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事基础课程

2024-05-20

军事基础课程(精选十篇)

军事基础课程 篇1

关键词: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实验教学,考核模式

0 引言

近年来,第四军医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立足军事和医学的双特色背景,率先提出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概念[1,2]。该专业以培养面向军队现代卫勤保障任务需求的复合型、创新性人才为目标,构建了以生物医学工程系列课程为基础,医学电子、医学计量、卫生装备及医学影像4 个模块为专业方向的特色专业课程体系[3,4,5]。该课程体系中的“电路原理”“模拟电子技术”“信号与系统”等专业基础课程,起着联结理论知识与工程实践的桥梁作用,在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培养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5]。然而,第四军医大学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学生的专业基础课程学时有限,与专业人才培养的高需求构成了矛盾。因此,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目前亟待解决的问题。

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课程兼具理论性和实践性,通过实验教学可有效巩固基本概念和方法,提高学员的动手能力、综合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6,7,8]。为此,我们借鉴国内外教学改革的经验,结合军事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的特点,将该专业教学改革的重点放在实验教学上,以新的考核模式牵引实验教学改革。

1 基本思路

在现代教育理念中,过程管理是实验教学区别于理论教学的最大特点。通过这一环节能保证每个学生的实验效果,切实达到知识理论和实践操作相结合的目的[9,10]。因此,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考核必须既看结果、更注重过程,将过程考核作为实验课程考核模式改革的重要内容。

当前国内外生物医学工程学科呈现出日新月异的特点,大量新理论和新技术的涌现和成熟,要求生物医学工程人才必须主动学习、不断提升自身各方面的能力,以便适应学科发展的需要[11]。针对这一现状,国际上许多知名大学的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均以学生为主体作为提高教学质量的核心要素,强调对学生主动学习能力的培养[4]。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与普通生物医学工程具有相同的专业属性,因而其实验课程的考核也应体现这一特点,充分激发学生的发现性、体验性和探究性。

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面向的是军队特殊功能群体,以解决军队现代卫勤保障中生物医学工程问题为主要任务[3,4]。随着新时期我军卫勤保障的领域不断拓展,特别是复杂化、多样化非战争军事行动实践的凸显,要求卫勤保障人才具备知识、技能、责任为一体的综合能力素质,才能跨越军兵种、部门界限完成保障任务[12]。因此,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考核必须跳出以实验结果作为唯一指标的传统模式,要强调全面性评价观。

2 实施方法

2.1 分阶段考核,突出个别质疑

实验过程考核具备实时性,课堂提问、查看预习报告和实验记录等传统方式能有效增强考核的真实性,但在启发学生思维、突出学生个性方面效果欠佳。为了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我们根据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特点设计相应的过程考核方案,主要在2 个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一是考核过程的安排,二是特色考核方式的建立。

(1)将专业基础实验课程的考核评价分为基础考核和综合考核2 个阶段,体现对学生实验技能、态度、协作等情况的全程式评价。其中,基础考核主要对安排课时内进行的系列基础验证性实验进行考核评价,以实验报告为依据进行评价,记为平时成绩,占实验成绩的50%;综合考核主要对课外开展的综合设计性项目进行考核,以项目汇报的形式进行考核,记为期末成绩,占实验成绩的50%。

(2)在分阶段考核的基础上,建立以个别质疑为核心的过程评价方式。研究和实践表明,教师对学生的一对一指导和质疑在众多过程考核方式中,最能体现考核评价的客观性,并且能够激励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10]。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在研究型军医大学内开设,专业规模小、学员人数少、师资力量强,因而特别适合采用这种方式。为此,我们在基础项目的实验报告中增加了拓展思考题并对其进行评定。这些思考题是教师针对每个学生的实验操作步骤提出的,因此题目和答案因人而异,从而杜绝了实验报告的抄袭,并体现出学生的个性和思考。

2.2 开放考核资源,以问题为驱动

自主学习模式倡导学生自主学习、把实验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使实验教学呈现出较强的开放性[11]。主要表现为不同学生个性和目标层次不同,导致实验内容、方法思路和结果结论存在差异。与之相对应,实验考核方案也应适应这一特点,并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为此,我们主要对考核资源进行了分类设计和调整重组,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

(1)考核题目开放。除教学大纲指定的基本项目外,综合考核题目由学生自主选择,实验任课教师只需根据教学大纲及实验条件明确实验教学情境,对实验内容、实验过程及实验要求等细节做具体规划、明确任务要求。近年来我校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实施特色教学模式,大力推行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本科生导师制等,为专业基础课程实验考核提供了大量综合设计性题目。例如,实验课程任课教员承担的国家和军队教学或科研课题,经过加工、提炼后可用于考核;以本科生导师制为依托开展的本科生早期接触课外科研项目;军队和地方各种专业技能和创新大赛题目等。

(2)指导教师开放。综合设计实验工程性强,学生能否在考核中取得好成绩,除了充分调动自身主观能动性以外,教师的科学指导也很重要。为了与开放化的考核题目相适应,我们允许学生自主选择指导教师。因而除了实验课程任课教师外,学生们还可以选择实验课对应的理论课程教师,以及自己本科阶段的导师。特别是采取最后一种形式,教师和学生相互了解程度深,教师能结合学生个性和特长,针对实验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及结果提出预判,避免学生走弯路。

(3)实验室开放。开放各种教学和科研资源,鼓励学生开展软硬件联调实验,将电路、模电、数电、信号等课程的实验内容结合起来,达到电子信息类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融会贯通。为此,我们采用图书馆模式管理实验室,对电路、模电、数电、仿真等多个教学实验室实行全天开放,并且对相关实验仪器和消耗器材按需供应。除此之外,从查阅资料、选择元器件、构思实验方案,再到仿真、安装、调试电路,直到完成全部实验,学生均独立进行,教师只负责验收和考评,并对学习成绩优秀或有特长的学生开展个性化培养。

(4)人员组织开放。团队协作是现代工程技术人才必须具备的能力素质,也是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方面[13]。因此,在综合设计项目的研究过程中,学生既可自主探究,也可以寻找合作伙伴组成1~3 人的项目小组,充分发挥团队协作的优势。与之相对应,考核也要求以项目小组为单位考察实验操作和任务完成情况,并在此基础上对每组的同学进行个别质疑和考察,得出个人评价。

2.3 创新考核方式,丰富评价指标

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要求培养高素质复合型现代卫勤保障人才,实验考核要体现这一目标就必须在考核方式上有所创新。为此,我们借鉴科研工作汇报的经验,在综合考核中采用以项目答辩为主要形式的考核方案。整个答辩过程以项目组为单位进行,分为3 个环节:(1)口头汇报。以全面培养学生制作多媒体课件、口头表达及总结提炼的水平和能力,要求利用多媒体素材进行一次时间为5 min的汇报。(2)成果演示。以培养学生熟练操作技能和良好实验习惯为目的,对提交的仿真程序或电子电路进行现场演示和测试。(3)提问互动。以培养学生沟通应变能力和考察项目组内各成员参与实验情况为目的,由评委根据汇报和演示情况随机选择学生提问。

在上述考核方式的基础上,我们采用专家讨论和问卷调查的方式,建立了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基础实验考核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指标权重。该指标体系涵盖了学生基础知识、实验技能、能力素质、情感态度和作风纪律5 个I级指标,以及实验内容、实验仪器的熟练程度、答辩表达和课件制作等15 个Ⅱ级指标,不仅对学员的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做出考核,而且对学生在工程实践过程中的思路、态度、协作、军人作风等多方面情况进行了全面评价,见表1。

3 实施效果

上述考核模式已在2014 年度秋季学期对第四军医大学2012 级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15 名学员进行了试点实施。我们根据军事生物医学工程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实验教学的要求,对“信号与系统”实验课程进行了基础考核和综合考核,取得效果如下:

(1)杜绝了实验不预习和准备不充分的现象,学员学习的自主性明显增强,部分同学在实验过程中能提出独到的设计思想,实验效果明显提高。

(2)全面提升了学员多媒体课件制作、总结提炼、口头表达、文字组织、沟通交流和团队协作的水平和能力,为他们今后的科研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3)充分展现了学员的兴趣、特长和作风纪律等非专业知识技能的情况,为在“信号与系统”理论教学中实施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提供了信息。

(4)重点培养了3~5 名优秀学员的工程实践和科研创新能力,组织他们参加了第九届全国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大赛,并取得了好成绩。

4 结语

军事基础课程 篇2

[关键词] 任职教育 军事基础课程 体系

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是培养学员树立正确的战争观,顽强的战斗作风,严明的组织纪律,坚忍不拔的毅力,强健的体魄以及驾驭现代战争的军事谋略艺术为目的的教学实践活动。是学员掌握军事基础知识和必备的军事技能,较系统地学习军事学科专业的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打牢军事谋略、领导管理科学等军事学科基础必不可少的知识体系。在任职教育学员中开设军事基础课程对于完善学员知识结构,提高学员军事素质,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

一、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面临的挑战

任职教育作为一种教育模式,对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挑战和冲击源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深刻变化,这种挑战和冲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任职教育突出能力为本,加大了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的难度

任职教育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转化,传授知识演变为形成能力、发展素质的途径,知识的呈现方式由显性走向隐性、由单一走向综合。课程作为知识输出的基本方式,在学历教育和任职教育中是不同的。学历教育中往往以学科化课程的方式出现,而在典型的任职教育中,则往往以综合性课程、问题性课题的方式出现;在内容上,学历教育课程的基础性、系统性和学术性强,而任职教育更强调针对性、指导性和综合性,通常是围绕某几个理论或部队建设重大现实问题或未来作战可能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来取舍教学内容,不受学科体系的约束,是多门课程知识单元或知识纤维的高度浓缩和有机组合。要求课程内容要精当、简短、针对性强,不同岗位、不同职级的培训对象要求有不同的课程,课程的内容经常处于变化之中。另外,教材作为知识的载体,在学历教育中与课程是一一对应的,在任职教育中对应关系被打破了,相当多的课程没有独立的配套教材,课程的稳定性、规范性受到了很大的影响,课程建设的难度加大,给人以军事课程体系建设无从下手的感觉。

(二)任职教育学制短、教学要求高,打破了原有的教研力量配置格局

教学需求是教学力量配置的基本依据,教研室是以学科或学科方向为依据设立的,教员通常有一个或数个相对稳定的学科主攻方向。学历教育知识的分布是纵向的、递进的,前一阶段是后一阶段的基础,后一阶段是前一阶段的细化和深化,课程对教员的需求是相对固定的,不同学术水平和教学经验的教员配置在不同年级教学中。任职教育则往往以任职基础+任职能力+素质拓展的方式编排,知识的分布是横向的,全程体现着知识的多维交织。课程的学科属性淡化,教学力量的配置往往要考虑教员的综合素质等多种因素,几乎所有的任课教员都要求有比较深的理论造诣、比较丰富的实践经验。这在客观上使得部分学术素养不深、教研能力不强、实践经验不足的教员被排除在课堂教学体系之外,从而使部分教员被迫重新选择学科主攻方向甚至进行跨学科调整。

(三)任职教育实践性强的特点,要求在人才培养途径上由以课堂为中心向以实践为中心转变,丰富和拓宽了课程体系建设的领域

任职教育要求以实践为基础消化理论、以操作为中介发展能力、以服务部队为宗旨促进军官职业道德的形成,要求破除学科建设=课程体系、教育活动=院内教学、课堂教学=理论讲授的狭隘教学观,瞄准奠定和打牢基础、生成和提高任职能力、形成和拓展素质这个中心,在搞好课堂教学的同时,教员要开阔视野,转变观念,甘于善于在案例教学、研讨交流、参观见学中当好学员的“辅导员”,在第二课堂活动、模拟演练、实验作业中当好学员的“指导员”,在实习见习、参与部队综合演练和重大课题研究中当好学员的“教练员”,实现教育、训练与任职的无缝链接。这无疑对教员素质发展、教学实践环节、保障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实现院校与科研机构、训练机构、部队的有效合作和互动交流,在更高的层次上赋予了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以新的内涵。

二、任职教育中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学员军事基础相对薄弱

军事素质的强弱,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从对我院以往几届任职教育班次军事基础的摸底情况看,并不容乐观。以指挥基础理论教学为例,某年度2个月指挥专业培训班20名学员中,入学前较系统学习过战术或者指挥理论的仅有6人,指挥理论基础和军事素养总体不强。因此,在指挥课程教学中,为了照顾大多数,打好基础,要从本来并不充实的教学时间中,拿出一定的时间,从最基本指挥概念开始讲起。这样就影响了指挥课程教学的正常进行,教学内容难以达到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

(二)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内容有待改进

由于认识和研究所限,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还有需要完善和改进的必要。以××指挥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军事基础课程体系为例,在5个月学制培训班中,军事基础课程只开设了军事思想与军事谋略和兵种战术,课程设置没有涵盖学员应掌握的军事知识体系。另外,教员在教学内容的选取整合上,还有待在贴近部队、贴近岗位上加强改革创新。

(三)军事基础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内容需要衔接

军事基础课程体系与专业课程的联系性和统一性特点,决定了二者的教学内容必须做到相互衔接,前后贯通。在学员看来它是连续的、相一致的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当前,军事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教学还不能做到有机结合,在具体教学重点内容上没有进行细致统一计划,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教学与专业课程教学尚待科学合理的进行接轨。

三、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应把握住的“五性”

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建设是军队任职院校课程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做到既符合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又遵循军事基础教学的特点和规律,科学合理搭建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对于培养高素质新型军队人才,提高任职院校课程建设整体水平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建设任职院校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时应紧紧把握住“五性”:

(一)上下贯通,把握内在逻辑性

任职教育各个层次对军事素质的要求各不相同,具有一定的差异性。同时,不同层次人才的军事素质又相互衔接,具有递进的特点。这就要求军事基础课程体系的建设必须满足不同层次人才的培养要求,做到层次分明,步步升级,衔接连贯。整个军事基础课程体系设置,在教学内容安排上,内容模块之间应联系紧密,共同构成一个有机联系的理论整体。对于不同层次人才培养要求的军事基础课程设置来讲,课程与课程之间、每一层次的系列课程与系列课程之间必须具有内在联系,这种内在联系体现了军事基础课程体系设置的内在逻辑性。因此,在构建和完善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时,应适应这种多层次性的要求,运用系统论的观点,紧紧围绕学员军事素质培养,将几个层次的军事基础课程作为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来考虑。

首先,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体现递进性、贯通性。上一层次的军事基础课程教学要为下一层次的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提供基础和铺垫,下一层次的军事基础课程肯定是在上一层次军事基础课程基础上的延伸和提高。

其次,在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各课程教学时间安排上体现递进性和连续性。在课程的先后顺序上必须仔细考虑课程内容之间的内在联系和逻辑关系,合理安排教学流程。比如,应用理论教学需安排在基础理论教学之后;战术理论、战役理论、战略理论层次分明,递进性强,课程教学在教学时间顺序上不应颠倒,等等。

(二)主辅结合,注重系列性

任职教育人才培养层次多、类别多,单一的军事基础课程设置不仅课程规模小,难以完成教学对象军事素质的全面培养,而且,无法兼顾教学对象专业方向和个性发展的差异,势必造成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大一统、一刀切的局面,这与任职院校教学特点、与人才培养的差异性和多样性不相符合,在新形势下显然已难以适应培养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需要。

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应向多元化、系列化方向发展。课程建设在确保教学对象打好军事素质基础、提高军事素养的同时,又要能充分发展个性,能够为学有余力的学员提供知识嫁接的途径。因此,在构建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时,必须充分照顾到各个类别和不同专业人才培养的不同要求,做到兼顾共性,区分个性。例如,在我院重点建设专题《军队指挥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为了补齐学员的指挥基础知识短板,我们尝试区分学员指挥基础知识的层次,量体裁衣,因材施教。具体做法是将军队指挥基础理论细化成课题,列入选修课程,由学员依据自己的情况灵活选择。在教学评价上,制定学分标准,以学员选修学分的多少作为衡量标准。这样,可有效避免学员不论基础情况如何,都要在同样的时间内学同样内容的问题,使学员真正能有针对性地依据自己的需要情况进行补课。

此外,在一些需要相关军事理论提供支撑的课程,另设置一门与之密切相关的核心课程。通过增加课程设置的弹性空间,来增强可选择性和灵活性,以满足多方位的需要。这样,在军事基础课程体系教学总课时量受限的情况下,既满足了基本要求,又适应了不同学科专业方向、不同个体发展的需求。

(三)瞄准专业,突出针对性

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的针对性从属于人才培养目标的针对性。人才培养必须确立依靠现代作战和军队建设需求来拉动的观念。因此,从宏观上讲,必须顺应信息化战场需求和当前建设信息化军队的需要,这是构建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的一个大的方针和总的要求。从微观来讲,构建和完善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在一定程度上应该针对培养对象专业所需。任职教育中的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其目的除了培养学员必备的军事素质之外,还应服务于不同专业培养对象的特殊定向性要求。因此,在课程设置和内容安排上应紧密契合专业需求,与专业方向挂上钩,主动适应专业需要和个性发展需求,切实加强针对性。只有这样,军事基础课程教学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能,体现其价值和地位。

具体讲,军事基础课程加强专业针对性的一个重要举措就是军事基础课程要向专业基础课方向发展。例如,在我院重点建设专题《军队指挥基础理论》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实施“一体化”教学,搞好指挥基础理论和专业指挥教学的接轨。实行“指挥基础理论和装备保障指挥一体化”教学。首先,要以作战与保障并重的思想,统一思想,摒弃片面强调某一方面的做法。其次,抓课题式教学这一关键环节,在实现指挥基础理论与装备保障相统一上下工夫。具体做法上可考虑由教学机关牵头,并吸收军事与指挥专业教学人员参加,建立教学协商机制和渠道,相互交流教学内容及前后需要衔接的重点问题,统一制定课题教学目的、内容、时间、要求等问题,由此来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再次,在装备保障指挥综合演练阶段,军事教员和指挥教员要共同参与组织,并形成制度,以确保学员在最后学习阶段军事素质和专业素质的进一步融合和提高。提高军事课程的地位和作用,将军事课程向专业基础课乃至专业课方向拓展和延伸,可极大地加强军事课程教学的针对性,同时,还可有力地促进专业学科的发展。

(四)军技融合,强调技术性

为适应新军事变革发展的要求,培养开放型、复合型的新型军事人才成为迫切需要。复合型人才必须有复合的知识结构。因此,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应主动适应这一特点,积极促进军事与技术的融合,在课程构建和内容设置上加强技术性。

军事基础课程属于社会学科的范畴,如何加强技术性是一需要不断研究和探索的问题。我们认为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在设置课程时注重军事与技术的融合,设置一些在整体内容上体现军事与技术紧密结合的课程。这些课程的类型应以综合性课程、课题式课程为主。通过开设综合性课程,加强军事学科和技术学科间的横向联系。通过开设课题式课程,围绕“问题”组织教学内容,使教学对象能运用不同学科的知识来解决问题,达到学科间的融合。二是在课程内容安排上加大科技含量。比如,有关军队指挥基础理论的课程,应将技术与战术之间的互动关系、技术装备如何推动指挥样式变革、指挥理论发展如何牵引武器装备发展等内容作为教学重点。军事课程设置只有充分考虑了培养对象的特殊性要求,才能更好地为培养目标服务。

(五)与时俱进,体现时代性

当今世界,是一个知识更新加快,新思维、新观点、新理论不断涌现的信息时代。建设军事基础课程体系,必须针对时代发展变化,立足现实,面向未来,着眼发展,紧跟潮流,突出时代特色。一方面是开设与新军事变革背景相适应的全新的特色课程。比如,针对信息化战争的新特点、新变化,可开设有关信息化战争发展变化、新军事变革等方面的课程;适应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的需要,开设有关军事斗争准备方面的课程。另一方面是老课程在内容设置上必须充分考虑新军事变革对军事科学、对作战理论带来的深刻影响,主动吸纳和包容新理论、新知识、新观点,剔除陈旧和过时的东西,使教学内容与时代同步甚至具有一定的超前性。只有这样,军事课程建设才能符合时代发展的需要,才有强大的生命力。

参考文献

[1] 丁晨光.卫生士官培训现状与思考[J].中国军事教育,2007,19(1).

军队院校专业基础课应突出军事特色 篇3

一、专业基础课的重要地位

俗话说“基础不牢, 地动山摇”。专业基础课是连接专业课程和基础课程的桥梁和纽带, 是院校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石, 是专业基本素质能力培养的主渠道。专业基础课教学的优劣直接关系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高低, 而人才素质的高低依赖于丰富的专业基础知识储备和扎实的专业基本技能训练。军校培养的人才只有具备较高的专业技能才能尽快地掌握和熟练地操作各种技术装备, 充分发挥其作战性能。

二、军事院校专业基础课要突出军事特色的重要性

军校专业基础课教学要突出课程体系和内容的姓“军”特色。军校专业基础课教学应以人才培养目标为中心, 特别要注重高技术战争对专业技术人才的要求。专业基础课的发展与军事技术的发展总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促进的。在教学中要根据教材的知识点、学员的特点, 把专业基础课知识和武器装备结合起来, 使他们对专业基础知识在高科技武器装备中的应用有一定的了解和体会。这样既可培养学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提高他们对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兴趣。如此可使学员在理论联系实际的过程中开阔思路, 加深对专业基础课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培养学员用已学到的专业基础知识去分析、处理学习和未来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激发学员学习专业基础知识的浓厚兴趣, 调动学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当前一系列的高新技术在军事领域的应用进入了崭新的阶段, 先进的武器装备陆续装配部队。近年来的局部战争向我们揭示, 现代战争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技术的较量、知识的较量、人才素质的较量。

然而, 由于大多数学员认为只需要具备优良的军事素质就行了, 专业基础课无用。因此在专业基础课实际教学过程中, 学员普遍存在学习热情不高, 听课注意力不集中等问题, 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问题的症结何在?一方面, 军校学员要进行大量的体能和军事素质训练, 上课时比较疲劳, 影响了听课效果。另一方面, 专业基础课有点太专业了, 有些课程就是直接选用地方高校的教材, 有些自编教材内容和地方大学的内容差不多, 没有体现出自己的军事特色, 学员感觉这些知识与将来的工作联系不大, 学了也没用, 学员对所学内容不感兴趣, 大多数学员对学习基础课后能够干什么产生了疑问和迷茫, 无法明确基础课学习目标。怎样结合专业基础课程的特点, 在教学中践行创新教育, 尽可能地把专业基础课的内容和部队需求、武器装备联系起来, 体现出军事特色, 让学员感觉到所学课程与部队的实际需求联系很紧密, 学好专业基础知识会对将来的工作有很大帮助, 不再感到专业基础知识枯燥无味, 对于提高专业基础的教学水平具有重要意义。这样既可培养学员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又可提高他们对学习专业基础课的兴趣, 为后续的专业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军事院校专业基础课突出军事特色的措施

如何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体现军事特色, 是困扰很多专业基础课教员的一个难题。在教学内容上要强调军事特色, 突出军事实例。专业基础课教学必须与军事技术的进步和武器装备的更新相适应, 有针对性地将专业基础课理论知识向军事课渗透和转化, 引导学员运用专业基础课知识来理解军事专业知识和解决军事技术应用问题。例如, 在讲《互换性与测量技术基础》课程的“互换性”定义时, 可结合平时和战时的换件修理配合理解;在讲表面粗糙度轮廓及其检测部分时, 也可以与一些装备的零部件结合起来。举实例讲应用时尽量和军事装备结合起来。让学员感觉到所学课程与部队的实际需求联系很紧密, 学好课程对今后的工作会有很大帮助, 就不会感觉到枯燥无味, 提高学习兴趣。要有意识地将军事科技教育寓于专业基础课教学之中, 培养学员的军事高科技意识。专业基础课的教学内容及教材建设也应随着新时期战略方针和高技术战争对人才培养的要求予以调整和充实。要彻底改变传统教材的框架, 根据军事高科技的发展, 重新设计、编排专业基础课内容, 建立一个新型的有着军校特色的适应军事高科技发展要求的专业基础课课程体系。[1]

突出军事特色, 需借助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现在录像、CAI、校园网等的使用, 为讲解专业基础课在军事领域中的应用实例提供了良好的手段。我们可以把这些实例制成图文并茂的多媒体课件输入到校园网中, 学员可在业余时间自己观看或组织学员在多媒体教室学习, 然后结合教材的内容讨论分析。如此既节省了时间, 又增强了教学内容的直观性、生动性, 加深了学员对专业基础课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理解, 激发了学员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

四、结语

21世纪将是一个高科技大发展、大突破、大应用的时代。因此, 军校专业基础课教学必须适应部队发展的需要, 专业基础课教学的改革与完善, 需要一个不断实践、不断总结和不断深化的过程。把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融为一体, 努力造就合格的军事人才。

参考文献

[1].邓惠君, 曾宪林, 吕建民.物理教学突出军事特色的实践与思考[J].空军院校教育, 2003, 2

军事基础课程 篇4

【关键词】全面质量管理;军事基础教育管理;应用

军事院校是培养军官的摇篮,近年来,新军事时代已经全面到来,国际格局的变化对我国军事基于教育工作提出了比之以往更高的要求,军事院校必须要更新教育理念,积极引入国内外先进的管理办法优化军事教育的综合水平。但是,由于各种因素的影响,我国军事基础教育工作还存在一些不足,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引入其中即可很好的解决这一问题,那么如何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应用在军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中呢?

一、促进军事教育理念的转变

就目前来看,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已经在企业管理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也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但是在军事基础教育管理中的应用还很少,实质上,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对于促进军事教育成效的提升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要想达到这一效果,必须首先应用这一管理观念促进军事教育理念的转变,这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1.实施“人本化”战略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核心就是“人本原理”,只有坚持以人为本,才能够从根本上提升人的质量。在这一理念当中,人不仅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客体,人对于管理工作成效的影响是最大的。考虑到这一因素,军事院校管理人员必须要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并积极的将其贯穿于学校的日常管理工作中。

2.采取“精干化”管理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要求实施“精干化”管理模式,这样才能够创造出最大的管理成效。我国军事院校编制体系经过了多年的改革,已经基本形成管理统筹、结构优化、规模适宜的军事基础教育体系。但是由于一些历史遗留因素的影响,这些管理体系还存在一些不足之处,还需要进行深化。

根据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要求,可以按照“学校——军教系——学校教务处(教保处)——学员大队”的“精干化”模式开展管理工作,学校为管理的最高层,军教系是开展军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的核心力量,学校教务处(教保处)负责管理教学保障事宜,而学员大队则负责学生的日常教育与管理工作,学校、军教系、学校教务处(教保处)、学员大队之间是一种相辅相成的关系,各类管理事实也证实,这种“精干化”管理模式对于优化军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的成效有着十分积极的效用。

二、遵循循序渐进的实施原则

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军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中的应用需要一定的过程,必须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在应用之前,需要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制定好适宜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计划,对参与管理工作的各个部门分发管理任务,根据教学内容的要求制定出完善的考核计划与考核标准。

此外,要注意到,每一个阶段的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需求,因此,在制定考核计划与标准时,需要根据学生的入学时间,将其分为入学、低年级、高年级三个阶段,对于入学与低年级学生,需着重锻炼其军事素质,这一阶段也称之为基础训练阶段;对于高年级学生,需将教育重点放在学生管理能力、活动能力与综合素质的提升上,注重发展学生的特长,提升学生的实战能力。

三、重视对学生军事基础素质以及教员综合水平的评价

1.学生军事基础素质的评价

学生军事基础素质的评价是军事基础教育管理水平的主要体现,基于这一因素,对学生军事基础素质的考核也是全面质量管理的核心内容,在评价时,需要严格的遵循《军事基础教育训练标准》中规定的相关内容,同时将学生管理能力、合作能力与心理素质的考核纳入评价体系中。

此外,还要意识到,学生军事基础素质应该涵盖到军事技能素质与军事体能素质两个方面,军事基本技能素质包括战术基础、射击等基础训练科目,军事体能素质则包括速度、力量、反应灵敏度、身体柔韧性等内容;对于学生合作能力的考核应该包括沟通能力与团队意识两方面。只有完善考核标准与考核内容,才能够真正的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2.教员综合水平的评价

教员的综合水平是促进教学水平提升的前提条件,对于教员综合水平评价的内容应该涵盖到教学水平、业务水平、个人素质、教学态度几个方面,采用严格的评价标准,遵循客观、公正的评价原则,对于考核结果优秀的教员予以相应的鼓励,这样才能够起到应有的激励效果。

总而言之,实施全面性的军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是提升我军战斗力的主要途径,也是实现军事变革的根本保障,将全面质量管理理念融入军事基础教育管理工作中能够有效的提升军事院校的管理成效,也能够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该种管理模式是值得进行推广和使用的。

参考文献:

[1]黄赐英.全面质量管理理念在高等教育质量管理中的应用[D]. 湖南师范大学,2006(03)

[2]吴晶.基于全面质量管理理念的军校本科军体教育管理方法研究[D]. 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9(11)

军事基础课程 篇5

随着我军院校编制体制的改革, 士官教育成为军队院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按照总部机关要求, 士官教育确定为以大专专业为主的军事职业教育。士官教育并不是为了让士官打下深厚的理论基础, 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 而是为了让士官学员走入部队, 满足部队不同岗位对人才的需求。目前, 我军和外军, 以及世界其他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 我军的开放程度越来越大, 未来我军将更多地参与联合国主导的国际维和、国际抢险救灾、联合军事演习等各种非战争军事行动。因此, 英语作为国际性的语言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军校英语教育作为培养新时期军人英语能力的主要手段, 必须与时俱进, 加以改变, 使其能培养出适应未来战争需求的高素质军事人才。由此, 提高官兵的英语水平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长期以来, 英语一直被当做一门公共课, 实行大班教学, 采用传统的教学的模式, 以词句的意义讲解、语篇与语法分析为主, 教学方法主要是讲解和翻译, 考核成绩以笔试为主导, 以提高语言英语能力的交际教学目标没有在教学中真正实施。这种模式严重限制了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度, 影响了学生交际水平的发挥。由于缺乏交流, 教员往往对每个学员的实际水平不够了解, 不能针对学员的具体情况给出针对性的指导, 导致学习效率低下, 从而降低学员学习英语的信心。

尽管士官教育是高等教育的组成部分, 但培训士官基础差、知识面窄、学员两极分化现象严重, 学员之间学习能力、知识水平相差悬殊。根据对笔者班上学员入学情况的分析, 只有很少一部分学员能达到高中水平, 绝大多数学员只有初中水平甚至小学水平, 因此, 如何快速有效地提高士官学员专业英语应用能力是一项艰巨而重要的任务。

二、衔接方案

1.课程安排

一般来说, 专业英语被认为是基础英语的后续课程, 是基础英语的延续和深入。一般一学期总课时为80学时, 这些课时分为两个部分, 前面40个学时为基础英语部分, 后面40个学时为专业英语部分。基础英语是学习者必须掌握的部分, 基础英语为专业英语打基础, 教员以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 夯实英语基础知识为主, 拓宽学员的英语知识面, 保障后面专业英语的顺利开展。在授课过程中, 逐步增加专业知识, 循序渐进地让学生了解专业的相关内容。专业英语是语言共核外的扩大部分, 是适用于某个特定环境的语言。这部分内容也是最接近学员的功能需要的, 因此, 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的相互配合有利于两者取长补短。

2.教学内容

过去我军院校在进行英语培训时, 没有一个明确的标准, 要求学员英语要达到什么水平。虽然很多时候军事院校大专和本科学员要求通过高等学校英语应用能力测试和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 但这些考试并不能完全满足军事院校的要求。我军目前的发展对学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单纯的语言培训过于单薄, 要突出军事特色, 突出能力培养。

基础英语的教学内容就是培养学员的听、说、读、写、译五大基本技能, 尤其注重听说读的能力, 培养听说能力有助于培养学员进行简单语言交流的能力, 辅以阅读能力的提高, 则帮助学员提高获取专业发展动态的相关文献的能力。通过课文的学习和练习, 达到活学活用的目的。所以, 基础英语教学阶段应侧重培养学生的英语技能, 精讲精练。

军事专业英语的教学内容是对基础英语阶段的延展, 是基础英语能力的培养向英语应用技能培养的过渡。专业英语除了包括专业词汇、术语及特定的构词方法外, 还有其结构、文体风格、写作、翻译技巧等。学员在最初接触专业英语时, 会普遍感觉专业词汇太多, 句子结构复杂难懂, 因此教员应尝试用最浅显易懂的英语介绍与专业相关的基本知识。专业英语教员应该首先从专业术语、词组、语法特点和语篇的结 构分析入手, 针对性地帮助学员熟悉专业词汇、构词法并掌握搭配规律。

3.教材编写

由于学生在基础英语学习阶段使用的教材是以英语语言为核心的, 所选课文偏向于文科性质, 词汇基本上都是通用词, 不偏向任何专业。公共基础英语教材的开发已经成熟, 有独立的教材, 并有配套的多媒体课件, 教员可以借助这些进行课堂教学, 形式直观活泼, 可以提高学员的学习热情。对于士官教育英语教材的编写, 目前我军各大士官学校尚无统一教材, 教材的编写要考虑专业内容的时代性和前沿性, 以及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求知欲。因此, 根据士官学员的认知特点, 摒弃传统的高职高专教材, 难度上要遵循由易到难的原则, 同时要遵循英语语言表达规律, 内容上选择与部队生活息相关的教学内容。例如以各种军事基础知识、各兵种英语基础、战场常用英语、部队礼仪用语, 以及营区生活用语等基本英语内容作为基础英语的学习内容。要控制教材的难易程度, 从士官学员的文化基础和工作岗位特点的角度出发, 正确认识学员的智能特点, 满足学员的工作需要。自编的教材不应该是单纯的英文版的技术资料, 制作形式上应引入现代化的教学手段, 增强教材的新颖性, 让学生通过学习, 听说读写译的能力都有相应的提高, 达到能用英语处理基本业务的水平。

4.教学方法

教员要明确教学目标, 专业英语要突出培养学员对职业岗位的英语应用能力, 强化其专业特点, 能够借助工具书阅读一般的专业外文技术资料;能够阅读、翻译说明书及维修手册等外文技术资料。根据以往经验, 学员的英语学习积极性往往在学期伊始最高, 在后来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呈下降趋势, 针对这种情况, 基础英语要先于专业英语教学, 要与专业英语穿插进行。在实施基础英语教学时, 要培养学员的学习兴趣, 夯实英语基础, 扩宽英语知识面, 为保障专业英语教学的顺利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在实施公共英语教学时, 逐步增加专业知识, 让学员循序渐进地了解相关专业内容, 有针对性地进行更加细化的教学, 更好地体现教学的个性化和实用性。教员要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 调动学员的主观能动性, 引导学员开展积极的思维活动, 培养学员独立思考的能力。教员要鼓励学员积极参与教学活动, 形成良好的教学互动和和谐的教学气氛, 可以用启发式教学开展专业英语的教学工作, 运用多媒体课件予以辅助。

5.教学队伍建设

尽管基础英语在绝大多数学校, 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仍将存在, 但是教员面临的“转型”是不可避免的。教员是教学的主导, 课堂的精心设计安排, 教员深厚扎实的理论基础是课堂教学重要的保证。要做到有的放矢, 就需要具有一定的相关专业知识, 这样在课堂上才能游刃有余。专业英语课程的特点决定了该课程任课老师既可以是基础英语教员, 又可以是专业英语教员。基础英语教员需要加强专业英语训练和学习, 掌握专业英语课程的教学工作, 可以通过举办培训班、组织教员听专业课程或组织教员进行实地参观学习, 对任课教学进行专业培训。

三、结语

专业英语教学和基础英语教学是为实现同一个教学目标而构建的两个层面, 它们之间存在很大的差异。两者的课程设置时间先后不同, 内容既有区别又有联系, 如何认清它们之间的差异, 转变原有教学观念, 如何采用更加适用的教学方法, 取得较好的课堂教学效果, 是士官大专英语教学中不断探索的话题。我们的培养目标就是使学生具备全面的综合的英语语言实际运用能力。 因此, 所有教学要做到循序渐进、因材施教, 让学员学有所长、学以致用, 为部队培养更多高素质实用型复合人才。

参考文献

[1]束定方, 庄智象.现代外语教学—理论、实践与方法[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96.

[2]张乐.转变教学理念推进士官军事英语教学改革[J].2010.

[3]赖康生.高职高专大学英语教学模式初探[J].2011.

[4]刘婷婷.高职院校基础英语与专业英语课程衔接的思考[J].2012.

军事格斗课程课堂教学质量评价探讨 篇6

军事格斗课程的教学与其它理论课程的教学相比,其共同点表现在都是师生的双边活动,不同点在于其他理论课程的教学主要是通过思维活动使学员掌握教员所传授的知识技能,而军事格斗教学虽然也要传授知识技能,但它主要是通过各种身体练习进行的,是抽象思维与客观感受的有机结合,是在反复练习中,通过身体活动和思维活动的紧密结合来掌握警卫的知识技能,在多数情况下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起着更重要的作用,具有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高度结合、理论与实践高度结合的特点。此外,由于学员在体质、机能、个性等方面存在差异,教员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做到因材施教、因人制宜、个别辅导、区别对待。

2 军事格斗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侧重方向

我国军事院校教育的集中式管理和统一性要求比较强,军事格斗课程和其他课程的评价体系基本相同,都是按照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教学态度和教学效果等方面制定一级指标,再分别将这些指标的共性要求抽象出来作为二级指标,然后以此评价不同的课程。这种评价体系简单、共性要求明了,对各种课程教学的标准统一,便于对教学质量的宏观控制,也易于专家和领导评价打分。但是由于模糊了对不同类型课程的不同要求,实际上制约了不同课程教学模式和不同教学风格的形成和发展,也影响了评价的准确性和实际效果。在军事格斗教学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上,笔者认为一方面教学评价的重点不应当只放在教员的教学基本功、教学态度及教学责任心上,也要强调将军事实践操作技能教学的一些共性要求的特征作为评价指标;另一方面,根据新时期军事斗争准备和信息化建设的需要,在军事格斗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上,尤其是在评价指标的确定上应突出军事格斗的特点,突出军事格斗发展的要求,突出对学员个性和创造性的培养。评价指标从原来单纯评价教员教得怎样转化为注重学员学得怎样,加大对学员学习兴趣、学习方法、组训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等方面的评价力度,强调了军事格斗教学的实践性、思想性和互动性等现代教学特点。

3 军事格斗课程教学质量评价的基本内容

根据新时期军事院校教育的新形势及军事格斗教育的新目标,军事格斗教学必须以军事斗争准备为牵引,以培养警卫学员的身心素质、专业技术水平和适应未来作战能力为重点,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形成多层次、多指标的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因此,根据军事格斗课堂教学活动的特点,我们认为评价军事格斗课堂教学质量,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

3.1 教员的教学能力

教员的教学能力是评价军事格斗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主要包括教学准备、教学方法、教学组织、教态仪表、辅导帮助、思想教育六个方面。教学准备是军事格斗课堂教学的前提,具体内容为目标明确具体、切合实际;教学重难点突出、教学步骤与时间安排恰当;场地器材分布合理等。教学方法的正确运用是搞好操作技能课堂教学的保证,主要评价指标有讲解简明扼要、术语准确、口令响亮清楚;示范动作正确、站位合适;培养学员兴趣和提高学员的组训能力的措施有效等。教学组织是提高室外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主要的评价内容包括课堂的结构严密紧凑,教学组织形式合理;队伍的安排与调动得当;安全措施落实等。教态仪表也是影响军事格斗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可以从教员教学是否认真负责,是否重视以德育人,是否关爱尊重学员,仪表是否具有军人气质,精神风貌是否良好,师生关系是否融洽等方面进行具体评价。辅导帮助是完成军事格斗课堂教学内容的重要保证,尤其是格斗技能科目(如倒功等)的教学,辅导帮助尤为重要,主要评价内容有保护帮助得法,纠正错误得当有效,辅导方法合理有效,对学员耐心细致等。思想教育是军事格斗课堂教学的功能延伸,军事格斗教学以其自身的特殊性区别于理论课和其他实践课的教学,是对学员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场合,主要评价内容能结合课的内容,从学员的实际出发进行思想教育;注重发展学生个性,培育吃苦耐劳、英勇顽强、团结协作、勇于争先的军人气质和坚忍顽强的拼搏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和较强的团队协作和竞争意识,激发学员积极性。

3.2 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

军事格斗课程主要是徒手或者运用相关的武器装备进行格斗和擒敌等的技术动作学习和训练。课程的最终落脚点也就在于学员对于教员传授的知识、技能的掌握以及通过训练使学员能力和水平得以提高。根据实现的教学目标的不同,军校的实践操作课程可分为新授课、复习课、综合课和考核课。目前军事格斗课程主要以学习新内容与复习已学过的内容相结合的综合课,所以,新授教材和复习教材是军事格斗课程内容的两个主要部分,学员要掌握的知识技能也在这两个方面得以体现。评价学员掌握的知识技能掌握的程度,一般来讲,可根据教员要求的标准和规范的技术动作,判断学员的学习和复习的技术动作是否规范准确、是否符合标准,同时通过学员讲解示范、组织训练、实际操作判断学员是否具备组织训练和实际运用技术动作的能力。根据军事格斗运动动作技能形成的特点,评价学员知识技能掌握程度一般要求新授教材完成技术动作35%-45%,复习教材完成技术动作55%-65%。

3.3 学员的表现

军校学员是军校教育的主体,是军校教育目标及教学质量的最终体现者,是取得教学成功的内部根源。军事格斗课程是以学员的实践训练为主要方式,在教学过程中,学员的表现则是完成课程教学任务的基础,学员的学习态度好,情绪高,师生关系融洽,课堂教学效果就好,反之课堂教学效果就差。所以,学生的表现也是评价军事格斗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方面,主要包括学习态度、意志情绪、师生关系学生间关系三个方面。其中学习态度的评价内容为注意力集中,主动积极,自觉训练,遵守纪律,听从指挥;意志情绪的评价内容为具有进取精神,勇于克服困难,努力完成训练任务,情绪饱满;师生关系学生关系主要是要求师生关系融洽,学员间相互协作、共同提高。

3.4 生理和心理的负荷

军事格斗课区别于其他技能操作课程的特点就是教学内容有一定的难度,根据运动训练学中的技能学习原理,学员要达到军事格斗的熟练掌握,必须经受大强度、高负荷、多次数的训练,学员必须承受一定强度的身体负荷才能把所学的技能动作转化为技术动作的自动化运用,而且某些专业技术还有一定的危险性,学员在承受一定生理负荷的同时,还要承受更多的心理负荷,因此,军事格斗课堂中的生理和心理负荷既是影响课程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也是评价课程质量的重要指标。生理负荷、心理负荷和课的密度是评价的三个主要方面。生理负荷指标要求生理负荷的量度与心理负荷的过程合理;心理负荷指标要求学员心理负荷变化曲线符合军事格斗教育心理负荷变化规律;课堂密度要求安排合理,练习的密度一般为30%-45%。

4 军事格斗课堂教学评价的主要方法

目前,军事格斗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多采用专家组进行评价的方法,然而军事格斗课堂教学是教学手段、教学方法、教学内容等多因素高度集成的综合性教与学的活动。对这样一种复杂的活动,由于评价主体的文化背景、知识水平、价值标准、目标取向等方面的不同,对课堂教学的认知和注意点不完全相同,造成的评价结果也不完全一样。因此,必须将学员、教员、领导或专家四类人员的评价相结合。

4.1 学员评价

由于学员是学习的主体,学员评价在军事格斗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居于核心地位。学员是直接的受益者,他们可以根据教员的授课情况和自己的亲身体会,对军事格斗教员的教学情况进行客观、公正的评价。这种评价的方式,也是索取教学对象反馈信息的良好方法。

4.2 教员评价

由于同行对军事格斗课堂教学内容比较了解,并且具有相同的教学经历,因而他们对课堂教学中教学内容是否正确,教学内容是否新颖,教材处理是否妥当,教学组织是否成功具有绝对的发言权。所以,教员对军事格斗课堂教学质量的评价具有极强的说服力。如果教员有机会互相评价教学质量,无疑对互换教学信息、交流教学经验、提高教学质量具有积极的作用,教学评价也就达到教员之间互相学习、互相提高的目的。

4.3 领导(专家组)评价

院校领导或资深教员专门组成专家组,代表院校对军事格斗课程的教学质量进行监控,在军事格斗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中应该处于监控者的地位。通过教学评价,不但可以全面了解教员的教学工作情况,同时还能达到统一教学思想、总结经验之目的。

4.4 自我评价

教员是军事格斗课程的实施者和组织者,对在自己的课前准备、课中教学方法的运用、内容的衔接,学员学习的效果等方面,只有授课的教员自己本人最清楚,其他人的评价不能代替教员自己本人对自己的评价,而且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的教学过程、教学效果,可以使自己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

科学评价军事格斗课堂教学质量是院校警卫专业教学改革的需要,也是保证培养高素质警卫分队人员的必然要求。目前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受到越来越高的重视,评价军事格斗课堂教学质量还是采用同其他理论学科课程相同的标准和模式来进行评价,忽视了军事格斗实践操作教学的特殊性。按照军事格斗课堂教学的本质特性,结合目前军事格斗课堂教学现状以及未来发展走向,使评价技能教学质量更加科学化、标准化、合理化,才能使军事格斗课堂教学效果不断优化,教学质量不断提高,达到培养合格警卫专业人才目的。

摘要:文章通过分析军事格斗课程教学与其他学科课程教学在诸多方面的不同,认为警卫专业应根据新警卫训练大纲的要求,从教学目标如何全面达成的角度来建立自己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充分体现军事格斗课程教学的特殊性,以期培养合格警卫人才。

关键词:军事格斗,课堂教学,质量评价

参考文献

[1]中国人民解放军体育学院.教育思想与教学训练文件汇编[Z].2002.

[2]袁德宁.课程教学建设及课程支撑理念的变化[J].中国大学教育,2003(1).

军事基础课程 篇7

随着新军事变革的不断深入, 新型武器在战场上的广泛应用和战争模式的转变, 野战条件下的军事医学 (包括军事医学救治和军事预防医学) 对检验医学的特殊需要和特殊依托日益突出。现代战争条件下的卫勤保障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中的医疗救治和疾病防控, 对野战检验医学的依赖度亦愈来愈高, 尤其是近年来发生的生物恐怖袭击以及突如其来的SARS, 四川、青海大地震等突发事件中对野战检验医学的迫切需求已经引起国家和军队的高度重视。从学科定位上讲:军事 (野战) 检验医学已经成为军事预防医学的基础和野战条件下临床救治的根据。军事检验医学已经成为影响我军卫勤水平和战斗力再生的关键因素之一, 成为我军卫勤保障的必需组成内容。

1 《军事检验医学》课程开设的必要性

1.1 我国检验医学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的不足, 要求我们开设《军事检验医学》

我军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虽然仅有20余年的发展历史, 但是总体上呈起步晚、发展快的特点。学科设置、师资水平、实验室硬件条件等已与欧美日等发达国家趋于接近。但是, 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存在一个突出问题:国内绝大多数检验医学专业院系在岗位任职技能培养方面, 重视大型医院岗位所需的技能, 偏重于医院检验科大型自动化仪器设备的介绍和操作, 却忽视了基层和应急检验医学 (军事院校称为“野战检验医学”) 所需的技能训练。现代检验医学的发展, 从检测技术方法分类, 可以归纳为两个方向, 一个是医院检验科开展的常规检验, 即“中央检验”, 另一个方向是“POCT (Point of care testing) ”, 即现场快速检验、或床旁检验。“中央检验”实现了医院大量病员标本的高通量、集成化、集约化检测。而现场快速检验由于操作简便快速, 可使医生或患者在数分钟内得到检验结果, 因此, 其在急救医学快速诊断和家庭保健领域的应用得到快速发展, 也缘于此, POCT在军事医学领域的应用在外军野战医学急救方面受到越来越突出的重视。而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检验医学专业教育中, 现有课程体系基本未涉及这部分内容。因此, 我国检验医学教育在培养目标和方向上的不足, 要求我们在医学检验专业教育中开设《军事检验医学》。

1.2 常规医学检验不能适应军队战时所需, 要求我们开设《军事检验医学》

军事检验医学是检验医学的重要研究和应用领域, 军事检验医学又与常规检验有所不同。

常规检验医学所依托的仪器设备和技术方法不能适应军队战时所需。战地条件下, 卫勤工作展开的条件十分简陋、时间性和机动性都很强、隐蔽性要求亦非常高, 这就要求战地检验工作的展开必须具备检测方法快速和操作简便 (对专业技术人员无必须要求) 等特点, 检测设备 (试剂) 必须微型轻便、弱电压启动且检测过程不受环境条件限制等。在检测方法的选择上, 应尽量遴选以固相干化学技术、纳米金免疫层析技术、生物传感器技术、质谱技术等具备快速检测功能的技术方法。

常规医学检验的内容和项目不能适应军队战时所需。高技术局部战争已成为新时期主要的战争模式, 具有爆发突然、致伤因素多、伤情复杂、环境变异大等特点。且出现了精确制导武器、激光武器、微波武器、核化生武器等高技术化、杀伤力强的新概念武器。这些高新技术武器的使用, 使致伤因素和致伤特点发生显著变化, 战伤种类和伤情更加复杂, 这就使军事检验医学面临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这些武器只在战时或特殊条件下才使用, 常规医学检验很难接触到此类武器所导致的相关疾病, 不能满足军队战时所需。这就要求我们把军队战时特殊环境、特殊军事作业和特殊武器伤害条件下的临床诊断、疾病分析以及病原学方面的难点和空白领域纳入《军事检验医学》学科视野, 以适应军队战时所需。

1.3 未来军事斗争卫勤检验人才需求, 要求我们开设《军事检验医学》

高科技局部战争的发展, 对我军的卫勤检验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结合部队的现实需求与检验医学的发展趋势, 加强军事检验医学教育, 是十分必要和有重要现实意义的。2002年、2005年和2011年学校组织人员对30多个基层各级单位的检验人员进行了调研, 在调研中发现, 基层单位 (师以下卫生机构) 大部分检验人员都是短期培训的战士, 他们的医学检验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都比较薄弱。另外, 在军队检验医学岗位的从业人员中, 还有一部分是由地方大学本科或专科毕业分配到部队卫生单位从事医学检验工作的, 这部分人员具备系统的检验医学理论知识和一定的从事医学检验的工作能力。但由于地方大学与军队院校在教育内容体系上的差异, 受训者在大学期间接受的教学内容重点偏向常规检验医学所需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 缺乏军事医学及军事检验医学背景知识, 不能完全满足部队军事医学检验实际工作需要。随着军事检验医学技术与理论的快速发展, 军事检验医学的内涵和外延均不断扩充和发展, 这就要求军事检验医学人才必须具备扎实的检验医学基础, 掌握先进的检验技术 , 具有一定的军事医学知识和在非常规条件下开展军事检验的能力。因此在本科教学和任职教育中开设《军事检验医学》, 使他们既掌握平时条件下的常规检验内容、方法, 同时亦能在战时条件下, 承担和开展军事医学检验工作, 满足部队军事检验医学岗位需要。

2 《军事检验医学》课程体系的构建和应用

开展军事检验医学教育既无成型的教育模式, 又无可选用的教材和参考用书, 更没有可借鉴的经验可循, 作为全军唯一能够培养本科以上的医学检验人才的专业院系, 我们根据军事检验医学的学科特点, 经过一系列的教学摸索和实践, 构建了《军事检验医学》课程体系。以培养适应新军事变革的军事人才为主要目标, 按照高素质新型军事人才的要求, 着眼世界军事变革和科学技术的最新发展, 紧密结合军队现代化建设的实际需要, 紧紧围绕部队卫勤人员的职责和使命, 设置课程计划并确定教学内容和方法, 不断提高军事检验医学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2.1 构建《军事检验医学》的内容体系, 突出“军事”特色

与现有的课程内容体系比较, 《军事检验医学》在课程内容体系构建上, 必须突出“军事”特色, 体现“为军而教”, “为战而教”的办学宗旨。在内容上必须对新型武器致病原、致病物质形成快速、特异性早期检测, 对伤病员的生命体征相关指标检验实现快速特异性早期检测, 对常规医学检验在野战条件时的检测盲点实施补充。

因此在教材编写时注重了现代军事医学及军事检验医学基础理论的介绍, 系统阐述了军事检验医学的现状与发展趋势, 军事检验医学的学科任务与研究内容;介绍了军事检验医学所依托的技术平台, 并首次提出了军事检验医学战地分级实施的标准, 提出了在连队、旅团卫生队、师医院等各级医疗单位应开展的医学检验方法的选择和检验设备的配置;且介绍了维和部队军事检验医学的展开;阐述了军事检验医学在野战内外科疾病诊断中、在特殊武器与特殊环境、特殊作业致伤疾病诊断中的应用;系统的介绍了平战两用的医学快速检验基本技术。经过实际应用, 同行专家和教职人员均反应该教材目标定位准确, 科学性和针对性强, 知识体系系统完整, 内容阐述严密, 例证准确。

2.2 构建涵盖军内外军事医学和军事检验医学专家的教学团队, 保证教学效果

在《军事检验医学》的教学中将军内、国内的资深专家聘请到教学组, 承担不同专题的教学任务。通过聘请客座教授的方式, 优化了师资结构。同时, 教学组也定期派出教员深入各基层部队单位调研, 了解部队军事检验医学的现状, 及时更新教员的知识结构, 将部队的现状和进展应用于具体教学活动中, 增加教学针对性。

2.3 构建多元化教学环境和教学方法与手段, 从不同角度加深学员相关知识的掌握

为了从不同角度强化学员对相关理论与实践知识的掌握, 构建了立体多元化的教学环境, 且应用到教学实践中, 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建设了野战检验模拟训练实验室, 培养学员动手能力。在总后勤部“530工程” (野战检验医学) 重大教学科研平台建设与研究专项资助下, 建设了野战检验模拟训练实验室。实验室配备了目前成熟的野战快速检验设备, 让学员亲手操作, 切实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

制作了“军事检验医学战地分级实施模拟演训”软件, 让学员在模拟战场环境条件下, 学习野战检验医学的展开和实施。军事检验医学战地分级实施模拟演训软件主要用于培训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四年制和任职教育学员以及军队检验人员对各种战时使用的便携式仪器的操作技能和战地野战检验分级实施标准 (包括各级应配备的仪器设备和应开展的野战检验项目) 。软件根据各级实施方案分为:师级;团级;连级。软件分别介绍了各级检验的职责、开展的项目及配备的仪器操作。学员学习军事检验医学战地分级实施模拟演训软件后, 能够掌握各种便携设备的具体操作, 掌握野战检验战地分级实施标准, 了解设备的工作原理, 熟悉各种便携设备的组成部件和仪器耗材以及仪器的操作方法和后期维护 (该软件获得了总后勤部优秀电教成果二等奖, 教员学员都反应非常好, 可推广及各级军队医疗系统) 。

在教学实施方式上积极组织网络课程建设并主动开展网络教学, 拓展教学空间。医学检验系建设了军队院校网络教学系统和学科网站以提供学员在课后的个体认知资源, 该网络课程结构设置包括:虚拟教室、多媒体课件、教材库、素材库、试题库、教学论坛等几部分内容, 建设了课程教学文字库、图片库、视频库和动画库, 使教学更生动, 拓宽学生的知识面, 便于学生随时查阅。且编辑了课堂讲授教材, 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巩固知识及完善笔记。学员能够在课后自主学习, 并实现和网络教员的适时在线交流学习和互动, 拉近了教员与学员的距离。

2.4 突出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 加强学员动手能力的培养

《军事检验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均非常强的学科, 这就要求我们一方面注重加强学员基本理论的掌握, 同时注重学员实践操作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过程中, 将《军事检验医学》的“平时快速检验”教学内容, 掺入到学校教务处组织的学员暑期社会实践教学活动中, 使教学空间拓展到“社区实践现场”, 实地培训学员开展现场快速检验的能力;同时还将《军事检验医学》中的“野战现场快速检验”教学内容整合到学校“军事医学综合演练”演习科目中, 使学习空间延伸到“野战演练现场”。通过这种现场教学模式, 达到了强化学员对《军事检验医学》内容理解和掌握的目的, 同时强化了学员《军事检验医学》操作技能。

第三军医大学医学检验系通过大量的实践和摸索, 构建了《军事检验医学》学科课程体系, 并应用于医学检验专业五年制、四年制本科和任职教育全军野战检验培训班、全军检验科主任培训班中, 收到了较好的学习效果, 学员对实践操作和理论的掌握总体达到了优良, 加强了为适应新军事变革所需要的高素质军事检验医学专业人才培养的针对性。

参考文献

[1]王缚鲲, 时兰春, 于巍, 等.野战 (应急) 快速检验系统在加蓬执行任务中的使用体会[J].医疗卫生装备, 2010, 31 (1) :96-97.

[2]刘成玉, 管洪在.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医学教育探索, 2009, 8 (1) :27-29.

[3]杨永昌, 王北宁.野战医疗所检验装备及开展项目的现状和建议[J].人民军医, 2007, 50 (6) :387.

[4]石骥, 牛文忠, 谭祖春, 等.论新时期军队医院战备质量建设[J].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06, 13 (5) :391-393.

[5]王前, 郑磊, 张鹏.战地快速检验的现状和发展趋势[J].人民军医, 2005, 48 (2) :118-119.

[6]刘成玉, 谭齐贤.以创新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医学检验专业课程体系的思考[J].青岛大学医学院学报, 2002, 38 (1) :87-89.

军事基础课程 篇8

当前军事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存在诸多问题, 主要表现在: (1) 死记硬练。 (2) 现有的考核模式不能正确、客观、全面地评价学生的训练效果。 (3) 对学生的军事技能训练考核评价存在不公平、不合理的弊端。作为国防教育中重要环节———军事技能训练课程, 由于其特有的项目多元性、时间阶段性、考核指标的可变性、承训部队与教官的不稳定性, 至今没有建立起比较完善的课程教学评价体系。这不利于军事技能训练课程教学的统一化、规范化和科学化。与其他课程相比, 军事技能训练由于承训部队与教官的不同, 训练项目的不同, 各校训练场地、训练条件的不同, 造成课程体系的差异性、随意性较大, 教学效果不能科学有效地评价。因此, 为有效地对军事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过程加以控制和操作, 使军事技能训练取得更好的效果, 合理构建军事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十分必要的。

二、构建军事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依据和原则

根据《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学生军事训练工作的有关规定》和《关于印发〈江苏省普通高等学校军事课考核评估方案〉的通知》, 各高校在省教育厅体卫处的组织下认真制定了军事技能训练课程的教学目标、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等。从军事技能训练教学目标、教学大纲、教学手段的特点, 以国防教育观从培养国防意识, 增强组织纪律观念, 推进素质教育、强身健体的目标出发, 构建军事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评价体系是军事技能训练课程教学改革的需要, 是现代教育发展的需要, 是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师、教官教学业务水平的需要。从军事技能训练多目标、多功能、多项目的要求来看, 课程评价体系应从训练前早作准备, 要把军训教学组织方法的应用、训练课程教官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的情况、训练课程学生应掌握的知识技能作为军事训练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出发点;要既评教官, 又评学生。师生教与学的效果, 既有定性分析, 又有定量分析, 二者结合应用, 才能客观地评价军事技能训练的课程教学质量。在评价体系设计时应遵循导向性、科学性、可行性、可比性的原则。

三、军事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评价体系的设计

通过专家评议和数理统计采用加权多指标综合测评法, 设计了军事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评价表。 (见表1)

注: (1) 军事技能训练教学质量评价共有一级指标6项, 二级指标18项。 (2) 各二级指标满分值为100分。总分满分值为100分。

四、构建高校军事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评价体系应把握的问题

军训考核中, 应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对“三大条令”“军训制度”等理论性的内容, 通过一段时间学习后, 组织理论考试。对军训征文、训练中出现的好人好事, 要根据规定相应的奖惩制度。对宿舍内务, 按规定考核。 (1) 评教与评学相结合。学校应组织教官与学生座谈会、教官与班主任、辅导员座谈会, 这样能使教官及时掌握学生的学习动态和学习要求, 以便更好地开展教学。 (2) 量化考核与模糊考核相结合。应着重思考如何量化评价标准, 最大限度地真实反映学生对军事技能的掌握程度。 (3) 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的结合。因军训项目较多, 场地安排也各不相同, 这对军事技能训练课程教学评价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军事技能训练过程较难把握, 这就需要教官、教师对军事技能训练过程进行控制。以宿舍内容为例:公寓中心、人武部、教官每天上下午二次对受训学生宿舍进行检查考核, 逐个检查每一个宿舍的内务、卫生情况, 将每个扣分点登记在宿舍内容考核表上, 学生每天都可以根据扣分点进行整改;军训结束前由军训团部进行公寓内务检查评比。有了这样的过程评价和结果评价, 教官、教师可以及时了解学生军训过程中的动态情况, 可以全面了解学生在军训过程中的表现, 了解其对军事技能的掌握程度。 (4) 对实践性的军事技能项目:如军体拳、队列、射击等项目, 应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考核标准

五、结语

军事基础课程 篇9

【关键词】院校学员队管理干部 军事基础训练 作用发挥

【中图分类号】E07【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1-0245-01

紧盯“能打仗,打胜仗”的强军之要,加强军队院校人才培养的军事素质已成为军队院校教学训练的重要命题;军事基础训练作为人才培养军事素质提升的重要内容和途经,必须贯穿于院校教学训练的全过程。面对新形势新要求,如何加强军校学员管理干部在军事基础训练中的作用发挥应引起高度重视。

一、更新观念、精准定位

作为学员管理干部,必须解决“是什么”的问题,搞清楚在院校教育训练中扮演的是什么角色,克服“学员队干部就是管学员带学员”的片面认识。要更新观念,在树好“三种意识”上下功夫。一要树立创新的主角意识。要树立从院校教学训练的配角走上教学训练大舞台的主角转变的新观念,解决在院校教学训练中,长期以来形成的学员队干部是为教学训练做配角的观念,只负责学员日常管理,充其量将学员带上课堂,跟上训练场,在教学训练大舞台上只是跑龙套、串串场等片面认识。要认清军队院校人才培养“姓军为战”的办学遵旨,对学员军事素质提高的重要性。二要树立综合的职责意识。学员管理干部要走出传统的单一管理工作的思想认识,要树立从单一的学员日常管理人员向综合的教学兼备者转变的新观念。要认清院校教育转型对人才培养突出军事素质提升的现实要求,主动走上前台,担当起学员日常管理和组织教学训练两副担子一肩挑的重任。三要树立能力的全面意识。学员管理干部的角色已不仅仅是单纯的管理与教育者,而且在很大程度上是军事基础训练的主角。这就要求学员管理干部必须有军事基础教学训练与管理教育的双重任务和能力素质的全面性,实现由单一的学员日常管理教育能力向复合的管理教育与军事基础训练组织和教学实施的能力全面发展的转变。

二、明确责任、履职尽责

《军队院校军事基础课程教学基本要求》明确提出,院校的军事基础教学训练由课内教学、课外训练和每天一小时体能训练构成。这就明确要求院校学员管理干部要承担课外训练与体能训练。因此,学员管理干部就必须要了解和掌握军事基础训练组织实施的基本任务和相关要求,解决“干什么”的问题。一是制定训练计划。要依据院校的总体计划,根据不同群体的差异,每次训练课的内容和进度要求,以及训练量和强度,练习方法的选择等,因地制宜的制定学员队的具体训练计划。二是科学组织实施。军事基础训练必须讲究科学、实效。学员管理干部要严格执行和落实训练计划,对学员的身体状况、技术动作、完成训练的效果质量等要心中有数,对训练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发现和解决。三是严格训练考评。训练考评作为学员队军事基础教学训练的手段和方法,对训练效果具有检验和衡量作用,对训练实施具有反馈作用,对学员队的训练发展具有引导和推动作用。要适时进行奖惩,充分调动学员军事基础训练的积极性。

三、练强内功、科学作为

军事基础课程 篇10

1.提高学习兴趣, 结合因材施教、案例教学等方法

大学生往往缺少军事理论学习内容对应的部队生活经验, 用传统的授课手段或用讲授其他课程的教学方法来讲授军事课, 一般难以取得好的效果。因此要针对不同专业学生以及教材特点, 抓住学生的兴趣点和教材重点知识的切入点, 采取因材施教、案例教学的方法。授课前要了解授课对象的专业, 同时在备课阶段要尽力树立授课重点, 并精选典型战例, 在教案中巧妙设置悬念和知识点的联系, 使得授课过程环环相扣引人入胜又紧扣知识重点。例如针对医学专业学生讲授生化武器内容可布置相应的讨论或小论文;讲解坦克时可借助一战中坦克成名之战——凡尔登战役讲解;讲C4ISR原理可以结合其在海湾战争、斩首行动、抓捕本.拉登等军事行动中的运用进行讲解。因材施教和案例教学是以人为本在教学实践活动中的有机体现, 其关键是要抓住学生和教材的特点, 透过新颖的角度、运用鲜活的案例、把握知识重点, 以此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2.匹配认知特点, 采取多角度多手段辅助课程教学

目前在校大学生的成长环境决定了他们对于微博、微信甚至电子游戏等“求新、求乐”的新型媒体形式更能认同和接受。但受制于《军事理论教学大纲》规定课时限制, 课堂只能做到理论知识等“硬”内容的教学, 而爱国主义、国防精神等“软”内容则需要在课堂外, 通过多种辅助教学手段进行培养。除去常见的参观见学等手段, 还可以结合当代大学生认知的新特点做一些尝试。首先可以在校园网开设由军事理论教师任管理员的军事论坛或讨论区, 使仅有的一个学期的教学活动延伸辐射到各年级。其次为适应大学生微学习的新需要, 可以在互联网开设相应的微信、微博公共账号, 推送“战争史上的今天”等知识点或话题, 引导学生在主动讨论中学习。最后可以借助电子游戏这一虚拟现实形式, 组织学生通过电子游戏直观体验部队生活细节。例如2011年10月底正式配发全军的, 由南京军区和巨人游戏公司联合开发的我军首款大型军事游戏《光荣使命》, 其民用版本就受到了许多大学生的欢迎。游戏中的武器装备和战争体验及其逼真, 战场环境复杂、战术思想灵活、战斗气息浓郁, 富有我军特色。有助于浓厚学习兴趣。

3.与实践相结合, 重视国防和军队发展的时代背景

当前军事理论课对现实问题结合不够, 在教学中所占比重小, 实际效果差。特别是当前我国国防建设正处于大发展时期, 一方面征集有较高素质的大学生士兵入伍已经成为部队兵员征集的头等大事, 大学生毕业选择入伍成为一种潮流, 另一方面征集有特殊技能的各类专业人才进入民兵预备役, 也成为部队战时国防动员的一项重要手段。2013年, 我国正式将征兵工作时间从每年11月份改为6月份, 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为了适应征集应届毕业大学生士兵入伍。高校的军事理论教研室和高校人武部往往是一个机构两块牌子, 因此军事理论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课本知识的教学, 而应当在教学中有意识的加入在校、应届毕业大学生士兵入伍, 大学生直招士官入伍以及民兵预备役的政策讲解。同时可以邀请曾在部队服役或有相关经历的校友座谈讲座。例如南通大学杏林学院医学专业有多名毕业生就曾作为民兵医疗分队代表, 将其多次参加民兵卫勤演练的经历与在校学生进行过座谈, 受到学生广泛好评。事实证明, 只有紧密联系每个学生生活的鲜活事例才能让学生从心理上认同军事理论教学的目标。

4.改进考评方法, 将交流实践和论文作为重要依据

考试是检查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和运用程度的手段, 对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有着重要作用。在以往的教学中, 军事理论课考试内容侧重于军事基础理论, 局限于书本知识, 考试形式普遍采用单一的客观题形式, 理论考试往往从题库出题, 也有标准答案, 因此只要会考试即可拿到相应学分, 却难以引导学生树立现代国防意识。军事理论教学的核心目标应是建立学生的现代国防意识, 而简单的考核方式效果却差强人意。因此, 应将笔试成绩、平时成绩和论文成绩同时计入考核成绩。在笔试中应将主观题分数比例提高到60%以上, 并且设置主观题目时应兼顾学生专业特点, 适当设置开放性和启发性问题。同时可要求要求参与相关课外活动计入平时成绩。例如在军事论坛进行回帖交流, 参与微信或微博公众平台的话题互动以及参加军事游戏比赛等。随着军事理论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入, 军事教育的形式、手段、途径多元化后, 撰写课程论文将成为考查学生综合运用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 在论文题目的引导上要注重结合实际, 把冰冷的知识和火热的国防建设实践结合起来, 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李国杨.普通高等学校军事理论课教学方法研究——精心设计、认真准备, 上一堂大学生爱听的军事理论课.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07) .

[2]杨育林.普通高校军事理论课程教学设计的创新.福建农林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3) .

上一篇:国外城镇下一篇:创作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