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作业观

2024-05-04

数学作业观(精选八篇)

数学作业观 篇1

关键词:数学作业观,综合能力,持续发展,学习热情,创造热情

在数学教学中,作业是学生进行学习最基本的活动形式,学生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知识的掌握、数学方法与技能的获得、学生智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都离不开作业这一基本活动。而长期以来,教师较多地偏重作业使学生形成解题技能技巧的操练功能,重视作业的短期功利价值,不太顾及长远的教育价值。学生成为作业的工具和应试的机器。对如何开发与利用数学作业在培养学生正确数学观念,促进学生主动探究,培养创造才能等功能的研究不够,即使有一些,也局限于现成习题的改变和筛选,缺少应有的广度和深度。因此,设计有效的数学作业越来越引发大家思考。

一、设计有效的数学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

学生完成作业,不仅仅是为了复习、巩固、深化知识,也是在实践运用所学的知识形成技能,在运用知识的同时又是在培养观察、分析、动手、创造、综合等能力。例如,在学习利率知识后,可以让学生到周围的储蓄机构去调查,并为自己的压岁钱设计一个最佳的储蓄方案; 学习完平面图形后,可以让学生自制七巧板,并拼出最具想象力的图案来等等。这些作业不仅更能巩固深化了新知,而且对学生各方面能力的培养具有相当深远的作用。

二、设计有效的数学作业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持续发展

新课标告诉我们: “人人要学习有价值的数学”。数学作为解决其他问题的基础和工具,在提高人的推理能力、抽象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等方面发挥着独特的作用。例如,在学习完《圆的周长和面积》后,可以布置学生测量计算一棵树的横截面面积,学习体积后,可以布置学生测量一个军旗旗子的体积等。学生在解决这些问题时,不仅巩固了新知,而且运用创造性方法解决这一问题,创新精神得到培养,为今后解决这一类型的问题打下基础。如果只找些类似机械简单的作业,就失去了作业“再学习、再发展”的作用。教师设计的作业不能只看到眼前,不能只为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更不能为了提高学生的分数而使学生陷入作业的海洋。数学是其他科学的语言、思想和方法,是一切重大技术发展的基础。学习数学的目的是为了将来更好的用数学,应本着为学生的终身发展着想,切忌布置一些急功近利、简单机械的作业,使学生时时刻刻学习到“必需的数学”。

三、设计开放性的数学作业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

开放性设计作业的形式和内容,使学生的学习走向社会、走向生活。作业设计应紧贴学生的生活,符合学生实际生活环境,使“数学生活化”。应将数学、语文、科技、美术、音乐等学科知识融为一体,并通过丰富多彩的形式表现出来,才能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的创造热情。

1. 开放作业的情境,把实际生活场景搬到课堂上

新课标明确规定: 数学是人们生活、劳动和进一步学习必不可少的基础和工具,学生的学习应脱离枯燥的纯数学的没有任何情境的学习。应将学习的内容放到具体生活情境之中去,让学生在具体的、丰富多彩的生活中去学数学,解决问题,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只有这样,才可能激起学生创新的激情,才可能让学生向更高目标挑战。如小学低年级教材中模拟了超市购物、运动会等许多生活情景。学生在这些开放的情境中,学生全身心地投入,积极主动地思考。虽然他们所用的方法、得到结果不一定相同,但在实践过程中,学生的实践能力得到提高,创新精神得到了培养。

2. 开放作业的内容,让学生离开课桌、走出校园

泰戈尔说过: “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规定好的河道里。”过去那种由教师包办代替、学生只要一张纸一支笔的作业已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学生再也不能被禁锢在课桌上。教师要创造性地设计作业,使学生在作业过程中自己走进生活、走向社会,去收集、去整理各种所需的数据,通过自己的实践活动去得到数据,然后才能完成作业。例如,学习了面积知识后,可让学生为学校画一个平面图,出去春游前,让学生通过调查、分析写一个最经济的出游方案并说出理由等。这样的作业“纸上谈兵”是永远得不出答案的,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到真实准确的答案。

3. 开放作业的形式,充分体现学生的个性

观作业展有感 篇2

石岐实验小学六(2)赖小碧

本星期,我校在乓乒球室举行了一次:“优秀作业展览”就是把各班同学的优秀作业全部展览在这里,让同学来参观,来学习。

今天下午第二节课,老师就带领我们到乒乓球室参观了这次优秀作业展。一来乒乓球室,我们就可以看到各个班级的优秀作业。有作文本,《硬笔习字册》,《数学学习辅导》,《数学练习册》英语优秀作业写话,手抄报„„各班展出的优秀作业,本本的字都写得工工整整,本本的内容都那么精彩。

其中,我觉得质量最好的是六(5)班同学的作文集。在六(5)班的优秀作业展览台上可以看见一本本外表精美的作文集。这些作文集是六(5)班的小作者写得最好的作文。一打开作文集,我们可以看到小作者的资料和目录,接下来就可以看到一篇篇好作文以及一些精美的插图。

同样让我佩服的是一本六(6)班郭家贤同学的作文本。在这本作文里,我们可以看到她写的800至3000字的作文,她写的这些作文不但具体,还非常生动,是我们值得学习的好榜样。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观 篇3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学生减负的大环境,许多教师都在为走出“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怪圈,苦苦求索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我也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三条不太成熟但初见成效的教学策略:

一、精选数学作业题

所谓精选数学作业题,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从课本和练习中,把作业题选精,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而且练得恰到好处。为什么要精选数学作业题?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原因。就“质”而言,我们可从理论上更深刻地理解精选数学作业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是通过“做和反思”来学习数学的,那么他们做什么样的数学题,就将形成什么样的数学经验和能力,并进一步积淀或升华为什么样的数学观念。当然,能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题中精选作业,确实是数学教师功底的体现。这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还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特别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习题,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最好每次的作业题都呈现一定的梯度,教师可以根据作业题的构成,适时选配一些反映概念深刻、解题方法灵活的习题,甚至还可以编纂一些错解辨析、悖论质疑及无定解的开放式问题,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那些不合上述要求的习题,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只有这样,每次作业才能体现出“精选”二字,恰似教师经过潜心烹调后,奉献给学生的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菜肴。

二、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数学作业一般分为课堂作业、课后练习。“课堂作业”顾名思义就是课堂中完成、并得以反馈的作业,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练习”是教师留给学生课余完成的作业。然而,当前数学课堂,作业不能做到当堂完成当场反馈的现象,仍普遍存在。不少教师把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剥夺了学生活动时间的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负担,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课堂作业不仅得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而且要当场反馈。在教学过程中,师生的共同活动,必能获得一定成效,这些成效若得到及时反馈,就能成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的新信息。对学生来说,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可以很快获得矫正性信息,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恰当的评价,是一种很重要的反馈形式,是推动学习,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利因素。因此,在设计练习时,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每次练习中困难出现的情况,在教学时,还要不断从学生的练习中,及时、全面地获得反馈信息,调整教学进程,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三、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

所谓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的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三个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写出本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回答本次作业中,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

3.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问题1的设定,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

问题2的设定,可以这样理解:数学的概念体系以其逻辑严谨著称,而数学习题的解决,也往往遵循形式逻辑中的充足理由,经历多次由此及彼的推理或计算才能获得。那些基础扎实、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在做完一道题后,往往会产生一定正确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时解不开的题,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步的推理,或由题设完成某数据的计算,该题即可获解。而某步的推理或某数据的计算,恰恰是疑点,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知道哪儿卡壳,是需要一定数学素养的,这对部分学生来说,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学生大都能静下心来,抱着研究的心态,去分析症结所在,甚至在分析的过程中,使问题获解而得到意外的收获。这其中培养的是求实精神,提高的是分析能力,摒弃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

至于问题3,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是作业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众所周知,对学生减负决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我们要争取以最小的劳动付出,去换取最大的收获。如果说策略一是为实现“量的减负”,那么策略二是为了“质的增效”,它对学生而言,完成作业是成功,个别题目没完成,但明确了哪儿卡壳也是成功。在这宽松和谐的气氛中,他们将由苦学变为乐学,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大大提高作业效率,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教师而言,在批改作业前,先浏览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情况,首先做到对该生心中有数,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详判,大部分题目则可略判,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

上述几点尝试,使学生变被动为主动,使教师变独角演员为导演,充分发挥了教与学双方的积极性。

新课程理念下的数学作业观 篇4

面对一次次试图以加大作业量来提高教学成绩的失败, 面对全社会一致呼吁为学生减负的大环境, 许多教师都在为走出“一多”“二假”“三无效”的怪圈, 苦苦求索增强作业实效的途径。我也在几年的教学实践中, 逐渐形成了三条不太成熟但初见成效的教学策略:

一、精选数学作业题

所谓精选数学作业题, 就是教师根据教学进度, 从课本和练习中, 把作业题选精, 或教师有针对性地自行设计数学作业题, 使学生通过做这些作业题得到所期望的发展, 而且练得恰到好处。为什么要精选数学作业题?有“质”和“量”两个方面的原因。就“质”而言, 我们可从理论上更深刻地理解精选数学作业的重要性。如果学生是通过“做和反思”来学习数学的, 那么他们做什么样的数学题, 就将形成什么样的数学经验和能力, 并进一步积淀或升华为什么样的数学观念。当然, 能从浩如烟海的数学题中精选作业, 确实是数学教师功底的体现。这不仅要选配适当的模仿性训练题, 以达巩固记忆、熟练应用之效, 还应从更高的观点审视教育, 特别是数学教育改革的方向。就具体的概念教学而言, 应力求牢牢抓住与概念体系中环环相扣的习题, 有计划、有步骤地把这些习题分配到每次的作业中。另外, 最好每次的作业题都呈现一定的梯度, 教师可以根据作业题的构成, 适时选配一些反映概念深刻、解题方法灵活的习题, 甚至还可以编纂一些错解辨析、悖论质疑及无定解的开放式问题, 以便给学有余力的学生留下发挥的空间。对于那些不合上述要求的习题, 要大胆舍弃或往后推。只有这样, 每次作业才能体现出“精选”二字, 恰似教师经过潜心烹调后, 奉献给学生的一盘色、香、味俱全的美味菜肴。

二、合理安排作业时间

数学作业一般分为课堂作业、课后练习。“课堂作业”顾名思义就是课堂中完成、并得以反馈的作业, 它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课后练习”是教师留给学生课余完成的作业。然而, 当前数学课堂, 作业不能做到当堂完成当场反馈的现象, 仍普遍存在。不少教师把课堂作业变成课外作业, 剥夺了学生活动时间的同时, 也增加了他们的负担, 直接影响教学效率的提高。

课堂作业不仅得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而且要当场反馈。在教学过程中, 师生的共同活动, 必能获得一定成效, 这些成效若得到及时反馈, 就能成为进一步调整教与学的新信息。对学生来说, 及时了解学习的结果, 可以很快获得矫正性信息, 进一步调整自己的学习, 而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进行及时的、恰当的评价, 是一种很重要的反馈形式, 是推动学习, 提高学习效果的有利因素。因此, 在设计练习时, 教师要充分估计学生每次练习中困难出现的情况, 在教学时, 还要不断从学生的练习中, 及时、全面地获得反馈信息, 调整教学进程, 促进学生智力技能的形成。

三、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

所谓改革传统的作业评判标准, 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 就是针对学生在教师留作业时普遍存在的逆反心理的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 只要在会做的题做完后, 回答下列三个问题, 就算完成了作业。

1. 写出本次作业中, 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和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 回答本次作业中, 你不会做的题的序号, 力争分析出症结所在。

3. 本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

掌握了哪些技能?你的最大收获是什么?

问题1的设定, 能使教师迅速、清晰地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

问题2的设定, 可以这样理解:数学的概念体系以其逻辑严谨著称, 而数学习题的解决, 也往往遵循形式逻辑中的充足理由, 经历多次由此及彼的推理或计算才能获得。那些基础扎实、推理能力较强的学生, 在做完一道题后, 往往会产生一定正确的自信。即便遇上一时解不开的题, 也一定能分析出只需解决了某步的推理, 或由题设完成某数据的计算, 该题即可获解。而某步的推理或某数据的计算, 恰恰是疑点, 即为问题2中所说的“症结”。能够分析出“症结”, 知道哪儿卡壳, 是需要一定数学素养的, 这对部分学生来说, 需要一个逐渐养成的过程。但正是因为问题2的设定, 使学生对不会做的题不做变成了一种“合法行为”, 再也不会有人做抄袭的傻事。在这种宽松的气氛中, 学生大都能静下心来, 抱着研究的心态, 去分析症结所在, 甚至在分析的过程中, 使问题获解而得到意外的收获。这其中培养的是求实精神, 提高的是分析能力, 摒弃的是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

至于问题3, 它可以强化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复习, 对所用技能、方法的巩固, 是作业过程中的点睛之笔。

众所周知, 对学生减负决不能以降低教学质量为代价, 我们要争取以最小的劳动付出, 去换取最大的收获。如果说策略一是为实现“量的减负”, 那么策略二是为了“质的增效”, 它对学生而言, 完成作业是成功, 个别题目没完成, 但明确了哪儿卡壳也是成功。在这宽松和谐的气氛中, 他们将由苦学变为乐学, 由被动学变为主动学, 大大提高作业效率, 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减负。对教师而言, 在批改作业前, 先浏览一下上述三个问题的回答情况, 首先做到对该生心中有数, 然后有针对性地选题详判, 大部分题目则可略判, 从而大大节省了处理作业的时间, 以便为研究教学、精选作业题投入更大的精力。

观优秀作业展作文 篇5

11月3日下午,体育馆里人声鼎沸。你可能会问,这是在干什么呢?原来,这里在展示各班的优秀作业。

走进体育馆前,我就望见桌子前挤得水泄不通,我不禁产生了几分疑问:难道连作业本都那么吸引人吗?

走进体育馆,我迫不及待地凑了上去,真是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首先映入眼帘的就是一个个鲜红的钩,字迹清晰、整洁、漂亮,就连本子角都压得平平展展的。虽然我的`作业本也跻身于优秀作业展里,可与这些作业本相比,简直就是小巫见大巫了。

我随手翻开一本作业本,上面的字端端正正,横是横,竖是竖,笔锋很足,字都方方正正地“立”在本子上,就连作业本也没有皱。我怀着佩服的心翻到封面,想看看这本作业是谁的。封面上赫然写着“105班陈怡伊”,什么?一年级!我张大了嘴巴,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我揉了揉眼睛,再认真地看了一遍,没错,是一年级。我在心中不禁对这位小朋友竖起了大拇指,佩服得五体投地。一年级小朋友虽然刚刚踏进校园,可他们对作业的态度却丝毫不比我们逊色。看着这些优秀作业本,我想起了自己的作业本,恨不得找个地缝钻进去。

树立新型作业观推进思品教学改革 篇6

一、树立新的作业观是优质高效教学改革的前提

学习的一般过程应该是一个理解与运用的过程,即学生先理解学习内容,再与原有知识建立联系,在解决问题时进行运用,最后通过一定的熟练化的手段完成记忆,实现知识建构的过程。而练习只是一种狭义的作业。要减轻学生过重的学业负担,教师必须改变“作业观”。

转变“作业观”,要从狭义的练习中“跳出”来,把作业布置视为学习设计,使之成为推动学习进展的载体与线索。因为,作业是联系学与教的“桥梁”,是学生学的具体形式,也是教师对学生学习的规定与指导的体现。

二、校本作业编写的多样化是优质高效教学改革的关键

优化书面作业——让生活化的作业成为学生生存智慧的加油站。以往的书面作业较多侧重于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巩固,却忽视了书面作业其实也是让学生了解生活常识、积累生存智慧的一个很好平台。在作业设计中,教师要有意识地创设生活情境,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生活背景出发,用生活化的理念来设计思品作业,使学生通过作业感悟生活,认识社会。这样的作业既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突出德育功能——让体验型作业成为学生情感升华的助推器。初中思想品德课程标准将课程的目标和主要任务定位在加强初中生思想品德教育,并在教育教学分类中将情感、态度、价值观列为首要目标。学生情感、态度的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形成,内心精神世界的塑造都是课程的核心。为此,我们课题组在作业设计过程中,有意识地摈弃了以往过多的卷面式作业,尝试一些不太需要学生动笔的情感体验型作业,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自己的价值观,树立健全的人格,培育高尚的道德情操。

秀出自我——让展示型作业成为学生的一段美好记忆。有时,学生之所以把作业看成一种负担,是因为作业没有灵活性,学生没有选择权,张扬不了他们的个性。初中生大多活泼开朗,表现欲强,充满个性与生命活力,他们希望能够有机会表现自我,实现自我价值。展示型作业正好给学生提供了这样一个平台,如进行每周一次的课前五分钟“一周要闻播报”,学生们以轮流的方式全员参与,热情高涨。

躬身践行——让实践型作业成为学生投身社会的支点。实践型作业是让课堂走向生活的通道,是学会创新的基石。结合教学内容设计并布置一些实践类作业是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载体。实践证明,这种贴近生活、重在实践的探究性作业,一方面能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忧患意识、参与意识和主人翁意识;另一方面,培养了学生自主学习精神、合作探究精神和社会实践能力,而且在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成就感、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中都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总之,思品作业的多元化策略,更注重学生的兴趣和需要以及个性的发展,为学生提供了发展的平台。

三、作业评价体系的多元化是优质高效教学改革的核心

作业的评价功能主要是帮助学生挖掘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所以,教师对学生的评价不仅要恰到好处,更要帮助学生学会自我评价,让学生在练习与评价中,获得满足、愉悦和成功的体验,使他们对后续学习更有信心。

评价原则的科学化。一是坚持发展性原则。评价的主体和对象是学生。所有评价活动的宗旨在于促进学生进行进一步的有效学习,避免没有方向和低质量的评价。评价不能只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做简单的好坏定性,而在于强调其形成性作用,注重发展功能。评价不仅是对学生上一次作业的总结,更是对其做好下次作业的起点、向导和动力。

二是坚持全面性原则。在评价时,不能仅仅针对学生的学习,要以学生各方面的表现为参照。我们首先要明确学生是人而不是接受知识的容器。人的一切活动,包括学习是受人的意识支配,所以教学评价不能仅仅局限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更要注重促进其兴趣、爱好、意志等个性品质的形成和发展。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教师对学生作业的评价方式,应当是多角度、多形式、多元化的,并要以激励为主。其评价除了运用分数与等级之外,还应多采用评语的形式。在作业评价中,教师恰当运用评语,能让学生加深自我认识,感受到被关注和尊重,从而使他们建立自信、体验成功,促进每个学生健康发展。

让学生互相批改作业,不仅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交流,也可以提高学生对作业批改的参与性。如可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让学生结队互评。学生之间的相互批改要以欣赏为主,要发挥互助、合作、探究的协作精神。小组学生之间的互评,可以弥补自评的不足,使学生对自评有个更公正的认识,同时也是学生相互学习和提高的机会。

学生自评——在学生完成作业后,要求他们用简要的几句话分析自己的作业,并写在作业的右上角,其目的是让他们学会自我欣赏。对于学生的自评,教师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认可,鼓励他们有敢想、敢说的勇气,敢于客观评价自己、陈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教师对待每一位学生的自我评价,应充分尊重和肯定,要以表扬、鼓励、肯定、帮助、改错、解答、商榷等正面的方式对待学生的自评,呵护他们幼嫩的求知热情。

集体评议——先让学生对作业进行自由点评,并要知其然和知其所以然,力求讲出道理,说出理由。教师在这个过程中要发挥纽带作用,随时进行必要的引导和指点,在最后采纳集体智慧的基础上,进行较全面的点评。通过集体评议的环节,可以给学生一个交流的空间,也给他们一个发表自己看法的机会,让他们对自己有一个更客观、中肯的认识,同时也可增进学生之间的相互了解。

评价方法系统化。作业评价将由对知识积累的关注转向对学生生命存在及其发展的整体关怀。新课程作业评价功能将重在帮助学生发现与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促进学生生命整体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提倡多元评价f如诊断性评价、自我评价、集体评价等)相结合,淡化单一的终结性评价,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

评价过程动态化。作业的评改将由静态的分离式走向动态的参与式。在新课程中,教师传统而单一的作业批改方式,面对多样化的作业趋势将感到无能为力,更多的应是参与学生作业过程或间接地参与学生作业过程,进行辅导式评改。将来评改作业不再仅仅是教师,而是包括学生、家庭、社区等有关人员组成的共同体,让其共同参与学生作业辅导及评改,并关注他们的成长。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作业的呈现方式及评改方式也将数字化。师生间尽管时空分离,但网络技术将使他们将评改变成讨论、交流的对话过程。

在新课改的春风吹拂之下,教师应大胆更新观念,敢于挑战传统,探索科学的教学方法,增强思品课的趣意和魅力,努力使学生主动对作业作出积极反馈。同时在作业过程中要大力挖掘学生的潜能,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学会学习,做学习的管理者而不是服从者。只有这样,我们才能顺利推进优质高效的教学改革,大力实施素质教育。

作者单位浙江省义乌市稠州中学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观 篇7

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观是什么样的?

作业的差异化。新课程作业观既要面向全体学生, 又要照顾个体差异。由于每个学生的家庭影响、个性差异、身体素质、心理特征、生活阅历、知识多寡等不同, 其作业目的、形式、内容、方法、态度等应因人而异, 不能“一刀切”, 应对各层次的学生设置难易程度、数量、内容、形式等不同的作业, 让学生自主选择, 分层完成。这样, 不同层次的学生作业大约同步完成, 教师可以统一调控教学活动, 及时收集反馈信息, 查漏补缺, 杜绝课内作业课外做, 课内损失课外补的不良现象发生。分层完成作业, 既可以让学困生有充足的时间去做, 避免抄作业的现象, 也可以让学优生充分锻炼思维能力, 让他们获得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

作业的适用性。传统的作业内容“繁、难、偏、旧、机械”, 不切合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实践活动实际, 学生的创造力难以实现, 学生看不到所学知识在生活和社会实践中的应用价值和现实意义, 做作业是为了考出好成绩, 最终考上理想的学校。其实今天的学生, 将是明天的农业专家、企业家、或是个体劳动者等, 因此, 教师设计作业要具有适用性。作业设计要能够让学生在做作业的过程中贴近生活和现实, 应用所学知识以及技能技巧解决生产、工作、生活中的问题, 让所学知识得到创造性的应用, 让他们感觉到作业不再是应付选拔考试的工具, 而是一种为生活服务的手段。

作业的人本性。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 作业观也发生了巨大变化。如学生在完成作业时可以独立完成, 也可以合作完成;可以在学校完成, 也可以在家里完成;可以马上做好作业, 也可以明天做;作业可以做在本子上, 也可以答在网上等。一句话, 让作业回到现实中, 让作业真正成为学生自己做主的作业, 即“以人为本”的作业。这样, 学生在做作业时才能没有心理压力, 才能自由地徜徉在作业的天空, 舒展筋骨, 他们的感情、态度、价值观才能得以体现, 需要得到满足, 能力得到提升, 也才能真正做到语文作业为素质教育服务, 为学生快乐健康成长服务。

作业的合作性。新课程的生成性、建构性, 要求学生加强合作、学会合作。新课程观下的学生面临的作业更多的将是探究性作业, 完成作业的过程需要学生与学生、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家长的密切合作。另外, 从作业的时空性来看, 课程的开放性使大量的作业已不再是个人能独立完成的, 学生需要与同伴、家长、老师等人合作完成。“独立作业”的观念将受到挑战, 而合作性作业将成为作业的重要理念。

作业的生成性。传统的作业是教师事先确定, 然后命令学生完成。新课程理念下的作业应是师生为了共同成长, 然后共同探讨、共同生发、共同建构的作业。师生在这种作业的互动中, 又将产生不可预见的新知识, 然后师生再一起共同建构、创生课程, 产生新的知识, 开发出新的作业。这种形式的作业带着师生强烈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课改时期的作业将是客观存在性与主现生成性并存的作业。

作业的关注性。作业将关注学生在作业过程中发展潜能、认识自我、展示自我、提升自我, 进而促进其身体健康, 荡涤心灵, 甚至孕育整个生命的发展。在评价方式上, 注重作业过程的评价, 淡化终结性评价, 注重作业对学生成长的教育发展功能的评价。

数学作业观 篇8

更新教育价值观念是数学教育走向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数学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必须更新价值观念,逐步割除应试教育造成的急功近利的弊端,转变教师为考而教、学生为考而学的局面,树立数学教育“社会性、生命性、未来性”的观念,并以此作为数学教育的价值取向。

1.数学教育的社会性在于数学的社会应用

科学技术的基础是应用科学,而应用科学的基础是数学,数学对我国现代化所起的作用是多方面的、深刻的、富有成效的。因此,数学教学应在增强学生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的同时,努力培养他们应用数学技术解决实际问题的创新能力。要改革沿袭已久的教学内容,删除那些无趣、无用、与社会生活不密切的陈旧内容,注入有趣、有用、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新信息和新动态。要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增强教学内容的直观性,强化数学的应用意识,走数学联系实际的“大数学”之路。

2.数学教育的生命性在于以人为本

同整个素质教育一样,数学教育也是“人”的素质的教育,根本目的在于培养既全面发展又具有健康个性的人。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工程中,关注每个学生的发展成长,在知识传授、技能训练、情感教育等诸多方面对学生进行卓有成效的教育。这种教育不仅要求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认识、改造世界,还要求学生学会怎样做人,以适应未来社会对人的素质的需求。

3.数学教育的未来性在于使学生学会学习

学会学习,是现代人应具备的素质。“应试教育”只注重学生现在能考多少分,忽视对学生未来的发展;素质教育则要求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新,确立终身学习的意识。因此,教师不能单纯地传授数学知识,而应该引导他们面对未来,学会学习。

二、数学教育的教学观

传统的数学强调以教师为中心、教材为中心、课堂为中心,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重求同再现、轻求异创新;重整齐划一、轻个性发展;重记忆训练、轻实践应用。视学生为单纯接受知识的容器和解题的机器,忽视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性,扼杀了学生求知的主动性。素质教育则要求: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完成从知识传授到培养能力的转变;在教学主体的认定上,完成从教师到学生的转变;在教学形式的构建上,完成从单纯由教师教到学生主动学的转变。基于这些,要注意如下方面:

1.注重学法指导,实现学与教并重发展

充分重视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地位与作用,让教法服务于学法,使学法在教法中形成。在教学中,多予点拨、启导、激励,使学生了解得出结论的过程,学会用数学思想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不断增强创新意识。

2.注重智力开发,实现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协调发展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培养思维能力是数学教育的主要任务。要遵循规律,把握思维特征,培养学生发散思维、求异思维等创造性思维的能力。非智力因素是激发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条件,教师要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学习的动机、兴趣、情感、意志、个性等非智力因素进行不断地培育和优化。

3.注重人格塑造,实现教学过程的民主化发展

塑造学生健全人格是时代赋予数学教育的重要任务。教学中必须充分挖掘数学学科在塑造人格中的重要作用,使学生逐步形成辩证、清晰、简约、深刻的思维品质,“运筹有章、计算有法、应用有方、论证有据”的思维方式,刻苦、机智、拼搏、创新的学习精神;以及追求真理、崇尚科学、向善审美的人文素质等。

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使数学教育过程生动活泼、学生的创造能力得到充分发展的保证。因此,师生应相互尊重,相互配合,共同创设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做到教学民主,教学相长。

4.注重效率提高,实现教学手段的现代化

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数学知识以直观的形态逼真地再现给学生,实现动静结合,数形结合,繁简结合,虚实结合,特殊与一般结合,充分展示数学教学感性认识的内容,有助于学生理解抽象概念,揭示规律,提高教学效率。

三、数学教育的学生观

1.关注学生的差异性

每一个学生都有其独特个性,数学教育应从实际出发,承认这种个体差异。要研究每个学生的优势和发展方向,摒弃“一律化”“齐步走”的教学模式,进行分类指导,分层施教,以满足不同类型学生个性化学习的需要,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得以自由、和谐、充分地发展。数学素质的形成是由多种因素决定的,在群体教学中,如果用同一标准要求所有学生,学生的个性、灵气、创造性就会遭到压抑和磨损。

2.培养学生的创造性

中学生的思维活跃,表现欲、求知欲和创造欲很强,他们对未知世界总是充满好奇,充满幻想。虽然这些幻想有时不尽合理,甚至有些荒唐,但这正是学生形成创新意识的先天素质。可以说,没有这些特性便没有创新意识,也就没有创造能力。教学中对学生的这些特性和创新意识应倍加珍惜和呵护。

数学教育的内容为创新教育开辟了广阔的天地,运用数学概念、定理、公式、法则进行猜想、归纳、发现的过程就是创新的过程,类比思维、迁移思维、求异思维、发散思维等数学思维就是创新思维。数学教育丰富了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数学教育的灵魂。在教学中,必须挖掘数学内容中创新教育的内涵和功能,实现由侧重获取数学知识的教育向增强创新能力的教育转变,使数学教育担负起素质教育中更加重要的教育任务。

(作者单位:江西铅山县武夷山镇

上一篇:水泥混凝土施工下一篇:闭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