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系统

2024-05-02

创业系统(精选十篇)

创业系统 篇1

关键词:创业生态系统,概念,辨析

创业活动不能在真空中完成, 只有在特定的环境中才会产生创业活动。环境会对创业者的创业选择产生一系列正向或负向的影响 (Hannan&Freeman, 1977, Meyer, 1978;Aldrich, 1979) , 促进或减弱潜在创业者创业的有效性, 即创业者的选择与市场或市场条件相关。新创企业总是或多或少适应当地的市场和环境, Draheim (1972) 、Susbauer (1972) 、Gilad&Lavine (1986) 等学者曾经用“推 (Push) ”和“拉 (Pull) ”这两个创业者的创业动机来描述环境对创业活动的影响。“推 (Push) ”理论认为个体由于负面的环境因素, 如对现有工作的不满、失业等而创业, 这些负面的要素激发了个体的创业潜能, 从而促进个体创业。相反的, “拉 (Pull) ”理论认为有吸引力的环境会推动创业活动, 硅谷就是典型的“Pull”创业者创业的例子。

本文从一个新的视角———生态系统的角度来对创业活动进行描述。生态系统的概念是由英国生态学家坦斯利在1935年提出来的, 指在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 在各种生物之间以及生物群落与其无机环境之间, 通过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而相互作用的一个统一整体。正如地球上一切生命依赖于良好的自然生态系统, 创业也需要一个充满活力的生态系统这一创业环境, 这个环境能够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加入到创业活动中。

一、创业生态系统概念的提出与发展

创业生态系统是最近几年才提出来的概念。该概念提出来后, 学者们对如何建立创业生态系统这一问题进行了探索, 其中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和百森商学院做了较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

麻省理工学院关注的重心在于如何建立创业型大学以及如何构建基于大学的创业生态系统。2005年, 麻省理工学院的Dann描述了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轮廓, 其内容包括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生态系统的总体框架和运作模式, 提出麻省理工学院已经建立起了一系列能体现校园创业精神的项目和中心, 但是该描述并没有对创业生态系统进行明确定义。

百森商学院侧重于从政府的角度考虑如何建立国家/地区的创业生态系统。2010年, 百森商学院Isenberg教授在《哈佛商业评论》上发表的题为《如何开始一场创业革命》的文章中明确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 指出当创业者拥有所需的人力资源、资金和专家资源, 并且处于一个得到政府的政策鼓励和保护的环境中时, 创业最容易获得成功, 这个环境就被称为创业生态系统。2011年, Isenberg团队提出了百森创业生态系统项目 (BEEP) , 该项目在全球范围内实施, 基本框架包括政策、金融、文化、市场、人力资本、支撑系统六个方面, BEEP通过在当地建立和管理相应的工作组来形成具有本地特色的创业生态系统, 改善创业环境, 从而提高特定区域的创业能力。目前该项目已在美国、哥伦比亚、阿根廷、波多黎各、西班牙、土耳其、沙特阿拉伯、坦桑尼亚等国家开展。

许多国家的政府也开始重视国家和区域层面的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2011年, 奥巴马政府提出了“创业美国”计划, 在该计划中提出要在全美范围内支持区域创业生态系统建设, 认为发展创业生态系统离不开民营机构“创业美国合作伙伴” (sap, startup america partnership) 的推动, sap于2011年1月在白宫正式成立, 是一个由美国顶尖的创业者、风险资本家、天使投资人、企业、大学、基金会及其他领导人组成的独立联盟, 致力于构建持久的创业生态系统, 支持全美高速增长的创新型创业企业。成立以来, sap已组织了超过10亿美元的资金, 用以在未来3年内支持美国10万家初创企业。卢旺达、智利、以色列和冰岛等国在政府的推动下成为了创业的沃土。以卢旺达为例, 创业给卢旺达带来了很大的变化, 卢旺达总统Paul K-agame认为“创业是推动发展的最佳途径”。2010年, 世界银行最新发布的“经商便利性排行榜”上, 卢旺达的排名从第143位跃升至第67位, 它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GDP) 自1995年以来也已经增长了近三倍。卢旺达等国成为创业沃土, 离不开政府营造的良好的创业生态系统。

二、创业生态系统的内涵

创业和大自然的生物一样都需要一个健康的生态系统。而且创业生态系统的创建必须根据不同地区的情况因地制宜地寻找解决方案, 如卢旺达和智利就集中力量发展自己拥有天然资源优势的行业, 硅谷利用了众多大学 (例如斯坦福大学) 的资源。创业生态系统具有不可复制性:每一个创业生态系统都是在一系列独特的条件下逐步形成的。例如世界上只有一个硅谷, 如果重来一次, 硅谷自己也无法完全复制自己。因此, 与其复制其他的创业生态系统, 还不如在借鉴其他创业生态系统成功经验的基础上, 建立与自身环境相适合的创业生态系统。

众多学者对影响创业的环境进行了研究, 以下是被引用最多的影响创业的环境要素:风险投资的可获得性、富有经验的创业导师、劳动力、供应商、顾客、政府政策、周边的大学、自然资源、交通、有效的社会服务、有吸引力的居住环境等。本文认同Isenberg的说法, 认为创业生态系统由以下六个方面构成:市场、政策、融资、人力资本、文化以及其他方面的支持 (Isenberg, 2010) 。

1.市场 (markets) 。市场是创业生态系统的基础, 通过市场可以感知用户对产品的接受程度, 获取产品细分的经验以及顾客群体、渠道等这些与市场客户相关的信息, 同时创业者网络、企业网络等的构建也离不开市场的中介作用。

2.政策 (Policy) 。它的内容包括相关机构的设立, 如投资机构、创业支撑机构;政府资金的支持, 如对企业研发提供启动资金;相应的激励政策, 如税收优惠;立法支持, 如关于破产、合同、财产权、以及劳动力等方面的法律完善和执行, 健全的法律和监管体制, 对于创业活动的飞速发展至关重要。

3.融资 (Finance) 。资金是创业活动的血液, 良好的融资渠道保证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正常运转, 它包括小额贷款可获得性、天使投资、风险投资、私募基金 (privateequity) 、股权、债务等。

4.人力资本 (Humancapital) 。包括创业者要容易招聘到新创企业所需要的技术劳动者与普通劳动者, 要有一批已经具有多次创业经验的创业者, 人力资源要易于流动等。

5.文化 (Culture) 。创业生态系统要形成鼓励创业的文化氛围, 包括社会对创业的宣传, 尊重创业者, 对创业失败的宽容。激发人们对创业的渴求和抱负, 对创业成功者的广泛宣传可以点燃公众的想象力, 产生更多的模仿者, 从而刺激创业生态系统的蓬勃发展。例如在爱尔兰和智利, 政府对创业活动的鼓励和宣传, 花了不到10年的时间就改变了有关创业的社会观念。在波多黎各, 国内最大的日报每周用一个整版来刊登创业成功的故事, 这些故事加深了人们对创业的了解。

6.其他支持 (supports) 。创业生态系统除以上5个方面外, 还需要其他方面的支持, 包括基础设施和非政府机构等。基础设施如通信、交通和物流、能源、孵化器、创业中心, 非政府机构有非营利性的创业培训机构、创业协会等。

虽然创业生态系统都包含以上六个方面, 但每个创业生态系统都是独一无二的, 表现出不同的特征。创业生态系统是这六个因素高度互动的结果, 每个因素的不同都会带来差异。

参考文献

[1]蔡洪滨.打造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J].群言, 2012 (2) :4-7

[2]丁宏.奥巴马政府“创业美国”计划的政策评析及其启示[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 2012 (4) :70-79

[3]2012Economic Report of the President.http://www.whitehouse.gov/administration/eop/cea/economic-re-port-of-the-President/2012

创业博客系统 篇2

2008年7月18日

前言

以党的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中央关于新农村建设的意见要求, 以弘扬创业精神、培育创业主体、拓展创业空间、加强创业服务为重点,实行农民就地创业、及工商资本投资农业创业形式,通过引导农业创业带动农村人口就业,加快农民创业促进都市农业发展,夯实新农村建设经济基础。

什么是博客

——blog的全名应该是Web log,中文意思是“网络日志”,后来缩写为Blog。博客是“一种表达个人思想、网络链接、内容,按照时间顺序排列,并且不断更新的出版方式”。Blog是继Email、BBS、ICQ之后出现的第四种网络交流方式,是网络时代的个人“读者文摘”,是以超级链接为武器的网络日记,是代表着新的生活方式和新的工作方式,更代表着新的学习方式。博客秉承了个人网站的自由精神,但是综合了激发创造的新模式,使其更具开放和建设性。要在网络世界体现个人的存在,张扬个人的社会价值,拓展个人的知识视野,建立属于自己的交流沟通的群体。

什么是博客圈

——博客圈是指由广大博友在博客网上创建的用于自身网络社交、职业技能交流或者其他活动需要为目的的人际关系圈。同职业者更好的沟通、合作、共勉才是我们共同进步的保障,有着共同兴趣爱好自然会有着更多的话题可聊。到这里来找寻志趣相投的朋友!

如我们创业博客将会按不同职业形成多个博客圈。如:特种养殖/种植技术/农业商机/养鸡经验交流/养兔经验交流/养鱼经验交流等等。

1、创业博客系统创建思想

为激发全社会进行农业创业的活力,推进农业创业,培育壮大市场主体,增强农村活力和农业竞争力。通过营造创业氛围,改善创业环境,提供创业平台,加强创业服务,引进一批城镇居民和工商业者投资农业,发展一批农村种养能手成长为种养殖专业大户,培植一批农村经营能手创办农民专业合作社,鼓励一批农业科技人员下海领办或创办农业企业。

2、创业博客系统创建意义

(1)大力营造农民创业的良好舆论氛围(2)大力完善农业创业扶持政策。(3)大力开展农业创业平台建设。(4)大力拓宽农业创业融资渠道。(5)大力建立健全农业创业服务体系。(6)宣传报道农业创业经验和招商项目。

3、创业博客系统栏目模块

◆ 申请加入模块: 会员申请加入博客模块

◆ 管理后台模块: 对所有会员管理功能,对发布的文章在此有先审后发功能 ◆ 发表文章: 会员可以在自己的博客面版中发布文章,也可以对别人发布的文章进行回复评论功能.◆ 发布商机: 该版块为商户定制,可以发求购或销售商机服务.◆ 加入博客圈:所有加入的会员都可以参加到兴趣爱好,职业相关的博客圈中.与相关行业专家一起交流经验.◆ 邀请朋友:如果某用户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圈.则可以邀请其它会员加入到他的博客圈内,形成一个博客群组,一起讨论话题,交流经验,相互帮助.◆ 最新话题:集中显示会员发布的最新的话题类文章.◆ 最新相册:显示会员最新发布的照片或图片相册.◆ 博客之星:在博客中发布文章最多,最活跃的会员成为博客之星.◆ 在线留言:在此可以在线留言给任何一个会员,实现博客系统中的短信功能.◆ 站内搜索:可以搜索会员名,文章,或者博客圈.◆ 广告与友情链接:发布商机广告,或定制友情链接LOGO.链接至商家自己的网站.4、创业博客系统界面:

一、界面设计综述

1、具有用户管理后台、内容管理员后台、前台管理员后台。

2、群组布局、结构进行多次设计,目前形式充分体现网站用户之间互动。

3、程序默认的多套用户界面风格模板。

4、编辑器进行全新设计,整体美观、大方。

5、相册界面进行全新设计,可以全部通过flash操作。

6、在首页头部可以自定义适合自己博客内容的图片,如我们这个创业博客系统,则可以将远程教育标志融入进去。

二、管理后台界面

1、设计思想:从最普通的用户着眼进行设计,首先是易用,通过界面来尽量降低功能繁多带来的压抑感与操作难度。

2、复杂功能基本上得以隐藏,界面布局干净、利落,普通用户不会因功能繁多而感觉无从下手。

3、界面上以醒目位置标记博客最常用的两个基本功能,发布日志和相册,刚入门用户完全可以常握。

4、文章管理、相册管理、文章评论、文章管理等常用功能单独列出,方便用户操作。

5、创业博客系统功能: ◆博客圈

1、具有博客群圈的建立,可由管理员控制是否需要审核。

2、用户加入博客群组的,可以由三种方式实现:随意加入、邀请、达到一定的积分,以上自动与手动的结合方式可充分满足各种群组的建立。

3、博客群组内的发言,均可由内容管理员进行管理。博客群组内的主题发言可设定精华、置顶等功能。

4、日志发布可同时选择是否发表在多个群组当中。

◆博客会员等级制度

1、用户的升级,可以与网站积分制度相结合,可选择用户达到一定积分自动升级到更高一组,拥有更多权限,从而达到激励网站用户的目的。

2、用户在网站的各项活动,自注册、邀请的有效用户、发表日志、评论、推荐为精华等等,都可由系统自动为其匹配相应的积分。

◆管理员权限机制

1、设立内容管理员,内容管理员有不同于普通用户的登陆地址和管理界面。2、内容管理员可进行分组,不同组别有不同的管理权限。

3、超级管理员可以定义不同内容管理组的用户是否拥有以下权限:

1)可以管理的日志分类;

2)可以管理的相册分类;

3)可以管理的用户组;

4)是否可以修改用户名;

5)是否可以进入用户后台;

6)是否可以修改用户组;

7)是否可以添加修改用户模板;

8)是否可发布站点公告,是否可以发布通知;

9)其它管理权限分类;

4、不同管理员分组账号可以通过账号列表显示,方便查看。

5、管理员级别(含超级管理员以及内容管理员)每次登陆后都由系统自动记录登陆地址和时间,以及时查看管理员密码是否外泄,以及外泄后及时查找相关人员。

◆先审后发机制

对所有的发布的文章,博客圈申请,回复的文章。均可以设置为管理员后台审核后发布。

◆日志的留言评论功能

“自助创业”调查系统走俏市场 篇3

一个偶然的机会,小尹在一位创业同盟的介绍下走进了100调查网。免费注册成为100调查网的用户后,小尹参考系统中的问卷模版轻松地进行了问卷设计,几分钟的功夫,他的问卷就设计完成了,里面包含了小尹关心的未知问题。3天时间里,100调查网的数据后台就收到了100多位为小尹献计献策的朋友的问卷回复,系统还自动将这些回答进行统计分析。小尹再次用账户名和密码登陆自己在100调查网的账号,就看到了系统自动生成的统计分析,了解大家对每个问题的选择、看法等。面对统计结果,所有的未知都了如指掌,面对未来的预测,他已经知道了他的户外体育用品的发展方向与发展空间,以及实际运作中将需要注意的细节,对创业成功更加充满自信。

一般情况下,自己选择的项目是否能赚钱?市场反映会怎么样?小额投资者都不会在准备期就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去做市场调查,类似“你准备在哪里开店?那里的主要消费人群是谁?他们能接受的价格是多少?哪些将是店面的主推产品?哪些将是顾客最喜欢的产品……”,“我选的项目能赚钱吗?”等一系列的细节问题也困扰着想创业的人们,这时,人们最希望有位信息准确的“专家”给自己出谋划策了。而有心的人会选择目前市场上比较受宠的“自助创业”调查系统去解决。据了解,这款“自助创业”调查系统操作非常简单:不需要手工做图表(平台自动的生成统计报告);不需要具备软件知识;不需要参加操作培训;不需要招聘调查员;不需要耗费大量成本;更不需要耗费大量时间。

现在,登陆被众多创业者们喻为“创业起点站”的 100调查网上即可看到,为创业摩拳擦掌做准备的创业者们,已经开始用网络进行着林林总总的调查了,有关开米粉店的调查、有关开书店、花店、体育用品店的调查等。

创业中心管理服务系统 篇4

关键词:创业中心,管理服务系统

自从上世纪80年代中国出现第一个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来, 作为一种新型的社会经济组织, 在国内得以迅猛发展, 创业中心是科技企业孵化器的主要形式类型之一在全国各地蓬勃发展, 并已形成一定的规模。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自建成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以来, 也是快速扩张, 孵化面积、孵化企业不断增加, 并形成了一中心多园区格局, 在多个不同的物理位置通过盘活存量资产和新增投资扩建两种形式建成多个园区, 各园区物业服务各自为政, 企业服务和园区管理由中心各职能部门统一调配。同时, 创业中心要搞好信息服务, 需要跟踪把握入驻企业的信息需求, 要建立企业信息服务体系, 要通过整合各种资源提供有效的增殖服务。为此, 为了适应创业中心管理与服务需求, 我们开发一套创业中心管理服务系统, 实现了企业孵化器管理信息化。

1 背景

南通创业中心立足本单位实际, 根据各部门和各园区的工作需求, 搭建项目框架, 认真调研, 不断完善。系统包括中心办公、物业管理、政策汇总、政策兑现、项目管理、企业发展状况、企业数据统计等七大模块, 着重将中心管理人员自身管理、企业的跟踪服务、企业进展状况整合成统一的系统, 按照服务质量管理体系和孵化器规范运行的要求, 使管理与服务进一步量化、规范化, 将中心日常工作管理、园区企业管理、物业管理整合在一个管理系统中。

2 创业中心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

南通高新技术创业中心信息管理服务系统针对创业中心独特的管理性质而研发的一套信息化管理系统, 从企业入驻, 租赁合同的签订, 到园区企业的科技服务, 园区的日常管理都做了严格的流程限制。其功能包含了园区管理的各个环节, 分成财务管理、办公室管理、园区管理、入驻企业管理、科技服务、物业管理功能。系统从园区管理、物业管理、日常办公三条独立的主线出发, 通过多角度、多方位对园区企业的日常工作进行管理与服务。

(1) 企业入驻时, 启动审批流程, 层层审批, 通过后台可以入驻成功。由企业填写入驻信息, 经过园区管理人员初审, 通过启动审批流程, 由园区领导级级审批, 通过后台可入驻成功。

(2) 协助指导入驻企业的项目申报、政策奖励申报、财政补贴申报。及时将政府的相关申报通知下发给企业, 协助企业进行相应项目申报。由企业填写申报内容, 经过园区初审后, 上报给上级部门, 跟踪申报情况, 及时与企业沟通。

(3) 对园区的入驻情况图形化动态查询。使用图形动态展示园区当前入驻企业信息。

(4) 根据园区的不同性质和租赁合同, 自动计算入驻企业的房租费和物业费。根据各园区的公共电表性质, 制定不同的分摊策略, 抄表后结合租赁合同, 系统自动的计算各个企业的房租物业费。

(5) 日常办公使用工作流审批。启动审批流程后, 由预先设定的领导依次审批并留言;可查看整个工作流的流向, 前领导审批结果及留言。

3 管理系统的设计开发

(1) 以win2003为服务器平台, 后台为大型数据库SQL Server2005版本, 采用了先进可靠的B/S架构, 稳定性及安全性好, 运行速度快, 维护简单。系统采用先进的.NET C++开发语言, 所有软件部件全部为本地代码, 不采用任何其他外部构件, 从而保证了稳定性和可靠性。

(2) 系统由管理人员分配各子级用户可使用的功能设置其密码, 各子级用户可以更换自己的登陆密码, 系统对各级用户的登录、退出及重要操作均记录在日志中, 管理员可随时查看, 一些重要功能如数据恢复等被限制在服务器端执行。结合NTServer环境下的管理系统数据全自动按计划备份服务可最大限度地保障数据安全, 以此提高系统的安全性。

(3) 系统采用B/S模式, 在服务器上安装后各客户机就可以通过浏览器让用户使用资料查询、更换密码、资料检索等功能。同时, 系统的所有功能均由本地代码实现, 不用外部构件, 功能全、结构严谨、布局清晰、维护方便, 还提供完善的备份及恢复功能。

(4) 系统的管理维护。软件安装配置需要满足的条件有:操作系统win2000、win2003、win200 8等服务器版本, 且必须安装IIS, 数据库为SQLserver 2000或以上版本。制订一个合理的数据库备份方案, 保障在系统瘫痪数据丢失的情况下, 及时恢复重要数据, 防止数据丢失。系统管理维护人员通过系统后台管理功能, 方便、安全地实现对数据库的备份和还原, 实现对数据安全维护, 保障系统正常运行。

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重要一环 篇5

上世纪80年代,美国网络与信息技术的兴起带动了创业风潮涌动,正是在这一时期,美国高校出现了创业教育。有学者认为,美国大学蔓延的创业风潮,不仅仅是一种个人行为,而且是高校管理转型的过程,伴随着高校现代化管理制度的建立(如资金来源多样化)。有学者提出,在美国的80年代,“创业教育的意义在于培养领导者,并将创业的概念推广到全社会”。据统计,全美创业类教育专业科目从1975年的104门增长到的超过500门,仅在20就有超过5000门创业课程在全美大学里开展。如今,几乎所有的美国名校,都有极具特色的创业教育项目,像亚利桑那州大学的创新空间和卫生创新硕士项目、康奈尔大学的创业与商业规则项目等。值得关注的是,亚利桑那州大学的创新空间和卫生创新硕士项目可以颁发创业文凭,这不仅增加了创业教育项目对学生的吸引力,也有效保证了创业教育的质量。

斯坦福大学的例子,充分体现了创业教育对战略人才巨大的支持作用。斯坦福拥有非常成型的创新创业教学体系,把创业教育、跨学科综合素质培养和创业支持完全融入到了本科、研究生和博士生教育中去,从而教育和培养了一批又一批的高素质创业人才,成为硅谷的人才摇篮和美国创新创业的核心基地。此外,斯坦福工业园本身是一个创业教育机构,已经创办几十年,目前正在培育的企业有150多家,累计培育了超过5000家企业的创始人。为了解决创业投资的问题,斯坦福工业园鼓励教职工成为天使投资人或风险投资人,现在斯坦福拥有世界上最多的百万富翁教师。

与高校中的创业教育项目和课程相比,一个长期的创业教育机构(如创业大学)更容易建立长期影响力,从而有利于整合社会资源,全面深入地培育创业人才。美国的巴布森学院就是这样精准定位、专门培养创业型人才的专业学院。巴布森学院在美国创业教育领域排名第一,甚至排到了斯坦福大学前面。巴布森学院通过专业化的创业教育,“提供学习和生活实验室”教育体验的办学风格和帮助学生创造最大社会价值的办学定位,培养出了非常多的美国创业人才,打造了其世界闻名的知名校友墙。国际化是巴布森学院的典型特征,其学生来源国多达100多个。如今,巴布森学院每年开设100多门创业课程,并拥有17位具备创业经验的终身教授。

在德国成熟的应用科技大学教育理念和体系中,创业教育已经成为十分重要的一部分,其著名的创业大学――商业与信息技术大学便是很好的例子。这是一所私营的应用科技型大学,以其毕业生在全球各行业高端领域很高的就业比率和创业比率而闻名。其教学规划包括3个学期(约1年半)的基础课程教育,1个学期的海外教育,1年半的深入专业学习(创业素质拓展和创业项目运营)。该校与产业界合作非常紧密,为学生提供接触大企业和商界名人的最好机会。他们有200多位教师是世界顶级企业的高层管理人员,这些教师为课程提供了丰富、真实的案例分析资料。商业与信息技术大学的创业教育不仅着眼于社会型创业、大企业内部创业,还提供针对家族企业继承人的企业管理和创业意识培养。

新加坡的创业教育最值得借鉴的是创业行动社群的参与。创业行动社群是由私人和公共部门共同创建的新兴社团,成立于,主要目标是帮助有抱负的企业家创建一个充满活力的社区,把这些企业家的资源、知识和人脉联系在一起,在促进社会交流、合作、学习的同时创造一个良好的创业环境。创业行动社群由指导、初创企业、网络、海外以及交流五个小组委员会组成,其任务是帮助创业行动社群一起决策、推动和实施具体的项目,希望能帮助那些在新加坡刚起步的企业家们。起创业行动社群开始以导师制的方式培育初创企业走向成功,同时将企业家教育作为当年重要的项目工程。创业行动社群的创业教育工作组还负责为初中、高中、科技专科学校以及工艺教育学院审查和提出一个更加结构化的创业学习方法,从教育入手培育创业者。

中关村论坛:聚焦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篇6

主题突出:协同·分享·共赢

中关村论坛年会作为高层次的国际性会议,主要围绕着中关村建设和发展中出现的重点、难点、热点、焦点话题,为国内、国际科技界、经济界、知识界、金融界、政界搭建了一个交流合作的桥梁和碰撞交锋的平台,以引领中关村的时尚风向,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中关村品牌形象,年会永久主题为“创新与发展”。本届论坛以“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协同·分享·共赢”为主题,重点关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包括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要素和内涵,政府、企业、科研机构、社会组织如何共同营造并利用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如何影响和改变科技和商业模式,从而推动协同创新和产业发展等问题。

为什么会选择“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协同·分享·共赢”这样的一个选题。记者采访了中关村管委会相关负责人。得到的解释是:经过多年发展,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在中关村已初成体系,涵盖了人才、领军企业、创业服务机构、高校和科研机构、科技金融环境、创业文化等6大要素,已经成为中关村的独特环境优势和核心竞争力。在中关村,创新已经不仅仅局限于研发投入、技术成果转化等方面,交互式学习、协同网络、知识流动等非技术因素在创新中作用更加突出。因此,本界论坛将围绕生态系统,重点探讨创新过程中各参与主体如何实现互动、竞争、共赢以及如何构建有利于创新的法律体系、公共服务平台、投融资制度等外部环境相关议题。

开幕式及主论坛上,原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党组书记、副主任陈清泰就向创新驱动转型的几个问题发表了主旨演讲,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也围绕如何构建有效率的国家创新体系这一主题做了精彩发言。随后,美国湾区委员会首席全球商务官德尔·克里斯坦森(Del Christensen)详细介绍了硅谷创新及创新生态系统的有关情况,他认为开放性模式(人才及思想的自由流动)是建立全球创新中心最成功的方式。ARM公司大中华区总裁吴雄昂(Allen Wu)和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副总裁冯桂婷(Karin Finkelston)等嘉宾也分别围绕如何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发表了精彩演讲。

分论坛设置:话题聚焦、内容务实

四场主题分别为“大数据开启智能生活”、“互联网金融:融合与发展”、“创业无界,跨境加速”和“国际生态环境与能源技术转移”的平行分论坛于9月25日下午召开。其中,大数据专场以“大数据应用”为切入点,围绕大数据应用对京津冀协同发展、提升智慧城市建设和治理能力相关主题,以及中国企业如何利用“大数据”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展开讨论。

互联网金融专场邀请了十余位国内外顶尖的互联网金融机构、传统金融机构、互联网创新企业代表,围绕互联网金融面临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金融企业的产品创新与市场营销战略、创新监管中的“破与立”、互联网金融市场如何助力小微企业发展、2015年互联网金融市场发展趋势预测等话题展开生动对话。

技术转移专场吸引了几十家中外企业以及地方科技园区的代表携带技术项目和需求前来参会。对接会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能源中心的主任David Conover、德国SBC投资集团CEO优根·布里默等嘉宾将发表主题演讲,来自美国、德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企业将与我国京津冀地区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项目对接。此次对接活动旨在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中关村企业开展国际研发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并通过国际技术转移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专题活动:跨界交流、融合创新

本届论坛在以往以嘉宾演讲为主要形式的基础上,发挥论坛的平台作用,协助中外企业开展技术交流与对接,设立了国际生态环境与能源技术转移专场活动,吸引了几十家中外企业以及地方科技园区的代表携带技术项目和需求前来参会。对接会上,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能源中心的主任David Conover、德国SBC投资集团CEO优根·布里默等嘉宾发表主题演讲,来自美国、德国、英国、韩国等国家的企业将与我国京津冀地区企业进行技术交流和项目对接。此次对接活动旨在整合全球创新资源,推动中关村企业开展国际研发合作,提高国际化水平,并通过国际技术转移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

备受关注的2014年中关村指数也于9月25日下午发布。据发布会披露,2013年中关村示范区全年呈现稳中快进的良好发展势头,高新技术产业总收入突破3万亿元大关,收入和利润同比增速双双超过20%,对北京转方式调结构、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以及在加快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中发挥了重要示范引领作用。融合、开放、活力、高端成为2013年中关村创新发展的关键词。

打造高效的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篇7

那么,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生态系统来支撑创新创业的发展? 怎样培育这片未成熟的市场?有了顶层设计,还要基层实践,中关村创业大街的成功,或许能给很多城市带来启迪。

新时代的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创新时代的城市不仅作为“聚居地”,城市正成为创新创业的“机器”。各种创新创业的要素在汇合、 融合,一个个新企业的诞生,一件件发明的产生,商业模式每天都在刷新。正如李克强总理所言:“城市自主发展的精神在人民当中蔚然成风,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

创新时代需要优良的城市创新创业的生态系统。 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城市创业创新群体与环境所组成的整体,创新创业系统的核心层是创新创业群体,创新创业者的类型、数量和质量对城市创新活动的发育、 发展与创业活动类型产生重要影响。 创业服务机构是与创新创业者紧密联系的第一重要的环境要素,能为创业者提供创业培训、创业交流、 创业会客、创业媒体、专业孵化等需求,能建立投融资和展示平台, 为创新创业者群体提供资金,技术, 圈子(人脉)和市场。创新创业也需要较好的区域环境。区域历史与文化会影响城市的创新创业的路径, 也可能产生路径依赖,低成本的优质服务和廉价的场地能够吸引更多的创业者。城市良好的创新创业的政策、制度,以及完善的法律,能激发创新创业热情,确保创业者的利益。地理邻近以及有效的信息、 媒体促进创新创业者更多的交流与合作。鼓励创新、包容失败的城市创新创业文化会造就一批敢于创新的创业者和愿意承担风险的企业家。

打造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打造高效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类似于建造高效的人工生态系统, 是“智慧集成”系统。打造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最为重要的有几个方面:

第一,良好的区位条件。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区位需要选择在有利于城市创新创业要素集聚之地, 邻近大学、研究机构,具有良好的生活设施,具有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

第二,两种动力结合。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是市场选择的结果, 不是政府规划的结果,政府可以顺应市场的潮流,有机的将市场机制与政府的机制结合起来 , 推动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的建设。

第三,吸引与培育创新创业人才。良好的城市创新创业生态,取决于能否吸引创新创业的“种子” 以及培育“种子”,深圳只所以成为我国的创新城市的领导者,源于改革开放以来吸引与培育了大量的创新创业的人才,城市年轻的人口年龄结构、“移民”城市、多元文化、 创新制度与氛围是其成功的秘密所在。美国底特律的破产正是福特主义生产方式下,“产业工人”的“膨壮”是其衰败的重要原因之一。

第四,创新创业者、投资人以及创业服务机构构成的良好的循环系统。生态系统的核心是物质、能量的循环,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核心在于形成资本流,人才流的有效循环,从而形成价值增殖服务。 创业者通过创业服务机构提供的场地,人脉,技术培训等,与投资人面对面交流,获得投资人资金支持以及技术、产品、市场等方面的指导, 形成了创业团队,投资者通过创业服务机构寻找到满意的项目,与创业服务机构形成长期合作关系, 创业服务机构将投资人与创业者联系起来,形成有效的“创投金三角”,创业、创新在这样的循环发展壮大。

第五,需要一个良好的客观环境。创新创业的要素集聚在城市的街区或社区,这种社区具有良好的创新服务设施,创新要素建立起链接关系,相互服务,互动发展。

中关村创业大街——成功的城市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硅谷创业循环系统解析及其启示 篇8

关键词:硅谷,创业循环系统,企业家精神,创业型企业,创业服务业,资本市场

美国硅谷是全世界最具活力的创新经济区之一。这里产生了诸如个人电脑、搜索引擎、社交网络等一系列原创性产品和服务, 并为美国带来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文化价值。硅谷实现创新驱动经济增长的背后, 关键是形成了一套完善的创业循环系统。这一循环系统以创业型企业的不断创立和退出为核心, 由发达的创业服务业和资本市场作为支撑, 确保了硅谷不断创新的活力。

硅谷创业循环系统解析

创业型企业成立和退出

创业型企业 (Start-Up) 的说法兴起于20世纪90年代美国出现互联网泡沫的阶段, 是指处于初创阶段, 仍在寻找一个可重复的、可扩展商业模式的企业。创业型企业由于刚刚成立, 大多仍处于发展和寻求市场的阶段。创业型企业经营灵活, 雇佣人数较少, 大多数情况下是企业创立者自己给自己打工, 创业型企业一般基于一定技术或商业模式创新, 具有较高的成长性。需要说明的是, 笔者所说的创业型企业是一个动态的概念。随着创业型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其“创业”色彩会越来越淡, “大公司”色彩会越来越浓。很多国际知名的大公司, 如微软、联想和Google等, 都曾经是创业型企业。创业循环系统内的创业型企业, 不单指处于初创阶段的科技型中小企业, 也包括已经发展到一定规模、建立起自己品牌竞争力的大公司。

创业活动能够循环起来成为一个系统, 意味着不断有新的企业成立, 同时不断有现存企业退出市场。在硅谷, 这两种情况都同步持续发生。新企业的成立有多种来源, 现存企业的退出也有不同的方式。新企业成立方面, 首先, 硅谷的大学和科研机构, 能够通过它的师生创业的方式, 衍生出新的科技型企业。其次, 已经创业成功并进入稳定发展阶段的硅谷企业 (比如已经上市的企业) , 还会因其员工选择辞职创业而“吐出”新的企业。最后, 创业失败的硅谷企业家, 还可以选择再次创业, 这也能带来新的企业。现存企业退出方面, 在硅谷创业成功的小企业, 在其成长过程中, 有可能被大公司收购, 这实际上是一种退出机制。另外, 创业型企业的高风险性, 意味着它失败的几率很大, 硅谷企业家创业失败自然也是一种退出市场的行为。

在任何一个市场经济国家, 上述新企业成立和现存企业退出都是普通的现象。硅谷的独特之处在于, 其范围内的这两类活动都非常频繁地发生, 无论新企业的成立还是现存企业的退出, 节奏都明显加快。另外, 硅谷地区无论是企业成立还是企业退出, 都跟科技有关。硅谷的创业者, 不是因为失业而无奈的选择“生存型创业”, 而是为了实现自己所掌握技术的商业价值、甚至仅仅是出于创业者个人改变世界的愿望, 而选择“创新型创业”。硅谷内企业高频率的进入和退出市场, 使硅谷这部创新机器转了起来。硅谷新企业成立和现存企业退出市场的方式见图1。

创业服务业

在硅谷创业循环系统中, 创业型企业位于中心位置, 一系列专业的创业服务由围绕它的各种创业服务企业提供。在任何一个国家, 创业都不是件容易的事情。成立一个新的企业需要企业家完成很多常规性任务, 比如申请贷款、填写法律文件、招聘关键岗位员工、创建企业财务系统等。当科技型企业家面对这些任务时, 他们需要创业服务企业提供帮助。这些创业服务企业, 是硅谷创业循环系统的加速器和润滑剂。

以Google为例, 它的创立者佩奇和布林最初是斯坦福大学一个基础研究项目的两名博士研究生, 由于他们发明了新的互联网搜索技术, 并有创业的愿望, 二人得到了硅谷著名风险投资公司红杉资本和KPCB的投资。在Google公司成立的过程中, 法律相关事务由硅谷著名的律师事务所WSGR负责。雅虎和美国在线两家互联网公司则成了Google最早的两家大客户, 购买Google的信息搜索服务。硅谷本地的媒体《圣何塞水星报》《旧金山纪事报》在公司成立之初宣传了Google公司, 随着Google公司的逐渐壮大, 最终由位于旧金山的投行瑞士信贷第一波士顿银行帮助Google完成了IPO (首次公开发行) , 公司上市成功。Google创业过程中为其提供服务的企业示意图见图2。

从硅谷发展的历史看, 它的创业服务企业也是逐步走向专业化的。在硅谷发展初期, 也存在着创业服务企业, 但是它们还没有多少服务科技型企业家创业的经验。在反复为硅谷创业型企业提供各种创业服务后, 这些企业的经验也丰富起来, 并逐渐发展出了自己的专长, 最终造就了今天硅谷创业服务业高度分工化和专业化的局面。创业服务企业经验的不断积累, 使得硅谷创业循环系统运转不断加速, 创业型企业成功率不断提高。创业成功率的提高, 又为硅谷带来了正向的反馈效应, 鼓励更多科技人员参与创业活动。

创业服务具体包括哪些内容没有统一的标准, 它取决于一个国家当前的创业环境和经济运行的市场化程度。此外, 由于科技型创业活动的技术基础本身就是不断更新的, 这意味与之相适应的创业服务业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变化中。发展成熟的创业服务业, 会随着科技进步的步伐不断向专业化、技术化角度发展。根据硅谷的经验, 围绕创业循环系统展开的服务大致包括法律服务、员工招聘服务、财务服务等。提供这些服务的分别是律师事务所、猎头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

硅谷的律师事务所, 主要向创业型企业提供公司在成立、倒闭、被收购时所需的法律服务。例如, 由于很多从原公司辞职自己创业的企业家都要和原公司在知识产权方面做好约定, 硅谷的律师事务所在处理过多次这样的情况后, 积累了这方面的经验。这使得它在以后遇到这种情况时, 再为创业型企业提供法律咨询就能得心应手。硅谷的猎头公司, 主要帮助创业型企业找到适合的人员, 组成管理团队。尽管有时候风险投资商能够帮助创业型企业推荐人员, 但硅谷还是存在着大量本地的和美国全国性的猎头公司。它们通过接受创业型企业的服务外包, 帮他们招聘合适的人员。猎头公司寻找的首要目标是那些大公司中的专业人员, 比如工程师、会计师等。能够及时找到这些人员组成管理团队, 对于使创业型企业尽快成立进入正常运转状态, 是非常关键的。猎头公司通常能够加速这个过程。尽管为硅谷提供财务服务的都是美国全国性的、大的会计师事务所在硅谷的分支机构, 例如普华永道、毕马威等, 由于它们已经积累了为高科技企业提供财务服务方面的丰富经验, 都已经成为了这些国际化公司在高科技财务服务方面的样板。

资本市场

硅谷创业循环系统内流动的是具有原始性特征的想法和创意, 它们以人为载体, 具有潜在的经济价值。要实现这些想法和创意的经济价值, 使创业者所具有的人力资本产权得以充分体现, 需要发达的资本市场作为支撑。硅谷的风险投资支撑了创业型企业的建立和发展, 发达的资本市场则是风险投资类企业发展的前提。风险投资商像是资本市场内的创业型企业, 它们的存在使得本来“沉睡”的资本“活跃”起来, 被配置到创新更加活跃的领域。创新驱动模式下的资本市场, 需要能够为风险投资类企业提供良好的融资和退出机制, 从而支撑创业循环系统的运行。

私人资本构成了硅谷风险投资资金的主要来源, 这首先是由于风险投资从业者的专业性以及他们曾经作为创业者的经历, 这使得他们更有能力实现私人投资者资本的保值增值。然而, 决定硅谷资本市场的发达的更为关键之处在于, 风险投资资金具有多元化的退出机制, 实际上发挥了创业型企业连接资本市场“通道”的作用。

在硅谷, 风险投资商可以通过创业板市场IPO、企业并购、创业者回购股份等方式, 实现资本的退出。最终实现投资企业上市是风险投资最理想的退出方式, 这通常能够为风险投资商带来几倍、甚至几十倍于原始投资额的回报, 证明了风险投资商的“眼光”。美国发达的创业板市场, 即通常所说的二板市场, 是风险投资商能够以这种方式退出的前提。另外一种十分重要的风险投资退出方式是并购。通过将自己投资且发展势头良好的创业型企业卖给大公司, 风险投资商同样可以获得高额回报。2010—2012年, 3年硅谷的并购交易平均数约为1 000起, 而同一时期中关村的企业并购案例数分别为43起、76起和95起, 这显示了资本市场发达程度的不同。最后, 硅谷的风险投资商有时还采取和创业型企业签订回购协议的方式, 约定在未来某一时间要求创业型企业回购它所投资的股权, 实现资本的退出。这是风险投资商出于自我保护目的的一种退出方式。硅谷1992—2012年企业并购案例数量示意图见图3[1,2]。

硅谷创业循环系统为科技与经济结合提供动力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如何充分发挥科技对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是多数国家需要面对的问题。硅谷在促进科技与经济结合方面, 无疑是成功的。硅谷的创业循环系统能够运转起来, 关键是把科技型企业家放在了中心位置。无论是创业型企业的成立和退出、创业服务还是资本市场, 都试图充分发掘硅谷内“人”的潜力。硅谷的经验证明, 只有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才能真正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

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间存在着清晰的边界

科技和经济“两张皮”现象之所以出现, 首先是因为科学研究 (包括技术发明、创造) 和经济活动分属两种完全不同的人类活动。科学研究最早表现为少数“既有钱又有闲”人才能玩得起的“游戏”, 而经济活动最早是以满足人类的生存需求为目的出现的。按照政治经济学的观点, 人类的经济活动包含了产品的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环节。

科学研究活动的主体是科学家, 科学家从事科研活动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新知识, 发现自然界或人类社会实际存在的某种客观规律。科学研究的方法包括了观察、实验、逻辑推理等, 科学家的兴奋点来自于又探索出一块前人未知的领域, 或者又发明了一项新的技术。这构成了科学家的激励机制。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 逐渐建立起一些制度规范科学研究活动, 比如发表论文、组成科学共同体、同行评议等。而经济活动的主体是企业家, 企业家考虑进行投资、生产、销售的目的是为了满足一定的客户需求, 赚取利润。企业家的兴奋点往往是又发现了客户的一种新的需求, 或者建立了一项可以获利的商业模式。经过长期的经济实践, 也逐步建立起了一些规范经济活动的制度, 比如雇佣关系、行业协会、政府宏观调控等。

人类社会的科技实践和经济实践虽然同步发展, 但始终存在着一条“泾渭分明”的分割线, 这就是市场。无论从事什么样的科研活动, 做实验获得证据也好、撰写论文也罢, 市场都不是科学家需要考虑的事情, 因为科学家始终在代表人类做“探索真理”的工作。而企业家的处境则大不相同, 企业家要面对成本的硬约束, 必须考虑他所生产的产品能否受被市场接受。换句话说, 企业家必须有“市场意识”。在这样两种完全不同激励机制、制度约束下开展活动的人们, 自然会形成各自的价值观和组织文化, 也造成了科技活动与经济活动不易结合的“惰性”。在我国存在着“科技界”和“经济界”的说法, 正说明了科技活动和经济活动间实际上存在的边界。

实现科技与经济结合要充分发挥人的作用

尽管人类科技活动和经济活动有其各自的特点和规律, 但科技与经济的结合还是带来了熊彼特意义上的“创新”。伴随着人类科技水平不断进步, 一项科学技术实现其经济价值的速度越来越快, “创新链”正变得越来越短。人是生产力中最活跃的因素, 在硅谷创业循环系统中, 可以看到人在提供这种促使科技与经济结合动力方面能够发挥的巨大作用。

科技与经济难于结合的“惰性”, 体现为科学家和企业家“对话”时的困难。科学家关注科学发现、新技术的创新性, 而企业家想的是市场、销售、成本等问题, 二者间存在着信息不对称。对于硅谷人来说, 科学家和企业家的身份界限早已模糊。不断发生的科学家、技术人员创业行为, 削弱了“科技界”与“经济界”间的文化壁垒。在硅谷, 判断一项技术是否成功, 要看它创造了多大的市场, 带来了多少新的就业岗位, 而不仅仅是关注这项技术是否“新颖”。这早已成为硅谷人的共识。不断有人在硅谷的科技与经济间“跨界”, 拉近了这两种本来分离的活动间的距离。硅谷创业循环系统内, 无论是由大学衍生企业、还是从大公司分裂出小企业、或是失败后选择“二次创业”, 其元动力都来自创业者个人的选择。硅谷把创新的微观主体———人激活了, 这些人的创业行为汇聚成硅谷科技与经济结合的源源动力[3,4,5,6]。

硅谷创业循环系统对我国的启示

我国正处在科技体制改革, 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关键时期。当前我国科技体制改革的最终目的是要解决科技与经济结合不紧密的问题。通过解析硅谷的创业循环系统, 可以获得以下几点启示。

企业家精神对创新的促进作用不容忽视。科技成果实现经济价值过程中的“关键一跃”是市场的培育。然而, 市场不是天然存在的, 而是科技型企业家的创业行为不断“闯出来”的。从设计、销售到售后服务, 一项新产品或服务需要不断去了解潜在用户的需求, 接受用户信息反馈, 再在此基础上做出技术或商业模式上的调整。市场的培育, 正是在这样的反复试探、调整, 再试探、再调整中完成的。苹果系列产品的成功充分证明了这一点。在市场培育的过程中, 技术的领先性固然重要, 然而同样重要的还有硅谷人具有的敢闯敢试的精神, 这正是企业家精神最核心的内涵。20世纪90年代初, 在邓小平南巡讲话精神的指引下, 我国曾出现企业家精神繁盛一时的景象。大批政府部门、大学、国有科研院所的知识分子选择辞职创业, 形成了独特的“92派”企业家, 这其中包括陈东升、冯仑、潘石屹、俞敏洪等。“92派”所代表的企业家精神, 对于当时中国经济增长的贡献, 是不可估量。如今, 在科技体制改革, 建设国家创新体系的大背景下, 迫切需要类似企业家精神的“重现”。我国尤其需要探索“硅谷式”科技型企业家的培育机制, 使得他们成为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的强大动力。

企业在技术创新过程中的作用需要进一步分析。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的主体, 是我国当前科技体制改革的一项核心内容。为实现这一目标, 我国正抓紧制定、出台相应的政策, 比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指出, 我国“产业目标明确的国家重大科技项目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组织实施”, “工程技术类研究中心和实验室, 优先在具备条件的行业骨干企业布局”。然而, 需要认识到企业在推进科技与经济结合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是不一样的。根据硅谷发展的经验, 在一项科技成果实现其经济价值的过程中, 小企业 (创业型企业) 更多的是扮演探索者的角色。小企业是把新技术和商业模式推向市场的“问路石”, 当小企业的技术或商业模式显现出市场潜力后, 往往会被大企业收购。大企业的规模、管理层级决定了它难以胜任市场开拓者的角色, 而更适合承担起整合小企业资源任务。我国在强调企业作为技术创新主体的同时, 还需进一步分析不同规模企业、不同所有制企业在市场发现、市场培育、技术改进等方面的不同作用, 研究制定更加具体、有针对性的政策。

把人作为政策设计的对象。政策的效力最终要靠影响人的决策显现。要让创业行为成为科技与经济的结合的动力, 关键是要改变人的选择。我国现行的科技政策, 由于没有意识到人在科技与经济结合过程中的重要作用, 多以机构为政策对象, 较少体现对人的关注。这容易影响政策实施的效果。硅谷创业循环系统提示我国, 要让创新活跃起来, 首先要让科技人员能够自由流动。我国现行的人事制度, 由于存在着公务员、事业单位和企业的身份差别, 并且依身份差别对应不同的社会保障制度, 使得人员流动困难, 造成科技与经济结合“乏力”。在设计鼓励创业的政策时, 要从科技人员的实际处境出发, 出台的政策要能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例如, “编制”对于人的束缚怎样打破, 如何建立“去单位化”的统一社会保障制度等, 都是为实现科技人才流动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此外, 还需支持创业服务业的发展, 为科技型企业家提供专业化的创业服务, 帮助解决科技人员在创业过程中遇到的各种困难。在科技政策设计环节, 要尽量吸收民营企业家, 尤其是科技企业的负责人进入政策过程, 使得政策设计更加贴近企业家实际需求。

参考文献

[1]张景安, 亨利·罗文.创业精神与创新集群——硅谷的启示[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2.

[2]张景安.风险投资与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8.

[3]Lebret H.Start-Up:What we may still learn from Silicon Valley[M].San Francisco:Createspace, 2007.

[4]Kenney M.Understanding Silicon Valley:The Anatomy of an Entrepreneurial Region[M].San Francisco: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2000.

[5]Cohen S, Fields G.Social Capital and Capital Gains, or Virtual Bowling in Silicon Valley:An Examination of Social Capital in Silicon Valley[C].Mexico City:Local Economic Development, Social Capital and Productive Networks, 1999.

创业企业信贷歧视形成的系统分析 篇9

据笔者的观察, 创业企业融资难, 主要是因为它们遭受着信贷歧视。何谓信贷歧视?简言之, 信贷歧视就是贷款融资的不公平对待。本文所说的创业企业信贷歧视是指创业企业同大型企业和成熟中小型企业相比, 通过金融机构、证券市场等渠道进行融资所受到的不公平的对待。

要解决信贷歧视问题, 必须了解引起信贷歧视的原因与过程, 不同原因又会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信贷歧视。基础薄弱、规模小、存续时间短、高风险是创业企业的鲜明特点, 同中小企业相比给了信贷机构更多的歧视理由, 因此从创业企业信贷歧视类型出发, 寻找信贷歧视原因并推演其形成过程, 进而找到解决信贷歧视的突破口, 是本文研究的出发点。

一、创业企业面临的信贷歧视

1. 规模歧视。

商业银行在信贷配给过程中, 对规模大的企业更加偏好, 而对中小规模企业往往惜贷, 态度消极, 即表现为规模歧视。同大型企业相比, 银行贷款对于中小型企业的确存在规模歧视。与此同时, 由于羊群效应使得规模歧视在商业信贷中具有一种普遍性。从实际情况来看, 规模歧视是对创业企业最主要的、长期性的融资歧视类型。

2. 行业歧视。

信贷资金愿意流向盈利高且稳定的行业, 而在市场竞争日趋激烈的客观环境中, 只有垄断性行业才能保证“高”和“稳定”这两个盈利特征, 也才是信贷机构青睐的对象。新兴行业的创业企业虽然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但创业企业相对较高的经营风险决定了其盈利是不均衡、不稳定的, 因此, 以追求高盈利为目的的信贷机构并不看好创业企业, 信贷机构的这种行业偏好, 实质上是一种行业歧视, 而行业歧视实际上是一种非垄断性行业歧视。

3. 所有制歧视。

商业银行对私营企业拒贷、惜贷概率比较高, 与对待国有企业的态度和行为差别很大。所有制歧视一方面表现在国有企业还贷的政府保障, 另一方面表现为创业企业融资缺乏政策支持。此外, 所有制歧视也体现了银行放贷对国有企业的情感偏好与惯性思维。

4. 信用歧视。

信用级别低意味着企业还款能力较差或者道德风险较高, 无信用记录意味着金融机构难以判断企业的还款意愿, 为了实现盈利目标, 金融机构便采取了信用歧视手段。创业企业的特点决定了其低信用级别甚至没有信用记录, 信用歧视的状况短期内难以得到改善。

5. 其他歧视。

它包括企业所处地区整体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或无优越的自然条件所受到的地域歧视, 以及对企业贷款审批提出种种额外条件的附加歧视。

二、创业企业信贷歧视形成的影响因素

1. 宏观因素。

主要包括货币政策、产业发展政策、行业景气水平。紧缩性货币政策会减少存款数量, 银行总是倾向将资金借给利润大、风险低的景气行业。由于资金来源减少, 银行会转向非存款类资金, 并支付高于存款资金的融资成本, 货币总量的减少导致银行可贷款总量下降, 而银行更愿意将这有限的贷款放给电力、交通、天然气、邮政等传统行业而非创业领域, 这样势必会减少更多的创业企业贷款总量。

产业发展政策显示哪些行业具有高成长性以及投资价值, 这样战略性行业应成为信贷资金新的增长点。“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领域包括新能源、新技术、新材料、服务业、消费业, 而创业企业主要集中在高科技产业、创意产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 基本属于“十二五”规划的重点发展产业。逻辑上应增加对创业企业的贷款数量, 但实际上银行信贷仍偏好于传统行业, 并未体现出与产业发展政策相一致的前瞻性。

2. 银行目标。

获得利润是银行经营的根本目标, 而保证本息则是其放贷的决策依据。在贷款总量约束下, 银行会选择能够具有偿还能力与信用水平高的信贷对象。盈利能力强则意味着企业可获得超过银行利息的净利润, 无力还贷的概率较小, 银行贷款的风险较低。因此盈利能力强、风险较低的企业具有偿还能力, 而信用水平高的企业可证明其具有还贷的能力。可见, 银行信贷的信用导向是排除低信用或无信用记录的企业, 而选择那些信用度高、盈利能力强的企业。

3. 创业企业特点。

生存、发展及盈利是创业企业初创期、成长期、成熟与稳定期的关键问题, 而解决这些问题的基本条件是资金充足。然而资金短缺恰恰是中小型创业企业的软肋, 这也是其初创期就容易招教失败的重要原因。成长过程中的高度不确定性与创业项目的高风险性, 决定了创业企业成长与发展不可能是平稳的, 而是交织着失败与成功的反复过程, 这也说明创业企业资金需求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资金成本与资金进入创业企业时间成正比, 过早吸纳风险资本对创业者控制权是一种威胁, 导致创业企业资金需求以信贷为主并具有随机性。可见, 创业企业的信贷需求又有临时性、多次性以及数量不确定性的特点, 难以形成信贷规模效应。

三、创业企业信贷歧视形成的系统过程

基于影响因素的独立作用与彼此逻辑关联, 信贷歧视得以形成, 具体过程如下图所示:

传统行业要么因国有制而处于垄断地位, 要么具有规模与先动优势, 其行业景气, 能够满足银行信贷要求, 同时银行对传统行业的信贷偏好能够刺激信贷比例的增加, 结果是传统行业融资需求能够得到优先、相对充分的保障。但因所有制、规模、先天条件限制, 创业企业不能享受与传统行业特别是国有企业同等的信贷待遇, 体现出所有制歧视。

银行对新兴行业信贷缺乏前瞻性, 弱化了产业发展政策对创业企业信贷的促进作用, 而货币紧缩政策进一步减少了银行对新兴行业的信贷额度, 创业企业获得的信贷数量少且次序滞后, 于是便形成了行业歧视。银行可贷款数量一定时, 传统行业与新兴行业信贷比例之间为反向、对立关系, 传统行业的信贷优势加大了创业企业的行业歧视程度。

创业企业规模变化轨迹与发展轨迹具有同向相关性, 在这种情况下, 那些中小型创业企业受规模限制是其资金需求频率、经营风险高的重要影响因素, 而高融资成本与高信贷风险又制约了银行放贷, 且信息匮乏使得银行难以准确判断创业企业真正的经营风险, 增加了银行惜贷的可能性。由于规模小、缺乏抵押品, 创业企业无法通过抵押来消除银行对融资成本、信贷风险方面的疑虑, 最终导致难以获得贷款。

为保证本息能够顺利回笼, 银行会避免放贷给那些恶意欠款、逃债可能性大的企业。信用级别以及企业经营业绩、诚信水平, 可作为银行判断企业信用水平的依据。鉴于有些创业企业信用级别较低甚至无信用记录的客观现实, 加之从外部掌握创业企业的信息比较困难, 银行对创业企业还款意愿并不明确, 因而银行只能按照信用级别决定是否放贷, 结果便出现了信贷难的问题。

信贷过程中企业规模与信用水平具有互补性, 当信用水平低时可用抵押作为替代, 当缺少抵押时可以信用进行弥补。但从上图所反映的融资歧视结构中, 信用与规模不仅无法互补, 而且会强化融资歧视。

四、结语

目前创业企业融资歧视主要体现为信贷歧视, 而信贷歧视是创业企业融资难的主要原因。本文总结了创业企业信贷歧视的五种类型、银行信贷配给受贷款总量与信贷配给决策的影响, 并从贷款总量、信贷配给影响因素出发, 阐述了宏观环境、银行放贷目标以及创业企业自身特点与创业企业信贷歧视形成的联系。当创业企业所有制、行业、规模以及信用的特点与影响信贷的宏观因素、银行目标发生冲突时, 就表现为不同类型的信贷歧视, 而所有制歧视会加剧行业歧视、规模歧视与信用歧视, 它们之间又会彼此强化, 综合表现为创业企业信贷歧视形成的系统过程。

通过信贷歧视的系统分析, 可以清楚地看出有哪些影响因素及其作用过程, 为解决创业企业融资难问题提供了切入点。

参考文献

[1].Lussier R.N.Startup Business Advice from Business Owners to Would-be Entrepreneurs.S.A.M.Advanced Manage-ment Journal, 1995;127

[2].张琦, 陈晓红, 蔡神元.“规模歧视”与中小企业信贷融资.系统工程, 2008;26

[3].何伟.高技术创业企业的技术创新及其政策启示.当代经济管理, 2006;28

[4].周家全.信贷歧视与中小企业融资之困分析.科技创业月刊, 2006;6

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生态系统探析 篇10

21世纪伊始,“创业型大学”和“创业教育”作为时髦词汇同时进入中国高等教育研究专家和管理研究专家的视野。这两个概念是否存在着某种联系?麻省理工学院被公认为创业型大学模式和大学创业教育的典范,[1]似乎表明“创业型大学”与“大学创业教育”存在着某种关联,而不仅仅是巧合。不仅如此,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活动与创业教育已紧密地互动着,形成由数十个项目和中心构成的、充满创业氛围的创业生态系统。[2]本文拟对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生态系统展开深入的案例研究。

二、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景象

埃兹科维茨认为,麻省理工学院在将教学和科研结合起来以及知识资本化的过程中,正在创造一种新型的大学模式——创业型大学(Entrepreneurial Univerisity)。[2]这种模式将基础研究和教学与创业相结合,正逐渐成为学院界的榜样。同时,麻省理工学院也是美国高校中最早开展创业教育的高校之一,早在1958年,该校工程学教授鲍曼(Dwight Baumann)在全美第一个开设了创业学课程。[3]《美国新闻与世界报道》的大学排名显示,自1996年麻省理工学院在斯隆管理学院内整合资源建立创业中心(MIT Entrepreneurship Center)以来,麻省理工学院从1997年的第35名直接跃升到1998年的第8名,并从此保持在前10名。不仅如此,创业活动与创业教育之间的良性互动已越来越明显,并催生出越来越多的与创业相关的跨学科组织、学生社团和项目,在麻省理工学院校园内形成了具有特色鲜明、创业氛围浓厚的创业生态系统。邓恩用两个在麻省理工学院创业者俱乐部(the MIT Entrepreneurs Club)发言代表的讲述内容描述了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轮廓:[1]

5月初,在麻省理工学院创业者俱乐部周二晚间的会议上,第一个发言的是派特,曾任某公司首席财务官。他在这里是讨论寻找新投资人的方法,因为他正计划将他的攀岩健身馆向第二个地点拓展。派特说,除了他的一个投资人(麻省理工学院的校友,他邀请来参加这次会议的与会者)外,他与麻省理工学院没有多少关系。派特可以被称为是旧式创业者。当旧式创业者试图获得潜在的商业联系时,他们必须依靠他们自己的资源。

麻省理工学院创业模式被当晚的第二个发言者伊恩·麦克唐纳德充分体现出来。麦克唐纳德是“制造业领导者”项目中的一名学生。该项目是斯隆管理学院、工学院和校外产业部门的合作项目,由企业提供资金、实习机会和专业技能帮助那些正在学习如何成为制造业管理人才的学生。目前,麦克唐纳德正组织团队参加麻省理工学院一年一度的5万美金创业大赛(目前提高到了10万美金)。因此,在创业者俱乐部的会议上,他希望大家为他们的商业计划书提提意见。

这次,麦克唐纳德是向创业者俱乐部的成员求助,之前他和他的团队成员已经利用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大量创业资源。麦克唐纳德的5万美金团队——南诺塞尔电力——是在一个叫做“创新团队”的课上组成的。“创新团队”课程是由斯隆创业中心、学生运作的风险资本和私募股权俱乐部以及工学院的德什潘德技术创新中心共同合作开设。在该课程里,学生尝试着为麻省理工学院的技术提供营销计划。南诺塞尔电力背后的技术是制造一种充电电池关键部件的工序,可以使它们更小、更便宜。机械工程教授杨小鸿在两项德什潘德中心基金的资金支持下开发出了这一技术。参加“创新团队”课程的学生会与教授、发明家和产业界的辅导员定期接触,同时还会联系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的技术许可办公室与专利许可专员们见面并了解学院的知识产权规则。

一周后,南诺塞尔电力在5万美金创业大赛竞赛中获得亚军。这个团队赢得了1万美金和办公场地。麦克唐纳德和他的项目就是很多人所谓的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生态系统”的一部分。在过去的10年中,数十个组织、课程、奖项和研讨会在这所大学中相继出现,使过去偶然性的将发明发现带向市场的路径变成了更正式的程序。

邓恩的描述使我们对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生态系统的总体轮廓和运行模式有了比较直观的认识。但遗憾的是,邓恩仅仅提出了创业生态系统的概念,却没有明确地定义。创业生态系统的基本要素有哪些?成员之间如何分工?是什么原因推动了麻省理工学院特有的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我们试图通过案例来回答这些问题。

三、麻省理工学院生态系统的基本构成要素

邓恩认为麻省理工学院已经发展出了数十个项目和中心,在校园内培育起浓厚的创业精神。[1]MIT企业论坛(MIT Enterprise Forum)的网站详细地列举出了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活动,这为我们了解创业生态系统的内部构成提供了便利。按论坛的分类,麻省理工学院的创业相关资源主要分为四个部分:(1)创业课程和师资;(2)资源和出版;(3)项目和中心;(4)学生社团。本文认为前两部分实际是后面两项活动的产物,因而将调查的重点放在项目中心和学生团体。为此,按照创业论坛提供的线索,我们首先调查了相关网站并建立了案例数据库,进行编码和内容分析。在此基础上,笔者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对MIT的创新创业课程进行了进一步梳理。

1. 项目和中心

创业生态系统中的“项目与中心”,是由学校的教员和职员来负责运作的“官方组织”。通过对13个组织的分析,可以归纳出5种扮演角色,分别是网络组织者、创业活动中的专业分工者与整合者、专业领域的创新创业者、竞赛组织者和创业教育者(如表1所示),具体如下:

(1)网络组织者是创业生态系统的核心,扮演着平台搭建的关键角色,主要包括MIT创业俱乐部、MIT创业中心、资本网络和剑桥-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究。作为网络组织,他们在创业活动和创业教育方面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他们也有着不同的聚焦,占据着自己特有的生态位。作为校友会的重要成员,MIT企业论坛在全球有24个分会,通过以毕业校友为主体的全球商业系统,与在校生紧密相连;MIT创业中心作为管理学院一部分与企业界保持着自然链接,通过发挥自身在创业学科的研究与教学优势,建立由接受创业教育者、创业者和企业人士为主体的、聚焦“创业教育”的创业共同体;资本网络则是以“资本”为主题建立将寻求资金的创业者和天使资金等资本投资者结合起来的网络;剑桥-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究所作为两校合作的新学术性事业,则是探索如何将学术、商业和教育家良好地结合起来。

(2)创业活动中专业分工和整合者。在创业活动流程中提供专业服务或活动整合,大多扮演着大学-产业中介的角色。产业联络计划主要为产业界联系校园机构提供一站式服务,同时也经常拜访企业,了解企业需求,在产业界与MIT130多个研究机构之间建立起良好的桥梁;技术转移办公室则致力于发明成果的专利申请、商品化(营销)和商业化(授权);德什潘德技术创新中心在以提供小额资助创新早期研究为纽带,设计出一个良好的流程来对创业过程整合管理,建立起连接创新缺口的桥梁。

(3)专业领域创新创业者。偏重于工程、数字商业和医疗生物领域的创新和创业,包括产品开发创新中心、数字商业中心和生物医药创新中心。这类组织非常关注特定领域的产业与学术联系,致力于根据产业需求来研究与开发,创业仅是其涉及到的商业活动的一部分。

(4)竞赛组织者。偏重于通过竞赛选拔出优异者,并赋予荣誉和一定资金资助。这不仅可创造英雄、树立榜样,而且可以吸引各界的专注,提高参与者兴趣,由此有利于良好的、积极向上的创新创业氛围的形成。莱姆尔森项目在激发麻省理工学院的发明热情上功不可没,50万美元莱姆尔森奖是世界上最大的单项发明现金奖,而其中的子项目“跨越项目”有助于鼓励未来的发明者。

(5)创业教育者。偏重于创业教育与辅导。MIT创业教育是由多个组织来完成的,主要有MIT创业中心、MIT企业论坛、创业辅导服务中心、德什潘德技术创新中心和产品开发创新中心等。尽管有这么多组织,不过除了创业辅导服务中心外,德什潘德技术创新中心等其他组织的创业相关课程实际上是委托斯隆管理学院和其下设的MIT创业中心来提供的,即斯特里特所指的“磁铁模型”(Magnet Model)。[6]

2. 学生社团

与大部分的美国大学一样,学生社团在创业生态系统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正如“科学与工程商业俱乐部”提到的“MIT为学生提供了非常卓越的科学与工程知识基础;而要成为成功的商人则需要在教室里无法得到的机会和技能”那样,学生社团通过各种各样的课外活动,来填补这一个缺口。MIT与创业相关的学生社团有10个,其中以创业者俱乐部和MIT10万美元创业大赛最有名(如表2所示)。与“官方组织”相比,这些社团组织的角色定位相对比较单一,主要是网络组织者。通过开展各种各样的活动,他们将对创业感兴趣的、来自不同学科的学生、校友和相关人士聚集在一起,产生创新和创业的火花的同时,也形成良好的创业网络。正如MIT10万美元创业大赛认为的那样,比赛为进入的企业提供对成功创业至关重要的资源,包括(1)世界级的创业者、投资者和潜在伙伴组成的网络;(2)已创业成功的专业人士的辅导;(3)特定商业计划技能和一般创业知识的教育;(4)从世界级创业者、投资者和专业服务者提供的内容丰富的信息反馈;(5)创造一个团队构建的机会去赢取胜利;(6)广泛的媒体曝光;等等。

3. 创业教育

MIT的学生可以自由选修课程,不受主修科系的限制,因此管理学院的学生可以选修工程课程,理工科系的学生可以选修管理课程,以增进学生创新的思考与学习方式。MIT创业中心提供了35门创业相关课程,这些课程主要分为以下五大类:(1)以商业计划书为中心的一般性创业课程,如历史最悠久的“新企业”、“商业计划的具体细节”等;(2)创业活动的一些专业性、知识性课程,如“创业者管理者法律知识”(法律)、“创业营销”(营销)、“如何开发‘突破性’产品”(技术)、“设计和领导创业组织”(组织)和“创业金融”(金融)等;(3)专业技术领域的创业教育,如“软件商业”(软件)、“培养创新精神”(通信)、“能源创业”(能源)、“生物医药企业的战略决策制定”(医药)和“数字创新”(数字商业);(4)体验性创业课程,如著名的“创业实验”(E-Lab)和“全球创业实验”(G-Lab)就是让组织工程、科学和管理的学生组成的团队,与高科技企业的高层管理团队一起工作,获得实际训练经验,体会如何在美国和美国以外开启和运行一个新企业;(5)特殊的创业课程,如“公司创业”和“社会创业”等。

在授课方面,教学方法多种多样,着重经验的传承,邀请校友分享和突出亲身体验等是MIT创业突出的特色。例如,“十字路口的公司:CEO的观点”课程让学生在与一些顶级CEO的交互中学习和收益,这些领导人来自信息、能源、金融服务、娱乐等行业;“硅谷创业研究观光”课程则是深度的硅谷团体观光,聚焦于理解一个创业生态系统;“能源创业”课程要求来自管理、工程和科学的学生团队将选择和评价一个能源创新,开发一个计划来创造一个新企业,并执行它直至实现;“数字创新”课程通过电话调查繁荣时代的社会软件。

除了创业中心外,创新辅导服务中心的创业教育非常有特色。该中心是在教务长办公室资助下成立的,其基本信念是:有一个好的思想和商业计划,但创业者没有足够的经营技能和经验相匹配,那么刚会飞的商业是很难成功的。因此该中心将有潜力的创业者与有经验的自愿者顾问匹配起来,由3~4个有经验的顾问团队为创业者提供1学期的免费辅导。

四、麻省理工学院创业生态系统的形成动力机制

邓恩将麻省理工学院形成创业生态系统的原因主要归结为“创业已经融入我们的基因之中”。[1]刀自该校1986年成立以来,学生、教师和校友忠实地遵循其座右铭“动脑动手——将它们——在MIT所了解到的运用到现实世界中去”。毫无疑问,悠久和浓郁的创业传统和文化对MIT生态系统的形成是至关重要的,但原因应该不仅仅于此,这里本文提供另外一些解释。

首先,跨学科的组织是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的构成基础,保证了成员之间的联系和互动。在对创业系统的研究中,我们不难发现MIT的工程学院和斯隆管理学院是整个创业生态系统的关键推动者,但是并没有成为系统的核心而是处于外围(幕后推动者),相反像创业中心、产品开发创新中心、莱姆尔森项目和生物医药创新中心等相对独立的和多个学院联合形成的组织则发挥着关键作用。跨学科组织在网络组织上有着天然的优势,也非常符合创业需要“技术和商业知识密切相关联”的本质。跨组织特征实际上也是MIT的一个重要传统。二战期间的军事研究中,各学科的理论家和工程师被集合在一起完成一个共同的使命,这改变了战后MIT的组织结构和教育政策。[8]

其次,众多的网络组织者是形成创业生态系统的关键。MIT创业俱乐部、MIT创业中心、资本网络、剑桥-麻省理工学院联合研究和大多数的学生社团都是这样一类组织。这些致力于网络形成正式或准正式的组织不仅可以将来自管理、工程和自然科学等不同学科背景的教授、学生和校友联系在一起,更重要的是将学校与产业界的管理层、创业者和风险资本等建立起正式的联系;缺少他们,创业生态系统只能是一盘散沙,而无法建立自组织的良性循环。显然,跨学科的组织传统非常有利于这类组织的形成、运作和发展。

最后,聚焦“科技创业”使生态系统有了凝聚力,这正好与MIT的技术大学定位相符合。正如MIT创业中心介绍的那样,“中心为创业者提供知识等,使他们能够设计和启动一个基于技术创新的新企业”。[9]因此,从基于商业的创新思想形成,到创新技术和产品的开发,再到知识产权的取得和营销,直至新企业的成立或技术授权,这条技术创业的价值链就成为创业生态系统的脊柱,将方方面面连接在一起;在构建MIT创业生态系统的自然边界的同时,也指明各系统成员的发展方向,有助于合力的形成。[10]

五、结束语

总体来说,MIT可以被看作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该系统具有良好的创业氛围。MIT的基础科学研究产生了大量有商业化潜力的技术,创业教育培养了大批创业人才,各种创业相关的项目、组织机构通过校内信息的沟通使技术与人才以及外部流入的资金有效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创业气氛更浓重的子系统,该子系统就是各种创业活动集中进行的地点,这些创业活动一方面可以为创业教育提供进一步的研究对象,一方面可以完善基础研究,还可以形成新创企业或适合直接商业化的技术成果输出到MIT系统的外部,为社区提供服务,推动其经济发展;同时也从外界获得支持继续研究和创业的资金,使研究和创业能够不断地循环下去,形成真正可持续的创业生态系统。[12]

现在,MIT的创业生态系统还在不断扩大,MIT成功的创业经验和雄厚的资金使其可以向全球扩展,信息技术的发展也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虽然MIT的创业生态系统也不甚完美,但是它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行之有效的创业者和创业活动的培养范式,也是优秀的创业型大学的行为模式。

参考文献

[1][4][5][7]Dunn,K.The Entrepreneurship Ecosystem Technology Review,2005,(9).[EB/OL].http://www.technologyreview. com/article/14761/.2880-12-3.

[2](美)埃兹科维茨.麻省理工学院与创业科学的兴起[M].王孙禺等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45.

[3]Katz,J.A.The Chronology and Intellectual Trajectory of American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Journal of Business Venturing,2003,18(2):283-300.

[6]Streeter;DH.Jaquette,JP.Hovis K.University-wide Entrepreneurship Education:Alternative Models and urrent Trends.Working Paper,Cornell University[EB/OL].http:// epe.cornell.edu/main/downloads/WP_2002_final.PDF, 2008-12-03.

[8]于歆杰,陆文娟,王树民.麻省理工学院教育教学考察报告——基本情况篇[J].电气电子教学学报,2004,(4):7-10.

[9]Mowery,D.Nelson,R.Sampat,B.Ziedonis,A Ivory Tower and Industrial Innovation,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2004. 235.

上一篇:自适应比例积分控制下一篇:地市级电视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