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哲学知识点结构图

2024-05-12

高二哲学知识点结构图(精选6篇)

篇1:高二哲学知识点结构图

高二政治知识结构简图(1)

一、哲学概述:

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世界观:世界观是人们关于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三个概念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用世界观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是方法论)联系: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哲学与世界 区别:世界观不等于哲学,不自觉地、自发形成1观的关系的、零散的世界观就不是哲学

区别:P7-8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哲学与具体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学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区别:含义不同

世界观与方 联系:P6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法论的关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存在决定思维-----唯物主义

谁决定谁思维决定存在-----唯心主义是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 有没有同一性有---------可知论反映存在没有-----不可知论 2 哲 学 的基本问题①课本10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课本11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本观点:课本11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主观唯心主义:含义见课本12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形态 客观唯心主义:含义见课本13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评价:从根本上讲,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错误的,是不科学的世界观,但在局部范围内,有或多或少的借鉴义意和积极意义

3哲 学 的基本观点:课本11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派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见课本11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见课本12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见课本12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基本评价:从根本上讲,唯物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是正确的,但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和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有

其局限性,只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

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

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决定

图示 :时代 文化(哲学)

①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任何哲学都是由一定社会

和时代的经济政治所决定的。哲学与时②哲学可以正确的反映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也可能错误的反 代的关系映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真正的哲学正确的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了时代的实践经验文字表述和认识成果,是时代精神的精华。

③哲学对一定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具有反作用。真正的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主要表现为:a 它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b它可以预

见和指明社会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动员和掌握

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

阶级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产生:三个条件自然科学基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理论来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一

②第一次实现了辩证的自然观和辩证的历史观的统一特征:三个统一③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有_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性____________性和____________性。

马 克 思毛泽东思想:含义,精髓,灵魂,见课本21页

主义哲学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发展:三大成果 邓小平理论

主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内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是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是人类思想智慧的结社会主义的理论基础

三、物质:

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唯一特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自然界的物质性①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劳动世界的物质性起了决定性作用

②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 物质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客观的运动的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

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者。③物质和运动不可分割。离开运动谈物质是

根本属性:运动形而上学,离开物质谈运动是唯心主义。都

是错误的静止的含义:课本32页__________________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规律:

含义:课本35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特点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规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方法论:①规律的普遍性和客观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不

能违背规律,否则,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②人们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为人类造福。

区别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规律和规则的关系联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意识: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意识是劳动的产物起源意识是社会发展的产物

①人脑是意识活动的物质器官

②意识活动是通过人脑对外界生理基础的一系列反射活动实现的正确的意识-------如实反映

内容 意识错误的意识-------歪曲反映

①意识活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能动的认识(反映)客观世界②意识活动具有___________________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意识的作用①课本40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表现 ②课本40页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

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客

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

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所以

要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

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篇2:高二哲学知识点结构图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主观唯心主义(人的主观精神是的实在,是第一性的东西。

(意识是本原,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

意识决定物质)

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的主宰和本源。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1)含义: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2)作用:哲学是社会变革的先导①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_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_。②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③总之,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全面认识马克思主义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③直接_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①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②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_。

篇3:高二哲学知识点结构图

关键词:中学生,哲学,前言

哲学是一门给人以智慧的学问, 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最好的艺术。学好哲学这一门学科, 对中学生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有着指导作用。然而, 由于学生了解得少, 加上教学内容枯燥, 很多中学生都对哲学提不起兴趣。因此, 对于哲学老师而言, 要努力上好哲学的“前言”课, 给学生一个亮丽而精彩的开头, 为学生学习哲学打好基础。

一、运用典型故事、成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大多数中学生都钦佩名人和成功者, 他们渴望成才, 想在未来的道路上有所作为。由此, 我们就可以引述一些和哲学有关的典型故事、成语来上哲学的“前言”课, 讲述哲学的力量, 让学生能够正确认识哲学, 重视哲学, 喜欢哲学。

我们都知道, 哲学这门课理论性太强, 单调乏味, 单凭教师的讲解是很难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的。如果能够运用典型故事和成语, 创设一个良好而轻松的实践情境, 就能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受, 加深他们的感性认识,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 在讲到意识的本质时, 老师可以借用狼孩的故事;讲物质决定意识时, 可列举“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俗语;讲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时, 可列举“刻舟求剑”“飞矢不动”等成语;讲量变和质变辩证关系时, 可列举“水滴石穿”“绳锯木断”等成语, “不积跬步, 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 无以成江海”“千里之堤, 溃于蚁穴”等名句。又如, 在讲到辩证的否定观的时候, 老师可以让学生看一段“肩上芭蕾”的视频, 让学生感知到创新的意义和辩证否定观给我们的方法论启示。另外, 老师除了自己举例外, 更重要的是要让学生搜集一些名人故事、名句或者成语, 让他们把自己收集到的材料和同学分享, 并讨论这些故事和成语所反映的哲学道理。这样, 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被点燃了, 而且, 他们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知识也有了积累。如此一来, 课堂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利用好多媒体, 阐述什么是哲学

(一) 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科

在教学中, 如果老师能够利用多媒体展示故事, 或者用动漫的形式来向学生解释“什么是哲学”, 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那么, 到底什么是哲学呢?

在古希腊, 哲学的本义是“爱智慧”, 尤其强调“智慧”二字。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精通天文学和哲学, 利用自己的哲学智慧, 成功地将天文气象知识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 因而实现了自身的价值, 还发了大财。被人们誉为“贤人”。同样地, 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爱思考, 与别人谈话“装糊涂”, 这其实在当时是一种充满智慧的“反诘法”, 在当时被称为“圣人”。

在中国, 古代史上的思想家孔子、老子、孟子、庄子等, 都因其超人的智慧, 被后人所歌颂。现如今, 国内、国外的有识之士都在探究他们的思想和精神智慧。他们的著作广为流传。此时, 老师可以用多媒体展示文字的形式, 来给学生讲这些名人的故事。在讲述中穿插一些轻音乐, 来制造出一种儒雅的学习氛围, 帮助学生理解“哲学是一门使人聪明的学科”。

(二)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该部分内容的讲授可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入手。老师可利用多媒体, 向学生发问:你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学生立马就开始思考并激烈地讨论这一问题。在知识火花的碰撞中得出了结论:我们自从来到这个世界上, 只要是具有自我意识的人都具有自己的世界观。我们从小时候就认识了自己的爸爸妈妈和家人, 认知着周围的社会环境, 有了自己独有的看法, 这些认识都是一种世界观。此时, 老师可以接着引导学生。告诉学生这些看法和观点不仅会对他认识世界产生影响, 而且还会直接决定他的行为, 这就是世界观的作用。虽然, 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世界观, 但并非人人都能叫哲学家。有的人对世界的观点是零散的, 自发的, 暂时的, 他们根本不会对自己的想法和观点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的整理。可是有一部分人, 他们能够从深层面去思考, 他们会有目的地将自己的世界观进行系统化和理论化整理。当然, 老师必须要让学生明白,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

(三) 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对本部分的内容进行授课时, 老师可以用多媒体来向学生展示牛顿的故事、恩格斯的话。让学生明白, 自然科学等具体科学对人类和世界的影响是巨大的。而哲学是对万事万物共性的研究, 它注重的是对整个世界的探讨。人们对自然、社会和人的思维的概括和总结形成了哲学。这样, 学生自然就能得出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科学家和哲学家都要同时把握好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并且认知到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这个要点。此外, 教师还可以列举科学家用自己哲学去指导科学研究的事例, 来论述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

篇4:哲学知识与哲学智慧

【关键词】西方语言哲学 刺猬型学者 狐狸型学者

【中图分类号】B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9-0093-01

在读图、解构和恶搞一切常规和正统的今天,读文索字,冥思吟想仍然具有莫大的乐趣。冯契先生在他最为重要的一部哲学著作《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中所阐述的三個基本观点使我印象深刻,他曾说:我们的学术、我们的研究、我们的思考、我们的读书等,无外乎就是如何把知识转化为智慧、把理论转化为方法、把观念转化为德性。因此,学习西方语言哲学,笔者认为不应把大师肢解为一些死的教条;不谈真理理论,是不愿意把真理理论谈死(Seek our truth in the search of truth);不想把维特根斯坦当做语言哲学死的知识来加以拙劣地总结;更应该试着把握传承维特根斯坦先哲们的精神和智慧。当然,这种尝试性地思考可能仍然很拙劣,但坚信真正的哲学不是死的知识,而是对其活的思考。

一、刺猬与狐狸——学者的两种类型

英国自由主义思想大师塞亚·柏林在《刺猬和狐狸》一书中,根据西方谚语形象地将学者分为两类:“刺猬型”和“狐狸型”。“刺猬型”学者相信宇宙间存在一个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的体系。“狐狸型”学者则不相信任何系统,更不相信世界上的万事万物可以靠一个体系就可以解决。美国哲学史家M.怀特把20世纪的哲学史形象地描述为“狐狸”与“刺猬”斗争的历史。所谓“狐狸”,是指注重感性经验和细节分析的英美哲学家,如逻辑实证主义与语言分析学派;而“刺猬”,则是指热衷建立宏伟体系、崇尚综合方法的欧洲大陆哲学家,如康德、黑格尔以及20世纪的萨特、海德格尔等。而惟独维特根斯坦是一个奇特的例外。他兼有“狐狸”与“刺猬”两种文化传统的气质。他不是一个学者型人物,但具有极为深厚的文化修养,他特别钟爱陀思妥耶夫斯基和托尔斯泰的作品。他对人类生存本质的深刻感知,使他在哲学上达到了其他哲学家难以企及的深度。而我们从中也可以得出一些治学研究的启示:

1.兼而有之

究竟是做一个“刺猬型”学者,还是“狐狸型”学者?无论是“刺猬型”,还是“狐狸型”只不过代表了两种学术风格,有各自的利弊,关键在于与实际吻合。这让我想起金庸与王朔之争在中国文化界引起的那场不小的风波。尽管时至今日也没有一个定论,但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每个人都有适合自己和自己所处环境的学术之路和学术观点。目前,也许当务之急不是在刺猬与狐狸之间做出抉择,而是兼而有之。李梵欧先生曾提到,托尔斯泰既是刺猬又是狐狸。像他的《战争与和平》,整个框架是刺猬型的构架,可是写作却是狐狸型的。也许,这种类型的学者才是时代的选择,也是我们年轻学者的方向。

2.思想智慧闪现个性光芒

正如艺术无个性则亡,哲学无个性也会枯萎、僵死。个性与思想、生活与哲学之间存在着一种深刻的关系。作为一个哲学思考的受难者,一个现实生活的隐遁者。维特根斯坦曾比喻说,一个搞哲学的人,仿佛被困在房子里走不出去。他想从窗户爬出去,可窗户太高;他想从烟筒钻出去,可烟筒太窄。可只要他一回头,就可以看见:原来大门是一直敞开着的!

维特根斯坦带给我们的是具有民族性、个性特点的哲学:有严格思辨,有浪漫诗意;没有故作高深,没有仓促概括。他属于述而不作的思想者,几乎到了惜墨如金的地步。简洁与单纯是哲学的最高境界。“凡不可说的,应当沉默”维特根斯坦就这样以神秘的朦胧诗一般的语言结束了他的《逻辑哲学论》。就是这本不到10万字的格言体著作,扭转了20世纪哲学的方向。记得《论语》中孔子的弟子颜回对孔圣人的评价是:“仰之弥高,钻之弥坚,瞻之在前,忽焉在后”——西方圣哲维特根斯坦所给我的就是这种奇异的感觉。我认为先哲在思想巨著中所凸显的“深”而不“晦”的知识品格是对青年治学有益。而相较一些青年学子对西学一无所知却一脑门钻入古典大书中,最后搞出一大堆不伦不类的复古主义的国学出来,却是贻笑大方。

二、“保持距离地想”和“跳进去想”——思考问题的两种方式

通常想要搞清楚某种思想,似乎有两条路子:要么跳进去想,于是产生与这种思想一起想、一起挣扎的冲动和热情;要么与所要搞清楚的思想保持一定距离,免得自己本来也许还清白、端正的头脑被所“搞”的思想搞坏了。

“保持距离地想”似乎比较安全。可是,不“跳进去想”,怎么能把所要想的东西想出点名堂?自己的学养和思想又何以有所提高?我总得跟随某个伟大的前人去想,而非自己胡思乱想。当然,倘若自己没跟对前辈,就惨了——无异于毁了自己的“思想前程”。想来想去,先“保持距离地想”,然后再跳进去想,再或者反复几次才是较为稳妥的进学之道。哲学思想是光荣榜上各色思想英雄的言论荟萃和分析,不要过分深钻进这个家和那个家,所以要旁骛,要跨学科,要融合。只有这样,才能认真地透彻地从本体论、认识论的不同角度去思考:思维是存在之家(古代哲学)、语言是思维之家(近代哲学)、语言是存在之家(现代哲学)这三个重要哲学问题。

总之,真理、思想和智慧永远只是“心身之学”而非“口舌之学”。有些书可以作为知识来读,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越读书越了解自己的无知;而有些书则可以作为智慧的典范来读,智慧与知识不同,它不如后者那么确定,它藏在知识的字里行间。

参考文献

1 M.怀特.分析的时代[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4

2 陈嘉映.语言哲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3 李鸥梵.徘徊在现代和后现代之间[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4 〔美〕巴利特著.维特根斯坦传(杜丽燕译)[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2

5 刘润清.西方语言学流派[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5

篇5:高二化学结构元素知识点

a. 核外电子数等于电子层数的原子;

b. 没有中子的原子;

c. 失去一个电子即为质子的原子;

d. 得一个电子就与氦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

e. 质量最轻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最小的原子;形成单质最难液化的元素;

f. 原子半径最小的原子;

g. 形成的单质为相同条件下相对密度最小的元素;

h. 形成的单质为最理想的气体燃料;

i. 形成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2)氧元素

a. 核外电子数是电子层数4倍的原子;

b.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

c. 得到两个电子就与氖原子核外电子排布相同的原子;

d. 得到与次外层电子数相同的电子即达到8电子稳定结构的原子;

e.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f. 形成的单质是空气中第二多的元素;

g. 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是大气平流层中能吸收太阳光紫外线的元素;

h. 能与氢元素形成三核10电子分子(H2O)的元素;

i. 能与氢元素形成液态四核18电子分子(H2O2)的元素;

j. 在所有化合物中,过氧化氢(H2O2)中含氧质量分数最高;

k. 能与氢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为1:1或1:2型共价液态化合物的元素;

l. 能与钠元素形成阴、阳离子个数比均为1:2的两种离子化合物的元素;

(3)碳元素

a. 核外电子数是电子层数3倍的原子;

b. 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2倍的原子;

c. 最外层电子数是核外电子总数2/3的原子;

d. 形成化合物种类最多的元素;

e. 形成的单质中有一种同素异形体是自然界中硬度最大的物质;

f. 能与硼、氮、硅等形成高熔点、高硬度材料的元素;

g. 能与氢元素形成正四面体构型10电子分子(CH4)的元素;

h. 能与氢元素形成直线型四核分子(C2H2)的元素;

i. 能与氧元素形成直线型三核分子(CO2)的元素。

(4)氮元素

a. 空气中含量最多的元素;

b. 形成蛋白质和核酸不可缺少的元素;

c. 能与氢元素形成三角锥形四核10电子分子(NH3)的元素;

d. 形成的气态氢化物(NH3)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变红的元素;

e. 能与氢、氧三种元素形成酸、碱、盐的元素;

f. 非金属性较强,但形成的单质常用作保护气的元素。

(5)硫元素

a. 最外层电子数是倒数第三层电子数3倍的原子;

b. 最外层电子数与倒数第三层电子数之差等于核外电子数开平方的原子;

c.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2个电子的原子;

d. 最外层电子数与最内层电子数之和等于次外层电子数的原子;

e. 在短周期同主族相邻周期的元素中,只有硫的核电荷数是氧的核电荷数的2倍,且硫的相对原子质量也是氧的相对原子质量的2倍;

f. 能与氢元素形成三核18电子分子(H2S分子)的元素;

g. 形成的单质密度大约是水的密度的2倍;

h. 气态氢化物与其气态氧化物反应生成黄色固体的元素。

(6)氯元素

a. 最外层电子数比次外层电子数少1的非金属元素;

b. 能与氢元素形成二核18电子分子(HCl)的元素;

c. 形成单质为黄绿色气体的元素;

d. 形成的单质能使纯净的氢气安静燃烧,并发出苍白色火焰;或形成的单质能与氢气混合光照爆炸,并在空气中产生大量白雾;

e. 在短周期元素中,形成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和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均为强酸的元素;

f. 最高价氧化物的水化物为无机酸中最强酸的元素;

g. 能使湿润的KI—淀粉试纸变蓝,长时间后又变白色;

h. 能使湿润的蓝色石蕊试纸(或pH试纸)变红,长时间后又变白色;

(7)氟元素

a.非金属性最强的元素;一定不显正价的元素;单质氧化性最强的元素;

b.第二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小的元素;在所有原子的半径中第二小的元素;

c.只能通过电解法制得单质的非金属元素;

d.单质在常温下为淡黄绿色气体、能置换出水中氧、能与单质硅、二氧化硅反应的元素;

e.形成气态氢化物的水溶液为弱酸、常温下能与单质硅、二氧化硅反应、能腐蚀玻璃、盛放在塑料瓶中的元素;

f.与银形成的化合物易溶于水,而与钙形成的化合物难溶于水的元素;

(8)硅元素

a.短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是次外层电子数一半、通常以共价键与其他元素形成化合物的元素;

b.形成最高价氧化物或其含氧酸盐是构成地壳主要物质的元素;

c.形成的单质在电子工业有广泛应用的元素;

d.能与碳、氮等形成高熔点、高硬度材料的元素;

(9)磷元素

a.短周期中最外层电子数是内层电子数一半、核外电子总数三分之一的非金属元素;

b.形成的单质在空气中能“自燃”、必须用水封保存的元素;

c.形成的单质能在氯气中燃烧产生白色烟雾的元素;

d.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是实验室常用干燥剂的元素;

e.形成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的水化物是无色晶体三元酸的元素;

(10)溴元素

a.形成的单质在常温下为深红棕色液体的元素;

b.形成的单质水溶液为橙色、易溶解于有机溶剂为橙红色的元素;

c.与银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淡黄色不溶于稀硝酸的元素;

(11)碘元素

a.形成的单质能使淀粉变蓝色的元素;

b.形成的单质在常温下为紫黑色固体、易升华的元素;

c.形成的单质水溶液为黄(棕)色、易溶于有机溶剂如苯、四氯化碳呈紫色的元素;

d.与银元素形成的化合物为黄色不溶于稀硝酸的元素;

(12)钠元素

a.短周期中原子半径最大的元素;

b.能与氧元素形成原子个数比为2:1和1:1型或阳离子、阴离子个数比均为2:1型的两种离子化合物的元素;

篇6:高二哲学教学心得

我任教哲学这一学期以来,发现很多同学对这一学科的学习反应出如下几种表现:1.哲学课好学好听,但过后做题时就是一片茫然;2.哲学课自我感觉学得不错,但在做题时就是不知道该用什么哲学原理来解题;3.在做哲学题的选择题时,觉得至少有两个或三个选项好像都有点类似,不知道倒底该选哪一个,结果选了一个自认为很对的却不对;4.在解答主观题时读了题之后大脑中是一片茫茫然,不知道该用什么哲理来解答,不晓得怎么来把相应的原理找出来。针对以上几种情况,我经过反复地研究,实践,总结出以下一些解决办法。

首先要学生熟悉课本。万丈高楼从地起,课本是基础,不熟悉课本一切都是空谈。课本的熟悉也有一个量化标准:能够把每一课时的内容归纳成知识点,能有条理地把该课时的知识梳理出来。最低的要达到能够说出一条哲学原理,而后面与之相应的方法论也能写出来;其次是能懂得该哲理的寓意,结合书上的例子弄懂该哲理,为何会得出该方法论;最高要求要达到不但能弄懂哲理的寓意,为什么会得出该方法论,而且还要能做到举一返三,由书上的材料得到启发,这种哲理会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考,并能列举出相应的例子,想出相应的解决办法。

其次,教学过程中一定要做到讲练结合,只讲不练是不行的。讲一千,道一万,不如让学生练一遍,要注重学生的练习,这也应作为一个重点,学生做的题一定要精讲,通过评讲练习题既能让学生加深对课本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能够让他做到理论联系实践(即实际运用)。学生学习理论知识就是为了能用于实践,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过手练习。否则就会陷入纸上谈兵,不懂得运用,学生的运用能力不能得到提高。一定要注重练习,做到讲练结合,这对学生牢固地掌握理论知识是非常必要的。下面我就如何教学生看书与做题这两方面来谈我的心得,怎样指导学生怎样看书与解题。

一:如何指导学生看书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要教会学生看书。指导学生如何看书:说到看书,这也要讲究一个方法问题,很多学生的反应是他都把书看了几遍了,你问他某个知识点,他能很熟练地说出来,但一落实到做题考该知识点时他就不知所云了,说读书就是简单地看,那就用不着老师了,只要会查字典的人都会看书识字,我们老师的职责就是要教会学生怎样看书,看了书之后能明白一些道理,能形成一定的知识体系,能用来解题,能灵活运用。首先,要让学生明白哲学教材编写的总体思路是:基本事实-----基本结论------基本运用。就是从基本事实引出基本结论即从大量事实中筛选基本事实而且是学行熟悉的,再对基本结论分析即分析基本概念,最后从基本结论到基本运用。也就是先举大量的事实来引出理论,以便于学生理解,然后对其进行分析,论证其正确性,让学生懂得,理解了再来得出与之相应的结论以及怎样运用。这就是哲学教材的编写思路。其中的大体框架就是:事实作引子,引出结论,再分析,再论证,再讲如何运用。而其中的大量的材料都有很强的可读性,是帮助学生理解的辅助性材料,要求我们学生掌握的内容就是一个结论以及如何运用罢了。其次,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学生看书大部份人是把书浏览一遍了事,或者是浏览几遍,就算把书看了,没去多想过;而有很多人看书是看到看到就走神了,或者在打瞌睡,或者是在神游,从而导致学生的感觉是时间花了不少,就是没效果。而老师则认为给了时间给学生看书就对了,你自己不专心看是你自己的事,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表现,学生是缺乏自觉性的,自制能力是很弱的,我们应加强监控,同时要加强方法的指导,让学生懂得如何去看书,学生是想看书,想学好的,只是不懂得方法,所以才会导致以上的各种情况的出现,我们在要求学生看书的时候,一边要提出适当的要求,一边要进行一定的方法指导,指导学生如何看书。如在要求学生看书前先把该课时的主体内容讲一遍,让学生知道本节课所要学习的内容是什么,然后提出要求,要求学生在书上找出相应的知识点,讲课时再详细阐述该知识点,并辅以适当的生动的学生易懂的事例,再接合书上相应的材料,要让学生明白书上的知识点与材料的关系。最后就是涉及到实际运用的问题了,要把该知识点扩散开来,让学生知道与材料类似的事例都属于该知识点,能让学生做到触类旁通。只有这样才能培养起学生看书的习惯,才能让学生懂得看书,如何看书,而不致于浪费时间。

(二).要让学生弄懂每一个概念。对于高中这种能力培养型的教学,考概念的背诵的可能性不大,但也同样可以通过其它方式来考概念。如“物质”这个概念,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存在”,其中“客观实在性”是它的本质属性,物质的存在是不以人的主观意识为转移的,但同时它又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这种“客观存在”就有一定的抽象性,就要求学生把它弄懂,一定要让学生知道这是世上万事万物的共性,是从万事万物中抽象出来的一种共性,然后举一些例子如石头,桌子,人,书,空气,我们的活动等等,这些事物的共性是什么?就是个“客观实在”,而且是不以我们个人的主观好恶为转移,这种“客观实在性”就是从这些事物中抽象出来的共同的东西。那么总括起来物质就是我们人类能够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事物。弄懂了这一概念以后,就要求学生能够区分出我们现实中能看得见,感觉得到的东西包括我们的一切实践活动是否是物质。

(三).能够把相关的概念区分开来。比如“物质”与“意识”这两个概念。弄懂了物质概念之后,要知道与之相对应的意识是指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是主观的东西,物质是客观的实在的东西,能够在做题与实践的现实中区分出什么是主观的,什么是客观的。“意识以外的一切事物,都是客观的东西;人们的思想则是主观的东西,如理论,观点,法规条文,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工作计划,工程设计方案等”。

(四).要求学生能通过学习达到通过学习一些概念得出与之相应的方法论。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是要达到通过学习来认识世界然后来改造世界,那么我们学了相应的理论,就应得出与之相应的改造世界的办法即方法论(当然这一步是高要求,也只能是在复习时才能这样要求成绩好的,让其通过逻辑推理的方式来学习,而不再是一般的死记硬背了)。如通过学习物质与意识概念,就应知道我们所接触的世界是客观的,是物质的,具有物质性,而我们就是要改造这个物质世界,而我们改造这个世界的行动又带有很大的主观性,因为人的实践活动是经过人的大脑活动来指挥的也就是通过意识来指导我们的物质性的活动,即意识指挥人们使用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作用于另一种物质性的东西从而使之发生具体的物质的形变这就是意识的能动作用,即人们的实践活动就是一种意识的能动作用。而人的意识对客观事物的反应有歪曲与正确之分,歪曲的意识指挥人们改造世界的实践活动肯定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这已有很多的历史事实为证,那么与之相反的就是要求我们必须做到主观符合客观而且是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才行,因为随着时间的推移,客观事实也因为种种原因有可能要发生变化,以此为基本理论,我们学了第一课就应树立一种基本观点: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因而人们正确认识世界,有效改造世界的根本立足点是从实际出发。

(五).要求学生重视书上理论的相关的材料,学会能灵活地运用这些材料,能做到举一反三。要求学生认真阅读理解运用这些材料对于相关理论的材料,要有深刻的印象,能做个归类,归纳出类似的例子,今后一看到类似的材料,就要想到与之相关的哲学原理。比如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的反作用,正确意识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要求我们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意识,做到主观符合客观,使主观与客观达到具体的历史的统一。根据物质与意识的概念与关系,今后我们一看到类似的材料如:某一事实让某人或某一机构(或政党)得出了某种认识,通过这种认识来指导实践,实践得到了某种结果。我们就应首先想到:某一事实就是物质;而某种认识则是意识;通过这种认识来指导实践则是意识的能动作用的体现;再来看这种“某种结果”如果达到了想要的效果,则是成功的,说明了正确的意识能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而与之相反则说明错误意识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与之相应就应得出我们应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自觉树立正确意识,使主观符合客观。

二:如何指导学生做题以期达到让学生在最短的时间里准确解题 “一个平庸的教师向学生奉送真理,而一个好教师则是教学生发现真理”,在解题时,我将之改成是“庸师告诉学生答案,良师是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去找出答案”。我们教师教是为了不教,我们在实践教学中如果只是一味地仅仅将现成的结果告诉学生,而不教会或不会教会学生如何自己去找结果,则是不负责或无能的体现。我们教学过程中在讲解题时,要尽力教会学生自己如何做题,要达到能够举一反三的效果,让学生通过听讲解一个题之后,能在今后遇到类似题时能自己想法去解,而不会感到为难,这就讲究一个方法问题了。下面我就我所总结的一些解题方法细述如下:政治试题分客观性试题与主观性试题两大类型,客观题是保持中等型的,而主观题则是拉差距的。而客观题又是最易得分的但同是也是最易失分的一类题,主观题则是综合能力的检测,所以政治要想得高分,客观题须引起高度重视才行,因为客观题得分易,你易别人也易,所以要尽量得高分才行,而主观题则是体现能力型的,得分不易,但也更能体现出差距,体现能力,一般人是不易得高分的,基本上就是得个平均分,所以首先要把客观题做好,尽量得高分。但主观题也不可轻视,要尽最大努力去做,尽量与别人体现出差距,因为高考就是一种差之毫厘,谬以千里的选拔性考试。那么怎样才能在最短的时间里让学生得最高分,不让学生在做题时不在不必要的细节上浪费时间呢?下面我从如何解客观题与主观题两个大的版块来讲解。

(一)如何解客观题。客观题因为量多,所以大部分是对一些基础知识的检测,还有的就是一些能力的考查,比例不大。所以首先必须熟悉课本,熟悉基础知识,基础知识必须过关,在此基础上才谈得上方法,否则一切都是水中花,镜中月----可望而不可及。由于客观题的种类繁多,我仅归纳为以下几类介绍相应的方法如下,还有不足之处另待高明指点是幸!第一步是认真仔细读题,细心审题,注意一些关键性的词句。要认真研读题干,把握好题干的主体意思,同时不放弃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如有的题前面写了一长串的语句,让你读得都已有点不耐烦了,结果最后来一句“请选出与上述意思„不符‟的选项”等类似的语句,结果有的人没耐心看下去,自以为已读懂了,就很轻易地选出了答案;有的选项是要求选联系或区别项,那么就要注意区分联系与区别之间的差异之所在了;有的试题是要求选相同或区别项,这就要求注意区分哪些是相同的,哪些是不同的;有的题是只要求根据一些关键词句就可直接选出答案的如有的原理就有一定的选择区分判别标准,要求学生常握,以达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矛盾主次方面与主次矛盾这两个原理的选择中,只要出现有“重点”,“关键”等这类词时,就直接选主次矛盾关系的原理;如出现关于判断一件事的是非利弊得失关于性质等方面的,就应选矛盾主次方面。还有与之相应的一些成语,歇后语,俗语也要求能记得并能很好地与之相对应。第二步才谈得上分类来解题。1.基础知识如概念的检测:如一道关于物质意识概念的考查题如下: 以下选项都属于意识范畴的是()A.石头,书 B.人 大脑 C.心得体会 命令 D.心 想法解法:根据我们所学的物质与意识的概念,我们应对物质与意识有一个明显的区分方法就是:凡是要经过大脑(心理)活动后才能出现的东西就是意识范畴否则就是物质。本题不明考概念的背诵,但更胜于简单的背,而且还考了对两个概念的理解与比较。解析:A选项中的“石头”是不需要经过大脑或心理活动就客观地存在着的,这不容置疑地是物质;“书”容易让人误解成是书的内容是要经过人的大脑,而这儿则只仅仅是说“书”的这种客观形式,而不是说内容,这种形式应是客观的,是物质;B选项中的“人”属物质,能理解,“大脑”则易被人误解为大脑活动,这儿仅仅只代表大脑这种物质的器官而已,应属物质; 而C选项中的“心得体会”与“命令”则都是要经过大脑活动才会产生的,而不可能不经过人脑活动就客观存在了,所以应是所要求的答案;D选项中的“想法”属于意识,而“心”则仅仅是指这种物质器官,容易让人误解。这要求细心。2.常识性试题。有的试题的选项中,是一些常识性的知识,这就需要同学自己博闻强识,努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处处留心皆学问!如有一道题列举一大段材料,说我国航天事业在全球不断出现事故的情况下吸取有益的经验教训仍在按计划进行,这就是说明一个发挥主观能动性可以认识规律利用规律,失败与成功可相互转化,而其中有一个选项是“我国的航天技术已超过了美国”这就是一个常识性的错误。3.比较型归纳型试题。要求学生弄懂所要比较的对象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找出异同来,这需要一些基本的概念的熟悉。比如规律与规则二者之间的比较,就须弄清二者之间的区别与联系,要求学生董得规律是客观的,而规则是主观的,规律不可改,规则就可改,是人为的,规则必须符合规则。4.理解型试题。要考学生的思维迁移能力,能不能用所学知识去解决理解一些问题。要求学生在做题时能把握好题干的侧重点之所在。如说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是因其表面有一层“蜡晶体”使其它物质离子不能附着。问题是:荷叶的“蜡晶体”使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这说明什么。这就要求弄清问题的侧重点之所在了,问的是荷叶的蜡晶体“使”莲花出淤泥而不染说明什么,这就涉及到一个什么使什么怎么样的问题了,我们就应想到蜡晶体是荷叶自身具有的,是内部的,属内因,而淤泥是外在的,是外因,而问的是内因使怎么样,就应想到是内因的决定作用。

(二)如何解主观题主观题是最能体现出能力的一道题,也是拉开差距的一道题,所以主观题不仅要做,而且要尽力做好,而有很多同学却认为只要做好客观题就行了,主观题大部分是做不来的,不如不做,这种观点是错误的。客观题是大部份人都会做的题,结果只做选择题的就只能得个平均分,而做主观题做的好的人则能体现出与别人的差距之所在。很多人想做主观题,但就是在看了题之后找不到从哪儿下手,读了一篇材料之后不知所云,导致不敢做,想做而不能做,做了却得不到分,出于以上种种原因,很多人就来个干脆不做了。为此,我们须想法子让学生想做,敢做,能做,且能做好。这就需要一定的方法了。下面我就我所总结出来的一些方法谈谈如何才能把主观题做好尽可能地让学生得高分。1.首先要求学生能做到用我前面所介绍的看书方法把书看熟。然后在此基础之上读材料,归纳出材料的主体意思,把材料与课本上相关的原理的材料相联系,看与哪类的原理的材料相同或相似,就用哪一类的原理。在答题时又须注意指点学生:要按步骤来答,基本步骤应是先把材料所体现的原理完整地表述出来,接着就是方法论,然后就是用所用的原理来分析材料,再接着就是上升到我们的认识,即我们该对之采取什么样的态度。如以下面一题为例来说明:有人认为: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如孟子幼时,其母为有利于他的成长,曾三次搬家,择邻而居。请接合有关哲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看法。分析:对这道题,我们学了内外因的辩证关系之后,只要一看到“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我们就应条件性反射地想到内外因辩证关系的哲学原理。这道题就要求我们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来解。解答如下:唯物辩证法认为:内因是事物变化发展的根据,外因是必要条件,外因通过内因起作用,事物的变化发展是内因与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材料的观点认识到了外因的重要作用,但又过份地夸大了外因的作用,外因只有通过内因才能起作用,内因是根据。内外因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要重视内因,但同时也不忽视外因,坚持内因与外因相接合的观点。2.有的题是问材料体现了“哪些”哲理,并结合材料说明,这就要求学生能首先学会看材料,从材料中的一些关键词上看出一些哲学原理,同时又能通读理解材料,归纳出一些整体的哲意。并能从材料中引用相关的语句来佐证。如以下题为例: 美国一些研究机构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进入一个新的阶段,其显著特点之一就是发达国家的白领工作,即科技产业和服务业开始出现成规模向海外转移的趋势。世界银行中国执行董事朱光耀认为,发达国家人才外流这一现象为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这则材料体现了哪些哲学原理?结合材料说明。

上一篇:消防教育培训资料下一篇:货物贸易企业业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