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2024-05-23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精选十篇)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篇1

我们想要建设乡土历史选修课程, 必须积累充足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当地的历史遗址、遗迹、文物和蕴含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物质资源, 以及历史见证者等人力资源。

一、以必修课程为切入点, 挖掘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首先, 必修课程作为国家级课程, 其内容的科学性、体例的严谨性、功能的全面性等都是最高水准的, 所以, 必修课程肯定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其次, 必修课程教学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是互不相悖的, 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因此, 以必修课程为切入点, 整合乡土历史因素, 可以开发出许多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为建设选修课程提供初步积累。

挖掘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采取“由古及今、从教材到乡土历史的辐射”的策略, 即以历史教材内容为切入点, 以教材相关内容为原型, 对乡土历史和社会生活进行系统思考, 使历史知识具体化、生活化, 提高学生对课文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同时也生成相应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乡土历史资源, 范围可大可小, 以贴近学生、可操作性强最为理想。下面, 笔者简要举一例。

【案例】《古代中国农业·牛耕》的教学

1. 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 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 认识生产力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 课前准备。学生分成4大组, 分别做: (1) 了解当前本地农村耕地主要采用哪些技术, 收集图片为证; (2) 走访农民, 了解各种耕地技术的效率和优缺点; (3) 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 了解目前当地牛耕技术的渊源 (采用的是哪个时代的技术) ; (4) 分解犁的结构、材料, 可向物理老师请教, 分析“目前当地使用的犁与教材中的耦犁、直辕犁相比, 有什么进步”。

3. 课堂教学 (略) 。

4. 课后, 让学生对本课中的铁犁牛耕技术进行整理, 进一步探究铁犁牛耕技术的过去与现状, 并展望未来, 师生共同形成相应的资料汇编和探究心得。

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 农耕技术离“90后”学生的生活比较远, 所以比较抽象。但农村生活离他们并不遥远, 只要稍作深入了解, 就能亲身感受到, 所以把必修课程与农村生活结合起来的做法, 无疑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种较好策略。从教学负担来看, 这种拓展式整合带来的教学负担并不重, 它不仅兼顾了必修课程教学, 而且开发了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历史虽是过去的事, 但在现实的乡土文化中总能找到些影子。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可以缩短学生与必修课程之间的距离, 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借力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 深度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乡土历史选修课程, 属于校本课程, 与国家课程相比, 在性质和功能上有很大不同。它提供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本地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 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 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热爱家乡的乡土观。但乡土历史选修课程没有国家课程那样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 所以它比较适合开展围绕某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开发, 在开发中利用。

首先, 对于必修课程教学中产生的切入点, 我们可适时组织学生开展粗浅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在“必修Ⅱ”中的“专题一”教学后, 可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牛耕技术、镇上泮家打铁铺、温黄古道 (即黄岩县城出发, 经五洞桥—潮济—乌岩—宁溪, 到永嘉、仙居县的商路) 、民间酿酒等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其次, 系统地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 有序地深度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近五年来, 我区教研室每年组织开展“中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评比”活动, 我校师生积极响应, 五年下来, 积累了大量乡土历史研究性活动的成果, 其中有不少在区内评比中获一、二等奖。这些研究性活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由浅入深、分层分批次地开发民俗文化课程资源;二是探究地方先贤名人;三是从有形到无形地开发文物胜景文化课程资源。其中, 民俗文化是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中最有价值、内容最丰富的一块。民俗文化“是历史的产物, 是在特定的社会、自然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逐渐形成并相演相嬗的较为稳固的心理定势, 是存在于民间, 世代传承, 相沿成袭的生活模式”, 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音乐文化等。对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采取由浅入深、分层分批次的策略, 逐年推进, 滚动式开发。以我校为例, 几年来已经涌现出《二月二———宁溪元宵节》《村庙文化研究》《黄岩小吃》《婚俗研究》《丧葬风俗研究》《农村民谣》《民间酿酒》等一批在区级评比中获奖的民俗文化类研究性学习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 对于乡土民俗文化的研究性学习, 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指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 调查方法指导。民俗文化复杂无绪, 学生初次接触往往不得其法。发掘此类历史课程资源应以田野作业为主要方式, 以参与活动为主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田野调查, 在活动中要带领学生到各村庄进行实地考察, 并以历史的眼光挖掘、记录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 分析方法指导。民俗风情文化内容直接表现为各种行为或物品的有形层面, 但是研究不能停留在罗列、描述有形层次上, 而必须引导学生用心捕捉其无形的信息与思想, 注重对它的种种意义内涵分析。这实质上就是确立由浅入深的整理分析思路:访谈民俗现象, 寻找其渊源故事, 揭示其文化精神, 引出相关的文化活动, 尝试民俗文化的利用。

再次, 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 把握好批判继承的原则。民俗文化, 大多有意识形态性, 它跟我们的主流文化是融合还是背离, 事关民俗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 这是在研究中必须注意的。

三、交流、分享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合作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

通过上述两个层面的开发, 教师各自积累了大量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应该有可能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地生成乡土历史选修课程, 但严格来讲, 这离其独立地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还是有很大差距。

首先, 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源。其实现的方法就是教师间交流、分享各自积累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其次, 合作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 编写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教材。这个环节也可理解为资源的二次开发, 需要集体讨论乡土历史选修课程的目标、教材体系、专题结构、评价方式等, 做到体系合理完整、风格统一、问题设置有梯度。在开发过程中, 有时还需要与语文、地理、政治教师合作, 必要的话, 还可以跨校甚至与校外文化机构如文化站、博物馆等合作。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篇2

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论乡土史资源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凡是对实现课程目标有利的因素都是课程资源.乡土史作为历史学科的组成部分,拥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乡土史资源离学生生活较近,相对于教材,又显得较为亲切,容易被学生感受和触摸.历史教师应重视开发和利用乡土史资源,攫取生活中的`真实事件,引导学生的直觉体验,让教育回归真实的生活,让历史课堂充满乡土气息.

作 者:作者单位:刊 名:素质教育论坛英文刊名:SUZHI JIAOYU LUNTAN年,卷(期):“”(12)分类号:G63关键词:乡土史资源 乡土教育 历史教学

开发乡土历史资源,建设选修课程 篇3

我们想要建设乡土历史选修课程,必须积累充足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包括当地的历史遗址、遗迹、文物和蕴含历史内容的人文景观、自然景观等物质资源,以及历史见证者等人力资源。

一、以必修课程为切入点,挖掘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首先,必修课程作为国家级课程,其内容的科学性、体例的严谨性、功能的全面性等都是最高水准的,所以,必修课程肯定是历史教学的重点。其次,必修课程教学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开发是互不相悖的,历史课程标准强调要“充分开发利用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乡土教材和社区课程资源对学生的历史学习和历史感悟大有裨益”。因此,以必修课程为切入点,整合乡土历史因素,可以开发出许多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为建设选修课程提供初步积累。

挖掘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采取“由古及今、从教材到乡土历史的辐射”的策略,即以历史教材内容为切入点,以教材相关内容为原型,对乡土历史和社会生活进行系统思考,使历史知识具体化、生活化,提高学生对课文历史知识的理解与运用能力,同时也生成相应的乡土历史课程资源。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乡土历史资源,范围可大可小,以贴近学生、可操作性强最为理想。下面,笔者简要举一例。

【案例】《古代中国农业·牛耕》的教学

1.知识与能力目标。知道古代中国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了解耕作技术的进步,认识生产力演进在古代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理解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的农业经营方式。

2.课前准备。学生分成4大组,分别做:①了解当前本地农村耕地主要采用哪些技术,收集图片为证;②走访农民,了解各种耕地技术的效率和优缺点;③通过查阅资料或网络,了解目前当地牛耕技术的渊源(采用的是哪个时代的技术);④分解犁的结构、材料,可向物理老师请教,分析“目前当地使用的犁与教材中的耦犁、直辕犁相比,有什么进步”。

3.课堂教学(略)。

4.课后,让学生对本课中的铁犁牛耕技术进行整理,进一步探究铁犁牛耕技术的过去与现状,并展望未来,师生共同形成相应的资料汇编和探究心得。

从知识与能力目标来看,农耕技术离“90后”学生的生活比较远,所以比较抽象。但农村生活离他们并不遥远,只要稍作深入了解,就能亲身感受到,所以把必修课程与农村生活结合起来的做法,无疑是开发课程资源的一种较好策略。从教学负担来看,这种拓展式整合带来的教学负担并不重,它不仅兼顾了必修课程教学,而且开发了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历史虽是过去的事,但在现实的乡土文化中总能找到些影子。开发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可以缩短学生与必修课程之间的距离,激发其学习兴趣和热爱家乡的情怀。

二、借力历史研究性学习活动,深度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乡土历史选修课程,属于校本课程,与国家课程相比,在性质和功能上有很大不同。它提供的绝大部分内容与本地的社会生活密切联系,旨在帮助学生更好地获得生活经验,树立学习的自信心和热爱家乡的乡土观。但乡土历史选修课程没有国家课程那样具有严密的逻辑体系,所以它比较适合开展围绕某一主题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活动中开发,在开发中利用。

首先,对于必修课程教学中产生的切入点,我们可适时组织学生开展粗浅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例如在“必修Ⅱ”中的“专题一”教学后,可组织学生开展有关牛耕技术、镇上泮家打铁铺、温黄古道(即黄岩县城出发,经五洞桥—潮济—乌岩—宁溪,到永嘉、仙居县的商路)、民间酿酒等主题的研究性学习。

其次,系统地组织研究性学习活动,有序地深度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近五年来,我区教研室每年组织开展“中学生历史研究性学习小论文评比”活动,我校师生积极响应,五年下来,积累了大量乡土历史研究性活动的成果,其中有不少在区内评比中获一、二等奖。这些研究性活动大致分为以下几类:一是由浅入深、分层分批次地开发民俗文化课程资源;二是探究地方先贤名人;三是从有形到无形地开发文物胜景文化课程资源。其中,民俗文化是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中最有价值、内容最丰富的一块。民俗文化“是历史的产物,是在特定的社会、自然等诸种因素的影响和制约下逐渐形成并相演相嬗的较为稳固的心理定势,是存在于民间,世代传承,相沿成袭的生活模式”,主要包括民俗工艺文化、民俗饮食文化、民俗节日文化、民俗戏曲文化、民俗音乐文化等。对民俗文化课程资源的开发可以采取由浅入深、分层分批次的策略,逐年推进,滚动式开发。以我校为例,几年来已经涌现出《二月二——宁溪元宵节》《村庙文化研究》《黄岩小吃》《婚俗研究》《丧葬风俗研究》《农村民谣》《民间酿酒》等一批在区级评比中获奖的民俗文化类研究性学习成果。

需要指出的是,对于乡土民俗文化的研究性学习,教师的指导是必不可少的。教师在指导时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调查方法指导。民俗文化复杂无绪,学生初次接触往往不得其法。发掘此类历史课程资源应以田野作业为主要方式,以参与活动为主要方法。教师指导学生开展田野调查,在活动中要带领学生到各村庄进行实地考察,并以历史的眼光挖掘、记录一些有价值的信息。

其次,分析方法指导。民俗风情文化内容直接表现为各种行为或物品的有形层面,但是研究不能停留在罗列、描述有形层次上,而必须引导学生用心捕捉其无形的信息与思想,注重对它的种种意义内涵分析。这实质上就是确立由浅入深的整理分析思路:访谈民俗现象,寻找其渊源故事,揭示其文化精神,引出相关的文化活动,尝试民俗文化的利用。

再次,坚持社会主义文化方向,把握好批判继承的原则。民俗文化,大多有意识形态性,它跟我们的主流文化是融合还是背离,事关民俗文化的发展方向问题,这是在研究中必须注意的。

三、交流、分享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合作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

通过上述两个层面的开发,教师各自积累了大量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应该有可能厚积薄发、水到渠成地生成乡土历史选修课程,但严格来讲,这离其独立地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还是有很大差距。

首先,要尽可能多地占有资源。其实现的方法就是教师间交流、分享各自积累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资源。

其次,合作开发乡土历史选修课程,编写富有地方特色的乡土历史选修课程教材。这个环节也可理解为资源的二次开发,需要集体讨论乡土历史选修课程的目标、教材体系、专题结构、评价方式等,做到体系合理完整、风格统一、问题设置有梯度。在开发过程中,有时还需要与语文、地理、政治教师合作,必要的话,还可以跨校甚至与校外文化机构如文化站、博物馆等合作。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篇4

乡土历史有着丰富而独特的内容, 是历史学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有着多方面的教育意义。

一、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乡土历史是生动的直观教材。中学生对于那些与故乡有关的历史故事、历史人物、古老传说、风俗习惯等, 都有着特殊的、深厚的情感。教师可以利用学生的这种情感, 充分挖掘乡土史料, 从中汲取营养来创设情境, 把历史直观形象地展现在学生面前, 使历史不再遥远和陌生, 使学生犹如身临其境。比如, 在讲《世界三大宗教》这一课时, 笔者就展示了一些乡土历史的资料, 如南岳大庙、雁峰寺的一些图片, 有的甚至是学生在此处春游的照片, 学生看到自己熟悉的家乡景点甚至是自己所摄的影像照片时非常激动, 都表示出强烈的好奇心, 这时笔者适时提出问题:“你们知道它们因为什么而名扬天下吗?佛教是如何诞生的?它为什么能广泛传播深入人心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一起走进《世界三大宗教》。”这样非常自然地把学生由对乡土历史的兴趣迁移到历史学科的学习上, 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与兴趣, 也很好地提高了课堂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和情感价值观教育

在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是光靠强调其重要性、高喊口号就能落实的, 必须通过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落到实处。乡土历史教学是实施爱国主义教育的有效途径之一。近年来日本右翼势力日益壮大和嚣张, 他们否认侵略战争, 否认南京大屠杀, 在这种情况下, 历史教师有义务也有责任利用乡土材料, 全面揭露侵华日军在中国犯下的罪行, 宣传抗日英雄事迹, 激发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增强思想政治教育效果。衡阳, 一座英雄的城市, 特别是在抗日战争期间, 发生过很多可歌可泣的事情。其中最伟大最让衡阳人自豪的莫过于衡阳保卫战!衡阳保卫战史称衡阳会战, 是中国抗战史上最成功的战役之一, 被誉为“东方的莫斯科保卫战”。毛泽东在1944年8月12日的《解放日报》上发表社论:“坚守衡阳的守军是英勇的, 衡阳人民付出了重大牺牲”。国民政府授予衡阳“抗战纪念城”的称号。中国守军官兵同仇敌忾、前仆后继、共赴国难的忠勇壮举, 铸就了中国正面战场衡阳保卫战艰苦抗日的悲壮战例, 铸就了中国抗战名城衡阳的悲壮威名, 而位于衡阳南岳山上的“忠烈祠”更是按南京中山陵规划设计, 是我国大陆唯一纪念抗日阵亡将士的大型烈士陵园。当笔者在历史课堂中将一幅幅珍贵的资料照片展示在学生的眼前时, 当笔者带着学生来到“抗战纪念碑”、南岳“忠烈祠”敬献花篮时, 当笔者带领学生来到“陆家新屋”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聆听那一个个感人的故事时, 分明看到孩子们眼里闪烁的泪花, 感受到大家心灵的一次次洗礼, 情感的一次次升华!乡土历史较之那些空洞的、概念化的说教更具体、更亲切, 因而具有更大的感染力和说服力, 更容易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并从中产生巨大的精神动力。

三、有利于激发学生爱家乡的热情

在历史教学中, 结合教材恰当穿插介绍乡土历史人物的事迹, 以激发学生的爱乡热情, 往往能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比如在讲到中国古代四大发明时, 笔者会很自豪地向学生介绍造纸术的发明人“千秋纸圣”衡阳人蔡伦, 告诉学生蔡伦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世界文明的进程。同时展示学生熟悉的耒阳纸文化纪念馆、蔡伦园等家乡旅游文化景点图片,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在讲述辽沈战役时, 笔者穿插描述祖籍衡阳的罗荣桓元帅的生平事迹;在学习国共十年内战时期的史实时, 笔者从衡阳的明翰公园入手导入, 向学生介绍革命先烈衡阳人夏明翰的英雄事迹, 带领学生齐声朗诵夏明翰烈士在英勇就义前写下的英雄诗篇“砍头不要紧, 只要主义真。杀了夏明翰, 还有后来人”;在学习明清时期思想文化成就时, 笔者重点向学生介绍被后世誉为“东方黑格尔”的衡阳人王船山。王船山作为湖湘文化的集大成者, 有如历史银河里一颗永恒的星辰, 照亮湖湘文化“经世致用”的道路……通过对这些家乡历史英雄人物、文化名人的学习和感悟, 认识自己的先辈对家乡、祖国的贡献, 让学生自然而然产生对家乡、对祖国的情感认同感和心理归属感, 增强历史责任感和使命感, 以鼓舞和激励学生学习和发扬高尚品质, 激发学生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四、有利于学生加深对历史事件的理解

心理学认为, 人的思维活动和情感变化, 往往是同知觉联系在一起的[2]。历史讲述的都是过去的事情, 在学生看来非常遥远, 有些历史知识不仅不易记住, 甚至难以理解。教师如果能把学生已感知的乡土历史知识作为课程相关知识点的基础, 引导学生在这些基础上去探索、研究、感悟, 学生的脑海里就容易形成较为清晰的历史表象, 再造出较为生动的历史形象, 使一些书本上抽象的概念知识在头脑中有具体的感受和验证, 从而加深对教材重点、难点知识的理解。比如在学习《神奇的远古传说》时, 笔者就会提出:“大家知道衡阳的‘耒阳’是因为什么命名的吗?与炎帝有什么关系呢?你们知道南岳山上的‘禹王碑’是纪念哪一位远古英雄吗?”学生感到特别惊讶, 没有想到耒阳的命名、禹王碑景点这些他们熟悉的东西会与接下来的历史学习有联系。等到学习完本课后, 学生知道了几千年前炎帝发明的耕种工具“耒耜”是耒阳命名的由来, 禹王碑纪念的是大禹治水的故事, 也深刻理解了炎帝作为华夏民族的祖先为中华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大禹为造福人类三过家门而不入的高尚品质, 从而进一步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历史悠久与源远流长。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把乡土历史引入课堂后, 每了解一个历史事件, 学生们都急于知道这一历史事件与当地有无关系, 对当地有无影响, 从而加深了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

五、有利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

当今社会需要具有一定人文素养的人才, 把乡土历史引入课堂, 可以熏陶、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丰富的乡土历史资源从不同层面和角度为学生提供了学习、感悟历史的素材, 从而为学生提供了宽广的探究天地和思维空间。中国历史文化名城———衡阳, 地处南岳衡山之南, 故得此名;又因“北雁南飞, 至此歇翅停回”, 故雅称“雁城”, 为南中国交通、商贸、科教区域性中心城市。这里风景秀丽, 历史悠久, 文化底蕴深厚, 人杰地灵, 物产丰富。有许多著名的历史遗迹, 许多历史名人在这里留下他们的足迹, 丰富了当地乡土历史的内容。比如, 黄帝司徒祝融平定共工, 治理南方而居于衡山之阳, 被封楚地, 成为楚国人始祖, 葬于衡山祝融峰。宋代理学鼻祖周敦颐寄居在舅父衡州刺史郑向家, 在衡阳演武坪外西湖写下千古绝唱《爱莲说》。衡阳“雁城”之雅称由来已久, 有关诗词也很多, 比较著名的有王勃的《滕王阁序》中“渔舟唱晚, 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 声断衡阳之浦”, 范仲淹的《渔家傲》中“塞下秋来风景异, 衡阳雁去无留意”以及王点南岳衡山也引得不少文人骚客吟诗题字。李白诗的“衡山苍苍入紫冥, 下看南极老人星, 回飘吹散五峰雪, 往往飞花落洞庭”;韩愈的“万丈祝融拔地起, 欲见不见轻烟里”;杜甫的“祝融五峰尊, 峰峰次低昂”等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常常引导学生通过亲自参与, 去发现、了解、感悟家乡的人文地貌、物产风情、历史现实, 并把这种感性的认识逐渐深化为理性的认识, 提高人文素养, 从而真正实现历史人文教育的课程终极目标。

总之, 学生最为熟悉的社会环境莫过于自己的家乡, 学生对故乡所发生的一切都有着特殊的、浓厚的情感。教师应利用好这些资源对学生进行教育, 让学生去亲近这方热土。乡土历史资源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热情, 使学生能够增强对家乡及祖国的了解和热爱之情, 加深对重大历史事件的理解, 丰富课外知识, 陶冶情操, 提升人文素养。只要教师善于从身边去挖掘乡土历史教学资源, 用好它们, 用活它们, 势必能使历史课堂更加生动, 使课堂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1]孙军民.议初中乡土历史教学的困惑[J].教师, 2010, 63 (9) :52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篇5

泾县稼祥中学方静

我校历史省级课题《乡土历史资源开发和初中生人文素养的培养》的研究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在第一阶段的研究中,我们通过走访古民居、查阅文化名人、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各种方式进一步的开发了大量的乡土历史资源。乡土历史的教学与运用应体现教师的有效指导和学生自学活动相结合,在整个的过程中应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所做的一切应该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让学生全面参与活动的整个活动过程,从而使其在全面参与的过程中自主培养自身的人文素养。下面我结合自己的实践就乡土历史资源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方式浅谈三点。

一、在教学过程中适当穿插讲述。发生在本地的历史事件及历史人物、文化古迹等,对广大初中生来说是已有耳闻但又知之不祥、理解不深的,但同时又是他们极其感兴趣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如果能适当的穿插渗透,是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那么该通过哪些方式进行渗透呢?

1、穿插讲述。在课堂教学中,适时的穿插讲述乡土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在教授七年级第7课《唐朝的文学艺术》时,我便以李白一首脍炙人口的诗《赠汪伦》来导入新课,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背诵“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当大家都很陶醉的朗诵完这首诗后,我便启发性的问道:“这首诗的作者是谁?是哪 1

一年代的诗歌?”,学生们热情高涨的回答:“唐代大诗人李白。”,我故作很惊诧的说:“哇,原来李白还来过我们这里的桃花潭啊?”,学生们纷纷笑了起来。然后我再讲述,唐诗是唐朝文化艺术中的一个重要部分,那么唐朝的文化艺术还有哪些其他的方面呢?这样,便在学生的满足与好奇中,轻松的引入新课。

2、实物史料展示。实物史料是指各类文物、古迹、遗址等,这类史料是历史的见证和历史知识的可靠来源,它既能比较真实的反映历史,又具有形象直观性。所以在历史教学中,实物史料的作用还是很明显的。而乡土历史资源则可以更好的利用这一点,因为它就在我们的身边。泾县是一座革命老区,这里场面着在皖南事变中牺牲的广大新四军烈士,每年的清明节,我都会带领学生前去“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扫墓。在陵园中,我会为他们讲述各种建筑的含义,比如,纪念廊里圈排列着九根具有皖南传统特色的圆形巨柱,其中只有两根是完整的,余下的都是高低不同的半截残柱。寓意当年新四军九千健儿从云岭出发,东进抗日,遭到国民党顽固派的阴谋围歼,致使这批民族精英大部分遇难,巨柱摧折令人痛心泪下,而突围出来的两千健儿,在斗争中逐步成长为国家和民族的栋梁,就好像这两根雄伟屹立的擎天柱和柱上的巨梁,七个单元的纪念廊和九根纪念柱,还象征着皖南事变后,新四军不断壮大发展为七个师九万余人的抗日队伍。通过学生们的参观和我的讲解,让学生切实感受到新四军英勇顽强的崇高精神,并加深对国民党当时的消极抗日、积极反共的理解。

3、问题引导。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

问题更重要。”,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要能钻研教材,精心设计带动全局的问题来推进教学。而适当的设计一些有关乡土历史的问题,则在推进教学的同时,还能激发学生的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比如,在讲述中国古代史中,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的时候,我便结合我们泾县名誉中外的特产——宣纸,提出了相关问题。首先我问:“大家知不知道在我们的宣纸之源泾县小岭曾经有一个名人的塑像?”这个问题有少部分同学知道,他们便回答:“是蔡伦的像,不过现在没有了。”我说:“是啊,很遗憾!那同学们知不知道我们的宣纸是由什么原料制成的呢?”这个问题立刻引爆了学生的兴奋点,纷纷举手回答。等他们回答完问题,再引导学生回归课本,请他们找一找蔡伦是运用了哪些原料改进了造纸术?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使的学生对于蔡伦改进造纸术这一节内容加深了印象,也培养了他们热爱家乡的情感。

二、通过学生活动的方式,提升其人文素养。初中生是好动的、充满好奇心的、动手欲望及能力都非常强的阶段。因此,把乡土历史资源与丰富多彩的活动有机的结合起来,将对提升初中生的人文素养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1、举办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查阅历史资料撰写乡土历史小论文,这种方式既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我校历史教研组每年都会举办这种比赛,并积极参见由市县组织的乡土历史小论文比赛,并且都能取得很好的成绩。其实,最初举办此比赛还是比较担心的,但是等到他们把论文交

上来的时候,我才发现我太低估了他们的能力。他们通过各种途径,比如,查阅图书,上网查询,询问父母等,搜集了许多的乡土资料,并将这些资料整合加工,呈现给我们一篇篇非常精彩的论文,其中有很多乡土历史人物及事件是我们老师也不知道的。

2、参观考察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泾县是一块红色的土地,这里曾发生过许多轰轰烈烈的事件,如皖南事变。在这里有皖南事变烈士陵园、有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有激战地茂林东流山、有项英遇害的南容密封洞。这些地方都有着很多感人的故事。因此,在周末和节假日期间,我便会带领学生去参观考察这些地方,让他们亲身感受历史、体会历史的真实性。前段时间,我组织了部分学生去参观了云岭新四军军部旧址,在纪念馆内学生们看到了现存的各种珍贵图片、文物、资料达4000余件,馆内结合复原陈列和辅助陈列,以不同的形式再现了当年新四军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丰功伟绩,以及震惊中外的“皖南事变”悲壮一页。参观后,我带领新入团的团员学生在威武的叶挺像前光荣宣誓。通过参观考察,大家都感到历史不再遥远,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3、开展乡土历史图片展。我校的学生来自县城周边的各个乡镇,其中很多乡镇都有着浓厚的文化底蕴,如,史称“江南名镇”的茂林、“情意深千尺”的桃花潭、“明清民居古建筑群”——査济、“洋船屋”——黄田等等。因此,可以将学生按所住乡镇分成各个小组,要求各个小组拍摄家乡的照片,搜集家乡的故事,将照片和故事结合起来,呈现出一幅幅生动的图文历史。最后,将各个小组的图文集中进行展

览评比。这种做法不仅培养的他们的动手动脑能力,同时也满足了他们的成就感,更重要的是提升了他们的审美情趣,真可谓是一举数得。

三、开办专题讲座。乡土历史资源包括文化名人、古民居、历史遗迹等相关的资源,因此可选择其中的某一个或某几个方面为学生举办专题讲座。我曾经为学生举办过《稼祥学子爱稼祥》、《茂林“三吴”、美誉天下》等讲座。比如,在《稼祥学子爱稼祥》的讲座中,我首先向同学们阐述了我们学校名称的由来,我们泾县稼祥中学是以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王稼祥的名字命名的学校。其次,介绍了王稼祥的生平。再次,利用学校现有的资源——王稼祥铜像以及《王稼祥生平展》的展室为同学们讲述了王稼祥为我们中国革命做出的伟大贡献。最后,号召广大稼祥学子应以更为严格的标准要求自己,做一个奋发有为的学生。通过这类讲座,使得很多同学的自豪感和荣誉感油然而生,他们都纷纷表示以后会向家乡的名人学习,以后也为家乡增光添彩。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篇6

【关键词】 历史;乡土资源;高中;综合实践;开发;利用

对于高中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展开过程而言,适当地引入一些历史乡土资源,这会极大地丰富课堂,并且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范畴,让学生对于自己家乡的很多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有更深入的了解与感受。教师在进行综合实践课的授课时要多引入一些有价值的资料与素材,要善于透过对于历史乡土资源的有效开发与利用来丰富课堂。这不仅会丰富学生的知识积累,也会让学生从综合实践课中有更多的收获。

一、利用历史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师首先要善于利用历史乡土资源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这也是让综合实践课变得更为有趣的一种积极的教学方法。很多学生其实对自己家乡的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等并不是太了解,对于家乡在漫长的发展过程中经历的每一个阶段,以及留下的一些富有价值的内容并不了解。教师将这些值得分享的历史乡土资源引入课堂后往往会让学生眼前一亮,学生会重新认识自己的家乡,会感受到自己故乡的很多变化。这不仅能够增进学生对于故乡的情感,还能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这些都会加深学生对综合实践课的投入程度。

在一次综合实践活动课中,我让学生以“社会主义建设成就”为主题展开讨论。学生从各个方面进行了阐述,这个话题也迅速打开了学生的话匣子。我观察了下,大部分学生都说的是比较宏观的层面,很少有学生会对于自己身边发生的一些变化,或者是对于自己家乡发生的一些改变有细心的留意。这时,班上一个老家是昆明的学生给我们分享了他的感受,他向我们介绍了成昆铁路。成昆铁路穿越地质大断裂带,设计难度之大、工程之艰巨、施工之复杂,均属前所未有。而成昆铁路最终修筑成功,为人类在险峻复杂的地理环境中建设高标准的铁路创造了成功的范例。中国的成昆铁路象牙雕刻艺术品、美国阿波罗宇宙飞船带回来的月球岩石和苏联第一颗人造卫星模型,作为象征人类征服大自然的三件礼物,被评为联合国特别奖。他的这些介绍让班上其他同学都有眼前一亮的感觉,这些知识背景也是学生未曾接触过的。这位学生从自己的家乡出发,透过对于家乡中的乡土历史资源的挖掘,很好地丰富了课堂,他的分享也让其他同学的视野得以拓宽,综合实践课的教学也变得更有意义。

二、透过历史乡土资源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

透过对历史乡土资源的利用,还能够很好地激发学生内心的爱国情感,这也是学生可以在综合实践活动课上的一种收获。从很多乡土资源的利用中能够让我们看到家乡在社会进程中的各种变化,会让我们看到随着国家的不断强大,人民的生活也在慢慢发生变化。不仅如此,人们的观念与认知也在发生变化。教师可以在综合实践课中开辟一些相应的主题交流活动,让学生都来探讨自己家乡的各种变化,谈谈自己看到的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观念的转变等。这其中都能够看到国家富足强大后带给人民生活方方面面的影响,爱国主义的情感也会在学生内心更为深入。

在引导学生就“改革开放的伟大成就”这个话题展开交流探讨时,我没有直接利用相应的数据、图片等材料来说明中国经济的腾飞与生活的巨变,而是利用多媒体展示了家乡的几组图片,分别是解放前、解放初、改革开放前、20世纪90年代和现在五个时期的图片。生动形象的画面反映了家乡发生的巨大变化,深深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此时,画面中缓缓地出现两段文字:家乡的变化说明了什么?十年后我们的家乡将变得怎样……这种信息的呈现方式不仅带给学生亲切的感觉,也能够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点点滴滴,透过对家乡这些年来各种变化的察觉,来感受改革开放带给人们生活的各种改善。这样不仅增强了学生自身的感受,而且学生内心的爱国主义情怀也得到了更好地激发。

三、借用历史乡土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

透过对相关的历史乡土资源的有效挖掘,还能够更好地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让学生的文化素养得到培养和积累。学生可能对自己家乡有过的一些名人名士并不了解,教师可以展开对这部分历史资料的挖掘,在一些富有人文元素的综合实践活动的展开过程中,可以有机地对学生进行介绍。学生往往会非常惊诧,没有想到自己的家乡居然会产生这样的名人。不仅如此,教师还可以给学生介绍本土的一些文化古迹或者历史遗迹,可以抽空带学生去欣赏这些历史文化遗产。这些都会让综合实践活动课更有意义,也能够丰富学生在课程学习中的积极收获。

比如,在结合“文人画”主题引导学生展开实践活动时,在给学生就文人画的一些基本要素展开介绍,促使学生对这部分内容有了大概的了解与认知后,我会进一步引入一些历史乡土资源作为活动课的补充。我引用“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素材,通过郑板桥高风亮节的可贵品质及其书画墨兰、墨竹、怪石等题材,让学生深刻领悟文人画的特点,即“讲究借物抒情,追求神韵意趣”。在实例的衬托下学生对于文人画的内涵有了更深入的感受,对于这个主题的领会也更进了一层。我还会引导学生通过鉴赏郑板桥先生的书画作品,提高学生的审美素养。挖掘有效的历史乡土资源,这既是让高中综合实践课更为丰富的一种方法,也能很好地拓宽学生的知识层面,提升学生自身的认知能力。

【参考文献】

[1]韩华.探究高中历史课程资源的开发与运用[D].内蒙古师范大学 2007

[2]严红敏.高中历史主题史教学下民族精神培育的实践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7

[3]宋丽婷.中学历史教学中乡土史课程资源的开发应用[D].山东师范大学2008

[4]孙欣宇.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高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D].东北师范大学2008

[5]张自明.高中历史教材变革与教师应对[D].东北师范大学2008

[6]张微.新课程背景下高中历史学生评价问题探究[D].东北师范大学2008

整合区域乡土资源建构区本历史课程 篇7

从上海一期课改开始,我区许多学校便逐步开始建设校本课程,作为学生课外学习的教材。上海二期课改时,校本课程在我区全面推开,更多学校加快了建设校本课程的步伐。现在,我区几乎每所学校都开设了校本课程。2006年、2010年,我院先后两次对区内学校校本课程进行调查,发现中小学、幼儿园的校(园)本课程存在着良莠不齐的现象:虽然不少学校的校(园)本课程质量优秀,对学生全面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但是也有少数学校的校本课程十分简单,多活动少课程,个别学校校本课程甚至是高一级学习课程的下移。

2011年,我区教育局成立了区本教材审查委员会,对我区区本教材进行统筹规划和审查,对学校校本课程进行指导,有效地推进了整合区域资源,建构区本课程的工作。我区先后建设了历史、体育、语文、数学、英语、物理、化学等区本课程。

在两次调查中我们发现,我区有五所学校编写了历史校本课程,有三十多所中小学在不同学科的校本课程中融有历史课程。从课程内容看,由于目标和取材不同,各校校本历史教材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我院进行了统整,率先编写了初中历史拓展型课本《嘉定乡土历史》,形成了区本历史课程,并为上海市区本历史课程树立了建设样板。2014年,该教材根据时代变化进行了重编,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并呈现出了如下几个特点。

一、学习目标明确

《嘉定乡土历史》教材的学习目标是以《上海市中学历史课程标准》为指导,旨在通过学习让学生“增强民族精神,开拓国际视野,陶冶道德情操,成为有历史意识和社会责任的公民”。我们要帮助学生了解自己家乡历史,感受到家乡的巨大变化,产生根植于内心的家乡自豪感,从而形成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积极情感和民族精神,坚定将来建设家乡并报效祖国的决心。同时,我们还要“帮助和促进学生在追寻文明足迹、知晓前人得失、体验历史发展、感受史学进步的过程中,习得了解、解释与评价历史的基本方法”,紧密联系身边的各种历史遗迹、文明进步足迹和历史发展轨迹,在现实中感悟历史,展望未来,自觉增强历史与现实、现实与未来的联系,习得历史思维方式,掌握历史学习方法,初步形成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主题样式呈现

嘉定区乡土历史内容十分悠久,如果一一道来不仅会和基础型课程重叠,也会加重学生学习负担。《嘉定乡土历史》教材在整合学校拓展型课程课本的基础上,把乡土历史内容归纳为八个主题:古城变迁、教化嘉定、不屈抗争、古迹胜景、工艺与特产、居住与交通、现代汽车城、多彩生活。主题中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资源,以点带面,凸显了我区历史要点。我区教研室在教学要求中提出,学校可以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历史课程标准,选择相关主题进行教学。

三、突出资源利用

一般来说,上海区域乡土资源大致可以分为名胜古迹、工业农业、建筑企业、风俗习惯、语言饮食、各种场馆等六种。我区现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30家,规模很大的嘉定孔庙是“吴中第一”,也是“教化嘉定”的代表;规模很小的叶池碑位于城区中心,是嘉定人民不屈抗争的象征;新建的嘉定博物馆和图书馆运用了现代多媒体,形象生动,图文并茂。《嘉定乡土历史》教材突出了资源效用,用彩图呈现、网站链接、专家讲解、史料阅读、实地查看等形式,把鲜活的历史资源用于学生的历史学习,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四、学习应用结合

学习历史不是简单地掌握一些知识,重要的是学会学习历史的方法,以及学会用历史的观点来看待事物的形成和发展。《嘉定乡土历史》教材按照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要求,设计了“各抒己见”“拓展阅读”“踏寻古迹”“动手动脑”“看图学史”“学史资料”等六个课内学习栏目,一方面让学生在课内学以致用,另一方面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每篇课文后还有占课文1/3篇幅的课外学习栏目“实践与探究”,鼓励学生进行课外探究。例如,“教化嘉定”一课中“探寻校史”的探究,要求学生完成一份“校史档案”,分为学校沿革、学校照片、今天学校特色和资料来源。学生在探究中体验了学校的历史发展,感受了史学的进步,深受学生欢迎。

五、不断拓展研究

嘉定历史教学强调求真与求善的学科育人要求。求真是指在历史唯物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指导下,探索和认识真实历史,把握历史发展规律。求真离不开历史资源,在历史资源的基础上补充乡土历史资源,可以让学生亲眼看到或者接触到身边真实的历史,开展历史探究活动,进而深入了解历史,认识历史,同时,也让学生知道求真,学习求真,学会讲真话做诚实人,培养其良好品质。求善是指人们的良好行为和品质,以及形成良好行为和品质的正确价值观。我区有许多著名人物,他们为了祖国和家乡的平安与发展,作出了杰出的贡献,甚至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他们用自己的行为诠释了良好行为和品质,体现了正确的价值观,是乡土历史中具有说服力的教育资源。

乡土历史课程资源 篇8

一、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我国著名历史学家章开沅教授说过:爱国主义并非空泛的口号, 爱国必先爱家, 只有了解了家乡的历史和文化, 才能热爱她, 建设她, 进而热爱我们的祖国。他呼吁:社会各界都要重视乡土教育, 尤其是要在中小学广泛开展乡土教学, 要让我们的下一代从小就知乡爱乡。乡土和社区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对现行历史教科书的极大补充, 对学生学习历史、感悟历史进而关注历史起到积极的引导和激趣作用。对于中学生来说, 这个阶段在知识经验的积累、智力活动的锻炼和大脑功能的发育等方面都有显著的进步使抽象思维有一定发展, 但是对那些与学生生活距离太远的历史知识、历史事件进行记忆和归纳仍然是非常困难的。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历史教学的质量, 要求教师在进行历史教学时注重吸纳乡土课程资源, 用身边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去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比如, 在讲大汶口文化时结合我们楚州的青莲岗文化, 一下子就拉近了学生与历史的距离;在讲隋朝开挖大运河时, 联系我们楚州有漕运总督府和府衙, 让学生感到历史并不是遥不可及的。面对新课程下的历史教育, 开展乡土历史的教学将是对现行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 有助于探索一条适合于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的新路子, 有助于开展对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历史教师要能对乡土历史教育资源进行整合开发, 有目的性地对学生进行引导, 使学生通过亲自参与去发现, 去感悟生养我们的这块土地积淀着厚重的历史内涵, 真正使历史课在人文主义培养发挥作用, 也能真正发挥人文主义课程的育人价值。

二、楚州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在爱国主义教育中的切入点

从乡土历史课程资源入手, 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效果显著。

(一) 利用乡土资源, 激发民族责任感

历史教材中爱国主义教育始终是主旋律, 在这方面, 楚州的乡土资源得天独厚:敬爱的周恩来总理“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豪迈誓言, 激励了一代又一代有为青年为祖国的富强、独立而奋发读书;抗金名将、巾帼英雄梁红玉率部抗击金兵, 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 毫不畏惧, 奋勇作战, 饿了就采河池中的蒲菜充饥, 困了就在城头上小息, 始终不离开战场, 她的感人事迹激发了学生为祖国献身的豪情;民族英雄关天培, 在虎门抗击外来之敌, 战斗到最后一人, 他的壮烈捐躯, 成就了他一代名将的不朽事迹, 其浩然正气名垂千史。周恩来是开国总理, 梁红玉、关天培是名族英雄, 这样的本土人物, 讲起来学生感到亲切, 感到振奋。用好这些资源, 无疑是爱国主义教育的实例子、好教材。

(二) 利用乡土资源, 激发民族自尊心

楚州自古人文荟萃, 无论是不朽传奇之作《西游记》的作者吴承恩, 还是《老残游记》的作者刘鹗;无论是世界上里程最长、工程最大、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京杭大运河, 还是历经1200余年风雨的文通塔……无论是胯下桥还是漂母祠, 这些都是人类文明史上的瑰宝, 我们民族的骄傲, 更是我们乡土和地方的精华。用这样的乡土资源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不仅让学生感到作为楚州人的骄傲, 也增强了学生的历史责任感, 更激发了他们的民族自尊心。

(三) 利用乡土资源, 进行民族统一教育

楚州的代表人物有汉代辅佐刘邦一统天下的杰出军事家韩信。楚汉争雄, 结果以刘邦的胜利而一统天下, 在这场战争中韩信功不可没。韩信忍受胯下之辱成就他杰出的传奇人生。在教学时, 教师可结合这些乡土资源来讲宝岛台湾仍然和大陆分离, 两岸统一是全体祖国人民的共同心愿, 要实现统一, 需要两岸人民的超人智慧和共同努力。通过这些身边历史知识的讲解, 让学生懂得统一是历史必然的选择。

三、开发楚州乡土历史教学资源的途径

(一) 搜集整理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我们楚州人文荟萃, 资源丰富, 比如文学类著作, 有《西游记》《老残游记》等;历史文献资料, 如车桥战役史料文献、楚州地方志等。让学生收集整理这些资料, 并在课堂上相互交流, 相互探讨, 一方面可以了解楚州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所具有的独特内涵;另一方面, 扩大了学生阅读的视野;再一方面, 又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历史观, 养成合作学习的良好习惯。

(二) 亲近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非文字的历史乡土课程资源主要是指相对稳固的历史遗存和具有纪念意义的现代建筑。比如, 周恩来总理纪念馆、楚州博物馆、新安小学陈列馆、河下古镇、吴承恩故居、梁红玉祠、古牧里、韩信故居、关天培祠、窦娥巷、漕运总督遗址等。在这些乡土资源中, 有的成为著名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有的开发成著名的旅游景点, 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在进行历史教学时, 教师可带领学生参观、瞻仰、游览这些地方, 不仅丰富了课堂教学的内容, 让学生直接触摸历史、感受历史, 而且有助于学生在实践中加深对历史课程的理解和深化。

(三) 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整合历史乡土课程资源

现代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为历史教学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通过制作多媒体课件, 将楚州历史乡土课程资源进行整合, 通过声、光、电等手段展示出来, 让教学更加直观, 易于学生接受和记忆, 从而极大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摘要:如何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是每个历史教师肩负的重大责任。因此, 教师在开发历史乡土课程资源时要了解其作用, 找准其切入点, 拓宽爱国主义教育的途径, 使爱国主义教育不流于形式, 收到实效。

乡土历史资源教学作用举要 篇9

一、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

明代王阳明说过:“今教童子, 必使其趋势向鼓舞, 心中喜悦, 则其进自不能已。”笔者以为, 兴趣是学生对认识和活动需要的一种情绪表现, 是学生学习最直接、最活跃的内在动力, 是产生求知欲的“激素”。乡土历史资源较历史教科书, 更加贴近社会、贴近生活。学习乡土历史, 会使学生更亲切地感受到“历史就在我们身边”, 缩短学生同历史的距离, 提高他们学习历史的兴趣。基于此认识, 笔者在教授新生历史开篇课时, 都会给他们播放乡土历史纪录片———《百里湖光———江川》。该片以丰富的视听手段再现了江川的历史图景。当学生看到“牛虎铜案国宝级”“鱼嗑瓜子会吐皮”“白药如神天下奇”“古滇国成水下谜”“鱼不往来千古谜”“车水能捕抗浪鱼”……这些优美熟悉的画面及听到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专职解说任志宏那诗韵十足、富有磁性的解说声音时, 笔者分明看得出学生“趋势向鼓舞, 心中喜悦”, 笔者则“踌躇满志, 善刀而藏之”。德国哲学家费希特说:“教育不是首先要去传授知识和技能, 而要有唤醒学生的力量。”当学生的历史意识和学习兴趣被很好地唤醒了, 他们就会懂得“读书不是为了应付明天的课, 而是出自内心的需要和对知识的渴求”这个道理, 继而产生长久学习历史的兴趣, 我们今后的历史课堂也自然就会成为学生健康成长的助推器。

二、有利于丰富教材内容、深化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乡土历史资源取材于本地, 学生对其历史沿革、文化传统、名胜古迹、革命遗址、风土民情以及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人物, 或多或少都耳闻目睹过。教师合理运用它, 可丰富教材内容, 加深学生对教材的理解。如在学习《汉武帝的文治武功》“开发边疆”一目时, 学生较难理解文中“在滇控制的地区设置益州郡时, 汉武帝赐予滇王一枚‘滇王之印’”。笔者就简要介绍与该句相关的内容, 让学生初步了解“庄蹻入滇”、古滇文明、益州郡下辖的俞元县等乡土历史知识。又如在学习《青铜工艺的杰出成就》时, 在学习了河南出土的“后母戊鼎”、湖南的“四羊方尊”、四川的“青铜立人”等青铜艺术珍品后, 笔者就介绍本县境内李家山出土的青铜艺术珍品“牛虎铜案”。让学生了解“北有马踏飞燕, 南有牛虎铜案”的情况, 知道江川李家山出土的“牛虎铜案”不仅是古滇国文明的象征, 也是中国数千年青铜文明的经典之作。这样“走到教材背后去研究并尊重教材的编写意图, 思考这部分内容所具有的物质和价值”, 既丰富了本课教材内容, 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 又加深了学生对教材知识的理解与认识。

三、有利于培养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家乡是看得见的祖国, 祖国是扩大了的家乡。”爱国主义是“千百年来巩固起来的对祖国的一种深厚的感情”, 也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的重点。“欲知大道, 必先知史”。要使学生热爱祖国, 必先使其热爱自己的家乡;要使学生热爱家乡, 必先使其认识家乡、了解家乡。苏联著名教育家加里宁说过:“关于爱国主义教育, 是从深入认识自己的故乡开始的。”苏霍姆林斯基也说:“学生爱祖国的感情是从爱家乡、爱学校、爱集体、爱农庄、爱工厂、爱祖国语言形成的。”笔者以为, 乡土历史资源就是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情感教育具体而生动的不可或缺的有特殊作用的好素材。在讲到《国共合作抗日》“台儿庄战役”一目时, 笔者扼要介绍了滇军60军血战台儿庄的史实:台儿庄战役是滇军北上抗日的第一役, 也是最悲壮的一役, 伤亡失踪18800余人, 歼灭日军12000余人。冼星海特为60军谱了军歌。美联社和路透社的战地记者对60军的英勇战绩作了及时报道, 日本报纸在报道中也惊呼:“自‘九一八’与华军开展以来, 遇到滇军的猛烈冲锋, 实为罕见。”笔者还介绍了滇军劲旅第3军参与的全军官兵殉国, 在中华民族抗战史上书写了悲壮惨烈一页的“中条山战役”。对与朱德同为云南陆军讲武堂同学的陆军上将, 被誉为“滇军完人”的江川籍抗日名将唐淮源在其中的作用做了介绍。学生听到唐淮源“中国只有阵亡的军师长, 没有被俘的军师长, 千万不要由第3军开其端”这些话语, 知道滇军在抗战中, 不论在任何艰难困苦的条件下, 从来没有出现过投敌叛变行为, 没有出现过投降将军和伪军的乡土史实时, 个个神色凝重, “恨不抗日死”。显然, 这场战争的民族性、全民性, 他们已理解。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也在潜滋暗长。

四、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

新课程倡导教师树立历史课程意识, 实践“用教材教”的基本理念, 突破以往教学中教教材、搬教材、画教材、背教材的种种模式, 站在宏观的角度思考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 找准历史教学的价值定位。要实践这一基本理念, 乡土历史资源就是教师最好的试验田、排头兵。教师要进行乡土历史教学, 首先必须认真学习课程理念, 阅读大量关于研究地方史的专著和论文, 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 用科学的理论指导自己的工作实践, 这必然引起教师重新建构一个合理的知识结构。其次, 在乡土历史资料的选用上, 要求教师本着科学性原则, 坚持“求实存真”, 对重点内容精细甄别和深度探究。这样, 也势必要求教师既要从义务教育的培养目标和青少年的生理、心理特点及认知规律出发, 从中筛选乡土历史资料, 又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能力、与教师的配合等因素, 还要注意乡土历史资料的教育意义。再者, 如何合理、恰当地使用乡土历史资源, 也不同程度地在考量着教师:是结合课标历史教材内容进行分散教学, 还是按历史阶段集中给学生介绍, 抑或是在教师指导下作为学生课外阅读材料?凡此种种, 无疑有助于提高教师的乡土历史资源开发能力、研究能力、教学能力, 无形中使得教师的专业素养得到提升。

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策略 篇10

乡土历史资源是指在历史教科书上没有此类内容或内容很少, 但却存在于本乡本土的相关历史资料或信息, 它主要是以遗址古迹、民间史料、口头传说等形式保存下来的, 具有对历史教材的补充说明作用和对地方历史的直观印证作用。笔者结合教学实践就乡土历史资源运用于历史教学谈点自己的看法。

二、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的策略

1. 要体现乡土历史资源与教材内容的统一性。

教师在历史教学中运用乡土历史资源, 应体现乡土历史资源与教材内容的统一性, 就是要以教材内容为中心, 运用与中心内容相关的乡土历史资源对学生进行引导和启发。如我在讲《原始的农耕生活》一课时,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以临洮马家窑文化为切入点, 设计了下列问题: (1) 参观过马家窑遗址的同学有哪些? (2) 你对马家窑文化了解多少? (3) 马家窑文化释放了怎样的历史、社会信息?随着问题的提出, 学生们兴致盎然, 争先恐后发言。随后, 我又通过播放《马家窑文化遗址与半坡遗址》专题片, 让陌生、抽象的历史在学生心目中变得清晰、鲜活起来, 使学生了解了远古时代先民们茹毛饮血、刀耕火种的生产生活状况。这不仅让学生深刻地理解了教材中的有关内容, 而且激发了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扮演好引导者、帮助者、服务者等角色, 从而体现出“教为主导, 学为主体”的要求。

2. 要体现乡土历史资源与教材内容的趣味性。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无疑是强调兴趣对学习的重要作用。现代教学的实质是以直观性、趣味性问题为切入点, 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一般来说, 学生对教材上的历史事件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空间上都会有一种很遥远的距离感, 而乡土历史资源中的相关内容则可以最大程度地拉近这种距离, 特别是让学生参观相关历史遗址, 更能给学生以身临其境的感觉。如我在讲《和同为一家》一课时, 为了让学生能够真正体会到“唐朝对东突厥各部首领给予优厚待遇”, 我先带领学生参观了位于临洮南大街的哥舒翰纪功碑, 然后在上课时朗诵了唐诗:“北斗七星高, 哥舒夜带刀。至今窥牧马, 不敢过临洮。”并设计了思考题: (1) 哥舒翰是什么人? (2) 这首唐诗表达了什么含义? (3) 哥舒翰对临洮、对中国作出了什么样的贡献?通过以上直观、趣味的教学活动,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对历史课的学习兴趣, 使他们的学习热情高涨, 从而竞相发表各自的意见。最后我再结合教材内容进行讲解。这样, 不但使学生体验到了获得知识的兴奋感和解决问题的成就感, 而且其对历史的感悟也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 真正成为了学习的主体。

3. 要体现乡土历史资源与教材内容的实用性。

运用乡土历史资源进行教学有助于学生把握和理解某些具体的历史史实和历史概念, 但不是所有的乡土历史资源都可以随意搬到历史课堂教学中。因为这受到授课时间、讲授内容、学习目的、学生接受能力和学术争议等种种因素的限制和影响。所以, 乡土历史资源的选择必须和教学目标相适应, 和教材内容相吻合。如我在讲《秦王扫六合》一课时, 为了体现出临洮在古代占有重要的地理、军事位置和秦王朝军事力量的强大, 我以临洮境内的秦长城遗址和“长城只在临洮起, 此去临洮又几程”这首唐诗为切入点, 使学生了解了秦始皇修筑长城的重要性。同时, 我还特地从地方史料中选取了一段有关记载:“秦王嬴政二十七年, 始皇亲自巡行陇西, 从咸阳出发, 经甘泉、子午岭、彭阳、陇西、渭源到临洮, 向羌人示威, 同时秦始皇又设置陇西郡 (郡治在今甘肃临洮) 。”这一资料对学生而言无疑是很新鲜的, 同时也是紧扣教学主题的, 正是这种“新鲜”和“紧扣主题”让学生对身边的历史事件和秦始皇统一六国的那段历史产生了更加强烈的探究欲望。所以, 透过乡土历史资源运用, 可以让学生历史学习的基石更加牢固。

上一篇:当代市场营销新观念下一篇: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物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