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实验复习

2024-05-18

物理实验复习(精选十篇)

物理实验复习 篇1

物理试验是物理研究的一个重要方法和手段, 也是物理教学的重要内容。实验的趣味性可以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 实验的直观性可以加深学生对物理概念和规律的记忆, 实验的导向性可以启发学生主动思维, 实验的可信性可以强化学生对概念和规律的正确认识。

近几年来, 我们在教学中注重了实验教学, 在实验考试方面进行了一些改革和尝试, 并在中考中增加了实验技能操作考试, 收到了较好的效果。在今后的实验教学中, 应注意内容和形式的多样性。

一、利用投影技术, 增强演示实验效果

演示实验, 就是教师利用实验器材、仪表向学生做表演示范实验, 或创设必要条件将自然现象及其变化规律等再现出来。这是物理教学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重要方法, 是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启发学生积极思维的重要手段, 是认识事物规律的起点, 也是物理实验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学生通过观察演示实验, 思考总结, 从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 得出正确结论。但是, 有的演示实验观察目标, 现象细微, 且由于条件的限制, 教师只能在讲桌上进行演示。后排学生看不清楚实验现象, 这就增加了学生在理解过程中的难度, 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利用投影器将演示现象放大, 使其在银幕上清晰地显示出来。这样既有利于学生观察思考, 又缩短了观察时间, 从而增强了演示实验的效果。

例如, 在测定物质的密度这个实验中, 其实验目的就是练习使用天平, 学习使用量筒, 学会利用天平和量筒测物质的密度。在这个实验中, 学生第一次学习使用量筒测量液体的体积和测量小金属块的体积。因此在做实验之前, 教师应先教学生如何使用量筒, 如何正确读数。而量筒的刻度较小, 教师演示讲解, 大部分学生看不清楚。这时可利用投影技术, 将刻度放大, 学生就容易看清。方法一:用立式投影器对圆形量筒进行投影时, 会产生聚光作用, 在银幕上形成一条竖直亮线, 无法看清演示刻度。为了消除圆形量筒的聚光作用, 可将量筒放在透明的水槽里进行投影演示。方法二:用立式投影器和专门作投影用的方形量筒。方法三:用卧式投影器和抽拉式量筒投影片 (在教学生学习温度计、安培计、伏特计的正确读数时, 也可用抽拉式温度计投影片, 旋转式安培计、伏特计投影片进行投影演示) 。

在讲“磁潮和”电流的磁潮这两节课时, 磁场的概念比较抽象, 条形磁铁、U形磁铁、同名磁极之间和异名磁极之间的磁感线分布以及直线电溢的磁场的磁感线和通电螺线管的磁场的磁感线分布形状各不相同。传统的演示方法一股是:将玻璃板放在磁铁上面, 将铁屑均匀地撒在玻璃板上, 轻轻敲动玻璃板, 使铁屑在磁场的作用下形成平面的磁感线分布图形。因平面放置, 学生看不清楚, 教师只好端着玻璃板走到讲台下, 让一部分学生看看, 这样既浪费时间, 还是有许多学生看不清楚。利用投影技术, 则完全可以改变这一局面。将课本上所讲的几种演示情况投影到银幕上, 使全班学生都能清晰地看到各种情况的磁感线分布。这样就加深了学生对“磁潮”的认识, 使抽象的问题容易理解。

二、利用实验录像, 提高学生实验操作技能

大多数物理实验, 对于初中学生来说, 都是第一次接触该实验所用的仪器。学生在进入实验室之前, 学生对仪器的使用和实验操作方法了解甚少。靠教师的演示讲解, 许多学生很难一下子看得清楚, 等到他们自己动手做实验的时候, 仍有无从下手或不得要领的感觉。因此学生在做实验之前, 先观看一段所做实验的操作录像, 在看实验操作录像的同时, 教师利用慢放、暂停、回看等方法, 向学生讲清楚实验需要注意的问题和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经过形象直观的开导, 能够为学生做这个实验指出一条正确的操作方法。这样必然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实验积极性, 从而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教学环境中进行正确地操作、观察、思考和探索。

例如, “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这个实验, 这是学生第一次实际操作天平。由于实验报告中所列的“注意事项”较多, 调节天平的步骤较多, 学生往往对天平无从下手或者干脆就不敢动它。面对以前出现的这种情况, 现在上这节实验课, 就首先放一遍《用天平测物体的质量》的录像, 让学生仔细观看, 同时适时提示注意事项和操作方法。在读数时, 把标尺的特写镜头定格, 让学生学会正确读数, 教师提示每个格代表多少克, 被测物体质量等于砝码总质量加标尺读数, 做完实验之后如何收拾天平等问题。学生用几分钟时间看完录像之后再去动手操作, 就感到做起来得心应手。

再如, 在做“测定物质的比热容”这个实验时, 要用到量热器、天平、量筒、烧杯、温度计、火柴、酒精灯、石棉网、铁架台、水、金属块、细线等, 所用实验器材较多, 实验步骤较多, 加热过程较长。学生在不太熟悉实验步骤的情况下, 操作起来往往用的时间较长, 实验误差较大, 因此在做实验之前应先看一遍该实验的录像, 熟悉实验步骤和各种仪器的使用注意事项。天平、量筒和酒精灯学生以前已经用过, 温度计则是第一次使用。当录像放到测温度这个地方时, 应慢放或定格让学生看清, 教师提示讲清温度计的使用注意事项及正确读数的方法, 同时讲清实验计算、误差分析等。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 在此不再一一列举。

三、利用实验录像, 提高实验复习的效率

中考物理实验题复习 篇2

一、实验仪器

1、温度计――测量物体温度的工具

工作原理: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

常见温度计:(1)体温计:量程 ;分度值 。特殊构造的作用 。

(2)实验室用温度计:量程 ;分度值 。

(3)寒暑表:量程 ;分度值 。

使用:(1)注意温度计的量程、分度值。

(2)温度计玻璃泡要全部浸入被测液体中,不要碰容器底和容器壁。

(3)要待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物)体。(体温度计除外)

(5)读数时眼睛要与温度计液柱上表面相平。

例1如图6所示,甲是体温计,乙是实验室用温度计,它们都是利用液体_____的性质制成的。可用来测沸水温度的是__;体温计可以离开被测物体来读数,是因为体温计上有个___。

例2温度计是实验室常用的工具,它是根据液体的 原理制成的。根据图l0所示测量液体温度的操作情况,提出使用温度计注意事项中的两项:

① ;

② 。

2、天平

工作原理:利用了“杠杆平衡时作用在等力臂上的力相等”的原理。

作用:测量物体质量的工具。

托盘天平的构造:由托盘、横梁、平衡螺母、标尺、指针、刀口、底座、游码、砝码等组成。 托盘天平的使用方法:

? 要放置在水平的地方。游码要移到0刻度线。

? 调节平衡螺母(天平两端的螺母)直至指针对准分度盘的中线。

? 左盘放称量物,右盘放砝码。根据称量物的性状应放在玻璃器皿或洁净的纸上,事先应在同一天平上称得玻璃器皿或纸片的质量,然后称量待称物质。

? 添加砝码从估计称量物的最大值加起,逐步减小。托盘天平只能准确到0.1克。加减砝码并移动标尺上的游码,直至指针再次对准中央刻度线。

? 物体的质量=砝码的总质量+游码在标尺上所对的刻度值

? 取用砝码必须用镊子,取下的砝码应放在砝码盒中,称量完毕,应把游码移回零点。

3、量筒

概况:量筒是测量 工具,它是以 为单位标度的。如右图的量筒,它的量程是 ,最小分度值是。

读数:量筒时的水面是凹形的,读数时,视线应与 相平,而测量水银的体积时,水银面是凸形的,读数时视线要与 相平。

作用:(1)测量液体的体积;

(2)测量不规则物体的体积:用量筒装入一定体积的水(放入被测物块后水不能溢出量筒,能完全浸没物块并且可读数),读出此时量筒中液面所指示的体积V1;把物块完全浸没到量筒的水中,并读出此时量筒中液面所指示的体积V2,则V=V2-V1

例1 (・广东湛江)张华和同学到东海岛钢铁基地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张华拾到一个小金属零件,他很想知道这个零件是什么材料做成的,就把它带回学校利用天平和量筒来测定这个零件的密度.具体操作如下:

①把天平放在________上,并将游码移至标尺左端零刻线处;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发现指针在分度盘标尺上的位置如图8甲所示,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____(填“左”或“右”)调节.

②用调节好的天平测零件的质量.天平平衡时, 砝码的质量及游码在标尺上的位置如图8乙

3所示,则零件的质量为______g,用量筒测得零件的体积如图8丙所示,则零件的体积为cm,

3由此可算得小金属零件的密度为 g/cm.

③若该零件磨损后,它的密度将________(填“变大”、“变小”或“不变”).

例2 小贝想用天平和量筒测某种药液的密度,在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

如10图甲所示的位置,此时应将平衡螺母向___(填“左”或“右”)移动。调好天平后,她称得药液和药液瓶的总质量为60g,然后将药液倒一部份在量筒中,如图乙所示;再将药液瓶放在天平上称剩余的质量如图丙所示,由此可知量筒中药液的质量是___g,量筒中药液的体积

33是___cm,这种药液的密度是___kg/m。

4、弹簧测力计

工作原理:利用了弹簧的伸长与弹簧受到的拉力成正比的特性。

主要结构:弹簧、挂钩、刻度盘、指针、外壳、吊环。

使用方法:

? 所测的力不能大于测力计的测量限度,以免损坏测力计;

? 测量前,沿弹簧的轴线方向轻轻来回拉动挂钩几次,放手后观察指针是否能回到原来指示的

位置,以检查指针、弹簧和外壳之间是否有过大的摩擦;

? 观察指针是否指在零刻度线的位置,若不是,则需调节;

? 测量时,拉力的方向应沿着弹簧的轴线方向,以免挂钩杆与

外壳之间产生过大的摩擦;

? 读数时,要看清弹簧测力计的单位,知道刻度线的分度值;

? 读数时,视线必须与指针对应的刻度线垂直。

例1 如图15所示,金属块所受的浮力为____N,金属块的质

量是____Kg,金属块的体积是______m3。

例2 为制作弹簧测力计,某物理实验小组对弹簧的伸长与拉力的关系作了探究.下表是他们利用甲、乙两根不同的弹簧做实验时所记录的数据.

表一

表二

(1)分析表一和表二数据可知:

①在一定条件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它所受的拉力成;

②在拉力相同的情况下,甲弹簧伸长的长度比乙弹簧。

(2)如图所示的A、B两弹簧测力汁分别使用了甲、乙两弹簧,它们的外壳相

同,刻度线分布情况相同.则量程较大的是 (选填“A”或“B”下同)

测力计,精度较高的是 测力计.

(3)经实验探究发现:在拉力相通的情况下,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的材料、粗细、原长(弹簧不受外力时的长度)等均有关系,请设计一个简单实验,证实弹簧伸长的长度与弹簧原长有关?

5、刻度尺

作用:测量长度

使用:注意刻度尺的量程及最小分度值。

读数:准确值+估读值(要估读到分度值的下一位)。

6、秒表

作用:测量时间。

常见操作:启动、停止、回零。

例1 ①如图13所示,秒表的读数为 s。

②如图14所示,物体的长度为____cm。

例2图15所示所测物体的长度是_____。图16中,弹簧测力计的读数是______

7、电流表

作用:测量电路的电流的大小。

使用:①电流表要与用电器串联在电路中(否则短路,烧毁电流表)。

②电流要从“+”接线柱入,从“-”接线柱出(否则指针反转,容易把针打弯)。

③被测电流不要超过电流表的量程(可用试触法来看是否超过量程)。

④绝对不允许不经过用电器而把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电流表内阻很小,相当于一根导线。若将电流表连到电源的两极上,轻则指针打歪,重则烧坏电流表、电源、导线)。

⑤使用前要检查指针是否指零。

8、电压表

作用:测量电路的电压的大小。

使用:①电压表与被测电路并联,要测哪部分电路的电压,电压表就和哪部分电路并联。

②电压表接进电路时,应当使电流从其“+”接线柱流入,从“-”接线柱流出。

③注意观察电压表的量程,被测电压不要超过电压表的量程(可采用试触法来看是否超过量程)。 注:电压表可以不经过用电器而直接连到电源的两极上(因为电压表内电阻比较大)。

9、电能表

6作用:计量一定时间内用电器消耗的电能。(1度=1kW・h=3.6x10J)

重要参数:①“220V”是这个电能表应接在220V的电路中使用;

②“10(20)A”电能表的标定电流为10A,额定最大电流为20A。

③“50Hz” 是这个电能表应在频率是50赫兹的交流电路中使用。

④“1500r/kW.h”接在这个电能表上的用电器每消耗1千瓦时的电能,电能表的转盘转1500转。

二、热点实验

(一)力学热点实验

1、结合天平使用测量物质的密度

例1(广东)学习密度知识后,刘明同学用实验测量某品牌酸奶的密度:

(1)调节天平横梁平衡时,指针偏向分度盘中央红线的右侧,此时应向____(选填“左”或“右”)移动平衡螺母,才能使天平平衡。

(2)如图16所示甲、乙、丙图是他按顺序进行实验的示意图;依据图中的数据填人下表的空格中。

(3)在以上实验中,烧杯内壁会残留部分酸奶而导致实验结果____(选填“偏大”或“偏小”),如何做才能避免由此产生的实验误差?

2、机械为研究对象的探究实验

例1(广东)如图l3所示是小明测量杠杆机械效率的实验情景(杠杆的重力忽略)

(1)请在下表中把相关的数据填写完整

(2)为提高本实验中杠杆的机械效率,请提―条合理的建议: 。 例2(20佛山)为了探究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之间的关系,晓龙同学利用长木板、刻度尺、弹簧测力计、木块、小车等器材设计了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实验测量的数据如下表

请你根据表中的数据解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晓龙可以通过

(2)在第2次实验中,斜面的机械效率是。

(3)斜面的机械效率与斜面倾斜程度之间的关系是

(4)实验中还发现,斜面材料相同时,斜面越陡越(选填“省力”或“费力”)。

(5)斜面的机械效率还可能与有关.为了通过实验验证你的猜想,还需要补充的器材是。

3、探究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例1(广东)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中。

(1)小明的三次实验情况分别如图19中的甲、乙、丙所示。实验时,用弹簧测力计拉木块在水平木板(或毛巾)上做匀速直线运动,根据____知识可知,这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等于弹簧测力计的示数。

(2)小明在探究“滑动摩擦力的大小与压力的关系”时,利用图19中甲、乙两组数据比较得出:“压力越大,滑动摩擦力就越大”的结论。你认为他这样对比这两组数据就得出这样的结论对吗?____。你的理由是:___________。

(3)请你根据小明这三次实验情况设计一个实验数据记录表格。

(4)从图中甲、丙两组数据比较,你能得出的结论是:_________________

4、探究影响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因素

例1(2011年广东综合题)在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与哪些因素有关”实验中,小邹同学用一块海绵和两块规格相同的长方体砖块做了如图20所示的一系列实验,请仔细观察,并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压力的作用效果的大小是通过比较海绵的

(2)分析比较图⒛乙和丙的实验现象,可以得出结论:

(3)分析比较图果越显著.

小议高中物理实验复习策略 篇3

物理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物理实验无论是在科研、教学还是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方面都具有自身独特的魅力和优势。因此,在物理教学中,实验教学在其中占据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实验能力是物理高考考核的五大能力之一,它要求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独立完成教材中所列出的实验。然而,纵观近几年的物理高考题,我们会发现,高考中对于物理实验的要求与教材中的实验相比,其知识的变通性要更高,对能力层次的考查也更高,对于实验原理和方法的理解要求也更加深入。因此,我们在进行实验复习时,绝不能仅仅满足于把课本中的实验内容简单过一遍,而是要从多个方面对学生的实验思路进行拓展,帮助学生形成更加有效的实验应变能力,切实提升学生的实验综合能力。

一、对物理实验进行分层次复习

实验的复习要想取得好的复习效果,绝不能仅仅依靠最后的集中复习,而是要把复习活动穿插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首先,要在平时的知识复习中穿插进去一些实验复习内容,这样,才能够使得实验内容与相关知识实现复习的同步,使得头脑中孤立的知识片段在实验的串联之下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这样,既能实现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支持也能够实现实验能力层次的提升;其次,在每次单元知识学习结束以后,要对本单元的实验内容进行一次总结复习。对于一个单元中各个不同的实验,我们要注意对其实验原理、器材、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更加有效、便捷的实验技巧;最后,要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各个实验纳入到一定的模块中,并且针对各个实验模块进行集中训练。与前面两个阶段的实验复习不同,在最后的总结复习阶段,要更加注重实验的系统性,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对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分类总结,例如,我们根据实验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如平均值法、比较法、图像法等可以把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分类,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化的复习活动。

二、加强对实验仪器使用技能的复习

实验仪器使用技能是物理实验能力的基础,到了实验复习阶段,对于实验仪器的使用一定要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高中阶段,常用的实验仪器包括刻度尺、游标卡尺、天平、秒表、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我们要充分了解其中每一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读数规则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例如,同样是测量工具的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其读数的方法就存在差别。游标卡尺在读数的时候没有估读数字,而是根据主尺和游标上对齐的刻度数来读数,而螺旋测微器在读数的时候则要求保留一位估读数字,在2004年全国考卷的第22题,就提供了螺旋测微器的测量示意图考查学生的的读数能力。在复习实验器材使用技能的过程中,对于一些常用的实验仪器要注意进行重点复习,而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实验仪器在复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忽略,而要适当地进行复习。总之,在实验复习中,要做到有主有次,同时还要注意复习活动的全面性。

三、实验复习中要学会“挑毛病”

如今的高考对于物理实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再把实验能力局限在教材之上,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进和提升。为此,在实验复习的过程中,要把“挑毛病”作为重点。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一些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方面的小问题,学生往往不会认真推敲,而到了复习阶段,就应把一些平时遗留下来的小问题进行彻底的清除,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实验原理、步骤、方法等要坚决改正,而一些没有问题的实验方案我们也要做到“鸡蛋里挑骨头”,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对原有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这样,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又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注重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新课改中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与新授课相比,在实验复习课中,学生显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能力,因此,在复习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更多的优势。在实验复习中,我们可以通过变更实验条件、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等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思维,使得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获得一定的训练,进而提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例如,在测量电压表的内阻实验中,我们就可以设想一下,如果题目中没有提供电流表,那么怎样才能够测出电压表的内阻呢?这时候,就需要实验者变更实验思路,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个题目中,我们就可以尝试着采取半偏法的方式来测量电压表的内阻。

总之,教师在进行实验复习时要想有所突破,一方面要立足教材,要充分重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另一方面,要敢于打破常规,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实验进行大胆的拓展、上升、创新,使得学生在实验复习中不是死记硬背实验原理、实验步骤,而是能够真正地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巧,真正实现实验能力的提升,这才是我们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小议高中物理实验复习策略 篇4

一、对物理实验进行分层次复习

实验的复习要想取得好的复习效果, 绝不能仅仅依靠最后的集中复习, 而是要把复习活动穿插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中。首先, 要在平时的知识复习中穿插进去一些实验复习内容, 这样, 才能够使得实验内容与相关知识实现复习的同步, 使得头脑中孤立的知识片段在实验的串联之下形成一个更加完整的知识体系, 这样, 既能实现相对完整的知识体系的支持也能够实现实验能力层次的提升;其次, 在每次单元知识学习结束以后, 要对本单元的实验内容进行一次总结复习。对于一个单元中各个不同的实验, 我们要注意对其实验原理、器材、数据处理方法等内容进行比较分析, 然后在此基础上总结出更加有效、便捷的实验技巧;最后, 要按照不同的标准把各个实验纳入到一定的模块中, 并且针对各个实验模块进行集中训练。与前面两个阶段的实验复习不同, 在最后的总结复习阶段, 要更加注重实验的系统性, 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标准, 对高中物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分类总结, 例如, 我们根据实验数据处理方式的不同, 如平均值法、比较法、图像法等可以把教材中的实验内容进行分类, 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更加深化的复习活动。

二、加强对实验仪器使用技能的复习

实验仪器使用技能是物理实验能力的基础, 到了实验复习阶段, 对于实验仪器的使用一定要达到熟练掌握的程度。在高中阶段, 常用的实验仪器包括刻度尺、游标卡尺、天平、秒表、温度计、电流表、电压表等, 我们要充分了解其中每一种仪器的使用方法、读数规则以及相应的注意事项, 例如, 同样是测量工具的游标卡尺和螺旋测微器其读数的方法就存在差别。游标卡尺在读数的时候没有估读数字, 而是根据主尺和游标上对齐的刻度数来读数, 而螺旋测微器在读数的时候则要求保留一位估读数字, 在2004年全国考卷的第22题, 就提供了螺旋测微器的测量示意图考查学生的的读数能力。在复习实验器材使用技能的过程中, 对于一些常用的实验仪器要注意进行重点复习, 而对于一些不常见的实验仪器在复习的过程中也不能完全忽略, 而要适当地进行复习。总之, 在实验复习中, 要做到有主有次, 同时还要注意复习活动的全面性。

三、实验复习中要学会“挑毛病”

如今的高考对于物理实验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 我们在复习的过程中不能再把实验能力局限在教材之上, 而是要在此基础上进行一定的改进和提升。为此, 在实验复习的过程中, 要把“挑毛病”作为重点。在平时的实验教学中, 一些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等方面的小问题, 学生往往不会认真推敲, 而到了复习阶段, 就应把一些平时遗留下来的小问题进行彻底的清除, 对于一些存在问题的实验原理、步骤、方法等要坚决改正, 而一些没有问题的实验方案我们也要做到“鸡蛋里挑骨头”, 要让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之上, 对原有的实验方案进行改进, 这样, 既可以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热情, 又可以大大提升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

四、注重实验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是新课改中素质教育理念的核心内容之一, 因此, 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也是物理实验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与新授课相比, 在实验复习课中, 学生显然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实验能力, 因此, 在复习阶段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具有更多的优势。在实验复习中, 我们可以通过变更实验条件、实验原理、实验器材等方式来拓展学生的思维, 使得学生的发散性思维能够获得一定的训练, 进而提升创新的意识和能力。例如, 在测量电压表的内阻实验中, 我们就可以设想一下, 如果题目中没有提供电流表, 那么怎样才能够测出电压表的内阻呢?这时候, 就需要实验者变更实验思路, 重新设计实验方案。在这个题目中, 我们就可以尝试着采取半偏法的方式来测量电压表的内阻。

总之, 教师在进行实验复习时要想有所突破, 一方面要立足教材, 要充分重视教材中的实验内容;另一方面, 要敢于打破常规, 在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对实验进行大胆的拓展、上升、创新, 使得学生在实验复习中不是死记硬背实验原理、实验步骤, 而是能够真正地掌握实验的方法和技巧, 真正实现实验能力的提升, 这才是我们开展物理实验教学的根本目的所在。

物理实验复习 篇5

试卷解析

从题型和内容背景上看,本试卷的创新题不是太多,多数是陈题的衍变和翻新,这与近几年高考试题的特点相吻合。但本试卷的难度大于2月调考试卷的难度,选择题相对简单,实验题和计算题学生得分相对困难。

具体分析如下:14题考热学内容,15题考机械振动和机械波,20题考光学,21题考原子物理,其他的4个选择题两力两电,主要是功能关系、电磁感应的内容,考查学生对这些主干知识的理解能力和建模的能力。

第一道实验题是选择题,将高中物理中的几个重点力学实验(验证机械能守恒、用单摆测重力加速度、验证动量守恒定律)综合考查;第二个是电学设计性实验,不仅要测电阻,还要测电源的电动势,难度进一步加大。

最后的三个计算题,23题主要考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的规律以及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24题考牛顿运动定律,功能关系,25题考带电粒子在磁场中的运动规律,对学生的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较高。

备考建议

组织专题复习

对选择题专题,如热学、光学、原子、振动和波、万有引力等要进行专项训练,答题要求既准又快。

对知识专题,如“弹簧”、“传送带”、“运动和力”,要连点成线,连线成片,要注重训练方法,熟能生巧。

对综合专题:如“带电粒子在复合场中的运动”、“动量和机械能综合题”等,锻炼审题能力,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重视物理实验

本次考试的实验题沿用去年高考的考试模式,第一题为选择题,主要考力学的几个重点实验,第二题考电学设计性实验。在复习中,对物理实验应加以足够的重视。

每年物理高考试题中,实验题约占14%,从每年学生高考的实际来看,实验题的得分率一般都不高。从考生的答卷和目前学生的复习情况看,有许多考生目前最怕物理的电学设计性实验。

近年来高考物理试卷对实验的考查重点放在考查对实验的思想、方法和原理的理解和实验仪器的使用上,着重考查对基本实验方法的迁移和灵活运用能力,同时在其他题型中增加了以演示实验为背景设计的试题。

实验复习不能简单地背诵条款,要重视对规定实验的原理与方法的理解;基本测量仪器的读数;基本器材的使用;基本实验方法,如累积法、代替法、比较法、半值法等;处理数据的方法。

掌握应试技巧

物理是理科综合中难度较大的一科,近三年的得分率只在0.5左右。从历年阅卷情况看,都是分知识点、分步骤、分层次给分,研究评分标准可以提高解题的规范性,增加得分点,考出更高分数。具体做法是:

●审题仔细,关键字眼不可疏忽;

●物理过程的分析要注意细节,要善于找出两个相关过程的连接点(临界点);

●简洁文字说明与方程式相结合;尽量用常规方法,使用通用符号;分步列式,不要用综合或连等式;对复杂的数值计算题,最后结果要先解出符号表达,再代入数值进行计算。

初中物理电学实验复习的有效策略 篇6

【关键词】复习电学实验

我们平时的新课教学像“栽活一棵树”,而复习好似“育好一片林”。栽活一棵树容易,育好一片林要花功夫。复习课是教学过程一种非常重要的课型,对夯实学生的基础、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复习课又是最难上的一种课,难就难在学生对复习课的学习激情下降,没有了学习新课程的新鲜感,因此,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激情,成为我们上复习课的老师棘手的并必须深入思考和研究的问题。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忙乱而远离井井有条,最后导致“你不说我倒还明白,你越说我越糊涂了”。如何在有限的复习时间内提高复习的质量和效益,是我们一直思考的问题。

我们初三物理备课组曾多次讨论关于如何搞好复习的问题,同时也提出了夯实基础、全面复习,彻底解决“一看就懂,一做就错”问题的策略。在每年的中考中都有相当部分学生对一些题“一看就懂,一做就错”,其原因是基础知识不牢固,概念混淆、缺乏练习,正所谓“懂不等于会,会不等于对”。

在以前的教学中,我们好多老师在上复习课时,总习惯于按教材的章节顺序把本章的概念、规律、公式进行梳理来复习,这样做形式上是在系统复习,实质上是照本宣科“炒现冷饭”,把复习课上成了“堆积式”的授新课,老师在台上泛泛地讲,学生听起来兴味索然,容易疲劳走神,而且占用时间较长,学生的自主探究时间相应减少,复习效率极低。所以,在复习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复习全过程,特别是要让学生参与归纳、整理的过程,不要用教师的归纳代替学生的整理。我们大多数学校现在都有多媒体设备,我们复习时可以把提纲投影在大屏幕上,让学生回忆具体的内容。我们只是起到一个画龙点睛的作用。在必要的地方、必要的时候适当提示一下就行了。在复习中要体现:知识让学生梳理;规律让学生寻找;错误让学生判断。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初三物理在进行总复习时,我发现,如果仅仅是把知识简单的重复,重新温习一下,学生兴趣不大,也不能起到把全部知识进行类比、迁移和重组整合的作用,所以,我试着打破原教材章节的界限,按知识内在逻辑顺序,重新进行设计,把初中物理知识体系分作多个专题进行复习。对初中学生来说,物理最难的部分莫过于电学知识的学习了,学生普遍反映电学知识不好学。而初中电学实验对于学生能否学好电学部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要复习好电学知识,首先得复习好电学实验。电学实验是中考的必考实验,题型多且杂乱,在复习时,一定要将这些零散的知识进行归纳总结,使其系统化、条理化,才能收到理想的复习效果。对于电学实验知识,很多知识都隐藏在欧姆定律、伏安法测电阻、测电功率中。很多电学实验考题几乎都出自于《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这三个实验中,而特别是测量小灯泡电功率的实验一直是近几年中考必定会考查的热点问题,都作为实验探究题中的压轴题。如何突出重点、突破以上这些难点,我深人分析后发现,这三个实验除电路相同外,还存在其他的内在联系,所以我做出大胆的尝试,将这三个实验放到一起进行比较复习,从以下四個方面展开教学。

一、讲授与学生实验相结合,加深对实验知识的理解。

复习之前,我提前精心准备相关的复习资料提纲学案,上课前将这些复习资料发放给学生先回去复习,上课时师生再一起复习实验知识,以唤起学生对相关知识的回忆。

这三个实验的电路几乎相同,只是《研究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中用的是定值电阻,而《测量小灯泡的电阻》《测量小灯泡的电功率》中用的是小灯泡。由于电路相同,做实验所需的实验仪器几乎是一样的,因此,让学生在同一课堂中再次重做这三个实验。一方面,通过学生亲自体验动手安装实验设备、使用仪器进行观察与测量,以及处理实验数据得出实验结论的过程,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另一方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所学知识,且在实验的过程获得更深层的实验感知,有利于学生真正理解实验原理、实验设计和实验结论,增强学生对知识的运用和迁移能力。

二、深入分析实验,总结实验间的关系。

实验复习课中,我指导、帮助学生综合归纳出三个实验间的联系和区别,引导学生梳理、比较、总结出:1.实验的相同之处,包括实验器材、实验电路图及实物图的连接、滑动变阻器的作用、实验注意事项、器材使用的注意点、实验电路故障等等;2.实验的不同之处,包括实验原理、实验方法、实验设计和数据处理方式、对电源和电表的选择、调节滑动变阻器的要求、实验结论等。指点他们分析找出其中的物理规律,使学生逐步掌握正确的复习方法和分析问题、处理问题的方法,形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三、精心挑选实验练习,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复习学习,学生初步掌握了所学的实验知识,但在理解上往往是表面的、片面的、孤立的;学生通过做与实验相关的练习,边思考、边讨论、边复习,能巩固并掌握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加深对物理知识的理解,使学生通过练习不断受到启发,在练习中进一步形成知识结构。

四、当堂检测,检查复习教学效果。

我已经选取数量适当的题目,编制了一份试卷,在复习完成后的下一堂课上进行当堂检测,同时注意及时评价、反馈和调控。根据检测所反映的情况来看,结果是令人满意的,我上一堂实验复习课还算是相当成功的。

通过实验练习、测验中,既能使学生巩固所学的知识,又能及时了解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抓住学生复习中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及时调整复习方法,使复习效果更理想,提高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如何提高物理实验的复习效率 篇7

一、分类复习,不落死角

实验复习与其它内容复习一样,可以分类复习,这样将零碎的实验方面的知识,有效的整合为一体,使教学效果更加明显. 比如,将电学方面的主要实验放在一起复习. 从电流表、电压表的使用,一直到电磁感应的探索; 光学方面的也是如此,从光的直线传播到凸透镜成像原理等,尽量复习一遍.

二、灵活的进行实验复习

教学是一种艺术,复习实验也不能按照原理新授课的模式,一个一个的再让学生做一遍. 如果真的将教材上的实验一个一个的再让学生做一遍,学生感觉不新鲜,就不会产生做实验的积极性,那么,复习的教学效果是不会有的. 其实,中考物理中的实验题,也是很少原套教材上的实验,不会是一成不变的. 因此,实验复习的时候,需要教师将学生平时培养出来的各种实验技能整合起来,然后利用这些实验技能去解决实际问题, 这是提高学生的实验能力的关键. 复习的时候,也可以以点带面.

三、实验的复习题要新颖

复习不是知识的再现,而应该有所提高,实验复习也不能只盯着操作技能,更要重视学生的思维培养,只有思维能力提高了,学生的分析实际问题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才能得到提高,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是衡量教学质量高低的关键. 比如, 在复习测量未知电阻阻值的时候,先可以让学生使用电压表、 电流表、滑动变阻器等器材来测量未知电阻,这是比较简单的伏安法测电阻的方法,然后请学生只用一个电表测,看看学生能否灵活的使用分压原理与分流原理.

实验题的编写要新颖,要突显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既要与教材上的实验有联系,又要与其不相同,尽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例1如图1所示,杠杆OA可绕支点O转动,B处挂一重物G,A处用一竖直力F. 当杠杆和竖直墙之间夹角逐渐增大时,为了使杠杆平衡,则()

( A) F大小不变,但F < G

( B) F大小不变,但F > G

( C) F逐渐减小,但F > G

( D) F逐渐增大,但F < G

解析: 过A、B分别作墙的垂线交墙于F、E,所以AF∥BE, 所以三角形AFO∽三角形BEO( 当杠杆和竖直墙之间夹角逐渐增大时,始终一样) . 所以AF/BE = AO/BO,因为AO/BO是不变的,所以AF/BE也不变,又因为G不变,所以F也不变. 因为AF始终大于BE,所以F < G.

四、运用好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

多媒体有很强大的展示功能,在实验复习方面也有大作为, 利用多媒体课件,可以增加教学的容量,从而提高复习的教学效率. 此外,初中物理上的实验内容是比较多的,有些实验是可以做的,有些实验也是不方便做的,尤其是一些实践活动型方面的题目,使用多媒体课件,会更方便. 从最近今年的中考题型看,不少实验题是与生产、生活有联系的,而这些实验题是不方便在课堂进行操作的. 如,与太阳能、风力发电、电磁继电器有关的问题,是不方便在课堂上进行操作的[2].

五、抓住要害,加深理解

教师在实验复习阶段,要抓住要点进行针对性的复习,可以结合近年来的中考试题,有意识的组织学生对已经学习过的实验再操作,以求扫除认知上的盲区. 当然,这样的复习并不是将原先的实验重复的再现,而是要抓住学生遗漏点. 比如,在复习凸透镜成像规律的实验时,可以设置这样的问题: 假如凸透镜被黑纸挡了一半,光屏上的像是不是变成了半个了呢? 这些问题, 能引起学生的极大兴趣,学生复习这样的操作有积极性. 类似这样的问题还是很多的,如,在研究平面镜成像规律的时候,能用真正的平面镜代替玻璃吗? 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时候,能不去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吗? 有些实验的操作,教师还要示范一下,以求学生能精准的掌握操作要领. 不少学生在初学阶段, 操作常常是不理想的,对实验的感受也是不深刻的,有些操作要领因为时间长了也淡忘了,因此,教师再一次的示范可以加深他们对实验的印象,达到比较好的教学效果.

总之,在复习物理实验教学的时候,既要考虑知识的全面性,又要突出重点,至于采取什么方法,要因学生的实际情况而定,只要教师认真在实践中不断的探索,就一定会收到预期的效果.

摘要:实验不仅是做好物理概念教学,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主要手段,也是中考物理的重要内容.因此,做好实验的复习教学已经是广大物理教师十分重视的问题.本文从分类复习,实验的复习题要新颖,运用好多媒体等现代化教学设备等方面来阐述,在物理复习阶段,如何做好实验复习工作,提高物理实验的复习效率.

高中物理设计性实验复习初探 篇8

一、进行随堂实验, 将实验课与复习课紧密结合

在教学中, 教师可将学生分为几组, 随章节进行复习, 将实验课与复习课结合在一起。例如在复习“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后, 教师就可给学生提出下列问题, 让学生思考:①怎样证明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在一定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等于该段时间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②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 在各个连续相等时间T内的位移分别是s1、s2、s3、…、sn, 假如加速度是a, 试证明:Δs=s2-s1=s3-s2=…=sn-sn-1=aT2。③做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每个0.1秒内运动的位移见图1所示, 此物体是在做匀变速直线运动吗?物体运动的加速度又是多少?当学生讨论三个问题后, 教师就可带领学生做“研究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分组实验, 帮助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

而在复习牛顿第二定律后, 就可让学生通过实验来验证, 同时引导学生分析实验结果, 让学生理解以下问题:①当小车做匀速直线运动时, 小车所受拉力才等于小桶与沙子的重力。桶与车间的作用力大小是可以改变的, 这与运动状态有关。只有在沙与小桶的总质量小于车与砝码的总质量时, 才能够近似地取沙与小桶的总重力为车的拉力。②实验时没有认识到小车受到的摩擦力与滑轮及轴之间的摩擦力是出现误差的原因。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承受的合外力成正比。③使用图线法分析实验中的数据非常形象, 就能使学生找到物理量间的关系。高中生已经掌握了中学物理的全部内容, 因此在复习时, 教师可打乱书本的次序, 将相关问题集中起来复习, 帮助学生构建合理的知识系统。

二、注重实验原理, 探索改进实验步骤

从近年高考物理实验题目的设置来看, 要求教师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 认真做好教材中的基本实验, 引导学生理解掌握物理知识。在此基础上, 就可借助已学的知识与原理, 在题设条件下, 按照题设的要求制定实验方案, 随后就可着手选择实验器材, 设计实验步骤, 由此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在教学中, 教师不能仅仅按照课本中的实验方法进行实验, 还需要重视实验原理, 以探索的眼光来改进实验步骤。在实验复习课上, 就应当要求学生学会寻找目标, 如找出实验设计原理中的问题, 找出处理数据时出现的问题等, 使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吸取知识, 如此便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还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每个实验都有可细细思考的地方, 有的实验步骤的顺序是可以颠倒的, 此时教师就应当引导学生分析实验步骤的必然性, 只要学会分类, 前后顺序就能够清晰明确。还有一些实验的步骤是无法打乱的, 例如打点计时器是应当先打点后放手, 还是应该先放手后打点等, 这样的实验就可让学生进行开放式讨论。当学生适应了此种学习方式后, 学生就能够体会学习的乐趣, 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加积极。

三、改变实验形式, 提高形象思维水平

为了多给学生提供动手实践的机会, 就可让学生自选实验或者演示实验, 还可将一些演示实验转变为学生实验。此外, 还需钻研教材, 精心设计实验操作流程与方案, 优化实验课程, 通过不同的方式创新实验, 包括改进教具, 与安排实验层次等。例如在准备实验时, 实验仪器不一定非要按照教材规定来准备, 应当多让学生自己挑选, 或者给学生一定类型的器材, 要求学生充分发挥器材的作用, 尽量多做几次实验。且实验的方法与步骤也应当尽量简化, 可列出实验提纲。例如在复习“静电现象的应用”时, 教师可让学生选择实验器材, 在最初学习时, 教师已经按照教材中要求的器材完成了演示实验。因此在复习的过程中, 教师就可让学生挑选一些生活中常见的实验材料, 最终学生用废旧的泡沫完成了实验。用一个带电体接近用泡沫做成的小球, 发现它能被吸引, 表明带电体能够吸引小物体。如此更能激发学生的实验兴趣, 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物理学的研究及发展与实验有密切的联系,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当重视物理实验, 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验思想与实验方法, 由此培养学生的观察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摘要:实验能够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物理概念, 理解物理规律, 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近年来高考命题中加强了对实验的考察, 因此在复习过程中, 教师应当以不同的思路进行拓展, 提高学生解答各种实验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的串联上好物理复习课 篇9

师:今天老师安排了几个实验,请同学们应用有关知识,解释实验中出现的现象。

(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被调动起来,目不转睛地看着演示桌上琳琅满目的器材,如图1。)

师:在演示桌上放有两个相同的量筒A和B,先将烧杯中的水倒入两量筒至同一刻度线处。现在,我想知道水的温度,谁来帮我忙?

(学生积极举手, 都争着给笔者做小助手。)

生: (进行操作, 说出结果) 21℃。

师:谢谢。请问你是怎么测量的?和同学们简要地说说。

生:将温度计放入水中,使液体泡与水充分接触,不能碰到量筒壁和量筒底,然后等示数稳定后再进行读数,读数时视线应与液柱上表面相平。

师:非常到位!很有专业水准!(学生笑)下面请同学们来观察平底烧瓶中的水,看到什么情况?

生:水在沸腾。

师:除此以外,你还观察到了什么?

生:与橡皮塞相连的橡胶管不断有热气冒出。

师:这里的“热气”是什么?

生:(不假思索地齐声道)水蒸气。

(话音刚毕,很快有学生意识到了错误,将手举得高高地,一副众人皆醉唯我独醒的神态。)

师:(内心很欣喜,但佯装毫不知情,示意这位学生起来。)有什么问题吗?

生:“热气”不是水蒸气,而是小水珠,因为水蒸气是看不见的。

(一语惊醒梦中人,学生都发出了唏嘘声,显然大家意识到了错误。)

师:真不错。那么,这些小水珠从何而来?

生:烧瓶中的水沸腾变成水蒸气,在橡胶管口处遇冷液化成水。

[评析 (1) 在课堂教学中创设良好的情景有利于引发学生积极体验的动力。在宽松、活泼、和谐的课堂氛围中,已经有意识地渗透了需要复习的知识点。]

师:现在我们将橡胶管的出口端通入量筒A中(如图2),稍候,注意观察有何变化?

生:液面上升了。

师:这多出的水是怎么来的?

生: (齐声地) 液化来的。

师:(待量筒A中的水面上升一段高度后,停止通入水蒸气)此刻量筒A中的水温是否仍和原来相同?

生:水蒸气液化过程中要放热, 因此水温要升高。

师:好的。那就请你自己来验证一下自己的猜想。

生: (得意洋洋地) 现在是63℃。

师:对比平底烧瓶中的水沸腾要加热,我们不难发现,汽化要吸热,液化要放热。下面,我们来做个比较。(笔者用滴管汲取部分烧瓶内的开水滴入量筒B中,直至和量筒A中的水面相平,稍作摇晃)现在再用温度计测出此时B中水的温度。

(请前排一位学生进行读数,学生的好奇心被点燃,昂着头等待着最后的结果。)

生:42℃。

师:通入量筒A中的是100℃的水蒸气,加入量筒B中的是等量的100℃的水,结果,量筒A中水的温度比量筒B中水温高出20℃左右,为什么?同桌之间可讨论一下。

生:因为100℃的水蒸气液化成100℃的水的过程中已经放出了较多的热量。

师:了解了这一点,我们就知道为什么被水蒸气烫伤比被同样温度的开水烫伤要来得严重的原因了。

[评析 (2) 在复习课中,可以设计一些实验,充分利用这个实验安排好教学环节,让学生利用已有的知识去思考分析,使学生获得持续学习的兴趣和能力。]

师:让我们再来观察烧瓶,水仍在沸腾,现在移走酒精灯,有什么变化?

生:水不沸腾了。

师:结合刚才的操作,能说说液体沸腾的条件吗?

生:一要达到沸点,二要继续吸热。

师:很好。下面我用两用气筒向外抽气(如图3),请注意观察。

生: (兴奋地惊呼) 又沸腾了。

师:那是为什么呢?

(由于缺少这方面的知识储备,无人应答,笔者适时点拨。)

师:前面我们介绍过常见液体的沸点,要达到这些沸点值是有条件的,是什么条件?

生:(齐声地)在一个标准大气压下。

师:液体的沸点和液面上方气压有关。液面上方气压升高,液体的沸点就升高;反之,气压降低,沸点也降低。向外抽气降低了水面上方的气压,也就降低了水的沸点。虽然没有酒精灯,但此时烧瓶壁的温度高于水温,短时间内能传热给水,沸腾的两个条件同时具备了,我们看到水又沸腾了。现在明白了吗?

生:(如释重负地)明白了。

师:(再将酒精灯对烧瓶进行加热,一会儿后,水又沸腾了。)现在我改为向瓶内打气,请观察看到了什么?

(教师适时引导,以激发学生的思维迁移。学生的好奇心再次被点燃,聚焦在烧瓶上。)

生:水不沸腾了。

师:能解释原因吗?

(从高高举着的手不难判断,学生对液体沸点和气压关系已经掌握了。)

生:向烧瓶内打气,就增大了水面上方的气压,使得水的沸点升高。短时间内水的温度达不到水的沸点,因此不能沸腾。

师:非常好。下面我们做个总结:液体的沸点与液面上方压强有关。气压增大,沸点升高;气压降低,沸点降低。

[评析 (3) 兴趣、好奇可以激发学习动机,但更多的还应是学生对未知问题的探究欲望和解决富有挑战性问题的成就感所激发的动机。教师应创造尽可能多的机会,让学生去探究、去思考,实验的安排不失为有效的手段。]

师:接下来,我们再进行下一个实验。(边演示边解说)使用的器材为一培养皿,一有机玻璃片和一块海绵。先将玻璃片放置于海绵上,然后用滴管在玻璃片上滴上少许水,再放上培养皿(如图4)。最后将少量液态的乙醚倒入培养皿中,用皮老虎向培养皿“吹气”,看看会出现什么现象。

生:水结成了冰,使玻璃片与培养皿粘连。

师:哪位同学来解释一下?

(无人应答,显然是问题跨度太大,笔者随即对问题进行分解)

师:先来分析用皮老虎向培养皿“吹气”的目的是什么呢?

生:(齐声地)加快乙醚的蒸发。

师:我们采取的是哪种方式?

生:加快液面上方空气的流通速度。

师:加快液体的蒸发还可以采取哪些方式?

生:提高液体的温度或增大液体的表面积。

师:乙醚本身就是一种易挥发的物质,通过“吹气”更加快了蒸发,从周围环境吸收大量的热。水凝固成冰了,凝固需要什么条件?

生:(齐声地)达到凝固点,继续放热。

师:不错。能联系起来解释一下吗?

生:乙醚蒸发从环境吸热,使得培养皿和水的温度降低到0℃以下,因此凝固结成冰。

[评析 (4) 物理学家和教育家雷树人先生曾说过:“要培养学生把所学的知识运用到不熟悉的地方去的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使学生在剖析问题的过程中,抓住事物的本质,以达到拓展思维的目的。]

师:下面,同学们自己动手,制作“露”和“霜”,来感受大自然的美妙。给大家提供的器材有:大烧杯(内放冰块)、小烧杯(内放食盐)、玻璃棒、药匙、餐巾纸。先用餐巾纸把大烧杯外壁擦干,静候约1—2分钟,注意观察,干燥的烧杯外壁发生了什么变化?观察到现象后立即用餐巾纸把烧杯外壁再次擦干,将食盐倒入烧杯内的冰块中,并用玻璃棒快速均匀地搅拌,静候约3—5分钟,再次观察干燥的烧杯外壁又发生了什么变化?

(学生兴致高亢,认真地进行着实验,享受着实践的乐趣。)

师:请同学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说说你的发现。

生:刚开始我观察到干燥的烧杯外壁出现了水珠,当掺入食盐后,又在烧杯外壁上观察到了白色针状的东西,应该是霜。(得意洋洋地拿起来给我看。)

师:同学们不妨用指甲去刮一下烧杯外壁,看看到底是不是霜?

生:是的。

师:刚开始用餐巾纸将烧杯外壁擦干,为什么一小段时间后外壁出现了水珠?这些水珠从哪里来?

(学生跃跃欲试,积极举手发言。)

生:由于烧杯中有冰,因此烧杯较冷,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冷的烧杯壁就液化成了水。

师:后来我们再次将烧杯壁擦干,掺入食盐后为什么不再出现水珠,而是结霜了呢?你觉得食盐的作用是什么?

(沉默片刻,终于有一只手缓缓地举起来了,笔者微笑着示意他来回答。)

生:我不知道说的对不对。(学生窃窃地笑。)我曾经在一本书上看到过盐水的熔点比水低,所以我想,掺入食盐是不是就降低了熔点了。

师:真得很棒。我们同学的知识面真的很广。(教师不失时机地表扬学生,可树立学生的自信心。)掺入食盐后冰的熔点会降低,低于0℃。那么,霜是如何形成的呢?

生: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低于0℃的烧杯壁凝华而成。

师:很好。对比两次实验,现在同学们能否总结一下“露”和“霜”的形成有什么条件上的区别?

生:水蒸气如果遇到冷的物体,就液化成水;若遇到温度低于0℃的物体,则直接凝华成霜。

师:都需要遇到比它冷的物体,这说明什么?

生:液化和凝华都需要放热。

[评析 (5)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在复习中若能安排一些小实验,通过解释实验现象,学生巩固了旧知识,获得新认识,是一个很有意义的复习形式。]

教学后记

初中学生物理知识的获得大多建立在感性思维基础之上,物理实验则给教学提供了直观形象、简单明了的素材。在复习课中,教师应在深入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努力将实验素材和知识点有机地串联起来,以此作为知识的载体,使物理教学形象化、生活化。同时,教学中应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通过这些实验来激活学生的知识和经历,并将它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中。

摘要:新课程改革的目标之一是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和教师的教学行为。教学内容的生活化、教学方式的活动化、教学过程的情境化, 越来越多地出现在物理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有在充满生活和创造性气息的课堂中汲取知识的养分, 才能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领略物理的魅力与美丽。

关键词:实验,复习课,物态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强, 金友仁.实验教学贯穿到习题课中的尝试[J].上海:物理教学, 2008, (5) :123-124.

[2]张志新.在创新中提高和发展——一堂初中物理总复习课[J].北京:中小学教材教学, 2004, (6) :33-34.

[3]赵玉华.初中物理复习课的几点体会[J].湖北:新课程研究 (基础教育) , 2007, (8) :76-77.

中考物理实验探究题分析及复习策略 篇10

中考物理学科考查的实验探究能力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会根据探究目的和已有条件设计实验. (2) 会正确使用仪器. (3) 能正确记录实验数据. (4) 会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简单的科学规律. (5) 会用科学术语、简单图表等描述实验结果.

物理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将科学探究列入内容标准, 旨在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和积累向知识的探究过程转化, 从学生被动接受知识向主动获取知识转化, 从而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索精神.”

现以近几年来各省、市部分中考试题中的实验探究题为例, 分析这类试题的特点、解决办法以及实验探究题复习策略.

考点一:归纳分析实验数据

【例1】 (2009年南宁市中考题) 图1是一条细绳一端系一个小铁块做成的摆, 小明用电子表测出了这个摆的周期 (摆动一个来回所用的时间) 后, 想探究摆的周期与什么因素有关.他猜想可能与小铁块的质量有关, 还可能与细绳的长短有关.于是他通过改变小铁块的质量和细绳的长度测量出摆动30个周期所用的时间, 得出下表的实验数据:

(1) 若直接测出一个周期, 测得的周期误差较______.

(2) 在第1、2次实验中, 小明用“保持质量不变, 改变细绳长度”方法来探究摆的周期与细绳长度的关系, 这是物理学常用的______法.

(3) 通过比较第1、2次实验的两组数据, 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通过比较第______次实验的两组数据, 得出的实验结论是:摆的周期与小铁块的质量无关.

(4) 通过实验分析, 小明得出的实验结论是______.

答案: (1) 大; (2) 控制变量; (3) 摆的周期与细绳的长度有关, 1和3 (或2和4) ; (4) 摆的周期与细绳的长度有关, 与小铁块的质量无关

分析:本实验探究题通过图表提供数据信息, 让学生通过读表来解读数据的内涵, 分析数据结构形式和规律, 寻找合理的答案.本题考察了科学探究中的“分析和论证”这一环节.在解决这类图表或图像实验探究题时要做到从粗到细, 由浅入深.先分析定性关系, 再分析定量关系, 最后要处理好各数据段的细微差别得出特殊性的规律.这类题一般都要应用控制变量法进行比较分析论证, 从而得出正确的结论.

考点二:方案设计评估

【例2】 (2009年南宁市中考题) 在探究并联电路电流规律的实验中, 图2甲是实验的电路图.

(1) 电流表应______ (选填“串联”或“并联”) 在被测电路中.若要测量干路电流, 则电流表应接在甲图中的点______.

(2) 小明同学在测量A处的电流时, 发现电流表的指针偏转如图2乙所示, 原因是______;在排除故障后, 电流表的示数如图2丙所示, 则电流表的示数为______A.

(3) 下表是小亮同学在实验中用两盏规格相同的小灯泡测得的实验数据.由实验数据小亮得出的实验结论是:在并联电路中, 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且各支路的电流相等.请指出小亮探究过程的两点不妥之处: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丽同学使用的小灯泡L1、L2铭牌分别为“3.8 V 0.3 A”、“1.5 V 0.3 A”, 按甲图连接好电路后, 闭合开关, 发现小灯泡L2强烈发光后很快就熄灭, 而小灯泡L1的亮度不变.原因是______.请你帮她提出一个合理的改进意见______.

答案: (1) 串联 C (2) 电流表的正负接线柱接反了 0.24 (3) ①没有进行多次实验, 实验结论不具普遍性;②没有换不同规格的小灯泡进行实验, 实验结论不具普遍性.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4) 电源电压过大 降低电源电压 (其他合理答案均可给分)

分析:本题考察了科学探究中的“评估”这一环节.评估也是科学探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对于这类要求对实验探究方案进行评价的探究题, 应注重于平时进行科学探究的积累, 勤于动脑、动手, 且在平时的实验探究过程中要有评估探究过程和探究结果的意识;能注意探究活动中未解决的矛盾, 发现新的问题;尝试改进探究方案;有从评估中吸取经验教训的意识.

考点三:过程设计

【例3】 (2006年南宁市中考题) 韦聪同学为了探究浮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 他做了图3所示的实验.

(1) 从图①②③可以得出:浮力的大小与______有关.

(2) 图⑤中物体受到的浮力大小为______N.

(3) 浮力的大小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呢?请你在韦聪同学实验的基础上补充实验, 叙述你的做法和得到的结论.

做法: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结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答案: (1) 浸在水中的物体排开水的体积 (2) 1 (3) 做法:在③或④图的基础上, 向水中加入盐混合成为盐水 (或换另一种密度不同的液体) , 读出水加盐 (或换液体) 前后弹簧测力计示数的大小, 计算并比较浮力的大小.结论:物体所受浮力大小还与液体的密度有关.

分析:如果在平时学习中单纯“背实验”或在黑板上做实验, 或者即使经历了实验, 但仅仅是简单模仿而无思考探究, 是很难快速准确作出判断的.探究过程中各个环节的考查, 都应注重实验细节, 符合教学实际.

【例4】 (2009年北京市中考题) 为了探究力能否使玻璃瓶发生形变, 小林把玻璃瓶装满水, 然后用带有细玻璃管的橡胶塞塞紧瓶口, 组装好的实验装置如图4所示.其中, 细玻璃管上有刻度, 便于观察细玻璃管内水面的变化.小林用力挤压玻璃瓶壁, 发现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了.于是他得出结论: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 表明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小华却认为:细玻璃管内水面上升, 可能是由于手挤压玻璃瓶壁时, 瓶内水的温度升高所致, 因此不能说明力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要求只利用图4所示的装置, 通过实验证明力能使玻璃瓶发生形变.请你写出主要实验步骤和相应的实验现象.

答案:用力挤压玻璃瓶壁, 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上升, 水面上升的高度记为h1, 松手后细玻璃管内的水面迅速回到原位置.再用较小的力挤压玻璃瓶壁, 可以看到细玻璃管内的水面也上升, 水面上升的高度记为h2, h2小于h1.这说明力的作用使玻璃瓶发生了形变.

分析:本题考查学生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的能力.旨在提倡试题回归实验教学, 但又高于实验教学的思想, 力图改变那些“老师讲实验, 学生背实验”、“题海战术”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这对以后初中物理学习、考试无疑是一个重要的导向.

考点四:根据描述的问题与情景进行合理猜想

【例5】 (2008昆明市中考题) 如图5所示, 用活塞式打气筒为自行车轮胎打气的过程中, 会发现气筒的上部筒壁只是略有发热, 而气筒的下部筒壁, 特别是底部附近筒壁的温度较高, 甚至烫手, 对于筒壁发热现象, 有两个方面的原因:a.打气时活塞压缩气体做功使气体的内能增加, 升温的气体通过热传递使筒壁温度升高;b.打气过程中活塞与筒壁之间不断地摩擦生热使筒壁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 但这两个使筒壁发热的原因中有一个是主要原因.根据上述筒壁发热现象的描述:

(1) 你猜想______是主要原因 (填“a”或“b”) ;

(2) 你猜想的依据是:______.

答案: (1) a (2) 因为摩擦产生热传给整个筒壁, 压缩气体产生的热主要是在气筒下端传给筒壁, 从题中描述的现象得知, 气筒上部只是略有发热, 而气筒下端却很热, 甚至烫手.所以压缩气体产生的热量使气筒发热应该是主要原因.

分析:本题考察了科学探究中的“猜想”这一环节.针对具体的科学问题或现象, 通过质疑、猜想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是科学探究最常见的形式.猜想不是胡猜乱想, 猜想是应用现有的经验和知识对问题中的事实寻求可能解释的过程.尽管所提出的猜想不一定是最终的科学结论, 但对问题成因的猜想仍需要有一定的依据, 这依据有两点:一是已有的经验和知识;二是科学事实, 即所遇到的“问题”.

中考实验探究题只要求考结论已知的, 即所涉及的知识都是考试说明规定的知识范围内、学生已经学过的知识.但中考题不是教材上探究实验的简单再现, 而是在依据教材的基本探究实验基础上进行各种变形.所以基本的应用策略就是:结合教材探究实验, 熟悉各种变形, 抓住关键方法, 做到以不变应万变, 只有这样才能从容不迫地面对中考科学探究题, 才能取得良好的成绩.

在复习阶段我们要做到两点: (1) 在第一轮复习的过程中一定要全面温故教材中的所有实验, 一个都不能少. (2) 全面复习实验探究的七大环节.做到把握全局这一点的同时我们还要做到突出重点与难点, 这里我们也要做到两点:①突出一些重点与难点实验.根据对中考实验探究题的分析我们会发现, 有些实验是几年一轮回的出现一次, 如探究平面镜成像规律、探究晶体的熔化规律等.有一些实验会在中考试题中三年两头的出现, 如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浮力及物体的密度等有关实验.有些实验则是年年考查, 如电学实验中的伏安法测电阻、测小灯泡的电功率或是探究推导欧姆定律这三个实验中每年是必考其中一个或两个的.针对这些情况, 我们应在复习过程中对那些考查比较频繁的基本实验以及每年必考的重点实验做一些专题复习.②针对不同的实验我们应突出不同的探究环节.例如, 密度的实验有关设计环节, 评估环节考查的特别多, 我们在复习时要突出对这两个环节的训练与提高, 还如有关电学的实验中电路连接基础知识环节与电路设计环节、故障评估环节考查的比较多, 复习时我们也应突出这些环节的训练等.

第三轮复习时, 建议学生把模拟试卷上的实验题认真浏览一遍, 同时把课本上的演示实验及一些插图下的文字说明认真阅读一遍, 以保证答题时心中有底.解答探究题总的要求是要做到“简洁”而“准确”.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要认真读题, 不要认为读题是在浪费时间.通过读题以明确题目要求回答的问题的实质;把题目中的问题与你所学过的知识进行联系, 明确答题的方向, 做到问什么就答什么;要寻找到题目中的关键词及与之相关的物理原理和规律, 然后组织好语言把这些词镶嵌到答案中;语言一定要规范、准确, 要尽量用物理的书面语言;不要总是泛泛而谈, 回答时要针对具体问题具体表述;回答不能过于简单, 要使自己的表达完整饱满, 前后连贯.

上一篇:江湖中的企业下一篇:教材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