坚持实事求是原则,自觉抵制各种不良风气的侵蚀,在基层赢得较好声誉,处理问题能力不断提高。

三、工作实践让我的业务技能不断增长,工作能力不断加强。

在工作中,吃苦、肯干,对工程认真仔细,与现场施工人员一起工作。向经验丰富的施工员虚心求教,学习及改进自己工作上的不足之处。工作以来,我的工作内容主要有:参与北川地震纪念馆工程的内业管理,对施工流程有个明确的了解。本人以“安全第一、质量为主”的工作原则去开展各项工作,通过自己的努力和自己在工作中积累的经验,能做到将质量、安全隐患降到最低,确保不发生质量安全事故,发现问题及时向上级汇报情况。

20XX年7月至20XX年7月,本人刚踏入建筑行业,在XXX建筑装潢工程有限公司担任施工员、资料管理员,参与了泥城镇小区内的动迁宅等工程的施工管理。20XX年11月至今,调入XXX城乡建设投资有限公司。在公司工作不到一年时间之内,参与20XX年新农村建设道路、河道及污水纳管的竣工验收事宜、20XX年新农村建设的摸底勘查以及20XX年泥城镇小型项目的招投标工作,每道环节认真仔细,提升了自身的技术管理能力。

行业企业如何参与建筑类高职教育 篇3

【关键词】建筑行业企业 高职教育 激励机制

一、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既是技能教育,更是就业教育

古人云:“大学之道,在明德,在新民,在止于至善。”学校注重基础知识、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社会注重人际关系、敬业精神、创新精神。构建基础学科的关键内容、主要概念和基本理解力,衡量标准规定行为表现的良性评价体系,认知的目的不仅要知道客体是什么,还要将这种知识内化到自身的情感体系和个性工作实践之中,这才是真正有用的知识。

传统教学强调死记硬背(什么是),不注重综合思维能力(如何做好)的发展。在工业化模式下运行的企业环境中,工人只需机械地重复任务即可,传统教学模式培养出来的工人完全符合工作需要。是否具备综合思维能力,并不会对工作产生影响。但是在就业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形下,必须明确职业教育就是技能教育,技能教育就是就业教育。

我国的教育方针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1958年,国家曾经提出“教育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要学工、学农、学军”。高等职业教育从微缩的本科与发酵的中专夹缝中发展到10年后的今天,这是历史的回归,还是历史的扬弃?

教高[2001]4号文件指出:“进一步加强实践教学,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教高[2005]1号文件指出:“大力加强实践教学,切实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教高[2006]16号文件指出:“突出实践能力培养,加大课程建设的力度,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教高[2007]1号文件指出:“建设500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高[2007]2号文件指出:“高度重视实践环节,提高学生实践能力。”质量工程[2008]文件指出:“实验、实训、实习,教学团队、名师”。从这一系列的文件可以看出,职业技能训练贯穿于高等职业教育全过程。

二、行业企业如何介入高职教育

要使行业企业介入高职教育,还有很多现实问题难以解决,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逐一探讨解决方法。

1.难以逾越的阻力。

(1)从企业找原因。制度原因:企业没有义务和责任承担教学任务;利益原因:企业欢迎学生到工厂实习,关注的是廉价劳动力,并不是将实习实训作为学生在第二课堂的必要内容加以认真对待,因而很难对学生的发展提供实质性的帮助。

(2)从学院教学管理找原因。其一,通过哪些教学途径保证学生的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与工程现场对接?高职院校实践教学环节希望通过学生到企业完成教学任务,顶岗实习;企业要抽调工程技术人员配合学生的实习实训,还要控制工序工作过程场地。双方如何分担人力、物力、财力的投入?功在学校,利在社会,缺乏政府的宏观调控,仅凭道德和情感难以持续拉动“工学结合”这架马车。其二,怎样安排项目课程,才能使教学进程更有利于学生的认知和教学资源的利用?学习讲究知识体系的系统性、连续性,但建筑工程追求工作场景的空间逻辑、程序衔接。双方如何对接?其三,如何在“大班(40至45人)”实施工程项目教学?安全问题如何保证?施工场地狭小,安全隐患多发,分组学习标准如何同一?这些都是需要考虑的问题。

工学结合实践教学对于建筑类高职院校的难点在于,项目教学周期与工程建设周期不匹配。很多校外实训基地流于形式,统一模式制约了实践教学的个性化。另外,地域差异、学校差异、专业差异、建设项目差异,都对教学过程提出了挑战。教育作为一种独立的活动存在,很容易导致教师在课堂上照本宣科。随着社会发展,课程的深度和广度也必然随之改变。教师孤立地教学,使得学生“认知、转化、重组”的过程也处于孤立状态。为重新认识课程和教学,适应社会的飞速发展,教师需要增加对相关学科、边缘学科的学习,并注重学科间知识的整合。

2.结合的关键。行业企业介入学校教育平台是工学结合,形式是产学联姻,实质是产权融入。要放弃过多的学科教育思想及系统的观点,追求实用、适用、够用。产学联姻为什么叫好不叫座呢?核心问题是产权。众所周知,高校是事业编制,企业是市场编制,双师型教师团队的教师资格问题、编制问题不易解决,走出去(送出去)相对容易,请进来比较困难,常态化融合互动则更加困难。这需要政府主管部门宏观调控,利益驱动双管齐下,只有产权才能解决利益分配、身份障碍(事业/企业)、短期行为等一系列问题。认真学习德国“双元制”模式、英国“三明治”模式、澳大利亚“TAFE”模式、美国“合作教育”模式时,可以吸收比较实用的东西,但外国模式不可复制,最终只能走自己的路。工学结合不仅是熟悉建筑技能,而是将相关知识与建筑技能融合,将学习与建设工程项目有机结合。

按照从学生到土木工程从业人员的成长逻辑设计课程与教学内容,通过工学结合、情境耦合的教学模式,实现课堂与岗位实习实训一体化。实现这一目标,政府引导是关键。政府可以通过税费减免、转移支付等手段促成行业内优秀企业与高职院校联姻。教育资源的共享是示范院校建设的需求,是区域经济的需求。资源的共享将是内涵建设的标志,是高等职业教育的载体。

参考文献:

[1]2008全国高职高专教育教学改革论坛资料[Z].

高职建筑类专业校企合作对策 篇4

收录日期:2012年4月13日

校企合作是学校与企业双向主动参与的结合, 是建立在双方内在需要的基础上的结合。实际上是使高等职业教育与社会、生产融为一体, 形成相互依存、相互促进, 优势互补、密不可分的有机整体。当前, 解决校企合作中的问题, 摸索出成功的校企合作之路, 对于提高我国高职教育的水平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成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搭建四方联动的多元合作平台

通过对企业的调研与对校企合作的分析与总结, 在现有的社会背景下, 依托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09年被批准为河北省建设行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 , 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旨, 互惠共赢为原则, 建立校企合作理事会, 总体协调校企之间专业共建、课程共建、实训基地共建、专兼职教师培训及聘任、学生实习与就业、技术研发应用与推广、技术培训等领域的合作事证企业在生产的旺季有学生去企业顶岗实习, 一方面解决企业人力资源紧张的燃眉之急;另一方面在大量的工程项目实践中,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职业情感、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和职业能力;二是适应企业生产的需要, 放宽政策并加大顶岗实习的时间。建工系在每年10月初完成大量的基础教学和专业教学之后, 进入综合实训之前将举行一次双选会, 邀请大量的企业参加, 根据企业的需求允许学生在企业一起完成综合实训与顶岗实习, 这样学生在企业顶岗实习的时间为6个月。既可以保证生产的顺利进行, 又可以为企业节约人力成本 (企业付给学生报酬远远低于职工报酬) 。这样可以受到企业的欢迎和好评。

2、激励机制:

促进校企全面合作。建立激励机制的目的在于调动校企双方合作培养高技能人才的积极性, 巩固和发展校企合作的成果。一是由校企合作理事会成员负责制订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计划, 充分发挥校企两个优势, 共同实施人才培养方案;二是校企双方相互兼职, 聘请企业有关专家和富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师傅为学校客座教授或实习指导老师, 并发给相应的聘任证书;三是在国家政策允许的范围内向企业有关兼职人员、特聘教授、实习指导老师支付一定的报酬, 使得他们劳有所得;四是制定合作企业、兼职人员奖励制度, 对于合作好的企业、兼职教授 (教师) 给予奖励;五是将具有教学能力、曾担任学校兼职教师的企业退休老职工返聘至学校担任校内实习指导老师, 充分发挥他们的余热;六是派学校的老师去企业进行锻炼并完成企业的项目, 以提高教师的实践教学水平, 促进双师型教师的发展。

3、约束机制:

规范校企健康合作。具有长效机制的校企合作不是一方对另一方的施舍、帮助和支持, 而是双方共同履行的责任和义务, 为此双方必须受到法律、制度和道德约束。

双方签订具有法律规范的校企合作协议顶岗实习协议, 在协议中明确规定双方的权利、义务以及违约的责任。在法律约束的框架下, 企业与学校都要完善相应的管理制度, 强化制度约束的力度。建立实习实训基地管理制度、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管理制度、学生实习实训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劳动管理制度、学生实习期间违规违纪管理制度等, 通过完善制度规范校企合作行为和学生实习实训行为。

4、情感机制:

奠基校企长期合作。构建情感机制, 一要加强校企信息的交流和沟通;二要重视相关人员的相互交往。交往产生感情, 升华彼此关系;三是经常征求校企合作相关人员意见, 诚恳接受并积极改进校企合作工作;四要按照以人为本的原则充分尊重与校企合作相关人员劳动, 关心其疾苦, 帮助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困难和问题, 使他们切身感受到自己是学校的一员。

以上为河北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建筑工程系实施的“四方联动、校企共建”校企合作机制, 以此为基础, 较好地解决了学生的实习、实训等问题, 并且在近两年的招生与就业上也初见成效, 学生的第一志愿的投档率、录取分数都比以前有了显著的提高, 学生的就业率也达到了98%, 基本实现了学生零距离就业与双向选择。

主要参考资料:

[1]袁银枝.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7.6.

[2]刘晓明, 杨如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模式.职业教育, 2003.8.

[3]孙琳.产教结合职业教育发展新途径探索.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3.

参考文献

[1]袁银枝.高职教育校企合作的困境及其突破.襄樊职业技术学院院报, 2007.6.

[2]刘晓明, 杨如顺.高职院校校企合作的现状问题模式.职业教育, 2003.8.

建筑类简历 篇5

建筑类简历一:

李XX

三年以上工作经验 | 男 | 29岁(1981年1月1日)居住地:深圳

电 话:139********(手机)E-mail:

最近工作 [ 3 年2个月]

公 司: XX建筑设计事务所(500人以上)行 业: 建筑/建材/工程 职 位: 建筑工程师

最高学历

学 历: 硕士 专 业: 建筑学 学 校: 同济大学

--------------------------------------------------------------------------------

自我评价

1.性价比高:多设计院工作经验,已获得一级注册建筑师证;2.效率高:吃苦耐劳,能熬夜加班,工作效率质量放第一;

3.综合性能好:身体好,熬夜加班摧不垮,有坚强的意志和体魄;理论基础好,建筑学科

班出身,基础坚实;实践经验好,在设计院做了多年理论联系实践的工作;涉猎广泛,除了建筑和规划,对房地产业和国家经济规律同样熟知。

4.人缘好:团结同事,联系同学,求学于名师,广交朋友,有团队精神,集体荣誉感强。5.沟通能力好:理性听取,感性表达;性格稳重开朗,乐观向上。

6.组织协调能力好:担任工程主持,负责与甲方沟通,并管理设计团队,协调建筑、结构、水、暖、电各专业人员协同工作,完成完整项目。

求职意向

到岗时间: 一个月内 工作性质: 全职

希望行业: 房地产开发,建筑/建材/工程 目标地点: 深圳

期望月薪: 20000-29999/月

目标职能: 房地产项目/开发/策划经理,建筑工程师

工作经验

2007 /7--至今:XX建筑设计事务所(500人以上)[ 3年2个月] 所属行业: 建筑/建材/工程 建筑设计室 建筑工程师

设计前期、方案设计、施工图设计、后期服务。工程主持,负责与甲方沟通,并管理设计团队,协调建筑、结构、水、暖、电各专业人员协同工作,完成完整项目。

教育经历

2005 /9--2009 /9 同济大学 建筑学 硕士

2000 /9--2005 /7 同济大学 土木工程 本科

语言能力

英语(熟练)听说(熟练),读写(熟练)

建筑类简历二:

姓名: 国籍:中国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江门 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江门 身材:170 cm? kg

婚姻状况: 已婚年龄:46 岁

培训认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普通求职

应聘职位: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类:施工管理、工程预结算、甲方代表   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类 技术监督、监理工作等

工作年限:24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5000--8000希望工作地区:广东省

个人工作经历:1983-1985 承建恩平市桥园新村6层住宅施工管理工作

1985-1990 海南三亚市府办公大楼、市委招待所、国际大酒店施工管理和预结算工作

海南三亚市水泥厂施工管理工作

1991-1992 南海市南海糖厂6层住宅施工管理和预结算工作

1993-1994 广州市天河区嘉怡苑28层框剪结构施工管理工作

1995-1996 广州市火车东站土建工程施工管理工作

1997-1999 恩平市二建集团公司技术部工作

2000-至今 江门市中央储备粮粮库钢架结施工管理工作

江门市派力士运动器材厂房施工管理和结算工作

江门市丽苑6层住宅裙施工管理和结算工作

江门市宝源么托车配件车间二层厂房、办公大楼施工管理和结算工作

江门市中天国际17层商住楼预算和施工管理工作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华南理工大学

最高学历:大专毕业-1982-07-01

所学专业一:建筑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1982 华南理工大学 建筑

专业证件:中级施工员、中级质安员上岗证,中级预算员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一般粤语水平:一般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从事建筑业20多年,曾经承担高层、一般民用及大中小厂房建筑施工管理及组织能力和预结算工作。

详细个人自传

个人联系方式

建筑类简历三:

姓名: 国籍:中国无照片

目前所在地:广州 民族:汉族

户口所在地:广州 身材:153 cm? kg

婚姻状况: 未婚年龄:22 岁

培训认证:

求职意向及工作经历

人才类型:应届毕业生

应聘职位:建筑/房地产/物业管理类:室内设计师   设计/广告类 展示设计

工作年限:0职称:无职称

求职类型:全职可到职-随时

月薪要求:1000--1500希望工作地区:广州 花都

个人工作经历: 08年1月 华浔品味装饰公司 实习生

教育背景

毕业院校:广州南华工商学院

最高学历:大专毕业-2008-07-01

所学专业一:建筑装饰工程技术所学专业二:

受教育培训经历:05年9月至08年7月 广州南华工商学院 建筑装饰工程技术 英语二级、计算机一级

语言能力

外语:英语 一般

国语水平:较差粤语水平:精通

工作能力及其他专长

本人吃苦耐劳,诚恳认真,擅长CAD作图,3D效果图,室内设计等,掌握基础的工程预算。

详细个人自传

在三年的大学生活中,我学习到了许多有用的知识。在担任学习委员的过程中,我学到了组织和管理的能力。

高职建筑类专业水彩教学方法探析 篇6

关键词:高职;建筑类专业;水彩教学;专业表现图

水彩教学是我国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作用在于对学生色彩观察能力、感知能力、技巧掌控能力的培养,将其与建筑类专业中的设计理念、设计技巧和设计表现手法相融能够使学生在进行素材整理、效果图设计、环境表现、建筑形象塑造方面更具专业特征,因此,我们应当掌握建筑类专业特点和学生特点,紧紧围绕专业特征和美术特点创新水彩教学手段,对水彩教学课程做出合理安排,制定教学目标,注重实例教学与理论教学的相结合,使学生在循序渐进的学习中慢慢熟悉工具材料,慢慢掌握水彩技巧,慢慢领会水彩语言和其表达境界。

1 高职建筑类专业水彩教学的特点

在世界绘画领域中,水彩画是非常普及的画种之一,因其在工具、材料方面具有自身特性,所以其表现方法与其他画种也显然不同。水彩画具有明快清新、潇洒风雅、意境高远、水乳交融的特点,所具备的美术格调、特殊风韵以及艺术魅力令人陶醉,与水墨画天然相成,有着极强的表现力,在工具使用方面也比较简便,非常适合建筑类设计情感的传达和语言的表述。在高职建筑类专业教育中,水彩被作为一门基础的必修课程,是强化学生审美意识和创造意识、提升学生艺术素养,培养学生感知能力、设计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技巧掌控能力的主要手段。水彩主要分为水粉画和水彩画两种,通常我们认为水粉画是不透明的水彩,水彩画则是透明的水彩,两者在绘画方式、步骤、表现技法以及形式效果方面都具有显著差异,所以在高职建筑类专业的基础性教学中将两者区别开是非常有必要的。高职建筑类专业学生绘画基础大多比较薄弱,所以在实际教学中我们应当从水彩特点入手,从材质上教会学生区别水粉画和水彩画,比如水粉画是覆盖性绘画,比较重视提亮,水彩画则是非覆盖性绘画,其比较重视留白;两者的表现效果也不同,水粉画对色彩的表现主要是通过覆盖颜料甚至是厚涂颜料的方法实现的,主要表现色彩的丰富和亮丽,对物象的表现是通过笔触来实现的,主要以此来表现物象厚重,而水彩在表现色彩时更注重色彩的透明轻快、潇洒飘逸,往往通过颜料和清水的结合来实现,这与我国水墨画有着天然相成的一致性。教师只有让学生准确掌握水彩特点,他们才能在此基础上把握水彩技法和技巧,最终通过完整的水彩语言去强化建筑类专业表现图的艺术效果。

2 高职建筑类专业的水彩教学方法

2.1 制定水彩教学目标

事实上,教师无须让建筑类专业的学生深究水彩的画法和综合技巧,使他们掌握一定的色彩调配技巧为专业设计和表现服务即可。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当制定合理的水彩教学目标:让学生学会调配色彩,使他们正确掌握色彩的明度、纯度和色相;能够利用水分变化并结合色彩原理调出复色变化,会对简单的静画进行临摹;能够掌握补色知识,能结合知识画出当光与背光的关系,并能对比较复杂的静止物体进行临摹;能够掌握水彩画法、绘画步骤、绘画技巧和技法。在写生实践中,教师应当先让学生采用钢笔或铅笔画速写,在小空间的纸张上将建筑、环境之间的空间关系表现出来,然后再进行素描淡彩,用以表现建筑色彩效果。

2.2 实现水彩教学与专业手绘表现图的对接

水彩教学实际上是一种学生收集素材、表现建筑专业设计效果图的一种手段,对于高职建筑类专业的学生来说,他们是未来的设计师,而不是单纯的画家,所以我们应当对水彩教学在建筑类专业教学中的价值和作用做出思考。在实际水彩教学中,我们应当更注重对学生构思能力、造型能力、技巧表现能力、创造能力、想象能力、藝术感知能力、形式感知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水彩在色彩造型的训练和效果图的表现中是一种简单且有效的工具,灵活性较强。一个设计师,不仅要具备专业知识和设计能力,还要具备较高水平的手绘能力,基本手绘能力是画好设计表现图的基础,而基本功好并不一定就能将设计表现图画好。绘画创造和设计表现在本质上还是有着一定的区别的,比如水彩在创作过程中自由度较高,绘画者能够在画中尽情抒发自己的思想情感和情绪,而设计表现图则会被一定条件制约,所以设计师与绘画师是不同的。基于此,在建筑类专业的水彩教学中,我们应当将设计内容放在首位,将水彩作为增强设计表现图艺术魅力的一种手段。另外,要设置好教学内容,不要只局限于实践,还应逐步强化学生的审美意识和鉴赏能力,比如可让学生多赏析优秀的水彩作品,拓宽学生眼界,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兴趣,使其艺术修养得以提高。水彩画与其他画种虽然具有本质差别,但是并没有无法逾越的鸿沟,我们完全可以将水彩教学与建筑类专业设计进行对接,通过获取水彩画中有用的技巧和技法,正确掌握水彩画的基本表现特征,为建筑类专业表现图的技法表现奠定坚实基础。

2.3 将色彩理论实例化

色彩教学是水彩教学中的关键环节,对于色彩教学我们通常将其分为两个模块,即先进行色彩理论教学,然后再进行色彩实践教学。而事实上,色彩理论教学较为枯燥,几乎与实践教学脱节,那么如何实现色彩理论与色彩实践的融合呢?笔者认为,我们大可利用多媒体手段将色彩理论知识转化为图像,通过直观的方式加深学生对色彩理论的印象,这样便于学生记忆。比如对于初学者来说,他们在写生时观察方法不正确,很多学生都会盯着物体逐个逐个地看,这样一来,他们画出来的画面就没有虚实焦点,画面空间也会由此变得混乱不堪,其实在教材上已给出了观察方法,但是学生在理解方面存在偏颇,进而导致观察方法的失误,基于此,教师可采用实验教学方法,在多媒体上展示一个JPEG格式的图像,如果观察方法不正确,学生会看到这个图像中的格格都是移动着的,但是如果按照正确的写生观察方法,图像上的格格就是静止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很快就会掌握正确的图像观察方法,这样一来,学生在以后学习中会更加得心应手。

3 结语

随着水彩材料和工具的发展,水彩在表现技法方面与建筑类专业手绘效果图的表现技法日趋一致,目前,水彩教学已成为高职建筑类专业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水彩教学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探索的过程,我们应当在多种可能性中掌握高职建筑类专业特点、学生特点以及美术特征,在充分考虑学生接受能力和专业实际工作需求的基础上寻找最为合适的切入点,坚持循序渐进原则,不断在实践中创新教学方法,使学生逐渐掌握水彩技巧,逐渐提升对水彩艺术魅力、设计语言表述和传递效果的感知,使水彩为建筑类专业设计表现图增添新的生命元素。

参考文献:

[1] 陈元.浅谈园林设计专业水彩画教学[J].大众文艺,2011,22(7):223-224.

[2] 谢笑添.高职院校水彩画教学方法浅析[J].才智,2011,14(2):106.

[3] 朱林.浅谈建筑专业水彩风景的教学[J].广西轻工业,2009,36(7):196-197.

建筑经济角度的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 篇7

1 建筑产品的基本概念和发展情况

1.1 建筑产品的概念和含义

要想实现对建筑产品的有效管理和分析, 就必须要对相关的建筑产品的概念进行准确的把握, 也就是说要明确建筑产品的范围和定义。目前来看, 行业对于建筑产品的概念的定义为建筑行业内部的可以为人民提供一定的服务的建筑生产形式, 也就是说通过对建筑业的生产来实现对市场经济的推动和对人们的需要的满足的产品。所以, 可以看出建筑产品的涵盖范围还是比较广的。

建筑产品在管理过程中, 可以根据其功能的不同划分为以下几种:第一种, 是可以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一定的建筑空间的产品, 也就是说通常所说的建筑;第二种, 指的是可以为人们提供服务的建筑形式, 但是其自身没有供人使用的内部空间, 一般指的是烟囱和公路等建筑形式;第三种, 指的是其他建筑功能得以实现的辅助建筑形式, 也就是通常所说的管道以及其他建筑物品。

1.2 关于建筑产品的价值和消费

建筑产品作为一种商品, 其自身有着非常重要的使用价值, 但是其经济价值的实现, 还是要通过一定的市场交易来实现的, 所以在其消费和使用的过程中, 不仅应该关注其使用价值, 还应该对其价值进行一个全面的评估和体现。也就是说, 有关部门和建筑单位应该根据建筑产品的使用价值和成本价值对其自身的交易价格进行一个全面的分析, 并合理划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 市场体制改革的不但深入, 目前来看, 建筑产品的价值形成过程中不仅有建筑单位的因素, 还存在着双方定价的现象, 也就是说买卖双方根据建筑产品的使用功能和特点, 对其进行一个商议后的定价。可以满足双方的不同利益的基础上, 实现价格的合理控制。

建筑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 其在交易过程中不仅具有其他商品的共性, 还具有自身的特性, 也就是说还存在一定的独特优势, 主要表现为:首先, 建筑产品的价值通常比较大, 而普通的商品价值则较小, 这样也就决定了建筑产品可以出售和租赁;其次, 建筑产品的固定性比较强, 而且在使用的过程中可以反复的流通, 也就导致了其市场规律的特殊;再次, 建筑产品的实用性比较普遍, 所有人都需要对建筑产品进行一定的消费, 所以潜在的市场巨大。

此外, 建筑产品区别于一般产品的缺点有:在使用功能的展现方面无法像一般产品一样, 能够直观的表现出来, 也就是说建筑产品的功能需要在使用的过程中展现, 而不能在形成和销售的过程中直观的呈现, 同样的建筑存在的缺陷必须经过一段时间才能表现出来, 这样也就导致了建筑产品的选择和购买存在一定的风险。

2 建筑生产的基本概念和发展

2.1 建筑生产的定义介绍

所谓的建筑生产就是指建筑产品的建设施工过程。从建筑经济学角度出发, 可以将建筑生产概括为以下几点:生产单位的管理、创新等水平。生产人员的劳动技能, 例如智力、体力等方面;一些可以使用的自然资源, 例如河流、土壤以及土地等;相关的资本投入, 例如生产人员的住所、货币资金以及生产设备等[3]。

建筑生产具有几点特征:首先, 单件性, 这是由于建筑产品的设计和多样化施工造成的, 所以在建筑生产的过程中, 一定的技术单位和施工组织只能够承接一个建筑产品;其次, 在建筑生产大的过程中所受到的外部制约因素较多, 这是由于相关的城市建设规定与产品的固定性用途造成的, 不仅要受到各种人员因素的影响, 还会受到相关的自然因素和地理因素的影响, 也就一定程度导致了建筑生产的难度加大;再次, 不均衡的生产过程, 这是由于受到投资规模以及生产条件的影响;最后, 建筑生产的周期都较长, 短则数月, 长则数年, 也就是说在建筑生产的过程中, 有关部门要做好长期的工程管理准备工作。这是由于工程风险、建筑工程量以及结款时间长等原因造成的。

2.2 建筑的生产率

生产率就是指在一个生产过程中产出量和投入量之间的比率, 也就是生产率等于产出量除以投入量。由于投入的要素种类不一样, 可以将生产率分为原材料生产率、资本生产率以及劳动生产率等, 且劳动生产率是最为普遍、常见的生产率。依据不同计算范围, 可以将劳动生产率分成两类, 分别是社会劳动生产率、个别劳动生产率。在很多情况下, 个别劳动生产率就等于企业的劳动生产率。社会劳动生产率则是依据行业或是部门中工作人员计算的劳动生产率。

对建筑生产的生产率进行研究, 其实就是分析与研究劳动生产率的相关变化规律以及影响因素, 主要是为了实现劳动生产率的进一步提高。所以, 必须对加强劳动生产率的渠道与手段进行研究, 例如如何加强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等。

2.3 建筑技术的发展与进步

在建筑的设计、原材料以及施工等方面, 都表现了建筑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现代大型设备的应用极大的推动了建筑生产的发展, 各种高新材料的使用也有效的改善了产品的生产质量, 这种情况下, 建筑生产技术发展之后, 在相同量的生产时, 能够有效的节约生产要素中的各项投入。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与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 加速了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然而, 将建筑生产技术的作用只是在定性分析与研究上是完全不行的, 为了充分且有效的表现出科学技术具有加速生产力发展的作用, 还应该加强对测算以及定量的分析, 从而对建筑生产技术的发展与进步的经济效果进行评估与判断。所以, 分析与研究建筑生产技术的发展和进步, 首要的就是选取一个适当定量分析方式, 之后在构建一个与之相对应的评价标准。这种方法能够对技术的进步作用及其发展情况作准确的评价, 进而对建筑技术的发展方向进行科学的规划与调整。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我国的建筑行业和房产行业也取得了很大的发展和进步, 为了更好的分析市场现状, 实现对建筑行业的有效推动。有关部门必须要认真的研究影响建筑业的两大因素, 即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而分析与研究建筑产品与建筑生产, 必须与城市的发展规划和建筑行业的特点相联系, 对其的研究将会对建筑企业或单位的组织形式以及相关的运行机制出现产生一定的影响, 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 上文中笔者从两个方面对该问题进行了分析和阐述, 诸多不足, 还望批评指正。

摘要:随着我国房产业和建筑业的不断发展, 我国的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也逐渐的多样化, 这种情况下, 要想实现建筑产品和建筑生产的经济效益, 就那必须要对相关的建筑经济和市场发展趋势进行全面的分析和研究。

关键词:建筑经济,建筑产品,建筑生产

参考文献

[1]汪士和.该咋看建筑业的产业定位[J].施工企业管理, 2011.

[2]刘贵文, 李杰.基于价值管理的建筑业效率提升:海外经验及借鉴[J].现代管理科学, 2009.

建筑师与建筑技术及建筑产品 篇8

严格地讲,没有一种建筑技术是完美无缺的,只有相对合理的;没有一种建筑产品是最好的,只有应用上最恰当的,在特定条件下,最合适的。这样的认识无疑是辩证的。因事物都具有两面性,如何用好、用活、用准,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正面效应,减少、降低负面影响,是建筑师应好好把握的。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中,决定和制约对技术和产品选择的因素很多。其中有社会效益、公共环境、业主利益、规划管理、规范条文、经济指标控制、建筑拟定标准,以及与之结合的技术及产品的适用范围、施工条件、耐用年限等等。比如说石材墙面,先别说整体效果,立面要求,结构限制条件。就从技术上讲,有垒砌墙面和饰面石材墙面之分。石材饰面又可粘贴,可镶掛灌浆,可干掛。这里面的技术要求,适用范围和建造成本完本不相同,甚至可能差异很大。就拿干掛石材墙面的技术来讲,有竖向龙骨作为主要受力构件和横向龙骨作为主要受力构件之分。干掛掛件接头有滑槽式,也有万向接头,掛件连接方式有针掛,也有槽掛。其中,干掛石材墙面一般来讲成本较高、镶掛次之,粘贴成本最低。从效果上来讲,干掛立面效果最好,而粘贴石材墙面易出现“淌眼泪”——既石材表面受粘贴水泥砂浆的碱性作用,面层个别地方出现碱性浸渍痕迹。镶掛灌浆技术虽也高不开水泥砂浆,但在施工操作上可采取在灌浆高度上的区别及分层灌浆的方法,来避免其石材面层的浸渍痕迹。但镶掛相对于粘贴技术对施工工人的技术要求较高,须有一定的该技术工作经验。在此不难看出,石材墙面的各类施工工艺技术都是有针对性的。在设计上,要根据工程具体情况来确定,不能一概而论,不能不加思考,张冠李戴地应用。又如何针对防水类材料产品来说,一般地讲卷材产品适合用于筏板类的地下防水,涂膜类产品适用于带有基坑的独立式基础。而掺和到砂浆中的防水液,则有与底板、面层结合良好的优点,宜与带有配筋的刚性防水层配合使用。每种防水产品的防水原理不同,加之其它外部原因,如工程有工期要求,而产生不同防水产品对施工面的干燥程度、气候要求不同,每个工作场地中的地下水位高度不同,就会产生对产品材料的性能、厚薄上的选择。设计时在诸多因素面前,存在着建筑材料产品的档次,适用范围与设计要求及具体条件之间的“匹配”问题,不能绝对地说高档次产品材料处处可用,低档次产品材料不好用,就像医生开处方一样,要开出一张好方子,是需要一定的经验及一番思考的。目前,很多建筑师感到工程难做,现场处理量明显比以前增多。技术处理和材料运用往往是分不开的,建筑师们的技术处理经常受到业主制约。如对建材性能、特点不了解,技术处理时讲不出道理,工作将会被动,出了问题还得反反复复跑现场。排开其它一切非技术原因的因素外,如建筑材料熟悉,材料运用的效果,现场处理效果就好点,反之,效果则差些。或者说,在某一方面体现了建筑师的能力。

建筑物的建造是物质的,是由各类建筑材料,建筑产品(含建筑设备)物质构成的,建筑材料产品的种类繁多,随着材料科学的进步,其产品也日新月异,建筑师的视野,知识上的更新,新信息的补充都成为了工作上直接的需要。对新信息充分的掌握。这会使建筑师在设计领域得心应手,组织协调各专业更灵活,更具能力。在这方面,国外建筑师及港、澳、台地区的建筑师的能力显得较强。而我们过去由于长期的设计经济模式以及双轨制的两条腿走路的模式遗留下来的条块分割,使得工程技术人员对相关、相邻专业知之甚少。记得20世纪90年代初,我们与台方一家事务所合作时,在一次方案进入初设阶段的技术会上。我方去了包含各个工种8名工程技术人员,而对方只有1人。以1人应付我们8人反而显得条理清楚,整体感强。而我们自己的各专业在会上都时时出现专业间“碰撞”。国外一些建筑师对建筑材料、建筑设备的了解就象我们了解家用电器一样。其实,建筑师在某方面的知识掌握只是科普类的。只要求对大面的了解,即省时,省人又便于宏观协调。有的东西只有到了某设计阶段,需专业深入时,才具体划分到各专业去进行。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虽然现在我们已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多年),中国建筑师仍然存在着继续与世界先进领域进行接轨的问题。

建筑技术、产品的选择,直接关系到建筑设计的要求,从而也进一步关系到建筑质量标准。这理应是建筑师应负的职责之一。建筑师对此提出看法,从而进行思考、比较有利于将建筑质量状况与建筑设计掛勾,固定建筑师的责任。建筑单位应把建筑标准、要求及准备负担的经济能力统盘告之建筑师,由建筑师综合规划管理,建设环境状况,规范要求,技术特点后进行取舍,并及时与建筑单位勾通。而目前的现实状况却出现了甲方的建设管理部门对此干预较多,而设计人员为了“避嫌”有意放手,未对建筑选型及技术要求提出较具体详细的要求。建设标准、技术要求与建筑质量本身就有关不可分割的联系,建筑师如不对建筑产品的选择负责,就极易产生建筑工程质量与模糊设计要求之间的空档。到真正出现问题时,各方(可能是实际控制方)又都是“外行”,定会将责任推到建筑师“内行”上。因而建筑师在设计过程中,不能放弃和被剥夺建筑师应有的权利,否则不仅失去了应有的权利,还将承担不应该承担的责任,更重要的是对社会,对人民的利益会造成损害。

建筑市场上的无序竞争和建设行为缺泛有效管理所产生的腐败,对建筑本身和建筑新产品的研发、创新都带来不可估量的阻碍。一个建筑项目不论其投资及规模大小,它总是供人使用的,怎么讲也算得上百年大计。注册建筑师制已明确地成为建筑师对建筑要砌底承担终身责任的制度。不论从职业道德还是从法律层面,都要求建筑师对建筑产品的选择,对建筑技术的运用上排出私利,反复比较、深思熟虑。建筑技术、建筑产品构成建筑的方方面面。前几年,有个华裔美国建筑师(杨森的儿子)要回故乡来参观。在他回美国前,给我们举行了一个座谈会。他谈到他的回国之行中,看了不少建筑,但却很少看到很光鲜、耀眼的建筑。他认为不是国内的建筑设计水平不行,而国内的建筑材料产品不行,无法与美国的建筑材料产品相比。当然,生产这些材料的技术及构造方式也相对落后。他不止一次地谈到,由于没有较好的建筑材料产品,没有先进的构造技术,使得建筑表现不太干净、纯洁,处理手法显得哆嗦,建筑构成中增加了不少需抑制缺陷的条线、饰块等。

从某种角度讲,建筑设计是一个应用学科。而材料产品产业则是一个新兴、飞速发展的行业。短短几十年,建材的发展是建筑师们有目共睹的。随之而来的各项技术也在反过来推动建筑设计。如果说第一代设计大师勒·柯比西埃的作品是钢筋混凝土运用的成功典范。那么,密土·凡·得罗的作品则开创了玻璃与钢的时代风格,不论说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创时代,这都与大师们灵活驾驭建筑技术、建筑材料的能力不可分割。目前,新产品、新技术、新材料的不断涌现,极大地丰富了建筑的表现手段,为实现过去一些难以实现的功能要求提供了各种可能性,可以说,建筑技术和建筑产品的进步不仅完善了建筑本身,反过来,对于建筑设计也是一个激发,有人说,只要经济状况允许,什么样的建筑都能设计出来。但准确地讲,只要有物质条件(当然包括建筑材料产品)和技术条件作基础,的确几乎什么样的要求都可以办到。

也可以说,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为建筑师拓展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而建筑师们熟悉和了解建筑技术及建筑产品的发展,也就在这方面把握了时代进步的脉博。

摘要:本文概括了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的进步为建筑师拓展了更广阔的思维空间。而建筑师们熟悉和了解建筑技术及建筑产品的发展,也就在这方面把握了时代进步的脉博。

浅析建筑类材料的成本与管理 篇9

1 加强建筑材料的核算与管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材料是指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 经加工改变其形态或性质, 并构成产品实体的各种原料及主要材料, 辅助材料, 外购半成品 (外购件) , 修理备用件, 包装材料, 燃料等。材料科目按照其流动性排列在资产的前列, 仅从它在资产负债表中的排列顺序, 就能够看出它的重要程度。它既是流动资产, 也属于存货的种类, 它同时具备两个条件:一是材料所包含的经济价值, 可随生产经营活动的变化而流动, 并带来企业现金流量的变化;二是材料的成本能够可靠地计量, 伴随着生产经营活动而改变自身的形态, 且改变其本身的价值,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企业的经济利益, 也势必影响到企业最终的利润。

建筑材料, 是形成建筑成果的实体;是构成建设成本的主体;是形成建筑产品的主力;是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流动性极强且可随时变现, 如果不能正确的核算与管理, 不但会造成资金运用效率的降低, 而且会加大会计账目记录与市场价格的偏差, 导致会计信息错误和失真。材料的积压, 不仅会加大资金的占用, 而且可能导致材料的损失与毁损, 并会因新产品的出现而“退役”。所以加强材料的核算与管理, 无论是对施工企业, 还是对建设单位, 都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和现实意义。

2 材料应按品种的不同分类采购和管理

材料的品种繁多, 取得的渠道各不相同, 各部门的管理和核算方法也有所不同。材料的日常核算, 可以按实际成本计算, 也可以按历史成本入账。作为建筑行业的材料价格, 一般是在当地建设管理部门按期公布的“建筑材料信息价”的具体指导下, 分阶段按实际采购成本核算。材料的收发、账簿的记录, 均采用实际成本法。

随着高科技成果在建筑行业的不断转化, 新材料的不断推陈出新, 越来越多的老材料因功能单调而显得落后, 因不适应新的规范要求被限制使用;由于建筑施工的方法不断地向机械化、工业化发展, 使以前的原材料进场, 变成了现在的半成品采购;由原来的现场作坊, 变成了现代的工厂化操作。这不仅给材料的采购工作带来了新的难题, 也向成本核算部门提出了新的挑战。是采购原材料现场加工, 还是购买半成品直接安装?以何种方式采购才能降低施工成本?何种方案才能更有利于施工的进行?这需要管理会计对多种方案的成本, 进行具体分析、比较后, 作出最优方案的选择。

3 建筑材料分类管理的基本方法

3.1 制定和测算定额, 指标性限额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 要认真贯彻执行各种材料消耗的定额管理, 首先, 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备客观、公正的态度, 要有科学的依据, 不得胡编乱造。其次, 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有严肃性、权威性, 要组织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进行认真分析、仔细测算, 不得以个别人的意图或暗示作为技术依据。再次, 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建立在正常的施工条件下, 应符合先进合理的科学水平。最后, 消耗定额的制定应具有通用性, 应遵循普遍经验适应于个案的原则, 不得从个案、特例推向工程的全面。定额制定以后, 则应保持相对稳定, 不宜随意更改。

3.2 按照经济权重的大小, 分类进行管理

将建筑材料划分为A、B、C三类, 分品种重点管理A, 分类别一般控制B, 按总额灵活掌握c, 按照建筑材料的经济权重的大小进行重点、一般和灵活的管理方式, 即能达到重点控制、总体把握的目的;又能使建筑材料采购工作, 抓大放小, 管理灵活。A类材料:金额较大, 但品种数量较少, 如电梯、水泵, 品种数量不多, 单位价值却相当大, 对建筑成本有一定的影响。B类材料:单价一般, 品种数量相对较大, 如钢筋、水泥, 单位价值虽小, 但品种数量比较多, 总体数额极大, 对建筑成本起着决定性的影响。C类材料:品种繁多, 用量较少且单位价值很小, 如铁钉、木屑等, 品种非常零乱, 所占金额较小, 对建筑工程的造价不能构成明显的影响。因此, A类材料由于单体价值较大, 而品种数量较少, 较易控制;B类材料金额相对较小, 品种数量很多, 其总价值很高, 应重点管理;C类材料品种数量繁多, 但金额却很小, 用量很少, 对此只要把握一个总金额也就达到目的。

4 材料的采购不能简单地价格比较

建筑材料的价格是制约工程成本的主要因素, 但是材料的采购并不是简单地进行价格上的比较。材料质量不同, 品牌不同, 其价格的内含不同;事后服务的态度不同, 质量保证的体系不同, 也就是价格所包含的内容和范围不同;市场的认同程度不同, 供求关系不同, 需求的季节不同, 材料的价格也会不同。因此材料的价格确定, 不应简单地以高低为标准, 要注重质和量的辨证关系。耐久质优的产品、信誉较高的产品、质量确保的产品, 不能因为价格稍高而被杜绝, 它虽然是提升成本的因素, 但是它同时也会给建筑工程带来“质”的飞跃。提高建筑工程的质量, 延长建筑工程的使用寿命, 就是提高建设资金的使用价值。

5 材料的采购不宜盲目地招标

材料的采购当然要注意合法的途径, 目前比较流行的采购招标是合法的形式, 但是它不是材料采购的唯一形式。建筑材料的采购招标, 可以发挥需方市场的优势, 让供货商前来应标, 通过竞争体现价格优先。但并不是所有的材料都适合招标, 购买价值一元钱的材料, 显然不需要进行招标;独一无二的材料, 招标也不能解决降低价格的问题;市场紧缺的材料, 供货单位也不需要采取应标的销售形式。材料的采购招标也会给招标单位带来不利的局面, 发布招标文件就是暴露购买的目的, 就是把自己需要材料的秘密告诉对方;信息发布的有效范围和招标内容的公开程度是有局限的, 不一定所有的供货厂家都能够及时看到, 也不能够事先知道投标者是否采取“联保”的串标方式, 招标的可信度一旦失去控制, 也就意味着中标的价格不再可靠。

6 最佳经济批量的选择与管理

一项工程的建设, 耗资上亿元, 长达几年。如果能够随时购入所需要的材料, 就不需要原材料的储存, 就可减少财务费用, 就能盘活建设资金, 也就能降低建筑工程成本。在实际建设过程中, 很难使所有建筑材料都能够达到随时使用随时购买的目的, 况且大部分材料要经过检测合格后才允许使用, 即使是市场供应量充足的材料, 也会因为供货地点的远近, 运输途中可能出现故障或问题, 给工程的顺利进行带来不确定的因素, 导致建设过程中的停工待料而延长工期。为了保证工程的建设能够Ⅲ页利地进行, 材料的分批采购、计划性地储存也是非常必要的。从材料促销的方式对采购成本的影响考虑, 零星采购, 材料的价格较高, 批量采购, 可能会得到供货单位的优惠;从材料管理费用对材料综合成本的影响考虑, 过多的材料库存, 会占用较多的采购资金, 会增加仓储管理, 会增加费用开支。

建筑类 篇10

一、BIM的发展与特点

1.发展

1973年爆发全球石油危机, 当时全美社会各行业深刻感受到提高生产效益的紧迫性。1975年乔治亚大学Chunk East- man教授提出BIM理论, 旨在通过建筑工程量化及可视化分析, 实现降低成本与提高效率目标。

BIM从字面上看专指建筑行业, 但最早应用的却是航空航天与制造业, 并早于建筑业至少30年。当时欧美发达国家已将BIM应用到飞机制造、工业设计、航空器研制和汽车制造等众多行业。例如, 波音与丰田是BIM的广泛使用和受益者, 该技术使这两大制造业龙头企业在质量和效率上取得巨大突破。然而, 受制于当时的技术条件, BIM的使用一直未出现爆发式增长。随着计算机技术尤其是三维绘图辅助技术软件的研发与使用, BIM终于获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特别是在建筑领域, 这一技术帮助我国不少建筑企业在设计与建设中的很多环节实现了零的突破。

2.特点

BIM最大的技术优势之一是利用计算机实现建筑工程可视化操作。传统建筑行业在设计阶段可视的只有二维化图纸, 成品未制作完成前, 技术人员只能凭借图纸上的纵横线条在头脑中想象三维构件。传统建筑相对简单的部件可以仅依赖人脑想象, 但现代化建筑错综复杂的设计仅凭人脑已很难实现由二维转换为三维, BIM技术帮助人类实现了这一需求。BIM技术实现的立体效果图与传统制作效果图的差异在于:传统制图单位尽管也能制作出三维效果图, 但并非是由二维图纸信息自动生成的三维图形, 构件之间相对独立, 不能反映构件之间的关联性;而BIM则通过集成二维图纸上的信息自动生成三维模型, 构件之间的关联性自动呈现, 任何信息的变化影响到相邻构件的情况一目了然。不仅如此, BIM应用过程中, 工程全程均为可视化操作, 无论设计、施工、运营、维护任一环节有变动、交流、设想或决策均可以可视化立体呈现。

这些优势使BIM能解决不同环节设计师之间潜在的设计矛盾, 并在正式开始建设前的策划阶段, 将问题甚至冲突解决在萌芽状态, 确保项目正式开工后顺利建设, 在很大程度上降低后期发现问题进行弥补甚至返工的投入与成本。其次, BIM能帮助设计与建设者选择最适宜的建筑方案。传统设计等到正式开工后才能显现出的问题, 在BIM帮助下能提前在虚拟空间完整全面再现, 使设计与建设者能一目了然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最终解决问题。不仅极大提高了建设效率, 确保了建筑工期, 还降低了费用与损耗, 保证了建筑质量。第三, 实现成本控制。传统建筑设计与施工过程中存在的“老大难”问题是成本控制。缺乏事先设计好的监控措施, 无法在每个施工环节有效降低成本与费用。采用BIM技术后, 由于能事先模拟日照、节能及紧急疏散等所有环节的建设状态, 也就同时具有了成本控制的预案, 使成本控制与项目优化、投资回报和方案设计的结合得以实现, 最大程度避免了后期修改或返工造成的额外耗费, 实现了投资收益的最大化。

二、目前我国BIM的发展与制约因素

1.国内现状

国内各建筑、制造业已开始认识到BIM的优势, 但由于我国对这一技术的引入与推广普遍落后于国外, 许多核心技术相对匮乏。包括BIM方案设计软件、与BIM接口的几何造型软件、可视化软件、 模型检查软件、模型综合检查碰撞软件、 运营管理软件等在内的核心软件仍属空白或处于起步初始阶段。国内只有少数几家BIM咨询公司开展相关业务的服务与推广。比如, 优比、鲁班、柏幕进业等公司;多数大型建筑设计院所已经或正在尝试应用BIM解决设计协同问题, 但多数小型研究院所并未使用;国内多数高校的BIM专业教育不到位, 教学改革亟待展开。

2.制约因素

政府管理层面上, 当前从事规划建设审核的相关政府机构仍要求设计单位以二维形式呈交设计方案, 这对以三维形式展开的BIM应用无疑是相当严重的阻碍。

设计环节的制约因素更多。BIM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与投入使用不是一个短期行为, 设计单位相对较长的资金与人力、物力投入与研发过程, 势必增加成本与费用, 对部分实力不足或盈利相对薄弱的设计院所来说, 是较严峻的考验。而协同设计在建筑业相同工种之间可较容易实现, 但不同工种之间利用BIM协同设计仍是难题。决定性因素是人的观念问题: 工程师与建筑师对待BIM态度不一致。 传统的二维和相对独立的设计在引入BIM后变成三维与协同设计, 这种设计理念与思维方式的根本性转变, 在短时间内不太容易迅速得到扭转。建筑专业内部人员对BIM认识尚存在偏差, 更不用说作为外行的业主。当前国内多数业主对BIM认识十分粗浅, 一些人甚至没有听说过, 对其应用抱持怀疑态度。

专利技术问题。其他各行业也普遍存在同样问题, 国外先进技术因版权和专利壁垒难以引进, 国内类似软件或工具暂时达不到使用要求, 矛盾中的BIM在推广中遭遇强大的阻碍。

技术支撑不力。国外专业软件供应商难以对国内使用者保持长期和相对稳定的技术支撑。国内建筑项目相对单一的现状以及使用者千差万别的需求。也让BIM技术难以顺利推广。

科研单位基础研究不力。虽然国内各科研单位对BIM进行信息系统、管理模型、应用集成、模拟施工及转换等专业研究, 但当前只涵盖标准、管理、结构、软件等有限范围的理论基础, 缺乏建筑设计专业研究成果。

三、当前国内BIM专业人才教育中常见问题

理论而言, BIM培养的应用型专业人才分为五大类, 包括信息应用工程师、模型生产工程师、专业分析工程师、项目经理、总监。但是, 受到技术与人员局限, 国内目前能培养的BIM应用型专业人才只限于模型生产工程师一类。制约国内BIM专业人才培养的客观因素有二:标准和软件, 主观因素则是人才匮乏。我国 《BIM应用标准》还处于编制环节;没有自主标准与软件的客观环境, 使国内BIM无论师资还是培养的人才都处于极度不成熟状态。当前制约国内BIM人才培养的最大瓶颈是师资力量匮乏。BIM人才培养的教师队伍除应具备理论教学知识外, 还应具备熟练的BIM实际操作能力。然而, 国内多数院校不缺乏熟悉BIM理论知识的教师和兼具建筑工程理论与实际操作能力的工程师, 缺少的是既有BIM理论又有BIM实际应用能力的“BIM理论+实操”型的师资力量。因此, 整体上我国BIM教学与人才培养还处于摸索和研究阶段。

四、教育改革举措

1.BIM专业人才应具备的能力

首先是熟练的理论基础知识。通过课堂教学掌握利用BIM技术将建筑二维信息转化为三维模型的理论知识;其次, 运用掌握的BIM理论知识进行虚拟建筑项目策划、设计、施工、运营、维护, 进一步熟悉BIM在建筑工程项目中的运用。第三, 进入实训基地或企业开展现场操作, 利用BIM工具结合实际工程项目开展设计、施工、质检、竣工等实际操作, 通过现场工作积累工作经验并反馈理论学习, 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效果并提高实际工作能力。

2.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

⑴转变观念。思想决定行为。提升教育专业师资力量、夯实建筑类BIM专业教师队伍是提高当前国内BIM教育教学效果的根本举措之一。教育机构管理层应转变传统建筑类教育存在的墨守成规或谨小慎微的落后思想, 打造学习型专业教师队伍, 形成教师“主动规划、积极参与”的进修与学习氛围。管理层观念的转变能使各专业教师充分认识到BIM专业教师理论联系实际的重要意义, 从而摒弃固守传统教学模式的僵化意识, 打破维持现状、得过且过的惯性思维, 加强自身理论知识结合实际操作的综合教学能力的学习与培养。

⑵不同类型的进修或培训互为补充。专业院校应根据实际教学需求, 采取开设短期脱产培训、长期业余培训、院校内培和引入社会专业力量外培等形式, 提高专业师资队伍整体素质。

⑶“问题”式培训。此法较适用于具有一定动手能力但缺乏系统性和规范性的专业教师, 属于侧重于强化实操训练的培训。可将教师或学生日常教学中经常遇到的BIM操作环节出现的现实问题作为教师进修或培训主题, 以年级为单位开展不定期进修培训。主讲人为具有较高BIM实际应用能力的工程师或专业技术人员。根据实际教学问题或实操过程出现故障中的重点与难点展开分析和总结, 提高教师实际应用BIM的效率和操作水平, 使他们在已有的实践基础上形成更高端的综合教学与应用能力。

3.“校企合作”解决BIM专业人员需求

国内院校专业BIM教师联合BIM专业咨询公司共同开展BIM人才培养。以广州番禺职技院为例, 2011年, 该校与互联立方技术公司合作开创了校内实训基地, 学校提供场地, 设备和软件合作双方共同承担。企业和学校以互聘制为基地提供工作人员, 共同开展人才培养, 学校专业教师与BIM专业工程师共同参与实训基地管理。根据BIM专业人才能力培养层级划分, 实训基地采取“嵌入”式教学机制, 让学生参与到公司在各地的大量BIM工程项目实际操作过程中。“嵌入”式教学让学生、教师与BIM专业工程师、建筑设计师等行业内专家有了面对面交流合作的机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发现理论知识的重要性, 能激发努力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则提高了BIM实际应用能力, 在对学生培养和指导中增加了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内容。实训基地建立后, 教师与学生分别与北京建筑设计院、中南建筑设计院、香港is_BIM公司等知名企业BIM设计专家进行了全方位合作与交流, 获得了理论和实际工作的大量宝贵经验。至第六学期, 学生得到了顶岗实习机会, 基地提供结构设计、建筑设计、模型制作、设备设计等项目实习内容。在教师指导下, 学生实现了与实际工作“零距离”接触, 大大提高了职业技能与水平;教师队伍整体教学水平也在学生实习中得到有效磨炼和提高。

4.工学结合开展建筑类教育改革

“工学结合”人才培育模式特别适合BIM这类建筑应用型专业学科教育教学。以广东工程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2012年开始, 该校开启“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 与当地众多BIM专业公司和建筑工程公司开展合作, 为企业定向培养BIM建模人才。学校首先从校内建筑专业中挑选出全专业范围学生, 第一学期只学习学校原先设置的建筑工程基础知识课程;第二学期开始, 学习基础知识课程外, 学生开始额外增学BIM建模课程, 这是学校和委培企业联合设置的四门专业课程之一;至第四学期, 学生开始增学其他三门专业课程——施工组织实训、施工技术实训、计价与计量实训。额外增学的四门专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从二维向三维转化建模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能力。四门额外增学的课程学成后, 学生第三学年进入学校与企业共同创建的实训基地——广东工程BIM应用技术研发中心, 开始接触真实的建筑项目。在此期间, 院方专业教师、公司企管、BIM专工对学生开展“滚动”式教育。学生先在实训基地进行一周建模操作, 之后到项目施工现场观察并监控建模具体施工。由于学生独立完成从二维向三维转换建模的操作极为困难, 企业BIM专业工程师会对学生进行辅助性修正。之后学生返回实训基地针对发现的问题及时弥补, 完成后再返回施工现场观察并监控, 以此类推。通过反复进行以上步骤的滚动式培训, 该院“订单”式BIM人才培训学生均成为熟练的BIM建模工程师。相关企业对他们极为青睐, 学生一毕业即进入当地知名BIM专业公司或建筑工程公司, 可谓供不应求。

BIM在中国建筑工程领域还处于起步初始阶段。高职院校开展建筑工程专业BIM培训既面临师资不足的困境, 又难以为学生提供优质的实际操作机会。鉴于此, 国内各地的专业院校可参考广州部分专业院校作法, 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 同时解决师资与学生培训两难问题。在尽快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的同时, 让学生有机会体验BIM实际操作, 不失为一种两全办法。

摘要:本文介绍了BIM的发展与特点, 在分析目前我国BIM发展与制约因素和当前国内BIM专业人才教育等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提高教师队伍整体水平;“校企合作”解决BIM专业人员需求;工学结合开展建筑类教育改革等措施。

关键词:建筑业,BIM,建筑类,教育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建新.建筑信息模型在我国工程设计行业中应用障碍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 2010 (4) :387-392.

[2]彭栋宇, 陈建国, 杨丹珩.建筑业信息共享技术研究现状与应用分析[J].建筑经济, 2010 (10) :18-22.

[3]赵志平, 贾俊礼, 张现林.基于BIM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的虚拟现实表现[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 2011 (12) :31-33.

[4]张现林, 尹素花, 薛勇.浅谈高职建筑工程技术专业实训基地建设[J].2011 (4) :12-14.

上一篇:成效和困境下一篇:企业的内控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