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是一种缘

2024-05-01

生命是一种缘(精选四篇)

生命是一种缘 篇1

生命活动的基本特征包括新陈代谢、兴奋性和生殖等,那么一种生命形式所具有的基本特征,如苏珊·朗格所言,有着“能动性、不可侵犯性、统一性、有机性、节奏性和不断成长性”1。书法正是一种具有以上特征的生命形式,它的线条、用笔、结体、布局、行笔时的节奏、内在的情感、凸显的力量和个性无不给人以生命的美感和体悟。

一、书法是一种有机的结构

书法可以说是一种生命的形式,首先是因为它是有结构的,而且是有机的。横竖撇捺点等笔画组成了各个不同的字,任何一笔只要有开始必然有结束,如生命般有生有灭,而这笔的结束可能就意味着新的一笔的开始,像是一个不断消耗又不断补充营养的过程,然后字又形成千变万化的篇章。或许可以说,书法的点画是类似细胞的成分,每一个细胞和构成细胞的细小成分都处在一种持续不断的消亡和再生的过程之中,然后细胞组成的组织、组织组成的器官以及由器官组成的整个有机体——这整个组织系统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而且,这些书法文字的总体不是固定的线条的组合,而是存在于个性之中的。书法是一种连续的活动,在永不停息的运动中实现了纷繁复杂的“物质的和精神的‘式样’”。

将书法理解成一种有机的结构,在中国古已有之。清代书法家王澍《论书剩语》言,“作字如人然,筋、骨、血、肉、精、神、气、脉,八者备而后复可以为人。”2这些生命体的组织和器官,担负着机体不同性质的活动,活动与活动之间是互补和协调的,这些活动构成了一个统一又持续的系统。

二、书法是一种能动的形式

书法的线条是与生命相类似的。这不是说它与生命本身的图式丝毫不差,因为它毕竟不能呼吸,没有脉搏,也不能消化,更不能自我更新。但它具有表现性的规律,它具有和生命本身类似的本质特征,即能动性。

哪怕是现实中真实静止的线条,在书法中则可以呈现出运动的轨迹,从历代名家碑帖中亦可观书家当时的运笔、结体之道,是为明证。但是,书法的线条与一般的线条和绘画的线条是有区别的,它有着自身的独特性。

线条作为书法的一种基本的动力形式,除了有呈现运动路线的机能外,还有分隔空间的机能,即将空间分界或界定体积。这涉及到字的结构问题,宗白华先生说,“因字由点画连贯穿插而成,点画的空白处也是字的组成部分,虚实相生,才完成一个艺术品。空白处应当计算在一个字的造型之内,空白要分布适当,和笔画具同等的艺术价值。所以大书家邓石如曾说书法要‘计白当黑’,无笔墨处也是妙境呀!”可见,书法中墨线对纸面空白的分隔是十分讲究的。

当然,书法的能动性绝不止于书写线条的上述两大功能,更重要的应该是它的表现性规律。在前述的基本功能作用下,书法线条具有了某种表情的意义,同时有了生长性的存在。这将在下文中得到进一步的论述。

三、书法是一种有节奏的运动

书法与生命的切近,表现在书法线条无穷无尽的运动变化中。这种运动赋予了书法生命形式的永恒性。朗格说,“一个生命的形式也是一个运动的形式,一个有机体也如同一个瀑布,只有在不断的运动中才能存在……”。3另外,书法虽然讲究对称和平衡,但是这种平衡是动态的,“变化”不仅贯穿于书写的过程之中,而且也是书法结体和布局的一大要求。这就像人的体内存在着动态平衡,精神世界亦有张有弛。

而书法中的变化同人体内的变化一样也是有节奏的,一如人的呼吸吐纳、脉搏心率。“节奏”如朗格所言,主要是与机能有关而不是非与时间有关,当前一个事件的结尾构成后一个事件的开端时,节奏便产生了。更具体地说,书法中的节奏包含了太多的内容,比如“提”与“按”、“行”与“留”的问题、“疾”与“涩”的问题以及“气息”的问题等等。提笔与按笔是笔法中造成力感、节奏感的重要手段;“行”与“留”、“疾”与“涩”都可以表现书法的节奏,只不过前者强调行笔的速度,而后者强调的是力量,“疾”意为行笔劲速而不凝滞,“涩”则表示行笔如遇险阻而作抗争状,疾笔和涩笔应兼用,劲速的力量和争持的力量都要有。在结体和布局中,更有节奏的要求,哪怕是“一笔书”也不是完全匀速的创作。

四、书法是生命情感的表现

上文所述书法艺术形式的“能动性”和“有机性”问题,从根本上说就是运动性和情感表现性的问题。正是因为书法的情感表现性,书法才有可能成为一个真正有生命的形式。如贝尔的“有意味的形式”或朗格的“情感的表现”所揭示的那样,艺术离不开情感,那么,书法作为生命的形式也未有离开人的情感而存在。

书法家利用书法作品与生命体之间的类似性和内通性,把多种多样的人类精神、情感、个人经验和想象向人们展示出来。三国魏书法家钟繇在《笔法》中说,“笔迹者,界也;流美者,人也……见万象皆类之。”4就是说书法作品流露出来的不是其他,正是人内心的情感,是人心内的美。苏珊·朗格在《艺术问题》中写道,“说一件作品‘具有情感’(正如人们常说的那样),恰恰就是说这件作品是一件‘活生生’的事物,也就是说它具有艺术的活力或展现出一种‘生命的形式’。”5虽然朗格将情感看作是作品本身的性质是值得商榷的,但是我们可以借此说书法能够通过自己的生命形式表现人的情感却是毋庸置疑的。

古代书家的情感是何等的浓烈,他们的创作是被真实情感所充溢的,于是才有《兰亭序》、《祭侄稿》以及后来的《黄州寒食诗帖》等,这些都是能把人带到情感之流中去的杰作。“情感与线条成为书法中互相依赖的两面:情感的运动只有依靠线条的律动来表现,而线条的运动只有以情感的运动作为必要而充分的心理依据。正是在这一点上,书法成为同人类情感活动最为切近的视觉艺术。”6

五、书法之生命意味的重要体现——力量

书法是要显现生命力和活力的,这就要求用笔果断和有力,使字看上去挺拔刚健,反映出一个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生命体的形象。关于“有力”,写字中最明显的例子是“中锋用笔”问题,毛笔书写不是“拖地板”,要逆着“擦”,如锥行沙中,写出的字才有立体感,才显得有力。写字离开中锋就失去了骨力。在漫长的书法演变历史过程中,人们之所以确定以中锋用笔为主,应该是有对人和“字”的生命力和活力的考量的。至于决定“字”之力度表现的因素实在不胜枚举,包括以上提到过的“提按”、“行留”、“疾涩”,还有“气息”等等的问题,都渗透在用笔、用墨、结体和布局的所有过程中。

值得一提的是,力度和力量并不是指用多大的力来写字。“重”、“直”和“粗”都不是评判字是否有力量的标准,而是要把握轻与重、弯与直、粗与细的关系,达到一个综合的最佳效果。这种力不是人作用于物体的物理力,而是与人的内心情感相契合的心理力,所以它不在于线条是否“重”、“直”或“粗”,而在于人们的感受。之所以人们觉得它有力量,是因为这种力恰好与人的生命形式联通,足够表达人们心中的感动,使欣赏者看到具有力的作品时,不仅品尝到笔墨情趣,而且从这力量中得到启示而精神振奋。

六、书法的生命样式——风格和个性

书法的生命意味还包含着一种对风格和个性的追求,这些丰富多彩的风格和个性构成了书法生命样式的多样性。每个人的字写出来都各有特点,很显然的例子就是书法中的各家各派,他们的风格各不相同,比如欧体字显得严谨、秀丽、提拔和准确;苏体字显得天真、自然、饱满和率真;颜体字显出苍骨、气魄、老辣和拙中见巧。这些风格的概括在众多书论中亦随处可见,若写字的人尽心观赏、临摹一二,真切地体会之,便是真有其感。

纵使不以名家为例,每个写字的人写出的字也是很不相同的。几个一同临摹颜真卿《多宝塔碑》的书法学习者,所依据的书帖虽是一样,但各人写出来的字却彼此相异,这是性格使然而已,细致的人和粗放的人从原帖获得的信息可能是不一样的,男性和女性临摹出的味道也可能是有区别的,所谓“书如其人”,我之为我的个性也正是书法的魅力所在。

另外,就书法形式内部而言,每个字又有着各自的特点,这多少也折射出人对自身差异性和独特性的赞同。有个性是生命存在的必然。

总之,书法是一种生命的形式。书法是与生命结构相类似的有机结构,它不仅有着能动的形式,而且内含着持续的节奏运动,更重要的是它能表现人的丰富情感,并且有体现生命意味的力量,它还有着多样性的生命样式,表现为作品的风格和个性,甚至“字”本身就蕴含有对个性的肯定。以上论及的种种无不需要人们在书法写作和欣赏中真切体验之,也正是在这种“生命的自我发现”中,我们经历着无可替代的快乐。

参考文献

[1].见[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P65.

[2].转引自李伏昆.《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P17.

[3].[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P60.

[4].转引自李伏昆.《中国书论辑要》.江苏美术出版社1988年版, P4.

[5].[美]苏珊.朗格.《艺术问题》.南京出版社2006年版, P56.

三级阅读生命也是一种缘专题 篇2

【课型】阅读 【年级】三级 【教师】袁飞

【教学目标】

1、理解文章中对“缘”的解释;

2、巩固在文章中做批注;

3、通过阅读,懂得珍惜生命的缘。【教学重难点】

1、理解文章中对“缘”的解释;

2、巩固在文章中做批注。【教学过程】

一、复习与引入

(一)复习

1、什么叫做批注?

2、批注有哪些种类?

3、记号批注有哪些?

4、批语批注有哪些?

根据学生回答的情况,适当给予提示,并对回答的好的同学给予奖励。

(二)引入

上节课我们体会了《白色的山茶花》中山茶花的美丽,体会了文中山茶花生命的美丽,这节课我们继续来学习关于生命的文章,现在请大家打开阅读教程P93《生命也是一种缘》

二、新课学习

(一)阅读文章

师:生命也是一种缘,在这里,我想问大家,这里的“缘”是什么意思呢? 生:„„

师:虽然缘有很多意思,但是在这里缘指的是“缘分”的意思,缘分实际上指的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这里作者说生命也是一种缘,那我们就来看看,生命究竟是什么样的一种缘。现在请大家齐声朗读文章。

(二)学习文章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找一下,文章中把生命比如作什么? 生1:种子 生2:叶子 生3:水 生4:橘子

师:很棒,大家都找出来了,在文章中,作者将生命比作种子、叶子、水、橘子。这种方法叫做比喻。什么叫做比喻呢?就是把一样东西比作另一样东西,比如说:小红走起路来蹦蹦跳跳的,真像一只小兔。在这里,把小红比作小兔。大家也不妨举几个例子看看。

生:举例

师:好,大家刚才都说得很好。现在,我要请大家思考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要将生命比作这些东西呢?

生1:因为这些东西好看。

生2:因为这些东西我们都很熟悉。生3:„„

师:刚才大家都说了很多答案,答案也各有各的道理,现在,我们一起来分析一下为什么要用这些东西来打比方。

师:首先,我们能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缘”吗? 生:不能

师:好,作者将生命说成是一种缘,那么这里的生命也是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对不对?

生:是的

师:很棒。现在,我有要问大家,种子能看见不?叶子呢?水呢?橘子呢? 生:都可以看见

师:很好,这样一来是不是把看不见、摸不着、闻不到的东西用看得见、摸得着、闻得到的东西来解释了。这样一解释,文章中能不能看见“缘”的存在呢?

师:请大家想一想,种子能够发芽是不是它遇到了春天,并且撒入了泥土,这样它才发芽的,如果是在冬天,它就变成了鸟食。种子能发芽是不是因为它有缘与春天相见,并且撒入泥土了,这样才能发芽的?

生:是的

师:好的,我们按照相同的方法请同学起来分析下面的三个:叶子、水、橘子。生:„„

总结:叶子只有长在树上才能保持生命力,落到土中就成为泥;水变成雾或冰都还是水,没有改变;橘子在江南才成为橘子,在江北就成为枳。

师:大家都分析得很棒,现在给大家五分钟的时间,再次阅读这篇文章,把好词佳句画下来,并且要做批注,看谁做得最好,做得最好的有奖励。

三、总结

通过文章我们知道:世间万物在不同的境遇里就有不同的结果,这说明生命之缘是非常珍贵的,我们必须珍惜这生命之缘。

板书设计

生命也是一种缘

钱万成

一、复习批注

二、比喻:种子——发芽与鸟食、叶子——叶子与泥土、水——雾与冰、橘子——橘子与枳。

体现了生命之缘的可贵。

生命是一种缘 篇3

在内蒙古大草原上,有事出远门的人只需背负一条生羊腿,便可以不必为一路上的食宿所担心。每当日暮黄昏,孤独地行走了一天的旅人,只消将背负的生羊腿献给前往投宿人家的主人,便会蒙人以一饭相款、设一榻供眠;次晨客人动身前,留客人家的主人,会主动交给他一条新鲜的羊腿,让其带上继续赶路。

汪老称,他本人就曾背负一条生羊腿,从呼和浩特出发,游历草原月余,及至返回呼市,手上仍拎着一条戈壁深处牧羊人家馈赠的、更大也更新鲜的羊腿。

乍听到这个故事时,我得承认,我内心的冷暖一时是说不清楚的。

如果说人生是一趟远程串门,而生命又是一个去化缘、去结缘的过程,相信没有谁希望自己来这个世界一遭,仅仅是为了空手而归的。通常,我们给这个世界所能带来的礼物,仅仅是我们自己;当我们行将垂睫大去之际,反复检视肩头所负之物,倘若毕生渴望感动人间的奔行,换来的是来自人间的更加巨大与新鲜的感动,我想那份满意和知足,只有来自于对缘分二字的默默体认。

我曾到过新疆,知道居住在南疆沙漠地区的人们,在瓜果收获季节,有将吃剩的西瓜皮并不随手乱扔,而是会将它们郑重地一块块覆盖在地上的习惯——人们会让有残瓤的一面朝下,以延缓其水分蒸发速度,说是没准会有从沙漠深处归来的饥渴难耐的旅人,需要它们。

这是另一种人与人的结缘方式,施受双方可能永不相识,被无缘谋面的同类远远地牵挂着的,既使人幸福又让人怅惘的缘分啊!

那年夏天,在藏北无人区拍摄纪录片。给我们开车的藏族司机,有一回在帮别人拖车时,没想到自己的车也陷入泥沼动弹不得。附近有位牧民见状二话没说,赶来自家一群牦牛将两辆车一并拖出了沼泽地。

事后我们得知,若干年前,有过路的司机,曾经搭载过这位牧民病重的妻子,去乡医那里救治,此后他的家便一直安在沼泽地附近,没挪过地方,总想着,没准哪天会有哪辆过路的汽车遇到麻烦,需要他帮忙。多年以来,他到底以自己的方式,把陷入沼泽的多少辆过路车给拖出来了,连他自己也说不清。但他知道的唯一一点,便足以使我肃然起敬了,那便是“那一帶的司机师傅基本上都认识我”!

如果说生命真是一种值得珍惜的缘分,在得人相帮之后,数十年如一日地相机助人,这又是怎样一种令人为之动容的惜缘方式呢?

杜南发:爱好字画是一种缘(上) 篇4

杜南发现任《新明目报》和《联合晚报》的统筹总编辑,他的办公室便在两家报纸编辑部的中间。杜南发以新闻为事业,而以字画为乐趣,两者相得益彰,这种气息也弥漫在编辑部里。报社四处都挂有杜南发的朋友相赠的字画,一路看来,如在欣赏艺术展。

杜南发和董桥有一个共同的爱好书画鉴赏。对杜南发而言,最初因缘却是买了张假画。1980年代后期有一位中国教授在新加坡办展览,杜南发到现场看到一幅吴湖帆的作品,觉得很漂亮,当时他的月薪才不到两千块,而那幅画要价四千块。但他实在喜欢,便咬牙买了下来。回家后慢慢研究,越研究越发现不对,后来找行家来看,才知道花了两个多月的薪水买了一件赝品。杜南发心里很不舒服,从此钻进书画世界里,开始研究真伪的问题。他苦读张珩的《怎样鉴定书画》,算是入了门道。

1993年,杜南发在书店的廉价书堆里偶然找到鉴定家杨仁恺的《国宝浮沉录》初版。此书虽然印刷质量不高,佃杜南发读得津津有味。两三个月后,杨仁恺刚好到新加坡,村南发便去采访,一开始就直接'口]起他发现《清明上河图》的事,杨仁恺觉得很惊讶“从来没有人问过我这件事。”一席谈后,杨仁恺邀请杜南发到辽宁省博物馆去看书画,作报道。杜南发专程到了沈阳,杨仁恺亲自带他到库房里,把馆藏的重要名作都看了。后来,杜南发出版的中国所见古书画记《美的足迹;,由杨仁恺作序。而杜南发的书画名家访谈录《隔岸看山》,则请董桥作序。

回顾人生,杜南发自认兴趣转过三轮:早期喜欢政治、经济、科技,大学之后开始写诗,后来到了报馆,也算跟文学在同一条线上;中年以后喜欢书画。在品评结缘的风流人物后,他感慨:“历史上太多浮浮沉沉的故事了。当年很红的人,后来可能不行了,当时无人问津的人,后来发现是个人物。每个时代有世俗的价值,跟时间的价值是不一样的。当代有当代的价值判断,可是,经过长时间,这个人是有什么样的位置,就会越来越明显了。一切都逃不过时间的。”

《收藏·拍卖》:我看到你挂的郁达夫名句“曾因酒醉鞭名马,生怕情多累美人”对联,就想起2005年在北京访问黄苗子和郁风夫妇,郁风讲了她叔叔郁达夫在抗战时的事情。当年郁达夫到南洋,成了一个标志性的人物?

杜南发:当年般文人南来,多数只是来当教师,老舍就是到本地当中学教员:郁达夫不太一样,他是被《星洲日报》请来主编《晨星》等文艺副刊,社会影响相对就比较大。他在国内就是个很重要的作家,跟鲁迅的关系、后来卷入地方论战、抗战的背景、最后死存南洋的悲剧等等,都使他很受瞩目。

《收藏·拍卖》:郁达夫的这幅书法写给郑子瑜,后来怎么传到你这儿?

杜南发:1937年1月1日,郁达夫从日本回国,住在厦门天仙旅社432房,郑子瑜先生去找他,他正为一些年轻人写字,郑子瑜就问他,“能不能给我写字。”他说:“当然可以。”郑子瑜就到楼下买了纸,郁达夫一共写了两件,先写这对联,再写一件条幅《乙亥夏日楼外楼坐雨》。我在大学就读郑子瑜先生的著作了,当时他在香港,晚年回新加坡叫我才有机会认识他,聊得很投缘,成忘年交,他就把收藏的周作人手稿和书法都让给我,也答应把这件挂在他家多年的对联让给我,但要在他百年之后,他过世后,其家人履行前约,计了这件给我,是一个很难得的机缘。

这对联是我收藏里面最喜欢的一件,除了郁达夫的才气和透着性格的书法之外,最重要的是诗中的意气情怀,这两句诗和鲁迅的“横眉冷对千夫指”,同被誉为可以媲美唐诗的两大当代名诗佳句。我去年就特意去了厦门的天仙旅社,已经改成工商银行,不过建筑仍保留原貌,还发现天仙旅社原来是新加坡华侨开的,存当时算是五星级酒店。

《收藏·拍卖》:徐悲鸿来南洋的时候,郁达夫有一段时间跟他诗词唱和?

杜南发:当时他们两人有一个共同的朋友叫韩槐准,算是一个奇人,在郊外经营一个红毛丹园,可是他的兴趣却是研究中国自勺古陶瓷,喜欢和文人来往。这些文人经常到他的红毛丹园吃红毛丹,喝酒聊天,写一些诗词唱和。我曾经遇见过一件他收藏的对联,徐悲鸿和郁达夫题边跋,就是他们存韩家酬唱时所题,是一件题跋名名气大过原作者的作品,后来流传到广州嘉德。

《收藏·拍卖》:你研究字画最初是因为买了一张假的吴湖帆,关湖帆、溥儒、张大千当年是齐毫的,现在你怎么看这三家?

杜南发:吴湖帆毕竟是大家子弟,学的是宋元一宗,可说是近现代的赵孟頫。溥儒是皇家贵族,熏染的是宫廷严谨的画院风格,雍容华贵,但他又是末代干孙,有点繁华落尽、随心所欲的散漫,他不司世惰,懒散糊涂,画的却是真性情。张大干非常聪明,但也非常江湖,懂得怎么炒作,这是他成名的手段之一。如果他把精力全放在艺术上,成就会更高。我觉得张是三家里最聪叫的一个,吸收快,转化更快,而且每一变都有一些新花样出来,从临摹敦煌到晚年泼彩,都很大胆,也很精彩。三家中还是应以张大千为第一,他的好作品,有种大气。

《收藏·拍卖》:台湾艺术家何怀硕在《大师的心是》一书中选了近百年来八大画家,独不选张大千

杜南发:我试图排前十名,发现也不容易。张大干的名次属于浮沉的部分,可能从某一个角度看他可以进前十名,从另一个角度看可能不进前十名,这要看排名的标准而定,但如齐白石,无论怎样排都缺不了他。我个人觉得20世纪前期,齐白石、黄宾虹、林风眠是可以确定的,他们三人都开拓了中国书画的三个新方向。

nlc202309011414

《收藏·拍卖》:你结交杨仁恺先生之后,看了很多古书画真迹,眼界大开?

杜南发:当年有机会获得杨仁恺老前辈的安排,到辽宁省博物馆看古书画,是一份生平难得的因缘,作家亦舒有一次就笑我,说一个南洋小子怎会有如此福分,我完全同意,也深为感恩。

有个笑话,说起来有点狂妄,记得当时连明四家的画都不想看,更别说扬州八怪了,杨老也说“要看就看宋元,那才是源头,要正本清源,脉络清楚,往下看就容易”,当然后来明清画也都看了,一直看到齐白石,因为辽博的齐白石都是来自齐家的真迹。

当时最大的感受,就是同意书画鉴定里所谓的“望气派”的确有其道理,因为看多了,画卷打开,宋元明清的感觉就出来,基本上差不了多少。我觉得这道理也正常,就如叫我们到印度人社会里去找个人,很难找到,请印度朋友一眼就分辨出来,就因为熟悉。当然这种“望气”只是门外看花,真正看画还得登堂入室,实实在在的认真研究才行,不能以所谓“半尺鉴定”来故弄玄虚,而且这种眼力也会很快就退化,如这几年看得较少,自己也觉得这种“望气”的眼力已经不行了。

《收藏·拍卖》:后来你访问了很多书画家,很难得,很多老先生部过去了。

杜南发:我觉得每一次访问都很有意思,都是一次学习的机会,可以收获很多。除了专程出国拜访,在上世纪80年代前后也有很多名家到新加坡来。如干己千,我专门到纽约访问他,当时也见了王方宇,他原本要到新加坡开书法展,我们约好存新加坡详谈八大,就没做访问,他来新加坡前数月还很高兴地写信给我,没想到不久就骤然去世。王己千很好玩,他当然很精明,而所谓精明其实就是懂得以“玩”的开放观念看人生,他到新加坡的时候,我们带他去吃海鲜时说:“老人家,我们叫些清淡的。”他说:“不要,你们点什么我就吃什么。千万不要给我叫清淡的。”结果后来我发现他有一个秘决,什么都吃,只吃一口。真的很好吃,他就吃第二口,就停止,转换目标。这确是一个享受养生兼顾的好方法,只是必须能够做到自律才行。

《收藏·拍卖》:你在王己千先生的纽约家里看了哪些好东西?

杜南发:有一本南宋马远的册页,杨仁恺替他发现上面是宋宁宗的御题诗,他很得意,或许因为杨老的关系而特别拿出来看,其他看了一些,如他祖先王宠的书法就挂存墙上,不过不可能太多。因为他很多东西收在银行里,要看真正的好东西,要提早约。他的收藏精品如《溪岸图》等,都特别制作了原大的复制品,看的效果一模一样,可以随时看,真正的原作要事先约好,我是到了纽约才见他,时间不够,主要还是听他谈鉴赏。

《收藏·拍卖》:王己千的那些好东西在后人那里巷了不少风波。

杜南发:这事我主要是看报道和听一些朋友说,也不便查证。记得杨仁桤跟我说过,有一次在纽约曾向王己千说:“有些东西也要处理一下嘛。”杨老的用意是想动员他捐献给国家,因为他曾经向杨老透露过这层意思,王己干也明白杨老所说,但他当时的回答是·“我还不想死。”所以没安排,他身后就有了遗产纠纷。

谈到此事,我发现杨仁恺他们那一代老人有个特点,就是他们都不太为自己收东西,杨仁恺家里没有什么特别的书画,我有一位到过耿宝昌家里的朋友告诉我耿老家里也样,只有一些研究用的瓷片,值钱的瓷器一件也没有,还有启功也如此。这几位老先生都是搞研究的,自己懂得自律避嫌,见到好东西都一心只想找给博物馆收藏。当然另外也有些人并不样,气节不同,不能并论。

《收藏·拍卖》:在美国还有一位和王己千齐名的收藏家翁万戈。

杜南发:翁万戈是翁同龢的第五代嫡孙,但不是直系后人,高阳曾告诉我说翁同赫是天阉,我看过清末民初的笔记亦有此说,没有研究,不敢置评,但他没有子女却是事实,翁万戈是他哥哥翁同书的玄孙,过继给翁同龢这一支承嗣。我和翁老在纽约大都会博物馆有过一面之缘,但那只是个演讲场合,不算认识,他是陈洪绶专家,钻研很深。当年翁万戈把翁同龢藏书委托嘉德转给上海收藏时,书到北京,王雁南曾告诉我,我没时间上北京,没机会拜观,很可惜。(待续)

上一篇:预应力梁桥下一篇:企业会计内部审计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