阶段性持续

2024-05-06

阶段性持续(精选九篇)

阶段性持续 篇1

1 临床资料

选取2011年2月—2012年10月于我院就诊的126例行剖宫产患者, 年龄21岁~39岁, 平均年龄 (29±1.43) 岁;经诊断明确, 根据患者的病情入院后给予剖宫产。

手术指征:母体因素:骨产道异常如骨盆狭窄或畸形、软产道异常、产力异常、妊娠高血压综合征、妊娠合并症。胎儿因素:胎儿宫内窘迫、胎位异常、过期妊娠、巨大胎儿、双胎、胎儿宫内发育迟缓。胎盘脐带因素:前置胎盘、胎盘早剥出血严重、脐带脱垂宫口未开全。

禁忌证:死胎及胎儿畸形、估计胎儿无法存活、产妇有严重的内外科疾病、一般情况差、不能耐受手术、腹壁宫腔已有感染、无法保持剖宫产体位。

2 护理

2.1 术前护理

产妇入院后, 协助患者办理入院手续, 向患者介绍医院环境, 帮助患者尽快地熟悉环境, 告知患者及家属医生所开具的常规检查的地点及方法。观测产妇的生命体征及子宫收缩情况, 宫颈扩张和胎头下降程度, 行胎心监测, 观察阴道流水情况, 羊水的颜色、性状和量。安慰产妇, 同时向产妇及家属耐心详细地讲解分娩过程, 对产妇所提出的问题认真解答, 直至产妇完全理解, 并安抚产妇的情绪。遵医嘱做好术前准备, 如备皮、药物过敏试验、留置导尿管等。

2.2 术后护理

产妇完成剖宫产手术回到病房后立即给予检测血氧饱和度及生命体征, 随后每15 min~30 min测1次, 主管护士要与手术护士及麻醉师详细进行交接产妇的情况。产妇术后要采取去枕平卧位6 h, 6 h后可给予枕头采取半卧位或侧卧位24 h, 之后可下床活动, 并注意禁饮食, 可帮助产妇翻身, 每2 h翻身1次。并嘱患者禁忌在床上静止不动, 一定要早期就开始床上活动, 促进产妇胃肠蠕动、减少便秘等不良反应的出现。如患者出现胃肠胀气可给予少量的二甲硅油。观察产妇子宫收缩情况和阴道流血情况, 注意观察恶露的色、量、味, 如出现恶露异常及时告知医生, 防止术后大出血的发生。术后6 h内禁饮食。

3 阶段性教育

3.1 入院教育

产妇入院后护理人员要在第一时间来到产妇身边, 将产妇带至床边, 并注意嘱产妇在床上休息, 向产妇及家属介绍手术前需要做的常规检查及方法, 住院事项。然后向产妇及家属介绍剖宫产手术的过程及常见问题, 并教育产妇剖宫产是产科最常见的手术之一, 医生及护士对该手术都能够非常熟练地操作, 并可以处理手术中出现的情况, 让产妇及家属安心。

3.2 术前教育

对产妇及家属术前首先要做好心理疏导, 产妇存在对手术及分娩的恐惧, 导致恐惧、焦虑、紧张等心理负担, 甚至影响产妇的休息, 严重者会引起血压、心律等上升, 使产妇情绪更加不安。护理人员此时更加应该注重对产妇的情绪、心理给予更多的关注, 与产妇多沟通, 了解产妇的忧虑, 多安慰产妇, 耐心解释, 消除产妇的顾虑, 使产妇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 以轻松的心情迎接手术。向产妇及家属讲解一些关于剖宫产的知识也是很重要的, 将剖宫产的适应证、禁忌证、优缺点等全面的给产妇讲解, 使产妇及家属充分了解剖宫产。

3.3 术后教育

3.3.1 疼痛教育

疼痛是剖宫产术后最常见的反应, 产妇对于术后疼痛的反应较为敏感, 加上产妇术后感觉疲惫, 使之对疼痛的反应更加敏感, 可能对术后的恢复造成影响。护理人员要向产妇耐心地讲解疼痛出现的原因及可能持续的时间, 指导缓解疼痛的方法, 如采取舒适的体位避免牵拉伤口, 教产妇学会如何放松的方法, 并安慰产妇的情绪。鼓励产妇多与婴儿接触, 早接触有助于将注意力转移到婴儿身上, 以分散对疼痛的注意力。

3.3.2 腹胀及禁食的教育

产妇在完成手术后由于麻醉作用及卧床休息使胃肠蠕动功能减弱, 而导致腹胀, 要指导产妇适当地按摩腹部和放松腹部绷带, 使用开塞露等方法促进排气以缓解腹胀。产妇术后6 h内要禁饮食, 之后可适当进食少量的流质食物, 在肛门排气前要禁食糖类、面包等易产气食物避免加重腹胀症状。在排气后要注意营养, 可食高热量、高蛋白质、高纤维素食物。而且要注意营养物质的搭配, 合理全面地进食。

3.3.3 产褥期的教育

产妇产褥期在产妇的恢复中是十分重要的, 在产褥期要对产妇及家属进行相关教育, 以促进产妇早期恢复。告知产妇可适当早下床进行适量运动, 促进子宫的收缩, 保证切口及身体康复。要打破传统观念, 总是在床上休息而不运动, 这样不利于产妇产后的恢复。对产褥期的饮食也要合理搭配及全面的摄入, 不要按照传统的方法只进食小米粥, 这样不能够满足产妇及婴儿的营养需求。另外对产妇也要进行乳头及会阴的护理措施, 要保持乳头及会阴部的清洁、干燥。教育产妇注意观察恶露的情况, 告知产妇恶露会持续大约4周~6周, 嘱其不要焦虑及紧张。

3.3.4 母乳喂养的教育

要教育产妇在产后要尽早开始母乳喂养, 母乳是婴儿最理想的喂养品, 营养丰富、安全、方便, 母乳喂养还可以促进母亲与婴儿之间的感情交流。加强母乳喂养的宣传, 指导产妇母乳喂养的正确姿势和方法, 哺乳量及间隔的时间等。婴儿的充分吸吮可以增加产妇的乳汁分泌, 促进产后子宫阴道的恢复。

4 结果

所收集的126例剖宫产产妇经过科学的护理和系统的健康教育后, 均能够积极地面对手术, 配合医生的治疗, 无不良情绪出现, 无不良后果的发生。通过本组患者的观察, 我们体会到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对产妇具有很大的意义, 可使其生理和心理能够得到放松, 缓解恐惧焦虑心理, 保障分娩顺利进行。

摘要:目的 探讨剖宫产护理中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取126例剖宫产患者给予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 观察治疗效果。结果 经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后所有初产妇均顺利完成分娩。结论 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可以帮助初产妇顺利分娩。

阶段性持续 篇2

进展情况汇报

自公司标准体系建立后,公司各部门开始标准实施的持续改进管理。其主要内涵是以PDCA循环的质量管理理念、“每人每天有进步”的市场进化生存理论和“海燕不畏艰难”的特色文化为指导,建立一套科学高效的持续改进运行体系和保障体系,努力实现打造品牌的总目标。

这种管理方法通过分项优化竞争力要素,持续提升公司的综合竞争实力。在“目标确定、标杆确定、差距确定的情况下,公司结台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了持续改进管理的运行体系,即 市场要求和用户需求为中心,对每一个需要改进的竞争力构成要素按照“标准设立与调整一一贯标——检查考核一一考核评价一一奖惩一一偏差分析与改进”的流程进行持续改进螺旋提升。

其主要做法是:

一、建立持续改进的组织机构

公司按职能分工形成了旅游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下设旅游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公司旅游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协调、指导公司各部门三级工作网络。

各项管理改进的公司旅游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由公司一把手挂帅,负责重大问题的解决,领导小组成员中的具体

责任人由分管工作的副经理担任,负责改进目标和考评标准的制定。公司一把手有两个角色定位:一是各项改进标准的“捍卫者,每一个管理标准改进的实施制度出台后,执行中难免会出现标准与过去惯例的冲突.这时公司一把手要坚决捍卫标准,成为标准的“守护抻”。二是标准执行的“追催者”,各项标准发布实施开始,就一直在标准推行的后面追催,直至每一项管理改进都按既定的标准不折不扣地推行。

公司旅游标准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分别由安全部、运营部、财务部、办公室等职能部门负责运作,重点是对各项标准执行情况进行检查、评价、考核。专项实施小组 由各部门与其管理人员组成,负责按工作目标制订实施计划和具体执行方案,并负责按工作进程表对每一项管理改进的量化指标予以落实。

在持续改进工作中的每一个成员,不论是领导者、管理者还是执行者,在公司原有的组织结构中都有相应的岗位和职责,使得持续改进的组织体系与原有的组织体系间构成矩阵式的项目管理方式,在日常的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的同时,保证了各项管理改进项目的不断开展和持续推进 如,由公司总经理挂帅,负责旅游标准化办公室的副经理具体负责的“质量程序文件评价委员会”下设由各部门负责人担任第一责任人的质量程序文件评价管理办公室,具体实施持 2

续改进活动的“质量程序文件持续改进实施小组”三级工作同络职责分工明确,流程简化,运转灵活,运作落实。

二、设立改进目标

公司以同行业先进水平为标杆,以实际能力和管理水平为出发点,制定出持续改进的起始和递进目标。

根据阶段重点.对改进项目横向扩展在设立改进项目时,遵循“化大为小、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方针,将打造名牌的目标分步实施,立足于阶段重点和实施条件,设计每一个发展阶段的改进目标和改进项目,并以成本、质量为核心,将持续改进的运行体系运用到多个营理环节中。

公司根据最突出的“四个不统一”的问题确定了此阶段持续改进的对象:一是员工思想不统一,行为不规范的问题;二是质量程序文件不统一,标准执行不严的问题;三是安全管理认识程度不统一,安全及应急标准落实不到位的问题;四是员工参与积极性不统一的问题。针对这4个问题,将此阶段持续改进的重点项目确定为素质管理、品质管理、现场安全管理和合理化建议管理4个大项。

三、目标的分解和落实

为保证改进活动目标明确、过程可控,落实到位 在确定了总体改进目标和过程控制目标后.依据重要性和可控性原则,将过程控制目标进一步细化、分解为考核评价指标,并对指标尽可能量化,不能量化的则尽量具体化。

1. 分解目标.按照标准体系文件对每一个改进项目的考核评价指标都从时间和组织结构两个方向进行了分解,并形成了量化指标实施指南。在时间上具体分解到每月、每周和每天,在人员组织上分解到每个部门和每个员工,构成一个完整的指标体系,使人人有目标.事事有标准。

在各项管理改进目标细化分解的同时,公司旅游标准化办公司制定出相应的程序文件和管理细则,形成了一套考核管理办法。自实施持续改进管理以来,已根据重点改进项目陆续制定出台了《员工业绩持续评价及改进考核办法》、《质量程序文件持续评价及改进考核办法》,《安全持续评价及改进考核办法》、《员工合理化建议持续评价及改进考核办法》、《持续评价及改进考核办法》、《服务质量持续评价及改进考核办法》、《车辆维护管理持续评价及改进考核办法》等七个体系文件 每一个体系文件中都涵盖了总体改进目标,过程控制改进目标、各部门具体改进内容和每一项改进内容的评价分值及各部门实得分所对应的A、B、C三个档级。

2.落实目标。各专项委员会在制定标准体系文件的同时,要求各部门根据实际情况将细分后的目标制定为员工的工作指导册,指导册根据所分解的目标,制定对应措施,将措施固化为员工的标准工作规程,确保标准和各项指标的落实。

在改进目标落实为工作指导后,各部门根据具体考棱内容进行日常自查、自评、自动整改,并作详细的 自查目志,填写不合格项的整改效果追踪卡,以保证改进目标的最终落实同时,为确保改进目标落实到位.改进结果达到实效,公司提供了人 财 物、制度四大保障。

四、考核评价

坚持对各项管理改进进行持续评价考核,将改进活动中的成绩显现出来,也将问题暴露出来。

1.考核流程化

按照持续评价及改进考核办法中规定的考核流程和操作指南,定期(一般每月一次)考查结合不定期抽查的方式对各单位的改进活动进行考核。考核主要采用抽样检查、量化打分、面谈、查阅记录、现场查验等方式,最终的考核结果以各单位实得分值所对应的A、B、C三个挡级体现。

评价透明化图

对本期考核结果进行综合评价,以各单位的考核得分为基准,评估公司持续改进的整体趋势,井在专用公告板上公布,将考评公开化.透明化。公司旅游标准化办公室根据评价结果向受检单位反馈 《持续改进工作情况通报》和《不台格项报告》。在进行质量改进活动时,根据《质量程序文件持续评价及改进考核办法》制定的考核评价操作指南,由“质量程序文件评价管理办公室”每月定期采用抽样方式,5

通过面谈、查阅文件 现场查验等方法,收集客观依据,并详细记录检查情况。在发现问题后,展开追溯和调查,查清责任人,向受检部门口头通报不台格情况,提出相应的改进建议。同时,对查出的不合格项按评价标准(严重不台格项扣8~l0分、一般不台格项扣4—7分、轻微不台格项扣1~3分)进行评价打分,并结台各单位“自查日志” 和“不合格项整改效果追踪卡” 计算出部门自评分,形成各部门得分。再通过《质量程序文件持续评价及改进通报》和《不合格项报告》、建议措施及措施验证等要素.使受检单位既有明确的改进项目,又有明确的改进指导。

这种有考核标准引路,有明确的考评人负责、有矩阵式的组织保证、有考程序和考核操作指南指导、有考评时间和考评频率规定的评价活动,构成了一种可以持续运行的考评实施体,使得每一项管理改进在这种持续价体系的作用下,不断暴露改进过中的问题和短板,也不断将改进过中的优秀员工和先进有效的做法发现和提炼出来,为下一个管理改进循的运行指明方向。

五、偏差分析与改进

把持续管理改进的中心放到对偏差的分析和纠正措施上,将偏差分析结果导人过程循环,并用以修订进目标。

1. 分析偏差,导入过程改进

各项管理改进的每一次考评结束后,公司旅游标准化办公司组织相关单位的管理者和骨干员工,将考评结果与公司要求的阶段性目标进行对比,找出偏离和差距,分析出现偏差的原因,制定纠正偏差的方案,并将方案纳入过程改进。对于重大偏差问题,则成立专项攻关小组,对难点问题进行专项解决。

进入新一轮过程改进后,旅游标准化办公室指定对应部门负责人作为督促责任人,对纠偏工作的落实情况和进度进行跟踪,使改进活动按照预定的时限完成。在此轮改进活动结束时,对纠正结果进行再次考评,以保证每一次考评出的偏差都能被有效消除,确保各项管理改进处于不断提升的状态。

2.修订改进目标,如发现偏差来源于过程控制目标已不能适应市场要求,或者不再具备前瞻性,偏差分析的结果将用以指导改进目标的调整和修订在目标升级的同时,完成改进循环纵向提升。

阶段性持续 篇3

【关键词】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剖宫产;护理

【中图分类号】R-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6)06-0112-01

近年来,我国选择行剖宫产的产妇人数上升,术后有效治疗及综合护理成为产科、产妇及其家属广泛关注的焦点。健康知识教育是指通过人为教育干预或信息传播等途径,帮助产妇掌握卫生保健知识,并熟练运用到日常健康生活管理的一种行为。医学研究发现,在剖宫产护理干预中全面性加强健康知识教育,通过提升产妇对自身及新生儿的健康知识认知,可有助于缓解其抑郁、焦虑等负面情绪,从而提升整体治疗及护理效果。本文中,通过对39名行剖宫产产妇实施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达到理想效果,详细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从本院于2015年9月~2016年9月行剖宫产的产妇中随机选取78名进行研究观察,将其分为对照组与实验组,均为39名。对照组产妇中,年龄为21~40岁,平均年龄为35.47±1.10岁;初产妇有14名,非初产妇有25名;孕周为35~40周,平均孕周为38.14±1.04周。实验组产妇中,年龄为22~40岁,平均年龄为35.82±1.40岁;初产妇有16名,非初产妇有23名;孕周为36~40周,平均孕周为38.51±1.23周。两组产妇在年龄、产次及孕周等一般资料上差异小,P>0.05,无统计学意义。

1.2护理方法

1.2.1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讲述常规常规检查的知识与方法;剖宫产手术的过程及注意事项,并回答产妇相关疑问。

1.2.2实验组: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1)术前教育:医护人员主动亲近产妇,详细讲解剖宫产手术的相关知识与注意事项,提升其手术治疗的认知,缓解其紧张、焦虑等情绪;进入手术室前,讲解麻醉方式、备皮范围及配合要点,引导产妇主动配合手术操作。(2)术后康复教育:①指导产妇术后6h内保持平卧位,术后1h可帮助产妇坐起,将导尿管拔除后可自主性走动训练,促进肠胃蠕动;观察产妇是否存在子宫收缩或阴道出血情况,若发现异常情况则需第一时间告知其主治医师,及时有效处理。②产褥期教育:产褥期是产妇身体恢复的重要关键阶段,医护人员应指导产妇适当进行床下走动训练,以促进子宫收缩。另外,指导产妇注重饮食搭配,多摄取高蛋白食物,适度适量加强营养补给;告知产妇会阴及乳头护理的重要性及方法,时刻保持卫生清洁。③新生儿喂养及护理教育:通过视频或现场讲说方式,向产妇讲解母乳喂养的方法与正确姿势、哺乳量、相隔时间等知识。

1.3观察指标

①护理前、后,采用SDS(抑郁自评量表)评分与SAS(焦虑自评量表)评分评估产妇的抑郁及焦虑情况。其中SDS评分标准为>72分为重度抑郁,63~72分为中度抑郁,53~62分为轻度抑郁;SAS评分标准为>69分为重度焦虑,60~69分为中度焦虑,50~59分为轻度焦虑。②将护理态度、健康知识、技能操作等内容编排为问卷调查,从整体上把握产妇对本次护理的满意情况,并就得出结果对护理进行改进。问卷调查满分为100分,共为10道选择题。其中<59分为不满意,60~80为满意,80~100分为非常满意。总满意度=(满意+非常满意)/例数×100%。

1.4统计学处理

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8.0统计分析研究数据,以检验计数资料,计量资料使用()表示,并使用t进行检验,若P﹤0.05可视数据存在统计学差异。

2.结果

2.1护理前、后产妇SDS评分与SAS评分

如表1示,护理后,对照组产妇SDS评分与SAS评分均高于实验组,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2产妇对护理的满意情况

如表2示,对照组产妇满意率(79.49%)低于实验组(94.87%),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3.讨论

常规健康教育存在较大的局限性,缺乏针对性与全面性,仅停留于某一阶段,无法有效体现产妇的需求与意志。建构在常规健康教育的基础上,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进一步对剖宫产产妇进行深化护理与教育,将教育贯穿于整个护理过程,突出术前、术后产妇的需求。本文结果显示,护理后,对照组产妇SDS评分与SAS评分高于实验组,满意率(79.49%)低于实验组(94.87%),且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这一结果表明,通过加强术前健康教育,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可提升产妇对手术治疗及健康知识的认知,对于缓解其焦虑、抑郁情绪有积极意义;而通过术后健康教育,可让产妇了解会阴、乳头等护理方法,以及母乳喂养、自身护理等健康知识,教育效果显著。总之,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应用在剖宫产护理中效果显著。

参考文献:

[1]胡伟英,单金花,王庆燕.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剖宫产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 2012(32) .

[2]高郡.剖宫产护理中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的应用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13).

阶段性持续 篇4

关键词: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剖宫产,护理

在生理-心理-社会护理模式发展影响之下, 整体护理成为现代优质护理的主要模式之一。健康教育是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指通过对患者进行行为干预和信息传播, 提高其个人卫生和预防意识, 对自身疾病具有充分的认识, 积极主动的接受治疗和改善个人生活习惯以加强疾病预防的活动[1]。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 既是指在患者病情发展的不同阶段, 针对其需求和特点提供针对性和目的性和健康教育, 主要包括诊断、治疗、康复和出院指导等各个阶段, 是生理-心理-社会护理模式在当前护理工作中的体现, 充分调动了患者的主观能动性, 提高了治疗效果[2]。为了探讨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在剖宫产患者护理工作中的应用, 本文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剖宫产患者进行了研究, 现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月收治的剖宫产产妇100例进行研究, 其中初产妇74例, 经产妇26例, 年龄20~42岁, 平均年龄31岁, 住院天数为5~7 d, 平均6 d。本组患者中, 妊娠合并心脏病患者3例, 妊娠合并肺结核患者2例, 妊娠合并慢性肾炎患者1例, 轻度紫癜前期患者4例, 重症紫癜前期患者3例。

1.2 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方法

1.2.1 入院初期健康教育:

(1) 入院指导:产妇入院时, 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进行迎接, 介绍医院病室的环境、主治医师和责任护士以及各项规章制度等, 消除医院陌生环境对患者造成的心理压力;整理好病室, 指导家属进行生活用品等物品的摆放和使用, 保持病房内环境卫生、整洁和空气清新, 为患者提供一个舒适的病房环境;对产妇的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估, 了解其健康状况、孕次、孕周和身体反应等基本情况, 针对患者的具体情况和个性化要求制定护理计划;对产前健康知识等进行详细的讲解, 提高患者的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3]。 (2) 心理及饮食教育:对产妇产前的心理进行干预, 给予人性化关怀, 建立互相信任的护患关系, 消除产妇产前不良心理;对产妇及其家属进行饮食健康指导和教育, 指导产妇多进食高营养、高蛋白、高维生素和高纤维的事物, 以清淡和易消化事物为主, 避免生冷、辛辣和刺激性食物, 多饮水保证大便通畅。

1.2.2 术前健康教育:

在术前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 向其解释手术的主要步骤, 注意事项, 可能出现的问题, 配合的方法等健康知识, 对患者对手术的疑问进行详细耐心的解答, 消除患者对手术的紧张恐惧心理;向产妇说明手术前皮肤清洁的准备、麻醉的方式、术前禁食的时间等, 做好术前准备, 促进产妇主动配合治疗。

1.2.3 术后康复教育:

(1) 术后体位教育:术后指导产妇去枕平卧, 以减少头痛的发作;术后6 h之后可换自由卧位, 护理人员加强对产妇的护理, 将床头升高, 促进恶露的排出, 指导患者进行床上翻身活动, 预防肠粘连, 促进胃肠蠕动, 促进子宫修复;术后24 h指导患者进行床下运动, 进行适当的走动等, 促进胃肠蠕动, 预防静脉血栓和促进机体恢复;指导患者加强对切口的自我护理, 下床运动时可以采用束腹带进行束腹, 防治用力导致切口裂开。 (2) 术后切口、阴道出血和子宫收缩情况观察:加强对患者术后切口裂开、阴道出血和子宫收缩等情况的观察。用沙袋对腹部切口急性压迫, 术后定时进行观察, 预防渗血;术后若出现阴道出血过多、血色鲜红或血块等情况, 应及时报告医师处理;术后加强观察子宫收缩情况, 对宫低高度加强检测[4]。 (3) 术后新生儿护理教育:一些产妇初为人母, 不能很好的适应角色, 加上手术导致产妇身体虚弱, 对新生儿的护理任务难以完成。护理人员指导产妇在术后30 min内开始进行哺乳;指导产妇掌握正确的哺乳姿势, 两侧乳房都要做到有效吸吮;术后产妇担心母乳喂养和剖宫产对形体产生很大影响, 因此出现抑郁情绪, 护理人员需要加强心理护理, 消除其不良情绪;术后产妇身体虚弱, 需要加强饮食指导, 保证乳汁分泌充足, 提高母乳喂养的质量。

1.2.4 出院指导:

产妇出院时, 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详细讲解自我护理的知识, 包括饮食、情绪、睡眠和用药等注意事项, 提高产妇进行术后自我护理和保健的能力, 叮嘱产妇按时间进行复诊, 加强营养和休息, 早日恢复身体。

2 结果

本组100例剖宫产患者经过我院剖宫产治疗和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 均在5~7 d内康复出院, 恢复效果良好, 取得满意的效果。

3 讨论

对剖宫产产妇进行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 不断可以针对每个阶段的特点制定针对性的护理措施, 还能保证从入院到出院各个患者的有效衔接, 实现整体、系统和专业化的护理, 有效提高了护理水平, 提高了剖宫产手术的整体效果。

参考文献

[1]高郡.剖宫产护理中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的应用分析[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2, 21 (13) :75.

[2]胡伟英, 单金花, 王庆燕.护理干预及健康教育对剖宫产患者术后恢复的影响[J].中国社区医师 (医学专业) , 2012, 14 (32) :273-274.

[3]沈雪琴, 寿之炜.心理护理和健康教育对剖宫产患者的影响[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 2012, 28 (3) :62-63.

阶段性持续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8例肾病综合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3]:1病例均经确诊;2患儿可与家属共同完成健康教育。依据不同的护理方法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患儿各44例。其中对照组患儿男25例,女19例;患儿年龄5~11岁,平均(8.1±2.3)岁。观察组患儿男24例,女20例,患儿年龄5~13岁,平均(8.4±2.5)岁。经统计学分析,两组患儿在各项一般数据资料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44例患儿予以常规护理,要求护理工作者依据肾病护理常规,做好对患儿的日常护理工作,为患儿提供良好的居住环境;观察组44例患儿则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施行持续阶段性健康教育,具体如下。

1.2.1入院阶段的健康教育要求护理工作者及时进行对患儿的入院指导,向患儿及其家属系统性介绍本院医护情况、医院环境以及相关制度,使患儿尽快熟悉并适应医院环境。通过与患儿沟通、交流,了解其健康状况,并向其家属询问医疗需求,针对患儿的不同实际情况针对性定制护理计划及持续健康教育方法。针对患儿治疗前存在的紧张、焦虑心理,及时通过相关知识讲解、疑问解答等方法消除患儿的忧虑,引导患儿合理进食,控制总热量地摄入,选择低盐、丰富维生素及优质蛋白的饮食;每日盐摄入量不高于5 g,满足患儿的生理需求[4]。

1.2.2住院阶段的健康教育1向患儿及其家属讲解相关疾病知识,包括病因、诱因、护理和治疗方法等;2介绍药物相关名称、作用、不良反应以及应对措施等;3由于肾病患儿在疾病后需要长时间服药、定时复查,患儿及其家属均会出现紧张或悲观的情绪,要求护理工作者悉心解释治疗经验,并向其讲解心理因素对疾病好转的重要性,认识到早期康复的意义,深入认识不按时服药及不定期复查的危害性,帮助患儿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

1.2.3出院阶段的健康教育1督促患儿家属严格遵照医嘱对患儿用药,合理调节其饮食,定期复查和复诊,规范其健康行为,一旦发作必须尽早就诊;2引导患儿养成良好的日常生活习惯,避免过度疲劳及紧张,适当增强活动量,确保充足的睡眠时间,稳定情绪,减轻精神压力;3出院阶段属于巩固患儿疗效和预防患儿疾病发作的一个时期,必须告知患儿家属严格控制患儿回家之后的相关注意事项,包括活动、饮食及情绪等等。

1.3观察指标

1肾病相关知识掌握情况:采用本院自制调查问卷,让患儿及其家属复述相关知识与技能,每个问题包括:掌握、部分掌握、未掌握3相,分别对应3分、2分、1分;出院前评价两组患儿问卷分数,其中优为≥30分;良为25~29分;一般为20~24分;差为≤19分;2护理满意度[6]:以问卷的形式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共20题,每题5分,满分为100:其中满意为>85分;比较满意为60~85分;不满意为<60分,总满意度=满意+比较满意。

1.4统计学方法

2结果

2.1两组患儿相关肾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

经不同的护理方法后,观察组肾病综合征患儿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优良率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如下表1所示。

2.2两组患儿对护理质量满意情况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7.73%远高于对照组护理满意度88.64%,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如表2所示。

3讨论

持续阶段性健康教育作为一项系统性、阶段性、有目标和有计划的教育活动,可以实现针对个体的差异而满足患者的不同需求[7]。持续阶段性健康教育的应用可引导护理工作者阶段性的进行相关内容教育,避免了填鸭式的健康教育方法,使患儿更易接受。

采用持续阶段性健康教育使患儿在住院时、住院期间及出院时均能得到科学、全面地护理,护理人员的及时评价也完善了教育内容,保证了健康教育的明确性、持续性,避免了护理工作的盲目性,一方面提高了工作效率,另一方面又提高了护理效果。

本次研究中对观察组患儿采用持续阶段性健康教育,研究结果表明,观察组患儿相关肾病健康知识掌握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且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进一步表明,对肾病综合症患儿应用持续阶段性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促进患儿生活质量的提高。

摘要:目的 探讨持续阶段性健康教育在肾病综合症患儿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该院于2014年3月‐2015年3月收治的88例肾病综合症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患儿各44例,其中对照组患儿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患儿予以持续阶段性健康教育护理,比较两组的护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肾病综合征患儿相关健康教育知识的掌握优良率93.18%显著高于对照组75.00%;且其护理满意度97.73%远高于仅予以常规护理的对照组患儿护理满意度88.6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肾病综合症患儿应用持续阶段性健康教育,可有效提高患儿及其家属护理满意度,促进患儿生活质量提高。

关键词:持续阶段性健康教育,肾病综合症,护理满意度

参考文献

[1]杨俊.健康教育在小儿肾病综合症治疗中的应用效果[J].求医问药(学术版),2013,11(1):133-134.

[2]陈伟琼,毛楠.临床护理路径在肾病综合症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河北医学,2011,17(1):130-132.

[3]舒芬华,欧阳文殊,刘美红,等.儿童肾病综合症不规范服药影响因素及护理对策[J].实用预防医学,2011,18(11):2219-2220.

[4]马继玲.系统的健康教育对原发性肾病综合症患者的影响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5,2(31):6487-6488.

[5]杨玉芳,张舒梅,黄凌雁.临床护理路径在肾病综合征患儿健康教育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3,24(23):3583-3584.

[6]李桂兰.健康教育护理干预对改善肾病综合征病人生活质量的效果分析[J].大家健康(学术版),2016,10(8):288.

阶段性持续 篇6

1 临床资料

本组52例, 男20例, 女32例, 年龄在60~81岁之问, 平均年龄71岁, 其中实施单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23例, 实施双侧膝关节置换手术患者29例。

2 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的方法和内容

2.1 术前期阶段的健康教育

2.1.1 入院指导

在患者入院阶段, 负责患者的医护人员应对患者介绍医院的情况, 语气要温和, 要主动热情, 使患者产生亲切感、消除紧张情绪和心理上的压力, 尽快让患者适应医院的住院环境, 同时保持卫生清洁。患者在一入院后对其进行全面的身体体检和相关指标的化验, 常规检验心电图、X线胸片、血常规、尿常规检查, 了解患者各项身体体征, 为手术方案的设计和护理提供依据。手术前患者要戒烟, 同时指导患者拐杖的正确使用方法。如果老年患者患其他疾病, 应注意在手术过程中有并发症的发生。

2.1.2 心理护理

患有膝关节病的患者, 膝关节能力丧失, 长时间在疼痛中生活不能自理, 心理上常伴有担忧、恐惧、自卑感, 情绪变化较大, 因此, 在患者住院后, 及时对患者进行心理上的护理, 有以下几个方面: (1) 患者住院后到确定手术具体日期期间, 护士根据患者适应环境情况、心态的变化, 及时进行心理调整, 以免患者的手术影响到治疗效果。 (2) 让患者了解到在治疗过程容易产生的问题以及如何解决治疗过程遇到问题, 采用的方法和手段, 让患者放下包袱, 患者如果担心手术后带来疼痛, 可以介绍我们医护人员采取的止痛技术, 改技术安全无害。 (3) 在手术前, 让患者知道手术的一些信息, 例如手术的操作医师、麻醉师、等等。 (4) 给患者讲述手术方法、护理方法, 使患者意识到配合手术护理的重要性, 保持最佳的心理状态, 保证手术期的顺利完成。 (5) 生活方面采取细心照顾, 多关心体贴患者及时沟通, 满足患者的需求。

2.1.3 饮食指导

医护人员向患者介绍营养对于手术治疗效果的重要作用, 让患者认知饮食对康复的重要性, 使患者积极配合饮食, 多以服用高热量、高蛋白, 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为主, 能够增加机体抵抗能力, 存进伤口愈合, 早日康复。

2.2 术中期阶段的健康教育

手术室内确保温度适宜, 以保证患者体温不受外界温度、湿度等环境的影响。麻醉药品对呼吸体统和循环系统的刺激很大, 而且术中各项生理指标也会有异常, 不会很稳定, 需要常规吸氧等手段。术中护理由以下几方面: (1) 手术中手术器械的正确使用, 手术中医师与医护人员的配合。 (2) 手术中的时时监测与护理。 (3) 麻醉患者清醒者的心理护理:如安慰、心理疏导、关心体贴等。 (4) 在使用特殊药物时的护理。手术中护理的关键是使医患护共同使患者能够安全、顺利的完成手术, 确保手术成功[1,2,3]。

2.3 术后康复期阶段的健康教育

2.3.1 术后指导

术后要对患者的体位及引流管进行护理观察。术后的患者去除枕头, 平卧位6h, 禁食禁水6h后方可进食进水, 待麻醉药恢复后患者即采用平卧位。患者肢体需抬高15°~30°, 同时采用弹力绷带加压包扎, 便于下肢静脉回流。患者的膝关节周围需加冰袋2~3d, 有助于缓解关节腔的出血和疼痛。指导患者正确使用引流管, 防止引流管折断、脱落[4]。

2.3.2 肢体功能锻炼指导

加强术后早期的肢体功能锻炼。锻炼应循序渐进, 不宜过量, 采用被动和主动、等长和等张训练栩结合的方式。术后6h麻醉药消失后可做踝泵运动;术后1~2d, 可做直腿抬高和股四头肌收缩功能锻炼, 有利于血液和淋巴液的回流, 消除膝关节肿胀;术后第3~5天, 患者可坐起练习运动, 同时按压膝关节, 可应用气压泵治疗及CPM机锻炼;手术后1周, 若患者未感觉到不适, 可指导患者扶双拐进行行走锻炼。

2.4 出院后阶段的健康教育

患者出院后应继续肢体功能锻炼。嘱咐患者行走时必须跟人陪伴, 以防跌倒。多去户外, 接受日光照射, 补充钙质。饮食多以蔬菜、水果, 清淡为主, 以免加重体重和膝关节负重;不做有损膝关节的运动。手术后定期做检查, 一般为1、3、6、12月后进行复查。如出现并发症及时就诊。

3 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应用效果

3.1 提高了患者的治疗效果

通过阶段性的健康教育, 患者能够积极配合治疗、护理, 52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全部治愈出院。患者通过每一阶段健康教育, 掌握健康方法, 及时调整健康教育方式, 提高康复效果;同时使患者能够自我掌握一些知识, 达到自我护理能力。

3.2 提高了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医护人员对52例患者有针对性的采取阶段性健康教育护理, 使患者获得了良好的治愈效果, 提高了服务质量, 同时医护人员从入院到出院都进行了健康教育, 治愈后无并发症, 患者满意度极高。

3.3 建立起良好的护患关系

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服务的满意度, 减少了对医院的投诉, 有利于医院对患者情况进行详细的跟踪和连续性的服务, 建立良好的医患关系至关重要。

摘要:目的 探讨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对膝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对52例膝关节置换患者在术前、术后及出院前后各阶段有针对性的采取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结果 通过采取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后, 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 使患者达到良好的康复效果, 52例膝关节患者全部治愈出院, 同时提高了患者对医护人员的满意度, 保持良好的医患关系。结论 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对膝关节置换患者的治疗效果确切。

关键词: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膝关节置换护理

参考文献

[1]金芳.骨科临床实用护理[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5:7.

[2]代丽, 王苹.健康教育在全膝关节置换患者护理中的应用[J].激光杂志, 2009, 30 (5) :87.

[3]刘丽敏, 刘颖, 于明.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在膝关节置换护理中的应用[J].临床护理, 2010, 7 (5) :315-316.

阶段性持续 篇7

关键词:乳腺癌,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

乳腺癌是女性常见生殖系统肿瘤, 其发生率位居女性恶性肿瘤首位, 近年来其发病率呈增高趋势, 严重威胁着女性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1]。目前, 乳腺癌改良根治术为乳腺癌主要治疗手段, 且其临床疗效已得公认, 然而研究证明, 合理的健康教育方式在乳腺癌患者护理中亦具有重要意义[2]。本文旨在研究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手术患者护理中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选取2012年至2014年1月于我院确诊并行手术治疗的乳腺癌患者118例, 年龄为33~70 (53.98±3.19) 岁, 体质量为51~72 (62.38±5.38) kg, 文化程度为初中及以下18例、高中及以下62例、大学及以上38例, 婚姻状况为已婚98例、未婚6例、离异或丧偶14例。在征得医院伦理道德委员会批准后, 征得所有患者及家属同意情况下, 将所有患者按其就诊顺序进行编号并随机分为对照组 (59例) 和观察组 (59例) 。入组标准:病理检查或细胞学检查确诊为乳腺癌;手术方式均为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术后均行常规化学治疗;无严重心、肝、肾、肺等器质性病变, 无认知障碍;无精神病史或家族精神病史;无其他系统恶性肿瘤;无化疗病史;近期内周边未发生重大变故;随访依从性佳;同意参与此研究者。

1.2 护理干预方法。对照组:常规健康教育:患者入院时进行常规入院健康宣教。观察组: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涵盖入院时、术前、术后、化疗期间、出院时等连续阶段健康教育。

1.3研究方法与工具:所有患者在入院时均进行汉密顿抑郁量表 (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 、疾病不确定感量表调查, 同时在出院时行HAMD、疾病不确定感量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 PSQI) 、自我效能感量表 (General Self-Efficacy Scale, GSES) 、生活质量评价量表 (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 SF-36) 调查, 并记录各调查量表评分。分析患者临床资料, 并从其年龄、体质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手术方式、满意度、复诊率、依从性、并发症、上肢功能恢复情况、HAMD评分、PSQI评分、GSES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SF-36评分等方面进行数据收集, 并采用统计学软件SPSS19.0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1.4评价标准。上肢功能恢复:优:双侧上举高度差值≤5 cm, 外展功能可达180°;良:双侧上举高度差值>10 cm, 外展功能可达150°;差:双侧上举高度差值≥20 cm, 外展功能可达90°。HAMD:25条项目, 每项目计1~4分, 总分计100分, 分值越高抑郁程度越高;疾病不确定感量表:4维度33条目, 总分计32~160分, 分值越高疾病不确定感度越高。PSQI:7因子, 每因子计0~3分, 总分计21分, 分值越高睡眠质量越差。GSES:10条项目, 每项目计1~4分, 总分计40分, 分值越高自我效能感越强;生活质量量表:5个领域涵盖36维度, 每维度计0~4分, 各维度总和即为量表总分, 分值越高生活质量越高。SF-36量表评价:8维度36条目, 评分时根据条目计算各维度积分, 转换成百分制。

1.5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均输入并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 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统计学显著性差异标准α=0.05, P<0.05示差异明显, 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对照组患者年龄、体质量、文化程度、婚姻状况、HAMD评分、疾病不确定量表评分等一般资料与观察组患者相应指标间差异不明显, 在统计学上无意义 (P>0.05) , 具有临床可比性。见表1。

注:初:初中及以下;高:高中及以下;大:大学及以上;已:已婚;未:未婚;丧:离异或丧偶

注:并发症主要包括皮瓣坏死、皮下积液、肢体肿胀等

2.2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比较:观察组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优良率、患者满意度及复诊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 差异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健康知识评分高于对照组,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而其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以上组间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见表2。

2.3 两组患者各量表评分比较:对照组和观察组患者出院时HAMD评分及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均较入院时有所降低, 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HAMD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及PSQI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 上述组间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观察组患者SF-36评分及GSES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相应指标, 上述组间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见表3。

3 讨论

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是一种近年来新兴起的新型健康教育模式, 目前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学科护理中, 如阑尾炎、耳鼻喉手术、人工髋关节置换、骨折、剖宫产等。然而, 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护理中应用研究较少。王云彬等人研究证明分阶段健康教育可提高乳腺癌患者健康教育效果, 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提高患者满意度[3]。

本研究中观察组实施的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干预具体内容如下:入院时:发放乳腺癌相关知识手册, 内容涵盖疾病病因、诱因、发展、症状、体征、诊断、治疗、预后等方面, 并对其进行详细讲解;介绍患者就诊环境及治疗团队成员, 了解患者工作、生活特点, 了解其基本情况并掌握其心理动态, 及时发现并对症处理心理问题, 并讲述既往成功治愈乳腺癌病例, 增强其战胜病魔信心;同家属进行沟通、交流, 使之明白家属的鼓励及支持对于患者疾病治疗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术前:告知患者术前检查、化验、准备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并协助患者完成上述内容, 对于患者的疑问及问题进行详细解答, 并向患者介绍其拟定治疗方案、手术方式、麻醉方式、手术体位、手术过程、手术室环境及设备功能、配合事项、术后不良反应、注意事项及对应处理措施等, 教育方式包括手册、书面、口头、视频、讲座等方式, 使患者对其拟定手术过程产生一个感性认识, 避免不必要的恐慌、茫然及无助。

术后:告知患者术后各诊疗事项目的、引流管作用及注意事项、麻醉不良反应及处理措施、药物治疗及意义等, 同时告知患者术后肢体功能锻炼方法, 根据患者病情及身体状况制定个体化功能锻炼方案, 指导并协助患者有效完成肢体功能锻炼;介绍患者术后诊治方案、并发症、注意事项及配合方法等。

化疗期间:向患者讲解乳腺癌相关知识及化疗知识, 讲解患者临床病例类型及分期、化疗方案、化疗药物价值及化疗不良反应, 指导患者化疗期间正确进水饮食、用药、功能锻炼、不良反应应对及自我保护、注意事项及治疗配合方法等, 指导并协助患者正确、正视疾病。此外, 定期开展乳腺癌患者座谈会, 使之可相互沟通交流, 转移其注意力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出院时:告知患者出院后正确饮食、注意休息、合理运动、坚持功能锻炼、定期复查的必要性及重要性, 并指导患者自我检查方法, 并鼓励患者多参加社交活动, 养成良好生活习惯, 保持乐观、积极生活态度;进一步告知家属的鼓励及支持对于患者心理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性及必要性, 使其重拾生活信心, 提高其生存质量及生活质量。

在本研究中, 经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干预的观察组患者上肢功能恢复优良率、患者满意度、复诊率、健康知识评分、SF-36评分及GSES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相应指标, 而其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 且并发症发生率、HAMD评分、疾病不确定感评分及PSQ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 以上组间差异均在统计学上有意义 (P<0.05) , 结果与国内相关研究报道结论相符[4]。在乳腺癌手术患者护理中, 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 (涵盖入院时、术前、术后、化疗期间及出院时) 可明显改善患者心理状态, 提高其相关知识掌握程度, 促进其肢体功能恢复, 减少并发症发生, 缩短住院时间, 对于提高其生活质量具有重要意义, 值得在临床实践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庞娟.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放疗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实用医药, 2015, 10 (2) :213-214.

[2]钟灵, 李丹, 廖俊辉, 等.乳腺癌患者术后的规范化康复护理及其效果评价[J].肿瘤预防与治疗, 2013, 26 (3) :159-162.

[3]王云彬, 谢巧卫.分阶段健康教育在乳腺癌手术患者中的应用[J].中国基层医药, 2014, 21 (24) :38-39.

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 篇8

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是“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人力资源”界定了所研究的对象, “可持续发展”说明了研究的目标与方向。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是将这两个概念相结合, 更准确地说, 是将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引入到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中来。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至少应该包含以下三方面内容:

1、对人力资源的保护。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是对现有资源的保护。这其中既包括对人力资源存量的保护和一定质量水平的保护, 还包括对人力资源正常流动的保护等。

2、对人力资源的利用。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满足经济和社会发展对人力资源日益增长和提高的需求。因此, 充分、有效、合理地利用人力资源也应该是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之一。

3、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人力资源开发是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主要内容。这里所说的人力资源开发包括了宏观和微观两部分。微观人力资源开发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人力资源开发, 它是组织内部出于经济目的的活动。宏观人力资源开发则是在社会范围和一定历史时期内, 政府针对社会人力资源所做的决策活动, 包括相关的政策、法规、战略的制定, 等等。

人力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均是在现有人力资源基础上进行的, 而人力资源开发是对人力资源潜力的发掘, 是从根本上提高人力资源数量与质量的手段, 是人力资源发展过程中质的飞跃。因此, 人力资源开发是实现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根本途径。同时, 不能忽视对人力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工作。如果只重视开发, 而没有相应地对人力资源进行保护和合理利用, 就有可能造成人力资源的流失与浪费, 开发也将变得毫无意义。

二、我国人力资源现状

我国的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所存在的问题与我国的国情密切相关。总体来说, 可以归结为三大方面, 即数量上的矛盾、结构上的失衡、机制上的落后。

1、我国的人力资源在数量与质量上存在着突出矛盾

(1) 我国人口整体素质还不够高,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数量相对缺乏。由于医疗卫生条件的不断发展, 我国居民的身体素质已有了根本性改善, 各项体质指标基本达到甚至超过了世界平均水平。但是, 与发达国家和部分发展中国家相比, 仍有一定差距。同时, 我国人口的科学文化素质水平也不容乐观。由于综合国力水平的限制和庞大的人口基数, 使得我国人均教育投资严重不足, 反映在十几亿人口之中, 高质量的人力资源为数不多, 在总人口中所占比重较小。

(2) 我国人力资源的流失、闲置与浪费问题严重, 致使人力资源的供求矛盾更加突出。日益敞开的国门和空前激烈的国际竞争, 刺激了人力资源的国际流动。我国的人力资源, 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源流失问题严重。不仅如此, 我国目前在对人力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上, 也存在种种人力资源闲置与浪费现象。一方面部分未改制或改制不彻底的国有企业仍然受计划体制影响, 不重视人力资源配置与充分利用, 企业冗员累累、人浮于事、人岗不匹配等现象层出不穷;另一方面一些企业没有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管理制度和理念, 盲目追求人力资源高消费, 最终使人不能尽其能、尽其职, 造成人力资源浪费。

2、我国人力资源的结构与分布具有多种不平衡态势

(1) 我国人力资源的层次结构不够合理。当前我国人力资源的水平层次分布不平衡, 初级人力资源基数过大, 而中高级人力资源相对稀缺。1996年我国每百万人拥有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及研究与发展技术人员数仅459人, 而同期美、日、德、法、英等发达国家每百万居民中研究人员人数一直保持在两千人以上。由此可见, 我国的科学家和研究人员等中高级人力资源数量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同时,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带动了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 这一过程也要求人力资源随之进行调整, 适应产业结构的变化与需求。而当前我国的人力资源结构尚不能满足这一产业结构升级的要求。

(2) 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致使人力资源的区域分布也随之失衡。我国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呈现出自东向西阶梯状递减的形势。东部地区经济较为发达, 生活条件及发展机遇相对较好, 对优秀人力资源的吸引力较大, 因此人力资源尤其是高素质人力资源的集中度较高。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西部地区, 由于经济欠发达, 对优秀人力资源的吸引力不够, 导致人力资源的缺乏和流失。

(3) 我国人力资源在不同经济类型组织中的分布不平衡。这里的不同组织类型主要包括:政府机关、企业、高校及科研机构等。其中, 企业又可以根据所有制的不同, 划分为国有企业、民营企业、三资企业等。由于历史原因和人力资源流动障碍仍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 使得各类人力资源在不同组织中尚不能实现合理分布, 这样就导致了人力资源优势不能有效结合企业的资本优势, 制约了研发和创新能力的提升。

3、我国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设相对滞后。由于诸多原因所限, 我国的人力资源开发机制建设还不完善, 在选才、育才、用才、评才、护才等方面的机制以及机制配套上存在许多问题。

(1) 选才、育才、用才三者自成体系, 缺乏有机联系和良性循环。一方面我国的人力资源选拔制度以考试形式为主, 侧重知识的记忆能力和简单思考能力的考查。这种单一狭隘的选拔标准, 不仅挫伤了人力资源的创造力和积极性, 误导了人力资源的发展方向, 直接影响到了社会对人力资源和考试的认可;另一方面学校与企业之间缺乏联系, 导致教育与用人的脱节。学校的尖子生不一定是企业的得力人才, 学非所用;企业的用人制度常常无视人力资源的专业、专长, 用非所学、用非所长。这些最终造成了选才、育才、用才“三张皮”, 不能有机协调与联系。

(2) 人力资源流动制度缺乏保障。目前, 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还在完善之中, 对人力资源流动的保障与服务还很不到位, 体制障碍与观念障碍尤为突出。人力资源队伍之间、公有制与非公有制组织之间、不同地区之间的人力资源流动渠道不畅。由于存在着城乡、区域、部门、行业、身份、所有制等制度性障碍, 我国人力资源不易遵循市场规律实现合理流动, 人力资源合理流动的机制尚未形成。尤其是高级人力资源的流动和国有单位的人力资源流动, 市场配置作用的发挥还不是很理想。

(3) 缺乏科学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人力资源评价体系是对人力资源的有效激励, 也是对人力资源发展的有力指导, 它既会影响到社会公平, 也会影响到社会效率。现阶段我国人力资源评价体系所存在的问题是评价随意性太大, 且权威性不足, 评价方式片面、单一, 评价标准不统一, 缺乏科学性、系统性。以教师的评价为例, 高校对教师的职称评价均各有标准, 有的学校在评价时一味看重论文发表数量, 忽视科研质量, 忽视教学水平, 最终将导致功利性的行为来迎合评价标准, 缺乏科学性。这类评价不能很好地反映出职位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也不能恰当体现人力资源的价值, 无形中增加了人力资源评价成本, 评价体系的作用也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三、我国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战略选择

1、我国现阶段人口素质的可持续发展策略。

坚持“控制人口数量, 提高人口素质”的国策方针, 全面提升人口基本素质。我们还要坚持贯彻计划生育政策, 严格控制人口数量。与此同时, 必须把提高全民科学文化素质放在重中之重。知识经济时代,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 科技力量的形成来源于具有高科学文化素质的人力资源。因此, 科学文化素质也成为了人力资源素质的最主要体现。只有实现科学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 才能够实现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2、面向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制改革。

选才、育才、用才三大环节之中, 育才是具有衔接作用的关键环节。面向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就是要统一选才、育才、用才三大标准, 建立协调机制。

素质教育是潜能开发、心理品质培养和社会文化素养训练的整体性教育, 是提升人力资源整体素质的根本手段。我们要明确, 教育的目的是为社会提供各级各类适用的人力资源, 考试作为一种选拔和评价的工具, 是为教育服务的。仅仅实行素质教育, 而没有相匹配的人力资源选拔制度机制是不现实的。选才和育才必须同时改革、同时实施才能取得成效。人力资源的选拔制度改革, 要摒弃单一的知识记忆能力与简单分析能力的考核, 要与素质教育相结合, 从人力资源综合素质出发, 使考试内容综合化、考核方式多样化、考评尺度弹性化, 挖掘人力资源的创造性思维, 培育创新能力。

人力资源培养的目标就是满足企业和市场的用人需要, 因此教育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完善要以市场为基准, 与企业交流互动。课程设计要紧密结合企业对人力资源的要求, 并做到与时俱进, 关注市场动态, 补充新鲜内容。教学方式要更加注重人性化, 增加实践环节内容, 加强校企互动, 密切学校、学生与市场、企业的联系, 使育才与用才接轨。

3、建立可持续发展的人力资源培训体系。

培训是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一环。与学校教育相比, 它贯穿了个人和组织职业生涯开发活动的始终, 更具有针对性和时效性。所以, 培训对于人力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更加具有实际意义。因此, 我们要通过培训进行人力资源存量开发, 提高人力资源素质与技能, 完善中央培训、地方培训、社区培训、行业培训和企业培训的培训体系, 构建全方位的人力资源培训网络, 形成培训全程优化的信息网络, 创新培训模式, 大力发展职业教育, 健全相关制度与法规, 促进处于职业阶段的人力资源实现可持续发展。

4、完善人力资源管理机制

(1) 建立科学的人力资源评价体系。

现阶段, 我们应该统一职业、行业等的人力资源评价标准, 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 使人力资源得到公正的评价, 在业界得到互认, 降低人力资源的评价成本和流动成本。这样不仅可以节约社会资源和成本, 还可以促进人力资源的有序成长和流动, 进而促使全社会的人力资源能够健康、可持续地发展。人力资源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一个宏大的工程, 它需要政府、企业、行业共同合作才可能实现, 并有待实践的检验。

(2) 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

阶段性持续 篇9

(一)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及意义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产物, 对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具有非常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的实践意义。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指出, 中国将长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国情下, 搞任何建设和做任何事情都必须符合这一阶段的特征, 要在这一基本国情下来进行、来开展, 而不能脱离这一基本国情。脱离这一基本国情的各项事业建设是不切实际的, 脱离实际的目标任务必定不能够实现, 甚至给人民、给国家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扩展, 回答了我们目前所处的社会主义社会在发展阶段上的问题, 是认真总结建国以来中国正面、发展的经验教训和认真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之后得出的科学论断。 (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中国共产党制定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的依据, 是执行党的政策和路线的基本依据和立足点。 (3)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能够使我们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各项事业中防止急进主义、冒进主义。

(二) 推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要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

既然社会追忆初级阶段的理论是我们执行党的政策和路线的基本依据和立足点, 那么, 我们在推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必须结合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 不能脱离这一基本的国情。这就要求我们在对农村金融进行改革的过程中不能一味搞大而全, 搞遍地开花。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背景下开展农村金融工作, 也不能因此而故步自封, 要以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为指导, 认识到中国虽然必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但是社会仍然是不断发展进步而且目前处于快速的发展时期, 一切不利的条件都是有可能转化为有利条件的。因此, 我们既要反对在推进中国农村金融事业的过程中急功冒进, 同时也反对固步不前, 应在积极试点和尝试的基础上, 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和创新, 找准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针对存在的困难和问题研究和实施具体的对策措施, 必将能够实现农村金融事业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 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和谐方面作出越来越大的贡献。

二、中国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促进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根本目的是推进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因此, 农村金融的建设要适应中国农村经济稳定发展的需要。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 农村金融行业并未得到相应的改进和发展, 导致了农村金融的发展和经济社会发展极其不相适应, 无法满足农村各项事业建设和经济发展的需要。中国现阶段农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如下几个方面:

(一) 资金供给量严重不足

近些年来, 中国经济社会包括广大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得到了快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农民不再满足于以前刀耕火种和小农经济的发展模式, 许多农民有经营农业产业、其他产业或者非公经济的强烈愿望, 农村地区对于资金需求总量呈现出剧烈增长的势头, 但是, 相关金融机构所能提供的资金供给量严重不足, 制约了农村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 立法跟不上农村金融发展的形势需要

目前, 中国对于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相关法律法规是依照对于城市商业银行的措施来进行的, 由于农村和城市有着巨大的差异, 农村金融机构和城市商业银行之间也有许多区别, 而中国的立法机关没有就针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制定专门的法律以切实有效加强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管理, 导致立法跟不上农村金融机构发展的形势需要, 国家立法严重滞后于经济社会的发展速度, 在许多时候, 国家针对城市商业银行的监督管理措施和农村金融机构之间还会产生矛盾和问题, 导致法律规定阻碍农村商业银行发展的情形发生。

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 其金融机构的活动主要是开展贷款服务, 农村金融机构的贷款服务是其主要的金融活动, 发挥着补充农村建设资金的重要作用。近些年来, 中国具有政策支持性的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的业务不断拓展, 其作用发挥受到了削弱, 农业银行为了提高经营效益也不断地进行撤并, 在中国广大农村地区并没有农业银行的网点, 国有商业银行之中, 只有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开展存款、贷款服务, 导致了农村信用社在农村金融机构中的霸主地位、垄断地位, 在这样的条件下, 中国专门农村信用社的经营业务活动从国家层面立法是极其重要的, 需要加以切实解决。

(三) 农村金融机构受产权的严重束缚

农村金融机构主要是乡村银行受产权的严重束缚是中国农村民间金融发展中存在的一个重要问题。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于2006年下发了《关于调整放宽农村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准入政策、更好支持社会主义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 允许和鼓励创设乡村银行并可以开展贷款、存款等金融业务。

在上述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文件下发后, 中国第一家乡村银行———四川惠民村镇银行于2006年在四川省创办, 开展了与一般银行机构相同的金融服务, 这是农村金融发展过程中的一个重要进步。像四川惠民村镇银行一样的农村金融机构创建之后, 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产权上的严重束缚问题, 严重限制了农村金融机构的发展。因为, 依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出台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的规定, 自然人或者非金融机构的企业法人股东在村镇银行中的股本不得超过银行股本总额的10%。这样的规定是对企业家发展村镇银行的极大束缚。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村镇银行管理暂行规定》, 也就是说非金融机构的企业法人或者个人创办了村镇银行之后, 其只能被允许拥有最多10%的股权, 这样的规定明显不符合逻辑、显得非常的不公正, 既然人家非金融机构的企业法人或者个人创办了村镇银行, 为什么不能让他自己做老板呢?自己辛辛苦苦创办的村镇银行, 凭什么就要把利益让给国家的金融机构?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这些相关规定对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发展造成了巨大的障碍。

(四) 农村资金互助组织处境尴尬

中国在有的地方试点了乡村发展协会, 比如四川省的仪陇县在其辖下的6个乡镇设置了乡村发展协会, 这6个乡镇所属的17个村组也成立了农村资金互助组织, 乡村发展协会的触角延伸到了自然村一级, 而根据中国银行业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规定, 乡村发展协会不属于金融机构, 其充其量仅仅只是社团法人, 所以, 乡村发展协会就无法像银行一样开展金融服务业务。根据相关规定, 村镇银行只能在村、镇两级设置机构, 而乡村发展协会的资金互助组织却发展到了自然村, 很显然, 乡村发展协会更加符合“农村金融机构”的特点和功能, 但是, 乡村发展协会却不具备村镇银行的资格, 给乡村发展协会带来了尴尬的处境。

三、促进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的对策措施

(一) 培育地方性金融市场体系

在中国的广大农村地区, 民间金融市场特别是融资市场的发展比较落后, 中部、西部的发展尤其落后, 在这些地方的农村金融机构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资金需求, 金融机构的数量少, 提供的资金十分有限, 金融服务水平低下, 制约了农村经济社会的健康、和谐发展。在目前这样的情况下, 只有深入开展农村金融改革, 培育农村地方性金融市场体系, 才能确保党和国家在农村各项政策措施的有效落实、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一方面, 我们应该在广大农村地区大力发展农村信用社、农业银行等国有商业银行, 另一方面, 大力发展乡村银行、农村互助组织、乡村发展协会等民间金融, 允许民间资金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给予政策上的扶持, 加大扶持和培育力度, 促进民间金融的发展, 健全地方性农村金融市场体系并加大对其的监督管理, 提升民间金融机构的服务管理水平, 规避金融风险事件的发生。

(二) 健全完善农村资金回流制度

在中国, 越是落后不发达的农村地区, 发展经济社会的资金越发缺乏, 新农村建设因为缺乏有力的资金支持而受到严重的不利影响。现在, 一方面是农村缺乏建设资金, 而农村农民仅有的“闲钱”也存在银行, 银行又将从农村吸纳来的资金用于城市建设, 越发导致农村建设的资金缺口问题的严重。因此, 中国应该建立农村资金的回流制度, 将银行从农村吸纳来的资金中的部分回流到农村, 国家从政策层面上给予一定的帮助指导, 支持农村建设。

(三) 健全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保证体系

农村民间金融生态环境的建设关系到农村金融活动的顺利开展, 关系到金融服务为新农村建设所能起到的作用力度。在健全完善金融生态环境保证体系方面, 可以采取具体措施包括如下几个方面:一是政府相关部门以及金融机构要切实加大针对广大农民的宣传工作力度, 向他们宣传普及相关金融法律法规, 提高其遵纪守法的意识和信用意识;二是要加大不良贷款的追逃力度, 在必要的时候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 通过司法程序解决问题;三是建立农村信用体系建设, 比如开展信用档案工作, 对于信用良好的农户在贷款时从资金的数额、利率、时间等方面给予特殊的优惠政策, 鼓励其他农户讲信用。

(四) 健全完善法律法规

在中国现在的金融政策中可以看出, 政府对于农村民间金融的态度是既想放开, 同时又有点不信任。所以, 导致政府对于农村民间金融采取过度的打压、管制政策, 限制了农村民间金融的发展, 使农村民间金融应该发挥的重要作用打了折扣。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数量较少、开展的业务范围狭窄、没有有效的开放的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 对农民经济社会的发展促进作用受到了严重的干扰和制约。按照金融界对于“金融抑制”的观点, 金融行业的发展和经济发展之间具有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的作用。如果对于农村民间金融管制得过死的话, 非常不利于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导致农民收入减少、银行存款减少、对农村的投资减少、农村人口就业人数减少等方面的许多负面作用。所以, 我们要切实健全相关法律法规, 进一步要求信用社、农业银行等继续加大力度支持农村建设, 进一步调整民间资本进入金融行业的准入门槛, 切实解决农村融资难的问题。在中国对于农村信用社的改革中采取了农业股份制、股份合作制、省级联社制这三类模式。虽然说国家允许的是三中模式, 但是在具体的实际改革过程中, 中国的大部分信用社改革采用省级联社的模式, 省级信用社机构负责对全省的信用社进行领导、监督管理, 省级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中国人民银行的省级分支机构对省级信用社机构开展监督管理工作。这样, 就导致了省级以下的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对同级信用社和“下一级别”的信用社没有监督管理权, 对省以下的所有信用社的监督管理权有省级银行业监督管理机构负责, 由于省级银行业监督管理部门无法对全省所有信用社金融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解, 再加上人力等所限, 对省级以下信用社的监督管理形同虚设, 充其量其仅仅收到上级信用社机构的领导、指导而已。因此, 我们应该健全完善习惯的监督管理法律法规, 制定出台《农村信用社法》、《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法》等相关的法律, 对包括信用社、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在内的所有的金融机构切实加强有效的监督管理。

(五) 健全完善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

政府应该改变对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一味地进行压制打压的做法, 要允许符合条件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正常地开展工作, 要消除对其的歧视态度, 赋予符合条件的农村民间金融机构合法地位, 把其看做是中国社会主义金融市场的重要组成部门来进行服务和管理,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予以配置, 使这些民间金融机构能够更好地为当地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贡献。要对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修改完善, 逐步减少对扰乱金融管理秩序罪、非法集资罪的适用范围。在健全完善或者修改相关法律法规的过程中, 可以适当参考借鉴中国多年以来形成的民间金融活动中的习惯法因素, 其有许多合理的地方值得借鉴。

目前, 中国的国有商业银行在市场上具有垄断地位, 对与金融市场的竞争非常不利, 实际上, 政府应该再进一步解放思想、更新观念, 胆子再大一点, 把所有的商业银行和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纳入同等的竞争范围, 不要对国有大型商业银行给他那么多的优惠政策, 让市场真正来说话, 对此, 可以先行试点, 在试点工作取得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在大范围之内铺开。

要真正健全完善金融市场的竞争机制, 需要政府从政策法规等个方面加大对于合作金融的扶持力度, 大力发展合作金融, 让合作金融发挥其贷款手续简便、利率较低、相互之间有着良好信任等有点为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这样也可以减少国家对农村的投入成本, 对人民群众、合作金融机构及其成员、国家和社会都是非常有好处的。因此, 政府切实加大对合作金融的扶持是物有所值的事情, 应通过专门的机构加大对合作金融的政策引导和相关技能培训。

中国当前对于金融市场的政府干预措施过强, 导致金融机构作为企业的自主经营收到制约, 这在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企业是可以理解的, 以为这些商业银行是在用国家财政的钱在开办, 一旦遭受损失, 其后果不可估量。但是, 中国政府对于其他金融机构亦采取同样的管制措施进行监督管理, 这就十分不利于金融机构市场化进程的顺利推进。因此, 我们必须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促进金融机构市场化、商业化进行, 健全完善其在同以起跑线上的竞争激励机制, 让市场无形的手真正发挥起应有的作用。使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真正面向市场具有极大的好处, 因为这些金融企业是内生化的企业, 不像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一样受到政府的约束, 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立足于农村, 其管理者熟悉农村的具体情况, 比国有商业银行具有独特的优势, 能够发挥其熟悉农村的优势开展金融活动, 更能够有效地规避金融风险问题的发生。要在对农村民间金融机构的准入门槛、监督管理机制等方面建立单独的法律法规, 提高对其监督的针对性、有效性。

四、结论

总之, 在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现实国情之下, 如何因地制宜、积极推进农村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创新, 以适应农村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 历来是中国各级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和涉农金融机构着力探索和试图解决的问题, 并取得了一定的经验和成效, 而要实现农村金融的可持续发展, 就必须以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为指导, 着眼长远、着眼于可持续的发展而不是短期内的发展, 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观点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进行深入研究, 必然使我们的眼光更为开阔, 其研究结果对于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国情下的农民金融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具有深远而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摘要:从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生产力落后, 商品经济和金融体制改革不完善入手, 研究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 分析了目前中国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措施, 强调健全相关法律制度, 健全完善的市场竞争机制和建立农村资金回流制度等。对解决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问题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国情,农村,金融,可持续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奚广庆.邓小平理论概论[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1.

[2]深入学习时间编辑委员会.科学发展观理论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9.

[3]韩俊, 等.中国农村金融调查[M].上海:上海远东出版社, 2009.

本文来自 360文秘网(www.360wenmi.com),转载请保留网址和出处

【阶段性持续】相关文章:

阶段性持续健康教育05-28

大学阶段处于什么阶段11-05

阶段性成果06-05

阶段性小结05-03

阶段性评估06-10

阶段性小结范文05-20

课题阶段性小结07-08

阶段性技术总结04-21

阶段性总结报告05-02

阶段性课程目标05-10

上一篇:犯罪构成要件下一篇:老年人身体活动指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