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品课中的快乐教学

2024-05-20

思品课中的快乐教学(精选十篇)

思品课中的快乐教学 篇1

一、以情感激情

情感具有很强的感召性。所谓感召性, 就是以情动情, 就是使情感刺激者和情感感受者的内心产生相同的情感体验, 即师生的感情共鸣。只有教师动之以情, 晓之以理, 才能使受教育者产生心灵感应, 产生动机, 产生号召力, 形成信念、世界观。所以教师只有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 才能以自己的真情实感感染、号召学生。

一般作法有:

1. 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创建民主、平等、健康、和谐的教学环境。

只有用道德情感来激发、感染学生, 才能使其实现思想品德的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

2. 可用本校本班的优秀学生的动人事迹, 来启发、感染学生, 使其学有榜样。

3. 根据学生崇拜名人和对榜样的心理需要, 以名人、

榜样之情感染学生, 激发他们进行自我教育, 产生强大的内驱力。

4. 可组织学生参观先进人物的事迹展览, 可请名人、

英模报告宣讲其故事, 也可阅读名人传记, 建立名人名言录等。

二、以情境激情

心理学研究表明, 青少年的情感易于激发, 青少年的认识活动一旦有情感参与, 他们认识世界会更生动、更丰富、更深刻。情感总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的, 不同的情境会产生不同的情感, 所以在思想品德课教学中, 为了呼唤、培养和强化某种情感, 就应尽力创设适合于教育教学内容所需要的情境氛围, 这犹如演员登台表演, 要靠音乐、布景等艺术手段进行烘托一样。思想品德课的教学也需要情境的协调和配合, 在良好的环境中学生便会有一种好的情感。在教学中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创设情境, 让学生如临其境, 可以触“境”生情, 引发学生的积极情感体验, 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地学习。如:在讲初一思品德课“生命只有一次”时, 利用多媒体课件循环展示《生命的呵护》语段朗读配乐及插图, 教师用充满感情的语言导入:置身于眼前的场景, 听着这段饱含深情的朗读文字, 我们会不约而同地想到热爱生命, 尊重生命, 呵护生命, 这应该是我们生命的主旋律。听了这段与生命有关的故事, 我们心中的感受如何?请结合自己身边的实际事例, 谈谈对生命的感悟。通过这个活动使学生分享和交流, 体会到生命是珍贵的, 要善待生命, 让生命之花永不枯萎地开遍每一个角落。

三、以情感激学

现代教育意义上的学校德育, 不仅是按既定的道德教育要求去培养学生相应的道德品质, 更重要的是通过德育培养和发展学生的道德主体性, 促进人格精神的丰富和发展, 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和自我教育、自我发展能力, 从而使其整体素质和谐主动地发展。因此, 我们应当树立一种以发展学生道德主体性为核心的思品教学观。以促进学生道德和人格的整体主动发展为主线, 把社会的道德要求、知识有机地纳入学生道德发展的需要之中, 成为促进和指导学生道德发展的动力和方向。在给初一学生上第一节课时, 我首先提问:“同学们, 在新时代里, 你们有哪些理想?”学生纷纷举起手, 畅谈心中的理想。面对这种激情洋溢的场面, 我亲切地说:“同学们, 你们都有自己的理想, 这点老师非常欣慰, 但是, 要把理想变成现实, 那是需要我们付出努力的, 我们首先要把自己培养成为‘四有’新人。”接着, 我介绍了一些为理想而奋斗的事迹, 如:司马迁遭受宫刑写出了流芳千古的史书《史记》。这堂课, 激发了学生对思想品德课的兴趣和热情。

四、以行为激情

实践证明, 情感是随着年龄和知识的增长而不断丰富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是通过一个个生动具体的事例来体现一定的道德要求, 并通过道德认识来达到教育学生的目的。教师为达到这一目的, 必须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来对这些事例进行描绘、渲染, 使其富有情趣, 用以诱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达到以行激情、以情动人的教育效果。如通过表演小品、哑剧、演讲、相声、角色扮演等形式, 让学生通过自身的表演进入情境, 从而较好地激发了学生的道德情感, 加深了学生的道德情感认识。

思品课中的快乐教学 篇2

[]小学思品德课教学中,课堂教学方式和方法直接影响到课堂教学效果。活动教学法作为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能够极大的调动儿童学习的内在需求与兴趣,它是课堂教学成败的关键因素。

[]活动教学法;思品德课;教学效果

杜威认为“教育必须从心理学上探索儿童的能量、兴趣和习惯开始。”因而教育必须首先满足个人的需要,教学就必须依据儿童的兴趣、爱好来进行组织。而传统的小学思品德课教学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学生只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因此,通过创造一个生动、活泼、趣味十足的学习情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是当下小学思品德课教学改革的关键。下面笔者就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德课中运用与实践,谈谈自己一点经验与看法。

一、对活动教学法的理解分析

所谓活动教学法,是指以学生内在需要和兴趣为基础,让学生自主参与到学校教育过程中,实现学生综合能力提升的一种主体实践活动。其倡导以人为本、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模式,它通过学生参与教学活动,使之在活动中体验、感悟,从而得以综合发展。

1.活动教学法倡导以人为本。活动教学法坚持以“人本主义”理论为指导,强调让学生通过主体性活动,实现学习目标,充分体现了当代教育的人文主义精神。活动教学法认为,教师的本质任务就是为学生服务,千方百计地帮助学生发挥潜能,发展个性,实现价值,使每个学生都能达到自己天赋和环境所允许达到的最佳水平。

2.活动教学法倡导“从活动中来”。“从活动中来”的就是学生的发展。人要想有发展,就必须用活动来获得。学生主体活动是学生认知、情感、行为发展的基础,无论学生能力的发展,还是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都是通过学生参与各种活动的过程来实现的。由此可见,活动是实现发展的必经之路。

3.活动教学法倡导“到活动中去”。小学思品以德育为主,德育目标的实现需要学生真情实感的体验,体验是引导学生通过亲自经历和实践活动获得真实感受的过程,是形成认识的基础,只有通过活动才能实现体验,活动教学法正是主张以活动为载体的教学,它重视学生的自主活动,以及在活动过程中获得的真实感受,因此它倡导“到活动中去”。

综上所述,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基本要求就是倡导“以人为本”、“从活动中来,到活动中去”,是符合新课程标准要求的,也是符合学生自身发展的。

二、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基本原则

素质教育明确要求小学思品课的教学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成长与发展。活动教学法正是基于素质教育的要求而发展起来的一种新型的教育观念和教育教学模式。它依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强调让学生主动参与、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操作、自主活动,在活动中自觉感受、体验、感悟,不断积累经验,增强自主意识,提高自我教育和评价的能力,促进学生认知、情感、个性行为等全面、协调的发展。为了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法的有效实施,教师在小学思品课活动教学中应遵循如下基本原则

1.活动形式必须服务于教学内容的原则。活动教学应以明确的教学目标而定,品德课堂活动要联系到课堂所学的内容,并根据具体的教学目标而将心设计。在课堂教学效果评价上也以教学目标是否得以落实作为重要的衡量指标。这就要求教师能把握住每节课的教学内容,把握好教学方向,在课前要细心研究新课程标准,根据每一课的教学目标来设计活动。

2.学生活动参与度与学生思维过程必须统―原则。小学品德新课程理念要求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要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而非只是注重结果。活动教学过程中很多教师过分看中学生参与度,而忽视了学生的思维过程,这也是导致目前课堂活动效果在打折扣的重要原因,新课程教学理念强调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在体验中感悟、在感悟中发展,引导学生在参与中学会独立思考,注重思维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活动参与度与学生思维保持一致。

3.学生主体参与与教师引导高度统一。在活动教学中,一方面,作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投入到活动当中去,同时作为教师本人不能“无所事事”,即不能忽视老师在活动中的主导指引作用。老师一要引导学生的思维活动,通过活动来深刻理解书本的知识,对教材的知识点有个准确地把握。二要引导学生道德观念、思想观念,通过点评、评价等方式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4.活动资源利用上要注意把握教材资源和课外资源有机结合起来。新教材几乎每个主题内容上都安排若干个活动的素材,诸如“说一说”、“想一想”、“议一议”等,教师要注意利用好教材中的资源,依据学生的实际对活动的资源进行挖掘,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小学思品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在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为了规范教师活动教学的行为,确保活动教学在小学品德中有效的开展,通过实践总结,建立了小学思品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以确保活动教学能够有效地完成学科教学目标,能够有效地保障学生在活动中能够积极的参与,并从中获得体验,获得成长。小学思品中活动教学法的基本流程

1.根据思品课教学目标确立活动教学目标;

2.根据活动教学目标确立活动教学形式;

3.根据活动教学形式确立活动教学方法;

4.对活动教学开展评价。

过程如下确立活动目标一确立活动形式一确立活动方法一活动评价。

例在活动设计前,首先认真阅读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掌握知识结构确定本堂课的活动目标,让学生在三维目标上达到什么样的水准。然后根据教学内容和活动目标确定活动采用什么形式,在教学时采用什么教学方法来完成活动目标,最后教师与学生一起进行总结本堂课的得失以及学生表现情况,回答问题时的语言表达能力等活动评价。

四、活动教学法在小学思品教学中运用的几种教学形式

(一)目标引导式活动教学

这种活动形式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告知学生活动目标,让学生围绕目标开展活动,这种活动不需要学生进行复杂的思维与探究。1.操作流程

引起注意――告知目标―开展活动――提供学习指导一评价

2.适合年段

适合于小学所有年段。如游戏活动、参观访问、调查活动等。

3.应用要点

目标要明确、具体,学生能够根据相应的目标开展活动。

4.应用举例――五年级品德与社会《身边的规则》教学活动片段

(1)情景设置,引起注意

通过跳绳比赛,引出规则的重要性,为提出目标奠定基础。

(2)告知目标,明确要求

根据表格要求,调查我们身边的规则,要求学生做好记录。

(3)开展活动

活动

一、调查

全班每四个人为一组,每小组自己选出发言人、记录人、采访人、资料整理人各一名,做到个个有分工,人人有事做,根据活动目标,开展调查活动。

活动

二、对各小组调查内容进行研讨,并进行自我评价,教师适时引导;

我们活动的目标是什么?我们发现了什么?我们运用了什么方法?我们有些什么感受?我们小组这次调查活动做得(下转77页)怎样?我自己在这次调查活动中做得怎样?

在这个内容的教学中,改变了以往的教学方法,运用目标引导式活动教学法,让学生在目标的引导下开展活动,加深了对规则的认识和理解,其规则意识得到了培养,比传统教学方式收到更好的效果。

(二)体验感受型活动教学

体验感受型活动教学是指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通过创造实际的或重复经历的情境和机会,呈现或再现、还原教学内容,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发展能力、产生情感。

1.操作流程。确立体验内容―开展体验活动――撰写或交流体验心得―评价。

2.适合年段,适合于小学所有年段,如情景模拟、体验角色等。

3.应用要点活动组织选择上要使学生有i僦的内容,学生会对体验进行交流。

4.应用举例――体验盲人和哑巴。

(1)确立体验内容。体验残疾人的困难。

(2)开展体验活动。A学生分组,分成“盲人”组和“哑巴”组。

B宣布活动要求。“盲人”和“哑巴”两人―组,互相帮助,绕操场一周,回到教室;在整个任务过程中,“盲人”不允许摘下眼罩,“哑巴”不允许说话提示,只能靠动作来提醒。

(3)交流感受。今天从操场走回教室与平时有什么不同的感受吗?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遇到了什么困难?当时最希望得到什么样的帮助?

(4)评价、讨论。你曾经是怎样对待残疾人的?以后遇到需要帮助的残疾人,你能为他做些什么?

浅析初中思品课中的快乐教学 篇3

一.建立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营造“快乐”教学气氛。这是政治课堂实行快乐教学的前提和基础。老师必须勇于抛弃陈旧、迂腐的传统观念,放下唯我独尊的臭架子,不要害怕学生“造反”,来挑战你的权威。让学生知道三人行必有我师,老师也有不如学生的地方,师生之间是平等、民主、和谐的,有什么独到的见解可以放胆在课堂上发表。总而言之,师生间平等了,教学才能“快乐”起来。

二.搜集充分的“快乐”素材。这是思想品德课“快乐”教学的必备条件。“快乐”教学离不开“快乐”的素材,不要等到上课时,临时抱佛脚去瞎编几个。每天都要上课,如何搜集这么多的“快乐”素材呢?这就需要我们平时注意多多积累。搜集素材的途径有很多,只要我们肯用功去做去想。比如细心留意身边或社会中的一些活生生的案例;多看一些书籍、杂志和报纸;上网浏览查阅有关资料;电视、广播等媒体上的获知等等。但有一点都必须做,就是要把获取的信息资料及时记录在案,并进行必要的加工处理或筛选。总之生活中有许多的“快乐”的素材,但需要我们不辞辛劳,细心积累,最好是随身携带素材记录本,随时准备记录有用素材。

三.建构“快乐”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乐在学中。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是新课程的核心理念之一。真正实现学习方式的转变,在于学会经营课堂,建构师生、生生交往互动的课堂。经营的主导者是教师,理念是学习方式的转变,途径在于教会学生学习,落脚点则是学生在快乐中发展。

1.创设“快乐”的教学情景。这是进行“快乐”教学的基本方法。新课标明确指出:教师的任务就是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诱导学生投入到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去,并以其亲身生活实践为基础,从中体验并获得做人的基本道理,真正使学生在情感、能力、知识等方面获得全面发展。

2.列举“快乐”的教学案例。政治课本中有许多的知识点需要举例说明,才能让学生理解明白。我们在保证合适的前提下尽量选取“有趣”而能发人深省的案例显得尤为重要。往往一个有趣的案例就能引起学生强烈关注,并进行积极思考。浓厚兴趣是学生进行主动有效学习的强大动力。

3.借助现代化的多媒体教学手段,刺激学生的“快乐”神经。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为我们的教学增添了亮丽的色彩,它能做到图文并茂,影音俱全,给予学生极大的感觉刺激,能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教学效果。同样,我们也可以借助这种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快乐”教学。

4.给予激励性评价,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快乐”,从而增强学习的浓厚兴趣。江泽民同志说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创新意识潜藏于每个学生的头脑中,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尊重和保护每一个学生的独创精神。人人都希望被别人赏识,所以在教学中,哪怕是微不足道的见解,老师也要给予充分地肯定,让每一个学生都体验成功的“快乐”,觉得自己有能力,能胜任,有独创性。教师对学生学习结果的这种“快乐”的激励性的评价,可以使学生从中看到自己的创造天赋,从而使学习兴趣得到加强,激起更进一步深入学习的强烈愿望。

思品课中的快乐教学 篇4

首先,创造性地运用教学方法。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对于实现教育目的、提高教学效率至关重要,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政治课接受程度。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基本框架,千万百计地增加教学的趣味性。针对不同的课型结构,可以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可根据教学需要采用启发式、探究式、案例式、情感式等教学模式。在讲授“正确对待金钱”这一课时,可以让学生观看一个与本课相关的动画,通过学生喜欢的演示来激发学生的兴趣,然后让学生根据感想讨论所提出的问题。在学生激烈的讨论之后把他们的观点统一到课本的学习当中。这节课受到了学生的喜欢,学生希望在课堂上能够接触到有趣味的教学内容,并能够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的学习才能学得“浑身舒畅”,意犹未尽。

其次,创设开放愉快的情景氛围。教育家马卡连柯曾说过:“教师通常是不能等待这种情况的自然出现,必须自己去建立能够唤起学生必要心理状态、观念、情感、动机,并激发他们行动的外部环境。”教师要积极创设丰富多彩的情景,把学生带入“引人入胜”的境地,使学生在情景中感同身受,形成强烈的心灵共鸣和震撼。在讲授“新时代的劳动者”一课时,为了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可创设一次“招聘会”,并提供多种不同的职业岗位,在这种氛围中让学生假设自己是一名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根据他们的职业选择做出一个简单的调查结果,让学生来谈谈自己的选择理由,以此有针对性地回到课本中。通过这样让学生身临其境地去感受找工作的气氛以及自己如何去选择职业,能够让他们在参与中反映出真实的想法和观点。

第三,营造轻松谐的课堂气氛。在教学实践中,时时注意观察班上每个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情况。在经过多方了解之后特别注意那些对政治课不太感兴趣和学习不太好的同学,上课期间常常创设条件给他们一个展示自我的机会。在教学中与学生交流对话,尊重每一个学生的见解,并给予客观公正地评价。

第四,提高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课堂教学的艺术性,才能让学生在教学活动中体验到课堂的魅力与趣味,才能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学习的无穷乐趣。1要发挥语言的魅力。思想政治课相对于其他课程,教材内容比较抽象乏味,理论性比较强。教师更要充分发挥语言的魅力,使自己的教学语言闪烁着智慧的火花,浅显易懂,切合学生的口味。2要恰如其分地营造轻松的氛围。在“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一课的教学中,根据学生的穿衣心理设计有关消费的小幽默。在让学生轻松一笑的同时,也明白了树立怎样的消费观才是正确的。3巧妙设置问题,多让学生思考。教师应根据具体课程内容,设置一些需要学生动脑思考的问题,让他们有攻克问题的激情。这样可以锻炼学生的质疑和解疑能力,让学生在紧张有序的氛围中求索真知。然后教师根据具体情况加以解答,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使学生愿意更进一步地深入学习。在讲授“政治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第二框,跟学生解释公民的选举权时,我通过“你们现在有没有选举权啊?为什么呢?如果有个人犯了罪,那他有没有选举权呢?”等问题来让学生自己判断,让他们在判断中来掌握公民具有选举权应具备哪些条件。引导学生解决好相关的问题,就能轻松地达成相应的目标。4建立良好的课堂互动。课堂上不仅要引导学生之间进行有效交流,教师也要参与到学生的互动当中,分享他们探索世界的喜怒哀乐。教师可以制造学生之间适当的竞争情景,比如采取分组讨论、小组答辩等形式,这有利于调节课堂气氛,开发认知潜力。教师在课堂互动过程中,还要站得高,看得远,起到“粘合剂”和“润滑剂”的作用。学生讨论过程中可能会出现意见难以统一、观点多样的局面,这时教师就要迅速地作出反映,灵活地根据具体情况对学生的各种看法进行有说服力的引导,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

思品课中的快乐教学 篇5

一、利用神奇的“罗森塔尔”效应,为学生的自信心加码

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塔尔教授到一所中学里,在一个班级随便走了一趟,然后在花名册上划出了几名学生,告诉老师这几名学生智商很高,也很聪明。过了一段时间后,教授又来到这所中学,那几名被他划出来的学生果真成了班上的佼佼者。罗森塔尔教授说,我对这几位学生根本不了解。教师们愕然!为什么会发生奇迹?因为人的“期望”有神效。罗森塔尔教授是著名的心理学教授,在教师心目中是权威的,因而教师对他的判断深信不疑,对那几名幸运的学生产生了积极的期待,像对待聪明的孩子一样对待他们;而这几名学生感受到了这种期待,也认为自己是聪明的,从而提高了自信心,学习兴趣得到了提高,最终他们真成了佼佼者。这就是著名的“罗森塔尔”效应。

难道这些学生真是“最佳前途者”吗?不是,是心理学家“权威性谎言”暗示了老师,坚定了老师的信心,激发了老师的深情,这些通过教师的眼神、笑貌、声音传递给学生,使学生更加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我校是一所地处城东的一所年轻的学校,学校里有一部分是民工子弟,这些民工子弟的家庭经济条件差,没有正规住房,流动相当频繁。民工子弟明显存在孤僻、压抑、敌对等弱势心理,难以融入学校生活,特别是中途转入学校就读的学生,他们或多或少承受着一种“外来户”、“低人一等”的心理压力。利用思品课这一特殊的载体,通过课堂教学的多种手段,营造良好的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这批学生减少自卑、敏感、排斥、压抑等心理,真正融入班级、融入社会。试想当这些民工子弟学生受到老师同等的鼓励、信任,人的“期望”将有神效,用好“罗森塔尔”效应,用期待的眼光去对待身边的民工子弟,每一个学生都很棒。

如“培养自尊自信的良好品格”时设计一活动--找优点,以小组为单位,每组指定一名学生作为找优点的对象,自我找优点与小组其他成员给其找优点同时进行。期间老师提示:“优点”不光是学习好、体育好、唱歌好、人缘好、模仿能力强等优点。时间五分钟,先由自己陈述所找优点,然后由小组其他成员陈述,当学生说出自己优点后,老师示意学生掌声鼓励。这一环节在挖掘学生身上闪光点的同时,培养了民工子弟的自信心,发现他们吃苦耐劳、懂事早、求知欲强等优点,告诉他们逆境也能锻炼人的意志,磨练人的心志。我们通常所说的“说你行,不行也行;说你不行,行也不行。”从某种意义上说有一定道理。一个人如果本身能力不是很行,但经过激励,给予一定的期望,才能得以最大限度发挥,不行也就变成了行;反之则相反。在民工子弟身上适时运用“罗森塔尔”效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和支持,他们和城里的孩子一样出色。

二、利用情绪效应,建立融洽的师生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对事物的感知往往受情绪的影响,如教师的态度、情感、手势、语言都和微笑一样,能引起学生的积极情绪,这就是“情绪效应。如果我们能像古希腊杰出的哲学家漠克利特那样,以微笑迎人,不摆架势,更不训斥人,那就会收到良好的情绪效应,所以教师要向这位被人称为“含笑的哲学家”学习,进行笑脸相教,其效果必定会理想。

但有时往往会忽视这一点,一次学生作业做得很差,在改作业时已经火冒三丈了,一上课我就把几个学生点名批评了,然后开始上课。这时我发现平时活跃的学生不见了,大部分学生用那种恐慌的眼神看着我,目光暗淡,平时发言最积极的学生没反应了,课堂气氛沉闷,我一个人唱独角戏。我立即意识到原来上课我没有笑脸相迎,致使学生情绪低沉,思维不活跃。我改变策略,在举例时和学生开玩笑,学生的情绪才恢复往日的气息。

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吸引他们的注意力,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实效的目的,我们就要重新审视“师道尊严”的含义,消除“唯我独尊”的心理,尊重学生的人格,努力建立起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在课堂上给学生以信任,用幽默的语言、友好的微笑、稳健自如的神态进行双向情感交流,用自己良好的情绪引领学生的情绪进入最佳状态。即使某些学生的观点是幼稚的可笑的,只要他敢于标新立异,教师也应该用宽容和赞许去对待他。在积极的情绪下,你会发现,过一段时间,学生会才思敏捷,出口成章。因为只有在这时,学生才真正是自由的、自主的,才真正使自己的个性得到张扬。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古诺特博士说:“在经历了若干年的教师工作之后,我得到了一个令人惶恐的结论:教育的成功和失败,‘我’是决定性因素,我个人采用的方法和每天的情绪是造成学习气氛和情境的主因。身为老师,我具有极大的力量,能够让孩子们活得愉快或悲惨,我可以是制造痛苦的工具也可以是启发灵感的媒介,我能让人丢脸也能让人开心,能伤人也可以救人。”古人说:数子十过,不如奖子一功。教育应贯彻激励和表扬为主的原则,这从心理学角度分析是非常有道理的。

三、利用“群言效应”,转动学生创新的思维机器

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满堂灌,学生竖着耳朵听。教师为了引起学生的注意,不得不采用点名体温的方式,这样学生一方面不愿意认真听,一方面又怕老师提问,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思维是不可能得到正常发展的,教学效果也不可能取得颇佳。在教学中遇到某一重、难点,可以留时间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让学生互相评价、互相启发、互相补充,使班级成为一个有利于学生创新的大环境,这种注意激发学生情趣,让学生质疑、求异、解疑的“麻雀嘴”活动,旧能产生良好的“群言效应”。也就是说,通过每个学生唧唧喳喳的“麻雀嘴”活动,可以调动他们思维和记忆的积极性,挖掘学生集体和个人的潜力,减轻疲劳,唤起课堂上的积极情绪,同时锻炼说话能力,培养探究精神、活跃了思维。

例如讲到“学会合理消费”时,开展“当今时代节俭过时了吗?”的讨论。有学生说“人们生活条件好,应该对自己好一点,弄得寒酸样没必要。

”有学生说“生活好了没错,可也要根据家里的实际情况而定,必要时需要节俭”。有学生说“奥运会要在北京召开,中国人也要注意自己的形象,如原国家副主席吴仪女士在出国访问时就非常注意自身的服装形象,请问这说明什么?”学生的讨论异常激烈,大家相互补充、相互评价,连上课不太听的学生也积极加入到讨论中来。最后大家一致认为物质生活水平提高了,应该有适度的消费,但这并不意味着不要节俭。

通过这种“麻雀嘴”活动,可以增加信息量,即由老师这里单方面获取的信息,变为从很多同学这里多渠道获取信息;可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生大胆、积极、风趣的发言,同学间、师生间的合作情感就日益加深;可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探究精神,挖掘集体和个人潜能。

四、利用“预热效应”,迸发学生创新的思维火花

大家交流想法与互相启发的气氛,会使一个人对本来不太关注的问题产生兴趣,产生深入研究的念头,从而起到推动创造性思维的准备作用。这种由预先交流想法而引起的效应称为“预热效应”。预热效应在教学中的应用,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联想能力和创造性思维能力。在认知心理雪茄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策略的指导下,教学活动的设计常常运用具有“预热效应”的“头脑风暴法(BRAINSTORMING)”。此法能够激发学生在活动中发表创见,合作交流,激发发散性思维,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精神和探究、发现、推理、想象、分析等能力。

如讲到“人民当家作主的法治国家”时,结合正在召开的两会,老师课前让学生准备提问,鼓励学生尽量提出新颖的创见,学生疑问“这些人大、政协代表怎样产生?”“为什么国家领导人由人大选举产生,而如美国的总统由竞选产生?我们国家是否可以尝试竞选国家领导人?”等等。通过比较,学生就发现,由于实行的国家制度不同,所以选举的方式也不同,进一步证明我国政治体制的公正、公平性,一切权力属于人民。学生的提问可能有点偏,但这种求异的思维极大地发展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对我国的政治生活印象更加深刻。

上海育才中学老校长段力佩曾指出,要提倡七嘴八舌,以课本为依据,有领导地进行“茶馆式”教学。一议思想必然活跃,不同看法必然产生启发,切磋琢磨的结果,有助于培养学生探索、发现、推理等能力。而在议论中成绩好的得到提高,成绩差的受到带动,互相启发,相得益彰,起到预热效应的作用。而许多见解和问题,常常是老师事先没有想到的或想不到的,这样一来老师又得到了提高。

五、利用“攸勒加效应”,营造学生创新的思维空间

“攸勒加效应”的美名来自于一个动听的故事。国王请求阿基米德检验王冠是纯金还是掺了银这一难题,阿基米德在洗澡时受启发,大叫“攸勒加!”“攸勒加!”(攸勒加是希腊语,意思是我想到了,我找到了),从而一举解决了“王冠之谜”。这种由他事取得启示的解决的方式,被称之为“攸勒加效应”。

阿基米德走进生活,发现了真理,那么我们的学生呢?更要走进生活,走进历史,整个世界都可以作为学生学习的课堂,利用“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这一原理,解决我们周围的问题。教师要有组织地提出一些创造性课题,让学生积累大量丰富的知识,让学生去实践、去体验、去发现。如讲到环境保护内容时,有意识地让学生以地球的名义写一篇讲演稿,发现身边的环境问题,政府的处理办法,人们观念的转变等。学生大量搜集资料,文字的、图片的、声音类的;生活中的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网上的、书上的;过去的、现在的、以至于未来的,学生都尽情去探索,去补充,最后写成了一篇篇有血有肉的讲演稿,学生的创新能力在这些活动的训练中得到了充分地发挥。如讲“艰苦奋斗”时给学生播放了“南泥湾”以及大生产运动时的一些歌曲,让学生创造性地把歌曲的场景结合自己所知道的展开想象,描绘当时的轰轰烈烈的场面,这样把学生带入当时的生活意境很有帮助,能更深刻地感受当时的生活状态。

“攸勒加效应”是决不会光顾懒汉的,要学生从小就养成勤奋好学、刻苦钻研、聚精会神地思考问题的习惯。“攸勒加效应”告诉我们,在教学中,我们不能局限于书本,要超越教材,要开放教学,要利用资源,要由此及彼,才能真正使学生的创新思维飞扬起来。

“未来文盲不是不识字的,而是没有学会学习的人。”21世纪是一个知识激增的世纪,是一个需要不断学习和创新才能有立足之地的世纪,因此,思品课教学要充分利用心理学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必须教会学生学习,即教给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即“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给学生一车猎物,不如给学生一杆枪”。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继续学习和终身学习夯实基础。会读、会疑、会写、会忆、会用,逐步学会“咀嚼、反馈、消化”六个字的记忆术,将学过的知识加以理解、联系、概括和综合,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联系社会热点,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创新精神。

情感教学法在思品课中的应用 篇6

我在教学中运用"情感教学法"时做了以下几方面的尝试。

1 挖掘因素,创"情"导行,激发情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果学生对某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就会激发力量和智慧,并在实践中对其的认识逐步加深,形成明确的目的性。因此,我在教学中首先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充分激发学生的道德情感,让学生置身于情境之中,融情于理,以情引趣,以情动人,以情感人,把道德情感贯穿于教学导行的全过程。

思品课教学很注重课的开端,俗话说,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因此,我在教学《请让我来帮助你》开始时,以范唱歌曲唤起学生的有意注意,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情境,在情景交融的气氛中,由学生点明课题,自然进入意境之中,激起主动寻求知识、探求真理的欲望。教学中,学生是一个有自主性、有客观能动性的受教育的主体,学文明理时,教师要利用各种教学手段,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启发自觉性和受教育的主动性。比如教师可借助多媒体教学手段,通过直观、形象、生动的有效形式营造出良好的课堂氛围,进而来分析这节课的教学难点和重点,使相应的知识形象化和具体化,使学生对所学的知识充满积极性和主动性,从而更好的理解教材的知识内涵。教师还可借助教材,将课文内容充实。采用"换位法"教学,增强教育效果。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启发学生通过心理换位进行假设练习。如:假如你遇到困难,内心是什么样的感受?通过心理换位,让学生谈感受,谈心理活动,加深对"请让我来帮助你"这种思想感情的理解和体验,唤起同学们的同情心并自觉奉献爱心达到教育的目的。

2 注重辨析,以"辩"导行,以情激情

思品课中的快乐教学 篇7

一、缺乏生活实践的教学内容, 增加了理解难度

有学生总结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过程为:教师念书———学生在教师念书部分做记号———背书, 思想品德课需要学生记忆的内容非常多, 有部分学生“不想背”, 但是不记忆这些知识, 就无法帮助学生形成比较成熟、规范的思想和行为方式, 初中思想品德课的教学目标也就难以实现。初中思想品德教学内容的设计基本依据学生的需求, 以及与学生切身利益、行为习惯相关的内容。由于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 缺乏生活实践的教学内容, 给学生的理解带来了困难。

以苏教版七年级第五单元“法律护我成长”部分教学为例, 这一单元倡导学生利用法律维护自身的权益。某教师通过对《未成年保护法》的调查发现, 未成年的很多权益都被忽视了, 且这部分权益与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具有十分紧密的联系, 于是教师将这部分权益提取出来, 并列举出了相关生活案例, 以此促使学生将这些与自身息息相关的权益重视起来。该教师截取了几幅图片利用投影仪播放给学生看, 第一幅图片的配字为“小子, 你可要学好”, 图片呈现出来的是是家长满身纹身、抽烟、喝酒的场景;第二幅图片的配字是“找爸妈”, 图片呈现出来的是几个大人围着麻将桌正在打麻将, 每个人脸上都贴满了纸条, 孩子在一群脸上贴着纸条的大人中找自己的爸妈。这两幅图生动形象, 甚至可能是某一个或一部分学生家长的真实写照, 由图片引发学生的共鸣, 让学生分析两幅图中父母是否侵犯了自身的权益。由于学生对这种现象习以为常, 他们并没有认为这种现象是损害自身权益的。传统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 教学课堂可能就止于此, 在学生明确基本权益之后, 还是任由情况继续发展, 这种现象的存在一方面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学生理解知识的难度, 另一方面教学内容并没有发挥其重要作用, “学完就丢”的学习模式无法促使学生意识到思想品德课教学的重要性。

二、缺乏实践性教学手段, 不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的现象还体现在教学手段缺乏实践性, 其一是指教学内容没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不能促使学生对思想品德教学知识形成全面的认识;其二, 缺乏科学的教学手段, 受传统课堂教学模式的影响, 再加上教师对思想品德课的重视不够, 因而常常出现其他教师“借课”的情况, 而思想品德课教师也会非常爽快地就答应了。对于教学内容没有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还是以苏教版七年级第五单元“法律护我成长”部分教学为例, 在对两幅图片进行分析之后, 明显可以看出两幅图片中的家长都破坏了学生健康的成长环境, 显然对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由此, 某教师给学生布置了家庭作业, 作业内容为“家长写出自己行为方式、生活方式不利于孩子健康成长的十件事”, 并要求家长以“悔过书”的形式写出详细的解决方案和大致解决时间, 然后让学生监督家长的执行情况, 对于在规定时间内依然没有悔过的家长, 某教师采取了上门家访的方式。其次, 对于缺乏科学的教学手段, 某教师充分利用了学校统一配备的投影仪, 提前准备好课件。例如, 课堂上讨论的两幅图片都是教师根据学生权益相关知识找到的图片, 在课堂上播放给学生看, 再结合教师对重点部分的讲解, 促使学生真正理解教学知识。再对比传统初中思品课的教学效果, 某教师发现使教学手段具备实践性, 可使教学效果向好的方向发展, 反过来, 也充分说明缺乏实践性的教学手段, 不利于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

三、教学理论与实践脱离, 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的最终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而课堂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对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有极其不利的影响。初中生“江湖气”比较重, 容易受到不良思想的影响, 初中经常有高年级学生欺负低年级学生, 甚至有勒索钱财的现象存在, 也有初中生长期混迹于网吧。某教师对班级学生进行全面调查发现, 全班43人就有25人有上网的习惯, 有16人还会逃课上网玩游戏, 这些沉迷网络的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容易出现注意力不集中的情况, 学生的健康状况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威胁, 这些现象充分说明了初中思想品德课中的教学理论与实践的脱离, 很不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 这对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学目标的实现也形成了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结语

思品课中的快乐教学 篇8

一、设问讨论式

思品课最大的特点是理论太抽象,学生不喜欢学,如果老师在课堂上大讲特讲,学生不一定能听得进去,老师常常感到“吃力不讨好”。但如果转换另一种形式上课,那效果就不一样,尤其是对那些似懂非懂的问题,老师切忌滔滔不绝地自己讲,最好是设问,组织学生有针对性地讨论,多给他们空间,让他们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这样将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例如,我讲《人类面临严峻的环境问题》时,我设置几个问题:第一,什么是环境,怎样分类?第二,我们生活在什么环境下?第三,什么是环境问题?第四,你所生活的地方有何环境问题?第五,环境不好有哪些危害?第六,你认为学校环境应注意什么?分成8个小组展开讨论,同学争先恐后发言,课堂气氛极为活跃,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发挥。

二、智力竞赛式

“智力竞赛式”就是教师根据课型的基本知识点和基本原理,组织课堂自学和智力竞赛的一种教学模式。对一些学生一看就明白的基本观点,老师不必浪费学生的时间多讲,最好能设置几个问题,先指导学生自学,然后组织智力竞赛,其课堂教学效果非常明显。在讲《维护公共秩序,保障公共安全》时,我是这样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的:第一,用幻灯片显示本课知识点和竞赛题目;第二组织学生自学15分钟;第三,组织智力竞赛。我这样设计智力竞赛题:对一些基本概念就设必答题,让每一组抽签回答;对一些扰乱公共秩序和妨害公共安全的行为或公共安全的行为设抢答题。以这种形式上课学生积极性高,气氛活跃,大大地激发了他们的学习兴趣。

三、演艺判断式

有些课,尽管教师费力讲,但效果不一定好,如果针对课本内容,设置几个镜头让学生自学、自演、自评,那效果就不一样。我在讲《家庭保护、学校保护》时,根据家庭保护的含义和内容设置如下镜头让学生扮演不同的角色“演戏”。

镜头一:家长忙于打麻将,竟将孩子关在门外

镜头二:孩子在阅读课外读物《十万个为什么》,爸爸不分青红皂白地拿起木棍,大声吼道:为什么考试不及格?

镜头三:某个家庭的家长只考虑跟前的暂时的经济利益,认为读书不如赚钱,要孩子弃学从商、从工……

戏开演了,学生非常兴奋,有的鼓掌,有的笑,有的在议论,课堂气氛非常活跃。戏演完了,让学生平静下来,老师分别设问几个“戏”中说明了什么问题,让学生思考、判断,学生们分别说出了家庭保护的含义及其相关的内容,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四、正反辩论式

“正反辩论式”就是针对一些是非问题,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辩论、教师点评的一种教学模式。思品课很重要的一个任务,就是教会学生懂得知识的同时,努力提高学生的是非判断能力,提高思想认识和道德水平,明确自己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我在讲《依法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时,就未成年人是否具有责任这一问题,设计了正方和反方的课堂辩论赛,正方的观点:作为未成年人是有责任的。反方的观点:作为未成年人没有责任。辩论赛开始了,正、反双方都运用已学过的有关法律常识,展开了激烈的辩论,慷慨激昂的辩论声、掌声、笑声,把课堂的学习气氛推向高潮。课堂以学生为主体,必然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五、案例分析式

“案例分析式”就是针对课文中的内容,教师设置各种各样的案例,让学生分析回答问题,以达到灵活掌握知识、提高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的一种教学模式。新形势下的教学观念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作为政治老师,应多设“案例”让学生思考,运用已学过的基本知识和基本原理“处理案例”,让他们在“案例”分析中得到锻炼和提高。我在整个政治课教学过程中,经常采用案例分析法,效果是好的。

作为思品教师如果在课堂上充分运用多种教学模式,让他们在快乐民主的氛围中,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在不断成功的体验中,就能让思品课插上“快乐”的翅膀,实实在在的关注学生的学习效率,使课堂真正成为焕发生命活力的地方,充分展现思品课的生机与魅力!

摘要:在教学新形势下的思品课教学中,通过不断探讨和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提升教学效果。

如何培养学生思品课中的问题意识 篇9

一、创设情境, 引问启疑

创设“问题情境”, 可在教学内容和学生求知心理之间造成一种不协调、一种悬念, 从而引发学生强烈想解决问题的愿望, 引导学生开启疑问的闸门, 就可以使学生进入一种疑难情境, 使其不由自主地进入思考状态, 并自觉地调动自己的知识储备和潜能来分析、解决问题。

如, 在教学《保护个人隐私》之《个人隐私权》时, 我设置了这样的情境:“家长把学生来往信件都扣下来, 要检阅信件内容”和“语文老师要求批阅学生的日记”这些行为是否违反了法律规定?学生在情境中进行思考、讨论, 最终发现了问题, 同时也学到了法律知识。教学实践证明, 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双基、思辨能力、创新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四者之间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并得到很好的发展。

二、师生互动, 积极征问

在“依法参与政治生活”这一内容的学习时, 我采取了“征问征答”的方式来开展本节课内容的学习。我和学生都搜集了大量与本课内容有关的材料和信息, 和学生一起进行认真地学习与分析, 学生在课堂上积极踊跃地向老师和其他同学提出了许多很有创见的问题, 而且也得到了老师和同学很有说服力的解答。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 无论是我还是学生都学到了很多知识, 并在此基础上发现了新知识。最后, 由我来做总结。我首先肯定了同学们积极主动探求知识和尽情释放自己潜力的良好表现, 然后, 针对大家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出现的知识理解偏差、表述方式不当等问题予以纠正和指导。

三、不断设疑, 善于激问

首先, 教师要重视构建轻松和谐的师生关系, 解除学生在课堂上的心理压力;其次, 要让少数带动多数, 课堂上给提问的学生以赞赏、指引, 鼓励其他学生学习。对于怪问、错问的学生要肯定其精神, 加以正确引导, 挖掘其思维的闪光点。

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要更新观念, 明确提问不仅是教师的权利, 更应该是学生的权利。教师应引导学生大胆质疑, 积极探索。我鼓励学生消除恐惧心理, 让他们想到什么就说什么, 想问什么就问什么, 鼓励他们大胆提出问题。这样, 久而久之, 学生就能提出有价值的、新的问题。可是新的问题出现了, 那就是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学生思想活跃, 问题增多, 创新意识增强, 有些问题教师课前也意想不到。当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能回答时, 教师不能随意否定学生的提问, 更不能随意指责学生, 而要面对现实, 鼓励学生大胆提问, 保护学生的创新热情。

四、突破常规, 鼓励质疑

在学习过程中质疑是很重要的。因此, 在新课程的指导下, 教师应优化课堂教学, 突破“一言堂和满堂灌”的教学模式, 强化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学生阅读教材的基础上, 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并让他们自己去解决自己的疑问。在此过程中, 教师只是适时地加以引导, 师生之间密切配合, 教学互动, 来实现教与学的统一。

在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鼓励学生求异思维, 大胆质疑, 挑战权威, 敢于突破思维惰性与定势的局限, 勇于提出自己的观点, 敢于提出现实生活与课本内容相悖之处。当然, 这需要教师做出正确引导与合理解释。

五、延伸课外, 有意留问

教师在教学各环节不应把创新及过程呈给学生, 而应留给学生创新空间, 着力营造创新契机和基点, 点燃创新之火, 激发学生创新热情, 培养创新能力。

完成课堂学习任务是否就是学生学习的终点, 教师是否就是终结的裁判?答案当然是否定的。在课堂上, 当学生提出很有思考价值的问题时, 我们不妨就向学生“投降”:“你们的问题我已经回答不了了, 你们课后思考;我也回去学习学习, 下次我们一起来研究这个问题。”

自主学习与初中思品课中的实践 篇10

首先, 学生是发展中的孩子。随着知识的增长和经验的增加, 初中学生已经对事物具有独立判断的需要和动机, 已经具备了丰富的情感体验和初步的自主性。同时, 他们还是不成熟的, 还是成长中的孩子。作为不成熟的孩子, 不可能完全按照我们预期的目标和方式来发展, 他们需要不断的鼓励和帮助。教育者必须明确, 他们的身心发展有其自身的规律, 不同的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点, 我们只有尊重学生、遵循孩子们的认识规律, 引导和开发他们的自主性, 才能做到事半功倍。

其次, 学生是完整而独立的人。在教育活动中, 学生作为完整的人而存在, 不仅具备全部的智慧和人格, 而且体验着全部的教育生活, 应该确信每位学生都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都是可以积极成长和全面发展的。学生作为独立的个体而存在, 在自己的生活体验中形成了独特的认识方法和思维方式。因此, 在他们的发展过程中, 我们无法将自己的意志、观念、道理、甚至是知识强加给他们, 一切的教育活动都必须建立在他们自觉接受的基础上。

第三, 学生是独特的个体。由于先天与后天各种因素的差别, 每位学生都具有自身的独特性, 他们的兴趣、爱好、动机、需要、性格、思维方式、接受能力各不相同, 而且与成年人的观察、思考、选择、体验更不一样。这种差异性是其创造性的前提, 我们对之应该倍加呵护, 容许他们具有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接受方式和发展途径。在教学中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水平和接受能力, 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不同基础、不同能力来进行分级要求、分步练习、分组教学、分类达标、分层促进, 从而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有努力的方向, 都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

二、创设民主的教学环境

1. 应该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新型师生关系。

教学效果不仅取决于教师的素质能力, 还取决于师生关系状况。教师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敢于表现自己, 必须首先做到尊重每一位学生, 并赢取每位学生的尊重和信任。教师必须尊重学生的人格, 把学生当成与自己平等的人, 甚至会超过自己的人, 放弃“师道尊严”, 坚持以人为本, 以平等的身份走近学生, 打开学生的心扉, 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 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在课内, 应采用“人性化”和“谈心式”的教学语言, 营造一个平等、和谐、积极的教学氛围, 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 主动引导学生以个性化的观点提出疑问或见解, 不回避师生在认识上的矛盾, 而是以学生的疑问作为契机, 把学生创造性的主体活动与教师创造性的主导作用自然地融合起来。在课外, 教师应该关心学生的生活, 关注学生的感受, 与学生友好相处、交流沟通, 成为学生的好朋友, 以自己的行为来诱导学生, 用自己的人格来影响学生, 用自己的体验来打动学生, 用学科知识来指导学生, 并在生活实践中为学生排忧解难, 与学生建立互尊互信的新型关系。

2. 应该推广小组合作教学, 建立友好、平等、互动的新型生生关系。

学习主体性的发挥不仅是个体性的问题, 而且是一个群体性的问题, 需要在群体创造性的认识基础上促进学生的互动共进。基于个体实践的局限性, 每位学生的认识都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但在各种片面性认识的交锋过程中, 每位学生能够共享他人的认识成果, 启发自己的思维, 更好地发挥自身的主体性。因此, 在思想品德课教学过程中, 教师必须致力于建立较成熟的学习小组, 并为小组合作学习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学习氛围, 尊重和保护学生的参与热情, 采用多种形式鼓励学生尤其是后进生积极地参与活动。同时, 教师也应平等地参与到小组合作学习中去, 并对各小组的学习情况及时地进行鼓励、引导和帮助, 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 互相促进, 进一步发挥整体效应。

三、把课堂还给学生

1. 把读的权利还给学生。

读书是学习的重要方式, 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读书。在课堂上, 教师要让学生进行任务型阅读, 即在课前或课中把教学目标展示给学生, 包括知识与技能、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并提出阅读任务, 即通过阅读提出问题或准备一到两个与课文内容相关的资料、名人名言、寓言故事、典型事例等。通过这样的阅读, 使学生学会理解和分析教材, 自主提出问题。

2. 把议的时间交给学生。

课堂上一定要留出时间和空间, 让学生围绕主题自主思考、分组讨论, 按照“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办”的逻辑层次思考问题, 提出看法, 想象结果, 自我教育。

3. 把说的机会让给学生。

鼓励学生在组内和课堂上大胆质疑, 勇于表现, 学习分析与归纳, 学会倾听与说服, 鼓励学生走上讲台, 展示自己的观点和才能, 促进学生的自信心和创新意识的发展。

摘要:自主学习的目的是要使学生能够主动去探索社会现实及自我成长问题, 而不是将书本中的内容作为教条死记硬背, 通过自主学习, 使思想品德课的学习过程成为学生自觉形成正确思想品德的过程, 不断地激发学生道德学习的愿望, 提升学生自我成长的需求, 形成学生持久的学习欲望和自我教育动力。

上一篇:中学音乐教学方式下一篇:虚拟化技术下的安全